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利

2024-10-10

农业水利(共12篇)

农业水利 篇1

1 水资源开发利用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水利资源的达到了很好的利用, 但是自从本世纪的七十年代以来,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第一, 水资源短缺问题, 简单地说, 就是当前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的生活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多, 而目前的水资源很难满足, 造成我国经济上的损失, 如果这种情况不断的加剧, 那么水资源就会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发展水资源产业。第二,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农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污水, 而且人们对于水污染意识淡薄排放出大量的生活污水, 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水资源的水质,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 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必须正确处理它们对环境所造成的冲击, 尽可能将其对环境所形成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这样水利工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也只有这样, 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因此, 从现实角度来看, 水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环境属性, 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经济属性。

2 我们当前所谓的水资源主要是指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 是人

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最重要的一种自然资源, 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直接被使用, 并参与自然界中水循环。水资源的利用直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 当前的水利资源直接蕴含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表现出一种动态性, 所以我们可以说水利资源自身就具有经济和社会属性, 因为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差异, 还有一些水资源我们暂时还无法使用, 例如北极冰川, 但是它对于人类生存的气候条件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些水资源也会成为人们可以利用的对象。第二, 伴随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水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当前我们把污水划入到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当中。就目前来看, 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四百亿元, 所以研究出污水净化设备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并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3 水力资源由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我国当前的水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所涉及到的东西是十分繁多的, 例如:水利, 资源、气候、环境等等。以前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模式主要采用单项管理, 也就是各个部门各司其职, 互不干涉, 这样虽然能够保证各单位做好自己的工作, 但是却缺乏一定的整体性, 而且还会导致有利的工作大家争着去做, 没有利的事情大家就互相推脱, 这是十分不利于水资源管理的长期发展的, 更难以把水利资源管理的目标和计划贯穿到具体的实践中。所以为了水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实现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并能够实现水资源管理和社会其他管理方面的有机结合。

4 农业水利资源管理的新成就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也是人们正常进行生产生活的基础。对于农业来说, 水资源是保证农业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实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 首先, 应该建立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管理机构, 以组织的形式为每个相关部门的发展提供条件。其次, 国家应该根据当前我国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制定出各个部门都应该遵守的农业水资源规章制度, 并针对各个部门执行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农业水利发展计划。为了农业水利资源管理能够有新成就, 我们必须积极地完善水利规划管理工作, 总结适合当前农业水利管理的科学体系, 联合各个相关部门为实现水利管理的新发展提前做准备。第三应该重点发挥当地的管理优势, 积极地促进部门的积极性。

4.1 节水灌溉方式

田间地面灌水: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 可节水20%。推广宽畦改窄畦, 长畦改短畦, 长沟改短沟, 控制田间灌水量, 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 是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管灌:是利用低压管道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 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节水、省工、节地和节省能耗等优点。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管灌可省水30%-50%。微灌:有微喷灌、滴灌、渗灌等微管灌等。是将灌水加压、过滤, 经各级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水于作物根系附近, 微灌属于局部灌溉, 只湿润部分土壤。对部分密播作物适宜。微灌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80%-85%[1]。微灌与施肥结合, 利用施肥器将可溶性的肥料随水施入作物根区, 及时补充作物所需要水分和养分, 增产效果好, 微灌应用于大棚栽培和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上。喷灌:是将灌溉水加压, 通过管道, 由喷水咀将水喷洒到灌溉土地上, 喷灌是目前大田作物较理想的灌溉方式, 与地面输水灌溉相比, 喷灌能节水50%-60%。但喷灌所用管道需要压力高, 设备投资较大, 能耗较大, 成本较高, 适宜在高效经济作物或经济条件好、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应用。

4.2 节水抗旱栽培措施

4.2.1 深耕深松以土蓄水

深耕深松, 打破犁底层, 加厚活土层, 增加透水性, 加大土壤蓄水量, 减少地面径流, 更多地储蓄和利用自然降水。玉米秋种前深耕29厘米加深松到35厘米, 其渗水速度比未深耕松地快10-12倍, 较大降水不产生地面径流, 使降水绝大部分蓄于土壤。据测定, 活土层每增加3厘米, 每亩蓄水量可增加70-75立方米。加厚活土层又可促进作物根系发育, 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1]。

4.2.2 选用抗旱品种

称为作物界骆驼的花生等作物抗旱性强, 在缺水旱作地区应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间抗旱性也有较大差异。

4.2.3 增施有机肥

可降低生产单位产量用水量, 在旱作地上施足有机肥可降低用水量50%-60%, 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 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合理施用化肥, 也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4.2.4 覆盖保墒

覆盖保墒一是薄膜覆盖。在春播作物上应用可增温保墒, 抗御春旱。二是秸秆覆盖。即将作物秸秆粉碎, 均匀地铺盖在作物或果树行间,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增加土壤蓄水量, 起到保墒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成武, 胡连明, 韩英存等.中国北方农业水利资源状况研究报告[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2) 56-58.[1]王成武, 胡连明, 韩英存等.中国北方农业水利资源状况研究报告[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2) 56-58.

农业水利 篇2

1设计概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初步设计阶段,根据国家现行的各种政策,设计文件,以及工程所在地建设条件和资金来源以货币的形式表现的经济文件是为设计概算,设计概算是水利工程造价控制的主体纲略。设计概算作为初步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反映出建造该水利工程的社会总必要劳动时间,总必要劳动时间是工程造价的基础;设计概算的编制也能反映出设计单位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设计概算一旦确定,就具有约束力,因此设计概算的编制是一项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在编制前应确定编制依据和原则,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保证概算的编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编制设计概算有一定的原则:为保证设计概算在工程施工阶段发挥出作用,必须做好设计概算的编制,主要根据以下原则:执行政策;保证质量;侧重要点。水利工程作为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社会关注度高的基础设施,与国家经济各部门,社会群体,广大人民群众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编制设计该算时,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水利工程的性质、资金、规模以及隶属关系,确定设计概算按那个部门的法规执行。比如,中央直属和参与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应执行水利部要求的相关政策,地方性水利工程执行地方的规定和定额;保证质量是水利工程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在设计概算中的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设计是否合理,工程质量是否达标的关键,质量高的设计概算,既应该起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标,也能达成施工要求的目标;侧重要点指要用重点的对工程所需材料,设备,人员工资等具体资金需要处合理统筹,水利工程的建设费用巨大,资金使用任何一个环节设计不到位,出现的资金偏差就难以估计,因此侧重要点要对资金的使用上保证较高的准确度,以实现水利工程在预算内的造价。

2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措施

(1)用技术和经济相结合对造价进行控制,这是全程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技术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特点,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技术的运用贯穿于整个阶段,并且技术的运用,设备的购买、使用等都是占据总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技术的掌握理解是十分重要的,除此之外,还要掌握水利工程的经济运算,水利造价工程师就是水利工程成本控制的衍生,造价工程师掌握工程建设技术和经济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确定工程总造价。在转自http://设计阶段,通过技术比较和经济分析,力求达到技术的合理运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控制造价成本。

(2)以预防为主,对可能发生的造价偏差因素进行主动控制。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巨大,如何运用最少的投资实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存在投资失控,预算超标的现象,这对国民经济的危害是极大的,一方面,预算超标就意味着要舍弃其他的建设项目,给国民经济的计划安排带来困扰,另一方面,意味着设计决策或者设计方案的错误,有可能水利工程的设计作用达不到预期需求。因此,对有可能影响出现偏差的因素要提前调差,勘测清楚,针对性预估建设金额的额度。

另外,施行限额设计控制也是在设计阶段有效控制造价的重要手段,水利工程作为巨大的工

程,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节很多,个别环节出现造价超支导致的总成本超支的现象,可以采用限额设计,每个环节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在要求内对资金使用严格控制,维护投资的严肃性,增强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的责任感和使用意识,有效节约国家建设资金。限额设计控制要求在建设中不得随意提高建设标准,只重视技术先进而忽略了从水利工程的实用性,这也要求设计者既重技术又重经济,二者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控制造价的作用。

(3)运用价值过程对过程造价进行控制。价值工程指运用群体智慧,通过有效组织对工程进行分析,使用较低的成本,实现所要达到的要求。这要求设计人员密切联系,群策群力,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运用最佳方案,每个环节最佳方案的叠加,整体的最佳也就实现,具体到水利工程造价控制中,就要求设计人员将建设需要的环节分离,将每个环节的最佳方案集成到整个设计的造价控制中。

3结语

对农业水利工程作用的分析 篇3

关键词:三农问题 水利工程 节水抗旱

中图分类号:F4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121-01

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人们常常把土地视同财富之母,耕地是土地之精粹,是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维系生存条件的命根子,而同样也把水视同是万物生存之源,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命脉。可见水利工程在农业发展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1 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条件。农业是第一产业,民以食为天,农村生产的发展首先是以粮食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一些地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十分落后,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了。

(2)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基本条件。如可以通过农村饮水工程保障农民饮水安全,通过供水工程的建设,可以带动农村环境卫生和个人条件的改善,降低各种流行疾病的发病率。

(3)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诉求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要实现村容整洁,就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统筹考虑水资源利用、水土流失与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实现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2 农业节水抗旱技术研究

农业水利工程对于保障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我国水旱灾害频繁,2009年发生的西南地区百年一遇的大旱灾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种背景下推广和使用农业节水抗旱技术显得尤其必要。笔者认为农业节水抗旱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节水灌溉技术,如田间地面灌水技术,改以往的土渠为防渗的输水灌溉,这种灌溉方式可以节水20%,在习惯大水漫灌的的地区推广使用宽畦为窄畦,改窄畦为短畦,长沟改为短沟,这样可以控制田间灌水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灌水的利用效率。也可以采用管灌,可以节水30%~50%左右,采用微灌技术与地面灌溉技术相比可以节水80%~85%,而采用喷灌积水与地面输水灌溉技术相比较一般可以节水50%~60%,此外当前可以采用的节水灌溉技术还有波涌灌溉、畦灌技术与沟灌技术等。

(2)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第一是采用深耕深松技术,主要是指以土蓄水,深耕深松,达到打破犁底层的目的,以便加厚土层,增加土壤的透水性,从而加大土壤的蓄水量。第二是选用抗旱的农作物品种以达到节水抗旱的目的。第三是增施有机化肥,通过平衡施肥,可以以肥补水,降低单位产量作物的用水量,研究表明在旱地上采用施足有机肥可以降低用水量50%~60%。第四是采用防旱保墒的田间管理,正确运用耕种技术保持土壤水分。第五是地面覆盖保墒技术,如薄膜覆盖或者秸秆覆盖都可以。

(3)利用化学调控抗旱措施,除了前面论述的节水灌溉技术与节水抗旱栽培技术之外,还可以采用保水剂、抗旱剂与种子化学处理等化学调控抗旱措施。

3 农业水利工程发展的路径选择

農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统一规划协调。从目前来看,一是要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二是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三是要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四是要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五是要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六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七是要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巨大。

参考文献

[1]梁晓伟,李胜斌.从西南地区旱情看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紧迫性[J].经济导刊,2010(4).

[2]张大志.水利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体现[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12):6.

[3]赵晶洋,代建国.我国水利建设的紧迫性和对策[J].吉林水利[J],2010(11).

[4]柳红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水利现状与对策[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2):38.

[5] 尹利海.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11期.

农业水利 篇4

1 重视高职农业水利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 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现状

1.1.1 需要调节地区水情, 改善农田水分状况。

地区水情主要是指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分布情况及其动态。我国幅员辽阔, 水资源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年份和季节分配不均, 供水与需水在时间和空间上亦常不一致, 时旱、时涝或涝旱交替出现。这是影响农业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 要根据水土资源条件, 研究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各工程措施, 通过修建水库、河网、泵站工程等水工建筑物, 通过水土保持和田间蓄水工程等蓄水保水措施, 来调节地区水情, 改变地区水情分布。这些都需要对各类农业水利工程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

1.1.2 需要进行水利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目前,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大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 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 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 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但是, 应当清醒认识到, 我国的生态环境仍很脆弱, 水土流失严重, 荒漠化加剧, 农田有机质减少, 大批农田处于低产出耕种状况。

1.1.3 需要建立高效节水农业体系。

农业节水不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技术问题, 还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为此, 建立高效节水农业体系十分必要, 也十分紧迫。采取各种方式, 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建设高素质的节水农业技术队伍。农业节水工作以大力发展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为重点, 建立现代节水农业稳定的投融资体系, 调动农民兴办节水农业工程积极性, 切实加强节水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使之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道路。

1.1.4 需要明确农业水利学科的战略地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农业水利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 21世纪人口达到高峰, 必须保证粮食安全, 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增产已不可能, 粮食发展将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而灌溉对保证国家水资源安全、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急需高职农业水利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 尽管我国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农业水利建设, 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我们仍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 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农村水利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水利行业一线具有环境复杂、条件艰苦、技术难易差异大、生产系统复杂庞大等特点, 高新科技的应用也已初见端倪。长期以来, 存在一种现象:大学生不愿去, 高层次人才留不住。即使愿意去一线, 由于本科学生虽理论全面, 但实践及操作技能不足, 需要长时间去适应。而中专学生和低层次人才虽能吃苦, 但对高深的理论和较为复杂的技术应用却力不从心。正是对于生产一线那种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 又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极度缺乏, 使行业发展受阻。所以, 在当今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一线的情况下, 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而这正是高职高专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这一点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区别的。如何根据我国水利行业的特点来培养这一层次的水利人才, 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目前国内开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共有32所, 均为本科院校, 而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都是传统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只是将本科院校同专业的课程稍作修改, 无论是从专业设置, 还是课程体系都存在着生搬硬套的问题, 这与水利部“十二五规划”所需人才梯度不符, 与新农村水利建设人才需求不符。为此, 对高等职业教育下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进行研究, 探讨符合新时期农业水利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农业水利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2 高职水利人才培养

2.1 树立正确思想, 服务新农村建设

要培养出适合新农村水利建设需求的学生, 需要有准确的人才市场定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水利类的高职院校应该挑起重担。教育部已明确提出,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新农村建设人才的主体要依靠职业教育培养, 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要想做到这一点, 作为水利类的高职院校, 必须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 明确办学定位, 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满足发展要求, 创新办学模式, 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2.2 调整专业设置, 适应人才需求

新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 加强现有耕地的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 重点进行较大型水利项目的立项和建设, 抓好骨干流域灌溉工程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大力推进节水灌溉,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坝系建设及中小河流治理, 实施饮水安全工程。针对新农村建设和水利事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水利专业建设, 调整专业结构。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 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为核心, 努力拓展“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灌溉与排水技术”、“水利工程监理”等相关专业门类。

2.3 强调实践教学, 提升职业技能

作为面向水利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水利工程专业应进一步加强实训环节的改革, 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 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秉承“以技术服务贴近行业和社会, 以服务质量获得行业和社会认同”的理念, 充分发挥“行业性”和“属地性”优势, 积极利用学院的人才和教学资源, 为水电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实践教学的设计坚持以“行动导向”为原则, 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 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训相结合, 充分利用专业教室与理实一体化实训大厅, 进行学习与岗前实训。在校外实训方面, 加强校企合作, 使学生的校外实习有稳定的资源和更多的实训场地, 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校内实训方面, 针对校外现场实习出现许多“盲点”, 通过计算机虚拟仿真模拟实训教学,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在相应技能上的适应能力, 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4 优化课程体系, 提高就业能力

构建课程体系时, 应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手段, 着重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 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 积极探索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 将相关的课程整合成综合性课程, 把“综合素质”作为本专业建设的出发点, 形成以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实践教学、顶岗实习一条龙的专业教学新模式, 形成“课程项目化、教学一体化、安排灵活化、学习小组化、考核全程化、实践职业化”的“六化”课程体系。另外, 需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加大选修课比例,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满足社会最新岗位资格要求, 以证代考, 将先进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 加强理论与实用的结合,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5 建设师资队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水利类高职院校应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加强引进”的原则,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理论扎实、教学出色、技能精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和进行专项培训, 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科技研发项目, 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跟踪了解, 从行业、企业聘请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 参与实践性强的课程讲授, 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案例教学, 指导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学习, 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起到最为直接的引导作用。

3 结束语

水利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适应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国际化的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 同时也需要培养一大批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具备职业化技能的人才。水利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一人才需求的重大契机,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 为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榕红.浅谈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建设[J].中国水利, 2005, (9) :66-67.

[2]翟浩辉.推进现代水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在中国2006-200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上的讲话[N].中国水利报, 2007-03-31.

农业水利工程新技术 篇5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学生姓名学号所属学院专业班级日期

教务处制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摘要:

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首先介绍了土壤污染的相关概念,然后分析了土壤污染的原因,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危害,提出了解决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以为改良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给予理论支持。土壤环境和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的综合表征,有机质含量下降,营养元素减少,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侵蚀,土层变浅,土体板结;土壤盐化、酸化、沙化等。其中,有机质下降,是土壤退化的主要标志。污染使土壤生物种群发生变化, 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导致生产能力退化, 并最终对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因其缓变性和隐蔽性, 被称为“ 看不见的污染”。

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农药;重金属;放射线物质现状危害治理措施

正文内容: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原因与危害

土壤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

【】定的重要因素1。

首先,中国水土流失状况相当严重,在部分地区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据统计资,1996年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9%。仅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侵蚀面积就达6153万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4。同时,对长江流域13个重点流失县水土流失面积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中,其土壤侵蚀面积以平均每年1.2%~2.5%的速率增加,水土流失形势不容乐观。

其次,从土壤肥力状况来看,中国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水田低,<1%的就占31.2%;中国大部分耕地土壤全氮都在0.2%以下,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新疆等5省(区)严重缺氮面积占其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缺磷土壤面积为67.3万km2,其中有20多个省(区)有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磷;缺钾土壤面积比例较小,约有18.5万km2,但在南方缺钾较为普遍,其中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区)有75%以上的耕地缺钾,而且近年来,全国各地农田养分平衡中,钾素均亏缺,因而,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普遍下降的趋势;缺乏中量元素的耕地占63.3%。对全国土壤综合肥力状况的评价尚未见报道,就东部红壤丘陵区而言,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pH值、CEC、物理性粘粒含量、粉/粘比、表层土壤厚度等11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其大部分土壤均不同程度遭受肥力退化的影响,处于中、下等水平,高、中、低肥力等级的土壤的面积分别占该区总面积的25.9%、40.8%和33.3%,在广东丘陵山区、广西百色地区、江西吉泰盆地以及福建南部等地区肥力退化已十分严重。此外,其它形式的土壤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以南方红壤区为例,约20万km2的土壤由于酸化问题而影响其生产潜力的发挥;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上升,地下水污染不断加剧,在部分沿海地区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已远远高于WHO建议的最高允许浓度10mg/l;同时,在一些矿区附近和复垦地及沿海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也相当严重。

土壤危害原因过量施用化肥

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t。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学性质恶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过量使用化肥还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气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导致死亡【2】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万~60万t,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hm2以上,农田平均施用农药13.9 kg/hm2。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由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无机物。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又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hm2土壤,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3。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

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 km范围的点状污染。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辐射污染的来源有铀矿和钍矿开采、铀矿浓缩、核废料处理、核武器爆炸、核实验、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大气层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易被土壤吸附,滞留时间也较长。

土壤污染的危害

一、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初步统计,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 000万hm2,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3 600万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超过1 000万t,造成各种经济损失约200亿元。

二、土壤污染导致生物产品品质不断下降。

因农田施用化肥,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每年转化成为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 000万t,农产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严重。农膜污染土壤面积超过780万hm2,残存的农膜对土壤毛细管水起阻流作用,恶化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影响

【】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4。

三、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

四、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根据我国的土壤污染的愿意及现状,总结出以下解决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一、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增强土壤净化能力。

向土壤中施用石灰、碱性磷酸盐、氧化铁、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的迁移能力,使其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以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针对有机物污染,用植物、细菌、真菌联合加速有机物降解。针对无机物污染,利用植物修复可以把一部分重金属从土壤中带

走。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粘改良性土壤,增加和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发现、分离和培养新的微生物品种,以增强生物降解作用。

二、强化污染土壤环境管理与综合防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重点支持一批国家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积累经验。合理利用污染土地,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以减少食品污染。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了解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机进入土壤。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强化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管理。增施有机肥同时采取防治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措施。

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净化处理,化害为利,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大力推广和发展清洁生产。

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农作物的吸收,提高土壤pH值,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5。【】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既要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化肥、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利用物理、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三、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使某些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难溶态沉淀物,控制其迁移和转化,降低污染物的危害程度。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主要是通过调节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实现。

四、改变耕作制度,实行翻土和换土

改变耕作制度会引起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采取铲除表土和换客土的方法;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采取深翻土或换无污染客土的方法。

五、采用农业生态工程措施

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种子、种经济作物,从而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或利

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六、工程治理

利用物理(机械)、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是一种最为彻底、稳定、治本的措施,但投资大,适于小面积的重度污染区,主要有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电化法等。近年来,把其他工业领域,特别是污水、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引入土壤治理,为土壤污染治理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晶中,陈杰,谢学俭等,土壤污染及其环境效应[J],土壤,2003,35(4):298-303。

[2] 孙铁珩,李培军,周启星,土壤污染形成机理与修复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 赵美微,塔莉,李萍,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修复研究[J],北方环境,2007(6):21。

[4] 王雅谷,农业环保和农业生产—第二讲 土壤污染与农业生产,【期刊】上海农业科技,1996-06-15。

农业水利 篇6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发展是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对于农田水利系统的建设而言,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建立的工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在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提高对农田水利事业的建设水平,从而为农业经济化的建立提供充分的保证。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35

对于我国经济建设而言,农业发展是最核心的经济基础,在农业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国的发展现状而言,由于我国地域较为辽阔,水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是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中重要的问题。虽然,在整个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农业设施的建设为整个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整个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制约性的因素。所以,在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的建立过程中,应该逐渐认识到水利系统中存在的制约性因素,制定科学的解决措施,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的现状

1.1 对农田水利建设服务的认识不到位

虽然在现阶段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很多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的系统并没有充分认识。随着农村经济化的逐渐改革,我国水利工程中农业水费的收取逐渐从行政事业型收费转变成经济性的收费,因此,其原有的思维也逐渐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改革过程中,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了相关的规定,水利工程水费主要是根据管理权以及使用权进行个人利益的收取,而由政府来收取相关的费用是不合理的。人们对于这些观点的看法都逐渐忽视了资金内容的投入。与此同时,在水利工程内容建立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农业粮食的生产、地区防洪、抗旱等问题的分析,这些项目的出现都需要收取工程水费,因此,在现阶段水利工程的建立过程中,就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改革理念,从而为水利工程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1.2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核心性内容,但是,一些水利工程的建立却逐渐老化,甚至已经超出了使用的年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都应用于小型农场的水利工程建设,所以整个配套的效率相对较低。随着农业技术的逐渐发展,人口增多但是耕地却逐渐减少,要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性效率,就逐渐成为水利工程发展中十分困难的问题。因此,要想在根本上保证农业经济的逐渐发展,就应该提高农业技术的生产能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田的水利工程建设。在农业建筑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投入性内容的不同,就会使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应该逐渐优化农业建设的基本理念,从而为整个农业水利工程的建立提供充分保证。

2 优化农田水利建设服务的基本对策

2.1 强化农业水利服务的工程投入

在农业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三农”目标的建立,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强化水利资源实现生态化的环境,最终受益的都是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的基本生活。对于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而言,应该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念,按照基本的发展理论,依据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资金内容的投入的根本意义,为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充分的保证,同时也为农村经济树立科学的发展方向。

2.2 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及服务的创新性水平

在现阶段农业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逐渐强化组织内容的建立,实现专业化的农业技术运行,通过与群众管理内容的充分结合,应该建立科学化制度运行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也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市场运行机制,降低水利工程的成本运行,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核心性内容,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明确水利工程管理的权利以及基本的义务。在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内容建立的同时,应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水利工程发展理念的建立,强化工程维修养护的基本体系,而且,也应该不断改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强化专业人员的组建,优化基本的发展理念,从而为整个农业经济化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农业发展过程中,为了逐渐强化农业中水利工程的建设,就应该坚持以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充分考虑现代化科技的发展需求,建立合理性的发展理念,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展现农业技术的现代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应该明确认识到农田水利的发展现状,组建专业化的水利工程队伍,强化工程维修的基本理念,在根本上保证农业事业建设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莉.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

[2] 贾悦仙.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现存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1):183-184.

[3] 张跟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2013.

改进农业水利会计处理手段浅析 篇7

一、我国农业水利会计的运行现状

1、农业水利活动会计处理规范的欠适用性

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农业会计制度变迁, 都考虑了水利是个特殊行业。一方面, 农业企业生产活动与水利条件息息相关, 特别容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 导致粮食减产, 也可能引致生产及运输设备的损失;另一方面, 农业生产周期较长, 从农作物的播种到农产品的收获, 需要经历七、八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与水利活动息息相关。而我国目前农业水利会计规范体系在实施中存在一些与水利行业特点不相适应的问题。

2、农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难以适应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要求

国办转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规定, 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要在科学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资产的基础上, 对内部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职能部门和承担供水、发电及多种经营职能部门进行严格划分, 将经营部门转制为水管单位下属企业, 做到事企分开、财务独立核算。相应的水管单位的基本收入很大一部分是财政拨款、两费 (水费和水资源费) 的收缴以及少数的租金收入, 这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中水管单位基本收入为“营业收入”不相符, 却与事业单位的收入即“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极为相似。水管单位的支出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生产经营成本支出只保留了供排水生产支出, 占很少比例, 基本支出为公益性支出即为有关防洪保安工程、堤防、闸坝、河道等工程管理机构的人员经费和直接费用, 以及工程运行维护费、折旧修理费等, 这与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分为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相仿。因此现行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已不适应国家水管体制改革的要求。

3、成本核算资料不详细

从实际调查来看,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会计核算中还无法提供农产品成本的详细核算资料, 农场与承包户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一种收取承包费 (实物地租) 的形式。一些规模较小的国有农场将土地承包给职工、周围农户以及外来的农户, 实行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 完全由承包者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所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和种类, 农场总部只负责承包合同的签订、承包费的收取和管理以及向上级主管部门定期报送统计报表等。而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下, 农户对农业生产缺乏完整的成本核算。在农业生产中, 绝大多数农户算账只核算除土地、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外的生产资料投人, 而对于土地的价格、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先期投人和活劳动的价值是一概不计入的。加之农场本身也就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 只有一些简单的统计报表, 根本无法完整的提供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在一些大型的国有农场, 包括规模较大的北大荒、永安林业等农业上市公司, 虽然实行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一体化生产, 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能够对外、对内提供总公司完的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资料, 但仍然没有提供详细的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

二、改进农业水利会计处理手段

改进农业水利会计处理手段可以通过会计电算化来实现。会计电算化是集计算机学、信息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其实质是将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 即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与报账, 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

1、水利会计核算复杂需要电算化减轻工作量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水利事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辅助单位。水利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水利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复杂性以及成本核算的困难性。对于编制水利会计报表、运用移动平均法进行成本计算等非常复杂且时间性要求很高的会计核算工作, 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已远不能适应水利核算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 实现会计电算化, 是水利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可以减轻会计工作劳动强度, 提高农业水利会计信息质量。其作用有: (l) 会计电算化能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 减轻劳动强度; (2) 提高会计信息搜集、整理、反馈的灵敏度和正确度; (3) 提高会计的分析能力; (4)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管理水平, 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因此, 农业水利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 有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现代化, 有利于促进农业水利会计工作改革和发展, 实现会计电算化的过程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模化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观念更新、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在手工条件下, 会计核算工作要由许多人共同完成,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 输入一张会计凭证, 会计电算化系统可自动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结账、出报表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大量重复出现的业务, 系统可以按模式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实现会计电算化后, 利用计算机可以采用手工条件下不愿采用甚至无法采用的复杂、精确的计算方法, 能有效地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负担, 使他们能从简单重复而又无味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 从而使会计核算工作做得更细、更深, 更好地发挥其参与管理的职能。

2、推进农业综合类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水利会计制度

2.1职务分离控制的检查。根据不相容职务分工控制的要求, 一个水利项目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员从头到尾进行处理。对职务分离控制的检查, 主要判断水利项目建设中哪些职务是不相容职务而必须分工。

通常检查以下职务是否分离: (1) 水利建设中某项业务授权批准的职务和该项业务执行的职务是否分离。 (2) 水利建设中执行某项业务的职务和审查稽核该项业务的职务是否分离。 (3) 水利建设中执行某项业务的职务和该项业务的记录是否分离。 (4) 保管某项财产物资的职务和对该项财产物资进行清查记录的职务是否分离。 (5) 记录总账的职务和记录明细账、日记账的职务是否分离。

2.2授权批准控制的检查。授权批准控制, 要求水利项目承担单位内各级工作部门和人员必须经授权和批准才能对有关经济业务进行处理, 未经授权和批准的, 不允许接触和处理这些业务。

对授权批准控制的检查主要包括 (1) 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是否明确, 实际工作中有无推诿现象和责任不明的情况。 (2) 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的划分是否合理。 (3) 授权的范围大小是否合理。

2.3人员素质控制的检查。人员素质控制, 要求水利项目单位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职工的思想品德、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进行控制, 保证各级人员具备与他们所负责的工作相适应的素质, 从而保证业务活动处理的质量, 并使每个人员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责尽力完成任务。

对人员素质控制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是否根据人员所学专业和业务能力来委派工作, 使他们能够胜任各自的工作。 (2) 是否建立职工业务考核制度。 (3) 是否建立奖惩制度以提高职工责任心。 (4) 是否建立职务轮换制度, 定期调换职员的工作岗位, 避免产生厌倦情绪, 以提高全面工作的能力。

2.4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控制, 要求水利项目单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 以保证项目建设全过程会计信息的真实、及时、可靠和准确。

对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检查主要包括: (1) 原始凭证必须经专人审核。 (2) 记账凭证的内容必须与后附的原始凭证的内容一致。 (3) 凭证连续编号, 检查凭证是否注明用途。 (4) 是否建立定期复核制度, 定期对凭证的填制、记账、过账和编制报表的工作进行复核。 (5) 是否建立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核对制度、总分类账和日记账的核对制度。 (6) 业务经办人在处理有关业务后是否签名盖章, 以备日后追溯责任。 (7) 是否建立完善的凭证传递程序。 (8) 是否进行定期会计信息的分析制度, 及时发现信息的失误、错漏等。

2.5财产安全控制的检查。发生经济业务是否采用永续盘存的方法;是否建立财务档案的保管制度。总之, 农业水利项目内部会计控制是当前财会领域研究的新课题。笔者认为, 我们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 还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工作实际,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 不断完善水利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以确保资金的稳妥、高效、安全运行和项目的顺利建成。

参考文献

[1]、纂好东.我国农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几个基本问题.会计研究, 2004, (6)

[2]、邓小洋, 张鹏.农业会计准则探索.中国农业会计, 2002 (8)

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历程研究 篇8

1. 概念辨析

1.1 农业遗产

闵庆文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定义为人类在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技术与知识集成, 主要包括农业遗址、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品牌、农业村落等10 种类型。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指历史时期创造并延续至今、人与自然协调、包括技术与知识体系在内的农业生产系统[1]。另外, 他认为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特指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推进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IAHS) 与农业部推进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China-NIAHS) 。

FAO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对GIAHS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的定义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 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China-NIAHS) 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 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 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 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3]。

1.2 水利型农业遗产

水利型农业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 所形成的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独特的农业灌溉系统和农业景观。其中, 农业灌溉系统包括水利工程系统、水利工程技术和水资源管理系统;农业景观则包含水利系统景观、农田风貌、作物景观等。这些系统和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 表1) 。

2.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历程

2.1 认知阶段 (1992 年—2000 年) ——水利工程系统设施本体的独立保护

第一阶段即在GIAHS出现之前, 虽然在1992年农业遗产被世界遗产组织定义为文化景观, 但是此时,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遗产保护是单独针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保护, 没有认识到水利灌溉系统的农业属性。世界遗产收录了两项与农业遗产相关的水利型农业遗产, 分别是1997 年入选的荷兰金德代克- 埃尔斯豪特风车群 (Mill Network at Kinderdijk-Elshout) 和2000 年入选的中国青城山和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 (Mount Qingcheng and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

金德代克- 埃尔斯豪特风车群位于荷兰西部南荷兰省的新莱克 (Nieuw-Lekkerland) , 是为处理水源问题所装设的水利技术工程。原本是在中世纪时为了农业及聚落发展借用风力来排除土壤多余水的水利工程, 在不断衍进的过程中形成的排水系统。遗产的保护内容包括与水利技术有关的所有设施:沟壑、水池、抽水站、行政楼和一系列完整的风车保护设施[4]。从1927 年起, 柴油机的抽水站代替了风车的抽水工作。风车便不再被使用, 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当时的柴油机缺乏燃料, 使得风车又一次派上了用场, 这也是人们最后一次使用风车抽水, 现在风车主要用于旅游观光而非抽水。风车系统作为一个水利工程单体入选世界遗产的价值在于它对农业耕种重大的历史作用。

中国青城山和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建于公元前3 世纪, 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为止, 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 多年来仍旧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以其独特的水利建筑艺术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成都平原水环境, 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荣发展的沃土。都江堰灌溉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都江堰工程和灌溉区域, 都江堰工程是灌溉系统的核心, 工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鱼咀绕过堤、飞砂堰水闸和宝瓶口导流通道。再加上辅助堤防和河道, 这些结构确保了成都平原的供水, 产生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生活用水等一系列的综合效益。青城山和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符合世界遗产申报标准 (i ) 都江堰灌溉系统始于公元前2 世纪, 是水资源管理和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且至今运转良好; (iv) 都江堰系统体现了古代中国在科学和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vi) 青城山寺庙与道教基础密切相关, 在东亚地区很长一段历史中道教是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5]

这一阶段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保护虽然向周边环境有所扩展, 但是主要局限在对其工程本体的保护。金德代克- 埃尔斯豪特风车群的保护内容主要是与水利相关的所有设施, 保护范围主要是在物质层面上对水利工程设施的保护。都江堰灌溉系统的保护包括了都江堰工程和其灌溉区域, 可以看到农田与水利工程密不可分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的认识, 青城山- 都江堰将青城山和都江堰合为一体进行保护, 我们可以理解为从一定程度上有了对水利工程环境的保护, 但对于水利工程和灌溉区域所形成的农业景观没有察觉。因此, 这一阶段对于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处在一个认知阶段, 从风车群到都江堰工程, 保护的内容和范围有一定的扩大, 主要还是工程设施本体, 另外还包括了工程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周边环境保护意识。

2.2 审视阶段 (2001 年—2010 年) ——农田水利灌溉系统的整体性保护

全球重要农业遗产项目 (GIAHS) 的出现是农业遗产保护史上的重大转折, 人们开始审视如何更全面地对农业遗产进行评估与保护, 这对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2 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大学等机构合作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程, 是首个独立的农业遗产名录体系。2004 年GIAHS正式启动, 2005 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6 个国家选择了5 个不同类型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首批保护试点。GIAHS将农业遗产分为10 大类: (1) 山地梯田农业生态系统; (2) 多样的农业耕种模式; (3) 林下种植系统; (4) 游牧和半游牧的田园生活模式; (5) 古老的灌溉、土地和水管理系统; (6) 复杂的多层次的家庭花园; (7) 海平面以下系统; (8) 部落农业遗产系统; (9) 高位值农作物和香料系统; (10) 狩猎采集系统[6]。其中第5类 (为了适应干旱地区的环境, 独创且精细的灌溉、土地和水管理系统) 、第7 类 (以土地和水管理技术为特征的农业系统, 通过排出三角洲湿地的水来创造可用的耕地) 类与水利灌溉相关, 我们可以看到农田水利灌溉对农业景观和土地利用系统的重要影响。从2005 年至今, 世界遗产中与农业灌溉相关的项目有3 项, 全球重要农业遗产 (GIAHS) 一共有31 项, 其中与农田水利相关的有7 项, 另外预选名录中有4 处 (表2) 。至此,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认知和保护开始向系统性和区域性层面发展。

这一阶段世界遗产组织受到GIAHS项目的影响, 入选的农业遗产类型更加丰富。其中有两项与农业水利灌溉相关的遗产入选: (1) 2006 年入选的阿曼的阿夫拉季灌溉系统 (Aflaj Irrigation Systems of Oman) ; (2) 2009 年入选的伊朗舒什塔尔古代水利系统 (Shushtar Historical Hydraulic System) 。

阿曼的阿夫拉季灌溉系统位于 (Sharqiya) 、达克赫利亚 (Dakhiliya) 和巴提那 (Batinah) 这3 个地区。考古学上的证据表明, 这个灌溉系统应该早在公元前2500 年就已经存在。一共包括5 个水渠灌溉系统, 是阿曼3000 多个仍在使用的灌溉系统中的典型代表。灌溉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水从地下或山体中利用重力疏导出来用于灌溉土地并同时提供家庭用水。Aflaj是falai的复数形式, 在古阿拉伯语里的意思是“公平的划分稀有资源”。永久确保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是该灌溉系统的主要特点。阿夫拉季有着独特的水利分配使用系统, 依靠延续数百年的社会经济结构而不停的运作。同时, 也建造了为数众多的瞭望台来保护水资源系统的运转。其他包含在该遗产内的建筑还有清真寺、房屋、日晷以及拍卖水的大楼。列入遗产的某些部分可反映出社区对阿夫拉季体系的历史性依赖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情况。

舒什塔尔古代水利系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 世纪大流士大帝时期。是一个多功能、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在土木工程结构以及多样性用途 (城市供水、磨坊、灌溉、内河运输、防御系统) 方面出类拔萃。该系统通过一个高耸的崖壁, 使水流倾盆而下进入盆地, 随后进入南部平原, 那里有着超过40000hm2的果园和农场。该遗产包括许多名胜。如整个水利系统的运作中心、水平面测量塔、大坝、桥梁、盆地和磨坊。

阿夫拉季有着独特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保证了灌溉系统的可持续使用, 由于系统的跨区域使得其独特管理系统的优势凸显出来, 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于灌溉系统的保护达到了水利工程系统、工程技术知识系统和水资源管理系统三位一体的系统性认识。舒什塔尔水利系统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遗址界限和缓冲区边界的界定, 缓冲区分为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不同的保护措施, 并且围绕遗址设置了一个半径12km的景观控制区[7]。也就是说遗址保护包括了遗产本身、城市缓冲区、农村缓冲带和景观带。

由此可见, 此时水利工程系统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所体现的景观开始得到了初步的正视, 这一阶段对于水利灌溉系统的范围界定进一步扩展, 水利工程系统所形成的景观也开始出现在保护范围内。

2.3 探索阶段 (2011 年至今) 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区域性保护

随着GIAHS项目的影响加深, 推动了世界遗产对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探索。农业遗产的保护进入一个区域性的保护阶段, 将农业景观的保护放到重要的位置。

全球重要农业遗产 (GIAHS) 中出现了大量与水利灌溉相关的保护项目, 例如:北非和撒哈拉沙漠中的马格利布绿洲、库塔纳德海平面以下农业系统、韩国的青山岛传统板石灌溉梯田、江苏兴化垛田农业系统和伊朗的暗渠灌溉系统和家庭花园以及斯里兰卡的水槽系统等。2012 年入选世界遗产的“巴厘岛文化景观‘苏巴克’灌溉系统”则是水利型农业遗产首次在世界遗产中被冠以“景观”之名。

巴厘岛位于印度尼西亚巴厘省, 巴厘岛灌溉系统由五个水稻梯田和水神庙组成。覆盖面积19500hm2。寺庙是运河和堰塘合作的水管理系统的焦点。这个系统称为“苏巴克”。苏巴克系统可以追溯到9 世纪, 泉水和运河里的水流经寺庙后流到水稻田。苏巴克系统包括保护水源的森林、梯田稻田景观、稻田系统连接的运河、隧道和堰塘、村庄、规模多样且重要的寺庙、水利灌溉路径 (图1) 。

对苏巴克系统的保护不仅包括整个地区的水利系统, 还有与水源相关的森林、稻田景观、村庄等。巴厘省政府在拟定的法律文件基础上对遗产地进行规划, 保护场地内部所有的有形和无形的遗产以及农业和森林生态系统[8]。保护景观环境也是为了保护支撑灌溉系统的水资源。这反映了人们对农业景观保护的重视和对灌溉系统保护的进一步认知。2014 年, 巴厘岛农业系统也入选了全球重要农业遗产 (GIAHS) 的预选名单, 而GIAHS在对农业遗产的概念定义中明确提出了农业景观。GIAHS项目的出现和世界遗产中文化景观的兴起, 预示着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向着与农业景观相结合的区域性保护发展。对农田水利灌溉系统的保护应当将之放在整个农业区域之中, 关注其与农业景观的密切联系。

3.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管理

水利型农业遗产中水利工程体系是此类农业遗产的核心所在, 水利灌溉系统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动态适应过程, 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和农业景观, 而这两者也在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保护水利工程系统的同时, 也要重视管理系统和农业景观的维护。

水利系统是一项关乎多方利益的事业, 水利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转与水资源管理体系息息相关。这些历史悠久的农业遗产区域的传统管理系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阿夫拉季灌溉系统, 它有着独特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依靠延续数百年的社会经济结构而非任何形式的书面法律章程制约而不停的运作, 我们可以看到阿夫拉季水利分配系统的独特优势。系统中执行管理的人就是“夫拉季”的代表 (wakeel) , 代表由当地酋长与利益共享者在磋商会议上由技术专家顾问建议指定。传统的管理方法至今仍然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使得灌溉系统得以运转下去[11];巴厘岛灌溉系统中的“苏巴克”是水资源管理系统, 水神庙是苏巴克人合作管理水资源的中心, 大多数人拥有他们自己编写的被称为“awig-awig”的规范。规范包括了对苏巴克系统的管理, 传统的保护, 文化属性的保护。其后的一些保护法规也是基于此规范, 并且制定专门的管理计划, 以适应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 维持传统实践, 转移不合理的开发, 通过社会经济工具加强传统管理系统, 并且通过提供框架来链接传统和国家优先项目。巴厘岛灌溉系统管理体系的重点在于:持续传统保护;传统的维护保护与法律构架以及合适的专业建议共同作用;开发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 通过社会和经济工具来加强传统的管理系统, 提供链接传统保护和国家优先项目的框架 (表3) 。

4. 结语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发展主要表现在保护范围和内容的扩展, 2000年之前主要是对水利工程系统设施本体保护, 之后GIAHS保护项目的出现推动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向水利灌溉系统整体性保护阶段发展。2011年之后, 水利型农业遗产项目的不仅数量增多, 农业景观的保护也得到了重视, 巴厘岛苏巴克灌溉系统入选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也标志着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进入到了一个区域景观层面的发展阶段, 强调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要与农业区域景观相结合。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经历了从灌溉工程体系单体保护阶段到作为农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阶段再到与农业景观相结合的区域性保护, 反映了对水利型农业遗产认知、审视和探索的历程。由于水利灌溉系统的独特性, 水利型农业遗产中的农业景观往往容易被忽视而使得其不能得到区域性的全面保护。本文认为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在现有农业遗产保护方法的基础上, 应当以水利灌溉系统为核心, 向区域层面扩展, 实现水利型农业遗产的全面保护和发展。由于水利型农业遗产的活态性和多方受益的特性, 构建水利型农业遗产适应性管理体系也尤为重要, 应当持续并重视传统的维护和保护, 通过社会和经济工具来加强传统的管理系统, 并结合法律构架和合适的专业建议等从而构建一个全面的适应性管理体系。

摘要:文章提出水利型农业遗产的概念, 通过对国内外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历程的梳理, 将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历程归纳为认知、审视和探索三个阶段, 揭示了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由水利工程系统设施本体的独立保护向水利灌溉系统整体保护再到区域性保护的发展过程, 并结合保护历程推衍出水利型农业遗产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方向, 希望对当代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水利型,农业遗产

参考文献

[1].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探索 (五) [G].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3:8.

[2].参见GIAHS官网http://www.fao.org/giahs/giahs/agricultural-heritage-concept/en/

[3].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官网http://www.gov.cn/gzdt/2012-03/13/content_2090758.htm

[4].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en/list/818/

[5].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en/list/1001/

[6].参见GIAHS官网http://www.fao.org/giahs/giahs/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en/

[7].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uploads/nominations/1315.pdf

[8].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en/list/1194/

[9].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en/list/

[10].参见GIAHS官网http://www.fao.org/giahs/giahs-sites/jp/

[11].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uploads/nominations/1207.pdf

对农业水利工程问题及建议探究 篇9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 同时也是基础产业, 农业的经济发展建设将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前进。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可以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 同时也将带动整个中国的水利工程水平的提升。目前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仍存在制约, 需要对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 从而通过现有的科技化管理有效地解决问题, 改善现状, 提升水利工程的进步与发展。

二农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1. 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推广落实不够。

首先, 在所有的水利工程中, 大部分的资金投入来自群众投资, 因受到受益份额与主体范围无法确定的影响使得其无法确保投入机制的良性运转。节水、高效灌溉的社会迫切需求与国家目前的投资无法同步, 令缺口较大, 从而无法使人们收到更大的效益。

然后, 自2001年开始, 国家实行农村税费改革, “三取、两调、一改”政策使得财政资金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比例减少。

最后, 国内现存的节能水利工程数量多、地域宽广, 待修整完善的老化工程无法及时修复, 致使已有工程的工作停滞。

2. 对高效节水农业的重视度不足。

高效用水、合理开发资源用于灌溉农业与旱地农业是节水农业的主要内容。通过利用农业水利工程, 在灌溉条件受到限制时, 使用水更加高效, 保证农民受益从而保证工程节水的实施更加具有战略性意义。往往人们对这点的认识存在着一定差距, 无法正视这一项长期、艰巨的重要任务, 时紧时松, 使受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不足。

第一, 管理理念滞后性。随着我国经济脚步不断进步与发展, 农村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就目前而言,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管理理念较落后, 没有形成与本身相适应的管理, 这也是优化农村水利工程项目滞后的原因之一。政府在部分农村区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水利设施, 为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在项目前期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等资源, 然而, 由于人们管理意识不够、理念较落后、缺乏专业的管理, 导致监管不力, 致使水利工程管理的优化无法得到实现。

第二, 对基础设施管理不足。根据我国实际国情, 秉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应制定与实际现状相符合的管理策略, 做好用水情况与自然灾害相结合管理的办法, 特别是一些自然灾害较频、较重的地区, 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的差异管理模式显得尤其重要, 同时效果也有所不同。

第三, 管理投入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迫切需求, 国家对建设水利工程项目给予了更高的重视与关注, 项目的质量与实用性更加需要重点保证。但是, 由于没有资金的保障导致目前无法学习更加先进、系统的管理理念, 无法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 致使工程在建设后期管理上无法达到最优的效果。

第四, 专业人才不足。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在任何领域的发展中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专业人才推动工程的优化与发展。专业性的管理人才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缺少了专业人才的培养, 无法形成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就无法完善良好的管理模式。第一, 目前高校存在着水利工程建设专业多而水利工程管理专业少这种不匹配的现象。第二, 对于真正水利管理人才的招纳应更具专业化, 匹配更加合理完善的考核机制引进人才。最后, 农业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 这就意味着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相互合作共同管理,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有完善的培训机制, 能够同时对管理工作的负责人进行系统化的培训, 从而使工作有效地开展。

第五, 专业技术不成熟。首先是存在缺乏高新技术、可转化技术的问题。其次, 管理技术上与高技术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匹配, 管理不到位、力度不够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后, 由于专业技术的不成熟, 管理高技术性工作的人才缺乏, 导致模式化的管理体系无法形成。

三改善对策与建议

1. 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

资金支持是确保优化水利管理发展的前提条件, 国家可按照实际情况加大投入, 进行项目拨款, 同时带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在政府社会各方的支持影响下, 调动农民的热情, 鼓舞其积极参与其中。总之, 集各界力量吸纳资金投入到农村的水利建设中。

2. 加强管理观念的培养, 提升人们对科学管理的重视度。

重视的前提就是让人们充分了解水利工程的重要意义, 以及为其带来的好处, 提升关注度, 明确受益人, 加强观念的培养取代之前错误的认识, 从而全面正确地看待这项管理工作。为更好地调动农民积极性, 可制定原则, 明确管理的责任与义务, 才能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的有效实施。

3. 针对项目管理优化的具体办法。

第一, 管理理念的优化升级, 就是要学习国际农村水利管理技术, 同时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制定更加合理的管理理念, 体现更有特点的、切实可行的管理理念, 从而指导我们进行优化工作的实施。

第二, 完善管理机制, 做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协调发展。优化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始就是从最基础的管理工作做起, 然后随着建设管理的一步步优化从而达到相互协调, 形成一种科学化的管理模式。

第三, 通过建立人才引进体系、人才引进模式和考核制度, 引进农村水利优化管理工作急需的各类人才, 然后建立科学系统的培训制度, 针对专业人才进行最先进的理念培训, 并定期回顾不同岗位的培训情况。最后, 为了使自己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制定适合不同岗位的激励制度, 通过有效地激励员工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使得整个水利工程优化管理进一步升级。

参考文献

[1]罗礼红.论农业水利灌溉节水的措施与建议[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2013 (7)

节水农业与农村水利工程发展探讨 篇10

1 强化农村水利工程的硬件设施

当前, 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污染严重, 农村水利工程防洪除涝能力欠佳, 亟需大批的农村水利工程对水质进行保障。鉴于不少城镇的农村水利工程排涝动力的配备依然还是参照农业排涝标准设计、建设, 无法实现良性运行的状况, 节水科技企业, 作为一种新兴和活跃的生产力要素, 可将先进节水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传播。现阶段, 节水用化学———生物制剂企业、低压管道输水企业、喷滴微灌企业、节水机械工程企业、旱区设施工程企业、节水用覆盖材料企业、节水型种子企业、节水型种子企业等应进一步得到大力发展[1,2,3]。

2 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的利用系数, 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 明确政府管理和投入机制

我国水资源由于缺乏统一管理而浪费严重, 因此应积极推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建设工作。农业节水是国家的战略目标。实施农业节水, 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而农业节水需要大批农村水利工程的应用。建立以农民为节水主体的政府投入机制和政策, 明确节水主体[4,5,6,7]。既做到传统上的喷灌、滴灌、防渗平地、覆盖保墒、耐旱品种等, 又要做到这些技术的集成配套、物化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及售前售后服务等。调动农民的节水积极性, 使农民成为事实上的节水主体, 融节水与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为一体, 使农民尝到节水农业的发展甜头, 进而鼓励农民扩大再生产和增加节水投入[8,9,10,11,12,13]。积极推广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 完善防渗渠系配套, 扶持节水灌溉典型, 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 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

3 科学开展农村水利工作

农村水利工作要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 利用水资源和水务一体化优势[14], 力求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不断完善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和农业灌溉安全体系, 达到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观水平、提高水资源科学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15,16,17]。农村水利建设应注意河道清淤、节水灌溉、圩区治理、防洪除涝以及水资源保护、农村水污染防治等[14]。

4 坚持水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 积极推广“三灌”技术

农业水利 篇11

摘要:针对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与现代农业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本硕博农业水利人才培养平台,不断开展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将最新的水利改革与发展理念和农业现代化思想融入到专业综合改革工作中,构建农业水利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一体化培养体系;新时期

水利部2011年发布的《“十二五”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要注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使人才规模、专业结构逐步与水利发展要求相适应。教育部2012年颁发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这就对农业水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已经具有完整的本硕博农业水利人才培养平台,如何结合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方位、系统化构建农业水利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需要急迫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程,也是提升学科内涵、加强专业实力的重要途径。

一、研究内容

针对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与现代农业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经过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和大胆实践,从当前农业水利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适应现代水利改革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构建农业水利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时期农业水利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在分析当前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笔者从专业结构、人才能力和人才培养方法和路径入手全面分析了新时期农业水利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对专业结构的需求:水利院校要以现代农业水利的内涵、特点和人才需求为目标,努力为培养造就适应水利发展需要的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党政领导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现代管理人才、实用技能人才队伍。

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重点关注和着力培养的现代农业水利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类:适应需水管理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学科知识融合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具有现代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厚基础重实践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型人才。

现代农业水利人才培养的方法和路径:加强供需分析研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转变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水利建设管理,强化实践教学训练;瞄准水利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生产建设实际,推进产学研合作;强化素质教育,提高综合能力和素养;明确办学特色优势,突出人才培养重点。

(二)新时期农业水利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构建

一体化培养体系构成要素分析: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系统理论方法对现有的专业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科研体系、校园环境等进行优化匹配,构成包含动力目标子系统、驱动子系统、教学服务支持子系统、绩效评价(反馈)子系统四部分的复合式教学体系。

一体化培养体系的构建原则:遵循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系统有序与科学建构有机统一原则、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有机统一原则。

一体化培养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特点:考虑农业水利专业学科特色,在保留教学体系目的性、知识性、稳定性特点的同时,具备开放性、实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

(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于学科特点和学校优势,积极探索面向21世纪的节水农业灌溉,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第一,深化办学理念,明确专业定位,继续加强“面向三北,服务河南”的专业特色。第二,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形成“弹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尽可能地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第三,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加大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第四,培养目标的专业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缩短与社会的适应距离。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在课程体系中增设相近或相关专业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调整整合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强化现有课程实习方案的制定、加大指导和考核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扩大学生校外实习的范围;此外,加大低年级实习的比重并扩展实习内容,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假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自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专业价值,锻炼专业实践能力,促进教学团队的发展与水平提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综合改革与建设,继续优化、完善教学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不断提高团队的学术水平、丰富师资的教学经验,强化团队的教学效果,形成教学与科研结合型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加强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重点抓好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加强国内外优秀教材的编写和使用,编写全国统编教材,在教材建设中起示范作用;进一步实现现代化教学。

加强农业高效用水实验室(实验场)建设,大力提升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实际应用效果:加快农水实验室和实验场的建设,形成开放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实验室设备管理、定期检查或抽查实验设备完好情况,定期维护实验设备和实验场所。实现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努力营造有利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鼓励创新性实验优先开展研究,在实验场地的使用以及设备的安排上优先支持。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采取让学生参与研究型的教学实践活动、搞综合实验开发和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等积极措施。专门与生产建设单位的相关部门协商,在多地组建了实习基地。在日常教学中,根据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与国内外相关院校进行交流,使学生树立放眼世界的胸怀,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学生到企业、工地、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长效机制。endprint

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教授上讲台和承担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改革,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和建设。要通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和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和同行专家评教制度,改革学生成绩评定的方式方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生成绩评定制度,促进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不断发展。

建全教学管理体系:包括健全教学管理机构、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二、实施效果

通过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效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一致赞赏。

(一)教学团队建设:发挥平台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团队教学科研能力

通过打造“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引领平台”,提升团队教学能力,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近年,有多位教师参加全国水利学科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

通过打造“学科交叉研究与创新引领平台”,增强教师科研水平。自2000年以来,完成包括国家级、省级各类纵横向科研课题及规划设计项目7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80余万元。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农业节水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200余篇,被三大索引收录文章2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学术成果斐然。

通过打造“产学研推进与创新引领平台”,强化服务社会能力。结合学校实际、学科专业特点,不断开辟和拓展产学研合作的空间与内容。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和行业一线学习交流,从2012年起,先后有4位青年教师到国家水利建设一线参加科技挂职服务。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课堂教学改革:以复合应用型知识结构培养为目标,推进教学方法与理念的创新

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探索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理论、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在教学内容、课程模块、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农水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充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扩大学生基础知识面,邀请一线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介绍相关行业管理特点及技术发展动态。

在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上,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结合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精神,充分调动师生因素,开展包括实务技能型作业设计、能力型过程化考核等内容的“教练型教学”模式探索。

在教材建设和课程群的资源建设上,积极推进纸质资源、网络资源、师资资源的一体化体系建设,及时更新、充实了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示范作品、学生优秀作业、教学录像、案例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获得河南省精品课程立项建设,《中国农业水资源与农村经济》《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获得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立项建设。精品课程和示范课程的立项建设,带动了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三)实践教学改革:坚持“打破围墙办大学”的理念,推进校企多元双向合作办学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在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践行“打破围墙办大学”的理念,推进社会参与办学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打造“校企联合互动平台”,逐步拓展和深化与各实习基地、企业、国外优资教育的合作与交流。2012年,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共同建设的河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获得河南省科技厅批准立项;同年,河南省农业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河南省立项建设,为学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把校企合作的思想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设立了“系列专题讲座”的特色课程,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者、一线业务人员到学校讲授某些实务课程章节,或以专题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不同行业职业特点的认识,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打下良好的前期基础。同时开辟各种途径,吸收用人单位参与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或专业调整方案设计,把校外优势资源“引进来”,打造“专家品牌课程”。2014年,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获得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建设,对培养复合应用型农业水利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反馈机制建设:注重“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调查”和“毕业生跟踪与反馈调查”

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搜集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信息及要求,详细调查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管理等方面的感受及建议,为制定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三、成果特色与创新

(一)成果特色

经过近几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己具备如下特色:

加强专业教学科研团队申报,几年来成功申报3个国家特色专业及项目,2个省级教学、科研创新专业团队,参与河南省协同创新项目,90%专业教师都是教学、科研双能型教师。

聘请校外高水平科研人员为学生讲授专业实践课,拉近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距离;加强专业外语教学,为学生扩大就业到国外工作创造条件。

专业的实践教学达到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实践学时的要求,大多数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大量学生参与了国家的水利普查、专业教师的生产项目。

鼓励高年级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全部来源于实际生产、科研项目。

(二)创新点

利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本硕博农业水利人才培养平台,探索建设新时期农业水利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新的治水理念和现代农业思想,探讨课程内容的更新;利用先进的组合式教学方法,探索创新型、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和新做法。

四、小结

农业水利灌溉中的节水措施探讨 篇12

阳光和水是世界上绝对不可以缺少的。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地球的延续。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都离不开水。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中, 任何一个企业根本不可能离开水, 然而用的多也就浪费的多, 水资源开发利用还存在着很多想象不到的问题。进入21 世纪以来, 农业的水灌溉是生态循环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能增加农业产值和效率质量的核心所在。但是因为近几十年水资源的缺乏和不合理的浪费, 影响到了很多农业用田的合理灌溉。在新形势下, 农业水灌溉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农业的发展和提升。

1 农业水利灌溉节水体系建立背景

农业是我国支柱型产业, 也可以促进国家经济体系的增长。因此, 农业基础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也能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增长。农业想要持续发展离不开充分的水资源, 只要提高水资源的管理, 就可以提高农业水平整体的提高, 从而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增长。从目前的农业水资源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思路看,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总值, 于此同时还必须的保持好水土流失, 保护环境。农业生产中水的利用很多种, 包括地下水, 地表上的水, 土壤里的水分为主。只有合理利用水资源, 才能促进农业的持久发展。

2 农业水利灌溉中存在的问题

从建国以来, 农业都是我国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源泉。步入新世纪, 我国对农业的基础建设进行的改革和创新, 从基本入手, 大大增加了农业的产业经济平稳增长。农业最基本的设施改善, 能很好的解决农业水灌溉的成本, 以及环境的保护。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也会影响到综合性的发挥, 必须引起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农业水利灌溉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 资金补入不足, 只要有生产就会需要资金维持, 维护生产设备, 及时进行设备维修让其发挥最大优势。第二, 管理层混乱, 各级政府部门分工不明确, 管理随意, 不能做出及时调整等问题。第三, 灌溉中对环境的影响, 绝大部分都是以挖渠引水的方法, 而渠道两边都是以泥土为主, 造成水土流失的浪费。第四, 灌溉方法不正确, 农业灌溉最基本的就是挖渠道从河里引水, 钻井吸水, 水库融水, 河流分支的方法, 采用整体灌溉, 使得灌溉不均匀, 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3 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分析

农业节水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保证土地水分的含量, 土地适合生产相对应的农作物, 使用新技术保水剂的体系。建立合理的水管理系统, 规范工程管理和管理制度, 规划用水, 优化水质, 合理收取费用。

(1) 喷灌技术。喷灌是利用水泵或者管道利用压力将水均匀的洒在农作物上, 能很好的保护水之源还能充分灌溉; (2) 渠道防渗技术。渠道引水是我国农业灌溉主要方式, 但是一般渠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因此防渗技术是我国水资源保护主要措施。

4 农业水利灌溉中的节水有效措施

农业灌溉存在的问题, 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节水用水, 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1 管理措施

(1) 管理模式, 现在我国很多水利都属于管理不到位层次不齐等很多方面的原因, 水资源只要管理不善, 那就会造成铺张浪费, 所以说必须严格把控管理关, 管理层, 从最基本的方面做起, 保护好水资源; (2) 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量测, 对灌溉区域进行数据管控, 能从异地检测到灌水地水的质量与情况, 要实现输水自动化全能化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灌溉国; (3) 合理安排灌溉区域水数量上的管控, 合理分布水资源, 避免不必要的灌溉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4) 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进行计算, 按照天气的变化进行合理灌溉, 保证土壤充分吸收水分, 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5) 利用当前的设备和技术手段, 对需要生产的农田的土壤进行取样采集, 种植更高效的农作物, 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合理的灌溉, 能控制土壤的含水量, 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水资源的保护。

4.2 工程措施

能做到整个灌溉工程的设备, 管道, 钻井以及相关设施的安全运行, 能有效的提高水灌溉的高效率。还有就是能保证农田土地的质量, 对萌芽的栽培耕种, 降低成本, 保证水土的环保性。这样可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品质和产量, 管控水土资源。

4.3 技术措施

(1) 管灌: 是通过管道低压的方法将水运输到农田里进行灌溉, 这种方法有助于在引水过程中造成的渗透和水蒸发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和其他两种方法相比, 管道引水方法需要维修以更换, 运作成本相对很高; (2) 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灌溉是比较普遍的方式, 但是在传统的方法输水过程中, 会造成地表水参透到地下水, 造成水资源浪费, 土渠两边都是泥土, 水土一起流失造成环境的污染。防渗技术的研发能很大的缓解水土资源的流失和环境的污染, 提高渠道的引水能力和自身保护功能; (3) 喷灌技术: 喷灌是水泵和专门的设备利用压力降地下的水吸上来进行喷洒似的灌溉。固定式喷头是指喷头指定一个地方进行喷洒, 只能有喷头进行旋转而其他地方不变, 半固定式喷头是指部分管道可以移动, 还有移动是喷头除了引用水固定以外其他地方可以正常移动。喷灌技术对于水量进行正确计算, 而很好的控制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灌溉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4.4 扶持措施

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对相对应的水利工程进行资金上的支持, 从多个方面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 充分发挥水的优势, 从灌溉上下功夫, 研究如何保证水充分发挥。

5 结语

综上所述, 灌溉的方法必须得当第一不能浪费水资源, 又不能污染环境, 双管齐下, 要完成双赢的利益, 在社会主义的今天要充分利用每一次改革, 每一次机遇, 加强合理管控。要充分利用水资源的优势, 将土地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农业是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经济产业支柱, 搞好农业的产量就能保证社会的质量, 保护水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

参考文献

[1]李鹏飞.浅谈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的有效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02) :285.

[2]赵明华.浅析节水措施在农业水利灌溉中的有效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 2014 (32) :235-236.

上一篇:远程研修下一篇:低温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