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和谐

2024-07-03

互动和谐(精选12篇)

互动和谐 篇1

“课程标准”要求现代的课堂应是:情感的课堂, 开放的课堂。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激励带进课堂, 把趣味带进课堂, 把多媒体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总之, 我认为现在的课堂应该是“互动和谐, 丰富高效”的课堂。

一、巧设问题, 激起兴趣, 促进互动

根据教学目标, 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巧妙地设计出疑问, 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与相互讨论相结合, 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所具有的好新奇、盼肯定、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 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 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 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 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学生能否直接推理得到, 和动态思维、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与新知识相衔接的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索问题, 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成功欲望。

二、体验认知过程,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证明, 主动学习效果要比被动学习高许多倍, 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感受尤为深刻。同样, 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他人处听到的要深刻得多。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既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又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尤其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对于好的学生或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小结。

教师要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学生自学时的空白时间。教师在黑板上写好本节课的板书要点, 并巡回于学生之间, “有请”即赴, 有问即到, 送教到人, 当好咨询, 同时搜集探索“情报”, 主动去启发引导, 当好学生的参谋和领路人。

三、和谐互动, 把课堂引入高潮

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 只归纳自己知道的知识点, 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 在通过学生的自学、思考、体验, 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 让学生分组讨论, 各抒己见, 互相补充与纠正, 最后通过师生共同总结, 归纳出教学内容, 教师要多肯定、多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

教师要特别注意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 要注意观察其表情, 尽量创造机会让其发言, 消除其胆怯心理。学生回答问题按教材的语言来表达时, 教师逐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四、学生提问, 教师解答,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科学的发现莫不是从发现与提出新问题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 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传统的“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学生提问, 教师解答”, 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丰富想象, 培养创新能力, 师生之间更加和谐, 使教学民主化。

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自己解答的问题, 教师要适当点拨, 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较简单的问题, 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有不同观点的问题, 鼓励学生讨论,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恰当地运用媒体, 激发学习兴趣, 集中注意力, 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多媒体教法, 其特点是教师和学生中出现了多种“媒体”:标本、实物、电脑等, 这些教学媒体, 不仅准确、丰富地“携带”了许多教学信息, 而且把这些知识内容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声、像相结合的活动“语言”。借助媒体的传送, 生物学中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了。学生借助媒体的帮助, 对所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 更加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并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恰当地运用好各种媒体, 把实物再现在学生的面前,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热爱学生, 乐于奉献, 在平时的工作中勤于钻研, 高中生物课一定会生动有趣, 充满激情与活力。

互动和谐 篇2

人民警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即警民关系)是构建

4、公安机关内部的管理导向偏颇,带来执法行为上和效率上的偏差。目前一些地方公安机关的绩效管理模式有越来越企业化的趋势,警务管理尽量往抽象的数字上靠,原因是能够为管理带来方便。这种警务管理的企业化趋向,带来不少弊端,将警务活动所具有的伦理内涵丢失了。另外,内部监督与民警权益冲突不断,民警查民警、内耗,为别有用心的人留下话柄。被外部、内部多面夹击扭曲警民关系,其结果是警察劳累,流血、流汗又伤心时有发生。

(二)在人民群众方面。

1、对人民警察的期望过高,认识也不够。群众由于对我国法律不太了解认为,警察就是神,所有案件应该全部破获、坏人就该关起来。甚至对“有事找警察”神话,警察成为万能工具。稍有不满意,不管该不该警察管理,常常用“我要投诉你”作为结束语。

2、不协作,万事不求人。从现实生活看,老百姓认为为与警察打交道被认为是一件不光彩的是。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般怀着一副“少惹是非”心态,不能积极配合警务工作的进行,甚至对公安机关在治安管理中发生的矛盾产生不满,与公安对立情绪,抵制、对抗公安机关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3、极少数人由于本身思想素质不高而对警察存有思想偏见。一些有钱人蔑视警察,看不起警务人员;有的又嫉妒警察,讥讽警察行为很造作,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支配下,一旦在社会管理中发生矛盾,关系很难协调好。

(三)在其他方面。

1、非警务活动。一些党政部门往往凭借自己的权威,通过行政命令使公安机关承担许多原本不应承担的职责,无形中给公安机关施加了压力。

2、在群体性事件中职责不清,把警察权作为救命稻草。特别是一些撤迁安置事件处置中,很少过问撤迁、施工的合法性,让警察承担保护违法的执法风险。

3、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冒充警察招摇撞骗,严重影响了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望,也使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4、警察成了社会矛盾的转嫁者。为应对社会矛盾凸显的局面,警察付出了太多的辛劳。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冲突期,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持续广泛,众多的社会矛盾,使警察始终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警察永远处于“灭火”的状态。当警察疲惫地奔波于各种群体性事件的现场时,我们看到警察尴尬地被置于群众的对立面,警察承载了“无直接利益冲突”下的“迂回发泄”。

二、在法治环境下警民和谐关系互动的可能性

在我国目前这样一个社会转型阶段,各种社会矛盾激增,公安执法(法治)以其强制力和威慑力预防和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的产生和发展,缓和矛盾增长趋势,防止纠纷发生,保证社会各种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为构建社会主义(一)明确警民关系和谐互动发展的主体。

在我国处理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应该是公共关系处理的典范。笔者认为,公安机关可以借鉴,提倡并高歌“警爱民,民拥警,警民团结一家人”。由于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是一个完整的公共关系主体,而人民群众是集合概念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因此,笔者建议将警民关系和谐互动发展的主体确定为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和各级人民政府、机关、企业、社会团体及人民群众较为科学。

(二)确立警民关系和谐互动发展方向。

公安机关应当在对社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不同时期的警民关系和谐互动发展方向,并在媒体公开征求意见,公安机关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确定方向。不能搞警民关系一刀切和不切实际的花权秀腿,不然警民关系不但得不到改善还有可能恶化。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是检验和衡量社会治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同样是警民关系和谐互动发展总的方向。中新网8月1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今天出版的《求是》杂志撰文指出,要建立、完善由人民群众评判执法工作的机制,推动建立新型警民关系,确保对执法权力的全程监督,防止权力失控、行为失范”。笔者认为,***同志切中当前影响警民关系之要害“人民群众评判执法”、“防止权力失控、行为失范”。“人民群众评判执法”,就是一种警民互动发展过程,说穿了就是让人民群众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参与社会治安

(五)加强民警基本素质工程建设,打牢和谐警民关系基础,树立“七心”。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的“公安机关的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公安民警的基本行为是执法行为。公安民警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公安工作的水平。”,点出了公安工作的核心所在:公安民警是公安机关执法主角,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保障者和促进者,是警民关系的实践者,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警民关系互动发展的成败。

范文网

一要有事业心。勿将执法工作当成职业来做,应将其当成事业来做。职业是一种谋生手段,容易为了生计产生贪欲、乱执法。“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是强烈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执法方法和执法艺术的升华,需要民警有事业心才会去钻研、探索。

二要有爱心。这是处理好警民关系的基础和奥秘所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地区,如果人人都有爱心,和谐社会就能实现。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做什么工作都不会有责任,也不会有成就。老百姓在你心中份量有多重,你在老百姓心中份量就有多重。在处理警民关系过程中,我们多一份爱心就多一份感动,多一份爱心就多一份理解,多一次爱心就多一次解决问题的机会;相反,少一份爱心就会多一份冷漠,群众就多一份怨恨、多一份敌意,就会减少一次增进感情的机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前人心系民生的写照。

三是要有热心。这是处理好警民关系的基本态度。群众有事找警察就像病人求医,医生的热心可以给病人带来温暖,可以增强病人痊愈的信心。我们处理警民关系的态度同样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感情。民警热情的态度,体贴的话语,可以增进群众的认同感,便于彼此沟通交流,“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执法中一句充满温馨的话语、群众就会心平气和;接待时一杯暖人的开水,群众就会感到无比的温暖。

四要处以公心。这是处理好警民关系的重要标准。从涉警上访群众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上访案件是办案中执法不公造成的。如果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就会失去对公平、正义的信赖,甚至可能采取有悖法律、政策的过激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会增加不和谐因素,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每一次执法、每处理一起案件,都要用法律政策的标尺量一量,用公平正义的天平称一称,使每一次执法和办案都经得起法律的检验,都体现公平与正义。那么公安机关秉公执法、公正廉明的形象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就会更牢固、更高大。

五要有诚心。这是解决警民关系的关键所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接待来访群众时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执法办案时故意刁难,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增加群众的敌视和怨恨心理。特别是我们在走访涉访群众过程中,认真倾听是一种美德,对于走访民警而言,耐心倾听群众意见或访求是达到走访效果的重要前提,也是打开心结的钥匙。每一名走访民警都要努力做到,从见到被走访人的第一面起,就要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或者诉求,认真分析群众反映的问题,诚心诚意地对群众说实话,真心真意地为群众解难题,这样我们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达到我们主动化解矛盾、增进感情的目的。

六要有恒心。这是处理警民关系的基本要求。我们在走访群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一些群众的问题靠一两次工作是很难解决的。要使群众理解我们的工作、达到走访的效果,除了认真帮助群众处理问题以外,还要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既要解决具体问题,又要解开思想疙瘩。

七要用心。这是处理警民关系的有效方法。我们讲同一块土地,不同的人耕种收成不一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耕种者是不是用心播种、扎实耕耘。在处理好警民关系中,我们每一名民警都是一名耕耘者,要做到:脑子要想事,心里要装事,眼睛要看事,耳朵要听事,嘴巴要说事,用心思考,用心工作,用心干事。只要用心工作,办法就多,措施就灵,效果就好;只要用心工作,影响警民警关系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们民警的人生价值就会在工作中体现,我们民警对事业的追求就会在干事创业中实现。

(六)改革执法执勤方式,实现警察角色的转变,重塑警察形象。

(七)建立各级人民政府拥警办公室,加大民警权益政府法律救济,解除公安机关及其民警执法后顾之忧。

和谐灵动真情互动 篇3

一、精心备课,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方案,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难度适当,重点突出。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发挥自己的导师作用,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以达到“导”的目的。其次,在学生课前预习,画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把握好问题的关键,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因为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会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佳的效果。如以前名声大震的“江南style”吸引了很多少男少女的眼球,我为了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语言点,有时在备课时会刻意编写以“江南style”为主题的例句。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可以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等。同时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包办代替,唱独角戏,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完善学习方法上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公”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吃透”教材,掌握教法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因材施教,在师生间形成一个感情融洽、相互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围,这样让我们的教与学的活动,收获预期的效果。

二、拨动心弦,创设愉快氛围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没有纯粹的认知活动,所有的认知活动都伴随着情感,学生能否学好与学习的环境和学习的氛围息息相关。如果老师只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或者急于让学生记住某些内容,收获的也只会是失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爱因斯坦曾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是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以清晰的讲解去启迪学生,以十分投入的姿态参与学生的操练活动,以和蔼可亲的教态来顺应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变化,从而排除影响学生情绪的各项心理因素,克服各种消极的心理紧张、压力甚至障碍,让学生体会到温暖,得到勇气,敢于表达,积极发言,有信心地学习。如在课堂上老师的一串串流利的英语表达,使得一部分学生还未开口,已从心理上打败自己。导致回答老师的提问常常是以“I don’t know”或不开口来应付。其实学生有时并非真的不知道,只是出于不自信,不敢说出来,生怕犯错。这时,教师应以包容关爱的态度鼓励学生,用微笑的眼神来提示他不要紧张,提醒和示范学生消除恐惧心理,慢慢说出答案。另外,不论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应当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回答英语问题的快乐。只有学生感到与教师之间没有距离感,他们才会大胆地参与课堂交流,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变方法,增加课堂趣味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作为确定学习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习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因此,作为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将录音机、幻灯、投影仪、录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形、光、声、色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积极主动参与操练。由于电教媒体活动节奏快,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化为生动有趣,使得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突破,极富表现力,易于学生掌握。应努力让学生多听、多看,促进学生在大量的新材料的理解活动中获得信息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创设情景,做到“以境生情”。例如,在学Happy Halloween时,可以拿一个南瓜和一把小刀进教室,让学生自愿也带一些南瓜来,教师先示范做南瓜灯并用英语介绍过程,然后请同学模仿刚才的步骤,边表演边说英语,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学得更生动更活泼。

四、变换角色,参与课堂操练

英语教学的任务在于通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为适应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语言的扩大化,表达形式的个别化、多样化,教师就应当随教学过程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努力把自己融合于学生的活动中。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要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例如,在复习时,教师应当是巩固记忆者;在呈现新课时,教师应当是示范表演者;在操作练习时,教师应当是指挥员;在表演过程中,教师既是导演,又可充当演员。在学生讨论时,教师是个引导者,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使讨论顺利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变换角色,投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更全面地了解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进步,从而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倍增。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师是导演,新教材是剧本,学生是演员,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师生共同演出一台台多姿多彩的“英文短剧”,使英语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一大乐趣。如每个单元的comic strip就可以让孩子们来积极地表演,两个狗本身很可爱,孩子们很喜欢,所以每次都能绘声绘色地投入表演。

综上所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地激发和施展,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的跨文化学习意识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综合语言运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作为教师,应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努力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手段,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教学创造一个和谐、真情互动的空间,构建最有效的课堂。

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 篇4

1. 在课堂中,老师学生互动意识还不是很强烈

笔者是一名高中数学老师,对本校和外校一部分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的听课观察,很多老师认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是“老师教,学生学”模式,是教师讲给学生、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通过笔者与很多数学老师的交谈中,他们也是意识到这种问题的,也明白师生之间是能产生互动的,但是我国对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研究还是老师始终是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在老师可掌控的范围内的,甚至理解为老师提问题,学生踊跃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肯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这些.师生互动应该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层面上的互动,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沟通、理解、信任的过程.我国的课堂教学显然是没建立起这种过程.笔者曾经跟学生进行过这方面的交流,学生也愿意跟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但很多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深,在课堂学习中,不敢甚至不愿意与老师建立互动的关系.

2.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公平、差异现象

学生之间水平层次不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造成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和成绩好的、表达好的学生进行交流.有些学生成绩不是很好,也羞于表达,造成在课堂中有的学生经常被提问,有的学生一个学期可能都没回答过问题,这种现象也是很普遍的.这种现象对师生互动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师生互动是这个课堂中所有学生和老师的互动,而不是少数人的互动,没有所有学生参与,这种互动就是失败的.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成绩好的对一道数学题反应很快,成绩不好的要思考很长时间,课堂就那么短的时间,因此很多老师都喜欢提问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久而久之,造成整个课堂就是成绩好的和老师在交流,成绩不好的就被排除在互动之外.

3. 程序式的教学也影响到师生的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的问题,答案也在自己的心中,按照自己的教案进行.学生只不过是机械地配合着,都是在回答一些“是这样的”“对”.这种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的互动只能导致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人的交流,而不是大家的交流,这样就失去了互动的意义了.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笔者认为师生互动是一种相互间平等的关系,是大家共同进步的一种互动,而不是老师占主体的互动,这样就失去了互动的意义,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造成一些差生的心理问题.因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解决方法:

1.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学生敢于在课堂中向老师进行提问,形成在课堂中学生都勇于提问的课堂氛围,开发出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努力形成以下理念:师生互动是一种师生间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是相互平等的,不存在谁属于支配、谁处于被支配的关系.教师应该认识到在课堂中不是简单地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培养学生向前发展,建立起师生间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师生间的隔阂.

2. 在课堂教学中要消除差异、不公平的现象

老师应该采取民主化的方式,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不偏不倚,不偏心,公平公正,对成绩好的和成绩不好的要公平对待,这样才能建立起师生间的互动,这样互动教学才能真正进行下去.当然学校也应该改变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改变只注重老师的教学和考生成绩的体系,这种体系会促使老师主要抓成绩好的学生,会放弃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对成绩好的和成绩不好的采取同样积极的策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感觉到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课堂互动才能进行.

3. 改变程序式的教学模式,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互动和谐 篇5

当今社会,从国际争端到经济往来,从电视访谈节目到邻里生活交往,对话与互动无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达成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同样离不开对话与互动。

一、要“对话”,不要“一言堂”

“对话教学”相对于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体现。教师、学生、文本之对话三方相互作用,共创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以文本为话题,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实现学生知识的增长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对话则是学生间语言的交流、思想的交换。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又互相倾听,共享语文的精彩与智慧的火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最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实现与作者心的交流与情感的碰撞,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文的滋养。

二、应“互动”,需要讲策略

“互动”相对于教师过动而学生不动或被动。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只有学生敢于动、乐于动、勤于动、善于动,学生才能得到集体的成长和个性的张扬。

互动以主动为根本。课前,老师细读文本,“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和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预习教材,自读课文,学习词语,大概了解文章内容。课中,教师从细读文本中取其精华,运用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习语言,体悟情感,学生既得到鲜活的“鱼”——知识,同时也得到“渔”——发展智力,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

“互动”需要口动、手动,更重要的是心动。只有师生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有学生生命的成长,才能构建有效、高效的课堂。在课堂教学行动中,教师要适时运用恰当的评价彰显学生言行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学生关系。

三、巧“预设”,重“生成”,追求课堂和谐有效

当今,党和政府在创建和谐社会,同样,我们在创建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的根本是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创建和谐课堂,必须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进。

以情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 篇6

语言的渲染营造朗读氛围。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中介因素。教师语言是否幽默、具有魅力,是否能展现流动的韵律之美,是否能营造一种感染力及导向力,是学生能否深入理解每一篇课文的内容及体会作者情感的重要条件。语文教材中《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火烧云》中有这么一段:“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我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想象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引导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我绘声绘色的朗读,将“天下奇观”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以语言来渲染,使学生入情入境,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塑造情感形象。教师生动形象的表演,胜似千言万语的生硬说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比如在教《黑孩子罗伯特》这课时,我特意表演了罗伯特在得知丽莎病重,他毫不犹豫捐钱时“摸”“吸”“冲”“掏”的动作,表达了罗伯特竭尽全力救要救丽莎的心情。在故事的高潮,采用这种“以演助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使他们深入体验角色的情绪变化,加强自我的情感体验,把自己的感情自然地表达出来。

利用多媒体技术引读。现代多媒体技术适时恰当地介入教学活动,能产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绝妙功效,可以快速降低感知的难度,优化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高明的语文教师善于借多媒体来构架一座教与学的情感彩桥,师生置身其间会油然而生一种亲近感和真实感。这时,师生便可无拘无束地交流体验。如在教学《回声》一课时,我用课件演示了声波在桥洞中形成的路线,使学生形象地了解了回声产生的原因,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富有感情地把全文朗读出来。

从欣赏中体会情感、读出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皆是名篇佳作。每篇均是“情动而辞发”的情理统一体。为此,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欣赏品味。语文教师的情感应融入课文,然后从课文中走出来诱导学生进入教材、进入意境,去体会、去领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比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当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后,我作了简短激昂的演讲和饱含感情的朗读示范,并多次播放录音,配上悠缓的音乐,让学生边欣赏边反复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在朗诵中,把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那种精神升华到了极点,加深了学生对英雄的敬佩之情,以至于有些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多形式练习,促进学生感悟与思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促进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如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指导互动评读,提升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朗读时可以采用评读,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朗读能力。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鼓励学生互评,互相合作。同时,我也经常参与到学生的评读之中,一段时间下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评读效果明显。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提高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唯有做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才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预期效果。

师生互动,共建和谐课堂 篇7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学有所疑才有所思, 有所得, 才会产生兴趣, 形成动力。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 让他们敢想, 解放学生的嘴巴, 让他们敢问。由疑引发好奇心, 由好奇心引发需要, 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 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是从问题开始, 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问题, 并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培养其问题意识。这是促使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老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这也同样要求教师自觉地去扩充知识, 掌握新的信息, 及时更新知识储备, 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发问, 并正确解答学生的问题。

老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 老师要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 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敢问。另外, 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景, 引导学生会问, 比如, 在讲解“淝水之战”时, 师生一起了解了双方兵力对比, 前秦有80万大军, 而东晋只有8万, 但最终胜利的却是东晋, 这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悬念式、冲突式情景, “80万对8万, 前秦胜的几率大, 为什么却是东晋胜了呢?”在学生头脑中很自然地就会出现这个问题, 而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除培养学生敢问、会问以外, 还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 孕育问题的意识, 捕捉“问的契机”, 让学生敢问善问。

二用爱心去感染学生

每一位教师都要有爱心, 因为爱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人格品质。对学生充满爱心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更何况作为教师的我们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一些著名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经验之谈中无不谈及要对学生有一颗真挚的爱心。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教师只有认真地分析和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变化, 以爱心作为前提, 要学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也只有爱护、理解、帮助、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 教师的工作成果、思想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 才能使学生产生好的人生体验, 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观念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律观念,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卢梭说:“人一出世就开始自我教育了。”所以要鼓励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自己塑造自己。使学生具有“慎独”的观念和意识。所谓的“慎独”, 指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在独处之时, 也能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坚持良好的品德行为。老子说:“自知者明, 自制者胜。”班主任不在时应该让同学们相互监督和检查, 由值日班长负责管理, 使学生“老师让我们必须遵守纪律”的意识逐渐改变为“我自己要遵守纪律”的意识, 从而增强他们独处时的自律能力和观念。

四对学生要学会批评

有时老师在讲台上批评学生的错误, 但大部分学生摸不着头脑, 不知如何去做。犯错误的学生也不怕, 还是我行我素。批评要有针对性和目的, 要针对到具体的人和事, 要一针见血, 使他们知道那个地方做得不够好, 今后应该如何去做, 何时去做。

例如初二下学期的一次考试, 成绩出来以后, 发现我们班的成绩考得不理想, 我马上开了一次班会, 在班会召开之前我充分了解了几名成绩下降很快的学生, 在班会上我做了有针对性的批评。列举了这些同学在学习上做得不够好的一些表现, 然后给他们提出具体的目标, 最后还让学习好的同学, 每人对一名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同学进行辅导和督促, 并及时向老师反映情况。结果在期末考试中, 他们的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要努力做到在批评教育的时候, 力求点到即止, 给学生一个自我改正的机会。这样, 学生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 又会对老师的宽容有所感激。从而使他们不断提醒自己、改正自己, 在生活和学习中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

创设和谐互动的英语课堂 篇8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教学环境的基础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 对提高课堂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师生关系融洽, 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能调动学生极大的热情去参与学习;同时, 实现师生之间互相信赖、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 将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1. 教师要从自身做起,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在英语教学这一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用自己的身心去影响学生, 用自己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用自己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热情, 使学生和你心心相印、协调一致。只有教师树立了复合型人才的形象, 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学生对英语教师的信赖也有助于学好英语。

2. 教师要有现代的师生观念

在现代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 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教师作为知识的促进者, 其角色行为表现在:帮助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其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技巧, 引导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正确思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认识到自己不是课堂里的“权威”, 在教学中对学生不是命令而是指导。比如在课堂用语中, 应该说Would you like to...Do you want to have a try?Would you please...?而不应该单单用表示命令的语气, 以表示对学生的尊重, 体现师生平等, 从而使教与学的关系达到平等。

3. 教师要关爱学生, 以情动人

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要上好课, 先要从爱学生做起, 这样才会感到自己在课堂上执教是那样的潇洒。”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当我们真正对学生充满爱心时, 我们才会是愉悦与满足的, 我们才会喜欢他们的点点滴滴, 我们才会宽容他们的过错。“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寓情于教, 以情动人是教学中英语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英语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 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 学生才能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 参与完成教学任务。要在教学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例如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 经常和学生谈心, 体贴和关爱学生;同时, 要充分发挥英语教学中直观情感的优势, 如合理运用形体语言、手势, 既可以传递思想, 又可以表达感情, 还可以增加教师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总之,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些体贴入微, 多些表扬, 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 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就一定会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而愉快的火花。

二、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和谐教学环境的主要方面

和谐课堂是以教室为载体, 以“体验与创造、内和外顺、共同进步、生态发展”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各要素要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 以实现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课堂是完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方面, 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主要互动过程。因此, 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 是实现和谐课堂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英语工作者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 从行动上研究学生。

和谐互动, 达到教学的上佳境界 篇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子路率而尔对曰:“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 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赤, 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 愿学焉。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点, 尔何如?”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 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有关这一章的注疏和阐发, 从汉至唐, 从宋到清, 从近代到现代再到当代, 已经有了不知多少个版本。这里不可能就其中蕴含的“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之类进行展开的具体的分析。这里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很见性格、很有情趣、很有内容的场景。从教学的意义上说, 这个场景达到了和谐互动的上佳境界。

在这里, 孔子作为师长, 他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发出了极具针对性的提问, 切实激发了弟子们积极应答的热情。二是认真、沉静而又投入地倾听每一位弟子的发言。对于子路的“率而尔对”, 孔子应之以“哂”。这个“哂”正是孔子倾听子路的发言所做出的情不自禁的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哂”者, 只是针对子路的“率尔”, 而不是子路所说的志向。对于点 (曾皙) 的发言, 孔子由衷地产生了“吾与点也”的共鸣。对于这一层的理解和诠释, 历来也是见仁见智的。但有一点则是毋庸置疑的:孔子的“喟然而叹”同样是倾听了弟子的陈述后情不自禁的反应。三是在与曾皙的交谈中, 对于弟子们的发言做出了公正、客观和恰如其分的点评。他在倾听的过程中, 没有对冉有、公西华的发言表示出什么, 但在后面所做的点评中则充分肯定了冉有、公西华欲有为于国家大事的志向, 这也印证了他在前面听冉有、公西华的发言同样是倾心投入的。孔子做了这三件事, 使得这一次教学活动收到了“和而不同”、和谐互动之效。

环境与主题互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篇10

一、通过多种资源,创设灵活的环境

以往我们的环境一般都是由教师布置后,基本保持不变。这样统一的环境,幼儿就没有更大的自由选择的机会,也没有自主参与的机会;现在布置主题墙时,我们并没有机械地把一个个主题“刻”在墙上,而是让墙饰“活”起来,这个“活”不仅体现在内容的丰富性、材料的多样性上,也体现了材料收集形式的灵活性。如家长协助收集资料、老师和幼儿一起收集资料、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及老师、家长、幼儿一起收集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会使主动活动更丰富,更贴近幼儿实际,幼儿动手操作更快乐、更自信。

二、合理利用区角,创设动态的主题环境

大家都知道,几乎所有的孩子对于新鲜、动态的事物都十分感兴趣。环境也是这样,孩子们对于有兴趣的事物,就会动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通过眼看、耳听、手摸,了解事物的特性。所以,根据孩子的这个特征,在开展“亲亲小动物”的主题时,我们在自然角里养育了小金鱼、蝌蚪、小鸡、小鸭等小动物,幼儿在一天天照顾它们的体验活动中,观察到了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在用画笔表现它们的时候,幼儿就非常得心应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表现能力,所以这个主题墙饰就很美观。幼儿真正参与了环境,并且是自发地去表现,体现了幼儿自主参与主题并表现主题的和谐。幼儿利用区角表现的作品进行展示的几乎每个主题墙饰中都有。

如“春天真美丽”中,在自然角中投放了种子、鲜花、蝌蚪,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观察,让幼儿自己发现种子发芽的过程、蝌蚪的生长过程、鲜花的外形特征等等。我们做的只是在区角中提供纸笔让幼儿将自己看到的表现出来,效果非常好。

墙面环境的创设使幼儿真正参与到了环境的创设中去,教师的角色也就从原先单纯的传授者变为观察者、倾听者、支持者,原先的讲解示范等直接的策略更多地转变为适时的介入。

三、将幼儿的情感体验表现在墙饰上

对于小班来说,幼儿的情感已经很丰富了,但是却存在难以表现的问题。我们也难以更好地走进幼儿的心里,做幼儿的朋友去倾听幼儿的想法。在“一起玩”、“朋友多真快乐”的主题中,都是表现幼儿与同伴一起合作、分享、创造快乐的、美丽的情感。如何将幼儿之间这些相亲相爱的感情表现出来呢?我们可以请幼儿画画自己的好朋友并说说好朋友是谁,并帮助幼儿编写上学号,展示在墙面上,教师明确谁和谁是好朋友,就更快走进幼儿的心里。而表现心中的美感就需要很多的手段,比如让幼儿共同表现灿烂的向日葵,从幼儿选择的色彩上就能很直观感受到幼儿当时的心情和幼儿对于颜色的喜爱,从而让教师和幼儿走得更近,真正让处于这个环境中的人感受到对于彼此的喜爱。

四、追求新颖有趣、游戏性,激发幼儿主动与环境互动

在开展主题“奇妙的蛋”的过程当中,首先的思路是:将主体活动融入区角。例如:在美工区内,我们结合了主题活动的第一个分支“蛋宝宝的世界”让幼儿找找“谁有蛋?”让幼儿画出会生蛋动物,同时结合“好玩的蛋”这个分支,我们创设了“蛋壳贴画”、“蛋的造型师”等;在数学区当中,我们让幼儿给蛋宝宝穿衣服练习排序、在蛋宝宝身上学数字、让幼儿按数取物,练习4以内的点数。整体看来,这个环境融入了主题,环境与主体之间也有互动。但这样的环境不能很直观地体现主题氛围,缺乏童趣,比较机械,也体现不出幼儿一同参与环境创设的整个过程。于是我们讨论出了另一套方案。我们不仅仅单纯地将主体活动融入环境,融入区角,更进一步创设了“蛋蛋超市”、“蛋蛋食品加工厂”、“蛋蛋实验室”、“作坊”等有趣的环境,让幼儿以游戏的形式参与到各个区中。同时,将区角活动融入到各个区域当中,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同时,这也达到了环境吸引幼儿的首要目的、环境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五、针对幼儿年龄、能力差异注重个别指导

在环境创新后,幼儿对各个区域产生很新鲜的感觉,很愿意参与活动。我们在区域创设当中考虑了我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差异,为了更好的组织活动,我们进行分组操作活动。让幼儿在分组活动中,根据自身的水平,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发展,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发展。例如:在“蛋蛋超市”,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在蛋蛋超市里还可以做些什么?幼儿讨论后,纷纷动手,在教师准备了不同材料的情况下,有的做简单的蛋蛋小馒头,有的做较复杂一些的汉堡等,教师也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加以指导。幼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幼儿的发展得到激励,并提供了幼儿尝试不同操作的机会。

优化师生互动 构建和谐课堂 篇11

一、创造语言交流的和谐氛围

课堂教学就是对话,而且这种对话只有在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下方可进行,但我们过去一贯的做法是:总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是黑着一张脸,就是动辄大声呵斥,甚至有时“拳脚相加”,深信“不打不成才”的古训。长此以往,师生之间就形成了猫鼠关系。

学生见了老师避之惟恐不及,哪还有课堂上发表意见之勇气?现在,我们不妨学学孔圣人的做法,或许对我们有所启示。《侍坐章》开头孔子有一席导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你听,先生多么平易近人啊!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大几岁就不敢回答问题,畅所欲言了。你们平常老埋怨别人不了解你,现在有人很想了解你们,你们就说说今后打算干什么事呢?。你瞧,孔老先生毫无倚老卖老之态,既能完全放下架子,和学生平起平坐,又能如此努力的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顾虑,积极的鼓励他们畅所欲言。不用说,在这样和蔼可亲的师长面前,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气氛里,谁都愿意倾吐心声,诉说衷肠。不是吗,无论耿直轻率的子路,还是谦逊温恭的冉有,公西华,以及有点谨小慎微的曾皙都能各抒己见,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而不是越俎代庖让他们被动的接受,也不要漠视他们的思维创造,让他们的身心受到束缚。只有学生有表达的自由,有个性张扬的机会,学生才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搭建师生心灵对话平台

课堂上师生的讨论,交流不是像有的人那样挂出几道题目,让学生或集体,或分组的“自由”讨论去,教师只是悠闲的转来转去。真正的讨论,交流,需要的是教师耐心的正确引导和充分的铺垫搭桥。孔子曾在《论语·述而》中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他早就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的兴趣和动机。的确,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就要努力去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要倾听,又要敢于发言,师生间彼此的心灵向对方相互敞开,《侍坐章》在谈话中,除了主动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外,又通过不断扮演一个成功教师的多元角色来推动师生平等对话的有效进行。虽然孔子认为“为国以礼”应该谦让,但面对子路过于自信自负的谈吐,只是包容的一笑了之;对曾皙的顾虑迟疑能循循善诱、适时鼓励:“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正是先生的那种包容、尊重、激励,才使师生心灵的情感上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整个过程中,先生既以平和亲切的语气交流自己的志趣,但并不曾“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压制学生,又以一个长者、智者、朋友的身份,不断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的设计渠道。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师生心灵对话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多元角色;在课堂上既是平等的合作者,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又是成功的导演,要统揽全局,运筹帷幄;既像一个热情开朗的导游,兴致勃勃地带领“游客”观赏一个个胜景,又像一个机智聪明的节目主持人,时时刻刻吸引着观众的心;既是组织者,又似乎是访谈家宾。只有充分扮演好这个多元角色,才有可能在课堂上拨响学生心灵的琴弦,奏出师生共鸣的心曲。

三、创建对等欣赏的亲和磁场

现在有许多人依然过分地强调课堂纪律,认为“纪律是效率的保证”(即使在课堂讨论中也严格要求学生几不准:即不准大声说话,不准有较大的动作,不准发出笑声等等。)弄得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像戴了脚镣手铐的囚犯在放风一般。课堂上面对一个个个性不同的主体,面对他们依据自己的生活,陈述自己的见解时,老师所要做的是什么呢?我们看《侍坐章》里孔子的做法吧。你看,孔子与学生讨论中竟然默许曾哲“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出格行为”,让他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自由自在地回答。面对四个弟子,孔子能把他们看成一个个不同的个体和特例,对于他们的观点无一不是耐心地倾听,必要时才做适当的引导。先生明白,学生是一个需要爱的群体,在对话过程中,或许老师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或一句话,都可能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这种交流出现阻塞甚至冷场。看来,今天我们要让学生“爱屋及乌”(因为爱你敬你而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幸福快乐),就首先要平视学生,要尊重他们。另外,最关键的是要学会倾听,学会赏识你要懂得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能够帮助他扬其所长,促进其他方面进步;要对学生的思维火花抱有欣赏之态,鼓励培养学生创新发展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焕发他们烂漫、真诚、创新的魅力,才能让你感到来自学生的鲜活,才能使课堂洋溢着生机和活力。

总之,孔子,《侍坐章》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教师要建立师生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沟通,就要以课堂中完全平等的一员,扮演起多元的身份角色,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碰撞,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真正用自己的心灵去说,畅达的陈述自己,凸现甚至张扬其个性。

浅谈和谐互动的体育课堂教学 篇12

一、和谐互动的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最近几年, 我们能看到和谐互动式的娱乐节目深受观众的喜爱。主持人的引导, 观众的参与, 使整个节目始终处于欢乐、热烈的气氛当中。同样, 我们的体育课堂若采用和谐互动式教学, 也能使课堂数学深受学生的欢迎。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发现它不但能使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而且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重要的内驱力。在现实中, 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 原本是有兴趣的, 但迫于文化课学习繁重的压力, 学生喜欢体育却不爱上体育课。在此情况下, 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创设情景,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例如, 在学习纵箱分腿腾越这个动作时, 我采取了和谐互动共同参与的问问、议议、答答、练练、比比的互动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不急着去做示范, 而是先提示, 让学生观察面对的是什么器械, 如何跳过, 以前玩没玩过类似的游戏等等。然后, 让各个小组带着这些问题讨论:应该怎样去练习?练习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讨论结束后, 各小组自行学练。教师审时度势地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学习, 看哪一组的动作舒展优美等等。最后, 组织学生评委对各个小组的练习过程进行评比。在这样的问、答、议、练、比的课堂上, 学习气氛热烈奔放, 沉闷的局面一扫而光, 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习兴趣自然而然被激发和调动起来, 课堂教学效果极好。

二、和谐互动的课堂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时, 有肢体的参与, 也有思维和情感的参与, 从而达到想练结合。过去的体育教学, 对练的落实比较重视, 调动学生的思维不够, 因而, 导致学生的参与浮在浅层面上。

学生学习体育的目的, 不仅仅是增强体质, 还包括发展思维、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育课的核心是进行身体练习, 但身体练习也要有思维的参与。学习与掌握的程度, 既受学习时间、练习次数、学习兴趣、运动表象的影响, 同时也受思维的影响。疑则思、思则变、变则新。体育课堂求思、求变、求新, 而思、变、新的前提是“疑”。“疑”即学生的质疑、探疑、解疑, 这种习惯要靠教师去培养。所以, 教师要合理地把握学习内容, 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注入催化妙方, 激活学生的思维, 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而和谐互动的课堂无疑就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妙方。如在学习“障碍跑”这一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提问学生:“你们平时走在乡村的小道上遇到过什么障碍?”同学们会马上回答:“有水沟、大坑、山洞、树木等等。”教师继续发问:“你们会怎样通过这些障碍呢?”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遇到水沟就跨或跳过去, 遇到山洞就钻或绕过去。”“好, 请同学们利用垫子、标杆自己设置各种障碍, 并自选合适的方式通过障碍。”同学们立刻忙碌起来, 开动脑筋, 去质疑、探疑、解疑。老师别具一格的情景创设, 深深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锻炼了思维。

三、和谐互动的课堂能有效地实现多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有一个质的飞跃。传统教学关注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 而新课标关注的是人的智力、情感、态度、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学会生活, 关注现代社会, 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和谐互动式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交互发展”的过程, 它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上一篇:农村医疗卫生政策下一篇:实时多任务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