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全面护理

2024-10-13

系统化全面护理(通用10篇)

系统化全面护理 篇1

风湿免疫病, 是医院内科学领域中的的一系列疾病, 主要研究和资料风湿免疫类疾病。 治疗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骨关节炎、痛风等[1]。 风湿免疫病发病机理相当复杂, 各种风湿病的免疫病理损伤及组织器官类型也不一样, 其自身免疫机理也不尽相同, 上述变态反应的分型方法并不能全面概括免疫损伤机制的所有类型, 但共同点为免疫调节缺陷, 特别是特异性免疫调节缺陷在各种风湿病中普遍存在[2]。 护理方式对于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实施全面护理模式, 探讨并分析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运用全面护理的临床的护理工作体会。 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 年2 月~6 月收治的80 例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 观察组中男20 例, 女20 例;年龄20~67 (47.7±11.7) 岁。 对照组中男18 例, 女22 例;年龄20~67 (46.9±11.9) 岁。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符合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且排除重要脏器系统的疾病以及无肿瘤史。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病情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 观察组应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护理, 主要内容如下: (1)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并耐心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耐心交流,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其基本病情, 因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较难治且病程长, 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心理护理是必要的。 护理人员通过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 疏导家属紧张的心情, 促进家属配合医生参与患儿的治疗。 (2) 健康教育:向家属及患者普及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注意事项, 尤其是合理饮食的搭配, 以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 帮助病情的痊愈。 由于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特点, 病程长, 易反复发作, 且发作与缓解交替, 严重者还可导致脏器功能损害、衰竭, 并且这类疾病用药时间长, 种类多, 副作用大, 而患者也对此类疾病的了解甚少, 该病极易受温度的影响, 所以护理人员应耐心指导患者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做好保暖工作;对于具有特殊病情需要的患者, 如发生关节疼痛肿胀的症状等, 嘱患者保持卧床休息, 不要随意活动, 以免影响病情。 (3)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应向患者说明医嘱的重要性, 提醒患者严格遵守医嘱要求, 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心理状态, 坚持进行适当强度的体育锻炼, 注意劳逸结合;定时进行检查复诊, 注重个人卫生, 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及少服用免疫类药物[3]。

1.3 观察指标在本次研究中, 主要通过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主要评价方法如下:

1.4 疗效判断标准

1.4.1护理效果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体温恢复正常水平, 各项生命指标恢复正常并趋于稳定;好转: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 体温有所下降, 生命体征各项数据接近于正常值;无效:患儿病情处理加重的情况, 对于其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以显效和好转计算有效率。

1.4.2护理服务满意度满意:患儿及家属夸赞护理人员服务, 住院期间未发生任何护患纠纷现象;基本满意:患儿与家属与护理人员关系恰当, 住院期间没有出现护患纠纷现象;不满意:患儿及家属与护理人员关系尴尬, 并发生护患纠纷现象。以满意与基本满意计算护理的满意度。

1.5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7.0 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为87.5%, 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7.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5%, 97.5%, 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病灶主要集中于关节、肌肉、骨骼及各类软组织,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对于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 由于其抵抗力较低或处于免疫应激状态, 受到抗原的刺激作用下, 病情发展迅速、治疗周期长、治疗强度大及预后较差[4]。在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病情治疗的条件下, 对患者采取一系列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协同提高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进一步优化临床治疗护理方案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研究认为对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健康护理及出院指导, 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水平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及常规治疗效果, 采取优质的护理服务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5]。研究发现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治疗护理依从性存在正相关性, 而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呈密切相关。本次研究探讨全面护理方式对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的影响, 由表1可知, 实施全面护理方式的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基础护理, 97.5%/87.5%) ,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全面护理可显著提高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效果, 具有临床可行性。同时全面护理方式还能有效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97.5%/75%) ;提示全面护理可提高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 可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 全面护理方式在治疗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临床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且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护理服务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左芳.全面护理在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1) :186-187.

[2]向晓丽.对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7 (20) :100-101.

[3]周雪惠.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初探[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3, 11 (3) :125-126.

[4]陈天红.风湿免疫病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 2013, 32 (19) :1-2.

[5]方明华.QCC在慢性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 2014, 12 (11) :48-50.

全面部除皱术后护理 篇2

关键词:除皱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83-01

面部除皱术是整形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该手术创面大、分离层面细致、操作时间长,护理要求高,故要熟悉面部除皱术的全部手术过程,才能有更熟练的手术配合。现将面部除皱术的手术配合及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14年3月~2015年1月,我科室对l0例患者实施了面部除皱术,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2—65岁。术后切口愈合较好,患者对术后效果较满意。

二、术前准备

(一)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应充分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

(二)患者的准备: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术区准备情况,根据患者的皮肤松弛程度设计切口线,将其毛发进行编扎,剃除切121线l~2 em的毛发。

(三)体位准备:患者取去枕仰卧位。

三、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

配合医生进行切口止血,采取边切口边用头皮夹进行止血快速认真检查出血部位,用电刀、双极电烧、盐水纱布填充止血。熟悉手术过程,根据手术进行阶段准确传递器械,该手术时间长、操作范围大,手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用剥离器进行分离额、颞部,提紧松弛处皮肤并用1号线固定,预防血管、面神经损伤,剪除多余皮肤放置引流管与左右乳突区并固定。头皮用4号线缝合,颞部、耳后皮下可选用5/0可吸收缝合线,皮肤采用6/0非吸收线缝合。

四、术后各种反应的处置和护理方法

(一)治疗和护理。术后因预防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7 d,换药两次,分别为术后第三天和第七天。术后1~3 d均为冷敷。术后当天冷敷4 h/次,需两次。术后第1天冷敷两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每次4 h。术后第2天至第3天均冷敷3次,每次3 h以上。术后第四天开始温敷,3 0Z/d,每次半小时,第五日后温敷需增长时间到1 h以上即可。术后第七天热敷,长时间敷约每天4—6 h。术后1~3 d内可服用镇痛剂,术后3个月内禁服食刺激性食物和海鲜类食物,且禁止饮酒,禁房事。

(二)疼痛。术后疼痛反应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反应轻重不一。重者彻夜不眠,严重影响了休息而且极容易导致潜在疾病的发作。

(三)肿胀。术后肿胀是必然发生的反应,没有最佳的预防方法,严重肿胀不仅增加了受术者心理负担,使受术者的情绪高度紧张,同时也会使美容效果受到影响。一般肿胀于术后第二天开始明显,在术后第三或第四天最重,因此在这期间必须采取多种方法来减轻肿胀。

(四)球结膜水肿或血肿是常见的术后反应,可持续3—5d,可给受术者带来明显不适,甚至恐惧感,对受术者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颞侧行眼轮匝肌悬吊致使眶

外侧部和眶下部眼轮匝肌绷紧影响了局部静脉或淋巴回流不畅所致。

(五)皮下於血或血肿最常见的术后表现。原因是创面渗血不能排除,向皮下各层组织漫延或局部於积,如出现感染是细菌最易侵及的地方,可促使感染加重,甚至出现皮肤坏死,后果严重。

(六)感染是美容手术的天敌,除引起切口愈合障碍,使切口愈合痕记明显,甚至出现疤痕增生,影响美观,可引起脱发,切口周围毛发脱落,还可导致皮缘坏死或大片皮肤坏死,皮肤短缺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术后的美容效果,因此预防感染是手术后最为重要的环节。术后应仔细观察切口的变化,及时发现炎症表现,早期处置。

(七)脱发是一较少发生的并发症,切口前出现脱发一般都是医源性的。切M后出现脱发即表现大钱状脱发,也就是斑秃。

(八)术后的头顶、颞部的不适感。手术一周后颞侧和头顶部可出现麻木感、僵硬感或针刺样疼痛的不适感。头顶部的麻木感可持续达一年之久,这种反应普遍存在,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一般约3~6个月即可恢复,但均都能够忍受。

总之,工作中要不断地总结研究术后各种反应的发生原因、持续时间和转归情况及预防方法或解决方法,有利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并发症,甚至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刘晓蔚.面部除皱术的心理护理[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8,10(19):369.

[2] 姜慕雅.全面颈部除皱术的配合与护理[J].上海护理,2006,9(6):31.

系统化全面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经我院确诊为直肠癌并进行肠造口患者116例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72例, 女性患者44例, 年龄24~65岁, 平均年龄 (52.16±3.5) 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51例, 中学42例, 小学及以下23例;婚姻状况:已婚110例, 未婚及离异6例。随机将116患者分为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 各58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病情、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指导, 出院后1、3、6个月后进行复查。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护理干预, 出院后每2周一次, 坚持6个月。

1.3 全面系统护理干预内容

1.3.1 心理护理

由于肠造口的患者要承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 可能会产生悲观、恐惧及自卑等心理问题[2]。因此护理人员必须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支持作用, 包括家属及社会人员, 争取其积极配合剂支持。根据患者心理变化特点, 应给予适时的心理干预。一般情况下手术一年后是造口适应的分界点, 患者的心理、生理都处于重要的调整阶段, 应给予患者积极鼓励的指导方式方法[3]。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并讲解关于肠造口的相关知识, 减少患者的恐惧感, 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到肠造口手术仅改变了排便位置。只要患者掌握并了解了肠造口的护理知识, 并调整心理状态与生活行为, 便可正常生活。

1.3.2 饮食护理

肠造口手术后3周内护理人员应细心指导患者进低渣饮食, 及时补充营养, 若3周后没有出现特殊情况可进普通饮食, 对于便秘的患者可进高渣饮食。患者可食用一些清热润肠通便的蔬菜等, 护理人员应注意告知患者饮食时应当细嚼慢咽, 有助于缓解患者气胀现象。

1.3.3 造口袋的使用方法

对于恢复期的患者可使用一次性粘贴型的造口袋, 这种造口袋具有卫生、方便、经济实惠等优点[3]。我们应耐心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其使用方法。

1.3.4 排便护理

造肠手术2周后, 在患者早餐或晚餐2~3 h后, 对结肠造口用温水进行灌洗, 以减轻或消除造口异味, 减少患者排便次数, 减少肠道积气与粪便, 从而减少患者对造口袋的使用量[4],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3.5 社会支持干预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患者健康, 它对应激状态下的患者提供保护, 即对应激起的缓冲作用;其次对维持患者良好情绪具有重要意义。当患者只有适应社会, 其心理压力才会得到缓解。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对肠造口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是有益的[5], 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家属、医务人员、亲朋好友、社区服务机构、志愿者等。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并了解支持系统的成员, 做好相关知识宣教工作, 使患者与家属一起参与康复计划[6]。指导家属积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 根据患者的不同康复情况, 制定积极有效地活动计划, 并调理其饮食方案, 使患者早日康复。

1.3.6 加强生活指导

(1) 淋浴:患者应选择淋浴, 不能进行盆浴; (2) 扩肛:当腹壁造口形成1周以后, 对患者进行扩肛, 可改善患者排便困难。扩肛方法:护理人员戴手套后涂润滑剂, 缓缓插入患者人工肛门内3.5~4 cm, 每次1.5~2.5 min, 每日2~3次, 坚持3个月; (3) 活动:可适当参加运动, 并鼓励患者积极进行户外活动; (4) 工作:应嘱咐患者肠造口术后6个月才可工作, 但必须控制活动强度, 防止过度增加腹压及体力劳动过大, 避免引起造口脱垂或造口疝。

1.4 统计学分析

将文中统计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6.5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u检验, 计数资料用例 (n) 、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按照GQOLI-74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量表统计各维度得分。护理干预组心理健康 (包括自尊、精神紧张度、认知能力) 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社会功能 (包括娱乐与学习、工作、社会与社会功能) 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身体健康 (包括睡眠质量、精力、身体不适感、饮食情况) 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物质生活条件 (包括经济状况、生活环境、住房、社区服务) 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数据见表1。

3 讨论

根据肠造口的部位不同, 可分为小肠造口和结肠造口。其中结肠造口常为小儿直肠、肛门和结肠严重疾病中的一期手术及手术后对患者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7]。小肠造口适用于全结肠性巨结肠、肠闭锁行肠切除吻合术后肠麻痹或近端肠管蠕动功能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切除坏死肠段与肠坏死伴休克后不能确定肠管血供是否完好、不能忍受Ⅰ期根治术的患者[8]。肠造口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较高, 有国内学者报道, 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16.3%~53.8%[9]。国外学者研究报道, 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0%~71.0%。常见的肠造口并发症包括造口皮炎、黏膜出血、感染、造口狭窄、造口脱垂、水电解质紊乱及肉芽形成[10]。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我们通过有效及时的全面系统护理干预, 降低了肠造口患者并发症, 使本文中护理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在心理健康 (包括自尊、精神紧张度、认知能力) 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社会功能 (包括娱乐与学习、工作、社会与社会功能) 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身体健康 (包括睡眠质量、精力、身体不适感、饮食情况) 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再次证明全面系统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知识的掌握水平, 有效提高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萍.综合护理干预对永久性尿路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9 (2) :22-23.

[2]张亚琪, 刘希红, 徐宇红.护理干预对直肠癌根治术并进行造口术患者排便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 (7) :588-590.

[3]黄芳荣, 王丽云.护理干预对直肠癌结肠癌造口术后患者自我护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11B) :30-31.

[4]朱珍玲.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 2011, 18 (4) :17-20.

[5]黄廷芬.护理干预对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 :19-20.

[6]张蕾.护理干预对直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护理, 2012, 50 (11) :115-116.

[7]娄艳梅, 江海云.护理干预对直肠癌结肠造口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2, 33 (18) :3988-3989.

[8]李海波, 刘蕾, 刘青, 等.肠造口常见心理障碍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4 (2) :198-199.

[9]陈如男, 姚静静, 刘砚燕, 等.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 (8A) :34-37.

系统化全面护理 篇4

【关键词】心内科疾病;全面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66-01

心内科疾病作为人类常发疾病之一,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及冠心病在老年中比较盛行,严重威胁到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近些年来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农村心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60年代左右心内科疾病死亡者占死亡总数的12.07%,进入21世纪所占比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约占43%。这一状况对医疗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护理作为医疗中重要的环节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近些年来,虽然心内科疾病病人的预期寿命延长了,但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要面临治疗、社会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在此过程中他们需要获取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有利于健康行为习惯的指导。在治疗中护理作为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全面护理显得非常重要。护理不仅仅局限于在医院内的护理,还包括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向他们提供专业指导。这需要护理人员在掌握患者详细病历的情况下结合自身豐富的护理常识为病人制定护理计划,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促使患者尽快恢复。

一患者的特殊需求

尽管心内科疾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在延长,但是在此过程中还会经历一些并发症的发生,部分患者需要进行终生治疗的过程。除了治疗问题外有的患者还需要承受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挑战。心内科疾病作为一种慢性病病历长、症状的不稳定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受到限制等。因此这部分人需要受到特殊照顾。

1.患者自身的脆弱心理

与常人相比,心内科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应该是患者最大的挑战。他们自身认为自己与常人不同,他们自己的亲人及周围的人也这么认为。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使得他们的身体偏离正常标准。这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思想斗争消除患者的心理阴影。首先转变他们的心情,鼓励他们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时与集体治疗相结合,向患者提供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克服孤独感和隔离感,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2.教育和行为上的挑战

大多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在期间还可能伴随着并发症的出现。患者随时处在危险之中。为避免更多并发症的出现以及提高患者的身体健康,定期跟踪检查,获取更多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宣传良好的健康行为显得很有必要。据研究表明大多心内科疾病患者对病情及相关的治疗常识基本不了解。对于医院进行的定期跟踪检查及病情恶化的状况更是一无所知。大多患者也不清楚自己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安全、卫生常识都需要进行宣传和普及。

二全面护理措施

为改善心内科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不仅要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常识,还需要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心理、生活方面的知识普及。以便更好的确定病人的需要,解决他们的社会心理问题。

1.心理护理

心内科疾病由于受到疾病的影响,心理容易急躁和恐惧,尤其对老年人而言他们不是家庭及社会中的重要角色,所以他们会感觉孤独、寂寞、无聊情绪。这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他们的恢复。所以需要医护人员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呵护,倾听患者的诉求,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意见。提供必要的有关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的相关措施,向患者提供治疗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健康行为习惯指导

患者在全面了解自己病情的基础上有利于开展更有效的治疗。这与对患者进行教育是分不开的。为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患者进行行为习惯的指导。患者在治疗期间,由于各种原因患者在饮食方面受到各种限制,需要格外重视。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应该建议患者进行色泽鲜亮的食品进行合理搭配,引发患者食欲。进行足够的营养补充,提高免疫力。充足的睡眠对此类患者显得非常重要,但大多患者由于心理压力造成睡眠障碍从而加重病情,所以睡眠也作为护理的重要内容。具体做法是尽量让患者减少对监护仪器的恐惧,让他们在睡前不要进行激烈活动。同时患者在治疗期内也可以做适量的运动,医护人员可以引导患者做适量的有利于健康的运动。出此之外有必要进行康复指导。很多患者对疾病知识知之甚少,在病人出院后可以向患者宣传疾病的相关知识,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提高生活质量。

三全面护理效果

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相关护理及其指导,一方面使得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改善双方之间的关系,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增添对生活的热情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另一方方面通过全面护理,患者得到相应的科学指导,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了更好的掌握,他们心里上开始接受医护人员的跟踪检查,按时接受复查和治疗;同时在生活习惯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饮食和卫生习惯方面更趋合理,并积极参加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康复,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四结语

心内科疾病由于群体的特殊性,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全面的护理工作,满足患者的需要。关注这一脆弱的群体,向他们提供全面护理,在心理、生理等方面进行呵护,让患者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产生于疾病抗战的信心和勇气,促进病人康复。

参考文献

[1] 鲁大云.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的体会[J].护理园地,2008,17(12):177.

[2] 张秀兰,刘改镯.护理安全管理的思路与方法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84( 11) :78 -79.

[3] 洪碧云.影响心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8):1818.

急性心肌梗死的全面护理 篇5

1梗塞先兆

在患者有先兆的情况下, 笔者必须提高警惕, 多数患者于发病前数日可有前驱症状, 心电图检查, 可显示ST段一时性抬高或降低, T波高大或明显倒置, 此时应警惕患者近期内有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

2一般护理

①休息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最重要措施, 在急性期7~10 d, 患者应完全卧床休息, 一切活动均应在床上进行, 应由护理人员协助, 因为活动或过于劳累常可引起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 或者加大梗死面积, 在急性期严禁或谢绝作探视, 避免情绪激动, 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分泌增高, 诱发心律失常, 加重心肌耗氧量。一般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 d;②饮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饮食上强调低热量少食多餐, 以减轻心脏负担;高热量饮食可促进新陈代谢, 增加心脏耗氧量, 如进食过量, 导致心脏负担过重, 诱发心衰, 加重心肌氧耗而猝死。饮食多以低脂、低盐、低胆固醇、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病情稳定可进半流质或少渣饮食。禁止吸烟与饮酒, 因吸烟可引起血压上升, 冠状动脉痉挛, 从而减少心肌血供, 加重心脏负荷;③吸氧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入院后均应给予持续高流量吸氧, 以后逐渐改为间歇吸氧;若疼痛剧烈, 心律失常, 心衰或心源性休克应加大或面罩吸氧,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 再持续低流量吸氧。及时吸氧有利于改善心肌缺血缺氧, 减轻疼痛;早期吸氧有助于缩小心肌坏死范围;④止痛 是护理比较重要的措施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常有心前区剧痛, 持续性疼痛常提示病情的严重, 剧烈疼痛可引动脉收缩, 加重坏死的心肌缺血缺氧, 甚至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等, 故应必须及时给予止痛;⑤大小便的护理 不少急性期或恢复期的患者, 由于排便时因用力, 使血压上升, 脉搏加快, 心脏负担过重, 诱发心律失常, 甚至室颤, 心跳骤停, 突然死亡。对心肌梗死的患者应预防便秘, 可口服芦荟胶囊, 充足的纤维素等饮食以促进肠蠕动, 利于通便。

3病情观察

①冠心病监护病房内的观察, 根据病情安置不同的监护, 严密观察心电、血压、呼吸等参数的变化及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 做好护理病历记录;②观察有无三大并发症出现a严密观察心电示波的变化, 注意有无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及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b密切观察血压、神志、表情、面色、出汗、心率、尿量、口渴、末梢循环等情况, 警惕有无休克发生, 如有休克, 应及时配合医师抢救, 帮助患者取休克卧位, 注意保暖。c观察心率、呼吸, 肺部呼吸音的变化, 如有心力衰竭, 立即取坐位, 积极协助抢救工作, 安慰患者, 使其保持安静。

4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时, 胸痛程度往往剧烈, 有濒死感, 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心肌坏死大大削弱了患者的心脏功能, 活动耐力和自理能力的减弱, 又使患者易产生焦虑不安, 甚至是悲观沮丧心理, 护理人员应善于观察, 分析患者的心理变化, 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特点, 实施针对性护理, 使患者解除思想顾虑, 正确对待疾病, 配合治疗。

5溶栓护理

溶栓治疗是治疗心肌梗死最积极的治疗方法, 早期溶栓治疗能有效的缩小梗塞范围, 改善左心室功能, 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病死率, 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 应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及呕血、便血征象, 特别是再灌注心律失常, 应及早发现, 及时报告医师。同时应注意有无药物的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观察胸痛的性质、持续时间、意识、语言状态及肢体治疗情况等, 判定溶栓效果,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康复期护理

康复期的患者, 担心心肌梗死复发, 担心出院后再发病时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因此要加强卫生宣教,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该病的发病机理、治疗以及诱发因素及自我救护等有关知识, 改变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并介绍成功的病例让患者意识到心肌梗死是可以预防的。让他们始终处于医护人员的关怀之下, 可以给患者留下相关电话, 以便急需时联系, 增进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鼓励患者树立乐观向上的思想, 安心休养, 避免诱发因素, 减少患者情绪激动, 保持精神愉快, 就可以减少再发。在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的同时, 还要做好家属的疏导工作, 使患者和家属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

全面加强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6

1 及时告知手术的效果

当患者术后回到病室或是从麻醉中刚刚苏醒过来, 医护人员和家属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和鼓励, 告诉他们手术过程很顺利, 手术很成功, 并督促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活动。如:胸腹部手术应积极咳嗽排痰, 而患者顾虑重重, 害怕伤口裂开, 怕引起伤口疼痛, 不敢咳嗽。这时应耐心解释, 减轻患者的顾虑, 教会患者正确的咳嗽排痰方法, 并告知患者积极咳嗽排痰的目的, 使患者主动配合, 术后顺利地得到康复。

2 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患者术后的疼痛感不仅与手术的部位、切口大小、手术方式和镇痛剂应用有关, 而且与个体对疼痛的敏感性、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体验密切相关。患者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在疼痛上, 情绪高度紧张, 就会加重疼痛感。烦躁和疲倦等也会使疼痛加剧。从环境刺激来说, 噪声、强光和暖色等不良刺激也会加重疼痛的感觉。因此要注意保持病房的安静, 以利于患者休养。另外止痛剂的应用要及时。

3 帮助患者克服抑郁反应

术后患者激动情绪平静下来以后, 经常会出现抑郁反应, 表现为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动、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患者的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缓解, 必将影响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从而影响其心、肺功能, 造成食欲减退、营养不良及静脉血栓形成或继发肺部感染等。所以, 术后护理不仅要关心患者的伤痛, 照顾患者的生活, 也要鼓励他们自我照顾, 满足生活需要, 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

4 鼓励患者积极对待人生

系统化全面护理 篇7

关键词:流程管理,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是整个护理工作的核心, 如何不断的提高护理质量, 是新形势下护理管理者面临的挑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社会对医疗卫生与疗养保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时适应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现代管理新理念----流程管理已在许多医疗机构尝试改善服务和管理, 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并在质量和成本上优于竞争对手。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25个护理单元全面实施流程管理, 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1 内容

1.1 制定流程

流程标准的建立是以患者满意、家属放心作为服务理念, 以满足病人人性化护理需求为出发点, 以护理活动为导向, 护理部组织全体护士长认真分析各科室的具体情况, 制定出严谨、规范的各种护理工作流程。包括:护士各班次的岗位流程、科护士长、护士长的岗位流程、一般患者的入院流程、急诊患者的入院流程、转科流程、出院流程、接医嘱流程、查对流程、输液流程、输血流程、压疮管理流程、各种管道护理流程、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程序、健康教育流程、术前、术后的护理流程、特殊检查前后的护理流程等。

1.2 管理流程

由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组成流程质量控制小组遵循认识流程-制定、修改流程-建立确定流程-培训、试行流程-运作流程-监督检查-优化流程的管理体系, 不断学习创新, 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2 实施

2.1 提高认识, 全员培训

组织全体护士分三次进行集中学习, 讲解流程管理的重要性及方法, 使全体护士从思想上接受并尽快适应这种工作方法及管理模式。各科将本科的各种流程打印出来装订成册, 人手一份, 工作之余认真学习, 护士长每天晨会后都要提问, 以便了解护士的掌握情况。

2.2 集中检查, 重点抽查

护理部每月检查一次, 科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 护士长每天检查一次, 对于输液、输血、查对等流程随时抽查, 了解护士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情况, 将结果及时记录和反馈。每月给医生和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

2.3 优化内容, 不断创新

科内的流程管理小组每月召开流程质量分析会根据检查结果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 并列出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运用取消、整合、分散、重组对现有流程进行改进, 制定出新流程[2]。如:全麻手术病人术前留置尿管, 以前都是病人在去手术室前在病房执行, 我们发现清醒病人特别是高龄的男性病人插尿管时很困难而且病人非常痛苦, 发现这一问题后就组织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讨论, 改为全麻后留置尿管, 既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又体现了人性化护理。

3 结果

3.1 护理安全得到保证

护理的对象是人, 任何不规范护理行为的受害者都是患者[3]。流程管理的运用使护理工作从起点到终点让大家一目了然, 步骤规范, 护士严格遵循流程管理内容, 克服了传统模式带来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的随意性, 使护士有预见性、有计划, 避免工作中的遗漏和疏忽, 有效的防止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减少了护理缺陷, 较2007年下降5起。

3.2 特、一级护理、基础护理合格率提高, 患者满意, 医生满意

有序的工作模式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前提。护士按照流程各行其责, 使护理工作更主动、更超前、更有条理, 医护配合密切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没有因护理工作不到位而发生术后并发症, 降低了医疗费用, 提高了手术效率,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从而提高了医生、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2008年我院特、一级护理合格率达95%, 基础护理合格率达95%, 患者满意度98%。

4 讨论

新型的管理模式, 符合当前形式的发展。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 如何使医疗质量好, 服务态度好, 患者花钱少是值得管理者探索的问题。流程管理是一个有严格的工作程序、明确目标的管理模式, 它将给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一切从患者角度考虑, 设计和管理流程, 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保证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树贞.医院护理管理培训教材.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1, 88.

[2]吴秀媛, 王玉玲.全面流程管理在病房中的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3) :208-209.

系统化全面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 以我院收治的胆结石患者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138例患者为对象。B超检查确诊, 其中女85例, 男53例, 年龄36~71岁, 平均 (46.8±3.5) 岁, 病程1~12年, 平均病程 (5.5±3.1) 年。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每组各69例的对照组与研究组, 对照组女45例, 男24例, 年龄38~71岁, 平均 (47.2±4.1) 岁, 平均病程 (4.9±3.5) 年;研究组女40例, 男29例, 年龄36~69岁, 平均 (45.9±3.8) 岁, 平均病程 (5.7±3.4) 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入院后, 经确诊为胆结石, 择期准备手术, 手术均得到顺利完成, 术后常规给予支持治疗, 包括预防感染、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氧充足、呼吸通畅。入选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 有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适当运动、规范饮食。研究组在围手术过程中同时还给予全面护理模式, 具体为:

1.2.1 术前护理:

入院后, 了解患者手术前心里需求以及顾虑, 帮助患者分析, 产生不良情绪的因素, 减小其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制定心理疏导方案, 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 指导患者进行心理调节的方式方法, 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的细节、特征以及安全性, 列举临床成功案例。在了解患者自己状况的同时, 要耐心听取其诉求, 为患者分析问题, 解开其心里负担, 排除焦虑、恐惧心理。只有认真与患者交流, 取得其足够的信任, 才能进一步让患者配合手术治疗[2]。在饮食方面, 嘱患者术前高蛋白、高能量饮食, 使身体处于最佳状态, 术前一天应以流质饮食为主, 避免豆浆等产气食物。在患者术前8 h应禁食。

1.2.2 术中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安慰鼓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协助其摆放正确的体位, 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 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处理。

1.2.3 术后护理:

术后, 为患者指导正确的体位, 平卧、头偏向一侧, 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 同时检查口腔异物, 防治勿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密切检测患者生命体征, 随时观察血压、心率等指标, 详细记录。术后吸氧6~8 h, 纠正高碳酸血症, 制定临床上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进行及时的预防及处理。患者清醒后鼓励患者咳嗽排痰, 防止肺部感染。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 对于营养严重不足者, 应及时给予静脉补充。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 术后6~8 h后在疼痛可承受的范围内鼓励下床活动,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观察患者切口是否发生渗液、红肿等并发症, 及时更换敷料。

1.2.4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告知患者出院后需注意休息, 健康饮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适当运动, 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注意保护切口, 防止受损, 若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来院就诊, 半年后复诊。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疼痛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痊愈:患者腹痛等临床症状消失, 术后检查结石彻底消失, 半年内无复发;有效:患者腹痛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检查结石大部分切除, 半年内复发次数≤2次;无效:患者腹痛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术后检查结石大部分残留, 半年内复发次数≥3次[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经比较分析,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 (34.8±2.8) m L、手术时间 (36.5±2.3) min、住院时间 (5.0±0.8) d均短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愈41例 (占59.42%) , 有效25例 (占36.23%) , 无效3例 (占4.35%) , 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患者治愈36例 (占52.17%) , 有效32例 (占46.38%) , 无效11例 (占15.94%) , 治疗总有效率为84.06%,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胆结石是肝胆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目前是治疗胆结石的主要措施, 但需要配合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全面护理模式是以覆盖整个围手术期实施的护理干预, 从患者入院后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到术中观察、术后护理全面干预, 来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4]。

本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4.06%, 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胆结石患者整个围手术其的护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采用的全面护理模式与传统护理模式比较, 手术指标具有优势, 且节省患者住院时间, 并发症少, 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龚秀云.观察分析全面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的效果[J].医学信息, 2014, 27 (25) :383-384.

[2]杨艳芳.刍议全面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的效果[J].医药前沿, 2016, 6 (2) :29-30.

[3]宋辛冰.全面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 2015, 28 (46) :393.

系统化全面护理 篇9

关键词:胆结石患者护理;全面护理模式;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3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90-02

胆结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指的是人体胆管系统中产生的胆固醇、胆色素及黏液物质等成分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析出凝结形成胆结石。目前,针对胆结石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在采取手术治疗的同时,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护理,以便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1]。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06例胆结石患者为例,就应用全面护理模式的效果展开深入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106例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人入院时间为依据,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平均每组53例。其中,男39例,女67例;年龄分布:27-73岁,平均年龄(39.8±6.2)岁;病程分布3-15年,平均病程(5.9±2.3)年。所有患者均B超、CT检查以及胆道造影检查均确诊为胆结石。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生命体征观察、病房护理以及临床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围术期施行包括手术前的帮助患者检查、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宣教,以及手术后的病情监测、留置管道管理以及并发症预防等内容在内的全面护理模式。

1.3疗效判定标准

采取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展开评价,总分在80至100分之间为非常满意,总分在60至80分之间为满意,分数低于80分即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利用平均数(±)和标准差( )来表示计量数据,组间比较则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表示,当P<0.05时,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操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1%;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明显低于对照组15.1%,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備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结论

胆结石指的是患者胆管系统各成分在相互作用下,析出并凝结成的一种结石,在临床较为常见,且发病率较高。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恶心、呕吐以及腹部疼痛等,情况严重时还会损伤肝肾功能,以及休克等,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当前。腹腔镜切除手术凭借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痛苦少以及恢复快等显著优势,被广泛应用在胆结石的临床治疗中[2]。考虑到采用手术对胆结石患者进行治疗有一定的风险,且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就需要对患者施行全面护理模式。其中,胆结石患者的全面护理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手术前的护理:帮助患者开展血常规、心电图、肺功能、脉搏等临床各项检查,并全面了解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以及心肺功能等;耐心、细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将手术的具体方法及安全性详细向患者进行讲解,并告知其治疗成功的案例,在将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进行充分消除的同时,使其积极接受治疗;叮嘱患者尽量进食一些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防止出现脂肪饮食情况,进而引起胆囊收缩,增加疼痛感;将吸烟的危害详细向患者进行讲解,劝导其戒烟酒,减少对呼吸道造成的刺激,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深呼吸及咳痰的方法,必要时还需给予镇咳药进行治疗。

(2)手术后的护理:结束手术操作后,确保患者的供氧,并让其头偏向一侧,待清醒后,再采取半卧的体位。护理人员应实时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等临床指征,以免发生休克现象,并对患者的伤口出血情及渗液情况进行全面观察;待病情得到稳定后,指导患者开展早期锻炼,进而促进其切口张力的减小,有效避免肠黏连的发生,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尽快恢复;在术后的24小时,给予患者易消化的流体食物,确保其充足的营养支持,进而促进机体抵抗能力的提升;在术后的7天以内,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饮食,及时补充钾元素与饮水量,严禁食用豆类及豆制品食物。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将留置管道拔除或更换;在患者出院前,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叮嘱患者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尽量少吃或不吃油腻的食物,严禁暴饮暴食。

在本实验中,接受全面护理服务的观察组患者,其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李娇[3]的相关文献报道相吻合。

综上所述,对胆结石患者中施行全面护理模式,有效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同时也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同时,达到巩固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目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香勤.胆结石患者护理中全面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解析[J].吉林医学,2013,9(12):126.

[2] 李瑞姣.胆结石患者护理中全面护理模式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4,27(05):281.

系统化全面护理 篇10

关键词:产后大出血,全面护理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是指胎儿娩出后至娩出6周前阴道出血>500m L的情况, 出血量过大有引起死亡的危险。除需要医师及时抢救治疗外, 尚需要护理人员密切配合, 全面护理。笔者总结我科护理配合治疗产后大出血的48例病例, 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 患者48例。年龄22~37岁, 初产妇21例, 经产妇27例。出血发生在分娩后24h内15例, 分娩后24h后至娩出6周前23例。出血量500~1000m L者18例, 1000~2000m L者26例, >2000m L者4例。

1.2 护理方法

针对治疗的不同阶段配合以全面护理。

1.2.1 分娩后监测

产妇分娩后要注意观察各项生命体征, 对高危产妇要注意监测血压、心率、阴道出血量。尽量保持产妇的舒适, 床褥清洁干燥, 能充分的休息、睡眠。告知产妇及家属每次排尿排便后做会阴部冲洗, 将恶露排尽。监测恶露的量、颜色、气味。通常1块产垫全湿相当于60~100m L的恶露量。若在15min内1块产垫全湿或在1h内2块或更多的产垫全湿透即需引起警惕, 通知医师做好急救准备。

1.2.2 抢救的护理要点

一旦产妇发生大出血, 抢救人员立即到位, 护理人员准备好急救药品, 与医师分工合作, 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患者取平卧位静卧, 头部放低, 持续面罩吸氧, 流量4~6L/min。吸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吸氧的效果, 如面、唇周、指甲是否转红润, 呼吸是否通畅。使用心电监护仪, 注意保暖, 密切观察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嘴唇颜色及阴道出血量, 预防患者休克。为患者插导尿管, 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 尿量少于每小时30m L以下时为休克症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应在2条以上, 以备补充血容量及输入止血药、升压药物、呼吸兴奋剂等。联系血库, 准备配血。宫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大出血的重要原因[1]。护理人员应配合按摩子宫底, 直到它变硬, 在按摩过程中将子宫腔内积血压出, 以免影响子宫收缩, 但注意不可按摩过度引起肌肉疲乏, 反而无法有效的维持子宫收缩的状态。

1.2.3 抢救后的护理

(1) 继续监测:抢救结束, 产妇生命体征平稳后, 仍应派专业护理人员监测产妇的阴道出血及伤口渗血情况, 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 观察尿液性质及出血量, 随时记录, 及时报告。 (2) 遵医嘱治疗:配合医嘱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水电解质紊乱, 如失血造成的低钾, 遵医嘱给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遵医嘱及时给予各项治疗措施, 以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预后。 (3) 预防感染:固定好套管针, 避免污染。患者失血后免疫力低下, 为预防感染, 应留置单间病房, 限制探视及留陪人员, 做好病室内的消毒。 (4) 生活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用0.9%生理盐水口腔护理, 每日早晚各1次。保持患者外阴清洁干燥, 臀下铺消毒会阴垫, 外阴用0.1%新洁尔灭液擦洗, 每日至少2次。保持床褥清洁卫生, 协助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 避免褥疮。饮食上应在肛门排气后给予清淡、易消化、优质蛋白质的饮食, 每日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 以保证营养充足。避免吃过辛辣和坚硬的食物。 (5) 心理护理:患者产后精神易疲惫、抑郁, 并对失血有恐慌、焦虑情绪, 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针对产妇担心婴儿健康状况、担心失血再次发生、担心失去生育能力等问题给予耐心的疏导, 倾听患者诉说。鼓励患者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出院。

2 结果

患者经全面护理配合治疗, 平均治疗7d, 48例全部康复出院, 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产后大出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有报道引起产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子宫收缩乏力, 前置胎盘, 胎盘早剥, 胎盘剥离不全或滞留, 软产道撕伤或子宫破裂伤, 妊高征, 巨大儿等[1]。以子宫收缩乏力为最常见因素。胎儿娩出后, 阴道出血量>500m L, 血色红或鲜红, 混有血块, 下腹摸不到子宫或子宫松弛而宫底位置高, 注射宫缩剂后出血减少或停止, 检查软产道无裂伤, 胎盘胎膜娩出完整, 凝血功能正常, 即可诊断为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大出血。引起子宫收缩乏力的因素有产妇精神过度紧张, 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 阻塞性难产致产程延长, 过度疲劳, 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失去弹性, 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产妇贫血、妊高征、子宫胎盘卒中、子宫畸形、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膀胱充盈等。提示我们对存在以上危险因素的产妇应高度重视, 产后注意监护阴道出血量及生命体征。本研究中48例产妇, 分娩后即予以重点监护, 一旦出现情况早期发现和报告, 为抢救赢得了先机, 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有学者指出早期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提前给出产后大出血的治疗及护理方案, 加强产前、产时、产后高危因素的筛查和监护是预防产后大出血的重要措施。全面护理一方面是事前做好监护及准备, 一方面是抢救时全力配合, 为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 另一方面是在抢救后, 针对患者的监测、治疗、预防感染、生活护理、心理疏导几个方面全面的护理, 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 争取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上一篇:搜索业务下一篇:农村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