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师生活管理思考论文

2024-05-15

农村幼师生活管理思考论文(共9篇)

农村幼师生活管理思考论文 篇1

摘要: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面临困境,主要表现为:教师身份不明,流动性大;学历层次低,专业发展困难;工资待遇差,缺乏社会保障;环境艰苦,工作负担重,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对策,以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帮助幼儿教师逐步走出困境。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况解决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师资问题是其中较为突出的方面。幼教师资水平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当前,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况欠佳,不仅制约着幼儿教师队伍的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农村幼儿教师生存所面临的困境亟须我们的关注和解决。

一、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况

1.教师身份不明,流动性大。

由于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因此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被承认,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她们既不是公办教师,又不是民办教师,也不能算作代课教师。农村幼儿教师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这严重地伤害了她们的自尊心,也影响了她们的工作热情,让她们失去了为幼教事业不懈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对农村幼儿教师作了相应的管理与引导,但力度不够,以致这支队伍比较混乱。[1]当地教育局没有对她们进行注册登记。农村幼儿教师也没有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的机会。幼儿教师与园主实际是一种雇佣关系,园主可以决定教师的去留。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规范,幼儿教师如果对工资不满,也可以随时离岗。这就造成了幼儿教师流动性较大,师资队伍不稳。

2.学历层次低,专业发展困难。

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不高,以中师、职高、职业中专为主,有部分教师仅有初中学历。她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学过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没有进行过幼儿教育的专业培训,因此缺少幼儿教育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她们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小学化”倾向严重。此外,农村幼儿教师缺乏培训及继续教育的机会,幼教观念得不到更新。长此以往,将制约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没有纳入当地教育部门的师资培养计划,所以农村幼儿教师不仅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而且在当地幼儿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很少。[2]农村通讯不发达,文化落后,信息闭塞,网络资源与图书资料缺乏,这些条件也限制了教师的学习与提升。缺乏观念的更新,她们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来从事本职工作。

3.工资待遇差,缺乏社会保障。

农村幼儿园以民办为主,民办幼儿园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教师的工资主要靠学费来支付。一些民办园本身经费就不足,维持幼儿园的正常经营都存在困难,导致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太低,有的每月工资仅300—400元。这样的条件导致幼儿园招聘不到专业的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而在园的教师都是出于谋生的需要。农村幼儿教师不属于国家的正式编制,只是临时聘任的教师,她们既没有医疗保险,又没有养老保险,更别提住房公积金,所享受的待遇根本无法与公办教师相提并论。这样一来,她们面临很多后顾之忧:生病不能报销医疗费,退休后没有保障。这也严重地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工作的稳定性。

4.环境艰苦,工作负担重。

农村幼儿教师工作的环境比较艰苦。尤其是偏僻的农村,交通十分不便,有的只是单独设一个班,就要容纳附近所有的幼儿。幼儿园设施十分简陋,没有活动场地,也没有玩教具。一个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既是园长,又是老师,还是保育员。由于幼儿年龄还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教师既要开展教育活动,又要照顾好幼儿的生活。农村幼儿园容纳的幼儿较多,幼儿教师又少,导致师生比过高,有的高达1∶50,甚至是1∶60。幼儿教师的日常工作比较琐碎繁杂,整天与幼儿待在一起,每天工作时间较长,工作负担很重。

二、解决对策

农村幼儿教师是亟须我们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了解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况,帮助她们走出困境,是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工作。她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着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及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的提高。帮助农村幼儿教师走出困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幼教机构的管理。

政府是发展幼教事业的关键因素。各级政府要明确各自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垢地位,将农村幼儿教育纳入到政府规划和管理的范围中,以确立农村幼儿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各市、县、乡镇应设相应的机构和人员专门监管农村幼儿教育,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扶持力度。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着力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教育部门要与财政、卫生、妇联、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合作。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幼儿教师工作的重要性,逐步明确她们的身份,确立她们应有的地位,使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只有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管理得到规范,幼儿教师才能安心工作,才能保证农村幼儿教育保教质量的提高。

2.拓宽师资来源,加强教师培训。

目前农村幼教师资主要来源于当地幼儿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但在数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些教师相对集中在乡镇幼儿园,而在较为偏僻的农村,师资十分有限,教师素质不高。所以,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拓宽师资来源,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支教,为农村幼教事业补充新的力量。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要把在职培训纳入当地教育部门的师资培训计划,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让她们能够有机会参与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教育部门还可通过组织教研活动,帮助幼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可以当地公立幼儿园为主导,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给予必要指导,增强园与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3.保障教师工资,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福利及社会保障做出硬性规定,如限定农村幼儿教师的最低工资,保障她们的基本生活。同时,政府要对幼儿园实行规范管理,规定必须按时发放教师的工资,从制度上给予农村幼儿教师稳定的政策保障。教育部门要大力扶持农村幼儿园的发展,适当考虑增加财政投入,拓宽资金渠道。政府要让农村幼儿教师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保险的费用可由政府、幼儿园与个人共同承担。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各幼儿园业主履行支付教师工资与保险费的义务,对拒不履行相关义务者,要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3]幼儿教师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工作才无后顾之忧。

4.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严把准入关。

师资队伍的素质决定着幼教的质量。为防止素质较差的人员混进农村幼教队伍,要严把幼儿教师准入关。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只有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人才有资格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不能与城市相比,在选拔教师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幼儿教师资格证制度和相应的考核办法,通过这个途径,选择真正有教学能力,并热爱农村幼教工作的幼儿教师。对于在职的幼儿教师,可通过学习和培训,鼓励她们申请幼儿教师资格证,提高自身素质。

5.实行教师聘任制与合同制,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在农村,教育部门可对幼儿教师实行聘任制,明确规定幼儿园对教师的聘任期限,确保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连续性。被聘任的教师应得到与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具有平等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并给予她们根据工作业绩评定等级的机会。有了政策的保障,幼儿园不得随意解雇教师,教师也不能中途离职。幼儿园园主要定期与幼儿教师签订劳动合同,依法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该劳动合同必须公证,才能具备法律效力。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监督双方切实履行合同内容,对不履行义务的一方追究其责任,依法维护双方的合法权利。

农村幼师生活管理思考论文 篇2

1 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1.1 经济收入少,来源主要靠自己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村老年人传统的供养方式也发生着转变,家庭结构正在从传统大家庭逐渐向核心家庭转变,父母与子女逐渐分居;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渐弱化,农村老年人地位显著下降;子女本身负担重,有的常年在外打工,子女供给老年人经济、情感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逐渐减少。调查显示,子女虽然对父母在经济上有一定支持,但支持力度大都不够,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自己的农耕收入[1,2,3]。当前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由于他们的体力不如从前,劳动效率降低,收入减少,而且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供养子女,他们通常花完所有积蓄[4]。而且受物价的波动、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实际经济能力、购买能力和可支付能力相对很低。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和养老的需要。

1.2 物质生活水平不高

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少,直接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在饮食方面,老年人的饭菜一般以自家菜园可获得的菜和腌制的咸菜为主;一些老年人动物性食物、水果、牛奶等食品的摄入量很少,甚至没有,鸡蛋的摄入量亦相对较少;总体来说农村老年人摄取的食物基本能够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但普遍存在着膳食搭配不合理、营养分配不均匀等问题[5]。在衣着方面,老年人的衣服从数量上讲基本够穿,但质地和舒适度相对较差。在居住方面,父母为子女成家,几乎倾其所有,为子女盖上新房,自己年老的时候大都蜗居在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老年人的住房条件堪忧;王武林等对644位农村老人调查显示,房屋潮湿和漏雨现象占调查对象的近40.0%,且住房普遍缺少基本的卫生设备,配有洗澡设施的仅占9.16%[6]。

1.3 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娱乐设施几乎空白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大都仅停留在物质生活层次上。除了串门聊天、看电视、打牌等外,他们基本没有其他文体活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异常贫乏[7,8]。一方面由于他们本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缺少娱乐设施。少数条件好的农村虽然也建立了农村老年人图书馆,活动场所等,却也没有能得到很好地利用。

2 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1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WHO指出老年人健康评价的标准不应该只是死亡和患病指标,能否独立生活也应该成为主要健康状况指标之一。老年人的生理功能的减退必然导致机体活动度下降,而活动受限和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减退乃至丧失无疑将对老年人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和负担[9,10]。

2.2 医疗卫生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2.2.1 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多

我国农村老年人的患病率在全民中占很大的比例。谈荣梅等对绍兴地区的调查显示,老年人的患病率高达79.4%[11]。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农村老年人年轻时长期从事中强度或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劳累过度,久积成病;二是由于他们本身的保健知识匮乏,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加了疾病的发生;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免疫功能逐渐下降,使他们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2,9]。在王武林等调查的519名老年人中,慢性病的患病率高达为80.59%,所患疾病主要集中在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慢性胃肠道疾病、哮喘、白内障等[6],且大多是“一体多病”[2,3,6,9,12]。

2.2.2 农村老年人的就诊率低,医疗服务利用能力不足

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和农村卫生医疗条件的限制。他们小病即忍,无法忍受便去乡村医生随便看看,只有在疾病发展到相当严重阶段,他们才会选择相对到正规的医院就诊[6],从而耽误了治疗的时机,使病情发展恶化。老年人医疗费用对他们的生活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国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已有多年,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国内学者的一些调查显示,一些地区老年人合作医疗知晓率、参与率不高,医疗费大多由自己承担[13]。

2.3 心理卫生问题突出

研究表明,70%~80%的老年人所患疾病均与心理因素有关,而且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9,10]。周俊等对528名农村老年人调查显示,56.82%的农村老年人经常有负性情绪[12]。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差有其复杂的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文化程度低、认知功能有障碍、生活方式缺乏科学性、社会地位偏低、生活条件艰苦、对健康缺乏正确认识、随儿不随女的陈旧传统养老观念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4 睡眠障碍发病率高

国内外研究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中睡眠障碍的现患率为30%~4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90%以上[14,15]。农村老年人由于依然要承担挑水、种田、锄地、拔草等一些重负荷的体力活;体质下降,多种疾病缠身;平时的经济收入少,物质生活也满足不了他们的生活需要;儿女在外奔波对自己的关心少,平时几乎没有娱乐休闲等多方面因素是导致农村老年人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村老年人在生活来源和医疗保健方面的保障不足,从而使他们承担巨大的社会、生理和心理上面的压力。老年人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在:入睡困难、早醒、易醒、夜间去厕所、呼吸不畅、身上疼痛不适、做噩梦、实际睡眠时间短等[15]。睡眠作为人重要基本的理需求之一,好的睡眠是生活质量保证。所以老年人睡眠障碍问题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3 我国农村老年人受虐问题值得关注

虐待老人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16]。在较发达国家的发生率约为10%左右,美国在1986年至1996年期间,各州的国家成人保护机构报告的老人虐待事件增加了150%,发展中国家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研究和系统的数据收集。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002年2月26日在联合国总部发表了题为《虐待老人现象大都逃避追究》的报告,呼吁采取全球性行动保护老年人权益。尽管我国缺少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和系统的数据收集,但是从报道的案例来看,我国农村虐待老人的现象不在少数。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且受到传统的家丑不可外扬封建思想的束缚,他们在受到虐待时,多半是忍气吞声,不能很好的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17,18]。

4 对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思考

老年人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道德、文化问题,应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我们应该为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作出积极的贡献。当前我们首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经济和医疗问题。下面是笔者的具体看法与建议。

继续倡导弘扬家庭养老方式,这是与当前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化的特点,而家庭养老是当前最经济可行的办法。传统的“孝道”这是我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是中华名族文化的精华,其提倡的敬爱、双亲、感恩、敬亲、养亲,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倡导和弘扬“孝道”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应加强舆论导向作用,弘扬中华名族传统美德,强化农村老年人的子女的赡养老人的意识和责任感,提高他们提高对老年人供给水平和关心程度。

逐步出台行之有效的、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这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一个好的养老保障体系,是一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陈彩霞的研究表明经济独立才是农村人晚年幸福首要条件[19]。让农村老年人也向城市老年人一样有有保障的收入,让他们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这对老年人地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

加强医疗卫生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农村老年人对疾病的保健知识需求量大,我们应加强老年慢性病的保健和预防的宣传。建立可行度高并便宜的体检方法,积极开展并推广开来。为老年人开通绿色窗口,将老年人常用药一定程度上降价。提高新农合的知晓率,鼓励老年人参加医保。建立方便他们报销的途径,让老年人得到实惠。

基层工作者也应该在此方面做一系列积极的工作,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评估纳入到政府的考核体系。深入到老年人当中,了解他们的需要,从细节一步一步做起。如:及时的调节处理老年人赡养问题。强化社会风气,积极宣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加强中小学生“尊老”方面的教育。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高他们自我保护意识。成立村一级的“老年人之家”,给他们提供娱乐活动的场所,让他们有空聚在一块,多一份来自同伴社会的支持,也丰富他们老年生活。

摘要:中国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令人担忧,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低、健康状况差、睡眠和心理卫生问题突出、有受虐待现象,致使中国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不高,也严重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笔者就中国农村老年人生活现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对策。

农村教师在校业余生活状况及思考 篇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教师给予了关注,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农村教师在校业余生活状况的关注。关注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状况,加强对教师业余生活的有效管理,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对职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提升教师业余生活的价值。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某偏远农村初中学校教师在校业余生活的现状进行长时间的实地观察,了解到农村中学教师在校业余生活的不良状况及其影响,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 教师业余生活状况

1.教师在校业余生活时间情况

本校采用的坐班制,全校教师上午在办公室坐班4小时,下午在办公室坐班3小时。全校共有7个教学班,每晚有两节课要求教师下堂,每周有4个晚上,平均每个教师每周晚上下堂的时间是2.55小时。文科教师还有早读和晨读要进教室。坐班时间有课的教师去上课,没有上课的教师也不能离开办公室。白天坐班时间和早晚上下堂时间为上班时间,其余的时间为业余时间。从这里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在校业余生活时间严重不足。

2.从事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活动情况

在业余时间里从事教育教学有关的活动主要有以下这些情况:处理班级事务、学生辅导、业务学习、教研教改、批改作业。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全校教师全学期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活动主要表现在:(1)班主任主要是处理班级事务;(2)大多数任课教师是在辅导学生的学习,在临近考试时最为明显;(3)少数教师是在进行业务学习。

3.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情况

根据观察,该校参加体育活动种类主要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还有少数教师参加了跑步和跳绳。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早晨(有课的不能参加)、中午休息时、晚餐后休息时。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一个篮球场,场内可拉排球网;两架木制乒乓球台;羽毛球12副;乒乓球拍10副;篮球2个;其他球类自备。参加体育活动的教师人数:业余时间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人数为0;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参加打篮球为5人,打乒乓球为3人;在业余时间内偶尔参加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和其他项目的人数为9、14、13、6、3、5;业余时间里从不参加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和其他项目的人数为8、8、5、16、18、17。

从上面的观察结论分析,可以得出农村学校教师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大致情况:(1)农村教师在校业余时间参加的体育活动种类贫乏,局限于几种常见的球类;(2)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主要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固定的教师,大多数教师只是偶尔参加一下体育活动,甚至根本不参加体育活动;3)体育活动时间零散,没有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保证;(4)农村学校提供的体育活动场地和施舍不健全。

4.业余时间参加文娱活动情况

该学校的文娱设施非常贫乏,全校只有一个广播,用于每天给学生做广播操用的,有几台风琴,基本上没有使用,没有专门的文娱活动室。学校很少组织教师文娱活动,在业余时间里,教师基本上没有参加文娱活动。

5.业余时间个人怡情娱乐情况

这里所说的个人怡情娱乐活动是指个人陶冶情操的积极健康的活动。在全校教师中能够进行个人怡情娱乐的教师只有4个人,一位偶尔会弹弹风琴,哼几句京剧。还有3个是象棋爱好者,在不坐班和没有课的时间里,偶尔也看到他们下几盘棋,但这样的机会也不是很多。其余的教师基本上没有什么明显的个人怡情活动。

6.业余时间观看影视活动情况

(1)业余时间看电视的情况。随机抽取了一天,观察在这一整天内来办公室看电视的人数和所看电视的时间。从早上6:00到晚上11:00这段时间里来办公室看电视共有13人,在这12小时内电视的开机时间大致是5个小时。这是以办公室的电视为观察点,还有部分教师在家里看电视。

(2)业余时间观看电影的情况。这一学期学校放了一次电影,共放两场,是按照上级要求放给学生看的。学校要求教师到场观看,但真正到场观看的教师只有8 人,其中包括7位班主任。

(3)业余时间看录像影碟的情况。根据观察统计全校教师中有15人有影碟机,5人有电脑。学校旁边有一个地下商店,里面出租各种影碟,有连续剧、花鼓戏、魚鼓片、成人电影,整个学期去租过影碟片的有17人。

从观察结果来看,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在业余时间里大部分教师选择看电视;(2)观看的影碟录像内容粗俗。

7.业余时间参加打牌、打麻将等活动情况

打牌、打麻将在学校里是明文禁止的,尤其是在上班时间里不准打牌、打麻将。但是实际上,根据观察,教师在校期间在业余时间里打牌、打麻将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参与这类活动的人数也常常比较固定,有一定的活动班子。通过长期的观察,全校教师全学期内业余时间参与打牌、打麻将活动情况是:参与次数为0有6人,占总人数27.27%;参与次数为0~10有4人,占总人数的18.18%;参与次数为11~20有8人,占总人数的36.36%;参与次数为20次以上有4人,占总人数的18.18%。活动时间一般是晚上10点以后,持续时间不等,最长时持续到凌晨5点。据不完全观察,整个学期进行这类活动有20次以上。这类活动大多数情况下都带有一点赌博的性质,输赢金额有几百元不等。

8.业余时间里的其他活动情况

业余时间里教师的其他活动情况是指除了以上几种情况外的活动情况。有少数教师在业余时间里干一些体力劳动,如种些蔬菜;一位老师在参加自学考试。另外还包括教师在业余时间里闲聊。这些活动也占用了教师的业余时间。

9.结论

从以上几方面情况可得出结论: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的业余生活处于不良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在校业余活动的时间不够;(2)教师在校业余活动场地、设备有限;(3)教师在校业余活动种类单调;(4)教师在校业余生活质量偏低;(5)教师在校业余活动中健康高雅的业余活动很少;(6)学校对教师业余活动开展的组织不正常。

三、 教师业余生活的不良状况对教师、学生、学校的消极影响

1.教师业余生活不良状况对教师健康状况的影响

(1)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教师在校的业余生活的不良状况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不良的业余生活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降低,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2)对农村教师身体健康的影响。根据研究资料表明,教师比其他行业的职工健康状况要差,农村教师的健康状况比城市教师健康状况普遍要差。这与教师的业余活动状况有关系吗?通过观察和访谈,学校里有8人患有高血压,这些人都是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有不少人有头晕、失眠现象,这些人大多是看影碟过度,打牌、打麻将熬夜过多的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良的业余生活状况,是造成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的原因之一。

2.教师业余生活不良状况对学生的影响

一方面,教师业余生活不良状况导致教师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这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上课的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不良表现也会被学生觉察到,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3.对学校的影响

首先是对学校形象的影响。一个学校的形象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师的精神风貌上,学校教师业余生活不良状况会造成教师不良的精神状态,这反过来会影响学校的精神面貌和良好形象。其次是对学校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对在全学期中打牌、打麻将次数在20次以上的四名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4人所教的8科中,在学校举行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中,学生成绩在学校排名第一的只有2科,占所教课目的25%,这其中固然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关,但与教师的业余生活状况不良也有一定的关系。从整个学校来看,教师业余生活不良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学校教学质量下降。

四、 教师在校业余生活不良状况的原因分析

1.教育体制的原因

(1)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该校的师生人数比严重少于国家规定的正常标准。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规定按在校学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农村初中师生比为1∶18.0,而该校的实际师生比却为1∶22.6。这样的直接后果是每个教师的工作负担过重,占有了教师正常的业余生活时间,使得教师的在校业余生活时间减少。

(2)学校教学压力大,存在强烈的教学竞争。从上级部门到学校都在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并把每次抽考、统考的排名、学校的升学率作为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学校直接或间接地向教师施加压力挤时间加班加点,这使得部分教师被动或在一定程度上的主动地利用业余活动时间进行有关教学工作,使得教师的在校业余生活时间减少。

2.社会方面的原因

(1)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农村教师逐步成为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社会活动中心逐渐远离学校。

(2)社会对学校教师的人文关怀减少,对学校娱乐设施的投入减少。当地政府在对学校教师业余生活方面的投入不够,甚至没有投入。学校教师业余娱乐活动场地、设施严重不足。

(3)农村不良的社会风气和落后的文化环境给学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农村留在家的大多数中老年人,他们无所事事,赌钱打牌,传播颓废文化,渗透到学校,对学校教师的业余生活品位在一定程度上有降低作用。

3.学校方面的原因

(1)学校在认识上过于强调教学质量的提升,忽视了对教师人性的终极关怀。学校里追求的是教学质量,对教师的业余生活的质量状况不予重视。

(2)学校在投入上偏重于教学,忽视了教师业余生活设施的投入,导致农村学校教师业余活动设施非常单调、简陋。

(3)学校对教师的业余生活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约束。学校对教师的在校业余生活缺乏正面的倡导,对待赌博性质活动没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

4.教师本人方面

(1)教师本人对在校业余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教师不愿参加健康向上的业余活动,没有认识到健康向上的业余活动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

(2)教师对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缺乏积极向上的追求,不少教师的业余活动还停留在较低级的层次。

(3)教师教学压力大,业余爱好兴趣不广。大部分教师迫于教学的压力,牺牲业余时间从事教学活动。还有部分教师,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不喜欢从事业余活动。

五、 对策分析

为了改善农村学校教师的业余生活的不良状况,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以人为本,对教师给予更多的人生终极关怀

农村教师相对来讲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不高,业余生活状况不良,身心健康状况欠佳。上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学校教师业余生活状况极为不良这一现状,以及这种不良状况所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要对农村学校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关注。不断提升农村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2.加强师资建设,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

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在校师生比明显偏低,农村学校教师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在校业余活动时间少。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任务,使农村教师有正常的业余活动时间。

3.增加投入,建设农村学校业余活动设施

农村学校的教师业余活动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对于这样的公共产品的资金投入,靠有关部门进行。有关部门要增加对农村学校公用教育经费的投入,并把相当一部分用于教师业余活动设施的建设。

4.政府部门要努力净化学校周边文化环境,提升社会文化品位,为农村教师在校业余生活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5.正确引导,开展健康的业余活动

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努力创造良好条件,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业余生活。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进专门负责。对教师的业余生活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之正规化、制度化。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有益的业余活动来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6.积极参与,提高业余活动的品位

教师本人要用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指导自己的业余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踊跃参加健康向上的业余活动,自觉抵制不良的业余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业余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翀炜,张帆.田野调查的理论反思.思想战线,2005(3).

[2] 郭浩.农村教师业余生活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7(18).

[3] 江志鸿.浙江省城市与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04(5).

[4] 徐光兵,周怡.幸福指数的提升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0).

幼师一日生活培训心得体会 篇4

细节决定成败,本环节通过入园接待、晨检、洗手入厕、早饭、间隙活动、活动前准备、活动、午睡、梨园等一系列详细的一日活动流程为例,对各个环节逐一做出详细的分解。各工作人员要按时到达岗位,站在自己岗位应战在位置上,保育员应戴好口罩,站在门口迎接每位幼儿的到来,对生病又要的幼儿,让幼儿自己把药品放在规定的位置,并对为我幼儿进行晨检,晨检的一定要注重一个“细”字。而教师则应战在教师门口微笑迎接每位幼儿,并鼓励幼儿与老师、同伴、父母等打招呼,锻炼幼儿的习惯性行为。各岗位工作人员在自己岗位上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在户外活动时,给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幼儿自由,自主发展,并一定要保障幼儿安全。

二、生活环节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通过学习《指南》,我们知道不仅要根据幼儿本身的特点制定合适幼儿学习的策略,在生活中我们更要把握每次教育机会,生活皆教育,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我们便会发现生活中的契机,我们要抓住每次契机,引导幼儿向正确道路发展。

三、区域活动组织与实施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使孩子在“玩”中得到发展呢?“区域活动”不仅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还可以使幼儿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现在各个幼儿园大部分都没有区域活动,也随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区域活动是否真的有利于起来呢?有的教师说:“很忙,没有时间。”也有的说:“孩子那么多,看不过去。”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其实我们都可以解决的。区域活动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织部分,实施起来,不仅可以使幼儿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实践。搭建去一直是孩子们喜欢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有积木、拼插玩具、塑胶玩具等,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大胆举行各种拼插、搭建,充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发展性思维。现在我园的区域活动就创设的较成功,幼儿每天进区域已形式化,上级领导说要检查,便实施安排,买上几样玩具以应付检查。然后上级观看时不必看幼儿的表现只看玩具便知道该园的区域活动实施情况。

我们创设举行区域活动指数为例让孩子更好的发展,不必走形式化,所有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尽可能根据幼儿本身的必展走和又是摆设。 在区域活动开设时,有的幼儿坐在哪里不动。老师巡视情况,幼儿直说:“不想玩”。老师便放弃了该幼儿。老师解释为“这是尊重幼儿的意见。”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每位幼儿,让幼儿“自由、自主、自选”发展。可当遇到幼儿的这种问题时,我们可观察幼儿一会儿,或者教师可带领幼儿一起上区域活动,鼓励幼儿或可给幼儿安排一项小任务,让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 区域材料投放的“品质”也对幼儿的身心,思维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应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投放入一些没有意义的玩具,那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我们本着“适合、适宜”的宗旨认真履行。投放材料既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也应丰富且有多样性。避免单一、盲目、操作性差。

四、集体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活动包括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三个过程,活动需要老师的主导来引领整个过程,活动前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课程,对活动进行设计,活动中教师需要细心留意每位幼儿,观注每位幼儿的表现。活动后,我们需要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与评价。我们应带领幼儿多进行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五、游戏的组织与实施

在游戏时,我们应注重多样性,避免游戏单一、呆板,尽量使游戏多种玩法,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实施过程中,留心每位幼儿的表现,并做详细记录。

六、与家长的沟通艺术与技巧

沟通是心与心的桥梁。

农村幼师生活管理思考论文 篇5

第一天上班还真的是很累人啊,虽然之前听说过有的新老师会被小朋友弄哭,当时的反应是“不是吧,这么夸张,太恐怖了吧~怎么会。。。”现在是真正体会到了,现在我带的是小小班的孩子,大部分也就两岁半差不多,第一天来幼儿园基本上每个都会哭,更何况是现在的小孩,在家都是百般受宠的,个个都是宝,家里的皇帝,都是掌上明珠,来幼儿园就是不愿意,哭的厉害,有的还是尖叫着哭,今天有个小朋友还哭着哭着就扑到地上哭,赖在那里,怎么哄都不行,反而哭的更凶,后来都吐出来了,酸臭味真的好难闻,拖地的时候自己也差点就吐了,超难受的反胃;有个大一点点的男孩子,来的时候很乖的,不哭,还拿玩具给另一个小朋友玩,我就让小朋友叫他小哥哥,谁知道他也会欺负小朋友的,有时候还是会抢玩具的,他把一个小女孩子打哭了,后来还莫名其妙的突然过来打我,把我推到在地上,气死我了,当是真的好想哭了啊,现在才体会到。。。;还有个小朋友妈妈还真是心狠啊,就待了一小会就走掉了,他就一直不停的哭,就下午睡了一下,不多久醒来又继续哭,哭得又凶,看的我们都想哭了,其他小朋友是这几个不哭了另几个哭,头都大了,幸亏第一天,有两三个家长不放心也就一直从早上陪到放学,这样才稍微那么点点的轻松了,也辛苦这几个家长了,我们几个大人连中午饭都没时间吃,都没吃,这么小的孩子,第一天都还是要我们喂的。明天又要痛苦了,都要我和张老师自己两个人带了~~~

哎,还是早点做好心里准备的好,这周只有忍忍忍啦,到她们听话不哭了为止,午饭估计这周是吃不上了,我们都要自己带好面包做准备了。。。。。。。加油加油加油,希望尽快闯完这一关。。

。。。。。。。。。。。。。。。。。。迟了,先准备下去睡觉了,下次有时间再写了~安

对幼师美术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篇6

幼师专业的美术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开发、培养高尚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担任幼儿园美术教学工作及组织幼儿美术活动的能力。在近几年幼儿教育不断得到重视的同时,相对应的幼师美术教学也在探索中不断进步。

针对我校开设的幼师专业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得人,要让他们具有怎样的能力,从哪些方面组织教学内容,怎样去教他们。我校幼师专业的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并不高,文化成绩相对较弱,但大多数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结合以上实际情况,幼师专业的美术教学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正面引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大胆的去学习;

二、是降低美术教学的专业难度,提高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三、是教给学生幼儿美术教学的思想和具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幼儿美术教学能力。

根据我校幼师专业美术教学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教学思考。从教育的角度讲不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象工厂的产品,不能千篇一律,教育的主体是人,在思想上我们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这不仅是绘画之路,也是给学生树立一个走向未来竞争社会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因此,我把训练学生直观感受,形象的观察、记忆、联想、想象、创造作为思维训练的重点。绘画语言是绘画思维的表达,应先学会思维,再学会表达(技能)。换句话说,在我的美术教学中以启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为前提,带动学生绘画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提高。

幼师专业在开展素描与色彩等较为专业的临摹、写生、速写、默写等绘画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外,重点还应根据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实际特点,开展故事绘制、创编作品绘制等绘画课程。有了把握物象形体与色彩的基础后,对于较高年级的幼师学生,可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幅构图完整,主题明确,形象生动,主次分明的故事画或是自创自编的画。培养学生具有兼备写实与装饰的造型能力。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画面的整体协调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下是我们具体的教学设想:

1.通过欣赏教学及活动,使学生对美术的各个门类和世界各个国家的美术有个大体了解,特别是对我国美术作品有一个概略的、较为系统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热爱,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通过美术欣赏,使学生具有对美术作品的初步分析、评价能力。

2.绘画是幼师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描、色彩的教学是绘画的基础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幼师学生,可通过学习一些基础的素描教程,如一系列的素描造型能力训练,来提高他们对物体的形态、结构、比例等方面的认识与把握。可通过色彩明度、纯度、冷暖感觉的练习和一些水粉静物画的练习来提高他们对物体色彩的感知程度。但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一定在学习过程中,素描与色彩的练习可交替进行。通过一定时间的素描、色彩的专业学习,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结构、比例、色彩以及表现一定程度的立体感、空间感与装饰性。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表现力及审美能力。

幼师专业在开展素描与色彩等较为专业的临摹、写生、速写、默写等绘画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外,还应根据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实际特点,开展简笔画,漫画,卡通画,剪贴画,手工制作等绘画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兼备写实与装饰的造型能力。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画面的整体协调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手工教学使学生了解手工工具和材料,初步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手工课程要以绘画知识为基础,能把绘画中的形体与色彩知识充分利用到手工的各种材料中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制作布艺时,就要充分考虑布本身的颜色、肌理,用在不同的人物或动物上的效果。在实际课程中,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制作课堂以外的东西。比如,课堂中教师教学生以某种方法制作纸工花卉,同时,还应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制作不同的花卉样式,对于制作得好的,制作得别出心裁的作品加以表扬,鼓励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吸收。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他们手工制作的兴趣,更能丰富课堂的内容。一个教师、一堂课的教学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从各方面主动吸取到的知识量才是无限的。手工制作课程可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创造能力,并能培养学生严格、细致、准确、有毅力、有计划等工作习惯和作风,对以后的幼儿园工作的作用也非常实际。

4.幼儿美术教学法是幼师学生为将来从事幼儿园美术教育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和教学方法。绘画在表达孩子不可言说的情感和释放孩子情绪方面有很多好处。绘画和音乐一样,可以缓解孩子的压力,对儿童心智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作用。绝大部分幼儿也非常喜欢绘画(涂鸦),幼儿园的绘画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因此,幼师专业的学生仅仅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幼儿园时期的幼儿绘画也可称为涂鸦期,涂鸦时期的绘画,不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而是让孩子通过绘画这一形式来进行内心意象的自然表达,所以幼儿的绘画应该是随意的。幼师专业的学生应打破看画评画的一贯思维,比如,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是认为画面要干净、漂亮、整齐。但实际上,孩子自由发挥的时候,往往会画得很乱。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幼儿美术教师正确引导,多让孩子对你讲他画得是什么,多启发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师认真听,明白了孩子的整体意思后,可引导孩子对画面作一些取舍。时间长了,孩子会主动跟教师或家长交流画中的内容,不仅增长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逐步建立起对画面的取舍能力和主次的把握能力,一举两得。幼儿美术教学法课应密切联系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实际,并同见习、实习课结合起来。

农村幼师生活管理思考论文 篇7

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 (生活) 》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师资配备和培训不到位。

一是现阶段, 学校没有为本课程配备专门的教师或增加一定的教师编制, 而是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担当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些教师都有各自的“主要任务”, 他们往往把精力放在原先所担任的学科上, 把本课程作为“副科”看待, 而且, 学科教师本身比较单一的学科知识背景对本课程所涵盖的课程领域适应有一定的困难;二是上级教育部门或教研部门对本课程培训组织不够重视, 或者说组织培训不科学。从这么多年的各种培训来看, 没有对这门学科的培训, 本来农村教师对这门学科如何教就已经很困惑, 热爱这门课的老师非常渴望能有机会参加培训, 然后用本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提高这门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教学用时不足。

一是受当前功利化的影响, 目前, 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因此, 在学校层面, 课程不能按课时计划执行。有些学校将本课程课时安排给了语文、数学学科, 也有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了“默契”, 排给教师的课时就是用来补充“主课的”;二是大多数学校在安排本课程课时计划时, 把教学时间安排在每天的下午, 每课时的时间只有30分钟, 致使教师难以完成每课时的教学任务 (内容) , 即使完成了, 也是照本宣科, 更谈不上拓展教学空间了。因此, 目前出现了课表上安排的课时数与实际上课的课时数严重不符的现象。一位老师告诉我, 她是班主任兼教语文、《品德与社会》两门学科, 平时她所有的《品德与社会》课都用来上语文了, 就是在学期结束了, 抽出两三节课, 把《品德与社会》每一课像读课文一样读一遍结束。这样的教学如何谈得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门课岂不形同虚设?

3. 课堂教学缺乏整合。

《品德与社会 (生活) 》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 教师“综合”意识逐渐加强, 但在进行教学时还难以摆脱分科课程模式。有的教师只是将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拼凑或叠加在一起, 或者就品德教育而进行单纯的道德说教;还有的教师过多地注重形式上的“花架子”, 在教学形式上大做文章。虽然课堂看似与以前不同了, 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教学评价的实施依然沿袭分科课程的方法, 导致本课程的“四不像”。其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对“综合课程”的实质理解不足。许多教师认为“综合”就是“拼盘”, 就是不同学科知识的拼凑。教师对课程实质认识的偏差, 也就使综合课程的实施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是教师不具备整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即缺乏对本课程教学时空环境、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整合能力。

4. 教学评价不明确。

(1) 对学生的评价流于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多则表扬, 少则批评或教师“宣判”了之;到学期末, 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一张试卷作为学生的终结性评价, 有少数学校把试卷发给学生抄完之后, 根本就不批改, 教师只是凭自己的印象给学生打个品行分等等, 背离了本课程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的评价要求。

(2) 对教师的评价没有明确的章法。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仅限于传统的学科教学, 综合性学科仅作为“副科”, 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因此, 对教师的评价很少有学校建立制度。有些学校只能从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 有些学校只是凭印象给教师评判, 严重扭曲了新课程对教师评价的理念。

二、对教学现状的思考

1. 加强课程管理, 保证教学质量。

(1) 开课时, 配齐教师。课程标准要求:“各学校都应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品德与社会 (生活) 》课, 不得随意减少或提前结束课程, 并按照班级数额和课时要求配齐教师。”这个规定是有针对性的, 就是促使上级教育部门、教研部门加强监管力度, 走进课堂, 杜绝类似以前问题的发生, 确保本课程在层面上得以实施。

(2) 加强培训, 提高师资水平。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对任课教师的人品和学识要求很高, 对教师运用本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工作的能力要求更高。这就迫使上级教育部门或教研部门对学校选拔出来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相关专业知识和较强组织教学能力的教师科学地进行培训, 培训方式可采用通用知识培训与学科知识培训相结合, 集中培训与互动点拨培训相结合, 定期培训与过程培训相结合, 同时, 建议地方的教研部门也配备专职教研员, 加强对本课程的教学研究, 与第一线教师一起,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 改革进取, 不断创新, 使这门综合性课程的教学日臻完善,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 多方配合, 发挥效应。本课程要与生活联系, 要走向社会, 必定不能关门上课, 有些内容的学习很难用课时来划分, 因此, 本课程必须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各科教学紧密结合, 发挥教育整体效应。

(4) 建立健全教研网络。本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 要真正有效地实施本课程, 应建立健全三级教研网络即校级、片级 (镇级) 和县级。成立中心教研组, 定期开展教学研究、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 全面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2. 建立评价制度, 促进全面发展。

(1) 对学生的评价。本课程评价倡导的是:“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要求学校在实施层面上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 强调在评价过程中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的主体不仅有教师、同学和自己, 还可以请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综合各方面的意见, 才能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的准确的评价, 必须改变过去教师评学生, 一人说了算的模式。

(2) 对教师的评价。首先, 学校应建立正常的内部评价制度, 对教师是否按课表上课、课程教学进度是否正常、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高低及教育实践效果等方面获得的反馈信息, 加以科学地分析,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其次, 学校应建立正常的外部评价制度, 让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同行及社会力量参与到对教师的评价中来, 可采用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收集对教师评价的信息, 通过整理、归档, 最终形成对教师的综合性评价。目前, 虽然还没有一整套的成熟的评价方案, 但我相信有广大一线教师的努力实践, 不断探索, 一定会很快解决这一难题的。

农村幼师生活管理思考论文 篇8

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62-02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都是我国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社会的稳定。自1996年民政部确定在山东烟台、河北平泉、四川彭州和甘肃永昌进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试点以来,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探索了11个年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沿海和一些省会城市纷纷建立了起来。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相继出台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在各地取得一些经验、条件基本具备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和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指出,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基础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制度建设;是逐步消除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当前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意义重大,却仍存在一些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保证,而这一资金的获得,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据有关统计和测算,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农村,截至2004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 610万,贫困发生率为2.8%。而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则达到4 977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5.3%。目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主要来自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这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才有可能维持,在许多欠发达的地区,财政困难,“吃饭财政”格局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无力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乡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难以拿出较多资金支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事实上,越是财政紧张的地区,贫困人口越多,所需要的保障资金也就越多。尽管中央财政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对财政困难地方给予适当补助,但财力有限。

(二)思想认识不足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开展

1.德政工程论

目前包括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在内的许多人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法制性认识不足,认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现行的工作方式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随意性较大,钱多了就多保一点,钱少了就少保一点,因钱定人。

2.城市优先于农村论

不少人认为,同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前者最起码还拥有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而城市三无人员、下岗人员等,失去工作,就失去了任何经济来源,因此,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更迫切、更重要。在实践中重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忽视和轻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外,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普遍较低。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司高华俊处长指出,目前全国已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年人均1 000元左右,最低的只有600多元,最高的2 000多元,这也仅仅能够维持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测算,截至2006年底,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实际领到的保障金为月人均33.2元,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末,则为27.6元。由于2006年下半年以来,一些中西部省份新出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虽然保障人数有所增加,但按人均计算的保障水平则略有下降。从保障水平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2006年全面实行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23个省份,平均保障水平为月人均35.4元,其中东部地区50.9元,中部地区25.3元,西部地区25.5元。这一保障水平显然过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级政府投入的增加,保障水平会逐步提高,但这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本质上就是由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最低物质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该享有的生存权利,也是国家对其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是保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然而,目前我国农村还没有社会保障的基本立法,应进一步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建设。

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原则

(一)明确政府责任,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各地要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原则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实施方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管理办法,具体确定对象范围,不断加大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投入。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方给予适当补助。

(二)立足农村实际,科学设计方案的原则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就经济因素而言,我国幅员辽阔,无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还是物价水平,各农村地区之间都有很大差异;就社会原因而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农民的生活习俗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能搞成一种模式,只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农村实际的办法,真正把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

(三)统筹政策安排、搞好衔接配套的原则

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继续推进扶贫开发,通过政策、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群众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依靠发展生产解决生活问题,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同时,继续保持农村现行救助和奖励扶助政策的基本稳定。

三、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措施

(一)合理确定保障标准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关键在于能否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时,通常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基本生活需要的最低费用,即农民维持基本生存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二是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如果人均纯收入低于居民维持基本生存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则表明居民的生活处于贫困状态,是需要政府救助的对象。三是地区的财政承受能力。四是物价水平。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要扣除物价上涨的因素,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也要随物价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

(二)科学界定保障对象

科学界定保障对象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发挥作用的保证。各地规定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范围,一般是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的农村困难群众。从各地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地区要求把保障的重点放在那些因疾病、残疾、年老体弱、家庭缺少劳动力和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常年困难的人员身上。这主要是因为多数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限于财力等原因,首先将农村最困难的群体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循序渐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使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人员都能得到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三)多渠道筹集保障资金

在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键在于资金的筹措。目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主要来自各级地方政府财政,中央财政也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对财政困难的地方给予适当补助,这有利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的建立,将更多的困难群众纳入到这一制度体系内。但由于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众多,财政力量有限,因此,除依靠财政力量之外,还可借助社会力量,通过发行彩票、开展捐助等活动,多渠道筹集最低生活保障金。

(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相配套。第一,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目前,我国农村还没有社会保障的基本法,现阶段的社会保障立法应把基本立法放在首位。第二,建立健全负责基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有关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与农村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紧密结合。第三,制定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配套的优惠政策。列入保障范围的对象生活十分困难,即便对其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也仅能使其维持基本生活,因此,在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可以对保障对象在生产、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如对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在就医、就学、居住等方面的有关费用给予减免照顾;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经营者实行减免税金和工商管理费等优惠政策。第四,继续推进扶贫开发,保持农村现行救助和奖励扶助政策的基本稳定。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4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J].调研世界,2005,(4).

[2] 邓明凤.关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经理人.2006,(21).

[3] 张琪,成志刚.论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J].学习论坛,2007,(1).

农村幼师生活管理思考论文 篇9

关键词: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分析;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中国亿万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务工那天起,中小学校园里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孩子。接下来是政法界传来一组组令人震惊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数据,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直线上升!而在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而这些违法犯罪的留守孩子,又绝大多数是初中留守孩子。从此,留守孩子成了问题孩子的代名词。接着,全社会都开始高度关注:呼吁学校重视,家庭重视,社会重视!

那么,真正值得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留守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二、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现状及分析

跟小学留守孩子不一样,农村初中留守孩子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人格品德价值观的初始期。他们在学校可能曾经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眼里的好同学,家长眼里的乖孩子,因为他们正在学校接受教育,大多数留守孩子的家里又有监护人,应该可以放心。可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好学生、好同学、好孩子会突然变坏了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不妨扫描一下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1994年起,我们学校十几个青年教师,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自发组织对留守孩子的假日进行了历时十多年的跟踪调查。我们以金兰镇中心学校为圆心,以本镇4所初中和周边3个乡镇的2所初中为半径,辐射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广东、江浙等沿海城市,深入周边16个派出所、3个乡政府、4个居委会、135个行政村,对18 000多个留守学生、6 000多个学生家长、300多个地方政府干部、7 000个村民分别进行了调查采访,发现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状况,非常糟糕!下面是几组调查数据(见表1-4)。

从这4个调查统计数据表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6个问题:一是留守孩子假日生活无规律,随意性大;二是留守孩子假日学习自觉性不高;三是网吧由城市向农村战略大转移后,留守孩子网络成瘾人数剧增;四是留守孩子假日参加不良娱乐种类多,人数比例大;五是留守孩子假日非正式群体人数比例和违法犯罪人数比例在增加;六是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特别孤独,需要家长、老师、同学及社会的参与和帮助。可见,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问题,关键在假日!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双休日、节假日肯定是农村初中留守孩子一个非常广阔的生活空间。一到假日,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从平时学校严格的管理中解脱出来,好好地放纵一回自己。殊不知,这样绝对“自由”的假日生活,孩子们完全可以推翻学校平时的任何良好的品德行为规范教育,这就是我们称之为5+2=0的效果。

看似短短的1天或几天,一个寒假或暑假,却在不经意间,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使得他们形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渐渐发展为积习难改、违法犯罪的结局。

假日,对农村初中留守孩子来说,真的不可忽视!我校教师先后分别在《湖南教育报》、《湖南日报》、《衡阳日报》发表了《填补中小学假期德育工作的空白》、《不可忽视的“空白”》、《农村中小学生假期生活面面观》等文章,呼吁社会、家庭、学校对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进行高度关注。

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状况,是一面镜子,它折射了家庭、学校、社会在留守孩子管理上,存在着一个可怕的空间。如何为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创造一个生活快乐、健康成长的假日生活空间?有无行之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问题?能否为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提供一个自我管理的模式?

三、对策研究

要给留守孩子一个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生活空间,要解决其假日生活中林林总总的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点太多,面太广,线太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留守孩子本身的配合。

内因才是决定因素。要解决留守孩子的问题,不如让留守孩子从自我做起,让其学会假日自我管理。

2006年,我校成立了《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模式构建的研究》课题小组,我们围绕着两个目标进行研究:一是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模式,让他们在一种自我管理的模式下度过假日生活;二是构建一个能保障留守孩子假日生活快乐、健康、安全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服务管理体系”。让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留守孩子假日生活充实、快乐、健康、安全的环境管理服务空间。

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利用假日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性、合作性、实践性、个性化、有规律的学习、生活、成长模式,形成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学习生活格局;以实践探究活动为载体,加大学习资源开发力度,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学校为主,依托社会,家庭为辅”的双休日、节假日教育活动,建立家、校、社联系的桥梁,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更加健全,进一步促进留守孩子假日健全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充分发挥育人作用;通过实验与研究,创设一个能让留守孩子在假日里,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学习在娱乐中得到提高、生活在指导下健康有序、品德在假日里得到提升的一体化服务管理体系。

2009年开始,课题组根据初中留守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设计了一个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模式——《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手册》。我们经过历时4年的反复实验与跟踪调查,发现该管理模式完全适合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下面是我们学校留守孩子试用《自我管理手册》前后的几组数据对照(见表5——表10)。从这些对照统计数据来看,我校的留守孩子使用《假日自我管理手册》后,假日生活有了下面3个方面的亮点:一是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充实了;二是他们的不良行为在渐渐消除;三是家庭、学校、社会及留守孩子对假日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一,自我管理模式是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的必备指南

我们在长期以来对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创设了一个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模式,即围绕留守孩子假日生活,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学业规划、交友处世、礼仪修养、社会责任、假日活动等7个方面,编写了一套《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手册》的校本教材,让学生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我们的研究思路是:

为了证实可行性,我们还把这个模式在本镇的其他3所初中和周边2个乡镇的2所初中进行了同期同步研究实验。发现:近4年来,参与课题实验的7所实验学校的初中留守孩子假日违法犯罪率在直线下降,近2年为零;有90%的留守孩子基本上能自立自强,做到自我管理。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第二,构建“家—校—村留守孩子假日生活一体化服务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不只是研究让留守孩子学会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我们还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我们以学校为主体,研究构建一个与这三个方面协同联手的模式,形成一个完整的一体化服务管理体系。对留守孩子的每个家庭,建立了家长或监护人能保障随时与之联系的网络,如联系电话、手机信息、QQ群、家庭住址、务工住址等档案,在全县率先办起了留守孩子监护人的家长学校(省关工委已授予了“示范性家长学校”称号);与关工委、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村民小组、派出所、网吧游戏厅等,确定日常联系点、联系人,确保留守孩子假日生活有一个绿色生活环境,聘请离退休教师、离退休干部、离退休工人、退伍军人等担任留守孩子的“签约代理家长”;学校为留守孩子设计并组织举办有计划性的留守孩子的假日活动,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开通校园绿色免费网吧。

课题实验中,坚持让留守孩子在假日里,以活动为载体,让每个留守孩子参加学校组织或自发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1997年——2011年,组织本校学生利用寒暑假,徒步考察蒸水河沿岸生态人文环境活动,获湖南省中学生生物环境考察实践活动二等奖;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完成了《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三级目标训练》课题实践,获湖南省优秀成果课题申报一等奖、优秀成果一等奖;还进行了《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等假期调查活动;组织全校性的假期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金兰采风》,获衡阳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说课比赛一等奖;我们学校的“朝花”文学社,2011年获得了“全国优秀文学社团”的称号,课题组成员常振华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优秀校长,周静文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优秀指导教师;近4年,我校组织的留守孩子参加全县“独唱、独舞、独奏”三独比赛、红歌合唱比赛、各种征文比赛、运动会等均在全县取得了优异成绩,刘文朝、刘鑫、聂小楼、李佩常思琪等先后获得六届全国少年儿童书信大赛、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大赛一等奖;初中毕业会考进入全县前十强。

第三,将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教育,列为学校常规德育工作范畴

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人数在增加,在在校学生中,已占80%以上的比重。毋应置疑,他们本身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所在。因此,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是学校常规德育的主体部分。学校自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课题组成立以来,调整了传统的德育管理结构与模式,在日常德育活动中,处处将留守孩子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上一篇:情人节情书浪漫句子下一篇:我都懂得了孝敬父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