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经济

2024-08-01

农村水利经济(共12篇)

农村水利经济 篇1

摘要:水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水利工程更是不可或缺,不但是因为其建设工期长,投资数额巨大,涉及的相关部门多,影响的范围广,也因为其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所以更需要做好与之相关的经济评价工作,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本文对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做笼统的分析,探究水利项目经济评价的特点,探讨如何将高度综合、以决策研究为核心的新型科学引入农村水利工程的决策过程。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

1我国目前水利工程经济评价过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正处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换言之,中国正处于 “不太富裕”的阶段,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却存在着可信度不高和持续性不长的问题,尤其是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经济, 这不但打乱了社会秩序,不能使有限的国家基础建设资金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也违背了这项工程所要求的职业操守,致使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风气。总结其问题产生的根源,也可分为以下两点:

1.1制度太过死板,高层人员作假

中国目前实施的水利工程投资体制以及项目的审批制度太过死板,某些甚至都不符合现实情况,这些制度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和部门为了使项目能够顺利审批通过, 纷纷故意夸大其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及其项目本身的利润额度,弄虚作假的行为层出不穷。

1.2技术太过低下,研究进展缓慢

大部分的水利工程之间都存在着间接利益和间接费用的关系,这就要求项目之间的研究要并驾齐驱,一起进行。然而目前国内、国外的很多相关联的项目综合经济评价的研究都处于低迷状态,无实质性的突破,但凡是涉及了项目之间的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工程研究层就只是简单地做一下定性的描述分析,并不深入地进行分析计量, 以至于直到目前仍未有一个通用的、可行性强的方法,用于处理这些项目的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

2我国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特点

2.1水利工程项目的效益多元

水利工程项目的效益本身就难以计算,因为其独具的区域性、综合性、难以协调性,不仅如此,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也难以达到一致。因此,对水利工程项目的估算难易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要对其进行估算,就要将项目放在一个多层次、多介质、多元化的综合个体中进行识别,再仔细地对其效益进行精确估算。

2.2水利工程项目具有社会公益性

水利工程项目本身并非私人盈利项目,而是社会公益项目,所以在对其经济评价中应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个体财务评价为辅。一旦是对国民经济评价有弊无利的项目,都是不可行的,无论其个体财务评价如何,都必须予以否定; 而对于国民经济评价可行的项目而言,只要财务评价也在大体的趋势上可行,则该经济评价属于可执行的项目; 当然若该工程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可行而财务经济评价不可行,在无替代方案的情况下,也要尽量对其进行国家政策性补偿及实施其他优惠政策。

2.3水利工程项目的功能性

有些水利工程项目是具有很多综合利用功能的,而对于此类水利工程项目来说,进行经济评价时就应当把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评价。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中的效益计算,就应当分为有无项目可对此获得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来进行计算。

3农村水利工程经济评价方法

3.1静态经济分析方法

在评估计算投资、效益以及年运行费用的计算中暂不考虑其时间价值,对于方案的选择是建立在国家规定的标准经济指标的基础上的评估方法,即称为静态经济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其计算过程相对比较简单、数据显示直观。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对概念的阐述也比较清楚。但静态经济分析方法的劣势在于投资是静止的,由于不考虑资金的时间变化,因而投资也不随时间变化,不能估测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效益。当然,实践证明,按照这种方法所进行的计算容易造成资金和物资的积压,增大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故而这种计算方法也是有很大的缺陷的。

3.2动态经济分析方法

动态经济分析方法不同于静态经济分析方法,它更侧重于将资金的时间价值包含在内同时进行经济分析,所以在实践中这种方法的使用量更大。在进行动态经济分析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工程项目的基准年、经济计算期和报酬率等相关参数。常采用的动态经济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其一是效益费用比法。效益费用比是指工程效益和工程费用的比值,该比值既可用经济计算期的总值,也可用年折算值。其二是内部回收率法。内部回收率即内部报酬率, 主要是指在某工程的项目内在的回收投资能力或内在能取得报酬的能力。对于这个数值的计算,即是要计算出在什么利率下,该工程项目的整个经济计算期内的效益现值与该工程的全部费用现值相等,且该工程方案的经济合理性是可以分析的。其三是投资回收年限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指工程投资从建成至获得回收的年限,即自工程基本建成之日始,往后各年的累计折算效益等于累计折算费用的年限。换言之,各年累计折算的纯效益和累计折算投资相等时所需的年限,通常采用列表计算的方法求得该数值。其四是净效益法。净效益是指在经济计算期内,效益和费用的差值,通常采用总值作为净效益数值,也可采用年值折算。

4农村水利项目效益与费用类型

( 1) 乡村生活用水效益。该效益是按照相应工程项目对乡村提供人畜饮用水的同时可以获得的效益计算。

( 2) 灌溉效益。该效益是按照相应工程项目对农林牧等农村生产活动提供灌溉用水的同时可获得的效益计算,通常采用多年的平均值。

( 3) 治理土地自然灾害效益。该效益是按照该项目可减免的自然灾害 ( 包括洪、涝、碱、渍等) 损失计算, 通常以多年的平均效益和特大涝水年效益来表示。

( 4) 其他效益。水利项目的其他效益主要指按照水土保持项目中水利措施的效益,该效益可与农林牧等措施相结合进行计算。水利工程项目费用的组成部分通常由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以及年运行费用组成。

5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步骤

首先,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分为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是指从国家的整体角度出发,采用 “影子价格”,计算该实施项目对国民经济的纯贡献, 由此来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财务评价是指从国家现行的财政税务制度和价格体系下,从项目的财务角度来分析,采用财务价格,计算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以及清偿能力,来研究该项目的财务可行性。故而,对于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应该以国名经济评价优先,前文在我国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特点中也提及此点,水利工程项目是具有社会公益性的项目,所以项目经济评价应国名经济评价为主,遵循抓效益与费用计算口径对应一致的原则,并且要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分析方法以动态经济分析方法为主,静态经济分析方法为辅。当然, 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经济评价各有各的任务和作用,国民经济评价更侧重于社会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该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评价该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财务评价则从项目财务核算单位的角度,分析测算项目的财务支出和收入。在进行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时,要两者相结合,有轻有重地进行。

6结论

水利工程项目不同于其他工程项目,在对其进行经济评价的时候,要在有相关社会经济资料调查、收集、分析并对其加以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的特点,有目的有技巧有方法地进行。本文主要是针对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行经济评价提出了基本方法和进行经济评价的依据做了粗略的分析,对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具体研究还有待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农村水利经济 篇2

时隔五年之后,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锁定为核心内容。

从水利部和农业部高层最近所透露的信息来看,“十二五”期间,全国水利建设总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来自中央的拨款就达到1万亿元左右。从中也可以基本确定,今年中国对水利项目的总投资在4000亿元左右。与“十一五”期间,7000亿元的总投资相比较,可以看出,中央对“水利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很大。不过,中国农田水利设施现状仍令很多专家甚至官员极度担忧。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微博)数次主持农田水利的调研项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70%以上的村庄没有任何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而能够获得国家投资的村庄仅占9.56%。他给出中国当前的农田水利欠账是3万亿的缺口。

财政部农业司司长赵鸣骥表示,目前全国18亿多亩耕地中,其中有55%的耕地完全靠天吃饭,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的损坏率接近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而中国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平均也只有0.45左右,是世界先进水平的一半,多方面薄弱的结果是,每年水旱灾害造成中国粮食损失大约1000亿斤。

冯广志是水利系统的一位老专家,退休之前,他担任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他表示,这几年中央大幅增加水利投入,但真正用于农田水利上的数字很少,去年只有100个亿。他认为,按照现在的投资速度,几十年才能还完对农田水利的历史欠账。但几十年后,新的欠账又出来了。

国家对农田水利的投入本来就很少,但本报获悉,很多年以来,每年都有部分农田水利资金被贪污、被挪用、被挤占的现象,手段和数目却都十分惊人。30年的“双失灵”

尽管中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增产,但陈锡文曾在多种场合表示,中国农业的基础设施是非常脆弱的。陈本人是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执笔人之一,可以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与他对农村水利设施的了解和担忧有很大关系。

很多业内人士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严重超期运行,中国现在很多农村的水利设施陈旧落后、老化失修现象非常严重,大部分都是兴建于上世纪50到70年代,而水利工程的寿命也就是二三十年。相当一部分水库已达到或超出规定使用年限,淤积、塌方、渗漏,灌不进、排不出的问题非常严重,基本都是带病运行,安全性和技术性都很差。水利部门有详细的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病险水库3.7万座,病险率高达43.7%,几乎都是中小水库。早在30年前,中国农村地区就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并藉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之后的农业大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目前,国家财政大力向 “三农”倾斜,党中央“一号文件”也屡次强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收入和资金投入能力较过去有大幅度提升,但中国农田水利设施的巨大优势却严重消失,究竟是缘于“缺钱”,还是“少人”,或者是另有其他原因? 带着这样的疑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早在六七年前,就带领调研项目课题组的几十名成员,深入全国十几个省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近两年,他又特别选择对遭遇水旱等严重灾害的重庆五区县、湖北荆门、山东肥城等小城市,以及河南、西南五省、江苏等多个农业大省做了实地调查研究。

他调查获得的结论是,总的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逐步进入市场和政府“双失灵”的局面,他所说的“双失灵”,具体来说,一方面,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地方政府则片面追求“市场化”,更多投入那些具有较高收益的城市水利建设项目,对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维护工作则有“甩包袱”倾向;另一方面,农民个体也因为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过低、农田水利设施的外部性较大、农村组织化基本解散等问题而缺乏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动力,最后导致逐步出现乡村农田水利残损破败的局面。

30多年的历史欠账,郑风田给出中国当前的农田水利欠账是最少3万亿的缺口。也许十多年甚至几十年能够还清这笔账,但正如冯广志所说,也许等我们刚还完,新的欠账就又出来了。“多龙不治水”

或许是因为站在不同的立场,来自水利、财政等主管部门的官员们则更着重强调国家投资水利的力度太小太弱。“欠账不还,老想凑合着维持下去,结果就是问题越来越严重。”一位水利部的老官员告诉本报。

农村水利经济 篇3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农田水利工程成为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命脉,它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对我国经济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为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对我国农村经济的提高与农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村经济;农业发展;重要意义

一、我国目前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状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现在,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具体如下:

(一)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快速的发展,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建设了许多的水库与灌溉区,所以,我国现在大多数运行的农田水利工程都是在这段时间内建设的,但是由于后来受到包产到户的影响因素,导致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经历了10年的低潮阶段。

(二)在我国的深化改革时期。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实施了“两工”的制度,从而使得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又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时,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又重新发展起来,农田水利工程又经历了一段高潮阶段。

(三)从新世纪时期到今天。我国又取消了“两工”制度,并且加大对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通过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增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一)增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增加了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的基础上还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还提供了优良的水利工程设备条件,为增加农民的工作效益与农民的收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增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农业由于受到了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四季温度以及季节变换经常会出现比较反常的情况,目前我国有不少地区的干旱、洪水等灾害情况也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旱涝灾害发生的次数比较频繁,旱涝灾害不仅会大大加剧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威胁效力,也造成了我国的农业经济的亏损也越来越多,因而要想改善我国农业的生产发展,首先就得加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田不发达的水利基础设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我国的农业发展推上顶峰。

(三)增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缓解目前存在的水资源紧张的状况。由于近年来,国家受到了人民的消费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我国的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以及降水量不断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加大。所以为了缓解目前我国的这种现状,必须得增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开拓新的水资源的基础上还要提倡人们节约用水的优良美德,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真正的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的状况。

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农村经济的重要意义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与农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可以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促进了农业增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节约了农村的农田用水量,减少了农田灌溉用水造成的损失。当在大涝灾害之年,在农田通水而且不缺少的情况下,这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建设来把多余的水储存起来,有利于以后在庄稼需要水的情况下,可以随时对庄稼进行放水灌溉。除此之外,瓜果蔬菜等实施节约水资源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加大对农业的节水力度,并且减少灌溉的用水损失,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对农业面造成污染,并且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度,合理发展水利工程的喷、滴灌工程,重点是发展浅湿灌溉技术,加大对人民群众的节水设施和技术的推广力度,从而有利于大大减少对水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达到节约农田用水的目的。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大促进了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生产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构成了比较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使得农业的生产条件能够更加完善,农业的生产能力也得到明显的提高,通过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区的建设,所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也越来越多样化,最主要的是推进了以蔬菜为主的结构调整,加大了农作物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了农村增长收入的步伐,进而从根本上真正的实现了“以水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贡献

近年来,由于部分地区受到了持续干旱,降雨量少等环境影响,使得整体水资源的总量也逐渐处于下降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又随着农民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就加大了我国人民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这样就出现了农业用水的供应与需求之间产生较大的矛盾,但是自从实施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后,多数地区水资源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所以说,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给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通过对蓄水量的增加调度,可以让我国多数地区当前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缓解,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还能够大幅度的改善我国农业基本设备的排灌系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由于在灌排的渠道上设立了分水口与农田制口,并且装设了两个闸的连接,具有既可以灌水又能够排的功能,大大的缓解了多数地区出现干旱的状况,而且还实现了冬种旱作的状况以及一年俩季种植的生产布局,从而达到最佳的收益。

(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还可以通过改变农作物的布局,大幅度的提高我国农作物的生产产量,这样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五、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在农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而且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虽然我国目前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与农业收入的增加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要想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与农业快速稳定的发展,还得注意节约灌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园园:浅议强化我国农田水利的建设举措[J],吉林农业,2013(15)

[2]李岐山: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1)

农村水利经济 篇4

1 水利建设以及农村发展之间的联系

从水利建设目的来看, 主要目的是促进农村发展, 以起到农业增产的效果。通过完善水利设施, 可优化农村的水利条件, 增强农田对各种灾害抵抗力, 包括水土流失等, 以此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1]。由此可见, 水利设施越完善, 农业产量也高。因此, 推动水利建设是提升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2 水利建设现状

从目前水利发展现状来看, 国内水利建设较为缓慢, 一些生产力较低的山区都没有基本的水利设施。由于缺乏充足的水利设施, 这些偏远山区的生产力难以提升, 导致农业产量达不到预计标准。如此一来, 这些山区的经济建设也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经济得不到发展的情况下, 更无法完善这些山区的水利设施。同时, 一些偏远地区仍沿用落后的经济模式进行发展, 许多农户对水利设施不够重视, 在农业生产中依旧采取人工作业的形式进行工作, 影响农业产量。此外, 一些山区对水利设施的操作及特点缺乏了解, 且在没有对修建现场进行专业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建设, 导致在修建一些水利设施中出现问题, 包括水利设施的修建位置、水利设施的选择类型及水利设施的使用规律等, 造成这些水利设施没有起到促进生产的效果[2]。由此可见, 国内水利设施以及管理模式均较为滞后。对此, 需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 满足农村建设的内在需求。

3 应对策略

3.1 出台水利建设的相关政策

从目前来看, 国内关于水利建设的保护政策相对较少, 这也是水利建设较为缓慢的根本原因。一些山区的水利建设项目是依靠农户筹集的资金得以开展, 这也给农户增加负担。不仅如此, 由于缺乏专业的水利修建技术, 导致水利设施难以达到运作高效及质量可靠的运行要求。要想全面改善农村现有的发展现状, 首要条件就是政策扶持。对此, 政府可结合农村经济特点及发展模式, 并参照相关水利建设条例, 出台一些与水利建设相关的政策, 加快水利建设的进度。同时, 政府可为水利建设项目提供支持, 包括经费支持及技术支持, 使水利建设项目可尽早开展, 并确保水利设施的质量及运行效率可达到农业作业标准。此外, 为了规范农户对水利设施的使用, 可针对水利设施的使用性质以及使用功能制定一些保护条例, 督促农户规范使用水利设施, 增加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3.2 引导员工对水利设施进行科学管理

通常来讲,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不仅在于水利设施是否充足, 还在于员工是否能够对水利设施进行科学管理。从以往水利设施的管理情况来看, 许多员工仍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不能及时对水利设施进行管理, 导致大量水利设施出现损坏, 给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对此, 应督促员工应时刻掌握水利设施的运行状况, 一旦发现水利设施存在问题, 就应及时修理这些设施, 以便保证水利设施的顺利运行。同时, 明确水利工作者的管理职责, 并向员工合理分配水利设施的管理任务, 增强水利管理的效率。此外, 水利工作者可相互进行督促, 确保各级员工可本着负责的态度对水利设施进行监管。

3.3 增强农户的生态保护意识, 防止水利设施受到灾害的破坏

通常来讲, 生态环境与水利设施有着密切关联。如果生态环境较差, 包括水土流失以及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 会导致水利设施无法稳定运行, 影响农业生产。对此, 应加强对农村环境的保护, 引导农户合理利用农村资源, 保证农村生态结构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同时, 禁止将化工、重工业以及林业等企业修建在农田附近, 以此避免大量废气、木屑及废水排入至农田附近的水域内。总之, 将生态保护及设施保护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 在保证生态环境以及水利设施稳定的前提下开展农业活动, 增加农业产出量, 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 结语

本文对水利建设提出一些看法, 旨在促进农村水利建设的作业水平。政府应依照农村经济特点以及发展模式, 制定水利建设的优惠政策;引导员工对水利设施进行科学管理, 并明确水利工作者的管理职责;引导农户合理利用农村资源, 在保证生态环境以及水利设施稳定的前提下开展农业活动。总之, 国内农村现有的水利设施相对较少, 应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 使水利设施可应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 增加农业的生产量, 以加快农村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张金丽, 林海, 刘芹.农业灌溉管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制与推广[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农村水利协会培训办法 篇5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供水管理,提高供水服务水平,按照“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共同发展“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现制定镇属水利协会培训办法。

一、搞好岗前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聘请有关专家、教授,集中学习农村供水、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知识,做到持证上岗。

二、开展农村水利协会管理交流活动,积极开展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水利的科技交流、信息交流、经验交流活动,倡导、借鉴经验交流成绩,弥补不足。

三、编印水利简报,定期或不定期编发协会简报,介绍有关活动动态、协会管理信息。

四、外地考察学习,结合本地农村水利协会管理实际情况,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

对农村水利工作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作;思考

农村工作是一项最基层,最直接的工作,它的工作直接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密切相关,依据农村工作的特点,我们必须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围绕保障农村稳定、粮食增收,节约水资源的根本原则,做到稳定、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确保水利工作在农村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1.农村水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水利工作,主要从事农村的水利规划、抗旱、防汛、除涝、工程建后管理、运用、水事纠纷等最基层的工作,农业发展由过去单一的靠粮食产量转变为抓粮食产量的同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由过去小手工作坊向机械加工转变,使农业经济逐步发展成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使得现有的农村结构,水利基础设施陈旧现状和保障能力与之不相适应,相对来说农村集镇化的发展,拉开了现实与发展之间的距离。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使得农村水利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农村基础设施陈旧,建设管理跟不上

农村的水利工程,水资源环境,农村灌排设施,防洪除涝等防御水灾害的设施,加上,一直困扰农民引水安全设施,都对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2农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一直以来农村主要是靠单一的追求粮食产量来增加收益,原有的水利工程能够主要满足现有粮食作物的需要。可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种农作物像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的种植,它们的生长对灌溉、抗旱、除涝、降渍等就有了严格的要求,这样一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给我们从事农村水利工作的工作者带来困扰。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小型水产养殖户的兴起,对水源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被人为污染,破坏,必将影响农村社会环境的稳定,造成社会矛盾与经济矛盾并存。

1.3农村水利产业结构主导地位的片面性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组织主导逐步向走向农民自主,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向出工转变,农民对水利建设的政策、投资上认识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均是公益性较强的项目,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主,辅以带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属于纯公益事业。政府在水利建设上给予了财政上的扶持。但是农民认识不到位的是,认为都是国家和地方财政负责建设,将自身的责任均依靠在政府的投入上。但实际上。对于防洪除涝上,真正的受益方是百姓,很明显完全依靠政府的投入是满足不了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应该是将农民自身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政府作为辅佐地位,才能有利于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2.今后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依据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一个既定的目标,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协调搞好农村的水利工作,在保障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基础上,协调好资源配置、社会稳定,加强农村抗旱、防洪、除涝、降渍等基本水害治理工作,完善农村水环境与农业灌溉用水的安全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水利工作者的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科学利用水资源,逐步提高农村百姓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活面貌。

2.1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面对近几年我国水资源明显短缺的实际情况,人们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均面临严峻的节约问题。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宣传水法知识,改善农村用水质量问题,采用最简洁的方式使农作物见最大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广节水灌溉方式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灌排渠系的防渗措施,发展微灌、管灌技术,在节约投资的情况下,尽量实施渠道衬砌化。以减少水量的流失。

2.2提高农业灌排标准,加大治理水环境

要深入实际研究农村灌排渠系的技术标准,合理规划设计,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及配套设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作用,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随着灌排渠系多年运行,加之管理不到位,很多灌排渠系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淤沙现象,要加大灌排渠道的清淤力度,加强水环境的宣传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2.3解决防洪除涝问题,提高农村引水安全和供水能力

农村集镇化的发展,使我们水利工作者面临解决小城镇防洪除涝等水害问题,重点解决短历时暴雨造成的内涝问题。加强农村水利工程防洪除涝的能力的同时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问题。农村居民饮用水以地下水为主,要想解决污染水源,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就必须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生产力布局上综合考虑,加强村镇科学规划设计,铺设自来水管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4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改善水利工程管理理念

合理利用有关水利的法律、法规、政策,对纯公益性的管理人员及单位要采用精简高效的原则,做好管养分开工作,尽量减轻财政支出。依据农村实际的产业结构特点,研究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政策,方针,制定防洪除涝标准,为农村水利工作服好务。农村水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在提高管理者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要明确责、权、利,对具有特殊性的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养护情况灵活掌握,做到协调合作,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农村水利服务体系,负责当地农村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与管理,防洪、除涝、降渍、抗旱,协助做好水行政执法和规费收缴,积极推广农村水利的新技术,制定监督机制,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促进科技性服务和指导性服务协调发展,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3.结语

农村水利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村环境安全与稳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化结构的调整,要求我们作为基层水利工作者,要不断充实自身职业修养,提高文化水平,懂得知法、懂法、合理用法,我相信随着水利工作的不断完善,必将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跟林,徐军.对农村水利工作的一点思考,2006.2.

[2]田洪江.优化工程管理农田水利,2008.

浅析农村水利现状及农村饮水安全 篇7

1 农村水利管理的现状

虽然这几年我国农村水利事业有较大的发展, 但还是有许多的问题。我国农村水利管理的现状:在我国农村的水利管理中, 由于基层水利单位资金不足等原因, 难以维持水工建设工作的正常实施, 甚至有些基层水利单位处于瘫痪或者半瘫痪的状态。

1.1 水利设施的老化

由于农村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数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修建的, 经过这么多年, 关键的水利设施都出现了设备老化、年久失修等问题, 并且没有保养, 故障率、维修率较高, 严重影响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

1.2 农村水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我国农村长期的粗放型农业的发展, 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 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一直残存在土壤和水资源中, 长期得不到净化, 对水资源造成了非常大的污染。工厂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 垃圾的随意倾倒都对水资源造成了破坏。

1.3 传统的水利管理体制落后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 水利管理还是以前的管理模式, 没有创新和改进。虽然现在对水利设施建设等硬件设施方面很重视, 但在管理体系上没有重视, 没有创新。没有引进先进的理念, 没有高水平的人才。管理问题上的一系列问题也很大地制约了我国农村的水利发展。

1.4 违反水法事件频发

在农村水利管理中, 对于法律的宣传教育一直很匮乏, 村民法律意识淡薄, 基层单位没有将水法条例宣传给管理人员和村民。造成在处理违反水法事件的时候, 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解决办法, 未能对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水利管理应对的措施应从以下几点加强:改善水利管理体制, 在水利建设以及行政管理方面都要重视。将施工和管理结合起来;加大农村水利的资金投入。从而保证水利管理的正常运行;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正确的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水源的涵养与保护工作, 让整个水利的管理都在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范围之内;加强普法宣传, 增强法制观念。加强对水法水规的宣传, 让管理人员明确水法的操作方式。

2 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不平衡

乡镇集镇所在地人口聚集饮水问题基本解决, 但边远山村和水源条件差的地方解决很少。

2.2 卫生设施简陋, 水质不达标

由于建厂选址没有统一规划, 建设标准不高, 卫生基础设施简陋, 水源防护条件差等诸多因素, 致使不少水厂供水水质不达标。水厂的管理不到位, 制水区与生活区分不开, 取水口及水源地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安全隐患极大, 潜伏着随时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

2.3 资金投入不足, 设备管网老化

多数水厂使用的机电设备已经相当陈旧, 管网也普遍老化, 水井的损坏现象也比较严重, 频繁的机电设备故障及管网滴漏给水厂带来了很大的维修工作量, 致使无法正常供水, 影响农村生产生活。

3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几点建议

3.1 提高认识, 强化责任

政府部门作为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主体, 对于这一事关农村人口身体健康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 对于解决这一民生问题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才能理解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强领导工作, 明确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 完善各级组织的责任考核制度, 建立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 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

3.2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饮用水建设规划的制定应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 及相关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相配套, 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并根据建设需要及发展情况分步进行, 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农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对距城镇现有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 可依托已有自来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或扩容改建已有水厂, 辐射延伸供水管网发展自来水。对人口较多, 水源水量充沛, 地形、管理、供水成本等条件适宜的地方, 可结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 统筹考虑区域供水整体发展, 合理规划水厂建设规模和供水范围, 新建适度规模的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

3.3 完善措施, 管好水源

水源地是饮用水的源头, 是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第一步, 因此要切实做好保护工作。要根据相关法规划定水源地保护区域, 制定有效措施, 完善管理办法, 确保水源地安全。

3.4 严格管理, 强化服务

卫生部门做为水质监测的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 促进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要做到水质的定期监测, 并将水质状况通报公众, 让群众放心饮用。农村供水站均要配备和使用加氯消毒设施, 加强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 确保饮用水质量。各供水站要建立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 按国家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检测供水水质, 并完善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制度。

3.5 强化宣传, 营造氛围

持续广泛进行饮用水安全和节约用水科普宣传, 宣传要做到受众范围大, 涉及范围广, 从而普及全民饮水卫生知识, 养成自觉节水习惯, 提高社会公众对于保护水资源的认识, 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 对于饮用水安全的认识, 做到社会积极主导, 公众全体参与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综上所述, 农村水利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水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明确问题、找出原因, 及时拿出具体解决措施, 保护农村饮水安全, 保障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摘要: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目标。因此要认真抓好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农村饮水安全解决了农村饮水的问题, 保障了农民生产生活。本文针对农村水利现状提出了解决办法, 从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农村水利经济 篇8

水利部办公厅2016 年2 月23 日印发了《2016 年农村水利工作要点》 (以下简称《要点》) , 提出2016年我国将启动实施“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加快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农田水利改革等。

《要点》指出, 2016年是全面加快“十三五”农村水利发展的开局之年, 要深化农村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要以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实现工程良性运行为重点, 指导各地大力推进农田水利改革。

来源:《经济参考报》

水利经济浅析 篇9

关键词:水利经济,水资源,探索与实践

水是生命的起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都江堰、郑国渠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古往今来人们在不停地探索和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一种资源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这种经济形态就是水利经济。

所谓水利经济,是指人类根据水资源条件在不同的区域所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经济系统。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理解,试对水利经济的概念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水利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水利是一切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建国以来,我国的水利事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但我们还应当看到,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依然是我们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瓶颈,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全面发展水利经济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二、水利经济的特点

1、系统性

水利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学系统,涉及到经济学中的供给、需求与市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同时还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等。

2、稀缺性

根据相关资料报告,中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5330亿立方米。其中,北方水资源量为476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8.8%;南方水资源总量2056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1.2%。世界人均水资源量为6918立方米/人,中国为2220立方米/人,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水资源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别较大,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难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量持续增长,水资源短缺将长期存在。

3、竞争性

水的问题,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水利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效、有序的竞争必不可少。这里其实是水与经济的关系。而经济发展,其承载力要有一个度。这种度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就是一个综合系统。一个流域应该有一个综合承载力。如果你超过了这个承载力,就会自然的产生竞争,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在开发、保护、竞争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4、其它特性

水资源说到底它是政治问题,政府在水利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水资源的特性决定了水利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水利设施加大了投资力度,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更加重视,这给现代水利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水利经济的组成

1、从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发展的水利经济

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是指其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所体现的特征。自然水经过加工处理以后能成为生活消费用的饮用水、工业用水等等。这些都是水资源自然资源属性的具体表现,它能够为人类产生经济价值提供效益。从这方面发展的水利经济体系主要包括水利工程、自来水供应、农田灌溉及节水工程等,其中节水技术是现代水利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2、从水资源的资产属性发展的水利经济

水资源的资产属性是指仅仅通过水的所有权的运用便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所体现的特征。作为自然资源之一的水资源,其第一大经济特性就是稀缺性,其稀缺性同时包含着物质稀缺性和经济稀缺性两个方面,当一社会机构取得一定的水域所有权后,那就视为生产工具,能为所有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方面主要包括水电工程、水产养殖、水运、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等。

3、从水的环境资源属性发展的水利经济

水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在作为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要处理分解、净化还原、转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它有害影响等,这就需要使用者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其进行保值和增值,由此产生出来的经济产业包括污水收集与处理、水环境监测与评估、水生态保护、水体净化与恢复技术等。

4、从水的生态资源属性发展的水利经济

水资源还具备与人类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或无关的生态功能。这部分功能表现为:水资源不仅是生命的构成要素,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生命系统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的必备要素。所有的自然生命都包含水,都需要水来维持。从水的生态资源属性发展的水利经济主要包括绿化建设、植被与恢复、湿地保持、地下水保护等。这些是生态和环境的基本要素,也是水利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

四、现阶段如何正确发展水利经济

水利经济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模式,现阶段水利经济则是围绕水资源的属性体系建立起来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经济系统。要把和水相关的因素,整合成一个系统,不是靠一个个分散的部门能够管理好的,而是要更好的发展水务一体化体系建设;强调资源整合和政府及市场调节作用。

1、政府的作用

水资源属国家和集体所有,水务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实行水资源的使用权与市场化的原则,政府保留水资源用于生态保护的权利,行使生态保护的一切职能;制订水资源产权相关法律和规划,确定不同水域的功能;制订一般水产品和服务产业的市场动作规则。

2、市场的作用

市场在发展水利经济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有:按相关法律和规划配置水资源的使用权,由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决定水资源的供应数量和价格,市场的作用重要是调节,调节的手段是税收,主要有水资源费、排污收费等,它是一种广泛的调节手段,起到优化水环境保护,使得企业无法通过增加污染排放获得额外收益,从而达到节约减排目的,实现社会、企业、个人的和谐统一。

农村水利经济 篇10

今天, 我们在这里召开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 总结第七届理事会工作, 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 这是水利经济研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陈雷同志高度重视水经会工作, 专门做出重要批示:“多年来, 水利经济研究会围绕部党组中心工作, 服务水利改革发展大局, 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希望以换届为新的起点, 取得新的成效和进展。”借此机会, 我谨代表水利部和陈雷部长, 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广大水利经济研究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 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第七届水经会取得的成绩

开展水利经济研究工作, 可以为提高水利工程效益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科学方法, 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为水利事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978年, 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倡导, 经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等部领导批示, 决定成立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1980年11月3日, 在湖北省丹江口水库水经会正式宣告成立。30多年来, 在历届部领导的关怀下, 在张季农、綦连安等老领导的具体领导下, 在部有关司局和单位的支持与帮助下, 水经会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 针对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大力开展水利经济研究等相关工作, 取得了可喜成绩, 得到部领导的肯定, 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是课题研究成果丰硕。20世纪80年代, 研究提出了“商品水”概念, 围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财务评价、社会评价、后评价以及水价和水利投融资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 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对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参与完成的水利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获得水利部1995年度科技项目三等奖;在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上, 编著出版的《水利建设项目社会评价指南》、《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对开展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近年来开展的区域供水系统水价政策、水资源费征收对水价因素影响分析与评估等专题研究成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 一些成果已被应用到具体工作中。

二是调研与培训成效显著。围绕水利多种经营、水务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问题开展调研活动, 为相关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基础性支撑。配合部有关司局就水价改革及收费情况进行调研, 为出台“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实施意见”提供了依据;参与关于根治太湖水污染的调研、黄委实施调水调沙的调研, 起草的调研报告得到有关领导的肯定。近年来, 举办或承办了水利经济、行政许可、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等主题培训班, 促进了水利经济政策法规知识的普及。

三是学术交流与研讨广泛深入。积极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 为广大水利工作者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围绕水利多种经营、水价、水权与水市场、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等召开多次学术研讨会, 与会者累计达上千人, 提交学术论文数百篇, 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为水利经济领域信息、思想、观点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 促进了水利经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四是地方和流域水利经济研究活动有声有色。各地水利经济研究会 (或专业委员会) , 围绕本地区和本部门的中心工作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 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及专项课题研究。如河北省水利经济研究会组织了对水价问题的研究, 为合理核定水价, 推动全省水价改革提供了依据;珠江水利经济研究会对珠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利工程后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积极组织或参加了东亚洪水、国际小水电等学术研讨会。

五是学术期刊水平不断提高。会刊《水利经济》是以技术性为主、兼有学术性和管理性的科技期刊, 是全国唯一的水利经济专业期刊, 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主要刊载水利经济理论、水权与水市场、水利工程社会评价、工程经济、水利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论文。1998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后, 刊物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已成为全国水利经济研究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简报》不定期出版, 已累计出版70多期, 及时反映了水利经济研究动态, 起到了沟通情况、传播信息、交流经验的作用。

二、准确把握水利经济研究工作发展的方向

2011年1月, 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发布, 从战略定位、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等方面, 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中央首次就水利工作出台的综合性文件, 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水经会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1号文件, 结合自身特点, 找准水利经济研究工作切入点, 调整工作思路, 拓展业务范围, 深化水利经济研究, 更好地服务于水利跨越式发展。

一是加强水利与国民经济关系的研究。中央1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 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这是对水与水利重要性的深刻诠释。从“农业的命脉”到“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再到“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水利地位逐步提高, 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更为凸显。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首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 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迫切要求深入研究水利在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中的作用。

二是围绕加快发展民生水利有关问题开展研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 是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优先, 解决好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在防灾减灾中突出民生, 把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作为群众安置和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在水利建设中突出民生, 把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作为水利建设的优先领域;要在水利管理中突出民生, 把维护群众的基本需求与合法权益放在水利管理中的突出位置;要在水利改革中突出民生, 把水利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让水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 水经会应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农村水利、防洪保安、供水保障、生态建设等民生水利问题作为开展水利经济研究与专项调研的工作重点, 及时反映群众需求, 促进人水和谐。

三是围绕实化细化水利投入政策开展研究。为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力争实现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导向明确、操作性强的水利投入政策措施, 包括: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建设基金延长到2020年;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 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等。这些政策措施是从根本上改变水利投入规模不足、波动性较大、基础不牢的关键举措。为确保这些政策措施真正得到落实, 需要逐一对其细化和实化, 水经会应在己有工作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各级财政水利投入增加渠道、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办法、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完善、水利融资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四是围绕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研究。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这标志着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已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国家的重大战略,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要明确“三条红线”, 严格责任考核。维系水的自然循环和水资源承载能力, 需要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在有限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约束下, 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需要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要求和维系水体自净能力, 需要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落实三条红线, 扭转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污染严重的局面, 让水资源要素在我国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中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真正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 要配套实施一系列措施, 研究建立一整套指标体系, 制定出台一系列标准。水经会要积极开展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主要指标监测与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为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撑。

五是围绕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开展研究。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不顺、改革滞后仍然是水利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障碍。良性运行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尚未有效建立, 合理的水价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艰巨。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 兼顾效率与公平, 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些措施既为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也为进一步深化水利经济研究工作、破解水利改革发展难题指明了方向。水经会应致力于破解水利发展的深层次制约, 增强水利事业的生机活力, 围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资源费、城市供水价格、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污水处理、再生水价格和农业水价等主题, 开展专题研究与实地调研, 认真分析各地实际情况, 形成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与调研报告, 为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管理及水价政策出台奠定基础。

三、努力开创水利经济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面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机遇、新目标、新任务, 水经会要紧紧把握, 明确定位, 创新思路, 围绕水利中心工作, 全面提升研究能力和服务水平, 努力推动水利经济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 明确定位, 创新思路

一是定位要准确。作为部直属的学术性社会团体, 水经会要针对水利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积极组织开展专题研究与调研;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功能, 组织开展全国或区域性专题学术交流活动,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架起部与会员、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 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通工作;充分发挥专业指导与协调作用, 整合各种学术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影响力, 营造良好的水利经济研究工作社会氛围, 调动广大会员参与水利经济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思路要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 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 深入分析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 提出新思路, 解决新问题, 与时俱进, 勇于探索。要开阔水利经济研究工作视野, 拓展工作范围, 力求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要维护好、服务好水利改革发展大局, 统筹安排好水利经济研究工作的各项内容, 抓住重点、触及热点、突破难点、培育亮点, 以点带面, 推动水利经济研究工作全面发展。

三是关系要清晰。在水利经济研究工作中, 水经会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要处理好与指导司局、挂靠单位、会员及其他社团之间的关系, 积极配合部有关司局的工作, 充分借助挂靠单位的研究力量, 竭诚为会员做好服务, 加强与其他社团的交流。要处理好经济研究与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 以服务社会、服务水利改革发展、服务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不断提升水利经济研究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处理好近期工作安排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 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以中央1号文件为新起点, 以支撑水利跨越式发展为目标, 在做好换届工作、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 抓紧制订水经会发展规划, 有效整合资源, 拓宽业务领域, 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 着眼全局, 突出重点

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提出了新目标和新任务。水经会要深刻认识水利经济研究与水利改革发展的紧密联系, 在水利改革发展进程中找准位置, 把握好发展方向, 利用好发展机遇。既要立足当前抓落实, 又要着眼全局谋长远;既要全程参与, 服务水利改革发展大局, 又要根据实际情况, 突出水利经济研究工作重点。

一是搭建交流平台。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致力构建多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机制, 努力打造学术交流品牌。要紧紧围绕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等关键问题, 组织水利经济学术论坛, 广泛邀请有关领导、行业内外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结合区域水利工作特点, 组织召开区域性专题讨论会;探索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借鉴吸收国外新理念。

二是深化课题研究。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 水利经济研究工作要切实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中心, 着眼于水利经济研究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水利改革发展现实问题的思考, 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发展亟待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公共财政投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计提使用土地出让收益、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等重大水利经济政策问题开展研究, 努力拿出一批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的研究成果。

三是积极开展调研。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解题之方, 也是水经会的优良传统。新时期水利经济研究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光凭经验办事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要整合好会员资源, 尽快建立起水经会牵头协调、广大会员参加的调研机制。围绕水利中心工作, 结合水利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积极开展重大水利经济政策与专题调研, 统一组织、统一行动, 集中优势力量, 深入调查, 破解难题。

四是搞好宣贯培训。在宣贯培训工作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从广大会员以及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 从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理解人的角度来谋划和开展各项工作;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 以会刊《水利经济》为窗口, 宣传行业内外优秀水利经济研究的学术思想, 宣传国家水利经济政策法规, 扩大会刊社会影响;开展水资源节约、保护宣传活动, 做好水利经济研究优秀成果、水利经济政策法规实施成效等展览工作;为广大会员举办水利经济政策法规学习培训班, 提高水利经济研究工作者的政策水平及法律素养。

(三) 提升能力, 优化服务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理事会、办事机构和会员队伍建设, 积极构建水利经济研究工作网络, 整合和发挥会员的学科和人才优势, 在联系、交流和协作的基础上, 提高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外部研究力量, 努力打造核心层强势、紧密层稳定、松散层广博的水利经济研究工作队伍。

二是增强服务意识。立足社团的服务属性, 转变服务观念,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及时发布水利经济政策法规信息和展示学术成果;积极组织会员对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探讨;为会员提供水利经济政策法规咨询等多种服务, 支持会员发展。

三是推进内部改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长办公会议等议事规则和制度, 规范学会管理;探索人才选拔、培养新机制, 吸引一批信得过、有能力、想干事、愿奉献的人才参与社团工作;完善水利经济研究工作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四) 凝心聚力, 共谋发展

作为部直属社团, 水经会的良性运转与发展壮大离不开部有关司局、挂靠单位及广大会员的支持和帮助。指导司局要切实发挥业务指导作用, 提高水经会服务能力;有关司局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水经会承担更多的任务、发挥更大的作用;挂靠单位要尽可能地发挥研究与技术优势, 支持水经会深入开展水利经济研究与专题调研;广大会员要主动关心水经会的发展, 为其发展出谋划策。大家群策群力, 创新思路谋发展, 继往开来绘新篇。

同志们,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做好水利经济研究工作, 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1号文件, 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加快推进民生水利发展, 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奋勇拼搏, 扎实推进新形势下水利经济研究工作, 为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农村水利经济 篇11

“陆良模式”的历史性。历史选择了陆良。2014年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陆良调研农村水利建设时得知,云南由于特殊的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在陆良县小百户镇炒铁村委会,每年有350多万方水可供灌溉,但由于缺乏灌溉配套设施,1万多亩耕地处于有水用不上的缺灌状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中坝村虽有一些小型水利设施,但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生产用水不收费,水利工程无人管、无钱修,全村7900多亩耕地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汪洋副总理听后心情凝重,提出了“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总体要求,并将陆良恨虎坝中型灌区作为全国的试点,探索建立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以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015年3月18日,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考察调研曲靖市陆良县恨虎坝中型灌区创新机制试点项目。李纪恒说:“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抓紧抓好,稳住粮食生产,保护好耕地,指导农民搞好种植结构调整,加大农资供应保障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当前,要把春耕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扎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不误节令、不违农时。”陆良县“牢记使命,不负重托”,以“抓住历史性机遇、担起历史性责任、做好历史性改革”的精神,采取“时间倒排、目标倒逼、任务倒追”的措施,严格落实责任制,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成功地完成了试点目标,成为了中国农村水利改革的试水者、开路者。

“陆良模式”的责任性。责任是使命。陆良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针对试点点多面广、同步开工、工期短的实际,他们在制订工程实施计划时,一方面根据工程类别和就近方便等因素,把试点工程划分为12个标段,在全国范围公开招标后同时开工实施,加快了工程进度;另一方面跟班作业勤服务。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参建各方采取“5+2”“白+黑”的办法,取消了所有节假日和双休日,只要施工在进行,质量监理人员、技术人员、协调人员就必须随时保持工作状态,手机24小时开机,通过全程跟踪、随机抽检、现场指导、停工整改、突击清障等方式,及时化解和处理了工程建设中的各类障碍和各种问题,为营造“零障碍”施工环境做出了积极努力,使得整个工程不到四个月就顺利完工,从而创造了令人称道的“陆良速度”。

“陆良模式”的可复制性。按照国家水利部和云南省水利厅的部署,陆良承担着云南省水利改革“三项试点”中的两项试点任务。两个试点的建管机制,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七项创新:建立初始水权分配机制。县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自上而下逐级分解到乡镇、村、项目区、农户。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参考测算的水价,国有水价发改局批复,末级水价合作社协商发改局备案批复。节水激励约束和精准补贴机制。用水户限额购买后节约的水资源,由县政府加价回购。在中坝试点区,若遇特殊年景用水合作社年水费收不抵支时,差额部分由县级财政补贴。合作社主体责任机制。动员项目区群众依法组建用水专业合作社。把管理权、养护权交给群众、放给社会。国有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恨虎坝中型灌区试点项目区的骨干工程由各级财政投资建设,产权归国有。引入社会资本建管机制。恨虎坝试点区,通过发布公告和竞争比选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中选企业与所在县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在履约保证金汇入指定账户后与项目区农民用水合作社共同组建有限公司,由新组建的有限公司负责田间工程的投资、建设、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向用水户收取水费,在项目区政府鼓励和引导有限公司拓展经营服务范围。社会资本投入建设的工程其产权归其所有,并依法享有转让、转租、抵押等权益,经营满三年后股权可以转让;在灌溉保证率85%、仅考虑供水收益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年均资本收益率为9.8%,让资本收益率高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在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情况下,投资企业资本收益和折旧之和低于7.8%时,由政府补足相应缺口部分资金,降低企业投资风险。田间工程管护机制。股份公司投资建成的田间工程由公司承担管护责任,真正实现田间水利工程建成后“有人管、费能收、坏能修、长受益”的改革的初衷,在全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推广意义。

“陆良模式”的效益性。效益是项目的价值和基础。经测算,陆良的水利项目实施后,已实现了三赢:群众效益上,项目实施前,项目区亩均年收入7523元,亩均拉水费用及劳力合计支出780元,灌溉成本占亩均年收入的10.37%。项目实施后,亩均纯收入增加1777元,灌溉成本亩均合计支出393元,占亩均年收入的4.23%,节约灌溉用水成本387元;同时灌溉设施配套到田间地头,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每亩可减少灌水劳动力6个,可以外出务工或发展其他家庭经济,进一步增加收入。投资企业增效上,正常年景企业可在7年内收回投资;还可在20年运行期内获得年均资本9.8%的收益率。项目区以外,企业可拓展农业综合生产等以壮大企业实力。政府效益上,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85,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另外还通过建立产权明晰、责任落实、经费保障的工程运行机制,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参与农田水利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水利工程一年建、两年用、三年坏,有人用、无人管的难题,为实现工程持续、良性运行提供了机制保障。

“陆良模式”的广泛性。群众参与的广泛性是农田水利改革成功的关键。在试点工程中,陆良广泛发动群众,让广大群众了解农田水利改革、支持农田水利改革、参与农田水利改革,确保实现农田水利改革目标。他们在工程建设中,通过项目区村委会召开党员会、户代表会、村民大会等方式,虚心听取群众对项目实施的好建议、采纳村组干部和群众的好主意、好办法,使施工方案不断地得到优化,在处理施工时间与农耕节令、场地清障与农事活动等诸多矛盾方面,都坚持群众利益优先的原则。同时,在每一个项目区都设了群众监督岗位,由村组安排人员对工程建设各个环节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通过与当地村组干部和农户的深度接触,群众对水利改革的认识日益加深,参与改革试点的积极性和配合改革的主动性逐渐增强,大大减少了工程建设中的障碍,也为项目建成后的运营建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陆良模式”的安全性。安全性意味着平安、幸福。面对项目总投资达6087.81万元,工程关乎全国农村水利改革大局,陆良严把质量安全、生产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关。在工程建设监管上,严字当头,宁当恶人、不当罪人;在安全生产上,一丝不苟地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在资金安全管理上,坚持按进度、按财经规定、按审计结论拨付工程款。对不按招标文件进场的管材,坚决拒绝使用;对开挖深度不够的沟槽,坚决返工;对不按规定方式试压的管道,一律不签字认可,实行设计、施工、建设、监理“四方签证”的质量把关机制,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在干部的任用上,用行动践行“干净干事、担当有为”的廉政勤政政策,使试点工作取得“工程优良、干部优秀”的圆满结果。

“陆良模式”的乡村提升性。“宜居、宜业、宜游,村美、民富、人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陆良在试点推进工作中,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创造条件、整合资金,修建和完善了项目区的田间机耕道路,并帮助项目区解决了群众饮水安全、水环境整治、小流域治理、小坝塘除险加固等工程,推进了项目区所在村委会“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着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陆良在中国农田水利改革中创造出的“陆良模式”,在全国是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

县域农村水利工作的思考 篇12

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建设、管理及其他有关水问题方面的工作, 包括农村水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它涉及到闸、站、堤、河流、沟渠及水利配套设施, 分为农村蓄水设施、引水设施、输水配水设施、提水设施、田间灌溉设施、防洪、抗旱等抗御水灾害设施和生活供水设施, 是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镇村居民生活创造条件的基础设施。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原来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 以种植水稻、大豆、玉米为主, 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是,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对灌溉、抗旱的标准与原有的设施不一致, 其标准更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化行为, 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 给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带来了困难。

二是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 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 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 也影响到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费的收缴。

三是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目前,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 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意见转变, 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向尽可能出工转变, 由政府组织号召向“一事一议”转变, 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环境与投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四是应正确理解水利产业政策。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项目, 指防洪抗旱工程、农田灌溉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工程等;另一类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 指供水、水面养殖、水利综合经营等。如果按照这一划分, 农村水利建设中的许多工程都是公益性较强的工程, 都需要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但是, 正因为有了这一工程性质划分的误区, 导致了农村水利投入主体不明的缺陷。对农民来说, 有了这一划分, 都把防洪抗旱工程、农田灌排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水资源、水环境的治理作为政府投入的主体。但实际上并不尽然, 因为对于流域性的防洪工程是公益性的, 其受益者和受益范围都非常明显, 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农田灌排工程应该是农业生产性的工程建设, 其受益范围和受益者也非常明显, 不应该把政府作为投入的主体, 相反农民应该成为农业生产投入的主体。

2 今后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一个目标” (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 , 利用“两大优势” (即水资源优势和水务一体化优势) , 确立“三个协调” (即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 不断完善“四个体系” (即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和农业灌溉安全体系) , 发挥“五个方面作用” (即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观水平、提高水资源科学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

一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 有利于解决农业污染, 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 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

二要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对农田灌溉、抗旱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要加强对灌溉、抗旱技术标准的研究。

三要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近年来, 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 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 死鱼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 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 保护农村水资源, 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越来越显得重要。

四要加快小城镇防洪、抗旱工程建设。随着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小城镇防洪、抗旱问题, 特别是从抗御突发性暴雨受到的灾害影响来看, 农村城镇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短历时暴雨的排涝要求。

五要提高农村供水能力。目前, 农村居民饮用水和农村工业用水主要是利用地下水, 出现了农村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 必须提高农村特别是城镇的自来水供水能力, 加快管网建设, 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

六要强化防洪、抗旱工程的管理。防洪、抗旱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工程,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因此加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第一, 要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 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二是用足用好已出台的有关费用征收政策, 三是对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水土资源或经营性资产, 再通过出租、承包等形式获取收益。第二, 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 对公益性工程的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 要做好管养分开和市场化机制操作工作, 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负担。第三, 要研究制定防洪、抗旱费收取使用办法, 要根据当地工情、水情和种植养殖业及加工业经济特点, 研究制定防洪、抗旱标准, 提供优质服务;按照能源费、工资、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等核定防洪、抗旱费, 细化受益面积、保护人口、企业产值、种植、养殖业等负担比例, 由管理单位向受益个人、受益单位收取防洪、抗旱费, 由县及县以上政府出台政策, 建立财政、集体 (或企业) 和个人共同负担机制, 解决防洪、抗旱费用问题。

七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改革。农村水利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 不具有完全市场化的竞争能力。目前,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 一家一户办不好的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应该通过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来进行解决。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 明晰工程所有权, 放开建设权, 搞活经营权, 规范管理权。

3 主要措施

第一, 农村水利现代化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 并适度超前。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 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装备农村水利, 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的观念指导农村水利, 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保障, 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的转变, 实现农村水利的新飞跃。

第二, 要建立税费改革后新的投入机制。过去, 农村水利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成绩, 其中关键的一条是有比较可靠的资金来源和劳力投入, 走的是“完成土方靠劳力, 筹措资金搞配套”的路子。但是, 随着乡镇企业转制, 农民增收速度缓慢, 财政投入不足, 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实行“一事一议”, 这对农村水利发展带来了新的影响, 使农村水利发展机制特别是投入机制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 各地要积极探索, 尽快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农村水利投入机制。

第三, 要加强农村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水利站是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 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 主要职能是负责本乡镇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防汛抗旱, 灌溉排涝, 水资源管理, 协助做好水行政执法和规费收缴, 并做好机电排灌站的运行管理, 新技术推广等。镇站人员事业经费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计划, 并通过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再下拨到镇站。要实现事企分开, 精简乡站事业编制人员。

参考文献

上一篇:历史教学与多媒体应用论文下一篇:污水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