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现状(精选12篇)
农村经济现状 篇1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在对农村经济进行发展规划的过程中, 对国家颁布的农业政策要及时了解, 用科学的发展观武装头脑, 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 实行机械化作业, 还要提高农民的素质, 加大农业发展力度。我国对于“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所以在发展农村农业的过程中, 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对其进行整体规划,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关键词:农村的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要意义
1 现阶段农村的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1.1 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
有效供给的压力增大, 对农业的发展不够重视, 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更正或者计划, 给国家粮食供给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 需求方面是因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以及逐渐变化的结构, 再者就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 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就使得消费结构有所升级, 并且对加工的需求有了一定的扩张, 所以需求在不断增长。从供给的角度出发, 我们知道, 中国正在逐步的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 所以城市化的建设在逐步形成, 耕地面积越来愈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只能是越来越少, 除此之外, 水资源的短缺以及分布不均匀、对地下水进行过量开采都会造成缺水现象, 使得农业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有就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农村留下的部分农民劳动力素质并不高, 国际形势不稳定, 中国作为粮食出口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固定, 这就造成了对高质量粮食的大量需求, 给粮食的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1.2 农村的慢发展严重制约了全国人民奔小康的脚步
目前, 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并不快, 农民的收入还是像以前一样低靡, 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与我国政府制定的全民奔小康的计划还差得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 只是依靠种地来增大收入实现高收入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二, 农业部门的就业并不能很好地增加收入, 并且它的增长速度不放慢。对公共服务来讲, 最基础的设施水平有限。一部分农村地区还是出现出行难的问题, 水的覆盖率不高, 有些农民甚至还是居住在危房里。
1.3 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建设的计划实行性不强
城镇作为“农村之首, 城市之尾”, 具有半城市化的特点, 它的人口还在继续增长的进程中。再者, 城市的一些产业并不能很好地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农村的公共化服务并没有普及开来, 城镇的建设成果并没有给农民带来惠处。
2 农村的农业发展方向和思路分析
2.1 目标任务分析
现代化农业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农业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 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
2.1.1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 其内涵随着技
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 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讲, 农业现代化只有阶段性目标, 而没有终极目标, 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和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 一般可将农业现代化分五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阶段及发达阶段。一个国家、地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必须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特别是农业发展现状,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实际而又便于操作的决策。
2.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按照新时
代的要求, 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 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1.3 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脚步加快。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
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 统筹谋划、综合研究, 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 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 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坚持“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子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 加大投入力度, 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农业基础,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和谐,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3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3.1 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3.1.1 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提高耕地质量为重点。一要大幅
度增加各级财政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的专项资金规模, 整合各类项目投入资金。二要深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通过个体经营、股份合作和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 探索农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的财政补贴机制, 健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机制。
3.1.2 以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 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又要“立地”。一方面, 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另一方面, 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 加强优良品种培育。二是农技推广要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建设。
3.1.3 以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节约农业。开发推广节能技术, 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型农业机械。加大节水和排灌机械购置的补贴力度, 鼓励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推进农业节水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普及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 引导农民节约使用种子。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 推进农林副产品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延伸农业产业链, 将各种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和深度加工。鼓励规模化养殖场和农村社区集中建设大中型沼气设施, 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 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原建设和保护、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保护珍稀物种和种质资源, 防止外来动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种入侵。
3结束语
农业发展是我国的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所以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基本。农业作为我国的三大产业之一,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对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 提高农村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红宇, 杨春华, 张海阳, 等.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农业政策的创新[J].管理世界, 2009.[1]张红宇, 杨春华, 张海阳, 等.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农业政策的创新[J].管理世界, 2009.
[2]王春岭.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 2005.[2]王春岭.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 2005.
[3]张仲威.试谈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从美国经济危机中得到的启示[J].农业展望, 2009.[3]张仲威.试谈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从美国经济危机中得到的启示[J].农业展望, 2009.
农村经济现状 篇2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考试快速发展时期。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94年比93年增长4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产值94年比93年增长57.6%,经济实力明显增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治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调节作用大为在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94年比93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27.4%和8%上升为29.%和8.9%,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强。1993年全国优质稻种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占水稻种植面积30%以上,压缩种植米质较差的早米山稻1200万亩,同时经济收益的蔬菜、瓜类、和水果种植面积增加较多,94年比93年扩大84万公顷。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93年农村
非农行业总产值45624亿元,比上年增长57.6%,其农村工业总产值35841亿元,增长58%建筑总产值3911亿元,增长44%,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值3345亿元,增长65%。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地区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同时注重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优化企业布局,推进企业集团化经营,狠抓企业技术进步,加大资金投资力度。为乡镇企业发展增强了后劲。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国家和地区的投入增加,政策导向、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不断扩大,以及在东部地区的影响,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不断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94年农村家庭纯收入人均为881.3元,比上年增长30.3%,占总纯收入的72.7%;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94年农民从企业所得到的劳动收入人均为328元,比上年增长67.7%;三是农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94年人均500元以下的人口比重达到24.3%,比上年上升了3.8个百分点,接近农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然而,农村增收困难仍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大难
题,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未消除,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中国农村经济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大问题。正是基于此,中央“十一五”规划中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宏伟目标,将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民走在经济发展的边缘,正如不少媒体指出的,目前不少中国农民似乎已经不愿意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了。去年央视的《经济半小时》曾报道:洪湖市峰口镇唐嘴村,1900亩耕地中就有700亩没人承包,当地政府不得不以每亩30元价格包给外地人,而这只是农村承包费的十分之一。凡是关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人们,都明白这一现象已经到了何种严重的地步。俗话说,农人恋土,野人恋山,热爱土地是中国农民沿袭了几千年的天性。今天为什么要离开土地?原因很简单,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不能得到相应的产出回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性,农民也不例外。在“不种不亏,越种越亏”的情况下,农民宁愿选择不种地。
从某种意义上,农民不爱土地,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城市,只不过是农民沉重负担而收入菲薄的一种消极抵抗罢了。倘若农村可以提供一个发挥农民的人力资本环境,农民是不需要离开农村的,与菲薄收入相伴而来的是,农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健康与营养的投入不足,农村青少年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等等。而这些,正进一步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致使农民难以脱贫。
自1985年以来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一直处在社会最底层,且与社会其他阶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在
中国中西部,仍有很多农村地区处于集团贫困状态。从广大农村来看,影响其发展的有这么三个相关问题:
第一、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近年来增长缓慢。其原因在于开支大,农用资料价格上涨;负担重,收入减。
第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要增加农民收入,一个重要药方是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但问题是谁来调整,有没有能力调整。
第三、土地制度问题。这是农村经济制度的根本,要解决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除了要处理外部环境外,关键要改革现有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处在的问题以及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目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依靠精细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创造出一批比较有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2、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投入管理体制。财政支农资金总的分配、管理原则及其制度由财政部门负责。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方面同时做文章逐步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投入力度,重新配置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财政投入;调整压缩粮食流
通领域的财政补贴,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调整政府农业管理职能配置,整合农业财政资金,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公共财政体制框架,重新确立农业财政资金分类,就减少交叉和中间环节,提高农业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认真落实财政预算内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
3、在城市化速度加快,大量外来人口和农民工涌入城市的大趋势下,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大中城市要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外来人口按职业或者居住地入户。保障农民工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要承认城乡差距的现实,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逐步改变农村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逐步扭转“三大差别”,而不强求农村道路、学校、等公共事务与城市一样的标准。
4、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税费改革制度,稳定农民和国家的利益分配关系,在此基础上,“先规范,后降率,再转制”的原则,分部实施。利用积极实施财政政策的时机,在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及逐步取消农村特产税措施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上,降低农业税税负,同时明确规定征收的农业税全部返还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土地资源税、所得税和增值税等税制的完善,取消农业税,建立完善的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发展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广大农村的生产结构活动已开始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使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模 式正在由单
一、分散、粗放型向综合、集约、效益型转变;农村工业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正在由星罗棋布的分散发展向集中连片的集团化建设发展转变。这些转变将预示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必将由一个大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强烈依靠。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在20世纪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的新发展。
农村经济现状 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4.026
1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
在当前的我国农村,由于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的重心一直以城市为主,对于农村的各项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大多数的农村人思想保守、不解放,整体的文化程度不高,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少之又少,近些年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都选择到城市就业,农村留下的多数都是妇女儿童加上年老体弱者,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结构和素质日趋走低,对于农业新技术及新农机的推广方面存在一定的制约,也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现有的农村种植结构单一,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每家每户独自决定生产,土地处于分散状态,从历史来看有一定的积极方面,但在农业机械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高效农业及集约经营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传统的耕种仍是主要形式,产品基本也是粗放的管理加工,优质产品及标准化生产比重很低,而且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当缓慢,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这也导致农民的增收渠道狭窄,农民的收入增加较慢。
1.2 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农业的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有其固定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一般投资周期较长而且收效较慢,属于规模经济,这也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向农业方面投资,虽然近些年国家在农业发展上给予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一些大型企业开始逐渐投资农业,但从现实来看,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企业还是不多,特别是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现有的一些龙头企业,多数也都是产品结构单一,处于简单加工的层面,在农产品及畜禽产品加工方面,缺乏深加工能力,产业链较短,在市场竞争中缺少优势,发挥不了带动作用。
1.3 农业生产成本高,服务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物价的飞涨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农药、种子、化肥的价格都较之以往有成倍的增加,高成本的农业生产,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也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多年来,我国在农业服务方面的不重视,使得现有的农业服务体系十分不健全,农业生产在科技、信息、标准化、产品防疫体系以及农产品的检测等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农民的农业生产,仍处于市场短平快的影响,盲目性很强,在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分险方面的能力很弱。受市场变更和自然灾害导致绝收和赔钱的情况时有发生。
1.4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民维权难有保护
农村土地政策使得土地的经营权大大延长,随着国家的“一免三补”优惠政策落实,土地越来越值钱,这也导致农村的土地在流转中纠纷不断,很多土地问题由于难以找寻相应的法规法律进行解释,给政府和司法机构带来了诸多难题,有的矛盾长时间难以解决。另外很多管理者对农村的经济管理重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认真的态度,有些管理者对于农业补贴款随意截留和挪用,而农民在这方面也缺乏法律意识,侵害农民权益又得不到解决的情况屡见不鲜,农民维权难度很大。
2 农村经济管理对策分析
2.1 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只有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见识的农村劳动力投身到农业生产中,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才能真正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领域,在生产中发挥真正的效益,体现科技生产力,高素质的农民队伍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要想方设法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能和科学素质,为农业生产提供源动力。
2.2 健全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农村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认真分析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在设备、经费、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充分发挥管理的职能,保障农村经济的平稳运行,另外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规章制度,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水平高低是由管理队伍的基本素质决定的,所以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现有农村经济管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采取内部培训加外派学习的方式,另外要适当从外部引进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队伍中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建立完整的工作体系,确保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稳定,工作积极,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做好农经工作,为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发挥最大能量。
2.4 落实政策,加强监管和调控
坚决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继续落实好种粮直补等惠农措施,稳定粮食生产。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稳定农资价格。加强农资市场管理,严打损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行为。培育当地土地流转市场,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体集中,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
3 结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作为农经管理工作者,一定要立足实际展望未来,看到农村经济的美好前景,努力在农经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深入研究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比如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问题,比如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问题,比如做好劳动力转移问题等等,要积极应对努力解决,确保农村经济管理的快速稳步发展。
云南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云南农业,现状,发展趋势
1 云南农业的发展现状
云南位于我国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07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2654元, 比全国农村居民收入低很多。新农村建设遇到很多障碍。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 第2、3产业的效益不断提升, 第1产业的产值比重也在上升, 由1990年的168.1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50亿元, 农民收入增加, 生活水平提高。云南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其一, 云南位于我国的第一阶梯, 地势较高, 属于山区农业。云南省的总面积是全国面积的4.1%, 而山区面积在全省面积中占绝大多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成交通不顺畅、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水平低、科技化水平低等不良后果, 从而使云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但是云南省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又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生产了一些名贵的农产品和一些珍惜的物种基因,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其二, 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部, 与邻国的交界线有4000多km, 与周边国家的经济, 文化交流广泛, 形成一种资源互补, 资源共享的良好形势, 有利于该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其三, 因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 云南省已经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服务业。
2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云南省的农业基础脆弱
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 地质构造疏松, 地势高, 森林覆盖率低, 水土流失严重,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在发展和科技投入的过程中, 所受到的制约比较多。
2.2 云南省独特的地貌形式引起交通闭塞,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有很多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严重影响了云南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在由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换过程中的产业化机制还不够成熟, 分散经营的传统经营模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 科技投入少, 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是制约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桎梏, 云南省的科技队伍量较少, 科研水平落后,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产销服务脱节, 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4 总体投入不高且投入渠道单一
一是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效益低, 不能提供充足的资金带动农业发展。二是农民缺乏投入产出比的意识, 多数地区的农民知识投入能维持一般再生产的量。三是投资机制不健全, 股份制、引资渠道机制并没有建立。四是优于支持农业的款额被挪用, 挤占。
3 农业发展趋势
3.1 加快产业化发展, 扶植特色经济
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部边陲, 虽然存在一定的发展弊端, 但也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其区域优势, 我们需要扶植主导产业, 重点发展畜牧业、花卉、旅游等一些具有特色的产业, 同时大力引进一些新品种, 合理改造产业结构。再加上云南省地区差异明显, 城乡差异大, 可以在不同地区重点扶植一些有区域优势的产品, 增加农产品的档次。
3.2 根据市场化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市场化指根据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 改变因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效益低, 农产品过剩或者不足等现象。其核心和实质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 这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一方面是根据市场需要, 调整农、林、牧、渔业在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 大力发展饲料加工, 扩大水产养殖面积, 种植安全营养的植物;另一方面体现在农业产业链上, 实现产销一条龙, 这样可提高生产效率, 减少生产盲目所带来的弊端, 改善分散经营引起的不良后果, 增加对市场预见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3 扶植乡村工业,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加快云南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必须加快发展非农产业, 实现农业、商业和工业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展私营经济, 在不同地区建立私人工业园区, 培养私营大户来带动小型私营经济的发展。二是重视小城镇的建设, 鼓励农民相互交流, 进镇进城从事非农产业, 既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还可以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速度。三是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 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企业协调并重, 以创造出更多的生产资本。
参考文献
[1]毛玉刚.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三合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篇5
摘要 “三农”问题的不和谐,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报告浅析了三合镇农村经济过去的现状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将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分析三合镇农村经济,对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对改善农民的生活、对三合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民收入,教育,特色农业。
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难题,也是一直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的关键,它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民族现代化等社会发展的现实,并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稳定统一。作为发展中的三合镇农村,要发挥该地区的优势,开发内在潜力,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结束历史上艰辛的生活。
一、“十一五”期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情况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省市的总体部署,结合县情实际,积极创新举措,全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一枝独秀的传统模式被打破,食用菌、北药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多元支撑的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食用菌产量今年可突破6000万袋。中草药栽培规模达1万亩。全镇发展规模化养殖小区4个,各类规模养殖场42家,规模养殖大户68户,目前畜禽饲养量分别为生猪11.4万头、肉牛2.59万头、羊1.8万只、家禽155万只。
二是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加快。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优质农产品开发,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以及抗旱节水灌溉、激光平地、等离子种子处理、生猪快速育肥、肉蛋鸡综合高产等新技术,水稻优质品种率和农业科技入户率均达到100%,先进适用养殖技术推广覆盖率达80%以上,防疫密度达98%以上 三是绿色、有机水稻基地规模壮大。全县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55万亩,有机水稻8万亩,分别比2005年增长72%和900%,成为全国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全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县、全镇无公害农产品整县推进县和哈尔滨市绿色食品工作先进县。
四是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立足不同区域资源特点,发展各镇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了中西部平原以发展优质水稻种植为重点,东部山区林场以发展食用菌栽培、山特产品采摘为重点,依托仁怀的酒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布局。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镇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农业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在种植业结构上,我镇粮食作物比重依然偏大,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高效经济作物面积相对较小。在产业结构上,主要以种植业(水稻)为主,产值占一产比重达到70%左右,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的总产值占一产产值比重在30%左右,农业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近年来,我镇支农资金投入力度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弱。农业科技转化率相对较低,信息和技术服务仍以产中指导为主,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缺乏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目前,除新引进的东方集团稻米加工企业外,我县本地稻米企业基本上都属于规模小、产能低、范围窄,精品意识和深加工能力不强,没有把市场和农民很好地联结起来,未形成相对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四是品牌优势不够明显。我县虽然已经注册了一些农副产品的商标和标识,但是由于缺少大量的资金注入和大企业运作以及大手笔的推介宣传,80%的农副产品仍以低级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开发生产,品牌优势尚未真正发挥出来。五是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目前,我镇农村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不足20%。不少农民信息闭塞,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同时,很多年轻、有文化的农民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年龄偏大、且文化程度较低,保守思想根深蒂固,短期内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六是农业开发资金短缺,调控能力不强。由于财政相对困难,对上争取资金有限,银行信贷渠道不畅,没有大集团、大企业注入开发资金等原因,农业开发资金严重不足,不能及时足额投入,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方式单
一、手段不灵,仍依赖于政府计划、单向调整的问题。
三、“十二五”时期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目标、原则、产业布局以及任务重点及保障措施
(一)总体思路及主要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城乡统筹、以工促农的总体要求,突出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主题,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发挥特色优势,走精品化道路,实现从水稻为主的原粮输出大县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商品输出大镇的转变。到2015年,粮食总产突破12亿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流向适应市场需求,让有限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发挥比较优势。根据我县的资源特点和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鼓励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市场需求,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加强与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深入交流,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技术支持。
四是加速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 高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增强辐射牵动能力。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壮大农民生产的组织规模,实现农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五是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真正地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
一是构建精品农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我镇农业基础好、技术较为先进、水田面积比重相对较大的优势,借助创建万亩水稻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的契机,在积极争取各类农业项目的同时,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密切与各大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培育研发优良品种。组建农机合作社,配备各类先进农机具,稳步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采取龙头企业租赁、农民土地入股等方式,促进土地流转和集中连片经营。同时,立足我县优质稻米、食用菌、生态养殖和山特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壮大生产规模,促进要素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并辐射周边地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效益提升,着力打造精品农业示范基地,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坚持把引进培植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来抓,借助茅台集团加工园区建设的契机,积极整合现有企业,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支持开发高端营养米、礼品米以及加工米糠油、稻壳棒等,延伸配套产品及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切实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积极探索灵活高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完善农业订单,促进良性发展,实现企业与农户的互利双赢。
三是积极提升品牌效益。抓住省、市全面整顿大米市场的契机,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强化产品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活动,并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加强日常监管,切实提高产品品质,保护、发展好“三合大米”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信誉。加大投入力度,聘请专家对“三合大米”进行从种植 到餐桌的全程包装,融入独特的侨乡文化内涵,借助主流媒体,大造宣传声势,争创国家驰名商标,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有效抢占高端市场。同时,充分利用“得莫利”等地方特色品牌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山产品精深加工业,满足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我县优势特色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品牌效益。
四是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以打造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借助政府门户网站、农村信息站等信息资源,进一步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并完善生物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作物育种信息管理系统、动物改良信息管理系统、农业科技文献信息系统、温室自动化控制系统、农场生产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信息系统、农场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等子系统,并实行标准化管理,形成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依托、以基层服务站点为延伸的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向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传递权威的生产技术、市场价格以及各类供求信息,有效解决因信息滞后造成的结构调整趋同性问题,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 篇6
【关键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0.前言
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的一大问题,为了更好的落实农村经济管理,就要对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一个国家稳定的发展,很大一部分的贡献就来源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目前也颁布了很多关于农村经济管理和发展的政策,希望可以促进农村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管理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所以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变得尤为重要。
1.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的简要介绍
为了保证我国农村经济能够更长远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管理的改革和发展变得迫在眉睫。我们知道,现在的三农问题和一系列关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都是我国政府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只有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和谐新农村的发展。现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有要采取措施减轻农民的负担,对村级别的财务和审计工作加强监督和检查,同时还要尽量减少关于农村土地的纠纷事件,将农村的财务管理到位,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现状中的重点内容。对于我国的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主要是要保证四大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关于土地的承包和流转的问题,然后就是农村的财务的管理,再就是保证农村合作社的建立,最后就是对加强对农民的监督管理。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必须要让农民的收入得到保证,在这个基础上要全面的提升农村的综合经济管理能力和实力。对于我国现在的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必须贯彻落实科学的管理方法到具体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让管理工作有规定可依。因此,只有明确的了解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才能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2.1农村经济管理中的报账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着不足,其中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就是农村经济管理中的报账人员的素质不高,这是从最直接的方面导致了问题的所在。农村里面的报账人员,其实就是财务岗位中的出纳人员。在进行农村的经济管理的报账人员的选拔时,一般都是选择差不多的就行,从根本上就没有注意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这个原因,其实也不是有意而为之,因为一般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人员都不在农村里工作,他们会选择更好的去处。不但如此,村里的村委会三年换一次,一个出纳人员已经熟悉了业务,又因为换届,就导致出纳人员的技术和素质都跟不上。农村经济管理中报账人员一般素质都不高,因为一般高素质人才不会待在农村,所以农村经济管理中就没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的财务人员。同时,一些农村经济的管理人员对农村经济的认识不足,导致对农村的经济的发展并不重视,这也是目前面临的不足。总之,农村经济管理中的报账人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
2.2关于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现在我国的农村经济在不断的深入发展,因此伴随而来的关于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内容的相关要求也相应提高。在农村经济管理中,为了保证农民的土地流转承包以及农村财务审计方面的精确和准确性,就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更难更高标准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农村的经济管理的法律制度健全,但是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这使得给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带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2.3在农村经济方面的资金的投入不够
我国现在的经济形式是市场的经济模式,但是农村经济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经济形式,因此就会导致农村经济方面的资金的投入不足。一旦农村经济的资金出现了不足,就会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变差,也对农村经济的各方面的建设变得更加困难。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呈现出的是时间长,收益慢的特点,所以对于在唯经济论的时代,那些投资者不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对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不足的发展现状的解决对策
3.1对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要合理的管理
为了解决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不足的发展现状,必须要对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对于最直接的管理者就是农村经济资金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很明晰的掌握财务的经济状况,对清算的资金的总数要清楚记录,同时对于资金的应用的方向要有明确的记录,及时进行审计,这样才能保证每一笔农村经济中的资金用到实处,从而也可以避免一些贪污腐败的现象的出现。对农村经济的资金管理中,必须要把资金盘活,这样才能更科学更合理的利用资金,让农村经济资金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只有保证了农村经济管理中资金合理科学的使用,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2建立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机构
现在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给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指导了方向,但是即使是这样,在农村经济管理中仍存在不足,那么就可以建立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机构,这样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我国可以颁布政策以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机构的建立,这样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水平,使得可以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机构的合理指导,可以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3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为了保证农村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发展,就要加强对其管理的工作人员的素质的培养,尽量可以形成一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精英队伍。只有提高了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对报账人员的素质的提高和其他的一系列的不稳定的因素都可以很好的解决。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可以构建农村村级干部培训机制,对村委人员定期开展道德培养,对财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定期的培训,这样有利于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高素质的形成,同时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财务水平和责任感。对于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领导职位,可以进行公开公平的选拔,从而可以保证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都是高素质。为了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工作人员的的经济待遇要适当的提高,还要构建养老保障帮扶机制,这样让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尽心工作。
4.结语
目前我国的农村正在进行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必须加强农村经济的管理,这也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我国必须要分析目前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可以采用建立经济管理机构和对资金的合理利用,同时还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从而解决目前农村经济管理现状中的不足。只有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就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武卫敬.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学,2010,2(02):15-23.
浅析农村水利现状及农村饮水安全 篇7
1 农村水利管理的现状
虽然这几年我国农村水利事业有较大的发展, 但还是有许多的问题。我国农村水利管理的现状:在我国农村的水利管理中, 由于基层水利单位资金不足等原因, 难以维持水工建设工作的正常实施, 甚至有些基层水利单位处于瘫痪或者半瘫痪的状态。
1.1 水利设施的老化
由于农村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数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修建的, 经过这么多年, 关键的水利设施都出现了设备老化、年久失修等问题, 并且没有保养, 故障率、维修率较高, 严重影响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
1.2 农村水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我国农村长期的粗放型农业的发展, 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 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一直残存在土壤和水资源中, 长期得不到净化, 对水资源造成了非常大的污染。工厂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 垃圾的随意倾倒都对水资源造成了破坏。
1.3 传统的水利管理体制落后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 水利管理还是以前的管理模式, 没有创新和改进。虽然现在对水利设施建设等硬件设施方面很重视, 但在管理体系上没有重视, 没有创新。没有引进先进的理念, 没有高水平的人才。管理问题上的一系列问题也很大地制约了我国农村的水利发展。
1.4 违反水法事件频发
在农村水利管理中, 对于法律的宣传教育一直很匮乏, 村民法律意识淡薄, 基层单位没有将水法条例宣传给管理人员和村民。造成在处理违反水法事件的时候, 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解决办法, 未能对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水利管理应对的措施应从以下几点加强:改善水利管理体制, 在水利建设以及行政管理方面都要重视。将施工和管理结合起来;加大农村水利的资金投入。从而保证水利管理的正常运行;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正确的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水源的涵养与保护工作, 让整个水利的管理都在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范围之内;加强普法宣传, 增强法制观念。加强对水法水规的宣传, 让管理人员明确水法的操作方式。
2 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不平衡
乡镇集镇所在地人口聚集饮水问题基本解决, 但边远山村和水源条件差的地方解决很少。
2.2 卫生设施简陋, 水质不达标
由于建厂选址没有统一规划, 建设标准不高, 卫生基础设施简陋, 水源防护条件差等诸多因素, 致使不少水厂供水水质不达标。水厂的管理不到位, 制水区与生活区分不开, 取水口及水源地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安全隐患极大, 潜伏着随时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
2.3 资金投入不足, 设备管网老化
多数水厂使用的机电设备已经相当陈旧, 管网也普遍老化, 水井的损坏现象也比较严重, 频繁的机电设备故障及管网滴漏给水厂带来了很大的维修工作量, 致使无法正常供水, 影响农村生产生活。
3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几点建议
3.1 提高认识, 强化责任
政府部门作为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主体, 对于这一事关农村人口身体健康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 对于解决这一民生问题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才能理解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强领导工作, 明确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 完善各级组织的责任考核制度, 建立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 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
3.2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饮用水建设规划的制定应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 及相关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相配套, 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并根据建设需要及发展情况分步进行, 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农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对距城镇现有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 可依托已有自来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或扩容改建已有水厂, 辐射延伸供水管网发展自来水。对人口较多, 水源水量充沛, 地形、管理、供水成本等条件适宜的地方, 可结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 统筹考虑区域供水整体发展, 合理规划水厂建设规模和供水范围, 新建适度规模的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
3.3 完善措施, 管好水源
水源地是饮用水的源头, 是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第一步, 因此要切实做好保护工作。要根据相关法规划定水源地保护区域, 制定有效措施, 完善管理办法, 确保水源地安全。
3.4 严格管理, 强化服务
卫生部门做为水质监测的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 促进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要做到水质的定期监测, 并将水质状况通报公众, 让群众放心饮用。农村供水站均要配备和使用加氯消毒设施, 加强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 确保饮用水质量。各供水站要建立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 按国家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检测供水水质, 并完善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制度。
3.5 强化宣传, 营造氛围
持续广泛进行饮用水安全和节约用水科普宣传, 宣传要做到受众范围大, 涉及范围广, 从而普及全民饮水卫生知识, 养成自觉节水习惯, 提高社会公众对于保护水资源的认识, 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 对于饮用水安全的认识, 做到社会积极主导, 公众全体参与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综上所述, 农村水利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水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明确问题、找出原因, 及时拿出具体解决措施, 保护农村饮水安全, 保障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摘要: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目标。因此要认真抓好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农村饮水安全解决了农村饮水的问题, 保障了农民生产生活。本文针对农村水利现状提出了解决办法, 从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农村经济现状 篇8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以及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村的有关降级一般有以下表现:
1.1 多元化的经济主体走向。
因为经营权的独立, 部分农民拥有一些生产资料, 所以他们作为一些商品经营者以及生产者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有相应独立开来的经营以及财产权力。但是对于大部分没有生产资料的人来说, 他们并没有独立的生产资料, 只是集体控制和拥有, 所以一些计划只能由集体决定, 并没有绝对的自主权, 国家对其的控制也越来越松, 与此同时, 农村还出现了相当多的私人企业, 因为是独立产生经济利益的原因, 所以拥有者积极度很高, 对其的生产拥有权的要求也很高。
1.2 逐渐走向多元化和复合化的农村经济。
随着经济体制在不断改革的进程中, 农村一开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也发生了转变, 变为商品经济, 开始由单一的经济变成复杂形势的多种经济的组合方式, 经济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变为一体化的经济方式, 所以逐步形成现在这种主导体为公有制, 其他各种经济也一块存在的经济格局。
1.3 逐步走向市场的农村经济。
随着不断推进与发展的市场经济, 农村经济也开始逐步变成由市场进行引导控制的一种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规范化, 接近市场经济, 价值规律开始对经济进行自主调节, 农村经济逐步转为市场经济。
2 农村经济遇到的困难分析
2.1 质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
现阶段,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农产品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过剩现象, 并不是因为供过于求, 而是更多的产品并不能符合现在社会的需求。我国作为第一农业大国, 但是农业的技术以及科技水平相当落后, 并不能与现在的生活相适应, 造成人均资源并不能满足需求, 这欧式因为质量低下, 所以产生了这种积压的状态。这就昭示我们, 要想尽办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所以提高农业科技的水平已经迫在眉睫。
2.2 投入不足的农业生产。
投入不足, 主要是两个方面引起的, 一个是资金不足, 资金不充分就没油足够的金钱去改良去创新, 再者就是对投资的不够重视, 缺乏新技术。这是由于农民现在的生活所引起的, 较城市来说, 农民的竞争意识不强, 并没有那种紧张压迫感, 所以抗风险的能力就不是很高。由此可见, 让这种生活条件的农民去进行创新, 其动力不足的。除此之外, 生产周期太长, 风险高, 并且盈利能力并不能保证与前期投入成正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就使得农产品的技术更加低下, 企业都不愿意去农村进行投资, 导致恶性循环。
2.3 相对薄弱的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 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在我国, 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为农村集体经济与城镇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实行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的三级所有, 土地、林木、水利设施等为集体所有, 农民盖房的宅基地为无偿划拨。城镇集体经济又分为“大集体”与“小集体”, 其中“大集体”企业受政府行业管理部门领导, 参照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与员工待遇;“小集体”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劳动者集体所有是指按劳动者的人数平均、共同所有。
3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 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准确到位;政府还要使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 加大农村信贷投入的力度, 要确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 并疏通供应渠道, 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启动。另外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 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 使得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 使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3.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想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 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使农业生产多元化, 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 使各种农产品的产出得以增加。
3.3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 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 因此, 下一步进行农村改革就是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 这种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 因此, 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4 结束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 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的有效引导相对缺乏, 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玲, 张丽琴.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驱动力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农村经济, 2006, (3) :30-32.
农村经济现状 篇9
一、岷县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沼气是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发展农村居民使用沼气这一重点, 几年来通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农业部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等, 全县为了让农村沼气建设这项民生工程惠及更多农户, 岷县通过积极争取, 使得2010年省市下达该县沼气项目769户, 总投资达到了328.98万元。县农业局还积极向农户推广“畜—沼—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配套技术, 采用“建一个沼气池, 改造圈舍、厨房、厕所”的方式, 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实践证明, 沼气给项目区农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沼气照明、做饭, 节柴节能, 改善了环境卫生;沼液施肥, 达到了优质肥料和防治病虫害的双重功效;沼液喂猪, 降低了喂养成本。据测算, 一座10立方米沼气池年可增收节支不少于2135元。截止目前该县769户沼气全部落实到位, 已建成沼气271座, 占总任务的35%, 其中第一批沼气项目60座, 占任务的20%, 巩固退耕还林项目沼气211座, 占任务的45%。全县44个服务网点正常运行开放, 为广大群众安全正确使用沼气提供了方便。沼气的使用, 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农家院落、厨房厅堂都打扫的干干净净, “一池三改”的好措施, 使农村的面貌正在发生变化, 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正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对全县农村循环经济有了轮廓式的认识的同时, 笔者选取了十里镇山底下村和茶埠镇等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作为样本, 作为个案来了解岷县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
岷县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落十里镇山底下村通过发展循环经济, 走上了富民增收的道路。“照明不用电, 做饭不烧柴, 种菜省肥钱, 产品无污染, 钞票赚得欢”。这是山底下村村民自编的一曲顺口溜, 也是该村利用沼气实施生态循环经济的真实写照。据了解, 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建沼气200座, 蔬菜大棚260座, 年内可以建成出栏5000只的獭兔养殖基地。随着沼气建设与综合利用技术日益成熟, 山底下村发展沼气已不单是解决生活用能, 而是与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 同时以沼气建设为平台,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已初步形成了“菜—草—畜—沼、兔—沼—菜、猪—沼—粮、猪—沼—药”等循环经济模式, 带动了全村乃至全县循环经济的形成, 让农户们围绕循环经济圈, 转来转去地赚大钱, 也助推了山底下村的新农村建设步伐, 乡村环境彻底变了样。近年来茶埠镇逐步走上了“种草—养畜—沼气—药材 (菜) —劳务—增收”的发展之路, 为全面推进该镇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茶埠镇大棚蔬菜种植已由2004年的15户增加到现在的270多户, 生猪贩养户由10户增加到50多户, 仔猪繁育户由70户增加到500多户。同时, 该镇先后修建沼气池850座, 并完成了以“改厕、改厨、改圈”为主的“三改”工程。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 该镇按照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理念, 重点就沼液、沼渣在大棚蔬菜种植和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方面进行实践。通过几年的探索, 该镇群众已基本掌握用沼渣作基肥和在作物生长期间用沼液浇灌、喷淋的杀灭病虫害与改良土壤结构的方法。使得蔬菜达到无公害、环保绿色的标准, 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达到GAP的种植规范要求。“三沼”的综合利用加快了以“养畜—沼气—药材 (菜) ”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的发展, 带动了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发展, 促生了以獭兔、肉兔为主的新型养殖业的开发, 提升了药材、蔬菜品质, 改善了群众的家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二、岷县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在肯定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 必须清醒地看到岷县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㈠社会各界对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认识不到位调研中发现, 岷县广大干部群众, 普遍对循环经济知之甚少, 有的甚至未听说过这个名词, 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低, 节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的自觉性不强崇尚节约的社会风气未形成;就政府而言, 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机制也尚未形成。
㈡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为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增长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在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资源被过度消耗和浪费,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㈢农作物秸秆尚未应用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尽管群众积极性较高, 但由于项目资金有限, 影响了沼气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㈣技术不成熟由于技术不成熟, 造成沼气建设运转效率低下, 经济效益不能充分体现。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对岷县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了解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现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㈠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必须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 努力实现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㈡加强试点示范作用必须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 加大工作力度, 把发展沼气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 以农村沼气建设为纽带, 促进农业向畜牧养殖业转化, 进而促进种植业发展, 促进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变和生态文明村建设。尤其是对十里镇、茶埠镇等地的试点地区要重点培育, 成为岷县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模范。
新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10
农村经济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好坏可作为衡量综合国力的标准之一。现阶段, 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得到提升, 很大程度上带动着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而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寻找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 确保农村经济上层次、上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
2新农村经济管理现状
现阶段, 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速度水平相比, 农村经济管理尚未提升到应有的水平, 更没有适应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情况, 这与经济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 确保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我们必要认清问题症结所在, 针对性提出解决策略。
2.1领导重视度不够
我国中央领导机构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是可以从其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等看出来的, 这些规章制度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规定都非常的明确, 但是, 这些文件到达了地方并没有引起基层领导干部的足够重视, 所以导致了执行力度较差等问题的出现, 自然农村经济管理就不见效果。这种问题的产生有很多的原因, 其中之一就是基层领导的思想还是停留在老的状态中, 并没有把自己放置在为人民服务的位置上, 同时, 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在整体上看来还是比较差的, 所以对经济管理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及要求, 从而造成了很多的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力较差。
2.2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还没有完全确立和形成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管理观念以及管理体制, 农村管理制度中现有的管理格局以及管理体制同现在快速发展的农村社会、变动速度不断加快的农村社会结构、农民多元化以及利益结构不断复杂化的变化发展等要求不相适应。所以, 这种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就导致了很多的经济管理活动没有执行的依据, 给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管理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同时, 从农村经济在机制管理上也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尤其是在协调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维护农民利益、农民诉求的表达等矛盾与纠纷的处理机制等存在的缺陷比较明显。
2.3管理人员执政能力差
目前, 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差, 现有水平上有待更进一步提高。总体情况而言, 知识结构单一、执行能力差, 尚不能适应多元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同时, 桎梏的旧思想, 很大程度上都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3新农村经济管理发展建议
3.1领导重视, 加强管理
加强新农村建设经济管理水平, 各基层领导必须要给于足够的重视, 认识到农村经济规范化管理对地方经济及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意义。并就相应的工作进行必要的部署, 提升农村经济管理的规范化程。同时, 注意加强涉经济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以现代化的眼光和科学化的态度, 对待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此外, 注意与基层民众的联系, 确保全员监督、明主监督, 切实保证民户的经济利益。
3.2合理规划, 完善体制
进行合理的规划, 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而最终保障性工作的落实, 则依赖于完善的管理体制。由此, 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 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管理方式的转变, 进行必要性的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体质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本着这样的初衷, 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 改革创新, 寻找新的途径、新的方式、新的方法。在完善管理体制方面, 一要转变经济发展理念, 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 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转型经济结构, 目前最重要的还在于农村劳动生产力的合理转移, 有效利用现有的农村资源。二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 做到农产品深层次加工、拓宽农产品市场、多元化销售途径等, 最终实现农业产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三要注意科技元素的渗入, 注意提升民众的综合素质, 提高农作安全生产的保障, 增强农村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3.3产业化经营, 整体带动发展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 加工业发展可作为衡量势力的重要标尺。由此, 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加强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 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基础上, 应积极发展农村加工业。结合地缘优势, 重点遴选加工基地, 培育龙头企业。同时,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促进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比如:针对农作种源需求不足的问题, 重点培育涉种子龙头型企业, 政策及税收方面给于优惠, 积极引导, 有效规划, 以此为轴心带动周边经济的整体发展。
4结论
总之,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经济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而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寻找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 确保农村经济上层次、上水平至关重要。而领导重视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健全、 管理人员执政能力差等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针对此, 文章提出了领导重视, 加强管理;合理规划, 完善体制;产业化经营, 整体带动发展等对策建议, 以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现阶段, 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领导重视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执政能力差等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针对此, 领导重视, 加强管理;合理规划, 完善体制;产业化经营, 整体带动发展等对策建议, 对于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是大有裨益, 要点性知识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新红.浅谈“一免三补”后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2, (9) :56-56.
[2]武卫敬.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 (2) :69-70.
农村经济现状 篇11
摘 要:主要是基于南疆莎车县农村经济社会现状的调查,采取“解剖麻雀”的分析方法,从农村发展、农村教育、安居富民的角度,分析其现实的发展情况,论述南疆农村的区域分布及以伊斯兰为伦理道德基础的宗教传统与现代化要求之间的关系,反映南疆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的真实发展情况,从而提出相应的见解和解决办法,为执政党在实施南疆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发展;农村教育;安居富民;宗教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93-04
新疆喀什市莎车县位于新疆西南边陲、昆仑山北麓,帕米尔高原南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布古里沙漠之间的叶尔羌河冲积扇平原中上游。南与泽普、叶城相接,西靠英吉沙县和阿克陶县,东与麦盖提县相连,西北与岳普湖县、疏勒县为邻,西南与塔什库尔干县接壤。截至2010年底,3“政区划分现辖7个区,7个镇,22个乡,498个行政村,19个社区。全县总人口80.42万人,国土面积8 195.6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 231.2米,山地占39.18%,平原占60.82%,耕地面积157万亩”。①是整个南疆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县,居住着维吾尔、汉、乌兹别克、塔吉克等20多个民族,其中维吾尔占94.6%。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88的著名论断,并且曾经指出:“麻雀虽然很多,不需要分析每个麻雀,解剖一两个就够了。……这就叫作‘解剖学”[2]133-134。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笔者于2013年2月27日和28日分别前往莎车县托木吾斯塘乡罕尼艾日克村、米夏乡斯日格拉村进行实地调查,对该村的发展状况、适龄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及安居富民工程的现实住房情况进行实地取证,主要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获取所访谈人反映的真实情况,由此整理出南疆农村经济社会的调查分析报告。
一、喀什市莎车县农村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
对农民经济生活的发展情况,主要是走进当地的村庄,同村里的维族农民进行深入交谈,基本上是一家一户地进行观察和访谈。在观察的过程中,笔者真实地看到有少部分农民所居住的仍然是土坯房,大部分农民所居住的是砖房,都有村委办公机构和警务室,但是罕尼艾日克村的17间办公室有7间是空闲废弃的。由于南疆干旱少雨,土坯房的居住条件非常符合当地农民为了夏天阴凉、冬天保暖的功效,但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收入比较困难。在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农民家庭中的青壮劳动力出门务工、人均耕地面积、宗教信仰及农民纯收入等情况,整理如下表:
从表1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同是在莎车县的斯日格拉村和罕尼艾日克村的劳动力流动率分别为39.58%和2.56%,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笔者了解到斯日格拉村相对于罕尼艾日克村离县城比较近,交通比较便捷,容易接受现代化的城镇信息,流动人口中的少部分是出门做小生意,大部分是到库尔勒、库车、乌鲁木齐等新疆境内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务工挣钱去了。罕尼艾日克村的农民由于相对比较封闭,大部分仍然固守传统的思想观念,只有20人已经出去务工,据当地村民反映,他们主要是去喀什、和田做建筑行业,大班一天的薪酬是(130-140)元之间,小班一天的薪酬是(80-90)元之间。而无论是斯日格拉村还是罕尼艾日克村,出去的青壮劳动力除了做小生意的以外都是做体力劳动的工作,没有从事技术方面工作的。在人均纯收入方面,斯日格拉村是4 206元,而罕尼艾日克村却是2 970元,前者是后者的1.4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人均耕地面积,斯日格拉村是罕尼艾日克村的2.1倍,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因为斯日格拉村的青壮劳动力只是罕尼艾日克村的67%,也就是说收入/青壮劳动力人口的比值方面,斯日格拉村是罕尼艾日克村的2.11倍,收入/耕地方面,罕尼艾日克村是斯日格拉村的77.4%,由此能够说明在农业的经营方面,斯日格拉村的机械化水平和劳动效率要远高于罕尼艾日克村。社会发展方面,虽然宗教人士都是7人,但是罕尼艾日克村的清真寺是斯日格拉村的2倍,再加上罕尼艾日克村有而斯日格拉村没有的塔力甫6人、洗尸女3人,能够明显地看出,罕尼艾日克村的宗教氛围要远远浓于后者,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斯日格拉村的重点关注人是9人,而罕尼艾日克村的却是9户,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斯日格拉村的监控人员不存在,而罕尼艾日克村的却是21人,更不难理解为什么斯日格拉村的朝觐频率会低于罕尼艾日克村。而罕尼艾日克村农民所反映的对东风工程不了解的现实情况更加地印证了其宗教信仰的严重程度。笔者认为从2007年7月1日,政府相关部门投入大量资金的东风工程没有在相对落后封闭的村庄起到应有的实效,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二、喀什市莎车县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分析
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主要是走进米夏乡幼儿园、罕尼艾日克村小学和米夏乡中学,同班级师生进行面谈了解现实情况,通过观察了解学校的规模和发展情况,获取双语教学、入学率、营养膳食补助和学校教学管理等的相关情况,整理如下表:
从表2中能够明显看出,无论是米夏乡幼儿园、中学还是罕尼艾日克村小学,都采用了双语教学的模式,但是汉族教师只有一人,汉族教师比较匮乏。同时小学和幼儿园的学生反映能够容易接受汉语老师所教授的汉语知识,而米夏乡中学虽然在初一、初二、初三总共设置了8个双语教学班,但是大部分学生反映的是只能听懂。笔者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幼儿园和小学所学习的都是一些简单的日常汉语口语,而中学要深入地学习汉语课文和相关汉文化,所以反映的是只能听懂,学习汉语感觉困难。据学校毕业班老师反映,米夏乡中学毕业的学生能用汉语写简单作文的人数只有4.65%,学生不能用汉语写自己姓名的人员占6.9%,大部分是处于“似懂非懂”的汉语学习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笔者经过深入同师生交谈得知:一是因为家庭和客观环境的制约,因为在农村生活的他们没有学习汉语的环境,村里人都是在说维语,学习汉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二是因为这些维吾尔族学生放学回家就要去干农活,在家里没有写作业、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他们只能把学习用在有限的课堂上和学校的闲暇时间里,就像一位维吾尔族老师所说的:“不是因为这些孩子不聪明,不是因为这些孩子不努力,而是因为家庭和环境的影响,这些孩子不得不只能做出有限的努力”;三是关于教学课本方面的,部分维吾尔族老师反映现在的维语语文课本没有语
法,学生不知道如何用维语拼组语句去翻译成汉语,因为维族学生生活环境的先天限制,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维语翻译成汉语,而不懂维语语法,他们就不明白如何利用维语语法组织语句去翻译成汉语。
在升学率方面,由于幼儿园需要家庭出学费,所以部分经济条件不那么允许的5岁幼童的家长不愿意出资培养自己的孩子,所以入学率只要51%。但是为什么米夏乡中学的升学率会这么低,只有25%呢?是不是师资力量不行呢?据学校统计数据:米夏乡中学1 307名学生配备111名教师,本科有65人占57.5%,大专有44人占38.9%、中专有2人占1.7%、高级职称有15人占13.2%、一级职称有20人占17.5%、二级职称有63人占55.7%、三级职称有9人占7.5%、无职称有4人占13.2%,看来师资力量是没有问题的。笔者通过同师生面谈,经过深入了解发现:一是部分家长的教育影响,他们认为继续上学没有什么用处,也不能保证能够找到工作,所以与其花钱让孩子继续上学,不如提前下来多个劳动力;二是部分学生反映,他们之所以要上初中,就是为了能够拿到毕业证以后回家结婚;三是很少一部分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选择了去中专学校或相关技校,学习一门技术;四是不开明家长的强制性措施,笔者在同一名刻苦学习的维吾尔族学生谈话时了解到:“由于她妈妈不让她继续上学,她感到非常痛苦,因为她怀有梦想,想通过上学离开这个地方,但是她妈妈认为她现在应该下学挣钱去养自己的父母,赶快嫁人”!
三、喀什市莎车县农村安居富民的现实住房情况分析
“2012年,莎车县大力实施安居富民工程,借力上海援建东风,总投资12.464亿元规划建设了1万6 400户安居富民房,从根本上提高了住房抗震性,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创造了各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3]。那么这些安居富民房屋是否全部有人居住呢?是否能够达到当地村民的消费能力呢?笔者在同米夏乡斯日格拉村村民进行交谈时了解到公路对面的安居富民房情况,整理如下表:
从表3中能够清楚地看到,除了129m2(两层)的楼房的入住率仅是5%以外,其它的88m2(一层)、160m2(两层)、210m2(两层)都没有人居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笔者经过同村民进行深入交谈发现:一部分村民是因为暂时不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另外一部分村民是怕三年以后还不了银行贷款。但是他们都有想住进楼房里面的渴望和需求心理,特别是一些朴实的父母希望通过加倍努力,使自己的孩子在结婚时能够住进楼房里面的“情结”。由此笔者认为安居富民工程不仅仅是一项惠民工程,更是一项激励民心的工程,它激起了当地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动力,因为乡村社会特有的“攀比心理”和当地村民的“面子心理”在不经意间驱使着他们要赶在别的家庭前头住进去或者“别的家庭都住进去,而自己家庭还没有住进去所引发的潜意识自责”。由此可见,追求幸福安康的物质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是不分民族、宗教信仰限制的,它是人类追求的本性思想,关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去引导和激发这种“本性思想”。
四、南疆地区农村经济社会调查的总结
2011年10月2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到:“要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重点,加快构建新疆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推进新疆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针对南疆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要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当务之急仍然是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因为从表1的分析中,能够清楚地看到斯日格拉村和罕尼艾日克村的人均耕地面积并不是很多,在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而提高当地民族群众的收入水平。而这些劳动力如何转移呢?这里的首要难题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是一个需要换脑筋的过程,因为本地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供给和本地企业招工难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双难选择”的现实情况,这就存在着如何使这种“双难选择”转变成“有序对接”的难题?笔者认为,一方面是企业法人要根据民族地区情况的特殊性,可以采取相应的适合于本地务工人员的培训措施及通过“帮”、“扶”、“带”的办法,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技术熟练程度,同时根据所招劳务工的表现情况,对于部分能够熟练掌握技术和工作卖力的务工人员,可以适当地考虑把他们转为公司正式工作人员,从而给予他们等同于正式员工一样的保险福利待遇和奖金,从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弃潜在的收益率比较低的机会成本和替代成本。另一方面,东风工程的切实落实和广播、电视的广泛覆盖是解放当地民族群众传统思想的重要“外力因素”,而想尽一切办法,加速青壮劳动力的流动,使这些流动人口开阔眼界和增长见识,是解放当地民族群众思想的关键“自力因素”,从而最终转变当地民族群众的传统愚昧思想。这不是灌输就能成功的,需要从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的内部做起,采用经济学中的“非均衡理论”去激发人类追求的“本性思想”。同样是一个村里的,有的维吾尔族村民是开小轿车上街,有的是开摩托车或者电动三轮车上街,而有的仍然是赶着毛驴木板车上街;同样是维吾尔族,有的是摆地摊、卖地毯、卖水果、开饭店、开宾馆、卖馕等做生意的或者跟着汉族老板做体力活获得丰厚酬劳的,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起早贪黑、非常勤快,吃苦耐劳,但是也有的是好吃懒做、瞎折腾或者得过且过、不求进取。这就是差异和非均衡,就是要采用这种差异和非均衡的经济因素驱动他们的“攀比心理”和“面子心理”,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理念。
通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南疆的村庄不集中、比较零散,两个村之间通常隔着茫茫的戈壁滩,就像镶嵌在沙漠中的明珠,忽明忽暗,因为它随时受到风沙的侵蚀和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制约,把这些明珠串联起来的办法就是工业项目的逐步落实,例如山东钢铁、彩钢及许多水泥厂等工业项目都是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从单个家庭房屋的周围都是耕地环绕着,两个家庭之间通常隔着耕地这一点来说,它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明显地体现了相对封闭保守和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但是笔者也发现靠近城镇、公路及兵团的村庄所居住的维吾尔族群众相对比较开放,会说汉语或者能听懂汉语的人也相对的比较多,他们所居住的村庄部分是连在一块的。这里就明显地体现出了区位优势的必要性,而区位优势的发挥就需要政府完善相关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结合对表1、2的分析,能够得知:维吾尔族村民的收入(设定为Y)与相关积极因素(受教育程度、会说汉语或者能听懂汉语程度、劳动人口流动率、技术熟练程度、区位优势等因素设定为X)是呈正相关的,并且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在当下的南疆农村具有复合性和限定性,所以其发展趋势不可能是直线,必然要有相应的临界点。
走进乡村的清真寺,能够明显地看到当地维吾尔族村民的伊斯兰信仰程度,笔者经过两天的观察发现:大部分当地的维族群众来做礼拜时,一口一个“安拉”或者“胡大”,他们所投入的不仅是自身的感情,几乎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他们所信仰的真主,把自己内心的一切感受,无论是多么大的痛苦或者多么大的冤屈都在向他们所信仰的真主进行毫无保留的倾诉。同喀什市艾提尕尔清真寺里做礼拜的伊斯兰信仰者进行比较,为什么罕尼艾日克村的伊斯兰信仰者会有这么大的感情表露呢?笔者认为,前者相对于后者的经济基础比较充实,无论是收入还是工作相对都比较稳定,所以前者表现出来的大部分是伊斯兰信仰的心理认知者,不会因为宗教信仰排除对于现实生活的美好追求,而后者所表现出来的大部分是伊斯兰的愚痴信仰者,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等待真主赐予的传统愚昧思想。这也解释了宗教信仰愚痴者比较多的罕尼艾日克村为什么人均纯收入和劳动力流动率会远低于斯日格拉村。结合对表1、2的分析,能够得知:村民的收入(设定为Y)与相关消极因素(宗教信仰的愚痴程度、区位劣势、传统落后的保守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影响程度等因素设定为X)是呈负相关的。同样的道理,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在当下的南疆农村具有复合性和限定性,所以其发展趋势不可能是直线,也必然要有相应的临界点。
参考文献:
[1]李捷,唐洲雁,熊华源.毛泽东著作辞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李波,周辉.莎车县富民安居工程惠民生暖民心[EB/OL],天山网,http://www.ts.cn/news/content/2012-12/14/content_75650
山东农村旅游现状分析 篇12
“农村旅游”是与都市旅游、风景名胜区旅游相对应的。最初只把田园风光、农事活动作为农村旅游的吸引物, 后来加入了农村建筑、农村习俗, 然后又加入了农村文化等, 随着人们对旅游活动认识的深化, “农村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目前, 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农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为主要吸引目标的旅游活动”。开展农村旅游可以依托的资源包括:乡村田园风光、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乡村饮食、乡村服饰、农事活动、乡村民居村落、乡村宗祠寺庙、乡村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
农村旅游作为区别于其他旅游类型的新兴旅游形式, 具有其自身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1、农村旅游属绿色消费, 以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原初古朴的文化风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这也正是农村旅游发展的魅力所在。2、农村旅游具有较强的资源依赖性, 是以农村风貌、农民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资源依托型旅游。农业生产活动更多地依赖于江河湖海、山林土地等天然生产资料和对当地特有资源的利用, 因此自然环境和农业生态保护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3、农村旅游具有低投资性, 旅游者对参与并体验农村真实生产生活的需求, 并不需要大规模的投资, 而且越是原汁原味的体验越受欢迎。如, 做一天渔民、体验秋收的喜悦、采摘鲜果等形式的旅游项目, 均属投资成本较低的直接参与性旅游活动。4、农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气候、地质地貌、各地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差异很大,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风俗。这是发展农村旅游的优势所在。5、农村旅游具有低消费性, 目前大多数旅游者青睐于价位以中低档且短途旅游为主的旅游项目。山东的旅游消费虽在增长, 但目前经济型消费仍是主流。低消费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程度, 产生规模效应。
二、发展农村旅游对山东的重大意义
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同时也是一个旅游大省, 旅游业在山东经济增长中起着重大作用, 而农村旅游在山东旅游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展和推动山东农村旅游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发展农村旅游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 农村旅游使广大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 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使传统农业增添了附加值, 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村旅游推动了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建设, 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加速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农村旅游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 使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2、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 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消费不旺、需求不足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旅游业由于关联性强, 带动功能大, 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十分明显。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刺激消费, 扩大内需中的作用, 既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又是旅游业新的历史使命。3、发展农村旅游是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旅游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实现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 加快了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 不仅扩大了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 还加快了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4、发展农村旅游是推动旅游业成为经济重要产业的主要力量。农村旅游现实和潜在的消费需求都非常旺盛, 不仅符合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 而且有利于开拓农民眼界, 增强广大农民的出游实力, 成为我国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农村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 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 将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撑。
三、山东农村旅游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及发展现状
山东是个农业大省, 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 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山东有众多的山区、林区, 黄河流经山东628公里, 黄河三角洲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万亩湿地, 山东湖泊面积近1, 500平方公里;山东农村古文明遗存富集, 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泰山民俗、沂蒙山民俗、海洋民俗、黄河民俗等各具特色;山东还是武术、曲艺、杂技之乡。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山东农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并使山东在发展农村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 潍坊石家庄村农家民俗旅游首开全国先河。此后, “农家乐”、“渔家乐”在不少地方广泛开展, 涌现出一大批旅游强村、强镇、强县。“渔家乐”开展最红火的日照王家皂村, 利用休渔期, 家家户户搞旅游, 全村106户户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沂水县地处沂蒙山腹地, 2002年开始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 开发“沂水地质奇观生态旅游区”, 2003年全县接待游客21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7.6亿元。
山东创办的以民俗生态为重点的节庆活动在全国最早、最多。如, 潍坊国际风筝会、菏泽牡丹花会、青岛糖球节、泰山国际登山节、荣成国际渔民节等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2004年山东首批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26家, 数量居全国之首。目前, 山东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达55家, 继续领先全国。
四、山东在发展农村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在农村旅游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但是目前农村旅游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 其开发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旅游理解不深。
目前, 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 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 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 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 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 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 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农村旅游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品牌效应差,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在农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 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对农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 忽视了对乡村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
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 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 导致地区文化的异化。此外, 部分乡村在开展乡村旅游时, 人工痕迹过于明显, 城市化倾向严重, 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同时, 由于开发无序, 使本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受到冲击。
4、农村旅游人才匮乏, 经营方式单一, 管理混乱。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 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 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 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 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阶段, 形成了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五、发展山东农村旅游的方法策略
1、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旅游资源。
根据游客对旅游资源的喜好, 根据各地区所具有的优势资源, 充分开发游客满意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应对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安排, 全面规划。农村旅游作为城市区域旅游系统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补充, 应全面规划, 合理开发, 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线路,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旅游网络系统。这样, 既可以减少投资失误, 避免近距离的雷同和重复建设, 又可以实现城乡间的优势互补, 客源共享。
2、在保护好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系统、深入地发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
并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科技, 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强旅游活动的文化、科技、教育和参与功能, 改变目前乡村旅游活动仅停留在满足游客的基本物质需求和普通观光需求这种低水平层面上的产品开发现象。
3、树立鲜明的农业意象, 创建富于特色的旅游品牌。
特色鲜明的农业意象, 就如同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样, 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吸引力, 是一项重要的无形旅游资源, 是乡村旅游得以开展的巨大财富。一方面应有意识地在旅游区内营造一种整体氛围, 形成自己鲜明的主题与特色;另一方面还必须通过对外宣传促销将产品推向市场, 以形成自己的旅游品牌, 增强其对市场的感召力。
4、加强人员培训, 实行规范化管理。
通过人员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 帮助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树立正确的观念, 把握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和本质,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位。制定和完善旅游行为规范, 加强对经营者的检查与监督, 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农村经济现状】推荐阅读: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08-30
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06-10
农村退休老干部经济待遇现状的调查报告07-02
农村扶贫经济合作社发展现状、瓶颈及出路05-14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的分析及主要问题08-09
农村现状10-13
农村社会现状05-29
农村生活现状07-26
农村公路现状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