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通用11篇)
农村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1
农村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这一教改的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开展开放的生活化教学。只有走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才能真正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那么,在我们农村学校中,如何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呢?
一、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要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大到校园环境的规划还是小到的教室布置,都必须更多地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在教室,各种布置要洋溢着知识的气息和浓浓的童趣。比如说,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把教室分别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灿烂”、“金秋丰收”、“冬日浪漫”等等不同的风格,可以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很多乐趣。此外,教室里还可以根据我们农村本地的特产和本班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辟养植角、探索角、科技角、图书角、知心信箱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帮助……一个课堂就是一所浓缩的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这个课堂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还有探索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滋养。学生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身份出现,他同时还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这样,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才会有强有力的生命支柱和不竭的生命活力。
二、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鉴于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在上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时回顾自己的见闻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语文。前不久有位学生在回顾时讲到,他在看电视剧《还珠格格》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乾隆考小燕子的成语。她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三十个人排排站”,把“羊缝鹰围”理解成“一只老鹰围攻一只羊,把羊吓的钻进石头缝里去了”这告诉我们:不要望文生义,只看它字面上的意思。瞧瞧影视作品中居然存在着语文,学生在看影视作品时除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外还能学到语文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呀。其实除了影视作品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存在语文,如优秀的广告词中,大街小巷上的标语中,与人的交往中……然而这些在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如果老师不加以合理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就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老师适当的点拨一下,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去发现,就能在无形之中学到语文知识。
三、指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课文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进感悟。例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不少同学都见过爬山虎,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去观察,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四、在联系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到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明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不规范用字现象。再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热点问题,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改造社会尽一份公民的责任。比如,针对我们乡镇学校附近“网吧”较多,并有一部分同学去“网吧”上网的现象,组织了一部分同学深入“网吧”进行调查,之后展开讨论,最后将本次调查的情况以及讨论的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刊登于校报,受到了广大同学、老师的关注。同时,他们还把调查结果和一些处理意见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得到妥善解决。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五、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总之,农村语文教学需要回归生活。只有生活,才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需要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真切理解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师才能真正地实现寓语文教学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中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农村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2
关键词: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
2012年10月以来, 我校依托课题《以层次教学为突破口, 提高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 开展了小班化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研究, 现结合自己的做法就有关教学策略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合作兴趣, 提高小组合作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外, 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中, 多的是孩子之间的互动学习, 他们相互帮助, 相互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互质疑;少的是教师的引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的环节时, 充分挖掘学习的兴趣点, 使学生愿意在合作学习中把任务完成。
1. 在识字学习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识字教学贯穿于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教学。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 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读字音、记记字形、给生字找找朋友、用生字说说句子。当教完某一课的生字后,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复习、巩固, 小组成员间互相帮助, 一人讲读音、字形结构等, 其他成员进行检查、纠正;一人读, 其他成员听写等等。然后, 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 将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 进行组际交流。这样, 不但可以让教师腾出时间对困难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合作互助的精神。
2. 词语理解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词语说句子, 通常情况下, 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说出一两句, 最多也不过四五句, 而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时, 结果好几个小组说出的句子竟达到了十多个。我们在课堂实践中发现, 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积极性和作用, 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 在朗读指导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 我们尝试让学生小组合作或由学生找自己的伙伴去自己体会摸索, 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比如, 初读课文时可以两人一组, 一个朗读, 一个仔细听, 如发现对方读错的字、句子等及时纠正, 然后再互换角色, 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理解课文时,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读、分角色表演等, 这样, 就避免了朗读指导的机械性、模仿性。当然, 检查背诵的情况也可以先通过小组间进行, 再由老师来检查。
4. 从课文的动手操作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有些语文课文往往需要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来验证某一结论。这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不仅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知亲闻、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操作的分工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 为了让孩子验证一下乌鸦的这个办法是否真的能喝到水, 也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去, 经历验证的过程, 教者采取了小组合作完成的形式。首先, 让小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 (一人负责装水, 一人负责放石子, 一人负责做观察记录, 一人负责汇报验证结果) , 然后进行试验。
5. 在口语交际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苏教版教材单独安排了口语交际内容, 教学时我们常常根据不同的交际内容, 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在《小苹果树找医生》一课, 当小朋友听完老师讲的故事, 自己也大体能将故事内容说出来后, 就让学生小组合作将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当然这里的小组由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组成, 学生的凝聚力强, 配合默契, 效果也就更好了。另外, 在一些故事类课文中, 在让学生听故事后学讲故事时, 也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看, 小组同学互相提醒、互相补充, 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然后再让学生选出小组中讲的最好的同学到全班同学面前说故事, 比比哪个小组说得好。
二、关注小组评价, 增强竞争意识
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对于将来他们长大成人, 步入社会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为此, 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评价的力度, 培养竞争的意识。
1. 注重导向的激励性。
除了对学生知识能力掌握情况的评价外, 要重视对兴趣、情感、态度、习惯等的评价, 随时给学生以激励。如对于学困生, 运用表扬性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中等生, 采用激励性评价, 既指明不足, 又指明努力方向, 促使他们努力向上:而对优等生, 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己。
2. 注重主体的多元性。
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 鼓励学生本人, 同学等参与评价中, 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如学生朗读课文后, 先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读得怎样, 然后请其他同学评价同学的朗读, 教师又适时地进行点评。在这样多元的评价后, 学生的朗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3. 注重语言的艺术性。
农村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3
一、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要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大到校园环境的规划还是小到的教室布置,都必须更多地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在教室,各种布置要洋溢着知识的气息和浓浓的童趣。比如说,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把教室分别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灿烂”、“金秋丰收”、“冬日浪漫”等等不同的风格,可以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很多乐趣。此外,教室里还可以根据我们农村本地的特产和本班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辟养植角、探索角、科技角、图书角、知心信箱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帮助……一个课堂就是一所浓缩的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这个课堂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还有探索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滋养。学生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身份出现,他同时还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这样,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才会有强有力的生命支柱和不竭的生命活力。
二、讓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鉴于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在上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时回顾自己的见闻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语文。前不久有位学生在回顾时讲到,他在看电视剧《还珠格格》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乾隆考小燕子的成语。她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三十个人排排站”,把“羊缝鹰围”理解成“一只老鹰围攻一只羊,把羊吓的钻进石头缝里去了”这告诉我们:不要望文生义,只看它字面上的意思。瞧瞧影视作品中居然存在着语文,学生在看影视作品时除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外还能学到语文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呀。其实除了影视作品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存在语文,如优秀的广告词中,大街小巷上的标语中,与人的交往中……然而这些在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如果老师不加以合理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就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老师适当的点拨一下,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去发现,就能在无形之中学到语文知识。
三、指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课文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进感悟。例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不少同学都见过爬山虎,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去观察,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四、在联系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到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明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不规范用字现象。再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热点问题,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改造社会尽一份公民的责任。比如,针对我们乡镇学校附近“网吧”较多,并有一部分同学去“网吧”上网的现象,组织了一部分同学深入“网吧”进行调查,之后展开讨论,最后将本次调查的情况以及讨论的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刊登于校报,受到了广大同学、老师的关注。同时,他们还把调查结果和一些处理意见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得到妥善解决。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五、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总之,农村语文教学需要回归生活。只有生活,才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需要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真切理解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师才能真正地实现寓语文教学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中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农村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4
教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得以实践。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同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教学的升华。俗话说得好:世间并不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农村中学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就是把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来学习语文,从而激发农村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农村中学生的语文教学生活化有所限制,这就需要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一起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界对农村教学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农村教学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和城市学校比起来,在硬件设施上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很多农村中学没有多媒体设备,限制了教学生活化的多样性教学。但是农村中学也有其优势,农村的山水多,更加贴近教材。农村学生的生活经历,更加有利于进行生活化语文教学。但是大部分农村语文教师并没有利用这种优势,而是按部就班教教材内容,让教学和生活失去了联系。在图书和多媒体教学方面,农村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也对农村语文教学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所以,教师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将生活化教学融入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能力。
二、农村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1.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
语文教学提倡以人为本,教学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学的展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在丰富教学内容的时候,内容要有深度,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学会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七年级的一篇课文《松鼠》,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可在课前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观察一些可爱的小动物,然后课堂上在带领学生熟读课本的同时,让学生用学到的词句来形容见到的动物。在培养学生观察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帮助。
2.对生活情境再现
常见的课堂教学,都是由教师口授,枯燥乏味,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较差,这就导致学生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状态,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从生活实际案例引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进行分组模拟游戏,一方面很好地激起学生对新颖教学的主动参与,另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荐角色,以情景再现分读的形式对课文做有感情的复述,当课文融入自己的感情之后,以表情和动作增强了课文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理解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课堂效率。
3.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深感悟体验
在一些偏远山区有一些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农村学生应利用这一优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组织学生参与到劳动锻炼中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教育。比如,居住在风景区周边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去风景区进行现场教学,对名胜古迹进行观赏之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深入了解家乡这些名胜的历史,发现自己家乡美好的地方并传扬;每到农民农忙的季节,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去田地中帮助农民劳作,这些看似很简单的社会实践,实则意义重大,可以从劳动中收获快乐,切身体会到农民在大丰收时的喜悦。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认知、写作水平。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来源于生活,对于中学语文作文而言,也需要生活气息使学生的作文更加真实。在实现农村语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优化语文教学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在教学中不断融入生活化教学,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和生活的乐趣。所以我们要实现生活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农村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5
余庆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赵仕华邮编564400
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心理素质等各方面与普通中学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阅读面窄且层次浅、品味低。如果我们语文教师用对待普通中学的学生的眼光看待他们,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因此,看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效率低下。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在上面讲得唾沫横飞、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偶有几个代表好像在认真听讲,仔细一看,却是在看小说、杂志。久而久之学生便对语文课堂教学渐渐失去了兴趣。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失去为师的成就感,慢慢失去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有的甚至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对教材的研究少了、对学生放任自流,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大受影响。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以为,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改革,教师必须上出个性化的中职学校语文课来。
首先,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常被老师的批评、被同学看不起、被家长责骂。一犯错误,往往比其他学生得到的惩罚更重,他们们内心之苦不是一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因此,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师要与这些学生“易地相处、平心而度之”,走进他们的内心,用更多爱心呵护他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那就是普通高中老师把学生送进大学是一种成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把知识基础薄弱、行为习惯较差、厌学情浓厚的学生培养成有一定知识、修养、技术的人,更是一种成功,而且是更伟大的一种成功。
其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降低起点,为学生成功搭建各种平台。
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师,在面对新生时,要花大力气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状况进行了解。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底子薄、行为差的现状,一定要以激励、表扬为主,适度降低教学的起点,逐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我在在教学《求职信》时,我告诉学生:“下学期余庆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计划招生1400人,将在学校现有基础上增加20多个班,所以老师紧缺,决定向社会招聘20名教师,你刚好大学毕业,在家待业。你认为你能胜任其中的语文教师岗位。请你给学校的施校长打个电话,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
教学“条据”这一内容时,我从法律故事入手,由这些产生的纠纷入手,引导学生思索,从而引出“借条”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新课教学。如:“张明向李青借了人民币10000.00元,约定一年后归还。一年后,张明没钱还李青,李青便找张明讨要,几回过后,张明便觉得没有面子、有些生气,更觉得李青小心眼。关系很好的一对朋友便的友情出现了裂痕,再后来,张明便不承认借了李青的钱,李青把张明告上了法院,结果,法官以李青无证据证明张明欠钱为由,判决李青输了官司。如果你是你李青,你是不是觉得很冤?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有 1
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中,我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适时加以赞赏、鼓励、点拨、引导,使之逐步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由于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教学设计起点低、多台阶、是学生能力所及的,所以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语文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他们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对学习也渐渐有了信心。
第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拓展视野,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学不受应试教学的制约,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教出个性。比如,在教学“借条”时,我让学生讨论:张明借了李青的钱,没有借条,你认为应不应该归还?如何避免这样的事件发生等等。同时,还让学生花一小点时间进行角色扮演、辩论等。我则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注重价值观的取向„„一句话:形式可多样化,但不能迷失语文教学的本性。总之要想方设法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教出自己的个性。一个语文教师的课堂如果没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如何赢得学生喜欢呢?
第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因地、因专业制宜,把语文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融合,上出该专业个性化的语文课。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往往对自己的专业都很感兴趣,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个切入点,把专业知识深透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为专业课教学服务。笔者今年所教的班级专业是机电一体化, 口语交际时就讲一讲自己最崇拜的本专业领军人物;讲到应用文部分,就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写自己的求职信等。总之,教师在个性化课堂实施时要多摸索思考,总结经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堂之路。
农村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6
基于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初探
【摘要】当下的农村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不仅存在着识字难、遗忘快等共性问题,还存在着来自社会、学校和教师本身带来的诸多问题。从教师层面来说,这需要教师认清识字教学活动中隐藏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改善当前识字教学的现状。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农村小学 识字教学
汉字是至今仍被使用着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文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文字。规范语言文字,减少错别字,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是每一位教师与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规范语言文字要从娃娃抓起,因而,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课程改革下识字教学的特殊地位
蒙学之时,识字为先。幼童达到学习年龄走进学堂,首先就要开蒙。所谓开蒙就是教他们识字。在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中,识字教学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而在现代,培养儿童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现代学者王静在《汉字规律与识字教学》一文中就曾指出:“识字是学习文化的开始,是启蒙教育的必要手段,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基本环节,它是与儿童的认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最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大纲对低年级(一二年级)的内容与要求是: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可见,识字教学是低年级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其重要性和特殊性不言而喻。
二、当前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
虽然近些年来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对识字教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是究于农村小学来说,识字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有识字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如:学习节奏过快,学生学习汉字学得快忘得也快;同音字、形近字容易混淆;看到汉字能认识,一旦需要运用就写不出来;拼音学习不扎实,造成自学生字有困难;教材编排不合理,识字量过大,等;也有些是农村小学特殊性的问题。
1.幼小衔接较差,学生认知能力较弱
幼小衔接问题是农村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幼儿园教育即学前教育的薄弱直接影响到了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相比城市的幼儿教育来说,农村受区域和经济的影响,存在着幼儿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水平低,师资薄弱等明显的问题。幼小衔接差的问题,在农村表现的尤为突出。许多农村幼儿园更多的是像一个游乐场,有的甚至只是一个看护所,教师则像是一个“保姆”。家长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大多也只是想让孩子有人看管,或者和同龄人一起游戏,至于幼儿园的教育问题,许多家长并不是很重视,甚至根本没这个意识。农村孩子没有接受良好的幼儿教育,这就导致,农村孩子在入学之初的低年级学习中学习习惯较差和认知能力较弱的问题比城市学生更为突出。
2.社会轻视,家长不重视
教育离不开社会,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当下,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班,然而于此相反的是,相关的汉字教学班却极少见。重视英语,忽视母语,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也直接导致了社会上对汉字的不重视,类似于“鸡(机)不可失、衣衣(依依)不舍、百衣(依)百顺、大石(事)化小,小石(事)化了、咳(刻)不容缓等啼笑皆非的广告语随处可见,这些广告语也直接误导了学生,影响了学生的识字。
另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在学习型家庭中,家长会带领孩子读书读报,从小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而在农村,许多家长本身的文化程度就不高,根本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学习,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吃好、穿好等生活问题,忽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引导孩子尽早地投入到阅读中去;有些家长则只顾自己玩乐,把孩子交给家中文化程度很低的老人抚养;还有些家长甚至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基本处于一种放任型的状态,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影响更为明显。
3.班级人数过多,教师教学较弱
按照教育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对中小学每班学生的人数做了明确的规定:小学40至45人,中学45至50人。然而,在农村,由于教学资源配置问题,许多学校的班级人数远远超过了相关规定,在本人曾任教过的一所农村中心小学,一个班少则六七十人,多则八九十人。小学生处于成长和发育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班级学生人数过多会导致坐后面的学生容易做小动作、讲话,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上课中,教师要花大半的时间用来维持纪律,教学质量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此外,教师教学水平也较大的影响了识字教学的有效性。虽然在近些年国家实施了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给农村教育带来了一股新生的气息和力量,但是这些特岗教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在识字教学中,许多教师把正确默写出生字新词作为检测识字效果的最终目标,因此将抄写、组词、默写等单一性的练习作为复习巩固的主要形式。教材中虽然有看图拼音识字、在看图学句中识字、归类识字、随课文识字等形式,但是教师采用“集中识字”的形式较多,而很少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形式,即结合讲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学生字。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还忽视了识字教学中音形义相结合、字词句相联、学用结合以及识字与识物、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识字原则,把原本应该丰富有趣的识字学习变成了一个学生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枯燥的识字过程。
三、解决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问题的途径
作为一个一线教学的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来说,也许我们个人力量有限,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或者迅速提升学生识字教学的效率,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增强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逐渐解决当前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和识字心理,汉字教学应为由浅及深、由简及繁、由易及难、由少及多的过程。教学时可以从笔画较少的独体字开始,过渡到有部首的笔画较多的汉字;从开始学习三至五个汉字逐步增加识字量,扎实的打好识字基础。对于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对图像、图画比较感兴趣。教师在初期的识字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图像教学法”。比如在教“山、水、火”等象形字的时候,这些字本身比较形象,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先画一画,然后结合学生所画的图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画的景物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找一找字形与图片的关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动手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字形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每一个汉字的教学重点、难点做到了然于胸。对于读音易错的汉字采取多读得策略;对于字义易混淆的给学生讲明构字规律;对于容易写错的汉字,教师应注重示范写与全体写结合的方法。如“三”和“山”,很多学生分不清平翘舌,因此,教学重点就应该在于读音的纠正上;而“东”和“冬”,“气”和“汽”这两组字,学生经常在字义混淆,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字义的辨析上,还有一些像“今”“吃”“目”等学生易错字,其教学重点就是书写。总之,要做到每节课有重点字,每个字的教学又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
2.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创设识字教学情境 语文学科教学规律体现在字词句段篇的联系和听说读写的联系。有的语文教师喜欢把课文中的生字都提出来,先识字再学文。这势必会造成识字的孤立现象产生。语文教学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过程,我们的识字教学不仅要掌握字音、字形,更重要的是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理解字义,把单个的字和词句段篇联系起来。在这点上,猜谜语识字和讲故事识字都是比较好的识字教学方法。但不同的字适用不同,字形构造较简单有规律的可适用于猜谜语的形式,但要注意,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在猜谜语识字教学中谜面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如“一撇一捺”(人),“池里没有水,地上没有土”(也)。而另外有些笔画较多,难以掌握的字,则更适用于讲故事或者看动画听故事的形式,如在教学生“喝”字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喝酒”、“喝水”、“喝茶”的故事给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
创设识字教学情境,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农村学生相比城镇学生来说,可能物质环境没有那么优越,但是其生活的空间却更为广阔,而且更接近自然。如,在教学生认识动物“猪、狗、牛、鸡”时,农村的孩子对这些家畜就比城镇的孩子更为熟悉,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来介绍自己家的家畜的形式进行教学。总之,农村孩子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作为农村教师,要细于观察、善于发掘农村地区特有的教育资源。
3.遵循汉字本身规律,挖掘汉字内涵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认识汉字本身的规律,挖掘汉字内涵,在具体的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由一个字迁移到另外一个字。比如在教学生认识“人”字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迁移,人把手张开,也就是加一横,那就是个“大”字,而加两横,则就是个“天”字;在教“上、下”字时,可以问学生“不上不下那是什么字?”让学生先写出“卡”字,再告诉学生不上不下就是卡在中间,那就是个“卡”字;还有类似的“火”字和“灭”字都可以采取这种形象的迁移形式。认识汉字的规律,不仅有助于学生形象的认识汉字,了解汉字,还可以进行文化和情感上的熏陶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音形义结合”。正如鲁迅现实曾提到“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所以识字需要准确而完整的知觉、记忆、思维过程。低年级识字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读生字的字音,更应让学生通过书空及书写掌握汉字的字形,同时应把汉字的意思让学生了解。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汉字的音形义后才能真正称得上学会了一个生字。
语文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初探 篇7
一、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确,语文中的许多知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建立起“大语文”的课程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语文,让学生感知身边的语文素材和现象,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修辞知识时,我改变了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去找生活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实例。有的学生立即在教室的墙上找到了名人名言,在学校的围墙上找到了宣传标语,在大街上找到了广告语,在人家房门上找到了对联……然后我就用这些材料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对联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端庄典雅的特点;明白了标语文字简洁凝练、意义鲜明的特点……原本枯燥的内容因为注入了生活的活水,顿时生动起来了。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余文森教授认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有五个特性,即生活性、形象性、问题性、学科性、情感性。新课程呼唤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教学活动的起点,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加强感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时,为了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可以考虑将语文课堂搬到室外,让学生在尽情享受自然风光中打开课本,在蓝天白云下放声朗读。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体味自然美,体味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思想美,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产生在天地中读无字天书的豪气。
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能较快地激发教学的动情点,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确保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三、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日常生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语文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问题,主动地运用语文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语文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我在教学鲁迅的《社戏》时,有学生对“月夜行船”一段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理解有困惑,山怎么会跑呢?我就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释其原理。学生马上想起了参照物这个概念,我顺势而为,让学生体会“山跑”而非“船跑”这种化静为动的妙处,更让学生体会“跑之快”与“我还以为船慢”的矛盾法的妙用,教学目标轻松实现:船行得并不慢,而是“我”心情过于急切而已。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容易把抽象的教学问题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使问题变得亲切自然、容易理解。
四、运用生活化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生活化,也要求教学时要有意运用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验。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教学中可灵活使用。在教学诗歌和散文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诵,加强感悟;对一些有故事性,情节生动的课文可以编成话剧表演,强化体验;在教学成语时,可采用“成语接龙”的游戏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把修辞手法、句子成分等相关的语法知识编排成顺口溜,以提高记忆效果;可开展读书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对于一些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开展辩论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当语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语文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语文问题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语文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切实体会到语文的应用价值,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在教学中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农村中职学校《茶艺》课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 农村 中职 《茶艺》课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14-02
一、《茶艺》课课程简介
《茶艺》课是中职学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授中国茶文化知识和中国茶的鉴赏、冲泡方法以及茶艺服务的流程和技巧,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茶习惯的变化步伐也逐渐加快,《茶艺》这门课深受关注与亲睐。根据课程特点,我们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法,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学生为主导,偏重于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学校教学计划 ,使用项目教学法,整合教学内容,要注意由浅入深,迎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兴趣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项目为导向,任务是风帆,计划是航线,激发兴趣、驾驭整合教材是关键
在农村中职学校,《茶艺》这门课没有统一的教材,有的学校使用的是《中国茶文化》,有的是自己编的校本教材,但核心的内容基本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传授的知识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让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一般来说,《茶艺》课需要完成的项目如下:模块一:茶文化基础知识;模块二:认识六大茶类;模块三:认识各类茶具;模块四:学习茶艺基本知识;模块五:饮茶习俗;模块六:茶与健康;模块七:中国名山、名水、名器、名茶;模块八:茶与礼仪。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明确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应用。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要求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
三、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行为导向法的运用与实施
把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引入农村中职学校校课堂,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集于“工作任务”中。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实施教学,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导向,设计工作任务。
以绿茶的冲泡项目为例:1.项目确定:绿茶冲泡。目标:①掌握茶具的使用方法及用途;②掌握冲泡茶汤流程;③ 掌握泡茶水温、茶叶用量、时间;④ 鼓励学生创新,编排更加 “合茶性、顺茶理”表演程序,体现不同茶艺的韵味。2.制订计划:① 时间安排,10学时(包含示范讲解、学生模拟、对学生进行指导、问题总结、提高练习)。②人员安排,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学习成绩、学习方法、语言能力等)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一般为5-10人,每组选定一名组长,由组长进行统筹安排、监督实施等各项工作。3.项目实施:①情景模拟:客人到茶艺馆品茶,点了绿茶,要求茶艺师为其提供茶饮冲泡服务。茶艺师接到茶饮冲泡单后,根据绿茶的冲泡特点准备茶具、泡茶用水,并按照规范的冲泡流程冲泡绿茶。②预案: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会出现的问题提前设置预案 (如水温、投茶量、冲泡时间等可能出现的问题)。③让学生根据绿茶的特性准备茶艺解说词、茶具、音乐,与小组成员进行相互配合完成茶艺展示。④通过每组的茶艺展示,让学生观察茶叶的品质特点、使用的茶具、用水、以及冲泡手法。4.项目评估:①学生自评:展示结束后,学生根据操作过程进行自我评分,将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②学生互评: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每组发放一份评分表,根据表演者操作的内容进行评分,操作结束后,分别指出两组在进行表演时存在的优点和缺点。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听课中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提高现场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接待与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③ 教师总评:在评价过程中,应对项目完成情况和学生个人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相结合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应只评出分数和名次,更应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具体改进的办法,让学生在下一个项目学习中表现得更出色。
项目教学应注意的问题:选择合适的项目,具有典型性,所选项目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征,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对《茶艺》课的教学在农村中职学校属起步阶段,教有法而定法,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农村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9
时间:2012/11/30 14:21:00 来源:
论文关键词:干农活赏农景记农事写农民
论文摘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理论,它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对,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最有影响、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强调生活是学生学习最广阔、最重要的场所,学生只有在生活中学习,才能使知识不断由“有限”走向“无限”,才能使知识不断得到验证和“增值”。课程改革的今天,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显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利用生活资源,开拓语文学习的空间,可以使之呈现更多活力。
今年秋,响应教育局号召,有幸去金坛市水芹之乡——朱林镇中心小学支教。我所教的是一批淳朴的农村小学生,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色彩斑斓的田园风光和草草叶叶蕴含着无尽的知识和无限生机,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利用“山水田园”这些农村资源,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农村孩子受教育的独特优势。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让孩子们到田野到果园去,赏农景、干农活、记农事、写农民……让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正常生活充满泥土和草叶的芳香,蕴含山水和田园的浪漫气息。
一、干农活,品尝艰辛
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学提出独到的见解,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农村孩子或多或少都参加过一些农业劳动,但一般都是在家长的要求下才去做。教师鼓励学生平时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要求节假日和周末同家长一起干农活,把在干活时看到的、听到的和怎么做的说出来、记下来、画下来。这样,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宽阔了,对劳动的理解提升了。学生一旦对农村生活产生兴趣,就会有深刻体验,写起来就会顺手得多。只有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他们的生活才会充实起来,才学会做事、做人,才会表达和抒发出真情实感。
二、赏农景,亲近自然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于是,我们经常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按季节的变化把学生带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引导学生观察化冻的泥土、柳树的嫩芽、泛青的小草、回归的燕子、飘动的白云。只要教师增强生活教育的意识,让他们有意识地去看去想去记,他们就会发现身边事物的无限美。学生写野花:“树叶还没长出来呢,路边、桥头,野花就开满了。有浅蓝色的喇叭花,黄色的芽花,白里透红的缚苗花,她们先把春天迎来了。”孩子一旦睁大眼睛去发现,去寻找,世界就像一个五彩缤纷、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呈现在他们面前!大自然给予他们学语文无穷的天地。
三、记农事,培养情趣
村村有故事,家家有故事。学生看到什么事,听到什么事,做了什么事,都要求学生收集起来。事无大小,鸡毛蒜皮,瓜秧豆菜,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就值得写下来。当然,孩子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会更容易些,像捉知了,跟妈妈去卖西瓜,下河洗澡摸河蚌……都可以写得童趣十足。写写身边的事也不难,邻居买了一辆新摩托车,家里两只大公鸡斗架,燕子在屋檐下筑了巢,稻子大丰收……至于他们听到的,如爸爸妈妈饭桌上说话,邻居乘凉时的闲聊,爷爷和村长的小小争吵,都可以从中捕捉到有意思的内容。哪怕只写短短几句,也有农村风情跃于纸上,成为宝贵的习作材料。
四、写农民,感受淳朴
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自有农家生活的小天地,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广阔天地,去寻找习作的丰富“原
料”之矿,使农景、农事、农活成为丰富的习作源泉,自然而然农民就会成为孩子们心中“最可爱的人”。为了让学生多角度表达,多种形式发散,多种类型联想,拓展习作空间,教师指导学生写农村的人和事时要做到“三不一
要”。“三不”即内容不论,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篇幅不限,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形式不拘,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一要”就是要表达真情实感。这样写,学生没有顾虑,没有束缚,当然会努力把自己采集的千百朵花酿出蜜来。我又组织了一个“雏鹰文学社”,办了一份手抄报“雏鹰文学”,凡是表达真情实感的,哪怕是几句,都可以在“雏鹰文学”上发表,并将优秀作文推荐给有关报刊,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结合生活的教育,便是无用的教育。”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性灵性。书本以外的农村生活是农村孩子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农村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10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为准确全面地了解农村教师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情况,帮助农村教师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我校进行专项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33份),对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工作环境、专业发展、身心健康、思想状况等方面作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情况
(一)农村教育发展快,势头好,农村教师待遇逐步提高。本次调查从教师层面和校长层面一致反映,近几年我校农村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二是各级政府对教师的工资都能按时发放,保证到位。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三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关注和重视。
(二)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师严重缺乏。
全校大部分存在教师缺乏的现状,有些一名教师要代三四门功课,一些本应开设的课程无法开设,直接造成学生无法接受正常的教学和直接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较重。
小学教师周平均课时13节左右;在校工作时间平均达10 个小时以上,还不包括教师备课、批改、查阅资料、参加会议、课外辅导、培训学习、家庭访问、兴趣小组等所需时间。在调查到教师本人对工作量的感觉时,33人中感觉很重的是30人(占91%),较重的是2人(占6%),合适的是1 人(占4%),较轻的是0人(占0%)。
3、农村教师日常生活存在诸多困难。
(1)交通方面。
(2)住房方面。享受单位分房的有9人占27%,没有享受过单位分房和没有得到任何住房补贴的24人占73%,这些教师或住在父母家,或住学校集体宿舍,或在外面租房。由于和田房价这几年涨幅较大,很多老师无力购买房子。虽然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边远乡镇学校都建了教师周转房,极大地缓解了住校教师的住宿问题。同时在全校内开展集资建房,解决了部分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住房,这也造成他们不安心工作。
(3)饮食方面。农村生活条件差,购买生活用品、蔬菜等均不方便,水质也差,尤其是分配到此的汉族教师在生活上非常不习惯,他们的做法通常是周五从学校回到和田,买足一周所需的物资后,周日再带去学校。这样无疑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使他们无法安心工作,都想调离农村,或者至少调到离城近的学校。
4、农村教师心理压力过大。据对33 位教师的调查,感到经常身心疲惫的有25 人(占68%);感到心理压力较大,有时身心疲惫的28 人(占86%);经与农村教师座谈,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工作。即工作负荷重,内容繁杂,工作时间长,问题学生难教,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师付出了很多心血却得不到回报等;二是来自环境。农村条件艰苦,信息闭塞,自我发展空间不大;三是来自生活。收入低,物价高,家庭负担重,业余文化生活枯燥,交友空间狭窄,家庭照顾不上,婚恋不尽人意等;四是来自社会。教师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教师的付出和成绩得不到社会的认同等。
农村教师因心理压力较大,由此产生了一些躯体化症状,如情绪低落、焦虑烦燥、抑郁偏执等。这些不良心理因素不仅影响到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也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5、部分农村教师思想消极。调查反映,农村教师从整体上看思想状况是健康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和困难,他们热爱教师职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也使一些农村教师对教师职业有不同的态度。
6、农村教师的收入偏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月工资1800 元左右,扣除养老保险等项后,剩下的就1400 元左右,工作了十年的教师拿到手的也就2200元左右,这在房价及其它各类物资价格飞涨的和田来说,这点工资只够解决温饱,买房只能成为一种幻想。因此,一些教师对未来心灰意冷,一些教师寄希望于涨工资,可“物价总是比工资涨得快”仍是很多教师的无奈心声。
二、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要加大投入。
各级政府要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切实为农村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尤其要加快改善边远乡镇的办学条件,增强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稳定性。一是要积极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目标,加快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促进乡镇联合办学,扩大办学规模,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规模效应;二是要确保教育经费按时足额到位,改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及教师的办公条件;三是要对农村教师适度倾斜政策,实行农村教师生活补贴制度,分级确定补贴额度。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注入专项资金来解决农村教师待遇低的问题,使他们享受到与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差不多的待遇;四是要特别关注农村困难教师群体,及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统筹规划,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
要制定好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做到统筹安排。对于新课程的培训,除了学习其观念之外,还应该采取各种观摩课、教材培训、集体备课,帮助教师解决新课程应该是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等等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和形式,在原有传统授课培训的基础上,以现代化远程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和方法的更新及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教师队伍。
(三)进一步关心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为了吸引优秀青年投身农村基础教育,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除了要保证教师必要的物质待遇外,各级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关心教师的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出以教师为本的良好氛围,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岗位不仅仅是有志青年施展才智的事业平台,而且是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家园,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四)发挥政策优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校直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的力度。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去工作,鼓励和引导校直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鼓励引导校直学校的名教师、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讲课指导,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如校直学校的部分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支教若干年,并以此作为评职评优的先决条件;农村学校也轮流选派部分教师到校直学校从教若干年,在互相交流中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都与原单位教师相同,即“人走关系留”。
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探 篇11
一、语文教学交际化
目前的学生,不光在学“哑巴外语”,也在学习“哑巴中文”。虽然能说出话来,说起来却没有逻辑,层次不清,口齿也不够利索。口语交际中的其他辅助手段如眼神、手势等,也丝毫不会使用,更谈不上交际时的基本礼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确实应该承担起这个任务,并把它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变听说教学为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新课改较引人注目的一项内容,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各版本中学语文教材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变革。
然而,如何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讨论、答问、辩论、演讲、即席发言、讲故事和见闻发布等方式都可以。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精心创设交际情景,不能都是打电话、问路这样的。创设的情境应该是适当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
其二,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口头语言的主要特点是有声化和情境化,其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基础和背景,能够不断的丰富和促进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其三,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一要多说;二要多鼓励;三要‘胆大皮厚’。‘胆大’就是要敢于张嘴,‘皮厚’就是不怕别人笑话。要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站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反驳别人的意思”。即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其四,口语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说话能力往往表现为一种逻辑思维能力,想清楚了自然就能够说清楚。张志公先生强调:“语言教育中应当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语文教学实践化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是对间接知识的接受,具有继承性(或曰“接受性”),一般在课堂训练中即可进行。“习”是对直接知识的获得,具有生成性(或曰“创造性”),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也可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相当于“学”,而“习”则是通常所说的“实践”。學与习是相联系的。但人们通常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知识)间接的获得人类的认识成果的。这种重“学”轻“习”的学习观,是一种注重继承忽视创新的落后的学习观,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时下,我们应该倡导“以习为主,学习结合”的学习观。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段话说明:第一,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第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第三,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如教学《春》时,我们就可组织有关“春”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文章等,经过取舍加工,编成小报,举办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春的世界”。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春天,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沐浴细细的春雨,或放飞多彩的风筝,嬉戏河里活泼的游鱼,亲吻那柔柔的小草。最后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作文、或吟诗、或绘画、或高歌,学生会在盎然的兴趣中加深对“春”的体验,丰富了“春”的语言,学习语文和体验生活相得益彰。
可见,语文教学实践化,是“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我们不仅看重在语文实践中学生学会了多少字,说对了多少话,更看重在丰富多彩的实践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发生过哪些变化,心灵受到了什么震撼……因为这些标志着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程度,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的肥沃土壤。
三、语文教学综合化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综合性学习”列为重要的内容。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植根于语文学科,又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全面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础工具,因此重视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的综合,注重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仅符合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组织课文,有描写四季景物的《春》、《济南的冬天》、《秋天》,还有述说个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的《山中访友》。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试图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可见,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部分有着紧密地联系,而且它还是阅读课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它真正实现了与阅读教学的有机融合,更有利于学生把从阅读教材中获得的认知方法和价值判断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综合性学习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具体来说,综合性学习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综合性学习主要运用的是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综合性学习借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农村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推荐阅读: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10-21
农村薄弱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12-31
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施策略初探11-30
农村学校教学06-24
农村职业学校美术教学07-04
浅谈农村学校体育教学07-29
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09-05
周至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施暂行办法-正文11-20
农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工作计划11-28
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策略初探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