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2024-10-16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精选12篇)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篇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属于新时代发展过程中不容或缺的一项重要发展观, 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有助于融合城乡建设,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科技成果的城乡共享, 此举的现实性意义突出。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与建设条件分析, 我国目前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薄弱市制约我国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此强化农村的水利建设, 有助于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成效。

1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水资源不断减少

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属于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 不但水资源总量不足, 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十分不平衡, 存在严重的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的问题。我国现在的国民经济发展, 已经受到水资源不足的严重影响。

1.2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我国当前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脆弱, 当下我国有超过75%的耕地没有得到足够的水利灌溉, 农村的水利建设机制不完善, 存在严重的短板, 管理粗放问题严重, 这些因素都是制约着国民经济的重大不足。

1.3 节水灌溉设施不多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问题

因为投资数量的低下, 渠道建设以及维护工作的滞后, 造成农村水利存在严重的沟渠泄露问题, 对水利投资效益的发挥存在巨大影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我国的节水推广技术与节水政策的制定也不够完备, 农村普遍存在节水意识薄弱、水浪费现象严重的问题, 各个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都不高, 因为受到水资源利用率低下的影响, 造成分布地区水费过高, 部分农民出现浇不起地的问题。

2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的要求

2.1 生产发展对农田灌溉提出了新要求

在我国的各项产业中, 农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生产发展代表的意义是农村生产的各项要求, 也是粮食综合生产力的首要要求, 在这方面, 极大程度的因素是受制于我国的农村水利和排水灌溉事业。我国因为地少人多, 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另外由于我国的地形特征, 时空降水分布不均, 水灾旱灾情况频繁,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我国的灌溉排水必然对农业生产有特殊性意义。社会持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 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也是持续上升, 未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农产品需求必然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前景, 可是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都不会扭转人增地减的问题, 所以实现基本的粮食自给方针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措施。这也就要求未来必须强化农田灌溉工程的建设, 强化农业抵抗水旱灾难的能力, 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必要的水利保障措施。

2.2 生活宽裕对水利工程提出了新要求

要想达到宽裕的生活要求, 必须执行两方面的要求, 一方面的要求便是增开新的收入渠道, 扩大化农民的收入, 另外一方面则是构建和农民的完善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 实现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目的。而在加大农民收入这方面, 现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农民收入都是依靠农业, 而强化灌排工程建设则是提升增收保障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如今我国的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 需要在确保粮食生产的条件下调整农业结构, 将增加农民收入当成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在进行农田灌溉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适应粮食生产方式朝着多种经营渠道的转变。整治规划思路, 提升建设标准, 强化管理, 优化服务, 用更好的方式满足农业增效, 以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1]。

2.3 管理民主对农村水利建设组织管理的要求

农村水利建设牵涉到了千家万户, 水利管理的组织方式与管理方式要实现民主化改革的要求, 不但是新农村建设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其他方面的管理民主同样具有带动与促进性作用[2]。所以农村水利的建设, 必须将农民的主体地位与创作性作用发挥, 重视农民的利益, 保证农民的权利得以发挥。农民要是有兴办工程的能力, 政府需要大力支持, 为农民创造最好的外部环境。

3 推进农村水利建设的建议

3.1 明确不同性质水利的供给主体

水利工程因为投资规模、建设周期和受益面都不一样, 因此存在多样化与层次化的外部表现特征。单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社会产品依照消费特性能够分成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两种。因此在农村水利建设的过程中, 能够依照不同的受益性质, 将水利分成公益性水利、非公益性水利和准公益性水利三种, 不一样性质的水利有不同的供给主体。非公益性树立和准公益性水利, 政府需要积极的引导社会各界与农民进行水利的投资, 而公益性质的水利服务项目, 则需要始终贯彻坚持市场化的发展导向, 鼓励以多种形式兴办水利, 在贯彻农民自愿性的基础上, 清晰区分工程产权, 对于由社会共同利用并且免费享用其效益的公益型水利资产, 则要求由国家做投资[3]。

3.2 政府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投资

之前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 特别是一些小型的农村水利建设, 大部分的投入都是依靠农民的自主注资, 但是这些工程的建设却存在普遍的工程问题, 建设标准过于低下。缺乏必要的维护以及难以正常发挥效益等。为了更好的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尤其是推进新农村的建设需求, 必须参照具体的农村水利特点和政府的工作要求, 强化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模式。

4 结语

我国已经进入以农支工、以村支城的历史发展阶段, 这个历史性转变的背景下, 潜藏着各项重大机制。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求, 本质就是要让我国的几亿农民过上城市居民的现代化生活, 缩小城乡差距, 而要实现此要求离不开农村水利建设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跟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 2013.

[2]马静花.乡镇层面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 2013.

[3]徐秀玲.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J].民营科技, 2012, 12∶272.

[4]牛婷婷.新农村建设时期小型农田水利的现状与思考——以河南信阳农村为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3, 02∶57-63+91-92.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篇2

坡头镇人大主席团吴德华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第十一届一次全会和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会精神,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镇人大主席团组成调查组,于2011年6月12日至15日深入到全镇14个农业村和水利站及7个机埠,对全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上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历届政府和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水利化程度得到提高,初步建立了防洪防涝、农业灌溉、城乡供水等多功能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镇水利站现有管理人员6名,机手11名,镇管机埠7处,总装机1180KM/10台,排灌主渠17条,103公里,支渠145条,近200公里,镇域内自来水厂3个,可解决1.6万人饮用水问题。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历年来,镇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依靠群众,兴修水利。特别是在盘活存量,发动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上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历届政府领导经常深入水利基础设施施工现场,察看和指导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镇政府有一名副职分管水利工作,及时掌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协调解决水利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确保了各项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明确职责,分级负责。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镇初步建立了一套“建管统一,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专管与群管并举”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在建设上,由镇向县政府及主管部门 争取项目,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镇财政积极配合、提供条件,严格按照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管;由镇水利站、村直接负责实施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在县水利部门的技术指导下,由镇水利站负责施工和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在管理上,镇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坡头镇水利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和《坡头镇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管理办法,对已建成的水利基础设施根据规模和受益范围,确定权属和管理权限,实行镇、站、村三级协调配合的监督管理体制。

(三)立足当年,加大投入。一是按照“除险加固保平安、水毁修复保生产”的工作原则,抓住每年冬春大搞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动群众,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切实有效地做好当年的水毁修复、沟渠疏挖加固工作。截止5月30日止,全镇共完成水毁修复12件,占年计划修复的95%;完成沟渠疏挖16件,占年计划疏挖的120%;二是农村人畜饮水及集镇供水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全镇共建3个自来水厂,可解决全镇1.6万人的饮用水问题,三是抗旱防汛工作准备充分。截止6月30日,全镇共投入抗旱资金53万元,抗旱人数450人次、机动抗旱设备24台、抗旱用油31吨、抗旱浇灌面积1.5万亩;储备防汛袋7500只,铁丝100公斤,块石150立方,砂石1300立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村取消“两工”及“零收费”后,农村水利工作举步维艰,农村水利

已经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我镇在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上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排灌设施老化失修。我镇现有镇管机埠7处,总装机1180/10台,机电设备严重老化,装机最大,管辖面积最大的小港东机埠建于上世纪60年代,其他机埠都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这批机埠全部超期服役,设备严重老化,有的甚至无法运转,具体情况是:小港东机埠两台机组只有一台现在能勉强运转,乔家巷机埠3台机组有两台无法运转,只有一台能正常运行。并且两处机埠的变压器都是带病运行,伍家湾机埠的变压器今年“双抢”季节已烧坏,其他几处机埠的机电设施也都是带病运行,随时都有因故障而瘫痪的危险。

(二)排灌配套工程不完善。一是沟渠淤塞严重,水流不畅,我镇现有排灌主渠17条103公里,支渠145条近200公里,由于渠道工程数量多、距离长、疏挖任务大,很少组织大规模清淤,每年县政府布置的水利秋冬修任务,由于受资金的限制,只能是发动群众小打小闹,因而渠道内杂草丛生,污泥淤积,渍水排不去,缺水灌不进的现象非常普遍。今年“双抢”时节,我镇的中心村、官护村地处灌溉水源的上游时常“水漫金山”,而地处下游的陈家湾村却是“滴水难求”。二是配套碈路涵闸等建筑物损毁严重,也加大了水流不畅的程度。

(三)灌溉工程效益衰减。由于渠道淤塞严重,附属建筑物不配套,管理设施落后,导致输水能力减弱,灌溉效益下降,今年早稻抽穗需水时节,我镇乔家巷机埠为陈家湾村送水,曾连续开机6个日夜140多个小时,还没能完全满足群众的需求,究其原因:一是渠道淤塞;二是有两处过渠涵管埋得过高暴露于渠底之上造成阻水;三是上流不需水的地方闸口不止水,浪费严重;四是送水道子过远,压力不够;五是在渠道上乱建房建桥也造成了人为阻水。

(四)抗旱费难收,管水单位难运转,自从农村取消“两工”和实行“零收费”后,有一部分农民认为他们什么钱都不用出了,有少部分农民主动交抗旱费,有部分农民就根本不想交,交了抗旱费的和没交抗旱费的同样都可用水,这样就导致“疼脚带宜好脚”。反正交和不交同样是用水,因此连年的抗旱费就更难收了,村理事会人员束手无策。由于抗旱费收不到位,电费、维修费、人员经费和管理费也就无法支付,水利站的工作就不能正常运转。(电费15万元/年、维修费8万元/年、人员经费17万元/年、管理费4万等等,50万元/ 年才可基本正常运转)

(五)人员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前些年,随着站所机构改革,水利站技术人员出现了短腿,会开机器会修机器的全是60多岁或接近60岁的老同志,而现在懂业务的年轻人少,只会开机器,不会修,水利站工作运转非常难。

三、建议和意见

(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针对我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水利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紧紧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设方案,积极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建立科学的水利建设、管理运行机制。要加大对《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做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的支持,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资金的投入。加强水利投资体制建设,在乡镇财政预算中,设立“水利基

础设施建设、管理补助资金”,并及时拨付使用;同时整合部门资金,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继续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和配套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建管并重。克服水利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落实建设、管理责任制,盘活水利基础设施存量,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确保工程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抓好水利基础设施修复工作,尽快修复水毁沟渠,确保主沟渠畅通。加强抗旱防汛、蓄水用水规划工作,做到抗旱防汛、蓄水用水四不误。

(四)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抗旱费征收的力度,推动水利产业的发展。一是要按照国务院和水利部颁发的法律法规管好水用好水。二是县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水费征收标准,以克服目前乡镇水费征收标准不

一、各行其是或收费不到位的问题,要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的要求,真正做到科学安排,合理用水。

(五)统筹安排,着力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一是加大水源点建设工作力度,在适宜地区,多建设一些小坝塘、小水池,以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二是在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建设中,要着重保证开发区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篇3

摘要: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必要条件。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进而提出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农村经济;策略

农村水利基础建设是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水利基础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同时还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搞好水利基础设计还将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差、靠天收获的局面。

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水利基础建设人力及物力不足

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业税减免了,同时“两工”也被逐步的取消,这就导致了农村投入到水利基础建设的人力以及物力都有了明显的减少。

(二)农民对水利基础建设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发展,粮价得到了放开,使得农民的种田收益减少,以至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不足,进而导致农民对兴办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认识不足,以及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三)水利基础建设财政不足

各级政府财政普遍较为紧张,这也就导致了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不能够满足当代农村对水利基础建设的需求。随着以上新情况以及新问题的出现,造成了大多数的水利工程已经失去了自身原有的功能。同时在遭受洪灾及干旱面前也充分的验证了,如果没有过硬的农业基础设施那么农业生产以及粮食的安全就没有充足的保证,农业就不可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就不会有较大的改善及提高。

二、搞好水利基础建设的策略

现阶段,党和国家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越来越重视,同时随着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基础建设的加大,相对较为落后薄弱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也势必会有较好的改善。要想进一步搞好水利基础建设,首先应该在思想上有高度的重视,同时还需要采取相应的举措来踏踏实实的改进农村水利基础建设。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

通过实践证明,不难发现要搞好农村水利基础建设,组织领导占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是农村水利基础建设这一环节上,各水利部门应该及时并且主动的结合当地水利情况向上级党委政府提出相应的建议,使之能够充分的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及支持,从而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个部门及环节相协调、齐抓共管的良好的局面。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严格的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深入了解农民的需求,加大农村水利基础建设的宣传力度,从而让广大的农民群众意识到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搞好的重要性,进而充分的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之能够自觉的参与到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工作中,达到广大农民群众集思广益,切切实实的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出谋划策的建设局面。

(二)认真调查,落实责任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农田实力基础设施的现状,各级水利部门应该对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认真的调查,对于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水利工程的性质、受益以及用途等情况进行细致的落实。对于一些蓄水工程出现的小问题可以有管理员进行相应的落实维护,但是对于一些启闭设施以及排洪道侧墙倒塌、渗漏的一些问题,管理员无法进行解决的需要有管理单位及时的向上级管理部门进行反映,并且及时的跟踪情况争取能够尽快的进行维修加固。

对于一些发电用的水利工程来说,一旦出现问题就需要及时的将问题反馈给业主,并且需要规定一定的期限进行修复。对于一些流经本村的河流、河道则需要由本村的村委组织人员定期的负责进行清淤,对于其中排灌沟就需要本着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由相应的村民来进行维修管理,对于跨村或者是跨镇具有流域性的水利工程,需要在在水利部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提交代表大会进行工程建设与否的决定,再由政府进行统一的组织实施。

(三)成立机构,多方筹资

要想搞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就需要加大建设的资金投入,这也就需要中央、地方以及人民群众进行多方面的筹资。首先各级政府应该充分的发挥政府的引导以及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为农村水利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及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投入到农村水利基础建设上去,并且还需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扶持方案,拿出财政的部分资金作为扶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引导资金,在建设中必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成立相应的资金筹委会,鼓励并组织广大农民群众捐资或者是投工投劳,从而共同的推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广大的农民群众在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只有充分调动起其积极性,才能够真正搞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的鼓励及吸收社会资金,搞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水资源,使其能夠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

(四)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精心设计,认真实施

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各水利部门首先应该对水利基础设施有统筹的规划,避免重形式,不重效益局面的产生。在建设中应该着重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进行分类指导,从而科学的制定自身管辖区域内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对于先干哪一块后干哪一块,先解决什么问题后解决什么问题,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整体规划,同时还要保证量力而行,不能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在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设计时也应该本着客观规律,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建设。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建设中坚持人与自然协调的治水思想,按照地区实际的水资源分布承载力,组织相应的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的调研,最好建设初期的设计规划问题。在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时还需要规范工程管理,搞好施工组织,确保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

(五)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认真组织检查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根据工程的效益、规模以及投资制定好相应的奖惩标准明细。同时还需要定期的组织相应检查评比,制定一定的奖励,对于一些获奖的单位除了进行年终加分及表扬外,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资金补助,从而能够做到调动各村以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结语:

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及农民农村社会生活的稳定,同时还直接关系到农业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搞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还为推动我国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小康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水利基础设计建设过程中,只有各级政府做到高度重视,各水利部门能够做到认真实施,再加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共同协作,才能够改变现阶段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不足的现状,只有搞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够更加有力的推动新农村的建设,才能够促进我国全面小康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凯波,罗胜华. 搞好农村水利基础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17:161-162.

[2]张跟朋.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2013.

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研究 篇4

所谓准公益型水利资产[3]介于非公益型与工艺型之间的水利资产, 这部分资产既具有公益型的某些特性又具有非公益性的属性。这些准公益型水利资产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如:小机井、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池、小渠道等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兴建的, 当时主要是由国家和集体投资而群众投劳建设的, 侧重于农村水利设施的公益性但是产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农业的生产方式由集体经营转变成为了家庭经营, 因此原本属于国家或者集体所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够适应农村分户经营的模式, 产权划分不明晰, 致使已建工程有人用无人管, 个人用集体修, 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建立和发展, 如何发挥准公益型水利资产的非公益性即如何发挥准公益型水利资产创造明显而直接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力量兴水、管水的积极性, 形成水利良性循环机制, 保障农村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

通过产权重组, 发挥准公益型水利资产的非公益性, 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部分产权作为商品市场化。以重庆市为例放活国家和集体管理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权, 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制以及托管经营等多种形式出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权。

承包: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承包方按发包方 (国家和集体) 的要求, 承包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权, 独立经营、管理, 并负责日常养护、维修和灌溉等用水调度, 承担和服从国家的排水及防汛等任务。以合同形式明确发包者与承包者的责、权、利关系。承包期一般5-10年, 承包人应兼顾工程所有者、农民的利益, 承包期满后可根据自主经营情况续包。

租赁:所谓租赁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即将经营权出租, 所有权不变。目前对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经营权出租, 承租者通过交付风险押金以及租金后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受经营自主权。一般情况下租赁期为5年但是最长不得超过15年。租赁期满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确定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案然后进行新一轮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的改革工作。

拍卖:经水利设施的使用权以及经营权通过竞争的方式进行公开有偿的转让, 一般转让期限10-30年;也可以将除了承担重要防汛任务的险库、小型水库和灌渠以外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整体产权 (不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 进行公开有偿转让。

股份合作:通过当地农民、企业、参股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是一种农民自愿合办水利的新形式。农民联合在承包租赁的土地上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 通过入股合作的方式购买、新建或者承包以及租赁各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入股的农民不论是从出资方面还是劳动方面都是共同的, 同时也对工程具有共同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 这样以来农民既可以取得劳动报酬, 又可以按股分红,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技术和人力方面不足的情况。

农村用水合作组织:按水系、渠系范围, 组建用水户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村用水合作组织, 用水者既是主人, 又是经营者, 还是劳动者, 工程的维护和管养工作可由组织成员完成, 管理成本低, 管理层次少, 中间环节少, 是一种较好的经营方式。

托管经营[4]:国家和集体作为法人将水利工程的产权以合同形式部分或全部让渡, 即作为委托方的国家和集体产权法人主体, 通过合同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期限内, 将本企业法人财产的部分或全部让渡给受托方。由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 并能够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受托方去有偿经营, 从而实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条件转移。现存农村水利工程在经营成本高, 管理效率低, 运行机制上存在投入机制缺乏活力、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和激励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宜将水利工程托管。通过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股权重组以及破产清算等多种方式促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有效配置, 包括对资产的再配置和对企业本身的再配置。

重庆市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以“市场化”的模式进行产权改制, 即把原来归属集体所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交付给私人经营。本文认为坚持市场取向, 兼顾各方利益, 合理确定用水收费标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革, 都应当以能发动群众加入到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中, 能够提高群众参与的意识以及管理水平, 同时也减轻了村干部的工作压力, 增加了农村社会的资本, 这些都是符合价值规律的;还提高用水者节水意识和水商品意识, 改善农民间关系, 提高合作水平, 最终形成多种经营组织。这将利于乡村治理以及农村经济提高发展, 改善城市与农村贫富差距。

水利设施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 在其产权改革中应当注意, 虽然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进行了改革以及私有化, 但是这些设施同样需要政府的补贴以及监管, 不能把私有化作为甩包袱的手段, 因此, 农田水利设施的承包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建立长效机制适当延长承包期限, 这样才能有效遏制承包者的短期行为;第二,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监管体系以约束承包者的经营行为, 最大限度的减少承包经营者与农户用水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 最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对于水利设施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 应当在外部性大、监管比较困难的渠系建设方面投入相应的资金, 适当的对承包者给予一定的补贴, 这样才能鼓励他们更多的考虑农户利益, 才能更好地保证水利设施高效的运行。

此外,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体制改革还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要以农民为中心, 大力提倡农户参与到项目的规划建设之中,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共品服务应当有村民自主组织, 通过相应的民主表决程序来决定。除此之外, 国家还应当给予基层政府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并且建立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长期机制和对未来收益的稳定预期。

参考文献

[1]陈雷.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Z], 1998.

[2]周洪文.农田水利建设视野的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Z], 2012.

[3]周宜军.常熟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8.

关于编报农村小型水利公益设施 篇5

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

一、项目建设内容与补助范围

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小型水源、小型渠道、小型机电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复、新建、续建与改造,包括对建设项目的材料费、设备费和施工机械作业费等给予补助。

2007年中央不提取项目管理费,地方提取管理费的比例最高不超过中央补助资金总额的2%。管理费可用于中央补助项目的论证审查、规划编制、工程设计、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等管理支出,不得用于人员补贴、购置交通工具和办公设备等。

二、补助标准和补助方式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采用“民办公助”方式,对农民用水户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组集体、农户等自愿开展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财政给予补助。中央财政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补助标准,中西部地区及东部的粮食主产区,中央补助比例为项目总投资的30%;东部地区的非粮食主产区,中央补助比例为项目总投资的15%。在中央对省(区、市)平均补助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具体项目的补助标 准由各省财政、水利部门自行确定。

中央补助资金原则上与各地安排的补助资金一并补助给工程或实施项目的农民用水户协会或其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组集体和农户,具体方式视当地实际情况而定。资金管理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

三、项目申请对象与申报方式

1、项目申请对象:农民用水户协会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组集体、农户(包括联户)。

申请对象向县级水利、财政部门申请项目时,应报送的文件材料包括:申报对象的基本情况;项目建设方案、资金筹措(含投劳)方案、建成后管护方案、用水分配方案、用水合作组织组建方案及村民有关决议等材料。

2、申报方式:县级水利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申请对象申报的项目按以下原则进行审查。

(1)农户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项目建设方案、投资投劳方案和管理运行方式要经受益区农民民主议事通过。

(2)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生产实际需要和投资可能,合理确定工程建设布局、规模和形式,做到经济上合理,2 技术上可行。

(3)按规划实施的原则。兴建和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符合各地编制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5年)》,坚持水源、渠系和配套建筑物同步建设,水利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以充分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

审查合格后,以县为单位编制《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填写《农业财政专项资金(水利)管理标准文本》(其中项目评审论证表由省级单位填写),逐级联合上报至省级财政部门和水利部门。

四、项目安排重点和要求

1、以粮食主产区和缺水地区为重点,粮食主产区以小型灌区为主,缺水地区以小型水源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为主。

2、对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的项目优先安排;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项目优先安排。

3、项目实施要建管并重,坚持工程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同步推进,通过工程改造和产权改革,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确保项目实施取得预期效果,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民办公助”机制,每个省(区、3 市)可选择3个具有一定规模(灌区1000亩以上、集雨工程100户以上)、集中连片的建设项目,作为工程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同步推进的示范区。

五、暂不安排的项目

1、建设内容为库容10万立方米(含)以上的水源工程建设项目(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或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暂不安排。

2、申请对象为企业的项目暂不安排。

3、申请对象为单个农户,申请中央补助资金超过10万元的项目暂不安排。

4、建设方案(主要包括项目实施地点、范围、建设内容和技术方案、运行机制)填写不详,或水源工程建设(包括修建堰、坝)内容填写不详(如在材料中只说明修建堰、坝长度和高度,无法判断蓄水库容)的项目暂不安排。

六、完善激励机制

对2006年评选的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市、区),在今年正常安排项目补助资金的同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奖励资金100万元。奖励资金的用途和管理方式与正常安排的项目补助资金相同。

将资金支持力度与项目管理工作挂钩。财政部、水利部将在专项 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项目管理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对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地区,加大支持力度。各省(区、市)也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

七、补助资金批复

对县级上报的《农业财政专项资金(水利)管理标准文本》、《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省级财政、水利部门组织审查,填写项目评审论证表(详见《农业财政专项资金(水利)管理标准文本》)。经审查合格后,严格按财政部、水利部下达的资金控制额度,等额编制省级项目申请计划,联合上报财政部和水利部。对各省(区、市)超额上报的计划文件,财政部和水利部不予受理。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模式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意义

农田水利建设面广量大,除了小型农田水利、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外,还有大中型灌区的田间配套、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排水、水土保持、农村治污,以及在有水土资源条件的地方,需兴建一批新的农田灌排工程等。目前都存在缺乏建设资金投入的问题,急需加大投入。农田水利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必须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农业基础设施是指在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进行的生物有机体同环境之间的能量转化、物质交换和循环的过程中,所必须投入的物质与社会条件有机整体的总称。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但并不直接参与物质产品生产的一些物质条件。如农用灌溉、公共水利设施、电网、通信、道路、贮藏、运输和销售设施等;二是指为保证农业生产过程正常运行,而提供服务的一些非物质条件或社会条件。如农业研究或试验机构与设施、农业教育培训机构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农业政策与管理机构、农业信息与咨询机构、土壤保持机构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和实现农村整体富裕的重要内容;是夯实农业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最直接、最现实的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迫切要求;是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近几年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道路渠道硬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低产田改造、水土保持、国土整治、人行便道修建等,这些项目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在逐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现有投资规模仍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需要改造的工程多,而国家的投资却没有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与农民的需求还存在不小的差异。

(二)主要问题及其成因1,农村水利建设投资少。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资金缺口较大。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一项弱质产业,随着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民贫困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农村水利建设作为一项扶持农业和支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但地方财政紧张,投资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大量的资金用于城市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2农村水利建设的难度大。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因素:首先是农业投入范围较窄,投入产出效益低,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受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粮食作物的投入比较效益较低。使水利建设不易融资。水利投入回收期长,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加之受种植规模小,农产品、销售环节不畅通等因素的影响,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投资风险,不敢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从农村水利建设面整体情况来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涉及的面广、量大,包括农村自来水、小水源的开发、节水灌溉等多个领域,仅靠现有社会投资规模和投资范围难以满足农村水利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农民经济承受能力较弱,水费征收比较困难,水利工程难以按成本核算进行管理。再有就是机制不健全,缺乏社会化办小型农田水利的扶持政策。

三、关于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篇7

进入新世纪,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 传统的中小型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更加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工程老化, 效益衰减, 制约了农业生产, 甚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革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2 我国中小型农村水利设施管理现状

我国水利设施种类繁多, 主要包括堤防、水库、灌区、涵闸、排灌泵站、机井、水电站、饮水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等类型。这些水利工程广泛分布在城乡各地, 发挥着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水土保持、养殖、旅游和改善生态环境等重要作用。

水利设施建成后, 长期以来由国家和集体负责管理, 一些大型和中型水库、灌区实施专门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而占水利工程主体的小型工程主要由乡、村、组集体管理;部分集体工程由个人承包经营管理;个人所有的工程由个人管理。这些工程建成后, 国家基本上不再安排投入, 管理责任在地方政府和集体组织。由于资金缺乏, 没有建立管理设施, 没有安排管理人员或者管理人员不足特别是技术人员不足, 导致工程普遍管理不善。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 工程普遍老化, 效益严重衰减, 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2.1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

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及粗放管理的影响, 水利设施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政府几乎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唯一主体, 直接配置资源, 直接组织、管理工农业生产, 包揽社会事业的方方面面。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打上了很深的计划经济烙印, 行政化色彩深厚, 造成农民对水利事业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等诸多弊病。

2.2 产权不清。

由于水利设施建设投资组成相对复杂,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 多是由国家和集体投入为主、农民投入为辅建成, 其中农民投入是作为履行一种义务, 建成后的工程只有“国家所有”或“农村集体所有”两个含糊概念, 而没有具体的界定。产权不清削弱了工程管理运行投入的动力, 成为导致管理不善的最主要原因。

2.3 管理责任不明。

乡 (镇) 政府、村委会和农民均是责任主体, 但任何一方的具体责任均不明确, 导致具体管理人员责任感不强, 出现事故也常常无法追究责任。特别是随着农村实行以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改革后, 原有群管组织管理主体“缺位”, 田间工程管护责任更不明, 有人用、无人管, 维修经费无着落, 加剧了基层水利工程的老化。

3 推进中小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沿袭了几十年的旧的水利管理体制, 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形势发展需要, 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 推进管理体制创新, 努力构建新型的管理体制。

3.1 改革中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 是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在广大农村, 众多中

小型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 不仅是灌溉工程, 也是防洪保安工程, 管理不到位, 老化失修, 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在洪水到来时极易垮坝, 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2 改革中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 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确保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 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灌溉、防洪、供水等水利设施薄弱, 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 严重影响到粮食安全, 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

3.3 改革中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水利工程老化失修, 效益衰减;灌溉技术落后, 用水严重浪费;水环境日益受到破坏, 等等, 农村水利建设管理现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很不适应。

3.4 推进中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创新, 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

推进政府职能、实现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改善水利设施的管理状况, 提高工程效益, 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 是各级政府必须尽快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4 农民参与式管理方式

4.1 实施农民参与管理方式的优越性。

4.1.1实施参与式管理, 农民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促进了基层民主的发展和公民社会的建立。我国长期是一个集权社会, 作为最大群体的农民一直处于社会底层。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 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意义重大。推行水利设施农民参与式管理, 给农民在涉及自己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于自主权, 可以极大地调动其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 这是加快基层民主发展和建立公民社会的重要途径。4.1.2实施参与式管理, 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 改善了政府 (干部) 与群众的关系。长期以来, 政府承担了无限责任, 干了许多本不该干的事, 好心办了坏事或没把事办好, 农民并不领情。而由于少数地方的政策变异或少数人的胡乱操作, 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感情, 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实行农民参与式管理, 政府只是一个帮助者和监督者, 只会给农民带来好处, 可以极大地改善干群关系, 树立党和政府亲民、爱民和为民的良好形象。4.1.3实施参与式管理, 促进了政府职责转变, 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责体制。真正使政府职责归位:管好自己该管的事 (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 , 管到该管的“地步”, 既不大包大揽, 又不缺位失职, 从一个管制型政府转变为一个服务型政府。4.1.4实施参与式管理, 促进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夯实了农村发展基础。农民用水户的建立,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振兴, 对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2 实施农民参与管理方式的具体措施。4.2.1

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施政理念, 增强服务观念, 推动由传统管制型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型。要下放权力, 通过法律等程序办理权力和责任移手续, 腾出时间精神抓影响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 解决那些农民用水协会自己无力解决的法律保护、资金援助和信息交流等困难和问题, 如加强信息披露, 提供广泛用户参与, 降低交易和管理成本, 打破供水方垄断性和促进降低供水成本。积极鼓励更多的用户、团体以及整个社会参与到水管理中来, 成立各种形式的基层用水组织, 减少基层供水方腐败、保障用户权益。4.2.2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广大农民用水户是灌区、水库服务的受益者和灌区设施的使用者, 是灌区、水库的真正主人, 应该让他们参与到灌溉、水库管理的各个环节。在目前条件下, 可以把水库、灌区支渠或斗渠以下的工程设施及灌溉服务权移交给农民用水户协会。对于政府投资部分形成的水利设施的产权, 可以无偿划拨给集体、协会或明确授予经营权, 发放产权证或经营权证, 使水利设施的产权清晰, 为良性管理提供基础。4.2.3赋予用水户协会相应权利。用水户协会是用水户共同参与组成有法人地位的社团组织, 是一个经济实体。水库或灌区管理站等基层水利管理机构要将工程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职能部分或全部交给协会管理, 工程的运行费用由用水户自己负担, 使用水户协会成为工程的主人。要减少对用水户协会在工程维护、配水送水等方面的干预, 同时要给予用水户协会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使用水户协会能够独立自主地经营。要支持用水户协会依法收缴水费, 杜绝人情费、关系费, 保证协会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4.2.4加强监管。一方面要加强安全监管。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后, 政府在给予必须的经费补贴后, 并不意味着解除了安全监管责任。水利设施特别是中小型水库, 关系到公众的安全, 加强安全监管始终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协会运行的监管。协会作为农民自治组织, 由农民自主管理, 但政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 使协会在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指导下运行, 保障公共利益。4.2.5大力加强农民的责任感和法制意识。大力提高农民的责任感和履行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的意识, 教育农民对自己的权利负责, 不随声附和, 更不迁就他人甚至拉帮结派。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协会章程, 履行会员代表大会决议, 克服自私、各行其是和无组织纪律性的缺点。

摘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 推进中小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分析了中小型农村水利设施管理现状, 探讨了实施农民参与的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方式。

关键词:中小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农民参与

参考文献

[1]翟浩辉.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J].求是, 2005.

[2]夏晓丽.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与农民政治参与[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5.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篇8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4日

当前, 河北省农村水利设施维护投入不够、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 当务之急是要健全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

一、河北省农田水利投融资体制现状

“十一五”期间, 河北省组建河北水务集团, 搭建水利部门管理运营的融资平台。按资金性质积极整合涉农部门相关资金, 集中财力, 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充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为民营资本进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市场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坚持农民自愿、注重实效、民主决策的原则, 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 引导农民群众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各金融部门对符合信贷政策的农田水利工程实行信贷扶持政策, 适度放宽了贷款条件, 扩大面向农户和投资者的小额信贷, 基本上建立了符合我省省情的农田水利投融资体制。但是, 问题仍不容忽视:投融资管理主体定位不准确, 造成政府、事业、企业、合伙组织、农民个体责权不清, 影响投资积极性和投资规模;农田水利规划、投资、建设、运行由政府多部门共同参与实施管理, 投资力量分散;农田水利投融资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缓慢, 使投融资体制缺乏法律保障;各地农田水利投融资规模、政府财政投入水平差

(一) 农民对农田水利的基础性、公益

性认识不足, 投资观念不能及时转变, 筹资投劳积极性显著降低。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两工”后, 人们认为农村水利基本建设不搞了, 因而没有及时依据市场经济规律, 建立新的投入体系。同时, 改革开放后, 大量农民进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 对农业的依赖性显著降低, 而且农业比较效益低, 农田水利产投比小, 这就降低了他们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热情和力度。

(二) “一事一议”制度带来高额交易成本。

农民的自发分散性和村集体约束力的弱化, 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能开会成功;农民对公共品需求不同, 统一意见难、达成协议难、筹款难;农村中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外出打工, 参会多数是妇女、老人, 文化层次低, 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村委会提交审议的筹资筹劳方案往往难以通过, 即使通过了一些村民也不主动交款, 没有约束机制, 导致筹款的交易费用上升;基层干部往往采取简单的工作方式, 有的采取按“假指印”、“假签字”等方式进行, 甚至“多事一议”等不规范行为, 对以上行为进行监督十分困难。

(三) 投资风险大, 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激励。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风险高、资金回收期长的特点, 并且农业比较收益低, 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很难获得预期收益。对于私人企业或民间资本来说, 农村市场环境远不如城市, 融资渠道狭窄, 相应的社会服务落后, 在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高、效益低, 对于逐利的企业来说, 放弃农村市场, 把资金投在城市是一种理性的企业行为。

(四) 地方政府片面追求部门利益。

当前各级政府官员主要是对上级负责, 不愿提供花费资金多而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 导致像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格局扭曲、甚至主体缺位。

三、河北省农田水利投融资体制应对策略

(一) 重宣传。分村召开“三会”:村组干部会议、全体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组织开展“三访”:对在家农户普遍访, 对老干部、种养大户、困难户重点访, 对外出务工农户书信访;突出进行“三讲”:宣讲活动目的、意义, 宣讲文件精神, 宣讲各级“以奖代补”政策。同时, 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新闻宣传、开辟网站专栏等方式, 从而营造良好氛围。

(二) 树法制。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许多方面仅靠政策规定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国家应出台一部专门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法律, 明确界定农田水利建设的性质、产权主体、投入主体、管理主体, 确保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在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或者确保某些水利基础设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稳定的来源。同时,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管理制度, 确保资金投入的经济效益。

(三) 立规划。结合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 科学确定水利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 统筹协调社会需求、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工程规划布局等重大事项, 形成各级政府规划相互协调, 总体规划和部门规划相互呼应, 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相互衔接, 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相互结合的省级农田水利规划体系, 为健全和完善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的农田水利投融资组织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四) 创体制。根据农田水利的不同性质, 建立以中央、省两级政府为主导, 县乡财政适当配套, 由中央、省、县乡、农民四位一体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体制。大型水利工程应由中央政府提供, 在目前县乡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应通过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来解决, 即主要由省级政府“出钱”, 县级政府“办事”的方式来解决;小型的农村社区内的基础设施项目, 农民直接受益, 并且投资不大, 可以采取农民投入为主, 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来投资建设。

(五) 拓渠道

1、财政渠道。农田水利项目公益性强, 政府财政资金是投入的主要来源。

(1)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2008年至2010年共争取省以上水利专项资金13.2亿元, 其中2008年3.6亿元, 2009年4.6亿元, 2010年5亿元。据此测算, 2010年省级财政对水利投入共10亿多元, 今后10年年均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高一倍, 累计投入将达200多亿元。

(2) 土地收益10%要确保专款专用。一方面要尽快出台办法, 解决土地收益10%怎么提取的问题;同时, 要建立省级跨区域统筹机制, 我省地区差别较大, 存在土地出让收入与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重点投向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和农田水利建设任务重的地区。

(3) 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水利建设基金是用于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 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目前, 省财政厅、发改委和水利厅三部门正在起草实施细则。

(4) 各市县依法收取的水资源费、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

(5) 其他用于水利项目建设的财政性资金。省水利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的补偿政策, 合理收取补偿资金用于水利建设。

2、市场渠道

(1) 金融机构贷款。一是解决省财政贴息的范围、规模、期限和贴息率问题;二是发挥河北水务集团投融资平台作用, 提高融资能力, 保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和引黄工程建设资金。河北水务集团积极开展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投融资工作, 各大金融机构对集团融资给予了大力支持。

(2) 政府投融资平台直接或间接融资。河北省国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河北水务集团为主要省级水利项目建设投融资机构, 负责省政府确定的省重点水利项目建设融资事宜。省政府采取资本金注入、国有资产划拨、国有土地注资等方式, 支持水利项目建设投融资机构不断扩大资本规模, 增加现金流, 提高资信等级, 提升融资能力。市、县政府要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 加大资本金注入力度, 整合水利资产、资源、资本、资金, 提高投融资能力。

(3) 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通过上市和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法定条件的水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支持符合法定条件的已上市水利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发行上市公司债等方式再融资, 鼓励已上市水利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等方式实现整体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发行企业 (公司) 债券,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加强债券市场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 鼓励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定向工具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融资;建立和完善中小水利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担保机制, 协调落实中小水利企业进行债务融资的风险缓释措施, 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水利企业通过区域集优的方式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4) 积极发展多种融资产品, 拓宽水利项目融资渠道。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贷款分散大型水利项目风险。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融资租赁公司增强对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 发展大型水利基础设施设备和中小农田水利灌溉系统融资租赁服务。允许理财资金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投资有现金流、有收益的水利项目。积极稳妥探索水利建设贷款等涉农贷款资产证券化试点。

(5) 用好税收政策。做好有利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税制安排, 充分利用税收优惠, 合理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农村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实施多元化项目融资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健全农田水利科学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机制;加大对国家农田水利示范园区的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彻底纠正对农村水电站地下发电工程征收房产税的不良做法;采取更富于刺激性的税收优惠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村水利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观光旅游服务业实施最优的税收服务和优惠照顾;为动员农村水利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提供良好的税收激励;全面加强和规范对水利工程水费的税收征管, 严防“跑、冒、漏、滴”。

(6) 发行彩票。

3、社会投资。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 引导投资集团、大型企业、外资、民间资本等投资水利项目建设。要打破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 开放投资领域, 扩大社会投资, 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参股等形式, 购买、兼并、租赁等多种方式, 参与水利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六) 强监督。

加强对不同类型水利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 及时编制各级水利重点工程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 定期公布水利建设重点项目范围, 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创造条件。对纳入国家和省级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的重点水利项目, 要明确拟建项目的目标、任务、进度、责任主体, 细化资金管理办法;对国家补助的农田水利项目, 各地要立足当地实际探索各类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对引入民间投资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 按照“建用两利”的原则, 明晰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 落实建设和管理责任;对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经营性水利项目, 要发挥各级水利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督和市场监管职能, 落实水利项目法人责任制, 严把水利项目立项审批、公开招标和工程建设质量, 培育公平竞争的设计、监理、施工等建设市场。同时, 完善水利项目信贷资金监督管理制度, 尽快制定和完善水利项目信贷资金管理制度。对重点水利项目, 要在媒体发布招标公告, 严格实行公开招标、全程审计,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评审、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综合作用, 保证专款专用。

摘要:本文针对河北省农村水利设施投融资体制现状, 分析其成因, 从宣传、政策、规划、渠道、监督等方面, 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河北省,水利设施,投融资

参考文献

[1]马衍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政策.经济研究参考, 2008.

[2]李万超.农田水利建设筹资的“四不”现实和“四力”策略.金融博览, 2011.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篇9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间是我国农村农田水利设施投资融资的恢复时期, 在这一时期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是由农民供给, 政府只做辅助投入, 在农村农田水利设施投资融资的恢复时期, 国家大兴水利工程, 并对黄、淮、海、长江和汉江进行了整治, 这个过程由农民出工, 其伙食费和工具费由国家补助。从1953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农村农田水利设施投资融资的发展时期, 尤其是195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之后, 我国农村大办农田水利的浪潮掀起, 各地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发展呈现迅猛态势, 但是限于国家财力, 过高、过大的水利化目标只能由农民自身完成。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我国农村农田水利设施投资融资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停滞时期,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主要采用承包制。由于在这一时期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制度转型期, 国家减少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 从而导致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出现停滞。停滞期后由于农田水利工程问题逐渐突出, 国家提高了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 开始对农田水利设施投资体制进行初步变革, 初步变革的主要成果体现在公益金、公积金、管理费这三项“提留”上。这三项“提留”是村级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成本分摊费, 一定程度上讲这刺激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发展。90年代之后逐渐形成了现行农田水利设施投资融资体制, 在这一时期, 为促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 各地区纷纷探寻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集资办法, 并开始将市场机制应用到农田水利建设上, 从而拓宽了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来源,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 取消了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 开始实行“一事一议”制, 规定了每人每年筹资额的上限, 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 推动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农田水利设施投资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导致内部腐败严重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从投资到管理都采用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这导致政府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宰, 对资源配置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直接管理、组织工农业生产, 对水利设施的各个方面全权包揽, 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行政色彩浓厚, 农民缺乏主人翁意识。同时, 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决策活动由政府直接参与抉择, 导致政府内部腐败现象屡见不鲜, 对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 投资渠道单一, 投资供给不足

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完全由农民筹资, 并在政府指导下进行投资, 这不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而且阻碍了其它社会资金应用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领域, 然而国家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数量却远远不足, 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 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越来越少, 但是由于农村基建的资金缺口很大, 维护保养管理费用的缺乏, 导致一些农村基础设施老化现象严重。另外, 新建的水利工程由于缺乏资金支持, 无法聘用专业的水利施工队伍, 只能组织群众施工, 造成工程标准降低、质量较差、工程效益低下等问题。

(三) 水利设施自身的融资能力差

水利设施建设属于基础设施产业, 它具有很大的公益性, 这导致其资金来源单一、自身融资能力相对较差。水利设施的建设一般都是长周期、高投资的工程, 虽然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但是经济效益低下。由于其投资回报率较低导致其对社会资金和外国资金缺乏吸引力。比如, 水土保持工程、防洪工程及灌溉区改造等都属于公益项目的范畴, 不可否认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但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几乎为零, 仅仅是社会效益往往很难吸引外资投入。供水、供电项目虽然带有经营目的, 但是由于受价格、特许经营等因素的限制, 也很难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四) 决策与需求的矛盾

我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采用的依然是自上而下的投资决策机制, 这一机制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物质成本主要是由乡镇的制度外收入分担, 所谓制度外收入包括“一事一议”和“三提五统”的收费, 而人力成本则由农民进行义务劳动来承担。这样的投资决策机制并不是农村水利设施需求状况的反映, 反而导致了决策者与需求者之间的矛盾, 出现严重的供需不符现象。一方面利益作用下导致政府的某些决策偏重于一些与“政绩”、“形象”和“利益”挂钩的非生产性基础设施, 片面追求“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缺少对政府决策的有效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另一方面, 农民真正需要的是生产性的基础设施, 然而现实状况却是这些设施的供给严重不足, 有限的资金难以实现合理利用, 导致资金不足与资金过度并存。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实用性及多样性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这也就要求政府的投资决策必须高效合理, 这进而导致决策与需求的矛盾。

三、解决我国农村农田水利设施投资融资问题的对策

(一) 借鉴国内外水利设施投资的经验

一些发达国家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走在我国的前面, 在取得重大的成就的同时也有着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结合我国实际, 对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 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水利建设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政府投资力度大。美国水利项目的建设的投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各私人部门和居民, 政府占了水利项目60%以上的投资。美国的农业部定期向农民提供有关水土保持的技术援助, 对进行水土保持工程的农民提供经济补贴。在局部上, 美国则因地制宜, 采取不同的制度促进农田水利建设。

(二) 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

通过立法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水利建设的长期性问题, 规范水利建设投资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内资金所占的比重, 实现财政用于水利上的投入与财政支出总量同步增长和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 也非常重要和必要。同时, 辅之以国家层面的《农田水利法》, 从区域层面制定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 实现地上水、地下水、中水等水资源统筹安排, 优化水资源配置, 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 提高城乡供水能力, 构建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三)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

我国各级政府在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的基础上, 应该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 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和鼓励投资融资。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指导, 地方各级积极投资, 农民踊跃参与投资的多元化投资融资环境, 提高投资效率的同时扩大投资规模, 推进农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进程。另外, 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监管, 把好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关, 还要强化政府投资决策人员的责任感, 严厉打击内部腐败现象, 为农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融资环境, 进一步促进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

(四) 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

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一直都是“谁受益谁投资”, 仅仅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创造的社会效益, 缺乏从经济角度和产权角度的考虑, 政府也因此强制要求农民集资建立农田水利工程, 这有悖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基本建设法则, 导致农民仅仅获得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 完全丧失了其应该享受的投资收益权, 而政府则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基于这种状况, 我国必须建立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产权制度, 从而保障农民的基本投资收益权, 让农民在投资的同时既能享受到农田水利设施带来的社会效益, 又能享受到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另外, 建立产权制度还有助于鼓励更多的投资者节约水利工程建设的成本, 提高建设效率。

四、总结

总之, 我国农村农田水利设施投资融资面临的种种问题, 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在建立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 借鉴别国经验完善农村农田水利设施投资融资的管理机制, 并维护农民合法的投资收益权, 打击政府内部受利益影响出现的腐败现象, 强化自身责任意识,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 为我国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融资环境, 为实现“现代化大农业”的宏伟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广深, 陈浩磊.国内农村水利投融资制度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11 (10)

[2]倪细云, 文亚青.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因素:陕西437户样本[J].改革.2011 (10)

[3]孔少林.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建管与投入问题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 (04)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篇10

一、目前形势及现状

1. 人多水少, 时空分布不均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水情。

中国年淡水总量28 300亿立方米, 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 在巴西、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印尼之后, 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众多, 人均年水资源只有2 100立方米,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是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从空间上看, 北方资源性缺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4%, 水资源却占了81%, 北方地区人口占46%, 水资源只有19%。南方水质性缺水:虽有可资利用的水资源, 但这些水资源由于受到各种污染, 致使水质恶化不能使用而缺水。上海身处太湖、长江两大流域下游, 水质既受上游水污染影响, 又有本地污染的危害, 人均可供利用水资源为145立方米, 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14强。江南水乡闹水荒, 已不再是一个传说。西南方工程性缺水:西南地区水资源特别丰富, 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40%, 人均占有量是全国15倍。但因特殊的地理和地质环境存不住水, 缺乏水利设施留不住水。在时间分布上, 中国位于东亚季风区, 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秋时节降水多, 易涝。冬春时节降水少, 易旱。

湖南省株洲市是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 属于国务院批准的“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地处湖南省中东部, 境内河流众多, 水系复杂, 属湘江中下游流域, 主要有湘江、洣江、渌江、洮水、攸水等河流, 流域内共有5公里以上河流341条。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气候温暖, 四季分明, 雨水充沛, 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 441毫米。境内地表水平均年资源量629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 410立方米, 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水资源同样时空分布不均。春夏之交, 雨季来临, 洪水滚滚, 湘江两岸“水多”为患, 防汛形势严峻。夏末秋初, 旱季一到, 湘江其及支流几近枯竭, 抗旱形势逼人。

2.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 是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粮食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 都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毛泽东同志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邓小平同志说“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 只要人民吃饱肚子, 一切都好办了”。江泽民同志指出“尤其要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因为我们有13亿人口, 如果粮食发生了问题, 世界上谁也救不了我们”。胡锦涛同志指出“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中国目前有13.4亿人口, 年粮食生产要达1万亿斤, 才能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进入新世纪以来, 从2007年起, 中国粮食生产才超过1万亿斤。2010年达10 900亿斤。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70%的粮食来自灌溉农业, 一亩水浇地的收益是一亩旱地的2~4倍, 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40%以上。中国现有耕地18.26亿亩, 其中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 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 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6%, 其中, 1/3的灌溉面积为中低产田, 1/3的灌区水的利用率不足35%。1949—1979年, 全国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 (10万立方米以上) 8.6万座, 而1979—2009年, 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 (10万立方米以上) 827座。农田水利设施远远滞后于农业发展需要, 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株洲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0年, 全市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98座, 库容量达14.28亿立方米。全市有耕地面积305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达220万亩, 灌溉率达72.5%。但全市尚有6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 农业季节性缺水几乎年年发生, 一大批中、小型水库亟待加固除险,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任重道远。

3. 水旱灾害频发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当前, 全球气候变暖, 极端天气频发, 洪涝干旱交织威胁已经成为常态。近几年中国洪涝干旱灾害足以说明一切。

2008年冬至2009年春, 北方地区大旱。截至2009年2月9日, 耕地受灾面积2.99亿亩, 农作物受灾1.53亿亩, 重灾4 996万亩, 绝收394万亩, 442万人, 222万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2009年夏秋, 南方地区遭五十年一遇大旱。10月31日, 长沙市湘江流域出现历史最低水位24.9米。洞庭湖水满容量为170亿立方米, 此次干旱时仅有7亿立方米。

2009年秋至2010年春, 西南五省 (区) 特大干旱。截至4月初, 受灾人口6 130万, 2 000万人和1 000万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9 541万亩, 绝收1 672.5万亩, 直接经济损失236.6亿元。

2010年夏, 全国28个省 (区) , 七大流域发生洪涝灾害, 437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受灾人口2.1亿, 因灾死亡1072人, 失踪619人, 倒塌房屋110万间, 农作物受灾面积1.46亿亩, 直接经济损失2096亿元。

2011年冬至2011年春, 全国由北向南, 发生大范围干旱。山东连续四个月无有效降水, 出现秋、冬、春三季连旱。部分地区干旱程度达二百年一遇。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 遭遇“极端大旱”, 承受着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巨痛。洞庭湖周边44.94万人饮水困难。洪泽湖水仅有50厘米深。

联合国有关部门是这样描述中国的:“这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从有人类记录以来, 旱涝灾害, 山地灾害, 海洋灾害都在中国发生。”所以说, 自然灾害过去是, 现在是, 今后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我们应该有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有更多的忧患意识。

4. 解决好三农问题已成为全党的共识。

2002年,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但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 我们发现, 三农已经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瓶颈, 三农问题解决不了, 全面小康就是一句空话。为此,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为了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更多的关注农村, 关心农民, 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温家宝总理也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实践充分证明, 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保障农民物资利益和民主权利, 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4年以来, 连续八个中央“一号文件”直指三农, 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系统部署, 三农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 广大农民群众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二年以来, 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全面部署水利改革发展。2011年7月8日至9日,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表示力争通过五至十年努力, 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

如果说,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是因为以前国家太穷, 无钱搞建设, 历史欠账太多的话, 那么今天, 我们就有足够多的资金用来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对历史的“还债”。2010年, 中国GDP总量达397 983亿元, 雄居世界第二, 财政总收入83 080亿元。截至2011年4月, 外汇储备达3万亿美元。综合国力的提升, 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二元制经济结构的后遗症。

长期以来, 中国实行的是“城乡分治, 一国两策”的二元经济结构政策, 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流向城市。水利设施建设也同样如此, 重城市, 轻农村, 重市民, 轻农民, 重大轻小。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来, 大约有60%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城市防洪、大江大河治理和气象事业发展, 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仅占40%左右, 其中, 能够分给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费用就更加微乎其微。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2006) 数据显示, 全国有70%以上的村庄没有任何农田水利建设投资, 而能够获得国家投资的村庄仅占9.56%。事实上真正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是那些小型的坑、塘、库、坝。株洲市耕地灌溉面积的60%主要靠小型水库和塘坝蓄水灌溉。这些民生工程, 对株洲农业的发展,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骨干作用。

2. 中小水库少且多病险隐患。

中国现有大、中、小型水库8.6万座, 就全国而言, 数量确实不多。这些水利工程多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 人们是手挖肩扛, 边规划, 边设计, 边施工, 许多水库的建筑质量和标准都不是很高, 经过几十年的运行, 由于护养不善, 缺乏必要的维护经费, 水库质量每况愈下, 老化破损严重, 出现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据统计, 1954年以来, 全国共有3600多座水库跨掉。截至2009年, 全国共有病险水库3.7万座, 病险率达43.7%。湖南省有中、小水库13 100多座, 病险水库5 800多座, 病险率44.7%。株洲市小型水库有880座, 数量不算少, 但其中570座有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 病险率达64.77%, 远远高出湖南和全国水平。

3. 资金投入不足。

首先是国家投入少, 据统计, 中国水利建设基础投资平均只占GDP的0.435%, 2009年投入1 894亿元, 已经是历史最高水平, 也远远低于最佳投资值。其次是集体投入急剧减少。20世纪90年代, 国家出台了两工 (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 政策, 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要出5~10个左右的农村义务工, 10~20个左右的劳动积累工。政府和基层组织据此可组织农民群众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公益性建设, 如修路架桥、改善公共设施。2002年, 国家把“两工”作为农民负担给取消了, 由此对农村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建设带来严重影响, 姑且以每年在乡农业劳动力2亿人计算, 每人每年出20个积累工, 每个工价值50元, 则每年减少2 000亿元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最后是民间投入微乎其微。农业是典型的弱质产业, 投资周期长, 风险大, 见效慢。如果没有特别的政策倾斜和产业扶持, “嫌贫爱富”的资金是很难青睐这块产业的。今天, 社会资本, 民间资本的参与农村水利建设还是很不够的。株洲市“十一五”期间水利发展计划总投资是42.11亿, 实际完成19.9亿, 只完成计划的47.2%, 其主要原因就是资金不能到位, 这里有中央、省投资金, 也包括县市自筹资金, 很大一部分急需投建项目不能实施。

4. 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最后一公里”困难重重。

水是一个系统工程, 有了水库、枢纽, 没有渠道是畅通不起来的。由于多年的欠账和制度缺失, 导致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地方政府为政绩和效益倾向于兴修大工程而忽视沟塘渠堰的建设, 村级组织集体行动能力弱化, 无法组织农民进行有效维护, 农民由于缺乏资金, 单家独户也无力承担。正所谓“上级投入少, 基层投不起, 农民干不了”。水利部2008年对500个水利典型县调查显示, “塘坝、小型引水堰闸、扬水站、小型灌渠、排水沟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平均完好率不到50%, 许多水库已成死库, 有的甚至连干渠、支渠都没有。”湖南1966年建成的韶山灌区, 当时能灌溉一百多万亩。四十多年的老化失修, 灌溉面积萎缩了20%, 水走一路漏一路。有人形象的表述为“用的是大跃进的水, 种的是学大寨的田”。山平塘是山丘区民生水利的最基本元素, 村民靠此灌溉、养殖, 依赖性很强。株洲市现有山平塘19 000余口, 由于资金缺乏, 大多数山平塘存在淤积、渗漏, 处于不安全状态。

5. 新形势下, 问题突显。

一是“多龙治水”, 多部门管理, 各自为政。水利部, 农业部, 财政部, 国家发改委, 国土资源部等部门都有管理水利项目的职权, 造成部分地区重复建设, 浪费, 资金不能有效整合, 投入效益不高。株洲市就有市水利局、建设局、城管局、环保局、卫生局等五个涉水部门, 多部门管理的结果是从客观上说是违背自然规律, 从主观来看, 加大了部门间的摩擦, 资源浪费, 效率低下, 弊端多多。二是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管建主体不明确, 基层水利服务缺失, 有的工程甚至处在无人管理、无人维护状态。人为侵占, 破坏水利设施现象屡见不鲜。三是宣传工作不到位, 人们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浪费、污染甚至破坏水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建议

“善治国者, 必先除其五害, 五害之属, 水为最大, 五害即除, 人乃可治。”中国是农业大国, 水利更是农业的重中之重。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 给水利改革发展带来了春天,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的水利发展战略机遇期,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 加大宣传力度和水利立法, 注重整体规划。

首先, 要乘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春风, 在广大群众中间普及宣传中国的基本国情、水情, 增强人们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资源, 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管理水资源, 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其次, 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地方立法。应根据各地的实际, 制定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具体办法, 实施效果应纳入当地领导的业绩考核。最后, 规划的编制一要注重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结合, 优先解决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饮水、灌溉、防洪等问题, 也要加快建设一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水利工程, 着力缓解水利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二要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相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三要项目建设和行业建设相结合。在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 加强队伍建设, 夯实管理基础, 强化依法管水治水。

2. 加大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力度。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水利改革发展, 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 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此, 弥补短板, 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 势在必然。中央要求: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力争今后十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目前, 全国土地出让收益约为7 000亿元, 提取10%就是700亿元。2010年中国水利投资是2 000亿元, 高出1倍就是4 000亿元。这就意味着未来十年里, 中国水利建设投入将达40 000亿元。“十二五”期间, 株洲市水利建设安排投资79.8亿, 4倍于“十一五”投资。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要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统一规划基础上, 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 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 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要鼓励各种力量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依法出台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

3. 大力发展民生水利。

所谓民生水利就是指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水利工程。一是要着力做好中小河流治理, 病险水库加固除险, 山洪灾害防治。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 全国要完成5 000条左右200~3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治理任务。基本完成小二型水库加固除险。基本解决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突出问题。株洲市“十二五”期间, 要重点推进湘江及重要支流渌江、洣江等二十条河流治理工作, 使13座中型水库、34座小一型水库完全得到加固除险。二是着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抗旱水源工程建设。2011年, 国家要解决6 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末, 要全面解决2亿多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株洲市“十二五”期间, 要解决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三是着力做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真正解决好“最后一公里”。株洲市积极推进酒埠江、官庄两处大型灌区和大京、周坊等十处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更新改造及渠道的防渗节水建设。

4. 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发展节水农业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的灌溉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2009年全国用水总量为5 965亿立方米, 农业用水量约为4 172亿立方米, 由于生产方式的原始、简单、粗放, 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6%, 生产1公斤水稻需水7~8立方米, 生产1公斤玉米需水2立方米, 生产小麦1公斤需水1立方米, 单方水的效益平均不到1公斤粮食, 而不少发达国家利用现代的先进灌溉技术, 单方水的效益均在两公斤粮食以上。中国如果利用先进的灌溉技术, 能将单方水的效益提高到1.3公斤粮食的水平, 保持现有的农业供水量, 仅灌区的粮食产量就能达到1万亿斤以上, 这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可以说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要大力发展各种节水灌溉技术, 研究节水灌溉制度, 重视农田灌溉水的管理, 提高水的利用率, 降低单位面积用水量。要转变生产方式, 传统农业向节水农业转变, 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 漫灌向滴灌、喷灌、膜下滴灌等技术转变。株洲的醴陵市是国家级节水灌溉示范市。“十一五”期间, 该市建设了一批高标准、高效益的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推广节水先进技术与器具, 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机制, 遏制用水浪费,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 深化改革, 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产权、管理机制。

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改革, 可实行大户投入, 农户融资, 村户合作, 联户合股, 拍买发展等多种办水模式, 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 按照“谁投资, 谁所有, 谁受益”的原则搞活经营权, 开放建设权,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对大、中型水利工程, 可按照“管养分离”的政策, 明确投资主体, 管理主体和法人主体, 落实责任。株洲市近年积极推进水利管理改革和制度创新, 在宏观上, 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 以水利局为基础, 成立了水务局, 变“多龙治水”为“一龙治水”, 理顺了关系, 整合了资源, 投入效益大大提高。在微观方面, 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 通过协会和村组联合议事, 履行民主程序, 坚持议事公开, 严格管理筹集的资金和劳务, 坚持“一事一议”组织和引导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让农民用水户协会真正成为水管部门和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

摘要:长期以来, 资金投入不足, 工程年久失修, 农田水利设施已成为中国基础设施中明显短板, 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因此, 加快水利改革,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株洲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Z], 2011.

[2]株洲市水利发展 (十二五) 规划[Z], 2010.

[3]唐之享.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千方百计保护好水资源[Z], 2010.

[4]张岳.21世纪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节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水[J].中国农村经济, 1998, (8) .

[5]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网站.

[6]水利部网站.

[7]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公开报道.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篇11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发展

一、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指开展农业开展活动时,间接影响农业生产,然而却不可缺少的一种设施。这种设施包括两种:第一种,辅助农业生产进行的设施,比如农业灌溉设施、农业存储的设施等;第二种,包括能优化农业生产的设施,比如农业实验机构、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等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基础性的特点,如果农业生产缺少农业基础设施,则根本无法进行生产;配套性的特点,农业基础设施如果一开始投资过多,就会造成资源的闲置,如果投资过少,则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周期性的特点,农业基础设施除了先期投资以外,日后来需要继续投资,以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所谓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就是以建设水利设施的方式改善农田生产条件的一种建设,做好水利基础建设,就能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灌溉问题、排水问题、盐渍问题等,使农业产生高产优产。从它的定义来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属于第一类的基础设施,它具有农业基础设施的特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农业发展紧密相连,如果不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二、我国农田利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数量不足

虽然我国曾经投资兴建过一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然而随间时间的发展,这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金量低,不能满足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配套设施不全,部分农田配套设施已经老旧不能再使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数量少,地方政府没有拔出足够的资金继续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体不明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目前为政府投资的公用基础设施,那么这些设施由谁负责管理成为一个问题。就产权来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属于国家所有,应该由政府部门负责管理;可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要由当地农民们使用,农民们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产权不是自己的,那么就不需要特别爱惜。农民们损坏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政府却无力更换或维修,使得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非常缺乏。

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不利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目前定位在公益设施上,即政府必须每年拔一定的款项修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而怎样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被更有效的被利用,则目前成为管理的真空地带。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政府的一个庞大的负担,政府不得不投资做建设, 然而这些施设却不一定能被最有效的利用,政府也无法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得到收益,如果继续维持这种状态,政府会减少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发展的方法

1、提出新的融资举措

从理论上说,要做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需要政府加大投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的各个地方政府部门实际情况不一,并非每个地方政府部门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加强农田水力基础建设,那么拓宽融资渠道是做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一种策略。

我国可实行两种融资方式,第一种,如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水利研究服务等个人组织无法承担的农田水利基础施设可继续由地方政府拔款,作为公益性质的支出。然而如水利灌溉等个人可以承担的设施,可鼓励个人投资,允许投资者收取一定的收益。如此以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产权明晰,管理权限明晰,民众就可以了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应该由谁负责管理、由谁负责维修。

2、普及新的水利技术

在过去,我国农民曾因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而使农作物丰收,农民的经济收益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使农民非常积极的关注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然而由于一段时间我国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农民觉得即使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不能获得很大的经济收益,因此他们不再关注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情况。要让农民愿意自主的关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情况,政府部门就要让农民意识到水利基础建设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地方政府部门可普及新的水利技术让农民感受到自己的经济收益能够提高的方法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积极性。比如地方政府可以引导投资者兴建管道式喷灌施设,这种施施对环境的要求不高,先期投资不多,使用方法方便,农民大规模的种植农作物时非常需要该类基础设施。同时政府可以调整水资,让农民感受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能帮助自己节约成本资金,从而农民会愿意积极的投入到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中。

3、选用新的管理方式

要作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管理工作,就要使用新的理念对之进行管理。比如政府部门可以以项目经营的方式让专人负责管理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项目,要求这些项目管理人能从经济效益着手,以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完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工作。

政府要做好公益性質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分类项目评估工作,对已经具有明晰产权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允许业主以以有偿运营,有偿服务的方式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对公益性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则要求管理部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并以合理的指标考核管理工作的成果。

政府部门要作好舆论宣传工作,为农民树立爱护水利基础设施与经济效益紧密相联的概念,让广大农民明白目前国家的水利基础建设需要群策群力,共同维护和建设,而这是为了广大农民共同的利益。同时政府部门要让相关部门的干部了解到做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愿意自发的组织群众共同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总结: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如果缺少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活动将动法开展。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多问题,这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无法提高,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就需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化农田水利基础施设建设的方法进一部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篇12

关键词: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困境,根源探析,突破策略

1 问题起源

随着农业综合改革的持续推进,各级财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逐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被摆到了突出位置。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每年用于“三农”的支出均超过1万亿元,其中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均占当年预算内投资总规模的50%以上[1]。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后期管护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突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后期管护的困境,成为当前农业长效发展的关键,这也是我们进行此次苏南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地调查的缘由。

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后期管护问题的研究,理论和实证研究兼有。姜波、黄海霞等(2013年)从管理主体和职责分工、经费筹措与使用管理、工程保护、管理考核这四个维度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进行了分析[2]。皇甫丰远(2007年)则认为没有明确产权归属、没有明确管护责任、缺少项目运行管护资金是新疆哈巴县农田水利设施不能长久发挥效益的关键[3]。胡晓光、刘天军(2013年)则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影响河南省南阳市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因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4]。本文将以苏南二镇实地调查为基础,综合考察发达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后期管护的现状,并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苏南二镇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成效以及管护困境,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寻求突破路径,以期为今后其他地区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

2 苏南二镇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苏南二镇基本情况简介

苏南二镇分别为苏州市吴江区的震泽镇和七都镇,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震泽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的西部,毗邻浙江湖州市南浔镇,交通十分便利。该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下辖宝塔街、慈云寺、师检堂等多个旅游景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七都镇同样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地处太湖之滨,生态环境优美,有“吴头越尾”之称。该镇工业产业发达,现已形成电缆光缆、机械电子、有色金属等特色产业,被誉为中国光电缆之都。近年,震泽、七都二镇为配合吴江区高标准农田项目验收,改造、兴建了一批排农田水利设施,其中新增排涝站15座,改造13座;新增水闸11座,改造18座。

注:数据来源于2014年苏南二镇年鉴。

2.2 数据来源说明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访谈、资料查阅、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访谈对象主要为村镇领导以及普通村民,访谈内容主要通过笔录和录音进行记录;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各村镇的文件材料以及电子文档;调查问卷在调查地点随机发放,两镇各发放问卷200余份,共450 份,两镇最终共回收问卷428 份,有效问卷404份,有效率为89.7%。苏南二镇被调查村民的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

3 苏南二镇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现状

苏南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带,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带动了当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步伐,使得苏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相当完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建设项目的增加,设施管护问题日益凸显。在调查问卷中,针对建设项目是否存在“只顾建设,不顾管理”的现象这一问题,选择非常明显和比较明显的分别占17.8%、47.3%,也就是说有超过65%的村民认为村内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存在明显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镇村两级积极应对,做出了相应的探索,但现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可突破的现实困境。

3.1 苏南二镇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探索

(1)多方筹集管护资金,管护压力得以缓解。访谈中发现,苏南二镇村级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资金压力巨大。以震泽某村为例,仅村内田间沟渠清淤每年花费就达3万余元。针对管护资金压力问题,震泽和七都两镇多方筹集管护资金,14年筹集的管护资金分别为32.1万元、19.4万元①,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两镇政府从建设资金中预留部分资金作为设施后期管护费用;二是各村每年从实际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设施后期管护费用;三是村级企业会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根据自身经营状况通过社会捐赠的方式向村集体捐赠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的项目建设资金,各村会从这部分建设资金中预留部分资金作为农田水利设施后期管护费用。现阶段,三方筹集的管护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南二镇在农田水利设施后期管护方面的压力。

(2)管护机制日趋完善,民主管理得以推行。在查阅苏南二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相关资料时发现,震泽和七都两镇都对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制定相应的管护办法,并就管护标准、管护范围、管护方式以及管护主体等做出明确规定,各下辖村社也根据本村社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管护办法。此外,在管护机制的完善中,苏南二镇部分村委会会对村中重大事宜决策召开“党群议事会”,让村民代表参与其中。这种民主方式的做法打破原有“党员议事会”的弊端,能够让村民参与到本村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决策中。在这个过程中,村委会以有限的投入,实现了民生和民主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村民生活和基层治理结构的双重改善,使得村民的民主意识得到较大提升。由此看来,苏南二镇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机制得到良好保障,村民在设施管护过程中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基层民主管理。

(3)管护队伍初步建立,管护力量日益壮大。震泽和七都二镇的农田水利设施管护队伍主要由卫生服务队和项目设施看管队构成。卫生服务队一般由8到10人组成,主要负责包括田间渠道、沟道、蓄水池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卫生在内的村内日常卫生的管护;项目设施看管队主要由村民自愿组成,轮流看管村内塘坝、蓄水池、灌区抗旱水源工程、田间灌排工程等项目设施,以确保过水断面无坍坡、无淤积、无农作物种植,保持渠道畅通;保证涵、桥、倒虹吸等配套设施完整无损,正常运行。两类队伍在两镇的覆盖率较广,基本能够做到镇村全覆盖。

3.2 苏南二镇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困境

(1)村民管护意识强烈,参与管护意愿薄弱。从苏南二镇村民管护意识调查中发现,有74.8%的村民最担心建成后的农田水利设施没人管,说明村民有管护意识,而且比较强烈。而在村民管护参与意愿调查中发现,仅有19.6%的村民愿意参与设施后期管护,表明村民参与管护的意愿非常薄弱。究其原因,其一,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的失修不仅影响村容村貌,与两镇“美丽乡村”建设宗旨相背离,也影响了村民日常的劳动生产,所以村民管护意识较强烈。其二,震泽和七都两镇农村居住人员以老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对于老人而言,由于长期的田间劳作,大都对村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比较关心,能够认识到现阶段村内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缺失,但出于年龄和身体状况,参与管护的意愿较小;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外来人口,所住村庄只是临时租住点,不会关心村内事务,参与管护的意愿自然比较薄弱。

(2)管护责任主体单一,难以形成管护合力。现阶段,村民普遍认为村内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责任在于村级,管护主体是村集体。据震泽和七都两镇的调查数据显示,有91.3%的村民认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主要靠政府和村集体,而事实上,部分农田水利设施无管护主体,有管护主体的也只是政府和村集体。而政府和村集体受限于资金、技术、人员等因素,难以完全解决设施后期管护的所有问题。然而,作为农田水利设施重要管护力量的村民参与管护的意愿十分薄弱,只有19.6%的村民愿意参与设施后期管护,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责任主体单一局面的形成,难以整合多支力量协同参与村内农田水利设施的后期管护。

(3)管护制度缺乏效力,管护质量难以保障。虽然震泽和七都两镇都在设施管护机制上有所探索,但实际效果不佳,管护制度流于形式。在对农田水利相关制度的执行力调查中显示,有66.8% 的村民认为村内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制度缺乏效力。走访中也发现,部分村虽明确了管护要求以及管护责任人,但几乎无人按照管护要求进行日常维护,设施老化严重。只有出现损坏,村委会才会找专人进行维修,甚至将有些损坏严重的设施直接更换,这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严重损害了设施的使用寿命。设施管护制度知晓度低、知晓方式单一,且制度执行力弱等因素成为两镇保障管护质量的重要阻碍。

(4)专业管护队伍短缺,部分项目管护真空。震泽和七都两镇的农田水利设施管护队伍仅有卫生服务队和项目设施看管队两支。由于缺乏对管护的正确认识,并受限于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震泽和七都两镇的设施管护还停留在层次低、范围窄的层面。只能对田间渠、蓄水池、U型排水槽等项目的卫生及相关设施进行日常看管。调查中发现,如中小型泵站等专业性较强或平时很少使用的设施则缺乏相应的管护队伍,也没有日常管护措施,管护基本处于真空状态。部分项目管护的真空,直接导致这些项目使用年限缩短,使用效益低下。

4 苏南二镇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困境的根源探析

4.1 重建轻管意识诱导

在震泽、七都两镇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过程中,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现了偏差。两镇政府在第二批(2010-2012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之后,极力争取第五批(2013-2015年)的项目申请。与之相反,面对第二批建成项目的后期管护问题,部分领导干部则态度冷淡,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5]。受这种重建轻管意识诱导,两镇农田水利设施后期管护难以长效开展。一方面,在设施建设过程中,易忽视村民需求,盲目建设村民需求性不高的项目设施。这不仅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变相缩减后期管护资金,而且也会削弱村民的管护意识和管护意愿。另一方面,政府、村集体把更多的重心放在了设施的建设中,难以顾及原先制定的管护办法、管护制度以及相应的管护监管机制,使得管护机制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实际的管护作用。

4.2 项目设施产权模糊

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是以明确产权为前提的。现阶段,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作为明确管护责任主体的唯一依据,其产权模糊已经成为管护体制不顺的主要原因[6],严重影响部分项目的后续管护。目前,震泽、七都两镇的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归属主要有上级政府、镇政府、村集体等。但事实上,部分项目设施产权归属不明晰,还有一部分项目设施没有产权归属。究其原因,有两点:其一,原先两镇政府和村集体在征用村民土地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过补偿手续不完善、村民土地仅被租用,甚至被无故占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产权难以确定。其二,对于国家建成的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一般会层层下放,在下放过程中,震泽、七都两镇出现过产权下放不彻底的现象,使得产权被多级政府共同所有。产权的共同所有易导致“无人所有”的现象产生,集体产权虚置的尴尬局面也会随之而来。

4.3 管护资金难以保障

制约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主要根源是缺乏后续管护资金的长效保障。首先,震泽、七都两镇受“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导向,积极开展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使得项目数量庞大,两镇政府和村集体的财政资金压力也随之而来,部分村甚至出现举债建设的情况,难以安排足额的后期管护资金。其次,企业捐助、社会捐助作为两镇管护资金的另一种来源,具有自愿性质,并受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能作为一种稳定的管护资金来源。最后,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费项目全部取消,农民负担得到切实减轻,但根据国家政策要求,乡镇、村不得通过集资摊派、举债融资方式去发展农村公益事业[7],村集体便很难向村民统一筹集管护资金。

5 突破策略

苏南二镇的实地调查表明,农田水利建设在设施管护中存在的问题,亟须各地政府及相关责任主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管护机制的改进和调整,在权责利相统一的基础上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5.1 摒弃重建轻管观念,提升村民管护意愿

各级政府应该强化对设施管护的认知,需在不同群体中改变以往重建轻管的观念,强化管建并重意识,切实提高村民的管护意愿。一方面,需要把设施管护绩效纳入到干部或部门的绩效考核机制中来,从源头上改变领导干部原有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通过这一考核新机制,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管护效率低的干部或部门给予一定的惩罚,以强化管护思想。另一方面,要加大管护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宣传使村民意识到自己既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受益者,也理应是设施的管护者,进而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到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当中。

5.2 明晰产权责任主体,创新多元管护机制

产权问题是造成农田水利设施无人管护,出现“公地悲剧”的根源[8]。只有明晰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落实设施管护责任主体,才能实现农田水利设施权益和管护责任的统一,才能使村民切实感受到农田水利建设带来的长期效益。针对部分项目设施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应尽快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厘清产权纠纷,完善相关手续,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此外,在明晰产权责任主体的同时,应根据项目设施的种类,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引入专业化、社会化、群众化的多元管护机制,以扩大设施管护的责任主体,使农田水利设施呈现多中心管护的局面。

5.3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保障管护资金来源

保障管护资金来源是确保农田水利设施持续发挥作用的关键[9],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则是保障管护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为此,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应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方式来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整合、盘活村集体的固定资产,并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增加村集体收入,以加强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其次,鼓励并引导村民自主创业,提高本村村民的劳动就业率,扩大村民的收入来源。最后,村集体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上级优惠政策,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通过引导、培育涉农企业、小微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以此带动村集体经济的整体发展。

5.4 实施有效资源整合,创建专业管护队伍

专业管护队伍短缺一直是困扰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一大现实难题。面对这一困境,村集体应整合村内、村外相关资源,实现专业管护队伍的常态化。第一,针对管护频率较低的项目设施,成立村民志愿管护组织。组织人员应从村内选拔有管护意愿和相关经验的村民,对其统一进行定期的专业管护培训,使其能够在突发的管护事件中迅速解决问题。第二,针对管护频率较高的项目设施,可以整合村与村之间的资源,实现村村联合,通过雇佣的方式共同组建专业管护队伍。这种村村联合组建专业管护队伍的模式既能够减轻单个村集体的资金压力,也能够使每个村集体都能享受到专业管护的服务,是一种高效率的管护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R].2013:7-8.

[2]姜波,黄海霞.田间沟渠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分析[J].城市建筑,2013,(2):114.

[3]皇甫丰远.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项目竣工建后管护的建议[J].甘肃农业,2007,(12):86.

[4]胡晓光,刘天军.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河南省南阳市的实证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377-380.

[5]勉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勉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工程后期管护情况调查[J].西部财会,2013,(1):54-55.

[6]刘成玉,孙小燕.产权改革:理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体制的突破口[J].农村经济,2006,(11):3-5.

[7]曹海林.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创新的社会动因及实践策略[J].农村经济,2011,(12):20-23.

[8]戴旭红,唐新.财政支农视角下的农业基础设施管护模式创新——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2,(11):117-124.

上一篇:法语翻译下一篇:中小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