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现状调查

2024-08-24

农村空巢老人现状调查(共8篇)

农村空巢老人现状调查 篇1

随着社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益加快量青壮农民进城务工据社部新统计数据显示20xx城市流口达2.67亿导致越越农村独守空巢绝部留守原居住极少数跟随进城空巢问题已经全社共同关越发严重社问题何解决打工外挣钱与陪父母身边深思待解决问题

一、调查象与

1. 调查象: 本调查别选取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作本调查案

2. 调查: 本调查主要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调查涉及农村空巢状况、需求、医疗及社保及所养面存问题及策思考等入户典型调查农村状况、医疗保障、养现状精神文化四面采用结构式访谈入户典型访问20户

二、基本情况

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偏西北红水河游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公耕面积1.62万公顷全县总口45.87万瑶族占21.95%全县辖13乡3镇都阳镇位于化瑶族自治县部距县城50公处丘陵镇民政府驻都阳村都阳街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全镇总面积189平千米总口24244辖都阳、尚武、武城、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村都阳镇耕面积883公顷其水田443公顷旱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木材加工 空巢(说指60周岁〔含60周岁〕)已经社普遍关注社问题据完全统计 全县60周岁(含60周岁)共57670其留守达40369占全县60周岁70%其男性数17244性数23125受教育程度情况其文盲占总数61.7%受教育占33%受初教育占4.6%受高教育仅占0.7%;身体健康状况能自理且能事较轻农占总数78%半丧失劳能力占总数15%基本丧失劳能力占总数7%;经济源情况靠供养占81.9%自供养占9.7%社扶助占8.1%

三、空巢现状与问题分析

部门留守仍需要体力劳 外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改善由于相收入高且部都自家庭要供所部要靠自身劳维持平计据调查部留守事体力劳仍要承担农业产重担面事农业产增加家庭经济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支减轻负担另外面绝数想给自田丢荒所坚持事农业产由于身边许重农要雇本比较高进行田间管理 (二) 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量外务工家庭养功能弱化需要亲情慰藉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龄增各种身体器官衰弱某些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照顾目替代位置由于外除春节或清明节能几外基本能家与团聚甚至几没家难免孤寂通空巢调查析80%外务工经给父母打电电与交流沟通主要式精神慰藉甚至连些基本精神慰藉都没尤其病需要陪同医院治疗身边靠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孤独助丧偶更加艰难 (三)留守医疗卫状况仍容乐观 留守担病病几乎导致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处于亚健康状态其患慢性病比例较高农村基本进行体检觉舒服候才看病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改善农村口医疗保障由于相关律规完善及基层实施环节素影响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未发挥应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封顶制度制约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患病实质帮助非限由于经济收入高病医情

农村空巢老人现状调查 篇2

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空巢老人的心理状态

根据老年人家庭结构类型, 我们将农村老年人群体分为普通老人、相对空巢老人、绝对空巢老人和无子女老人4种。

1、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随机抽取我省不同地区农村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普通老人和空巢老人, 并别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675份, 其中有效问卷648份, 问卷有效率为96%。空巢老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见表1。

(2) 方法

用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调查表 (包括情绪、性格、认知、适应、人际等5个维度, 共20道题) 。此外, 还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环境、社交范围、心理健康意识等进行调查。队员们都是由朋辈辅导员组成, 对问卷以及填写方法都进行过统一培训。

2、结果

(1)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将问卷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绝对空巢老人和无子女老人在“情绪维度”、“人际维度”和“适应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普通老人的得分, 此外, 绝对空巢老人中有心理问题的占81.7%, 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8人, 中度心理问题的35人;无子女老人中有心理问题的占75%, 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4人。数据说明了绝对空巢和无子女老人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 需要引起重视, 而这些问题主要是由长时间的“空巢”所引发的。缺少子女的亲情和陪伴, 情绪调整不好, 社会支持系统不发达, 农村心理咨询工作落后等导致了老人们的无助和无奈, 使他们成为社会最脆弱的群体之一。相对空巢老人除了在“人际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普通老人, 其他4个维度的得分差距均不明显, 其中相对空巢老人中有心理问题的占63%。

从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出, 帮助空巢老人培养兴趣爱好, 积极结交老年朋友, 适时调整情绪情感,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2) 生活环境状况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得出, 心理健康这个概念在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得到普及, 很多老人们不知道心理健康代表着什么, 也不知道如何去呵护自己的心灵。这跟基层心理卫生工作的开展有密切联系, 一方面, 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相对低下, 不习惯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困扰, 另一方面, 心理健康知识在农村没有广泛的宣传和普及, 居民都没有树立起心理保健的意识。因此, 要关注农村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 基层社区必须发挥养老服务的作用,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贴近他们的生活, 了解其真实的情绪情感。

二、通过访谈了解空巢老人的心理状态

为了进一步了解空巢老人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 我们的队员们不断尝试走近老人的日常生活, 寻找他们的兴趣爱好, 谈论共同话题, 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空巢老人最怕的是孤独, 空虚感是他们常有情绪, 而子女的关心问候是老人们最大的安慰。许多老人过惯了苦日子, 对物质要求并不高, 他们渴望的是子女的亲情。在访谈中不难发现, 绝大多数空巢老人有孤独、压抑、有事无人诉说之感, 他们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 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 “蹲墙根、找树荫、抽闷烟”也是他们平日的生活状态。家里的电视机、收音机成了摆设, 而一些电视机已是“老爷机”了, 甚至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差根本没有电视机, 这就使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单调。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 空巢老人平日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都只有靠自己解决, 比如停水的时候, 要挑水做饭;生病的时候, 连饭都做不了, 只好吃冷饭咸菜, 这其中的酸苦只有老人自己才知道。此外, 由于空巢老人缺少了亲人的照顾, 也没能够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当他们生病时往往会嫌麻烦, 抱着“看了也不会好”, 或“一点小病过几天就会好”的心理, 而不去医治, 错过最佳医疗时间, 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在大部分老人眼中子女是不可替代的, 所以, 在我们做着这一切的同时, 也希望做儿女的, 无论工作有多忙、压力有多大, 都能够“找点时间, 找点空闲, 领着孩子, 常回家看看”, 关爱老人, 让每一个儿女从现在做起, 也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关爱这些农村的空巢老人, 让他们的生活不再“空巢”。

摘要:本文主要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探讨, 首先通过确定了调查方案, 接着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 最后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了我省农村空巢老人心理状况。

关键词:调查分析,空巢老人

参考文献

[1]王玲凤、施跃建:《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态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 (2) :118-122。

农村空巢老人现状调查 篇3

关键词:农村 空巢老人 养老 保障

所谓“空巢”,即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简言之,空巢家庭即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或因各种原因(工作、求学、外出打工等)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家庭。在农村,子女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外出打工,由父母留守家庭,照顾孙子(女)。在老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空巢老人、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各种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原因

(一)子女外出。绝大部分空巢老人是因子女追求经济收入而成为空巢老人的。这些空巢老人绝大多数认为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需要外出务工经商,自己甘愿留守空巢。他们对子女外出,虽有所不舍但还是持支持态度。农村空巢老人又要劳动又要照顾孙子,甚至有一部分的从事较繁重的劳动生产,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们都会“活到老,干到老”。

(二)自然空巢。所谓自然空巢,就是有的老人终身未婚,有的老人虽已结婚,但未生育子女,有的生有子女,但子女已经去世,有的只一个女儿,女儿一旦出嫁之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回家照顾老人就有次数了,老人就成了空巢户。

(三)代际差异。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老少两代人对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自由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这种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一旦子女成立了小家庭或进入城市,农村的父母一般都不会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而是选择独自居住或留在农村老家。当然,也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家庭不和、矛盾增多,子女赡养老人的观念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等等。

二、农村空巢老人面对的困难和压力

一是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二是缺乏精神慰藉。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空巢老人,更难有所精神寄。

三是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尤其是那些慢性病患者,面临“保了饭碗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保不了饭碗”的两难境地,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

四是隔代教育压力大。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任务也就全部落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这些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很容易产生各种道德、心理方面的问题。照顾孙子辈的生活,已经加重了老人的生活压力,而对小孩教育他们感到心理负担更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小孩学习成绩上不去。现在的农村交通、通讯已有很大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一长,又担心他们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加之,又是隔代教育,孙子辈也不好管,很多孩子性格孤僻,时不时还惹祸上身。为此,老人们总觉(下转第67页)(上接第36页)得管小孩力不从心,教育不好又怕儿女们埋怨。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建议

切实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长期协调和配合。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要得到更一步补充,全面推行协议养老、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同时,商业养老保险应得到推广和发展。逐步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建立健全高龄补贴制度。扩大农村老年人享受低保范围,“五保”老人全额财政供养。完善乡级养老院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网络建设。加强乡村两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积极应对老龄化,各级党委政府应刻不容缓地摆上议事日程。为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老龄工作格局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全村级老年活动室、活动中心,老年人图书报刊阅览室、棋牌室等,提高农村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三)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人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在子女格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分而不离”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家庭养老模式,但要教育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此外,要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孝敬主题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农村空巢老人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他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赡养环境,农村空巢老人将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梁硕轩.关于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与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企业导报,2010(16).

[2]李翔.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服务初探.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8).

[3]贺睿莹.北京市空巢老人生活水平调查报告.经营管理者.2011(16).

农村空巢老人情况调查报告 篇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务工增收的同时,开扩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也带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大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却给当地社会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等新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对此,市关工委要求全市各级关工委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研,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关爱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今年四至五月,市关工委又组织2个调研组,6位同志(每组3人)到全市县(区)、乡(镇)、村、校进行专题调研,与各级党委、政府和关工委的有关同志一起,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现状和问题、作法和经验、对策和建议等再次进行认真研讨。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现状和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达42万多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3.8%,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左右。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大中城市,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居多。据关岭、紫云等县的初略统计,他们外出的农民工每年仅从邮局汇回的钱就相当于全年县级财政的总收入。有的县初略估算,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总收入要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部分乡(镇)、村的经济情况进行了了解,农民工在外务工的年总收入大大超过乡(镇)财政年总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二以上。这样可观的经济收入,不但体现了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而且助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长远分析,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趋势将会持续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将会越来越多。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他们的子女绝大多数还留在原籍,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叔伯、亲友等照料,少数的由哥哥姐姐带着。据统计,全市15周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共计71075人,绝大多数在当地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和初中就读。另外,尚有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孤儿、残疾儿童分散在各县(区)的学校就读,少数夫妻双方外出务工将子女带到外地就读和夫妻一方在家照料子女的都未作统计。据平坝县关工委统计,全县“留守儿童”9265人,占儿童少年总数的24.3%,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14%;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占85%,托付亲朋好友监护的占10%,和兄弟姊妹一起独自生活的占5%。普定县“留守儿童”在中学读书的占中学生总数的15%,在小学读书的`占小学生总数的22%。镇宁自治县有留守儿童7322人,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3177人,单方外出的4145人,在中学就读的1254人,在小学就读的4898人,1-6周岁的尚有1170人。关岭自治县有留守儿童9079人,流动人口儿童134人,孤苦儿童526人,就读初中的2834人,就读小学的5852人,在学前班或幼儿园的882人,在关索一小特教部(残疾和聋哑)就读的有33人。紫云自治县在中小学就读的“留守儿童”占在校生总数的19%,隔代监管的占71.36%;亲朋好友监管的占8.85%,尚有2748人与兄弟姊妹同住或独自生活,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0%。

儿童,这是一个需要成年人帮助的群体。孩子们的成长,是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对孩子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天空。这些留守儿童被委托给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朋友代为照管,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乃至安全等方面带来的诸多难题,为社会所牵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三大问题:

(一)亲情缺失,普遍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存在心理障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一年仅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留守儿童”是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的,有的“留守儿童”编有山歌对唱,甲唱“太阳出来红彤彤,父母打工在广东;半夜梦里来相会,醒来眼前一场空。”乙对“月亮出来亮堂堂,父母打工去渐江;半夜梦里来相聚,醒来两眼泪汪汪。”这就是他们思念父母的真实写照。平坝县稍好一些,有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电话、通信率达不到每月一次。多数留守儿童亲情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极大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普定县马场镇、化处镇普遍反映,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渴望与亲人交流,但父母难以顾及,造成了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自卑、有的表现为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等。水母小学学生李康艳、石林等,长期与父母分离,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差,自信心明显不足等。性格呈现病态或畸形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一是自我封闭,遇事不与人说。一些学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却不告诉监护人或老师。平坝县一个姓王的小学生,是个很听话又节俭的乖孩子,有一段时间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强迫王某索要“保护费”,王某只有硬着头皮一次次向爷爷要,直到爷爷产生疑心,跟踪去了学校,这才发现他要钱的目的。二是自卑感增强,总觉低人一等。一位留守儿童说,他最怕学校召开家长会,最怕在外面遇见自己的同学和父母亲热,为了躲避这一切,他从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学家玩。三是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平坝县某学校调研显示,在一些留守学生眼里,同学分为两种,一种是“惹得起的”,一种是“惹不起的”。对惹得起的,他们就欺负人,对惹不起的他们就被欺负。由于缺乏爱心,他们对人往往显得冷漠,不肯融入集体生活,不善关心和帮助他人。

农村空巢老人现状调查 篇5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研实践报告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研团队

项目名称:2013年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名称:走访农村空巢老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实践主题:走访农村空巢老人、关爱农村空巢老人

团队负责人:张永芳

所在班级:11级信管2班

团队成员:王钰、王真、陈丽君、李颍、李靖慧、李海燕、张林林、孟丹丹 二零一三年八月三十日

一、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研实施方案

1、调研内容: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及经济状况

2、调研对象:农村5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

3、调研时间:8月20日-26日

4、调研地点:团队成员老家的农村

5、调研背景:

在我们享受幸福快乐的大学时光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年迈多病,儿女却无暇照顾;他们孤独寂寞,身边却无人沟通交流。当很多人都在关注农民工问题,关注”90后“的成长历程,关注城市发展、经济变革时,我们似乎都忘记了他们,他们是外出打工子女的父母,他们是读书同学的爷爷奶奶,是数目不断增加的庞大群体,他们在各偏僻的农村静静的生活,数着日子盼望儿女能回家,守着电话等儿女问候。他们年迈,生活上有很多问题:生活无人照料、病痛不能及时妥善治疗、孤独抑郁的情绪无法排遣。他们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是急需社会上所有人的关注、关怀和问候。

6、调研目的:

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国每个人的梦,只有实现每个人的梦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是真正实现中国梦。所以,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通过走访慰问老人的形式,了解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呼吁社会关注空巢老人、呼吁政府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力争做到空巢老人生活有保证、孤独能排遣、困难有人帮。同时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展示青年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7、调研具体实施过程:

(1)活动进展前由团队负责人到各村村委会向村委会负责人介绍我们以走访空巢老人为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的目的及意义。获得村委会的赞同和支持后,收集村里50岁以上老人的资料,了解他们的家庭住址和基本生活状况,然后制定合理走访路线,为走访工作做准备。

(2)确定小组成员的食宿交通问题,实践期间确保队员的食品、住宿、交通安全问题。向亲戚朋友借自行车尽量做到环保、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3)收集生活健康知识、医疗保健知识编订成册向老人宣传普及。宣传国家三农问题、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向空巢老人传递国家和民族关爱老人的正能量。

(4)每个人都带好身份证学生证等证件,必要时可以用这些证件证明自己的身份。

(5)由队长张永芳查阅资料做好走访问卷调查,向指导老师询问意见,在取得认同,调查问卷合理的情况下,将问卷发给实践团队所有成员,队长并联系好实践基地负责人。

(6)各方面联系好后,团队成员在8月19日做好调研的相关所有准备,8月20日-26日每天早上8:00-11:00、下午15:00-18:00由村里负责人带着走访老人做问卷调查。在问卷中,陪老人聊天解闷、了

解老人生活现状,帮助身体不好的老人做家务等。每天晚上活动结束后自己反思活动中的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并及时改正以使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

8、活动后期

二、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研提纲

1、调研指导思想和目的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在中国有中国梦,中国梦不仅代表着每个人的梦想,也代表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期盼的梦想。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方针路线。然而,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解决好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着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及中国梦的实现。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走访慰问空巢老人的形式,增加与空巢老人的沟通与交流,使他们融入到社会集体中,缓解他们孤独感、抑郁感,也能让老人感觉到整个社会国家都在关心关爱他们,生活中,他们会保持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

通过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空巢老人的心声传达给全社会,让更多的关注空巢老人,让老人的需求被大家了解认知。呼吁儿女能在忙碌的工作中多抽出实践陪伴老人,让大家都知道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他们更渴望精神上的快乐。

2、调研内容

通过走访慰问聊天的形式,了解“空巢老人”的生活、健康、心理、医疗、养老保障、养老服务、情感需求等现状和“空巢老人”面临的现实困难。

3、调查方法

团队成员选择自己村庄年龄在5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随机选择20人左右填写问卷。

4、相关要求

调查问卷的填写必须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不得虚化事实。成员根据走访调查统计问卷结果并将统计结果发给团队负责人。有团队负责人作进一步总结分析。

三、团队调研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老年人口在不断增加,空巢老人的比例和规模也正日益扩大。随着打工潮的流行,农民工的逐渐增多,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更是快速增长着。农村空巢老人大多都年迈多病,再加上长期没有子女的照顾,他们大都孤独抑郁。本文根据走访慰问农村空巢老人的形式对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进行调篇二: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江西中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论文 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

报告

班 级:****************** 学 号:2011********** 姓 名:*** 指导教师:

成 绩:

江西中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2013年8月 24 日

社会实践选题与方案设计表

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为了提高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度,本文通过对路口镇上起生活状况多方面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调查发现“空巢老人”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生活自理困难,经济拮据,身体健康没有保证,身边无人陪伴,情感孤独,与子女缺少联系等等,为此,针对此问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关键词】: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措施

一、调查基本概述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访谈,自制的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在我龙海市程溪镇对下叶村、顶叶村、圩底进行问卷调查和对个别的“空巢老人”进行访谈,其内容涉及到了“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经济保障,身体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等问题,访谈的对象大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中或者子女外出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陪伴,或者子女虽与自己居住在同一地区,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或者甚至膝下无人照顾,受精神和物质上的折磨,其生活充满辛酸。

二、调查结果

此调查,通过采访交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是生活上的无助,例如无人照料,生活不易,疾病困扰,就医困难,更在于精神上的空虚感和寂寞感,郁郁寡欢。

有的“空巢老人”其子女住在同个镇上,但却未住在一起,但由于子女嫌弃其老人生活方面,“代沟”等问题,之间的共同语言就少,交流就少,自然而然不愿居住在一起。有的“空巢老人”其子女在外打工忙于工作,很少回一次家,甚至过年都未回家一次,有的很久一次才给老人通一次电话,且通话时间很短暂,让老人陷入孤独寂寞之中。

农村由于缺少一些娱乐场所,健身的地方,大约老人都是独自守着自己的空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孤独的过着。很少有人去看望他们。

老人们经济来源于农村低保,和子女的赡养费,可这些钱除了买生活用品,买油,盐等,都很紧张了,更别说其他地方了。让人看了心酸不已。

老人们的情感世界是孤独的,他们只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多回家看看自己,没有多大的要求,他们并不需要子女给自己多少赡养费,只是那一句句问候,常回家看看,仅此而已。

三、结果分析

(一)娱乐问题

在城市里,我们到处可见很多老人自行组织跳舞,快走,唱歌等活动,她们都很认真,也很快乐,还有一些老人院里,老人可以下下棋,练练太极等,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修身养性。如此看来他们的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可在农村里,老人们的娱乐文化比较单调而且也较落后,不像城市那样有专门的老年人文化中心和娱乐场所。这样就造成了老人们的生活上的单一,身体也得不到锻炼。

(二)健康问题

经调查显示,老人们的健康问题,大部分是身体状况良好,而有的老人则

疾病缠身,或有这有那得疾病,却没去医治。他们一生病,其有的子女就开始抱怨甚至有的不闻不问,不愿照顾。无不凄凉。而政府,党中央虽一再颁布各项优惠政策,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但仍有些老人没有享受到任何优惠,导致其有病没钱医治。

(三)经济问题

老人们经济上的问题,大多是拮据的,他们的经济来源农村低保,和子女的赡养费,可这些钱是远远不能满足老人除生活方面以外的享受的,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的,老人如何更好的享受生活,如何有病就可以马上医治,如何去更好的利用钱去更好的锻炼身体,参加娱乐活动。这些都都归于经济问题。而且他们他们的生活方面,也是如此不堪,住的房屋很小,用的都是很以前,用煤用柴的,不像现在,家家都用液化气之类的甚则更先进的都有。生活看了让人很心酸,产生怜悯。

(四)精神慰藉问题

其实老人们的精神慰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子女所忽视的,他们以为给了老人经济上的帮助就可以了,其实老人精神上的慰藉问题还是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其一是子女没有常与老人多联系,多陪陪老人,其二是老人经济上的问题,导致老人无法享受更好的物质,使其老人精神上的空虚,受精神和物质的折磨。

四、对策思考

综上所述,针对调查分析,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月对策,可分为以下几点来考虑:

(一)娱乐措施

针对娱的乐场所的缺少,在社会上,利用网络渠道或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和教导,让人们了解“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广泛呼吁子女们珍惜机会,常回家看看,多与父母多联系,多陪陪父母。在社区里,可多组织老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组织老人们一起娱乐,其次让社区工作人员多探望老人,关心他们的生活,以扩大老人们交际圈,让老人们有事可做,精神上得意慰藉,不让其心灵空虚。还有一点,政府上应加大养老事业上的财政支出,发展养老机构,加快养老事业的发展,让老人们有所依靠,不再有后顾之忧。其次政府应多为老人提供就业机会,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其提供经济来源,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其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丰富他们的娱乐生活,如对喜欢孩子的老人可以提供照看孩子的工作,可以让他们在照看孩子的同时为他们自己带来快乐,或者喜欢植树的老人,可以提供为社区的树木修修剪剪等,都可以缓解其孤独与寂寞,也可成为他们娱乐的一部分。

(二)健康保障

由于子女外出打工,老人们的生活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健康方面对老人们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首先要重视老人们的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在农村里,对于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问题普遍存在,所以政府应对这一方面问题应加强努力,另外,对社区而言,对老人们提供的医疗服务更应该是全方位的,对患有严重疾病的老人,应该主动去帮忙,让其在家里医治,解决看病的问题,减轻他们的不便,此外,还应多宣传队疾病防治的宣传,提供医疗咨询,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掌握一定的医疗防治措施,以便无人照顾时,可用得到。其次是老人们自己应该多锻炼身体,如晨起跑步,或跳跳舞,唱唱歌,爬上之类的。在日本,政府为更好的关爱“空巢老人”,防止老人发生意外情况,甚至出现在家中死亡而无人知晓的状况,日本政府会把“空巢老人”家庭进行统计,并将老人每月的用水量等信息通知其子女,使子女能够及时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这些措施可以让子女更能照顾好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三)经济供养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老人的经济来源于其农村低保,其次是子女的赡养费,子女供养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是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之类的,这当然更需要国家更好的良好对策,帮助老人解决经济困难,构建和谐社会。

(四)精神慰藉

老人们辛辛苦苦将自己的子女拉扯到大,然而子女们为了自己的家庭忙碌工作以至于照顾不及自己的父母,是使老人独守空房。有的老人其子女有的不在身边,有的离自己很近,但老人们依然得不到子女的照顾与呵护,甚至他们的子女希望他们早日去世。可见,老人们的精神受着巨大的折磨。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为“空巢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们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空巢老人”,呼吁人们对“空巢老人”的关心,从而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还应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常与父母保持联系,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赡养费,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多关心父母的身体,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的孝敬父母,一起共创和谐社会。

(五)加强孝道文化宣传

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在农村里,老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靠他们子女亲人的关爱,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 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要采取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同时要教育分住的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感情,照料生活,此外,在大学里,开展敬老主题教育,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五、后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增长的趋势日益明显,“空巢老人”家庭问题日渐突出,而通过这次的采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家的慈祥,质朴,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更是令我难忘。总之,“空巢老人”的生活条件不仅需要社会的帮助,同时也需要子女,子孙们的帮助,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使人们更了解到“空巢老人”的现状,“空巢老人”现状产生的原因,希望人们可以反思和体会“空巢老人”生活的不易,探寻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让他们生活不再险难,可以不再面临太多的心酸。就让我们一起携手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关爱老人,孝敬老人,学会感恩,传承敬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温馨家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辛苦的老一辈人们能够更好的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余仰涛:

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篇三: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

2011年暑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

专 业:地质工程 年 级:09级

班 级:地质09-3班

姓 名:闫常魁

学 号:310903010330 2011年 7 月 30 日

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研时间:2011年7月10日——2011年7月25日 调研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主题:

调查人员: 河南省民权县北关镇东村 东村村委及部分空巢老人 关注农村空巢老人 构建和谐社会 闫常魁

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前言

在本学期暑假中,我们进行了一次以“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走访了相关的单位、部门以及部分“空巢老人”,搜集到了相关资料,加深了我们对“农村空巢老人”这个问题的认识。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懂得了社会调查是开启社会之门的金钥匙,同时我通过阅读老师提供的资料、个人摸索以及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熟悉了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掌握了大学生社会调查的常用方法,学会了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本次社会实践对于我个人来说是收益非浅的。当然由于人员和个人能力有限,因此亲身所调查的一些资料仅限于我的居住地--民权县北关镇,自然就缺乏了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我们的数据和资料是亲力亲为的,相信可以弥补部分缺陷。另外在这次活动之中,我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所需要的资料,通过将手头掌握的当地资料与报道的其他地区的资料作对比,进而对全国农村“空巢老人” 的生活状况做整体评估。

正文

中国是个多人口国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逐渐完善,人口老龄化现象也应运而生。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如何关注老人愉快的度过晚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老龄化成为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下面我们就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谈一下这个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目前城市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的情况下,出现了新型的家庭类型---“空巢老人”家庭。“空巢老人”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子女在外地工作和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有的则把孩子也带到外地去,家里只留下老人看守。

究其产生原因而言是由于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

在老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空巢老人的各种问题,是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能否成功应对老龄化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为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以此引起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高度重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关注这一特殊的老年群体。为此我校开展了了解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社会实践。现就我村“空巢老人”的分布情况、基本状况、产生的原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空巢老人应采取的措施、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来到北关镇民政所了解我们镇关于农村、养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该部门我了解到:北关镇下辖39个行政村,135个自然村,278个村民组,总人口7万多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9%左右,而空巢老人大约占了老人总人口的60%。长期以来,国家在农村养老、医保投入严重不足,覆盖面不广。媒体热衷于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关注,忽视占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在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交通甚为不便,特别在一些偏僻农村,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更加艰辛,看病,购物,要走好几里路。农村“空巢老人”不但要忍受情感孤独,内心空虚、自闭,还要照顾子孙和兼做农活。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民权县北关镇东村,我们这里的人民在改革开放中逐潮弄潮,纷纷外出打工、经商,在调查中有将近85%的年轻人外出谋生,其余部分是老人和小孩。

空巢老人调查分析 篇6

(一)调研背景

民政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1.69亿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40%过着不与子女合住或没有子女的“空巢”生活。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将会出现。与传统农耕社会的老人相比,空巢老人要忍受物质生活水平下降和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双重痛苦。一方面,受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低下、农村老人缺少收入来源、空巢老人接受子女财物的比重低等因素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较为清苦,其生活质量较未老时大为下降。另一方面,受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缺失、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子女或孙辈不在身边、子女回家探亲次数少等因素影响,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晚年生活比较单调和孤寂。每个人都有年老的那一天,关注和关心当下老年人就是关心自己的未来。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得伴生现象,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医疗等问题,给农村空巢老人一个安逸、幸福的晚年,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更有利于减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农村空巢家庭的问题受到了学界和政府部门的日渐重视,对如何解决空巢家庭问题,如何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等学界进行了持续而热烈的讨论,给出了诸多解决方案。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农村医疗保险和农村基本养老深入开展,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政府的执政目标。民间组织的发展、农村社区化管理的探索也为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提供了巨大帮助。

(二)调研目的纵观已有的研究材料可以看出,对于城市空巢老人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的研究比较少,并且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一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未能很好的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措施。本次主要是运用社会学、人口学、老年学等理论知识,对贵州省荔波县的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农村空巢老人在经济基础、生活水平、精神慰藉、医疗健康和养老保障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向社会展示一幅农村空巢老人真实的生活图景,进而引起政府和社会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关注和重视,共同出谋划策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

(三)调研区域与对象

以贵州省荔波县为调研区域,之所以选择荔波县作为调研区域,是因为荔波县是外出务工人员大县,县内空巢老人很多,很具有典型性。调研对象为空巢家庭中的老人,通过随机抽样来确定调研对象。

(四)调研方法

本调研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观察法和入户访谈法。

1、文献资料研究:本研究主要基于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分析与思考。通过搜集整理大量有关空巢老人的专著和文章,查阅了我国人口资料和被调查地区的资料记录。主要涉及: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贵州省历史记录等。查阅有关荔波县空巢老人概况、荔波县社会保障制度等。从而在全面搜集有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文章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对空巢老人的特征、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2、观察法:通过观察法主要获取荔波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空巢老人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信息。

3、入户访谈法:首先,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分段抽样的方法主要在本研究通过对荔波县的17个乡镇,170个村进行抽样,首先在这17个乡镇抽取5个乡镇;其次从这5个乡镇中每个乡镇抽取2个村共10个村;最后,从这10个村中各抽取20户。共发放问卷200份。然后,通过与100户荔波县农村空巢老人进行一对一面访获取有关其经济情况、精神状态、日常生活照料情况、健康医疗情况。所获得的每一份调查问卷是一个个案,一共200个个案。由于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大部分由调查员提问并进行填写, 实行当场回收问卷。分析归纳空巢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情况、精神状态等方面,从而比较深入的了解当前农村中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五)调研内容

1、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状况,包括日常开支、一日三餐、时间打发等方面。

2、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包括是否有病,有什么病,到哪就医、医疗费用等方面。

3、空巢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包括有哪些文化娱乐活动、到哪些场所参加活动、精神文化生活开支等方面。

4、空巢老人与子女关系方面,包括与子女多长时间通电话、多长时间见面、子女是否给父母生活费等方面。

5、空巢老人与孙辈关系方面,包括空巢老人是否负责照看孙辈、是否送孙辈上下学、与孙辈关系是否融洽等方面。

6、空巢老人享受到的社会保障状况,包括是否有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保险的数额是多少,如何看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方面。

(六)日程安排

7月10日-11日,预调研

7月15日-30日,正式调研

(七)调研经费

共计15万元,其中差旅费3万,劳务费5万,礼品费1万,印刷费

调研器材(录音笔和相机)3万,其他开支2万。

1万,对贵州省荔波县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文献综述

在国外发达国家,由于空巢家庭出现较早,对空巢老人的研究也比较早。国外关于空巢老年人存在问题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查尔斯-韦伯认为由于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处于空巢状态,许多老人不得不在晚年空巢,或居住在养老院。老年人在比较健全的保障系统下生活的无忧无虑,但是亲情的缺失是难以弥补的,这容易导致心理疾病。老年寡居及独自居住很容易造成老年人精神问题。里克-诺特博士认为当子女上大学或成年离去后,很多家长会体验到悲伤和失落感,父母们要经常面临情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但这也有助于老人间分享彼此的感受以及与拥有同样经历的老人互相交流。汉纳认为有关空巢老人的专业服务还不够,缺少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展服务的公司,空巢老人没有子女在身边,生活照料缺乏、经济条件差、精神孤独寂寞,如果没有外界给予足够的支持,那么他们的生活将失去色彩。卡尔认为空巢老人的保障制度建设急需完善,政府在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方面的财政开支所占比例还应该有所提高,并且各个区域之间的保障制度、标准、管理、规定既不统一也不协调,导致同一国家公民因为处于不同地区而发生养老保障水平的差异,这不符合福利国家的本质。

国外关于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对策的研究有:娜塔莉认为可以建立基金来援助空巢老人,并且政府应该提倡对于空巢老人的志愿服务。夏尔马博士认为空巢虽然是一件空虚和无聊的事情,但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它认为空巢老人们要想有一个丰富、有创造性的生活,就应该未雨绸缪,及早行动。凯文认为空巢老人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领养孩子们来填补自己晚年的空虚生活,孩子们可以给他们带来欢乐。空巢老人应该与子女们保持联系,不要忽视自己的积极主动,要认识到子女们离开自己是他们开始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可以利用电子邮件沟通。美国学者罗伯特.哈维格斯特的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人应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在社会中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该理论比较积极,但是未能考虑有些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缺点而不足以重新融入社会中提高自我的情况。美国学者赖莉和福纳提出了年龄分层理论,该理论认为年龄作为一个动态数据,是衡量人社会责任、角色变化的重要参数,一个人从年轻阶段转到老年阶段就意味着社会

赋予其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因此,老年人应积极主动的适应这种身份的转换,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让老年生活真正焕发出光彩。该理论的缺陷在于未能考虑社会、心理和社会功能等的重要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新潮的养老保障方式也开始流行起来,德国的互助模式:来自不同家庭的空巢老人组成一个新的大家庭,买菜、做饭、洗衣被、除草修建花园等,每个人各居其室又分工合作。还有一种老少互助模式,老人招聘年轻人来家里帮助其生活照料、聊天解闷,而居住和食宿是免费的。法国的家庭护士模式:空巢老人可以选择一个家庭,以极低的租金为代价让这一家人搬到自己家中居住,于是老人重新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生活有人管、散步有人陪、生病有人知、精神有人安慰,实现了双赢。美国的老年公寓模式:美国的空巢老年人通常选择入住老年公寓来度过自己的晚年时光,类似中国的养老院,老人们凑在一起生活解决了精神慰藉问题,而专业的护理人员可以提供完善的照料服务。为了解决养老金问题,许多人从年轻时就开始购买养老基金,有些人还加入住房抵押贷款养老模式中。英国的老年村模式:超过55 岁的公民可以住在老年村,村内设施齐全,老人们享受着清静、愉悦的生活。村内制定了许多规则来保障老人们享受老年生活。此外诸多高科技产品也为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提供了支持,机器人电子监护宠物、全面监测系统、高科技监护屋等。

以上几种理论和实践从不同角度对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参与进行了考察,为老年人如何养老这个问题提供了参考。但囿于这是西方学者站在自己国家比较发达的角度提出的理论,对于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能不能直接运用还需具体研究。

国内学者对空巢家庭及空巢老人的研究始于 90 年代,主要包括:

老年空巢家庭的成因(姚引妹等):一般概括为由于农村联承包制的实施,为农民走向高效率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可能性。有些老人凭借自己的劳动而自食其力,基本上能养活自己,这也是有些老年人“自愿”成为空巢老人的原因之一。承包责任制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这为农民的转移就业提供了可能性,由此导致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加速了农村老龄化的速度,使得农村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转移的广阔空间,落后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大量流出。年轻人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要求更多的个人空间。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总和生育率从1949 年的6.139 下降到1990 年的2.31,2000 年的1.72,低于世界平均更替水平。这导致了大量的少子女和独生子女家庭,这些子女离开农村后使得家庭呈现出空巢化。

空巢家庭及养老保障问题(石瑛,王志丹等):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匮乏,其家庭生活质量一般低于农村人口平均生活水平,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老年人长期被排除在养老保障制度之外,医疗成为其最大开支。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而缺乏照料,老人不但要下地干活养活自己,还要照顾子孙,有个头疼脑热的症状往往硬撑着,小病拖,大病不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生活难以自理。空巢老人精神孤寂,与子女的情感纽带断裂。空巢老人日常生活方式单调,缺乏活动场所,主要活动就是在家里看电视,锻炼和交流比较少。

农村空巢老人现状调查 篇7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现状,养老

自我国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 流动人口从1997年的389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6亿人, 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 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如今, 打工携妻带子外出渐成趋势, 农村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 他们生活上缺乏照料, 成为“空巢老人”。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 将面临怎样的困难?计划生育政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户均人数减少趋势明显, 传统家庭结构在慢慢消失, 农村“空巢老人”如何养老?因此, 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 探讨其养老的可行路径, 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目前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1.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生活艰难。

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对农村而言, 养儿防老依然是比较传统的观念。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 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增加了家庭赡养的难度。对“空巢”无子女老人讲, 由于他们能较顺利享受到社会福利, 也无养育下一代的劳苦, 后顾无忧;而有子女“空巢老人”的生活主要靠自己, 处于自养状态, 同时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劳动, 他们自我经济收入预期下降, 其额外经济收入主要看儿女的收入状况或道德水准。相对无子女老人来讲, 他们经济保障不足, 生活更为困难。笔者曾对豫东部分农村做过调查, 发现大多“空巢老人”是自己养活自己, 活到老干到老, 一旦丧失劳动能力, 因无固定收入, 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均高于城镇老人, 生活较为艰难。

2. 社会地位下降。

当前, 农活在很多乡村仍是一种重体力劳动, 而且收入少、不稳定, 这也是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诱因之一。外出务工较农业劳作收入高而且稳定, 随着经济能力的增强, 相对仍停留在自然经济思维下的农村老人而言, 其家庭和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而熟悉耕作技术, 有丰富生产经验, 掌握传统家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老人则由优势地位沦为弱势群体, 也缺少了家庭中的话语权。尤其在当今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传统养老观念受到挑战, 年轻一代行为上表现出敬老爱老意识的匮乏, 致使家庭养老的主体责任正在淡化、丢失。

3. 缺乏情感慰藉。

传统的父慈子孝文化还深深影响着农村老人。在养育子女、盖房娶媳、抱孙子, 掏干了自己的财力和精力后, 期盼能与儿女共享天伦的老人们, 但是外出务工的子女, 工作忙, 没时间交流;毗邻而居并未外出的子女, 由于“代沟”等问题, 疏而不亲。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 农村“空巢”老人“冬天站墙根, 夏天找树荫”, 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极其贫乏。终日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 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 使许多老人产生孤独、空虚和自卑感。老人心理上存在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 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 是一种更大的伤害。笔者调查的一位老人说“过去是吃饱等饿, 现在是吃饱等死”, 一种深深地落寞和伤感溢于言表。

4. 有病要撑着。

当前, 绝大多数农村老人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 但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 “空巢老人”仍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 加之农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 农村剩下的是“386199”人员, 家庭安全成为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因此, 要么有病撑着。外出就医, 因无人陪伴, 户里户外两牵挂。调查发现, “空巢老人”最怕的是生病卧床, 若卧床在家, 只能由老伴照顾, 毫无外援;独身“空巢老人”生病后, 则几乎无人照料, 更是艰难。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对策

1.进一步强化传统孝道教育宣传力度, 鼓励、奖励恪尽孝道的好儿媳、好女婿 (儿媳当家是农村的普遍现象) , 政府要鼓励, 社会要提倡, 引导子女“见贤思齐”。鉴于目前宣传尽孝、赡养、扶助老人的正面信息较少, 即便有, 也往往是常人所不及。改变宣传内容和形式是为当务之急。

2.注重家庭养老功能的挖掘。传统家庭养老是单一家庭为核心, 辅之以宗族亲友, 而此功能逐渐丧失的情形下, 农村养老服务业势必应当加快发展, 以弥补子女及宗族亲友力量之不足。农村养老服务业可以以行政村或农村社区为基础, 以邻里照料为纽带, 以村民自治组织为工作平台来发展, 使每个村庄都成为“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3.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设立农村老年人基金会, 强化个体防范风险能力。集体经济在农村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农村集体经济较好的村, 可建立以村集体经济资金投入为主体, 以社会募集、农村“空巢老人”入股资金及政府扶持资金为补充资金来源的“村集体”老年人基金。在农村集体经济较弱或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村, 基金资金来源可通过农村“空巢老人”土地部分转入基金责任田而获得入股资金为主体, 以政府投入、社会募集为补充的“责任田式”老年人基金。由村里威望较高或投资较多的老人组成基金管理委员会, 共同支配资金的使用。以提高个人防范风险的能力。

4.借鉴护理保险制度, 找回“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大创举, 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反观日本护理保险制度, 特别是近年来因福利设施中的老年人因心情忧郁而死亡的比率高于居家养老的老人, 医疗机构偏重于居家看护, 它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 还起到强化家庭内部的情感维系作用, 可谓日本的“赤脚医生”。

5.注重补充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食粮。目前, 关注老人, 多从经济收入、医疗保障等物质层面, 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保障, 要盘活农村闲置场所, 比如村文化大院、乡镇综合文化站。注重发挥老年人组织的自我服务能力, 形成“政府引导、集体协作、老人参与”的活动机制。通过聘请人民调解员、夕阳红护村队、护林队、道路维修队等多种形式发挥老年人余热, 增强老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缓解其精神方面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吴忠民.发展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桂世勋.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保障60年回顾及探讨[J].人口研究, 2009 (5)

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与特点 篇8

关键词:空巢老人;养老情感依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26-01

一、何为“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独自居住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发展,“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多,这已经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空巢老人"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二、“空巢老人”原因

(一)个人原因造成的“空巢老人”。一是老人自己希望过独立生活,得到更多自由。这部分老人大多是思想比较前卫,经济水平较高,而身体状况相对良好。二是老人不愿意换到新环境居住,因为对老宅有深厚感情,便选择了独立生活。

(二)家庭原因造成的“空巢老人”。一是因为社会观念,生活习惯的不同,老人与子女之间存在的代沟使得为了避免生活在一起产生问题而产生的空巢。二是子女忙于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去照顾老人,老人无法从子女那里得到关怀,便只能独立生活。三是由于住房条件原因父母无法与子女同住导致的空巢。

(三)社会原因造成的“空巢老人”。一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住房条件改善,大多数子女婚后都会出去买房,独自居住,这就造成了空巢现象。二是子女由于工作原因在外地上班造成的空巢。三是由于女儿结婚嫁到异地而导致的一些独生子女家庭造成的空巢。

(四)自然空巢造成的“空巢老人”。简而言之,自然空巢造成原因就是主要有三种情况,分别为终身未婚导致的空巢,结婚未育导致的空巢和已育子女,但是子女离世导致的空巢。

三、“空巢老人”现状

目前我国“空巢老人”对自己生活现状的满意度相对较低,无论是从身体状况还是心理状况出发,都不甚满意,总结出来,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空巢老人”独自在家,经常郁郁寡欢。“空巢老人”多半时间为自己在家,由于长时间与社会新鲜事物得不到接触,不懂得使用新兴沟通软件,并且由于年龄较大,不方便外出,造成的与外界长时间得不到沟通。居住在农村的“空巢老人”这种问题更加严重。

(二)“空巢老人”居住环境较差,收入较少。“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为其儿女所资助,其次为劳动所得包括养老金和打工所得,这导致了“空巢老人”物质生活的不够丰富。而且在社会知识和结构中处于弱势群体的“空巢老人”无论是身体方面还是知识层面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这导致他们没有能力去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来丰富其日常生活,这也是导致其生理与心理发生问题的原因之一。

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降低了“空巢老人”的满意度。

政府虽然在经济方面对“空巢老人”进行了帮助,但是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由于“空巢老人”从其他社会组织的帮助不足,并且社会一些福利措施的不健全也并不能提高“空巢老人”的业余生活,这使得“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层面得不到满足。

四、“空巢老人”特点

(一)心理特点。“空巢老人”常伴随的是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因为独自在家,这些老人大多都有被遗忘感,失落感,孤独感与无助感,也会感到生活没有趣味,终日郁郁寡欢,同时也会经常感到自责,认为自己对子女关心不够。

而且目前由于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健身娱乐设施不足,也导致“空巢老人”在家无所事事,能能无聊的浪费时间。这就导致了“空巢老人”的心理容易发生疾病,而长时间的不外出,不与人沟通更是加重了这种现象。

(二)身体特点。由于“空巢老人”经济来源不足,医院费用又很昂贵,老人经常是因为怕浪费金钱而不去看病,导致最终疾病危及生命这一现象。而独自居住的老人大多身体不便,而这些老人大多为了不给自己子女造成经济负担,经常隐瞒自己的病情,空巢老人的饮食起居完全靠自己打理有的老人自理能力很差能吃一吃饭穿衣都很难解决,这就导致了“空巢老人”身体大多不好,所以更不容易外出。

五、解决措施

(一)努力探索新型养老,让老人在家也能得到照顾。虽然大多数“空巢老人”独自居住与人沟通不便,但依然喜欢独自居住在家而不选择养老院或者是其它相似的机构中心。所以说家庭养老依然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就现有情况来说,很难被其他方式代替。所以我们应该多与老人的子女进行沟通,让他们经常回家探望。

(二)建立互帮互助模式,帮助“空巢老人”解决问题。“空巢老人”家庭生活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帮助。建议在社区环境中,可以给“空巢老人”进行一对一的结对,既可以使“空巢老人”多与人交流又协助了“空巢老人”融入社区建设。让老年人在新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在同龄人的帮助下也能使老人得到快乐,这有利于恢复老年人正常的生活能力并且能够使他们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关系。

(三)完善“空巢老人”医疗保障体系。“空巢老人”遇见的困难不单单是心理上的,在生理上也容易受到自己大的风险。当“空巢老人”生病时却没有很好的医疗保障,这就给帮助“空巢老人”提供了很大的困难。而且农村医疗设施不够完善,人员专业度较低。当“空巢老人”的身体发生问题时不容易被解决。所以要努力完善农村老年保障医疗体系,让经济困难的农村“空巢老人”也能够得到救治。

总而言之,对于家庭条件差,身体状况不理想的“空巢老人”,政府应该进行免费的救助,在医疗设施与制度上进行完善。对于大多数身体状况良好的“空巢老人”来说,国家应该多多修建有关的养老设施,比如可以多新建一些社区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这样可以让“空巢老人”多多与人沟通,在娱乐的同时,也能在生理与心理上得到满足。

小结

上一篇:优秀演员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道家励志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