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现状

2024-07-26

农村生活现状(共12篇)

农村生活现状 篇1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提供资金、技术、政策支持以推进农村地区的垃圾密闭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进程, 改善村容村貌。目前农村生活垃圾主要采取混合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的方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 在部分偏远农村这一方式却无法推广, 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往往无力负担高额的环卫设施建设和清运处理费用。

据调查, 我国农村平均每人每天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86kg, 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产量接近3亿t, 至2007年底, 全国仅有26.8%的行政村设有垃圾收集点, 每年上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得不到任何处理而被随意弃置。未处理的生活垃圾是农村生活环境的污染隐患, 不仅侵占了大量的土地, 而且极易污染土壤、大气及水体, 传播疾病, 造成农村居住环境的恶化, 威胁着农村居民的安全健康。由于不同地区在生活习惯、经济状况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目前各地的农村生垃圾管理水平不一, 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也不尽相同。

1 远郊农村或偏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在我国经济一般或不发达地区, 大部分农村的生活垃圾还普遍处于粗放的“无序”管理状态。当地基本上是“四无”:无环卫队、无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无垃圾清运工具、无处理垃圾专用场地, 村民自行将生活垃圾清理到户外, 随意丢弃或堆放, 村内卫生环境较差甚至恶劣。我国大部分偏远农村没有符合标准的垃圾处理设施, 仍以利用废旧坑塘简易填埋为主。有些村庄的生活垃圾根本不作处理, 随意堆放在村外、路边、河流旁, 且不能及时覆盖, 二次污染严重, 制约了后续处理方案选择。

2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或大城市周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我国少数地区, 主要是经济较发达地区或大城市的周边农村, 如北京、深圳、上海、浙江等地, 建立了科学的垃圾管理机制, 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运输和处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 (市) 集中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的运作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取得的实际效果很好, 但是运输成本较高, 所以目前在广大农村,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推广有一定的难度。某些经济条件较好或当地政府对环境保护较重视的农村地区, 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农村的垃圾处理技术和方式。如河北省一村, 在将村各户收集上来的垃圾送往填埋场之前, 要经过一道网筛过滤分类的程序。过滤出来的细土、碎柴草、菜叶等回收制成农作物的有机肥料;粗渣、细石、砖头等统一存放, 用于填坑、修路;废塑料、废弃物等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焚烧后放入垃圾填埋场。采用这套技术, 该村每年可清运处理垃圾50t, 生产有机肥料10t, 节约垃圾填埋空间50%以上。

3 小结

长期以来,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包揽, 而对于农村生活垃圾, 政府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少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乡村对垃圾进行收集处理外, 对于大部分农村地区, 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乡镇和村没有能力提供垃圾处理的服务, 通常将垃圾收集后露天堆置, 或者任由村民随意倾倒, 无序堆放于村前屋后、沟渠河塘、道路两旁。从总体上看,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较差, 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亟待解决。除了少数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能得到妥善处置外, 大部分农村的生活垃圾没有处理或者处理不当, 从而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由此可见,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任重而道远。

农村生活现状 篇2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实践是我们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我对农村的生活还是挺了解的,因此我借暑假的时间对家乡的居民生活现状(主要是教育以及收入方面)进行了调查。

调查目的: 通过本次社会调查,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农村居民生活的现状,进而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希望采取恰当的措施,将好的现状维持下去,并使不好的现状得以改善。

调查地点:河南省沈丘县莲池乡

调查时间: 20011年7月

调查对象: 河南省沈丘县莲池乡部分村民.调查方式: 抽样调查

调查背景简介:

沈丘县位于本省东南部,沙颍河上游,属周口地区。面积1070平方公里,人口113.61万,辖21个乡镇,551个行政村。莲池乡,位于沈丘县城南7公里处东连石槽集乡,西与项城市接壤,南邻范营乡,槐刘公路穿境而过,全乡境域96平方公里,共辖2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3.96万亩,总人口47920人(来自2010年7月周口市人口调查数据)。主要经济特色:矿山配件加工业是个体私营企业的主要产业,对莲池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情况调查

“磨刀不误砍柴工,读完初中再打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农村教育历来受到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我也借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以下是对这些村民的受教育程度的调查结果。

教育 程度

年龄 0岁~20岁 21岁~40岁 41岁~60岁 60岁以上

小学 60625324

初中 4545256

高中 13920

大学2400

共计 1201208030

结合上面的表格以及我的调查记录,我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莲池乡居民的教育程度普通偏低,就连九年义务教育也没能顺利普及。而表中20岁以下的120人中有近20人现在出门打工在外,16岁以上的几乎有70%都在其中。而这些童工们的工资最高者每月拿不到2000元,再除去生活费及其它费用,几乎所剩无几;21至40岁的120人中有超过60%的人在外打工,因为没有文化、没有技术,他们几乎都是靠出卖苦力赚钱,而且是加班加点地干,省吃俭用地过。而真正能赚到的钱又少得可怜;甚至,有不少40岁以上的农民也赶着外出打工。据我所知,不仅莲池乡,在其他农村甚至小城镇,似乎外出打工也都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据邻居等人所说,最近几年,学生初中毕业后,大都选择外出打工,因为他们觉得社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并且大学生越来越多,就算考上大学毕业了,找工作也可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样,倒不如早点参加工作,积累经验。因此这个原因成为了影响农村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农村居民收支情况调查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句话一直是农民辛苦劳作的真实写照!就算是现在生产耕作半机械化的农村,这样的维生方式依然普遍存在。而且只靠农作物来维持日常开销是极其困难的。对这种情况,我也作了调查, 在调查中,当问到“你们每年人均收入有多少”时,一位村民让我给他算了一笔帐。结果如下:

项目谷物玉米两头猪 农副产品 一人外出打工种田补助

收入 1500斤(1500元)1200斤(1000元)2000元200元6000元200元

项目 化肥种子农药日杂学生学费及生活费蔬菜油盐等 礼钱

支出 400元 200元1000元500~7000元不等10001000左右

这组数据基本反映了多数农村居民的收支情况.由该表我们可以看到,除去喂猪所需的饲料,剩下的粮食刚刚好够吃。现在来为他们算这笔帐:

1500+1000+2000+200+6000+200=10900元,10900-400-200-1000-2000-1000-1000=5300元,按平均每户4人算,则人均净还达不到1500元。由此可见,农村收入偏低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河南省又是粮食大省,所以,河南省的众多农村村民仍以务农为主来维持生计。

当然,有的农村已经发展了部分个体经营户,就以莲池乡几个钻头加工个体经营户为例;据我调查,我乡共有钻头加工厂商7家,粗略估计每年每家加工约35万枚钻头,每枚钻头获得净利6.5元,则每家钻头厂每年获利227.5万元,则莲池乡钻头产业净利润为1592.5万元。按每家6口人计算,人均收入37.92万元,是农民家庭人均收入的252.8倍。可见,极少数的人口,却占了将近1/10的总收入,可见贫富差距的严重性。

在这项调查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农村的产业仍然很不健全,一般只有几家规模中等的个体私营企业,虽然使得整个农村的人均收入有很大提高,但并没有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再加上较为落后的粮食生产方式,导致农村村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质量难以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调查分析 :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农民负担如此之重呢? 我个人结合调查结果及相关数据信息,分析如下: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民纯收入年增长速度从1996年的9%呈下降趋

势始,至2000年仅仅为2.1%,“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政策似乎仅仅成了一个口号。

二.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下,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对社会的的发展趋势,经济的基本走向以及农村改革的思路不甚理解,缺乏热情和信息,不敢尝试新的经济劳作模式,过渡的依赖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三.农产品的贬价:虽然粮食的价格在上涨,但是在物价普遍上涨的大环境下,粮食价格却相对下降了。在过去的五年中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以谷物为例。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谷物产量达4亿吨,假如平均每斤降价0.1元,那末:4亿*2000*0.1=800亿元,也就是说仅此一项农民平均每年就损失将近800亿元。也是由于农产品价格太低,农作物生产的利润已经是微乎其微了,因此农村劳动力纷纷外流,以至于大量肥土良田荒芜。

调查建议:

那么,如何减轻农民负担呢?

第一.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加了,其负担就自然减小了。况且,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增加农民收入,政府部门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充分调动各部门的能动性,使其能够真正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

2.调整农业结构,帮助农民发展经济作物。让科技与农业接轨,引导农民发展科学农业。

3.多向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扶持农民发展农副产业,为其提供技术指导,经济援助以解决农民农民创业的经济忧虑和技术忧虑。

4.大力扶持,创办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乡镇的财政收入。

第二.规范农业税收环境,严厉制止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加码等违法的活动。明确农村税收条目,并向农民讲解税收的有关规定。同时要具体落实“十五大”提出的“村务公开”政策。让农民自己来监督税费流向。

第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我们现在在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我国农村的很多地方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然而靠自己生产养活自己的农民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最低生活保障的。似乎国家的社会保障的恩泽并没有涉及到农村。

第四.完善农村邮政,通讯,医疗,卫生,教育,保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农村的教育设施,应该加强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同时,也要进一步改善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体系建设.调查心得:

农村生活现状 篇3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繁荣表象的后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数量急剧增加,但却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处理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关系着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与人民的生活质量及周围的自然环境都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对这一问题要高度地重视,并且及时采取对策。

关键词 农村;生活垃圾;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我国农村的基础建设较落后,农民素质低下没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随处乱倒垃圾,导致农村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与处理已经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1]。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分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现状,并提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对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有所帮助。

1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现状

1.1 农民缺乏环保意识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广大农民的素质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导致一些垃圾乱推乱倒的现象非常严重,从源头上造成了农村生活垃圾数量的急剧增加。

1.2 垃圾管理体制不够合理

由于农村的分散和落后,不便于管理。虽然农村地区虽然设有固定的行政部门和执法机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很少有人去管理,形成了很大一片空白。

1.3 资金的缺乏

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缺乏能力,农村地区的保洁人员以及垃圾收集处理的配套实施严重缺乏。

1.4 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针对农村地区这一特殊环境的生活垃圾收集治理我国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这样就加大了执法部门依法管理的难度。

1.5对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没有合理的整体的规划

没有形成一个自下而上、一级一级的联结起村、镇、区(县)的整体规划,在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工作效率。

2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对策

2.1 控制污染的源头

只有将污染的源头控制好,才能减少垃圾的数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首先,要做好环保宣传工作,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宣传计划,在广大农村中大力开展宣传活动[2]。这对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将起到很大的作用,让农民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积极引导农民来保护环境。要大力开展农村卫生环境的整治,并且让农民亲身参与其中,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乱倒垃圾,减少浪费和污染,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数量,减轻收集处理垃圾的工作量,节约资源,减少人力物力的损耗。此外,可以在农村实行“三包”责任制,每家每户的农民对自己屋前屋后的环境卫生负责。在村里固定的位置设立垃圾箱,要求每家每户的农民把垃圾倒到固定的垃圾桶内,把分散的垃圾集中起来了,有便于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

2.2 垃圾收集处理过程中建立有效机制

首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建立废品回收站,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集中处置,优化资源的利用,促进可循环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基础就是要将生活垃圾进行科学的分类,为最后的垃圾末端处理打下基础,为最终选择堆肥、填埋、焚烧等处理处置方法提供依据。如果不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就统一将其大面积焚烧或填埋,既浪费资源又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要号召广大农村人民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如剩菜剩饭、瓜果疏皮叶等不需要深度处理的生活垃圾可以集中起来,通过堆肥而成为可以再次利用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约了资金又使后续垃圾处理的工作量大大减轻了。

其次要改进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的管理制度,在此,城市建设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环保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环境污染防治标准,弄清楚各部门的责任,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和标准来实行,协调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更规范化、制度化。

最后对农村地区还要加大投入的力度,特别是环保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资金的投入。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很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农村地方的财政能力不足以支撑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这就需要上级政府予以帮助和支持。上级的市区两级政府应该根据下面各个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经费标准,增加各地区农村的垃圾收容器和相应的运输设施,并且制定有效的管理模式。

2.3 控制污染末端,推行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真正地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问题,除了控制污染的源头以及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外,还要控制污染末端,选择合适的垃圾处理方式,推行可持续发展。二是要重新建立垃圾的管理模式,突破传统垃圾管理模式的弊端,在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过程中,要落实好分级的处理模式,从乡收集到乡镇运输再到县市集中处理,保证收集、运输、处理的集中和统一[3]。三是要选择适合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方式,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的技术,让技术变得成熟可靠,处理设施要简单,要节省投资,还要方便运用和维护,降低运行费用。垃圾综合处理方式是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最佳方式。

3 结语

要想解决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还需要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的全面参与和大力支持,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控制好污染源头,选择最适宜最环保最经济的垃圾处置处理方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步慧.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2010,5(14):256-257.

[2]任蓉.城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大学,2011,6(17):346-347.

[3]吴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2,2(19):121-122.

农村幼儿家庭生活习惯现状调查 篇4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以连云港市XX县为例, 随机抽取6家幼儿园。每个幼儿园随机抽取20名幼儿, 一共120名幼儿为样本。回收有效问卷97份, 有效回收率为80.8%, 其中, 大班幼儿23人, 中班40人, 小班34人;一级亲缘监护者65人, 二级亲缘监护者32人。

(二) 研究内容及方法

采用自编的《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调查分析》问卷调查表对家长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标题、指导语、调查内容及结束语。问卷内容包括幼儿个人卫生习惯现状、饮食卫生习惯现状、作息时间规律现状、自理能力现状四个维度。所有问卷均由专业人员指导家长完成。问卷回收后, 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 幼儿个人卫生习惯现状不容乐观

幼儿年龄越大, 个人卫生情况越好。卫生习惯中, 大班幼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刷牙以及更换内衣外套, 其中43.5%的幼儿做不到早晚各刷一次牙, 78.3%的幼儿不能做到饭后及时漱口, 69.6%和52.2%幼儿做不到每天更换内衣裤以及外套;中班幼儿的卫生习惯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吮吸手指以及将玩具放在口中, 且年龄越小, 问题越严重, 其中70.0%和82.4%的中、小班幼儿做不到早晚各刷一次牙, 75%和88.2%的幼儿不能及时更换内衣裤, 更为严重的是, 50%和61.8%的幼儿存在会将玩具放进嘴里的习惯和现象。

幼儿的监护人不同, 幼儿的卫生现状差异明显。数据表明, 父母监护下的幼儿卫生习惯明显好于祖辈监护抚育。父母监护抚育下38.5%的幼儿能够做到早晚各刷一次牙, 明显高于祖辈抚育幼儿的18.8%;且在父母的监护下, 44.6%的幼儿能够做到饭后及时漱口, 而祖辈监护只有18.3%的幼儿能够做到;同时, 50.8%和44.6%的幼儿在父母监护下能够做到饭前主动洗手, 明显高于祖辈监护下的18.8%;但在吮吸手指以及将玩具放入口中, 二者差距并不明显。

(二) 农村幼儿饮食卫生习惯现状令人担忧

阶段不同, 幼儿存在的饮食习惯问题各异。调查显示, 大班幼儿在饮食卫生存在的问题明显多于中、小班, 问题出现频率随年龄降低呈现递减趋势。问题依次集中在幼儿挑食严重、就餐卫生、喝冷水以及吃未清洗的水果。幼儿的监护人不同, 幼儿的卫生现状差异明显, 父母 (一级亲缘) 监护抚育的幼儿在挑食、吃零食以及暴饮暴食问题上明显优于祖辈 (二级亲缘) 抚育者;祖辈监护的幼儿在吃清洗过的水果问题上则优于父母照看的幼儿。

(三) 农村幼儿作息时间规律随年龄增大变化渐趋不合理

调查发现, 幼儿的作息现状并没有因为监护人的不同而呈现明显差异。但在作息习惯上, 则反映出不同程度的问题, 如:30.0%左右的幼儿不能做到早起早睡, 85%的幼儿在家没有午睡习惯, 83%以上的幼儿夜间不能独立入睡。其中, 37.7%、35.5%、23.7%的大中小班幼儿不能做到规律睡眠, 此种不合理的作息现状从小班到大班呈现递增趋势。

(四) 农村幼儿生活自理的自主性普遍较弱

数据表明, 80%左右的幼儿能够独立进餐、独立洗脸、如厕用手纸及独立的脱穿鞋、袜等, 且其自理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但同时,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50.0%左右的幼儿不能自觉的把垃圾扔进垃圾桶, 近55%以上的幼儿在玩过玩具后, 不会主动收拾玩具, 可见, 农村幼儿对涉及本身的基本自理活动完成较好, 但对于类似收拾玩具和回收垃圾等自觉主动性不够, 且祖辈监护幼儿自主性明显弱于父母监护的幼儿。

三、分析讨论

根据幼儿的家庭生活习惯在年龄阶段有差异,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及访谈, 提出解决策略:

(一) 加强幼儿卫生习惯教育的随机性, 确保教育的科学性

不同年龄段, 卫生习惯存在的问题各有侧重, 幼儿的监护人不同, 幼儿的卫生现状差异明显。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加强, 家长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在挣钱养家以及让幼儿接受更好的学校教育方面, 忽视了本身作为幼儿首任执教者的影响, 疏于提醒和严格要求孩子在生活细小习惯方面的要求, 不注重教育的长期性和随机性, 且部分家长对幼儿做出要求的口气、方式过于粗暴。

作为父母, 除了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外, 更要注重家庭教育的随机性和长效性。首先, 从幼儿角度出发, 父母应该尽早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意识, 强化幼儿对个人卫生习惯的认同。其次, 从家长角度出发, 营造严明的家庭环境, 为幼儿树立好榜样, 严以律己, 潜移默化的对幼儿施加影响, 同时, 家长应该加强自己教育素养, 掌握与幼儿有效的沟通表达方式, 确保教育的科学性。最后, 制定家庭生活个人卫生常规制度表, 运用激励机制反复强化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 坚持幼儿饮食习惯教育的一致性, 发挥家长的能动性

研究发现,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幼儿自主性加强, 幼儿饮食卫生习惯情况不容乐观, 好恶表现尤为明显。有些幼儿家长自身素质不高, 对幼儿卫生习惯的重视度不高, 对幼儿饮食卫生习惯养成教育不重视, 有的幼儿父母长期工作在外, 隔代抚养, 教养方口径不一, 对幼儿溺爱现象严重, 通常是幼儿喜欢吃就吃, 不喜欢吃就不吃, 出现多种教养标准, 对饮食习惯教育从不做出规范和一致性要求。有的幼儿在家甚至养成了用脏手抓、吃、含东西的习惯[4]。

首先, 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通过各种途径, 提高自身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素养和教育能力, 帮助幼儿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5]。其次, 家长应主动学习有关幼儿饮食卫生、营养方面的知识, 为幼儿制定营养健康的食谱, 通过调整菜色、味等方式处理幼儿挑食、厌食等问题。最后, 制定家庭饮食卫生常规制度表, 规范自身的言行, 坚持饮食习惯教育的一致性, 运用激励机制反复强化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三) 尊重幼儿作息时间的规律性, 重视家庭教育的规范性

农村幼儿家庭时间观念教育仍处在自发水平和盲目的阶段, 作息时间规律随年龄变化渐趋不合理, 年龄越大, 时间越不规律。有些父母对幼儿又过于苛刻, 时间规律不科学, 不恰当。有些父母又过分溺爱幼儿, 使幼儿懒散成性, 时间意识淡薄。这种不得要领, 方法不当, 缺乏科学的理性指导的家庭时间观念教育方式所营造的家庭教育环境, 都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及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尊重幼儿作息时间的规律性, 重视家庭教育的规范性至关重要。首先, 尊重幼儿作息时间的规律性, 给予幼儿独立自主的空间。再者, 父母要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 互相尊重的氛围, 注重家庭教育的规范性, 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感到心情愉快, 情绪稳定, 自觉按每日生活常规生活[6]。

(四) 注重幼儿自理能力教育的渗透性, 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幼儿因为家长自身素养的局限性, 较少受到父母的言语上的关注, 情绪活动受到困扰, 为了发泄心情就乱扔纸屑、不能将垃圾及时扔进垃圾桶, 不能及时的收拾玩具等。因此, 家长应该注意缓解幼儿压力, 尊重幼儿, 抓住生活中的每个细小环节, 长期、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 消除幼儿内心矛盾冲突, 增强幼儿自理能力的渗透性, 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 父母要规范幼儿自主责任意识, 内化幼儿对自理能力的认同。其次, 家长应该加强自己教育素养, 掌握与幼儿有效的沟通表达方式, 科学规范的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 确保沟通教育的有效性, 同时运用激励机制反复强化手段, 增强幼儿自主性, 提高幼儿自理活动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连云港市XX县所在辖区的农村幼儿的家庭生活习惯现状进行调查,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幼儿家庭生活中个人卫生习惯、饮食卫生习惯、作息时间规律现状以及自理能力现状四个方面。并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调查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后,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关键词:幼儿,家庭,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唐春梅.浅谈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S1)

[2]齐晶晶.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四个必须”[J].福建论坛, 2010, (9)

[3]黄琴林.农村幼儿的饮食卫生习惯调查[J].科教导刊, 2011, (3)

[4]张静等.河北省农村幼儿卫生习惯养成的现状调查[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4)

[5]朱玲.浅谈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 (8)

关于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5

段村是距离安国县城二十多里的一个小村庄,村里的人们都是以种地为生的朴实的农民,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而这正是新农村建设使该农村有了第二次飞跃式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市委、政府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农村经济在瓜菜支柱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长足、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调查表明,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和要求

1、迫切希望有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段村作为经济作物专业村庄,目前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瓜菜,但调查表明,不少瓜农从成本、风险等来考虑,其实不太情愿大量种植瓜菜,因为不少农民表示除了瓜菜外,又一时无法找到更好的产业来发展。为此,不少农民都怀着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想法来抓这一产业,其实都迫切希望各级政府能够多发展一些适合农村发展的新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更多新产业的发展,以此来促进新经济组织组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2、希望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希望各级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有更多扶持政策,以推动农村结构调整既要有量的扩张,更要抓质的提高。(2)希望加快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希望各级部门能够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集中人力、财力,对有一定规模且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大的龙头企业进行扶强扶壮,尽快培植起一批以主导产业和骨干农产品为基础原料的农 产品加工企业,尽快改变目前这种“种瓜象赌博,全凭靠天气”的局面。(3)希望着力推进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业抗御市场(4)希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促进农产品

3、希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主导产业促经济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据调查发现,很多的农民都迫切希望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做好引导,在产业建设中积极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辐射的带动作用,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4、希望进一步加强村屯道路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纵观段村的村路,道路硬化率不是很高,农民群众希望村民自治以后,村级组织应从关心热点问题入手,发动农民,出资出力,解决村、社道路“雨天泥泞、秋季尘飞”的局面。

5、希望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求构筑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6、希望各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两手抓。在落实财力投入的同时,希望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的建设,培养农民创造新精神,通过创业改善自己生活,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共同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希望以实施提高农民素质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应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8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8、希望以创建文明村社为先导,塑造新风貌。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9、希望以抓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抓农村社会治安要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突破口,俗话说:“游手好闲”,人们都有事干了,小偷小摸和聚众赌博现象自然会销声匿迹;另外要对外来走村串巷的流动人口加以监管,避免不法行为发生;对村民要适时进行法制教育,严禁邪教等违法乱纪行为在农村中蔓延。

10、希望注重农村教育。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从长远考虑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壮大师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规模和现代化水平。

11、希望整顿农村药品市场,进一步加大新型合作医疗的减免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医疗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药品的监督管理,严禁假冒伪劣和过期药品在农村市场横行。控制药品价格,让农民能够看得起病,放心看病。

二、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突出问题: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

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适合农村的各类科普资料缺乏;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导致赌博等不良现象突出。广大农村群众旧习俗、旧观念束缚严重,思想不解放,干部群众创新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小农经济意识色彩浓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小农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和新观念,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应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引导农民树立科学观念,消除愚昧、落后的旧思想、旧观念。镇、村两级应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根本上铲除愚昧、迷信赖以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土壤。各部门应努力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以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占领农村阵地,抵御和消除不良文化对农村的侵袭。要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采取教育与惩戒并重的方法,加大打击和管理的力度。要敏锐注意各类宗教活动在农村中的新动向,对于非法宗教和宗教不良活动,坚决取缔和制止。彻底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并通过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宣传教育,使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改变。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防止“形式多于内容”。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作出详细的规划和计划,并严格围绕所作的规划、计划内容来实施,在防止只搞宣传发动不注重实施行动的倾向。

2、要防止“不联系实际,想当然”的现象。由于受农业基础、农业推广水平等因素影响,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制定具体方案过程,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农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等因素,尽可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或方案,以缩短村与村、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以防止新农村建设乏力。

3、要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是新农村建设中缺一不可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应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硬,以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

4、要防止只注重农村建设,不关心小城镇建设,导致整体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带动力弱,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推动力不强,不能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现象。

四、农民群众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愿望和要求

1、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希望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施。

2、随着人口增长,饮水问题不断突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现有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调配使用,以减少用水纠纷。

3、在村组道路建设中,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够适当补助。

4、希望继续加大“整村推进”和“小康村建设”扶贫项目的实施力度,分步分批实施,最终在所有村、组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

农村生活现状 篇6

关键词:农村;艾滋病患者;生活现状;对策研究

1.研究背景

2010年,卫生部通报了中国艾滋病疫情及防治工作情况。通报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0 393例,其中病人132 440例,死亡68 315例。[1]这些数据在逐年上升,农村艾滋病患者的数量虽然远远低于城市,但是随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来,农村艾滋病患者的数量增加的比例却远远高于城市。他们的生存现状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农村艾滋病患者的生活现状研究

目前大多数农村艾滋病患者由于受到当地医疗卫生水平条件的制约,往往不能够被感染了也不知情,对于患者而言,他们也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加上社会对艾滋病的误解,恐艾症让艾滋病患者完全被社会孤立起来,导致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以及精神方面受到严重的影响。

2.1物质生活

农村艾滋病患者大多生活在物质条件比较差的地方,农村主要靠劳动来赚钱,因为自身疾病的原因,他们无法找到好的工作,他们主要靠种田种地来获得一定的收入,但是他们由于作为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也无法从事正常的工作,国家相关的政策补贴也无法完全解决他们的药费以及日常生活问题,他们的物质生活现状是首要问题。

2.2精神生活

对于农村艾滋病患者来说,本来农村就缺乏精神文化生活,加上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误解与歧视,导致许多患者被邻居甚至家庭孤立,他们处于一个孤独的环境中,他们的病情也会因为内心的孤独而加重,他们渴望被社会接受,他们希望社会去关注他们,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

3.农村艾滋病患者的原因分析

3.1社会因素

随着西方性开放的影响,高危性行为也越来越多,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也由以往的血液传播为主变为了性传播,母婴传播为主要途径。加上社会缺乏艾滋病的宣传普及教育工作,加上农村人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只是盲目的对艾滋病有恐惧感,导致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预防艾滋病的感染。社会缺乏对艾滋病患者的关心和照顾,加重了艾滋病患者的病情。

3.2心理因素

许多艾滋病患者由于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由于艾滋病传染途径特殊,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加上目前尚无特效的治愈性措施,患者在有过高危行为之后就会有高度恐惧心理。【2】面对艾滋病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恐慌,容易产生焦虑,紧张, 焦虑、抑郁、失眠,怀疑,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害怕身边的物品含有艾滋病病毒,担心身边的人会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自己。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会使他们缺乏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产生自杀等行为。

3.3自身因素

艾滋病患者自身受到疾病的影响,自身身体素质较差,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减弱,自身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他们往往在面对疾病史更容易被其他的疾病所打倒,自身因素是影响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原因。

4.应对措施与建议

4.1国家方面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针对农村艾滋病患者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在经济上给予患者一定的帮助。多动员和鼓励医疗卫生部门对农村人民进行想关妨碍知识的宣讲教育,消除患者和其他人群的恐艾心理,指导患者改变不良行为,加深大家对艾滋病的了解,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程度。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对艾滋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广泛宣传,研究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使艾滋病知识深入到不同接受能力的人群中。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作用。

4.2社会方面

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艾滋病患者关爱,不能够歧视患者,跟多的去了解和发现艾滋病患者的内心世界。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李太生等[3]的研究指出,在恐艾症的治疗中主要依赖于直接给与抗焦虑药或抑郁药作用效果尚不肯定,而心理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由于恐艾症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恐惧,疑病等。我们应该与他们成为朋友,学会正确防艾原则,让艾滋病患者做一个正常人,融入社会,更加的爱惜自己,爱护社会,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4.3个人方面

对于个人方面,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其方法是: ①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②不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③不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④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用品。⑤受艾滋病感染的妇女避免怀孕、哺乳。[4]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社会公德心,从源头上控制住艾滋病的传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保护好社会。

5.小结

随着现在艾滋病患者的不断增多,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相关的社会性问题已经亟待解决了,因此,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高度关注,提出相应的措施切实解决农村艾滋病患者的生活现状问题,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卫生厅.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 2015).2011.

[2]阮叶,王红红,熊杨. 艾滋病恐惧症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11:39-41

[3]李太生,焦洋.重视艾滋病恐惧症【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25(17)

[4]霍伟,姚晓明. “恐艾症”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医学动物防治.2011.07:684-685

作者简介:杨龙波(1993-),男,汉族,四川高县,本科在读,川北医学院

单位信息:川北医学院 四川省南充市 637100

陈宇飞(1994—),男,汉族,四川都江堰,本科在读,川北医学院

毛序(1995-),男,汉族,四川自贡,本科在读,川北医学院

农村生活现状 篇7

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1.1 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及趋势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且呈现出来源渠道多元性、垃圾成分复杂性、有机垃圾比例增加化等特征。根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农村人均垃圾产生量为0.86 kg/d[1],容重约为0.368 t/m3[2],但是不同地区生活垃圾产生量差别很大,北京地区农村日生活垃圾产生量最高达3.0 kg,而青海地区日产生量仅为0.2 kg[3],全国农村每年生活垃圾产生量约3亿t[4],约占城市垃圾产生量的75%。近年来,农村垃圾产生量的增长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相似,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5],但垃圾产生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呈简单的线性关系。有关研究表明,生活垃圾的产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曲线关系,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均垃圾产生量快速上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商品包装物品的简洁化和可回收化,垃圾产生量开始回落[6,7],发达国家人均垃圾产生量在人均收入2万~5万美元时达到峰值[8,9]。我国还没有开展农村垃圾产生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关系的研究,但就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农村垃圾产生量还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受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燃料结构、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垃圾成分差别也很大。在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无机垃圾所占的比例较大,如山东省农村生活垃圾中无机垃圾占69.4%,河南省的也高达68%,而江苏省等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无机垃圾只占16.1%[10]。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垃圾成分呈现无机垃圾减少、有机垃圾增多的趋势。

1.2 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状况

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是指将农户家中的生活垃圾收集后,运输到垃圾处理场的过程。村庄生活垃圾的收集主要是采用配备垃圾屋、垃圾池、垃圾箱等方式,但是目前垃圾屋、垃圾池或垃圾箱的配置不仅数量不足,布局也不合理,给农户生活垃圾的投放带来一定困难,生活垃圾在房前屋后堆放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保洁员配备数量较少且工资较低。在农村连片调查过程中,山西省农村保洁员工资为100~300元/月,全国绝大部分低于600元/月,远低于城市保洁员的工资水平,使保洁员对垃圾收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垃圾得不到及时清运,垃圾屋、垃圾池或垃圾箱中垃圾溢满的现象普遍,成为新污染源。在垃圾清运方面,垃圾运输的设备机械化和密闭化程度较低,以农用平板车和三轮车居多,运输过程中由于车辆密封性差,垃圾中的灰尘和渗滤液沿道路滴洒,加剧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

1.3 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及危害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垃圾处理技术薄弱,思想认识不足,垃圾的终端处理都达不到规范和无害化,产生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我国极少部分的农村地区在一定程度上配备了垃圾的收运设施,但垃圾最终处置是在村庄周围的沟渠、池塘及低洼处简易地堆放,虽然实现了家园清洁的目标,但只是将污染转移,并没有从根本上治理和清除垃圾污染。我国大部分村庄没有建立生活垃圾的收运系统和环卫体系,而农村生活垃圾的倾倒又有很强的随意性,导致垃圾堆放点十分分散。在房前屋后、池塘边和低凹处随意堆放垃圾,既不美观又不卫生,垃圾渗滤液很容易进入水体而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时威胁村民饮水安全;部分农村垃圾未经分类,经过简单堆沤后直接还田,垃圾中的电池等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可能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甚至影响食品安全,给农村环境改善、清洁田园、清洁水园目标的实现制造了障碍。

2 垃圾污染原因

2.1 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方面,国务院出台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设部出台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但如何对农村垃圾进行收集、运输、处理却没有相关法规。虽然我国在2005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中指出:“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地方性法规规定”,但是该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地方必须出台相应的法规。因此,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不仅缺少国家法律的支撑,也缺少地方性法规的支持,从而造成农村垃圾无人管、无人收、乱倒、乱放的混乱现状。

2.2 思想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垃圾污染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但部分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环境执法人员的环境意识淡薄,对农村垃圾污染问题缺乏正确、科学、全面的认识,对农村垃圾污染治理重视不足。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提升了,但是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思想认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垃圾产生量较小,且绝大部分的生活垃圾都可自然分解。在目前工业化社会条件下,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不能在自然条件下得到分解。然而村民还是按照以往的生活方式对垃圾进行处理,将垃圾乱堆、乱放、乱扔,直接污染农村环境。有关研究表明,我国58.7%的村民没有认识到废电池、灯管属于有害垃圾,88.6%的村民会把废电池随手扔掉[11]。也有研究表明,5%的家庭认为垃圾扔在水中是合理的,因为他们认为现在使用的是自来水而不是河水[12]。

2.3 资金投入薄弱

近年来,我国政府投入的农村环保资金的数量不断增多,使农村环保“零投入”的现状有所突破和改观。但是长期以来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点源、轻面源”的现象,农村环保欠账过多,农村地区环保资金投放的数量和份额停留在极低水平,在农村垃圾污染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投入更少或严重缺位。为改善农村的环境状况,环保部从2008年开始实施“以奖促治”政策,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5亿元)治理农村环境,但不到当年同级财政环保投入(430亿元)的1.5%。目前,我国约有60万个行政村,每个村治理需要100万元,按中央和地方各投资50%测算,中央财政就需要投放3 000亿元。到2015年,通过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全国仅能完成6万个建制村(只占全国总数的10%)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对我国整个农村污染工作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由于地方政府本身在财政收入方面面临着压力,农村垃圾管理作为一项缺乏明显利益驱动的服务,在没有相应压力(上级政府或部门的绩效评估)的推动下,地方政府缺少治理农村垃圾的动力,也就在客观上造成了政府缺位的局面。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从农产品“剪刀差”到农民工的廉价劳动力,再到农村土地的占用,限制了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市水源地保护以及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方面,就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农村缓冲区来植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而城市几乎没有对农村做出的努力进行反哺,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农村自身垃圾治理资金的投放能力。

2.4 处理技术落后

由于思想认识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投入薄弱,使农村垃圾处理技术相对落后。目前,我国城乡垃圾处理率普遍比较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低于60%,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低于10%,畜禽粪便处理率为49%,作物秸秆有效利用率不足40%[13]。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有填埋、焚烧、高温堆肥和直接再利用,主要为落后、粗放、简单的传统方式填埋,并且大部分农村垃圾简易填埋场没有防渗措施。虽然目前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在国内城市中有一定应用,但因投资大、成本高、运行维护费用比较高,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以及大型标准的焚烧炉和配套部件等对国外进口依赖程度较深,应用范围有限;农村还存在焚烧垃圾的现象,主要是将垃圾收集后直接燃烧,对农村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我国农村垃圾堆肥的历史悠久,主要是利用人畜粪便、农业废弃物和枯枝落叶等生产农家肥,其技术简单,得到的产品可以直接用作肥料。但是由于近年来垃圾成分的复杂化以及农民垃圾分类水平较低,垃圾堆肥所产生的肥料肥效不断降低,且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也不断增加,堆肥的应用前景不容乐观。另外,标准化垃圾堆肥处理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专用堆肥设备不过关,二次污染较为严重(特别是恶臭),堆肥过程升温不快,有的堆肥处理厂基本上达不到无害化温度要求和持续高温时间,堆肥腐熟周期偏长、肥效不高、重金属污染、产品质量低下等,特别是堆肥制品销售困难。目前,国内已建成的堆肥厂基本上处于半停产状态。

3 农村垃圾治理对策

3.1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首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领导亟需转变观念,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意见》、“以奖促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生态文明村建设以及“限塑令”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会议精神,切实将农村垃圾污染治理作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村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环节和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纳入更为重要的议事日程。

其次,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方式的宣传,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和座谈会、与村民谈心等形式,宣传关于农村环境整治相关的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政策、精神,让农民群众了解农村垃圾治理的目的、做法,让群众了解通过农村垃圾的治理所得到的好处。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保护农村生态和环境,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消费习惯,弘扬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与诉求,尊重农民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3.2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从其内容结构来看,立法时明显受国家环境保护政策侧重于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保护的影响,有关农村资源利用和保护、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所占比例比较小。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以及防治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和保护农村环境,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环境的立法,做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基于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的特点不同,构成环境污染的因素不同,在立法过程中,应立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特殊性,把农村从整个环保立法中独立出来,构筑一个专门的、完善的、针对农村环境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出台之前,地方性法规的建设就显的尤为关键。地方性法规的确立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法规不能与宪法、法律、法规相抵触;二是法规的确定要建立在对当地农村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并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总之,地方环境法规要对各种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事件和责任主体做到管理和处罚,切实起到保护农村环境的作用[14,15]。

另外,村庄也要配套建立垃圾管理体系,为美化、净化村庄,改善村容村貌,保持村庄道路、河道等公共场所干净、整洁、卫生,建立村垃圾管理制度。应坚持“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统筹规划、科学治理,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分类处理、资源利用”的原则。村庄垃圾卫生管理实可实行“门前三包”和主要街巷道保洁员清扫收集的制度。村庄内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维护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对破坏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的行为有权制止、劝告和举报。

3.3 加大资金投资

我国农村垃圾处理在资金投入和基础建设方面十分薄弱,地方政府在环保工作中没有设立相应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要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改善农村的环境质量,就必须加大上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16,17]。目前,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生态文明村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建设等多项政策的推动,流入到农村的环保资金也越来越多,由于国家政策的有序引导,使地方政府不断加大用于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但是要确保农村环保资金的长期稳定的投入,还需国家建设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从而避免受到阶段性政策的影响。

3.4 建立、健全垃圾处理体系

我国城市中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但在农村垃圾处理体系方面的建设还十分薄弱。因此,要做好垃圾的处理,要对垃圾进行源头分类,建立合适的垃圾分类模式。首先,应把建筑垃圾和炉渣等无机垃圾分类,实行铺路或简单填埋处理,从源头上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其次,对可回收垃圾(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等)收集后直接进行变卖,可将垃圾(剩菜、剩饭、菜叶、果皮、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等)进行堆肥处理或结合人畜粪便的处理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将有害垃圾(农药瓶、电池、灯管等)集中回收后统一处理,其他垃圾统一运送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最终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

根据实际情况推行“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村收集、乡(镇)处理”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市)处理”相结合的垃圾处理模式。对于村分类出来的灰渣或建筑垃圾,在做好防渗污染控制的前提下实行村铺路或填埋处理;对于可堆肥的垃圾,在村处理后可直接进行资源化利用;对于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对已建有垃圾填埋场或正在筹划建设垃圾填埋场的实行乡镇处理模式;临近县、市周边能纳入县(市)环卫体系或经建设转运站能进入县(市)垃圾处理场的实行县(市)处理。

4 结语

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实现我国农村环境的改善和生活垃圾的最终无害化处理,在思想认识、经济发展方式、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从法律法规上进行保障,资金上给予支持,思想认识上加以重视,运行机制上加以研究,处理技术上加以创新。

摘要:概述当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现状,并从法律、法规、资金投入、处理技术和思想认识等层面,分析造成农村垃圾污染的原因,提出治理对策。

农村生活现状 篇8

1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的种类

目前, 农村生活垃圾种类主要分为两大类: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垃圾。农村经济的发展, 垃圾的日益增多, 促使垃圾来源多样化, 种类繁多, 垃圾成分复杂。生活垃圾主要是村民日常生活垃圾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如:燃料煤灰、煤渣, 食物垃圾、纸、玻璃、废旧电池、碎砖烂瓦、破旧衣物、枯枝烂叶、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垃圾主要是村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农业废弃物如:秸杆、杂草等。

2农村垃圾处理现状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村生活垃圾日渐增多, 垃圾不能有效的收集处理,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村民习惯不能改变, 垃圾随意搁置随意丢弃, 采用自然消失法, 完全靠环境的自净能力来处理垃圾, 致使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存放于村头、公路边、田边以及沟渠或坑塘里。各种垃圾将整个村子包围起来, 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只有极少数的村民将垃圾放在指定的位置, 定期进行焚烧。建设新农村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农村垃圾问题。

3河南省农村垃圾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当前农村垃圾处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垃圾太多, 随处可见, 村里村外都是垃圾随意丢弃搁置, 根本没有人管理; (2) 垃圾中有很多有机物不能降解, 如塑料、塑胶、建筑垃圾:塑料袋、可乐瓶、易拉罐、矿泉水瓶、破化肥袋子、烂塑料薄膜、破鞋袜、建筑垃圾等; (3) 垃圾的分类回收、综合利用率低, 很多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被随意丢弃。

目前, 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不到位, 危害长远:占地过多。垃圾的增多, 垃圾的随意搁置, 造成垃圾已经大范围的侵占了农田, 不仅严重污染了农作物, 而且对田地土壤当下及日后也严重的污染了。污染空气。垃圾在运输和堆放中都没经过简单处理, 作为一种复杂混合物的垃圾, 垃圾中的有机物在分解时产生的氨、硫化物等严重污染环境, 而且气味刺鼻, 这里面还有有致癌气体。垃圾中的纸屑和塑料袋子遇风就会漫天飞舞形成“白色污染”。污染水体。遇到下雨的天气, 雨水会将垃圾中的有害成分冲入地表, 形成酸性或者碱性土壤, 甚至造成土地的重金属污染, 这些有毒液体经土壤渗透会进入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直接被污染。土壤渣土化。农田被仅常简单处理的垃圾直接施用后, 特别是塑料袋直接埋在农田内, 土壤的团粒结构会破坏, 影响庄稼生长, 土地的保湿和保肥能力也大打折扣, 农田减产, 可供人们食用的粮食就会减少。火灾隐患, 大量的可燃物也是垃圾中的隐患, 垃圾在露天地堆放久了会产生甲烷等, 这些可燃气体是火灾的潜伏危险因子。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堆不仅滋生微生物, 而且容易聚集老鼠、鸟类及蚊蝇, 及其容易传播传染病。

4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困难的原因

4.1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垃圾处理工作不到位。在河南省农村中, 公共设施建设落后, 生活垃圾不能有效处理, 基本只是简单的掩埋, 露天地堆放。

4.2村民没有环保概念, 农村环境问题需要广大村民积极参与, 垃圾处理需要大家改变观念, 积极配合。村民要普及环保知识, 提高村民对环境保护的思想认识及重视, 环境保护不是一个人一代人的事情, 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

4.3农村居民分散居住, 增加了生活垃圾的处理难度。河南省大部分农村, 农民仍处于散居状态, 与城市相比, 农村人口比较分散, 因此造成农村垃圾分布不集中, 加大了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难度, 垃圾处理不容易统一管理, 从而加大了生活垃圾的处理难度。

4.4政府拨款资金不充裕, 村庄仅仅靠公共资源远远无法满足自身所需, 更不要说依靠本身筹集资金来处理村庄的内部垃圾。市县乡等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只能到达城市乡镇, 基本上没有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 就是有也是供给不能满足村庄的需求, 造成了农村垃圾成堆, 无法及时清理。还有就是农村居民点相对分散, 交通不便造成处理费用大增。

4.5农村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在现实生活中, 政府环境管理工作范围, 更多的或完全是集中于城镇, 而对农村的环境管理基本处理盲区。农村这个特殊环境生活垃圾治理在法律方面还属于空白区, 因此, 农村环境依法管理以及依法治理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

5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对策

5.1在制度保障上, 要加快出台关于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由当地政府环保部门与农村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环保条例, 确保村民能根据各项条例来正确的处理生活垃圾, 使之有法可依。

5.2在设施配置上, 要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硬件设施。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以此为基础, 由点到面, 全面覆盖。依据当地实际情况来确立垃圾转运车、收集箱、乡镇级垃圾中转站等建设重点, 合理排定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完善城乡一体的垃圾处理工作网络, 促进城乡共享的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垃圾综合处理体系建设, 提高农村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

5.3在资金上, 要采取灵活方式, 通过多种途径吸引更多有实力和潜力的工商企业投入城乡垃圾开发市场, 从而密补地方政府资金的不足。

5.4在宣传上, 增加宣传力度, 增加农民的环保意识。要注重农民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 提高农民素质, 宣传环保知识, 让农民充分认识到环境卫生与自身健康的关系, 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引导他们采取就地减量化分类的方法, 自觉遵守垃圾分类存放的要求。这样就达到了既减少了生活垃圾的产生, 有效节省了处理成本, 又使得部分垃圾能够回收利用, 变废为宝。

5.5在管理体制上, 要规范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的管理。首先, 合理安排人员分配。要根据当地卫生单位, 公平公正的合理安排分工,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相关人员专业方面的训练管理, 使其能够高效率的完成相关工作。其次, 要依法遵循相关工作体系。各家农户要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投放, 把自家门前卫生搞好, 并且能够依照垃圾袋装的要求, 合理投放在指定的垃圾箱内。村组要按时进行清理, 能够把垃圾及时的运往垃圾中转站。由镇级垃圾中转站负责收集、压缩, 再送垃圾处理单位处理。

6结语

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垃圾都无害化处理, 垃圾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想完成改善农村环境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目标, 我们不管在思想认知、经济发展的方向上还是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们不仅要寻求法律上的保障, 更要让每个人把治理环境重视起来, 运行机制上加以研究, 处理技术上加以创新。总之, 加强和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责任重大, 任务艰巨。但随着农村环保机制的逐渐完善, 各项措施的逐步实施, 在我们面前, 一定会展现出“天蓝、水清、岸绿、景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

参考文献

[1]王双印, 张德强, 加强乡村污染控制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中卷) , 2006.

农村生活现状 篇9

鉴于此,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的垃圾处理技术的综合研究, 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分析入手, 综述了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模式, 结合国外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探讨了我国未来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1 农村生活垃圾特征

1.1 农村生活垃圾的排放量逐年增加

目前我国尚无关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全面统计数据, 很多数据都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实地调研或者住建部的统计年鉴推算而得。一些研究表明, 2000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约为1.4亿吨, 随后以平均每年4%的速度增加, 2010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量达到2.0亿吨, 人均垃圾产生量为0.81kg/d[1]。

1.2 生活垃圾组成多样化、复杂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农村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 农村生活垃圾的排放逐渐复杂化, 由传统的单一模式, 即日常清理垃圾、废弃织物转为可堆肥类垃圾、难降解类垃圾等, 且以可堆肥类垃圾为主。同时不同地区, 由于经济水平的层次不齐, 导致生活垃圾的组成也呈现差异化。表1是我国不同区域农村生活垃圾组成, 从表中可以看出,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以可堆肥类垃圾为主, 占垃圾总量的60%以上, 且不同区域的生活垃圾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 处于旅游区域的四川某村的生活垃圾中易燃类所占比重相对较高, 难降解类垃圾几乎没有。

1.3 生活垃圾呈现地域特征

Grossman和Krueger在1997年提出生活垃圾产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倒“U”关系曲线[4], 即在倒“U”曲线观点的前半段, 垃圾产生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在倒“U”曲线观点的后半段, 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与国民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 垃圾产生量逐渐降低。

目前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 受经济水平、生产方式、燃料结构等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 这种特征既表现在发展较强区域与发展较弱区域之间的垃圾产生量方面的差异, 也体现在南方与北方的生活垃圾组成方面的差异。

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排全国前五的北京, 农村生活垃圾日排量最高可达3.0kg, 最低为1.5kg;而青海省最高为1.5kg, 最低为0.2kg[5]。目前我国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处于倒“U”曲线观点的前半段, 即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村, 其生活垃圾产量也是较高的。

岳波等[6]通过对71个样本的生活垃圾组成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地区的农村生活垃圾组成为厨余垃圾>渣土, 而北方则是渣土>厨余垃圾, 这可能与地理特征、经济水平等有关。

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政府管理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我国农村在处理生活垃圾方面也是多样化。刘莹[7]通过对全国5个省 (江苏、四川、陕西、吉林、河北) 农户资料的分析, 结果显示实施统一清运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江苏 (38.6%) 、吉林 (25.4%) 、河北 (13.1%) 、陕西 (11.4%) 和四川 (7.1%) ;5省中实施随意丢弃的处理方式以河北省最高 (64.6%) , 最低为江苏省 (30.3%) 。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不开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 其生活垃圾无专人管理, 家家户户以“自扫门前雪”为主。而在江浙沪等较发达的农村, 则是统一收集、处理生活垃圾, 主要采取堆肥、焚烧、填埋3种处理方式。

2.1 垃圾堆肥技术

垃圾堆肥是利用垃圾或土壤中存在的细菌、酵母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 使垃圾中的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而降解 (消化) , 形成一种类似腐蚀质土壤的物质, 用作肥料并用来改良土壤。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中可堆肥类垃圾占总量的60%以上, 甚至更高, 对此可采用垃圾堆肥进行处理。

堆肥根据含氧量可划分为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厌氧堆肥在第二步甲烷化阶段会产生甲烷气体, 而好氧堆肥的最终产物是CO2和H2O, 降解终产物没有二次污染, 因此一般情况下, 往往是先进行厌氧堆肥至第一步水解过程结束, 水解产物再进行好氧发酵。这样的降解彻底, 污染小, 效果好。

堆肥技术工艺简单易操作, 经过堆肥处理后, 生活垃圾转化成卫生、无味的腐殖质, 可达到再资源化的目的, 在欧美国家已达到工业化应用水平。然而由于我国生活垃圾未实施源头分类, 垃圾组成复杂, 不可避免的存在垃圾渗沥液污染问题, 长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和地下水质变坏[8]。

2.2 垃圾焚烧技术

焚烧处理是将垃圾放在焚烧炉中进行燃烧, 释放出热能, 余热回收可供热或发电。烟气净化后排出, 少量剩余残渣排出填埋或作其他用途。焚烧处理技术特点是处理量大、减容性好且有热能回收作用[9]。因此, 对生活垃圾实行焚烧处理是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有效处理方式。然而当垃圾燃烧不充分或者含有重金属时, 燃烧过程中会产生苯、氰化氢、甲烷、二恶英等二次污染物, 特别是二恶英具有致癌作用。

我国垃圾焚烧技术起步晚, 体系也不健全, 焚烧设备及净化装置主要依赖于进口[10]。由于发达地区资源紧缺, 垃圾焚烧技术成为经济发展较好城市处理生活垃圾的优选方案, 主要集中在东部江浙沪及广东等地区。

2.3 卫生填埋技术

卫生填埋是依据卫生填埋技术工程标准处理生活垃圾, 采取称重、卸车、推匀、压实、覆土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将垃圾埋入地下, 经过长期的物化和生物作用使得垃圾达到稳定状态, 在此期间还要完成沼气收集、过滤脱水、压缩、除臭净化等工艺, 最终达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基础设施尚不完备, 国民环保意识尚不足, 所以卫生填埋是目前我国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 能处置各种类型的生活垃圾。

然而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甲烷等气体和渗滤液会对填埋场工作人员及周围环境造成危害。当甲烷浓度达到5%-15%, 易引起爆炸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而渗滤液通过下渗对地下水造成污染[11]。

表2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优缺点比较, 每一种处理技术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与适用条件, 因此在选定适宜的处理技术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农村生活垃圾的组成与特性;②当地的基础设施与地质条件;③经济成本;④国家或地方的相关政策与法规。

3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未来处理方式分析

通过对欧美和日本发达国家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研究, 结合我国当前农村现状, 我国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转变观念, 从垃圾末端治理的模式转变为从源头开始减量分类, 并将其理念灌输至广大民众[12]。例如, 韩国的垃圾分类清理制度于1995年开始实行, 垃圾按普通垃圾、食物垃圾、可回收再利用垃圾、大型报废物品等分类投放、清理。通过计量收费 (使用计量垃圾袋) 的方式减少垃圾投放量, 最大程度保证可回收垃圾的分类投放。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未来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也将从源头开始加强治理, 实施分类。建立村民实施的垃圾分类体系,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 垃圾源头分类, 可以通过垃圾产生者的分散劳动取代混合收集后的集中分选工作, 省去了垃圾分选等预处理环节, 简化了后续处理, 降低了成本;二是, 减量化明显,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中60%以上为可堆肥类垃圾, 村民可以直接就地处理, 仅剩下少量难降解垃圾和有害垃圾;三是, 农村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后, 进入填埋场的垃圾量大大降低, 延长了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 降低了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

3.2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必将有所革新。由于城市环卫体系已基本完善, 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是我国未来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一种重要模式, 即“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13]。例如浙江省在很多农村推行实施“村收集、镇乡中转、市 (县) 区域处置”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其中余杭市余杭区投入大量资金改建、新建垃圾中转站, 同时配备专职保洁员, 实现了90%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四川珙县也是将城市垃圾管理模式延伸至农村, 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统一管理与处理。

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是我国未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对建设和谐新农村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是, 将日渐成熟的城市垃圾管理模式延伸至农村, 节约成本;二是, 将农民群众纳入管理队伍, 培养农民自觉爱护环境、做好垃圾分类良好习惯;三是, 在实现“干干净净、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的美丽家园的同时, 也为一部分人提供就业岗位。

3.3 建立综合的生活垃圾处置方式

纵观发达国家的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模式, 不难发现均是秉持“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末端处理”的原则, 即“减量化、资源化及再处理”, 首先限制垃圾产生的数量, 其次鼓励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 将垃圾加工后生成能源和另一种物质, 最后处理不了的垃圾实施卫生填埋, 其中实施资源回收再利用是国际上处理垃圾的大趋势。

现行的我国各种垃圾处理方式中, 填埋处理为主, 约占90%以上;其次为堆肥处理, 占总处理量的6%左右;焚烧处理还处在发展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来说,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仍然比较落后, 未来一段时间内垃圾填埋仍是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模式。随着经济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提升, 我国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将更具有针对性。卫生填埋将逐渐边缘化, 取而代之的是焚烧, 通过初期的垃圾分类之后, 将可燃成分在高温之下进行氧化热分解, 将其转化为固体废渣, 因此垃圾焚烧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的重要举措。

浅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 篇10

1 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及治理现状

1.1 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主要有四种:厕所污水、生活洗涤污水、厨房污水和其他污水 (畜禽养殖、水厂养殖和家庭农产品加工等) 。据统计, 农村居民人均日排污量为100L, 并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上升。

1.2 现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主要是针对能集中收集污水的社区、集中居住区, 采取县、区、乡镇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及村集中治理和分散治理的模式, 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常采用的治理模式有以下几种:[1]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主要是对靠近市区和中心城镇的农村, 农村生活污水可以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或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集中治理。[2]人工湿地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人工湿地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是采用人工湿地系统中生物的降解和稀释作用, 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是农村生活处理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技术。 (3) 地埋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降解反应器, 在反应器中投放适当的降菌剂, 使其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 实现污水处理并再利用, 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1.3 农村生活污水对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村镇建设集中居住区, 但由于村镇集中居住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的建设相对落后, 大部分农村的社区缺少污水处理设施和排水管网, 造成大量的农村生活污水不能进行处理, 而仅在化粪池简单沉淀或根本不处理就直接排入附近的河流或湖库。生活污水中的生活洗涤污水和厨房污水主要含有清洁剂、洗涤剂、肥皂及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 其中含有一些成分在自然界中降解速度较慢, 污水中含有的磷元素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这种农村集中居住区内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外排, 这对于地表水的水质和周围环境生态都有较大的影响。

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由于受经济方面的限制和环保意识的淡薄, 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都采用明渠或暗管收集污水, 污水收集设施缺乏, 不能实现雨污分离的收集模式, 因此收集的污水成本较复杂。水量的增多和污染物浓度被稀释, 影响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低的主要因素是粗放式的排放方式和管网系统的的缺乏, 因此造成生活污水形成地面径流和地下渗透, 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污染农村居民的地下饮用水安全。

2.2 技术选择不符合实际。我国面积较大, 农村地区也较多, 这就形成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 因此, 农村污水的治理不能一概而论。很多地区过分的追求低投资、低运行费, 在实际处理过程中, 即便是运行费用较低的生态处理技术, 也需要一定的运行费用。因此在技术的选择上, 应该综合考虑技术的选择是否适应当地实际情况, 如当地生活污水的水质特征、处理设施的占地等, 不能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都按照同一技术进行处理。

2.3 处理设施无法长效运行。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 通常一个村的污水处理投资就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目前我国的城乡经济差距还较大, 有的农村的经济条件还较差。并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费用只是占整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的一部分。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只重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而对于后期的运行管理却缺乏重视, 造成很多污水处理设施由于缺乏一定的资金来源, 无法承担运行维护费用, 导致处理设施的闲置。同时,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缺乏专业的监管人员, 由于长期无人维护, 污水处理效果降低, 造成二次污染, 且水质缺乏专业的检测, 使处理效果好坏无从得知。

3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对策

3.1 完善农村地区的污水收集体系。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低是影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想要改善农村水环境现状, 首先需要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率。随我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视, 会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目前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 也已经建设了完善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 形成了完整的收集和处理体系。

3.2 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 并设立专项资金, 对于经济条件较弱的乡镇和农村, 统一建设污水处理工程, 并鼓励企业或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来, 倡导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

3.3 健全管理机构, 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出台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办法, 健全管理机构, 明确各级政府及主管们的职责, 并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 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行, 发挥其污水处理作用。

3.4 科学选择污水处理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较多, 且工艺成熟, 但对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污水处理技术, 这样才能使农村的水污染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应根据不同水质特点选择处理工艺, 对氮、磷等元素超标的水质, 应选择脱氮除磷效果较好的污水处理工艺。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时, 不仅需要考虑运行效果、投资、工艺技术应用性, 还需要考虑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这样才能保障污水处理设施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和规定的使用年限。

结语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 能有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 实现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和达标排放, 有效的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水污染现状;且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利用, 解决部分缺水农村的用水, 缓解用水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谭学军, 张惠锋, 等.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技术现状及进展[J].净水技术, 2011 (02) .

农村生活现状 篇11

关键词: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由于当前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以及当地污水的特殊性,我们国家在相关领域又缺乏有效的研究,几乎没有成熟的技术,更不用说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了,农村污水处理工作严重滞后。故针对农村地区具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污水排放情况,探索切实有效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回收再利用措施,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建设“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 我国农村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的技术现状

据相关机构的调查显示,洗涤污水、厨房污水、畜牧养殖污水是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主要来源。其中,厨房和洗涤污水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达到80%~85%。相对其他污水,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有其显著的特点,这包括来源分散,排水的间歇性,日变化明显,污水中有机物多,成分复杂多样,含磷、氮等营养物质比重高,但是一般不含有毒物质。当前,我们国家农村地区处理生活污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和技术:

1.1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是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方式,成本低,易操作。整个系统由清水池、配水池、人工快速渗滤池和预沉池组成。在渗透介质的选择上,也是因地制宜,采用了农村地区常见的炉渣、粉煤灰、天然砂和人工砂等作为人工快速渗滤池中的的渗透介质。并且针对负荷的不同和水质,依照不同的标准而采用相应的粒径和厚度有序地排列。在整个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在介质的拦截作用下,利用其粘土矿物和有机质的吸附作用和降解作用,能有效的对污水中的杂物进行祛除。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 数据引自参考文献[1].

目前,这种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总的来说还是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实际运用的非常少。以四川省为例,据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2007年底,该省只有凤凰河二沟污水处理工程和成都军区某部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两座此类系统在运行。表1为成都军区某部人工快速渗滤处理系统在2008年6~8月的生活污水处理效果检测数据。我们可以看到COD、NH4-N、和SS这三项在系统的过滤下得到了有效的清除,完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一级标准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的出水要求。但是系统对TN、TP两项的处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上文中标准。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工人快速渗滤系统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方面的明显效果,但是该系统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1.2 人工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系统主要是运用芦苇、水竹和灯芯草等湿生植物、动物和基质(碎石)的共同作用,通过逐级过滤吸收污水,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相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而言,人工湿地系统运行简单。除了拥有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祛除有机物功能,该系统还能过滤磷、氮等重金属,目前在四川省的眉山市白马镇该系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该地区的诸如洗衣、洗澡等生活污水得到妥善处理,而粪便和厕所用水则引入沼气池,发酵成果树的有机肥料。据调查结果显示,该系统的效果明显,但是效果不稳定。

2 我国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2.1 相应的规范和技术标准严重匮乏 目前,我们的研究成果大部分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小部分技术虽然已经运用到实际中去,但是面对这么一个庞大的农村地区,显得捉襟见肘。目前,急需一个高效、经济、低能耗高产出、易于维护管理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而且关于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排放标准也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难题。

2.2 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污水都是随意排放,通过天然的或者人工的简单开挖排水沟,引入附近的溪流或者直接渗入地下。

2.3 技术选择未能做到因地制宜,工程施工不能完全遵循设计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我们的地方政府部门缺乏统筹兼顾、统一规划的意识,当前以GDP为主要政绩考核的标准下。相关政府部门对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和排放缺乏了解,造成了一些污水处理工程发挥不到最大效益,浪费资源。而且这类工程一般由当地的施工队伍承建,分散的建设很容易导致资金不足,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

3 结束语: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12

伴随我区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及农村人口的迅速集聚 (特别是工业区附近的) , 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染问题若不加重视, 水污染问题及其衍生的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必将因而日益加剧。由于我区村镇地域范围广且分散, 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活水平与生活习惯等差异较大, 这不仅决定了村镇生活污水的来源、水质、水量的多样性, 而且决定了其处理工艺选择、工程建设与投资、运行管理的模式等方面的复杂性。因此, 如何控制与治理我区农村生活污水问题, 是需要不断实践探索与探讨的过程。

1 农村生活污水的现状

1.1 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洗涤、沐浴和部分卫生洁具排水, 通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 发现农村生活污水具有以下特点:

(1) 污水水量变化大:水冲卫厕的普及、村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实际务农劳动力的减少、燃料的气体化、区域性的家庭手工业与生活污水量增长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生活污水来源受生活用水的影响, 主要有厨房洗涤污水、洗衣污水、洗浴污水、冲洗卫生间的粪便污水等。调查中发现:在各类型的生活用水中, 洗衣用量最大, 一般约占了各户总用水量的60%;在人口较少的家庭, 则以厨房用水为主。另外, 农户卫生间中的浴缸使用频率不是很高。农户洗澡的污水普遍直接排到地下污水管中。

(2) 水质水量在不同居住区、不同时间段里差异明显:据调查, 集中居住的新建居住区农户每天每户平均水量在166升到207升之间, 平均水量大约为180升/ (天/户) 。集中居住的陈旧居住区农户每天每户平均水量大约为120升/ (天/户) ;从排放方式看, 有2296的农户生活废水选择了直接排入村河, 45%的农户采用排入屋后及地表渗入地下, 排入沟渠的农户有25%, 还有少数农户生活污水排入化粪池、田地等方式。从水质上看, 旧居住区CODcr, 日排放浓度可达780、1349 mg/L, 新居住区CODcr, 日排放浓度可达350~450 mg/L。新、旧居住区的总氮、总磷排放浓度平均为:新居住区为20 mg/L和1.93mg/L, 旧居住区为9.7 mg/L和1.19mg/L。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旧居住区居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用水时反复使用后排放, 造成有机物浓度较高;同时由于旧居住区农户基本没有使用卫生洁具, 造成生活污水中粪便成分较少, TN、TP浓度偏低。农户用水时段主要集中在上午6:00-8:00, 中午10:30-12:00, 下午5:30-7:00。第一时段主要是洗漱用水、厨房用水和洗衣用水等, 耗水量在三个时段中最大;第二时段主要是厨房用水, 耗水量最小;第三时段主要是厨房用水和洗浴用水, 耗水量居中。

(3) 农村生活污水基本为大量无序排放:农村生活污水一般是通过两种方式排放, 一是通过管道排入自建简易化粪池, 卫生间污水的排放多采用此方式;二是将污水泼在门外空地, 任其自然蒸发, 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洗衣污水的排放。

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现状

我区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 近年来, 随着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逐步认识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的重要性, 并开始采用一些实用、合理、低能耗和低运行费用的技术来处理污水;一些人口密集的欠发达地区也认识到, 如果不对农村生活污水采取有效处理, 会触发农村医疗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系列问题, 甚至造成传染病的产生与扩散, 因而, 国内一些地区对农村污水的处理技术进行了实践探索。如厌氧沼气池处理技术, 该技术将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经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 发酵后的污水被去除了大部分有机物, 达到净化目的;产生的沼气可作为浴室和家庭用炊能源;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作浇灌用水。但该技术受温度影响较大, 一般适合于常年气温较高的地区, 而且处理后水还需进一步处理才能排放。氧化塘处理技术, 如李旭东等采用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 CODcr的平均去除率在70%以上, 氨氮 (NH3-N) 的平均去除率高达93%, 磷的平均去除率为55%;陈鹏采用高效藻类塘处理城市生活污水, 取得了稳定的处理效果:CODcr、BOD5、NH3-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5%、60%、91.16%和50%。

2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对策探讨

2.1 农村生活污水管理方式

2.1.1 加强规划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应加强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制定, 根据规划来系统地开展污水治理工作, 避免废弃工程。

2.1.2 运行费用

市、区财政应对污水处理工程运行费用进行适当补贴。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村委会和村民对污水处理费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但都不愿意承担, 多数区县运行费用来源不清,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家对于农村排污既没有排污收费政策, 也没有污水处理补偿政策, 要求村民承担污水处理费不合理, 也不现实, 急需市、区相关部门出台政策, 以保证设施的长期运行, 并建议市、区财政给予相应补贴, 村民或村委会可以负担部分污水处理费用, 以提高村民的责任感, 市、区根据污水处理站运行情况, 出台奖励政策, 作为对村民的补偿。

2.1.3 完善管理

在推进新农村污水治理的过程中, 要建管并重, 注重管理, 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保证新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2.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途径

我国农村因分布广、散、地理地貌分布复杂, 经济相对落后, 地区差别大等特点, 解决方式采用统一模式不现实, 不可操作。应根据当地经济、周边环境区别对待。

(1) 经济落后的农村, 生活污水的收集是个大难题, 有些地区因太分散无法收集, 有些村庄集中, 但管网施工难, 投资大, 当地农民与政府无力承担。而该类地区的农村土地多、人口密度小, 生活污水来源单一且有机肥力好。因其使用不方便而长期使用无机肥, 从而导致水体污染、土地板结现象突出。针对这样的情况, 只能依靠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来解决, 只要有健全的绿色食品市场准入机制、市场监管机制等政策的引导, 通过市场调节作用, 可以大大提高农民自觉使用生活污水浇灌土地的积极性。

(2) 经济相对发达, 村落较为集中的农村, 应加强生活污水的收集系统的建设;从能耗角度考虑, 应采用生态处理为主办法处理污水。有条件的农村, 可以利用地形的高低, 使污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形成跌水状, 以利于充氧, 加速微生物的降解速度, 减少生态处理占地面积或提高处理效果。天然地形条件受到限制的农村, 经济条件允许, 可以人工制造跌水充氧与生态结合的方法处理。

3 结论与建议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造成流域等水体污染, 同时农村经济发展赶不上城镇, 地区特点突出等, 因此新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迫切需要经济、高效、自动化高的一体化处理系统, 以适应我区农村污水的多样性等。在选择工艺时, 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如水质、水温、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工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 农村的生活污水、废水产生量与日剧增。分析了农村生活废水的现状, 并对污水控制处理途径探讨, 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生活废水,现状,处理途径

参考文献

[1]路明.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8, (03) .

[2]粱祝, 倪晋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政策选择[J].中国地质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

上一篇:继续教育与人才培养下一篇:后发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