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结构

2024-09-23

农村经济结构(精选12篇)

农村经济结构 篇1

摘要: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产生的问题了, 实在发展的过程中长期持续存在, 并且只要经济与产业形势与大环境在改变, 这个问题会不停地产生于出现, 要想知道如何做出调整与改进, 就必须对其结构问题进行深度细致的分析, 本文从产业结构开始分析, 再到三个产业的分别分析与集中讨论来进行研究。希望给后来者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问题,调整

一、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结构相比于产业结构来说, 是一种宏观的关系, 其主要内容是指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果, 各种所有制之间的结构等等, 是一种包含消费, 生产, 进出口等的宏观运行体系。而产业结构指的是第一、二、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研究的是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 比如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的方式等等, 从而眼球处其中的变化与规律, 推测出其发展规律等等。也就是说, 产业结构的研究及研究产业理论也研究产业关联理论。

二、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存在的问题

1. 产业结构分配不合理

由于国内的经济政策偏向性明显, 对于企业的成长非常不利, 经济的增长模式变得具有高负荷, 因而便造成了很多问题, 比如生产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结构性或者地域性的生产过剩, 或者是高成本导致的低效益, 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产业十分的分散, 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很少有交集, 更少有合作与双赢。又如, 因为产业结构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而发生的改变, 使得投资主体的不健康成长, 同时也导致了科研与产业分离, 这就回让企业无法享受到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好处。

2. 产业结构发展趋同化

农业因为技术不够成熟, 导致不能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又由于政策或者地方保护, 或者片面的市场需求调查, 导致的重复生产, 这两者都将导致生产结构的趋同化。生产结构的趋同化毫无疑问的会导致资源分配率低下, 重复投资和重复的过剩, 整体降低了行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 农业内部结构不成熟

我国农业的飞快发展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然而农业产业结构仍然不成熟。首先是农业产品在发展优质产品上成效不高, 虽然我国在某些产品在国际上需求很高, 然后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无论是品种和品质上都有所欠缺。其次, 很多农业企业对产品的在加工与包装都并不重视, 很多农业企业的销路并不远, 所以对产品的储藏和运输, 保险等不重视, 又因为觉得客户群体是普通大众, 就并不太重视包装, 种种原因使得产运销体系不健全, 全靠产品而不附加加工业的利润, 会使得产业的盈利模式的单薄和抗风险能力减弱。再次, 没有利用地域优势, 而是使得农产品分布混杂, 没有形成区域规划布局。

4. 第二产业博而不精

我国第二产业生产力很强大, 然而第二产业的工业化进程缓慢, 无论是因为劳动力的素质不高, 生产不了高新技术产品, 还是因为结构调整与升级跟不上发展, 我国第二产业的问题已经十分明显与重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 基础产品占有率大, 产品的升级和产业链的发展受阻。我国工业化的缓慢导致产品的附加值很难提升, 我国虽然出口额很高, 但是其中外资企业占有量超过一半, 这对本土第二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对国家经济也多了一个很不稳定的因素。其次, 第二产业的技术革新缓慢, 不重视研发新技术, 甚至可以说忽略研发投资, 这使得产业升级变得非常的艰难。与此同时, 对国外的一些技术或者核心部件的一来对于我国的经济将会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 这将使得我国很多产业尤其是日新月异的电子产业因此变得非常被动, 只能降利来维持发展。再次, 我国的产业模式比较刻板, 这会给企业带了稳定的订单, 然而同样让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没有太多的想法了, 同时, 我国的产品对于进口和组装依赖性以及对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低下的创新能力使得我国产品的渠道和结构变得单一而僵化。

5.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虽然第三产业发展十分迅猛, 然而第三产业的的发展水平滞后, 同时, 第三产业的总量小, 导致其无法像发达国家一样成为本国经济的最大支柱。同时, 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结构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差异比较大, 同时, 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品质和技术水平欠佳, 这队第三产业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

6. 三次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

与库兹涅茨的研究的成果不同的是, 我国第一产业应该是比较劳动上产率在稳定的基础上, 进入较高收入水平后显著上升, 但是我国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却很低, 同时由于工业的从业人数的减少, 但是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专业的过程并不顺利。这从侧面也印证了对我国从事低水平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资源分配不合理, 结构的不合理与效益低下也从侧面说明我过三次产业间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 低生产率的劳动力对于就业问题也是十分不利的, 然后整体的提高劳动力效益是依赖社会的进一步分工细化的, 故而即使经济持续增长, 就业率依然还在上升, 这对于我国的产业发展来说是一个绕不过的问题。

7. 结构能源效益差

我国一直强调对于能源的利用率, 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国的能源效益占比的提高使得高能源效益占比的缩水说明了结构能源效益的低度化。在现状而言, 我国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对于能源的需求是无法绕过的。故而能否轻型化产业结构,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保持能源的弹性, 是提高结构能源效益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何德旭, 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5) .

[2]何雄浪, 李国平.专业化产业集聚、空间成本与区域工业化[J].经济学 (季刊) , 2007 (4) .

[3]何艳.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溢出效应, 基于产业关联的分析[J].管理世界, 2009 (1) .

[4]江飞涛, 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 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进展[J].中国工业经济, 2009 (1) .

农村经济结构 篇2

近年来,因为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农民群众收入有了普遍降低,这不但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影响,还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而国家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下面几点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首先,农村结构发展层次不高。影响农民群众收入的重要因素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具有发展特色,同时也没有真正形成主导性的产业。其次,农业产业化及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大部分都是通过初步加工就进行出口,很少有深精加工的农产品,让产品的附加值大打折扣,同时和国际上的通用标准比起来,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再次,农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现阶段农业发展对于外资的利用,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等现象,在外向型农业发挥重要作用的今天其并未真正地有效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产品市场与营销渠道不完善,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农产品营销网络不健全。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1]。

农村经济结构 篇3

关 键 词: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517(2016)04-0023-08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its research on the data samples of six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from 1994 to 2013 and PVAR model,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among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by utilizing impulse response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an interactive mechanism exists in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ut the influence of the three aspects is not balanced.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s a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total financial volume structure is a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financing structure is also a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 In the long run, total financial volume’s contribution to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s more tha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s contribution to total finance volume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s contribution to financing structure is more than financing structure’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农村经济结构 篇4

一、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状况

支农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民间金融组织, 目前它们支农的情况是:

1. 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作用有限。

农发行支持的重点是粮棉油收购, 而近几年来其对粮棉油的收购支持力度也呈下降趋势。农发行支持的主要地区是农业区, 这些地方的财力有限, 根本无力拨付对农发行财政贴息。财政无力拨付只能使农发行面向金融机构进行高成本的融资, 由于本身业务的政策性作用, 造成农发行放贷越多亏损越大, 经营艰难。

2. 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导地位弱化。

据对农业银行广东分行贷款情况调查, 在1993年以前投向以农业为主, 在1994~2000年投向已转为工商业, 而2000年之后竞争视角也从农村逐渐转向城市。农行目前的定位是商业银行, 而商业银行首先就得考虑资金的安全和资金的逐利。农业是基础产业, 资金回收期较长, 收益低且风险高, 农业银行自然会回避弱势产业。从对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的调查看, 截至2009年9月, 农业贷款比年初下降了5000多万元。在农行的基层营业所, 对农户的放款额和贷款户数已呈现迅速下降趋势, 业务的重心转入了城市, 而对农村主要放在了清收陈欠贷款上。

3. 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资本规模偏小, 筹资难度大, 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资金的要求;二是管理滞后, 不适应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 在信贷工作中制约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激励机制不相适应, 束缚了部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三是传统的服务手段、功能、品种、设施不适应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要求。

4. 民间金融组织缺乏规范, 易引发局部金融风险。

一是筹资和用资成本高, 加大了借款方的生产经营成本, 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民间金融组织在地下或半公开状态活动, 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

5. 邮政储蓄分流了农村金融资源, 削弱了金融支持农业的应有力度。

由于邮政储蓄转存利率长期过高、计息方式不合理, 邮政储蓄的资金价格与金融同业相比, 有较大的级差, 邮政储蓄竞争优势明显大于农村信用社。

二、农村金融创新之我见

1. 产业调整面临的问题。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金融支持。在现有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遇到了种种问题, 如技术问题、管理问题, 而最核心的是资金问题。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没有资金支持, 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在结构调整中, 资金需求出现了与粮食种植不同的新特点:一是资金需求量激增。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农民经营范围扩大, 由原先单纯的粮食种植向其他领域扩展, 开辟了大量新的经营领域与投资项目。而且, 相对于粮食作物而言, 经济作物种植、养殖业的发展, 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 其生产要素构成发生显著变化。由土地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 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和每个劳动力的技术装备水平也都大幅度提高, 由此就产生了大量的资金需求。特别在调整初期, 需要大笔启动资金, 少则几万元, 多则数十万元, 甚至上百万元。二是资金需求结构复杂化, 收益率有很大差别。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扩大, 实际上已经包容了许多不同的产业, 这些产业之间并不能够达到平均利润率, 其中有些产业收益率高, 另一些产业收益率低。从总体上看, 粮食作物的投资收益率低于经济作物, 农业投资的收益率低于非农产业。即使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内部, 由于其品种的不同, 收益率也有重大差别。同样, 在非农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之间, 收益率也有重大差别。三是投资风险增大。相对于原先单纯种植粮食而言, 那些新的经营领域与投资项目面临更大的风险。这主要因为:在经营初期, 由于农民初次涉足, 缺乏生产经验, 技术也可能不成熟, 因此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由于新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市场化程度更大, 农民缺乏进入市场的信息与其他条件。

2. 农村金融创新现状及思考。

由于金融创新首先体现在制度上, 而在农村发挥积极作用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 因此, 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这两者的制度创新方面。当前农村信用社“资金换机制”的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这种制度创新面临着一些认识和实践问题。建立产权明晰、治理规范、自主发展、自担风险的农村信用社体系目标不容置疑, 但模式多样, 路径多条, 时限上也有不同的考虑, 因而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意见。

目前, 农村市场内金融组织仅限于小额信贷组织试行和民间资本参与城乡信用社改造与重组。从市场条件来看, 我国大多数农村信用制度不完善, 银行、信用社现有资金力量又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 允许多种信用形式并存是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其中包括健全和扩大信用社信用, 有领导有步骤地引导农村民间信用和农村商业信用, 做到互不冲击, 协调发展, 共同为振兴农业聚积资金, 支持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 目前也不具备有效的股份制基础, 股东控制、内部人控制、利益相关者之间很难达成一种合理的制衡。所以, 尽管省级模式的产权倒置、行政控制和行业管理不符合经济理论的结论和要求, 在实践中也许是一个不错的过渡性安排。而提供政策性服务的农业发展银行, 也应该积极引入市场化管理方式和手段, 尤其要引入严格的授信授权机制、信贷责任机制、成本效益机制、风险补偿机制等。还要扩大农发行的业务经营范围, 允许其发放农业产业化贷款、城乡基础设施贷款、县域城市化中的项目贷款、向县域金融机构批发资金, 扩大其在融资方面的渠道, 并且建立政策性业务风险补偿机制, 按照中央、省级分担原则, 对农发行在经营中形成的风险损失进行及时的补偿。由于农业承受自然灾害风险的脆弱性, 必须尽快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 作为商业保险机构的补充。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按照商业原则在农村地区开办商业保险业务, 尽可能覆盖灾害风险。还应该允许生产者建立互助的保险机制, 自发地分担灾害风险, 财政给予免税赋的优惠措施。

金融创新体现在服务上, 由于部分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 相继退出了农村市场, 使农村银行的网点逐渐减少, 造成农村资金通过商业银行严重外流, 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也呈现“缺失现象”。因此鼓励商业银行, 特别是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是一必然之举。

3. 农村金融创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据对广东省农村民间信用发展状况调查, 由于官方金融组织融资量受限, 且主要服务于国有及集体经济, 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户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和融资活动应运而生, 资金融通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 方向也呈多样化。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在农村资金需求旺季, 农户筹集资金总量30%是以民间借贷形式取得的, 60%的农户或多或少依靠民间借贷。但目前资金供给者和中介工作人员都面临很多困惑, 而最大的困惑就是合法性问题, 如果合法性出了问题, 供给者的资金安全就会出问题, 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也会出问题。民间有资金, 农民有需求, 政府应该进行适时的引导, 而不是进行打击和取缔。因为民间金融组织的资金风险性较大, 因此其利率可以较高, 但应该给其一个限度, 避免向高利贷发展。尽快改革传统的邮政储蓄业务, 把邮政储蓄吸收的资金分为农村资金和城市资金, 农村资金必须流入农村。国家可以制定政策把农村资金转移给农发行, 农发行再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形式投入农村。必须进行财政支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突出其在支农中的主力军地位。发达国家的农业也是受政府保护的, 所以政府必须有专项财政资金对信用社进行补贴。一方面要对信用社的治理结构进行改革, 另一方面对其责任制进行完善, 再次对其资金流向进行严格审查。信用社的资金必须用于农村和农民。在这个基础上, 政府可以按不同的项目确定一个浮动的贷款利率, 再按商业银行的利率与其实际项目的利率差给予其补贴。这样可以保证信用社的资金用于”三农”, 同时可以保证信用社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发展面向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 解决担保难问题。通过发展信用担保体系这种金融杠杆工具, 转嫁、降低一部分金融机构的风险, 提高金融机构给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建立担保机构要量力而行, 定性准确, 规范发展。特别是在农业区, 发展信用担保机构, 要以财政投入型的政府主导机构为主。

摘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金融支持。目前, 农村金融创新, 从制度层面看, 我国大多数农村信用制度不完善, 银行、信用社现有资金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 应允许多种信用形式并存, 使其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服务;从服务层面看, 由于部分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 相继退出了农村市场, 使农村银行的网点逐渐减少, 农村资金通过商业银行严重外流, 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也呈现“缺失现象”, 应鼓励商业银行, 特别是农业银行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思想。

关键词:农村金融创新,经济结构调整,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王维强.城乡三元金融结构与民间金融制度研究[J].财经研究, 2003 (4) :38-39

[2]黄声驰.关于广东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问题的回顾与探讨[J].南方农村, 2006 (6) :53-56

[3]高山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金融创新[J].现代农业, 2008 (12) :30-31

乡镇工业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篇5

发展乡镇工业要突出抓好工业功能区建设。工业化要求生产的规模化和集中化,不能“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要把工业功能区建设与集镇开发、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认真做好乡镇工业功能区规划、选点和布局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安全环保、信息咨询、信用担保、技能培训、就业介绍等管理服务体系;要以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为目标,借助龙头骨干企业的产业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鼓励引导特色产业向乡镇工业功能区集中,逐步形成产业比较优势,增强乡镇工业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度,提高乡镇工业功能区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扩权试点镇和市重点扶持镇,要把工业功能区建设作为一项硬任务,投入足够的力量,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发展乡镇工业要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办乡镇工业不能什么都搞,要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一两项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是我市乡镇工业发展大有可为的战略性产业。各乡镇要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等优势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一手抓农民创业,一手抓招商引资,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突出重点上马一些项目,因地制宜建设一片基地,因势利导发展一批企业,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优势。

农村经济结构 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32

自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以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也在持续的推进,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逐渐开始平衡,同时存在农产品过剩的现象,农民增收存在困难。尤其是进入WTO后,市场对外开放,农产品产销矛盾日益凸显,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以磐石市烟筒山镇为例,该镇46个村,全镇二轮承包面积161905亩,其中种植玉米143743亩,占总面积的88.78%;水稻17591亩,占总面积的10.87%;其他仅为571亩,占总面积的0.35%。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若要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主要有:一是为农村经济增长开辟发展空间。借助于对经济结构的科学优化升级,让农村经济能够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获得高速发展的动力;二是为农民群众收入增加打开更好的渠道。借助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体制创新,处理好深层次矛盾,构建和目前市场经济相符合的农村经济结构,从整体上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确保农村群众增产增收,保证农村群众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1];三是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依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处理好农业与农村经济落后的关键性问题,转变农业产业目前的被动局面,促进农村经济素质的提升,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以及乡村城镇化,着重做好重点产业园区的建设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加入到产业化经营中来。

2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

2.1提升农产品加工质量

农产品加工可以拓展农业产业链,是确保农产品资源得以全面开发利用的科学手段,各加工环节都可以促进农产品实际价值的增加,借助农产品加工产生比过去更多的效益。政府科研部门以及相关行政部门要加大支撑力度,把农业科研机构、乡镇企业和农村中介服务组织逐渐推向市场前沿,确保乡镇企业真正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平台,以现代生产技术为依托,确保各种新的科学技术得以推广应用,让乡镇企业真正变为高新技术开发主体,努力增强农产品加工效率和质量,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打好基础。

2.2支持乡镇企业发展

一是加快体制改革。针对大多数乡镇企业,可采取联合、兼并以及承包经营、出售等措施,对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实施变革创新;二是科学引导乡镇企业大力开展各种技术创新活动,建立以技术部门、区域技术开发机构为核心的生产技术创新系统,鼓励乡镇企业积极与附近高校、科研机构组织交流合作,贯彻落实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实施多边协同战略,推动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三是对过去的生产技术进行改革,实现乡镇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整合重组,借助现代农村生产科技对乡镇企业实施技术改革。

2.3健全市场竞争机制

市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应当在对城乡各级农贸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具备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市场,科学规划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农产品市场,每年应针对当地主要农产品召开展销会,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积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依靠现代经营理念打造一个全面、科学的农产品经营体系,进而真正降低农产品销售成本,提高其价值。现阶段,我国很多农产品市场都逐渐向国外开放,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应当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实际状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这一问题,主动支持外向型农业的发展[2]。

2.4推进产业化经营

结合现阶段国内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情况,需通过以下几点措施来促进产业化经营:一是政府部门应当营造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环境与条件,从市场环境、政策制度、资金投入等方面给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必要的支持;二是重点做好龙头企业以及核心产业的发展,做好生产基地的建设并让其能够和龙头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要坚持突出地区特色、发挥当地优势,紧紧围绕核心产业进行科学布局,构建和地区资源特点相符合的区域化经济格局;三是要不断寻求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借助于更加科学的经营组织形式,合理的经营组织形式是农业产业化实现的前提条件。

3结语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市场实际需求作为导向,以经济社会效益为根本目的,以科学挖掘与利用资源为抓手,以促进乡镇龙头企业建设发展为重心,以完善相关政策机制为保障,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标准化程度,增强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确保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壮大农村经济实力[J].吉林农业,2016(17):70.

[2]沈华.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集体经济,2016(25):1-2.

农村经济结构 篇7

一、唐山经济发展

近代工业文化的发展, 催生了唐山这座城市, 从1878年, 李鸿章在直隶滦州开平镇创建开平矿务局以来至今, 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沿海城市, 就打上了重工业文化的烙印, 时至今日, 唐山的经济仍然属于重工业城市的行列, 工业生产是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2011年唐山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42.4亿元, 与广州、深圳、杭州、青岛、宁波、南京、大连等城市并肩进入中国GDP“3000亿元俱乐部”。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 自2006年唐山坐上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头把“交椅”, 就付出了能耗占比达3分之一的高昂代价, 接踵而来的是因污染严重被国家环保总局“警区域限批”, 唐山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亮起了“红灯”, 以什么样的方式走今后的路?成为摆在唐山面前的最急迫问题。

二、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以促进唐山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006年,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唐山, 提出了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构想, 从此, 唐山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 努力探寻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径, 逐步走上一条资源型城市但忆成效显著的转型之中。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提质量、增效益

首先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 突出抓好技术改造。唐山是一个煤铁综合型的重工业城市, 因此, 应该从钢铁和煤炭入手, 进一步实施“钢铁行业优化提升工程”和“钢铁效益倍增计划”, 以及煤炭综合开发利用工程, 着力打造精品钢材、先进装备制造、高端建材、滨海化工、绿色能源五大基地;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努力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世界主要产煤国家, 大都实行煤炭综合开发。如, 德国鲁尔矿区, 上世纪50~60年代受廉价石油的冲击后, 煤矿倒闭、工人失业。政府采取保护煤炭工业的政策崐后, 组成了鲁尔煤矿公司, 引导煤炭企业综合开发电力、炼焦、崐煤化工、钢铁等产品,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使该公司成为德崐国第四大企业。

(2) 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

服务业素有“无烟工厂”之称, 从在世界GDP总量来看, 服务业产值已超过60%, 即使是次发达国家, 服务业也占本国GDP的43%, 发达国家更是高达71%, 同时, 服务业吸收就业比重也在不断增长, 通常在西方发达国家, 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能够达到70%, 有的发达国家达甚至达到80%以上。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 服务贸易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1/4, 并且服务消费占所有消费的50%。因此, 可以说, 服务业已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 优先发展物流业

唐山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 处于京津冀、环渤海以及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 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扩散、由南向北推移的交汇点和连接点。目前已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海运为外延, 公路为脉络, 空运为辅助的交通运输网络, 密度高于全国沿海城市平均水平。同时, 唐山境内有京哈、通坨、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横贯全市, 还有唐遵、坨港、汉南、卑水等多条地方铁路。市中心区有以客运为主的唐山站和以货运为主的唐山南站, 以京沈、唐津、唐港、西外环四条高速公路和三条国道为骨干的公路网络密度高于全国沿海城市的平均水平, 总里程达到7366公里, 1993年7月, 京唐港正式对国际通航, 现又开通了黄浦、上海、深圳、宁波以及韩国、日本、希腊、俄罗斯等60多个国内外口岸。

2. 齐头并进, 进一步繁荣其他行业

发展重点主要包括社区服务和房地产业;商贸餐饮和文化娱乐业;金融保险和旅游业;信息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保和公用事业以及科教、文体和卫生服务业, 建立市县两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重点用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项目的贴息和补助, 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投入。靠扩大双向开放、狠抓项目建设, 强后劲、增税源。

农村经济结构 篇8

在当前经济下行期,要拉动经济增长,当务之急是提高居民消费力。相比较于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缓慢且消费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容乐观。苏北是江苏北部地区的简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苏北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远远落后与苏南、苏中区域。所以,以苏北农村居民消费为研究对象,优化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于推动江苏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二、调查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苏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课题小组采用查阅文献及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明确苏北农村消费结构现状。课题小组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对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以及盐城等五大苏北区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55份,收回问卷285份,回收率为80%,剔除无效问卷45份,有效问卷为240份,能满足研究需要。

(一)人口统计特征

表1 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有效样本中,(1)性别分布。男性102位,占样本总体的42.5%,女性138位,占样本总体的57.5%,女性比例略高于男生,这符合农村地区男性外出打工而女性居家的现状。(2)年龄分布。18~30岁的样本占40.8%,31~40岁的样本占32.9%,41~50岁及50岁以上的样本占了26.3%。这与本研究调研对象的选择有关,主要是考虑便于问卷的填写。(3)学历分布。小学或以下比例为3.4%,初、高中比例为46.6%,专科或本科比例为41.7%,硕士研究生为8.3%,这与之前的年龄分布选择基本吻合,也表明现在农村居民对于子女教育水平的重视。(4)职业分布。公务员或国家企业员工比例为26.6%,私企或个体经营户比例为49.6%,教师比例为10.5%,务农、学生能其他职业为13.3%。私企或个体经营户比例为所调查人群的一半,与农村的职业现状基本吻合。(5)家庭月收入情况。从群体收入比例来看,1 000~3 000元占比为25.4%、3 000~5 000元占比为43.7%、5 000~8 000元占比为16.7%、8 000元以上为14.2%。从收入来看,目前农村月收入主要集中在3 000~5 000元,但是两级分化趋势明显,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6)家庭成员数量分布。3人或3人以下比例为35.8%,4人为40%,4人以上为24.2%。由于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40岁之前,因此家庭人口也较为符合。综上所述,研究样本涉及到各类人口统计特征群体的消费者,反映了样本群体的多元化。同时,在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变量的不同水平上又有所侧重,这与选择的被调研对象有关,需要有一定知识又了解家庭消费收支的群体。

(二)消费情况分析

1. 消费结构支出比例。

通过查阅江苏省统计年鉴(见表2),苏北农村居民2014年的消费支出比率分别为:食品消费占比为32.56%位居第一,其他依次分别为居住18.04%、文教娱乐15.21%、交通通信11.48%、衣着7.96%、医疗保健6.73%、家庭设备6.28%及其他1.74%。与2010年对比发现,而食品比重大幅度下降,交通通讯的比例逐渐提升,居住波动上升,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所占比重表明苏北消费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表2 苏北农村居民2014年各类消费支出比率

(单位:%)

2. 消费支出增长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消费结构,就消费增长较快的项目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尽管城市之间有所差异,目前增长较快的是教育支出和住房新建改建支出。增收后的农民首先想到钱用于建房、装修住房,而教育支出的快速增长表明农村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总体来看,住房教育支出过大,消费结构仍有待调整(见下页图1)。

3. 储蓄现状分析。

在收入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储蓄的增加,必然带来消费的减少。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保持着良好的储蓄习惯,储蓄比例以30%~60%居多。之所以保持如此高的储蓄,从下页图2分析来看,购买新房、子女教育、子女婚姻是当前加强储蓄的主要原因,这与前面消费增长较快的支出项目也是吻合的。

4. 影响消费的因素。

了解农村居民在购物时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刺激消费的政策制定。调查显示,五大区域基本是质量第一、价格第二、实用第三和品牌第四。以上分析表明,农村居民在购物方面,不再一味地追求廉价,而是更关心产品质量。尽管品牌并不是农民居民的消费首要考虑要素,但是随着收入的逐渐提高,对品牌的需求会日益加强。

图1 苏北农村居民增长较快的支出项目

图2 苏北农村居民储蓄原因

图3 影响消费的因素

5. 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消费支出,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消费观念。调查显示,苏北农村居民依旧坚持“量入而出”“省吃俭用”的消费观念,超额消费的倾向不显著。但是有些地方的农村居民在消费过程中还表现出一定的攀比心理,缺乏计划性和合理性,在添置大量耐用消费品时并非根据家庭的实际需要,而是一种从众消费,满足了虚荣心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见下页图4)。

6. 其他方面。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由于交通的便利,现在农村居民不局限在乡镇购物,去城里购物的情形越来越普遍。而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购物在农村市场中也较为流行,且比例越来越大。随着网络购买的兴起,网络支付方式也越来越流行,虽然现金仍然是支付的主要方式,但是银行卡和网络支付使用势头上升迅速。

图4

三、优化苏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

(一)提高农村消费品质量

过去由于收入有限,农民多数入不敷出,购物先看价格,再看商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逐渐提升,因此食品、衣着、家用设备等供给方面,应加大产品品种数量,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应注重产品品质,提供优质廉价的产品;同时加大品牌产品的销售力度,满足农村居民对家用产品在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的多元需求。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高储蓄必然会抑制消费的增长,而降低储蓄的唯一办法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因此,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农村居民的医疗及养老担忧;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补贴制度,减轻农村居民的教育负担。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三)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

通过对苏北农村居民新的消费需求的满足,提高其消费水平,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如针对日益增长的交通及通讯消费热点,鼓励本省的车辆行业、手机等通讯设备的发展,做到农村交通设备多样化,手机通讯便利化。

(四)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

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村家庭消费依然应该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应避免超前消费和从众消费。超前消费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而从众消费更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添置。在产品的消费方面,应鼓励农村居民多增加一些文化、娱乐消费,不能一味沉溺于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

(五)增加农村商业网点

针对农村居民日益旺盛的需求,增加农村商业网点,为居民提供更多购物的渠道,方便居民购买,才能进一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消费需要。针对结算方式的转变,在农村商业网点也应该增加银行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满足农民快捷支付方式的需求。

摘要:通过对苏北五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了解到苏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支出增长较快的项目、储蓄现状、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理念等,并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农村消费品质量、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增加农村商业网点等方面,提出优化苏北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苏北农村,消费结构,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可远,欧向军.苏北经济发展的阶段、问题与对策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14,(3).

[2]张荣.江苏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12).

[3]刘姝媛.农民生活消费问题的社会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6.

[4]孟凡美.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对策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5]李玉玲.值得探讨的家庭消费观念与结构[J].市场研究,2009,(9).

农村经济结构 篇9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报告指出,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报告指出,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一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 大力推进节能, 提高能源效率。扎实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今年要新增8 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所有燃煤机组都要加快建设并运行烟气脱硫设施。二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500万立方米、垃圾日处理能力6万吨。三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四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大力开发低碳技术, 推广高效节能技术, 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 增加森林碳汇, 新增造林面积不低于592万公顷。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农村经济结构 篇10

一、以解放思想为动力, 依靠观念更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解放思想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而言, 解放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 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思想不够解放, 比较安于现状, 缺乏进取精神, 这也成为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县域经济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深刻地启示我们:一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走过的每一步, 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 都得益于思想的大解放。只有在思想上坚持不断创新, 才能在实践上形成新的突破, 才能带来经济社会更新、更快的发展。

近年来, 全国各县市区在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中, 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局面, 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但是, 立足全局来看, 县域经济发展仍存在着各地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与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相比发展差距非常大。因此, 必须要加快落后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加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优先发展投资环境、服务始终如一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打破常规、立足长远的思想观念。必须着力破解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陈旧观念和落后思想, 锐意进取, 敢为人先, 勇争一流, 对照先进找差距, 高树目标求发展, 以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形成全面发展的态势。

二、以新型工业为支撑, 依靠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良性发展

工业化进程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实现产业化以及现代化的关键。落后地区县域经济工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经济总量少、发展规模小, 管理形式粗放、家族式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要通过加大投入和自主创新, 实现技术领先、设备先进、产能优先, 并积极应用现代管理试, 将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化、科学化、现代化经营, 切实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尤其应该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应制定并落实好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与规模, 同时, 要以现有产业布局及各镇发展潜力为基础, 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优势工业, 形成产业集群, 以提高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优势, 实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三、以特色生态农业为重点, 依靠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在发展农业的问题上, 经济落后地区要想实现扬长避短, 克服气候和地理位置造成的不利影响, 更需要注重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同时,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首先要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旱作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变, 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是要注重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培养, 推进农业向产业化经营迈进。要加快发展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来扩大“三禽”、保护地、特色农产品等产业基地规模, 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带动农民增收。三是要立足优势, 接长链条。扶持当地农产品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进一步接长产业链条, 提高其辐射带动能力, 鼓励其它农业企业合理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带动能力。

四、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抓手, 依靠第三产业优化升级拉动县域经济强势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来看, 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而在我国,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人们对服务行业的各种偏见, 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相对劣势,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在经济落后地区更是发展最慢的行业。因此, 对于落后地区来说,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是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应从实际县情出发, 大力发展服务业, 循序渐进提高其市场化水平。另外, 还应因地制宜, 开发本地文化风俗、历史遗迹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提高当地知名度, 逐步打造出第三产业的优势。

浅析近代经济结构变化 篇11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使中国把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逐渐融入这个潮流,因此我国独立发展的封建经济开始融入了新的经济因素,并且是社会经济结构悄然发生了变化。所以,我认为中国近代社会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才催生了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产生了这种畸形的经济结构。大体中国社会一共存在这几种经济结构:

一、封建经济

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主体,基本表现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生存条件,带有封闭性、保守性。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这使得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产。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列强在炮舰政策保护下,在中国开办的各种经济实体的总称,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其目的是为了强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更强。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在中国攫取的侵略权益,开始向中国大量地进行商品输出,同时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擅自创办一些船坞和工厂,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三、洋务经济

洋务经济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它是清政府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兴办的。洋务企业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采用机器大生产,民用企业的部分产品面向市场,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后宣告破产。

洋务经济是把西方工业革命后先进的生产力嫁接到中国封建经济之上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在“中体西用”前提下,清政府企图在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这不但未能改变清朝灭亡的命运,更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其失败是必然的。但洋务经济瓦解了自然经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符合当时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9世纪60、70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资本输出,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清政府也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快发展,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工商业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日益萎缩。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党和政府采取了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措施,使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五、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四大家族对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对

内利用国家政权聚敛财富而形成的。它是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点。国民政府建立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形成了。十年对峙期间,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工、农、商业纷纷解体、破产,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使这些企业较完整地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六、新民主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又称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经济,主要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及私人经济三部分组成。其发展趋势是逐步增强,直至战胜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占领统治地位。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代表中国各革命阶级利益。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经济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渡的经济,作为一种过渡经济,它更重要地表现为革命的经济政策: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线路和根据地经济建设;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和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建国后表现为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其本质和发展方向都是社会主义的。

总之,近代社会这几种经济力量之间的较量支配了近代社会上不同政治力量的较量,哪种经济力量最先进、最能适应大多数人的要求、生命力最顽强,哪种经济力量就能取得胜利。

(作者单位 河北郑口中学)

农村经济结构 篇12

改革开放31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农村生产GDP总量从1978年的1027.5亿元, 增长2008年的34000亿元, 2009年将突破35000亿元, 年平均名义增长率达到7.7%。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 农村金融支持主体有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类。正规金融 (Formal Finance) 主要的组织形态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发展银行, 以及近年来出现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等。非正规金融 (Informal Finance) 是指出于互助目标或为解决自身融资问题而进行的小规模金融活动, 非正规金融一般依靠地缘、亲缘、友缘等关系形成的信任基础而开展的互助金融活动, 如民间合会、互助基金会等, 也包含农户之间的个人借贷。农村民间信贷市场适应了农户融资的特点, 具有先天的优势 (史晋川等, 1997) 。农村正规金融规模可以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数据中找到农村贷款项目统计, 主要是短期信贷。而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则需要通过测算获得, 因为这类型借贷缺乏公开的统计数据。

农村非正规信贷规模一般通过调查研究或者模型进行估计。从可行性角度看, 模型测算是可行的, 调研毕竟难以覆盖全国所有的省份和县区。本文将从金融与经济统计分析的理论视角, 立足实践操作的可行性来界定农村民间信贷的内涵, 运用货币金融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原理探询测算中国农村民间信贷规模的方法, 估测1978-2008年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 以此分析中国农村经济民间中金融支持结构发展变化趋势, 提出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结构变化

(一) 农村经济的正规金融支持程度

农村经济发展中正规金融的支持程度可以用农村经济的信贷化比率表示, 该指标是农村贷款与农村GDP的比率, 可以称为单位农业产值的款系数。这一指标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化深度。测算结果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 农村正规金融对农业生产的支持程度不断提高, 单位农业产值的贷款系数从1978年的0.12提高到0.52, 尤其是1999年以来, 农村正规金融规模不断扩大, 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 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与金融总量测算

农村非正规借贷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等小型经济主体。这类经济主体由于自身经济规模小、可使用的抵押资产价值小、借款数额也相对较小, 对于农业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而言, 为其提供信贷服务的相对成本比较高, 风险比较大, 缺乏积极性。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等小型经济主体的生产活动在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其贷款需求的条件下, 不得不借助民间的个人借贷、非正规金融等获得资金支持。作为制度供给, 非正规金融活动当中的各类组织形式, 在适应非国有经济单位多层次、多样化和分散性融资需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孙莉, 2000) 。农村民间金融是内生型金融形态, 是在需求拉动下生成的非正式金融制度 (王晓毅, 1999) 。因此, 测算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 从信贷需求角度进行研究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农业经济规模用AY表示。从投入与产出角度看, 农业生产的资本密集化程度并不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核算的农业生产中间投入的消耗系数在0.37-0.42之间, 其他产业的中间投入消耗系数平均介于0.5-0.6之间, 所有行业的平均中间投入消耗系数约0.5-0.51之间。中间投入主要是资本型投入品, 这表明, 农业生产中间投入消耗系数占全部GDP生产中间投入消耗系数的比重在81%-85%之间。这可以作为单位农业产值必要贷款系数确定的参数。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实现的GDP对应全部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实现一定的GDP需要依赖一定的贷款规模, 它是全社会未偿还贷款余额L与GDP的比率, 称之为单位GDP的贷款系数, 用KYL表示, 体现正规金融机构对经济活动的支持程度。农业贷款AL与农业产值AY的比是单位农业产值的贷款系数, 用KAL表示。既然农业生产的资本密集程度比较低, 那么, 参照农业生产中间投入消耗系数估计, 单位GDP贷款系数的81%-85%可以视为单位农业产值的必要贷款系数, 用KAL*表示。那么, 农村非正规借贷规模IL的测估模型为:IL=AY· (K*AL-KAL) 。对1978-2008年中国农村非正规贷款规模进行测算, 得出农村金融总量, 测算结果见表1。

(三)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变化分析

从测算结果看, 在1978-2008年的30年间, 中国农村非正规信贷规模从310亿元, 扩大到2008年的1万亿-1.15万亿左右, 年均增长率约为12.6%, 同期金融机构农业贷款规模年均增长率为18%, 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改革开放之初农村非正规贷款占农村信贷规模比重约71%-73%之间, 1982年达到最高值76.8%-77.9%左右, 最低值出现在2007年, 约34.6%-37.7% (变化趋势见图2) 。那么测算结果的置信度有多高呢?与国内其他学者早些年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何广文 (1999) 调查发现农户贷款中民间借贷的比重达到75%, 与本文测算的结果比较接近 (1997年为71%左右, 1998年为65%左右) ;王学信 (2006) 研究河南焦作农村民间借贷规模的结论是:农户对正规金融的融资意愿和承受能力偏低, 满足其金融需求的方式主要是非正规金融, 这与本文的测算结论基本吻合;温铁军 (2001) 调查全国15个省份的农村民间借贷发生率高达95%, 虽然数据高于本文的测算数据, 但反映的结果是一致的;曹力群 (2001) 估计的2000年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规模为1400亿元, 而郭沛 (2004) 估计的1997-2002年窄口径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介于1802亿元-2001亿元, 宽口径的规模介于2238亿元-2750亿元之间, 这些绝对规模数据与本文估计的结果有比较大的差异, 原因是本文所指的民间信贷当中包含了农户个人之间的借贷。

三、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深化, 新型金融机构培育,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结构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 2005年开始, 非正规金融对经济的支持程度首次降低到50%以下, 正规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大大提高, 农户通过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正规机构的借贷超过了借贷总额的一半。经济发展中的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供给主体结构变化, 形成了相对竞争型农贷市场格局, 逐步改变了农户融资难的局面。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结构的变化对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向纵深迈进, 金融抑制程度不断降低, 金融信贷市场不断完善。但是, 农村金融还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农村非正规金融还难以被完全替代。实践证明, 农村金融体制应遵循内生演进规律, 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尤其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 对于正规金融机构, 应稳定现有农村金融服务组织机构, 增加新的信贷服务供给主体, 确保农户借贷需要的满足率, 尤其是适度增加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投资信贷支持, 这也是稳定农业生产的金融基础。农村互助金融协作机制是正规金融良性发展的民间制度基础, 一家一户的分散型信用保障机制不能适应正规金融发展的需要, 完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与农户信用联保、互保机制, 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与金融改革的基础性举措。对于补充信贷市场的小型民间借贷组织, 金融监管和政策决策部门宜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尽快颁布和实施《放款人条例》, 建立起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外部风险控制机制, 如民间合会集体担保机制, 维护农村借贷市场的稳定和有序运行,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随着新型金融机构的培育,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非正规金融支持的状况正在发生着变化, 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适应, 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效开始显现,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文章通过测估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总量, 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结构的变化规律,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金融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金融结构,非正规金融

参考文献

[1]、曹力群.目前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市场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J].中国农村研究, 2001 (26) .

[2]、郭沛.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J].中国农村观察, 2004 (2) .

[3]、何广文.不同地区农户借贷行为及借人资金来源结构研究[R].农业部软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报告, 1999.

[4]、史晋川, 孙福国, 严谷军.市场深化中民间金融业的兴起[J].经济研究, 1997 (12) .

[5]、孙莉.中国民间金融的发展及金融体系的变迁[J].上海经济研究, 2000 (5) .

[6]、王晓毅.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村民间金融——温州市苍南县钱库镇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 1999 (1) .

[7]、王学信.农户的金融需求及其解决途径——焦作市农户金融需求调查[J].商业研究, 2006 (24) .

上一篇:煤层钻进下一篇:政府财务报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