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状(共12篇)
农村现状 篇1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也是水利建设的重要工作, 是当前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是一项农村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有利于保证工程建设的完成和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1 农村水利管理的现状
虽然这几年我国农村水利事业有较大的发展, 但还是有许多的问题。我国农村水利管理的现状:在我国农村的水利管理中, 由于基层水利单位资金不足等原因, 难以维持水工建设工作的正常实施, 甚至有些基层水利单位处于瘫痪或者半瘫痪的状态。
1.1 水利设施的老化
由于农村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数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修建的, 经过这么多年, 关键的水利设施都出现了设备老化、年久失修等问题, 并且没有保养, 故障率、维修率较高, 严重影响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
1.2 农村水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我国农村长期的粗放型农业的发展, 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 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一直残存在土壤和水资源中, 长期得不到净化, 对水资源造成了非常大的污染。工厂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 垃圾的随意倾倒都对水资源造成了破坏。
1.3 传统的水利管理体制落后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 水利管理还是以前的管理模式, 没有创新和改进。虽然现在对水利设施建设等硬件设施方面很重视, 但在管理体系上没有重视, 没有创新。没有引进先进的理念, 没有高水平的人才。管理问题上的一系列问题也很大地制约了我国农村的水利发展。
1.4 违反水法事件频发
在农村水利管理中, 对于法律的宣传教育一直很匮乏, 村民法律意识淡薄, 基层单位没有将水法条例宣传给管理人员和村民。造成在处理违反水法事件的时候, 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解决办法, 未能对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水利管理应对的措施应从以下几点加强:改善水利管理体制, 在水利建设以及行政管理方面都要重视。将施工和管理结合起来;加大农村水利的资金投入。从而保证水利管理的正常运行;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正确的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水源的涵养与保护工作, 让整个水利的管理都在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范围之内;加强普法宣传, 增强法制观念。加强对水法水规的宣传, 让管理人员明确水法的操作方式。
2 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不平衡
乡镇集镇所在地人口聚集饮水问题基本解决, 但边远山村和水源条件差的地方解决很少。
2.2 卫生设施简陋, 水质不达标
由于建厂选址没有统一规划, 建设标准不高, 卫生基础设施简陋, 水源防护条件差等诸多因素, 致使不少水厂供水水质不达标。水厂的管理不到位, 制水区与生活区分不开, 取水口及水源地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安全隐患极大, 潜伏着随时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
2.3 资金投入不足, 设备管网老化
多数水厂使用的机电设备已经相当陈旧, 管网也普遍老化, 水井的损坏现象也比较严重, 频繁的机电设备故障及管网滴漏给水厂带来了很大的维修工作量, 致使无法正常供水, 影响农村生产生活。
3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几点建议
3.1 提高认识, 强化责任
政府部门作为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主体, 对于这一事关农村人口身体健康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 对于解决这一民生问题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才能理解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强领导工作, 明确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 完善各级组织的责任考核制度, 建立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 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
3.2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饮用水建设规划的制定应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 及相关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相配套, 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并根据建设需要及发展情况分步进行, 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农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对距城镇现有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 可依托已有自来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或扩容改建已有水厂, 辐射延伸供水管网发展自来水。对人口较多, 水源水量充沛, 地形、管理、供水成本等条件适宜的地方, 可结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 统筹考虑区域供水整体发展, 合理规划水厂建设规模和供水范围, 新建适度规模的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
3.3 完善措施, 管好水源
水源地是饮用水的源头, 是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第一步, 因此要切实做好保护工作。要根据相关法规划定水源地保护区域, 制定有效措施, 完善管理办法, 确保水源地安全。
3.4 严格管理, 强化服务
卫生部门做为水质监测的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 促进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要做到水质的定期监测, 并将水质状况通报公众, 让群众放心饮用。农村供水站均要配备和使用加氯消毒设施, 加强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 确保饮用水质量。各供水站要建立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 按国家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检测供水水质, 并完善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制度。
3.5 强化宣传, 营造氛围
持续广泛进行饮用水安全和节约用水科普宣传, 宣传要做到受众范围大, 涉及范围广, 从而普及全民饮水卫生知识, 养成自觉节水习惯, 提高社会公众对于保护水资源的认识, 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 对于饮用水安全的认识, 做到社会积极主导, 公众全体参与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综上所述, 农村水利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水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明确问题、找出原因, 及时拿出具体解决措施, 保护农村饮水安全, 保障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摘要: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目标。因此要认真抓好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农村饮水安全解决了农村饮水的问题, 保障了农民生产生活。本文针对农村水利现状提出了解决办法, 从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农村水利现状,农村饮水安全
农村现状 篇2
解决农村物流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工作,是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物流成本、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但是在农产品供应链上,处在供应链上游的农村,农产品无人问津、低价出售,供应链下游的城市农产品价格虚高,这种现状致使农业生产收入微薄,丧失生产积极性,城市农产品价格虚高。
农贸市场农产品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地批发市场连锁超市消费者中介组织餐饮业加工企业
我区农村物流发展现状
1、我区农村物流社会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 农户分散生产经营还是农村主要经营方式。无论是农户的自我服务能力,还是当地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都处于比较涣散和落后的阶段,功能相当薄弱。新的合作经济组织也还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类专业化知道都还处于萌芽阶段,远不能满足农村物流的实际需要。农产品大多数还是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超市、连锁店、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等进行周转,几乎没有十分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结点,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就更没有了。物流标准化的运作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协调性差,依然还在传统体制的框架中进行。另外,农业物流标准化建设的滞后,同样也是制约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因素之一。
2、物流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低。
农村的信息网络落后,缺乏有效的信息向导,虽然涉农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物流服务体系远不够健全缺乏快捷、灵敏、安全、可靠的信息服务。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而且农村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标准的信息队伍,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工作不能有效进行,市场信息的指导服务无法真正到达农业生产者,农业物流的流向、流动都有很大的盲目性。
3、宏观调控和物流政策尚不到位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物流政策缺失,很多地方甚至还处于空白状态,物流作业无法规范,物流需求对物流企业缺乏信任,物流企业对物流外包的盈利难以预期,市场难以达成物流合约。而在国家政策层面,对于农村物流的发展,当前措施还比较模糊,加上农村物流市场尚不成熟,多无序竞争、不公平竞争层出不穷,正规的农村物流企业在市场中无所适从,也得不到政策的有效保护,从而制约了农村物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金融等服务尚未健全。
影响农村物流发展的问题主要是物流需求点多面广、规模小,面向农村物流的金融等服务容易出现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都比较高的问题。因此对农村物流的金融等服务容易出现交际成本和交易风险都比较高的问题。
5、农村物流技术落后
我区农村物流现在通常还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大多数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运输车辆进行运输,使大量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受损严重,成本增加。据统计,在缺乏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情况下,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竟然高达25%-30%。大量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蔬菜水果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6、农村物流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落后
大专及以上高中和中专初中及以下
长期以来,我区存在重物资生产轻物资流通的现象。近几年虽然也培养了不少物流人才,但相对还很贫乏。真正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熟悉农民贸易习惯和现代农村物流特点的人很少,更别谈能够整合农村物流资源,并系统规划的人才了。在目前我区物流人才奇缺的情况下,农村物流环节上的缺口严重程度就不言而喻了。农村物流的网络建设、区域合作、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建设、科研管理管理层面也还有大量工作需要逐步开展。
农村物流具有散落性、差异性、特殊性、自然性和边缘性,它不同于普通意义的农产品流动,而是涵盖了包装、装卸、运输、仓储等一系列经营链的总称。
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其农业生产和贸易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美国又是现代物流高度发达的国家,早已实现了物流现代化。在最为先进和完善的物流理 论指导下,我区也要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畅通、复合、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如图所示。批发市场之外的批发商农产品生产者超市连锁店产销售直挂中小商店消费者批发市场餐饮业
(1)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
在国外,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农业领域已经广泛普及,通过网络,农场主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农产品期货价格、市场供求信息、气象资料等情况,还可以进行网上交易和咨询等 活动。可是在国内,在我区范围内,农业信息体系还比较欠缺,需要对农业信息工作加以重视,把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府转变职能、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举措,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与信息服务社会化相结合的路子,目前我区基本形成了基本的信息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农副产品外销、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之路。下一步我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一是不断建设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依托平台,积极探索信息进村入户途径;三是利用平台,广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
(2)加快农产品物流人才引进和培养 加快农产品物流人才引进和培养物流业是一个复合型服务产业,农产品物流经营管理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尤其熟悉相关法规,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产品市场分布、农产品企业管理及网络信息技术具有综合能力的高层人才。因此要加强我区农产品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制定农产品物流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采用多种途径引进掌握农产品物流经营管理技术方面的人才。在我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初期,可以聘请各方面的农产品物流专家组成物流专家组,在整体农产品物流规划、重点农产品物流项目建设等方面提供科学决策。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对农产品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投入,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培养。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进行广泛的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委托大专院校培养农产品物流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尤其加大创新型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与建立示范性的产学研实习基地,强化职业技能教育,积极开展农产品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工作,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选择那些岗位接近和 知识结构接近的职工进行在岗培训,通过办短期学习班、进修、业余学习等形式,尽快培养出一批农产品物流企业的急用人。
(3)扩大农产品物流市场需求
不断推广农产品物流管理,努力扩大农产品物流市场需求。运用供应链管理与信息技术,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体化运作,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速周转。鼓励企业改造农产品物流流程,政府给予企业释放农产品物流业务服务费用一定比例作为补贴,将农产品物流组织和管理活动从企业核心经营活动中分离出去,积极采用农产品物流服务外包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联合,培育农产品物流需求市场,为专业农产品物流服务企业的发展创造市场需求条件。
(4)推进农产品物流服务的专业化
加快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对其进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专业化农产品物流服务企业发展,鼓励其上规模、上水平。争取两年内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管理水平高、服务质 量好的专业化农产品物流服务企业。积极发展现代运输方式,例如重点物资的散装运输、多式联运、甩挂等,加强协调和联合各种运输方式农产品物流企业,加强低成本、安全、高效农产品物流系统建立,以便把网络化和规模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提供给企业。联动发展农产品企业与农产品物流企业,有机结合供应链各环节,为农产品物流一体化运作与管理提供条件。
(5)建立与物流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监管体系
规范企业登记注册前臵性审批。在为农产品物流企业办理登记注册时,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发布的规定外,其它不必要的、对行业技术进步、企业规模化和网络化经营有阻碍作用的前臵性审批项目一律取消,为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强收费管理。全面清理向货运车辆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集资、政府性基金、罚款项目,取消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收费项目。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统一幵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开放农产品物流市场,通过强化市场竞争解决农产品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鼓励外资和民营农产品物流企业到佛山市创业。
(6)加强组织和协调,确定政府对物流管理的组织机构
农产品物流业是新型服务业,涉及面广,具有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特点。为加快发展我区农产品物流,行业管理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组织和协调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由交通局、规划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组成常设办事机构,统一运筹、规划、协调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和政策, 同时机构明确分工,加强各镇街、各部门之间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实现各个管理工作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7)鼓励农产品物流企业升级
新农村婚姻怪现状 篇3
娶媳妇“明码标价”,普通人家娶媳妇花费最少不下五六万元,更排场点的婚礼要花掉10万元左右。结果,媳妇进门了,而公公和婆婆却往往因此倾家荡产,负债累累。
记者据对黑龙江省海伦县、木兰县、兰西县、泰来、五常、绥化等地的农村进行调查后,发现黑龙江省农村很多地方互相攀比,女方对男方明码标价,结婚大讲排场的现象相当普遍。
为了娶媳妇,高价抬款也要上
在黑龙江省兰西县,流传着一句顺口遛:三间瓦房不带坯,三金一踹一窝机。这句话代表着兰西农村很多青年娶媳妇的一个标准。“三间瓦房不带坯”是女方必提的要求,男方无论有钱与否,必须提供砖瓦房;“三金”指金项链、金耳环和金戒指,而且还要白金的;“一踹”指的是摩托车;“一窝机”指的是电视机、DVD、洗衣机、冰箱等各种家用电器,这些“一个都不能少”。除此之外,男方还必须向女方“过礼”,“大礼”和“小礼”加在一起,要3万元左右。因此,兰西农村的很多农民要想给儿子讨到媳妇,大都得付出七八万元。而大多数兰西农民为儿子娶上了媳妇,往往负债累累,甚至花高额利息“抬钱” (借高利贷)。许多农民自家养的小鸡下个蛋都舍不得吃,攒着卖钱,就为了给儿子娶媳妇。然而,父母从牙缝里挤出的钱,往往无法添满儿媳妇的“狮子大口”。在新媳妇过门,小两口成为万元户之时,也正是老人倾家荡产之日。因此,对于黑龙江省很多农村父母来说,儿子娶媳妇表面上是喜事,实际上已经成为他们最怕、最痛苦的事。
奢华的婚礼
在对黑龙江省很多地区农村婚事的调查中发现,如今农村娶媳妇的形式也逐渐与大城市接近。过去用农用四轮车接亲,现在最次也得用面包车,一般都得用轿车;现在的农村小两口结婚前还要拍全套的婚纱照,而且结婚时要全程录像,并制作成VCD或DVD;过去农村结婚,会有很多来吹喇叭送福的,现在干这行的越来越少,因为很多农村青年结婚时,必须按照女方的要求,请来乐队助兴。
海伦市东方红乡的付某,在娶媳妇头天晚上,通知女方要用一辆微型面包车和一辆大客车前去接亲,女方听罢大发雷霆,称“我不挑什么,但怎么也得用一辆国产红旗来接我”。因为怕女方第二天不肯上车,付某的家人一直跑到凌晨两点钟,才从海伦市租来了一辆红旗车!海伦市有很多奇瑞“QQ”出租车,一些人家租不起好车,就按女方的要求,租用十几辆“QQ”,靠车多勉强过了接亲关。
在有些地方,农村婚礼的奢华程度,甚至超过了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兰西县农民张某结婚时,因为前几年在哈尔滨挣了点钱,女朋友提出结婚时一定要风风光光,超过她周围所有人家结婚的场面。于是,张某被迫从哈尔滨租了一辆奔驰车,在附近市县又租了一辆奔驰车、4辆奥迪车,组成了一个豪华车队,排成队在村子中的土路上录像。新媳妇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但她的丈夫及公婆在外打工10几年攒下的钱,几乎全部在这场豪华的婚礼花费殆尽!
在婚礼中,“改口费”是必不可少的。20年前,当时的“改口费”大都是101元,婆婆留下1元,给儿媳妇100元,意为百里挑一。如今,这个价码早已过时,目前通行的做法是1001元,意为千里挑一。而千里挑一也只是如今“改口费”的底线。很多女孩在出嫁前,希望男方更重视自己,希望自己是他“万里挑一”的对象,因此,男方必须得付出10001元,才能让新娘开心。
张某的父亲在婚礼结束后长叹了一声说,现在娶媳妇,真是往死了要呀!这是要父母的老命呀!
结婚前媳妇被人撬走
因为“钱”在农村青年的婚姻中占的地位越来越重,随之而出现的一些婚姻怪现象,也让人目瞪口呆。
某县农村一位姓白的姑娘,长得很漂亮。村里一位帅小伙相中了她,二人确定了恋爱关系。但小伙子家里很穷,东借西抬,迟迟凑不足4万元彩礼钱。不久,邻村另一小伙儿也相中了这位姑娘,当听说这位姑娘已经订亲,但对方4万元彩礼还没有给时,他开口出10万元彩礼。一个月后,白姑娘嫁给了邻村那位小伙,虽然她的丈夫有点罗锅,长相、条件与原来的男朋友无法相比,但她仍义无返顾。如今,被撬跑了媳妇的帅小伙还打着光棍,当地人也编了几句顺口溜调侃:老白姑娘向钱看,罗锅小伙不难看,帅哥还是光棍蛋。
娶不起媳妇,让你先“掉价”
很多青年男女相恋后,想靠自己的双手好好过日子,不再要几万元的彩礼难为男朋友及其家人,但女方的家长往往不让步,不给够彩礼,决不嫁女!被逼无奈,带着女朋友“私奔”的男青年越来越多。待到生米煮成熟饭,再向父母摊牌,这样,女方家自然没有了要价的底气。
泰来农村女孩赵某,在村子里是数一数二的漂亮姑娘,聪明小伙梁某,先是和女孩的哥哥套近乎,熟识后,开始追求赵某,赵家发现后坚决反对他们来往,女孩父母嫌梁某家穷。于是,梁某就鼓动赵姑娘和他一起出去打工。半年后,女孩怀孕回来了,可男方家并不着急张罗结婚。没办法,女方家只能主动“掉价”。原本可以要到3万的彩礼,最后只要了1万。在黑龙江省农村,很多谈婚论嫁的两家从相对象到结婚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讨价还价、斗智斗勇的过程。
谁给的钱多就嫁给谁
农村找对象,很多女孩最注重一条:看家庭条件。家穷,小伙子长得再精神也没用;家里有钱,就是小伙子长得没样,照样娶漂亮媳妇。一位绥化的农村朋友说,他们屯就有不少这样的男青年。村里有一个青年,长得又瘦又单薄,但家里非常有钱,地也多,所以,村子里的很多姑娘都朝他使劲儿。两个曾经非常要好的姑娘还因为他争翻脸了。后来这个小伙娶了长得漂亮、身体壮实的小丽。其实,无论是在村民眼中还是在小丽家人眼中,他们俩儿极不般配——小丽都能把丈夫装下!
脑瓜聪明身体壮的女青年大受青睐
因为娶媳妇都要花费重金,因此,黑龙江省农村男青年娶媳妇时,往往最看重的并不是长相,而是女方的体格和脑瓜。农民王某说,农村人娶媳妇。当然也想娶好看点的,但对方首先要身体好,能干活,会过日子,娶个病秧子,长得再好在农村也没用!据了解,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体格好都是农村男青年及其家人相亲时,常常挂在嘴边的第一条件,而长相则过得去就行。
如今,黑龙江省农村青年在娶媳妇时,除了重视体格外,也开始重视对方的脑瓜。长相过得去,身体好,又有一定文化的女孩,嫁人时的价码也比较高。海伦市某村,姑娘出嫁价码在乡里最高。因为那个村的经济条件较好,姑娘受教育水平也比别的村高,姑娘出嫁时,不算房子也得要七八万元,是全乡闻名的?高价媳妇”村。
“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往自己身上划拉”
因为看好了娶媳妇是“改变生活”的大好时机,一些没良心的儿子也成了“奸细”,鼓捣“对象”不给够钱不上车!木兰县的蔡某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勤劳老实能干,过日子非常细心,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攒了大半辈子,盖了砖房,独生子也到了娶媳妇的年龄。他的儿子长得不错,身体又好,所以,邻居家的姑娘相中了他,主动来提亲。看到有姑娘主动来提亲,老蔡当然高兴。姑娘家还挺懂事,只要了3万元彩礼钱。不过,盖完房子后,老蔡手上只有两万多块钱,另外还有几十袋豆子没卖。所以,他就与未来的儿媳妇商量,说家里没有那么多钱,只有两万元。姑娘还挺“通情打理”,说可以先欠着。于是老蔡高高兴兴地开始筹办婚事。可结婚前几天,对方突然说想推迟婚期,老蔡不知何故,媒人捎话说,你儿子说你家还有豆子没卖,为什么不把豆子卖了,把彩礼钱“过”了?原来,儿子考虑到将来的小日子,向女朋友告了密。没办法,老蔡只好贱卖了豆子,补上了“欠款”。媳妇终于进了门,可老蔡心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长叹一声说,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往自己身上划拉,根本不考虑老人今后的生活。
500块彩礼拆散一对鸳鸯
在农村要彩礼不仅仅是钱本身的问题,彩礼的多少还是身份的象征。谁家接了多少彩礼,总是屯子中人议论最多、关注最多的事情。很多青年男女本来两情相悦,但就因为在结婚前“过礼”时,对方拿不出女方规定的数目,女青年就坚决不肯“屈尊出嫁”。
有一位农村少妇杏花结婚4年了,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丈夫脾气不好,她身上的伤疤好了旧的添新的。她曾经离过一次婚,为了孩子又复了婚。她说:“我就栽在500块钱的彩礼上了。”杏花最初结婚的对象是她的初中同班同学,两个人一个屯的,感情也非常好。杏花家条件非常不好,下面还有3个妹妹,当时杏花决定结婚的时候,说好彩礼钱8000元,可对方家里差500元拿不出来。杏花当时想,我也不比别人差,为什么我要“掉价”?再说自己还有3个妹妹,自己“掉价”了,妹妹们也会跟着受影响。而男方觉得别的条件我都答应你了,我对你还那么好,你难道就差 500元吗?就这样,因为500元彩礼僵了3个月后,谁也没让步,男方迅速娶了一个开价6000元的女孩,杏花也很快嫁给了出价10000元的丈夫。可嫁到夫家才知道,钱是丈夫抬来的,饥荒还是她自己的。杏花说:“前男友现在是队长,日子过得可好了,我就没那个命。”吃过苦果的杏花,对妹妹的教导就是找对象千万看人别看钱!
先结婚后恋爱,婚龄越来越提前
在农村,因为害怕好女孩都让别人家挑走了,所以,结婚年龄越来越靠前,往往十八九岁就结婚。一般二十三四岁还没结婚的农村小伙不是家穷就是有缺陷。所以,在农村因为年龄不够先结婚后登记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农村,结婚马上要孩子是很普遍的,所以,他们结婚后都要交早婚早育的罚款。因为钱不多,家家都不在乎。罚款和礼金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
木兰一位乡干部说:现在农村的离婚率不比城里低。农村很多青年不到20岁就结婚了,年纪轻轻就有了孩子,因为年龄小、不成熟导致小两口矛盾非常多。再加之农村夫妻从认识到结婚的时间越来越短,有不少认识一个月就结婚,时间长的,一般也就处半年。所以,这些年龄小、相互又不了解的小两口,婚后经常吵闹,天天闹离婚,家长也省不了心。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与20多年前相比,已经翻了几倍。因此,年轻一代的婚姻不可能还像20多年前那样,买几件衣服、一对皮箱、做两床被子那么简单,隆重一些本无可厚非。然而,婚礼越来越豪华,找对象“一切向钱看”,让本来很单纯的农村婚姻变得很复杂,埋下了许多矛盾的种子。
农村现状 篇4
1 农村环境污染的表现
1.1 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
在农业种植生产过程中, 农药、化肥、含有化学成分的农用薄膜等会造成环境污染。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用地极少。农民在耕作用地减少的状况下, 要想保持或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就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减短农作物的成熟周期, 使得农作物一年三产甚至更多。农作物产量提高了, 便会带来大量的农作物秸秆, 焚烧农作物秸秆严重危害着空气质量。
1.2 畜禽粪便的不合理排放
近几年, 畜禽养殖从分户到集体, 养殖户更加集中, 出现了集约化养殖和工厂化养殖, 而大量集中的畜禽养殖导致畜禽粪便大规模集中排放, 这也成为破坏现代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1.3 生活废弃物污染
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也日益增多。由于缺少资金、技术有限和缺乏基础设施, 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废弃物缺少收容的地方, 更缺少处理生活污水和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的设备。白色污染物和废水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仅危害农村生态环境, 也不利于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1.4 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
乡镇企业从七十年代开始异军突起, 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 乡镇企业一下子发展起来的数量众多, 企业拥有的技术却非常落后。落后的生产技术往往导致使用资源能源的大量浪费、过度消耗, 并且, 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没有采取环境保护的措施。乡镇企业的“三废”污染也是防治农村环境的重点。
2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长久以来, 我国都把防治城市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著名景点生态环境和工业集聚地等等放在重要位置, 忽视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农民的环保意识、受到的环保教育少之又少。保护环境知识的淡薄使农民降低了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在农村建造房屋、置办企业的过程中, 忽视对树木植被的破坏, 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
3 增强农村环保意识的途径
3.1 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
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 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中坚力量, 所以让农民拥有环保知识, 指导生活中的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目前, 我国的农民素质是比较低的, 需加强建设健康科学卫生的农村生活, 协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一起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 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根本的措施和有效的途径就是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
3.2 提高农村生产力和生产水平
随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 农业生产规模扩大, 但是现有的土地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 于是农民进一步对土地开垦, 这样的开发是对资源具有破坏性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丰富农业生产, 使农业生产多样化, 升级换代传统农业技术。比如农作物的轮作或间作, 建立农、林、木三者动态平衡结构, 还可以促进多种物种的共生, 多途径多层次利用每一块地,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农民在保护环境方面还是以人治为核心的, 注重片面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效益, 意识不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污水、废水排放问题上, 全面落实“三同时”制度。在保护农业耕地方面, 严格实行“五不准”耕地保护措施。在草原森林开垦保护方面, 保持草原森林的合理利用, 良性循环使用。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
3.4 开发农村旅游
国家很重视对旅游景点的生态保护, 开发农村景点成为旅游去处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助于国家对农村生态环境加大保护力度, 激发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农民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从而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善农村的环境现状, 加快农村市场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农村现状调查 篇5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农村现状调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作者:懒猫
前言: 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一直是这几年中央和政府极力倡导的事情,但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真实现状,实在不容乐观。而农村 农业 农民作为我们整体国家和民族的基石,如 果还是没有一个清晰长长远的战略部署,一旦现状长久不能改观,势必动摇我们整个国家 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本文所转载的文章,需要所有关注三农问题的人认真的思考下了。玉树的地震,又一次将全国人民的视线集中到了农村。虽然玉树是一个县级单位,但是 除了有几个鲜明的广场之外,同样的也是一个大农村。看到了玉树,同时想到了广大的农 村。那么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是电视剧里乡村爱情里的那种风光旖旎吗?还是十里洋 场早就遗忘的边缘山区,拟或是世外桃源一般的青山绿水?如果都不是,那么真实的农村 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农村对于城市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角落,虽然知道他的存在,但总在生活之外。最近对农村问题做了一下调查,发现在经济大潮下农村也在改变,但是农村变得已经陌生了。首先 农村的五大现状 农村,作为中国近三十年一个社会的缩影,形成了当前独具特色的农村现状,归结起来 大致存在五大现状,也可以说是五大问题。第一个 农村正在老去。由于新生儿童的减少,加上 80 后,90 后对外界世界的认知,导致了 30
岁以后的人,基本上,都不在土里刨食了。剩下的大部分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在劳作。年轻人解放出来,外出打工或者倒腾买卖。最好的时候也就是农忙收获的时候,还可以看 到一些年轻的身影,但是已经寥寥无几了。农村在上个世纪的一段时间,集体作为整个农村生活的全部,一直都在追求机械化。而 且随着机械化的提高,也确实将一部分的劳动力富余出来,从而向制造业进军。但是随着近三十年的改变,新的状况是,农村已经变成老人的坟墓。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这次是彻底的倒掉了。第二个 土地减少,70%家无存粮。由于务农人员的老年化,加上过渡的开发,使得土地大量的减 少。同样的作为人的口粮田,也在逐渐的减少。虽然最近中央也鼓励农民生产粮食,但是 各种负担使得付出和回报大幅的脱节。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现在农村家庭,大致有 70%的家庭,家无存粮。一旦爆发大旱 或者大涝,或者各样天灾减产或者绝收,都将造成极其打的问题。而且最近,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影子,那就是中国粮食的安全,却遭受到了西方 一些操纵。一旦在大灾之年,西方对中国粮食进行操控,从而就能在中国制造大的混乱。进而影响中国的政局和走向。第三个 重大疾病困扰农村。这已经不是个案了,而是一种常态化的东西了。不管是由于水污染,还是粮食污染,近年来,农村罹患重大疾病的人是越来越多。其中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已 经逐渐的向年轻化发展。走到任何一个村庄,都会看到一些一些踮着脚尖的人在艰难的行 走;只要一问,肯定会听到很多的英年早逝的家庭的顶梁柱。这些已经非常的严重了。但是由于医疗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农民的治病问题。而且对疾病的来源更是没有人研究
和防止,从而导致了农村一些听天由命的事情发生。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哀。第四个 子女教育负担太重。此前,一条英国的消息显示,在英国的一些好大学学校里,只有 5% 的穷人的子女在上学。那么中国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不过从农村现状看,确实一些家庭,在高中或者初中阶段就让孩子放弃了学业。能够上到大学的似乎又回到了 81 年的水平。整体的原因是,即便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有工作;有了工作也不应能买得起房子,买得起 房子,也不一定可以供下来。还给家里整了一屁股债,倒不如早早的走入社会,多赚一些 钱,讨老婆生孩子。曾经一个事情,让人唏嘘。一个父亲为了自己女儿可以走进大学的校门,就将自己完全 的交给了一个带毒作业的工厂,工厂提前垫付了上学的钱,这个人,也没黑美白的干活,最后在女儿毕业两三年后,还是因病死亡,剩下的没有还清的钱,工厂也没有再要。这一切的起源,都是教育的负担过重按照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了,大学里恐怕再 难以看见农村贫困孩子的身影。第五个 农村成为社会的死角。在农村乡镇企业上班的人,没有四险一金,更没有劳动保护,有 的只是超时加班,动辄被辞退的状况。同时一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闲散人员,没事可 做,就危害社会,吸毒打架,敲竹杠,路霸,村霸等,都有抬头。从这一点上看,农村显然没有城市来的光鲜和有尊严。其次 农民还是不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三十年前,主席是非常的看重农民的,一直以来将农民当做国家的一个主要的政治力量 来对待。但是随着精英教育和专家治国,农民成了一切问题的之外的边缘问题。在一些人 的眼里,农民,只要给口吃的,就满足的人。没有什么文化水平,没有什么学历层次,甚 至没有一身干净的衣服。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人的工作,没有高低贵*之分,有的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当 年周总理晨曦中与清洁工握手的温暖场景,一直感动着。我干的工作再累,再苦,也是受 到社会认可的,也是受到领袖们承认的!现在再看看城市里的清洁工,大部分都是农村来的半百老人,工资更是抵得可怜。这些 现象是农民的问题呢?还是社会的问题? 作为任何一个合格的社会学家,如果不能将这个问题解决好,恐怕是不会让人信服的。曾经的中坚力量,现在被边缘化,没有人解释,更没有人关心,到底谁是对的,到底谁是 主体。最后 农村的路在何方 有人认为将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唯一方式。可是,作为一个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时间,一旦将农村城镇化,虽然可以提高国家的生产总值,但是现实 是,中国的基础就动摇了。13 亿人口,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干什么去?难道只能是给 西方打工?只能给资本家们打工,靠着出卖自己的血汗和劳动力来支撑别人的柔软的席梦 思吗? 中国在农村问题上,在农民问题上,始终没有一个战略构想,甚至连想一想都没有。农 村的路到底在何方?这八亿人口,还要继续游离在国家各个制度之外吗? 总之,农村问题是中国目前的几大问题之一,过去是,现在也是,将来还是。解决不好 农村问题,就难以抵抗社会的大风险。现在的地球是多灾多难的时候,一旦中国被西方或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11-01
留守儿童的现状: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一是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二是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三是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
根据全国妇联的《关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父母的长期在外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祖辈缺乏对孩子科学饮食的知识和生活习惯,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合理的摄取营养。据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另一方面,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和生理问题时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程度地造成了孩子身心健康问题,导致一部分儿童偏离正常的生活追求和道德准则。由此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由此可见,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以甘肃省张掖市的十四村为例,抽样调查了14所中小学,根据班主任所提供资料以及最近几次大型考试成绩表分析可见,“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 %,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8%成绩比较优秀。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多数留守儿童与祖辈共同生活,而农村老人的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下,有些甚至是文盲,加之还有近一半委托监护人同时监护几个儿童,这就造成了监护人无法给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因此,更多的教育监护责任被“转嫁”给学校,但由于农村教育资金普遍不足,专业资源也相对匮乏,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常常是有心无力。
三、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是把精力放在孩子的生存上,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监管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存在着安全隐患,特别是留守女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现。这是因为大部分女童软弱无助、对生理知识毫无了解,造成其缺乏性安全防范意识,因此,留守女童的心理、生理比留守男童更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性伤害。据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儿童居多。同时,交通安全和溺水造成的悲剧也居多。一方面是孩子生性玩劣,交通意识淡薄,视交通规则而不见,恣意地在公路上骑车或嬉戏;另一方面农村多塘坝、沟渠,孩子喜欢偷着去游泳。结果交通及溺水事故的死亡悲剧多数发生在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身上。以上的所有案例都说明了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教育,加上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如今,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已经变得尤其令人担忧不已了。
四、社会关爱不足问题
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使得留守儿童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薄弱的社会教育,匮乏的教育资源,陈旧的社会体制制度,这些因素导致了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因此,政府要带头把,家庭,学校,社会相关各各职能部门联系起来,真正把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及时的解决。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几千万人的群体的问题了,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梦”的实现极为不利的。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发展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是我们和未来,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未来的中国不知在何方?
参考文献:
[1] 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
[2] 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教育科学出版社.
[4] 李少元.《农村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山东农村旅游现状分析 篇7
“农村旅游”是与都市旅游、风景名胜区旅游相对应的。最初只把田园风光、农事活动作为农村旅游的吸引物, 后来加入了农村建筑、农村习俗, 然后又加入了农村文化等, 随着人们对旅游活动认识的深化, “农村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目前, 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农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为主要吸引目标的旅游活动”。开展农村旅游可以依托的资源包括:乡村田园风光、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乡村饮食、乡村服饰、农事活动、乡村民居村落、乡村宗祠寺庙、乡村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
农村旅游作为区别于其他旅游类型的新兴旅游形式, 具有其自身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1、农村旅游属绿色消费, 以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原初古朴的文化风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这也正是农村旅游发展的魅力所在。2、农村旅游具有较强的资源依赖性, 是以农村风貌、农民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资源依托型旅游。农业生产活动更多地依赖于江河湖海、山林土地等天然生产资料和对当地特有资源的利用, 因此自然环境和农业生态保护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3、农村旅游具有低投资性, 旅游者对参与并体验农村真实生产生活的需求, 并不需要大规模的投资, 而且越是原汁原味的体验越受欢迎。如, 做一天渔民、体验秋收的喜悦、采摘鲜果等形式的旅游项目, 均属投资成本较低的直接参与性旅游活动。4、农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气候、地质地貌、各地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差异很大,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风俗。这是发展农村旅游的优势所在。5、农村旅游具有低消费性, 目前大多数旅游者青睐于价位以中低档且短途旅游为主的旅游项目。山东的旅游消费虽在增长, 但目前经济型消费仍是主流。低消费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程度, 产生规模效应。
二、发展农村旅游对山东的重大意义
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同时也是一个旅游大省, 旅游业在山东经济增长中起着重大作用, 而农村旅游在山东旅游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展和推动山东农村旅游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发展农村旅游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 农村旅游使广大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 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使传统农业增添了附加值, 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村旅游推动了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建设, 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加速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农村旅游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 使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2、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 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消费不旺、需求不足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旅游业由于关联性强, 带动功能大, 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十分明显。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刺激消费, 扩大内需中的作用, 既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又是旅游业新的历史使命。3、发展农村旅游是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旅游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实现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 加快了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 不仅扩大了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 还加快了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4、发展农村旅游是推动旅游业成为经济重要产业的主要力量。农村旅游现实和潜在的消费需求都非常旺盛, 不仅符合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 而且有利于开拓农民眼界, 增强广大农民的出游实力, 成为我国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农村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 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 将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撑。
三、山东农村旅游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及发展现状
山东是个农业大省, 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 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山东有众多的山区、林区, 黄河流经山东628公里, 黄河三角洲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万亩湿地, 山东湖泊面积近1, 500平方公里;山东农村古文明遗存富集, 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泰山民俗、沂蒙山民俗、海洋民俗、黄河民俗等各具特色;山东还是武术、曲艺、杂技之乡。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山东农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并使山东在发展农村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 潍坊石家庄村农家民俗旅游首开全国先河。此后, “农家乐”、“渔家乐”在不少地方广泛开展, 涌现出一大批旅游强村、强镇、强县。“渔家乐”开展最红火的日照王家皂村, 利用休渔期, 家家户户搞旅游, 全村106户户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沂水县地处沂蒙山腹地, 2002年开始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 开发“沂水地质奇观生态旅游区”, 2003年全县接待游客21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7.6亿元。
山东创办的以民俗生态为重点的节庆活动在全国最早、最多。如, 潍坊国际风筝会、菏泽牡丹花会、青岛糖球节、泰山国际登山节、荣成国际渔民节等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2004年山东首批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26家, 数量居全国之首。目前, 山东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达55家, 继续领先全国。
四、山东在发展农村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在农村旅游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但是目前农村旅游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 其开发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旅游理解不深。
目前, 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 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 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 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 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 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 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农村旅游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品牌效应差,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在农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 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对农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 忽视了对乡村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
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 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 导致地区文化的异化。此外, 部分乡村在开展乡村旅游时, 人工痕迹过于明显, 城市化倾向严重, 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同时, 由于开发无序, 使本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受到冲击。
4、农村旅游人才匮乏, 经营方式单一, 管理混乱。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 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 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 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 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阶段, 形成了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五、发展山东农村旅游的方法策略
1、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旅游资源。
根据游客对旅游资源的喜好, 根据各地区所具有的优势资源, 充分开发游客满意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应对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安排, 全面规划。农村旅游作为城市区域旅游系统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补充, 应全面规划, 合理开发, 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线路,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旅游网络系统。这样, 既可以减少投资失误, 避免近距离的雷同和重复建设, 又可以实现城乡间的优势互补, 客源共享。
2、在保护好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系统、深入地发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
并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科技, 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强旅游活动的文化、科技、教育和参与功能, 改变目前乡村旅游活动仅停留在满足游客的基本物质需求和普通观光需求这种低水平层面上的产品开发现象。
3、树立鲜明的农业意象, 创建富于特色的旅游品牌。
特色鲜明的农业意象, 就如同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样, 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吸引力, 是一项重要的无形旅游资源, 是乡村旅游得以开展的巨大财富。一方面应有意识地在旅游区内营造一种整体氛围, 形成自己鲜明的主题与特色;另一方面还必须通过对外宣传促销将产品推向市场, 以形成自己的旅游品牌, 增强其对市场的感召力。
4、加强人员培训, 实行规范化管理。
通过人员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 帮助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树立正确的观念, 把握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和本质,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位。制定和完善旅游行为规范, 加强对经营者的检查与监督, 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论农村土地管理现状 篇8
一、“悖论”的现状
土地耕地管理及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 不占或者尽量少占农用地。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即按照“占多少, 垦多少”的原则, 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甚至可以灵活变通, 没有条件开垦的还可以异地“买指标”, 缴纳耕地开垦费, 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如果真正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实行保护土地耕地, 特别是能够按规定耕地占用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占多少, 垦多少”, 那么我国的耕地是不会大幅度减少的 (除退耕还林还草部分外) 。
但是, 与现实对比鲜明的是一组组令我们触目惊心来的数字:从1979年到1997年, 国家从农村征收了2亿7千万亩土地, 用于城区扩容、修路、建工厂和开发区建设。包括退耕还林 (草) 、农业结构调整和灾毁减少内, 全国耕地面积1999年净减少650多万亩;2000年净减少近1900多万亩;2002年, 这个数字已经变成2500多万亩;2003年更高达3800万亩;到2003年底, 全国现有耕地面积比1997年全国农业普查时 (1996年底的数据) 减少了1亿亩。2004年耕地面积再度净减少1400多万亩;2005年度净减少540万亩。现在, 全国耕地面积只剩18.31亿亩, 人均耕地还达不到1.5亩, 离“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未来5年耕地保有量18亿亩的约束性指标仅剩3100万亩。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 从2000年到2005年六年来, 我国耕地净减少面积达一亿一千多万亩 (其中包括1550万亩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这是难以置信的, 大家看看现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平原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现状可知事实) , 这与“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及“占多少, 垦多少”的原则形成巨大的反差。
二、“悖论”形成的原因
1、财说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的问题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从财政包干体制变为分税制, 地方财权上移, 地方政府越往下所掌握的财源越少, 事权则层层下放, 负担越重, 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更有众多的考核指标, 就是所谓的“中央请客, 地方买单”之说。例如在2004年, 中央的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54.9%, 但教育事业费中央财政支出219.64亿元, 而地方财政支出3146.30亿元, 是中央的14倍多;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是中央的近7倍;支农支出是中央的10倍。
对于乡镇一级政府, 掌控的财源最少, 但直接面对和承担经济与社会管理事权的庞大人员。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 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中央只负担2%, 省地两级负担11%, 县级负担9%, 78%的经费要由乡镇这一级来负担, 最后实际上就是由占大多数的农民负担。2004年,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0000亿元以上, 其中, 地方基层政府 (乡镇政府) 负债总额在2200亿元左右, 乡镇平均负债400万元。地方政府债务还在以每年200亿元的速度递增。很多地方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成为“吃饭财政”, 甚至连公务员和教师工资的依时发出也成问题, 也是乱收费、乱收费, 加重农民负担的主要原因。
扩大财源途径之一是增值税25%分享部分, 必然激发地方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加大投资上项目, 加速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以增加财政收入的冲动。途径之二是扩大地方可独享的收入来源, 如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这些大部分与土地有关, 导致在连续的工业化城市化、“经营城市”的口号下, 大量征用集体土地, 不断扩张城市规模, 发展城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以土地生财。一些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占财政收入的70%, 从此可见一斑。
2、法律法规赋予政府的征地权和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国家”和“公共利益”。如开发商建商品房或投资者建工厂需要集体所有的土地, 找地方政府征用土地, 那么, 开发商或投资者和地方政府, 是否就可以代表了“国家”?是否就代表了“公共利益”?这些均没有明确的界定。
这就是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所设计的“征地、补偿、批租”制度, 明显使农村和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处于被动局面, 是绝对不完整的所有权, 不能有效保护农村和农民的利益, 也为政府滥用“公众利益”之名而损害农民利益在法理上大开方便之门。
3、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不完整。
虽然宪法和法律规定集体土地归集体所有, 但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权限还小于国有土地的使用权限范围, 既本人所说的“所有权小于使用权”, 因为国有土地使用权者还可以将使用权抵押、出租、转让, 而集体所有土地所有者却没有这种权限。对于商业性质开发而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 所有者并不能作为转让所有权“价格”的谈判主体, 必须要由政府来“代理”。
三、有关认识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 篇9
1 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现状
2015年以来,吉安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管理平台,实行县、乡两级监管。二是严格监督管理和制度建设。2015年,我县县委办、政府办、通过下发吉县办字[2015]14号文件,制定了《吉安县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和责任追究办法》,根据农村集体“三资”权利的需要,我县制定了村级财务计划管理,村级固定资产管理,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等10多项制度,制定了三资管理流程,做到了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三是配齐农经机构队伍人员,保障工作经费,规范票据管理。依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与工作要求相适应,具有一定素质和数量的会计人员,是做好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我县19个乡镇经管站都已配备了3名以上具备会计业务素质的工作人员,能够较好的胜任村级会计委托代理业务。同时,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 主要问题
1.2.1 乡、村两级重视不够。
乡镇政府、村委会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和财务管理重视不够、监管不力。一是乡镇普遍存在重任务完成、轻监督管理的片面思想,对村干部报上来的支出票据审查不严格,使得一些不合理的支出、不合规的票据“合理化”;二是村委会对“村账乡代理”认识不够,觉得报账程序多、要求严,导致经常出现报账不及时、坐收坐支等现象;对资产资源缺乏监管,没有资产资源台账。
1.2.2“三资”管理工作薄弱,台账登记档案管理不完善。
2013年以来我县开展了一次“三资”清查摸底登记工作以后,通过清查核资,摸清了我县农村集体三资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行效益情况,做到了财务、账款相符。但是,各村在登记后的台账建立工作不是很完善,特别是村小组一级的资产资源没有很明细的台账,也没有严格的档案管理。
1.2.3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级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在我县307个村委会中,大多数村委会没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仅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维持村级的日常运转。村级财务人员换岗较频繁,文化水平偏低,业务素质差。特别是村级三年换届一次,换届后一些新上任的报账员未经培训上岗,业务生疏,财务制度不熟悉,导致财务管理不规范。
1.2.4 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不规范。
近年来国家支农扶贫项目多,资金量大,涉农部门下拨资金常常“一拨了之”,没有对项目预结算、招投标、施工合同、验收审计等方面加强监管,对资金的使用没有跟踪问效,项目资金被挪用、挤占、截留等问题时有发生。一些村委会存在着发包不按照民主程序、不公开招标投标,民主理财小组起不到监督作用,村务公开只强调财务公开,不注重“三资”管理的公开。
2 几点建议
2.1 强化乡镇党委、政府的责任意识
“三资”管理不能看成是农经部门的业务工作,农村集体“三资”问题是广大农民群众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合法利益和社会稳定。要统一强化乡镇党委政府的责任意识,把“三资”管理作为党委、政府谋发展、抓稳定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2.2 清理核查,摸清家底,健全台账
要在2013年农村“三资”清理的基础上,将村组清查核实结果造册登记,完善村民小组一级的资产资源登记工作,建立健全三资监管一台账两附件档案,并进行严格管理。
2.3 强化村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职能
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监管机制等措施,扎实做好“村账乡代理”工作,加强预算管理,突出资金管理,加强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职能作用。
2.4 严明纪律,强化责任追究
县纪检、监察、财政、农业等职能部门要联合制发吉安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和责任追究办法》,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监督检查活动,对在过程检查中发现的农村集体“三资”处置不规范、报账不及时、白条入账、支出票据不规范、大额现金结算、滥发福利补贴、虚报、挪用挤占涉农资金、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要依据办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5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农村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加强对村干部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农村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相应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规范各项福利补助的发放。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的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和最低工资标准,适当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水平。建议村支部书记的年工资收入在10 000元以上,其他干部工资相应进行调整,解决农村财会人员社保问题,以切实调动农村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农业部门作为农村财会人员管理主管部门,每年要举办村级财会人员培训班,并经过严格的考试和考核,考核合格颁发上岗证书。严格规范其他福利补助开支和控制非生产性开支,规范工程项目招投标及资金使用情况。
摘要:农村集体“三资”是指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依托镇农经站,在原建立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基础上,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通过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加强服务,逐步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民主、监管到位的管理体制,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保值增值,防止农村集体“三资”流失,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管,现状
参考文献
农村道路客运网络现状 篇10
关键词:农村,道路客运,网络
浙江省作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区域, 农村的性质已经发生很大改变, “一镇一品”的经济模式已经形成, 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交通运输设施已经慢慢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农村小区化、乡镇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必然也伴随着出行需求的急剧增加, 由此运输作为其中的关键因素也越来越重要, 因此, 迫切需要加大农村道路客运网络的建设, 以提高农村交通运输通达度, 从而进一步助推浙江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1 现阶段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乡村康庄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村公路和平原三级农村连网公路的投入使用, 对浙江省的道路运输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实现“开得通、留得往、有效益”的长效机制, 为农村群众提供安全、稳定、经济、便捷的客运服务, 是当前农村交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目前浙江农村道路客运网络的建设好存在着如下问题:
1.1 农村客运需求大, 居民“乘车难”仍然严重
根据浙江统计资料, 浙江省现有农村人口3500万, 每逢春节、五一等假期间村民外出旅游与走亲访友出行增多, 现有的农村客运网络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居民的需求。浙江省“乡村康庄工程”原本的理念主要是实现路通, 对车通以及安保设施的配套并未体现应有的重视, 因此各地实行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陷, 例如, 第三层次公交班次较少, 客运网络不够完善, 冷热线捆绑无法实施;传统客车难以经营。受道路条件和乘车人数的限制, 经营山区农村客运成本高、收益少, 难以长期经营;服务不能满足需要。据深入了解, 农村群众期盼的不是可供乘人的客车, 而是既能乘人又能同时携带一定数量农副产品的车辆。
1.2 非法客运现象猖獗
在某些区域, 由于城乡公交 (特别是三级公交网络) 等农村客运网络并不能很好满足居民出行, 使得一些非法客运车辆严重扰乱运输市场的正常秩序, 抢夺了正规客运班线或者合法运力的客源。这些非法客运一般从不进站, 行人招手即停, 到处拉客、抢客;漫天要价, 甚至出现甩客现象;车型杂乱, 私家小轿车、微型货车、拖拉机、摩托车、等, 五花八门, 都可以成黑车, 见人就喊, 见货就拉, 安全隐患十分严重;无线路牌, 其起点、终点站都由车主自己说了算, 经常到处兜圈。
1.3 不能安全监管和规范成为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完善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某些地区实行冷热线对接、区域经营的办法来发展农村道路网络客运, 甚至有时为了发展农村道路运输市场, 采取的是对于一条线路只有一个经营者营运, 只确定每日最低班次, 而班次总数、发班时间等事项均由经营者自主决定;对客运量相对较大的片区, 可采用滚动发车、定线循环运行的营运方式;对客运量较小的地方, 可实行客运班车片区经营;对不适宜开行日班的线路, 可视情况开行隔日班、周班、赶集班、朝发夕归班或电话叫车等方式。这些方法的实施固然对农村道路客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运输体系的规范缺乏, 有重大的安全隐患, 并且由于商人的逐利本能, 极易酿成不良事故。
1.4 场站建设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面临困局
据了解, 目前浙江乡镇准四星级/五星级客运站、港湾式停靠站大部分建设在乡镇街区的外缘, 这也是为了尽量节省建站资金, 但是客运站均在街区边缘, 交通非常不方便。甚至在某些乡镇, 由于距离和出于方便考虑, 客运站并没能有效利用, 所有的公交车或者合法运力均在街区发收车, 不仅占据了街区正常交通, 而且对街区居民小区和商户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1.5 农村公路“网络化”、“一体化”程度依然较低
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化建设, 其中的基础是道路网的形成与完善, “乡村康庄工程”实行以来, 浙江省农村道路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浙北浙东地区更是率先实现了“双百”目标全覆盖。由于理念、资金、规划等因素导致目前农村“断头路”现象出现, 而建设、管理、养护、运行等一整套机制并未有效形成, 三级农村网络与一级、二级道路客运网络没有形成“连网”、“接网”。
2 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发展对策
2.1 积极推进农村道路网建设
要逐步提高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水平, 使道路网连网, 并且应该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 有计划、有条件、有重点地对部分社会经济效益特别明显, 地方积极性高且资金落实的, 符合条件和要求的, 能联片成网的农村公路, 重点是通村公路优先安排联网建设。
2.2 促进道路运输市场步入良性循环
要扎实推进农村道路运输市场整治活动, 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强化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力度, 成效显著, 初步实现了“强化管理, 规范行为, 稳定市场”的目标。
2.2.1 打击黑车, 整治市场。
长期以来, 浙江省始终把“打击黑车, 整治市场”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为切实整治无证营运行为, 规范运输市场秩序, 维护人民群众出行安全, 首先要认真仔细地开展对城乡运输市场的调研工作, 分析情况, 查找出农村客运市场屡经整治却未见根本好转的主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打击整治与强化监管”相结合的总体方案, 通过“边宣传、边整治”, “先整治后规范”,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 持续打击“黑车”非法经营行为, 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2.2.2 整治道路运输市场。
我国农村消费现状的分析 篇11
【关键词】 农村 消费 政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农民,然而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农村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主体,农村的消费需求逐年以来稳中有升,预期乐观。
过去来说,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着农村消费的基础因素,例如,用电,用水,交通等。近几年里中央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的好转,农村消费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真正的向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农村进步,基础设施对农村消费制约的因素正在逐步消除。 以哈尔滨宾县为例,在宾县的百户问卷调查中,农民在选择“您认为当前影响您家扩大消费的主要因素时,只有百分之7%的农户选择了“农村水电路等设施不好。”而在河南郑州市,问及“家里有没有因为水电条件不好,影响家电使用时,有63%的回答没有。可见一部分农民家庭家里没有电冰箱,洗衣机,不是相关设施不全而是价钱使用费用偏高。
但是虽然农村消费支出逐年增长,但仍然消费规模偏小。2008年,全国县及县级以下农村消费零售总额为34752.8亿元,是1997年的2.72倍,但是消费规模依然不大,与整个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比,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30%-40%之间,换句话说,全国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农村居民消费了不到五分之二的商品,从总量来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比城镇居民落后十年以上。而两者的差距仍然在扩大,目前来说,城镇居民一个人的消费相当于5个农村居民的消费。
农村消费结构水品也不高,虽然已进入小康阶段,但是农村居民的温饱特征较为明显。例如,农村居民食品支出以稻谷为主。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粮食是城镇的2.6倍;而衣着支出与城市仍然与城市有较大的差距,城镇居民在衣着的支出上是农村的3倍之多。在耐用品的消费上,农村没百户农村家庭中,拥有移动电话77.8台,是城镇的56%,而家用电脑上,农村更是无法与城镇相比。
农村消费中还存在的现象就是住房消费和教育消费过大。近两年,国家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收费的减免力度,使农民教育負担大大减轻。但高中教育既得不到国家补贴,也享受不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成为农民当前主要的负担性支出。
对哈尔滨周边市县的农村进行调查,调查问卷显示,上高中或中专的学生每年花费平均在8000元到一万元,上大学的平均花费在1.5万元以上。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当地农民无奈的这样说,如果家里有一个大学生的话,家里的电视用十多年都不敢换啊。教育支出在某种程度上严重的剥削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农民因为供子女读书本来想买的家用电器可能就不会买了。应采取的措施如下:
首先,继续扩大消费,支持经济增长。
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来扩大消费,当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改进农业基础,改善生产条件,使农民面对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时,不会再难以面对。由于农民的生产经营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与气候,市场供给等联系密切,而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也难以预测,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增加农民收入途径之一就是增加农民的技能水平,农民增加技能水平,就可以增加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加竞争力从而增加收入;另外作为农民中的农民工也越来越多,增加他们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也是从侧面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减少农民消费的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的城镇社会保障网络已经初步建成,而农村起步较晚,因此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就意义重大,从财政政策上来降低农村居民未来生活和福利预期的不确定性,是农村居民不再只中意于预防性储蓄,而是将其转变为巨大的消费能力。因此从现在开始,加快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让农民不再是无钱治病,进城看病,解决他们看病难的问题;教育上也要坚决贯彻义务教育,对贫困家庭的学生的学杂费给予一定的减免,可以适当的设立教育基金,对优秀的学生并且家里贫困的也可以采用奖学金的政策,降低教育贷款的利率,从而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再次,加强农村外部的建设,提高农民消费的踊跃性。
中央或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积极地措施,让商家关注农村这个消费群体,例如家电下乡,对参与的商家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优惠的政策,增加家电下乡的产品的质量,种类与型号,使农民的选择更多,简化各种补贴与手续,使农民消费更加便利;实行汽车下乡,鼓励开发使用小排量的新能源汽车,对农民给予一定补贴等,真正使农民衣食住行都十分方便。
参考文献:
[1]《扩大我国农村消费的制约因素与现实选择》袁俊辉 2011.
[2]《继续拉动农村消费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中国证券报 2009.
[3]《农村消费结构分析》2010.
农村现状 篇12
(一) 健全的农村金融管理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
国家近几年从法律上赋予县级人民银行领导和监督管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能, 使现有人员在开展农村金融工作时有法可依, 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新农村建设。而且各级银监管理部门通过认真落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积极推进在县域农村地区增设金融机构, 鼓励为农村提供更多的资金, 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组织保证。
(二) 农村金融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
进行新农村建设, 资金是关键因素。近年来, 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单从邮政储蓄来看, 其贷款业务由原来的只存不贷, 改变为又存又贷。而且, 为了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 国家还成立了一系列的新型农村金融结构, 这些按照商业可持续发展原则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在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格局, 为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提供支持。
(三) 农村金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国家采用市场和政策干预的最佳组合, 在明确经济走向的基础上, 运用金融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这就需要很好地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 提高实物资源的配置效率, 以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 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拓展
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 促进新农村发展, 国家指导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研究推广农村信贷, 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和联保贷款的办法, 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 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 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还设立更多的金融产品, 扩充服务功能, 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二) 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县域金融机构开办了个人、企业委托贷款业务, 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流动。鼓励和积极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 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 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回流制, 增加了农村可使用的资金量。邮政储蓄在积极办好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同时, 也不失时机地开拓信贷服务品种, 努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三) 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适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和组织实施“金融人才工程”, 为金融业务开展奠定了群众性基础, 营造了社会氛围, 也培养了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农村金融机构及时地构建农村金融政策和金融信息的传导交流体系, 增强了金融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制定自己的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教育, 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道德, 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 产业投资基金在农村得到发展
为缓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招标的形式交由公司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兴建。这样做, 一方面给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创造更多的GDP;另一方面, 有利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 配合国家投资改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 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促进新农村发展。
三、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金融机构面向农村的业务萎缩
目前, 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只有部分被用于新农村的建设。工商银行从本世纪伊始就大规模从农村撤离, 农业发展银行基于面临市场化改革, 不愿意在农村开展过多的业务, 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30%, 而邮政储蓄银行更是只存不贷, 大量抽走农村资金, 使得农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农民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几乎不可能再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满足, 从而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 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滞后, 信用文化缺失, 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 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 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可抵押物缺乏, 贷款安全难以保证, 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不佳以及担保体系不完善, 使得金融机构自我维权能力不足, 对恶意逃债人缺乏强有力制裁手段, 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金融秩序, 也就无法满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外部环境。
(三) 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
目前,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小, 数量较少, 供求结构失衡, 农民的购买力较低, 赔付率居高不下。所以, 一般的商业性的保险公司不愿开办此项业务, 只有政策性银行经营此项业务。2006年, 全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是8.5亿元, 全国财险保费收入是1 509.4亿元, 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尚不足财险的0.6%。从这一组数据中, 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滞后, 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 即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主导型制度与由地下钱庄、高借贷等组成的民间金融并存。对于后者, 政府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 而前者始终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运行。由于资金使用成本极低 (在通货膨胀时甚至为负数) , 形成了旺盛的资金需求。在资金缺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金融部门只能在政府控制下以“配给”方式提供信贷, 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四、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 国家要加大力度扶植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政策支持、加强金融监管等途径, 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壮大经营实力, 全面促进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尽快制定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 为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资源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央银行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对资金困难的金融机构, 人民银行要给予临时贷款支持, 同时, 要允许贫困地区的银行机构少缴或免缴存款准备金。在利率方面, 对于贫困地区的贷款要实行差别管理, 通过宏观调控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二) 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
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错位与不足, 使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短缺, 农村资金超出需求得不到满足, 使得农民不得不转向民间金融。但是, 民间金融伴随而来的高利息、高风险给农民带来了高成本、高负担。要加强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管理力度。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民间借贷政策, 规范民间融资合法经营。通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 参照国外经营理念, 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 进一步扶持专门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投资公司, 引导、规范民间互助会等互助性的融资形式, 使更多的民间资本有组织、有计划地注入农村金融市场,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类金融服务, 或者建立相应的中介机构, 增加民间金融交易的正规性和安全性。
(三) 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新农村建设要想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 除得到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外, 还要充分利用农村自有优势去吸引其他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加入WTO后, 外国银行将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对于外资企业, 可以吸引其在中国农村直接投资。但也要注意在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时, 忌盲目引入, 要切实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 保证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 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保障
要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 把发展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考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 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 培养农民的参保意识, 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根据农业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 不断增加农业保险的险种, 扩展我国的农村保险事业, 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五) 切实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要积极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大力推进信用村镇、信用企业和信用农户活动, 在农村开展诚信教育, 大力倡导信用文化, 切实增强农民的金融法制意识, 营造稳定、和谐的融资环境。建立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 依法保护金融债权, 提升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信心。积极探索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考核机制, 制定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 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部门考核范围中, 形成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 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J].广西金融研究, 2008, (4) .
[2]管红彬.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J].现代金融, 2008, (4) .
[3]钟兵.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