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评价

2024-06-20

人际评价(共10篇)

人际评价 篇1

1. 引言

Thompson (1996) 指出:评价是人际意义的一个核心部分, 任何对语篇的人际意义的分析都必须考虑评价。Martin (2003) 对评价理论的定义是:“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 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强度, 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他指出在语篇语义学的层面上有三个系统共同表达人际意义:评价 (appraisal) 、榷商 (negotiation) 和参与 (involvement) 。他的评价系统把评价资源分为三个方面:态度、介入和分级。本文从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2中挑选一篇文章The Man in the Water, 从语篇实际使用的评价资源出发集中讨论态度、介入和评价维度三个方面在此文中的应用, 以期解答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新词汇—语法功能手段与读者建立关系的问题, 并揭示这一评价系统对达成语篇连贯所起的积极作用。

2. 评价系统与语篇连贯

“连贯”是话语或者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 但很难准确地给它下一个统一的定义。尽管如此, 学者们就一个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那就是, 说话人/作者和听话人/读者在言语交际中会努力构建话语的连贯关系, 因此连贯地取得需要说话人/作者将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成功地综合起来, 为话语理解提供一定的语境基础;同时, 听话人/读者也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来处理语言线索, 对这种语境基础进行合理的解释。

那么评价系统与语篇连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评价系统作为人际功能的拓展, 超越小句层面以语篇为分析单位, 从词汇分析入手揭示了说话人/作者如何建立并调整与听话人读者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 说话人/作者为了能在听话人读者身上引起共鸣, 激发他们的参与, 往往会在自己对描述事物的态度上, 语篇的声音来源上, 以及自己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所说的话是可能的、可取的、重要的、意外的或可以理解的。在这一过程中, 说话人/作者会给说话人/作者留下明确或隐含的线索, 引导他们不断更新、调整和选择认知语境, 从而更好地理解语篇含义, 成功与自己建立有效互动的人际关系。因此, 评价系统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

3. 评价分析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2中的一篇文章The Man in the Water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动人故事。故事的背景是1982年发生在美国华盛顿的一场空难。飞机从华盛顿国际机场起飞不久就失控撞上了一座大桥并坠入冰冷的河水中, 机上人员除五人外其余全部遇难。而这幸存的五人中有一人在面对死亡时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 他把救生员递给他的救生圈不断传给别人, 直到自己消失在冰冷的河水中。下面我就以本文为例, 集中讨论态度、介入和评价维度在文中的体现, 以及它们对实现语篇连贯的促动作用。

(1) 态度

态度主要研究传统意义上的情感 (emotion) 、行为准则 (ethics) 和审美 (aesthetics) 。在评价理论中相对应的术语为情感、判断和鉴赏。在态度研究中, 语言资源解释语言使用者对行为、文本及现象所表达的情感, 利用词汇资源对行为进行判断, 以及对事物的价值进行鉴赏。在The Man in the Water一文中, 作者使用了大量语言资源分别对这场空难 (disaster) 、大自然 (nature) 和英雄 (hero) 进行了描述。其中作者用terrible, the worst, failure对disaster作鉴别;用indifferent, immovable, impersonal, enemy对nature作鉴别;用 (no less) admirable, alert, commitment, selflessness, stunning, kindness and the best对hero作判定。从这些语言资源可以看出, 作者在对空难和大自然的描述中使用了否定评价语, 而对英雄则用了大量的肯定评价语。这样的描述可以使读者形成一个鲜明的印象, 将冷漠无情的大自然和我们无私勇敢善良的英雄进行鲜明的对比, 继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对英雄肃然起敬。评价理论还认为情感可以是即时的升腾和持续的性情。前者可以用动词后者可以用形容词 (任绍曾, 2008) 。

(2) 介入

介入关注表示语篇和作者声音来源的语言资源, 考察人际意义和概念意义商榷的方式 (任绍曾, 2008) 。Voloshilov认为, 书面语篇是某种意识形态的独白, 它作出回应, 肯定点什么, 指望得到可能的应答和反诘, 希望得到支持, 等等 (Martin&White, 2005) 。在The Man in the Water一文中作者首先对空难、大自然和英雄做了描写, 里面有幸存者的声音, 共出现了两次, 分别出现在文章的第三段和第四段。而作者自己的声音却似乎听不到。但是细读全文,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声音贯穿始终。文章的第一段末尾出现了一个问句:“Why, then, the shock here?”作者预料到读者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所以不如自己主动提出, 这在语篇策略中被称为“言之在先 (counterexpectancy) ”。所以这个问题代表读者的声音, 是读者向作者索取进一步的解释, 而作者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提供了信息。正是通过这样的问答方式, 语篇的对话性就更加明显了。其次, 我们再来看看文章中的He。通常情况下, 在英语中为了表示一致, 缩略的体现原则是:对某人越是熟悉说话就越不用一清二楚 (Martin&White, 2005) 。也就是说, He在文中具有很高的认知地位。此文中作者一开始就用He指代英雄除了因为他是位匿名英雄外, 还体现了作者认为他与这名匿名英雄之间没有距离,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理解和尊重的, 继而作者希望实现读者与英雄之间的零距离。文章的五六两段使用了许多“He could never have imagined...”“he started to read...”“he knew that the trip...”“he must have know it...”“he had to know it”这样的句型。其实当作者这样写时等于是说“I know he knew...”“I know he started...”, 英雄想的就是作者所想的, 英雄要做的就是作者知道他要做的。文章到了最后实际要表达的是He是谁已经不重要了, 在这场与大自然的较量中, 人类看似失败了, 但在精神上人类凭借自己的善良和勇敢击败了冷漠无情的大自然, 显示出了人类的伟大。其实这一点在文中作者已经给出了暗示, 第四段最后作者写道:For a while he was Everyman, and thus proof (as if one needed it) that no man is ordinary.最后一段中作者通过We的使用引入了大众的声音, 实现了利用多种声音和读者商榷语篇意义的目的。

(3) 评价维度

Lemke (1998) 指出, 无论我们对这个世界说过什么, 我们会同时表明自己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所说的。即使主要体现概念意义的语句也有作者/说话人的某种态度。这里所说的概念意义有别于程序意义, 后者不影响句子的真值。例如文章第二段的最后一句:And on that same afternoon, human nature-groping and struggling-rose to the occasion.文章第七段:Our man, on the other hand, cared totally....For as long as that man could last, they went at each other, nature and man;the one making no distinctions of good and evil, acting on no principles, offering no lifelines;the other acting wholly on distinctions, principles and, per-haps, on faith.作者在描述事情经过的同时慨叹英雄的壮举, 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文的评价维度是可取性 (desirability) 。

4. 结语

本文以马丁的评价系统理论为框架, 主要通过“评价词汇” (evaluative lexis) 评价语言使用者的意识形态, 从而更好地揭示其他语言学不能或很少揭示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提升对评价系统的关注, 并把这一理论灵活地运用到英语学习中, 加强对刺激物的体验和回应, 对克服我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自我的情感感受体验不深, 或没有去深究的问题, 丰富二语学习的体验都不无裨益。

摘要:评价是人际意义的一个核心问题, 对语篇的人际意义研究都必须考虑评价。评价系统的恰当使用对语篇连贯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为依托, 着重讨论态度、介入和评价维度在此文中的应用, 解答作者如何利用新的词汇—语法功能手段与读者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这一问题。

关键词:评价系统,语篇连贯,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Halliday, 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2]Lemke, J.Resources for attitudinal meaning:Evaluativeorientations in text semantics[J].Functions of Languge 5, 1998.

[3]Martin, R., Rose, David.Working with Discourse[M].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 2003.

[4]Martin, J.R.Hite, P.R.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5.

[5]Voloshinov, V.N.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Anguage[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6]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7]李战子.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J].语教学与研究, 2001.

[8]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 2004.

[9]马伟林.人际功能的拓展——评价系统述评[J].语言学研究, 2007.

[10]任绍曾.概念隐喻于语篇——对体现概念隐喻的语篇的多维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

[11]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 2001.

人际评价 篇2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我个人来说对人宽容,为人真诚。有足够的幽默风趣的言行,与人交往谦虚,待人和气,尊重他人。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能够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但还有很多的不足,做事和对人都还不太自信,性格较内向,不太与人交往。胆怯的心理,生性内向、腼腆的不善于主动和同学交流,不爱在人多的场合表现自己,不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所以,作为大学生应该多多参加课外互动活动,锻炼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简述人际关系的原则?

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要意识到他人的存在,理解他人的感受,既满足自己,又尊重别人。下面有几个重要的人际关系原则:

1、人际关系的真诚原则。真诚是打开别人心灵的金钥匙,因为真诚的人使人产生安全感,减少自我防卫。当然,这样做也会冒一定的风险,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装起来是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的。

2、人际关系的主动原则。主动对人友好,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使人产生受重视的感觉。主动的人往往令人产生好感。

3、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人们之间的善意和恶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况下,真诚换来真诚,敌意招致敌意。因此,与人交往应以良好的动机出发。

4、人际关系的平等原则。任何好的人际关系都让人体验到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如果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或者一方需要看另一方的脸色行事,就无法建立起高质量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在个人的发展中起到举重轻重的角色,本人觉得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因人而异”对真诚的人首先做到真诚以待,其实有些人觉这样特别爱吃亏!但是我想说的是当你以真诚的心来对待真诚的人的时候,他也将以真诚的心来对待你;

3.什么是人际知觉,他包括那些内容,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这种知觉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以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交际行为批人们在交往中相互接触和交换的言语、态度与动作,包括礼节、交谈、表情、援助、侵犯等行为。在感知这些行为的基础上,借助思维的作用,使人们感知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某种关系:友好的、一般的或对立的,并有与此相对应的情感。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彼此发生频繁的人际知觉,使彼此在心理上相近和相似,于是形成友好的情感。如果人们在交往中彼此发生一些利害冲突的人际知人际知觉淡薄,于是形成一般的关系和情感。管理人员应当与职工进行一定的人际交往,通过友好的人际关系,建立相应的关系和情感。这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

●邻近性;接近且相悦

时空的接近且互不讨厌非常有利于建立人际关系。因为彼此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久,交往的机会多,会最终导致友谊关系的建立。

●熟习性;

●相似性;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种情况在同性朋友之间尤为明显。

其一,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易于参加相似的社会活动。在这些共同参加的活动里,他们有更多交往机会,按“接近且相悦”原则,他们也更容易成为朋友。其二,在较多的交往机会中,如果发现彼此的价值观、社会态度相一致,双方会产生一种社会增强作用。●互补性;主要是指心理特性相反者的互补。比如,有强烈支配欲的人不容易和同性格的人相处(一山不能容二虎),但却可以和顺从性格的人相处很好。脾气急躁的人喜欢和性情温和的人相处。此类情况在异性朋友之间尤为明显,所谓“刚柔相济”。

这种互补作用通常发生在交往程度很深的友谊中。

●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是指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自我表露是一个强有力的“信任”表征,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可以增加他人对自己的喜欢。

自我表露具有扩散效应,可以引发对方也做自我表露,从而增进相互的了解、信任以及感情上的接近。

●个人条件。

5.你在本课程学习中收获了什么,对本课程讲授者有何建议?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 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交往是必然的。在社会心理学上,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动态 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 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 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 仅意味着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为他们走向 社会、进行角色转换,进一步社会化作必要的心理、行动上 的准备。与他人相处需要付出自己的真心诚意,彼此做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

面对同学/朋友不自私,不虚伪。相处的时候付出自己的真心诚意。宽容可以使你我的关系更加融洽、理解可以使彼此的感情更近一点。

要学会从内心深处去尊重他人,首先必须能客观地评价别人,能找得出别人的优点,你会发现你的亲人、朋友、同事、上司或下属身上都有令你佩服、值得你尊重的闪光之处。你会发自内心去欣赏和赞美他们,你会在行为上以他们的优点为榜样去模仿他们。这时你就会发自内心去尊重和欣赏他人,你就达到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换个角度想,若有人对你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毫不虚假的欣赏和尊重,你肯定会由衷地喜欢他(她)们并与他(她)们真诚相待)。

一个懂得用欣赏人、尊重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会过得很愉快,别人也会同样的欣赏和尊重他。

人际评价 篇3

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人际关系常常表现为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和心理上的相互吸引。少年儿童需要情感上的交流,他们需要友谊和关怀。同伴交往是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因为他们面临同样的成长、发展问题,彼此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共述成长的快乐和烦恼,交流内心世界、探讨心灵深处的秘密。可研究显示,在学校生活中,由于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学生心理矛盾、心理疾病均呈上升趋势。学生倍受人际关系困惑之苦,在嫉妒、猜忌、敌视、自卑、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中煎熬,致使学习效率下降,又影响到身心健康。同时情绪起伏颇大,对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造成部分学生敌视、攻击性强、不友善的性格;犹豫多疑、猜忌等不信任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抑郁、焦虑、紧张的个性特征;孤独自卑的逃避恐惧心理。少数学生甚至有社交恐惧症,害怕与人接触,不敢与人对视,他们冷漠怕羞,极度内向,表现出社交适应能力差等个性残缺不全的种种问题。

鉴于此,我拟从现阶段小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分析着手,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企盼能引起同行的重视。

一、学生人际关系中暴露出的问题

首先,性格因素。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自我观念突出,喜欢以个人利益为先,争强好胜,把自己和同学的关系更多的从“单向性”去理解,不顾别人的情感体验。他们为了自己的面子,高傲的自尊,谁也不肯让步。一点点小事,在成人看来一笑便可了之,然而他们谁也不愿吃点亏,导致同学之间矛盾重重,而自己又有不被理解的委屈,从而游离于伙伴之外。还有些学生很内向,在交往中很被动,胆小又爱揣测他人,这种过于敏感的性格也是其交往的障碍。

其次,缺乏交际技能。缺乏交往所需的基本技能是学生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朋友,如何维持友谊、化解矛盾,如何在恰当的时候表达好感、爱心,以深化友谊,导致自己不被别人理解、欢迎,使自己变得形单影只。

再次,受学习成绩的影响。学生的任何一种活动与学生成绩都是密不可分的,人际交往也不例外。有的学生因学业太差,自卑的心理过重,其突出特点是畏缩,易发展为孤僻离群。成绩优秀的学生个性强,心高气傲,也容易“鹤立鸡群”,找不到“知音”。

二、引导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改善与同伴的人际关系

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学校班级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圈,作为教师应负担起引导学生有效交往的责任,做学生的引路人。此时,教师注意引导小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而不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同时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

1.提高学生对交往的认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小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而不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同时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

2.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要注意加强学生交往的实际锻炼,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会形成。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讨论、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这种交往能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让学生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藉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在沟通中求得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

3.完善自我,增强人际吸引。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才华,培养多种爱好和兴趣。这往往是交往的“敲门砖”。发展单一、动作笨拙粗糙的孩子往往被排斥在同伴活动之外,而两个兴趣相同的学生很容易走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因此要多组织集体活动,如春游、参观、兴趣小组等,为学生建立友谊、促进交流合作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在公开场合多发言,一方面锻炼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不少有社交恐惧症的同学就是因为口头表达能力不强,造成迫切需要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不善于沟通,就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

人际评价 篇4

1.1 对象

为确保测题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研究者向10位专家先后间隔一个月进行了两轮咨询, 接受咨询的专家来自护理教育、心理学教育和临床护理工作一线。专家遴选标准为:在相应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 具有副教授或副主任护师以上职称;具有本科 (学士) 以上教育背景;具有丰富的人际沟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沟通测量工具的发展和心理测量学特征测定的方法;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态度和高度责任心。

1.2 方法

设计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调查表, 发放给10位专家进行咨询。要求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 对有关评价指标和相应评价标准对比排序进行定性。对定性的结果用数学计算方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进行定量。

1.2.1 设计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调查表研究者查阅了与人际沟通能力相关的书籍、期刊等文献资料, 结合对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及成因的分析[1]及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 经商议初步拟定了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1.2.2 进行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项目合适度和重要性的调查采用信函、面交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向10位专家 (v1~v10) 发放调查表, 回收后根据反馈的意见与有关专家进行面谈、电话交流。前后间隔一个月进行了两轮意见咨询:第一轮咨询, 主要是了解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项目合适度, 需要补充或删除指标项目时, 在备注栏内说明理由;同时为本研究一级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二级指标在相应一级指标中的重要性计分及三级指标在相应二级指标中的重要性计分, 增加或删除项目一起排序计分。采用1~5分制计分, 最不重要的评价指标计1分, 其次计2分, 依次类推, 最重要的计5分。在此基础上, 研究者将10名专家反馈意见及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计分进行频数汇总, 统计第一轮10名专家指标项目合适频率。第二轮咨询, 在第一轮专家意见汇总对各指标项目已确定的基础上, 主要对指标项目的重要性进行计分。两轮意见咨询, 每次发放问卷10份, 回收10份, 有效回收率均为100%。

1.2.3 计算各指标权重权重计算方法:设m个评价因素ui (i=1, 2, ……, m) , 即评价指标, 请n名专家vi (i=1, 2, ……, n) ) 以计分 (1~5分) 形式, 按评价因素的重要性赋予其秩次K, 计算公式为为权重, fk为K的频数, [2]k为计分数。对各个等级计分值取对数:l o g4 1=0, log42=0.5, log43=0.7925, log44=1, log45=1.1610;log31=0, log32=0.6309, log33=1, log34=1.2619, log35=1.4650;log21=0, log22=1, log23=1.5850, log24=2, log25=2.3219。根据以上公式, 本课题评价指标体系m=4, 3, 2;n=10, 分别代入公式计算各指标权重。

2 结果

2.1 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男2名、女8名, 年龄40~55岁, 平均48.5岁。学历:硕士6名, 本科4名;职称:教授/主任护师2名, 副教授/副主任护师8名;从事护理专业10~30年, 平均18.6年, 其中10~年6名, 20~30年4名。现主要从事的工作:临床护理4名, 教学管理3名, 护理教育5名 (有交叉) 。

2.2 专家权威程度

权威程度一般由两个因素决定, 一是专家对方案进行判断的依据, 可用判断系数Ci表示;二是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 用熟悉程度系数Cs表示[3], 权威程度系数为两者的算术平均值, 即:Ca= (Ci+Cs) /2。本研究通过专家对护生人际沟通的教学工作及评价体系熟悉程度, 计算出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85, 故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 其结果可信。

2.3 专家对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考核评价

指标体系评价指标项目合适度评价10名专家一致认为本指标项目较全面、合适, 其合适频率达到100%, 即专家对该指标项目达到高度一致性。

2.4 各级指标要素及权重

将专家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各评价因素重要性计分频数汇总, 两轮结果大体上趋向一致。各级指标要素[4][5]及权重, 见表1。

3 讨论

3.1 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本研究的权重采用专家对比排序及数学计算方法, 即先通过专家的经验判断定性, 再将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分析, 做到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有机统一,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考核指标既充分体现评价对象的一般属性, 又注重展现评价对象的特殊属性。

3.2 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整。本研究既重视提高护生的一般沟通能力, 又重视提高护生的师生沟通能力和护患沟通能力, 使得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研究由单一化研究模式向系统化研究模式发生转变, 具有较强的导向性、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这种模式的转变对于提高护生人际沟通能力水平的效能,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类研究尚未曾见诸文献报道, 见图1。

3.3 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用。本研究考核采用模块设置, 为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考核时进行灵活机动把握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公用模块主要考核护生的一般沟通能力, 主要反映护生在一般沟通情境下的人际沟通能力水平状况;专用模块主要考核护生的师生沟通能力和护患沟通能力, 主要反映护生在在学校的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如何来提高师生沟通能力及在医院的护患沟通过程中如何来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公用模块与专用模块中涉及的护生沟通能力之间相互迁移与渗透、相互作用与影响, 从而有效地促进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 本研究研制的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合理、科学实用, 指标要素全面、权重重点突出, 易于操作, 考核方便, 能较全面地评价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对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考核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摘要:目的:为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考核提供具有代表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测评工具。方法:采用“专家对比排序法”, 请10名专家对本研究初步拟定的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考核的评价指标, 进行项目合适度评价, 并将各指标要素按重要程度计分排秩次, 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结果:本研究体系构建一级指标3项, 二级指标10项, 三级指标30项, 10名专家认为指标项目全面、合适, 其合适频率达到100%;3项一级指标的权重依次为0.297、0.361、0.342, 10项二级指标的权重为0.196~0.487;30项三级指标的权重为0.143~0.576。结论:该指标体系客观合理、科学实用;指标要素全面, 权重重点突出。符合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考核的核心要求, 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关键词:护生,沟通能力,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祥荣, 程志军, 季诚, 等.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解读[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6) :50-53

[2]许亚红, 李小寒.护生护患沟通能力评价量表的研制[J].护理研究, 2008, (5) :460-462

[3]王祥荣, 程志军, 季诚, 等.浅谈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职业, 2009, (29) :116-117

[4]张淑华.企业管理者沟通能力结构与测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3, (4)

[5]田凤调, 陈育德.实用卫生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406

人际关系自测 篇5

1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言。

2和生人见面感觉不自然。

3过分地羡慕和妒忌别人。

4与异性交往太少。

5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困难。

6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7时常伤害别人。

8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常感到孤寂或失落。

9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10极易受伤害。

11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

12不知道与异性相处如何适可而止。

13当不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他的生平遭遇以求同情时,自己常觉得不自在。

14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印象。

15总是尽力使别人赏识自己。

16暗自思慕异性。

17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

18不能确信自己的仪表(容貌)。

19讨厌某人或被某人讨厌。

20瞧不起异性。

21不能专注地倾听。

22自己的烦恼无人可申诉。

23受别人排斥与冷漠。

24被异性瞧不起。

25不能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看法。

26自己常因受伤害而暗自伤心。

27常被别人谈论、愚弄。

28与异性交往不知如何更好地相处。

评分与解释

评分: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

你的总分是:

解释:0-8分,说明你与朋友相处的困扰少;9-14分,说明你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15-19分,说明你与朋友相处的行为困扰较严重;20-28分,说明你与朋友相处存在严重的行为困扰。

第1、5、9、13、17、21、25题,表示你在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6分以上,不善于交谈;3-5分,交谈能力一般;0-2分,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和技巧。

第2、6、10、14、18、22、26题,表示你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6分以上,行为困扰较大;3-5分,交际与交友较被动;0-2分,行为困扰少,为人真诚、热情。

第3、7、11、15、19、23、27题,表示你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6分以上,缺乏待人接物的机智与技巧;3-5分,可能是个多侧面的人;0-2分,待人接物能力强。

第4、8、12、16、20、24、28题,表示你在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程度:5分以上,存在较严重的困扰;3-4分,行为困扰程度一般;0-2分,能够较好地正确处理与异性朋友的关系。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对于中学生来说,同学之间的交往尤为重要。与同学交往的过程,是中学生学习社会生活经验、了解他人、掌握社会交往技能、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重要途径。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尊重他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在与同学交往的时候,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彼此平等对待,而不能把对方当成“小跟班”随意使唤,一味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应该盛气凌人或者居高临下,也不该卑躬屈膝或阿谀奉承。在与同学交往时,遇到问题,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立场来看问题。只有平等待人,才能换取别人的平等对待。不能因为家庭条件的好坏、个人特长的多少等隐私而另眼看待他人,也不能因成绩、能力、外表等存在差异而看不起别人。

二、热情交往、关心他人

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不要总是消极地等待别人来主动关心自己,而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交往沟通。开放自我是有感染性的,你对别人开放,别人也会对你开放。当对方走出故步自封、自我封闭的死圈子的时候,你不仅会对对方有更深一层地认识,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也会有新的认识和体验。

“茶圣”陆羽著有什么书?答案:《茶经》

是谁帮助刘邦制定朝庭礼仪?答案:叔孙通

三、真诚待人

人与人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和善意,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口是心非,虚伪傲慢的人是难以有朋友的。日常生活中,要做细心人,多发现他人的优点,给予及时的赞美;在批评对方的时候,要避免居高临下的教训人,应中肯地提出建议。真诚待人,才能使交往关系得以巩固和发展,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

四、互相沟通

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能经常与人言谈,交换意见,认真听取他人陈述的事实和意见,而不是以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只顾自己的想法,忽视他人的观点,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学会倾听他人的谈话。在受误解时,绝不可针锋相对、感情用事,而应该保持冷静,耐心地解释和说明。当与朋友产生误会时,要会自我检讨,用于承担责任。

五、消除依赖感

在人际交往中还有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就是依赖感过强的人,总是希望别人像父母兄姐一样关心自己,凡事都要别人替自己拿主意,这是缺乏独立意识的表现。过强的依赖感还会发展成为控制欲,他们强求别人和自己一起学习,一起复习功课,向自己通报行动计划,甚至限制别人同其他同学的交往。这是一种人格缺陷,应及时加以纠正。

六、互利互助

“来而不往非礼也”,在与同学交往时要懂得付出,不能一味地索取友情。不能在有求于别人的时候才去找别人拉家常、套近乎,这是不健康的人际交往。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不能只顾自己一方的利益,不能以强者、恩人自居。在得到他人的帮助时,要及时表示自己诚挚的谢意。

人际评价 篇6

1 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人际沟通问题

1.1 护患沟通

即护士与病人及其家属、陪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护患沟通是处理护患之间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没有护患沟通, 就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信任是护患关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病人授权护士进行护理工作的先决条件, 更是护患沟通的前提。尊重病人 (家属) 人格, 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给病人以亲切的感觉, 加深其对护士的信任印象。

1.2 医护沟通

医学是群体科学。医疗和护理是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病人从入院到出院, 从治疗、护理到康复的全过程, 都是由医护密切配合完成的。临床实际工作中, 只有医生没有护士不行, 只有护士没有医生更不行, 病人肯定不可能康复[1]。医护关系只有遵循互相配合、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才能建立互相协作、互相信任的新型和谐的医护关系。

1.3 护技沟通

护技关系实际上就是护理人员与医技科室之间的关系。其关系的融洽程度直接关系到病人能否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及早日治疗的问题, 因此, 双方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各自的工作特点、制度要求做到基本了解, 协作配合, 相互支持。

1.4 护际沟通

护际关系指护理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它决定着一个病区护理队伍的战斗力。护士姐妹之间感情融洽, 互帮互学, 相互理解, 就会使人心情舒畅, 她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得到最大发挥, 工作效率就会倍增。反之互相闹别扭, 说长道短, 就会影响团结, 影响情绪, 在工作中有的护士就可能将不愉快的情绪发泄到病人身上, 造成病人心理上的不满和痛苦, 反过来又影响护理人员的形象[2]。发现同事工作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要善意地提出, 并积极补救, 做到分工不分家。上下级之间尊重、关心与服从共存, 共同营造工作的氛围, 形成团结友爱、互敬互爱的良好风气[1]。

2 影响护理工作中人际沟通的主要因素

2.1 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问题

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职责。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有较高的期望值, 并以此来衡量现实中所面临的每一具体的护理人员的形象, 用较高的标准来要求那些客观上难以理想化的护理人员个体。当病人发现个别护理人员职业素质低下, 职业行为不符要求, 尤其是服务态度、护理业务技术水平等存在缺陷时就会产生不满和抱怨情绪。

2.2 病人的需求与满足的问题

在与病人的接触中, 护士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甚至医院的环境, 无一不在向病人及其家人传达着某种信息, 传达着护士的感情和态度, 这些恰恰是目前护患沟通中易于忽略的方面。病人从入院到出院, 由于身患疾病的原因, 希望在治疗护理、饮食生活、环境等方面能得到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和照料。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 床护比例不达标, 护理人力配置严重不足, 在护理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 当个别病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 病人就有可能对护理人员产生不满情绪, 从而指责护理人员。

2.3 医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由于病人的受教育和所处环境的差异, 大部分病人缺乏医学知识, 对与自己疾病相关的知识和护理专业理论了解甚少, 且在诊疗过程中, 又希望全面了解自己疾病检查、治疗、护理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面对这种情况, 若护理人员不能理解病人的个体需求, 不能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提供全面的信息, 而是表现为懒于解释或敷衍, 甚至埋怨病人啰嗦, 就会造成护患关系紧张。

2.4 护理质量与实际疗效不一致的问题

护理质量是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两者是成正比的。但由于医疗服务存在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 对不同的个体、复杂的疾病, 由于科学的未知领域方面的原因, 医疗结果是不确定的, 如若出现病人病情突变或医生误诊、漏诊等原因时, 尽管护理人员精心护理, 但病人的实际疗效却不一定显著, 甚至病情恶化。在这种情况下, 病人就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就会对护理质量产生怀疑, 甚至把怨气都发泄到护理人员身上, 使护理人员感到委屈。

2.5 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许多病人在与护理人员交往中, 对自身的健康存在沮丧、自卑。严重焦虑的病人常把自己的痛苦怪罪于别人, 有的病人难以自控地把自己病残的恼怒迁移到与他们交往最频繁的护理人员身上。若护理人员不能识别病人的情绪反应, 就有可能出现紧张的护患关系, 甚至引发较强的护患冲突。

3 护理工作中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处理对策

细心的观察、耐心的倾听、和睦的交谈、热情的鼓舞及认真的解释等技巧在人际沟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3.1 亲切细致是人际沟通的首要条件

从病人入院开始, 护士应耐心、全面、详细地介绍住院有关情况, 要以亲切、自然、和缓的语气, 同时护士的仪表、姿态以及行为举止在护患关系中直接影响到服务意识的传递和接受[3], 要让病人感到被尊重、被重视, 消除他们对医院这个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及恐惧、焦虑情绪, 让他们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信任是护患沟通的基础, 如护士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及职责范围, 耐心地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信任就会自然的产生[4]。

3.2 善用赞赏的语言

美好的语言不仅能使人听了心情舒畅, 感觉到亲切平和, 而且还富有治疗性。护士每天与病人接触, 交往频繁, 因此安全性的语言, 善意的欺骗极为重要, 它能让病人得到安慰。每天早晨一到病房, 问候一声“早上好!”, 停留在病人的床边片刻“您昨晚睡得还好吧?今天的气色不错”, 话虽简朴, 却让病人感到了亲切与体贴[5]。

3.3 平等待患是护患沟通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与病人的交往中, 无论地位、年龄、所患疾病的种类、新老病人, 都应一视同仁。一切抱怨、训斥、讽刺及窃窃私语等这些都是影响沟通的杀手, 任何一种恶性信息都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刺激和极大的痛苦, 有时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4 学会倾听

护士必须与来自不同背景、病情的病人进行有效沟通, 要设法了解病人的感受, 鼓励病人表达其感受, 倾听他们的诉说[6]。既要听到病人的表达内容, 也要观察其非语言表达, 用心体会并总结出病人要表达的意思, 为其提供宣泄的机会。在沟通过程中, 全神贯注, 集中精力, 双方的距离以能够看清对方的表情, 说话不费力, 但能听得清楚为度。使用能够表达信息的动作。这样, 病人通常愿意向护士沟通。

3.5 沟通要抓住时机, 善于利用机会

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人情绪选择合适的谈话时机。边交谈边工作比较随便, 而且让病人感到很自然。这样一来, 既收集到了资料, 又将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等问题传授给了病人。谈话期间, 让病人保持舒适卧位, 谈话时间以其能耐受及不觉累为度。谈话结束时, 真诚地向病人表示感谢。沟通与交流贯穿在整个护理过程中, 病人在住院期间, 甚至到出院以后的问题, 都必须抓住时机, 随时随地有目地进行解决[7]。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 在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 护理行为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也日趋显著, 护理服务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嘱加护理常规”的护理模式, 而是一种根据病人在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不同的病情以及不同的经济条件和不同环境下对健康的需求, 因人而异地为病人提供全面的、适应多元文化需要的、全面的整体护理模式[8,9]。因此, 护士有必要加强人际关系的再学习, 将所学新知识在现实中有效运用, 对工作、对为人处世都有益。减少护患冲突, 减少医疗护理差错事件, 与人相处融洽, 提高病人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促进病人及自身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护理工作,沟通,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高江霞.人际关系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20) :151.

[2]白会玲, 等.人际关系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兰州医学院学报, 2006, 28 (2) :110.

[3]苏玉兰.试述门诊现代护理观念及特性[J].现代护理, 2002, 8 (3) :542.

[4]田红.谈临床护理沟通的技巧[J].实用全科医学, 2006, 4 (6) :638.

[5]黄萱.论护患沟通技巧[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7) :64.

[6]陈艳等.浅谈护理工作中的护患沟通技巧[J].护理与临床, 2006, 10 (11) :1008.

[7]彭虹.沟通技巧在护理工作中的运用[J].现代保健杂志, 2006, 3 (5) :79.

[8]王维利, 谢伦芳.论人际沟通系统的特性[J].护理研究, 2008, 22 (3A) :572-574.

人际评价 篇7

1 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人际沟通问题

1.1 护患沟通

即护士与病人及其家属、陪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护患沟通是处理护患之间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建立良性的护患沟通渠道, 是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必备基础, 而护患沟通的核心是信任, 护患间的互信是护士进行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护患沟通存在问题主要由护理人员因素和患者因素二者引起的。

护理人员因素, 包括负性首因效应、专业素质因素和心理素质因素三大块。负性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通俗来讲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第一印象或是“先入为主”的效果, 首因效应对人形成怎样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护理人员在首次面对患者时, 如果不注意个人形象, 或者说话不注意方式, 对患者的基本状况不是很了解, 这些都会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不良的信任危机, 造成负性首因效应, 妨碍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专业素质因素, 护患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调查研究表明 (2) , 三分之一强的护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采用不同的沟通技巧, 五分之四强的护士对沟通方式基本不了解。更有甚者, 部分护理人员水平低, 当患者对病情、治疗感到没有安全感, 护理人员因为自身职业素养的缺乏, 无法消除患者的疑问, 如此这样, 得不到患者的信任, 最终妨碍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患者因素, 患者来自各行各业, 生活习惯、教育经历和生活条件截然不同, 由此导致的道德文化水平也是千差万别, 这也直接影响着护患沟通的广度和深度。患者由于身体和生理上的不适, 可能存在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 如焦虑、恐俱、敏感、孤独等, 加之其对护理工作缺乏足够的了解, 对护理人员缺乏信任, 往往掺杂着戒备、怀疑、挑剔心理。相比而言, 患者更愿意相信医生, 而对护理人员则常常是嗤之以鼻, 严重阻碍了患者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

1.2 医护沟通

医护沟通, 指医生与护士间关于病人状况的沟通, 就是医生把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时和护士沟通, 护士把治疗中观察到的现象, 包括病人的心理情况等迅速向医生汇报, 协调和处理临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由上观之, 医生和护士的有效沟通是患者康复的必要条件, 医疗和护理是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患者从入院到出院, 从治疗、护理到康复的全过程, 都缺不了医生和护士的密切配合。

医护沟通主要存在思想不同步、语气不恰当、互为拆台三大问题。思想不同步, 具体表现为不分时间和场合, 医护双方将各自对问题的看法公开化。医生和护士之间存有异议, 不是进行有效沟通, 而是对人不对事, 使双方的关系不能理顺。更有甚者, 医护双方当着患者的面交锋, 更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语气不恰当。医护人员时刻处在“应激源”的包围之中, 在具体情境中, 双方提出意见时, 更要注意语气和照顾对方的性格特点。

互为拆台。护士对于来自医生的意见不重视, 认为医生的意见是鸡蛋中挑骨头, 不能客观地评价医生的意见, 对医生带有个人情绪。由此, 在医生的诊疗中, 护士不能提供必要的护理服务, 导致双方矛盾激化, 且妨碍患者的治疗。

1.3 护际沟通

护际关系指护理人员即护士长、护士、护生、护工四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它决定着一个病区护理队伍的战斗力。由于护理人员由这三部分组成, 极易形成之间的矛盾, 主要包括三方面:护士和护生矛盾, 护士长和护士矛盾, 护士和护工矛盾。

护士和护生之间的矛盾。带教护士喜欢学习能力强的护生, 而对一些学习能力差的护生, 更多的是批评指责, 这对刚踏上岗位仍需要学很多操作技巧的护生的信心是不小的打击, 导致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丛生。

护士长和护士之间的矛盾。在工作中, 也会出现护士长与护士之间的矛盾。如新护士不体谅护士长工作的难言之隐, 服从意识差, 干工作考虑个人私利多、考虑科室工作少;护士长对年老护士不够尊重, 对长期请病假的护士意见丛生, 偏爱亲近工作能力强的护士, 一味指责能力差的护士, 或只关心“产出”, 不关心护士“投入”等, 上述两种情况都会造成护士与护士长之间的人际冲突。

护士和护工之间的矛盾。护工, 是医院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服务对象是病人。护工文化素质较低, 缺乏专业护理知识, 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加之租佣观念较重, 工作缺乏主动性;护士则希望护工能掌握护理基本知识, 在护士工作繁忙或抢救病人时, 协助做一些护理工作, 减轻一些工作负担。多数护士与护工能做到相互合作, 紧密配合。但也有少数护士与护工出现分工明确且“泾渭分明”, 时常出现互相挑剔、指责的情况, 甚至有互相推诿的现象, 进而诱发双方争吵或互相推诿等人际纠纷的发生。

2 影响护理工作中人际沟通的主要因素

2.1 患者的需求

在与患者的接触中, 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甚至医院的环境, 无一不在向患者及其家属传达着某种信息, 传达着护士的感情和态度, 这些恰恰是目前护患沟通易于忽略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 由于身患疾病的原因, 希望在治疗护理、饮食生活、环境等方面能得到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和照料。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 床护比例不达标, 护理人力配置严重不足, 在护理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 当个别病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 病人就有可能对护理人员产生不满情绪, 从而指责护理人员。

2.2 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护理人员包括护士、护生、护工三大块, 三者之间的职业素养是截然不同的, 因个人素质不同而差异万千, 而患者作为服务对象, 对这些护理人员的职业期待是很高的, 并以这种心中预设的期待值来衡量患者自身中所接受的每一个护理人员的表现, 并在内心作出评价, 用这种预设的标准来要求那些现实中难以理想化的护理人员个体。当患者发现为其服务的某些护理人员素养低下, 对其治疗造成负面影响时, 再加上患者本身的特殊情况, 极易产生不满和抱怨情绪, 给医患双方造成矛盾。

2.3 医患信息不对称

大部分患者都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 对与自己所患疾病相关的知识和护理专业理论了解几乎是一张白纸, 且在诊疗过程, 又迫切希望全面了解自己的疾病检查、治疗、护理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而对这种情况, 若护理人员不能理解患者的个体需求, 不能耐心向患者提供其疾病诊疗的全部信息, 而是用一种消极的态度敷衍了事, 甚至觉得病人多事麻烦, 就会造成护患关系紧张。

2.4 护理质量与实际疗效不一致

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医疗质量的成效。由于医疗服务本身的特殊性, 医疗服务与其它行业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 对不同患者的疾病, 由于受医疗水平所限, 医疗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并不能给患者提供一种“定心丸”式的服务, 如果出现患者病情由于不可逆的原因发生急转或医生诊断出现偏差时, 即使护理人员费尽心思, 提供了优质的护理, 但患者的身体状况却很可能出现反复, 治疗效果会打折扣, 甚至使病情恶化。此种情况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急剧下降, 对自己所接受的护理服务怀疑, 甚至把怨火都转嫁到了护理人员身上, 而护理人员出于患者第一的考虑, 只能是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

3 护理工作中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处理对策

针对上述护患情况与问题, 为了更好地做好护理工作, 护士应从细心的观察、耐心的倾听、和睦的交谈、热情的鼓舞及认真的解释等方面入手。下面分护患沟通、医护沟通、护际沟通三个方面进行简述。

护患沟通是患者康复的核心内容, 有效的护患沟通是进行医疗诊断的前提。首先, 亲切细致是人际沟通的首要条件。从患者入院开始, 护理人员就应以亲切、自然、和缓的语气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的相关情况[3], 要让患者感觉自己是被尊重、被重视的“主人翁”, 消除对医院这个陌生环境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建立起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其次, 平等待患是护患沟通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在与患者的交往中, 勿论教育经历、生活环境、所患疾病的种类、新老病人, 护理人员都应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平等的服务对象。埋怨、呵斥、窃窃私语等都会对护患关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任何一种恶性信息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刺激痛苦, 有时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再次, 应搞好护患沟通。护患沟通要抓准时机, 善于根据病情轻重和患者情绪选择合适的谈话时机。边交谈边工作, 营造一种和谐的交谈气氛, 在不知不觉中, 将需要的信息记录在案, 而且让病人感到很自然很舒适。如此这般, 既收集到了需要的资料, 又将患者在院期间应注意的事项有效的传达了给病人。

护士之间因人生观、价值观、生活经历的差异, 很容易产生摩擦。此时护士长要发挥核心作用, 妥善处理护士间的纠纷, 鼓励护士相互倾听, 消灭产生误会的萌芽;年轻护士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要多向老护士请教问题, 老护士要将正确的护理方法和技巧通过传、帮、带的形式, 传授给年轻护士, 形成团结互助的和谐局面。

随着医疗水平和护理工作的发展, 传统的“医嘱加护理常规”的护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一种为病人提供全面的、适应多元文化需要的、整体的护理模式 (4) (5) , 人文关怀必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努力学习人文知识, 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操作技能和完善综合素质, 将更多的人文关怀付诸于护理工作的具体实践当中, 在二者的互动中自身得到长足的进步, 这对于减少护患冲突和医疗护理不到位, 提高病人及其家属对护理上作的满意度, 促进患者和院方的和谐共处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玉芳, 段志光.我国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与护理学科体制化的关系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 2007.

[2]王益锵, 刘燕萍, 段志光等.中国护理发展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

[3]蒋文慧, 李小妹, 陆明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2) :14-16.

[4]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 1979.

[5]吉雅玲.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现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5 (12) :2056-2057.

[6]赵红姬, 朴泰洙, 朴婷姬.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研究回顾及展望[D].延吉:延边大学, 2005.

[7]陈张铭, 刘志火, 任四兰, 凌锡森.我国护理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的探讨[J].高等医学教育, 2006 (3) :19-22.

[8]王绣英.护理发展简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9]潘孟昭.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0]刘义兰.现代护理教育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11]甄橙.医学与护理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122-131.

人际评价 篇8

学生寝室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 是大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寝室人际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呈现出更加多元复杂的变化趋势, 近些年来高校因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频现, 这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议论, 教育工作与研究者也一直在深入思考当代大学生寝室关系问题及其影响因素。2013年6月, 中共浙江省教育工委、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在全省范围深入开展学校文明寝室建设, 重点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 其中寝室文化氛围的积极营造, 很大一部分都有赖于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维持。究其本质, 寝室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寝室成员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而个体对寝室人际关系的界定、体验、评价, 直接决定着其在寝室平台的自我发展趋向。可以想象, 没有良好的人际环境做基础, 寝室硬件条件的改善是很难实现学生寝室文明行为的持久内化和学生高尚道德人格的塑造。

其实, 对于大学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 2004年发生的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让整个社会震惊, 之后每年高校都陆续出现因寝室矛盾导致的恶性极端事件。前几年复旦大学的寝室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刺死室友案以及南昌航空大学男生寝室死亡后长期无人知晓等事件, 再次将社会的目光聚焦到寝室这一大学生重要生活场所。西南大学有关调查发现, 近四成学生认为自己的寝室关系不够融洽, 近七成的女生对自己寝室的人际关系不太满意, 相反只有12%的学生对寝室关系表示满意。因此, 明确当前大学生寝室人际问题的发生发展机制, 改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是当务之急。面对这一现实, 围绕寝室生活开展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环境适应、个性人格、挫折应对等深入探索, 也成为当前高校思政与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纵观当前有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多见三种取向:其一, 聚焦大学生寝室同学关系现状进行分析, 如寝室人际冲突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寝室交往障碍的类型、寝室小团体的危害性等, 这类研究多以问卷调查、工作总结或个案报告形式呈现, 属于比较基础的问题性描述, 也是早期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二, 聚焦于导致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因素分析, 专门针对家庭背景、年级年龄、性别等亚群体特点展开讨论, 尤其是近两年, 许多此方面研究对“90后”大学生心理成长发展特点带来的寝室集体生活问题、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等重点进行了深入探索。其三, 一部分研究开始尝试提出教育引导策略, 选择不同的载体对改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提出建设性策略建议。

但是, 截止到目前, 已有相关研究整体上还存在割裂倾向, 即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之间缺乏清晰的内在联系, 要么是原因分析虽然全面但是过于停留表面, 难以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对策, 要么是对策很新颖, 但是缺乏有效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尤其是多数研究者来自思想政治教育一线, 对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涉及人际交往的专业知识掌握有所欠缺, 很难从专业角度来看待大学生寝室人际问题, 尤其是对寝室小团体、亚文化等现象, 团体自组织规律以及人际冲突发生机制等问题, 更多的是基于工作经历的经验之谈, 鲜有系统、深刻的专业性探索, 难免出现观点的偏颇和问题解决的实效性缺乏。

基于对当前研究和实践现状, 有必要从人际心理学专业视角探索当前大学生寝室的人际结构主要存在模式, 更加明确地呈现出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的微观本质特点, 从微观层面揭示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本质存在, 以明晰已有种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发生路径与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切入点, 通过大学生寝室人际结构的调整, 打破不良的人际结构模式, 实现寝室人际交往质量的提升, 从而从人际关系更普遍意义上促进当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模型与调查设计

目前高校里寝室成员人数多为4人 (个别高校为6人) , 因此本研究选取四人寝为样本开展调查 (下文论述不再另行说明) 。在寝室人际结构上考察单一联结, 四人寝共有以下6种人际结构类型:

本调查研究按照大规模社会调查方式开展, 旨在探索高校四人寝的人际结构分布, 以及与寝室关系和谐度的关系。调查设计如下:

在寝室人际结构方面, 对所抽取寝室的成员随机编号, 分别为A、B、C、D, 每一成员结合实际, 进行关系排序, 引导问题如下:

请按照寝室同学与你的个人关系远近程度, 进行迫选排序:1.___2.___3.___ (发对应卡片)

在寝室和谐程度主观评价方面, 让成员进行1—10级迫选, 示例:

请结合实际, 对你们寝室同学关系和谐程度进行评分, 1为非常不满意, 10为非常满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调查数据选取被选中的第一联结与第三联结, 编为亲近类型与疏远类型两类, 分别反映寝室同学关系的亲近与疏远, 再分别取每组平均值作为每一寝室的人际结构衡量指标, 寝室4人的和谐度打分平均值作为每组人际关系和谐度衡量指标。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人际结构类型分布

根据人际联结模式相关理论, 这6种结构类型中, 从关系联结角度看, a型环式人际结构映出寝室的松散无序性, c型、d型均为链式人际结构, 在此调查设计中是较为良好的寝室人际结构模式, e型轮式人际结构反映出寝室的中心集群特点, 体现出较好的凝聚力, 而b型、f型则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团体现象。

亲近类型与疏远类型统计结果如下:

由上表看出, 四人寝人际结构中, 第一联结亲近类型以d型居多, 占了一半以上, f型其次, 占了1/5, e型也占了近15%, 而a型与b型为少见。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寝室人际结构整体分布良好, 人际联结也较为稳定;小团体现象突出, 这其中独立个体被孤立的比例并不多, 大多数属于是“2 vs 2”模式, 这其中可能存在对立现象, 但更多的可能是由于受“90后”学生的个性影响, 交往行为更加直接、自我,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会发现, 同一个寝室的同学彼此关系疏远, 也并是因为不存在矛盾冲突, 可能仅仅是与所谓小团体中的室友在学习、生活节奏上更加相似, 甚至部分寝室人际关系仅仅还停留在入学时的初始状态, 学生个体并没有与寝室其他同学深入交往的需求。另外, 对各类型比例按照性别进行统计, 未发现男女生存在差异, 几种典型类型在男女生寝室中的分布基本一致。

(二) 寝室关系和谐度分析

1.总体和谐水平

所调查寝室人际关系和谐均分8.93 (满分为10分) , 远高于平均值, 表明所调查大学寝室人际关系整体和谐水平较高。尽管有文献认为当前大学生寝室矛盾突出, 甚至是导致许多突发事件的首要因素, 但是本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寝室关系仍然持积极态度 (最低均分7.25) 。

2.性别差异

对男女生寝室人际和谐度差异分析如下表:

可以看出, 男女生在寝室人际和谐程度上, 差异不显著。有文献认为女大学生寝室关系更加复杂, 小团体现象更加突出, 但从人际结构和关系和谐度来看, 男女生并没有明显差别。在已有文献中, 有关不同性别学生寝室的探讨很多, 其中大量是针对女大学生寝室关系和存在问题的研究, 已有结论似乎都表明女大学生在寝室人际关系上问题更加突出, 但是本调查并没有发现此类差异。

3.寝室人际结构类型与关系和谐度关系

对寝室人际结构类型与寝室关系和谐程度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如下表:

亲近型与和谐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疏远型与和谐度之间相关不显著。结合前文所述, c型、d型、e型作为较好人际结构类型, 比例占了约3/4, 这代表着当前大学寝室的主流人际模式。当然, 因为本研究只针对第一联结与第三联结进行了笼统分析, 不能全面代表寝室人际关系的发展现状, 现实中大学寝室人际联结不仅停留在表象距离上的远近, 室友之间因交往内容不同, 呈现出更加错综复杂的交往模式。

四、提高大学生寝室交往品质的对策

通过以上结果分析, 我们可以对当前大学寝室人际交往持较为积极乐观的态度, 但是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两个较为突出问题:其一, 从寝室人际结构来看, 寝室凝聚力缺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整体偏向于散漫分布。在以往的高校学生管理中, 寝室长这一角色具有重要的核心作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90后”个体的自我意识增强, 这一角色的地位在不断弱化。其二, 以“2—2”型为代表的小团体现象明显, 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在寝室集体观念上的逐渐淡化, 寝室整体利益观正在被削弱, 不少学生不再追求整个寝室对自己的接纳与认可, 而停留在只要有人甚至是个别人接纳即可, “只要有朋友”替代了“人人做朋友”, 这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会经常发现, 体现出个体的组织协调性降低。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我们认为, 从人际结构特点出发, 提高当代大学生寝室交往品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巩固寝室长的核心能力, 增强寝室凝聚力

俗话说得好, 火车跑得快, 全凭车头带。一个具有高认可度和权威性的寝室长, 能够给寝室团体注入活力, 因此, 在日常学生管理中, 要不断巩固寝室长的统领能力。在目前高校的学生干部设置中, 绝大多数还是传统的班级设置, 寝室长基本没有纳入学生干部序列, 其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通过阅览文献可以发现, 只有个别高校推行了以寝室为单位的管理模式, 将寝室长作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一环。随着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成为趋势, 寝室长的统领作用更加重要, 对寝室同学状况的信息反馈也更加准确及时, 因此要不断提高寝室长的组织协调能力, 将之纳入重要的管理层面。从学生主观需要角度, 一个信得过的寝室长, 能够对自己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班长、团支部书记等重要班委的存在性。在具体做法上, 可以通过开展寝室长业务培训, 成立寝室自治委员会, 寝室长民主评选等途径, 突出寝室长的地位, 细化寝室长的工作职责, 提高寝室长的工作积极性, 进一步挖掘寝室长的领导作用。

(二) 丰富寝室文化, 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大学的本质是文化, 寝室也不例外。随着组织文化学的发展, 组织文化在任何群体中的作用都得到了公认。好的寝室文化, 能够将寝室成员团结在一起。当前大学寝室人际结构之所以单联结现象普遍, 与寝室成员之间缺少文化上的共识与沟通密切联系。随着大学课程改革的深入, 大学学习生活更加自由、自主, 许多同学除了晚上回寝室睡觉之外, 找不到与其他寝室成员的交集, 学生在寝室甚至还不如在学生社团组织更能找到沟通渠道。许多教育管理理论及实践者都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 增强寝室文化建设也成为了目前改善大学寝室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建立并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增强寝室成员对集体存在感的直观感受性, 让具有寝室特色的文化来提高成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具体而言, 可以举办各级寝室文化建设比赛, 比如寝室内务整理大赛、寝室装饰大赛、寝室主题摄影大赛等, 也可以举办以寝室为单位的团队比赛, 让文化来连接寝室成员, 以文化为载体促进寝室成员彼此的沟通与帮助。另外, 学校文化进寝室也是不错的做法, 将成熟的学校文化植入寝室层面, 形成具有特色的寝室亚文化。

(三) 开展团体辅导, 增强成员的相互理解

随着心理咨询与辅导在高校中的成熟运用, 团体辅导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日常学生管理与指导中, 针对当前大学寝室矛盾尤其是小团体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也大有用武之地。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发现, 学生之间的交往问题, 多是由沟通缺乏和理解偏差造成的, 而通过一定的团体辅导技术, 可以建立很好的沟通平台, 通过语言、动作的标准化、程序化训练, 能够帮助大学生打破人际交往的僵局, 走出人际交往的误区, 较为迅速地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除了寝室内部成员的团体辅导, 还可以几个寝室一起参与团体辅导, 促进寝室成员的相互合作, 这种默契感的积累, 对于增强寝室凝聚力有很好的作用。

(四) 转变管理模式, 推进寝室社区化建设

传统的行政班级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交往需求, 学生的人际联结更多地集中在寝室, 基于这种考虑, 以及大学生的自我管理需求, 立足寝室生活环境开展社区化管理, 是很好的尝试。关于社区化管理, 国外高校屡见不鲜, 可以说寝室的社区化管理是学生迈向社会有效的过渡性促进, 让学生打破行政班级的交往界限, 通过寝室之间的相互沟通, 相互合作和相互监督, 可以让寝室形成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整体活力的交往圈。对日常工作而言, 这种由自上而下的纵向单一沟通方式向平行横向的朋辈沟通方式, 能够弥补班级单位带来的信息误差和沟通延迟, 是自组织管理在大学生寝室生活中灵活运用的典型途径之一。

五、结束语

寝室环境, 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进行各类校园学习生活, 关系到大学生在校幸福感的高低。以人际结构为核心的寝室人际交往模式, 是营造寝室环境的关键因素, 本文就四人寝为代表的当前大学寝室人际结构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 能够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我们也意识到, 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寝室生活远不是单一结构能反映的, 在亲近类型和疏远类型之外, 还有更复杂的多层次交往模式, 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质量和生活质量, 值得以后更深入地开展此方面研究。

摘要:寝室人际关系质量对大学生在校生活有重要影响, 关于影响寝室人际关系质量的探讨中, 鲜有从人际结构角度进行的。本文通过调查当前大学寝室人际结构的微观状态, 探索大学寝室的人际结构类型及特点, 以及人际结构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和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大学寝室交往品质提出建议, 以期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大学寝室,人际结构,人际和谐

参考文献

[1]陈致中, 张德.中国背景下组织人际和谐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0 (02) .

[2]李勇.不恰当人际定位及其纠正[J].现代交际, 2010 (05) .

[3]周观兵.大学生人际互动性的结构与测量[J].福建师范大学, 2011 (05) .

[4]李勇, 李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的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1 (08) .

[5]李丁丁.人际关系模型的研究:结构、关系及展望[A].王丽.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 2011 (10) .

[6]吕林.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5) .

人际评价 篇9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 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 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为三种: (1) 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 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 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 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 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及可爱, 它和人的个性 (如内外向等) 有极大的关系, 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 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 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 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 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的交往能力不尽如人意。

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人是社会的人, 很难想象, 离开了社会, 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 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 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 在与人的交往中, 要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 这里就会涉及自身能力的问题。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 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 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 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老师交谈, 可以交流读书心得, 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 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 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 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 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 学生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 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 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 思想活跃、感情丰富, 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 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 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 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 一部分学生心理矛盾加剧。此时, 积极的人际交往, 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 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 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 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 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 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 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 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 心胸狭隘、目光短浅, 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难以化解心理矛盾, 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 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 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 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 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 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 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 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 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 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 讨论理想、人生, 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 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 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 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 促进身心健康。

2.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 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信息量之大, 信息价值之高, 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 随着信息量的扩大, 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 大学生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 丰富经验, 增长见识, 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 启迪思想。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 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 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 同时, 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自己。交往面越宽, 交往越深, 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 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 对自己认识深刻, 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 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2) 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 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 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 反之不利于个体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如何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 一是合作, 二是沟通。培养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 理解他人, 关心他人, 日常交往活动中, 要主动与他人交往, 不要消极回避, 要敢于接触, 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 而且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 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别人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 注意社交礼仪, 积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 大胆走出校门, 消除恐惧, 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 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 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最后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 打动人的是真诚, 以诚交友, 以诚办事, 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 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可从两方面入手。

1.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要有效地达到社交目标, 便要因应情势而作出相应的行为。社交环境瞬息万变, 交往的对象亦有不同的特质, 要适应不同社交环境、人物, 便非要有精锐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不可。对环境的辨析能力是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情境间的细微不同之处加以区分, 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合宜的行为, 以适应不同性质、千变万化的环境。这种“因时制宜”的说法, 并非只是近代西方心理学所提倡, 其实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亦常被提到。例如《中庸》说:“国有道, 共言足以兴国;国无道, 其默足以容。”这便说明了进谏及保持缄默都是合宜的处事方法, 但朝臣采取哪种方法才可产生较理想的后果, 却取决于他们身处的国家是有道还是无道之国。要成功地达成社交目标, 便要审裁客观情势的变化, 因时变通, 以适应各种各类的社交情境。

2. 对别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环。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时, 不尝试去了解对方做事时的处境和感受, 便马上从别人的行为去判断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而轻了解的取向, 是社交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一个人对性格和道德的看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有些人觉得性格和道德是不可改变的个人素质, 相信每个人也有固定不变的道德水平和性格。因此, 在与人交往时, 他们的注意力便集中于从别人的言行举止, 并以此来推断对方具备哪种性格。也有些人相信性格和道德都是变数, 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和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因此, 这些人在社交场合中, 并不急于判断别人的性格和道德水平, 反之, 他们会较留心于一些可变的因素和行为的关系。由此可见, 对性格道德的看法, 不单与社交能力有关, 它也关系到社会上族群能否得到公平平等的待遇。

重视人际弱连接 篇10

彼时我还只是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名州级议员,想争取到另一名国会议员的认同与支持。然而卑躬屈膝不是我的风格,于是我换了一种迂回战术。听说他收藏了一本非常罕见稀奇的书,于是我写了张字条给他,说我特别想拜读一下,而且很客气地询问是否可以借我几天。他二话不说便把书送了过来,而我则在一周之后归还,并附上了一张字条,表达了我深深的感激之情。

结果,当下一次我们在国会碰面时,他竟然主动找我谈话,而且非常客气,这是之前从未发生过的事。随后,他在各种场合都表现出对我的认同。于是我们成了好朋友,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他去世。这件事再次印证了一则我听过的古老格言:“曾经善意渡你的人,极有可能再帮你第二次、第三次,就算你不开口,他也会主动帮忙。”

这种关键时刻非亲密朋友出手相助效应被后世称之为“富兰克林效应”,随后的经验主义研究也证明,在需要帮助时,我们往往依靠的,不是那些喜欢我们的和我们联系紧密的人,而是那些并非很熟的联系淡淡的人。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沟通互动的频率来看,可以简单划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强连接就是那些来往密切的关系,诸如目前工作的搭档、事业的伙伴、合作的客户、青梅竹马的朋友,彼此在生活、工作上互动的机会很多。因为相似性产生关联性,我们会物以类聚,并本能地喜欢和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所以在强连接里,我们感觉很舒服,有“与君初相见,有似故人归”的亲切感。

但是除了彼此聊得来之外,在关键节点上,强连接却很少能给予我们实质性的帮助——我们彼此太相似了,甚至连困境都相似。我们习惯用相同的俚语,基本上三观雷同,抱着对事业、爱情一样的态度,甚至看同一个类型的电视节目……我们如此相似,所以也只能同病相怜。社会学家罗莎·柯泽尔将其称为“强连接的弱处”,或者说是“亲密朋友对我们的束缚”。常和强连接的人混在一起,会局限我们认识的人脉、知道的事情、讲话的方式,并最终禁锢我们的思想。

让人意外的是弱连接。人际交往中,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和沟通机会的不济,彼此沟通、互动的机会较少,更像是泛泛之交,这种关系便是弱连接。他们可能是某个鲜少交谈的同事,或是仅限于见面打声招呼的邻居,或是多年未曾见面的旧相识,已离职的前任老板,大学里教你的教授,一直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却未曾进一步发展成密友的朋友……我们偶尔联系,但却不算太熟。

但弱连接给我们的感觉却很不同。它不在我们的封闭交友圈里,有着不一样的三观和很少重叠的人脉,反而能够引领我们接触新事物。透过弱连接,咨询和机会的传送远比透过密友圈更远更快。一旦弱连接帮上了我们,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会开始喜欢我们,有些甚至会变成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尤其是年纪更大或更成功的人。因为没有负担的利他行为,可以为他们带来“被需要,被认可”的身心愉悦。

所以富兰克林说:“想取得一个人的支持,尤其是圈子外的人支持,那就先找他帮个忙,事情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小圈子文化虽然能在失意时为我们疗伤,会在我们生病时一碗热汤慰寂寥,然而真正能使我们人生快速而富有戏剧性改变的,往往是那些与我们萍水相逢,永远不可能成为死党的路人。

上一篇:环渤海城市下一篇:中医基础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