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溢油事件

2024-05-17

渤海溢油事件(共4篇)

渤海溢油事件 篇1

2011年6月初, 碧波荡漾的渤海湾出现一片宛如蝉翼的油膜, 游弋在中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海上油田———蓬莱19-3油田B平台的东北方, 直到半个月后, 渤海湾溢油事件才通过网络引发公众的关注。这一事件对我国渤海湾海域造成严重的污染, 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字:漏油总量达6万吨以上, 造成劣质海水面积超过870平方公里, “受污染面积超过5500平方公里”, “附近最高石油浓度超标86倍”。此外, 海湾陆续出现大规模的鱼类死亡现象, 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 其间接性生态危害将要持续多年, 危害范围会蔓延。

最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漏油事件的处理过程和解决方式。从事件的发生到引发社会关注, 再到最后解决经过了近半年的时间。令人不解的是, 渤海溢油事件对生态造成的污染如此严重, 渔民的损失如此惨重, 国际社会的反响如此之大, 我国居然还走一贯的解决途径, 即重民事、行政解决机制而轻刑事解决机制。笔者认为, 虽说解决环境问题, 刑事手段不是主要的解决途径, 是作为权利的最后保障手段, 也绝不能忽视其保护环境中发挥的作用, 否则, 对于像渤海溢油事件这么严重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就会不停上演。

一、我国环境刑事司法制度现状

在我国, 环境刑事司法立法仍存在诸多缺陷, 从现行环境刑事司法及其相关规定中看, 环境犯罪一般还是适用传统刑事司法制度, 由于环境犯罪本身的特殊性就决定了普通的刑事司法制度在环境犯罪的司法实践中不能完全适用, 导致了目前环境司法制度中存在大面积的空白。目前我国学者研究环境刑事司法制度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过程都处于初级阶段, 学者对这项制度的很多方面还未达成一致意见, 随着近几年来重大污染环境事件引起公众的重视, 立法者也在积极寻求理论的支持, 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环境污染事件,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环境刑事司法制度势在必行。

二、我国环境刑事司法制度的缺陷

(一) 环境刑事司法权行政化

我国刑法第338条规定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致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 依法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 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但自事故发生以来, 公众呼吁追究康菲公司的刑事责任, 专家学者们对启动刑事司法程序的各种设想, 其分析也成为各大媒体、网络的头条新闻, 但公安机关并未启动刑事司法程序迅速介入事故的调查, 结果却是以行政权代替环境刑事司法权, 康菲公司的刑事责任最终不了了之。

(二) 环境刑事司法程序启动难

我国在处理最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却是以权代法、以法代刑, 最后导致康菲公司免受刑事处罚, 这就凸显出了我国环境刑事司法程序启动难, 笔者认为, 其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够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着重强调经济的发展, 一味追求经济增长, 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 因此在刑事立法上对环境犯罪的危害性认识就很浮浅。一方面, 立法者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也有失认识, 体现在我国刑法中有关环境犯罪的条文中, 只规定造成人身伤害和重大财产损失的才构成犯罪, 没有将环境和生态系统规定为犯罪客体, 这就表明只要没有人身或财产受损, 再大的环境事故也不为罪。另一方面, 我国公众整体上对环保意识较低, 对其危害的长期性、潜伏性更等特点更是一无所知, 除了环境污染涉及到自己的切身现实的利益外, 对公共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是漠不关心, 所以对环境犯罪及重大的环境污染行为往往是无动于衷, 无疑在环境刑事司法程序中缺乏公众的参与。

2. 在侦查阶段取证难

重大的环境污染行为发生, 若是涉嫌犯罪, 公安机关首先要进入侦查阶段, 主要是调查和取证。单从渤海溢油事件来看, 引起的海水水质、生物资源、渔业资源、养殖户的收入等损失, 这些损害证据以及认定问题, 目前首先从技术上来讲也是一个难题;其次, 在侦查阶段, 公安机关主要以环境主管部门提供的监测数据为主, 由于犯罪一般都会涉及环境监管部门的失职问题, 所以环境监管部门为了逃避其失职的法律责任, 往往会做伪证或检测数据不准确。再者, 环境监测、调查技术性、专业性十分强, 高额的检测费、调查费的承担问题国家立法中也没有相应的规定, 这也成为环境犯罪取证难的重要问题之一。

3. 我国在环境刑事司法制度中起诉主体太单一

目前我国尚未从立法上规定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相关制度, 在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态势, 无论是环境民事诉讼主体还是环境刑事诉讼主体都比较单一, 对公共领域的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 只有检察院有起诉的资格, 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没有原告资格, 这就决定了公众难以参与到环境刑事诉讼中来。因此, 我国对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制度化是十分必要的。

(三) 缺乏专业的环境司法人员和机构

由于环境的检测、勘验、取证过程专业性比较强, 在环境司法运行过程需要专业人员的介入, 但我国目前司法机关局大部分对环境的检测数据、证据、专业知识是看不懂的, 而环境刑事审判必须遵循罪行法定的原则, 那么侦查和起诉在看不懂证据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就会有失公正。再者, 在环境刑事司法程序启动后需要更专业的机构参与。

三、我国环境刑事司法制度完善建议

(一) 科学配置环境行政权和环境刑事司法权

解决好环境刑事司法权行政化问题是多数学者们研究并呼吁的焦点。在渤海溢油事件中, 我们从中可看出, 在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 停止或限制环境主管部门职权的行使, 及时启动环境刑事司法程序, 不仅是追究环境犯罪分子刑事责任的程序性保障, 也能对那些仍在冒险实施环境污染行为起到预防和威慑的作用。

(二) 完善其程序启动的相关制度

环境刑事活动最先涉及的是立案、管辖、时效等启动程序, 是环境刑事诉讼程序得以实现基础。对我国环境刑事诉讼程序完善,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对环境犯罪应实行异地管辖, 为了避免环境行政权干预司法权, 无论是案件的侦查、起诉还是审判都在异地进行, 最大限度的避免环境行政权对环境诉讼过程的参与, 做到依法侦查、起诉、审判。

其次, 完善立案标准和程序, 环境犯罪一般有公安机关直接受理, 达到立案标准的应当立案。从诉讼程序中保障受害人和人民检察院对立案的监督权。

(三) 组建专业的环境司法机构和构建环境刑事司法人员的选拔机制

由于环境监管失职罪存在证据难查、因果关系难以确定等特殊性, 加之我国司法队伍中具有环保专业知识的人不多, 侦查设备落后, 案件的起诉难度和起诉成本都比较高, 环境犯罪受到刑事惩罚的少之又少。因此, 在各级法院设立专业的环境司法厅, 给司法机关配备先进的侦查设备和仪器, 建立具有专业环境知识的司法队伍。通过业务学习、定期考核、奖惩淘汰等多项手段, 不断提高环境司法工作人员的执法操作能力, 提升其环境刑事司法意识和环境司法水平, 对于及时发现并惩治环境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樊崇义, 谢佑平.刑事司法权力的配置与运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2]杨兴, 谭涌涛.环境犯罪专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

[3]蒋兰香.环境犯罪的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渤海溢油事件 篇2

新浪2011年6月4日有一条微博:“渤海油田有两个油井发生溢油事故已经两天了,希望能控制,不要污染。”随后,《财经国家周刊》对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做了报道,随着各大媒体和网络微博等网上工具的不断传播,此事引起了较高的网络公众关注度。这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随着计算机的的不断普及,我们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已的观点,表现自已对于事件的态度。根据公众对于不同事件所表现的热情和关注,有了网络公众关注度。刘益[1]认为公众关注度是指社会或者社会的某一局部对于某一事物或人物关心或注意的程度,从传统意义上讲,它可通过集会、集社、游行等方式表达,参加的人多,就表示公众关注程度大。它也可以通过产品销售、媒体阅读等方式表达出来,如报纸、书籍的售出。最畅销的书可以看作是较大的公众关注度的一个代名词。它还可通过抽样调查、民意调查的方式表达出来等等。根据刘益对于公众关注度的定义,我们认为网络公众关注度是指人们通过计算机、手机等可以上网的工具,对网络上描述或报道的社会上发生的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善后处理等进行的搜索、浏览、回复或回帖、转载和发表观点、表明态度等行为的频率总和。

我们知道,一切事件都要经历发生、发展、衰退、消亡或稳定等几个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公众的关注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公众对于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关注度的走势都是一样的吗?发生在渤海上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在网络上的公众关注度的走势是怎样的,它的不同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本文从对于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网络公众的关注度出发,总结出它们的共性,然后对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的特殊性及造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本文通过对于不同类别事件网络公众关注度的走势变化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政府准确评估事件的影响度,加强对公众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稳定社会秩序,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二、不同类别突发事件公众关注度的走势变化

按照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我国把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1. 自然灾害事件的公众关注情况

自然灾害事件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在此类突发事件中,我们以海啸、泥石流、深林大火和地震为例,并根据百度指数的统计结果来说明在网络中公众的关注度走势(参见图1和表1)。

2. 事故灾难的公众关注度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我们以日本核泄漏事件、河南渑池矿难事件和紫金矿污染事件为例,根据百度指数的统计结果来分析公众对于事故灾难类事件的公众关注度的走势及其变化(参见图2和表2)。

3. 公共卫生事件的公众关注度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根据百度指数的统计结果,我们以河南瘦肉精事件、H1N1流感事件和新疆食物中毒事件三个事件进行分析(参见图3和表3)。

4. 社会安全事件的公众关注度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根据百度指数的统计结果,我们以金融危机,柬埔寨踩踏事件和孙伟铭醉酒驾驶三个事件来进行分析(参见图4和表4)。

由上述的图表我们分析知道,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公众关注度走势上基本上都是:当事件发生后公众对事件关注度会有陡增的趋势并在一两天之内达到最高值;然后随着事件的解决和救援的基本完成以及公众的态度、观点等是否一致,网络公众关注度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达到较低水平或是稳定的状态。但是如果有些时候或是因为媒体的不真实报道或是因为事故责任方不真诚的态度等惹怒公众,那么公众关注度也会在达到峰值的之后会有小幅震荡。

我们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第一,关注度的走势与发生的地点离我们的距离有关。柬埔寨踩踏事件之所以与金融危机和孙伟铭醉酒驾驶事件在网络公众关注度的走势有些许差异,主要是因为柬埔寨踩踏事件发生在国外,只能引起公众的怜悯之情,但是,事件发生的地点离我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因此在事件发生后不久,关注度迅速下降甚至消失。第二,公众相对来说比较关注与自己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社会安全事件,尤其是社会安全事件关系到公众自身的利益,所以他们在关注事件的时候除了怜悯、愤怒的感情因素在以外,还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和谴责这类事故。

三、不同事件公众关注度之间的关系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种媒体、各大媒体都会对事件进行报道,尤其是对特别重大突发事件还会设专门的节目进行全天滚动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公众对于突发事件的关注。尤其是进入计算机普及的时代,人们可以不分时间地对重大事件进行关注和发表意见观点等。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计算机为媒介,对突发事件发生后以突发事件的名字为关键词搜索的人数作为公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度。本文主要选取从2011年7月21日至2011年10月1日这段时间发生的突发事件为主要研究对象,即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河南瘦肉精事件、温州动车事故、渤海溢油事件、西安山体滑坡、台风纳沙、上海地铁事件等6件公众关注度较高的事件进行了研究。

通过公众在百度搜索中对于以事件名称为关键字进行的搜索,我们在百度指数中得到部分数据,并将数据整理然后得到图5的公众关注度对比分析图。

对我们得到的数据和对于图5的分析我们发现,接连发生的事件或是有时间交叉的事件之间在公众关注度方面并不存在替代效应而是存在独立效应。我们认为,所谓的替代效应是指一件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引起正在被高度关注的突发事件的公众关注度下降的趋势或走向;所谓独立效应是指一件接连发生的事件或是有时间交叉的事件之间的公众关注度几乎不存在相互影响的作用。

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首先,对于不同事件关注的群体可能不属于同一个群体。公众中存在不同的群体,有些群体习惯性关注这类突发事件,而有些群体则更易于关注另一些突发事件,这样就会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把公众分成不同的群体,于是就造成了公众对于不同事件的关注度形成相互独立的效应。

其次,河南瘦肉精事件、温州动车事故、渤海溢油事件、西安山体滑坡、台风纳沙、上海地铁事件等6件突发事件涉及不同的行业和类别,而且事件之间的关联度较低,从而造成公众关注度之间没有相互影响即形成了独立效应。但是,对于处于同一类别和(或)同一行业的突发事件来说,可能存在公众对于事件关注度的相互替代或(和)叠加的效应。

所谓公众关注度的替代效应是指一件突发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公众一定的关注度,在这件事情的公众关注度还没有较低到平稳状态时又发生了一件与这件事情相同或是类似的事件,公众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自觉地关注新发生的突发事件。

所谓公众关注的的叠加效应是指一件突发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公众一定的关注度,然后又发生了一件或多件与这件事情存在一定程度的某种关联的突发事件,那么由又发生的突发事件引起的刚开始的突发事件的关注度增加。例如,孙伟铭肇事案件和交通肇事之间就会存在微弱的叠加效应。也就是说,在孙伟铭案件较受关注的同时,以交通肇事为关键字的搜索也会有小幅度的上升。

在这两种效应里面媒体对于事件的关注报道和报道的时间持续度也会影响公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度,从而造成公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度的替代和(或)叠加效应。任轶群等人研究发现从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到,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关注度与“新闻数量”呈现出高度相关[5]。他们研究发现在影响公众关注度的因素中新闻数量是弹性系数最大的自变量,也就是说新闻报道数量对公众关注度的影响最强,在其他变量不发生变动的条件下,新闻数量每增加10%,公众关注度就会提高1.09%。

最后,数据选取和数据来源造成了公众对于突发事件的关注度呈现相互独立的效应。在数据的选取上我们只选取了2011年7月21日至2011年10月1日这段时间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因此也造成了我们认为的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之间存在相互独立的效应。

四、渤海溢油事故中公众的关注度走势分析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渤海溢油事故的公众关注度走势(参见图6和图7)。

从上述图中,可以观察渤海溢油事故公众走势与同类事故网络公众关注度走势的不同点。从图6渤海溢油事故整体网络公众关注度走势图来看,在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发生后,网络公众的关注度的走势和其他事件的走势一样,在一段时间的增加后达到公众关注度的最高值,在随着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没有实现国家海洋局要求的“两个彻底”(即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而且还被找到了新的溢油点,于是网络公众对于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的关注度又有了一个比较高的小高峰。也正是这个小高峰造成了渤海溢油事故网络公众的关注度走势的不同。

从图7显示渤海溢油事故半年内公众关注度的走势可以清晰地看出,本来事件的关注度已经降到300以下,但是在小高峰左右,网络公众关注度又回升到600左右。这样的网络公众关注度的走势与事故灾难类事故,社会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故的走势都有一定的相似。这也造成了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公众关注度走势的不同。

在事件刚开始的时候,是由公众先关注此事,然后引起媒体对于此事的关注;而再次高峰出现的时候则是媒体对于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的报道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度。把图6和图7中的公众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的走势进行比较之后,我们发现他们的走势是大致一样的,这与上述的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基本相一致的。

五、渤海溢油事故公众关注度走势不同的原因分析

1. 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不统一造成渤海溢油事故的类别难以确定

我国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把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在学术界一直备受争议。根据陈安等[4]的研究,由于我国的对于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不统一,于是按照我国的分类标准同一事件既属于这一类事件又属于另一类事件,比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同时具备三个类别的事故的特征。开始时,医院发现有大量婴儿出现结石病症,未知其所以然,但是现象是清楚的,于是这个问题成为公共卫生事件;而后来发现根本原因在于在婴儿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这一问题就归结为奶粉生产领域的问题,这又属于典型的事故灾害类型的事件;在发现根本原因后的舆论一片大哗,受害者及其家属产生极大不满情绪并针对政府监管表达愤怒情绪,这又可以认为属于社会安全事件的范畴。因此,出现了“一事件同属三类别”的窘境,其实就是分类时过于倾向于行政方便带来的问题。这次的渤海溢油事故也是如此,于是会导致它的公众关注度的走势曲线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 媒体对于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的报道力度,也是影响其走势与众不同的原因

从上述的图1至图4可以看出,当一般媒体的报道关注度达到最高水平的时候,网络公众的关注度一般也会达到最大值,由此可见媒体对于事件的关注和报道与公众的关注度有一定的关系。对于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在最高峰出现后,随着媒体对于此事件的不断关注和报道,也多少影响了公众对于这件事故了解的加深,由此出现了最高峰过去之后的次高峰。

3. 处于愤怒的公众的盲目性也是网络公众对于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关注度走势发生变化的原因

魏玖长等人[2]根据不同组织及人员在危机状态下所受到的影响而做出的反应不同,将其划分为9种角色,即直接遭遇者、责任者、处理者、监督者、关联遭遇者、传播者、同情者、关注者、规避者等。在这9种角色中,同情者是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出现小高峰的主力军。在事故发生后,直接遭遇者、责任者、处理者、监督者、关联遭遇者都不可能不关注事件的发展和解决的结果。只有同情者(即最广大的公众)在各大媒体的传播下,又重新关注此事,因此又引起了小高峰的出现。

4. 专家的态度会对公众关注度有一定的影响

专家最为公众比较信赖和权威的人群,他们对于事件的一些观点、态度、言论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公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度。比如说,专家认为在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中,康菲公司应该正面积极地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刚开始康菲公司以为事件并不严重而持积极道歉并承诺赔偿的态度,由此公众的关注度也降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然而,当调查报告出来以后,康菲不再积极,专家表示不满,并为受害的渔民声讨康菲,于是公众的关注度也随之增高,并达到了一个小高峰。

5. 事故方解决事故的态度对公众关注度的影响

事故方解决事故的消极态度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但是公众对于解决此事只能给相关方一定的压力,只能辅助解决事故,并不能真正解决事故,而且公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度只能持续一段时间。

除了事故利益的相关方能够持续地对于事故的整个过程表现出比较持续的关注以外,持有同情心和作为传播者的媒体一般并不会持续地关注一个事件的。

六、结论

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认为公众对于不同事件的关注度之间存在相互独立的效应。但是,对于处于同一类别和(或)同一行业的突发事件来说,可能存在事件相互替代或(和)叠加的效应。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渤海蓬莱19-3溢油事故也与其他事故是相互独立的。然后,我们分析了渤海溢油事件与其他类事故的公众关注度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了其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希望能够帮助政府准确评估事件的影响度,加强对公众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稳定社会秩序,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刘益.论网络公众关注度[J].新西部,2007(6):217.

[2]魏玖长,赵定涛.危机状态下的角色划分及影响机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6-69.

[3]任轶群,魏玖长.公共危机事件公众关注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67-70.

[4]陈安,陈宁,武艳南等.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渤海溢油事件 篇3

编者按:

随着海洋石油开采业和海洋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海洋溢油事故的发生数不胜数。2011年6月4日,我国渤海湾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故,在公众和学术界之间引起了强烈反应。这是继2010年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井喷漏油事故(持续泄露近三个月,约490万桶),丹麦马士基集团钻井平台北海原油泄露事故(污染海域6平方公里,约820桶),埃及红海石油泄露事故(污染带蔓延约20公里)以来的又一重大海洋油田事故。

中国科学院科学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团队,在第一时间对该事故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跟踪研究。他们从事故的影响和公众网络关注度,亟需开发更先进的海洋溢油处理技术,国际油田商业开发合作(包括国际争议海域勘探开发合作),溢油事件防范与应急协作,油污损害赔偿的法律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本期“来自蓬莱19-3油田溢油事件的启示”专题讨论刊载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希望为决策部门、产业界和学术界提供参考。

渤海溢油事件 篇4

由于社会系统日益复杂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口密度迅速提高,一旦发生可能危害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或者人类生存环境的突发事件,就会影响到公众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突发事件具有的破坏性和不可预知性,使其在发生之初,往往会引发公众的密切关注,并因此产生各种不同于常态的心理表现,如对信息的猜疑、对某些信息的不信任、对未来事态的发展的预期降低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等。这种状况是大多数人都有的反应,也是正常的反应。因为突发事件常常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人们自我保护的本能使得在危机发生时,第一反应和最大需求就是想了解真实、准确和全面的信息。因此,政府或相关负责机构应当通过媒体及时地发布相关信息,让公众了解突发事件的详细信息以及个人应当采取的自我保护方法,从而减少其对突发事件的疑惑和恐惧,有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行为。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处置过程中,及时发布新闻是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突发事件中公众的情绪变化规律

突发事件的发生本身就打破了整个社会系统的平衡状态,身处其中的人类不可避免地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或许是身体的影响,或许是心理的影响,进而引起公众的情绪变化。这种变化与突发事件的特征、人们获知的信息量、周围人群的态度和相关责任部门的处置等因素息息相关,往往呈现出某种普遍的规律。

1. 情绪轻微变化

收到突发事件的第一则消息时,人们的一般反应表现为对事件的关注。然而,此时真实、准确和全面的信息相当匮乏,公众正在期待更多信息,如:突发事件的真实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等。所以对事件的关注程度比较低,情绪上的变化不太明显。

2. 情绪剧烈变化

随着对突发事件报导的增多,公众对事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加之网络新闻受众所具有的参与心理,行为上表现为对热点新闻的留言、评论,并参与新闻的生产等。于是,突发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产生一定程度的轰动效应,甚至引起整个社会的轩然大波。此时,公众的情绪变化很大,对责任者的愤怒,对受害者的同情,对事件原因的追问,对处置方式的赞同或反对和对现存运行体制、机制、法制的思考等一涌而出、不可遏制。整个事件经历了发生、发展迅速达到了高潮。

3. 危机后情绪恢复

舆情的快速传播和公众的情绪给相关责任者造成的巨大压力,迫使责任者必须尽快地制定出令公众满意的事件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公众的情绪会逐渐地平息,恢复常态,随着时间的流逝,抑或更新的新闻关注点的产生,渐渐地将此事件淡忘。

公众情绪的变化可以由网络用户关注度(以网民的搜索量为基础,以关键词为统计对象,科学分析并计算关键词搜索频次的加权和。本文中以事件发生后,网民对每天的新闻报道的浏览、评论和留言的数量来衡量关注度)的变化来反映。图1是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交通事故中公众的关注度曲线图,由此可以发现,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具有普遍性:关注度在快速达到高峰后,会逐渐降低,直至减小为零。

二、蓬莱19-3油田溢油事件中公众的情绪变化规律

2011年6月4日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中,公众的情绪变化不仅具有上述一般性规律,而且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与事件本身的特性和现存的法律制度体系不够完善有关,如: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海洋环境执法措施、海洋环境民事损害赔偿体系等。图2是溢油事故发生以来公众对每天发布的新闻关注度(浏览、评论、留言的数量)情况。

观察图像可以发现,与其他突发事件的关注度曲线(只有一次高峰)所不同的是,公众对漏油事件的关注经历了三次高潮。随时间的进行和信息公布量的增加,再加上网络公众传播、制造新闻等因素的影响,公众的情绪变化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情绪轻微变化

6月21日,“渤海油田漏油”的消息首次在微博上披露之后,消息被反复转载,平面媒体迅速跟进,社会关注骤然聚焦。与“局外人”的殷殷期盼形成了鲜明对比,媒体急切求证的“局内人”均在第一时间以沉默应对。当事者集体失声,连续数日拨打中国海油总公司或股份公司相关人士电话,但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此时,事件处于引发和酝酿期,公众对事件了解很少或根本就不知晓,故而关注度较低,公众正等待责任部门正确详细的信息公布。

2. 情绪首次剧烈变化

直到7月1日中海油才首次证实漏油事故。7月5日,国家海洋局公布了渤海油田漏油事故的调查情况。7月6日,公众质疑中海油和海洋局等有关机构对溢油事故存在瞒报信息、延迟公布信息的情况,并进行强烈的抨击。到目前为止,渤海溢油事故发生已一月有余,事故暴露在公众视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已近一周时间,其间溢油事故从开始语焉不详的“三不知”(不知何时发生,不知何原因发生,不知溢油量多少)到溢油量和污染范围的一再扩大。此时,事件发展到了高潮,尽管中海油和康菲公司都对外宣称,事故发生后,他们“第一时间”按照相关法规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了此事,但是被忽视的知情权和公众利益,并不在所谓的“第一时间”的通报对象中,这正是公众的愤怒所在,也是公众的关注度第一次达到高峰的直接原因。

3. 情绪再次较大变化

紧接着事件的一系列后续报道将公众的目光由被忽视的知情权转移到事件带来的影响结果上来。相比之下,他们更关注漏油量、相关责任者采取的应急管理措施、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事故的维权、问责等。此时,公众逐渐了解事故造成的影响,期待着中海油和国家海洋局给出漏油原因及事故责任归属,较前一阶段,这时公众的情绪稍有缓和,关注度有所降低,有减小为零的趋势,这与其他事件的走势图一致。但公众得知按照中国目前的法律,责任者的最高赔偿金额仅为20万元时,公众的权益并没有得到维护,于是,关注度出现了一个小高峰,也是从这个小高峰开始,溢油事故公众关注度曲线呈现出与其他突发事件不同的趋势。

4. 情绪三次剧烈变化

满怀期待的民众希望官方政府给出一个满意的处理结果,然而事件已发生三个多月了,漏油处理索赔迟迟毫无音讯,对责任归属的问题处理也不尽如人意。再加上康菲公司的傲慢和不端正的态度,就漏油原因问题与海洋局仍各执一词,渔民和水产养殖户惨遭损失却面临巨大障碍等重大问题还未解决。公众的目光不得不再次聚焦,这就是关注度出现第三次高峰的原因。

5. 危机后情绪恢复

虽然还没有得到最后的处理结果,但整个事件中公众的关注度曲线出现了三次高峰,最终减小为零的趋势与其他事件是一致的。尽管关注度下降为零,但对公众造成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统计分析结果

从7月1日到9月30日,公众对每天新闻的关注度(浏览、评论、留言的数量)是一个离散型时间序列。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时,首先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和纯随机性。从图2可以粗略的观察到该时间序列为平稳的,观察序列的偏自相关图(表1),可以看到,自相关系数从延迟三阶后就全部进入了两倍标准差的区域,并且衰减至0的速度迅速,自延迟四阶后就一直在零值附近波动。由此,可以判别该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在进行随机性检验时,若取显著性水平为α=0.05,从表2可以发现延迟6阶和12阶的检验值分别为小于0.0001和0.0009,都比0.05小,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序列为非白

噪声序列。对于这个平稳非白噪声序列,自相关系数从延迟三阶后就全部进入了两倍标准差的区域,因此我们可以采用AR(3)模型拟合,令7月1日到9月30日公众对每天的新闻评论及留言的数量为x1,x2,…xt(t=1,2,…91),因为xt-2的参数与xt-1和xt-3的参数有较大的相关性,所以AR模型中可将其省略。

表3是对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

表4为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估计。

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较小。表5为短期内未来关注度的5个预测结果。

图3是运用SAS软件对图2的拟合曲线图。

对残差进行自相关检验后,得到AR模型的表达式为:xt=2074.2+0.3901*xt-1+0.2323*xt-3+εt

其中,E(εt)=0,Var(εt)=σε2,E(εtεs)=0,s≠t。它表明了xt与xt-1和xt-3之间的线性关系,因为xt-2与xt-1和xt-3有较大的相关性,所以AR模型中可将其省略。

可以发现,除了关注度达到高峰处的几个点外,序列的观测值曲线与拟合曲线很接近,而且大多数观测值均落在95%的置信区间内。另外,此A R模型对最终关注度的预测结果也存在一定误差。

四、结论

在蓬莱19-3油田溢油事件中,公众的情绪变化不仅具有一般突发事件的普遍性,即首先轻微变化,最后都进入危机后的情绪恢复阶段,而且还具有特殊性,即在事件被证实后,快速发生了第一次剧烈变化后,继而又发生了两次较大变化,才慢慢地进入危机后情绪恢复时期。关注度曲线在事发一个月后,相应地由较低值快速达到第一次高峰;与一般突发事件不同的是,之后又出现了两次高峰;最后,与其他突发事件一致,关注度逐渐降低,直至减小为零。

统计分析溢油事件的关注度这一时间序列,得到AR模型,它表明某一天的关注度可由前一天和之前第三天的关注度来预测,因为之前第二天与前一天和之前第三天的关注度有较大的相关性,所以之前第二天的关注度的重要性就相对减弱。在关注度达到高峰的几个点处,AR模型的预测值虽然能反映出关注度的高峰,但是与观测值之间的误差较大,这是因为关注度高峰的出现往往是由突发事件中突然出现的公众比较关心的问题所引起的,所以由前一天和之前第三天的关注度就不能较好地预测。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更新的新闻关注点的产生,最终公众对此事件的关注度几乎为零,而此A R模型对最终关注度的预测值并未在零的附近,这说明如何更准确地预测突发事件的最终关注度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摘要:蓬莱19-3油田溢油事件中公众情绪的变化规律不仅具有一般突发事件所应有的普遍性,还有其特殊性。本文通过网络用户对该事件的新闻评论及留言的数量按时间顺序分析了公众情绪变化的五个阶段,绘制了关注度的变化趋势图,并统计分析关注度这一时间序列,采用AR模型拟合,得出模型表达式。

关键词:公众,情绪变化,时间序列分析,AR模型

参考文献

[1]陈安,陈宁,倪慧荟等著.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李正辉,李庭辉著.时间序列分析实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杜强,贾丽艳著.SAS统计分析标准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高峰.时间序列分析在顾客满意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上一篇:旅游平台下一篇:薄煤层机械化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