渤海大学校园景观色彩(共9篇)
渤海大学校园景观色彩 篇1
色彩是高校校园环境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最直观的视觉要素, 色彩能起到烘托学习氛围的作用, 对高校校园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产生着不可小视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景观色彩学的应用来提高高校校园景观质量, 改变其较单一的色彩构成, 丰富其视觉效果。
一、高校校园景观色彩分析
研究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 必须先弄清高校校园景观色彩的物质载体, 归纳如图。
二、不同高校的校园景观的主色调是应有所区分的
1、不同学科的高校的校园景观色彩。
综合大学的色彩庄重、简洁, 色彩饱和度稍低, 对比柔和。人工要素以明灰色系为主, 自然要素多以松柏类低明度绿色植物为主, 色相较单一;艺术院校更重视人工要素色彩的丰富和夸张性, 色彩饱和度稍高, 对比较强;高等专科学校色彩居综合大学与艺术院校之间, 色彩较为随意。
2、不同地理位置的高校校园景观色彩。
地理位置不同导致阳光强弱差异, 南方强烈的光线使色彩纯度减弱, 应多选用高纯度的色彩, 同时由于南方炎热, 也可选用冷色或无彩色系;而北方的阳光柔和, 光线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色彩的鲜艳度, 选取中纯度的色彩即可达到南方校园景观的效果。
南北方的不同气候影响了高校植被的色彩, 从而影响高校校园景观的色彩。在南方地区, 一年四季的植物色彩都比较丰富, 建筑色彩就可素雅些, 作为植物的背景出现;而北方地区冬季植物色彩单一, 建筑的色彩可相对丰富。
在材料使用上, 南方较多使用光滑、高反光的材料, 如陶瓷、抛光石材等, 这些色彩明度高、有冷感;而北方地区偏爱使用木材、砖、粗面石材等吸热能力强和触感温暖的材料。
三、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的一般原则
1、局部与整体统一原则
在高校校园景观色彩的规划设计中, 这是最基础的原则。当自然色与人工色一起出现时, 设计师要对多种色彩要素给予统一筹划, 各景观元素的配色处理都要从整体色彩效果出发, 处理好局部与整体间的色彩关系。同时也要考虑高校所在区域的宏观色彩规划、高校景观所处环境的色彩背景及区域性质定位, 体现高校所在区域的整体色彩形象。
2、主色调与自然色彩的协调
新校园总体规划阶段要注重保护自然, 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 营造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环境景观, 达到人、建筑与景观的和谐。
(1) 校园主色调与自然资源的色彩接近。如大连医科大学新校园景观的建设围绕着海展开, 体现了对海滨资源的利用。
(2) 校园主色调以蓝天绿树的色彩为主, 展示自然景观的魅力。
(3) 校园主色调要作为人、校车等的底衬, 不可将所有景观色彩都设计得与人的肤色、校车的色彩一样艳丽, 否则整个校园的色彩将显得喧闹。
3、注意各个主要的功能区域的色系特点
高校不同的功能分区中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倾向也各有不同。行政办公区的色彩凝重;科技文教区的色彩可适当丰富些, 增加窗外景象;休闲活动区的色彩可多选用高纯度色彩;餐饮区的色彩明快、亮丽;宿舍区的色彩应素雅些, 以获得温馨、宁静、舒适的感受;商业用醒目的色彩可获得热闹有序的景观效果;产业区的色彩可活跃些。
4、重视高校校园色彩景观发展的可持续性
对于有深厚历史的老校园来说, 在增添新景观时, 要解决好新景观的色彩、尺度、造型与原有景观环境如何融合的问题, 注意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的发展方向
高校景观的色彩应在规划之初, 针对大学校园所处的地域特色和学校的人文历史特征等进行色调的定位, 在建立了统一的校园色彩基调后, 根据学校各个部门的功能性质划分, 制定各自的主色、辅色及点缀色彩,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色彩管理体系, 即面-区域景观;线-道路景观;点-节点景观, 从而达到这个校园色彩的和谐统一。
大学校园景观与场所精神研究 篇2
场所精神对大学校园景观的意义
大学校园景观是城市景观的精华体验,不仅为人们居住提供所需的物质产品,还提供具有可观赏的精神产品。由此,大学校园景观具有独特的美学特性、艺术规律,属于技术、艺术、实用及审美等的有机统一。
校园景观通过综合运用艺术语言表现其的审美特性,将学校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结合,具有抽象性与象征性的特点,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关系,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合。
大学校园景观为师生营造的使一个富有意义的场所,师生在这里通过自身的理解预知对话交流,大学校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精神氛围,促进学生更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提高个人修养。大学校园景观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以其丰富的富有时代特征与人文特性的场所精神,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场所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应用
1.地域精神的发扬与延伸
在不同的地域中,文化也不同,从而所体现的地域场所精神也各不相同。校园景观作为场所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这个区域环境中的人们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主要根植于区域环境中的景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对场所精神的尊重,首先表现为对地域精神的尊重与发扬,对特有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具有地域精神的元素充分尊重。
地域精神也是对大学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大文化背景。在这个空间之中,师生交往能够通过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迅速的适应与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注重发扬和延伸地域精神,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合理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
2.校园文脉的保护与应用
校园文脉作为学校最基本的特征,其涵盖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教学特色,以及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人文、艺术以及文化底蕴。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强调校园文脉,就是加强学校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重视新老文化的传承与连续。校园景观的功能与意义,通过空间、时间的文脉表现,反之景观功能意义也支配着校园文脉。
景观追求的正是文脉的延续,强调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实现环境个别元素与整体在时间、空间方面的连续性,确保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同时对传统不断推陈创新。
3.校园景观与建筑物的协调统一
高等院校的建立与发展,与国家、民族、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校园建筑作为学校发展史的载体,生动的体现了这一点。由此,爱护与保护校园建筑,对其进行优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敬推崇,同时也是对校园文化的保护与延续。
当前大学校园在保护校园中心的同时,还要实现建筑形象的统一,突出整体特色,确保校园风貌的统一和谐。通过空间视觉的创设,使校园景观与场所精神的丰富内涵得以体现,对外形成明确清晰的建筑意象。
4.重视校园场所的可参观性与归属感
校园景观设计,不仅提供观赏,关键还是塑造一个具有功能特性的空间氛围,让师生生活在其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交往场所,促进师生交流、相互启发,并且锻炼沟通能力,这种场所的构建不应该只在课堂中,而且还应贯穿学校生活中,包括课外活动空间。良好的校园景观,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交往场所,并且逐步成为师生所信赖的环境空间。
5.创造绿色生态环境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对场所精神的应用,还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在保护校园原有自然环境的同时,加大力度创造绿色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是大自然赋予给校园最天然的场所精神,因此景观设计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环境形态,保护不场地原有的植被,确保生态平衡。
结论
当前,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好校园场所精神的传承与推陈出新,成为各个大学保持各自特色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对大学校园历史意义景观的尊重与保护中,也应当结合时代特征,设计新的景观表达形式,以满足和适合人们的需求。本篇论文主要针对大学校园景观中场所精神的应用进行细致的分析,从对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保护校园文脉,建设协调统一的景观与建筑,最终保证建设一个具有可参观性与归属感的校园,提升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品质。
(作者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校园景观小品设计探讨 篇3
1、大学校园雕塑
在现代的新校区中的校园雕塑, 而且还注重个性和更抽象的重视装饰艺术和简化, 显示了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校园雕塑通常是:第一, 纪念如浮雕纪念的事件或人物的纪念雕塑。二, 象征雕塑, 意味着与某些对象或事件的片段为准象征性的书籍, 知识。第三, 鼓励雕塑, 通常采取的东西联想, 鼓励人们追求真, 善, 美。第四, 装饰雕塑。通常附在建筑物或设备, 主要作用美化。
2、大学校园建筑小品建筑小品是
指区别于大型建筑的小型建筑, 给人们的亲和力了不可替代的特殊形式和语言, 发挥更符合自然和谐一点缀环境, 灯光环境, 对比作用的主题, 具有一定的“画龙点睛”, 这是实用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定程度, 是一个景观环境, 一个单独的语言艺术, 精神对青年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大学校园户外家具, 户外家具,
大学校园, 包括座椅, 垃圾箱, 旗杆, 电话亭等的学生和教师最广泛的联系之一是座位, 适当的位置放置正确的座椅可以创建功能强大, 但迷人的景象。在校园设置座位, 这是一个自然的流向有吸引力的地方集中, 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让市民交流空间校园文化氛围, 而且还使广场, 喷泉等户外设施, 更好地利用的。好的椅子的设计和布局是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的前提下, 而且最有可能创造一个友善的环境, 考虑的因素之一。
二、大学校园景观小品的文化功能
校园形态特征在空间景观素描和周围环境不是独立的。往往是协调与周围的环境, 校园环境与呼应应寻求团结与和谐, 在当地特色的整体需求。具体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草图, 应基于校园文化为指导, 思想, 空间和艺术的组成, 应特别重视在环境与规模, 以及关系以及与其他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的观点。例如, 底部接口设计和背景的景观素描同一对景观的影响, 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独特结合的整体效果的设计草图, 以带出的情绪和素描景观主题, 并请注意流线和景观规划师之间的草图, 以避免过于接近的角度扭曲造成近视的关系。校园风景写生的基础上传达特定的文化它来确定内容的空间位置, 使之适合明智。校园风景素描不仅体现自身的形式给出了视觉冲击力, 而且也使其与周围的环境, 融合, 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可以完美地体现了文化的内在精神的完美环境景观草图。
三、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小品的运用
1、大学校园人口景观的小品设计。
高校在雕塑景观空间主要人口从历史和文化, 教育理念和学校的工作人员来到性质, 是为了加强校园景观和文化的精神内涵。带来更多的活力, 环境, 内涵。旨在相同的雕塑雕塑背景的整体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草图的设计需要和周围环境巧妙结合, 以带出它的意义和主题, 背景应该简单, 发挥背景中的作用的主体。具体设计还需要素描的规模和颜色加以完善, 在适当时考虑了水体的结合等方式, 增加校园为主要人口的环空间培的口味, 内容和感情。如西南民族大学主人物的雕塑是根据其学校的性质而设计, 雕塑为多个民族男女的合舞, 主题是突出民族团结, 生动而又富有情趣;
2、校园广场景观设计草图塑造景观设计是大学环境中重要途径之一。
良
好的校园教育环境, 让学生的思想, 发展的自由,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人的性格形成和环境有很大关系, 而人类健康和环境, 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大学校园里, 学生的思维校园环境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校园景观, 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个别学校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景观激发学生的潜能,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发展。
总体而言, 校园景观设计的个性化不容忽视, 校园景观特色随时可以从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料, 使学生得到全面扫盲的景观的真正意义还在于它有能力, 并不断改进服务对象的共鸣和认同。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大学产生积极的景观教育功能, 只有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相一致, 有自己的校园和学生的独特个性, 以共鸣与景观, 让学生明白, 这是深刻影响学员的思想。作为个性化内容类型和教育意义深刻的分歧景观也不同。如沈阳阳建筑大学铁石广场上的滚滚向前雕塑, 这组雕塑将老校区建设的历史重新在学生面前显示, 意味着建设勤劳大学, 艰苦奋斗的精神, 努力的方向, 但也意味着在师学生的努力, 继续发展的重大工程, 从大的说是为发展我国的良好前景的象征。这是弘扬民族精神和历史, 文化, 道德教育的表现。
参考文献
[1]舒湘鄂等:《景观设计》,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贾德华、王万喜:《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 2006年第3期。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与生态效益初探 篇4
关键词:大学校园 规划 生态效益 景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24-01
1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概述
1.1 大学校园景观发展史
“大学”的概念最早始于欧洲中世纪,由街道设房发展为相对封闭的院落式大学,后随工业与科技的兴起,大学逐渐走向开放,规模也庞大起来。许多大学开始融入城市规划的手法进行校园格局的布置。二战后校园规划的整体趋势变为综合化,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于是出现了建筑布局的日益紧密,校园功能分区进一步深入细化,街道、广场等城市要素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现代大学校园在此基础上开始关注结合自身的悠久历史文化,打造凸显大学精神与人文特色的校园景观,并且融入生态学理念,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校园”。
1.2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大学校园在景观规划方面的原则主要有人性化原则和生态化原则[1]。当代大学需要追求除了拥有完整的教学、学生住宿、食堂等建筑与相关交通布局,更要设计适合人使用的外部空间,将一些原本相对贫瘠、令人厌弃的场地通过景观改造,例如加入座椅、喷泉、花卉点缀、街头绿地、绿荫植物等城市设计元素,令场地充满安全、诱人、清新感[2],使得原有的空间质量得以提升,而不仅仅是纯粹的传统功能主义布局;生态化原则不仅是校园规划原则,更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大学本身可看作一个功能相对齐全的“微观城市”,要充分考虑校园内人群活动对于校园微气候的影响,以及对其内及周边生物的影响、自然生态要素的自净能力等方面[3]。
2 景观的生态性
2.1 景观生态学定义下的校园景观特征
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4]。同时异质性是形成不同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大学校园的景观生态结构同城市一样,其生态系统是消费者占绝对优势的,对于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传递都极其地依赖于人工的、外部的输入和输出,生态系统本身是不完善的,因此其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都相对薄弱,自我调节能力差,当系统受到干扰时必须以人工方式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
2.2 景观的生态效益
2.2.1大学校园的生态性问题
大面积硬质化铺装势必会导致生态系统物质交换过程受阻,最显著的是水循环无法正常进行,降水只能从排水管道排走,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目前许多大学校园只是机械地修建绿地却没有顾及整体的生态效益,导致人工景观单一,生物量少,景观十分“简洁”;或是建人工湖,湖内水生植物和动物都少之又少,只有密密麻麻的水黾在水面跳跃。这些都违背了打造生态景观的初衷。大学校园的生态性景观建设刻不容缓。
2.2.2 植被的生态学作用
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的初级生产者,它们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同时在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以及维持动物、微生物数量,使生态系统有序运转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校园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受当地气候的影响,因此因地制宜发展合适的植被才得以达到改善校园生态的作用。(1)校园植被可以改善微气候,使夏季降温冬季升温。其遮阳作用可阻挡辐射热量;蒸腾作用下吸收大量热量,增加空气湿度。(2)光合作用释放O2为校园带来清爽的学习环境,气体交换的过程可以吸附粉尘,净化空气。(3)树林、地被、草坪均有吸音隔音的效果。校园道路两侧以乔木配合女贞或小叶黄杨,宽度在2~3 m即可衰减交通噪声[5]。(4)植物为校园小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身之所,减少人类活动对其干扰。同时动植物活动也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使生态系统平衡有序运转。
2.3 探析景观的生态效益——以西南大学为例
当代大学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巨型化”的特点,譬如重庆市西南大学校本部占地面积9630亩,校园内山地众多,植被繁茂,自然生态质量较高。校园植被类型包括丘陵山地常绿落叶自然体、丘陵山地混交人工林、平地落叶阔叶人工园林等,多样的植被类型增强了景观异质性,大面积的植被增加了降水量,且对温度、空气等均有显著影响。同时林冠层、林下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分别为不同的动物、微生物提供生境,植被种类越复杂,动物、微生物也越丰富,系统机能越多样[4]。
校内新共青团花园于2013年改造完成,在尊重原地形的基础上设计与周围建筑风格相符的古典主义园林,包括一块生态性良好的水体,其亲水平台供师生欣赏水中蝌蚪、小鱼和岸边的芦苇、鸢柳,五月份会有大量小青蛙小蟾蜍爬上岸;加上旱柳、香樟、黄葛树等乔木吸引大量鸟类栖息,鸟鸣声不绝于耳,整体构成和谐的生态景观。
生态绿丘是西南大学植被的一大特色,在尽量保留现状植被生态效益的原则下梳理、美化自然林地[6];香樟树既作为行道树点缀道路,同时又可成林供师生读书休闲;雪松、玉兰、罗汉松等高大乔木为校园添加了无限生机。大量地被如红叶石楠、鸭脚木、春娟、苏铁等遍布校园,保持空气清新洁净,并在视觉上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大学校园景观应逐步将重点放到生态效益的创造上来,并非单一地造景;景观的营造建立于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气候、土壤、水分、植被等条件上,继续强化原有的生态特征而不是将其打破另起炉灶。掌握一定的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进行规划设计是打造当代大学绿色校园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巴里·W·斯塔克(美),约翰·O·西蒙兹(美)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设计手册[M].朱强,俞孔坚,郭兰,等译.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5]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城市生态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研究 篇5
1 地域文化在校园景观中的重要作用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自然景观和地域历史文脉的综合。地域文化与当地人的风俗习惯, 人文环境甚至与他们活动行为的方式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 在校园景观的设计当中, 要充分考虑这一地区的人文环境, 一旦与之格格不入, 那么校园景观设计的效果也会适得其反。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地域文化不断地被注入人的思想和情感, 不断地被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 从而形成了一种与地域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地域为中心的文化体系。所以校园景观设计决不能一味的模仿, 应该深入发掘地域文化特色, 与校园自身环境相结合, 来使得景观设计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弘扬地域文化, 并以此作为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 对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探究校园精神是非常有意义的。
2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述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 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 声如磐”之称, 它是人与金木水火土的艺术。琳琅满目的瓷器中, 最著名要数典雅素净的青花瓷, 明净剔透的青花玲珑瓷, 五彩缤纷的颜色釉瓷和色彩绚丽的粉彩瓷了, 当然这些珍贵的名瓷, 是与景德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精湛的制瓷工艺密不可分的。
在传统制瓷过程中, 景德镇有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古瓷业文明体系, 也形成了一套严谨的传统手工制瓷工艺, 每一件成品的背后都可以细分成20道大工序, 72道小工艺:1) 采石制泥 (见图1) ;2) 淘练泥土 (见图2) ;3) 炼灰配釉;4) 制造匣钵;5) 圆器修模;6) 圆器拉坯 (见图3) ;7) 琢器做坯;8) 采取青料;9) 挑选青料;10) 印坯乳料;11) 圆器青花;12) 制画琢器;13) 蘸釉吹釉;14) 旋坯挖足;15) 成坯入窑;16) 烧坯开窑 (见图4) ;17) 圆琢洋彩;18) 明炉暗炉;19) 束草装桶;20) 祀神酬愿。这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 但缺一不可。也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和不屈的精神, 让瓷器在世界的文化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使其大放异彩。
我们知道, 决定瓷器品质的不仅是原料和技术, 窑炉也承担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景德镇传统窑房有马蹄窑、龙窑、葫芦窑和镇窑;马蹄窑是宋元至明代砌筑的窑炉, 这种窑炉的火膛和密室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馒头形的空间, 所以也称“馒头窑”;龙窑是在商周时期火膛和窑室连为一体的升焰式方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窑身为长条形倾斜砌筑, 宛如一条火龙从山上游走而下;葫芦窑是在元代至明代末期使用的一种窑炉, 它前后分两个窑室, 前室高, 后室矮, 且前宽后窄, 就像半只葫芦卧在地面上;而镇窑是从龙窑和葫芦窑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形成于明末清初。正值此时, 当地的瓷业也达到了制瓷史的最高峰。镇窑作为传统窑炉的最高代表, 甚至对欧洲的陶瓷窑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是任何其他传统窑炉所不能相媲美的。
近两千多年的制瓷历史在景德镇积淀了浓郁的陶瓷文化底蕴。由于悠久的陶瓷生产历史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景德镇的地下, 是层层累积的古瓷窑与碎瓷片。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景德镇古城区已不多, 但是景德镇依旧延续自己的陶瓷文化, 随便看看就能找到用瓷片铺的道路和“大明宣德年制”之类的题款。公路两边独特的青花瓷路灯都在提醒着人们, 瓷器是这个城市不可磨灭的灵魂与记忆。
3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体现陶瓷文化的探讨
3.1 校园环境体现陶瓷文化的意义
通过设计使校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 不仅可以使校园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又有一定的参与性。从景观观赏到历史文化再到陶瓷制作体验都有一个全方位的展示, 使人能深刻的感受到陶瓷文化带来的魅力。与校园景观设计结合, 展现新时代的大学。把陶瓷文化作为设计理念的整体, 运用制作陶瓷中所需要用到的72道工序作为校园景观的整体把握, 渗透到每个角落。尽可能保护和尊重原有植被, 对基地的原有树木采用原地保留和集中一致的措施。以生态理论作为指导, 坚持植物造景, 营造绿色生态校园环境景观。
3.2 目前校园环境最需解决的两大问题
1) 缺少陶瓷体验及活动场所。陶瓷的魅力不光在于欣赏, 更在于体验做陶瓷的乐趣, 据我们的调查问卷获悉, 很多学生都想体验陶瓷制作的乐趣。陶瓷体验的设计可让走出陶院的每一个人都能真正了解陶瓷。学生外出活动场所少, 校园里除翠湖活动休闲区以外难寻其他休闲活动区域。
2) 公共设施及指示系统缺乏。因为活动场所的缺失, 导致公共设施不完善, 比如校园道路很长, 但是在路上却缺少了可以休息的座椅。校园指示系统太过于普通, 没有任何文化体现。很多楼宇没有明确的标识, 很多人在刚入校时不容易找到。
3.3 校园景观设计应注重的四大原则
1) 文化性原则, 我校特色文化为陶瓷文化, 在景观的整体改造中要充分尊重瓷文化特色, 在瓷文化的景观体现中, 不仅要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更要有一定的体验价值;2) 生态性原则, 我校新校区是一个多山的环境, 原始植被较多, 自然地形较为复杂。在设计之中, 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保留大量原生植被;3) 功能性原则, 我校除了翠湖之外没有其他休闲娱乐的场所, 学生需要一些活动场所进行室外活动, 在设计中, 陶瓷体验区、图书馆附近室外阅读区都加了一些活动场所的设计。可供学生进行室外活动;4) 整体性原则, 在设计中对文化的体现方面注重整体, 使文化贯穿于整个校园之中, 而不仅仅限于局部。
3.4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1) 陶瓷文化体验主题公园设计:该节点设计以陶瓷文化体验为主, 提取了传统陶瓷制作72道工序中的重要部分, 如成型工序里的拉坯, 盘泥条, 绘画, 上釉, 明窑等。整个陶瓷体验区分为室内体验和室外体验两种, 同时又增加了陶瓷文化展示功能。主体建筑 (如图5所示) 长100 m, 宽46 m, 坐落于两座山峰之上, 山谷被藏在建筑之下, 被设计成建筑下面的活动广场。而山谷正上方的建筑则设计使用了玻璃材料, 既保证了视觉中的通透感又可以使山谷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建筑一边用来做展示和接待, 另一边用来作为陶瓷绘画等室内体验区。建筑的后面设计了上釉区和窑区, 因为考虑到镇窑的稀有价值和地位, 所以设计为镇窑。镇窑建筑里的其他区域主要为展示其他窑炉的形态和特征。造型创意区 (如图6所示) 以盘泥条和手工捏造为主, 景德镇的陶瓷器形多以拉坯出来的同心圆造型为主, 所以在造型创意区主要以全手工为主, 以此来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通过考察得知, 在沿路附近的区域有一条原始水渠。在靠近寝室附近区域有一个小型湖泊, 在雨季时会形成水流从水渠流下来, 在我们的设计中对此水渠进行了简单装饰, 扩大其面积, 沿水渠设置了木栈道, 水渠中用该区域原有植被进行种植和修整。因为是原生态山头, 所以在设计中我们坚持少破坏、跟随地形的原则。建筑和景观区域都跟随地形的变化来进行设计。
2) 公共设施及指示系统设计:公共设施及指示系统已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 是一种表达空间联系和时间传承的文化符号。景德镇陶瓷学院新校区由于校园面积较大, 道路呈环形且分支较多。当前公共设施标识缺乏根本的联系以及对地域文化的体现。与人们直接接触并发生功能关系的公共设施就是一个展示校园文化和校园品位的平台。所以我们在设计思考之时, 运用了景德镇当地的地方性材料:青砖、瓦片及陶瓷, 注重了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和利用, 设计出具有亲切感和认同感的公共环境设施。只有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公共设施, 才会被它们所存在的城市认同, 才能对校园所在城市地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它不仅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 也会成为我校的一道特色的风景线。
4 结语
大学校园是景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项目之一, 大学校园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 同样也是一个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代表之一。所以提高大学校园景观的整体面貌也是十分重要的。把大学校园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展现出来, 彰显大学校园独具个性的一面与优势。在有特色的、环境优美的校园中, 更能彰显出学生的激情与朝气。
参考文献
[1]周荣林.千年瓷韵: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博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3]何婧.地域性校园文化景观规划初探[J].山西建筑, 2011, 37 (12) :6-7.
[4]龚飞, 李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理念初探[J].陕西教育, 2008 (9) :31-32.
[5]熊瑛.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 2007, 33 (18) :43-44.
渤海大学校园景观色彩 篇6
中山大学, 于1924年建立, 学校前身为孙中山首创的国立广东大学。1952年, 中山大学与原岭南大学合并, 组成现在的中山大学, 校址设在原岭南大学旧址康乐园。岭南大学是1888年由美国人创立的一所教会大学, 其沿革为格致书院、岭南学堂、岭南学校、岭南大学、私立岭南大学。
中山大学共有四个校区:南校区、北校区、东校区和珠海校区, 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本论文以南校区的建筑色彩为研究对象, 运用《常用建筑色》的标准色卡与建筑表面对照, 直接获得H (色相) V (明度) /C (纯度) 值, 进而进行综合统计, 以分析其建筑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的选取情况。
南校区所在地为康乐园,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 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走进南校区, 宛如走进了一座时代建筑的殿堂。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如一件件艺术品分布于校园各处, 默默地讲述着中山大学的历史, 营造了独特的、具有鲜明美学特征的建筑环境。现存南校区的建筑群, 建筑风格中西合璧, 既有校园建筑格调的统一性, 又有设计手法的多样性, 形成了古典雅致又不失现代感的校园氛围。按照时间顺序和建筑色彩形式, 中山大学南校区的建筑色彩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折衷主义时期、古典复兴主义时期和继承发展时期。
二、折衷主义时期
1904年, 岭南大学迁至广州河南康乐村, 改名为岭南学堂。1904年到1928年期间的建筑带有明显的折衷主义风格, 这类建筑采用了“仿中国传统式”或中西结合的方式, 并结合了岭南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民居特色。这一时期的主要建筑为马丁堂、格兰堂、怀士堂、荣光堂、十友堂、马应彪招待室所 (现为博雅学院) 、黑石屋、爪哇堂、陈嘉庚纪念堂、张弼士堂、史达理科学纪念大楼等。
从整体外观上来看, 折衷主义时期的建筑墙面均为砖石本色, 不加粉刷修饰, 以青灰色或红色为主, 上覆中国式大屋顶, 屋顶上主要为绿色琉璃瓦, 屋身上点缀以黑漆色的门窗, 显得古色古香。人们经过校园内的大道时, 呈现在眼前的是砖红色建筑与绿色植物、碧蓝色的天相融合的画面:在蓝天下用一色的红砖, 中间辅助以些许的绿色, 同时又和黑漆色的门窗相呼应, 再配以植物的绿色, 形成了蓝与红、绿与红、绿与灰黑之间的对比协调关系, 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染和成熟的稳重感, 从而形成南校区古朴典雅的校园建筑色彩效果。
三、古典复兴主义时期
1928年以后, 美国建筑师墨菲 (Murphy) 所设计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得到了巨大的成功, 受到了社会的认同。在这一社会风尚的影响之下, 1928年至1936年期间, 中山大学的建筑出现了复古主义的倾向。这一时期的主要建筑为墨菲设计的哲生堂、陆佑堂、惺亭和黄玉瑜设计的广寒宫等。
哲生堂和陆佑堂两幢建筑大量地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哲生堂的一层和陆佑堂的一、二层均为红砖墙体, 上面的柱子为深红色仿木形式, 柱旁的墙体为黄色, 与屋顶的蓝色搭配, 色彩明快醒目。惺亭的屋顶为蓝色琉璃瓦, 支持屋顶的是八根仿木构深红柱子, 南北均为大片草坪, 从而融入青草、绿树、蓝天、白云之中, 丝毫不显突兀。广寒宫的屋顶为绿色琉璃瓦, 墙体为砖红色, 另有十根朱红的仿木圆柱穿过两层楼, 将屋身分为十一个开间, 整个建筑隐藏于绿树丛中, 使建筑显得更为朴素沉雄、内蕴深厚, 同时更具亲和力。南校区这批具有复古主义风格的建筑, 其色彩的变化并没有显得不自然, 相反, 在绿树的掩映下, 透出更加浓郁的古典气息。
四、继承发展时期
1936年以后, 南校区的建筑色彩进入继承发展时期。早期红砖墙体的建筑色彩并没有在这些新的建筑中受到破坏, 而是得到了延续和传承。但是, 新的建筑色彩风格并不是对早期风格的一味模仿, 而是在继承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有些许变化。这一时期的建筑主要有:外国语学院、测试大楼、文科大楼、英东体育馆、管理学院善思堂、岭南堂、永芳堂、地环大厦、伍沾德堂、中山楼、曾宪梓堂、逸夫楼、学生宿舍楼等。
外国语学院、伍沾德堂、管理学院善思楼以红色为主色调, 以白色作为调和, 整体效果简约大气。曾宪梓堂、学生宿舍楼、中山楼则以白色为基调色, 红色作为点缀色, 红色与白色的配合既与校园的传统建筑色彩相统一, 又在统一中多了些变化, 显得轻松活泼而富于美感。永芳堂的整体色调是白色的, 建筑前矗立有黑色的中国近代十八先贤铜像。英东体育馆的外墙为纯度稍高的砖红色, 辅之以墨绿色的幕墙和黑色的玻璃窗, 并以小面积的白色作为点缀, 红、墨绿、黑、白的巧妙融合, 突出了该建筑与其他建筑的用途不同, 并使整个建筑既具有古典韵味, 又显得生机勃勃, 极具现代气息, 特别容易吸引参观者和行人的眼球。岭南堂结构巍峨, 崇光闪烁, 外墙全部为蓝色玻璃。
岭南堂的蓝色和其余建筑红色的对比属于原色对比, 是最强的色相对比, 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压迫感。因此, 蓝色玻璃外墙的岭南堂单独看来十分光鲜亮丽, 但是放在群体建筑中则显得跳跃和不协调。永芳堂的外观几乎全是白色, 辅助色和点缀色面积过小, 对于建筑整体配色影响极小, 使建筑显得沉闷、单调、无生气。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中山大学南校区1936年以前的建筑均以红色为主色调, 红色的运用使得建筑沉稳凝重, 而中间穿插着的绿色、蓝色和白色又打破了其中的呆板和宁静, 使得整体建筑风貌和谐统一而又极具古典韵味。1936年以后的大部分建筑虽然还是以红色为基调色, 但是有些建筑只顾突出个性而无视其他建筑, 与周围建筑群色彩不协调, 违反了多样性统一这一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显得比较突兀。
浮华的时尚, 历久弥新, 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中山大学南校区1936年以前的建筑色彩体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底蕴, 透露出岭南建筑所特有的人文气息, 既有第一眼的美, 更有第二眼的美, 建筑味道醇厚, 充分创造了一个高洁、雅致的教书育人环境。在21世纪的今天, 在高校扩招的浪潮下, 如何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 创造出一个赏心悦目、实用舒适并具有浓厚的人文价值的校园环境, 成为设计者们迫切关注的一个问题。高校建筑的设计者应在设计中做到单体建筑色彩和建筑群色彩的统一、建筑色彩与校园环境色彩的统一、建筑色彩与校园文脉的统一、建筑色彩与地域性的统一, 并在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地使之趋于完善。相信以后的中山大学校园会更加光彩夺目、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陈飞虎.建筑色彩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常用建筑色[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3].董黎.岭南近代教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陈洋.中山大学校园传统建筑风格评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自然科学、医学版) .2005 (26) .
[5].张军波.高校校园建筑色彩系统分析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6].柳秀者, 陈小辉, 赵立珍.大学校园色彩景观规划与设计探析[J].福建建筑.2009 (2) .
大学校园植物功能景观建设初探 篇7
1 大学校园人群和环境特点分析
大学校园人群包括学生、老师和后勤服务人员。他们的活动类型可以分为:必要活动、自发活动和社会活动[2]。学生居住在宿舍,必要性活动有休息、上下课、就餐、自习、室外教学、健身等。自发性活动有散步、观望、沉思等。社会性活动有球类运动、比赛、展示、交友、社团聚会等。老师居住在职工住宅区(也有部分居住在校外),他们的必要性活动有休息、上下课、就餐、室外教学、健身等。自发性活动有散步、观望、沉思等。社会性活动有球类运动、交友等。后勤服务人员居住在职工住宅区,他们的必要性活动有休息、就餐、健身等。自发性活动有散步、观望、沉思等。社会性活动有球类运动、交友等。
基于主要服务人员特点,大学校园环境要求空气清新、安静、卫生、污染物少、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等。当代大学校园环境有一些新的特色:开放性、复合化、社会化、个性化及可持续发展[3]。注重建造多层次开放空间,满足大学多学科建设复合化要求;注重校园资源向社会开放,实现学校与社会双向交流。注重发展大学自身的特质和个性,促进校园环境可持续利用。
2 大学校园植物景观功能分析
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有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4]、调节温湿度、改善光照、隔声减噪[5]、吸收有毒有害气体[6]、滞尘[5]、调节小气候等[6]、防风[5]、防火、防雪、固定沙丘、控制扬尘等生态功能。从社会生活角度出发要求景观设计满足师生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7],大学校园环境建设要有利于师生教育、学习、科学研究、休闲娱乐等[4]。从美学角度师生拥有更高的美学欣赏能力和艺术性要求[8],在意境、园景、色景、香景、造型艺术等方面要运用美学的观点,通过对比、烘托、均衡等艺术手法[8]建造植物景观。充分发挥植物的个体、群体、衬托美等美学功能。从生产角度出发,如果大学校园面积比较大(尤其一些农林院校),可在校园内建立观光果园[9]、药用植物园[9]、苗圃、种子园等,如“桃李园”“樱花园”“梅园”“梨园”等。不仅给学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为知识传播及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同时带来经济效益。
3 大学校园景观功能区划与功能实现途径
根据大学校园活动的类型可以将大学校园的功能区划分为7个区:校园出入口区、教学科研活动区、体育活动区、学生居住区、职工住宅区、休闲娱乐区、后勤服务区。
3.1 校园出入口区
校园出入口区是校园植物景观设计的重点,它是作为来到学校的人们最直接的印象,并且是学校的门面。所以不仅要具有可识别性,更应体现这所大学的特色。目前校园出入口区现状是人多、车多、细菌含量高、噪声大和有害气体多等。所以主要功能是抑菌功能、文化功能,次要功能是美学功能、降噪功能和吸收有害有毒气体功能。
大学校门一般在主路两侧对称式种植高大的乔木,也可配植修剪整齐的灌木和花卉,一方面可以抑菌防风,隔离街道噪音、粉尘,杀菌,吸收街道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有毒气体。另一方面可以达到简洁、明快、大方、景深的效果,体现作为高等学府的庄严、肃穆和显示校园的历史文化感。考虑美学功能要求,校门植物景观要与大门的建筑形式相协调,大门外面的植物景观设计应与街景相协调,但又要有学校的特色。大门内可设小型广场,点缀花坛、雕塑、喷泉等园林小品,创造不同的艺术效果。并且大学校门要考虑蕴含的文化意义,宣扬大学的文化思想或教育理念等社会功能。
3.2 教学科研活动区
教学科研区的绿地主要满足全校师生教学、科研、实验和学习的需要,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实验基地、苗圃等。在教学科研区的景观设计上的主要功能是科学研究功能、教育功能、学习功能、抑菌功能和降噪功能,次要功能是美学功能及休闲功能。
教学科研区可以建立隔离带,隔离噪音为师生提供一个安静的研究学习环境,抑制细菌为师生提供一个清洁的研究学习环境。而且有一些实验室会要有毒气体,所以要种植对这种毒气抗性强,并吸收这种有毒气体的植物。科研、实验区有一些精密仪器在植物选择无飞絮、无粉尘、不易遭受病虫害、不落叶(常绿阔叶树或针叶树)或落叶整齐、枝叶茂密、生长健壮、吸附空气中粉尘能力强的树种。同时注意低矮的地被和草坪的应用,以固土和减少扬尘。在植物景观建设中还要注意美学功能及社会功能,因为师生常常在楼上俯瞰,所以绿地布局要注意其平面图案构成和线型设计。植物品种丰富、叶色变化多样,植物景观也要与建筑主体相协调,并对建筑起到美化、烘托的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课间可以进行适当活动的绿色空间。也可建造各种不同教育意义的雕塑,对学生可以起到的启迪或教育作用,从而营建满足师生精神需求的优美空间。植物景观在生态功能充分建设的基础上,使美学功能和社会功能也得到建设。
在教学科研区中,还可以设立一些花圃、苗圃、气象观测站等。这些场地的植物景观建设,要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进行配置。特别是农林、生物等大专院校,还可以结合专业建立树木园、果园、蔬菜园,以园林形式布置,有利于专业教学、科研以及师生们课余休息、散步、游览。如武汉大学的植物园,根据气候和地势的特点建造园林特色的植物园,山水掩映,动静相宜,构成诗情画意般的园林景观,产生多种不同的神韵和诗的意境。
3.3 体育活动区
体育活动区主要是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有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田径场、体操场地等。在景观设计上的主要功能是吸尘功能、降噪功能,次要功能是分隔空间、休闲娱乐、防风和防雪等功能。
体育活动区离图书馆应有宽50 m以上的常绿与落叶乔木混交林带,减弱来自运动场地噪声,吸收运动引起的粉尘,并隔离视线分隔空间,以不影响教师和同学的教学和休息。还要考虑休闲娱乐功能,为了满足学生夏季乘凉的需求,可在距非竞赛型球场边界4 m外种植大树,可用大树遮蔽单双杠等体操活动器具。并可以减弱大风、降雪对体育活动的影响。
3.4 学生居住区
学生居住区是学生学习和休息的地方。该区绿化的主要功能是降噪和抑菌功能,次要功能是文化功能、调节温度、改善光照、美学功能、防风、防火和防雪功能。
学生居住区要建隔离带,隔离噪音,减少粉尘,杀灭病菌,创造安静、卫生的环境,便于学生学习和休息,夏季还可以降低空气温度,减弱太阳对宿舍楼的直接照射。在植物的选择上,多选防风、防火、防雪效果好的植物,尤其在我国北方风雪比较大的地区。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留出部分活动空间,方便学生就近活动。种植植物的品种也可以相应的丰富些,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植物配置的原则应简单、实用、抗破坏,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形式。由于学生宿舍区内可识别性较差,每一栋建筑都很相似,可通过不同的代表性植物或不同的配置来区分地方。建议在不同的地方(如男生公寓、女生公寓、研究生公寓等)前使用不同的代表性植物,这样达到景观丰富,识别性增强的效果。
3.5 职工住宅区
教工生活区一般都不位于校园的内部,与校园的其它区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但也有少数位于校园。这里的人群年龄段比较复杂,从婴儿到退休的老人都有。该区的主要功能是抑菌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次要功能是美学功能和生产功能。
教工生活区由于老人孩子比较多,他们的抵抗力相对较弱,种植上多选择抑制细菌能力强,而且易管、易长、少修剪、少虫害、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植物配置形式要求比较自然,更加生动,更加适合人群居住。在四季景色的变化中,可采用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以及不同树姿和色彩变化的树种搭配组合,由于这里的人群文化水平较高,可以建造一些文化气息较浓的小游园、雕塑。儿童游戏场、青少年活动场地、老人活动场地及体育锻炼场地忌用有毒带刺植物。也可以种果树和药用植物,很多退休的老师喜欢自己种植植物和蔬菜,更加丰富了教工生活区的环境。
3.6 休闲娱乐区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除了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有时候学生也在校园里走走。而且大学师生没有严格的8 h工作制度,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此就可以在宿舍楼周围及多数园林景点周围开辟休憩读书和小游园等休闲游览区,以方便师生休息娱乐。该区的主要功能是休闲娱乐功能,次要功能是美学功能、生产功能和文化功能、调节温度功能、改善光照功能、保持水土功能、疏散人群功能。
休闲游览区应规划建设较宽裕的绿化空间,利用地形、建筑、水体、植物园林小品等创造出美丽优雅的自然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山水地形富于变化,是莘莘学子散步读书、锻炼身体和休息的好场所。在植物配置中,以高搭浓郁的乔木为主,配以季相变化丰富的花灌木,不但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安静、空气清新的园林空间,还可以调节温度、改善光照和保持水土,并在地震、火灾等灾害来临时疏散人群,做为临时的避难所。由于高校肩负着育人的重任,除了课堂、教育、会议学习之外,环境育人也不可忽视,所以,建好一个清新向上、朝气蓬勃的园林空间对学生身心健康具有有益的影响。
3.7 后勤服务区
后勤服务区主要抱括餐饮区、医疗区、后勤服务休息区,绿地主要满足全校师生饮食、医疗和维修需要,环境设计要求清洁、防尘、抑菌、降温,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所以在植物景观设计上的主要功能是滞尘功能、抑菌功能,次要功能是组织交通功能、调节温度功能和改善光照功能。
后勤服务区建立植物隔离带,选择滞尘能力较强的树种,如落叶乔木毛白杨,花灌木丁香、紫薇、锦带花、天目琼花等;种植可以产生杀菌素较多的树种,如黑胡桃、柠檬桉、樟树、桦树、核桃、臭椿、悬铃木、黑松、马尾松、白皮松、雪松、柳杉、云杉、冷杉、紫杉、杉木、桧柏、黄连木、紫薇、茉莉花等。建造一个对师生健康有益的环境。其次,餐饮区是人流比较集中地方,所以植物配置还要有引导交通,疏散人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配植方式可以调节温度和改善光照,使饮食和医疗环境更好。
4 结论
该文首次将植物功能景观理念融入到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从大学服务对象和大学的特殊环境入手,将大学校园植物景观功能分为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美学功能和生产功能四大类。并根据大学校园活动的类型将大学校园的功能区划分为校园出入口区、教学科研活动区、体育活动区、学生居住区、职工住宅区、休闲娱乐区、后勤服务区。根据不同功能区的植物景观功能要求,建设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环境。改变大学校园千校一貌的现状,使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设计目的明确、依据准确;使得正确、定量评价一个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设计方案成为可能;使大学校园植物景观更能发挥其综合的功效。
参考文献
[1]赵明.高校扩招引发债务风险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7(7):93-95.
[2]朱捷.大学校园户外空间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08(4):39-40.
[3]徐燕.浅议大学校园园林绿化[J].北方园艺,2008(1):158-159.
[4]戚继忠.城市植物功能景观建设理论探讨[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4):513-516.
[5]卞阿娜,甘永洪,方份.大学校园绿化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78-79.
[6]徐舟跃,鲍晓曙.大学校园绿化的植物品种选择[J].农家之友,2008(10):62-63.
[7]李林.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4):1027-1028.
[8]许福金.探讨高校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与艺术[J].宁夏科技,2002(3):31.
大学校园的植物景观设计 篇8
1 生态型高校校园的相关概念
生态型的园林是在发展和继承了我国传统园林的经验的基础之上, 依照生态学的原理, 逐次营造出一种多结构、多层次、多功能的植物景观的群落, 建立人与自然, 动植物相互和谐共处的新秩序, 追求艺术美、生态美、科学美相互统一, 让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并联发展, 从而实现了生态史上的一种良性循环。顾名思义, 生态型校园就是通过利用生态学中的原理和方法, 设计、规划、管理、建设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尽其所能让所有的物种之间的布局结构趋于合理, 并对环境景观的研究、学习、休闲、活动功能于一身的人为生态系统。
2 高校校园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总体规划
目前很多高校都比较重视大学校园的景观形象, 管理者和设计师们都在积极营造和设计自己独特的校园景观, 期望通过优美的景观环境来吸引师资和生源。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但能给师生们视觉的美感, 而且还能缓解人体与精神上的疲劳,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造就多样的人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营造这种优雅的氛围, 我们必须以丰富的植物景观和科学的设计作为依据。但是, 高校在规划校园的景观中还是有一些细节经常被忽视, 设计中缺少生态型的理念, 在造景中很少关注和研究具体植物习性和形态, 以及一些植物群落环境之间的关系。只是简单地把植物景观看做校园建筑中的附属品。
2.2 忽视生态位的存在
广义地讲生态位就是一个物种在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功能和时空中的位置, 生态位反映的是物种与环境之间、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关系链。很多植物都是群生共处的, 它们之间是双方获利, 彼此相互依存共生的。比如地衣就属于菌与藻的共同结合体, 兰科、豆科、杜鹃花科以及龙胆科中的很多植物, 都是和真菌彼此相互依存共生。有的植物种所分泌出来的物质会是另植物的发育和成长的饲料和化肥, 例如豆科类植物的根瘤菌就会吸收空气中的氮, 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土壤中的氮的含量, 再比如黑接骨木也对云杉根的大量繁殖和分布是有利, 七里香与白蜡生长在一起时, 互相之间都会有显著的促进和催生作用。相反, 也有一些植物之间是相互抑制生长的。有些植物在分泌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对其它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带来危害和不利。比如云杉与松树、松树与白桦等, 这种植物就不能连片种植, 因为它们之间总是相互抢夺营养, 从而导致了一些物种的不良生长。生物界中的还存在一种寄生和绞杀关系, 在园林植物中经常出现的杨树锈病、苹桧锈病、松栎锈病等, 就是因为设计者忽视了植物种群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而造成了景观设计的失误。
2.3 无视人的心理与环境的关系
设计师为了得到较好的景观设计效果, 通常会采用唯美的景观设计方法, 从而忽略了师生、职工对校园环境的感受。可以说, 大学校园绿化设计对人的精神和心理行为的影响是随处可见的, 只有认真的通过研究和分析师生的心理特征和师生们对景观环境的要求, 才能更好地解决景观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完全符合师生精神和心理行为习惯的校园环境景观。
2.4 经济成本过高
在高校的园林规划中, 管理者和园林师, 为了达到快速绿化效果, 在极端的时间内形成景观, 所以在植物的选择上经常会出现大规格苗木移植, 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全冠的种植,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树移植。一些施工单位经常会为了达到设计的要求, 从遥远的城市或林区将大型苗木进行一次次的调运。这一过程总会导致苗木的大量失水, 枝干和根系严重受到伤害, 加上后期的管理不够完善, 从而导致了苗木成活率的逐渐下降。更为重要的是, 原来生长区的苗木所形成的这种小气候也被打乱, 这就无形中让原本很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的破坏。
3 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营造
植物景观以城市生态学为依据, 以植物造景为基础, 其生态效应包括降低噪音、净化空气、调节改善小气候、游憩与文化娱乐等功能。植物景观涉及的生态学原理, 在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中已有体现。如陈溟子的《花境》“草木之宜寒宜暖, 宜高宜下者, 天地虽然生之, 不能使之各行其所, 赖种植位置有方耳”;计成的《园冶》“围墙隐约于萝间, 架屋蜿蜒于木末, 梧荫匝地, 槐荫当庭”;“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这些古代造园理论,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校园植物景观的设计自然离不开植物材料的科学应用, 校园内适宜的植物群落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 要依靠生态学的合理运用。
4 结论
在流行构建生态城市、生态园林的今天, 决不能忽视构建生态校园。对以植物造景为主体的校园绿化是校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铺装广场、硬质路面、建筑等都是在自然土壤上对环境的破坏, 而植物的种植使土壤重新获得活性, 同时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对周围环境又是积极的。此文所列出的植物景观营造原则, 对建设生态型校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当然, 如何在校园这样一个小环境下建造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型校园, 远不止文中提到的植物景观的营造, 还需要多学科的融入、配合。
参考文献
[1]赵世伟.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J].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0.
浅析大学校园景观空间设计 篇9
关键词:景观空间,比例,尺度,围合性
引言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及经济的日益复杂化和信息化,带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高校的在校人数成倍增长,这对校园的增建、扩建提出了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大学陆续在校园周边征地扩建或另辟新址建设新校区,由于当地政府的支持、协调、投入,不少省市还由若干所大学新校区组合建成大学城,如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怎样建设好新校区,校园各单体建筑设计自然非常重要,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校能否正常运转,有具体的面积指标要求,然而,作为建筑物外部的空间,即校园景观空间的设计,却往往因为没有硬指标要求和对景观空间认识不够而草草了之,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偏差。
随着校园建设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概念的普及,使得大学校园景观空间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现。一个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曲径通幽、空气清新馥郁、富有人文气息的绿色景观空间,不仅能调动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陶冶爱美情操和高尚志趣,还可以通过校园景观空间调节学习的情绪,使单调的学习通过户外活动、交往变得丰富和活跃。这就要求建筑师要研究学生在校的行为活动,在保证足够的室内使用空间的同时提供足够的景观空间。
校园景观空间既有满足视觉需要的通透空间,又有曲径通幽的围合场所;既有适合群体活动的大草坪和大空间,又有适合两三知己讨论的小小的围合空间。既可以在湖边放歌练声,也可以在湖心岛上漫步,更可以在有星星的夜晚在某个教学楼之间庭院的石凳上独坐静思,或许偶尔摘吃的一个果实,那酸酸甜甜的味道会成为学子们一生的美好回忆。
1 设计理念分析
校园景观空间应如何设计。
1)要了解校园景观空间的类型,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a.生活交往型。这种类型通常由建筑围合,具有较好的空间封闭性,空间感强,气氛亲切宜人,供师生进行户外活动和公共聚会,最能体现大学作为人们聚集、交流、分享的场所特性。地面可以是硬质铺地或是上人草坪,视各地文化传统而定。b.景观休闲型。常由树林、草坪等植物进行限定,有的还有湖泊、河流、山丘等景观,形成回归自然、恬静清新的空间气氛,供学生休息、静思和小组群活动。此类空间往往位于主要交通干线旁边,具有较强的可达性和开放性,同时通过树冠的限定和灌木的遮挡,又具有一定的依托感和私密性。这种含混、双重的空间属性十分受推崇,比如在学校主干道旁种植大量树木形成林荫空间,铺设小路往里延伸,设置桌椅,学生上下课的路上可以拐个弯进去小坐,也可以在那晨读、自学、聊天,往往是学子们记忆中津津乐道之处。c.理性象征型。这种大多显开敞的三合院布局,中心是大片的草坪,一般以礼堂或图书馆作为轴线的结束,具有很强的纪念性气氛,这种空间被认为恰当地体现了大学的精神,作为一种成功的范式得到广泛应用。d.交通集散型。通常在主要道路的交叉口或重要建筑入口前起疏散作用,并可作为建筑的衬托和观赏场地。校园中应尽量避免纯粹交通性的广场,应强化空间本身的场所特征,通过景观设计引入人的活动,激发人的参与兴趣,能吸引人驻足停留。有时会在这样的景观空间里建造花架、雕塑或水池,作为景观中心,吸引学生观赏、围坐甚至戏水,这样会大大改善空间品质。
2)要做好大学校园景观空间设计还必须牢牢把握空间的比例和尺度。建筑物间的宽度与主要建筑物的高度的关系直接反映了空间的围合程度,通常认为建筑物间的宽度与主要建筑物的高度之比在1~3之间较为合适,过小会产生封闭、压抑之感,过大会失去围合性,产生空旷、迷失或荒漠的气氛。在大尺度的校园里,由于建筑或空间尺度过大,使得人在其中倍感孤独,没有亲切感,这时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设置建筑小品、花架、花廊、景墙等来调整一下视觉上的尺度,使得景观空间的尺度更接近人的尺度。总之,尺度与比例的合理把握,能使空间感明确,吸引师生驻足停留,相对较高的人群密度增加了相互观看、接触、交谈的机会,提供了深入交往的条件。
3)要分清校园景观空间的层次,校园景观空间根据其大小、位置和职能一般可分为中心广场、区域性广场、组团院落和建筑内院。中心广场往往是学校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和人群的积聚中心,通常与校园的主体建筑共同组成校园的标志,其类型和场所属性成为大学的特色、个性和文化的象征;区域性广场,一种是指入口广场,主要是功能性的,解决人流、车流的集散,也是人们进入校园的心理暗示过渡空间,同时是大学的门面,具有礼仪的性质。另外,在教学区、生活区大多会留出一些集中空间作为景观空间,用于休息和公共交往场所;组团院落是由建筑组团形成的内向院落,尺度较小,封闭性强,环境相对安静,是供小集体活动的领域,具有较强的领域感,供组团内系科师生使用;建筑内院为建筑物内部的院落,人在其中能感知建筑的细部,具有亲切的尺度,适宜于人的活动,但如果缺乏空间层次和活动内容,仅仅是建筑间距的产物,成为大量窗口众目睽睽下的“展品”,就会丧失安全感而受到冷落。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校园景观空间的序列组织也十分重要。校园景观空间的序列,表现了校园的气质,通常的序列形式有园林式序列、学院式序列、街道式序列、象征式序列。园林式序列是指松散的辐射式或串联式空间关系,予以园林的手法将景观空间与自然环境结合;学院式序列是指轴线式景观空间关系,按顺序一层一层地展现空间;街道式序列是串联式的景观空间关系,以步行街方式联系各个院落空间,形成街道式生活;象征性序列是轴线式开敞空间,在主入口就一览无余地展现主体面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 结语
大学校园景观空间设计,复杂过任何一幢单体教学楼的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作为大学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狠抓落实。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得当然主要来自课堂、图书馆、实验室,而全面素质和修养的提高,则要靠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大学校园整体景观空间环境的熏陶。正如在美国斯坦福大学首期建筑完工及开学典礼上,首任校长大卫·乔月·况说:“那些长廊和庄重的柱子,那一池池的棕榈树,将对学生起着实实在在的教育作用,就和化学实验室一样,这庭院中的每块石头都在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姚美康.建筑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渤海大学校园景观色彩】推荐阅读:
大学校园景观06-23
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07-30
详细内容见渤海大学08-20
渤海大学毕业论文答辩12-04
渤海大学待岗人员管理暂行规定08-08
渤海大学数理学院注重学生专业主修能力培养05-29
大学宿舍的文化色彩07-17
大学景观10-10
渤海海峡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