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科技

2024-07-19

农村水利科技(精选12篇)

农村水利科技 篇1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也是水利建设的重要工作, 是当前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是一项农村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有利于保证工程建设的完成和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1 农村水利管理的现状

虽然这几年我国农村水利事业有较大的发展, 但还是有许多的问题。我国农村水利管理的现状:在我国农村的水利管理中, 由于基层水利单位资金不足等原因, 难以维持水工建设工作的正常实施, 甚至有些基层水利单位处于瘫痪或者半瘫痪的状态。

1.1 水利设施的老化

由于农村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数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修建的, 经过这么多年, 关键的水利设施都出现了设备老化、年久失修等问题, 并且没有保养, 故障率、维修率较高, 严重影响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

1.2 农村水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我国农村长期的粗放型农业的发展, 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 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一直残存在土壤和水资源中, 长期得不到净化, 对水资源造成了非常大的污染。工厂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 垃圾的随意倾倒都对水资源造成了破坏。

1.3 传统的水利管理体制落后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 水利管理还是以前的管理模式, 没有创新和改进。虽然现在对水利设施建设等硬件设施方面很重视, 但在管理体系上没有重视, 没有创新。没有引进先进的理念, 没有高水平的人才。管理问题上的一系列问题也很大地制约了我国农村的水利发展。

1.4 违反水法事件频发

在农村水利管理中, 对于法律的宣传教育一直很匮乏, 村民法律意识淡薄, 基层单位没有将水法条例宣传给管理人员和村民。造成在处理违反水法事件的时候, 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解决办法, 未能对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水利管理应对的措施应从以下几点加强:改善水利管理体制, 在水利建设以及行政管理方面都要重视。将施工和管理结合起来;加大农村水利的资金投入。从而保证水利管理的正常运行;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正确的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水源的涵养与保护工作, 让整个水利的管理都在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范围之内;加强普法宣传, 增强法制观念。加强对水法水规的宣传, 让管理人员明确水法的操作方式。

2 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不平衡

乡镇集镇所在地人口聚集饮水问题基本解决, 但边远山村和水源条件差的地方解决很少。

2.2 卫生设施简陋, 水质不达标

由于建厂选址没有统一规划, 建设标准不高, 卫生基础设施简陋, 水源防护条件差等诸多因素, 致使不少水厂供水水质不达标。水厂的管理不到位, 制水区与生活区分不开, 取水口及水源地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安全隐患极大, 潜伏着随时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

2.3 资金投入不足, 设备管网老化

多数水厂使用的机电设备已经相当陈旧, 管网也普遍老化, 水井的损坏现象也比较严重, 频繁的机电设备故障及管网滴漏给水厂带来了很大的维修工作量, 致使无法正常供水, 影响农村生产生活。

3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几点建议

3.1 提高认识, 强化责任

政府部门作为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主体, 对于这一事关农村人口身体健康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 对于解决这一民生问题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才能理解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强领导工作, 明确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 完善各级组织的责任考核制度, 建立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 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

3.2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饮用水建设规划的制定应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 及相关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相配套, 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并根据建设需要及发展情况分步进行, 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农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对距城镇现有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 可依托已有自来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或扩容改建已有水厂, 辐射延伸供水管网发展自来水。对人口较多, 水源水量充沛, 地形、管理、供水成本等条件适宜的地方, 可结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 统筹考虑区域供水整体发展, 合理规划水厂建设规模和供水范围, 新建适度规模的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

3.3 完善措施, 管好水源

水源地是饮用水的源头, 是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第一步, 因此要切实做好保护工作。要根据相关法规划定水源地保护区域, 制定有效措施, 完善管理办法, 确保水源地安全。

3.4 严格管理, 强化服务

卫生部门做为水质监测的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 促进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要做到水质的定期监测, 并将水质状况通报公众, 让群众放心饮用。农村供水站均要配备和使用加氯消毒设施, 加强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 确保饮用水质量。各供水站要建立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 按国家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检测供水水质, 并完善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制度。

3.5 强化宣传, 营造氛围

持续广泛进行饮用水安全和节约用水科普宣传, 宣传要做到受众范围大, 涉及范围广, 从而普及全民饮水卫生知识, 养成自觉节水习惯, 提高社会公众对于保护水资源的认识, 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 对于饮用水安全的认识, 做到社会积极主导, 公众全体参与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综上所述, 农村水利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水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明确问题、找出原因, 及时拿出具体解决措施, 保护农村饮水安全, 保障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摘要: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目标。因此要认真抓好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农村饮水安全解决了农村饮水的问题, 保障了农民生产生活。本文针对农村水利现状提出了解决办法, 从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农村水利现状,农村饮水安全

农村水利科技 篇2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7月9日,中国最高规格的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第一次把治水放到了治国的高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

我国政府一贯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我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而已改成的8.76亿亩灌溉耕地,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的土地构成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全县拥有各类水利工程3.05万处。其中,中型水库4座,中型河坝3座,机电排灌站3处,1 中型水轮泵1处;小(一)型水库23座,小(二)型水库177座,骨干山塘1.83万口,河坝1189处,总蓄、引、提水量达到3.4亿立方米,占农业灌溉总需水量的72%,是全县农业丰收的有力保障。“十一五”期间,该县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战略,大力推进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先后3次被湖南省政府授予水利建设最高奖——“芙蓉杯”奖,但该县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同样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水库山塘功能退化,安全隐患大。全县农村水利工程绝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运行时间长,设备陈旧老化,缺乏有效维修,带病运行,病险隐患多。207座上型号水库存在病险问题的有74处,病险率36%。山塘的数量和质量逐渐下降。水岭乡原有的129口山塘50%已经荒废,部分改为旱土或造林,30余口骨干山塘由于淤泥堆积,蓄水不足,导致灌溉面积锐减,防洪抗旱能力显著下降。

二是渠系灌溉能力衰退,水量利用率低。全县原有中、小型水库灌溉渠道1500多公里,由于自然灾害和年久失修等原因,渠系损毁较多,现能通水的渠道不足700公里。如金江水库设计灌溉面积8万亩,现实际灌溉面积不到3万亩,灌区渠道从原通水长度的151公里缩短到30公里,仅为过去的20%,水量利用率不到30%。

三是提灌设施损毁严重,抗旱能力差。全县共有机电排灌 2 设施200余处,目前已损毁或基本丧失提灌功能的机埠达140多处,约占70%,灌溉能力大幅下降。湘泵原灌溉大江口、石期市两个乡镇9个村1.1万亩稻田,因设备陈旧老化毁损,目前只能灌溉约4000亩稻田。石期市镇共有电排9处1l台机组1080KW,现能正常运行的只有3处4台机组280KW,灌溉能力从原设计灌溉面积的3.64万亩锐减到1.1万亩。

四是规划建设总体滞后,资金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加大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但由于水利工程多而散,总体建设资金不足,投放分散,在统筹安排上难免出现“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和“撒胡椒面,的现象,建设效果不明显,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呈下滑趋势。

五是工程运行管理困难,建管难度大。现有的水利设施由于维护资金困难,运行经费无来源保障,管理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而近年来,通过争取国家投资、“以奖代补”、“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多种形式新建的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也由于建管体制未能同步进行,导致新建工程-----------

二、农村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

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 3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利设施基础弱,标准低,老化严重。当前农村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排灌标准低等问题。目前大部分设施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近40%的水库病险问题严重,近40%的灌溉设施已经损坏,近8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灾害。如农村水利设施由于绝大多数工程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备严重老化,加之渠系配套很不完善,大部分渠道没有硬化基本上是土渠,年久失修渠道全线渗漏,坍塌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灌溉面积严重萎缩,现实际灌溉面积不到设计面积的50%。而全县上型号的水库有204座,其中绝大部分属三类坝水库,防汛压力大、病险率高。

二是水利设施管理难,保护差。由于我国农村地域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不同,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表达农民真实意愿和心声的“桥梁”,他们的声音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导致农民主动保护水利设施的意识逐渐弱化。同时,政府在农村水利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重 4 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这种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缺少有效的保护,导致水利设施遭破坏和偷盗情况严重,加之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许多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且得不到及时修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与发展。

三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加上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对促使劳动力市场化,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的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不愿意在低效益的农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修建水利设施,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近年来频发的水旱灾害,尤其是今年春夏之交触目惊心的全国旱情和接下来的大暴雨,让我国经历了旱涝两重天,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由于水利建设长年欠帐,以致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充分暴露了我国水利设施薄弱和水害防灾减灾等公共系统的脆弱与废弛。四个“仍然”充分概括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水情:洪涝灾害频发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5 因此如何破解水利这个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和如何解决供水安全问题,是中央决策的重大考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同时,明确提出了“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和改革创新”的水利建设原则。

一是要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重视水利队伍建设,推行依法治水。要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壮大水利队伍建设,培养水利建设人才,实施治水依靠法律,以保障治水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县内组织实施的项目,采取一名乡镇干部、一名村组干部、一名技术干部“三人一库”的办法,定进度责任、定质量责任,推进工程建设;对于省里组织实施的中型水库工程,县里组建配套班子,保证建设所需材料,保证工程实施环境,服务工程建设,使全县的大小水利工程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二是要突出支农涉水项目资金整合,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政府应大幅度增加中央及地方财政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要突出 6 支农涉水项目资金整合,凡与水利建设有关的财政性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整合资金,打捆使用,达到整出规模,合出效益之目的。如2010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01亿元,完成水利工程6315处、各类渠道加固防渗300多公里、骨干山塘清淤整修280处,全县新增有效水量450万方,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万多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8万多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45万亩,解决农村3.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三是要创新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政府在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的同时,要创新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各方投入”的原则,坚持责、权、利相统一,调动受益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通过直接、间接的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资、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增加投入规模。如2010年财政安排资金近千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群众以工代资、按田集资、能人捐资、招商引资,共筹措资金2亿元,整修山塘水库,加固河道堤坝,清淤水沟渠道,动工各类水利工程8000多处。使得该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科技之光 点亮农村客运 篇3

由于点多、线长、面广、客源不稳等,为保持成本和收益的基本平衡,客运企业投入到农村客运线路的大多是从干线上淘汰的老旧车辆,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更遑论舒适性。同时,客车生产企业对农村客运市场投入亦不多,客车产品缺乏针对性,已难以适应农村客运市场的要求。许多农民出行无奈选择农用运输车、三轮车、拖拉机等非法营运的交通工具,安全隐患较大。要发展农村客运,客车技术换代升级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百姓所需就是交通运管人孜孜追求的动力。为此,2006年3月,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组织重庆交通大学、重庆恒通客车有限公司、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重慶农村客车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组,针对重庆农村公路特点及农民实际运输要求,研发新型的、满足农村客运要求的专用客车。

课题组首先面向全市农村客运经营者、道路运输管理者、农民朋友、农村客运车辆驾驶员发放并回收了4000余份调查问卷,进行了初步的农村客运车辆车型调查。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客运现状,运管局组织专家、学者、行业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组成农村客运车型调查小组,深入梁平、合川、石柱、万州等进行了现场调研,基本摸清了农村客运市场对车型的特殊需求。经过调查总结、座谈分析、交流讨论,课题组形成了《农村客运车辆车型调研报告》。

与城市客车和公路干线客车追求环保、舒适、豪华不同,农村客车主要考虑经济适用、安全可靠。重庆大部分农村都是山区,因此还要对动力性、通过性予以充分的考虑。课题组最终确定了《重庆市农村客运车辆技术方案》——选用非承载式车身,以柴油机作为动力,车辆座位数在10-25座之间,车辆长度为5-7米,座椅布局为2+1形式,在客车尾部设置行李仓,整车价格在8万元左右。此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配ABS、空调、车外顶行李架和车后自行车挂架等。

在重庆恒通客车有限公司成功开发试制样车后,运管局组织召开了样车展示会,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领导和各级行业管理部门以及运输企业的代表出席了展示会,对样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对样车研发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07年4月3日,样车通过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严格测试,其动力性、经济型、安全性等指标皆符合相关标准,这也意味着课题组成功开发出适合重庆农村客运条件和农村道路特点的新型农村客车。

开发新型农村客车只是为农村客运提供一个更好的硬件条件,想要真正让这些客车发挥作用,关键还要看推广和应用。

在运管局的组织下,重庆恒通客车公司消化、吸收课题成果,在样车基础上开发了农村客运系列车型,并实现量产。经过两年多的市场实践,在车型和功能上不断改进,量产的10余款农村客运车型,兼顾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可靠性,受到重庆农村客运市场欢迎,并进入其它省份农村客运市场。

近年来,重庆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地加大农村客运的投入,包括财政出资为农村客运车辆买保险,贴补车辆购买和燃油费用等,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新型农村客车的使用。

以科技创新支撑农村水利健康发展 篇4

一、把握目标, 开展研究

当今, 我国在农村水利上面的成就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 农村水利问题亟待解决。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 需要良好的战略方式, 把握发展方向, 定准目标, 实施有效方法。我国对农村水利的建设发展尤为重视, 为此制定了很多相关的规划书, 小到对饮水的要求大到整个农村水利设施设置问题上的规划。

首先, 是对农村节约水能的研究, 农田中的灌溉都需要用水, 水对农作物的影响也是极其大的, 关系到农作物的直接收成, 但是对农作物用水需要进行规划, 水量控制以及循环利用。研究水与土及农作物之间的关系, 找到高效合理的施肥施水措施, 达到高效率和高效益, 充分地利用新近的技术手段, 综合各种方法, 实施措施, 节约水能, 将节约的水能投资到其他地方。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面积, 都有应对的灌溉措施, 细致的规划了用水量和用水方式。其次, 对农村的饮用水的质量检测, 要达到一定指标, 通过一些化学和物理方法的处理手段, 运用一定技术, 使水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到实处, 比如:水的淡化技术、过滤处理、消毒处理等, 将一些不能使用的水“变”成能够利用的水。再次, 对农村的排水系统的研究, 一些反复利用后无用的水源需要排出, 而一些排水通道对农业田园的植物进行施肥, 要避免污染, 就要设施不同的“管道”同时作用。

二、实施有效战略目标

为了达到预想的目标, 落实贯彻相关战略方针, 国家相关部门和组织都加入了一个庞大的“讨论组”并展开讨论。农村在灌区这一块的实施项目是成套的, 从大规模到小范围, 都做了较大的改动, 不同的灌区就要使用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方案来实施灌溉, 从处于发展的地区开始, 做好相关的管理方案, 维护和保持这些规范项目, 将节水措施进行到底。由于水资源有限, 对农村在水利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控制。我国农村人口普遍, 居住范围较广, 所处的环境也是不同的, 为带动农村的全面发展, 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就要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方案, 适用于不同的区域。让农村的整体水利系统更加完善, 我国水利部门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展开了一系列的计划, 如处理地下的污水、积蓄雨水以及饮用水的安全检验, 进行消毒处理, 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对这些发水的泵站的构造进行研究, 对整个的灌溉的用水都有提前的计算和总体的分析, 对总体情况进行整体把握, 随着时间的累积和变化, 有些条件也会随着变化, 因此间隔一段时间就要对这个水利项目进行研究和探讨, 找到适合水利建设长足发展的方法, 间隔一段时间就会提出更完善的措施, 来跟踪前面的工作效果, 控制大局, 提出不同的目标, 分期完成和明细重要规定。有效实施各项细则, 以保证水利建设“推陈出新”, 并在不断地进步中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积极响应和推广, 促进健康发展

农村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个部门所做出的努力研究,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农村各方面的建设也提供了很大帮助, 可以说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是靠科技技术来带动的, 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积极地影响着农村发展, 农村水利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让科技的创新来促进农村的水利建设, 需要大家积极响应和大力推广。在相对偏远的地区, 农村人民对科技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 不能及时了解到这些科学技术对水利或者说经济的发展的作用, 于是他们墨守成规地保持着传统的运作方式, 不利于发展农村经济。

现在的科技技术发展迅速, 对水资源的处理方式更是多种多样, 当然, 我们也不需要每个人都了解到各个技术的原理和处理方式, 但是我们都要了解, 新的方法, 能创造出更好的价值, 科技的创新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整体的发展, 这个情况下, 需要通过媒介的力量或者其他的方式进行传播, 大力推广, 使农村水利建设积极健康地发展下去, 我们都知道,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我们的目标, 那么就要从细节做起, 从重要的方向慢慢发展起来, 现在在农村水利这个上面的投资是很大的, 比如说在农田灌溉上, 也采用了灌区分水闸自动进行测量水量的技术, 每个地区的水利部都对这个地区的建设绩效有对应的措施和一些好的建议, 对淡水堤坝的维护, 还有丘陵坡等的灌溉采用节水设施技术, 每个地区的水利建设都不是完全一样的, 要根据它的相关地理位置和一些自然气候和环境来适当调节, 采用不同的设施和设备技术,

农村水利协会培训办法 篇5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供水管理,提高供水服务水平,按照“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共同发展“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现制定镇属水利协会培训办法。

一、搞好岗前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聘请有关专家、教授,集中学习农村供水、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知识,做到持证上岗。

二、开展农村水利协会管理交流活动,积极开展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水利的科技交流、信息交流、经验交流活动,倡导、借鉴经验交流成绩,弥补不足。

三、编印水利简报,定期或不定期编发协会简报,介绍有关活动动态、协会管理信息。

四、外地考察学习,结合本地农村水利协会管理实际情况,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

体验新科技 感受新农村 篇6

刚刚闭幕的北京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北京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在全国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次以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与推介为主题的展览会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市民们的热情追捧,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展览会通过大量生动的文字、图片、实物、模型、互动产品、咨询、交流、现场洽谈等多种形式,宣传近年来北京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展示农村优秀科技成果和典型案例,开展农村科技成果推介,面向市民开展科普宣传。

展会期间,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农村科技摄影优秀作品,品尝用新技术培育出来的新奇特果品,体会农业高科技设备的奇异功能,参观格式各异的节能生态房屋,欣赏富有乡土气息的农村科普表演节目,参加别开生面的农村科技擂台赛,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享受了新农村建设的“科技盛宴”。

展览会现场除了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片以外,还有大量的实物、模型和科普互动展品,如新奇特的水果蔬菜和作物籽种,各种花卉、太阳能路灯节能减排计算器、科普互动展品、节能生态房屋、远程教育课件等,引起了市民的很大兴趣,前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13个郊区县也组织了数千名农民前来参观,还有许多农民从郊区自发赶来参观。据统计,展会期间,前来参观的人数累计达到66万人次。

农村水利科技 篇7

水利部办公厅2016 年2 月23 日印发了《2016 年农村水利工作要点》 (以下简称《要点》) , 提出2016年我国将启动实施“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加快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农田水利改革等。

《要点》指出, 2016年是全面加快“十三五”农村水利发展的开局之年, 要深化农村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要以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实现工程良性运行为重点, 指导各地大力推进农田水利改革。

来源:《经济参考报》

农村水利科技 篇8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 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 是组织为实现其发展目标而输出的有效结果, 一般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而绩效评价一般指组织依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和一定的评价程序, 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按照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的考核和评价。绩效评价早期多用于企业管理领域, 后广泛用于经济、教育、卫生以及政治等多个领域。国外学者对绩效评价的研究较早, 对绩效评价作了较为典型的研究, 而国内学者多采用针对性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特定对象进行评估, 以其得到客观的评价和对策。

在农业科技服务领域, 国内仅有较少学者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绩效进行了相关评价的研究, 如任红松等 (2007) 把培训农民人数 (人) 、培训次数 (次) 、发放科普资料 (份) 、安置农村劳动力 (万人) 等18个指标作为评价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绩效的指标, 评价了新疆科技特派员试点地区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绩效[1]。朱敏 (2009) 少数民族人数 (人) 、中高职称以上人数 (人) 、大专学历以上人数 (人) 、培训农民次数 (次) 等20个具体指标来评价昌吉州科技特派员制度绩效[2]。邵法焕 (2005) 提出推广能力、推广水平、推广效率、推广效果、创新能力与推广的可持续性等五个方面评价农技推广绩效[3]。魏德功等 (2011) 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法) 和DTOPSIS法对梧州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进行绩效评价, 选取了政府部门支持、科技特派员素质、科技特派员的贡献以及公共事业的贡献等四类指标:投入经费、下派的科技特派员、进驻乡镇;包括中高级职称以上、大专学历以上、无偿服务人员;培训农民、推广“三新” (指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 实施科技项目;安置劳动力、带动农户数、农民人均收入等具体指标[4]。

遗憾的是, 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指标大多数是绝对指标, 而采用相对指标的很少,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技术服务者数量等固有差别, 致使区域间的评价缺乏可比性, 而采用相对指标可以避免了这些问题, 因此本文采用的指标都为相对指标, 即按照人均或百分比的指标来反映相关变量。

2 评价内容与评价原则

2.1 评价内容

进行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绩效评价是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 其根本目的在于对农村科技创业和服务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以加强政府对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调动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促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 增强科技特派员创业能力和农业技术服务能力, 把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任红松等 (2007) 认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绩效主要体现在培训农民情况、带动农民情况、科技特派员下派情况、科技特派员服务类型及自身收益情况、科技进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等5个方面[5], 朱敏 (2009) 把科技特派员自身情况、推广培训、服务情况、服务效果、相关评价、支持体系等六个层面作为分析昌吉州科技特派员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

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绩效评价就是对科技特派员开展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的效果, 即通过设定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来评价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对农村经济带动和农户科技传播效果, 鉴于农业科技创业与服务不同于普通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包括了科技创业和科技服务两个方面, 所以必须考虑创业和服务两个方面的指标, 已达到对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绩效评价的客观评判。基于上述原因, 本文认为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的绩效指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业与服务能力情况、创业效果情况、培训及带动农民情况、政府扶持情况等几个层面。

2.2 评价原则

为了全面、客观、科学地体现区域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的工作绩效, 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时, 必须能够反映出各区域整体的科技创业与服务总体绩效, 故选取评价指标并确立了以下原则;

(1) 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既要反映出区域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的基层效果, 又要反映出政府在金融和财政推动和提供创业与服务平台的宏观管理效果。

(2) 科学性原则。要反映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服务的综合绩效, 必须科学考虑多方面因素, 包括创业能力、创业效果、农业技术服务、培训及带动农民情况以及金融推动和政府扶持等多个方面。

(3) 针对性原则。基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公益性与盈利性的综合考虑, 不仅要考虑创业的效果, 还要考虑农业技术服务的实施效果, 所以必须针对性的设计创业效果指标和农业技术服务指标。

(4) 可操作性原则。本研究主要从2010年科技特派员年报和2011中国农村统计年报中选取指标, 在操作上选择概括性强、代表信息量大、能够较容易获取数据的指标, 并且这些指标之间不重复, 代表意义显著[6,7]。

3 评价方法、数据来源和指标设定

3.1 评价方法

因子分析法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 即把相关性较强的几个变量归在一个类别中, 每一类别变量成为一个因子, 而这几个较少因子能够表示原来指标或因素的大部分信息。因子分析法是探讨在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 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多变量分析方法, 即用少数几个不可观测的其支配作用的潜在因子来解释有一定相关性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主要作用在于减少分析变量的个数, 并通过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将原始变量分类, 即用共性因子代替该组变量, 已达到解释总体变量的目的[8]。

3.2 数据来源及指标设定

主要根据《2010年科技特派员年报》 (2010年底数据) 和《中国农村统计年报2011》 (2010年底数据) 的分类统计数据经过加工整理后得到的各研究指标的数值, 并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省级区域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的绩效评价模型。根据前述内容分析建立了以我国内地31省 (市、区) 创业与服务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包括创业能力、创业效果、农业技术服务、培训及带动农民情况、金融推动、政府扶持等6个指标, 二级指标包括科技特派员人数等15个指标, 具体如下:

借鉴相关学者在评价科技特派员制度文献和成果的基础上, 考虑到各省的农村人口数有很大差别, 绝对指标并不能反映出平均水平的差异, 故此采用按照人口平均值的指标。本研究主要从创业与服务能力、创业效果、农业技术服务、培训及带动农民、金融推动、政府扶持等六个层面设计评价的指标, 共计15个, 具体如下:

创业与服务能力指标:平均科技特派员人数 (特派员/人) ;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县 (市、区) 比重 (%) 。创业效果指标:平均创办企业和经济实体数 (个/人) ;科技特派员平均获利 (元/人) ;平均项目总投资 (元/人) 。培训及带动农民指标:平均辐射带动农民数 (%) ;平均培训农民比重 (%) ;平均安置劳动力就业数。农业技术服务指标:平均发放科普资料数 (个/人) ;平均推广新技术 (项/人) ;平均引进新品种 (个/人) ;平均实施科技开发项目 (项/人) 。财政推动指标:平均获得银行贷款 (元/人) 。政府扶持指标:平均创业服务平台数 (个/人) ;平均财政支持程度 (元/人) 。

3.3 指标相关检验

3.3.1 单变量描述性统计

结果如下, 下图中自左至右显示了变量标签、各变量均值和观测变量数。各指标的均值及方差得分如表1所示:

3.3.2 指标检验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绩效进行实证研究, 对15个原始指标进行相关系数矩阵的研究, 发现相关系数矩阵中大部分指标的相关系数大于0.3, 所以这些指标数据适于做因子分析。经过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 如表2所示, KMO系数为0.733, 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值为460.741, 其相位的伴概率P值为0, 小于显著性水平值0.01, 表示可拒绝偏相关系数为0和相关系数阵为单位阵的原假设, 说明变量指标之间存在复杂的统计相关关系, 因此原有指标适合作因子分析。

3.4 因子分析结果

3.4.1 提取共同因子

碎石图能够表示各成分的特征值。通过碎石图 (见图1) 可以看出前5个因子的特征值较大, 可以初步得出这5个因子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的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以相关系数矩阵为依据, 共提取了5个因子, 结合因子提取结果和碎石图, 提取的5个因子能够解释84.460%以上的信息, 解释信息的程度超过80%, 因此提取5个因子是合适的, 由于旋转前5个因子的意义不清晰, 在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 使其因子载荷向0和1两个方向转化,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及得分表, 如表3、表4所示。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最大方差法。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3.4.2 因子命名

第一公因子 (F1) 对平均辐射带动农民数、平均创办企业和经济实体数、平均项目总投资、平均获得银行贷款、平均安置劳动力就业数等指标有较大的相关系数, 可以称为创业带动因子;第二公因子 (F2) 对平均财政支持程度、科技特派员平均获利、平均引进新品种数等指标有较大的相关系数可以称为财政支持及引导因子;第三公因子 (F3) 对平均发放科普资料、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县级单位比重、平均推广新技术、平均实施科技开发项目数, 可以称为科技服务因子;第四公因子 (F4) 对于平均创业服务平台数、平均科技特派员人数等指标有较大的相关系数, 可以称为创业平台因子;第五公因子 (F5) 对平均培训农民比重指标有较大的相关系数, 可以称为农民培训因子。

3.4.3 因子得分及综合排名

利用SPSS软件可以计算得到五个公共因子的因子得分 (见表6中F1、F2、F3、F4、F5等列) , 并按照各因子得分进行排序 (见表6中各因子得分的后一列) , 并且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 用公式计算得到各省 (市、区) 的综合得分, 并进行排序。

根据提取的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可以计算各因子的权重, 因子权重如表5所示:

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得分F=0.603599F1+0.131186F2+0.104507F3+0.091878F4+0.068829F5 (1)

经计算得到的排名, 如表6所示。按照因子权重表和综合得分计算公式, 对各公共因子进行排名和综合得分排名。

4 结果分析

按照综合得分的排名来看, 创业与服务绩效排在前十名的是宁夏、内蒙古、辽宁、北京、新疆、甘肃、天津市、江西省、湖北省、河北等省份及自治区。而贵州、吉林、黑龙江、重庆市、云南、河南、浙江、广西、广东、西藏等省份及自治区排在后十位。

创业与服务绩效前十名中, 中西部地区省份占了6个, 东北地区1个, 东部地区3个。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 中西部地区发展整体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 因为科技特派员制度不仅能够开展科技传播与服务, 而且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创业主体, 往往比东部地区有更强烈的愿望, 故此宁夏等中西部省份及自治区在开展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的绩效更加明显。

从第一主成分看, 宁夏高居首位, 由于宁夏在创业与服务制度实施和金融政策扶持方面开展较早, 形成了良好的制度安排, 如在2002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 2003年出台了有关部门资金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项目的意见以及宁夏金融扶持的“金银铜牌制度”等一系列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的政策体系, 因此在平均辐射带动农民数、平均创办企业和经济实体数、平均项目总投资、平均获得银行贷款、平均安置劳动力就业数等指标方面的得分较高。而内蒙古、辽宁等省份也在金融及创业政策方面, 也有较完善的政策, 故此得分也较高。而西藏、海南、浙江等省份及自治区在这些指标上得分较低, 故排名靠后。

从第二主成分看, 北京、西藏和宁夏排在前三位, 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这些区域农村人口较少, 相对而言财政经费支持较大, 对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扶持力度较大, 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这些地区鼓励了科技特派员创业并获取收益的做法, 并积极引导科技特派员采用或引进新品种来培育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产业, 故此在平均财政支持程度等指标排名居前。湖南、内蒙古、河北等省份和自治区由于农村人口较多和财政扶持力度方面较小, 在这些指标数居后。

从第三主成分看, 甘肃省、新疆和内蒙古自治区居前三位, 由于这些省份及自治区十分重视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 科技特派员制度覆盖面较大, 在发放科普资料、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县级单位比重、平均推广新技术、平均实施科技开发项目数等指标方面得分居前。以“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县 (市、区) 的比重”指标为例, 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都达到了100%, 而新疆自治区的比重也接近90%, 从辐射面上增加了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的区域和服务范围。而北京、云南和黑龙江等其他省份由于区域及产业的原因在这些方面有一定差距, 得分靠后, 落后于其他省份。

从第四主成分看, 海南、江西和北京居前三位, 在平均创业服务平台数、平均科技特派员人数等指标得分靠前, 说明这些省份十分重视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平台建设与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 以海南省为例, 海南全省所有乡镇都建有一个以上服务站, 服务范围覆盖全省乡镇。海南科技特派员服务站采取, 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统筹协调、区域布局、专家参与和“技物结合”的运作模式, 从人均创业服务平台及农村人均科技特派员人数这两个方面促进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其他省份如西藏、黑龙江和新疆等省份和自治区, 因为区域面积较大、农民分布范围广等原因, 得分较低, 落后于其他省份。

从第五主成分看, 主要说明科技特派员对于农民培训方面的普及程度, 上海、新疆和天津居前三位, 这些区域十分重视对的农民培训, 上海农民总数较少, 相对来说得分较高, 另外以新疆为例, 2010年度共计培训农民204.9万人次, 占全区农村人口总数的44%, 提升了对农民的科技服务水平。湖南、浙江和青海居后三位, 从培训农村人口的比重来看落后于其他区域。

以上对于五个主成分的分析说明, 我国各省级区域的创业与服务的绩效指标差异较大, 综合来看不同省份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殊, 同时也有自身劣势,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 如浙江, 采用的是以科技服务为主要模式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而在宁夏等西部省份则大部分采取以创业和服务并重的模式。

5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 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的绩效主要是由创业行为、科技服务、农民培训、投资绩效、科技特派员覆盖程度、政府推动等多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因政府的推进方式与重视程度、区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不同的省份在创业与服务的绩效是有区别的。总体来看, 创业带动和财政支持及引导两个方面是影响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工作绩效的重要的因素, 分别占了总体影响的50.978%和11.081%。

5.1 发挥科技特派员创业行为的带动作用是核心

科技特派员通过在地方产业链上创办企业实体, 带动了以科技为核心的各种要素向农村地区流转, 带动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投资和项目投资等, 以利益共同体等形式和农民联结在一起, 辐射带动了农民参与、安置了当地的劳动力就业数, 可以说科技特派员以科技创业和科技服务的模式带动了农民参与, 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鼓励和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行为成为提升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绩效的关键。

5.2 政府财政支持及引导是关键

在科技特派员的创业行动中, 普遍存在发展资金短缺和贷款难的问题, 因此在地方财政年度预算中列出一定数量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专项经费, 成为解决科技特派员融通资金困难的重要途径, 如宁夏中宁县实施《科技特派员及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管理办法》就规定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和财政担保的措施, 较好解决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另外, 政府在推动创业的引导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建立当地科技特派员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主体的合作机制, 鼓励科技特派员与这些技术供给主体开展技术合作, 鼓励引进适合当地发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等措施发挥着重要作用。

5.3 开展科技服务是提升科技特派员创业绩效的重要因素

与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相比, 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开展科技服务方面, 能够促进解决科技传播与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这就需要通过两个方面的加以推进, 一方面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覆盖面的横向推进, 即科技特派员创业行为能够辐射的区域程度和农民比重情况, 要增加科技特派员工作县级单位、乡级单位以及村级单位的比重;第二方面是纵向推进, 即增加开展科技服务的途径, 如实施科技开发项目、发放科普资料、推广新技术等多个方面。

5.4 多维推动是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维的。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对农民培训等途径是提升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绩效的重要原因, 这几个方面累计解释了创业与服务绩效约13.57%信息。提升农民素质、通过风险保障机制等措施等提升创业投资的绩效是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力量扩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数量和提升科技特派员队伍素质, 完善科技特派员各种服务台平台建设等政府服务是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的保障等。所以在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工作中, 也应该加强多个方面的推动与引导, 建立有效的服务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体制和机制。

5.5 利用市场机制是影响总体绩效的最重要原因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 创业行为是市场行为, 科技特派员的创业行为也不例外, 而创业行为主要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发挥作用, 其开展的创业项目、创办的农业企业等是典型的市场行为, 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等行为, 市场机制也发挥了主要作用。另外, 金融对于创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因为金融的支持缓解了农村科技创业的资金需求问题, 而金融供给主体也大多是采用市场行为, 对于科技特派员工作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差异, 各地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途径是有区别的, 在西部地区通过创业行为带动科技服务是一项较为典型的做法, 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前期服务平台建设基地较好的地区, 例如海南, 科技特派员制度与相关服务平台相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绩效的重要途径;在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通过农民培训等方式能够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绩效。

摘要:采用人均相对指标,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 (自治区) 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进行绩效评价, 提出影响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认为不同地区推进农业科技服务的途径存在区别。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绩效,评价,科技特派员

参考文献

[1]任红松, 叶凯, 曹弦, 等.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绩效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12) :102-105

[2]朱敏.昌吉州科技特派员制度绩效评价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 2009

[3]邵法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趋势[J].农村经济, 2005 (9) :104-107

[4]魏德功, 张超, 安永景, 等.梧州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作模式与绩效评价[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1 (3) :53-58

[5]任红松, 叶凯, 曹弦, 等.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绩效综合评价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J].2007 (12) :102-105

[6]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2010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年度报告[G].北京:科技部等八部委, 2011

[7]国际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报[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农村水利科技 篇9

一、农村水利建设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水利在粮食、防洪、供水、经济、生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随着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水利设施防洪除涝标准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河道环境恶化等的问题日趋明显。1) 水利基础设施工程老化, 功能衰减。以江苏南部地区为例, 该地区长期以来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为主,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进行田间作业, 所配套的田间灌排系统标准较低。近年来, 原有的种植业已被告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经济作物的集约化生产所替代, 同时也对灌溉、降渍和抗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田间灌排系统排涝能力弱, 提灌能力差。2) 农村水利设施管理粗放, 保护意识淡漠。农村水利设施三分建七分管, 目前农村水利疏于管理的现象较为突出, 导致水利设施带病运行。通过疏浚正常情况下可发挥5~6年功用的沟渠, 3~4年就重新淤积了。不但缩短了水利建设的循环周期, 增加了成本, 还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3) 节水措施不力, 水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工程老化, 田间渗水严重, 加之农村居民节水意识淡薄, 更增加了水土资源开发建设的压力。4) 农村河道水质恶化, 综合功能衰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一些企业肆意排污和部分沿河居民生活垃圾、污水的直接入河, 使得农村河道水质严重下降, 污染日益加剧。尽管这些年政府在农村水环境整治工作中投入了大量资金, 但整治工作面广量大, 成效不明显。

二、主要应对措施

新农村水利建设就是以保障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为综合目标, 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 筹考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综合运用,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

(一) 创新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

现阶段的农村水利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 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配套建设的原则, 建设高标准防灾减灾体系、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河网生态保护体系和水利部门社会服务体系。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均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 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

(二) 合理规划, 科技引领, 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

水利建设工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规划的编制应与各地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相配套, 统筹兼顾, 因地制宜, 与其它农村专项规划相衔接, 以提高工程各方面的协调性和科学性。

一是要根据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专业化安装的建设管理方式, 提升农村河道整治建设、灌区配套改造、农田水利建设中现代化水平;二是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特别是在农村防洪排涝管理、饮水安全管理、灌区节水管理和设施农业用水管理等方面, 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改造, 提升农村水利运行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经济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科学规划, 统一建设, 统一管理, 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

(三) 整治农村水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条件

鉴于农村水环境现状, 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治理:1) 强化任务, 明确职责, 定岗定责。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 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 协调好各部门之间关系, 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就农村水环境来说, 农村河道水环境整治工作耗时长, 任务繁琐, 各乡镇可敦促水利站牵头, 成立农村河道水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组, 宣传、财政所、农技站、水利站、城管办、环卫所等相关部门均参与在内, 各负其责, 明确任务。水利站制定并完善相关措施和考核办法, 完善长效管理制度, 严格实行奖惩制度, 对工作组进行指导、监督、协调和考核等工作。2) 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村民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节约意识。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加大对农村河道水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与此同时, 加强水事违法行为的巡查力度, 设立举报监督电话, 会同水政、环保、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 对向河道内乱排污水、肆意侵占河道等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3) 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 引导水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研究开发节水技术, 高效利用水资源。4) 注重河道及沿河岸两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根据河道生态的多样性, 大力开展以乡村河道疏浚整治为重点的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 因地制宜地实施河道护岸建设和沿河景观绿化, 以人为本, 突出重点, 强化亮点, 全面提高河道综合水环境。5) 建立农村水利工程维护和管理的有效机制、长效机制。如, 针对河道淤积的动态特性, 建立健全农村河道定期轮浚机制等。

(四) 科学管理, 加快建立建全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

从多层面采取措施, 加快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 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 是当前各级政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1) 增加政府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过去, 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普遍存在工程不配套、建设标准低、缺乏必要的维护、难以正常发挥效益等问题。为适应新的形势, 考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必须对农村水利投入的思路进行调整, 不仅要大幅度增加政府投入, 还要着力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2) 创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 吸纳各类社会资资金进入水利建设领域, 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要积极引导农村村致富带头人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 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3) 尽快制定和出台农村水利建设条例, 对农村水利的地位、作用、性质、投资体制、建设和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等做出明确规定。

三、结语

建设新农村对农村水利既是巨大挑战, 更是极好发展机遇。农村水利的建设和发展对农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文明发展的道路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远华, 严家适.新农村建设需要坚实的农村水利基础.中国农村水利水电[J].2006.

农村水利科技 篇10

1 加强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是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同时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会议认为,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 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甘肃省要全面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顺利推进农村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要超前谋划, 全面动员, 努力快速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好广大农村科技人才。

2 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10多年来, 甘肃省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生产总值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农林牧渔业产值稳定提高,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乡村人口呈现下降趋势,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逐步增加。

资料来源:2007甘肃年鉴.甘肃年鉴编委会.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8

以上资料显示, 甘肃省生产总值逐年递增, 基本保持在平均9.80%以上的增长速度, “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均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2276.7亿元, 2007年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045.65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1.0%。“十五”期间, 第一产业产值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2006年产值达333.35亿元, 年均增长6.12%;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 基本保持了6%以上的增长速度, 2006年达到2134元, 比2000年增长49.4%, 2007年前半年,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020.76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8.58%, 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乡村人口呈现下降趋势,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

近年来, 尽管甘肃省社会经济各项指标均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但是也不难看出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差距。例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的增长远不及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第一产业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仍然缓慢, 乡村人口仍然占很大比重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广大农村仍然缺乏具有领军作用的科技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

3 甘肃省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有近3/4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的甘肃, 其发展首先是农村的发展, 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新农村建设又以农村科技人才和广大乡土人才为后盾。

3.1 总量供给不足, 顶尖人才缺乏

总体表现为甘肃省居民总体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低素质人口数量依然很庞大;各种教育的总体供给能力仍显不足;教育设施条件较差;教育经费投资力度不够;高水平的农业专家、学者数量少, 缺少开拓性和创造性人才。

3.2 人才结构失衡, 竞争能力不强

总体表现为劳动力文化素质过低, 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短缺;农村人口学历层次较低, 竞争力不强;城乡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之间的差异明显;现有的农村科技人才的浪费现象仍然很严重, 部分学有专长的毕业生不到专业对口单位工作, 造成学非所用和人力资本贬值。

3.3 培养体系不全, 市场化程度低下

主要问题是正规学校教育体系过于封闭, 未能向全社会开放, 与当前开放式教育不是很适应;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不健全;办学体制的多元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民办教育发展缓慢、国立学校引进市场机制的步伐缓慢、教育投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

3.4 开发机制不活, 机构职能错位

政府在教育管理中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各级学校的法人地位和办学的自主权利还不非常明确;教育中介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教育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执法不力等。

4 甘肃省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的战略重点

4.1 提高全体农村居民及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4.1.1 强制性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农村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成长, 首先是要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消灭青壮年文盲。对于甘肃省, 首先是各级政府必须保证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有享受九年制教育的权利, 并从经费和条件上予以充分保证, 使他们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同时对于因种种原因拒不履行受教育义务的儿童、青少年的父母及法定监护人, 采取相应措施, 迫使他们履行相关义务。

4.1.2 注重人才资源系统开发, 提升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系统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的生理开发、心理开发、伦理开发、智力开发和技能开发等方面。生理开发包括农村优生优育?、营养平衡、地方病防治、卫生保健等;心理开发包括农民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心理状态的自我调控、人际关系的调适等;伦理开发包括农民的道德知识普及、道德榜样的宣传、个人道德修养、乡规民约的制定等;智力开发包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农村小发明等;技能开发包括技能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技能竞赛等。只有通过系统开发, 才能使甘肃省近1800万农民迸发出巨大的潜能,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4.2 提高农业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4.2.1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开拓空间

目前, 现有的机制还没有把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者的利益结合起来, 技术创新与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的利益关系联系得不紧,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农业高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之一。为了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为长远进行农村科技人才的开发利用创造环境, 甘肃省应该综合运用产权激励、政府激励、市场激励等手段, 不断提高农村科技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4.2.2 抑制创新人才资源规模缩减趋势, 克服农业科技人才严重贬值现象

甘肃省广大农村非常缺乏高素质科技人才, 仅有的部分科技人才也大部分在政府部门就任政府职员, 实际上没有起到真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推动作用, 说到底就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的农村科技人才发生了贬值现象。甘肃省必须从政策与机制上解决由于农村科技人才不在农村从事农村经济活动而发生的人才智力和知识贬值的严重问题。

4.2.3 实施农村科技人才创新战略, 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效率

根据当前形势, 加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是“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甘肃省而言, 培养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主要是要完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各级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要努力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 建立人才库和人才市场, 放开搞活, 广纳贤才, 善于发掘和使用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年轻人才。此外, 加强科普工作, 为高层次农村科技人才的再生和创新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

4.3 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第一线劳动者的科技水平

根据甘肃省的实际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在目前的人才资开发中要优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低成本、高效率地培养农村跨越式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布局、专业设置、师资培训, 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需求、农民就业意愿等因素加以综合权衡;要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 与劳动就业、劳动力价格相衔接, 以调动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劳动者学习职业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4 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促进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4.4.1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规范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特别要在农村劳动力的准入、权利保障和有序转移等方面制定法律规范, 并以此加速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 实现农村的跨越式发展。

4.4.2 内引外联、产学联手共同开发, 积极为国内外输送高质量的劳动力

开发农村人才资源要拓宽思路、广开渠道, 可以内引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 企业工程师、科技人员共同参与办学和培训, 亦可以知识入股分红, 以充分调动各方人才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外联国外大学、培训机构、国际组织以及志愿者等参与开发, 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 来推进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开发农村人才资源还必须产学联手, 一方面农业企业可以采取委托培养工人的办法, 按企业的规格和要求, 进行定向开发;另一方面一些龙头企业在农村投资发展产业, 就地开发转移农村人力资源。

4.4.3 大力发展小城镇, 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转移的良性循环

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 可以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发挥城镇对农村辐射和带动效应以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以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 充分利用两个“返哺”, 使甘肃农村人才资源的系统开发与有序转移形成良性循环。

4.4.4 加速农村社保制度建设, 切实提高农村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

根据甘肃农村的实际加强农村社保规划, 使农村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得到有效提高。在养老保险方面, 可以先实现较低水平的保障, 争取分阶段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保险方面, 目前首先解决大病医疗保险, 然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再实行普通医疗保险, 分阶段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在条件许可的时候, 再逐步建立比较全面其他社会保险制度, 如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最终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所有人口。

摘要:加强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是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在明确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人才开发的基本现状与任务的基础上, 分析得出甘肃省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是总量供给不足、顶尖人才缺乏, 人才结构失衡、竞争能力不强, 培养体系不全、市场化程度低下, 开发机制不活, 机构职能错位, 指出了甘肃省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的重点是, 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农业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加速形成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10.12.

[2]2007甘肃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8.

[3]樊怀玉.2007年甘肃发展报告.2007.07.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4]樊怀玉.2007年上半年甘肃发展报告.2007.07.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

[5]李水山.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机制研究.

[6]胡瑞文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挑战.

农村水利科技 篇11

三间房乡是朝阳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地处东五环,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2007年,该乡组建了一支由机关工作人员和大学生村官组成的11人科技协调员队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三间房地区基本已经没有了农业生产,农村科技服务已从农业转向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通过该地区领导引导以及科技协调员的努力,北双桥合作社与三间房诚信腾远投资公司共同成立了三间房动漫孵化园。通过经营孵化园,一方面村集体经济收入获得提高,解决该地15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带动周边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地区开展科技服务的基地,科技协调员们,依托孵化园,联合附近的传媒大学、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周边群众中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环保、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服务地区百姓。

三间房乡的孵化园建设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2007年,该乡的科技协调员们承担了一个市级18万的子课题以及一个40万的区科技奥运课题。

2007全面启动

2007年,北京市科委在全市全面启动了以农村科技协调员为核心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朝阳区农村科技工作找到了切入点,解决了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面临农业不断萎缩的尴尬局面,开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科技工作发展的新领域。

“一年来,朝阳区科委在市科委的支持下,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一支具有朝阳特色的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朝阳区科委主任王先勇认为正是通过科技协调员的联通作用使得区科委在开展工作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与远郊区县不同,朝阳区农村以集体经济和企业化生产模式为主,农村协调员主要来自龙头企业、农村专业组织、区乡农村科技服务中心、科技副职和大学生村官。针对这一情况,朝阳区成立了由区科委、区农委、区种植养殖业服务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及研究生组成的调研小组,为科技协调员的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根据该区农村科技协调员的特点,朝阳区科委建立了运转有效的农村科技协调员三级组织体系,确定了“区级协调员抓乡级协调员建设,乡级协调员抓龙头企业、农村专业组织、大学生村官助理协调员建设”的管理方式。

立足本区做出特色

协调员具有“信息员、调研员、技术员、推销员”的多重身份,在农村发展中不断扩展科技工作的新领域,日益成为科技工作在农村的接力手。

“我们朝阳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农村的城市化很快,所以,很多农村科技协调员的工作内容已经被大大的扩展了。”王先勇主任介绍说。“朝阳区的农村科技协调员不仅仅是为农民服务,而是要服务到方方面面,他们要起到的是一个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

2007年,朝阳区依托农村科技协调员,开展了高碑店村创新型科普社区建设、金盏乡创建市级可持续发展实验乡、常营乡创新型乡镇建设、实施了“太阳能照亮百村工程”等工作。积极引导协调员主动投入到京承路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建设、黑庄户观赏鱼养殖技术研究与市场推广等工作中。此外,充分发挥协调员的能动性,创造条件推动了与金盏乡、崔各庄乡与中科院地理所、遥感所、植物所的项目合作,使两个乡的协调员全面参与到相关工作中,通过工作提高素质、增强本领。

一年建设 成绩斐然

“科技协调员建设的立足点主要在于培养乡土人才,在朝阳区,他们主要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按照农村科技需求,以市场化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找准科技服务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的切入点,为科技系统的末端提供科技服务。”2007年由朝阳区科委承担的北京市科委区县主题计划《朝阳区科技服务体系及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项目主要由农村科技协调员领衔负责,使他们的协调能力和新技术推广意识明显增强。如:由永顺华公司唐彦华作为典型协调员,负责有机蔬菜日光温室种植技术应用推广,在市、区科委引导下,他所在的崔各庄乡各级领导对协调员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该乡黑桥村蔬菜种植已由过去农户分散经营模式转变为现在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目前,永顺华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工作进展顺利,预计2008年将完成130多亩25栋新型日光温室的建设,带动50个农户、发展超市70家。

截至到目前,朝阳区的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已经扩展到134名,2007年朝阳区共有30多位农村科技协调员承担9项市、区级科技项目,包括25个课题,共涉及科技资金400余万元。

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带来的不仅是丰富了农村科技工作的内涵,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村科技工作的显示度,受到了广泛认可。总结朝阳区2007年农村科技协调员工作,可以用4句话概括,即:对接需求建立体系、横向统筹培育人才、搭建平台提供舞台、服务发展丰富内涵。

(责任编辑 晓流)

相关链接

朝阳区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对农村协调员工作的开展定下了发展方向,分别是:

两个衔接

一是与农口工作衔接。在工作重点上,配合区农委的中心工作及时介入,共同推进,提高科技和人才服务的针对性。

二是与全区人才工作衔接。农村人才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基层科技人才队伍。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协调员的推进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个结合

一是将爱农驿站的建设与运转与协调员工作联系起来,搭建信息平台。在市科委支持下,首次在本市近郊区开展了爱农驿站建设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信息支撑。

二是密切与市农村科技服务港以及北京地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系,充分利用首都科技、人才资源,建立科技成果交流平台,推动实用技术与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协调员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当前农村水利工作问题思考 篇12

农业要想实现现代化就首先必须要重视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只有完善了相关水利设施, 农业才可能获得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性工程, 它与整个农村工作息息相关。现阶段, 我国的农业正面临着生产方式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变, 进入到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在由过去的一味追求粮食产量的单一模式向着产业化、规模化、多样化地模式转变。所以, 以往老旧的水利设施工程, 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1.1 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现代化首先是打破过去追求粮食产量的单一模式, 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保证粮食增产的同时, 也要大力发展蔬菜瓜果和苗木花卉等的种植, 使农业生产多样化, 搭配合理化。在其它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以往根据粮食作物灌溉排涝标准所修建的水利设施无疑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根本无法满足新兴作物种植的需要。

同时,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农也生产也要进入市场, 受市场因素的调节, 我国旧有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经营模式对水利建设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也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1.2 水质要求提高

农业生产多样化的发展, 对水质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 例如水产养殖业, 它对水质的要求就要比对农作物种植苛刻的多。如果水源受到污染, 水质无法保证, 就可等对水产养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严重损害养殖户的利益, 进而影响到农民增收。目前, 很多地方的水利工程设施尚不能保证水质, 这也就造成了很多矛盾的产生, 从而也应影响到了水资源和水利工程费用的征收和使用。

1.3 宏观环境变化

以往计划经济时代, 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是由政府组织和实施的, 而现在这种建设模式正逐步在向村民自主的方向转化, 政府职能也由以往的发布指令想提出指导意见转变, 以资代劳的模式正逐渐转化为尽出工,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大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1.4 正确理解水利政策

按照使用功能的标准, 我们一般可以将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就是社会效益明显, 具有较强公益性的水利项目。这些水利工程一般投资大、规模大, 如一些防洪排涝、农田灌溉主干和水土保持等工程项目;第二类就是实现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 如供水、养殖和水利综合经营等项目。按照这个划分标准, 我国目前在建使用的多数农田水利设施工程都属于第一类, 其公益性比较明显, 多由政府出资建设。但也正是由于这一认识误区的存在, 造成了农村水利投入主体不明确的弊端。多数农村地区都普遍认为农田灌溉、水土保持和水环境治理工程都应该是政府行为, 应由政府出资建造。但事实上, 这些相关工程在使用过程中, 受益者和收益范围都非常明确, 仅靠政府一家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农业灌溉排涝工程属于农业生产性工程, 应该由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向农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转变。

2应采取的对策和未来发展目标

在“十二五”规划当中, 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就是要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 从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体制机制和制度等四个方面着手。要围绕“一个目标” (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 , 利用“两大优势” (即水资源优势和水务一体化优势) , 确立“三个协调” (即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 不断完善“四个体系” (即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和农业灌溉安全体系) , 发挥“五个方面作用” (即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观水平、提高水资源科学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

2.1 推广节水灌溉

节约用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结构调整就是要引进新技术, 实施节水灌溉, 把每一滴水资源都有效地利用起来, 改变以往粗放浪费的灌溉方式。节水灌溉的推广有利于集约型农业的建设,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加强和加大节水灌溉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 支持和扶植节能项目的建设, 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

2.2 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农业结构的变更和多样化必然要淘汰掉以往以粮食生产为主所设置的各项标准, 旧有的排涝灌溉等相关标准已与现有的种植结构严重脱节, 我们有必要加大加强对农业新结构下的灌溉和排涝降渍技术进行研究, 制定与农业发展现状相适应的新标准, 指导农田水利建设。新的技术标准应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提高农田排涝能力为目标, 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排涝服务。

2.3 加强水环境治理

近些年来, 虽然产业获得了大发展, 经济快速增长, 但是这些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尤其是珍惜的水资源也被大量污染, 水环境已严重恶化, 多地水质出现严重的破坏。这些现象都极大的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尤其是对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在某些地方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死鱼、死蟹等现象屡见不鲜, 给农民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我们必须本着对子孙负责的态度, 加强水环境治理, 尤其是农村水环境的治理, 保护好农用水资源, 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功在当代, 造福子孙。

3主要措施

3.1 提高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认识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好坏可以说是农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根本保证, 没有一个完善的防洪排涝设施体系, 实现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增效, 提高农民收入, 保证农村稳定都只能是空谈。由此可见,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水利现代化, 只有做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现代化才有根本保障。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应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 应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适应。围绕着为农业发展服务这一根本目的, 努力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 用科学和现代的理念去指导水利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保驾护航, 从而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观念的转变, 真正实现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飞跃发展。

目前,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面临的问题还很多, 资金不足, 主体不明确, 生产经营模式落后等等问题, 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我们应该多从实际出发, 结合实际制定相关可行的政策, 从真正意义上推动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大发展。

3.2 加强水利服务队伍建设

现代化地水利设施, 需要有现代化地队伍来管理、规划和建设。农村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对水利设施的现代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利站作为水利服务队伍中最基层、最直接的服务机构, 它管理、规划和建设水平的高低就能反映出水利服务队伍的整体水平。水利站得主要职责就是负责本乡镇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防汛抗旱, 灌溉排涝, 水资源管理, 协助做好水行政执法和费用收缴, 圩区建设和国营机电排灌站的运行管理, 新技术推广等等。水利设施的现代化首先从人入手, 服务队伍的管理科学, 工作熟练高效, 整个水利设施才能发挥为农业发展服务的功能。水利站作为一级机构, 应结合自身优势, 加大水利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水平, 尽快实现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分离、综合性服务和专业性服务相结合、科技性服务和指导性服务相协调,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玉红, 肖长来, 段长春.水资源基础实验室开放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1) :168-171.

[2]北京30年来最大的水资源保护工程 (上) [J].环境教育, 2011, (01) :76-79.

[3]汪永晨, 王丽娜.母亲河流向何方——绿家园黄河十年行2010纪实[J].环境教育, 2011, (1) :10-27.

上一篇:聚乳酸淀粉塑料下一篇:校内实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