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影响

2024-09-08

互动影响(精选12篇)

互动影响 篇1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 一是参与方, 即B 2B或B 2C;二是交易性质, 包括卖方服务器、买方服务器和中立的网上市场交易。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 都对运输、物流与供应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电子商务概念是对现实世界中电子商务活动的一般抽象描述, 它由电子商务实体、电子市场、交易事务和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等基本要素构成。

电子商务中的任何一笔交易, 都包含着几种基本的“流”, 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物流, 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 是指物质实体 (商品或服务) 的流动过程, 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对于少数商品或服务来说, 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进行配送, 如各种电子出版物、信息咨询服务、有价信息软件等。

有形商品的网上商务活动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构成方面, 在近几年中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过去, 人们对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物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可能发生的变化认识不足, 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只局限于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电子化、网络化, 而忽视了物流的电子化, 认为物流仍可由传统的经销渠道完成。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推广, 物流与电子商务关系日益明显。首先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也就是商品或服务所有权的买卖, 即商流。商流要靠物流支持, 所以“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相互对应的关系。其次网络经济将商流、资金流等称为虚拟经济。而物流是实体的位置转移, 虽然商流可以包括服务所有权的转移, 但服务的真实“交付”, 即消费, 并不是物流的内容, 这也是一种“虚实相应”关系, 把服务消费与实物位移合并在一起, 因此, 物流与电子商务称“虚实相应”才真正恰当。可以这样理解:物流本身的矛盾促使其发展, 而电子商务恰恰提供了解决该矛盾的手段;电子商务本身矛盾的解决, 也需要物流提供手段, 这种新的经济模式要求新的物流模式。

2 物流与电子商务互动影响

2.1 物流是实施电子商务的根本保证

2.1.1 物流保障生产

无论在传统方式下, 还是在电子商务下, 生产都是商品流通之本, 而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各类物流活动支持。生产过程从原材料采购开始, 就要求有相应的供应物流活动, 从采购的材料等活动的生产物流, 余料、可重复利用的物资的回收物流, 废弃物的处理的废弃物物流等过程来看, 整个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系列化的物流活动。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 通过降低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缩短生产周期, 保障了现代化生产的高效进行。

2.1.2 物流服务于商流

在商流活动中, 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订的那一刻起, 便由供方转移到需方, 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在传统的交易过程中, 除了非实物交割的期货交易, 一般的商流都必须伴随相应的物流活动, 即按照需方 (购方) 的需求将商品实体由供方 (卖方) 以适当的方式、途径向需方转移。而在电子商务下, 消费者通过上网购物, 就完成了商品所有权的交割过程, 即商流过程。但电子商务活动并未结束, 只有商品和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商务活动才告以终结。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 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

2.2 电子商务对物流业的影响

2.2.1 物流业的地位大大提高

电子商务是一次高科技和信息化的革命。它把商务、广告、订货、购买、支付、认证等实物和事务处理虚拟化、信息化, 使它们变成脱离实体而能在计算机网络上处理的信息, 又将信息处理电子化, 强化了信息处理, 弱化了实体处理。在这个变化中物流企业会越来越强化, 是因为在电子商务环境里必须承担更重要的任务:既要把虚拟商店的货物送到用户手中, 还要从生产企业及时进货入库。物流公司既是生产企业的仓库, 又是用户的实物供应者。物流企业成了代表所有生产企业及供应商对用户的唯一最集中、最广泛的实物供应者。物流业成为社会生产链条的领导者和协调者, 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可见电子商务把物流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其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

2.2.2 电子商务改变传统物流观

传统的物流和配送企业需要置备大面积的仓库, 而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化的虚拟企业将散置在各地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连接起来, 使之成为“虚拟仓库”, 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都放大了。这样的企业在组织资源的速度、规模、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都是传统的物流和配送所不可比拟的, 相应的物流观念也必须是全新的。

2.2.3 电子商务改变物流的运作方式

传统的物流和配送过程是由多个业务流程组成的, 受人为因素和时间影响很大。网络的应用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实时决策, 而且这种物流的实时控制是以整体物流来进行的。新型的物流和配送的业务流程都由网络系统链接。当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收到一个需求信息时, 该系统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 并拟订详细的配送计划, 通知各相关环节开始工作。这一切工作都是由计算机根据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自动完成的。

2.2.4 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企业的竞争状态

在传统经济活动中, 物流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 这种竞争往往是依靠本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降低物流费用等方面来进行的。在电子商务时代, 这些竞争内容虽然依然存在, 但有效性却大大降低了。原因在于电子商务需要一个全球性的物流系统来保证商品实体的合理流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即使它的规模再大也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应相互联合起来, 在竞争中形成一种协同竞争的状态, 以实现物流高效化、合理化、系统化。

3 电子商务与物流在未来的前景展望

电子商务将是一场商务大革命, 它打破了区域和国界, 开辟了巨大的网上商业市场, 作为保证电子商务运作的电子商务物流将有大发展。发展电子商务与物流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是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差距的一次机遇, 具有良好的前景。

3.1 电子商务物流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尽管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 但发展势态很好, 国家和企业都十分重视发展电子商务, 并在电子商务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可在电子商务物流方面发展还很不协调。电子商务的大发展必然带动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大发展。

3.2 发挥大规模数字化定制经济, 必须发展电子商务与物流

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 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在商务领域的广泛应用, 大规模数字化定制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大规模数字化定制经济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的全新的产业组织形式,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管理形式、厂商与消费者的关系、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方式以及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方式, 是21世纪产业组织形式的主流。在大规模定制经济中, 企业必须保持其物流的通畅, 这要求企业内部及其供应链伙伴之间通过信息传输系统和电子化物流网络系统来保证对其物流的控制。因此, 电子商务与物流也将成为未来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内容。

3.3 信息技术与物流技术的发展为电子商务物流提供了基础

我国的“金桥”、“金卡”、“金关”等“金字工程”为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最近几年来, 我国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高速公路网、铁路网、海运网络、航空网络的发展保证了物流的快速运输。另外, 大量涌现的物流企业以及先进的物流理论和现代物流技术将推动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发展。

3.4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增值服务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第三方物流服务将借助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发展形式、速度和范围上有更大的突破。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应从顾客需求出发, 开展第三方物流流程重新设计, 注重综合集成管理, 重视联运代理的组织功能, 为“全能”型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流程再造, 为供应商消费者提供灵活高效的物流服务

参考文献

[1]苏贵影, 郭丕斌.实现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 (7) :55-58.

[2]车岩石.电子商务下物流的管理与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互动影响 篇2

面子-影响外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内在因素

研究外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对外语口语、听力教学有重要意义.本文以Brown and 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基础,从社会距离、相对权势、社会文化的强加程度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外语教学师生言语互动的.隐性因素.

作 者:王新英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7“”(34)分类号:H3关键词:言语互动 面子理论 面子 威胁面子行为

互动影响 篇3

关键词 社会影响;认知互动;满意度;数字互动广告;中介作用

分类号 F713551问题提出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微博广告营销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广告实践者的关注。2014年第四季度,新浪微博总营收1.05亿美元,其中移动广告收入的贡献比例为54%,中小广告主的数量超过1.4万,使用微博自助广告系统的活跃用户则超过30万。微博广告俨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座“金矿”。微博广告大致可分为互动数字广告和虚拟品牌社区营销两种形式(Chi,2011)。互动数字广告沿袭了传统门户网站的特性,包括横幅广告、文字链接、多媒体等形式。这些事先设计好的网络广告被发布在微博网页上,用户可以直接浏览或点击链接进入广告主页。

满意指个体关于产品或服务的正向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满意度对于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图有着直接影响(Zhao,2012)。对于互动数字广告而言,用户满意度是评判其是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标准。Dennis(1988)认为,互动广告传播中的满意既源于产品购买的结果,也源于广告互动传播的过程。Pavlou(2000)指出,用户满意度的提升,来自于用户收集产品信息、发现新产品的过程,以及互动过程中用户根据个人偏好比较产品特点和信息性质的过程。Lowry和Romano(2009)发现,互动性提升了传播质量,增加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传播支持平台用户的满意度。除了互动,社会影响也是广告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屈慧君,2012)。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微博数字互动广告的特点,进一步探索广告满意度的作用机制,论证社会影响、认知互动与微博互动数字广告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推进微博广告传媒的发展提供实证依据和支持。

1.1社会影响与微博互动数字广告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中,社会影响这一变量是指用户受到家人、朋友、志同道合的人、圈子名人等社会联系的影响而参与微博互动。Klobas(1997)进行互联网相关的图书馆应用研究时就指出,形成于同事、朋友间的社会联系决定着消费者的使用行为和信息认知。Yang 和Kenneth(2011)研究博客广告发现,同事、朋友、有共同兴趣的人等社会联系是决定消费者使用博客广告的最重要的因素。Dholakia和Dholakia(2004)提出,社会影响由相互同意、相互适应、组织规范和社会身份等维度构成。微博作为社交媒体,最基本的功能是社会化,以及建立网络用户间的社会联系(Jansen,Zhang,& Sobel,2004;Boyd & Ellison,2007)。这种社会联系必然与媒介的效力、组织成员连通性的类型、联系的强度有关(Haythornrthwaite,2005)。与营销者提供的广告相比,网络用户更相信由其他消费者生成的内容,相信那些来自虚拟社区与他们有紧密社会联系的人的信息(Hart & Blackshaw,2005)。屈慧君(2012)证实了社会影响对新浪微博互动数字广告用户的满意度有着显著影响。结合上述文献回顾,本研究提出假设:社会影响与微博互动数字广告满意度呈正相关(假设1)。

1.2社会影响对微博互动数字广告满意度的影响:认知互动的中介作用Macias(2003)提出,互动常被定义为反馈者对网络互动的理解,并被用来检测控制,由于经常以用户为中心作为变量,故称作“认知互动”。认知互动是用户在与网站互动的过程中,对双方交流方式的感知以及对控制程度的心理感受(Wu,2007)。关于认知互动对广告效果的影响,学者们有不同看法。Sally(2002)指出,功能互动与人们的态度、行为没有直接相关性,而认知互动在影响人们的态度方面效果明显。Macias(2003)则认为,功能互动影响消费者的认知互动,与消费者的理解、态度和行为之间有正向关系,但消费者的内在需要对理解、态度、行为影响不大。Zhao和Lu(2012)的研究提出,用户对技术功能的感知和体验,比功能本身更重要,用户对互动的认知是创造成功广告传播的关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认知互动”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化和操作化,构建了微博互动数字广告认知互动的四个维度:认知控制、认知反馈、卷入度、感觉活力(Wu,2000;Kiousis,2002;Macias,2003)。本研究假设,四个维度构成的认知互动与满意度有正向关系(假设2)。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7期 (总第23期)滕修攀社会影响、认知互动与微博互动数字广告满意度的关系研究认知互动必然会受到互动环境的影响。环境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促使个体反应,并通过一系列关联的、复杂的变量来影响个体(Stewart,David & David,1986)。微博用户所嵌入的社会结构是互动环境的重要方面。当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的目的时,结构化特点会提供机会,并施加约束(Snyder & Cantor,1998)。微博广告作为新媒体,尚处于发展阶段,在个体决定是否采取新的传播技术的过程中,其他人的意见往往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结构所产生的社会身份、组织意图、组织规范等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Davis(2000)的研究认为,组织规范是一系列被组织成员理解、承认和共享的目标、价值、信念和习惯。社交媒体中的组织规范对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有巨大、持续的影响。社会影响与个人决策、参与行为密切相关(Dholakia et al.,2004)。社会身份、组织意图、组织规范对于用户在社交媒体中的营销传播的认知和反馈具有重要影响(Zeng,Huang & Dou,2009)。因而,本研究提出假设:社会影响与微博互动数字广告认知互动呈正相关(假设3)。

大众文化对互动艺术发展的影响 篇4

在布莱克所处的时代,对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思维或创造性才能的主要挑战是在艺术设计作品中表现出设计师对生活以及社会的所见、所感、所思。而当今,在艺术设计中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和艺术之间的矛盾,比起布莱克所处的时代,早已不是问题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有了更多的表现舞台,将艺术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是艺术发展的趋势,如何让观众体验到艺术理念与日常生活的沟通,如何打破传统艺术高高在上的说教形式和与观众的隔阂。同时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中,面对数字艺术产业的方兴未艾和它广阔的市场前景,完善的新兴艺术体系的理论研究成了一项紧迫而极富意义的工作。互动艺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提出来并作为一种新生艺术力量的代表,充满朝气和活力,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同时由于其新生事物的特性,它的发展又充满困难和挑战。在全球大众文化席卷的浪潮中,互动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过度追求技术的新奇和独特;过度展现互动的娱乐性,而忽视了作品中艺术理念的表达。这些因素都在悄无声息地销蚀着艺术。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互动艺术这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索,去归纳其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的艺术创新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引。

“人”是影响互动艺术的重要因素,其个体又受大众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将互动艺术看做是从大众文化语境中诞生的。当代中国社会,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文化多元共存。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涌流,大众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悄然降生,迅速成长。至20世纪末,伴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智能人机交互技术进入国门,伴随着大众日渐衣食无忧、日渐拥有了休闲的物质与时间,因而日渐增长着感观娱乐的欲望,伴随着文化产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互动艺术以其形式的新异性、变幻性、感官娱乐性,悄然地从西方世界渡过大洋,闯入中国都市大众的生活,满足着中国都市大众在私人闲暇时间所乐于享用和消费的文化需求。这表明:物质性的现代进程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经验世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因素的空间,增加了都市大众日常经验世界的审美和文化维度;使都市大众能够利用已经获得了的闲暇,实现生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能够“娱乐”地享受生活。正是闲暇赋予了娱乐以时间,也正是闲暇中的娱乐赋予了生活以某种艺术和审美的体验。都市大众不再仅仅依靠纯粹的艺术和审美来丰富自己的审美直觉和感受能力,在生活的事实领域中,在面对屏幕的无忧无虑、轻松惬意的游戏之中,就能够体验到艺术和审美的存在,就可以艺术地观看世界,并在这种观看中丰富自己的艺术知觉和审美体验。这样,艺术的生活化为生活的艺术化提供了某种转变的中介,为经验世界的生活主体打开了民主化的艺术和美学空间。人们不仅可以从文学和艺术的想像中去寻求艺术和审美的意义和体验,而且,同样可以从我们所生存于其中的物质性和文化事实领域中,甚至从娱乐体验中,感知艺术和审美的维度,可以从现实的生存环境中阅读艺术的形式结构、审美的文化语言,并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于是,都市大众在当代生活中逐渐地、悄然地向着诗意地栖居的理想境界接近和靠拢。

如前所述,互动艺术随着都市大众生存和生活状态的改变有了较大发展、娱乐需求油然而生、都市大众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互动艺术作为大众文化接生的新生命,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成长。大众文化的生命系于市场,中国的文化市场就是大众文化市场,互动艺术的每一步成长都脱离不了文化市场。大众文化伴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而发展、繁荣而繁荣;大众文化的起落兴衰,无疑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着互动艺术的前景。

大众文化是市场文化,市场的需要就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据。从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看来,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其鲜明标志是:在市场上占据最显赫地位的电影以及互动软件等大众文化产品,在中国文化市场上拥有的份额之大,与中国的人口之多、地域之大,形成极大的反差。以互动游戏机和软件为例,当20世纪末游戏机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后,每年几乎以200%的速度递进,但直到1996年2月,我们才有了第一套正版的游戏软件。长期以来,一直是外国游戏机及其软件垄断着中国的游戏机软件市场。更应看到的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日渐成熟阶段,大众的文化需求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增长。这就是说,文化的潜在市场之大,大众文化的发展速度之快,是我们难以预料的。从这个角度看,互动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化形式,其市场前景是光明的、广阔的。

摘要:大众文化是市场文化,市场的需要就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据。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日渐成熟阶段,大众的文化需求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增长,互动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化形式,其市场前景是光明的、广阔的。

关键词:大众文化,互动艺术,互动界面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2]罗仕鉴,朱上上,孙守迁.人机界面设计.

网络教学互动对教与学的影响论文 篇5

论文摘要:在远程网络教育中,交互性(互动)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交互活动直接影响着远程课程的学习效果。影响现代远程教育课程交互水平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同时高质量的互动对“教”与“学”都有着新的要求和影响。

论文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学互动教育质量

教育的网络化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现代远程教育已经进人基于网络双向交互的电子通信技术时代。以媒体为中介的网络教学交互活动逐步取代了面对面的人际交互,成为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在远程教育中,任何一门远程课程的学习效果都需要交互的积极参与,交互越多,学习者对课程的学习效果越好。所以网络交互活动直接影响着远程课程的学习效果,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必要对其进行深人而广泛的研究。研究网络环境下远程教与学过程中的交互活动,对于更好剖析教师的角色、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构建更适宜的远程学习环境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网络教学互动的内涵与优劣性

1.网络互动的内涵

1979年,Daniel和Marquis将交互与独立学习作为两个对立的概念,其中交互是指学生与教师或教育机构成员之间的交。美国远程教育专家温格(Wagner)将交互定义为“个体与小组间的交互作用,至少需要两方和双边的行动”,他将交互性定义为:“是对技术提供的连接点与点能力的描述。Wagner认为交互是人的行为,交互性是技术系统的特性。杜威(Deway)提出交互影响的概念,他认为,交互“暗示了某种情境中环境、个人与行为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网络教育中,交互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双向交流,指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交流过程,其主要目的就是使用计算机网络作为教与学的媒介,让学生能主动而有效地学习,以提升教学效果,开发学生智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学习者与教育者、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相应地,有三种基本类型的交互形式: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者―教育者,学习者―学习者。每种类型的交互对学习者和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影响。近年来,远程教育研究者提出了第四种交互类型:学习者一界面交互。它指学习者使用界面技术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学习内容通信、探讨有效的知识内容与含义。

2.网络交互的优劣性

某干网络的第二代远程教育交互的优势卞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互的多维性。体现在网络中的交互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

(2)交互的多向性。体现在学习者获得的信息资源可以来自网络课程或网络教师的指导。

(3)交互对象的多样性。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面对的交互对象可以是教师、专家、其他学习者以及网络访问者。

(4)交互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例如电子信件、BBS、留言簿等。交互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交互,体现了自主性和灵活性的要求,使得交流能基于学习者的要求来进行,体现了建构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过程。更突出的是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得到发展,远程教育网络上进行同一学习内容的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和协作得以加强。

(5)交互内容的丰富性。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交互双方采用的学习媒体可以是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

(6)交互的主动性。网络中的教学过程坚持采用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喜欢或方便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交互。

人机和人际的相互交流和交互作用,加强了师生间交流和集体教学活动,大大激励和促进个体化学习和学习者或小组间的协作学习,使教与学更加开放、灵活、多样性和个性化。

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不同,网络教育中师生间具有时空分离、教学分离的特点。因此,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提倡学生利用各种学习媒体进行自主学习。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对网络教育的信任度、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孤独感,以及如何合理安排自主学习的进度等。根据调查显示,对于远程教育能不能提供像非远程教育环境中同样程度的交互作用,教师和学生都心存疑虑。例如,有关调查显示,在将近40。名被调查者中大约30写排斥远距离学习,因为他们认为远程教育的质量不及面对面的课堂教学。

因此,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加强师生间的各种交互。

实际上,科学的教学设计,远程教育课程实际上能提供比传统面授课程更强的交互作用、更实际的个别化教学和更及时的反馈。这就要求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对良好的交互环境做贡献:教师必须有效利用技术,科学地进行课程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以确保最大程度的交互;学生要通过积极的提问来弄清楚问题,通过及时反馈来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二、网络交互对“教”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远程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本身、教师、任务、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在网络互动中,虽然起主体作用的是学习者,但是其他三个方面因素对学习者个人的知识建构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核心因素是教师。网络教育教师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设计、开发和发送多媒体课程材料,二是在学生学习时通过各种双向通信机制实现师生交互作用,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通过交互教师给予学生社会―一心理支持和技术支持,从而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出良好的网上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参加网络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

因此,与传统教育相比,远程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转变成了助学者。一方面,教师在设计的课程材料中融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教师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辅导、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维持等方面的帮助。教育者应该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来促进学习中的各种交互。

1.网络互动方式对教师对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交互技术作为远程教育的重要基础,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技术突破重建交互。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推动远程教育的交互方式的变化和交互性的增强。交互工具为实现课程交互提供技术基础。但是,交互工具只是为课程交互提供了可能,能否发挥作用还要看使用情况。网络教育教师的功能决定了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但要熟悉交互技术,而且要根据各种交互方式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育内容、教学目标和课件开发者共同参与来进行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设计。

2.创建良好的网上互动环境要注意资源配置和学习任务的设计。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努力给学生全方位的学习支持,要在网络资源的配置上下功夫,围绕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建设,要有完备的教学文件作支撑。比如课程的实施方案,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课程说明、音频资源、历届试题、相关链接、教学进度及时间安排、教学手段、辅导教师联系信息、教学组织、学习任务等。让学生来到网上课堂,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校园文化气氛,避免学生上网学习时无所适从、迷失方向,从而产生挫折感;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层次,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学习方式、心理条件、性格等多方面因素,注意做到具有针对性、难易适度、注重引导他们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问题。

课件是交互技术和交互方式的具体教育实现,其交互性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在课件的交互式设计中,要通过确定适当的交互技术,选择科学的媒体表达形式、合理组织交互方式、利用多种信息反馈等方法保证课件的交互性。例如不同的媒体表达形式对学习者反应行为的支持程度是不同的,应该给学习者提供多种响应操作,以适应不同的需要,丰富的表现手段有助于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起其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3.网络互动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网上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主动提供支持服务,使学生时时感受到网络教学的现实性,消除疏离感。

由于网络教学还是一个新事物,学生进入这个环境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及承受新学习模式给他们的学习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的问题,因此,他们特别需要情感上的支持,这时网络教师要发挥主动性,通过网上的多种交互方式,多方启发,积极诱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给他们以信心和动力,消除学生心里障碍,帮助学生渡过不适应期,积极参加网上学习。

在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多肯定他们的优点,多鼓励他们,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的“溺爱”。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尽量用委婉的语言表达或是通过较为隐私的途径,如电子邮件、留言板、面谈给予指出,使他们有一种安全感,敢于向教师袒露心扉,减少教育中的威胁性,创造“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气氛。教师要注重运用教学艺术消除网上教学环境的疏离感与隔阂感,化虚拟的网上教学环境为现实教学环境,既有老师及时的支持服务工作,又有学生的广泛参与网上教学进行师生交互,没有学生参与的网上教学就不是真正的网上教学,这个教学环境就是一个空壳,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4.要给学生及时、正面的反馈.使学生随时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增强学习信心。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交互,是由一系列的教学对话构成的,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问题。调查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反馈不及时,会降低学习者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如果学习者得不到反馈,或者反馈延迟很长,他们可能不再继续参加交互。

网络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学习方式,师生的准分离状态造成的疏离与隔阂使得学生对于网络另一端的所谓“老师”产生了一种不信任感,加之情感的缺失,学生对于网络更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鼓足勇气发个帖子、给教师发送电子邮件或者通过其他交互方式和教师沟通,如果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学生必然就对网络敬而远之,师生交互活动就无法进行下去。网络环境中的师生交互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回复学生的问题时间及态度,如果一个学生发出的求助信息,久久得不到教师的响应,其失望程度就可想而知,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失去对于网络教学的信任,甚至动摇其学习信心。如果及时处理、认真回复学生问题,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时时在关注他,重视他的问题,就会重视网上学习,逐步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乐意与老师进行交流,从而培养起人气,形成师生交互的良性循环。而且教师提供的反馈,可以使学习者了解学习的结果、是否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以及掌握的程度,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

三、网络交互对学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相比,远程教育中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听教师讲课。在远程教育中,学生对课程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丰学习某门课程的内容,二是学生通过网络向教师提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自身的意义建构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通过与教师及其他同学的交互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全面理解。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动的一方,学生是被动的一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意义建构并不一定会完全实现,或根本就没有发生。如前面所述,在远程网络教育中,学生对课程的参与主要体现在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课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是主动的一方;同时通过与教师交互全面理解所学的内容.与传统课堂相比,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但缺少教师的及时监管,学生参与的形式和程度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课程交互。

远程网络学习者是交互活动活动的主体其自身所具有的认知情感等特征以及其对网络教学交互活动的熟悉、适应、满意程度等都将影响网络交互活动的`质量的核心。

1.要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希望受到关注、鼓励等情感因素影响其参与教学交互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教学交互活动的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是产生高水平交互的前提,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明确,或学习动机不是对学习内容意义的正确建构,直接影响教学交互质量的提高。

远程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应明确观念,增强学习主动性,真正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的,不受其它观念的干扰;树立“我要学”的主体意识,认清再学习对于适应社会、发展个人的重要性;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应以力图自己解决,改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毅力,视再学习为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真正实施“活到老学到老”,及时补充自身的不足,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2.及时总结互动经验。由于远程教育具有时空分离的特性,学习者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体与教师及其他学生交互。以计算机为媒介交流是学生与教师交互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在这方面的先前经验会影响到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学生的交互。

学习者对媒体的熟悉程度和远程学习经验是教学交互活动能否顺利实施的保障,对媒体运用不自如、缺乏远程学习经验导致学生参与教学交互的技术障碍,从而影响学习者参与教学交互活动的信心。

调查表明,学生以计算机媒介交流的先前经验,有助于交流的成功,因为具有较多先前经验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适应这种交流方式。有较长CMC(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经验的学生喜欢参加同步和异步在线讨论。而刚刚接触CMC的学生,参加在线同步讨论感觉不适应,他们更喜欢异步交流,因为他们能用一些时间去思考他们的想法。

3.自觉进行自我交互。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可以比较自由地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学习进度,学习的主动控制权掌握在学习者自己手中。但是,对于学习材料的掌握始终要靠学习者自身的消化。所以,学习者的自我交互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环节之一。自我交互是学习者依据学习内容、进度与自己进行对话和交互,这就要求学生要从表面层次深人到对问题的理解,对所学知识能够进行“深加工”。学生要积极进行反思,能够对学习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4.注重社会性联系活动。研究表明,学习者之间融洽的关系和较多的协作能引起更高水平的交互。在远程教育中,学生自学课件,通过自身的意义建构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教师需要通过一些活动激励并保持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兴趣及动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一些小组活动,促进彼此之间的联系,在选修课程的学生范围内形成良好互助的氛围,帮助学习者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结束语

影响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因素分析 篇6

关键词:高中 英语教学 课堂互动 因素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互动的现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效果仍不明显,在完成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能有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总目标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课堂互动教学要在高中英语课堂发挥其多方面的作用。所以我们就要分析形成当今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现状的原因,从而做出相应的改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堂互动现状进行分析。

一、影响课堂互动的教师因素。

1.教师知识水平较低、教学理论较欠缺。

不同层次的学校,教师的知识水平有所不同。同一所学校,教师的知识水平也有所不同。这就会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很难在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教师队伍中实施。教师在教学理论上的知识还是有所欠缺的,对一些教学理念的认识也是比较肤浅的。笔者了解到教师普遍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论有所了解,但理解较肤浅,对教学理念的理解还受英语知识水平的限制。其次,正如王兴勇所说:“教师都认识到了新课程之‘新’,可他们仍对教材的难度、词汇量、课文、进度诸方面提出了问题,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于新教材,对教材的把握也有不足。”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对使用教学方法考虑不足。在实施讨论的课堂里,教师应该多倾听学生的观点,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增加语言知识、锻炼语言技能。

2.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教师感到教学任务很繁重、时间精力有限、有时很难面面俱到,对互动教学模式的设计和使用有时也会有所忽略。

二、影响课堂互动的学生因素。

许多学生在课堂的互动过程中表现的不积极,学生是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决定互动的顺利进行,学生表现出的不感兴趣和被动的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好,羞于主动开口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往往只在被老师点到名字的情况下才会回答问题,态度比较被动,同时在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中也一直保持沉默的态度,这就很难使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变得活跃,学生越羞于开口,其自信心就越难建立。对教师的访谈后,教师也认为在成绩较差的班级进行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都有一定的难度。

2.有些学习好的学生认为,在小组讨论与同学进行的生生互动中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水平并不能得到锻炼,和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讨论并不能使自己受到多大的益处,反而浪费时间,进行小组讨论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会儿书。

三、影响课堂互动的环境和社会因素。

1.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互动。

班级人数过多,给组织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从理论上讲,任务型语言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是增加大班学生个人语言实践机会的有效途径,因为任务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言实践中。但是,大班的另一个常见问题是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很难参加到任务的互动中。班级的活动空间比较狭窄,限制了教师走下讲台对个别学生以指导和评价,同时在整个生生互动中的课堂秩序很难控制。

2.缺乏互动前的准备。

有的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需要学生在课后作一些准备,比如表演话剧、小组游戏等,有的家长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学好课本知识才是好好学习的表现,所以对孩子的这些课后准备也会不支持,对教师的这些教学设计也有所不理解,这也会阻碍课堂互动的进行。

四、影响课堂互动的教学评价因素。

1.“互动”教学的成果难以在高考中得到体现。

当前的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高考的试卷内容决定了学生努力的方向,但是高考试卷中却没有对学生口语水平的测试这一项。因此,学生只注重语言知识点和语法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也比较偏重词汇语法的讲解和句子翻译的讲授。虽然课堂的师生互动对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课堂的互动可以增加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调、语言的运用能力,但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想急于取得成效的教师和学生来说,课堂互动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

2.教师很难对学生在互动中的成绩有所反馈。

课堂互动所锻炼的能力,如语感、使用语言的能力和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很难衡量和评价,这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一定的困难。就平时讲解的知识点,评价时采用试卷的方法来说,对师生互动非常不利。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2.李新伟 高中二年级英语课堂互动现状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9.

3.万建魁 高中英语课堂互动及其调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48.

互动可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篇7

一、与读者互动增强新闻感染力

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 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日渐多元化和便捷化, 但也更加随机化。在信息的海洋中, 报纸为了让所发布的新闻能够为受众所关注, 应尽可能缩短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增强新闻与读者间的利益联系。设置开放的互动平台, 让读者方便地参与到新闻的策划和采编环节中来, 这样可以密切读者与新闻之间的联系,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培养读者的忠诚度。

一直以来, 报纸都很注重与读者的互动, 但过去主要借助读者来信、来电, 形式比较单一, 也难以做到即时互动。近年来, 随着QQ、微博的兴起和短信平台的建立, 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更主动。广东《珠江时报》从2007年1月起推出《手机社区》版面, 选用读者用手机拍摄的新闻照片, 每天一个整版, 此举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参与热情, 也为报社提供了大批图文并茂的社会新闻照片, 丰富和活跃了版面。据介绍, 目前《珠江时报》每天有超过一百名手机记者为《手机社区》新闻版提供新闻报道, 《手机社区》成为报纸与读者之间相互沟通的平台, 也成了品牌版面。

在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组织中, 发动读者参与、做好与读者的互动, 能使主题报道引发更广泛的关注。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前夕, 江苏《靖江日报》策划了“马洲大地看巨变”大型新闻报道行动。第一步, 报社与读者一起, 精心挑选出能够反映靖江发展变化的八个亮点, 这其中有沿江造船基地、滨江新城区、农民集中安置区、乡村农民公园、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等;第二步, 报社公布发展亮点名单, 公开征集热心读者, 短短两天就有400多名读者报名;第三步, 读者代表分批集中乘车, 与记者一起到各个发展亮点实地参观、采访, 相关部门、单位的专业人士上车讲解并回答提问, 参观过程中可以深入各点边听情况边观摩。对每一个亮点, 《靖江日报》都拿出一个版, 刊登记者和读者代表的报道, 因为报道和照片大都出自读者代表之手, 更觉亲切、贴近, 宣传效果良好, 包括客运公司、旅行社在内的四家单位主动冠名或提供赞助。

二、媒体间互动、联动提升新闻的影响力

著名传媒学者闵大洪对媒体互动和媒体联动曾有过介绍:媒体互动是指在报道活动中不同媒体间的相互补充相互推动关系, 媒体互动的结果会使传播效果更为完美, 不同媒体也相得益彰。媒体联动是指各种媒体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对同一事件进行报道时的联手行动关系, 可以进一步扩大传播的范围, 使传播效果更强大。

除了业界瞩目的报网互动, 国内新闻界在纸媒与纸媒、纸媒与广电媒体间, 也有许多互动、联动的成功案例。《北京青年报》自1997年11月就辟出专版《新闻联动》, 刊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名牌栏目主持人的播报词, 甚至以整版篇幅刊出《新闻调查》的解说词;2007年, 江苏《新华日报》与13家省辖市党报共同推出的“省市党报联动喜迎十七大”系列报道, 是不同城市间报纸联动的成功策划;当年9月17日至9月30日, 《新华日报》联手13家市级党报, 连续14天在14家省市党报上同时刊出“省市党报联动喜迎十七大”报道, 全景展示了江苏省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特色路径和现实模样, 报道刊出后, 受到中宣部和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让一个市的亮点除了在省报介绍之外还在省内其他各市的党报上同时介绍, 这种做法还受到了各省辖市领导的高度关注, 他们认为这组系列报道为各地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搭建了舆论平台。

三、创新思路促互动

做好报纸与读者及报纸与其他媒体间的互动、联动, 以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需要创新思路、思想重视、机制保障。

创新组织机制。报纸要建立完善的推动与读者、与其他媒体间互动的长效机制, 抓好主题策划互动和日常新闻互动工作, 可以借鉴建筑工程项目制方式, 对能够互动的主题试行方案策划、组织项目负责制, 对互动形式新颖、互动效果优良的项目组, 要给予激励并总结经验。

精选互动媒体。从理论上讲, 各级各类媒体间皆可互动、联动, 但互动、联动当以追求最大最佳传播效果并能彰显媒体自身品牌影响力为终极目的, 因此应根据不同情况精心巧妙地选择媒体伙伴。从现今媒体格局来看, 同城报纸之间、报纸与同城广电媒体之间构成竞争关系, 由于利益因素, 很难做到真正的互动、联动, 因此报纸大多选择与异地的报纸、广播、电视互动, 与包括自有网站在内的各级各类网站互动、融合, 也是报纸扩大传播面、提升传播力的努力方向。

加强民生新闻互动提升节目影响力 篇8

与时政新闻栏目互动, 扩大报道领域。民生新闻作为时政新闻的对立与补充而出现。但在实践中, 民生新闻栏目往往对于补充的一面认识不够, 导致栏目与时政新闻的近乎绝缘。其实, 国事家事身边事, 都有内在关联。老百姓关注的确实是其身边的事情, 但这些又无不与国家政策、规制相联系。正如《南京零距离》栏目总监景志刚所说:“时政要闻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 自己的市长书记干什么, 老百姓实际上是很关心的。他们做的事情和老百姓是息息相关的。” (1) 民生新闻栏目所要做的, 就是努力找到时政新闻与民生的契合点, “找市长市委书记说的和老百姓的生活关联点”。 (2)

重视与时政新闻互补即互动, 并非要民生新闻栏目拷贝其新闻内容。要做到与时政新闻栏目同步似乎不大可能, 但是有选择地及时跟进则十分必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说, 民生新闻栏目也要关注提升百姓的精神生活。与时政新闻互动, 既能扩大栏目报道领域, 从单纯“吃穿用住行”的狭窄格局中突破, 去除为人诟病的低俗化、琐碎化弊端, 又能把百姓从仅仅关注“家事”、“身边事”的狭隘境遇中解放出来。同时又能充分展示重大时政新闻的内涵与外延, 二者可以相得益彰。

与观众互动, 追求传播效果。作为新闻传播的收受主体, 观众才是民生新闻栏目互动的主要对象。与观众或者百姓的互动, 同样是传播效果的检验。传统媒体“因为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 所以反馈很慢, 互动性差”。 (3)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也有类似缺陷, 但正因其是民生新闻栏目, 服务对象主体是百姓, 报道对象主体是百姓, 观众主体同样是百姓, 所以民生新闻栏目天然具备与观众互动的优势。

民生新闻栏目与观众互动的方式无外乎:公布栏目热线电话、公布手机短信参与节目方法、安排专人负责接待观众来访、邀请观众 (嘉宾) 一起做节目等。只是这些仍然不够, 需要进一步加强, 还要开发新型互动方式 (比如网络) 。从栏目组来说, 应采取更为积极的互动姿态, 避免陷入被动的互动, 即由观众牵引的互动。比如, 栏目组成员要培养新闻敏感性。记者有价值的发现或经历也可成为报道内容, 以期引发类似线索的报料。记者应敢于出镜, 出镜也是和观众互动。既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 成为主持人播出方式的有益补充, 也可锻炼记者的能力, 为以后的采访打下良好基础。

与政府职能部门互动, 争取多方共赢。民生新闻栏目必然涉及许多民生问题, 也必然会与政府职能部门发生联系。加强与职能部门的联系有助于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 但概而言之, 无非两种:一是当事人能力有限, 没有妥善处置事情的方法;二是职能部门的工作疏忽乃至推诿不作为所致。前一类或许可在记者的介入下很快得以解决, 后一类则必须有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才能有解决的希望。事实上, 后一类问题在民生栏目报道中占多数。问题经由公开报道, 依托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工具, 一则呼吁相关管理者尽快关注解决;二则形成舆论压力, 促使相关责任者尽早主动解决。因此, 民生新闻栏目要看到自身的局限, 即媒体只能“动口”仗义执言, 却不能“动手”抱打不平。

与职能部门互动, 并非找某个具体领导。民生乃国之根本, 解决好百姓关心关注的事情, 本身就是各职能部门责无旁贷的分内之事。当然民生新闻栏目有必要把握一个尺度, 就是要努力做到“帮忙, 不添乱”, 真正做到为民众办事、替政府分忧。这里有必要指出, 各职能部门其实也要转变观念, 积极与媒体保持联系。建立一个长效互动机制, 形成良性循环运转。

与其他媒体互动, 形成报道合力。平常提到民生新闻一般都是指电视民生新闻, 但事实上, 民生新闻不限于电视媒体。研究者中即有这样一种观点, “ (电视民生新闻) 报道的内容都是都市报、晚报报道的内容, 是电视新闻的‘晚报体’”。 (3) 这样的说法虽有可商榷之处, 但也道出民生新闻栏目的共性。各地媒体结构基本趋同, 即日报社、电视台、电台以及网络, 可以说结构合理而又能与时俱进。事实上, 不同媒体共同构筑了一个地方的新闻共同体。各媒体对同一新闻素材或者潜在问题从不同角度多方报道, 形成媒体合力, 也形成了舆论强力, 自然会促使可能激化的问题与矛盾得以迅速解决, 服务百姓的同时亦能够服务地方大局。

加强互动有助于开创多方共赢的局面。当前, 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各地方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已蔚然成风。民生新闻构筑了电视媒体和受众之间进行广泛交流的平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成为最名副其实的大众媒体与最受关注之民生问题的最佳结合体, 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责无旁贷。但毋庸讳言, 互动不仅仅是过程或结果, 也是一种能力。术业有专攻, 锻炼一支专业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队伍, 充分挖掘与发挥电视的功能, 是民生新闻栏目实施有效互动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景志刚:《存在与确认:如何概括我们的新闻》,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3 (11) 。

[2]杨红霞:《树立精品意识, 打造健康民生新闻——对当前民生新闻现状的几点思考》, 《新闻知识》, 2008 (3) 。

互动影响 篇9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网络和信息化事业不断发展, 获取知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此已经达到了其能力的极限。网络信息的获取, 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信息的能力, 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和科学自主学习的能力。新乡各个高校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 为发展教学网络资源的道路奠定了实践基础。针对新乡市高校某些学院专业的学生进行网络资源使用的调查研究, 探讨网络在师生互动中的现状, 旨在提高网络资源在大学师生互动中的利用率, 拓展其专业理论知识并交流意见。

2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教学资源有限的前提下, 许多高校实行的是教室流动、合班上课, 教师面对众多学生, 减少了师生间接触的时间和空间, 增加了交往的难度。正确的师生交流方式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随着4G时代网络普及,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师生教学工作的开展, 提供了更方便高效的交流和有力的支撑。

在高校教学改革中,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以及提出家校联合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为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参与讨论, 利用网络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交流模式很有必要。有不少学校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搭建与家长的交流平台,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平台的作用还是没有完全发挥到位。现在设计构建一个可以在增强师生、家校互动的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将高校师生交流的形式从单一的课堂面对面交流模式变为课堂交流和网络交流相结合的模式。因此, 这也更符合现代师生的网络使用习惯, 也为师生提供多元化的交流载体和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3 研究内容

传统的高校师生交流, 主要用于知识教学, 教师采用多媒体, 黑板教学等, 是面对面的实时沟通, 现在高校实现了基于网络的非实时性的沟通, 本文中, 选择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师生交流互动, 家长也能参与其中。但从使用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 如受教育的水平, 时间空间以及网络技术水平等, 能参与到这个平台的学生家长是有限的。目前, 高校中的教学平台使用的状况是:

a.适用高校的师生互动平台开发数量很少, 没有形成规模, 参差不齐, 建有专门的平台数量很少。

b.师生合作的频率低, 互动环节弱。平台提供的个性化互动服务不能充分满足要求。现有的师生交流平台一般是论坛或聊天室, 而且家长也未参与其中。

c.平台上交流的内容狭窄, 提供学习和交流的资源较少。

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单靠学校教育中教学改革是不够的, 让家长部分参与其中, 可以形成三方互动和交流, 以“师生交流为主, 家长参与为辅”, 共同发挥作用, 将起到更积极的效果。结合当前高校师生交流模式特点和需求的研究分析, 通过ASP.net技术加SQL server数据库结构来构建一个师生及家长三方间网络互动平台, 让师生、家长拥有一个功能完备的虚拟交流社区, 方便有效地解决了师生间的交流瓶颈问题, 可以提高效率, 节省资源。

本研究中的互动是指教师和部分家长在学生教育中可以互动。因此本交流平台定位为互动交流系统, 用于师生之间以及会员家长间在线交流。通过交流社区中互动和学习, 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学生的心理动态, 家长也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堂情况。为确保网站的安全性, 非注册用户则只能浏览网页的信息。

4 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4.1 平台的功能分析

本系统有以下几个模块:互动交流模块, 资源共享模块, 后台管理。互动交流功能包括:用户登录、论坛交流 (在线交流, 留言) 、信息查询。资源共享功能包括:个人资源上传、资源下载, 资源录入分享。后台管理功能包括用户注册登录管理、用户信息管理、资源上传共享管理等功能。

系统的使用群体是学生、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后台的管理员。管理员可以对登录系统的权限进行设置, 对上传的资料、课件以及帖子、留言等进行相关操作;用户是本校设定了权限的教师和学生以及会员家长, 可以对个人信息进行编辑、资料查阅、发帖、在线学习和提问等;非注册的家长只能查看网页内容和相关信息, 注册的家长可以进行互动、留言、发帖等。

4.2 平台的技术简介

本系统采用B/S模式, 基于ASP.net和SQL Server2005。ASP.net是Microsoft推出的ASP脚本语言和一种新的Web技术, 它提供一种新的编程模型, 用于生成安全、可伸缩和稳定的应用程序, 语言支持C#。系统使用的SQL Server2005, 是一种关系数据库系统, 用于存取数据以及查询、更新和管理数据。它具有高可用性, 可管理性, 可伸缩性, 安全性强等优点。

4.3 平台的数据库信息

数据库存储的信息数据, 包括用户权限信息、上传资料信息、学生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等。用户可通过指令对个人信息进行各种操作。管理员在后台能够对数据库进行添加、删除、及资料分类等操作, 确保信息的安全。从数据库中根据条件提取的数据可以直接显示到网页上。同时, 不定时进行维护和修改能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

5 结论

传统师生互动和现有的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由实体化走向网络虚拟化交流方式的必要。同时, 增加师生交流平台的使用对象, 构建师, 生, 家长三方能相互参与的平台。同时, 为了确保平台信息的安全性, 非本校师生需要注册会员之后才可以登录, 否则只能浏览网站的信息。这些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效率, 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 家长的参与将会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型思维。

摘要:在对当前学校中网络教学平台现状的研究基础上, 调查了新乡市几所高校的1000名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在学习交流中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 新乡市的高校学生对网络资源的使用不到位, 导致网络平台的利用率较低。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通过ASP.net技术加SQL server数据库结构来构建一个师生及家长三方间的网络互动平台的相应设计应用。

关键词:网络平台,互动,ASP.net,数据库

参考文献

[1]程冰, 基于Web的家校互动平台研究与设计[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1 (11) :75-77.

[2]刘勇, 赵春青.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 (6) .

互动影响 篇10

“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因素, 从而能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1]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认为, 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一个是新闻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新兴媒体蓬勃发展, 媒介融合势在必行。因此, 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中, 渐渐地细分并形成了三个“舆论场”:一是政府舆论场, 即体现党和政府意志的舆论场。二是媒体舆论场, 这个舆论场为媒体的新闻实践所构成。在这个舆论场中, 媒体既反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又表达民情民意。三是民众舆论场, 它通常是民众从自身利益、情感和意愿出发而形成的舆论场。这三个舆论场交汇的部分就是整个社会舆论统一的部分, 它们交汇的部分越多, 则说明整个社会的舆论越统一, 社会舆论环境越和谐, 反之亦然。[2]

二、新闻评论影响三个“舆论场”的方法——互动与引导

从格局来看, 除媒体舆论场外的两个舆论场中, 一个舆论场是由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代表主流的声音, 体现主流舆论导向的“政府舆论场”, 他们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个则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的“民众舆论场”。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 让“民众舆论场”的声音通过媒体变大、变响。[3]由此可见, 在三个“舆论场”中, 起到承上启下、中流砥柱作用的便是媒体舆论场。对于新闻媒体而言, 最能发挥自身功能优势并且能够有所作为的也是媒体舆论场。而新闻评论则是新闻媒体在媒体舆论场中发声、表态和监督的利器。通过新闻评论实现三个“舆论场”上下通气, 相互融合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互动与引导”。

(一) 互动对象

要想让新闻评论在三个“舆论场”中发光发热, 首当其冲地就是必须真正让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生产者“网民+专业新闻评论员”联合互动起来。

“民众舆论场”的主力军是广大网民。根据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网民成了互联网时代不可小觑的社会成分。但网民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业结构与收入结构参差不齐。尽管最近几年, 我国网民的各项结构指标是逐渐趋向向上良性发展的, 但当前我国网民的素质仍良莠不齐, 整体水平不高。再加上网络为每一个人创造了一片自由的虚拟空间, 网民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对于任何事件的任何观点。因此, 民众舆论场中的评论多数是网友对当前热点新闻事件的感叹、调侃甚至是怒骂, 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是卸下“社会人”的面具后暴露出的更多人类的自然属性, 是从小我视角出发的, 缺少大局观念, 缺少专业新闻评论的理性与客观。

但这些只言片语的“评论”并非没有意义, 这就需要专业的新闻媒体工作者对自己所属平台下的网友跟帖、网友评论等进行后台收集、统计, 分析出民意的去向, 将民众舆论场中的感叹通过过滤与突出等手段在数量和质量上使之形成规模, 在此过程中让感叹经过不断地滚动、整理、发酵, 最后由专业的新闻评论员结合民意与大局观念撰写新闻评论。如此得到的新闻评论更容易进入政府舆论场, 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二) 互动方式

受新兴媒体的冲击, 以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形式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受众严重流失, 销量、收听收视率也大幅度降低, 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异军突起。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互联网时代信息观点传播的主力媒介形式, 其原因就在于社交媒体十分注重用户体验, 了解受众需要, 能够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在此以中央电视台与《人民日报》为例, 详述互动方式的改变如何提升新闻评论在三个“舆论场”中的影响力。

中央电视台与《人民日报》在我国是官方主流媒体的代表, 其不可回避地官方色彩让大部分人在潜意识里产生了抵触心理, 并已形成官方主流媒体刊发的新闻评论“不接地气”的刻板印象。因此, 客观上讲, 尽管“本台评论”和“人民日报社论”往往质量很高, 内涵深刻, 但却往往曲高和寡, 受众经常充耳不闻或视若无睹, 实际传播效果很差, 传播目的并没有达到。

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社交媒体, 因其强烈的互动性、下载订阅的便捷性、每日一次或多次的更新速度、高度的受众参与感成为官方主流媒体融入百姓生活, 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的一条新路。截至2014年7月30日, “央视新闻”新媒体总粉丝和订阅户已达7909.4万, 总规模位列主流媒体第一位。其中:“央视新闻”客户端订阅户超过3909.1万, 位列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订阅户第一;“@央视新闻”微博总粉丝3820.4万, 位列媒体微博账号粉丝总量第一位;“央视新闻”微信订阅户179.9万, 居媒体公众账号第一位。

微博、微信的崛起与普及给媒体、媒体的新闻评论带来了新生, 但与此同时, 媒体新闻评论出现“微博化”的现象。“微博化”现象应做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微博化评论”有微博的速度和热度, 关注网络热点, 紧跟受众关注视线;另一方面, 新闻评论应是“浅阅读时代”的深度表达, 而不是简单地呈现价值观和各种对立的意见和观点, 或者迎合受众进行情绪化宣泄, 为了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而“哗众取宠”, [4]少些戾气, 多些平和。

(三) 互动监管

新闻评论借助新兴媒体、转换话语方式进入新媒体, “放低身段”关注社会民生、进入寻常百姓的视线中, 并不意味着要“放低品质”。网络环境虽然自由, 但绝没有无条件的自由。新闻评论质量良莠不齐, 引导的舆论方向时有偏差、反转都与新媒体时代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不够,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 网络把关人缺失等原因有直接关系。因此, 在互动过程中, 需要网民、媒体工作者进行自我约束与相互约束, 并由政府相关部门把关监督。三个“舆论场”在监督层面做到上下通达, 而非现在的“上紧下松”的力度不对称, 进而确保新闻评论在三个“舆论场”所引导的舆论方向是正确、进步的。

三、结语

我们当下的奋斗目标是将三个“舆论场”打通, 力争形成合力, 共同倾听民意, 促进社会发展, 这其中新闻评论作为舆论的汇集、发酵、作用的文体形式, 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 只有通过增加新闻评论生产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利用新兴媒体的优势改变新闻评论的传统传播途径、改善传播效果, 技术与法律层面进行严格的互动监管, 才可以将新闻评论真正变成三个“舆论场”之间的润滑剂和风向标, 才能真正使三者融会贯通, 共同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喻国明, 刘夏阳.中国民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283.

[2]刘九洲, 付金华.以媒体为支点的三个舆论场整合探讨[J].新闻界, 2007 (1) .

[3]陈广娟.打通“两个舆论场”构建新闻传播新格局[J].新闻世界, 2012 (7) .

[4]钱晓文.新闻评论“微博化”探析[J].新闻记者, 2012 (2) .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顾客互动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 篇11

摘要: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结合创新文献研究指出,知识密集型新服务开发中顾客互动程度需要在顾客互动带来的收益和互动导致的不确定性风险之间进行权衡。由于新服务开发不同阶段所执行任务的不同。顾客互动这种跨越边界的管理活动会表现出阶段差异性。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服务开发“概念创意阶段”、“跟踪评估阶段”的顾客互动程度与“顾客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正相关,而“设计开发阶段”顾客互动程度与“提供商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负相关。

关词:顾客互动;新服务开发;创新绩效;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1-0035-07

顾客对于新产品开发成功的价值,从最初仅视顾客为创新信息源、到策略性地将顾客纳入新产品开发过程、直至由用户主导整个创新过程,已成为学界与实践界的普遍共识,大量文献集中于此。与制造业有形产品的创新相比,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简称KIBS)中的新服务开发过程定制化程度更高,对顾客参与创新过程的要求更强烈,新服务开发就是企业与顾客频繁互动的“合作生产”过程,然该方面的实证研究极少。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与顾客互动是企业获取顾客知识这种关键性资源的“桥梁策略”,是影响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然而,跨越组织边界的创新活动也可能导致创新过程不确定性上升,引发控制风险,在这种背景下的创新是“脆弱的”,与顾客互动并不必然有利于创新绩效。于是问题油然而生,如何看待顾客互动程度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作用?进一步地,Crawford的研究表明,创新不同阶段所执行任务的不同会使其跨越边界的管理活动表现出阶段差异性,那么在新服务开发过程中,顾客互动这种边界管理活动是否表现出阶段性差异,具体地,服务提供企业与顾客的互动程度应当保持在怎样的一个阶段水平才是合适的?这些问题正是笔者要解决的。

一、文献综述

顾客参与创新的理论背景可以溯源到资源依赖理论对供应商一购买者关系的研究上。从开放自然系统的角度出发,资源依赖理论假定组织是一个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联合体,为了求得生存,不得不从环境中取得关键而稀缺的资源。如资金、人才、信息等,体现为组织对其他组织或个体的资源依赖性。另一方面,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也在主动地对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减少其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其中一个基本策略就是与资源所有者建立合作,Scott将这类获取与保护关键资源的活动叫做“桥梁策略”,即组织可以通过改变组织的边界,有意图地与其他组织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来降低对关键资源的依赖性及其导致的不确定性。借鉴Pfeffer和Salaneik对影响组织资源依赖性的三因素分析,新服务开发过程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对于顾客具有高度依赖性。首先,与顾客相关的知识对企业新服务开发成功至关重要;其次,顾客对这些资源拥有判断与处理权力;第三,顾客知识只可能从顾客那里去挖掘与获取。因此,与顾客合作成为企业获取顾客信息这种关键性资源的“桥梁策略”,这种策略将提升组织的创新绩效。

在创新领域,有大量文献阐述与实证了顾客参与创新过程的重要价值。Kline和Rosenberg的链条关系模型、Bothwell的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说明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交互的、分布式的过程,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交互,也涉及到企业与其他合作参与者,包括与顾客之间的互动。Rothewell等指出,许多成功企业是通过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与潜在顾客持续互动,从而获得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Keegan和Turner认为,推动创新首要在于对市场的关注,以及通过教育和帮助增强用户参与程度。Shaw调查了英国医疗仪器行业的34个项目,发现客户互动与新产品的成功紧密相关。Voss指出,强市场导向和对获取客户知识的能力是推动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

上述研究主要聚焦于新产品开发(NPD)领域,那么,对于新服务开发(NSD),顾客参与其中是否同等甚至更为重要呢?实际上,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不可分性等特征,新服务开发对顾客知识及与顾客互动的迫切程度来得更为强烈,尤其是随着新服务开发的定制化趋向越来越普遍,顾客参与新服务开发过程更为常见,其价值更为突出。Gronroos就严厉地批判了在服务设计过程中,由那些不理解市场需求和顾客需求的人来主导的做法;类似地,Gum-messon也批判了那种不进行顾客投入就进行新服务开发的做法,认为这是导致新服务设计过程失败的关键原因。Kuusisto和Meyer在对279家法国服务企业的创新抽样调查中发现,76%的企业认为客户是服务创新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大量知识转移发生在企业客户间的交互作用中,而大学和研究组织(71.3%)、公共组织(68.8%)、顾问(49.8%)却不被视为创新的重要来源。

进一步地,部分文献开始明确关注发生在服务提供商与顾客互动界面的创新问题,特别是针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如Gadrey和Gallouj选择咨询业,指出服务提供商一顾客界面可以成为创新的所在和源泉,并将界面描述为服务提供者与顾客之间信息和知识互动交流机制。Muller和Zenker将“强烈的交互性”和“顾客相关性”刻画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新服务开发最主要的特征,指出顾客“合作生产”创新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服务开发的成功。Bettencourt等甚至指出,在新服务开发过程中,当知识密集型企业和其客户的表现都很出色时,它能够带来高效率(成本和时间的节约);当知识密集型企业和客户整合为一体时,企业还可以建立起独特的、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可见,顾客互动已开始被纳入知识密集型新服务开发的研究视野,然而,目前的成果主要停留在描述分析阶段,较少有实证研究涉足。

二、假设提出

Strambach通过对KIBS与客户企业间联接机制的研究得出双方互动的实质是知识的生产与扩散。Muller和Zenker运用实证指出通过互动发生知识转移可以促使KIBS与制造企业双方的资源互补和能力重构。可见,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顾客间的关系体现为一种“共生关系”,通过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顾客(企业)之间大量的交互作用,不同类型的知识得以转移和重整。一方面,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通过吸收顾客的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增加对市场与用户需求的理解,设计出更符合顾客要求的新服务;另一方面,顾客直接参与到新服务的开发过程,既帮助产生他们真正需要的新服务,又丰富了他们的专业领域知识,提高顾客满意度。因此,顾客互动有利于新服务开

发过程中知识的转移、吸收与整合,进而有利于提高创新绩效。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当顾客被当作创新的一种投入资源时,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视其为“兼职员工”,而顾客行为并不受到企业员工守则的约束,这导致创新过程不确定性上升,引发控制风险,在这种背景下的创新是“脆弱的”。例如,Martin和Home对88个金融服务创新项目的研究中,运用7分量表衡量顾客的互动水平,发现那些失败项目中顾客参与的水平为2.23,而成功项目顾客参与的比率仅有2.95。

这似乎与前述顾客互动对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的观点相矛盾,然究其本质,是由分析问题的不同视角导致的差异。互动程度对创新绩效带来正面的影响是基于双方交流互动有利于知识的转移与重整的视角;而互动程度对创新绩效带来负的作用则是考虑了顾客参与可能导致创新过程控制风险提升的问题。可见,服务提供商与顾客的互动程度需要在顾客互动带来的收益和互动导致的不确定性风险之间进行权衡。这启发我们从两个维度去衡量创新绩效,一个是“服务提供商视角”,分析的是由顾客互动引发的创新管理不确定性等问题;另一个是“顾客视角”,考察的是由顾客互动带来的知识获取、显性化、转移与重整等有利方面。由此,得到如下基本假设。

假设1:新服务开发各阶段,顾客互动程度与“服务提供商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负相关。

假设2:新服务开发各阶段,顾客互动程度与“顾客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正相关。

过程解析是创新管理研究的基础,它提供了相关研究以最贴近实际操作的基本逻辑线索。借鉴已有文献对新服务开发过程的解剖(Sunclbo,Scheuing和Johnson、Martin和Home、Jae Lee和Yong Xon、Edvardsson、Zeithaml&Bitner),结合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新服务开发的特征,笔者将新服务开发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创意概念阶段”(细分为锁定目标顾客、需求分析、概念产生&筛选三个子阶段);“设计开发阶段”(包括服务内容与过程设计、内部论证、外部检验三个子阶段);“交付跟踪阶段”(包括服务方案的交付和跟踪评估两个子阶段)。由此,得出如下子假设。

假设1a:创意概念阶段,顾客互动程度与服务提供商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负相关。

假设1b:设计开发阶段,顾客互动程度与服务提供商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负相关。

假设1c:交付跟踪阶段,顾客互动程度与服务提供商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负相关。

假设2a:创意概念阶段,顾客互动程度与顾客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正相关。

假设2b:设计开发阶段,顾客互动程度与顾客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正相关。

假设2c:交付跟踪阶段,顾客互动程度与顾客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正相关。

此外,Crawford指出,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不同阶段需要执行不同任务,于是边界管理活动表现出阶段差异性。显然,创新过程中与顾客互动就是一种边界管理活动,必然表现出顾客互动的阶段性差异,这在Gruner和Homburg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开发过程,不同阶段顾客互动程度的差异性可从两方面同时进行解释,即顾客知识转移的需求与创新管理风险的控制要求。

首先,在“创意概念阶段”,服务提供商需要全面深入地挖掘顾客需求与顾客知识,大量显性与隐性知识的获取与转移发生在边界上,双方较高的互动程度将有助于知识的转移,尽管顾客参与可能引致创新管理成本,但在该阶段,对顾客市场知识的需求的强烈程度远高于由创新风险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设计开发阶段”包括新服务内容设计、内部论证与外部检测,是管理创新风险的关键环节,对新服务开发进度与开发成本的控制要求减少顾客的参与程度;同时,由于多数顾客缺乏专业的技术开发知识,知识流动和重整主要发生在服务企业内部,对顾客互动的需求强度相应减弱;第三,进入新服务的“投放跟踪阶段”,服务提供商再次面临着与顾客进行知识转移的高峰,不仅要向顾客转移新服务的知识,同时也从顾客反馈中获取市场的重要信息,以把握新服务的市场认可度、发现新服务的主要用户,而顾客互动加强对创新管理的影响也会减弱,因此双方的互动程度又将被要求到一个较高水平。由此,得到以下假设。

假设3:新服务开发过程中,顾客互动程度表现出阶段性差异。创意概念阶段、服务交付阶段的互动程度对新服务开发绩效影响较大,而设计开发阶段的互动程度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较小。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向近两年内进行过新服务开发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调查对象是领导或参与过新服务开发的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员,他们有足够的知识与经验来回答问卷中的问题。在浙江、福建、上海、广东、山西、江苏等地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54份,其中有效问卷141份。从回收的有效问卷来看,本研究所得样本涵盖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各种类型,包括系统集成商、定制化软件开发商、设计院、环境评估所、研究所、培训公司、管理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广告创意设计公司等企业。

(二)变量测量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来检验前述研究假设,研究所涉及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均采用Likert七分量表进行测量,测量条款主要来源于已有文献的成熟条款,同时根据我们对企业的访谈结果进行适应性调整。

顾客互动程度的测量借鉴了Gruner和Hom-burg对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顾客互动的衡量方式,结合新服务开发过程的六个阶段:锁定目标顾客、需求分析、概念产生&筛选、方案设计、内部论证、服务跟踪评估、外部测试&方案交付,分别运用4个题项来测量顾客互动程度:(1)我们与顾客工作的时间较长;(2)我们与顾客沟通的频率较高;(3)我们认知到与顾客互动的强度较高;(4)较多顾客企业人员参与新服务开发过程。通过对新服务开发每个阶段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所有阶段的a系数都大于Nunnally所建议的阀值0.7,复合信度超过0.9,均方差大于0.7,表明这些题项对六个阶段互动程度的测量均具有较好的效度与信度。

然后,对整个创新阶段的顾客互动程度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820(>0.7),同时,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γ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该组数据适宜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可以将原有的六个阶段浓缩为三个阶段,分别命名为概念创意阶段互动程度、设计开发阶段互动程度和投放跟踪阶段互动程度。这与前面我们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新服务开发阶段的划分思路是一致的。三个因子的Cronbach系数均高于0.7,解释总体方差变异达到78.829%,达到了比较好的水平

(表1)。因此,可以将这三个因子值分别作为测度新服务开发不同阶段中顾客互动程度的代理变量。进入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此外,为方便后续分析,对新服务开发不同阶段顾客互动程度作了主成分提取,主成分对总体方差变异的解释达到59.952%,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因此,可将其因子值作为测度“新服务开发的整体互动程度”的代理变量,进入回归模型分析。

新服务开发绩效的测量借鉴了Griffin和Page,Cooper,De Brentani的研究,使用4个题项测度创新绩效。然后,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特征根大于1)对这4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和KMO球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KMO值为0.704,巴特利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输出结果来看,原构思评价新服务开发绩效的4个指标可归并为两个维度,分别命名为“提供商视角的服务开发绩效”和“顾客视角服务开发绩效”。两个维度的Cronbaeh系数均高于0.7,解释总体方差变异达到79.622%。因此,可以对经因子分析生成的两个因子值分别作为测度提供商视角和顾客视角服务开发绩效的代理变量,进入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此外,还对上述4个题项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对总体方差变异的解释达到64.209%,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达到可接受的程度,可将其因子值作为测度“新服务开发总体绩效”的代理变量,进入回归模型分析。

(三)相关分析

由相关分析表3可知,新服务开发过程中企业一顾客之间整体互动程度与新服务开发整体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示与顾客互动有利于新服务开发绩效的提高。其中,创意概念阶段互动程度和投放跟踪阶段互动程度,与新服务开发整体绩效显著正相关,而设计开发阶段互动程度对新服务开发整体绩效有微弱的负面影响,但并不显著。另外,分别从提供商视角与顾客视角考察服务开发绩效,发现新服务开发各阶段互动程度主要与顾客视角的服务开发绩效呈正相关,而与服务提供商视角开发绩效的相关性却不显著,仅设计开发阶段互动程度与其呈现出微弱的负相关。相关分析为下一步回归分析打下了基础。

(四)影响性分析

相关分析说明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关系的紧密度与方向,回归分析则可进一步指明关系的方向,说明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考虑到变量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笔者将新服务开发阶段顾客互动程度因子分别对新服务开发整体绩效、提供商视角开发绩效、和顾客视角开发绩效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表4)。

模型3~5的被解释变量是提供商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方程经过参次计算,第一步将各阶段互动程度因子都包括进来,其中常数项与“概念创意阶段互动程度”因子的t统计值均大干0.05,表明他们的B系数与0并没有差异。剔除“概念创意阶段互动程度”因子之后,常数项与“跟踪评估阶段互动程度”因子的t统计值均大于0.05,表明他们的B系数与0并没有差异。剔除“跟踪评估阶段互动程度”因子之后,除常数项外,所有t统计值均小于0.05。这时候F值为7.050,R2为0.507。消除了多重共线性的回归方程如下:“服务提供商视角新服务开发绩效”=-0.047ד设计开发互动程度”因子。表明概念创意阶段互动程度、跟踪评估阶段互动程度均与提供商视角开发绩效不相关,仅设计开发阶段互动程度与提供商视角的服务开发绩效负相关。因此,假设1通过部分验证,其中假设1b通过验证,而假设1a和假设1c被拒绝。

模型6、7的被解释变量是顾客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方程经过了两次计算,第一步将三个不同阶段的互动程度因子都包括进来,其中常数项与“设计开发阶段互动程度”因子的t统计值均大于0.05,表明他们的B系数与0并没有差异。剔除“设计开发阶段互动程度”因子之后,除常数项之外,所有的t统计值均小于0.05。这时候F值为8.733,R2为0.510。消除了多重共线性的回归方程如下:“顾客视角新服务开发绩效”=0.280ד概念创意阶段”互动程度因子+0.178ד跟踪评估阶段”互动程度因子。表明概念创意阶段互动程度、跟踪评估阶段互动程度与顾客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正相关,设计开发阶段互动程度与顾客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不相关。由此,假设2通过部分验证,其中假设2a和假设2c得以验证,假设2b被拒绝。

模型1、2的被解释变量是整体新服务开发绩效。方程经过两次计算,第一步将各阶段互动程度因子都包括进来,其中常数项与“设计开发阶段互动程度”因子的t统计值均大于0.05,表明他们的B系数与0并没有差异。剔除“设计开发阶段互动程度”因子之后,除常数项外,所有t统计值均小于0.05。这时候F值为8.733,R2为0.510。消除了多重共线性的回归方程如下:“新服务开发总体绩效”=0.291ד概念创意阶段互动程度”因子+0.166ד跟踪评估阶段互动程度”因子。表明概念创意阶段互动程度、跟踪评估阶段互动程度与新服务开发总体绩效正相关,设计开发阶段互动程度与新服务开发总体绩效不相关。假设3通过部分验证。

四、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在知识密集型新服务开发过程中,顾客互动程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及顾客互动程度在创新过程中体现出的阶段性差异。

通过对表征顾客互动程度的4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识别出一个因子,可以表征新服务开发过程中顾客互动的程度,进一步地,通过因子分析,将新服务开发六个阶段浓缩为三个阶段,输出的因子值可以表征每个阶段的顾客互动程度。本研究验证了创意阶段互动程度、跟踪评估阶段互动程度与新服务开发总体绩效正相关,表明这两个阶段顾客互动程度越高,创新绩效越好。但设计开发阶段互动程度与新服务开发总体绩效不相关,说明该阶段顾客互动程度与新服务开发整体绩效的关系不明显。

进一步地,利用因子分析识别了创新绩效的两个维度(“提供商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与“顾客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并验证“概念创意阶段”互动程度、“跟踪评估阶段”互动程度与“顾客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正相关,表明这两个阶段顾客互动程度越强,与知识转移与顾客满意度提升相关的创新绩效越高。因为,在“概念创意阶段”,服务提供商需要全面深入地挖掘客户需求,在“跟踪评估阶段”,服务提供商面临着向客户进行知识转移的高峰,所以,这两个阶段中顾客互动程度越强烈,越利于新服务开发所需的信息与知识的获取与整合,有助于企业为顾客提供更符合其期望的新服务;同时,顾客参与创新的程度越高,获得的满意度越高。但是,“概念创意阶段”互动程度、“跟踪评估阶段”互动程度与“提供商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不相关,

表明顾客互动对新服务开发进度与预算控制相关的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明显,这一结果可能的解释是,尽管顾客参与创新会增加创新管理的风险,但“概念创意阶段”和“跟踪评估阶段”并非新服务设计的核心环节,因此顾客互动可能引致的管理风险并不显著。

本研究还验证了“设计开发阶段”互动程度与“提供商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负相关,表明该阶段顾客互动程度越高,创新管理的进度与预算风险越大。因为,“设计开发阶段”是新服务设计的核心环节,主要发生在提供商内部,顾客参与其中的程度越高,提供商面临的创新管理不确定性就越高。但“设计开发阶段”互动程度与“顾客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不相关,表明该阶段顾客互动程度对创新知识获取转移的影响不明显。对这一结果可能的解释是,尽管顾客互动有利于创新所需知识从顾客方转移到提供商方,但“设计开发阶段”所需知识的技术专业性很强,而多数顾客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知识的流动和重整主要发生在服务企业内部专家成员之间,所以与外部顾客互动并不必然有利于创新知识的吸纳。

五、结语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服务创新的本质是知识转移。而创新是企业与和顾客、供应商共同生产出来的,大部分知识转移也发生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因此,与顾客进行深入互动,不仅可以使得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获得包括用户技术性知识在内的补充性的技能知识,增进对顾客行为的理解,有助于设定产品/服务标准,并在推出根本性服务创新时,使得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更易为顾客所接受。然而,与顾客互动也会导致创新过程不确定的上升,这要求企业在顾客互动带来的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合理的权衡。可见,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的顾客互动程度并非越高越好,而是存在一个“适度原则”。

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新服务开发过程中顾客互动程度对整体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然而,不同阶段的顾客互动程度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却是各不相同的。其中,创意概念阶段、投放跟踪阶段的互动对新服务创新绩效有着显著影响,而设计开发阶段的互动则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在服务创新实践中,可以在新服务开发的前期和后期加强服务提供商与顾客之间的互动,以更好地补充与顾客相关的知识及提升顾客对新服务的满意度,而在新服务开发的中期,可以适当地降低服务提供商与顾客的互动水平,以降低顾客参与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与顾客互动水平的把握还受到服务提供商对服务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选择,如果服务提供商的主要目是增加顾客知识与提升顾客满意度,那么互动程度应当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服务提供商对新服务的开发进度与开发成本等控制指标赋予较高权重,那么与顾客的互动程度应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互动影响 篇12

传统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威严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 学生必须要听从教师的指令, 允许做什么, 不允许做什么 (甚至思考内容及其方式) 。课堂上, 教师本能的要求全体学生无条件接受自己认同的一切, 且有不可挑战的权威, 一旦遭到拒绝则会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来实现目的。在这种紧张甚至带有“敌意”关系中, 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失去了赖以建立的情感基础。为了建立有效的课堂互动, 以转换教师角色为前提, 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良好互动环境的情感创造者、交流机会的信息提供者和组织者、学生情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维系者。教师对学生的启迪作用和积极影响只能通过学生主观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激发学习潜能。“一切为了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 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通过教师的“教”唤起与激发学生的“学”,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 课堂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有效互动以平等、理解、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 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敬人格。教师对学生持热爱、肯定、包容、接纳的态度, 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 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 积极配合又能更好地鼓舞和鞭策教师以最佳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愉快教与学的目的。教师对学生的信心和耐心, 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能起到培养他们自信心的积极作用。有效互动依赖师生之间情感交流通道的畅通, 宽松、民主、和谐、人性化的课堂氛围, 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教师, 只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是不够的, 更要做教学互动的导演, 既要吃透大纲、教材, 把握重点、难点, 理解教材体系的精髓, 更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 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畏缩等情况,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情感支持者, 应注意对学习者情感的培养和控制。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激发鼓励并引导, 学生就会情绪激昂、思维活跃, 产生创造的欲望。教师不应作为旁观者, 而应作为组织者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启发、帮助和指点。通过教师的参与, 尽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在这种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教师的参与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 而是可亲、可敬的朋友, 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紧张与抵触情绪, 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现象。

2. 强化师生之间积极而充分的情感交流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 因此, 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谁要是没有强烈的志向, 也就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中 (凯洛夫) 。情感左右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 同时对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动机有较大影响, 为了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 教师要极大地营造积极而充分的情感交流。“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 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 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愉悦与满足, 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增添他们的勇气, 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 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 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 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学内容, 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达到教与学的共鸣。

当今大学课堂教学缺乏广泛的有效互动, 除固有传统文化的影响外, 教师自身对积极情感支持作用的重视不够或不善于利用情感支持。教师精力忙于完成艰难的科研和繁重的日常教学, 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学生希望老师常笑, 并与之做朋友;学生希望老师正确表露自己的情感, 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 通过以情感情, 以情染情, 优化他们的心境, 而不是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教师在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时, 都要尽力克制和调控自己, 要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出现在课堂上, 这样学生也会以愉快、轻松自信的情绪听讲, 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宽松、民主、和谐、人性化的教学氛围,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受阻, 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课堂互动, 获得完美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现代课堂教学, 集人文、团队协作、多项互动交流于一体, 鼓励师生向全面素质与研究型方向发展。因此, 组织有效互动课堂教学活动, 是时代赋予当代合格教师的历史使命。同时, 能在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大班组织教学中,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且区别对待,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提高学习效能, 养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完善他们的人格魅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作为文化精髓的集中传播者, 肩负着净化心灵、传道授业、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 学生自然把快乐、积极的情感永驻心田, 多年以后还会发自内心的感叹:是大学课堂改变了我的人生!

结语:制约大学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提高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善于构建并利用情感因素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无疑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成功欲, 看到自己的潜力, 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 还可以激起对更大成功的追求, 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 克服胆怯。积极的情感因素影响有效课堂互动, 促进教学顺利进行, 是实现素质教育转型的重要手段, 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索并完善。

摘要:只有情感, 而且只有大的情感, 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 (狄德罗) 。大学课堂教学首先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认同与接纳;知识的传承、技能的掌握, 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情感基础上的。情感乃至灵魂的共鸣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成功进行, 甚至能造就一代伟人诞生的摇篮。

关键词:情感,课堂有效互动

参考文献

[1]刘润清, 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2]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上一篇:经济现状下一篇:国际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