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数学教学生活化

2025-01-14

农村数学教学生活化(共12篇)

农村数学教学生活化 篇1

摘要: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泉, 数学是生活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并服务于现实生活;在农村, 合理利用本地资源, 在生活中学数学, 既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又增添了数学教学的乐趣。因此, 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不失为创新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最终促进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意识, 一改从前培养钻死胡同的书呆子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富有情趣?笔者认为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一条有效途径。

怎样才能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笔者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寻找生活实例, 为教学服务

我在教正方形一节时, 布置了预习作业:1.准备几件是正方形的实物;2.观察记录一些有关正方形的事物。上课时, 学生带来的东西让我非常惊讶。品种之多, 远远超乎我的想象。我问到什么是正方形时, 学生抢着说:“妈妈的化妆品盒子的盒面是正方形的!”、“我的饼干盒面是正方形的!”、“我的存钱罐面也是正方形的!”……

为了给更多的学生发言的机会, 我说, 你们家里或者你们在校外看到的事物, 还有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学生更是先说为快!“我家的餐桌!”、“奶奶的斗的口面!”、“我家的苕窖口!”……

结合学生举出的生活实例, 我再诱发学生思考:同学们, 你们自主学习都很认真, 找到了不少实物, 找得很准确。现在, 讨论一下:究竟什么是正方形呢?这时, 有的学生很疑惑, 有的学习小组在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有的还用尺子等量自己带的东西。不一会儿, 学生发言了:“正方形的边是相等的。”、“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这时, 只要略加归纳就可以了: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 下课后, 不妨让学生再画出正方形, 制作正方形的实物。这样, 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二、简化抽象理论, 为教学解难

新课标明确规定, 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改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把诸多抽象的道理分解成运用实物教学, 既有利于教学, 又可让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在教学生学习“圆”时, 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圆么?”学生都说:“不知道!”我又问:“你们会制作圆么?”大多学生都说:“不会!”我又问:“你们见过圆么?”学生都说:“见过!”由此可见, 理解抽象的理论比制作实物难, 制作实物比认识实物难。鉴于此, 由易到难, 分解抽象的理论, 非常必要。

于是, 我首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见过的园。学生说出了“碗”、“桌子”、“操场上的圆圈”、“镜子”、“杯子口面”、“缸”等;之后, 我教学生画圆。用圆规画, 用线条固定一端画, 用篾条等东西固定一端画。很快, 学生就画出“圆”来了。

在此基础上, 我因势利导, 归纳总结:圆就是以一点为固定的点, 以一定的长度为固定的长度, 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图形。

这样, 由简入难, 将抽象的理论分解成具体的操作。既达到了学习目的, 又增添了生活情趣。

三、理论联系实际, 为教学添彩

新课标指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 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 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况入手, 来建立数学模型。”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把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东西引入到生活之中去, 就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谈他们的学习任务用除法, 谈他们的消费用乘法, 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培养他们珍惜劳动成果、热爱父母的感情。比如, 针对学生觉得学习任务重的现象, 就可以算账他们听。要求学生每年做2000道数学题, 学生自然会觉得难。于是, 把2000题分解到每一天, 还不到6道题, 学生的压力就大大减轻。又如, 针对学生用钱大手大脚, 不以为然, 就可以用乘法。每天早饭吃牛肉面包花去8元钱, 中饭和晚饭炒带肉的饭各10元钱, 每天28元钱, 每年单是吃饭就得花费10220元钱, 让他们感到数目的庞大。

就这样, 看似简单的除法与乘法,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培养学生珍惜幸福生活的感情, 更能让他们体会到为人父母者的艰辛!这既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也是学习与生活的亲密融合!更是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最好尝试!

总之,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泉, 数学是生活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并服务于现实生活;在农村, 合理利用本地资源, 在生活中学数学, 既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又增添了数学教学的乐趣。因此, 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不失为创新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法》

农村数学教学生活化 篇2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后达到数学高于生活的目的。选择实际的、符合学生特点材料,抓住学生的本质,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把握准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主体,巧用素材,有效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学

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写在家里,日常生活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如:爸爸妈妈今天卖胶水、卖槟榔都有哪些数学信息,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二、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小学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

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是用24时记时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又是用普通记时法的。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要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可以先让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可以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等。

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就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自己家、邻居家或父母单位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就可以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还可以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献爱心活动过程中,老师就可以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五、练习形式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和“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以及门窗和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向生活靠拢,我们教师首先要拥有数学意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基础和前提,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关键。让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创新,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农村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3

【摘要】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

【关键词】分析实践思维培养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224-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動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还要将学生熟悉的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知识”。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1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分析

1.1 现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好些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小学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是以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还是让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力求获得标准的唯一的答案。这样使儿童的思维过早地、过度地被老师套上了一个圈,成天陷进数学符号里,不停地做数学题,但却不知道数学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时就不会解决,只是学到了一些呆板的知识,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1.2 分析: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与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更加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亲身体验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提供给他们的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其实数学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再应用于生活的。

1.2.1 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就是生活中的再认,概念从生活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得出,最后再回归现实。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内部或者来自于生活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放在最近发展区。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因而,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数学。

1.2.2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2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2.1 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如,首次教学8+6x【sup】2【/sup】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是教师直接把“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大不一样。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进行:展示生活情境,出示一个标价为8元的文具袋和标价为6元的书,询问总价。然后再加1本书,标价也是6元,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8+6+6或8+6x【sup】2【/sup】。讨论“8+6x【sup】2【/sup】”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当学生的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教师应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6与2的积,请根据具体的事例说明。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2 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我让学生回家做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我问:“你们家里的农作物,什么最值钱?”上数学课,我让大家讨论家里的收入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油菜籽最值钱”、“蘑菇最值钱”、“潜鱼最值钱”……老师出示调查数据:“小明的爸爸昨天卖了85斤油菜籽,3元一斤,你能算出他家昨天卖油菜籽收入多少钱吗?”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计算出得数,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会了乘法口算。

2.3 回归生活,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4 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可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如营业员、装潢工人、车间工人、调度员等,让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学着安排生活。如学习了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让学生当空调零件装配车间主任,合理安排各组人员人数的编排,使生产效率最优化;当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作为土地管理人员去安排各农家宅院的用地面积……在这样一个以参与者身份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计算、测量能力。在体验灵活运用知识的快乐中,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巩固,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此外,“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在21世纪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农村数学教学生活化 篇4

对于农村低年级学生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课堂生活化,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 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呢?通过多年的农村低年级数学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让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下学习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充分运用插图等形式, 把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的生活运用数学语言提出问题, 诸如做饭买菜、做游戏、乘车、买东西、爬山、植树等等素材就是从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提取出来的, 极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些素材, 让低年级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学有趣味, 学有收获。

如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中配有一张学生熟悉的校园学生活动图, 我利用多媒体放大这张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从这张图中找出相应的角, 并形成角的概念。对于农村低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可能从房屋、家具、操场等实物中对角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图画中, 教学楼的四角, 足球场地角、教学楼匾上的直角很容易找到。其次, 教师手中的三角板的直角也容易被学生找到, 到此教师引导学生在图画中找出除直角外的角还有哪些, 让学生把隐藏在图画中的其他角也找出来, 经过学生仔细观察和一番交流, 能找出剪刀、大表上的锐角和钝角, 连单杠双杠、足球网等里面不易找出的角也能找出来。从学生熟知的直角再过渡到锐角、钝角, 符合学生从生活中认知的规律, 又因为这些内容是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来的, 因此不但学生学习的兴趣高, 而且也容易让学生形成抽象的角的概念。学完之后让学生再到学校操场上找出各类的角, 学生的兴趣高涨, 也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情况,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

二、运用农村学生的生活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尽管很好, 但有些素材农村学生接触得少或者没有接触过, 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我们可以变通教材的素材, 大胆利用学生熟悉的农村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教学。

例如, 学习表内乘法, 我就利用农村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像8的乘法口诀, 我就以农村小畦种菜为例, 一个小畦中, 宽可以种八棵西红柿, 长可以种十棵西红柿, 让学生画出示意图编写8的乘法口诀。又如, 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用这样的素材:菜园内有20个成熟的冬瓜, 妈妈摘走了5个, 还剩几个?

学习“长度单位”时, 除了运用教材上的素材认识长度单位外, 我还让学生测量学校操场小树之间的距离, 单杠的长度和高度, 小学生的身高, 还让学生到家里测量家里诸如玉米等粮食, 大葱等蔬菜的长度, 还让学生对文具、玩具、粮食蔬菜的长度, 还有身高、旗杆、房屋等高度的比较, 充分认识厘米、米等长度单位的不同, 避免农村学生出现小明身高106米, 房子高3厘米的常识性错误。

三、让生活情境再现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为生活服务。运用农村低年级学生已有的农村生活经验进行课堂教学, 必然能够激发农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助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 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数学教学是解决问题的,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疑问开始。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课来说, 用从现实生活来的问题导入必然会让他们学习兴趣大增, 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 学习的注意力便会更集中, 学习的效果也就会更好。

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进位加法”, 我用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 菜园里西红柿熟了, 小明家收了35千克西红柿, 小红家收了27千克西红柿, 他们两家共收了多少千克西红柿呢?你能帮老师计算一下吗?”

又如, 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退位减法”, 我用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 小明的妈妈从集市上买了25只小鸡, 小红的妈妈从集市上买了17只小鸡, 谁买的多?多几只呢?您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再如, 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连加连减”, 我用学生熟知的游戏导入:同学们, 弹琉璃球是我们最爱玩的游戏, 小明、小红、小丽三个小朋友玩完弹琉璃球游戏后, 小明说:“我手里有12个琉璃球。”小红说:“我手里的琉璃球比小明少3个。”小丽说:“我有15个琉璃球。”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算出他们三个共有多少琉璃球吗?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 教学内容农村生活化

农村生活中包含了好多数学知识, 深入挖掘农村低年级熟知的农村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 有助于学生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

像上一个琉璃球的例子,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后,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三人自由结合, 自主进行实地演练, 说出各自的琉璃球数进行验算。

(三) 练习生活化

学会数学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了数学知识, 我在让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绝不是让学生只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而是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如学习了“长度单位“, 我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的桌子沙发的长度, 家庭成员的身高, 估计家里房子的高度等, 还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测量的, 有没有好的办法等。这样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虽然适合农村低年级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多, 但我们要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数学在现实的魅力。例如, 学了“小数”的有关知识后, 让学生到集市上调查各种蔬菜的价格, 用小数记录下来, 然后帮妈妈找到既便宜又新鲜的蔬菜, 还要帮妈妈算好账, 做妈妈的好帮手。通过活动, 学生不但复习了小数的写法, 还巩固了小数比较方法;不但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 还训练了学生比较能力和计算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勤快节约的习惯。

让农村语文教学更生活化 篇5

黄平县重安镇榔木小学 安晓林

内容提要:农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沉淀,提高学习语言的能力。关键词:贴近生活 快乐学习语文能力

教育即生活——陶行知。

为什么要在这里单独提出农村语文教学,是因为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农村语文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大面积出现,农村儿童生活的变化等现象表明,农村语文教学更要生活化,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教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童年时期的幸福。这就意味着教师贴近农村生活的教学方法是滋润着学生生命成长的基本养料,明白自己是在孕育着新的生命,并且教师也在这样的教学生活中成长。

一、在古诗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快乐感

在小学语文古诗中,大部分古诗都是诗人描写农村的生活情景。在教学时,不能单纯地为教学而教学,因为诗中的事物与农村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就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写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容易让他们展开想象。如在教学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文时,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事物,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找到与图中事物的共同点,学生学起来也就更快乐了。因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样的事,就是他们生活中的趣事。学生在学习古诗中,受到了感染,受到了启迪。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文化的种子,让他们的感受到原来自己生活的环境也是处处充满诗意。

在教学郑燮《竹石》时,除引导学生要学习诗人的坚韧和坚定的精神,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在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也能激励自己不怕困难,努力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的是:农村语文古诗教学生活化是学生精神沉淀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习作生活化,让学生有写作源泉

农村学生最怕什么,就是习作。因为他们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所积累的素材太少,导致在习作时无语可说。农村语文习作教学从一年级抓起,一开始就要耐心培养孩子们关心身边人,关注周围的事的好习惯,课堂上营造有充足气氛,让他们尽情地享受说话的空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要求一定说一句完整的话。多进行这样的说话训练,这样就能让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积累的语言较少,学生写的太多是“口水话”。要让“口水话”变成“生活话”,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训练必不可少。

在教学人教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一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门口都栽了什么花或树。学生马上就能说出自己家门口的花和树的名称。教师再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快乐起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家门口的花和树说说它们给家人带来了什么快乐。这样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一位学生这样写:我家门口有一棵桃树和一棵桂花树„„秋天,桃树结出了又大又红的桃子,桂花树开出很香的桂花。爷爷摘下桃子给我和邻居的小朋友吃,好甜啊!如此,学生在习作中也体会到了习作的快乐。

三、让学生展示自己,丰富课堂气氛 农村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好,更要教活。农村的学生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机会太少,教师就得在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学会展示自己。从低年级开始,语文教材就安排了“展示台”这样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个安排是空白的,忽略了这一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更是把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给抹杀了。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展示台时,就能联系学生的生活来教学。布置学生先去采集自己认为最美的树叶,带回学校进行展示。教师在学生展示前,要求学生说好自己采集树叶的经过,如树叶名,颜色,形状,并说说自己在采集树叶中的感受。农村学生对展示自己的成果开始还比较陌生,只要多引导,多鼓励,多展示一些生活熟悉的事和物,课堂气氛也会丰富起来。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农村语文教学也出现了新转机。教师更新教学思想,改变教学观念,更应该把学生的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一块基石。“无基石,何以建大厦。”把农村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农村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地方。

参考文献:

农村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6

一、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要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大到校园环境的规划还是小到的教室布置,都必须更多地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在教室,各种布置要洋溢着知识的气息和浓浓的童趣。比如说,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把教室分别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灿烂”、“金秋丰收”、“冬日浪漫”等等不同的风格,可以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很多乐趣。此外,教室里还可以根据我们农村本地的特产和本班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辟养植角、探索角、科技角、图书角、知心信箱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帮助……一个课堂就是一所浓缩的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这个课堂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还有探索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滋养。学生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身份出现,他同时还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这样,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才会有强有力的生命支柱和不竭的生命活力。

二、讓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鉴于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在上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时回顾自己的见闻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语文。前不久有位学生在回顾时讲到,他在看电视剧《还珠格格》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乾隆考小燕子的成语。她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三十个人排排站”,把“羊缝鹰围”理解成“一只老鹰围攻一只羊,把羊吓的钻进石头缝里去了”这告诉我们:不要望文生义,只看它字面上的意思。瞧瞧影视作品中居然存在着语文,学生在看影视作品时除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外还能学到语文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呀。其实除了影视作品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存在语文,如优秀的广告词中,大街小巷上的标语中,与人的交往中……然而这些在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如果老师不加以合理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就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老师适当的点拨一下,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去发现,就能在无形之中学到语文知识。

三、指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课文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进感悟。例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不少同学都见过爬山虎,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去观察,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四、在联系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到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明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不规范用字现象。再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热点问题,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改造社会尽一份公民的责任。比如,针对我们乡镇学校附近“网吧”较多,并有一部分同学去“网吧”上网的现象,组织了一部分同学深入“网吧”进行调查,之后展开讨论,最后将本次调查的情况以及讨论的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刊登于校报,受到了广大同学、老师的关注。同时,他们还把调查结果和一些处理意见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得到妥善解决。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五、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总之,农村语文教学需要回归生活。只有生活,才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需要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真切理解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师才能真正地实现寓语文教学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中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生活化浅谈 篇7

一、丰富学生的习作积累, 是习作生活化的关键

在作文教学中要做到“放长线钓大鱼”, 放长线就是要做到“三个积累”, “大鱼”就是较高的作文水平。高的作文水平、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而是来自于学生生活、课堂中的积累。我们要指导、帮助学生实现这“三个积累”。

1. 语言积累。

语言丰富了, 自然会有精彩句子涌现。我运用了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1) 在课堂教学中, 教会学生读书, 让学生学会体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做到意文兼得。同时, 每天抽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口语交际, 为学生积累语言提供保证。 (2)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专门的积累本, 鼓励学生摘抄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并做到经常翻阅;鼓励学生多背名言警句, 即使没背过的, 也要努力做到用时能找到。

2. 生活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生活丰富了, 写作材料就多了。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内外活动, 让学生参与其中, 收获之多是难以估量的。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开展了诗词竞赛、习作竞赛、美文朗诵比赛、故事大王、踏青写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教会学生观察、体验,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活, 达到丰富学生生活见闻的目的。通过活动的开展, 学生看到许多以前未曾注意的事物, 产生了强烈的倾诉欲望。习作真正成了他们表达、交际的工具。但要注意:不要把活动与作文捆在一起, 活动的目的是积累。

二、教师亲写下水文, 树立榜样

教师要亲自写下水文, 体验习作, 这样有利于有的放矢、重点指导。也可以和学生同时现场习作, 让学生加以对照, 找出闪光点和差距。这样指导更具有说服力, 既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消除了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 又形成了学生与教师比写作水平的氛围, 使师生共同进步。

三、教师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

习作教学生活化, 首先要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 教师首先要放开自己的思想使自己先“生活化”。教师如果单纯认为课堂才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阵地, 课本才是进行教学的主要武器, 就要把学生当成“假想敌”.怎么会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化呢?怎么谈得上习作生活化呢?作文的取材主要来源于生活, 只有具有“生活化”的思想理念, 牢固树立大语文观, 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才能将生活中的素材信手拈来地为我所用, 表达自己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情体验、真正乐趣, 才会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人物现象。

四、绿色评价是习作“生活化”的动力

农村小学习作指导一般流程是“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 不难发现, 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 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辛苦”的教师所代替, 习作思路被框定, 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 表达的是教师的理解, 学生习作必然“千篇一律”, 而学生的创造性就在“千篇一律”中被扼杀了。这样的习作练习, 学生能不怕吗?能学得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那么, 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

1. 创设修改平台, 在赏评中指导修改。

(1) 示范赏改。教师选择一两篇有代表性习作, 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评一评, 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使学生受到启发, 为互评互改打下基础。 (2) 互评互改。学生在明确本次评改重点的基础上, 小组合作进行赏评, 学生之间交流习作, 自己动手评改他人文章, 按照教师提出的各项要求进行批改。 (3) 自评自改。自评自改是提高学生自由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习作的训练目的。

2. 赏析为主, 让学生体验成功。

农村中学物理教学生活化探究 篇8

一、创立生活化学习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在农村, 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式落后, 再加上农村初中教学条件落后, 许多物理课堂教学只是枯燥的举例, 却并未关注所举例子是否成立;或者只是列出纯粹的物理公式, 而缺少深入生活化的探究。从而教师教得厌烦, 学生听得痛苦, 一节课下来教师觉得累, 学生觉得没有意思,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厌学。如果教师讲解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 学生自动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物理内容中的生活情景, 从中引出物理问题, 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 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 在讲解“力的相互作用”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体育课举例说明, 当把排球打向对方的时候, 人的手对排球施加了力, 同时手也会因受到撞击而感觉到痛;在篮球场上, 两个球员因争抢篮球相撞的时候, 都会感到疼痛。这正是由于“力的相互作用”而出现的结果。在“压强”教学时, 教师可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 利用自己的圆珠笔用手指压住其两端, 体验一下两个手指的感受。由此生活情境架设物理与生活的桥梁, 让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物理信息, 引导学生去关注、去体验, 真切地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 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到乏味, 增强了教学的实效。学习物理要遵从“物理学习联系生活, 物理知识服务生活”的思想, 真正体现物理的价值, 才能焕发物理的魅力。

二、物理实验生活化, 加强学生的理解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动、有趣的实验, 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培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都很重要。而在农村中学, 由于实验器材的缺乏, 许多教师对实验只是枯燥的说明却并未实际演示, 脱离了生活实践, 必然收效甚微。因此, 教师要加强对实验的重视, 通过演示或让学生参与加强学生的理解。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 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作为农村学校的物理教师, 我们应该在利用好学校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材料、物品或器具等开展富有个性的、方便的实验教学活动, 使物理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倡导“生活化物理实验”。就拿学生普遍使用的自行车来说, 我们可以用它研究轮轴与杠杆, 研究滚动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研究座椅的弹性势能, 研究运动的相关知识。我们可利用易拉罐让学生制作“小孔成像”装置, 利用酒盒及平面镜做成“潜望镜”等。“生活化物理实验”的开发与应用, 能够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科学实践探究的可能与机会, 它基本上不受学校固有实验条件的制约, 不受学校所处地域、等级的限制, 因此农村物理教师在生活和教学中, 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 善于观察、思考和实践, 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常见的生活资源便可信手拈来应用于课堂实践, 让生活资源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三、让课堂习题和课后作业生活化

目前农村物理教学中, 物理习题和课后作业比较传统枯燥, 和生活的联系较小, 甚至脱离生活实际。教师应尽量以学生经历的生活情境为原型, 设计好课堂习题。在学习“摩擦力”等内容时,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景提出问题, 如擦黑板时为什么用力擦才擦得干净?为什么冬天下雪天, 要在汽车轮子上安防滑链?这样生活化的题目比枯燥的课后习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 冬天教师的窗户上会出现漂亮的“窗花”, 从教室到室外会呼出好多“白气”。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现象, 再与教师一起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与依据,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 活学活用。

“到处是生活, 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 亦即教育之场所”。课后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 在巩固和强化学习的知识、增进学生理解和认知方面意义巨大。因此, 课后作业不应该脱离学生实践, 教师应该创设有关生活化情境的课后作业,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终极目的。例如, 近年全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紧张局面, 拉闸限电现象常常发生,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 大胆鼓励学生到各街道、工厂、企业等地调查研究, 了解实际用电情况, 带学生到发电站、变电所了解电的产生、传输等电学知识, 寻找解决紧张用电局面的方案和措施, 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并在亲身实践中去学习。通过解决问题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 锻炼了学生分析理解、推理处理实际生活中物理问题的能力。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综合化趋势, 把学生放到开放性的环境中去学习, 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总之, 生活为我们的物理教学敞开了大门, 物理教师应创设生活化情境进行备课和授课, 把“物理教学生活化”, 把“生活现象物理化”, 使我们的物理教学勇敢地走出传统的禁锢, 形成“大物理”教学观, 让生活成为我们理想的课堂。

摘要:物理学的很多内容来自生活, 理论的创立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本文就如何加强农村物理学科的生活化教学进行探究, 努力打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物理学的教育价值, 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谈生活化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篇9

一、让识字教学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试验稿) 》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而能把语文这一生活工具用活、用好, 我们可得从识字开始。根据汉字特点, 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1) 加减变换法。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熟带生, 偏旁带字,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例如, “目”“白”“大”“王”等, 减一画会是什么字呢?加一画又会是什么字呢? (当然这类型的字很多) 利用熟字进行造字, 进行记忆, 既有趣, 又记得牢。 (2) 走进生活法。例如, 鼓励学生去书店、上网、收看电视……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 布置家长和学生一起收集一些广告语, 并在语文课上相互交流, 让每位学生写出自己家的地址。相互交流看, 这样既增进感情又认识了新字。 (3) 歌谣谜语法。如“告”有学生是这样想的“一口咬掉牛尾巴”“茶”同学们又是这么说的“草人骑木马”。当然, 识字教学不仅有上面几种, 还有表演法、联系法、比较法等等。不论你用哪一法, 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 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 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才能达到识字教学的要求。

二、让阅读教学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只有让阅读教学贴近生活,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才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氛围,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促进学生的发展。

(1) 运用多媒体, 打开学生阅读思维。教材中的一些游记、写景、说明文等, 借助多媒体课件、录像播放、录音渲染等手段, 展示与文本相应及相关的生活情景, 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缺乏或空白, 为学生的体验建立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与文本、作者交流提供一种背景, 一个平台, 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理解。在我们这儿, 不靠近大海, 四处高山环抱, 对于山区的学生根本没有人观看过海面的潮起潮落, 更不要说是感应它给人带来的气势磅礴景象了。在教学《观海》一课时, 我将海宁潮的录像放给孩子们看, 让他们身历其境, 感受潮水的迅猛气势, 潮形的变化多端, 大海的无穷力量。读着《观潮》, 看着潮水, 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唤醒了, 兴趣被激发了。当然, 类似例子还很多。

(2) 让学生走进社会, 融入自然。像《燕子》一课, 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到校园外, 边欣赏美丽的日出, 边感受文本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感情, 让学生和文本有一种实实在在的“碰撞”。像《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 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真正回到实际, 关心一次残疾人, 去体会关心别人的快乐和学会能为别人着想 (但这样的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 。

(3) 让学生走进课本人物, 步入他们的生活。如:《黄继光》《小动物过冬》《要好好学字》等等, 在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人物角色。延伸阅读时, 可以让学生做些操作性的作业, 如:收集一个黄继光的故事, 为黄继光朗诵一首诗来纪念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冬眠?哪些要迁徙, 飞到南方去? (同学们收集后相互交流) 也可以搞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会等等。再如, 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的“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段时, 可以先让学生将文中的“船夫”一词换成“我”或者“他”来反复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用“我”会显得自豪, 用“他”则会羡慕或赞美) ,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内涵, 从而真实地感受文中作者的情感。再以“谁的什么技术特别好”为总起句来说一说生活中的人与事, 从而建构起生活场景, 实现语文学习为生活服务的目的。这样的角色体验, 它的生命力是强大的, 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 因为有了体验, 从而让学习扩展到身心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用身体去经历, 用心灵去感悟, 这是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 篇10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教学生活化

如何让学生回归到为生活而作文的状态上来, 让学生的作文真正和生活联系起来, 是老师应该负的责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我采用“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法。

一、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然而, 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往往脱离农村生活实际, 教学效果不理想。

1、农村初中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高, 对语文作文教学不够重视。要开展语文作文教学,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基本功, 新的教学理念, 还要有较高的写作水平, 以指导学生习作。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提高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2、农村初中语文作文训练强调形式和技能, 忽视对作文内容的指导。传统教学中, 以应试为目的的习作教学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生活化作文教学的需要。教师在传授写作知识, 不能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3、农村初中语文作文训练缺少素材, 教师训练随意化, 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由于受到周围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限制, 学生对身边的生活素材熟视无睹, 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造成作文水平落后的原因, 最主要是作文与熟悉的农村生活脱节。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作文融入到农村生活之中, 结合农村特殊的地域环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过, “生活即教育”, “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 而是生活的必需。”因此, 农村初中语文作文要引导学生写自己感受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在语文作文教学时, 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 学会写自己的生活, 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1、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农村学生常年与山水为邻, 与田园为伴, 最贴近于自然, 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 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 为语文作文素材注入鲜活的源头活水。农村生活注重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在语文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因时制宜, 结合特殊的节日, 开展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语文作文教学, 将之作为学生作文素材。农村学生都能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 劳动对他们来说如数家珍, 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 印象深刻。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可以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 让学生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 结合农村农忙季节, 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 然后, 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作文。这样的习作训练,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

2、组织开展竞赛活动, 为学生提供练笔机会。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这些生活化素材, 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开展语文作文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方面, 学校要精心为学生搭建展示习作的舞台,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各种作文竞赛活动, 向全校师生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平台, 让学生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 享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燃起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与信心的火花。另一方面, 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校度过, 教师要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内活动作为指导学生练笔的内容。比如说, 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竞赛活动, 班级也利用班会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学生参与比赛的激情, 比赛中精彩激烈的场面, 都是最好的练笔机会。

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身边的生活, 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积累素材,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让学生乐于写作。当学生有东西可以, 又乐于写, 在不断的坚持中, 文笔自会生花, 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够大幅度提高。除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外, 我还要求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 凡遇新鲜有趣的事物, 或有新鲜的感觉, 就及时记录下来。如:对竹林的观察。春天观察竹笋的生长, 夏天欣赏雨竹, 秋天是领略风竹的景观。冬天, 体验雪花的美妙, 享受堆雪人的乐趣。又如:在一次雷阵雨来临时, 人们看到一幕幕雷雨的场面都呆了, 慌了, 因为这雨来得太突然了。没想到我们班几十个同学尽然十分镇定地站在教学楼三楼上留心观察这突发性的场面。我就是这样根据家乡的不断变化, 丰富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我还培养孩子们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在观察事物过程中, 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特征来写观察日记。例如:在每年的暑假, 我们学校德育处都会布置,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在农村帮助家人摘玉米、割稻谷等活动, 让他们写出劳动一天的收获。在我们启发下, 多数的同学都是积极参与并认真撰写作文的。更多学生写出劳动的艰辛, 为了自己的家人不再这么辛苦而努力读书。

在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 学会写自己的生活, 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 提高学生感受生活美的能力, 每一个日出与日落, 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都有美可以发现, 天天在眼皮底下的小树, 在季节变化中也多姿多彩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每周练笔的习惯, 教师坚持每周批阅, 并坚持讲评优秀作品,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总之, 教师要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 不断探讨以农村生活为素材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和策略, 开发学生习作资源,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作者, 郭良香, 2015。

农村数学教学生活化 篇11

关键词:农村小学现状;生活化教学必要性;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62-0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让我们先了解农村小学数学的现状再谈谈生活化教学新思路。

一、现阶段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和模式滞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只要求学生熟记课本概念或者是知识点,对于上课方法等都不关注,培养的是应试人才,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举个例子,某小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领导非常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先进积极的方法,只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熟练的记忆相关的概念、公式及题目等,以实现学校升学率的提高。

2、教学方法存在缺陷

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桎梏,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也存在着缺陷阻碍学生的正常发展。由于小学生大多处于爱动的年龄段,因此在课堂学习中不可能认真的学习听讲,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简单的老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做笔记的方式,不仅不能保证教学的效率,而且不能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大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不好,不能实现各科全面均衡的发展。

3、缺乏必要的教学环境

由于我国的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标的改革主要是在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并且其主要的对象是初中教育,因此小学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方式方法的变革成效还不是很明显。目前大多数的小学中,课堂上没有必要的多媒体等先进的上课设备,而且也没有进行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环境,不能很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的有关规定。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新思路

1、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2、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3、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4、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农村数学教学生活化 篇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而长期以来, 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 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 教学活动比较单一, 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 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 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 渗透生活, 使语文教学反璞归真, 回归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感悟生活, 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最终让生活与教学相长。反之, 如果抓不住“生活”的手, 也就断了语文教学的源头, 引不来“活水”, 教师将变成“僵师”。

一.在语文教学中感悟生活, 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教材源于生活, 生活是教学的源头, 我们理应掘好生活的源头, 开沟挖渠, 引到课堂这块土地上来, 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更好地懂得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做生活的强者, 做生活的主人。

1.在导入教学中联系生活。

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 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枯燥无味, 那么作为课堂的导入,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联系生活实践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在教学《一剪梅》《雨霖铃》等古代诗词时, 以古筝曲导入, 这些古筝曲低沉、哀怨, 缠绵悱恻, 把学生带入古色古香的古代生活之中, 未读其诗, 先感其情;教学《观沧海》时, 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有关沧海的图片, 这些图片主要是沧海波澜壮阔, 气势澎湃的画面;接着老师又介绍了曹操观沧海时他自己的状况, 然后再伴乐朗诵, 将学生一步步引入诗歌的美妙境界,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教学《热爱生命》时, 先引导学生回忆汶川地震时种种灾难场面, 一个又一个生命在忍耐中得到解救, 在坚持中获得新生, 学生对生命的宝贵理解得是那样的真切, 热爱生命的教学主题得到学生的强烈认同。中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在中学语文教学导入中适当地创设生活情境, 可以在教学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 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达到真正理解, 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2.在文本教学中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 “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文言名篇时, 可利用录像创设当时生活情景氛围。有的课文很适于分角色朗读, 那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契机;有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较远,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学中可以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具体的生活情境。编写, 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演出, 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胆量, 表达, 记忆, 配合, 模拟, 制道具, 画布景, 伴音乐等都得到锻炼和尝试。在演出过程中, 学生对语文课也产生了极大兴趣, 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 展现在面前,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一篇课文, 可学习完编排, 也可直接让学生编排, 学生一边编剧本, 一边演, 演不当, 再改正剧本, 完了再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就可以采用编排课本剧的方式, 引导学生先设计“全家人散步归家”场景, 让若瑟夫和克拉丽丝先上场交代出来“盼于勒”一场里“到海边栈桥散步说永不变更的话”和“于勒为什么去了美洲”的内容, 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肯定会比讲读课要深。再如教学《阿Q正传》《药》《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等较长的名篇时, 进行课本剧的编演, 让学生再现生活, 从表演中体悟生活。

3.在写作教学中体验生活。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谈写头疼”是好多同学的通病。在新课程背景下使作文课堂生活化, 未尝不是一种选择。作文课堂生活化, 指将生活引入课堂, 让课堂就如生活, 以课堂作为生活情景的集散地, 提供写作素材, 拓展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情趣, 从而激活写作教学的一种课堂模式。在写作指导上, 既要指导学生获取间接材料, 又要指导学生获取直接材料, 即社会生活材料。使他们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 从而认识生活, 感悟生活, 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首先, 重视日记、周记的写作, 日记、周记的写作强调再现生活, 比如搜集民间谚语、口头语、广告语都可算是一则日记, 对于这些第一手的生活材料,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褒扬, 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带给他们的成功喜悦。其次, 作文教学应该贴近生活, 少一些限制, 多一些宽松。如新学期开学后可以写作“走进初一”或“走进高一”, 其他时候作文的命题也应该紧紧抓住生活实际来进行, 如“畅想我的2009”, 由此写出来的文章, 才可能情真意切, 枝繁叶茂。正所谓“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直接深入生活, 获取大量感性材料, 对于写作至关重要。

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让生活实践彰显语文色彩

达到真正理解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能帮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 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而课外语文综合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语文综合实践为凭借,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走进生活。

1.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展示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 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 让中学生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成立文学社, 编辑文学社刊。学生在“校园写真”、“青春放歌”、“亲情师魂”及“成长足印”等栏目中, 尽情抒写自己的精彩生活, 展示自己生活的大世界。也可以成立“校园之声”文艺广播站, 开展“校园之声”文艺广播活动。播音员从各年级学生中产生, 分工负责, 具体到人。利用校园广播网, 每天早读后用15分钟时间播放录音。作品由文学社提供, 主要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艺节目, 如快板、相声、诗朗诵、散文、小小说等。每学期评选若干“最受学生喜爱的节目”, 进行奖励。还可以指导学生加入校园局域网络, 建设学生个人博客网页。利用学校微机教室, 在宽带网络上建设自己的博客网页, 每周选择自己的至少2篇习作或感言上传, 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经常开展智力与非智力的各种语文活动, 比如作文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诗文朗诵比赛、文章书写比赛、语文知识竞赛等等。在校园文化生活这个大舞台上,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自己的学习、生活、友谊、人生、情感世界, 生活中处处有文章, 处处有语文, 这样语文教学就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拥抱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农村中学生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 农村的田园风光和野花野草中无不蕴含着无尽的知识, 而这些资源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把“泥土”和“草叶”装进书包, 把“鸟语”和“花香”带进课堂;让学生到田野去, 到果园去, 亲近自然,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赏农景、干农活、记农事、写农民。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家乡风俗、历史演变、姓氏探究、家族故事等调查活动, 搜集春联、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农谚、歇后语等采风活动, 调查集镇店铺招牌广告文字规范使用情况, 也可以调查研究小城镇发展变化的情况, 等等。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 从社会生活中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3.在乡土教材开发中创造语文。

民间的语文资源就像家乡的淮河水源源不断, 我们要切实恰当地“拿来”, 用这些天然教材创造语文教学。我们的学校坐落在淮河岸边的常坟镇, 常坟镇是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故乡, 也是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艺术的发源地。我们在开发乡土教材时, 立足民俗民风, 既有特色, 又贴近生活实际。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各种传说故事, 如《大禹的传说》《常遇春与朱元璋》《正月十五放花灯》《八月十五吃月饼》等民间故事, 让他们写作成文, 他们有了“信手拈来”的创作成就感, 自然地让自己的生活走向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收集花鼓灯民歌, 演唱花鼓灯民歌, “擂鼓要擂得胜鼓, 耍枪要耍霸王枪, 一唱唱个岳武穆, 二唱唱个文天祥, 三唱唱个咚咚锵”, 这是常遇春操练士兵时的雄浑高昂;“北有黄河南有江, 有条水流在中央, 从小喝的是淮河水, 玩灯的都是我老乡, 吃穿全靠人帮忙”, 这是过去花鼓灯艺人的无奈;“荆山没有涂山高, 常坟镇对着大河梢, 涡河淮河两来水, 河里舟船水上漂”, 这是新时期常坟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在绚丽多姿的语文世界中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

上一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下一篇:一体化救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