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城市

2024-06-20

环渤海城市(精选9篇)

环渤海城市 篇1

城市群是在一定距离内可以频繁往返、进行商务活动的若干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所组成的、关联紧密的城市密集区域。城市群虽然所占国土面积小, 但其人力资源的聚集度和产业聚集度却相当高,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改革开放以来, 环渤海经济圈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以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为带头, 包括河北、山东、辽宁、山西的20多个城市为主体的环渤海城市群已经形成, 实力不断攀升。但是, 环渤海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发展极不平衡, 经济联系也不够紧密, 各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又缺乏整体的竞合策略, 因而对渤海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因此, 比较分析各城市竞争力水平及其特征, 明确城市之间的职能与联系, 是环渤海经济圈和环渤海城市群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 利用自身内外环境主体素质所形成的外部经济优势以及内部组织效率, 吸引、控制、转化资源和占领、控制市场, 更快、更多、更高效、更快地创造价值, 获取利润, 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它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发展能力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

(一) 城市综合竞争力横向比较

根据《中国城市竞争报告NO.9》中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数据, 2010年环渤海城市群的8个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指数都大于0.6, 排名都处于全国65名之前。其中, 北京市、天津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综合竞争力指数大于0.8;青岛市、沈阳市和济南市综合竞争力处于全国的上游水平, 综合竞争力指数大于0.7;排名后3位的是石家庄市、唐山市和太原市。这三个城市竞争力指数大于0.6, 在全国各城市排名中处于中游水平。

1.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的城市———北京、天津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也是经济、贸易发达的现代国际城市。21世纪以来, 北京市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理念, 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初具规模, 经济发展高端化格局初步形成, 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首都经济特征进一步显现。2010年, 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77.9亿元, 人均GDP达到17653元, 城市综合竞争力名列前茅。

天津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工商业城市, 是我国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北方经济中心之一, 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天津依托雄厚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走出一条嫁接、改造、调整的创新之路, 传统产业得到优化升级。进入21世纪, 天津市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智力资源, 加大开放力度,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沿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 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不断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城市地位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2010年, 天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08.83亿元, 人均GDP达到12639元, 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7位。

2.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城市———青岛、沈阳和济南

青岛市是山东省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的中心城市, 国际港口城市和滨海旅游度假城市。青岛市充分发挥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 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 建立起发达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在提高经济开放程度、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化解资源与环境约束等方面也处于全国前列。2010年, 青岛市实现生产总值5666.19亿元, 人均GDP达到12920元, 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1位。

沈阳市是辽宁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中心, 也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21世纪, 沈阳市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支持下, 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地位不断提升, 新型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2010年, 沈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5亿元, 人均GDP达到10098元, 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16位。

资料来源: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济南市是山东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中心, 区域性金融中心, 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沪经济发展轴上的重要交汇点。济南市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科技创新、制造业基础等多种优势, 按照“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思路, 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社会建设, 提升城市功能, 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 济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10.80亿元, 人均GDP达到13578元, 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23位。

3.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的城市———石家庄、唐山、太原

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省会, 华北地区重要商埠, 全国医药工业基地之一。石家庄市充分发挥区位、人才、信息等诸多优势, 围绕转型升级和跨越赶超两大任务, 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扩大城市规模,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社会活力不断增强,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是,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传统产业和传统增长模式约束, 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严重。2010年, 石家庄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1.02亿元, 人均GDP达到10040元, 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46位。

资料来源:根据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9的数据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 NO.5, NO.6, NO.7, NO.8, NO.9的数据整理。

唐山市是河北省沿海经济中心, 环渤海地区和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唐山工业历史悠久, 钢铁、建材、能源, 机械、化工等产业基础雄厚。21世纪以来, 唐山湾“四点一带”地区开发和建设不断推进了唐山市经济结构调整, 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但是, 资源依赖性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经济效益总体偏低等问题明显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2010年, 唐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9.08亿元, 人均GDP达到10488元, 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53位。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 是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 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21世纪以来, 太原市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目标, 以创新发展模式, 推进绿色转型为战略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但是, 投资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仍然成为转型跨越的主要障碍。2010年, 太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8.05亿元, 人均GDP达到10476元, 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65位。

(二) 城市综合竞争力动态比较

通过动态考察一定时期内城市竞争力的变动, 从时间序列数值判断各城市的发展情况, 能够为城市竞争力变动趋势的判断提供依据。观察2005-2010年期间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的变化, 我们发现各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都呈现上升趋势, 但变化的幅度存在较大差异 (见表2) 。其中, 唐山市和沈阳市城市竞争力提升幅度最大, 而济南、石家庄提升幅度最小。

1.增幅领先的城市———唐山、沈阳

唐山市综合竞争力由0.46上升到0.648, 提高了40.9%, 增幅十分明显;竞争力排名也上升了16位, 其中2009年上升幅度最为显著。2005年唐山的排名远落后于石家庄, 也仅比太原高两位, 但到2010年, 其排名已超越太原市, 且紧追石家庄, 差距在不断缩小。沈阳市综合竞争力指数由0.55上升到0.762, 增幅达38.5%, 增幅也较为突出;2010年竞争力指数上升最快, 2007年竞争力排名提升最多, 排名由全国第28位, 提升至全国第16位, 向上提升12位。

2.增幅较大的城市———太原、天津和北京

太原市综合竞争力指数从0.459上升到了0.627, 提高了36.6%;从各年情况来看, 从2006年起, 竞争力数据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但竞争力排名却下降了12位, 其全国排名处在8个中心城市的末位。天津市综合竞争力指数由0.59上升到0.803, 提高了36.1%;从各年情况看, 呈逐年递增趋势, 同样是2010年上升比较明显;天津市竞争力排名一直稳步提高, 达到全国第7位, 提升了8位。北京市的综合竞争力指数从0.666上升到0.881, 提高了32.3%;从各年情况来看, 2010年竞争力指数上升最快。北京市竞争力排名没有太大变化, 一直处于全国前五位。

3.增幅较小的城市———青岛、济南、石家庄

青岛市竞争力指数由0.606上升到0.781, 提高了28.9%;2007年竞争力排名上升较多。但是, 从2009年起, 竞争力排名开始下降, 但全国排名位置总体稳定。济南市综合竞争力指数从0.571上升到0.732.提高了28.2%, 总体排名情况变化不大。石家庄市竞争力指数由0.519增长到0.665, 提高了28.1%;但竞争力排名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位置从第36位下跌到第46位。特别是在2006-2010年, 石家庄名次下降了7位。

城市竞争力的分项指标比较分析

(一) 城市竞争力产出指标的比较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可持续地创造财富的能力。从显示或产出的角度, 测度城市竞争力的产出指标体系包括:综合增长竞争力、经济规模竞争力、经济效率竞争力、发展成本竞争力、产业层次竞争力、收入层次竞争力和幸福感竞争力等7项指标。环渤海城市群在不同类型指标中的表现各异。其中, 北京市在经济规模竞争力、产业层次竞争力、收入水平竞争力比较中名列前茅;沈阳市在综合增长竞争力、发展成本竞争力比较中脱颖而出;青岛在经济效率竞争力比较中领先;石家庄在幸福感竞争力方面最突出。

1.综合增长竞争力

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衡量的是城市价值扩展的速度及潜力, 主要用城市综合经济增长速度来测量。在所选的8个城市中, 沈阳市、天津市和青岛市综合增长竞争力较强, 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都在0.800以上。其中, 沈阳市“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6.3%, 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为0.896, 列全国第27位。综合增长竞争力仅次于沈阳的是天津和青岛。这两个城市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 迅速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城市竞争力大有提升, “十一五”期间GDP增长率分别达到16%和13.8%, 综合增长竞争力全国排名第40名和60名。

济南市、唐山市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都在0.7以上, “十一五”期间GDP增长率分别达到13.8%和13%, 综合增长竞争力全国排名第173位和190位。北京、石家庄和太原市在该项指标比较名次靠后, 全国排名分别是第265、268、277名。北京市处于经济发展“高原效应”, 较大的GDP基数约束了增长率的上升空间, “十一五”时期GDP增长率为11.4%。石家庄和太原市处在靠后位置, 是因为近几年经济增长率都相对比较低, 主体经济尚未进入高速增长期。“十一五”期间, 两市的GDP增长率分别为12.3%和10.1%。

2.经济规模竞争力

规模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城市创造价值的相对规模, 主要考察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大小。一般来说, 主导产业实力雄厚、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市, 其经济规模较大, 规模竞争力就比较强。从这几个城市经济规模竞争力比较来看, 北京、天津作为直辖市, 城市的国内GDP总值远超过该组内一般城市。它们的规模竞争力指数较大, 达到0.893和0.674, 排名全国第三和第六。

青岛、沈阳、济南、唐山都是大型城市, 主导产业优势明显, 并形成良好的扩散效应, 加之较大的人口规模, 使经济总量达到较高规模, 经济规模竞争力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8、14、21、29。太原和石家庄在该项指标评价中排名靠后, 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产业波及效应较低是主要原因。

3.经济效率竞争力

经济效率竞争力是城市经济活动中投入产出效率的集中表现, 衡量指标主要是地均GDP。在经济效率竞争力指数方面, 青岛市领先, 全国排名第21名。2010年, 青岛市地均GDP达到21837万元/平方公里, 也居8个中心城市之首。

仅次于青岛的是天津、北京、唐山、沈阳和济南市, 经济效率竞争力指数大于0.4, 全国排名分别为第31、32、36、38、48名。2010年, 4个城市的地均GDP分别达到11491万元/平方公里, 11139万元/平方公里, 5693万元/平方公里, 11668万元/平方公里, 9015万元/平方公里。在该项指标比较中, 排名靠后的是石家庄和太原, 经济效率竞争力指数小于0.400, 2010年, 两市地均GDP分别为26891万元/平方公里, 11112万元/平方公里;虽然GDP的地均水平较高, 但是, GDP的人均水平分别为42849元/人, 47345元/人, 在8个城市中明显处于劣势。

4.发展成本竞争力

发展成本竞争力指的是城市创造价值时, 资源的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程度, 它影响着经济主体生产和经营的外部成本。一般来说, 发展成本竞争力越高, 企业所花费的外部成本就越小, 城市也越具有投资价值。比较而言, 沈阳市 (0.716) 、青岛市 (0.677) 和济南市 (0.655) 的发展成本竞争力指数都较高, 全国排名分别为第21、28、38名。尤其是沈阳在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过程中, 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厚重的文化有机结合, 使沈阳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资料来源:根据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9的数据整理。

天津、北京和石家庄的发展成本竞争力指数都大于0.5, 处于全国的中游水平。唐山和太原的发展成本竞争力指数较低, 分别是0.392和0.313, 处于全国下游位置。两个城市都是以传统重工业见长,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5.产业层次竞争力

产业层次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在产业结构水平上的表现, 主要反映产业体系的技术层次和知识含量。测度指标主要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从竞争力指数来看, 所选的八大城市中除唐山市产业层次竞争力指数较低外, 其余城市的竞争力指数都比较高, 排名处于全国前列。这说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在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正确,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推进速度比较快。相比之下, 北京的产业层次竞争力指数高达1, 全国排名第一位, 这种优势是在北京市高端产业发展和服务功能提升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而排名处于8个城市中最后一位的唐山市, 全国竞争力指数只有0.318, 排名全国第160位。唐山主要还是以发展能源, 原材料工业为主, 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不尽人意。尽管政府致力于产业结构转型, 但过程仍然是漫长而艰巨的。

6.收入水平竞争力

收入水平竞争力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主要是体现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北京、青岛和天津的收入水平竞争力指数都大于0.28, 列全国第10、21、23名, 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010年, 3个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073元、24998元、24000元。

2010年, 济南市和沈阳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2722元、20506元, 收入水平竞争力指数居全国中游水平。在该项指标比较中, 唐山市 (0.191) 、太原市 (0.183) 和石家庄市 (0.171) 的竞争力指数处于劣势。2010年, 3个城市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556元、17257元、18268元。显然, 收入水平竞争力指数和经济发展速度及质量有正相关联系, 经济总量上去了, 总财政收入和总产值增长了, 人均收入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自然会相应提升。

(二) 城市竞争力投入指标比较

根据城市竞争力决定机制的分析, 从投入角度, 可以将影响城市竞争力的要素和环境, 分成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共计12项指标。其中硬件竞争力包括人才资本竞争力、金融资本竞争力、科学技术竞争力、经济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综合区位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等7项指标;软件竞争力包括商业文化竞争力、经济制度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等5项指标 (见表4) 。在城市竞争力投入指标比较中, 我们选取城市规模、职能等特征相似的城市进行比较,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城市的竞合战略矩阵。

1.北京和天津城市竞争力分析

(1) 城市间的异同

北京市和天津市在解释竞争力的排名中势均力敌, 分列第3和第7名。这两个城市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双核”增长极, 综合实力相差不大, 在人才、资本、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综合区位、环境、文化、制度和企业管理这几项指标上的排名相差不多, 名次差额都在10名之内。但是,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以及国际中心之一, 两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和功能定位就存在差异。其中在结构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这3个指标上, 北京显著领先于天津。

(2) 城市间的竞合战略

北京市要充分依托天津市的金融中心职能和经济地位, 积极发展各类高端服务业;而天津要充分利用北京的科技、信息以及商务氛围, 借助首都经济圈的扩散效应来有效带动城市的开放, 完善风险产业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北京市和天津市要充分发挥直辖市无法比拟的优势, 通过优势互补, 紧密合作, 实现共赢。

2.沈阳和济南城市竞争力分析

(1) 城市间的异同

沈阳市和济南市都是省会城市, 具有行政资源调控累积优势, 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水平都较高。二者在人才储备、综合区位方面都比较出色。但在结构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开放竞争力方面表现差强人意。由于沈阳投资环境良好, 投资管制宽松, 其在资本竞争力、综合区位竞争力这两个指标方面也处于领先。而济南市由于拥有众多优秀的科研机构, 人才储备丰富, 所以在科学技术、文化竞争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除此之外, 济南还在基础设施、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商业文化竞争力这几个分项指标上遥遥领先。

(2) 城市间的竞合战略

济南在基础设施竞争力方面有明显有优势, 沈阳应该加强与济南的经验交流, 共同提升两市的基础设施竞争力, 营造更加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 历史包袱比较重, 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较慢, 市场意识不强, 创新意识薄弱。沈阳应坚持以市场为主导,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解放思想, 积极创新, 与济南加强合作交流, 扩大开放度, 进一步巩固综合区位竞争力优势。而济南可以适当放松对资本的管制, 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 同时积极改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提升金融资本竞争力水平。

3.其它省会城市竞争力分析

石家庄和太原也是两个省会城市, 但它们在大多数投入竞争力指标比较中都处于劣势。在科学技术、结构、基础设施、环境、文化、制度、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和开放竞争力指标方面两者不分伯仲, 两者排名相差10位之内。而在人才、资本方面, 太原拥有一些优势;太原在综合区位竞争力方面有明显劣势, 原因是自然区位, 经济区位上的劣势比较明显, 同时淡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都比较匮乏。太原应该向沈阳学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同时应扬长避短, 积极发展诸如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石家庄、太原与沈阳、济南的差距还存在于开放度方面, 这说明两市参与区域化、全球化产业分工的水平还较低, 因此未来的发展应该注重区域性和国际合作, 找准自身的功能定位, 构筑自身的产业优势, 快速提升城市竞争力水平。

环渤海城市群协调发展政策

环渤海经济圈以八大城市为中心, 形成有机联系的四大城市群落。其中, 京津冀城市群是世界级城市群, 它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 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国内发展较好的城市群, 以青岛和济南为核心, 包括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 包括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营口、盘锦等城市, 该城市群经济社会实力比较靠前, 初步迈入成熟阶段, 属于第二发展军团;太原城市群以太原为中心、包括晋中、吕梁和忻州等城市。环渤海城市群的快速发展, 已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为了促进环渤海城市群的持续发展, 本文提出以下促进政策。

(一) 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

为了促进环渤海城市群整体功能的全面发挥, 应以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契机, 建立职能分工清晰、合作紧密的空间布局模式。宜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 以京津走廊为枢纽, 加快“大滨海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 提升外围城镇密集地区的传统产业素质, 从而增强城市群的区域竞争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文化影响力, 促进环渤海地区持续的、均衡的发展。

(二) 形成优化的产业结构

环渤海城市群内部存在着产业趋同等问题, 因此, 应加强环渤海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职能分工, 将其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形成各城市间合理分工与布局。具体而言, 要强化北京市的商务、信息、科技创新功能, 转移部分生产和服务功能;要充分发挥天津市的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 增强物流和制造基地功能;要加强河北省的生态农业等比较优势产业;要增强辽中地区的装备制造业优势和现代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山东半岛在石油石化、海洋化工、机械电子、轻纺等行业的优势;要合理利用山西的能源优势和重工业基础。

(三) 构建多层次的区域传输网络

目前, 环渤海地区有3条经济主轴线, 即连接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城市交通线所形成的北经济轴线;由天津到北京然后沿京包线、包兰线沿线诸多城市所形成的中经济轴线;由青岛、济南、邯郸、长治、临汾、宜川、固阳、兰州组成的南经济轴线。但是, 考虑到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地区拥有广阔、深厚的经济腹地, 故仅有此3条主轴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应以环渤海为中心走沿渤海扩散发展的道路, 构建区域传输网络。可以首先沿渤海沿岸发展各大城市, 然后以其为起点形成放射型经济轴线群, 还可以考虑建立海底隧道, 加强各城市间的联系。

(四)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城市群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因此, 环渤海城市群应从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互动关系出发, 以城市群为基础培育产业集群, 并以优势产业提高城市群经济实力;要进一步发展化工、汽车等优势产业, 并逐渐发展与其配套的产业链, 使城市群整体形成竞争实力强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进入国际分工合作体系的高端, 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新地域单元。

(五) 明确各港口的功能定位

在环渤海城市群内部, 分布着大小不等的60多个港口, 根据空间分布的状况, 又可分为东北、山东、京津冀三大子港口群。目前, 其内部各港口之间的竞争已日趋激烈。因此, 应明确环渤海城市群内部各港口的功能定位和分工, 发挥各自优势, 避免恶性竞争。另外, 还可以在港口间建立竞争与合作的战略联盟, 以形成优势互补、竞争合作的良性发展态势。

摘要:进入21世纪, 环渤海城市群迅速崛起, 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实力普遍增强。本文采用城市竞争力模型, 比较分析了环渤海城市群8个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及其变化趋势。同时, 依据城市竞争力的分项指标, 对比研究了各中心城市在20项指标上的异同。以此为基础, 文章提出了促进环渤海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3].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4].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5].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6].济南市人民政府.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7].石家庄市人民政府.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8].唐山市人民政府.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9].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10].桂强芳.中国城市竞争力年鉴2011[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11.

[11].周立群, 邓向荣.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12].孙森, 鲁紫.论城市群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与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 (J) .现代财经, 2007, (4) .

环渤海城市 篇2

从20世纪发展情况来看,以个体民营资本为主的民营资本是增长最快、活力最强劲的资本。民营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来源。同时,也可以认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是环渤海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动力来源。随着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环渤海区域的非公有制经济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首先是量的增加。天津市的个体工商户的户数从2004年的178296户增长到2006年的181982户;从业人员从252146户增长到263506户;资金数额从558755万元增长到608020万元;在民营企业方面,天津市的从业户数2006年比2004年增长22%;投资人数增长21%;雇工人数增长28%;注册资本金额增长43%,其中天津市的民营企业在解决就业人数上的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六个百分点。不仅是天津,环渤海的其他地区也有不同程度增长,山东省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五个百分点;河北省、辽宁省的民营企业投资人数比2004年增长了35%;山西从事民营企业的户数比2004年增长了38%。

各省市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环渤海区域五省二市户数和资金总量的较快发展。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其次是量的发展推进了民营经济质的提升。2005年环渤海区域各省市较2004年都有较大涨幅,如河北民营经济增加值和营业收入增幅分别高于2004年17.8和10.5个百分点。辽宁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贡献率为43%、占总税收比重的33%、占就业比重为75%;北京、山东、内蒙古的民营经济在就业中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山西的民营经济在出口中的贡献率高达68%,这些数字都在全国居前列。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渠道,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民营企业所有制结构日益多样化。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保持高速发展。公司制企业比重继续提高,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

环渤海区域民营经济发展优势

从整体上看,环渤海区域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健康发展,并在经济发展和解决工作就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究其内在原因,环渤海区域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优势:

(一)政策优势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经济36条)及配套措施的制定,从国家政策层面上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该文件第一次明确了非公经济在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下,可以进入垄断行业,并可进入自然垄断行业;可以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以及商业性勘查开发;可以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地处环渤海区域的民营经济,不仅享受到国家政策所给予的优惠,而且更加享受到了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十一五”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所带来的各种优惠政策。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若干意见》中对天津滨海新区所辖规定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比照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内资企业予以提高计税工资标准的优惠,对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予以加速折旧的优惠;中央财政在维持现行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在一定时期内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予以专项补助。国家外专局也专门设立“天津滨海新区引智专项”,加大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政策以及人才引进政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天津开发区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在融资、法律等方面提供了多项优惠政策。所有这一切都吸引了民营企业家进驻环渤海经济区,进驻天津滨海新区。

(二)地理优势

环渤海地区拥有5800公里的海岸线,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我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在这条线上星罗棋布。全国8个亿吨大港有4个集中在环渤海区域,特别是天津港,吞吐量突破2亿吨,跻身世界级大港之列。在天津、秦皇岛、大连、青岛港快速发展的同时,营口港、京塘港、锦州港也得以快速发展。随着东北亚经济的日益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的地缘优势进一步凸现。环渤海区域逐渐将成为南接珠江、长江经济区域,北拓东北亚,西连欧亚大陆,东通日、韩的重要枢纽。

地缘优势进一步促进了产业优势的整合和互补。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有奥运题材;东北已经启动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山东是全国三个GDP过万亿的经济大省之一,已经启动了半岛城市群、半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省建设战略。西部有山西、内蒙,矿产资源很多。环渤海铁路大动脉的建设,可以使区域内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形成立体大通道,更促使生产要素、资金、人员的大幅度流动,这一切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都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人才优势

近20年来,我国以能源消费翻一番为代价,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虽然这一经济成长的成绩值得肯定,但也说明我国还没有走出粗放型增长方式,经济增长速度已经面临能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不足的困扰。生产方式是粗放型的,贸易方式也是粗放型的。因此,创新发展观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关键。

众所周知,环渤海区域全国顶级的科研院所、大学多,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拥有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北京,天津的科技创新水平也较高。如果使科技创新有效地与一、二、三产业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相融合,那么企业发展的道路将是可持续的、富有成效的。比如,每年一届的环渤海地区人才智力交流洽谈会为推动人才资源在环渤海区域内的合理流动提供了平台。位于滨海新区的环渤海企业促进会定期举办学、商座谈会,通过企业联合、校企联合,针对各会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提供策划和帮助。据不完全统计,天津各区县商协会在2005、2006年围绕法律、金融、外贸、税收、信息等方面举办了20多次的专题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环渤海区域民营经济发展对策

环渤海区域的民营经济以此优势为依托,自身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其区域内各自为政的行政分割导致物流阻滞、企业家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因此,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发展尚属滞后。2006年三大区域民营企业注册资金百分比为:环渤海13%、珠三角40%、长三角47%,由此可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环渤海经济区,其民营经济的发展尚须继续努力。

民营经济发展之初首先要靠自身稳健、规范、健康的发展,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实现跨越发展的时候,就离不开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就整个环渤海经济区来说,如何下大力气营造一个适合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一)突出区域中心城市作用,优化资源配置

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要靠一两个城市的带动,珠三角要靠广州、深圳的带动,长三角靠上海带动;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其滨海新区在制造业、航运、物流方面占据着整个北方优势。因此,建立以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中心体系,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联系紧密、协调发展的巨型城市集群,才能克服产业结构重叠、资源配置低效、市场建设无序等一系列问题,才能充分发挥环渤海经济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

(二)发挥商会与协会作用,搭建交流平台

在未来的地区经济发展中,商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的主体,其担负着促进传统非市场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任务。但从目前看来,区域内各省市区商协会存在着参政议政总体水平不高且各地参差不齐,尚未普遍建立正常工作合作机

制,各级工商联干部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各地工商联工作开拓情况差别较大等问题。这就需要各地商协会从横向上组织、联络、协调企业行为,推进企业自律,制定行业行规,维护行业次序,服务行业发展。在纵向上是政府与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向政府反映企业集体的诉求,努力使企业的积极意识在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上得到体现,同时向企业传达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结合国家法律政策的调整完善改进行业的规则,正确地领导企业行为。

(三)加强区域间合作,共同谋求和谐发展

实现环渤海经济圈民营经济的整体和谐发展需要区域的整体和谐发展。这个区域的概念不仅包括环渤海区域内合作,而且也包括全国各经济区域的合作发展。对于环渤海经济圈这个区域发展来说,目前环渤海经济一体化发展大都停留在民间自发和理论说明这一层面。各地不仅相对独立发展,而且由于各行政区域分割所带来的贸易壁垒造成自身产品难以进入对方市场的现象。从全国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三大经济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长三角以投资推动和民营主导下的高科技及知识密集产业;珠三角是以外资推动和出口拉动的劳动力密集产业;环渤海是以内需拉动和国企主导的资本密集产业三大经济特征,可以说,三大区域经济各有优势、各有特征,但是由于区域之间的经济互动性较差,针对区域间技术成果扩散滞后,资源信息缺乏共享,区域经济的互动性较差,所以三大区域并未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合作。因此,只有在和谐、合作的环境下,民营经济的发展才可能是稳步上升,才可能为国家市场体系建设、投融资环境的改善及国家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独特的实践经验。

环渤海城市 篇3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近100年来 (1906—2005年) 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74℃, 据估计到21世纪末, 全球地表平均增暖1.1℃~6.4℃[1]。中国近百年来 (1908—2009年) 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 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 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50年来中国降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 西部和华南地区降水增加, 而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我国许多学者也对气候变化特征作了一系列研究[2,3,4,5,6]。

沿海地区城市化过程中, 土地利用产生明显变化, 人口大量增加, 城市产业快速扩张[7]。这些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会导致下垫面变化, 人为热排放增多, 大气污染等, 并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 并得出很多有意义的结论[8,9,10]。华丽娟[11]分析了中国区域温差变化以及城市化增暖效应, 指出中国存在明显的城市化增暖效应。刘学峰等[12]对石家庄地区的气温变化状况和城市热岛效应特征进行分析后指出, 石家庄热岛强度的增加与市区已建城区面积扩大有很大的关系。刘洪利等[13]指出, 在大城市群扩展地区, 近地面年平均气温增加幅度为0.5℃~1℃, 这种增温效应以大城市群为中心向外扩散。城市化和工业污染造成城市下游降水量增加[14]。本研究以环渤海沿海城市为研究区域, 分析城市气候变化特征, 探究气候对城市发展的响应, 有助于合理规划城市发展, 适应全球气候变化。

2 环渤海沿海城市气候变化特征

环渤海沿海城市地处中纬度, 属温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区内主要地理单元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华北平原部分地区。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干燥少雪, 春季干旱多风, 夏季高温多雨, 秋季天高气爽。由于周边地形的环绕阻挡以及渤海半封闭型海域自身系统的特殊性, 使得环渤海海岸带地区整体气候演变特征及气象要素的变化都较我国其他沿海地区有较大差异。

运用计量方法分析环渤海沿海城市各气象要素的基本变化特征和突变检验。所使用1951—2010年的相关气象数据 (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 均来自中国气象数据科学共享服务网, 选取大连、营口、锦州、天津、唐山、沧州、滨州、潍坊8个气象台站作为环渤海沿海城市的代表站, 用以研究此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

2.1 气象要素基本特征

运用距平、气候倾向率和5年滑动平均计算方法, 分析环渤海沿海城市近60年气象要素的基本特征 (表1和图1) 。

近60年来环渤海沿海城市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274℃/10a, 呈明显的增温趋势, 各沿海城市中唐山的增温幅度最大, 潍坊最小 (表1) 。从图1可发现年均温距平在1988年以前以负值为主, 之后为正距平, 说明1988年后的气温明显高于60年的平均气温, 气温明显转暖。5年滑动平均曲线有3次明显的波动, 1963年、1983年、2008年达到波峰, 2008年是气温最高的一年;1957年、1972年、1987年达到波谷, 1957年为气温最低的年份。总体说, 环渤海沿海年平均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年均温经历了“暖→冷→暖”的演变过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起, 环渤海沿海年均温明显高于前期。

近60年研究区降水呈减少的趋势 (气候倾向率为-22.398mm/10a) , 各城市中除锦州降水量呈增多趋势, 其他各市减少, 天津减少幅度最大 (表1) 。年降水量正负距平值交替, 波动性较大 (图1) , 说明降水量的变率不稳定。1979年以前大多为正距平, 降水量较多, 1979年以后, 降水量距平大多为负值, 降水量明显减少。5年滑动平均曲线波动性较大, 最大年降水量出现在1964年, 最少年降水量出现在2002年。

环渤海沿海风速呈减小趋势, 变化倾向率为-0.165m/ (s·10a-1) ;唐山风速减小幅度最大, 营口最小 (表1) 。由环渤海沿海城市风速距平变化图可知 (图1) , 1982年以前距平值大多为正值, 风速较大;1991年以后距平值均为负数, 风速较小。5年滑动平均曲线出现了一次波峰和一次波谷, 分别在1973年和2011年。风速变化经历了“大→小”的过程。

相对湿度的气候倾向率为-0.6464%/10a, 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沧州减小趋势最大, 潍坊最小 (表1) 。从图1可看出, 1951—1957年环渤海城市相对湿度距平波动性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与同年降水量变化相似。

2.2 Mann-Kendall突变分析

Mann-Kendall法可以用来分析各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 且此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15,16]。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图中, 如果UF与UB在临界值间有一个显著的交点, 且UF上升超过或下降低于临界值, 则认为序列产生了突变, UF线表示从低向高突变, UB线表示从高向低突变, 二者的交点就是突变的开端。反之, 则认为没有突变产生。

分别将环渤海沿海各气象要素值时间序列输入DPS软件, 进行M-K突变检验, 可得到各要素的突变检验图 (图2) 。

分析图2可知, 气温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88年 (α=0.01) , 1988年前气温呈波动性增长, 之后气温直线上升趋势明显, 1990年达到突变显著性水平。年降水量在1978年发生突变 (α=0.05) , 1978年以前呈波动增长趋势, 1978年后逐年下降, 2000年达到突变显著性水平, 2003年之后呈现微弱的增多趋势。风速UF、UB曲线在临界值间未相交, 表明风速突变未能通过检验 (α=0.01或α=0.05) , 但该地区1951—2010年风速统计数据表明, 1975年前后, 风速开始逐渐减小。相对湿度突变的年份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 (α=0.01) , 突变前, 呈减小趋势, 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波动增大。

3 城市发展对环渤海沿海城市气候的影响

城市发展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 森林、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而城市地面大部分为混凝土或沥青构成的不透水路面和建筑物。城市规模的发展、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 大量生活、交通、工业人为热及温室气体排放, 在城市下垫面的热力、动力作用和温室效应的影响下, 形成了城市区域气候。董锁成等[17]指出, 中国沿海地区五大城市群人口、产业和设施密集, 处于海—陆交互作用的脆弱敏感地带, 气候变化将使五大沿海城市群成为全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

3.1 环渤海沿海城市化进程

选择非农业人口比重、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和建城区面积比重4项指标作为衡量环渤海沿海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指标 (数据来自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2001—2011年)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提取第一主成分的因子载荷。上述4项指标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98、0.993、0.242、0.976。构建城市发展水平综合指数Z, Z=0.98 X1+0.993 X2+0.242 X3+0.976 X4, 结果见图3。从图3中可看出, 近10年来环渤海沿海城市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 城市发展迅速。大量人口涌进城市, 人口城市化率逐步提升。经济发展迅速, 人均GDP年均增长30%, 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建城区面积比重增加, 城市下垫面变化显著, 城市建筑增多, 改变了原有下垫面的热力性质和粗糙程度。

3.2 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

为进一步确定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相关分析法, 计算城市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与各气象要素的相关系数。城市发展综合指数Z与年均温、年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692、-0.742、-0.039。可看出, 城市发展与风速、相对湿度呈负相关, 与气温、年降水量呈正相关。从数值大小来看, 城市发展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较小, 且相关性不大;与年降水量和风速的相关性较高。随着城市发展综合水平指数的升高, 气温和风速减小, 而降水量增多。城市下垫面热力性质变化导致城市增温, 形成城市热岛;城市建筑增多, 加大了下垫面的粗糙度, 对风速产生影响;城市内部工业发展, 人为污染物排放等, 增加了城市内部凝结核, 容易增多降水量, 形成城市内涝。

3.3 原因分析

城市规模的扩大是影响城市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因素, 城市规模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城市人口数量和建城区面积。建城区面积比重逐步增加, 选取的环渤海沿海8个城市建城区总面积由2000年的650 km2, 增加为2010年的1 000km2。人口数量的增多必然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也增加了人为热量的排放, 进而影响气候变化。

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是影响城市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环渤海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发展。其中第二产业占有很大的比重, 由1997年的47.3%上升到2010年的53.3%, 工业的发展导致工业产品增多, 例如汽车、空调等产品的消费量增加, 从而导致温室气体增多, 增温效果明显。

下垫面性质的变化也会对城市气候产生影响, 根据统计年鉴资料显示, 环渤海沿海地区人均道路铺装面积由1997年的6.19m2增加到2010年的20.07m2。水泥路面扩展, 改变了城市下垫面的热力性质和粗糙程度, 增大了地面接受热量的能力, 从而加剧了城市热辐射;城市高大建筑物减小了地表风力降低热量扩散的强度, 不仅造成城市气温升高, 减小了风速, 而且阻滞降水系统, 使降雨量增多。

城市环境也是影响城市气候很重要的因素, 工业三废, 汽车尾气, 生活垃圾等污染物都会对增加温室气体量, 空气中污染物增多有利于为降水提供凝结核从而影响城市气候变化。城市环境中绿地具有改善局地小气候的功效。

4 结论

(1) 1951—2011年环渤海沿海城市气候变化特征明显, 主要表现为气温升高, 年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减小, 各气象要素的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74℃/10a、-22.398 mm/10a、-0.165m/ (s·10a-1) 、-0.6464%/10a, 各气象要素都经历了不同的波动起伏时期。Mann-Kendall突变检验也证明各气象要素在这60年中发生突变, 气温突变年份为1988年, 年降水量为1978年, 风速为1975年, 相对湿度突变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

(2) 近10年来环渤海沿海城市发展迅速, 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城市发展与风速、相对湿度呈负相关, 与气温、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增多、下垫面热力性质和粗糙度变化、环境污染等都是影响城市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环渤海水域磺胺类药物的含量特征 篇4

为确认环渤海水域中抗生素的`污染情况,对渤海各主要河流入海处的磺胺类抗生素含量状况进行调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14种磺胺类药物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经检测得出磺胺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磺胺醋酰(SAAM)为2.1~4.4 ng/L,磺胺嘧啶(SDZ)为5.7~12.9 ng/L,磺胺甲基异?唑(SMZ)为3.6~13.0 ng/L,磺胺噻唑(STZ)为9.2~32.2 ng/L,磺胺甲噻唑(SMTZ)为5.3~6.2 ng/L,磺胺氯哒嗪(SCP)为2.2 ng/L,磺胺间二甲氧嘧啶(SDM)为2.7~2.9 ng/L.检测结果表明,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是环渤海水域磺胺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对环境微生态系统已造成严重影响.

作 者:叶赛 张奎文 姚子伟 马德毅 YE Sai ZHANG Kui-wen YAO Zi-wei MA De-yi 作者单位:叶赛,YE Sai(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6;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

张奎文,ZHANG Kui-wen(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大连水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姚子伟,马德毅,YAO Zi-wei,MA De-yi(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

环渤海城市 篇5

(一)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中国北方环渤海11城市将整合资源,共同打造中国北方精品旅游线路:世界文化遗产之旅、京承秦金三角特色旅游线、满蒙民俗风情之旅、佛教文化之旅、环渤海海滨休闲度假之旅、浪漫都市休闲之旅、华北五市度假之旅、辽东精华游、森林草原生态之旅、环渤海黄金旅游线。

以各城市建立周年、节庆、大型比赛、演出等活动为契机,联合举办“环渤海地区旅游年”。招揽大批量旅游者来各城市参加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及特色突出的经贸洽谈、交流、联谊、比赛、体验生活等活动,使其产生深刻的印象。又通过不断更新,让这种旅游产品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二)旅游相关部门的协调发展与整合

1、建立健全区域旅游组织。

该区域间的各旅游行政单位要加强合作,除了及时、快速地互通旅游信息,还要承担起举办大规模的旅游文化节、旅游推介会,协调各地旅游企业之间关系,进行跨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地方保护主义和旅游企业间不正当竞争等,并逐步形成一种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了创造良好的形象和品牌,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的积极配合也显得尤为重要。

2、整合旅游业的经营部门。

依据自愿平等和互惠互利原则,引导旅行社建立国际或国内旅游的联合体,制定共同的开发策略,联合制作宣传品,联合促销,统一标准、价格和服务质量,扩大对国际旅游者和我国内陆城镇居民来环渤海地区旅游的规模。成立环渤海旅游商品开发公司,联合研制、开发旅游购物品,或通过互办展销、代销等形式,互通有无,拓宽区域各城市旅游商品销售渠道,为各地创汇增收。除了相同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同行业的旅游企业之间也要进行整合,如旅游社与餐饮业的合作,与交通业的合作等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区域内的旅游业可以快速、便捷、全面地互通信息,进行业务交往与合作,实现信息共享。

3、完善旅游设施。

要从大区域发展角度考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配套项目。包括由国家建设的大型海港、空港、高速铁路、供水工程、能源管道等。要从区域市场角度来建设基础设施,打破省市为核心的区域分割体制,形成区域化、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可以考虑建设一条环渤海铁路为标志性工程。在国外也是如此,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时速达210公里的高速铁路,并将重要区域连接起来,这既提高了国内交通的现代化水平,又促进了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旅游服务者与当地居民

根据各地办学条件,组织区域内旅游从业人员集训或专业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开展各城市旅游企业或旅游社团等同行之间的专项业务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区域旅游整体水平。市民形象方面,应着力提高市民素质。要通过各级学校系统进行城市文明教育;推广全民说普通话;杜绝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树立市民热情大方好客的文明形象。

二、传播手段组合

(一)旅游形象标识及应用符号系统的设计和传播

标识符号系统的设计方面,环渤海11城市可以通过公开有奖征集的方式设计出自己的旅游标志,并通过多层次的传播,使旅游形象标志形成集中的冲击效应。让游客来该区域所见所闻,到处都有区域VI标志,让区外公众过目(标志)不忘(环渤海区域)。

应用符号系统要求包括:城市旅游交通线路与车辆外型设计,旅游广告、手册、交通图、影音咨询、国际互联网的建设等。在公务及商务交往中,可给客商赠送各类别致、精美的VI标识工艺品(纪念章、领带夹及其他旅游工艺品)。

传播方面,应通过影响广远的媒体上,策划实施有力的VI冲击。有奖征集美化区域的歌曲,唱碟及MTV。印制环渤海旅游区域VI及自然人文风光的系列明信片、挂历等,突出VI标志。在市内外一些城市流动人口稠密的地方,如车站、机场等地,以环渤海区域VI为主画面作该区域的形象广告。

(二)传统媒介

传统媒介,如电视、电台、报纸、海报或其他印刷品等,是旅游消费者获得旅游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传统媒介的促销费用虽然较为昂贵,但是它在建立目的地品牌形象、影响和支持旅游者的购买选择方面的作用是很大的。尤其是电视广告,它带给了旅游消费者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对消费者的旅游需求起了很大的拉动作用。

(三)网络广告

网络广告是传统广告和直接营销的结合体。网络广告不仅具备电视广告综合性动态表现效果,而且费用较为低廉、时间性限制较少、传播的信息量丰富、易储存、可重复读取;另外,其传播的地域范围十分广泛,可覆盖全世界。网络广告最重要的优点是可以形成消费者和广告之间一对一的交流和互动。旅游者要在网上观看有关旅游目的地的广告信息,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挑选广告信息,并随时点击以便获得更加详细的信息。

(四)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通过或借助某一有重要影响的事件来强化营销、扩大市场的方法。事件营销是近年来国内外十分流行的一种公共宣传与市场推广手段。事件可以包括各类主题大赛、产品演示会、赞助仪式、庆典节庆活动等。事件营销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引发社会关注甚至形成公众话题,从而树立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形象、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并引导消费者了解旅游目的地,促使其产生游览的欲望。

参考文献

[1]、蔡洁.论会展旅游的营销策略[D]西南大学, 2006.

[2]、安永刚.长沙环城游憩带开发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5.

环渤海城市 篇6

环渤海地区位于华北地区北部, 包括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二者之间的河北省地区, 涉及山东、河北、辽宁、北京、天津等五省市。京津两个大都市在环渤海地区具有强大的城市影响力。该区向北连接着东北, 向南连接着华中, 向西连接着山西和内蒙古, 向东通过海上交通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这里有丰富的港口资源, 具有强大的吞吐能力, 将腹地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环渤海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 中科院的学者就提出了大渤海地区的概念。环渤海地区的海岸线非常长, 从辽宁的丹东到山东的青岛海岸线有5000多公里。学术界将环渤海地区与朝鲜、韩国、日本等放在一起成为东北亚地区。环渤海地区依托京津冀城市群对更广阔的腹地产生影响,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成为我国又一经济增长极。环渤海依托京津冀城市群将会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以及中原城市群等共同构建起我国的城市群架构, 在北、西、南3个方向发挥区域经济核心的作用。

(一) 区位优势突出

环渤海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该区域是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 腹地有京津两个大都市, 并且以两个大都市为核心形成了密集的城市体系, 依托“双核+双子”的城市体系对京津冀乃至更广泛的腹地产生经济辐射。这里有海陆空等立体交通网络系统, 能够与世界建立联系。以铁路和城际高速交通系统为例, 东西向以及南北向的交通网络发达, 可以连接东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北地区, 同时依托丰富的港口资源, 通过海上航运系统与世界各地建立经济联系。形成中、俄、朝、韩、日等国形成的东北亚经济圈, 环渤海地区在这个经济圈中居于中心位置。

(二) 自然资源丰富

有关资料显示, 在环渤海地区已经发现的资源达到上百种, 借助方便的交通网络以及经济大都市的支撑, 这里的自然资源便于开发。陆上有石油、煤炭等丰富的能源, 海上也有丰富的资源。这里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水力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广阔, 所以是发展农业的理想区域, 这里生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北方的主导农产品, 并且在农业产业结构逐渐进行调整的情况下, 经济作物的比重逐渐增加, 产品除了能够满足当地需求外, 还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环渤海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云集, 加上丰富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 旅游产业成为了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点。

(三) 城市密度大

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核心, 环渤海地区城市密度大, 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体系, 不同层次的城市之间相互支撑, 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了一个整体, 依托渤海湾, 向南向北向西形成广泛的辐射面积。环渤海地区的城市可以区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环渤海沿海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滨州、潍坊、烟台、威海、青岛等, 该层城市是环渤海地区最接近海洋的部分, 不同吨位的海港就分布在这些城市, 成为环渤海地区通过海上通道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前沿地带。第二层次的城市是与第一层次城市空间距离较近的城市, 包括鞍山、沈阳、阜新、朝阳、承德、廊坊、北京、保定、衡水、德州、济南、泰安等。第三层次的城市是第二层次以外的处于环渤海腹地的其他区域, 这些区域在环渤海近区域的影响下, 围绕环渤海近域形成紧密的经济联合体。

环渤海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障碍因素分析

(一) 行政分割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但需要遵循区域经济规则, 而且要受到行政区划层面的影响。环渤海地区涉及5个行政单元,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各个行政单元之间的关系, 每个行政区划范围内资源不同、发展思路也有差别。如果不能妥善进行沟通, 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就会出现矛盾, 从而违背区域经济发展的聚集经济原则。环渤海地区是一个整体, 在开发过程中不同区域需要有明确分工。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功能互补优势, 每个区域都要对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并且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受益。在区域经济开发问题上, 需要不同的经济主体以区域发展条件为基础, 在宏观战略思想指导下进行微观层面的合作。“合作”就意味着不能完全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每个经济主体都需要与合作者进行磨合, 并且具有主动让渡利益的愿望, 在合作过程中每个经济利益主体都要从合作中发掘自身的绝对优势或者比较优势, 以便能够找到帕累托改进的切入点。每个经济主体的进步都能够为合作方带来外部经济, 合作方之间虽然在合作中会存在博弈, 但这种博弈应该是以“扇形曲线”向外扩张为前提, 而不能停留在“零和博弈”的低水平发展状态。

(二) 产业结构趋同

产业结构趋同和各个港口之间的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一般需要合作的各个区域之间在产业互补基础上实现合作双赢。但是目前环渤海地区的情况是:钢铁、电力、化工、煤炭等传统产业在各个区域都有, 在区域间的竞争中, 每个区域为了强化自身的竞争力都开始向新兴产业发展, 诸如电子、生物制药以及新材料等方面发展。这种发展方式不利于集中利用资源进行产业创新, 从而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环渤海地区的各个港口城市都有港口, 而且很多港口距离很近, 功能上也雷同, 这样就会形成恶性竞争局面, 在港口不能“吃饱”的情况下, 设备由于出现闲置而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港口的功能雷同, 就不容易在不同港口之间进行层次划分, 业务也就不容易进行分流。产业结构趋同以及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的存在, 阻碍了资源在整个环渤海地区内的按照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 经济主体的跨地区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限制, 这对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 城市分布不均衡

从图1可以看出, 环渤海地区的城市可以分为3个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相对比较成熟的, 其次是山东半岛城市群, 辽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密集程度相对于其他两个城市群稍微逊色一些。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城市在区域内的密度、规模进而构成的城市群对腹地的影响程度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城市群发育越成熟对腹地的辐射影响就会越强。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在3个方向上的差异, 就导致京津冀区域相对于其他两个区域而言具有更强的发展潜力。如果区域间再存在不合理的恶性竞争, 京津冀城市群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从另外两个城市群袭夺资源, 在这种局面下, 环渤海地区会主要向西发展。这与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定位是相悖的。从图上可以看出, 环渤海地区不仅包括了“烟台-大连”一线以西的区域, 还包括了辽宁范围内的大连以东到丹东之间的地区, 以及山东区域内的烟台到青岛之间的山东半岛的顶端。这就需要以京津两个大城市为依托, 对辽东半岛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进行合理布局。

环渤海地区的分级开发设计思路

(一) 第一级:临港城市开发

根据前文, 第一级城市包括了从丹东到青岛的所有沿海港口城市, 这个城市链条是环渤海区域的核心地带。这一级城市并非沿海岸均匀分布, 根据行政区划, 分别以沈阳、京津和济南为核心3个沿海城市团。

1. 沈阳城市团

“沈阳城市团”以沈阳为核心, 包括阜新、朝阳、葫芦岛、锦州、盘锦、营口、丹东和大连等城市, 除了丹东和大连两个城市外其他城市聚集程度都比较高。这些城市中虽然沈阳的行政级别最高, 但应该以葫芦岛、锦州、盘锦、营口和大连形成对东北地区进行经济辐射城市群 (如图2) , 该区域城市密度较小, 城市空间布局较为分散, 城市团中葫芦岛、锦州、盘锦和营口是核心, 与以沈阳为核心的腹地建立区域联系。所以该区域要进一步强化城市链的建设:一方面继续强化“大连—盖州—大石桥—海城—鞍山—辽阳—沈阳”这个南北向的城市链, 另一方面要强化“营口—盘锦—盘山—凌海—锦州—葫芦岛—兴城—绥中”城市链, 使两个城市链相互呼应。

2. 济南城市团

图3展示了济南城市团的空间结构。该区城市的密集度较沈阳城市团大得多。图中构造出了3个次级城市团和一个城市链, 该城市链是环渤海城市链的南端, 从东营开始, 包括了“东营—寿光—潍坊—昌邑—平度—莱州—招远—龙口—蓬莱—烟台—威海—荣成—文登—乳山—莱阳—即墨—青岛”将山东半岛包围了起来。这个城市链链条很长, 其中很多城市都是海港城市, 为了更好的发挥海港的作用, 就要在该条城市链上进行分段组建次级城市团。如图所示, 3个城市团分别为“东部次级团”、“中部次级团”和“西部次级团”。“东部次级团”包括了烟台、威海、文登、荣成、乳山和海阳等城市。该团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 海岸线长, 但是与省会城市距离较远, 该城市次团的区位重心在文登, 应该依托沿海城市链的优势, 并充分发掘腹地资源, 强化其在环渤海地区的济南城市团中的领先作用。“中部次级团”包括了龙口、招远、莱阳、莱州、莱西、平度、即墨、青岛、胶州、昌邑、潍坊、安丘等, 该次团中重点发展的城市包括潍坊、招远和青岛, 区域的地理中心在平度, 以这3个城市构建起次级城市团中的三角形构架, 强化城市之间的聚合和整合作用, 在“东部次级团”和“西部次级团”中发挥承接作用。西部次级团包括东营、寿光、滨州、淄博、青州、莱芜、章丘、泰安、济南。济南是这个“次级组团”的中心, 也是整个山东半岛的中心。不但对沿海城市链直接产生影响, 而且通过“中部次级团”对“东部次级团”产生影响。

3. 京津冀城市团

图4表示京津冀城市团的空间结构。该区域是环渤海地区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 包括了北京、天津、河北省3个行政区划。京津两个直辖市是该区域的核心, 该区域依托北京、天津、唐山和保定4个城市可以形成“双核+双子”的城市团发展布局。如图该区域自东向西依次有“秦皇岛次级团”、“唐山次级团”和“京津次级团”。“秦皇岛次级团”以秦皇岛为核心包括抚宁以及昌黎等地区, 构成该区域最小的城市次级团, 与“沈阳城市团”相接。“唐山次级团”以唐山为核心, 包括玉田、蓟县、尊换、迁西、迁安、滦县、乐亭等区域, 曹妃甸工业区也在该次级团中。唐山是京津东部的第一大中等城市, 对于承接大城市对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辐射, 扮演着重要角色。“京津次级团”是“京津城市团”中规模最大的次级团, 该次级团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核心, 包括了廊坊和保定两个中等城市, 与“唐山次级团”形成“双核+双子”的城市群空间格局。除此之外该区域还包括了高碑店、涿州、霸州、任丘等县级市。“双核+双子+的城市空间格局, 使得”京津次级团“能够对京北、京东、京南、京西的广大区域产生经济辐射, 并且能够依托较强的经济影响力, 对华中地区产生经济影响。图上标出了自秦皇岛到保定由“秦皇岛—滦县—唐山—天津—廊坊—霸州—雄县—徐水—保定”连接起来的城市带, 这条城市带在该次级团中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

(二) 第二级:区域发展动力

环渤海地区的第二级区域如图1中的中间曲线所覆盖的区域, 该区域在将沿海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传递到腹地较远城市的过程中起着承接作用。该区域距离沿海港口较近, 但又不属于腹地纵深区域。这条曲线将环渤海地区的所有省级城市串联在了一起, 所以该区域是给环渤海沿海城市发展提供动力的区域。省会城市可以根据沿海城市的需要, 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和推动沿海城市的发展, 4个省会城市分布在环渤海经济区的北、西、南等方向, 在环渤海经济区形成了一个扇形区域。该区域也是沿海区域与腹地纵深区域进行互动的承接区域, 沿海城市通过海上交通与他国建立经济联系, 或者对纵深腹地产生经济影响, 都需要经过“第二级”区域, 该区域的城市发展状况, 不但影响着沿海城市的顺利发展, 还影响着腹地资源能否顺畅地与沿海城市对接, 所以加大对该区域城市发展的扶持力度, 实际上就是在强化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联系, 沿海、中部和内地之间能够高效实现互动。

(三) 第三级:区域发展支撑

第三级包括了第二级以外的广大地区, 第一级与第二级的发展程度越高, 第三级所涉及的区域机会越大。根据前文, 环渤海地区的影响力涉及京津冀辽鲁等5个省市, 这实际上是指环渤海直接涉及的区域。环渤海地区的影响域可以在直接影响域的基础上对腹地更广泛的区域产生影响, 这些区域包括内蒙古、山西、河南等省区。这3个省区都是我国的资源大省, 通过环渤海地区整合在一起, 不但可以进一步强化环渤海地区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 而且可以带动更大腹地的发展。如图5所示, 在环渤海经济区的影响下, 可以对内蒙古、山西和河南等更广泛的区域产生影响, 环渤海城市群与河南城市群逐渐结合起来, 对华北和华中地区形成较强的经济支撑。两个城市群进一步连接起东北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西南城市群。所以环渤海经济圈的充分发展对于在更大范围内平衡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级”的腹地范围越广, 环渤海区域的发展基础就会越厚, 环渤海在这样的循环累积效应中就会以更高的效率发展。

环渤海地区的综合发展对策分析

(一) 产业整合

环渤海地区包括的3个城市群, 都有以自己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在京津城市群中, 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和生物制药是主导产业。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主导产业是纺织、石化、机械电子以及石油开采等产业。辽东半岛城市群的主导产业是建材、石化、机械和冶金。3个城市群中都有机械制造、石油化工产业, 这些产业分散发展, 不仅会形成恶性竞争, 而且会违背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益原则。所以在环渤海地区进行产业整合, 通过产业整合在该地区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 使不同经济主体可以在同一区域内共享资源, 实现聚集节省。不同层次的经济主体可以着眼于不同的服务目标, 这样可以在同一服务内容上进行层次细分, 实际上就是进行纵向市场分割。产业集群目标下, 不同的经济主体着眼于不同的服务对象, 通过聚集整合效应实现规模经济, 使经济主体的运营成本更低, 服务对象从中更加受益。区域经济竞争力会更大, 环渤海经济区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

(二) 城市整合

根据前文, 环渤海经济区的3个城市群的城市分布密度有很大差异, 这种差异产生了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态, 也产生了不同的发展思路。环渤海经济区的3个分区中, 京津城市群的城市密度最大, 理论界对该区进行的讨论也最详细。到目前为止, 京津冀城市群已经形成了包括京津、廊坊、唐山和保定在内的“双核+双子”的发展结构, 并且在区域内也形成了数量较多的中小城市, 与大城市紧密联系初步形成了城市体系。与京津冀城市群相比较, 辽东半岛城市群不仅城市分散, 而且城市数量也相对较少。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密度也相对较大。但两个半岛的城市整合程度较京津冀城市群就弱了很多。区域内的城市之间没有进行较好的整合, 城市之间就不会有明确分工。港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就会由于过度竞争而形成内耗, 这对于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是不利的。进行城市整合, 不仅理顺了城市之间的关系, 而且能够将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区域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 物流整合

环渤海经济区的各个子城市群之间需要通过高效的物流系统得以连通, 在物流不完善的地方, 城市就会成为“孤岛”。现代经济高效运转是建立在高效物流系统基础上的。物流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涉及运输、仓储、搬运、包装、配送以及完善的信息平台等。任何一个方面不完善, 都会影响物流水平的整体提升。环渤海地区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物流如果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就会严重影响产业聚集进而影响产业集群建设。只有物流水平得到提升, 才能够让环渤海区域的物流融入到全国的物流网络体系当中去, 才能够让供需之间实现对称, 让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进行高效对接, 拉动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物流产业的发展, 港口的经济效应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联系起来, 不仅第二产业得到发展, 而且第一产业也得到发展。在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 5个行政区划在港口物流发展问题上要实现错位竞争, 每一个方面的发展都要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在此过程中交通运输资源也能够通过整合得到高效率提升, 使得港口物流、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提高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王雅丽.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思考[J].城市.2007, (8) :3-8.

[2] .孟祥林.“双核+双子”理念下京津冀区域经济整合中的唐山发展对策研究[J].城市.2011, (4) :15-21.

[3] .谢姝琳, 李强, 房俊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战略比较分析[J].环渤海经济望.2008, (5) :36-37.

环渤海城市 篇7

突出主体功能区建设, 深入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布局战略的实施, 在全域范围内实现组团布局发展

青岛按照山东省“一体两翼”的战略部署, 确定实现依托主城、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线辐射, 建立“一主三辅多组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市框架。面向“十二五”规划期,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 青岛向海湾型的城市形态跨越, 在全域范围内通过“组团”展开, 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 建立起海湾型经济结构, 在更大的空间中分配产业、人口, 实行“梯次转移”, 通过立体交通体系把工业及众多产业向周边疏解、分散。中心城区则集中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信息等高端产业, 增强辐射带动力, 使青岛真正发挥半岛城市群“龙头”的作用。

从发展趋势看, 新的主体功能区将在国家和省级两个行政区域层面、以市县为基本单位上规划运作。在全国层面, 以主体功能区概念去引导产业布局;在单个城市层面, 以功能区概念来引导产业布局和发展。实践证明, 产业发展应该由市场来决定, 不应该再人为制定一些产业条框, 从近几个“五年规划”看, 产业规划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因此, 编制产业规划, 要从注重数量规划转为注重操作性, 从产业导向转为空间导向。这样按照功能区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十二五”规划期青岛市属区市需要制定符合发展规律的经济发展战略, 确立符合实际的区市经济发展战略主导思路。

突出现代服务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 实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加快调整和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

“十二五”规划期, 青岛需要把加快调整城市经济结构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力争到期末服务业比值在三次产业结构比中超过50%。调整城市经济结构在突出现代服务经济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 突出品牌经济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大力发展以高端产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突出农产品加工产业化,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 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突出高层次招商引资, 转变对外经贸方式, 提高外经外贸发展的结构水平。

(一) “十二五”规划期, 青岛市发展现代服务经济需要实现七个方面的大突破

山东省九次和青岛市十次党代会都明确提出, 青岛必须建立起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的决定,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载体选择“环湾保护、拥湾发展”。这一选择客观地决定了城市必须建立起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显然, “十二五”规划期青岛优化城市经济结构的一个主要操作方向是, 完全释放城市客观存在的静态优势, 充分发挥城市的动态优势, 适时把握住城市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建立起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 力争到期末服务业比值在三次产业结构比中超过50%。按照这一规划, 需要实现七个方面的大突破:

一是实施布局定点的突破。

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同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布局定点突破方式, 建立起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狭义上的拥湾发展, 使胶州湾这一青岛的母亲湾能够最大限度的展现出她“母亲湾”的“博大胸怀”;广义上的拥湾发展, 使青岛成为一个真正的海滨城市, 同时充分使用非耕地和荒地, 最大限度的节约使用耕地与基本农田。

显然, 按照广义的“拥湾发展”的概念指导布局调整的实践, 决定了青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跳出长期以来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的局限性, 促使青岛的海岸线、海岛、海湾与陆地的连接都得到充分的经济空间开发, 现代服务业的定点在这一发展中实现了“拥湾”的布局突破。如2001年青岛市制定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山东区域及青岛为目标客户群的鳌山湾拥湾发展板块整体规划实施后, 经过7年的时间, 建设了以休闲度假商务为主体的天泰-圣罗尼克温泉、芭东小镇、海信-温泉、依泉美庐等大项目。从未来发展看, 鳌山湾拥湾板块的营销对象必须面向全国和全球, 这就客观要求新的开发项目必须实现旅游+度假+创意产业的高端定位, 实现区域整体规划和开发一体化, 形成更大的品牌吸引力。

二是实施大型综合体建设的突破。

青岛与北京、上海等若干城市进行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时, 绝大多数人共同认为, 青岛明显存在的一个软肋是没有一个在国内外能够形成重大影响力的“大型城市综合体”。现代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经济的大手笔之一是建设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随着城市集聚度的提高, 土地资源的紧张, 建设优秀的、功能合理的, 将商业、办公、居住、饭店、宾馆、展览、会议、娱乐等城市功能至少三项以上进行组合, 并在各部分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 从而形成一个多用途、高效率、功能复杂而统一的建筑群落, 即大型城市综合体, 会成为城市形象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是城市形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树立起来的方向性、地标性的强大影响力会成为城市巨大的无形资产。像青岛这样的城市如何成功的建设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考验着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三是实施多元主体经营的突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发展现代服务经济主要应当依靠资本市场,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现代服务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资本市场为建设各类服务企业和项目筹集资金、满足多种投资需求和富有效率的运作体系。尽管近年来青岛开始形成多元主体经营的局面, 但是同若干城市比较起来, 有一定差距, 尤其是民营资本投入很不充分, 必须突破。目前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实施突破:鼓励现代服务性企业积极上市, 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 做优做强;积极推进证券产品创新, 扩大投资者对现代服务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资选择能力。

四是实施地域合作的突破。

目前全国主要城市几乎都在进行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 如同省的济南市也在进行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 建立起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无论是从青岛的过去, 还是从未来发展看, 青岛发展现代服务经济都需要实现跨区域的合作。青岛作为一个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开放性大城市, 发展现代服务经济必须在空间上实施地域合作的突破。目前实施地域合作主要有两大突破:一是通过发展现代服务经济,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合作, 要加强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城市的功能, 强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反哺。二是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发展规律是, 集团性、连锁性、跨国性、跨区域性, 这就决定了单个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实施地域合作, 地域合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五是突出大港口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 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必须发展港口物流;现代港口物流水平主要通过口岸现代物流体系和园区现代物流体系表现出来。一是建立现代口岸物流体系就要通过制定物流发展规划, 依托各类口岸发展物流;口岸所在地的相关港口、运输、货代、仓储等企业积极介入物流服务;海关积极配合物流服务发展, 改进通关服务手段和方式, 如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电子化通关等。二是打造园区现代物流体系。物流园区是近年来现代物流发展的产物, 它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 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它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组织物流活动, 将众多物流企业集中在一起, 共享相关基础实施和配套服务实施, 发挥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 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在中国发展现代物流经济要高度重视园区物流业, 尤其是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 要在打造口岸现代物流体系的同时, 打造园区现代物流体系。

加快建设以港口物流为主导、综合配套的自由贸易港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所谓自由贸易区就是可以进行自由贸易的区域。广义上说, 自由贸易区是设区国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通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手段而开辟的与其他地区隔离的特别经济区域, 这一定义涵盖了自由贸易区、自由港、自由区、对外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自由工业区、自由边境区、过境区、保税仓库区等各种各样的经济区域。

港口要发展成国际枢纽港, 需要一系列类似保税区的政策来保证国际货流、特别是国内支线港向枢纽港的转口及第三国进来的转口业务。新一轮以争创保税港为龙头的开放潮的出现, 青岛要抓住这一机遇, 转型为自由港。青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将会促使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港口群在国内及东北亚的竞争中, 发挥各种已有优质开放资源在地理上的高度集中的独特优势, 抢得对外开放新的制高点。

六是突出文化产业、旅游业和会展业, 以集群模式, 促进新型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十二五”规划期青岛市要基本建立起文化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和会展产业集群。

突出文化产业需要在深化综合配套改革中, 培育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长期以来, 主导我国文化市场的是国有文化单位, 因此深化综合配套改革, 就是通过把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有效、有序地转制为国有文化企业, 培育出一批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 为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创造微观基础。因为只有具备了合格的市场主体, 文化产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十二五”规划期, 青岛要重点培育一批如青岛出版集团、青岛报业集团等文化市场主体的发展。政府及主管部门要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 鼓励他们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 以及对同类企业实行兼并重组, 尽快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力军”和“国家队”, 使其做大做强, 成为中国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投资者之一。

突出旅游产业和会展产业集群发展, 特别要大力发展国际会议产业, 国际会议产业是旅游产业和会展产业共同派生出来的一种朝阳产业。发展国际会议产业, 可以充分地展示城市的经济文化形象。青岛发展国际会议产业, 要从大文化、大会展的视角, 认真借鉴韩国发展国际会议产业的经验, 把发展国际会议产业放到重要位置。

大力发展多类型新型产业, 如园林产业中的花卉行业越来越在城市经济中显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十二五”规划期要使新型产业基本实现规模化生产, 促进新型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七是实施服务人才引进与培养并举的突破。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了共识, 人才的竞争是最大的竞争;未来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没有人才就丧失了竞争的主动性, 尤其是发展现代服务经济必须实施人才战略。比较起青岛市的制造业, 比较起同若干城市的优劣势对比, 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渴望建立起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

应该说, 近年来青岛越来越重视人才。但是目前拥有的人才同要建立起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很不相适应。青岛同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比较起来, 既没有北京所形成的静态性政治优势, 也缺乏像上海、深圳等城市那样的静态经济优势, 但是青岛可以充分利用最适宜与人居住的优势, 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到青岛来居住的同时实现创业的愿望, 坦诚的讲青岛近几年来, 在引进人才上创造了很多的经验, 他们实现了在青岛创业的愿望, 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 青岛在人才资源的开发上, 尤其是在人才的培养上仍然还有很多大文章要做, 着眼与未来, 我们必须实现人才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方针, 实施服务人才引进与培养并举的突破,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已有人才的作用, 留住人才, 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佳组合。

(二) 突出品牌经济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青岛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是新中国最老的工业基地之一。在中国工业化进入中期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关键机遇期时, 青岛以建立先进制造业为主要目标, 全力推进重化工业发展, 建立有特色的现代先进制造业基地, 这是由生产力发展阶段性和不可逾越性所决定了的。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制定的标准, 增速1%~3%为低速增长;4%~6%为中速增长;7%~9%为高速增长;10%以上为超高速增长。我们经过测算在“十二五”规划期, 青岛市第二产业所占比值将下降到47%左右, 其中工业为45%左右;工业增速仍然会保持在10%以上, 处于高速增长期;但是工业增速按照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必定会低于现代服务业的增速, 应该说这样的调整是符合城市现阶段生产力的总体配置。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低于”, 恰恰会给工业带来更大范围、更加深入、更高水平的结构调整的机遇, 把握住这个机遇, 就会高效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期, 青岛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发展态势是, 全面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战略部署, 以建设高端产业为主体, 建立先进制造业生产体系, 从“中国制造”彻底转变到“中国创造”上来;要从依靠低成本的竞争彻底转变到依靠独特价值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上来;真正把精力、财力花在调结构上, 花在转型升级上。实现上述两个转变需要突出品牌经济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青岛建设品牌之都的实践证明, 单一品牌而集合起的品牌经济发展模式, 必将由“名城基地”通过集群式集合起的品牌经济发展模式所替代。同时对企业环境进行投资, 更新企业战略, 建立和加强相关制度, 特别是利用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改造城市的传统产业。不同的城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 利用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改造城市的传统产业主要指的是, 改造城市具有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

青岛在确立城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发展态势中, 需要认真落实高度关注国家已经出台的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业、船舶及石化、轻工、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九大行业振兴规划纲要。国家九大行业振兴规划纲要的核心是, 加快技术进步, 加快自主创新, 重点推进装备自主化和关键技术产业化, 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控制总量, 淘汰落后产能, 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走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的新型信息化发展之路;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 形成集群强大竞争力。青岛要把握住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大趋势, 把就地转型和异地转移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不断以最快的速度促使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项目同国家政策实现无缝衔接。

(三) 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形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 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十二五”规划期要在“十一五”规划期的基础上, 继续发展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形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和生态系统高度融合的现代农业类型, 是中国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有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业科技园区、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籽种农业等。尤其是循环农业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与能量, 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低消耗、低排放为基本特征。

青岛市已经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上取得重大进展, “十二五”规划期要认真借鉴北京蟹岛和秦皇岛集发生态园的经验, 主要是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这两个生态园显著特点是:建立从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完整生态链, 都拥有种植、旅游业、微生物还原、加工业四大产业系统, 各产业网络系统之间的实物链是物质链、价值链以及能量流和信息流传递的有效载体;使生态园内实现物质循环利用、能量逐级利用、能力实现零排放;在经营上采取前店后园, 后园农业种植养殖业为前店提供绿色健康的有机农产品, 前店观光休闲业为后园农业生产增值, 加工业将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后进行增值和满足客户需要,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局面。城市只有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形态, 才能走出适合青岛特点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建立起高效率的城市现代化农业, 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四) 充分利用青岛客观存在的经济与地理优势,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突出高层次招商引资,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提高外经外贸发展的结构水平;全面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彰显城市开放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

发展对外贸易, 要从根本上抛弃“赔着血本去创汇”的无序竞争的理念, 要以企业用最节约的单位成本, 最节约的资源, 通过建立起集约增长模式为根本, 去推进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期, 世界外经贸产业必将进入一个大调整时期, 2009年9月末信息显示, 若干城市为抓住化危机变弯道超车的机遇,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搭平台、用平台, 走出去、请进来, 新一轮招商引资风潮再起。青岛要抓住机遇, 突出重点, 进行三大调整:

调整进出口结构比例, 加大进口资源性产品, 提高其在进出口结构比例中的比重。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必定会随着不同国家经济格局调整的力度而发生重要的改变, 这就会带来进出口结构比例发生重大变化的机遇, 今天深刻的认识到这个变化, 抓紧时间, 制定完善的运作方案, 会极大地提高改革开放的工作水平。

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加大传统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步伐, 提高其附加值。后金融危机时期, 随着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 必定会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产品中的比重, 这样就为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调整贸易方式结构, 通过建设服务外包基地等, 加大服务外包业务值的比重。由于服务外包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等特点, 发展服务外包被认为是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 也是优化外商投资结构,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重要方式。

突出高新区建设和创意产业发展, 建设创新型城市;突出节能减排, 建设节约型城市;突出循环生产,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建设创新型城市、节约型城市、生态文明城市等是青岛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十二五”规划期青岛市要在“三个城市”的建设上起到率先的作用。

(一) 突出高新区建设和创意产业发展, 建设创新型城市

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上, 依靠创新、特别是依靠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加速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把创意产业确立为城市创新的战略性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从城市特色出发, 确立城市创新主导模式。重造青岛高新区和强化拓展高新区的孵化器服务功能, 使之成为中国的“曼哈顿”。

企业是最具有创新冲动的经济社会细胞, 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的越充分, 自主创新的动力就越充足, 成功的概率就越高。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世界工业化进程中, 在创新型国家发展的历史中, 无数创新型企业发挥了主导和骨干作用。

(二) 突出节能减排, 建设节约型城市

建设节约型城市是青岛市城市发展方式的战略性选择, 这一选择迫使我们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淡水、能源等重要资源;严格建设土地规划管理, 改进建筑结构, 充分利用可使用空间, 把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与改善城市环境相结合, 合理配置绿化用地;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和城市集中供热;规划和建设节约型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效率;大力推进城市节水, 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水资源;建立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这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选择。

(三) 突出循环生产,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现代世界有一个共识, 现代化城市的等义词是生态文明城市。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 同时也是由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形成的复合系统。现代城市学揭示, 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 环保与和谐是城市品牌最大的荣耀;城市化的理想模式是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发展道路;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建设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文明城市是国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潮流。历史与现实证明, 生态环境对物质产品的分布、对社会经济生活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时代生态环境的不良状况, 必将导致其政治文明的衰落乃至灭亡。自觉把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经济生活联系起来。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总是要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展开, 离不开特定的生态环境, 必须自觉把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经济生活联系起来。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一次产业革命。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学者和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旗帜下, 越来越有共识地认识到, 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 在于工业化运动以来, 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所谓两高一低) 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线性经济是造成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而循环经济则是其系统内部要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 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 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由于存在反馈式、网络状的相互联系, 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样一种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 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为此提出人类社会的未来应该建立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即循环经济,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 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生产环节, 要严格排放强度准入, 鼓励节能降耗, 实行清洁生产并以法强制审核;在废物产生环节, 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 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 合理延长产业链, 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费环节, 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大力推行建筑节能, 发展绿色建筑。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回收。

突出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 打造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开放主导区。实现半岛城市群经济区“强化省内‘一体’内联”, “联紧山东南北两翼”, “融入环渤海”, “南下淮海”、拓展第二条亚欧新大陆桥发展空间

山东省委、省政府多次明确的提出, 进一步发挥青岛的龙头带动作用, 加快推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 把半岛城市群打造成在全国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足、核心竞争力强的区域之一。目前在全国普遍开始重视城市群经济圈和经济带建设的情况下, 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群经济圈, 只有走特色发展之路, 才能实现建成发展活力足、核心竞争力强的区域之一的目标。

(一) 青岛责无旁贷的承担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第一基地城市”的历史性责任

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 笔者1999年1月30日在《青岛日报》理论版撰文提出:“青岛市跨世纪城市经济发展要做的第一篇大文章是全面建设中国海洋产业城”;2001年3月3日在《青岛日报》理论版又撰文提出:“21世纪被公认为海洋世纪的科学论断, 在客观上决定了像青岛这样的海洋型大城市, 必须全面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国字号的海洋产业城”, “成为21世纪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的主体之一”。

目前青岛拥有的海洋科技高层次专家占全国的50%左右, 科技研发综合能力占全国的60%;近年来, 海洋经济被列为城市重要特色经济, 增长速度超过20%, 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显然, 青岛只有打造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第一基地城市”, 才能实现成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示范区的概念性目标。

(二) 以青岛港为龙头, 建设有特色的半岛临港经济板块, 实现半岛港口群的一体化发展

要从港口经济是蓝色经济第一经济的视角, 全面审视“以港兴市”、“以港兴省”、“以港兴区”。半岛城市群现拥有过亿吨港口三个, 据测算, 港口每万吨吞吐量对GDP的贡献是110万元, 可以创造20个就业岗位。港口作为综合运输枢纽和现代物流节点, 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发展资源、强有力的发展引擎。按照“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要求, 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港口为依托的半岛临港经济板块, 正紧密结合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 发挥邻近日韩的区位优势, 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以发展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主线, 开拓半岛临港经济板块更大的特色发展空间。

(三) 以建设特色滨海文化产业带为中心, 实现特色文化错位发展

在齐鲁文化的大摇篮中, 以青岛为龙头, 包括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 突出滨海文化和近现代文化资源与产品特色, 打造东部文化产业集聚区。突出青岛龙头地位, 衔接半岛城市群建设、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环渤海地区综合开发, 充分发挥海洋文化优势和邻近日韩的区位优势, 突出“开放、融合、发达”的区域特色, 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文化服务功能, 推进优势互补与和谐发展, 实现文化生产要素的快速聚集和高效组合。以沿海丰富的海洋文化、渔民文化、科技文化内涵为基点, 整合开发山城相连、海天一色, 人文景观与秀丽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促进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适合人类居住的文化环境, 成为符合现代人时尚需求, 具有休闲、娱乐、游览、度假和展示功能的知名滨海文化产业带。

(四) 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为中心, 实现特色产业错位发展

以建设创新型城市群为中心, 以城市与企业发展创意产业为突破点, 把现代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城市群产业升级的方向, 打造区域创新极。实现三个错位发展, 即部门错位、产品错位、功能错位, 通过错位发展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 形成高端产业聚集区, 使之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 形成一批主导优势产业链, 实现链式发展, 以整个产业链参与国际竞争。

(五) 以建设综合型旅游景区为中心, 实现半岛联山东的特色旅游错位发展

以发展休闲旅游、居住、商业、教育研发及高科技产业为重点;全域引人水生态旅游概念, 显现滨海区位及环境优势, 河、湾、海综合开发利用, 打造“水上半岛”, 建设碧海蓝天、林海风韵的滨海宜居城市群。

(六) 突出综合配套改革

环渤海城市 篇8

“十三五”规划期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研判和对标城市发展的有益经验与模式

世界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不可更改的发展新时期;中国经济升级版已经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发展越来越密切的发展新阶段, 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 都极其需要科学研判其发展所面临着的国内外环境, 科学对标位居城市与参照城市的比较, 找出差距, 以国际标准制定自身的发展指向和具体实现的目标

(一) “十三五”规划期城市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主要是把握好三个“面对”

一是面对世界在2008年发生的百年一遇国际金融危机, 后又发生的欧债危机等, 其影响在规划期内仍然不会完全结束;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 比较长的时期里, 世界经济发展温和且呈不均衡的运行态势, 这样中国城市“十三五”规划期内面临的仍然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十三五”规划期城市要面对可能出现的复杂环境和严峻挑战, 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和问题要做好充分的预案;以未雨绸缪的心态, 强化应对各种危机、风险等的措施, 在同心共筑中国梦中,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标杆城市。

二是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出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其内涵和条件不断发生深刻变化, 变化的核心是比较优势的竞争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 这就逼使我国的区域或城市需要不断提高对本土比较优势的再认识, 并不断提高再认识水平。以此, “十三五”规划期内, 城市经济在稳中求进中城市需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出现的发展空间, 营造适应城市开拓市场空间的最佳环境。

三是面对国内区域或城市竞争力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每一个区域或城市面临着发展机遇的窗口, 由于不断发生着新问题和新形势的影响, 决策者需要找到真正适合实际的“机遇窗口”。城市找到真正适合实际的“机遇窗口”, 极其需要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指出的“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的理论, 对此, 需要科学做好把握发展趋势的理性与实践准备, 形成正确研判发展趋势与情势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二) “十三五”规划期青岛需要从全球的方位参照对标城市发展的有益经验和模式

青岛已经进入打造城市经济升级版关键的历史发展时期, 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确定参照对标的城市, 以汲取全球的智慧, 谋定“十三五”规划期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指向。笔者在研究中以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参照对标城市, 认为青岛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如何提高城市人才向心力水平, 加快吸引高层次人才, 主要方向:营造更加国际化、生态化、舒适化、便捷化的生活环境和浓厚的包容性文化氛围, 培植城市文化品牌, 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以城市形成的形象魅力强化人才向心力;实施向世界借人才战略, 通过创办国际一流大学、吸引国际一流学者和留学生等, 打造世界级国际人才竞争优化环境;建立健全围绕人才发展的城市服务体系。

二是如何营造更加宽松开放的创新环境, 主要方向:要把城市已经确立的建设国际性若干中心的概念, 通过政策、措施和标准全部分解到各个具体的工作部门, 形成优化的创新环境空间;通过制度创新, 注重商业模式, 完善创新体制, 建立创新机制, 配套创新政策;实现创新过程、创新成果、创新金融、创新消费的一体化运作。

三是如何强化新城、新区的巨大吸引力, 主要方向, 从青岛已经形成的大城市圈出发, 建立完整的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相互依托的最理想的城市群域结构, 在这样的理想结构中使新城、新区成为最可塑造的现代化空间。

用大数据解读青岛“十二五”规划期中期经济运行质量;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十三五”规划期又好又快发展

党和国家已经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青岛作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十三五”规划期及到2050年要以“五位一体”总布局为指导, 经济发展指向就是要建设成熟型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

(一) 大数据时代, 比较与解读数据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和评估“十二五”规划期城市经济运行的质量, 更加深刻地谋定青岛“十三五”规划期及可预测的未来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评估青岛“十二五”规划期中期城市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键要点:一是以“五位一体”总布局为指导, 坚定不移地全方位提高文明城市建设水平, 保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绿色发展。二是以改革开放为“根”, 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 建立起有强大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三是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 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建立完善城市国家创新体系。四是以建设高水平“品牌之都”为抓手, 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经济发展战略, 建立品牌经济运行体系。五是以大项目为突破口, 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不断增强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青岛经济发展的主要数据为城市发展展现的辉煌做了最透明地形象图解。

2012年青岛市完成GDP7302.11亿元, 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排序中列广州13551亿元、深圳12950亿元、成都8139亿元、武汉8004亿元、杭州7803.98亿元之后, 位居第6名, 在全部城市排序中列无锡7568.15亿元之后, 位居第12名;人均GDP94887元 (折合15032美元) , 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排序中列深圳123247元 (折合19524美元) 、广州105909元 (折合16778美元) 、大连102216元 (折合16261美元) 之后, 位居第4名。 (2013年9月由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等完成的中国百城发展指数排序中, 青岛市绿色发展指数为0.278, 列海口1.019、深圳0.763、克拉玛依0.734、无锡0.437、烟台0.298之后, 位居第6名。其中经济增长绿化度指标青岛为0.133, 位居第11名, 位居第1名的深圳是0.410;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指标青岛为0.033, 位居第19名, 位居第43名的深圳是0.002;政府政策支持度指标青岛为0.112, 位居第14名, 位居第1名的深圳是0.351) 。

2012年青岛市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153.9亿元, 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排序中位列成都5890.1亿元、大连5654.1亿元、武汉5031.25亿元、南京4683.45亿元、西安4243.43亿元之后, 居第6名。

2012年青岛市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6亿美元, 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排序中位列大连123.5亿美元、成都85.9亿美元、杭州82.65亿美元、沈阳58亿美元、深圳52.9亿美元之后, 居第6名。 (2012年末城市经济外向度达到63.2%;累计实际使用外资432.5亿美元;进出口总值由1988年计划单列时的2.8亿美元发展到732.1亿美元, 口岸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492亿美元;港口吞吐量达到4.15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50万标准箱;对外投资和承包工程累计额分别达到28.4亿美元、88.3亿美元;服务外包离岸外包执行额突破8亿美元) 。

2012年青岛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4.5亿元, 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排序中位列广州5977.27亿元、深圳4008.78亿元、武汉3432.43亿元、成都3317.7亿元、南京3080.58亿元、杭州2944.63亿元之后, 居第7名。

2012年青岛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0.18亿元, 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排序中位列广州4300亿元、宁波1536.5亿元、深圳1482.08亿元、武汉1397.74亿元、杭州859.99亿元、成都781亿元、大连750.1亿元、南京733.02亿元、沈阳715亿元之后, 居第10名。

2012年青岛市实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45元, 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排序中位列深圳40742元、广州38054元、宁波37902元、厦门37576元、杭州37511元、南京36322元、呼和浩特32646元、济南32576元之后, 居第9名。

2012年青岛市在中国城市竞争力四个主要项目中排序比较如下:“可持续竞争力”项目, 列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澳门、杭州之后, 居第8名;“宜商城市竞争力”项目, 列香港、北京、上海、广州、佛山、苏州、深圳、武汉之后, 居第9名;“和谐城市竞争力”项目, 列香港、澳门、济南、西安、深圳之后, 居第6名;“信息城市竞争力”项目, 列上海、广州、香港、北京、深圳、杭州、无锡、南京、重庆之后, 居第10名。

2012年末青岛市在副省级城市专利项目排序中, 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累计达到5694件, 列深圳53820件、杭州21089件、南京17005件、广州15373件、武汉13455件、西安12066件、成都11297件、哈尔滨8280件、沈阳8115件、济南7380件、宁波7017件、大连6389件之后, 居第13名;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累计和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密度两项指标均居第14名, 但是, 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密度年度增速指标, 仅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达到45.10%, 居第2名。

(二) 强化行政全域发展实施“速度模式”, 按照“两个目标”, 青岛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实现GDP接近或达到2万亿元;2030年GDP实现翻一番, 达到4万亿元;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GDP超过10万亿元

现代城市生产力实施空间布局的三原则是:增长原则, 区位优势原则,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增长原则的衡量标准, 列首位的是速度指标。现代经济理论揭示, 世界上任何文明国家都会坚定不移地把发展放置于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速度是发展的一种内在表现形式, 由此而形成的“速度模式”是客观的永存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 国家无论实行何种经济社会制度, 都演绎着发展的“速度模式”。实现科学发展, 发展是主题, 速度是硬指标, 以此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速度模式”。“速度模式”的本质就是坚定地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 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 实现绿色发展;在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 “能搞多大速度, 就上多大速度”, 而不是人为的加以限制;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决就业、民生、建设等发展问题, “速度模式”是须臾不可或缺的法宝。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保持了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态势, 目前, 青岛在中国经济升级版图中的位置, 面对国内城市激烈的竞争, 决定了率先科学发展, “十三五”规划期及可预测的未来20年内, 必须采取“速度模式”的发展方式。根据测算, 青岛拥有的物质技术基础, 拥有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只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高水平调度好经济运行, 2010-2030年间, GDP增长速度可以保持年均9.2%~11.7%的水平, 调整的区间为2.5个百分点, “十二五”规划期末实现GDP接近或达到万亿元;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实现GDP接近或达到2万亿元;2030年GDP实现翻一番, 达到4万亿元;2030-2050年间, GDP增长速度以保持年均7.0%~9.0%为宜, 调整的区间为2.0个百分点, 这样2050年城市GDP完全可以超过10万亿元。

强化城市生产力空间布局调整, 青岛“十三五”规划期及到2050年经济发展指向是:建设成熟型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 形成世界一流城市格局

随着城市生产力不断提高而推动的经济社会发展, 青岛建设成熟型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和形成世界一流城市格局, 决定了城市所赖以生存的空间需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时期, 进行必须的功能布局大调整, 城市市域空间功能布局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驱使的结果。

(一) 以建设成熟型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为指导, 以建立理想的城市生态结构为目标, 使主城与新城均衡“发育”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世界城市发展潮流表明, 生态文明是文明的最高境界;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建设成生态文明城市。青岛在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宜游城市中, 需要积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中, 不断提高强力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水平, 在实现主城与新城均衡“发育”中把青岛建设成美丽中国的标杆城市。主城与新城均衡“发育”的第一标志是:城区确立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骨架, 实现花园式居住、生产、服务于一体相互协调建设格局的目标;城镇确立在一个区域空间实现“一座小城市就是一座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国家公园”目标;乡村确立构造山清水秀映衬的村落, 显现秀色可餐田园风光的村落, 实现“一个村落即为一处景点”的目标;整座城市成为靓丽的“特大旅游景区”, 成为独具影响力的让游客流连忘返的宜居宜游的旅游目的地。

面对当今世界, 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挑战。青岛在城市生产力布局中, 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将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宜游的幸福品质之城。一是要制定实施经济发展具有世界意义的绿色国际标准, 使分散的小规模绿色实践, 通过绿色国际标准逐步发展扩大为行政全域的集体行动和绿色实践。二是制定绿色增长制度、建立绿色社会机制、加强绿色投资计划、开展绿色行动活动等, 高度关注PM2.5的污染问题, 以最强化的措施, 从根本上避免“PM2.5危机”的出现, 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 并使之成为占领全球制高点和领先地位的重要途径。三是全面落实《决定》中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措施, 积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在城市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等领域形成制度化的管控制度和机制, 让绿色“指挥棒”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生态红利。四是创建和完善“双模式”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必须贯穿到从数量到质量、从经济效益到生态效益、从自然环境到生态文化、从具体工程到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之中。为此要创新完善绿色城市管理体制与机制, 建立以量化指标为导向的新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模式;建立涵盖市容、环卫、绿化、公共设施及部分规划、工商、市政、交通等方面管理权限的大城管模式。“双模式”是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一个主体性内容, 城市只有在“双模式”的推动下, 才能以强大的合力提高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二) 强化城市功能区建设

青岛“十三五”规划期要合理布局现代服务业及楼宇经济集群;构建与成熟型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国家创新中心和蓝色硅谷、具有文化内涵与时代特征的国际文化都市、若干关键领域掌握“国之重器”的国家战略性新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立体化交通联动推进的国际物流中心、东北亚航运中心、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力辐射力的财富中心和东北亚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以建设海洋旅游名城为标志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等, 必须强化城市功能区建设。

行政区划设置相对固定化、稳定化的发展规律, 决定了在国家严控行政区划设置调整的情况下, 还要驾驭生产力空间布局的演化规律, 可以通过建立不同特色的功能区, 在强化城市功能区建设中推进城市生产力发展的科学布局。这样做既可以弥补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的迟滞、而带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缺陷;又可以通过城市功能区 (经济区) 的发展, 更加科学地实现城市生产力发展的科学布局, 进而有助于为必须的行政区划设置调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十三五”规划期及到2050年, 青岛市要在提高合作水平中推进城市圈经济一体化, 要在强化城市生产力空间布局调整过程中顺应城市生产力推动的行政区划所进行的撤县改市、撤市改区、市区合并、区区合并的城市空间管理调整发展规律。同时, 要紧密对接环渤海经济圈城市;要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建设为中心, 在山东区域设施“蓝黄”战略和“一圈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 一带 (西部经济隆起带) ”战略中, 充分发挥成熟型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

(三) 强化现代化小区域规划建设, 高起点打造现代化小区域建设示范区

青岛要认真借鉴目前各地出现的实现小区域现代化的有益经验, 要在城市化和城镇化并举推进中, 依托大城市圈空间, 推进新型城镇化, 把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建设一批“镶嵌”在大城市圈里的镇级小城市和中心镇及新型乡镇, 使行政全域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格局。“十三五”规划期建设小区域现代化示范区的主要方向是:以青岛主城区为中心建立主城区、新城区、副中心、镇级市、新型乡镇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大城市圈格局;以充分体现未来、科技、人文、绿色的元素, 打造一批魅力化与多样化并举的现代化国际化镇级小区域;以处处显现节能、环保、宜游、宜居、品质的生态环境优化的特色, 使新城区及新型乡村、社区建设充分彰显建成验收是精品, 使用百年成为经典的形象。

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 不断创造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模式, 使开放型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性经济形态

开放红利是各类红利的倍增因素, 开放范围越大, 红利倍增效应越大。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后, 青岛作为首批沿海14个开放城市之一, 全力实施开放带动发展战略, 从三来一补起步到以吸引外资、扩大进出口为主, 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 使城市经济逐步融入全球化格局之中。实践证明, 实施开放带动发展战略, 促进了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 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促进了城市现代国际化水平的明显提高, 促进了城市创新能力和文明水平的大幅提升。

(一) 在“十三五”规划期, 青岛要以“根”的理论为指导, 围绕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实施城市国际经贸“五加快”发展战略转型

改革开放是青岛经济发展的“根”, 实践证明, 实施开放带动发展战略和经济国际化战略, 使青岛实现了由单一的出口加工型生产基地向行政全域建立起外经外贸于一体的开放性经济体系的跨越;由单一的外贸出口基地向进出口一体化的大口岸城市跨越;由单一的制造业产品出口向包括文化、科技等产品出口的综合性国际经贸大基地跨越, 由中国品牌之都向世界名牌之城的跨越。这样, 奠定了青岛已经具备由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模式向自由贸易区模式实现跨越的物质技术基础, 全面促进了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 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促进了城市现代国际化水平的明显提高, 促进了城市创新能力和文明水平的大幅提升。

“十三五”规划期青岛要更加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 制定大开放政策, 推行大开放举措, 以开放促发展, 以开放促改革, 以开放增红利, 围绕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建立新型口岸经济模式, 实施“五加快”发展转型:一是以调整进出口结构为主, 加快外贸进出口方式转型, 加快提高进口商品比重, 打造国际贸易之城, 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东北亚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使青岛成为世界最活跃的商品交易之地。二是以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为主, 加快转变外贸经济发展方式, 打造更加优质的引资环境, 不断提高“宜商城市竞争力”水平, 使城市成为外资踊跃投资之地。三是以打造人才之城为中心, 使城市成为世界知名的服务外包之地。四是以发展创意产业和紧随最新科技潮流为主, 加快外经贸科技创新步伐, 建立适应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外经贸产品结构;以创新工艺流程和使用特种技术, 实现产品环保化、功能化、复合化为主, 加快制造技术升级。五是以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 加快管理能级提升, 不断创新保税区、自由贸易 (港) 区等外经贸空间布局的升级模式。

(二) 青岛要紧紧把握国家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趋势, 在城市西海岸加快建设自由贸易港区

上海自贸区是党的十八大后, 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开启点, 其精髓在于以深入向外资开放准入范围为首要标志的开放和以进一步收缩政府权力为主要标志的放权, 实质就是突出改革。青岛要不断汲取国家及区域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的“营养”, 特别是要及时汲取上海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后, 努力转变政府职能, 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努力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 实行负面清单政策;努力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 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努力形成促进投资和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 特别是创新力推上海成为全球航运中心的产品体系;努力培育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等方面的经验。从青岛实际出发, 不断丰富城市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模式与内容。现阶段青岛要力促位居西海岸的保税区早日完成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升级, 积极探索城市扩大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更好地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作用;要按照《决定》提出:“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 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 (港) 区”的改革方向, 朝着建立富有世界影响力的自由港目标稳步迈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建设城市国家创新体系, 建设智慧城市, 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水平

实践已经证明, 长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开放性战略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 青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特别需要指向:

(一) 率先建成城市国家创新体系

“十三五”规划期青岛要以“根”的理念为指导,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率先建成城市国家创新体系, 其主要指向是, 按照城市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空间功能布局的三个层次, 即主体性创新功能区, 如“蓝色硅谷”、“信息谷”、“软件园”及总部经济集聚区形成的“蓝色港湾”、商务中心区等;连接城市内外空间的“产学研”大平台;企业建立的“慧谷”等, 这3个层次的完整组合, 形成“城市国家创新体系”, 成为城市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原动力的“源泉”。

建设城市级的主体创新功能区, 必须着眼于“城”的概念, 使之定位成瞄准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引领应用科技发展方向、代表相关产业应用研究最高水平的人才创新基地, 成为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人才最密集、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的功能区;实行最有效的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标准, 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100%, 绿色建筑达到100%, 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科技手段, 塑造绿色生态的智慧“城”;精心建设包括优质写字楼、高端主题酒店与宾馆、知名公立和私立名校、国际性医院、图书馆、影剧院、体育中心、专家公寓、绿色生态住宅等公共服务配套齐全、国际品质、舒适便捷的和谐社区和生活研发创新环境。

(二) 发展智慧产业, 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产业是指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 形成有形或无形智慧产品, 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智慧产业的发展促使世界进入了以共享、交换、协同、系统、控制、智能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时代, 进入了建设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基本特征的智慧城市的“智慧时代”。

发展智慧产业, 建设智慧城市, 青岛要大力突出推动网络终端产品制造基地建设, 发展云计算产业。云计算被视为继大型计算机、个人电脑和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IT产业革命, 是引领时代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革命。青岛在“十三五”规划期要强化云计算产业发展, 带动城市智慧产业发生根本性的整体变革。

发展智慧产业, 建设智慧城市, 要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产品。2012年末国内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用户突破1700万户;2012年11月11日淘宝全天支付宝交易额即达到191亿元;预测“十二五”规划期末, 电子商务交易额可达到18万亿元;青岛要在“十三五”规划期进入电子商务10强城市行列。

发展智慧产业, 建设智慧城市, 要突出城市的智慧型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充分体现着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简单事情流程化, 流程事情定量化, 定量事情信息化, 这是管理文化上的认识飞跃。建设智慧城市, 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 汇聚人的智慧, 赋予物以智能, 使汇聚智慧的人和具备智能的物互存互动、互补互促, 以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瑞典的智慧城市建设, 主要在交通系统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斯德哥尔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控制站, 通过使用RFID技术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机和先进的自由车流路边系统, 自动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 自动向在周一至周五6∶30到18∶30之间进出市中心的注册车辆收税;通过收取“道路堵塞税”减少了车流, 交通拥堵降低了25%, 交通排队所需时间下降50%, 道路交通废气排放量减少了8%~14%,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

(三) 把城市拥有的海洋科技比较优势全面转化为海洋产业发展优势

这一转化使青岛不仅是国家的海洋科技城, 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产业城, 无愧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定位, 无愧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蓝色硅谷。

提高以港兴市水平, 青岛“十三五”规划期要完善立体交通体系, 在强化海港、空港、陆路物流港、公路旅游港等的建设中, 综合平衡发展大港口经济

青岛拥有的比较区位优势和经济地理优势, 决定了城市围绕海湾型国土空间发展生产力, 需要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 不断提高以港兴市水平, 建立和完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海湾型城市经济结构, 形成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国家物流中心、国家贸易中心、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等。

(一) 综合平衡发展大港口经济

发展大港口经济, 几乎是所有城市谋定未来都要确立的发展目标。青岛要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物流业大发展的机遇, 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十三五”规划期, 青岛要以强化物流、方便人流为中心, 以无缝连接为目标, 适应交通模式多样化、便捷化和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市进入“桥隧新时代”客观所需要的立体交通体系, 综合平衡发展大港口经济, 加快推进发展连接世界和国内重要“海、空、陆”港口的现代综合运输通道, 提升中转与集疏、集散水平, 使城市成为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最便捷的人流集散中心。

(二) 提升“海、空、陆”港口的开放门户功能

青岛要提升“海、空、陆”港口的开放门户功能, 需要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口岸建设,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际化营商环境, 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层次, 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建设富有活力的开放高地和开放园区;加快推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吸引高端要素集聚, 培育和壮大与大港口相关联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 形成全球生产和消费供应链重要节点;加快提升港口金融、商务商贸、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功能, 在企业注册登记、融资、跨境交易、服务外包、履约、结算等方面, 实现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接轨水平;加快推进发展海关特殊监管小区域, 不断创新海关监管模式, 提高电子商务水平, 实现口岸现代化、通关便捷化。

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 在建立适应海湾型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城市经济结构中, 打造青岛制造业升级版

制造业生态是国家强大和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青岛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 “十三五”规划期青岛极其需要抓住由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世界掀起的新一轮制造业技术革命浪潮带来的发展机遇, 打造城市制造业发展的升级版, 主要战略指向是两大板块:

第一板块, 要突出发展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突出发展海洋产业;要不求全面, 必求关键,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产业的关键领域, 形成一批“巨人型”高地和“巨人型”产品;要发挥青岛拥有的比较优势,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中, 以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结合并构建成系统性、开放性、网络化的强大基础设施和新的产业结构, 因为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信息通讯系统和新能源使用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要针对青岛制造业的弱项, 专项策划, 取得突破, 如节能环保产业, 2010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6654.2亿元, 为2002年的5倍;从2013年算起, 未来五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将达3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国要发展超过10亿平方米的绿色建筑, 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重将达20%, 节能服务业总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正成为“十三五”规划期及未来10年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第二板块, 要正确认识发达国家制造业日益显现出“回归本土”的重振趋势, 科学评估青岛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 成功承接了全球第一次经济大转移, 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成为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期,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世界进入第二次经济大转移时期, 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世界工厂”角色开始结束, 进入了以现代机械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环保工业和新能源工业等为代表的产业结构重组的新型制造业发展时期, 我国将成为新时期国际市场需求消费品的世界工厂。在我国的“十三五”规划期中, 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归本土”的重振趋势不会改变。青岛作为我国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制造业基地之一, 拥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和行业及企业。“十三五”规划期及2050年, 青岛需要科学评估传统优势产业和行业及企业的发展方向, 在指导理念上要彻底抛弃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 以生产手段现代化、产品结构时尚化、市场运作大众化 (简称“三化”) 塑造传统优势产业新形象, 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青岛打造传统优势产业和行业及企业的创新升级版, 要以制造业生态是国家强大和建设成熟型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的物质基础为指导理念, 从粗放分散发展向集约集聚发展转变, 由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 由产业端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 由传统经营机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带动转变, 充分整合各种因素, 走转型升级的新路。如纺织业需要紧跟国家实施生物基纤维发展战略的步伐, 2012年末, 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已经占世界的半数, 其中化学纤维占比为75%。《建设纺织强国纲要 (2010-2020) 》和《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出要把发展新型纺织材料, 特别是超仿真技术以及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的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首要任务, 具体实现指标是, 到2020年超仿真纤维占比为20%, 差别化率为75%。青岛需要从拥有的比较优势出发, 发展海洋生物基纤维原料多样化及规模化生产技术, 构建海洋生物基纤维材料技术与产品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和标准体系。

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 全域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我国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跨越的阶段,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阶段, 工农、城乡关系由二元化向深度调整与互动融合一体化加快转化的阶段。“十三五”规划期城市要把握好这三个转变阶段的发展趋势, 从根本上改变“三农”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弱化地位, 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之间不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 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次矛盾, 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 通过建设和全面推广现代农业示范区, 让城乡全体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发展格局。

我国绝大多数省辖市实行的是市管县体制,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的主体经济内容之一;都市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向。青岛“十三五”规划期要从行政全域出发, 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 实现传统农村经济向现代都市农村经济全面转型, 从发展方式、经营模式、生产手段、产业与产品结构等铸塑都市农业新形象;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镇级小区域中, 统筹发展民生和谐、交通出行便利、教育设施齐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等事业;打造产业集中度高、主导产业明确, 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富有活力的企业合作组织;打造住宅美观舒适、清洁能源普及、农田连片、清水环绕、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科学、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用水用电用气方便的现代社区型、生态自然型、文化命脉保护型等多种模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建设青岛财富中心为抓手, 不断提高城市创造实物财富和积聚货币财富的能力与水平, 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平衡发展的城市经济新格局

“十三五”规划期, 青岛需要继续强化建设影响全国、波及世界的“青岛财富中心”的力度。“青岛财富中心”是青岛长期以来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升级版, 是持续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血脉”, 是金融产业化的一种创新性的运行模式。建设青岛财富中心关键一点是要不断支持城市提高创造实物财富的能力与水平;城市积聚货币财富的能力与水平。

不断提高城市创造实物财富的能力与水平, 就是要建设青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以提高多种社会融资的水平;努力建设各类要素交易平台, 发挥期货产品功能, 努力拓宽保险等服务领域的规模;全面落实山东省出台的“金改22条”, 积极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如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金融业态;强化金融发展的软实力, 坚定地坚持“存款自愿, 取款自由”的国策, 实现金融服务完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和有效模式, 使青岛财富中心成为名副其实地“东方瑞士”。

以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为抓手, 以打造现代海洋旅游名城和“东方影都”为突破口, 全面振兴青岛“现代形象产业”

随着现代产业越来越快地细分化发展趋势, 从原有的产业中不断派生出越来越多的新型行业, 这些行业的崛起与发展, 形成新的产业或行业门类。现代旅游业、会展图博业、民用通讯业、公共交通业、影视动漫业、现代园林业、装潢装饰业、广告策划业等新型八大门类产业被统称为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现代形象产业”, 它们展现着城市形象的传播力、影响力。全面振兴青岛现代形象产业, 就是要建设名副其实地现代海洋旅游名城和国际会展图博城市;打造最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业和民用通讯业;发展绿野与花海共融的现代园林业和最真诚的广告策划业;提高装潢装饰业的时尚水平;创建成“东方影都”, 使之成为最吸引眼球的影视动漫业的主体空间, 构造城市现代形象产业一体化运行体系。

全面振兴青岛现代形象产业, 需要以建设现代海洋旅游名城为抓手, 全方位推进城市现代旅游经济发展, 使城市成为名副其实地国际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显示, 区域或城市竞争力强弱的第一标志是, 能否形成越来越密集的人流、物流、商流。在这“三流”中列首位的是人流, 只有有了强大的人流, 才能带动物流和商流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 由于旅游经济能够非常有效地满足现代人“人性”本能自觉表现的需要, 从而决定着旅游产业具有吸引越来越多人“群”的强大功能。同时在不断放大“吸引功能”的过程中, 使旅游业由“群”的连续“滚雪球”般的凝聚而形成源源不断人流, 形成区域或城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市场人流源泉的发展规律。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宜居是与宜游密不可分的, 当今世界几乎是所有需要发展经济的城市, 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城市建设现代服务经济体系的第一形象工程;凡是临海的城市, 都把发展海洋旅游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聚宝盆”。青岛是世界著名的海滨城市, 是国内外游客热切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拥有的最大本土优势之一是拥有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 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中旅游经济成为城市重要的特色经济之一, 成为青岛最大的“无烟产业”, 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地位, 具有永远开拓不尽的发展空间。全面推动建设现代海洋旅游名城, 需要以建设国内第一个公路旅游港为契机, 强力打造青岛国际旅游集散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全面提升城市旅游“集散”服务水平;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大泽山风景区, 使之成为青岛行政全域山海城为一体旅游新空间的重大世纪工程, 连同发挥原存的崂山与滨海风光旅游等比较优势, 合力形成具有强大的国内外影响力的城市旅游新格局。

全面振兴青岛现代形象产业, 需要促进城市会展图博业的互融发展。会展图博经济从诞生到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形态, 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城市现代形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一个有重大影响力的成功展会同时会形成一个能够具有重大旅游价值的景区或景点;城市图博业的崛起与发展展现着城市吸纳人流的能力与水平, 在与会展业的互融发展中, 构造成会展图博经济形态, 完善了城市现代形象产业体系。

全面振兴青岛现代形象产业, 需要促进城市影视动漫业的发展。2013年9月22日万达集团在青岛西海岸以影视产业为核心, 引起世界瞩目至今全球投资规模最大的, 号称“东方影都”的青岛影视产业园区举行了启动开工仪式;目前这是世界唯一具有影视拍摄、影视制作、影视会展、影视旅游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特大型影视产业园区, 并由万达集团牵手奥斯卡举办青岛国际电影节, 全面建成后, 将成为构造城市现代形象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振兴青岛现代形象产业, 需要促进城市现代园林业的发展。现代园林业被形象的称之为城市的“脸”, 城市形成的绿野与花海共融的景象是由现代园林业完成的, 它是现代世界经济中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行业门类。从实践看, 发展现代园林业最重要的要以强化修复和保育自然生态环境为基本点, 切实保护森林植被;从城市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城市分区等发展性质和方向出发, 完整打造以近自然植被为主体的城市绿地与花木系统, 提升绿地与花木系统游憩功能和景观美化功能, 获取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因此, 形成城市现代绿色形象, 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园林业。

全面振兴青岛现代形象产业, 需要促进装潢装饰业的发展。现代装潢装饰行业是建设美丽中国标杆城市的重要内容, 是现代城市形象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理论与实践都揭示, 现代城市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所产生的美感都和时尚的理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时尚化已经成为形成美丽形象的前提, 美丽与时尚勾连成一体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特征;装潢装饰业是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永不凋落的支柱产业, 通过装潢装饰业表现出来的时尚功能, 充分表达出城市美丽时尚的形象, 这种美丽时尚可以完美体现出城市慰藉人类心灵和表达人类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青岛装潢装饰行业在建设美丽中国标杆城市中, 把握住环保与舒适成为生活发展主流, 全力提高装潢装饰把握城市形象发展的感知水平, 不断演绎城市时尚青春的主旋律, 满足着芸芸众生期盼的“一朝装饰满眼辉, 百般争艳斗芳菲”的形象效果, 使其在城市内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力, 让城市永远显现着流光溢彩的现代形象。

全面振兴青岛现代形象产业, 需要有“真诚到永远”的广告策划业, 使之成为永不落幕的城市形象代言者。现代通讯业是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顺风耳”、信息源, 是现代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抓手。便捷化、立体型公共交通业是最直观树立城市现代形象的关键, 离此, 城市现代形象就会“黯然失色”。

全面振兴青岛现代形象产业, 需要强化打造文化生态环境。打造文化生态环境, 需要保护城市特色、历史文脉和积淀起来的丰富人文信息, 坚决杜绝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做法, 以简单的推倒重建, 使一些标志性的传统建筑被毁灭, 一些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村被淹没, 出现的结果必定是城市文化生态被湮灭和城市历史与特色被掩埋;要以保护“古香古色”为前提, 科学有序地开发“城中村”为空间的旅游景区 (点) , 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保留下时代精神与历史文化血脉相承的空间;尊重自然形成的优美山水环境, 杜绝破坏城市与山、水环境的有机联系, 切忌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随意改变原有地形地貌的做法;城市规划建筑要尊重广大人民的意愿, 政绩和经济利益必须要让位于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 突出特色, 不能随意抄袭、模仿和简单复制, 也不能千篇一律, 缺乏文化意识、缺乏民族特色、缺乏人文特色、缺乏美学观念, 造成满目“水泥森林”的现象;要坚决克服重建设轻管理、重表象轻内涵、重人治轻法治的问题。

要坚定不移地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并举推进, 要大力锤炼城市精神, 不断创造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模式

经济现代化必须与社会现代化同步发展, “十三五”规划期谋定城市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社会建设为重心, 科学把握“党与社”、“政与社”、“社与社”三大关系的发展趋势, 以城市民生事业现代化、社会事业现代化、社会体制现代化、社会管理现代化、社会组织现代化、社会文化现代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社会结构现代化、社会平安现代化、城乡社区现代化等为基本标志, 建成与城市现代化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化社会结构。

“十三五”规划期青岛要不断创造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模式, 需要大力实施“笑脸工程”。世界上最美的首属大写的“人”, 城市的美丽首先人要美, 一张笑脸, 一道风景;千万张笑脸, 千万道风景。正是这千万道风景, 使青岛这座美丽中国标杆城市展现着世界最美的“人”。青岛在锤炼城市精神中要大力倡导和持续开展干事创业、出彩人生的同心共筑中国梦活动。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 需要营造让每一个劳动者都有出彩人生的环境和机会。因为, 劳动推动社会进步, 实干才能成就梦想, 只有以执著的热血奋斗, 用卓越的劳动创造, 才能书写城市的光荣, 铸就辉煌的业绩, 实现出彩的人生。

摘要:“十三五”规划期, 中国的城市需要以新思路、新气魄、新举措、新模式谋定经济发展的主体思路;青岛把建设成熟型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作为基本出发点, 确立主体思路是:以人为本, 从全球的方位参照对标城市发展的有益经验和模式;强化城市生产力空间布局调整, 形成世界一流城市格局;使开放型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性经济形态;提高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水平;在强化海港、空港、陆路物流港、公路旅游港等的建设中, 综合平衡发展大港口经济;打造制造业升级版;全域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建设财富中心;全面振兴现代形象产业;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并举推进。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期,经济发展,主体思路,城市

参考文献

[1] .郭先登.关于城市实现生产力科学布局的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3, (7) .

[2] .郭先登.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问题[J].山东经济.2008, (5) .

[3] .郭先登.在加强合作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N].人民日报.2013-05-09.

[4] .郭先登.把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N].人民日报.2012-03-01.

[5] .郭先登.建设镇级市的理论构想与实践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12, (6) .

[6] .郭先登.以“三化”塑造传统优势产业新形象[J].山东纺织经济.2013, (3) .

[7] .郭先登.认识和把握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 (1) .

环渤海城市 篇9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1]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竞争的领域和范围在不断的扩展,并开始呈现出多层次特征。不仅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而且,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中心和载体是城市。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主要的表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2]于是,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便不断展开。

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当时对于竞争力的研究仍集中于企业和国家两个层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竞争力研究才明显增多。国外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竞争机制、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提升战略等方面。[3,4]伴随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的逐渐增多,我国学术领域于20世纪末期也开始关注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培育、城市竞争机制和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等方面。并呈现出研究深度不断增加,研究领域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趋势。[5,6]

二、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黄河下游,是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山东省面积为15.67万平方千米,2010年人口为9579.31万人。两个副省级城市,济南、青岛。十五个地级市,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宾州、德州、聊城、临沂、菏泽、莱芜。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全省陆地面积14.69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251.7万。辽宁省有两个副省级城市,沈阳、大连。十二个地级市,丹东、营口、鞍山、抚顺、本溪、铁岭、阜新、朝阳、葫芦岛、辽阳、盘锦、锦州。

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相对,环抱着渤海湾。辽宁省、山东省同处于东部经济区的环渤海经济圈。2010年山东省GDP为39,787亿元,占全国GDP的10.0%,在全国仅次于广东省、江苏省,人均GDP达42,014元,全国位列第九名。辽宁省GDP为18,263亿元,占全国GDP的4.6%,在全国排名第七。人均GDP达42 014元,全国位列第八名。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在实证问题研究中,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必须考虑众多影响因素。因为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并且指标之间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在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变量问题时,变量太多会增加计算量和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人们希望在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涉及的变量较少,得到的信息量较多。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14个城市和山东省17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进行分析。

本文研究所依据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辽宁省统计年鉴(2010)》和《山东省统计年鉴(2010)》。

三、辽宁省和山东省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体系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基础。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7,8]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系统性等原则,结合两省省情,设计出了辽宁省与山东省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即城市竞争力;第二层次为子系统层,包括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基础设施、科学文化、对外开放五项指标系统;第三层次为指标层,包括24项具体指标:经济实力方面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8项指标;城市规模方面包括建成区面积和市辖区总人口2项指标;基础设施方面包括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每一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客运总量、货运总量、邮电业务总量和国际互联网用户数7项指标;科技文化方面包括科学支出、教育支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每一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和教育业从业人员5项指标;对外开放程度方面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实际利用外资2项方面。

(二)主成分分析计算过程

1. 主成分提取。

运用多元统计软件SPSS19.0对辽宁和山东两省31个地市24个原始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得主成分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前四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5.391%,并且前四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后二十个主成分所包含的百分比数很小。这说明了前四个主成分所包含的要素信息量可以反映出这二十四个原始特征参数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提取前四个主成分。

2. 城市竞争力综合得分。

采用回归分析法求出各主成分的得分Fi,以各主成分的特征值除以4个主成分特征值之和作为各主成分的权重,将4个主成分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到31个城市竞争力得分F(见表2),计算公式为

(三)辽宁省和山东省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

根据辽宁和山东两省城市竞争力评价得分状况(表2),笔者将城市竞争力大致分为强、较强、一般、较弱和弱5种类型(见表3):辽宁的沈阳、大连和山东的济南、青岛得分高于其他城市,为强竞争力城市;山东的淄博、烟台、潍坊、临沂为较强竞争力城市,而辽宁省没有城市处于这一档;辽宁的鞍山和山东的枣庄、东营、济宁、威海为一般竞争力城市;辽宁省的抚顺、本溪、锦州、营口、辽阳、盘锦和山东省的泰安、日照、德州、聊城、滨州、菏泽为较弱竞争力城市;而辽宁省的丹东、阜新、铁岭、朝阳、葫芦岛和山东省的莱芜这一组城市得分最低,为弱竞争力城市。

1. 双核结构模式明显。

双核结构是由港口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一种空间结构现象。[9]从表2,表3可以看出,沈阳、大连、青岛、济南四市分居竞争力总得分的前四位,均属于竞争力强的类型,而两省其他城市的城市竞争力得分与四个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排名第5淄博与排名第4的济南相比就差了3.064。辽宁省和山东省的双核结构模式比较明显:沈阳和济南分别为辽宁和山东两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大连和青岛则分别为辽宁和山东两省重要的港口城市,行使着区域中心城市的门户港口功能。所不同的是辽宁省的省会城市沈阳比港口城市大连的城市竞争力得分高,而山东省省会城市济南比港口城市青岛的城市竞争力得分低。

2. 省内城市竞争力分异规律不同。

从两省省内城市竞争力水平分布差异上来看,辽宁省省内城市竞争力分布的不平衡性更明显,除了沈阳和大连这两个核心城市外,余下的十二个城市在总体受评价城市的中下部分。由表2,表3可以得知,在两省所有31个城市的排名中,沈阳和大连分居第1和第2,为竞争力强的城市,而其他12个城市的竞争力总得分全在0以下,这就说明辽宁省内的十四个城市仅有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其他12个城市均在测评水平之下。并且除了鞍山属于竞争力一般的城市外,其他的11个城市竞争力集中分布于城市较弱或弱两个档次,其中丹东、阜新、铁岭、朝阳、葫芦岛五市更处于31个评价城市中的最后五位。

而从山东省来看,虽然济南和青岛这两个副省级城市在所有城市排名中处于第3和第4位,与排在第1和第2的辽宁省两个副省级城市沈阳和大连相比均处于下风,但从类型分布上来看:山东省在五个类型上均有城市分布,并且除济南、青岛为强竞争力城市,莱芜为弱竞争力城市外,其他14个城市均衡分布于较强、一般、较弱三种类型上,区域城市竞争力分布差异较小。

四、结论

通过建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得出了辽宁和山东两省的31个地市的城市竞争力得分,从而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可以将两个省的城市竞争力大致分为强、较强、一般、较弱和弱5种类型:辽宁省的沈阳、大连为强,鞍山为一般,抚顺、本溪、锦州、营口、辽阳、盘锦为较弱,丹东、阜新、铁岭、朝阳、葫芦岛为弱;山东省的青岛、济南为强,淄博、烟台、潍坊、临沂为较强,枣庄、东营、济宁、威海为一般,泰安、日照、德州、聊城、滨州、菏泽为较弱,莱芜为弱。二是辽宁省和山东省由港口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双核结构模式较明显。沈阳和大连是辽宁省的两个核心城市,而青岛和济南则是山东省的两个核心城市,其他城市与核心城市的差距较大。三是在省内城市竞争力分布差异上,辽宁省的差异程度要大于山东省。沈阳、大连两市高居31个城市竞争力排名中的前两位,但同时辽宁省的丹东、阜新、铁岭、朝阳、葫芦岛五市则处于最后五位,辽宁省内大部分城市处于中低竞争力水平;而山东省的城市竞争力分布则较均衡,虽然青岛和济南没有沈阳和大连得分高,但山东省内只有莱芜一个城市处于弱竞争力水平,大部分城市处于中竞争力水平,分布较均衡。

摘要:以辽宁和山东两省的31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实力、城市规模、科技文化、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程度等5个方面的24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两省城市竞争力划分为强、较强、一般、较弱和弱5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和山东省的双核结构模式都较明显,但辽宁省省内城市竞争力分布的差异性比山东省要大。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辽宁省,山东省,城市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案例[J].经济科学,1998(3):50-51.

[2]程玉鸿.基于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D].中山大学,2004:5.

[3]ROBERT J R.Quality of Life and City Competitiveness[J].Urban Studies,1999,36(5/6):969-985.

[4]IAIN B.Cities and Competitiveness[J].Urban Studies,1999,36(5/6):795-809.

[5]于涛方.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J].国外城市规划,2004,19(1):28-34.

[6]许学强,程玉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2006,26(3):257.

[7]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J].现代城市研究,2001(3):21-22.

[8]张文平,张全景,刘志刚.山东省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1):97.

上一篇:强化数学变式训练下一篇:人际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