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利设施

2024-05-13

农业水利设施(精选12篇)

农业水利设施 篇1

摘要:本文的研究旨在检验由政府推进的组织制度改革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的影响。通过对山东省临沂市陡山灌溉公司及灌区农户问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发现这种由政府推动建立的用水户协会虽极大地提高了水费收缴率, 但灌溉水运送质量并没有明显提高。调查发现农户用水协会的参与率仍较低, 农户在渠道的运行和维护上投入的时间和资金不足。

关键词:农民用水户协会,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参与管理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 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 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但是, 如果离开了灌溉组织制度, 如果不能实现田块分散的小农经济与大中型水利的对接, 无论国家投入多少农田水利资金, 都难以有效解决农田灌溉问题。[1]

取消农业税后, 村社组织逐步退出农业经营与共同生产事务, 农户成为基本的经营单位。随着村社组织的退出, 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如何与超农户的大中型水利进行对接, 就成为现实问题。水利部借鉴世行项目经验, 在全国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模式, 即按灌溉渠系的水文边界划分区域, 同一渠道控制区内的用水户共同参与组成有法人地位的社团组织——用水户协会, 通过政府授权将水利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职能部分或者全部授予用水者协会, 协会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种灌溉组织制度改革的实践效果在多大的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目标?本文以陡山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为例, 试图研究在我国农户比较分散并且规模比较小的情况下, 陡山灌溉组织制度改革是否改进了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的绩效?即用水户协会是否对水利设施进行了更好的运行与维护?是否更能保障灌溉水提供的及时性?是否增加了农民的参与程度?

一、陡山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的工程改造和灌溉组织制度改革

陡山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纵涉山东省临沂市莒县、莒南、临沭3县, 实际灌溉面积16.2万亩。农村家庭承包制实行以后, 陡山灌区原有的群众管水组织近于瘫痪, 农民在自利动机的趋动下还乱设挡、乱挖口, 个人理性导致集体的不理性, 致使灌溉渠道损坏严重, 形成了典型的公地悲剧, 严重影响农业水利设施正常运行。1998年陡山灌区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 到2003年共完成四期节水改造建设任务, 总投资4521万元。通过四期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 改善灌溉面积8万亩。水利设施改造成为灌溉组织改革的有力支撑, 2001年, 陡山灌区成立了陡山灌溉公司, 按水文边界, 先后成立7个用水户协会。笔者之所以选择陡山灌溉组织制度改革进行研究, 是因为陡山农民用水户协会不是世行援助成立的、也不是农民用水户自发成立的, 而是国内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 代表了绝大多数情况, 因而更具代表性、更具说服力。笔者于2008年7、8月两个月及2010年8月进行了相关的深入地块的调查, 在水利设施所灌溉的区域随机抽取了6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 在样本乡镇中又分别随机地选择了两个样本村进行了相应的调查。

二、组织制度改革对陡山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的影响分析

1.对水费收缴率的影响

陡山灌区从2000年起进行灌溉水价改革, 改行政事业性收费为经营性收费, 由协会直接收取, 彻底杜绝了乡镇搭车收费、截流挪用水费现象。此外, 建立了用水户终端查询系统, 实现“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 水费收缴到位率稳步提高。陡山灌区1996年水费实收率为75%, 2001年底四支、七支等协会成立后, 2002年水费实收率提高到91%, 随着更多用水户协会的成立, 水费实收率的总体趋势是提高的, 2005年、2009年水费实收率分别达93%、98%。

单位:%

资料来源:作者陡山灌溉公司调查。

为进一步分析支渠的水费实收率变化情况, 笔者在西干渠选择四、七支渠与位置相邻的五、六支渠进行比较, 四、七支渠得到山东省用水协会资金资助的时间较早, 2001年底就已组建用水者协会, 五、六支渠直到2007年才组织筹建用水协会。2002年四支渠组建成用水者协会后, 当年的实收率比2001年的83%高了12个百分点, 增长显著。2003年水费实收率进一步提高, 2004至2009年, 水费征收率高达100%。七支渠2002年的水费实收率比2001年的85%高了9个百分点, 增长也非常明显。2009年, 水费征收率达99%。

单位:%

资料来源:作者陡山灌溉公司调查。

从表3可以看出, 五、六支渠水费实收率从1996年到2009年也呈递增的趋势, 可能的原因是通过四期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 干渠衬砌率改善, 输水能力提高, 减少了灌溉水浪费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水户缴纳水费的积极性。从1996年到2001年, 四、五支渠与六、七支渠水费实收率均值都在80%左右, 最高都不超过85%, 五、六支渠在1998年的水费实收率甚至高于四、七支渠的水费实收率。但从2002年四、七支渠组建成用水者协会后, 五、六支渠的实收率都低于四、七支渠的实收率。2009年, 五、六支渠水费收缴率有明显提升。通过四条支渠对比表明, 组建用水户协会对提高水费实收率作用明显。

单位:%

资料来源:作者陡山灌溉公司调查。

2.对灌溉用水效率与效益的影响

四、五支渠与六、七支渠位置相邻, 由于整个灌区的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主要是对干渠及其建筑物的改造及维修, 因此整个灌区的工程节水对四、五支渠和六、七支渠的影响效应应该是相同的。由于五、六支渠在2007年才组织筹建用水户协会, 所以选择五、六支渠与四、七支渠2006年的用水情况进行对照, 以期比较已经成立了用水户协会的支渠与未成立用水户协会的支渠用水绩效。

资料来源:作者陡山灌溉公司调查。

如表4所示, 四支渠夏水稻及冬小麦的亩均灌溉用水量均低于五、六支渠。但七支渠夏水稻及冬小麦亩均灌溉用水量均低于五支渠但却都高于六支渠。表现在水分生产率上, 四支渠夏水稻及冬小麦的水分生产率均比五支渠高, 比六支渠高。七支渠的夏水稻水分生产率与五支渠相同, 但比六支渠低0.01kg/m3, 冬小麦水份生产率比五支渠高0.15kg/m3, 但比六支渠低0.02kg/m3。同样是在2002年组建用水户协会的支渠, 在土壤性质相同的情况下, 为什么四支渠体现出一定的灌溉用水效率与效益, 而七支渠却没有体现, 甚至还不如一些未组建协会的支渠?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对比, 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四支渠2004年获得山东省财政支持农村水利协会发展资金25万元, 灌溉公司投资资金10万元, 受益村投劳8万元, 对斗渠级以下水利工程的维修、配套、更新、改造, 所以呈现出一定的灌溉用水效率与效益, 而七支渠征收水费时附加的一定比例费用供协会人员经费, 仅通过动员用水农户对支、斗渠的资金投入及劳动维护很有限。

3.对灌溉水运送质量的影响

资料来源:作者陡山灌区及十字路气象站调查。调查年份包括2000年、用水者协会建立的前一年、2004年和2009年, 除了年龄、教育年限和距离, 其余所有变量的数值是上述四个时间段的平均值。

为了考察用水者协会建立之后, 是否明显促进了灌溉水运送质量的改进, 采用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 使用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在调查的60个农户样本中, 从2000年~2009年农户的种植结构和土地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由于所问的问题与农户的直接生产密切相关, 农户的记忆较为深刻, 通过与灌溉公司的相关数据核对表明农户的回答是可信的。

表明灌溉水运送质量的灌溉频率是因变量, 渠道运行和维护的免费劳动投入、需要和得到水的时间差以及表明地块特征的灌溉出口距农民主要耕地的距离、水费都包括在其中, 此外, 以年日照时间作为自然条件变量, 还控制住了农户的特征变量如户主年龄、受教育年限, 等等。

在采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后, 发现两模型在渠道运行和维护的免费劳动投入、灌溉出口距农民主要耕地的距离、年日照时间以及用水者协会对灌溉频率的影响及显著性上都是相同的, 但通过Hausman检验, 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 接受固定效应模型。

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 ***在1%的水平上显著。

从表6可以看出, 灌溉出口与农民主要耕地的距离对灌溉频率有负效应, 在5%的水平上显著, 这表明由于地块距灌溉出水口远, 更长的距离意味着更长的时间才能够得到水。灌溉水的频率主要取决于年日照时间, 日照时间多的年份, 灌溉频率明显增加。用水者协会对灌溉频率有正效应, 这意味着用水者协会可以改进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运送的灌溉水质量, 但这种改进不显著。渠道运行和维护的免费劳动投入对灌溉水质量的改进也有正效应, 但也没有通过统计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用水者协会虽然可以动员部分资源投入到渠道运行和维护中, 但与以往集体管理下的渠道运行维护相比, 改进不显著, 即用水者协会的建立没有明显促进灌溉水运送质量的改进。

三、陡山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组织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1.用水农户参与协会的状况

单位:%

农民对用水户协会的了解程度。在所调查的172个农户中, 当问及“是否明确用水协会的功能、章程”时, 表示完全知道的占全部农户的16.86%, 表示知道一些的占全部农户的56.98%, 两者达到73.84%。但是当继续问及农民用水协会的性质时, 回答“全体用水户通过民主方式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团体”的或“群众性的社会团体”的只30%左右, 绝大多数农民的回答是:“是管浇地收水费的”。当继续问及农民用水协会的宗旨时, 绝大多数农户对于协会的宗旨不甚了解。

单位:%

农民参与管理情况。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参加协会的决策、明确并参与协会主席选举的农户在整个样本中只占约5%的比例, 不参与、不知道、不关心者占了约95%的较大比例。农户不关心选举是因为协会负责人是由上面指派的, 或者就是原乡镇水利站的工作人员 (所调查的7个用水协会主席都是原水利站站长) , 选不选都一样, 用水者协会只是一种形式, 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章程规定协会主席应3年改选一次, 实际上自从2001年底建立用水协会以来, 协会主席未曾改选过。虽然章程规定1年进行4次定期会议, 但实际上很少如期召开, 因为协会规章制度、协会水费征收标准的确定基本是由陡山灌溉公司完成。协会范围内斗渠、农渠的维护维修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赖于是否能够获得水利发展基金, 农户对有关水的分配等方面的政策和决策几乎没有什么开会商讨的必要。

单位:户

灌溉管理的透明度。在调查的农户中有90%以上农户完全知道协会的水费计算方式是按亩征收并能清楚的记得夏水稻及冬小麦的每亩水费额。但对于所在协会的财务状况, 每次实际灌溉水量以及协会的实际灌溉面积完全知道的占较低比例, 分别只有9.3%, 10.47%, 11.63%, 而其中协会工作人员居多。据协会负责人介绍, 协会财务状况其实非常简单, 协会的灌溉水量以及协会的实际灌溉面积在陡山灌溉公司都有准确的数据, 灌溉公司的工作人员或乡镇水利站人员协助用水者协会收取水费, 收取的水费要全部上交陡山灌溉公司, 然后再由陡山灌溉公司向用水者协会按10%~15%返回协会水费。在现行的返还率下, 返给用水者协会的资金实际上仅仅够支付协会负责人的工作报酬, 协会根本没有资金用于灌溉设施的维护工作。

2.陡山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率较低的博弈解析

理解组织制度改革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的影响, 分析陡山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率较低的原因, 首先要分析用水者协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陡山农民用水户协会中存在两条可能的委托代理链, 其中重要的委托代理主体为协会中的用水农户, 即用水协会会员, 另外一个委托代理主体为灌溉公司。协会会员与协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存在于用水者协会的服务与协调职能。用水户参与协会, 提供无偿劳动或资金获得更好的灌溉服务或相关信息;会员通过用水者大会讨论对用水行为及渠道设施维护行为的约定, 一旦这种约定得到用水者代表大会的认可, 会员的行为就要受到这种约定的限制。用水者相互联合将赔偿损失、减少供水、罚款等违规惩罚的权力授予用水协会, 通过让渡个人行为的权力, 减少危害用水户利益的行为, 以提升协会成员的整体利益。用水者协会中存在的另一个可能的委托主体是灌溉公司, 灌溉公司委托的主要是任务收取水费, 由于用水者协会更接近用水农户, 由用水者协会收取水费更为恰当。既然存在两条可能的委托代理链, 那么用水者协会的根本目标应如何定位?“改善灌溉条件、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灌溉成本, 减轻农民负担”或“以用水户为核心, 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宗旨说明应以服务协会会员保证会员利益作为用水者协会的首要目标。如果会员利益得不到保障,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会员自然会选择退出或不加入用水者协会。

用水者协会资源配置方向和形式完全取决于用水协会控制权的拥有者, 谁掌握了协会的控制权, 用水协会的行为就体现为谁的意志和利益。陡山灌区的农民用水户协会由莒县政府和莒县水利局大力推广, 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 而不是由灌区农户自发成立。灌溉公司有强烈的动机和倾向来拥有用水者协会的控制权, 用水协会也相应地形成两个可能的控制权主体:灌溉公司和协会会员。二者围绕协会控制权展开博弈。同时, 不同控制权配置会带来不同的组织目标、委托代理成本以及组织效率, [2]组织效率的高低又会反过来影响灌溉公司与协会会员控制权博弈的最终结果。如果将灌溉公司视为理性的经济主体, 这一主体无疑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会将目标确定为用水者协会成员的利益最大化。用水者协会由灌溉公司完全控制时, 灌溉公司和用水协会这种目标和利益的不一致性使得用水协会难以成为以用水农户利益为根本目标的经济组织, 而用水者协会则成为灌溉公司手中用以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

在灌溉公司掌握协会控制权的情况下, 协会领导人同时面临服务灌溉公司和服务用水协会会员的任务, 从而形成典型的多任务委托代理问题。即使灌溉公司同时将公司目标和维护协会会员利益作为用水协会领导人工作目标, 但协会负责人的激励由灌溉公司提供:陡山灌溉公司将所收取灌溉水费的10%~15%返还给用水者协会用于支付协会领导人的报酬。协会领导人自然会选择在灌溉公司的目标-收取水费上投入更多精力和组织资源, 因为这些目标对灌溉公司更具有观测性, 所以, 不论是从整个灌溉公司水费实收率的纵向比较还是从支渠角度进行的实收率的纵向比较都表明组建用水者协会对灌溉水费收缴率的提高有显著影响, 而在保证水利设施的保值增值、改进灌溉水运送质量、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与效益, 减轻用水农户负担方面的作用不明显。

不妨进一步假设用水协会完全由灌溉公司控制, 协会负责人由灌溉公司任命, 但灌溉公司将该协会定位为服务于用水协会成员的组织。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协会就能以较低的委托代理成本实现较高的组织效率?我们知道, 一个组织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治理结构的安排, 而治理结构的安排确定了如何提供激励和降低代理成本。如果农民用水者代表大会拥有控制权, 代表大会可以通过对负责人的任免以及对重大事务保留部分剩余控制权来实现对负责人的激励, 进而使用水协会服务于协会成员的利益。但用水者协会由灌溉公司控制时, 协会负责人由灌溉公司任命, 作为灌溉公司成员的协会负责人主要激励来自于公司给予的报酬以及职位的提拔任免。为了防止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协会会员只有通过会员-灌溉公司-协会负责人这一加长的委托代理链对协会负责人进行监督。相对协会会员拥有控制权的情况下, 这一委托代理链增加了灌溉公司这一层次。委托代理层次的增加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同时也加大了监督的难度。没有控制权的用水协会会员缺乏保证其利益的监督激励机制。在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不能对应分布的情况下, 即使用水协会目标与灌溉公司目标保持一致, 灌溉公司控制下的用水协会也无法以较低的委托代理成本和较高的组织效率服务于用水农户。

灌溉公司控制的用水者协会在组织目标上不能保障用水农户的利益, 在组织效率上没有有效改善灌溉条件, 改进灌溉水运送质量。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用水协会会员有两种选择:要么与灌溉公司争夺协会的控制权, 要么退出用水协会, 如实在无法退出就消极参与, 比如不参与对协会主席的选举和协会的定期会议, 对用水协会的决策以及协会的财务状况漠不关心。如果与灌溉公司争夺控制权, 那么必须满足以下3个前提条件:争夺协会控制权能够产生足够多的收益、协会会员的集体行动能够组织起来、协会会员的谈判实力足够强。在灌溉用水水价政府实施一定程度的管制、农业种植的比较利益较低、协会会员集体行动组织困难、会员谈判实力不足的情况下, 退出协会或在不得退出时的消极参与成为用水协会会员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 贺雪峰, 郭亮.农田水利的利益主体及其成本收益分析[J].管理世界, 2010, (07) .

(2) 谭燕, 王胥覃, 谭劲松.行业协会治理:组织目标、组织效率与控制权博弈[J].管理世界, 2006, (10) .

农业水利设施 篇2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民安身立命的保障。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水利的完善程度直接关乎到农业生产的成熟程度,而且直接关乎到广大农民的生活起居,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对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可持续性发展措施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水利;可持续性发展;农业

一、前言

所谓的农村水利就是在农村,通过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改善农田水利条件,不断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由此可见,水利工程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建国以来,我国陆陆续续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便利条件,也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无论在防洪还是灌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为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粮食生产保驾护航。然后,尽管如此,从最近几年来看,我国水利工程设施存在太多的问题,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据统计,目前很多农村的土地还没有基本的灌溉设施,即使有的也普遍老化了,根本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的需要。而且近几年国家对农业水利工程的投入不够,造成很多水利设施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和维护,老化现象非常普遍。致使很多农村地区依然靠天吃饭,面对洪涝灾害无能为力,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曾经走访调研过一个村庄,干旱时期,只有一点剩余的水流经这两个村,大部分农田依靠农民自挖的水井进行提灌。遇到久旱,井内每天只有一点点黄泥水,只够供农民作饮用水。下大雨后,由于村内池塘淤积严重,蓄水量减少,加上排渍困难,多余的雨水经常造成渍水淹田现象。近些年,由于水土自然流失以及农民将猪粪、垃圾、稻草等倒入塘内,日积月累,造成危害。长城乡共有557口池塘,几乎全部被污染,而且淤积严重。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农村水利工程的对农村生产的重要性。

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毋庸讳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重要战略产业。农业生产关乎到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

占据重要比重,而农村水利是直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是粮食生产的保证,从我国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每一次经济的波动都和农业生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只要国家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兴建大型水利设施,就会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不仅工程本身会拉动相应的产业发展,而且建成后的水利设施更是对经济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2、实现农村稳定的保障

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战,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处于频发阶段。尤其在广大农村,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多地方的农业靠天吃饭,致使很多农民收入偏低,贫富差距拉大,每天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这些现实问题对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造成重要阻碍。为此,我们只有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格局,为农村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保障,增加农民收入,仓廪实而知礼节,避免农村社会的不稳定。而且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农村带来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地方的农村饮水都成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民的身心健康,而通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为很多农民解决饮水问题,给农民安心生成的预期,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人口众多,粮食是安身立命之本。尽管从最近几年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粮食生产已经摆脱了以前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粮食产品日益丰富,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是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粮食问题是存在周期性变化的,随着人口的增多,到2030年中国人口会超过16亿大关,粮食需求每年也将近7亿吨,这对我国农业生产是个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而且目前我国粮食进口总量在不断增加,一旦国际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将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实质性的破坏。为此为了将我国的粮食安全真正控制在自己手里,我们必须发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三、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正如上文所述,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关乎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粮食安全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农村水利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我们讲的水利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农村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以及资源。这里的可持续发展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农村水利建设必须高瞻远瞩,满足未来农村生产的需要,没有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农村水利建设必须以满足农业需求以及人们生活需要为宗旨,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二是我们倡导的水利工程不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不能牺牲我们后代子孙的利益,不能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而是全面的、满足生态、环境、资源全面的需求。三是农村水利可持续性发展不是单一的工程,是个系统的工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包括农村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的治理、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等等。

2、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大力发展水利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利科技是完善农村水利工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把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出路,科技力量为解决农业生产用水与农民生活用水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已初步形成了水利技术引进与储备的平台,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的水利技术引进途径,完善了水利科技的应用与实施。但仍存在不少与我国农业水利建设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今后我们要提高认识,重视水利科技,积极学习引进推广先进的水利技术,例如甘肃省推出的“修梯田、建水窖、铺地膜、调结构”技术,就很好的解决了当地水资源不足的现状,这种旱作农业适用技术将当地的降雨利用率提高30%多,农村亩产提高将近60%,农民收入增长40%左右。再例如新疆地区推广的膜下滴灌技术,水稻膜下滴灌技术是依据膜下滴灌的技术原理,通过采取优良品种培育与应用、滴灌节水技术、覆膜旱作、丰产栽培、全程机械化等技术集成,达到水稻节水、优质、丰产的目标。农田水稻全部采用新的种植方法栽培,包括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机械化直播技术和无线远程控制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膜下滴灌旱植水稻新技术,彻底打破了“水稻水作”的传统,每亩节水可达上千立方米,比传统水稻种植方式节水65%以上。同时,还减少了育秧、插秧等多个水田栽培管理环节,较传统水田每亩节约育秧、插秧费用200元左右。加上机械化直播技术和无线远程控制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劳力投入和劳动强度,对节能减排和防止地下水污染都有重要意义。(2)加强农民对水利设施建设的参与

农村水利工程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是一项旨在为农村、农业、农民造福的民生工程,而且我国水利农村大多比较分散,水利工程又多以小型工程为主,星罗棋布,没有办法大规模的统一的进行管理和建设,如果能发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积极献计献策将会极大的提升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水平。特别是小农水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大多工程在农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与农民利益最直接、最密切,群众参与度高,深受农民欢迎。一是创造条件,让农民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对于村级水利工程建设,要征求农民的意见,由全体村民共同协商民主表决,可以投票来决定,在农民投票选择的基础上,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涉及到几个村、镇的水利工程,更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协调矛盾,找出适合的方案。因为农民是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对于水利工程修建的种类和位置最有发言权,农民参与决策可以避免形象工程的产生和浪费现象的出现。二是广发发动农民参与到工程建设施工中去。农村税费改革取消统一规定的“两工”后,全国农田水利投入下滑明显。初步统计,近几年来农田水利农民投工比上世纪90年代下降了近七成,相当于年减少710亿元的投入。往年搞农田水利建设机械多、劳力少。但机械毕竟不能代替人力,像铺模板、轧钢筋等细活还得靠人工完成,但由于多数青壮年农民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妇女,所以好多项目都难以如期完工,最少的延期两个多月,多的则要拖上半年。08年金融危机以降,很多农民工从大都市返乡,一是没有收入来源生活陷入困境,二是对农民稳定造成一定隐患。如果政府能取新机制、新办法,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农田水利建设,让他们就地实现就业,也解决了农田水利缺劳难题。(3)完善农村水利管理体制

再好的水利工程没有完备的管理,其效用将大打折扣。国务院1号文件明确规定,国家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稳定投入增长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取社会、农民参与水利建设。另外要加快推进水利投融资平台建设,调动社会投资水利的积极性。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然而,我国水利工程欠债过多,单单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入只是杯水车薪。必须转换思路,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原则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不再采取大一统的、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灵活的转换管理体制,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区别对

待。例如对于很多小型的水利工程,可以让农民自行完成,农村有很多合作组织还有一些农业协会,可以发挥他们的力量对农民进行引导和帮助,按照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自己使用、自己收益的原则进行建设,政府根据工程的规模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助。针对一些经营性的水利工程,可以采取公司制的管理模式,吸纳农村一些大型养殖场、乡村企业、大型种植场等不同主体,明确各方经济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按照投资多少享有一定的收益和利润分成,还可以积极吸纳农村参与,建设成的水利工程不仅可以给农民提供生活生产用水,为企业、养殖场等提供经营用水,富裕的水可以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调剂余缺。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事业于一体,将会很好的解决农村水利工程投资制约的问题。

4、加强水利设施的建后管理

水利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加强建后的管理和维护,一是合理制定水价,农业水利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以节约能源为前提,要鼓励农村节水节流、高效用水,就要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让价格规律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对于节约用水的农户要给予奖励,充分提高其节水的积极性。对于水价要充分考虑的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不能为了节水过高的提高标准,给农民带来不少的负担;也不能制定过低的水价,起不到价格调剂的作用,造成水资源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价格制定要合理,还要实行信息公开的公式制度,对“水价、水量、水费”进行公示,不搞暗箱操作,减少水费收取的中间环节,遏制中间环节乱加价、乱收费和水费的截留、挪用现象,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工程管理、水费征收中的作用,政府要定期的合作组织进行沟通,了解水利工程运行中的一些基本情况,确保水利工程运转正常,有问题及时进行维修和处理。二是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一系列技术管理措施和方法,细化和完善相关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法规,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在农村水利工程运行使用过程中,要做到有法可依,杜绝一些不合理的经营手段。同时加强水政执法力度,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逐步使供给过程阳光化,对供给的内容、资金使用情况、进程等方面给予明确规定。

农业水利设施 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缺陷与不足; 管理完善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41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逐步转型为工业化社会,但是农业仍然是我国重要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改善水利灌溉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农田水利灌溉主要分为灌溉和排水两部分,是农学、土壤学、气象学、土木工程学等学科的综合产物。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农田的水利灌溉,修建大量的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也要调整农田的水利灌溉措施,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1农田水利灌溉的重要作用

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其中对农田的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改善,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实行有效的水利灌溉管理,一是建立公正、透明的农业用水收费制度,形成农业用水的收费规范,这样才能够避免农业用水收费的不公正现象,比如收费款项不合理、收费缴费手续不够规范、重复收费等,减轻农民支付用水费用的负担[1];二是规范农民的用水行为,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让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三是要加强宣传,树立农业生产的节约用水意识,同时还要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水源,避免发生水域的污染。

2农田水利灌溉的缺陷和不足

2.1管理模式陈旧

我国虽然已经从农业社会逐步转型成为工业社会,但是农业仍然沿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由于农业生产逐步迈入现代化,旧管理模式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需要。很多地方的水利部门水利灌溉的管理范围出现了模糊,一些管理措施难以实行。

2.2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在农田水利灌溉的管理制度上还存在着一些缺失,比如灌溉用水的制度不健全、灌溉区域不具备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这就造成了我国农业用水支出费用量巨大,农业用水存在很多浪费现象[2]。另外,在农业用水的费用收取上,也不够严谨、不够规范,各地区都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和收费流程,没有根据本地的水资源情况和农业生产情况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

2.3管理费用不足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农业生产的水利管理,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建设水利工程项目,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利灌溉需求。我国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对于西北或内陆等缺水地区,加大水利管理费用的投入,兴建更多的水利设施就成为了保障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4 改革方案不能落实

一些水利管理部门对自身的工作职责认识不足,日常工作仅限于灌溉水源的保护和农业用水费用的收取,这就妨碍了我国水利灌溉管理事业的改善[3]。如果水利管理部门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让水利灌溉管理的改革方案彻底落实,就会阻碍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从而阻碍我国农业的发展。

3农田水利灌溉的完善策略

3.1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水利管理部门应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完善水利管理制度当中缺失的部分。水利灌溉的管理制度完善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国水利部门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改进。水利管理部门需要考虑本地水资源的情况和农业灌溉的需要,形成多层次、科学化的管理体系,拓展水利灌溉的业务范围。另外,水利管理部门还要制定质量检测措施和水利工程的日常维护制度,这是确保水利工程的建造质量,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有效手段。

3.2加大农村水利投入

适当增加用水困难地区的水利资金投入,形成健全的水利资金管理制度。对于一些农业用水经费不足的地区,可以从土地出让金中拨出一部分款项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水利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贷款的形式带动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地区的农业发展。

4结论

我国农村水利灌溉的管理模式陈旧,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地区的管理费用不足,管理改革方案难以得到落实。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此,水利管理部门必须结合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加大农村水利资金的投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祥高.中国农田水利工程中关于灌溉的管理问题阐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1):177.

[2]盛士伟.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2014(15):245.

[3]艾尔肯·麦麦提.创新水利灌溉管理机制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吉林农业,2016(08):85.

农业水利设施 篇4

1 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大通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三农”工作会议精神,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按照“保障供给、提供休闲, 城乡结合、突出特色, 大力发展城郊农业”的总体思路和“做大规模, 调优结构, 提高质量, 打响品牌, 增加收入”的总体要求, 以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 以发展设施农业、提高产出效益为首要任务, 以搞好精细果蔬、精心打造绿色食品为重点, 以促进国家第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要抓手,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水平, 加快设施农业水利配套工程, 做到了水利配套与设施农业建设同步实施, 为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提供了保障[2]。至2010年底, 全县建立“一村一品”特色生产基地31个, 面积2万hm2, 落实“订单农业”4.27万hm2, 全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77%。共建成各类温室17 990栋, 其中建成丰源、佳兴、同创、有龙、神龙油桃、馨源、兴康等现代农业设施园区7家。主要栽培黄瓜、番茄、辣椒、西葫芦、双孢菇、平菇和叶菜类蔬菜, 设施蔬菜种植面积0.12万hm2, 年产量8.5万t, 年产值达1.8亿元。通过温室效益调查, 在全县温室中年收入12.6万~18.0万元·hm-2的温室占总数的15%, 18万~24万元·hm-2的占总数的65%, 24万~30万元·hm-2的占15%, 最高年纯收入达到30 000元以上, 是当地粮食作物收入的33~34倍, 现代设施农业已成为当地主导产业之一, 也是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 为当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了岗位, 效益十分显著。

2 水利保障体系建设与管理

“十一五”期间, 本着全县上下一盘棋,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指导思想, 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 每年整合水利配套资金13 000余万用于设施农业, 为当地的设施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 水利设施现状

2.1.1 水源条件

县域内主要河流有北川河、宝库河、黑林河、东峡河等[3]。其中宝库河多年平均流量11.54 m3·s-1, 多年平均径流量3.65 亿m3;黑林河多年平均流量2.36 m3·s-1, 多年平均径流量0.785 亿m3;宝库河与黑林河汇合后称为北川河多年平均流量20.1 m3·s-1, 多年平均径流量6.36亿m3。东峡河多年平均流量3.96 m3·s-1, 多年平均径流量1.25亿m3。地下水资源丰富, 承担着西宁市城市用水60%的供给任务, 地下水含量非常丰富。共建成水源工程8处, 蓄水工程总库容1.9亿m3。其中大 (二) 型水库黑泉水库, 总库容1.82亿m3。小 (一) 型水库3座, 分别为:景阳水库、中岭水库和大哈门水库, 总库容424万m3。小 (二) 型水库4座, 分别为:苏家堡水库、兰冲水库、南沟湾水库和莫河水库, 总库容102.3万m3。目前除大哈门水库外小 (一) 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已全部完成, “十二五”期间计划对苏家堡水库、兰冲水库和南沟湾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改造。目前, 涝池有6座, 总库容12.4万m3, 有效库容6.2万m3。

2.1.2 水利工程现状

大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 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4], 特别是“九五”以来, 建成各类水利水保工程600余项, 建成国营灌区5个 (万亩以上灌区4个) , 民营渠道91条;电灌站10座;农用机井23眼;建成引水干渠长348.75 km, 已衬砌改造123.4 km, 占干渠总长度的35.4%, 尚有225.35 km干渠还未衬砌, 其中包括国营灌区干渠12.27 km, 民营渠道干渠213.08 km。配套支、斗渠1 009.62 km, 已衬砌458.86 km, 占支、斗渠总长度的45.45%, 还有550.76 km支、斗渠尚未衬砌。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1.258万hm2。县农灌工程总供水量5 116.41万m3, 其中蓄水工程供水量489.71万m3, 引水工程供水量4 590.5万m3, 机电井供水31.2万m3, 机电站供水5万m3。

2.2 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情况

截止2010年底, 依托设施农业建设县内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其它水利项目完成28项。其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景阳水库、北川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及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改善农田灌溉面积0.589万hm2;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改善农田灌溉面积0.164万hm2, 共计改善农田灌溉面积0.753万hm2, 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从0.4提高到0.5。在工程实施中工程设计为高效节水的管道灌溉和渠道相结合的灌溉方式, 灌溉管道主要以滴灌为主[5], 管道采用的是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研制生产的台风25型滴灌管线。

2.3 人员情况

县水利系统现有人员376人, 其中干部206人, 工人170人。人才总量内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专业技术人员166人, 占职工队伍的44.1%。年龄结构:专业人才中35岁以下的39人, 36~40岁的53人, 40~45岁的41人, 46~50岁的18人, 50岁以上的12人。专业技术人员中现有高级职称的4人, 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 中级职称的41人, 占24.7%, 为大通县的水利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人力资源。

2.4 信息化建设及工程管理办法

近年通过多方面筹措资金, 购置了一批电脑和相关设备, 改善了自动化办公条件, 主要进行了硬件配置、网络建设和系统软件应用等工作, 基本满足了自动化办公的要求。同时布设了互联网室内线路, 使局机关办公楼内各下属单位都进入了宽带网。在制度建设上, 大通县水务局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为依据建立健全当地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等, 各灌区、各水利工程管护协会还相应地制定了各自切实可行的办法, 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 水利保障体系发展的目标和保障措施

一是创新投融资模式, 多渠道争取资金, 加大水利投入, 加快工程维修、改造和水利建设的步伐, 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力度。基本形成与设施农业、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 重点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三是结合大通县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 修订和制定有关制度, 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设, 依法管理依法建设。建成以县水务局为中心, 上联省市, 下联各有关单位的电子政务系统, 同时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对水利管理单位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重建, 改善办公条件, 提高了工作效能。四是通过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推广为水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研究和推广防洪抗旱减灾、农业节水、水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 为全面实施“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的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打好基础。五是通过完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考核加快加强高水平技术带头人队伍和高技能水利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培训和学习, 大幅度提高全县水利系统人才拥有量, 在数量和层次上大幅度增加专业技术人员, 建立一支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六是政府引导, 社会参与。水利发展规划属公共资源范畴的专项规划, 从规划的编制到实施, 都要求政府的部署和引导, 同时要调动社会各种资源和积极性, 提高社会各方面的参与程度, 提高民主决策水平。加强宣传和引导, 提高全社会的水患意识, 提高公众对规划的支持程度和监督热情。七是抓好宣传工作[6]。设施农业实施区水渠纵横, 阡陌桑图是典型的工程、自然、渠网、田园、水文化等景象的综合体。当地通过结合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和今年兴起的服务农业进行建设加大了宣传力度。

总之, 水利的现状奠定了现代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相互依托, 共同促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百度文库[EB/OL]. (2011-1-30) 2011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 (全文) http://wenku.baidu.com/view/d2dbf02ced630b1c59eeb537.html.

[2]牛威.以兴水为动力促进青海生态农艺发展[J].青海水利, 2010, 119 (4) :15-16.

[3]吕玉芳, 吴建海.浅谈甘循盆地益农荒地开发的水源条件与效益[J].青海水利, 1991, 4 (4) :14-18.

[4]牛晓君.关于加强新时期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C]//张占君.水利管理改革与发展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8:42-50.

[5]赵曼琦.浅谈现代节水灌溉技术[C]//张占君.水利管理改革与发展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8:181-187

强化水利设施建设 篇5

(调研论文)

撰写人: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唱凯中心小学邹腊梅 邹绍晔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这一蓝图,我们要加快水利、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建设,形成相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其中,强化水利设施建设,建立旱涝保收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重点工作。只有确保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才能真正做到“生态立省、绿色崛起”,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010年6月21日的临川唱凯特大洪涝灾害,为我们敲响了警钟。“6.21”洪灾的主因是百年难遇的连续暴雨,但也暴露了当前水利设施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长江流域颇有代表性。经过认真的调研,我们发现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水利工程建设严重滞后,防洪治涝工程标准偏低

多地防洪设施大多土法上马,标准偏低,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养护,致使病险水库多,险工险段多。以我市为例,许多关键堤段如临川唱凯堤、中洲堤,金溪县浒湾堤,崇仁县沙堤、孙坊堤等的设计标准均为20年一遇,受配套资金影响,这些堤段的抗洪能力并未达到设计标准。抚河干流及其支流黎滩河、宜黄河、崇仁河、东乡河等均无控制性防洪工程,境内河道泥沙淤积、河道萎缩、河床抬高趋势加剧;治涝工程标准低,设施老化严重,排涝能力严重不足。

二、现行水利投入体制亟待改革

我国对河流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制度,根据现行的投资渠道,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以国家投资为主,中小河流治理主要靠地方负责。而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无力负担中小河流治理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在现行体制下,期望本身就财政紧张的地方政府重视水利建设的投入,不太现实。频发于我国南方地区的洪涝灾害,充分暴露出中小河流的治理困局。以唱凯堤为例,1998年抚河遭遇特大洪水后,临川区曾连续几年举全区之力对唱凯堤进行加高、加宽和加固处理。但2004年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农民参加兴修水利的

1“两工”(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制度后,唱凯堤除险加固项目资金地方配套部分就一直没有到位。如果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就会导致水利建设项目难以达标。

三、农田灌溉问题严峻

据了解,目前,农田灌溉沟渠淤塞严重,提灌排灌设备陈旧,年久失修。以笔者所处的唱凯镇、罗针镇为例,两镇的农田灌溉主要依靠始修于1957年的无坝引水工程——金临渠。金临渠北干渠目前运行尚可,西干渠则很难正常供水,支斗毛渠多淤塞干涸,导致其流经的近10个村有5000多亩粮田无法灌溉。同时,各村的提灌站、排灌站的设备陈旧,大多数电机、水泵等设备还是上世纪70年代左右配备的,很多已经损坏,效能小,耗电大,不环保。例如唱凯万年村,只能依靠提灌东乡河河水灌溉农田,7个提灌站在洪灾前就已有多个已毁坏,其他的也经常出故障,而且修理难度大。缺水问题制约着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不少田地还要靠天吃饭,每年该村都有近300亩农田抛荒。罗针镇有不少村民采取在田地里打压水井的方法来灌溉,但因缺少规划,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且水井出水量小,灌溉效率低。无奈之下,一些农民改田为地,种植大豆等耐旱作物,有的干脆撂荒。

为了改善水与人的关系,实现人水和谐,以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全力筹措资金,修建水利设施,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民生实事来抓。

要搞好河流堤防建设,实施病险河段加固工程,确保防洪安全。这需要地方政府下决心加大投入,全面修复建设水利设施。近来,抚州市已压缩了21个城建项目,把河堤除险加固、提高大堤抗洪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投入近20亿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将投工1800万个,土石方9500多万方,全面开展堤

防、水库、灌渠、泵站的除险加固工作,力争把“大灾之年”变为“大治之年”。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二、科学的统筹规划,更新灌溉设备,疏通各干斗支毛渠。

应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合理布局,逐步更新各村组的提灌站、排灌站设施。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发动村民进行各沟渠的清淤工作,为农田灌溉系统疏通血脉。对水源匮乏区,可组派水利、电力专家进村,指导村民打机井灌溉。

三、建立旱涝保收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坚持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要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抗灾能力。要重点抓好大型灌区规划和节水配套改造工程以及末端渠系改造工程。要确立“生态为先,农田为本”的治理原则,努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为“环鄱阳湖经济带”打造绿色屏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展夯实基础。

浅析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篇6

关键词:财政补贴;农田小水利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它对于农作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国季节性气候明显,雨季时雨量较多,旱季时又有可能几个月不下雨。农田小水利正是解决我国地区频发的干旱或洪涝的有力武器。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针对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问题,2005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民办公助”方式支持各地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破损严重,以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滞后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了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步伐,中央于2009年提出集中资金投入,连片配套改造,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期望彻底改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近年来我国各地频繁大范围的干旱洪涝灾害,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排灌效益低下,无法承担较大的旱涝风险。

目前,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主要都是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有些甚至修建于古代,往后就很少有投入和修建工程了。尽管三十多年前,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但是随着几十年的时间变迁和风雨洗礼,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已经滞后且由于年久失修,这些设施的排灌效益日益低下。在近几年我国各地干旱洪涝频发时,农田水利设施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难以派上用场。

(二)财政投入有限,配套资金不足,“最后一公里”的建设缺位。

尽管我国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深,但是相对于主体的大江大河治理、气象事业的发展以及大量形象的水利形象工程的建设,真正落实到农田小水利的资金是微乎其微的。同时由于许多项目的建设都是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投入的,而地方的“吃饭”财政根本无法补足此项资金,对农田小水利建设带来了阻力。实地调查中不难发现,尽管国家投资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和沟渠,但是却因为政府和农民双重失力,最终导致很多地方没有实现水流到田间地头。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政策推动缓慢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小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水利工程基本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设管理模式,跟不上日益变化的水利投资和建设的大趋势。造成的后果就是前期建设较完善,后期维护无保障的局面。许多农田小水利没有专业人士进行管理和维护,农民自身由于技术不足以及维护意识的缺乏,更是对它们不管不顾。因此,许多农田小水利只是徒有其表,不能很好的发挥效率,进而造成对农田小水利的投入犹如小石子沉入大湖,收效甚微。

一、对我国农田小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可行性的理论分析

对于我国农田小水利建设的投入,关于是市场还是政府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众所周知,“农田小水利工程”是典型的公共商品,即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非私人需要而生产提供的商品,具有它具有显著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商品的供给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完全由政府提供、完全由市场提供和市场政府混合提供。混合供给是指在政府的指导监督下,公共商品的生产提供由市场来进行安排,即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笔者认为农田小水利这一公共商品采取完全由政府提供的供给模式存在着其合理性、科学性。

从公共商品的效率角度考虑,公共商品采用混合供给模式可以达到效用最大化,单纯地由政府提供和单纯地由市场提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效率和公平失衡,最终也会导致效率的缺位。但是农田小水利的供给采用完全由政府供给的模式理由如下:第一,作为一项投资数额大且投资回收周期长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较高,一般的市场主体都不愿意介入,只能由政府出资主导;第二,政府主导可以保证相当高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工程前期的大规模施工建设早日完成;第三,我国许多地区农户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如果引入市场机制,就会向使用水利设施的村民收取费用,这必然会导致村民的负面情绪,对水利设施的后续使用和运营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从该公共商品的使用效率来看,由于公共商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公共商品往往面临着使用频率高但使用效率低的窘境。如果无法对公共商品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那么公共商品就无法最大发挥作用。现阶段我国的许多地区,甚至一些国家农田小水利建设重点县的使用效率仍然较低,相当一部分的水利设施是出于闲置状态。通过实地对农田小水利建设重点县农民的走访,村民大多数对这种惠农政策是相当支持的,但也少数人表现出担忧。其理由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以后使用水利设施进行灌溉收费的问题,二是这些水利设施使用寿命及占地的不良影响。

二、国家出台规范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资金运行

2009年6月24日由财政部和水利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意见的部委文件。该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文件要求积极整合资金,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五部委《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05]50号)要求,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政府投资和财政预算,千方百计增加投入。省级财政部门要按照2005-2009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尽快建立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并切实增加资金投入规模。中央财政将把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作为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分配的一项重要因素。各地在切实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加强资金整合,进一步拓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渠道。

三、对于农田小水利现状的改善给予的几点基本建议

首先,正如上面分析中提到的,现阶段下的农田小水利资金投入仍然存在着中央财政能力有限,地方自身配套补助不足等等问题。因此,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形成混合供给模式值得我们试验。于完全政府提供和完全市场提供两种模式的局限性,最优的解决方案便是适当适时适量引入市场机制,特别是市场价格机制。向使用设施的村民收取一定费用,这既是符合市场的普遍规律,也符合公共商品的成本补偿机制。村民既然消费了公共商品,就应该对供给方予以适当的成本补偿。建议在与村民充分协商商讨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后期农田小水利设施的维护,费用的制定要公平、公正、公开,可采取村财政补贴与村民缴纳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减少双方的负担。

解决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后,便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农田小水利顺利发挥其功效。首先,政府应该联合水利局以及相关部门,给予农田小水利设施建成后的技术支持以及提供维护、保修服务。唯有完善了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农田小水利的全部价值。因此,可以说建立“售后服务”机制是必须且迫切的。其次,激发农民的维护农田小水利意识,促进农民的及时表达意愿,降低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交易成本,形成农民参与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监督机制。第三,针对地方政府的问责机制以及绩效评价机制,是提高农田小水利工程资金投入效率的强有力保障。出现严重的干旱或洪涝时,对地方政府一把手进行行政问责,从制度上保障了当地政府对农田小水利的建设的重视。同时,成立专门的额绩效评价小组,定期对地方的农田小水利的效率进行规范性的实地勘察,并形成正规的绩效评价规则,完成绩效评价报告。这些资料的建立都是对以后年的农田小水利建设以及改革意义非凡。

制度的建立只是规范化上的突破,将制度落到实处,我们需将视角缩小,把思路细化,每个层次的资金使用都要做到精细完整。第一步是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将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三个机构统一在一起,形成规范的服务体系。第二步是解决运行维护费用问题。解决运行维护费用问题,首位的工作是要有定额和标准,组织编制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定额,对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经费、建立工程长效管护机制和促进工程良性运行具有重大意义。第三步是明晰和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和使用权,解决管护主体问题,建立长期有效的责任机制,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得以可持续利用。

四、结语

我国在近几年的支农、助农进程中,逐渐提高了对农田小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农田小水利的改革号角已经吹响。但是农田小水利的建设和修护尚处在起步阶段。许多省份的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了很好的加强建设,但量大面广、遍布乡间的小型农田水利形势却十分不容乐观。现阶段正在实行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可以看作是改革中里程碑式的发展。如果能够顺利完成对农田小水利重点县的全面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迅速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全方位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提高农田的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总结的说,加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要从整合资源、完善机制两大方面着手,结合各地的特点,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并且要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在规划好工程的总体效益时,也要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等关键性问题,切不能只做面子工程,要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真正解决农民的水利问题,实现“旱可灌,涝能排”,让广大农民摆脱望天吃饭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倪羌莉.当前农村水利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2]郑风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刻不容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何定位农田水利建设[N].经济理论与实践.

[3]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意见部委文件财农[2009]92号.

作者简介:

农业水利设施 篇7

水利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可谓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农田水利设施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领域[1],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等问题, 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 要作用[2,3]。进入本世 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三农”的支出力度,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但是,在现代管理体制下,“农民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国家管不到”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4],加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所面临的各种严重挑战,如投入不足、建设滞后、设施毁损老化失修严重、管理维护不到位、投资投劳“瓶颈”严重等,这些都造成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我国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及其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使得农业生产用水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这就给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另外,由于我国近些年频频发生的旱灾(如2010年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2008年昆明遭遇的严重干旱、2007年宁夏的连续干旱、2007年湖南遭遇的罕见大旱、2006年重庆特大干旱等),使得广大农村地区受创非常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经济损失巨大,其中农业损失最大,造成这些损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农田水利设施的损坏及其不能正常运作,因此,这就对我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提升水资源的战略地位,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1年 “中央一号文件”以水利建设为主题,明确指出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因此,在这种形势下,研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以往文献回顾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农田水利设施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比较多,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归纳。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研究。农田水利设施属于农村准公共物品范畴,对农业生产及其生产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而衡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成败的标志就是能否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集中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7],因为只有确保投资的数量,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灾害的防治[8]。虽然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普遍存在诸如失修老化严重、建设滞后、资金投入 不足、管理维护 不到位等 诸多问题[9,10,11,12,13],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城乡二元结构、 事权划分不清、自上而下的投资决策程序、多元化投资机制等[14],而自然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治理因素是影响地区投资差异的主要因素[15],投资分散、 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农民经济性不高是造成投资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16]。因此,当前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明确政府主要职责的基础上,积极吸引和诱导民间资本的介入,优化配置资源[17],要将重点放在加强工程设施建设和机制建设上[18]。

二是农田水利设施与农业生产关系研究。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对农业生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世界粮农组织 (FAO)[19]指出,基础设施的质量以及范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数量的增加及其 质量的提 高均能显 著缩小收 入分配差 距[20]。Sanjay Pradhan[21]测算了印度农业部门公共支出效率,结果显示,农业部门公共支出对增加农业产值以及农村发展更具有生产性意义,并更具有效率与公平。刘伦武[22]、方鸿和曹明华[23]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农用机械及设备对农业总产值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影响[24,25]。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相关研究大多基于对现状、政策建议等的定性或描述性的分析, 实证研究相对比较欠缺,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也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利用2000-2011年全国26个省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定量研究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寻求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途径,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3变量选择、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3.1变量选择

根据研究的目的,本研究对于指标的选择遵循下列原则:

被解释变量Y ———农业总产值(单位:亿元):主要用于衡量农业生产情况;

解释变量:主要用于衡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具体包括:

(1)X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单位:千公顷) (2)

(2)X2———有效灌溉面积(单位:千公顷)

(3)X3———受灾面积(单位:千公顷)

(4)X4———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单位:万千瓦)

3.2模型设定

本研究选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来衡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C-D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此式两边取对数后可转化为如下等式:

其中,Y、X1、X2、X3、X4的定义如上所述,C为常数项,α、β、γ、δ为待估参数,分别表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的产出弹性系数,分别反映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不同影响程度。

3.3数据来源

进行计量分析与检验的重要前提就是要获取可利用数据,因为如果没有相应的数据作为支撑,尽管指标、变量设计再完整、充分,对于分析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本研究根 据上述指 标的选择 情况,采用2000-2011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相关统计数据,其中涉及区域包括东部地区的8个省份(剔除数据 不全的天 津、上海、江苏三个 省市)、中部地区的8个省份、西部地区的10个省份(剔除数据不全的内蒙古、宁夏两个自治区)。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2)。有关上述所选用的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4计量结果与分析

4.1模型估计结果

本文研究所用的数据属于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相结合的混合面板数据,对于面板数据回归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三种。 对于混合模型的估计与固定效应估计的判断主要是用F检验,而对于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估计的判断主要是用Hausman检验[26]。本文对于 全国及东、 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根据混合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的F检验拒绝了混合效应,同时根据Hausman检验,全国及东、中部地区接受了固定效应,而西部地区拒绝了固定效应,即对全国及东、中部地区的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西部地区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于西部地区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对于数据的分析本文采用Stata统计软件进行,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回归模型的计量结果见表2。

表2中的F和Hausman值显示,全国和东、中部地区模型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西部地区应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四个模型中除了西部地区之外,其余三个模型的rho值都达到了0.824 5以上,这说明全国及东、中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变化主要是由个体效应的变化来解释的。西部地区的随机效应模型的似然比检验(卡方)结果显示, 应该拒绝其个体效应方差为0的原假设。此外,表2也给出了四个模型的个体效应标准差和随机干扰项标准差。

注:1sigma_u和sigma_e分别表示个体效应标准差和随机干扰项标准差,rho值表示个体效应的方差(即组间方差)占总方;2***、**、*分别代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4.2讨论

由表2可知,有效灌溉 面积 (X2)、受灾面积 (X3)、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X4)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X1)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产生了显著影响。

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在西部地区中对农业总产值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东部地区中却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且系数符号分别为负和正号,这似乎与实际不相符合。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2000-2011年东部地区各省份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加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灌溉设施完善,水资源丰富,直接使得农作物产量上升,进而使得农业总产值增加。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灌溉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已有的大多也失修、损坏严重,不能正常运作),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对农业所起到的作用非常的有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农作物总产量亦即农业总产值的增加更多依赖的是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故西部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呈现正向关系。

2)有效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在全国及东、 中、西部地区模型中的系数分别为0.258 9、0.414 2、 0.538 1、0.377 0,即有效灌溉面积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关系。可见,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受灾面积。受灾面积的系数,以上组别分别为 -0.101 2、-0.095 3、-0.079 1、-0.111 4,受灾面积是影响农业总产值的重要因素,且系数符号为负。 受灾面积是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的,自然灾害的发生会使农作物受到严重的影响,也就是说会使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又属于弱质性产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会对农业生产及其农业生产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可见,自然灾害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如何预防与治理自然灾害,使农业尽可能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尽可能不断的减少农业受灾面积,减少农业经济损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4)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的 系数,以上组别 分别为0.278 0、0.233 6、 0.295 8、0.240 7。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对农业总产值均在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产生了重要的正向影响。由此可见,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这说明乡村办水电站建设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的产出弹性系数小于有效灌溉面积的产出弹性系数, 这说明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的促进要比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对其的促进作用明显,这也意味着我国乡村办水电站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还不是很明显,其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办水电站的建设。

5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00-2011年全国26个省份及东、 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来自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和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农业总产值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具体而言,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对东部地区农业总产值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且系数符号为正,对西部地区发挥了显著的正效应。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各省份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必然导致东、中、西部地区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投资额、劳动力投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条件和投资规模上具有显著的差异[15]。此外,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情况来看,富裕和贫困地区农村在其投资主体上差异明显,富裕地区的主要投资主体是村集体和农户, 贫困地区的主要投资主体是各级政府。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投资资金,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的足额到位,重点关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保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各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有效灌溉面积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 同时也要加强对乡村办水电站的建设。国家在加大大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更为关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保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鉴于各地区之间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各地区应进一步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不断吸收其他地区好的经验,扬长避短,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适合本地区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与管理体制,以期不断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

第三,进一步优化水利建设投资结构,加强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程度。对于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问题,可以采取中央、省两级政府作为引导,县乡财政积极配合,诱导村集体、农户积极投资的方式,切实做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第四,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绩效评价与监督机制[1]。建立健全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绩效评价与监督机制,主要是基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如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等实际问题提出。这就要求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管理问题、腐败问题等,要给予严肃的处理,杜绝后患,不断完善投入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成效,让农民在最大范围内受益。

摘要:利用2000-2011年全国26个省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来自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和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农业总产值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农业水利设施 篇8

1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合阳县农业灌区涉及路井、黑池、马家庄、新池、坊镇、伏六、金玉等乡镇, 总人口39.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1.26万人, 农业劳动力29.87万人。尤其是东雷抽黄工程自1979年建成受益后, 极大地改善了合阳县农业灌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高效灌溉农业种植模式得以大面积推广, 农业种植结构的多元化, 使灌区社会经济状况得到极大提高。

灌区经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苹果等粮经作物, 是陕西省的主要粮、棉、果生产基地之一。据调查, 灌区农民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较往年有所降低, 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 家庭收入主要依靠打工和其他副业收入。种田只是依靠妇女和老人维持, 青壮年人基本都常年外出务工挣钱, 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最少达到40%。农业灌溉对他们来说, 浇的只是“救命水”而不是“增产水”, 也常因灌溉不及时或不积极, 导致作物产量低、家庭收入少。地方政府部门对水利事业重视不够, 各级乡镇水管单位对灌区灌溉管理参与很少。例如, 在工程建设中一些村民干涉了水利工程建设, 如合阳县黑池镇东洼村村民干扰施工, 阻拦拉料车进村, 严重阻碍了施工顺利进行, 影响了工程进度, 后经多方数次协调, 给予了一定数量经济补偿和其他条件后才得以解决。在其他项目建设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现象。

2灌区水利设施现状

合阳县农业灌溉工程主要是以黄河为水源的大型高扬程电力提灌抽黄工程, 取水方式为无坝式引水, 再加上红旗、定国、百良、东风水库、机井等来为农业抗旱灌溉服务。合阳县农田作业地貌类型分塬区和滩地两大类, 大部分属渭北黄土台塬区。西北塬面海拔高程635 m, 东南滩地349 m。农业土地面积9.81万hm2, 农业种植面积5.84万hm2。全县采用大、中、小灌区结合, 提、蓄、引、节、保措施并举, 灌溉、水保、供水、水产并重的水利工程体系, 全县共建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496处, 设施灌溉面积3.692万hm2, 有效灌溉面积3.559万hm2, 为抗御水旱灾害、全面促进全县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布设总干、干支渠6条, 长95.5 km, 已衬砌93.4 km, 衬砌率97.8%, 衬砌完好率80.0%;支渠28条, 长112.3 km, 已衬砌108.9 km, 干、支、退水渠共有各类建筑物732座, 渠道与建筑物配套基本齐全。基本上没有完好渠道;斗、农渠建筑物932座, 完好562座, 建筑物完好率为60.3%, 建筑物与渠道配套较差, 老化失修严重。

合阳县整体农村水利设施仍比较脆弱, 农田水利现代化程度低,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较差。但通过加大地方财政和国家财政支持, 以及近几年来的项目建设, 合阳县水务局以项目带动为龙头, 大力发展并推广节水灌溉项目区。在农田水利项目区资金来源上, 县上采取“上级拿一点, 地方拿一点, 群众筹一点”等多元化组合投资方案, 使节水灌溉示范工程与当地水源条件相结合, 与高效农业发展相结合, 与工程建设管理相结合, 从而使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基本改善, 当地的经济产出稳步提高, 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社会稳定和谐[1,2,3,4]。

从表1可以看出:小麦平均水费1 020元/hm2, 占总投入4 695元/hm2的21.73%;玉米平均水费1 815元/hm2, 占总投入6 375元/hm2的28.47%;苹果平均水费2 070元/hm2, 占总投入12 060元/hm2的17.16%;棉花平均水费1 725元/hm2, 占总投入9 120元/hm2的18.91%;西瓜平均水费1 920元/hm2, 占总投入11 910元/hm2的16.12%。

注:小麦、玉米、苹果、棉花、西瓜的灌溉次数分别为1、2、2、2、2次。

综合分析, 合阳县灌区作物农业生产总投入中, 水费占总投入的比例为20%。灌区农民家庭收入主要由种植收入、养殖收入、务工收入和政府补贴等部分构成。此次对家庭收入调查显示:种植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只占30%~40%, 出外务工者居多, 农作物耕作生产成本大, 水费占成本费用平均20%, 农民反映水价过高, 农副产品价格偏低, 种植收入不能满足家庭支出, 大部分农民都选择外出务工。

灌区群众普遍认为:水价没有提升的空间, 农民能够承担的水费为450~750元/hm2。如果提高水价会对农民用水积极性产生严重影响, 甚至将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 阻碍灌区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效宏.固原市原州区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 :259-260.

[2]刘增进, 王宁, 张瑞.农村烟田水利设施中的水资源平衡计算[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35) :17384-17385.

[3]孔喜梅.农村水利设施管理和维护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3) :8117-8119.

农业水利设施 篇9

1 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背景分析

1.1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1.1.1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农业水利设施是有效提高农业灌溉率和防洪排渍能力的根本保障, 是促进生产丰收、抗御自然灾害、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农业水利设施既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改善土壤水土条件, 减少化肥农药等要素投入,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城镇化进程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之上, 农业发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城镇化进程。

1.1.2农业水利建设为可持续的城镇化提供生态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 对发展农业和城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地下水超采、生态用水被挤占以及水利工程老化等问题, 降低了水系统的循环路径和生态服务功能, 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从环境水利的角度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协调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好关系, 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而且能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为可持续的城镇化提供了生态保障。

1.2 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可行性

1.2.1 城镇化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打破了城乡界限, 充分利用城镇雄厚的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 实现技术共享和人才流通, 促进农业新技术的应用, 从而有效推进农业水利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同时, 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城乡收入不断提高, 开拓了农业水利的休闲观光、生态调节等服务功能, 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再加之政府重视力度的加强, 促使财政投入向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倾斜, 2013年共落实中央水利建设投资1 408亿元, 较2012年增加140亿元, 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2]。

1.2.2 城镇化发展对水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已成为新的生活理念, 对农业水利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农业水利建设体现着复合功能, 需要系统内部各环节的整体优化, 也需要水利设施同城镇其它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水利建设既要达到防洪、供水和水环境建设的功能要求, 同时又要兼具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型水文化是农业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新型城镇化的加快为水利风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也对农业水利建设及水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农业水利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 工程的设计、施工都存在较大缺陷。再加之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维护措施, 历经几十年的运行, 部分水利设施已超过其使用年限, 老化失修情况严重, 其中大型灌区骨干工程损坏率近40%, 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3]。同时, 现有水利设施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和资源配置, 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 存在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问题, 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2.2 快速城镇化导致水环境脆弱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率50%~70%的快速发展区间, 城镇的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许多地区片面地把城镇化当作经济增长的引擎, 延续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多不顾及生态环境, 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水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我国665个城市中, 有将近400个城市缺水, 其中大约有200个城市严重缺水, 全国90%以上城市水域已经严重污染[4]。如此一味追求快速规模化和无序开发, 无疑是竭泽而渔。再加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同步, 导致农业根基不稳, 城乡区域差距过大。

2.3 资金投入有限

水利设施的建设工程巨大, 需要耗费大量资金,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家对水利工程的投入逐年增加, 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 水利投入明显不足, 特别是农村水利投入资金缺口明显。而且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 国家拨划的资金大多用在了大型工程的防灾加固上, 对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过少, 存在“重大轻小”、“重枢纽轻配套”的现象。

2.4 水利设施运行管理水平急待提高

我国水利设施建设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 农业水利设施管理采用从上而下逐级管理的方式, 导致水利设施使用主体处于被动地位。特别是部分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晰, 管理主体不明确, 管理体制不完善, 没有形成稳定的建设投入机制和管护机制, 造成激励机制不足、运行效率低下。因此, 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在工程建设投入、建设管理、建后管护等方面均存在诸多漏洞, 加快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刻不容缓。

3 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建议

3.1 科学水利规划先行

水利规划是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前期工作,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转变思路、创新观念、科学规划、顶层设计, 牢固树立水利现代化意识和人水和谐、民生为本理念,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规划目标, 把水利规划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等总体规划结合起来, 实现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循环。

3.2 构建面向城乡一体化的农业水利设施体系

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充分考虑水利设施的生态、生产与生活功能,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 统筹水利设施建设与旅游开发、特色产业、生态建设等协调发展, 形成加快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强大合力。其次, 立足于水利风景区复合型资源的景观特色, 在水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将水利风景区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保护水资源、水生态、水工程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 挖掘水利风景区的潜在价值。第三, 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 建设水务综合数据库, 逐步形成切实可行的数据维护更新机制, 实现水利系统的数据资源整合、集成与共享, 以其后发优势为水利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3.3 不断拓宽水利投入渠道

一方面, 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严格执行和落实水利建设资金, 把水利投资作为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领域, 合理安排水利资金投向, 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另一方面, 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利建设多元化投资机制, 推进融资平台建设, 探索建立以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导、以市场融资为支持、以社会投资为补充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 并且组合管理好水利资金以实现可周转资金的合理增值, 为水利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3.4 创新水利发展机制

建立适应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 明确农业水利的产权主体, 落实农业水利设施的管护责任和收益, 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促进农业水利设施的持续运营。加强水利基层服务组织建设, 大力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构建“蓄泄协调、疏分兼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联合运用”的现代化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N].人民日报, 2014-03-17

[2]中国水利编辑部.数说水利2013[J].中国水利, 2013 (12) :30

[3]李丽艳.农田水利建设与金融支持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3 (2)

农业水利设施 篇10

关键词:生产经营体制,市场模式,农田水利设施

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细碎化的农业经营方式, 不仅增加了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供给成本, 也与统一的农产品市场需求相悖, 使农业生产经营不能适应社会化大市场的需要。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增加了生产成本, 直接导致了我国农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 解决“谁来种田”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基础问题。在这种形势下, 创新生产经营体制便成为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 因此农业生产经营创新需要建立在土地产权制度基础之上。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农业科技、优化农业结构和扩大经营规模的重要举措。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要旨是将其融入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 而其前提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整合分散经营的土地, 实现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产品市场的对接。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上看, 通过土地流转的方法实现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形式, 它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还可以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促进城镇化进程。但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机制有较大的影响, 需要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

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影响

(一) 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与能力提高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本质上是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 它是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将细碎的土地耕作模式转变为具有适度规模的生产模式, 形成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可以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 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农田水利设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 为确保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就会加强。此外,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强大, 使经营者积累更多的资本;组织的创新还可以将社会资本引入农业生产, 与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比, 经营主体拥有更多的资金保障和人力支持, 可以建立与农田水利的战略合作关系, 衍生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单位与产业, 增强其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

(二) 减少了农业经营者与水利单位的交易费用

以农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生产经营主体成立以后, 可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 将细碎的土地整合起来, 通过组织的扩张, 借助于组织对市场的替代, 变市场交易为组织内的交易, 减少了交易费用, 避免了农田灌溉利益的纠纷。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还能够培育一批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经营者, 在农田灌溉中, 经营者可以利用规模效应, 建立与供水单位的直接交易渠道, 减少政府和其他中介组织的参与, 实现交易成本的下降。

(三) 降低了农田灌溉成本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形成土地的适度集中。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可以实现与农田水利灌溉的对接, 有利于选择适合自然特点和农业种植的农田灌溉方式。农业生产经营者如果自建农田水利设施, 如建设水井、池塘, 则可以通过集中灌溉, 提高水源的使用效率, 降低单位灌溉成本;如果选择使用社会供水系统, 如向水库等供水单位购买水, 由于土地的适度集中, 经营者为了节约用水, 会修建和维护灌溉系统的终端沟渠, 可以避免水资源的流失, 而且减少了灌溉渠道,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田灌溉的经济外部性, 这些都将降低农田灌溉成本。

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的创新

(一) 加快农田水利交易的市场化改造

伴随着市场机制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 传统的政府主导下农田水利建设模式也必将发生转变, 取而代之的将是建立在市场机制下的农田水利建设模式。在该模式下, 需要培育具有市场经营能力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 形成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为此, 需要将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水库、塘堰和湖泊等设施通过经营改制, 利用承包等经营方式, 将其培育成为农田水利市场供给方, 组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灌溉公司, 开发适合农田灌溉的交易渠道和平台, 并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进行农田灌溉。鉴于农田水利设施具有形成垄断的条件, 而且因为自然环境、农业种植因素, 其价格机制极为脆弱, 为确保农业生产, 需要建立确保粮食安全和体现水资源价值的政府主导型定价机制。而作为水利主管部门, 不再从事具体的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责任, 只须负责大型水利设施、水网、渠道等设施的建设管理, 而且在相对农田灌溉中还可以发挥市场监管作用, 制订农田灌溉指导价格, 维护市场公平交易。

(二)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 以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经营者通过土地的适度集中, 利用土地、人力和机械等资源的规模利用优势, 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率, 由于经营者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增强, 也有意愿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还需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以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和效率的低下。针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特点, 对于水库和大中型湖、塘、堰等设施, 可以吸引具有建设能力和经营能力的单位参与承包建设;对于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 可以建立专业的打井引水公司、农田灌溉公司等, 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农田灌溉服务;为形成有效的农田水利市场, 还可以组建专业的农田灌溉中介组织, 建立供水单位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联系, 活跃农田灌溉市场, 提高灌溉效率。

(三) 建设适合规模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设施系统

农田水利与其他基础设施不同, 由于水权无法在经营者之间实现清晰的分割, 导致经济外部性产生。创新了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以后, 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 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 与细碎的家庭承包土地制相比,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田灌溉成本。土地适度集中方式下的农业规模生产对农田水利设施要求不同, 它要求对农田灌溉水利系统进行重新规划, 使其适合农业生产的需求;而从另一方面讲, 完善的农田水利也有利于促进土地的流转,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生产, 从某种程度上讲, 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系统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的前提。为适合规模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政府可以通过农田水利设施系统的改造, 如建设直接通往经营者承包土地的渠道, 或布置适合土地规模经营的灌溉水网, 降低农业经营者的灌溉成本;而在土地承包范围内, 经营者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 设计与建设灌溉沟渠, 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确保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尹成杰.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管理世界, 2002, (4) .

[2]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8) .

[3]金高峰.大户经营: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有效模式[J].农村经济, 2007, (7) .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管理探讨 篇11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管理

Small-scale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Li Tian-shou

(Jiangyou City Water Authority Jiangyou Sichuan 621700)

【Abstract】"Water is the lifeblood of agriculture", small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water, ke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large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have to rely on smal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to play a benefit. At the same time, smal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nd the farmers production and living facilities, most closely address the problem of water and small irrig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three rural" issues. In this paper, Jiangyou, for example, small-scale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in recent year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oblems and reasons for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made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in order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scale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management, promoting small-scale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o speed up developme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three rural" issues.

【Key words】Irrigation;Engineering facilities;Construction management

1. 江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现状

江油市是水旱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特别是宝成铁路以东乡镇干旱发生频繁。干旱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据资料显示,近百年来,江油发生连续四年干旱一次,发生连续三年干旱三次,发生连续两年干旱和单年干旱现象十分普遍。"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是江油气候的基本特征。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灾夺丰收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江油兴建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全市现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2.5万余处,共中水库187座,引水河堰29条,山坪塘23831口,土石河堰749道。在水库中有中型水库2座,即战旗和八一水库,小㈠型水库22座,小(二)型水库163座。在引水工程中(不含武都引水工程)有中型引水河堰6条,小(一)型引水河堰2条。全市农田水利工程蓄、引、提水能力约为3亿m3,其中蓄水工程蓄水能力为1.3亿m3,引水工程有效水量约1亿m3,江河提灌站提水能力约7000万m3。在蓄水工程中水库蓄水能力为9000多万m3,山坪塘和土石堰蓄水近4000万m3。这些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在抗御自然灾害,夺双农业丰收,促进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江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脆弱,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1 山坪塘垮塌、淤积、渗漏严重,需水保水能力差。

由于大多数山坪塘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山坪塘因年久失修,已成了盘子堰,"有水过年,无水打田",工程效益较差,个别地方已把山坪塘改作它用。山坪塘具有易蓄易灌的优良特点,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显著的作用,不仅用于蓄水灌溉,更与人民群众的洗衣、淘菜、消防等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由于对山坪塘疏于管理,导致垮塌、渗漏、淤积严重,蓄水保水能力下降,其作用来得到应有发挥,甚至失去作用。据调查某乡镇某组现有58户190人,农业灌溉靠15口山坪塘和一个提灌站,近十年来塘堰未进行维修整治,15口山坪塘己全部成了盘子堰,标准的"有水过年,无水打田"。该组有一口山坪塘名称吃水堰,深度由原来2米多现降为2尺多,并且该堰埂垮塌产重,堰埂最薄处仅0.5米宽,人行都有困难。该组乡一口山坪塘名称松林湾堰塘,原灌田l0多亩,现也成了盘子堰,现灌田2.5亩。堰塘已失去大部份蓄水和灌溉作用。类似这些情况,在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

2.2 灌溉渠道防渗配套建设滞后,导致水量损失严重。

江油市大部份小型水库和山坪塘渠道未能进行防渗配套。如东安乡红豆咀水库枢纽工程已建成十年,至今仍未进行抽水站和渠道配套建设,300多万m3蓄水不能发挥灌溉作用。一些水库还存在着以溪、河代渠放水灌溉的现象,水资源浪费十分惊人。全市水利工程已配套渠道2000多公里,仅防渗600余公里,70%以上的渠道未进行防渗,并且渠道垮塌、淤积、渗漏严重,水的有效利用率不到50%。全市提灌站渠道水损失均在50%以上,有的地方泵站出口一小时可打3亩田,到渠尾,只能打1亩田,渠道输水损失达70%。因渠道配套和防渗建设差,使宝贵的水资源被白白浪费掉,不能够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作用,还造成渠首水遍地流,渠尾用不到水,影响到用水的有效管理和服务,也增加了农民的用水成本。特别是干旱年份,水利工程蓄水较少,这一矛盾就更为突出。因渠道放水损失浪费大,山坪塘蓄水保水能力差,未级灌溉得不到用水保障,又迫使一些地方发展提灌抽水解决灌溉问题,造成重复建设资金的浪费,并增加农民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2.3 提灌站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失修严重,出力下降,甚至无法正常运行。

提水成本过高,影响农田灌溉,也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江油市60m以上高扬程提灌站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设备技术落后、笨重、能耗高,甚至还有前苏联、捷克的产品,零部件损坏后,已无法买到配件,只好花高价请厂家专门制作。如新兴乡的战斗水库一级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电机是70年产品,水泵是69年产品,启动器是66年产品,配电屏是67年产品。因提灌站设备维护、保养和更新改造没有跟上,经多年运行,巳破烂不堪,不仅能耗高且提水量还严重下降,甚至无法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为了提水,一些抽灌站在抽水时节采取了"水泥座,泥巴敷,绳子捆"等办法维持运行,乃至违规操作影响安全。河口镇林家湾提灌站,初建时每小时提水能力达600m3,现在只有200多m3。据调查统计,类似的提灌站全市有600多处,装机2万多千瓦。武都团山提灌站建于上世纪60年代,控灌阳亭、金凤、双河的2万多亩农田,因提水成本高,渠道垮塌、设备老化、提水成本太高等原因,2、3、4级提灌站已停止使用。

3. 造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问题的原因

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脆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3.1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中一直存在着重视大工程、枢纽工程、主体工程,忽视配套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倾向,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维护保养的倾向。没有从大水利与小水利的辩证关系上来认识小水利。由于认识不够,因而重视也就不够,没有切实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抓起来。往往是主体工程建成了若干年,配套工程还未进行建设。战斗水库受地理条件限制,多年蓄水不足,因以提灌为主,而渠道防渗建设又差,使本来有限的蓄水被严重损失浪费,效益低下。一些水库因未配齐放水灌溉渠道,还在以溪、河为渠放水灌溉,水浪费十分惊人。

3.2 组织领导发动工作难度加大。

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国家取消了劳动积累工制度,单靠行政命令措施,组织动员农村劳动力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作法已成为历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领导发动工作难度加大。同时,在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发家致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挣钱,村中仅剩老人和儿童,农村可用劳动力与以前相比明显越来越少,这更增大了组织劳动力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难度。

3.3 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狭窄,投入严重不足。

按照原国家水利产业政策,中央、省主要投入大、中型水利工程,小(一)型以上水利工程还可以两眼向上,争取一点上级投入,小(二)型农田水利工程则由江油市地方财力投入,其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主要靠镇乡财力和当地老百姓投入。而江油市(包括镇乡)近年来财政十分困难,小(二)型以下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几乎没有。农民自身的投入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年降雨较好时,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被忽视。等到天旱要水时,为时已晚。

4. 强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措施

4.1 进一步提高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重要性和必多性的认识,牢固树立蓄、引、提相合的治水思想。事实上,大水利工程、主体水利工程固然重要,但没有小水利,大水利工程、主体水利工程也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一个水库建成了,蓄满了水,尚需要高质量的配套渠道、提灌站和与之相匹配的山坪塘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才能发挥出整体效益。如果没有山坪等小型水利工程,泡二分田的秧母田也要需水库直接放水。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渠道,有限的水资源被大量损失和浪费,主体工程的灌溉效益如何能发挥好。如果没有相应的提灌站,高榜田就无法灌溉,主体工程也发挥不出应有效益。在干旱年景,蓄水工程蓄水不足,可以通过提灌站提水充蓄,以保障来年春灌用水需要。因而,应当牢固树立蓄、引、提相结合的治水思想,主体工程、渠道、山坪塘、提灌站都要整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抗灾夺丰收能力。如团山提灌站可以向团山、高岭、杜家沟等水库和山坪塘补充蓄水,在干早年景的抗灾作用非常显著。同时,山坪塘等小型水利工程还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山坪塘没有蓄好水,或者没有蓄水,将给农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4.2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在目前情况下,农田水利设施表现为为多户农户服务,需要进行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充分发挥农村用水协会作用,积极主动投资、投工参于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镇、乡党委、政府也要把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摆到重要位置,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以及明确村、社干部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制定和完善绩效考核奖惩办法。

4.3 健全政府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要在落实大水利投入的同时,建立市、乡(镇)两级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要求,落实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鼓励农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一定要兑现,以保护好农民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2007年江油市出台了农田水利建设补助政策,即每公里防渗渠道补助资金3万元,当年就有效地调动了农民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效果十分显著。

4.4 健全农民参与机制,用好"一事一议"政策。

凡农民自己能够兴办的工程,要放手让农民去做,实行"民办公助";需要政府组织、农民参与的工程,也要与农民协商同意,体现农民意愿。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继续实行政府扑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等"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引导农民投资投劳。

4.5 健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体制。要继续推进以产权为核心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进一步放开建设权,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促进产权流转,搞活经营,落实管护责任。山坪塘、渠道的管理维护责任要通过合同的形式落实好,切实解决好岁修、围水、扎筒等方面的劳力组织问题,把单户管理与多户用水的矛盾处理好、协调好,使山坪塘等小型水利工程持久发挥效益。要加快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灌区、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用水户协会等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4.6 健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机制。

浅析水闸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 篇12

我国绝大部分水闸都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 由于受到当时设计以及建设水平的限制, 目前为止很多水闸都开始出现问题, 其遭受的损坏逐渐凸显出来, 且损坏程度都较为严重。而修建水闸具有较大的难度, 需要用到大量的资金, 这就降低了在原修建基础上进行重建的可能性。所以进一步提高水闸的维护管理力度, 确保水闸能够正常运行, 避免水闸遭受损坏逐渐受到更多的重视。

1 实例概况

某县一共有36条灌排沟渠, 9条中小型河道, 修建中小型水闸115座, 大约有350台启闭机。到目前为止, 已经有9座水闸的运行失去了原有效果, 2座水闸彻底报废, 还有33台启闭机损坏严重, 对整个灌区排管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水闸遭受损坏的情况可分为2大类, 一种是启闭机遭到损坏, 一种是闸门遭到损坏。前者大多是由于某些部件长时间运行出现锈蚀问题、螺杆发生弯曲现象以及启闭台出现一定的倾斜等所致, 后者由于闸门大多使用的是钢丝网水泥闸门, 所以水泥发生剥落, 钢筋长时间裸露在空气中生锈严重, 甚至发生过止水橡皮丢失等问题。此外, 一些水闸在启闭过程中还会造成螺杆弯曲、闸门底板受到压迫发生断裂等。

2 水闸遭受损坏的主要原因

(1) 资金严重匮乏。

要想确保闸门持续正常运行, 需要不断投入大量的维护资金, 但由于灌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每年能够投入的资金尚且无法达到实际需求的5%, 因此工程发生退化是难免的事。除此之外, 由于该县的社会经济水平较为落后, 工程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也相对较低, 有时甚至不能按时为工作人员发放工资, 极大地挫伤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导致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设施的损坏和自然退化。

(2) 没有配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对水闸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是一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 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很多中小型水闸在运行过程中却没有建立相关的规程制度, 即使有也会因为管理不善而使这些制度形同虚设。很多管理人员都是凭着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感觉展开日常工作, 或者一味地按照上级下达的指示完成任务, 没有将启闭互相对称, 没有在规定的时间里除锈上油, 甚至连日常的检查汇报工作也是敷衍了事, 这就导致水闸的维护和养护不能正常进行, 水闸遭受的损坏日渐严重。

(3) 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较低, 素质不高, 而且无法吸纳新的人才。

目前水闸管理人员大多都是雇用的临时工, 技术经验非常少。与此同时, 由于无法吸纳新的人才进行更换, 导致管理人员严重老化。

3 对水闸软件进行维护管理的有效措施

(1) 进一步完善水闸管理规章制度, 加强制度管理力度。

水闸管理是一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管理工作, 一定要配备一套完善的管理维护制度才可以确保水闸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 水闸一线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 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执行制度的能力不强, 因此要想在现有基础之上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有较大难度, 很难受到现有工作人员的支持, 很有可能建立了一套看似完善的规章制度却由于执行出现了困难而变得没有任何效果。所以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以人为本, 要以日常的行为管理规范制度作为起点, 将考勤以及绩效考核紧密相连。水闸维护管理人员的安排布置较为分散, 在进行规章制度培训时一定要将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让工作人员认识到自己所做工作的重要性, 有效提高其维护管理水平。

(2) 做好水闸维护管理团队的建设工作。

一切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人, 水闸的维护管理工作亦是如此, 为了让水闸维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就一定要确保基层维护人员可以有效工作。改善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 尽可能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设施,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可以适当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 特别是对那些基层水闸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应该给予一定的福利倾斜, 加强基层水闸管理所的团队建设, 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与此同时, 还要注重培养各种人才, 增强培训力度, 提高每位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4 对水闸硬件进行维护管理的有效措施

4.1 在水闸运行过程中提高巡查力度, 及时发现问题

水闸在长期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闸门、启闭机、相关设施等出现故障, 问题在发生初期会从各方面表现出来, 在水闸运行过程中提高巡查力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所在, 从而在故障刚出现时就采取措施解决, 以避免故障持续扩大影响水闸的正常运行。这就要求对水闸的巡查次数保持在每月1~2次, 对于那些容易遭受损坏的部位还应尽可能增加巡查次数。

随着使用频率的增高, 水闸总是会出现一些阶段性问题, 比如水温问题等。每年都需要重点对这些阶段性问题进行解决, 例如在汛期前后、用水期前后、冰冻期等阶段都应该对水闸的配套设施展开全面检查, 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

在实际工作中应编制一套完善的巡查制度, 有针对性地规定不同阶段的重点巡查部位, 使巡查工作规范化, 确保实际巡查工作能够按照计划有效落实。如果遇到水闸使用频率较高或一些特殊天气条件对水闸运行产生严重影响的情况, 应适当增加巡查次数, 并对关键部位进行重点检查, 及时找出安全隐患, 采取措施将故障解决在初期阶段。检查完成后, 还应将结果及时上报到相关部门, 要求每个年度都要针对该年水闸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巡查总结, 并找出水闸在每个时期内的发展变化规律。最后, 还应将检查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身上, 保证巡查工作能够严格进行。

4.2 做好水闸的养护和维修工作

(1) 对闸门采取的养护和维修措施。

闸门在不断的运行中由于受到杂草、污垢等物质的影响,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影响其整体运行;如果没有给加油设施及时加油也会对闸门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影响;在冬季低温条件下, 闸门会遭受冰冻, 也会对正常运行产生不良影响。针对上述原因应该时刻注意闸门上是否出现异物, 及时做好清理工作, 避免闸门粘附的异物过多影响到闸门的正常运行;在一些需要油才可以正常运转的部位应及时做好注油工作, 避免闸门设备出现干磨现象, 对部件造成严重损坏;此外, 在一些气温比较低的地区, 应采取一定的防冻措施, 避免闸门受冻之后无法正常运行。

(2) 对土工建筑采取的养护和维修措施。

水闸通常都配备较多的土工建筑, 随着水闸的长期使用, 这些配套设施也会出现一些质量方面的问题, 一般都会在雨淋沟、岸翼墙后填土区等部位发生一定程度的塌陷。针对这些问题, 应尽可能在丰水期以前排除故障, 采取重新浇筑等方法对这些部位进行修复, 并注意控制好混凝土拌制过程中的温度。

(3) 对相关机电设备采取的养护和维修措施。

在维护机电设备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2点:一方面确保机电设备具有较好的绝缘性, 另一方面确保各个接头具有一定的牢固性。首先要让机电设备的接线盒时刻处于干燥状态, 做好防潮工作, 并要求定时清洁配电箱。此外还应固定各个接线头, 避免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 导致机械设备无法正常运转, 防止漏电现象造成整个水闸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最后还应及时给发电机注油, 要求每个月至少启动一次发电机。

(4) 对启闭机采取的养护和维修措施。

确保启闭机的机体时刻保持清洁, 并做好螺旋杆等的润滑工作, 检查制动设备的运行状况, 确保水闸钢丝绳时刻保持油润状态, 从而有效延长启闭机的使用寿命。

5 结语

在水闸工程整体运行过程中, 一定要做好水闸的维护管理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 能够有效促进水闸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并发挥一定的督促作用。相关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维护工作中要不断进行调整, 勇于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并尽可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摘要:结合实例对水闸遭受损坏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从软件及硬件2个方面对水闸的维护管理措施作了阐述, 以期为同类水闸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闸,水利设施,维护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温婧.加强中小型水闸维护管理的探讨[J].山东水利, 2004 (11)

[2]轩敏芝, 翟文.浅谈中小型水闸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J].河南水利, 2006 (10)

[3]沈月媚.水闸管理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及其效益[J].海河水利, 2010 (4)

上一篇:可及性下一篇:视觉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