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理评分系统

2024-12-05

ICU护理评分系统(精选7篇)

ICU护理评分系统 篇1

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复杂, 且多为危重症患者, 对护理质量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我国各级医院护理资源较为短缺, 护士配置不足, 尤其是重症监护室, 护理工作量大, 技术要求高。因此在有限的人员配置下, 合理安排护理资源成为有效落实护理计划, 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1]。但是目前国内尚没有关于重症监护室护理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2000年芬兰护理专家Pyykko提出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 (ICNSS) , 用于促进监护室护理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并测量护理工作负荷量[2]。本研究中笔者采用ICNSS对本院重症监护室成人患者采用ICNSS进行护理工作量评估, 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安排护理人员, 评估ICNSS系统在重症监护室的应用价值,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3年1月-12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择80例成人患者。全部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其中研究组中, 男26例, 女14例, 年龄26~75岁, 平均 (46.7±7.3) 岁;病种:外科大手术后8例, 消化道大出血5例, 重症胰腺炎3例, 急性中毒2例, 感染性休克4例, 急性心肌梗塞10例, 急性心衰4例, 呼吸衰竭4例。对照组中, 男28例, 女12例;年龄22~73岁, 平均 (45.3±6.8) 岁。病种:外科手术后8例, 消化道出血5例, 重症胰腺炎3例, 急性中毒2例, 感染性休克4例, 急性心肌梗塞10例, 急性心衰4例, 呼吸衰竭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模式给予护理, 即患者入院后, 护士长根据患者数量大致均分至各护理小组, 由各护理小组完成对应患者的护理, 并由小组长安排本组病床的责任护士。研究组患者入院后, 首先根据ICNSS评分系统对患者护理需求情况进行评分, 主要涵盖16个项目, 包括血压、心律、通气功能、换气功能、重要脏器供血情况、营养及代谢情况、躯体活动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睡眠状况、焦虑抑郁等, 每一项内容根据患者对护理需要情况分为评定1~4分, ICNSS评分总分为16~64分;然后根据ICNSS评分对患者进行护理配置, 其中ICNSS评分16~22分时安排护士与患者比例为0.5:1, ICNSS评分为23~32分时护患比例为1:1, ICNSS评分为33~40分时护患比例大于1.5:1, ICNSS评分>40分时, 配置护患比例为2:1。

1.3 评价指标

统计患者ICU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出科时向患者或家属发放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 主要评价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水平、健康教育以及病房环境的满意度, 问卷共10个题目, 根据患者满意水平依次判定为1~5分, 总分50分, 30分以上为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安排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危重, 对护理工作要求较高, 但是目前国内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普遍缺乏, 因此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 对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有效落实护理计划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临床对护理工作量缺乏有效的考量工具, 重症监护室最常用护理分配方式为平均分配或床位责任制, 即每个护士或每个护理小组负责固定床位入住患者, 这种分配方式未进行护士素质的差别考量, 未做到人尽其用, 可导致部分护士工作繁重, 病情较轻的患者护理资源过剩, 或部分重症患者护理资源不足, 造成护理质量下降[3]。

ICNSS量表是Pyykko等于2000年首次提出, 通过量表将护理工作进行量化测评, 然后根据测评结果将总护理工作量平均分配给护士, 避免护理资源的浪费, 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采用弹性排班制度, 合理分配护理资源, 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管理的人性化水平, 并且能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 避免护士疲劳。此外, 按工作量进行护理分配可促进护理资源有效满足患者护理需要。近年来文献研究显示ICNSS量表评价护理工作量的信度和效度均较高, 可用于直接测算护理工作量[4]。

本研究组患者根据ICNSS评分安排护理,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 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说明该配置方式能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 并且患者对该种工作模式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较高, 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春凤.应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评价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状况[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 :79-80.

[2]王芳.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2, 10 (13) :1195.

[3]Pyykko AK, Laurila JJ, Ala-Kokko TI.Intensive care nursing scoring system.Part 1:Classification of nursing diagnose[J].Intensive Crit Care Nurs, 2000, 16 (6) :345-356.

[4]黄开霞, 刘丽.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对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评估[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9) :1420-1421.

ICU护理评分系统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2月本院ICU收治的重症患者120例,以1-6月收治的重症患者56例为对照组,7-12月收治的重症患者64例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20~76岁,平均(49.5±16.8)岁;APACHEⅡ评分(18.2±4.3)分;入ICU原因:外科手术后21例,重症胰腺炎13例,消化道大出血12例,急性中毒6例,心肺复苏后4例。观察组男38例,女26例,年龄21~75岁,平均(48.2±15.3)岁;APACHEⅡ评分(17.8±3.9)分;入ICU原因:外科手术后24例,重症胰腺炎18例,消化道大出血13例,急性中毒6例,心肺复苏后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将患者平均分配给各管床护士,由管床责任护士按常规进行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入院后,首先根据ICNSS评分系统对患者护理需求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血压心律、通气功能、换气功能、重要脏器供血情况、营养及代谢情况、躯体活动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睡眠状况、焦虑抑郁等,共16个项目,包涵每一项内容根据患者需要的护理干预等级进行赋分,以量化护理工作量[6]。每一个项目所需护理干预一般分为4级依次为预防性护理、支持性护理、缓解性护理、救助性护理,依次赋分1~4分,ICNSS评分总分为16~6分,评分越高,表示每位患者需要护理工作量越大进行护理资源配置时适度倾斜。最后根据ICNSS评分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ICNSS评分16~22分时安排护患比为0.5∶1,ICNSS评分23~32分时护患比为1∶1ICNSS评分为33~40分时护患比>1.5∶1,ICNSS评分>40分时,配置护患比2∶1。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患者出重症监护室时向患者本人或家属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主要考察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水平、沟通交流、健康教育、病房环境的满意度,每项10分共50分。

每季度按本院护理质控标准进行护理质量评分主要包括基础护理(30分)、急救护理(30分)、消毒隔离(10分)、病区管理(10分)、沟通协作(10分)病历书写(10分)。第二、四季度末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考察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主要包括工作量、精神压力、分工与协作、奖励与补偿、工作时间灵活性、调休或假期的灵活性等,每项10分,总分50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压疮、计划外拔管、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2.2 两组护理质控评分及护士满意度比较

重症监护室按重症监护护理评分进行护理资源配置后,观察组护理质控评分(90.20±4.1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2.59±4.37)分;全科18名护士对工作满意度评分(45.88±2.3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1.75±3.02)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紧张而繁重,而目前临床护理资源普遍缺乏,因此,合理安排有限的护理资源是有效落实重症护理措施的基本。目前最常用护理分配方式为平均分配或床位责任制[7],即每个护士或每个护理小组负责固定床位入住患者,这种分配方式未进行护士素质的差别考量,导致病情较轻的患者护理资源过剩,或部分重症患者护理资源不足,造成护理质量下降。根据护理工作量进行护理资源配置是一种很好的理念,也是护理工作管理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临床缺乏有效评估护理工作量的工具[8,9]。目前临床常用的护理工作量评价指标为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依据患者APACHEⅡ评分安排护理工作对提高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有一定作用,也存在较大局限性,因为患者病情轻重程度虽然与护理工作量有一定关系,但并不能代表全部护理工作内容[10,11]。如焦虑、烦躁、疼痛及交流障碍必然要增加护理工作量,但是这并不能在APACHEⅡ中体现,另外健康教育、与家属沟通等也占相当的护理工作量[12]。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量测评的研究较多,用以指导护理资源配置,但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工作量测评系统。Pyykko等[4]提出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对护理工作内容进行量化评分,然后根据评分结果合理配置护理资源,避免护理资源的浪费,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工作松紧有度、顺利实施,利于提高护理管理的人性化水平,避免护士疲劳,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文献研究显示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评价护理工作量的信度和效度均较高,可用于直接测算护理工作量[13]。国内熊杰等[5]对评分量表进行翻译,并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适合国内实际情况,应用结果显示其可以有效减少住院时间、费用及患者并发症,此外还能提高ICU护理质控评分及护士满意度。

本文笔者参考文献研究方法,对重症监护室患者采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进行护理资源配置,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明显少或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护理质控评分及护士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提示这是一种使患者及护士双方受益的资源配置方式,与文献报道相符[14,15]。

ICU护理评分系统 篇3

关键词:早期预警评分,ICU重症护理,作用分析

ICU是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缩写, 病房内主要收治抢救后需要严格监护的危重患者, 因为患者病情复、多变, 其每一步的治疗与护理措施都关乎生死, 所以很好的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 以此为依据指导接下来的护理工作可消除各种潜在威胁, 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1,2]。现研究心理护理在ICU重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01~2014-10我院ICU重症病房内收治的92例患者, 其中男54例, 女38例;年龄31~68岁, 平均 (45.0±6.2) 岁;疾病类型包括:心肌梗死、慢阻肺、急性中毒、脑外伤等其他重大疾病;入住ICU均24h以上。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病史等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对比分析。

1.2 方法

1.2.1 早期预警评分方法[3]

医护人员分别对患者5项生理指标 (脉搏、收缩压、呼吸频率、精神反应、体温) 进行评分, 体温为0~2分, 其余每项均为0~3分, 总分为14分, 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 0分:正常;1~4分:轻度;5~8分:中度;≥9分:重度。其中, 通过多功能监护仪来测定患者呼吸、心率、血压指标。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统一护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药物护理、体位护理、遵从医嘱、采取急救措施等其他基础护理项目;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早期预警评分得到的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分级护理。

1.3 观察指标[4,5]

(1) 记录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肺部感染、压疮、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及其住院时间。 (2) 并通过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所护理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满分100分, 分为满意 (85分以上) 、较满意 (70~84分) 与不满意 (70分以下) , 总满意率=满意率+较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或例数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肺部感染、压疮、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分析

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早期预警评分 (EWS) 属于一种针对危重病人病情的简单、实用、可靠性评分系统, 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准确率高、得出结论快、容易掌握等优点, 被广泛用于危重病人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6]。ICU患者病情变化极快, 很多患者经过救治看似病情已经稳定, 但可能存在各种潜在危险, 如果不及时诊断及预防, 会导致病情恶化, 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健康, 而医护人员可以运用早期预警评分得到的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分级护理干预, 这样既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节省患者治疗费用, 更可以有效分配护理资源、节省医护成本、提高护理效率, 这对于患者、医院、医护人员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7,8]。EWS应用于护理中的具体操作步骤为: (1) 评分为0~3分的患者:其病情危险度较低, 在病床卡上使用蓝色进行标记, 护理人员根据标记颜色和具体评分给予患者对症性2级护理干预, 且每隔1个小时给予患者评分一次, 并根据结果调整护理方案; (2) 评分为4~8分的患者:其病情危险度较高, 在病床卡上使用黄色进行标记, 护理人员根据标记颜色和具体评分给予患者对症性1级护理干预, 且每隔0.5个小时给予患者评分一次, 并配合血氧饱和度、吸氧、心电图等急救护理, 及时搭建静脉通道, 由专门护理人员进行监护及检查工作, 并及时将病情反馈给医生, 做好相关急救准备, 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发生。 (3) 评分≥9分的患者, 必须加强护理和监护力度, 病人危险度极高, 病情相对危急、变化快, 随时存在生命危险, 在病床卡上使用红色进行标记, 并实施特别护理, 每隔5~10min就给予患者评分一次, 相关医护人员 (选择高年资、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医护人员) 根据病情经过小组研究探讨制定出特别的护理方案, 做好各种急救准备工作 (如仪器、物品、相应应急措施等) , 并做好患者抢救记录, 以此作为评估病情和制定下一步护理计划的依据[9,10]。

本次选取我院ICU重症病房内收治的92例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早期预警评分得到的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分级护理。结果显示: (1) 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肺部感染、压疮、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2) 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可证实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早期预警评分得到的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分级护理可有效减少ICU重症患者并发症:肺部感染、压疮、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对于医护工作的满意度, 还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 早期预警评分在ICU重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谢晓梅.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0, 10 (21) :162

[2]谭雯, 袁媛, 田华.急诊护理中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探讨[J].沈阳部队医药, 2010, 8 (6) :124

[3]谢晓梅, 孔悦, 杨大金.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25 (1) :148

[4]谭雯, 侯丹, 沈毫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11) :50-51

[5]冯海丽.早期预警评分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0) :1029-1031

[6]冯震霞, 汪丽琴.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C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24) :3003-3005

[7]陈朝明, 王方, 钱传云.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 2013, 19 (8) :1450-1453

[8]王博, 王秀杰.英国早期预警评分 (NEWS) 评估急重症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 2014, 34 (10) :945-948

[9]刘新平, 左宝书, 李文红, 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制定ICU创伤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19) :2289-2291

ICU护理评分系统 篇4

关键词: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重症监护病房,危重病,预后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tion,APACHE)Ⅲ是用于危重患者病情分类评定及预测预后的一种权威的评分方法,目前在国内外临床中被广泛应用[1]。本文通过对90例重症监护病房(ICU)急危重患者进行APACHEⅢ评分,探讨APACHEⅢ评分在ICU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入住的ICU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14~80岁,平均年龄(39±10.31)岁。重度颅脑损伤15例,呼吸系疾病19例,心血管疾病12例,神经系统疾病12例,消化系统疾病8例,内分泌系统疾病4例,急性中毒4例,心、肺、脑复苏14例,其他6例。1.2评价方法按《危重疾病评分系统》[2]对患者入住ICU后第一个24 h内的最差参数作为评分用变量值。每例病人分别进行APACHEⅢ评分,并追踪病情转归。分别计算存活组和死亡组的评分值;APACHEⅢ评分每30分作为一个计分段,以60分作为界限分,计算各组的实际病死率。预计病死率根据Knaus等的多元回归方程计算。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数据以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并对有关联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存活组和死亡组APACHEⅢ主要参数比较

90例患者中存活54人,死亡46人,存活组与死亡组在年龄及入住ICU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APACHE—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分析。

2.2 APACHEⅢ评分与实际病死率与预计病死率的关系

依据APACHEⅢ评分分数,每30分作为一个计分段,以60分作为界限分。APACHEⅢ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和预计病死率均呈正相关,即APACHEⅢ分值越高,预计死亡率和实际病死率越高,且APACHEⅢ分值>60分者病死率明显增加。见表2。

注:APACHE—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系统。

3 讨论

APACHE诞生20多年来,经过临床实践和验证,已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病情分类和预后评估。APACHE也在不断的应用中得到改进和修正,Knaus等[3,4]于1981年创立了APACHE,针对APACHE I的不足,于1985年推出了APACHEⅡ,为了更加准确F预测危重病人的死亡率,他们研究了美国40个医院的17 440例病人的资料后于1991年提出了APACHEⅢ(简称APⅢ)。APACHEⅢ评分标准[5]是在深入研究原A-PACHE II评分标准的基础上而提出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一种新的评分标准。APⅢ由APIAⅢ评分和患者死亡率预测公式两部分组成。APⅢ评分包括反应当前疾病严重程度的急性生理学评分(APS)、年龄和代表评估以前原有健康状况的慢性健康评分(CPS)3部分。有研究发现APS对APACHE评分的影响是最大的,APS微小变化即对预后评估产生很大的影响。APS收集了除血清钾和HCO3以外的所有AP II的参数,并增加了血清葡萄糖、胆红素、白蛋白、尿素氮和尿排出量,重新评估了APS中各项参数对影响预后的权重。所以,与以往的方案比较,更能表现精确的病埋生理变化及当前疾病的严重程度,同时亦反映了年龄及以往健康情况对现有疾病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客现地反映疾病当前的严重程度,正确判断预后提供了条件。经过随访认为,APACHEⅢ评分能够对危重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风险评估[6].Zimmerman[7]选择美国161家医院的285个ICU的37 668例患者,对APACHEⅢ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发现,APACHEⅢ预计死亡人数为4 621例(12.27%),实际死亡4 652例(12.35%),APACHEⅢ预计患者院内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几乎相等。在一项3 398例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ICU和院内死亡率曲线下面积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reas)分别为0.92和0.90.APⅢ预测ICU和院内死亡率分别为8.9%和16.0%,实际ICU和院内死亡率为9.9%和13.6%,APⅢ显示出很好的校准度[8]。

本研究采用APACHEⅢ评分系统对90例ICU患者进行了分析,存活组54例患者的APACHEⅢ评分平均为(49.54±18.76)分,死亡组46例患者的评分平均为(92.54±30.12)分,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的APACHEⅢ评分分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在年龄及入住IUC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Ⅲ分值>60分时病死率明显增高,并且随着APACHEⅢ评分的分值增高,患者的病死率从0增至100%,即患者APACHEⅢ分值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与国内外学者研究报告的一致[9],说明APACHEⅢ评分系统在ICU临床应用中,能够准确客观地估计病情和预测预后。本组资料中出现2例APACHEⅢ评分较低的(分别为37和44分)老年患者,入ICU后分别于4和5 d死亡,原因考虑为患者入ICU时各方面情况尚可,评分较低,但是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各脏器的失代偿,逐渐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本组资料中还出现2例评分较高(108,110分)患者,经过积极的救治,病情逐渐好转并出院。这提示我们在对病人进行APACHEⅢ评分时不但要对患者入住ICU第1天的情况进行评分,同时要结合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动态的观察从而进行全面的评分。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及文献报道,患者入院经治疗1周后基本能确定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因此对患者连续进行1周的评分可能会对患者预后的评估更准确。

综上所述,APACHEⅢ可作为一种科学、客观的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预后的量化指标,分值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病死率越大,对危重病人的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方法简单,客观、可靠,有益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和减少浪费,能为临床研究提供可比较的参照基准,值得在ICU广泛应用。病死率是评价医疗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假如预计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出现出入,大于或者小于实际病死率,提示临床医生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治疗方案,有利于节约医疗成本及提供医疗质量。同时如果能在患者入住ICU治疗期间,进行APACHEⅢ动态评分,根据全面的评分来制定并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为评价某些危重患者是否继续治疗提供参考的指标,为临床医师判断病情并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Betsch A,Wiskirchen J,Triibenbach J,et a1.CT-guided percutaneousdrainageIntra-abdominal abscesses:APACHE-Ⅲscore stratification of1-year results[J].Eur Radiol,2002,12:2883-2889.

[2]梁建业.第三代危重患者病情评价系统——APACHEⅢ、SAPSⅡ和MPMⅡ[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14):694-695.

[3]Knaus WA,Zimmerman JE,Wagner DP,et al.APACHEII:as everity ofdiseasecla ssifications ystem[J].Crit Care Med,1985,13:818-820.

[4]Knaus WA,Zimmerman JE,Draper EA,et al.The APACHEⅢProg-nostic System:risk prediction of hospitalm ortality for critically ill hospi-talized adults[J].Chest,1991,100:1619-1636.

[5]李海玲,任红贤,林慧艳,等.APACHEⅢ评分在急诊ICU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5):303-304.

[6]吴秀明,戴建伟,APACHEⅢ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在ICU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5):523-524.

[7]Zimmerman JE.The APACHEII study design:analytic plan for evalua-tion of sverity and outcome[J].Crit Care Med,1989,17:sl69.

[8]蒙健军,赵晓琴,曹杰,等APACHEⅢ评分在急诊ICU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4):236-237.

ICU护理评分系统 篇5

1 临床资料

行PICCO监测的22例患者, 男16例, 女6例, 年龄27岁~79岁, 平均年龄57岁。多脏器功能不全5例, 重症肺炎5例, 重症胰腺炎4例, 心功能不全3例, 脓毒血症3例, 心源性休克1例, 先天性心脏病、剖宫产术后1例。

2 方法

在患者颈内静脉置三腔静脉导管, 建立静脉通路, 静脉导管主腔接PICCO监测仪的注射液温度电缆;在患者的股动脉置PICCO专用监测导管, 一腔连接温度测量电缆测温, 一腔接压力电缆和压力传感器测压。

3 PICCO系统的应用

PICCO监测仪采用热稀释方法测量单次的心输出量。经肺温度稀释心排血量, 即从中心静脉注入一定量的冷盐水, PICCO监测仪结合PICCO导管测得的股动脉压力波形得出一系列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临床参数, 重复3次, 取平均值。每8 h进行1次经肺热稀释来标定一氧化碳 (CO) 。经肺热稀释法对动脉脉搏轮廓法初次校正后, 可在以上测得指标基础上得到更多的数据, 如:连续监测PICCO、心率、每搏输出量、平均动脉压、容量反应、系统性血管阻力指数、左心室收缩力指数[1]。临床医生可根据这些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动态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措施。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

因患者病情危重, 心理压力大, 同时对PICCO监测缺乏了解, 应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PICCO监测的目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使患者及家属减轻疑虑。同时要耐心细致地照料患者, 介绍进行PICCO监测的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 使其放松心情, 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 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

4.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变化, 严密观察中心静脉压 (CVP) 和PICCO的测量结果[2]。本组12例患者测得全心舒张末期容量 (GEDV) 增高, 8例患者血管外肺水 (EVLW) 增高, 4例患者外周血管阻力 (SVR) 增高。医师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入液量及血管活性药物, 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4.3 导管护理

PICCO监测系统包括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首先, 要妥善固定导管, 防止脱出, 各接口要连接紧密, 避免脱开漏血、进气致空气栓塞。其次, 严格无菌操作, 置管处敷料2 d更换1次, 有潮湿或被污染应立即更换, 我们用0.5%的碘伏消毒置管处及导管周围皮肤, 用透明贴膜覆盖, 便于观察;导管末端连接处用无菌纱布包裹, 每次更换贴膜时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无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再次就是保持管路通畅, 动脉导管的维护:保证持续压力套装的压力维持在300 mm Hg, 使血液不会倒流至导管内, 并每隔2 h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1次, 每日更换冲洗液;随时观察导管内有无回血, 压力表指示是否在绿区。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肝素钠封管和及时更换输液瓶, 保持导管通畅。测中心静脉压的主腔也要保证持续压力套装的压力维持在300 mm Hg, 并每隔2 h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1次, 每日更换冲洗液。

4.4 并发症观察和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双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及血液供应情况, 测量腿围, 特别是置PICCO导管侧下肢情况, 观察有无肢体肿胀和静脉回流受阻等下肢静脉栓塞的表现, 发现异常应立即拔除导管[3]。本组22例患者没有发现导管堵塞、导管感染症状及下肢静脉栓塞的表现。

4.5 基础护理

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 保证患者皮肤及床单的清洁、干净、舒适, 应用气垫床预防压疮的发生。由于股动脉导管置入侧肢体要保持伸直, 所以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 适当按摩肢体, 进行被动活动, 使肢体处于功能位。

参考文献

[1]孟蕾, 于湘友.PiCCO系统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 (1) :3-5.

[2]陈晓磊.PICCO仪在重症监护室的应用和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11) :992-993.

ICU护理评分系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急诊内科留院观察的患者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70例, 女性患者30例, 患者年龄在11~84岁, 平均年龄 (44.8±2.5) 岁。在所有患者中选取75例在急诊留置观察, 留置观察时间为7~24 h, 平均留置观察时间 (14.3±3.5) h。由于当天25例患者病情恶化需转进在相应专科病房留置7~24 h后再转进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监护, 平均留置时间 (15.1±2.6) h。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入我院急诊时, 均经过急诊科护士按照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对其进行评分。第一步, 急诊科护士填写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的表头, 并对每个生理指标进行打分。评分应尽快完成, 时间控制在5~10 min。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范围为, 0~5分、6~8分、9分以上。如果患者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分值越高, 则说明患者的病情就越严重, 需要高度关注, 采取紧急护理措施。第二步, 根据患者的评分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 如果评分不足5分的只需要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 如果评分为8分的则需要执行详细的护理计划, 并送往专科病房。如果评分为9分或9分以上的, 说明患者的死亡概率相当高, 则需要送往急诊科进行治疗, 并在治疗的全程进行特别的护理。等到患者病情稳定后, 再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治疗。第三步, 用蓝色、黄色、蓝色三种颜色在患者的评分卡上进行标注, 蓝色表示得分0~5分, 黄色表示得分6~8分, 红色表示得分在9分以上。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提升;好转:患者病情略有好转, 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死亡: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直至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在本组病例中0~5分的有50例, 其中有5例因病情进一步加重转入重症监护室, 其余均在急诊留观治疗3 d后离院;6~8分的有30例, 其中有5例患者拒绝住院而只能留在急诊科观察外[1], 其他患者均进入了重症监护室或HDU病房;9分以上的有20例, 给予特别护理, 其中有2例因其他或自身因素要求转入外院, 18例转入重症监护室或HDU病房。

2.2 评分在0~5分范围之内的无1死亡病例, 治愈总有效率为100.00%, 而评分在6~8分的, 有4例死亡病例, 好转的有6例, 治愈总有效率为86.00%, 评分在9分以上的, 共有8例死亡病例, 好转的有5例, 治愈总有效率为60.00%。见表1。

注:χ2=23.62;P<0.05

3 讨论

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是一种简易的病情及预后评估系统, 它能有效地将急诊患者病情分值化。它是通过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改良演变得来的。它的评分依据是根据患者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和意识来进行综合评分。其优点是快速、简捷、科学以及对病死危险性进行有效地预测。我们把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运用在了内科上, 用来处置急诊患者。这样医护人员就有一个科学护理的根据, 在分析患者病情预测依据性更强, 也可减少护士护理的盲目性, 从而有重点, 有层次对患者进行护理或制定特定的护理计划, 这样就有效预防患者的病情恶化以及一系列不良反应。

在本组中5分以下的患者, 如果病情重度严重[2], 应尽早收入急诊观察病房留观治疗, 以免发生不测。在进行评分时我们应该在患者的评分卡上用蓝色、黄色、蓝色三种颜色进行标注, 注明评分, 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症处理, 然后制定护理计划, 如对患者建立输液通道, 然后根据常规护理的原则, l小时进行1次巡查, 巡查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和病情变化情况, 根据患者的变化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对策。对于6~8分的患者, 应每隔10分钟在患者的评分卡用黄色进行标记, 并注明评分[4]。如果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 我们则根据得到的评分和医嘱来对患者进行特殊护理, 并把患者送入急诊重症室治疗, 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然后根据护理原则, 每隔30分钟进行一次巡查, 再使用套管针建立静脉通道。患者在送入ICU或HDU病房时一定要注意, 护士一定要交待清楚病情, 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治疗。9分以上的患者, 应该在评分卡上做红色标记, 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分值过高时能够及时发现, 为方便抢救, 然后建立两条静脉通道[3], 建立静脉通道时要使用22G以上规格的套管针, 并按照医嘱进行相应急救处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不能进行搬动, 只能在急救室实施救治, 以免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还需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必须随时都有医护人员在患者身边进行护理, 记录患者的变化情况。如果患者的病情稳定了, 才可转入ICU。患者在转入ICU时必须要医师和护士共同护送, 以免发生不测。

综上所述,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能有效的帮助医护人员在急诊中护理, 指导内科急诊护理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护理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于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急诊内科留院观察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利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分, 蓝色、黄色、红色三种颜色在患者的评分卡上进行标注, 蓝色表示得分0~5分, 黄色表示得分6~8分, 红色表示得分在9分以上。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0~5分的有50例, 6~8分的有30例, 9分以上的有20例。其中有2例因其他或自身因素要求转入外院, 18例转入重症监护室或HDU病房。其中评分在0~5分的死亡病例, 治愈总有效率为100.00%, 评分在6~8分的, 有4例死亡病例, 好转的有6例, 治愈总有效率为86.00%, 评分在9分以上的, 共有8例死亡病例, 好转的有5例, 治愈总有效率为60.00%。结论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将急诊患者病情分值化, 它能为护理提有效地参考数据, 从而提升急诊护理的效果。

关键词: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急诊护理,应用

参考文献

[1]谭雯, 侯丹, 沈建华, 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22) :50-51.

[2]周艳, 金丽萍.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留观患者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8) :61-62.

[3]李燕.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8) :126-127.

ICU护理评分系统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急诊监护室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18例患者, 所有病例均已经排除自动出院和放弃治疗患者, 其中急性脑血管病51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32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5例, 急性心力衰竭12例, 药物中毒3例, 其他5例。其中男68例, 女50例, 年龄32~84岁, 平均年龄 (54.67±19.26) 岁。死亡31例, 存活87例, 2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别。

1.2 研究方法

入院后分别记录患者的收缩压、体温、呼吸频率、脉搏和精神反应, 给予患者血常规、生化全项、血气分析等检查, 选择24h最差值依据APACHEⅡ评分表进行APACHEⅡ评分, 根据MEWS评分表进行评分, 具体分值见表1。分别比较MEWS评分≤3、4~6, 7~9、≥10分数段病死率和APACHEⅡ评分的不同;研究MEW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关系。见表1。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相关分析用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存活组和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和MEWS评分比较

死亡组和存活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P=0.759) , 死亡组的MEW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大于存活组 (P<0.01) , 具体见表2。

2.2 不同MEWS评分分数段病死率和APACHEⅡ评分比较

随着MEWS评分分值的增加, 病死率和APACHEⅡ评分也增加, MEWS评分≤3无死亡, 当MEWS评分≥10时病死率为83.33%,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3。MEW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 (r=0.632, P=0.001) 。

3 讨论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 最早在英国首先开始使用, 主要用于重症监护室和护士对病情的评估。它的分值包括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情况, 每项根据情况赋值0~3, 最高分14分。MEWS的产生目的在于如何有效地管理ICU区域之外的潜在危重患者。这些危重患者在进入ICU前通常已经出现呼吸急促, 意识改变, 心率、动脉血压改变等异常生理指标, 临床护士及时发现这些异常生理指标, 通知医师早期进行合理的医疗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建立一个方便快捷的评分系统使医务工作者早期识别潜在危重患者变得非常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MEWS应运而生。MEWS与患者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 MEWS分值越高, 患者的病死率越高。本研究显示死亡组的MEWS评分显著大于存活组 (P=0.001) , 随着MEWS评分分值的增加病死率增加, 研究结果与国内外一些文献研究结果一致[2]。有些文献认为MEWS评分>5分病死率明显增加, 也有文献认为7或9分为最佳截断点[3,4]。具体还需要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但是, 明确的是MEWS评分越高, 患者预后越差。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Ⅱ) 评分系统是目前评估ICU患者和急诊危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应用最广泛和最权威的危重症评分系统[5], 它主要包括年龄评分、急性疾病严重程度的急性生理学评分、和患病前慢性健康状况评价3部分, APACHEⅡ能够非常准确评估危重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但是由于需要的临床指标较多, 短时间不容易得到, 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医院, 医疗条件差, 化验检查少, 难以得到广泛应用。而MEWS评分数据简单易得, 可以快速得出数值, 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指导进一步治疗[6]。本研究显示MEW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具有相关性 (r=0.632, P=0.001) 。随着MEWS评分的增加, APACHEⅡ评分增加, 与国内外一些文献研究一致[7]。MEW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一样可以准确评估危重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总之, MEWS评分作为一种简单快捷的评分系统, 和APACHEⅡ评分一样, 能够初步预测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MEWS) 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 (APACHEⅡ) 评分对急诊监护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急诊监护室患者118例, 入院后所有患者给予MEW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 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MEW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的区别;分别比较MEWS评分≤3、4~6, 7~9、≥10分数段病死率的区别;研究MEW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死亡组患者MEW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均大于存活组 (P<0.01) ;随着MEWS分值增加, 病死率升高 (P<0.05) ;MEW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具有相关性 (r=0.632, P=0.001) 。结论 MEWS评分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评分体系, 能够预测急诊监护室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改良早期预警评分,APACHEⅡ评分,预后

参考文献

[1]郭超, 冯丹, 解立新.老年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患者中应用不同预后评分的比较[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1, 32 (3) :319-322.

[2]Reini K, Fredrikson M, Oscarsson A.The prognostic value of the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Eur J Anaesthesiol, 2012, 29 (3) :152-157.

[3]Perera YS, Ranasinghe P, Adikari AM, et al.The value of the ModifiedEarly Warning Score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as predictors ofpatient outcome in acute medical admissions a prospective study[J].Acute Med, 2011, 10 (3) :126-132.

[4]孙宝迪, 邵旦兵, 刘红梅, 等.MEWS评分和SIRS评分评估急诊抢救室患者早期预后的对比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12, 32 (1) :54-57.

[5]李娟, 姜辉, 罗俊华.APACHEⅡ评分在老年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7) :695-697.

[6]王承辉, 阮海林, 杨春旭, 等.院前急救患者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分布及应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 (4) :310-313.

上一篇:农村高中英语下一篇: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