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利工程(共12篇)
农业水利工程 篇1
以“创新·合作·共享”为主题的“2010国际农业工程大会”于2010年9月18—19日, 在上海唐朝大酒店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亚洲农业工程学会 (AAAE)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CSAM) 、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201) 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CSAE) 共同主办,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CAAMS) 、上海市农业机械学会 (SSAM) 承办。共有600余名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工程科技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交流和探讨国际农业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孙晓康, 中国科技部农业科技司副司长王喆,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罗锡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机学会、中国农工学会名誉理事长汪懋华, 亚洲农业工程学会前主席Vilas M.Salokhe, 中国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刘宪, 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主席、佛罗里达大学副首席信息官Fedro Zazueta, 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露泉,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西部研究中心主任Howard Zhang,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赵金毅, 美国农业生物工程师学会标准委员会主席、美国约翰迪尔公司标准化经理Douglas Durant, 中国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站站长丁翔文,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席、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院长朱明, 美国农业生物工程师学会标准技术主任Scott Cedarquist,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殷欧和亚洲农业工程学会前主席Yoshisuke Kishida等领导出席了18日上午的开幕式。开幕式由亚洲农业工程学会主席、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秘书长、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树君主持。
在开幕式致辞中, 孙晓康副主任、王喆副司长分别从我国政府重视机械标准、重视“三农”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高度, 阐述了我国农机与国际农机标准的接轨、互认和采用的必要性, 农业工程前沿技术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刘宪副司长则希望中外专家在增加农业机械的有效供给, 让农民安全使用农业机械并取得经济效益, 促进农业生产领域与生物、信息等新技术的融合方面作出更大贡献。Vilas M.Salokhe主席在致辞中表示, 亚洲农业工程学会落户中国后成绩斐然, 农业工程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农业工程师应该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陈志院长代表大会组委会及承办单位对与会代表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他指出, 未来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 都将伴随技术的发展、产业的融合和全球化的竞争而迈入新的发展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 “合力同行、创新共赢”将成为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新时期、新合作模式的基本原则。
随后的大会主题发言中, 来自中外的世界知名农业工程领域的专家就《农业工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考》、《美国农业生物工程师学会在本国及国际农机标准发展中的作用》、《21世纪在线教育》、《工程仿生学研究进展》、《日本农业的信息化和机械化》、《创新——中国食品工业新一轮增长的必由之路》、《食品与饲料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农业装备的技术发展》和《农业工程领域国际期刊的介绍》等专题作了精彩的报告。这些报告以独到的观点、特别的视角、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信息引起了众多参会代表的浓厚兴趣, 纷纷与专家们进行交流。
19日的专题分会场会议, 由“亚洲论坛”、“国际农业机械标准研讨会”和“中美农产品加工论坛”3个国际会议, 以及“提升装备技术水平促进农产品、食品和包装加工业发展”、“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十二五’低碳农业装备技术创新研究”、“现代畜牧业装备创新与产业化”、“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研讨”、“发展循环农业推动低碳经济”、“节水灌溉工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机新技术应用研讨”8个国内学术会议组成。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加拿大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 就农业机械化、水土工程、农业排灌工程、农业电气化、农业废弃物处理、农机标准、植保机械标准与人身安全、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罗锡文院士应邀在分会场“‘十二五’低碳农业装备技术创新研究”会议上, 作了《低碳农业与农业机械节能减排》的专题报告, 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和深入思考。
19日晚大会举办了颁奖晚宴,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向在推动农业机械科技进步和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8位专家颁发了“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发展贡献奖”, 向1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颁发了“五征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奖”。亚洲农业工程学会颁发了“亚洲农业工程学会科学与技术奖”和“AMA-ShinNorinsha-亚洲农业工程学会青年学者奖”。
2010国际农业工程大会的协办单位有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美国农业生物工程师学会、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海外华人农业生物工程师学会、德国农业协会、美国设备制造商协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日本农业机械学会, 支持单位有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新界泵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纽荷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天津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和江苏大学。
农业水利工程 篇2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学生姓名学号所属学院专业班级日期
教务处制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摘要:
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首先介绍了土壤污染的相关概念,然后分析了土壤污染的原因,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危害,提出了解决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以为改良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给予理论支持。土壤环境和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的综合表征,有机质含量下降,营养元素减少,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侵蚀,土层变浅,土体板结;土壤盐化、酸化、沙化等。其中,有机质下降,是土壤退化的主要标志。污染使土壤生物种群发生变化, 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导致生产能力退化, 并最终对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因其缓变性和隐蔽性, 被称为“ 看不见的污染”。
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农药;重金属;放射线物质现状危害治理措施
正文内容: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原因与危害
土壤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
【】定的重要因素1。
首先,中国水土流失状况相当严重,在部分地区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据统计资,1996年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9%。仅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侵蚀面积就达6153万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4。同时,对长江流域13个重点流失县水土流失面积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中,其土壤侵蚀面积以平均每年1.2%~2.5%的速率增加,水土流失形势不容乐观。
其次,从土壤肥力状况来看,中国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水田低,<1%的就占31.2%;中国大部分耕地土壤全氮都在0.2%以下,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新疆等5省(区)严重缺氮面积占其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缺磷土壤面积为67.3万km2,其中有20多个省(区)有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磷;缺钾土壤面积比例较小,约有18.5万km2,但在南方缺钾较为普遍,其中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区)有75%以上的耕地缺钾,而且近年来,全国各地农田养分平衡中,钾素均亏缺,因而,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普遍下降的趋势;缺乏中量元素的耕地占63.3%。对全国土壤综合肥力状况的评价尚未见报道,就东部红壤丘陵区而言,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pH值、CEC、物理性粘粒含量、粉/粘比、表层土壤厚度等11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其大部分土壤均不同程度遭受肥力退化的影响,处于中、下等水平,高、中、低肥力等级的土壤的面积分别占该区总面积的25.9%、40.8%和33.3%,在广东丘陵山区、广西百色地区、江西吉泰盆地以及福建南部等地区肥力退化已十分严重。此外,其它形式的土壤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以南方红壤区为例,约20万km2的土壤由于酸化问题而影响其生产潜力的发挥;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上升,地下水污染不断加剧,在部分沿海地区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已远远高于WHO建议的最高允许浓度10mg/l;同时,在一些矿区附近和复垦地及沿海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也相当严重。
土壤危害原因过量施用化肥
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t。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学性质恶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过量使用化肥还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气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导致死亡【2】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万~60万t,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hm2以上,农田平均施用农药13.9 kg/hm2。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由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无机物。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又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hm2土壤,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3。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
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 km范围的点状污染。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辐射污染的来源有铀矿和钍矿开采、铀矿浓缩、核废料处理、核武器爆炸、核实验、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大气层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易被土壤吸附,滞留时间也较长。
土壤污染的危害
一、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初步统计,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 000万hm2,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3 600万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超过1 000万t,造成各种经济损失约200亿元。
二、土壤污染导致生物产品品质不断下降。
因农田施用化肥,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每年转化成为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 000万t,农产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严重。农膜污染土壤面积超过780万hm2,残存的农膜对土壤毛细管水起阻流作用,恶化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影响
【】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4。
三、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
四、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根据我国的土壤污染的愿意及现状,总结出以下解决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一、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增强土壤净化能力。
向土壤中施用石灰、碱性磷酸盐、氧化铁、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的迁移能力,使其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以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针对有机物污染,用植物、细菌、真菌联合加速有机物降解。针对无机物污染,利用植物修复可以把一部分重金属从土壤中带
走。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粘改良性土壤,增加和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发现、分离和培养新的微生物品种,以增强生物降解作用。
二、强化污染土壤环境管理与综合防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重点支持一批国家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积累经验。合理利用污染土地,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以减少食品污染。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了解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机进入土壤。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强化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管理。增施有机肥同时采取防治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措施。
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净化处理,化害为利,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大力推广和发展清洁生产。
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农作物的吸收,提高土壤pH值,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5。【】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既要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化肥、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利用物理、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三、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使某些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难溶态沉淀物,控制其迁移和转化,降低污染物的危害程度。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主要是通过调节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实现。
四、改变耕作制度,实行翻土和换土
改变耕作制度会引起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采取铲除表土和换客土的方法;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采取深翻土或换无污染客土的方法。
五、采用农业生态工程措施
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种子、种经济作物,从而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或利
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六、工程治理
利用物理(机械)、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是一种最为彻底、稳定、治本的措施,但投资大,适于小面积的重度污染区,主要有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电化法等。近年来,把其他工业领域,特别是污水、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引入土壤治理,为土壤污染治理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晶中,陈杰,谢学俭等,土壤污染及其环境效应[J],土壤,2003,35(4):298-303。
[2] 孙铁珩,李培军,周启星,土壤污染形成机理与修复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 赵美微,塔莉,李萍,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修复研究[J],北方环境,2007(6):21。
[4] 王雅谷,农业环保和农业生产—第二讲 土壤污染与农业生产,【期刊】上海农业科技,1996-06-15。
农业水利工程节能型灌溉系统建设 篇3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节能型;灌溉系统;建设
虽然我国很多的地方政府都已经意识到建设节能型的农业灌溉系统十分必要,但是由于经济、技术等原因,使得农业水利灌溉系统迟迟都没有进行节能型建设,因为就目前情况下,我国的农业水利工程节能型灌溉系统的建设水平比较低,这是需要当地政府以及国家部门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1.农业水利工程节能型灌溉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灌溉系统是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管道及附属建筑物输水、配水至农田进行灌溉的工程系统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能够使得农业获得更快的发展,而为了能够让农户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我国很早就开始应用农业水利灌溉系统,该系统的应用的确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灌溉系统却存在着效率等问题,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这对建设节能型社会非常不利,而且因为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这在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农业水利灌溉系统的成本,因此必须对农业水利灌溉系统进行节能型建设,否则将会阻碍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农业水利工程节能性灌溉工程发展现状
农业灌溉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有着突出的作用,尤其是地理环境相对比较差的地区,其农业发展对农业灌溉系统的依赖比较大。农业灌溉系统实质上,就是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使农业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做好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即可最大程度的实现灌溉系统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农业灌溉系统在应用期间,因为地理环境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其价值,并没有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这对农村资源的利用与整合,节能型社会的建设都有不良的影响。其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效率方面
因为农村地区无论是交通,还是通信等建设都要落后与城市,而且有些农村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也十分恶劣,因此农村很多资源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水资源,无法合理的分配,这使得农田灌溉的用水难以满足需求,通过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我国的农业的水资源的最高利用率也仅为80%,而最低利用率甚至还不到30%,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与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无法达到调和,进而使得各个地区之间的水资源都没有达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如果根本灌区规模大小来分配水资源,一般情况下,都是灌区面积越大的种植区所需要的水资源也就越多,水资源运输的距离相对比较长,运输期间会有比较多的损耗,水资源的损耗率与利用率相比,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如果往往是面积比较大的灌区其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越低,其也往往陷入了缺水的状态中。
2.2基础设施方面
因为农业水利工程节能型灌溉系统的建设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做支持,但是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有限,当地政府的财政有限,无法给予灌溉系统建设以支持,因此灌溉系统往往缺少基础设施,甚至有些地区无法根據计划要求来建设灌溉系统。农村地区因为没有资金支持,通过不会建设输水渠道等基础设施,另外,目前使用的一些灌溉工程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病害,但是农村地区却无力维修,因此大量的水资源流失。
3.农业水利工程节能型灌溉系统建设
基于农业经济在国民产业中的基础作用,搞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针对上述农田灌溉系统存在的种种问题,对农业灌溉系统实施节能改造万案是很关键的。笔者认为节能型灌溉系统建设需从渠道、管道等两方面进行,同时对地区水资源调配设计更加科学的方式,这样才能综合保障水资源的最高利用率。
3.1门渠道灌溉系统
3.1.1控制水量
严格控制灌区用水量,实施节能型水资源供输方案,这是提高灌溉系统作业效率的可行性方式。灌溉渠首工程有水库、提水泵站、有坝引水工程、无坝引水工程、水井等多种形式,用以适时、适量地引取灌溉水量,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节能效果。田间灌溉工程指农渠以下的临时性毛渠、输水垄沟和田间灌水沟、畦田以及临时分水、量水建筑物等,用以向农田灌水满足作物正常生长或改良土壤的需要。
3.1.2分级调配
输水、配水工程包括渠道和渠系建筑物,其任务是把渠首引入的水量安全地输送、合理地分配到灌区的各个部分,按其职能和规模,一般把固定渠道分为干、支、斗、农四级视灌区大小和地形情况,可适增减渠道的级数,采用分级调配方式,可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为了维持分级调配操作流程的有序进行,节能灌溉需发挥各类水工建筑物的作用例如分水建筑物、节制建筑物等。
3.2管道灌溉系统
3.2.1优化管道类型
当前灌溉系统所用管道系统分为喷灌系统、滴灌系统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等。另外根据不同使用构造又可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类型。科学选用管道类型能够保障供输水效率,农田用水的消耗量对于大面积农田种植区灌溉系统节能可选用新型管道材料,增强地下埋设时的抗腐蚀性能,这也是提升供输水效率的一种方法。
3.2.2优化输水形式
20世纪,中国在经济作物区和部分大田作物区,开始修建喷灌系统,70年代开始修建滴灌系统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于20世纪60年代先后出现在上海市和江苏南部的一些提水灌区以及河南省温县的井灌区,以后逐渐得到推广。管道灌溉系统具有节省灌溉水量、减少渠道占地、提高灌溉效率和灌水质量等优点在提水灌区和井灌区已成为技术改造的方向。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水利工程节能型建设水平并不高,但是因为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对其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正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建设,依据现阶段我国灌溉系统存在的问题,将建设重点放在控制水量、分级调配等方面以及有关管道等方面。本人是笔者多年研究节能型灌溉系统建设的经验的总结,仅供参考。 [科]
【参考文献】
[1]吴昌春.某灌区末级渠系存在问题与节水改造规划设计[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2]陈立军.新疆少数民族区域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昌吉州阜康市三工河乡大泉村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2010(30).
对农业水利工程问题及建议探究 篇4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 同时也是基础产业, 农业的经济发展建设将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前进。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可以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 同时也将带动整个中国的水利工程水平的提升。目前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仍存在制约, 需要对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 从而通过现有的科技化管理有效地解决问题, 改善现状, 提升水利工程的进步与发展。
二农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1. 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推广落实不够。
首先, 在所有的水利工程中, 大部分的资金投入来自群众投资, 因受到受益份额与主体范围无法确定的影响使得其无法确保投入机制的良性运转。节水、高效灌溉的社会迫切需求与国家目前的投资无法同步, 令缺口较大, 从而无法使人们收到更大的效益。
然后, 自2001年开始, 国家实行农村税费改革, “三取、两调、一改”政策使得财政资金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比例减少。
最后, 国内现存的节能水利工程数量多、地域宽广, 待修整完善的老化工程无法及时修复, 致使已有工程的工作停滞。
2. 对高效节水农业的重视度不足。
高效用水、合理开发资源用于灌溉农业与旱地农业是节水农业的主要内容。通过利用农业水利工程, 在灌溉条件受到限制时, 使用水更加高效, 保证农民受益从而保证工程节水的实施更加具有战略性意义。往往人们对这点的认识存在着一定差距, 无法正视这一项长期、艰巨的重要任务, 时紧时松, 使受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不足。
第一, 管理理念滞后性。随着我国经济脚步不断进步与发展, 农村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就目前而言,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管理理念较落后, 没有形成与本身相适应的管理, 这也是优化农村水利工程项目滞后的原因之一。政府在部分农村区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水利设施, 为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在项目前期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等资源, 然而, 由于人们管理意识不够、理念较落后、缺乏专业的管理, 导致监管不力, 致使水利工程管理的优化无法得到实现。
第二, 对基础设施管理不足。根据我国实际国情, 秉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应制定与实际现状相符合的管理策略, 做好用水情况与自然灾害相结合管理的办法, 特别是一些自然灾害较频、较重的地区, 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的差异管理模式显得尤其重要, 同时效果也有所不同。
第三, 管理投入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迫切需求, 国家对建设水利工程项目给予了更高的重视与关注, 项目的质量与实用性更加需要重点保证。但是, 由于没有资金的保障导致目前无法学习更加先进、系统的管理理念, 无法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 致使工程在建设后期管理上无法达到最优的效果。
第四, 专业人才不足。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在任何领域的发展中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专业人才推动工程的优化与发展。专业性的管理人才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缺少了专业人才的培养, 无法形成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就无法完善良好的管理模式。第一, 目前高校存在着水利工程建设专业多而水利工程管理专业少这种不匹配的现象。第二, 对于真正水利管理人才的招纳应更具专业化, 匹配更加合理完善的考核机制引进人才。最后, 农业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 这就意味着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相互合作共同管理,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有完善的培训机制, 能够同时对管理工作的负责人进行系统化的培训, 从而使工作有效地开展。
第五, 专业技术不成熟。首先是存在缺乏高新技术、可转化技术的问题。其次, 管理技术上与高技术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匹配, 管理不到位、力度不够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后, 由于专业技术的不成熟, 管理高技术性工作的人才缺乏, 导致模式化的管理体系无法形成。
三改善对策与建议
1. 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
资金支持是确保优化水利管理发展的前提条件, 国家可按照实际情况加大投入, 进行项目拨款, 同时带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在政府社会各方的支持影响下, 调动农民的热情, 鼓舞其积极参与其中。总之, 集各界力量吸纳资金投入到农村的水利建设中。
2. 加强管理观念的培养, 提升人们对科学管理的重视度。
重视的前提就是让人们充分了解水利工程的重要意义, 以及为其带来的好处, 提升关注度, 明确受益人, 加强观念的培养取代之前错误的认识, 从而全面正确地看待这项管理工作。为更好地调动农民积极性, 可制定原则, 明确管理的责任与义务, 才能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的有效实施。
3. 针对项目管理优化的具体办法。
第一, 管理理念的优化升级, 就是要学习国际农村水利管理技术, 同时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制定更加合理的管理理念, 体现更有特点的、切实可行的管理理念, 从而指导我们进行优化工作的实施。
第二, 完善管理机制, 做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协调发展。优化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始就是从最基础的管理工作做起, 然后随着建设管理的一步步优化从而达到相互协调, 形成一种科学化的管理模式。
第三, 通过建立人才引进体系、人才引进模式和考核制度, 引进农村水利优化管理工作急需的各类人才, 然后建立科学系统的培训制度, 针对专业人才进行最先进的理念培训, 并定期回顾不同岗位的培训情况。最后, 为了使自己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制定适合不同岗位的激励制度, 通过有效地激励员工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使得整个水利工程优化管理进一步升级。
参考文献
[1]罗礼红.论农业水利灌溉节水的措施与建议[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2013 (7)
农业水利工程管理途径分析论文 篇5
1农业水利工程当中的管理问题
1.1水利工程的基础比较薄弱
近些年来,尽管政府不断增加对农业水利工程的投入建设,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已经建设完毕的水利工程仍然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的需求。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是许多农业工程基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建设,经过三十多年的风吹雨打,如今这些农业水利工程都已经面临老化的局面,甚至有一部分水利工程已经无法正常运行,导致水利工程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不能保障农业的发展需求;第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的发展在规模上大大提升,现存的农业水利工程基础设施根本无法继续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存在很大的水利空缺。因此,农业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一定要重视水利工基础不足的问题。
1.2轻管理,重建设
农业水利工程 篇6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 概论 教科书 特色 创新
一、引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善治国者,必重水利。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是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对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促进人水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以主产区为重点,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的配套改造,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要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近年来,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繁,多种灾害频发并发。特别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国呈现先旱后涝、旱涝并发的特点,部分地区还发生了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水环境不断恶化。这些问题的解决急需大批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农业、资源环境、农业机械、计算机、水土保持、英语、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共同参与。但遗憾的是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一本系统介绍农业水利工程知识的教科书。
本教材作为农业院校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和全校公共选修课,其目的就是提高农业院校渴望了解农业水利工程的相关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书编写的原则是:①严谨的编写思路;②合理的体系与内容;③激发读者学习的欲望。本书作为农业院校全校公共选修课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启蒙读物,在编写过程中,着重考虑了农业院校低年级大学生对高等学府这一特殊环境下学生所产生的各种问题,通过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之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学习,从而认识到农业水利工程不仅仅是农业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和文化的积累,更是作为对千千万万人民的一种责任。本书浅显易懂,着重阐明农业水利工程的基本特点、作用、类型、构造与布置方式,并适度介绍国外学科新进展和最新的农业水利建设成就,以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本书还力求给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指出一条学好专业知识的道路,给学生们架起一座学习专业知识的桥梁,并从理论上来说明如何学好专业课程。
二、编写思路的创新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改革与编写是由高等教育与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所推动的。教材建设必须适应变革了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学科专业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当前,水利学科专业教材建设仍存在着下列问题:①教材建设工作仍滞后于教学改革的实践。②反映教改最新成果的新教材不多,对新教材的评介、宣传、推广使用不够。③在教材管理方面,由于教材建设资金不足,一些新教材或小专业教材的出版面临很大的困难;教材编写的政策没有落实,教师(特别是高水平的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一些高等学校对本校开课选用教材缺乏指导和管理。
由此,确定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是:①在教育观念上,要摆脱教育是单一的传授知识的旧观念,树立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的观念。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类型是农业水利建设事业的需求,找准坐标、定好位置、编出特色尤其迫切。③认真总结新的治水思路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三、体系创新与内容凝练
本教材针对新农村建设及灾后重建中“三生”(生产、生活、生态)需水的迫切需求和特点,以发展民生水利为核心,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城乡水环境为目标,紧密围绕农村防灾减灾、农业高效节水、农民安全饮水保障等建设,构建新时期农业水利工程的新体系,主要包括灌溉与排水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平安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等。
各章主要内容分别是: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农业水利工程的特点、分类、重要意义和发展趋势。第二章农业水利工程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水文学、水力学、工程地质、水利工程材料以及土力学的简介对学习本书作了铺垫。第三章水资源,主要介绍水资源及其特性、中国水资源概况、农业水资源规划、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四章地表水库工程,介绍了土石坝、重力坝和拱坝等地表水库工程。第五章地下水源工程,主要介绍垂直系统工程、水平系统工程、联合系统工程等地下水源工程。第六章引水工程,着重介绍了水闸、闸室及两岸连接建筑物。第七章渠系建筑物,主要介绍了灌溉渠道、渡槽、隧洞、倒虹吸管、跌水与陡坡工程。第八章农业灌溉工程,主要介绍农业灌溉工程。第九章节水灌溉,介绍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节水灌溉配套农业技术、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几种主要农作物节水的高效灌溉制度。第十章病险水库整治工程,主要介绍农业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病险水库的检查与观测、水工建筑物的养护与修理、我国病险水库的概况与除险加固。第十一章城镇供水工程,主要介绍了管网及水厂的类型及其布置等。第十二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介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影响因素、现状、对策与管理。第十三章水土保持工程,主要介绍水土流失的定义、危害、影响因素、侵蚀量计算,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第十四章防洪治河工程,主要介绍河道整治工程、堤防工程、分(蓄、滞)洪工程、防汛抢险、泥石流防治工程等。第十五章农村小水电工程,主要介绍了水电站的组成和类型、进水建筑物、压力管道、平水建筑物、厂房及设备、厂房有特点的水电站、农村小水电的发展与问题。
四、本书特色
作为农业院校全校公共选修课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启蒙读物,本书在全面介绍农业工程知识体系的同时,特别注重提升书本的新颖性、前瞻性、开放性、趣味性、文化性。为此,本书各章节除课后习题以外还特别编写了诸如水文化、水景观、水历史、水工程、国外动态等与章节相关的课外知识,通过优秀文章的陶冶,能使读者在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更好的深入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五、结语
本书已在四川农业大学作为全校公共选修课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一年级的必修课试用了三轮以上。目前,正在进一步修改,并将于2010年底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一本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农业水利工程类教材,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人员的参考书。该书的出版发行,对提高农业院校学生的水利意识,对水利行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指导水利的建设与管理,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下一步省级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田士豪,陈新元.水利水电工程概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朱宪生,冀春楼.水利概论[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精细农业体系下的农业工程教育 篇7
“精细农业” (Precision Agriculture) 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农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 其核心是“处方农作”, 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农田信息的获取、农田信息的管理和分析、决策分析以及决策的田间实施。其中准确可靠的农田信息是精细农业实施的基础和依据, 而精细农业控制中心获取农田信息的关键是农田信息实时采集之后的及时传输。
精细农业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 国际上, 围绕精细农业农田信息采集、分析决策、作业技术开展了广泛研究。在农田土壤养分与水分、作物生长与生理参数、病虫草害分布等要素信息的快速采集技术上, 已取得了部分突破。根据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农田信息的传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传统的离线田间取样方式、有线传输方式、无线传输方式和遥感方式。
2 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和特点
精细农业中的“精细”源于根据田块条件的不同而所实施的变量投入。变量投入的依据则是各种影响具体作物生长因素的空间差异, 而差异的取得要通过实际信息和样木信息的比较。通常将GPS接收设备安装在采样车、施肥机械、农药喷撒设备和收割机等设备上配合数据采集, 然后再把采集的各种信息按空间位置叠加起来, 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以决定对每一具体田块的投入方案。这就是按田间具体情况得出的作物管理系统SCM (Site-specific Crop Management) , 它是精细农业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
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由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和处方调控3个环节组成。其中包含了卫星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决策支持系统 (DDS) , 遥感技术 (RS) 和管能控制系统 (ICS) 等技术内容和环节。各环节共同配合, 方可完成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精细农业具有以下特点:
(1) 信息性。整个系统中流动的是信息流, 它所采用的技术设备都是信息高新技术设备。
(2) 系统性。实现精细作业的每一技术环节和作业过程都必须相互紧密衔接、协调配合, 以实现系统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3) 学科整合性。精细农业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及经济学等众多的学科和门类, 它是多学科技术的大融合。
3 精细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精细农业是用现代电子信息高新技术武装农业生产的一场革命。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精细农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找到了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载体, 开辟了创新的空间, 并引导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它既是新时代条件卜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场革命, 又是从传统农耕文明的精髓一定性的“精耕细作”到定量生产的质的飞跃。
新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到来必将带动和促进一大批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必将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促进科研和生产应用的紧密结合;必将加速农业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的进程。对此, 世界各国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并着手进行充分的准备。
4 农业工程教育所肩负的使命
精细农业的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一轮的思想和技术的普及过程。作为农业工程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播的主要阵地, 高等农业院校应该充分抓住和利用好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对农业工程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式进行调整, 加强信息高新技术和自控技术的教育, 突出学科的时代特色, 普及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 使之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新型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 并逐步提升我国农业工程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 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为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4.1 农业工程教育的现状
目前, 我国农业工程类有农业生产机械化及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及自动化、农村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和农业水利工程4个木科专业, 其中前两个专业和精细农业的联系非常紧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突出了计算机方而的内容, 但系统性不强、缺乏具体的载体和明确的定位;教材内容陈旧, 联系实际不够, 无法反映学科当前的发展水平, 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目前, 在教学内容中加进了精细农业的学校为数不多。
社会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对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生产服务应该是所有科研学术活动的目的。学科的整体发展和目标的最大化却要依赖于学科之间的彼此协调配合才能实现。在经历了由学科一分为二的漫长发展过程之后, 如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同时也迎来了合二为一的时刻。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精细农业就是农业类学科由分到合的最好载体, 是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的良好机遇。
精细农业以各种信息高科技为手段, 强调学科之间的协调配合, 以达到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产出, 同时保护资源和环境。目前, 精细农业的发展尚处于幼年阶段, 给人的感觉是全新的。它所提供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发展领域就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平台和载体。我国的农业资源短缺, 劳动生产率低卜, 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后, 农业领域逐步开放, 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将而临巨大的压力。因此, 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加速发展、缩小差距, 以此提高其竞争力。
4.2 改革现行的农业工程教育模式
(1) 成立相应的精细农业的科研机构, 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传播工作, 随时了解精细农业的最新进展情况。
(2) 根据农业工程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 重新审视和修订教学计划, 相应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以凸显时代特色。
(3) 组织力量对教材进行修订或重新编纂, 使其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 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4) 在学科内实行选课学分制, 以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习和进行创新活动。
(5) 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设有关精细农业的课程, 普及精细农业的思想和理念, 使学生具有全新的现代农业及农业工程观念, 并通过学生的几何辐射作用来推动农业及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
(6) 对现有的专业设置进行进一步调整, 适当增加专业数, 必须与生产实际的发展相符, 走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路子。
(7) 针对精细农业的高新技术特点, 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 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教育。
(8) 建立相应的教学实习基地, 为科研和学生的实习提供方便, 以促进教学和生产的共同发展。
5 结束语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进行创新的动手能力, 用现代的农业理念来武装学生, 给他们提供进行创新的载体, 这样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
(2) 提高农业院校学生的自豪感, 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精细农业又可称为数字农业, 与卫星、计算机、互联网及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高新技术紧密相系, 这样可使学生有走进了新时代的感觉。
(3) 一方面改革可以使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另一方而, 改革可以丰富农业工程学科的内涵, 吸引更多的人才进行农业工程领域的研究, 以促进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
总之, 精细农业思想在高等学校的普及会造成一种特殊的气氛促进学科之间的调整和交流、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加速信息技术成果在高等学校的普及和应用, 以全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冯雷, 何勇.“精细农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10.
[2]董美对, 何勇.精确农业—21世纪的农业工程技术[J].浙江大学学报:农生版, 2000, 8.
论农业基础工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篇8
农业基础工程包括: 水利工程设施、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村能源等几方面。从长远的目光来看, 若使我国粮食持续增产, 就应该把农业基础工程几方面充分结合起来, 成为一个高效率配套系统, 这样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 才能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保证我国的粮食持续增产。下面就农业基础工程的几方面内容分别进行论述。
1 水利工程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命脉
我国北方地区最严重、最频繁的就是旱灾, 可以说是十年九旱, 只不过一般持续时间不长, 危害没有近几年这样大而已。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我国北方地区的干旱少雨将成为经常现象。没有相应的水利工程设施, 农业生产只能依靠自然降水, 降水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丰欠有着密切的关系, 农业生产风险过高, 这样就不可能保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 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
现在的水利工程设施实在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要求, 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前, 国家在农业水利方面投入较多, 以双辽市为例, 当时电机井就达2000 多眼, 并且修筑了大量的水渠、排水沟、蓄水池, 水浇旱田面积达20 多万亩。以现在的眼光看, 当时有些做法不一定科学, 但当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实已达到相当规模。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 集体财产由于没有得到妥善管理, 加上那几年降水量较多, 没有发生太大的旱灾, 水利设施没有得到重视, 遭到很大破坏, 大部分水渠被铲, 电机井大部分废弃, 水泵、井管、电机、电线大量损坏丢失, 水利设施建设不仅没有发展而且严重退步, 致使粮食大量减产, 农民收入大量减少。由此可见, 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巨大。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 江湖稀少, 地下水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 我们现在要发展的水利设施建设再也不能搞过去的浇灌、漫灌, 而应该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采用发达国家成熟经验, 发展节水水利, 研究和推广微灌、滴灌及渗灌。这种水利设施不用修筑渠道和平整土地, 既节约资金、人力、物力, 又节省了土地和水资源。因此, 国家及各级农业部门必须加以重视, 这关系着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民族生存和发展问题。国家、地方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一定要资金高投入、技术高投入, 尽快达到我国农业的全面水利化, 这样, 我国粮食持续稳产高产才能有保证。
2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 是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
首先, 农业机械化能使作物耕作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农艺要求。最近几年,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很快, 除收获机械还没有普遍推广, 其他农业生产作业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机械化, 虽然在效率上、质量上有不尽人意之处, 但也不能否认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之快, 这也是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可。以双辽市为例, 在耕整地、灭茬、苗带重镇压、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水田插秧、水稻收获、玉米收获等方面作业, 农业机械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对双辽市粮食持续增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 农业机械化是治理土地沙化、碱化、改良土壤、植树造林得以全面实现的保证。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工业厂房、住房占地的增多, 以及环境恶化的影响, 我国有相当多的耕地已经荒漠化、碱化。总的耕地面积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例如蒙古草原退化和沙化面积达到5 亿亩, 而且还在逐步递增。吉林省西部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 已经有1500 万亩丰茂的草原变成寸草不生的白碱地。这部分土地由于技术及资金问题未得到治理。但为了使我国人口与耕地面积达到平衡, 必须花大力气将已经荒漠化、碱化或正在荒漠化、碱化的土地治理好, 这是非常迫切的大事, 而且只能依靠机械化才能实现。再者, 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能够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可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进一步促进农业水利化、农业环境保护、植树造林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发展。现代农业首先是机械化的农业, 农业机械化生产必将有更大的发展, 这对我国粮食持续稳定增产非常有利。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
3 农业环境保护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重要, 是粮食持续增产的重要保证之一
从长远看, 农业生产环境日益恶劣是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巨大威胁, 由于工业粗放型发展, 污水、工业废料大量流入江河, 侵染着土壤, 发动机尾气肆意排放, 森林大火频繁发生, 电冰箱和空调器中氟利昂造成臭氧层破坏, 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大, 形成全球的温室效应, 使大量的冰川融化, 海平面升高, 浸没大量农田, 形成令人恐惧的“厄尔尼诺”现象, 即太平洋东南岸南美洲秘鲁等国发生洪涝灾害, 而西北岸内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 这种现象几年一轮回, 危害十分严重。最近几年这种现象发生的越来越频繁, 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对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破坏严重。
农业环境污染是多方面的, 由于森林毁灭性砍伐, 大片草原植被遭到破坏, 形成可怕的沙尘暴现象, 造成水土大量流失, 土壤荒漠化、碱化日益加重。化肥农药大量使用, 造成土地板结, 酸碱失调, 特别是塑料废弃物造成的白色污染使耕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害, 另外由于工业污染形成酸雨、酸雾更是令我们的耕地防不胜防。可以说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的巨大障碍, 对此, 人们到了必须警醒的时候了。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得到充分解决,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决不是骇人听闻。如果任污染肆虐, 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无可耕之田, 人民将无可食之粮。因此, 我们必须唤起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来共同治理、预防环境污染。各级政府应该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 有计划、有顺序、有组织地对环境加以治理。重新恢复被破坏的森林和草原植被, 对土壤结构进行分析, 因土施肥, 提倡农家肥为主, 化肥为辅。对病虫害提倡生物防治为主, 药物防治为辅。对地膜、食品袋等废弃物要彻底清除, 限制生产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 并且生产可降解的地膜、食品盒、食品袋。治理农业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 难度大, 耗资多。但为了将来的农业生产, 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我们必须去治理。靠少数人, 几个部门组织是不可能成功的, 只有依靠全社会共同的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实现。自然环境污染容易, 治理难, 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早就应该树立起来了, 本人认为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 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好污染问题, 这才是科学的发展。
4 农村能源问题也是关系到粮食持续增产的大问题
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根茬粉碎还田、秸秆粉碎还田对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肥力大有好处, 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但由于我国北方地区绝大部分秸秆用做燃料, 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 如果秸秆还田就必须解决农村燃料问题。这个问题在发达国家早已经解决了, 我国也有许多学者对此已有研究。结论是利用无污染的沼气、电能、风能、太阳能代替秸秆燃烧。秸秆的过腹还田比秸秆直接还田又先进一步, 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秸秆粉碎后经过氨化、碱化或糖化, 作为牲畜的食料; 其次牲畜粪便经过处理产生沼气和更有价值的肥料, 肥料还田, 沼气用做燃料, 一举几得, 这种方法非常值得研究推广。
我国北方地区四季风速非常高, 日照时间非常长, 蕴藏着大量的能量, 具有很强的可利用性。如果实现风能、电能、太阳能综合利用农村能源问题将有望解决。那么土壤生态系统才能实现平衡, 肥力就能保持, 粮食才能稳产、高产。
总之, 粮食生产是举国头等大事, 重中之重。必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搞好农业基础工程建设, 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 逐步实现农业生态化, 根本解决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中国经济才能稳定发展, 才能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要: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工程建设, 使我国农业逐步实现水利化、机械化、生态化,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农业水利工程 篇9
建国初期, 每到汛期, 内水排泄受到顶托威胁, 洪涝灾害现象十分突出, 如遇干旱少雨等异常气候条件及洪涝灾害的情况下, 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缓慢, 粮食产量和粮食质量低而不稳。一方面无法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对水分的合理需求, 造成减产减质, 收成无法保障;另一方面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灾害严重时甚至是颗粒无收, 使农民白白付出辛勤劳动, 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也阻碍了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农村社会的良好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 从一九五八年起, 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 讷河市兴建了多处乡镇水利工程设施。通过政府投资、农民集资、投工投劳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筹措资金, 在全市各乡镇建成了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 共建成小型水库、塘坝16座, 其中小型I水库5座, 小型Ⅱ水库11座, 总控制集水面积211.2km2, 总库容669, 7 x104 m3。并采取洪涝分治和高低水分排等措施和方法, 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干旱少雨、洪涝灾害、农田灌溉的问题, 也彻底改变了乡镇居民和家畜的饮水安全问题, 以及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水利工程等设施在防洪除涝、农林灌溉、水产养殖、人畜饮水、民生安全、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加强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安全、高效、经济运行为目标。长期以来, 我国就是农业大国, 用只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6%淡水资源, 却养活了约占世界人口数量22%的国民, 这是一个令世人叹服的奇迹。 早在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了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 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关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更是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民生安全、经济发展的头等要素。文件的出台与实施, 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建设、粮食安全、农村社会等问题的高度重视, 彰显了国家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表明了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 粮食问题历来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 粮食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 稳定的社会环境、持续的经济发展等问题将无从谈起。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就要有良好的水利工程作基础, 就要有水利工程作保证。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 都是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粮食安全问题, 都是科学利用水利工程设施来支持农业生产, 从而才能实现增产增收, 实现对粮食安全的绝对有效的保护。水, 是地球上有限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人、农作物、林木、植被、畜禽等不同物种的生长繁殖都离不开水, 也是人、农作物、林木、植被、畜禽等在生长过程中赖以生存的基础。在降雨、干旱等极端天气情况下, 水利工程、水利设施、水资源就成了粮食作物、林木、植被等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 也是决定其正常生长、结实硕果的最根本的保证。因此, 水利工程、水利设施和粮食安全等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年来, 在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全市乡镇水利工程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粮食产量稳中有升, 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为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保证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安问题, 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 切实增强水利工程在粮食生产、粮食安全、 民生安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巨大支撑作用和保障能力,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 要结合全市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特点, 因地制宜, 支持小水利工程的建设, 如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池等工程的建设,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 建设节水高效灌溉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模式, 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
结束语
水利工程设施, 关系到粮食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加强全市水利工程的建设, 为全市农业稳产高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在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水利事业的发展, 为建设秀梅讷河、富裕讷河提供有力保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是关乎民生安全的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也是保证国民口粮问题、吃饭问题的重要产业, 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将水——水利工程——农业生产进行紧密的结合, 从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使全市、全省的粮食产量连增得到有力保证。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 利用现有的资源, 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文明进步服务。本文对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更好地促进农业增产增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以期为家乡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陆亚洲.建立以粮为主的基本农田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确保粮食生产安全[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 19 (1) :64.
[2]潘福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快速增长[J].农场经济管理, 2009 (4) :20-22.
[3]赵晶洋, 代建国.我国水利建设的紧迫性和对策[J].吉林水利, 2010 (11) :4-6.
[4]郑尊明, 李朋飞.耿集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4) :236-237.
农业水利工程 篇10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存在问题,管理对策,施工建设
近几年, 我国政府加大农业水利工程投资力度, 但效果一般, 主要原因有市场经济影响、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和工程建设目标不明确等。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 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农业水利工程, 做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工作。
1 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偏低
目前, 我国所使用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时间比较长, 年代久远, 不少工程都需要加固或重修。之前所建设的农业水利工程技术水平低, 功能单一, 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对水利工程的使用。例如, 蓄水系统由于年代久远, 重修工作不到位, 在干旱时期难以储存更多的水资源, 农作物无法及时得到灌溉, 导致减产, 所以, 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迫在眉睫[1]。
1.2 农业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欠缺
之前, 由于我国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 所以在投资方面不大。老式的农业水利工程修建完毕之后, 往往质量不够过硬, 但是并没有充裕的资金进行维修和保养。就会出现部分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就会导致问题严重性日益增强, 严重的还会彻底损坏水利工程, , 影响我国的整个农业经济。
1.3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不够深入
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时会出现部分盲目建设现象, 工程质量与工程技术管理不够严格, 没有认识到农业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例如, 一座水库在灌溉过程中发生漏水事故, 管理人员一般不会花费大量资金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查看修理, 而是仅仅进行检查, 普通维修, 这样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长期下去, 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或意外。有的农业水工程老龄化十分严重, 无法发挥正常作用, 更严重的需要进行重建。另外, 部分农业水利工程没有严格的施工规划和方案, 施工技术落后, 导致农业水利工程质量不高。
1.4 部分农业水利管理单位能力不强
目前, 我国正在实施乡镇改革制度, 大部分农业水利工程归到农业服务中心管理, 本来一些农业水利工程有很多管理人员, 现在却出现管理人员匮乏现象, 并且部分水利管理工作人员能力有限, 导致很多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2]。有的农业水利工程有充足的管理人员, 但管理制度不完整, 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工作经验, 某些问题无法解决。一些小型的农业水利工程对农业作用有限, 受多方面原因影响修建起来比较困难。所以, 我国应该加大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 提倡修建农业水利工程, 帮助农业发展。
2 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制定的对策
2.1 完善我国农业水利工程改革制度
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离不开优秀施工管理和卓越的领导人, 国内各地水利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向政府报告, 并且提出合理化建立。政府通过水利部门的报告, 仔细深入分析研究, 运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资源, 做好农业水利工程规划, 合理制定农业水利工程策划案。而作为党政的领导者, 需要积极配合工作, 做好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工作,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实力, 携手做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另外, 国家还应该完善农业水利工程的改革制度, 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问题。
2.2 加大农业水利工程监督管理力度、
首先, 加大农业水利工程的监督与管理力度, 首先, 需要对施工设备、施工人员与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 在控制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成本时, 应该保证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 施工技术和质量要过硬, 确保建好的农业水利工程能够正常投入使用。其次, 农业水利工程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 如果出现问题, 必须紧急采取有效措施, 解决问题, 保证农业水利工程正常施工。
2.3 做好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准备工作
农业水利工程施工与其他工程项目施工没有大的差别, 在施工之前准备工作必须做到位。这包括对农业水利工程所在的区域范围进行详细调查了解, 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全面考察、了解和分析, 包括该地区的地形因素、土壤因素、农业经济因素和政府政策因素等。农业水利工程施工通过多个方面的详细考察, 再根据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特点与技术难度, 要快速解决一些不利于农业水利工程施工的问题, 做好充足的施工准备工作, 可以保证农业水利工程快速顺利的进行和完成, 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做贡献[3]。
3 总结
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与建设给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农业发展离不开大量有效的农业水利工程, 是提升农作物产量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 本文通过对农业水利工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解析, 希望能够帮助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的快速高效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树英.浅谈当前农业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重点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 2013 (23) :202.
[2]李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3 (8) :261-263.
农业水利工程 篇11
关键词 农业;节水;工程改造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2-0004-02
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内陆地区,天然水资源十分有限,主要用水几乎完全依赖于过境黄河水的有效供给。近年来,黄河来水逐渐减少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宁夏水资源短缺更为加剧。宁夏农业灌溉历史悠久,但工程老化失修等许多问题使得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低,严重影响了省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正在努力建立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对宁夏地区的农业节水研究,不仅对该地区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整个西北地区的农业节水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研究区概况
1.1自然概况
研究区为宁夏同心县王团镇的2个行政村,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该区域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仅277mm,且降雨集中,7-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1.7%,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是年平均降水量的4.69倍。地貌属清水河河谷右岸台地,地处清水河右岸洞子沟与八里沟之间,土壤母质主要是黄土母质和洪积冲积母质。
1.2 农业概况
1.2.1 土地利用现状
研究区总土地面积6145亩,其中:水浇地灌溉面积614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0%。
1.2.2 农业种植结构
研究区种植结构以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主。粮食作物5288亩,经济作物768亩,饲草料89亩,粮、经、饲比例为:86:12.5:1.4。兼种少量马铃薯、油料和饲草,总播种面积6145亩。
1.2.3水资源利用现状
研究区属于干旱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为扬黄水和有限的天然降水,地下水资源量少且埋藏较深,大都在50m以下,并无开采价值。农业用水全部依靠扬黄水进行灌溉,人畜饮水以扬黄水为主,水窖储蓄天然降水作为补充进行解决。项目区灌溉利用固海扬水工程东三支渠干渠312、313支渠进行灌溉,312、313支渠口配水流量分别为0.20 m3/s、0.30m3/s。
1.2.4 水利基础设施现状
目前该区有各级支、斗渠共计15.95km,平均完好率21 %。其中:支渠3.44km,斗渠12.51km。渠系配套的各类小型建筑物共计476座,平均完好率18%。其中:毛口413座,生产桥38座,交通桥20座,斗口5座,机耕路9km。详情见表1。
x
2研究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渠系老化失修严重、配套设施不完善
由于灌区水利设施已运行25年之久,且初建时设计标准低,缺少量水设备,生产桥等。支、斗渠道衬砌工程及配套建筑物老化失修严重、砼板粉化、脱落,损坏率高达79%以上,灌溉水利用率低,不能满足正常灌溉,对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2.2水资源浪费严重
渠系渗漏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加之群众节水意识落后,采用大田灌溉,亩均灌溉用水量大(520m3/亩),渠系中,除支渠各级均无量水设施,用水量无法准确计量,存在吃“大锅水”现象,配水到户,按方收费到户难以实现。
2.3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
研究区夏秋作物及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严重失调,秋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过小,且不能形成区域连片种植,作物需水时间相对集中,浪费水比较严重,致使供需水矛盾更为突出。
3农业节水工程改造实施方案
3.1工程建设规划
研究区改造节水灌溉总面积6145亩,计划改建渠道总长15.95km。其中:支渠3.44km,斗渠12.51km;渠系配套的各类小型建筑物共计650座。其中:斗口5座,毛口412座,生产桥157座,交通桥69座,量水堰7座。机耕路18km,畦田建设6145亩。
3.2工程设计标准制定
根据《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SDJ12~78)的规定。本灌区属小型灌区,渠道及建筑物均按5级设计。研究区地处半干旱地区,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的有关规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取定为75%,以此作为灌区的灌溉设计标准。
3.3研究区灌溉制度
灌区现行的灌溉、配水制度,分为夏灌(4~6月份)、秋灌(7~9月份)和冬灌(10月下旬~11月中旬)。旱作全生育期一般灌水2~5次,灌水期10~15d,灌水定额70~90m3/亩,平均灌溉定额450m3/亩; 项目区旱作物以小畦灌溉为主,畦田规模按0.3~0.5亩设计。
3.4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3.4.1 种植结构调整
为了节约水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项目区应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紧紧围绕转变农产品转化,发展优势、优质、特色、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4.2 灌水定额
研究区实施后整理后耕地种植小麦、套种玉米、油料、瓜菜、经果林、牧草。规划水平年(2027年)主要作物灌溉定额及灌溉采用节水定额见表2。
3.5渠道设计流量、灌溉水利用系数确定
3.5.1 灌溉水利用系数
渠系水利用系数可用各级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连乘求得。项目区渠系布置大部分采用支、斗、农渠三级布置,支、斗两级渠道采用砼板砌护;研究区支、农渠均采用轮灌;按5条农渠一组灌溉,畦田宽度按10.5m设计,畦长32m,单畦面积0.50亩。
3.5.2 312、313支渠灌区轮灌组的划分
根据已经设计的灌溉制度,研究区处于东三支末梢,属于扬水灌区,受东三支干渠配水计划限制,灌区每轮灌水延续时间有限(只有6-8天,冬灌10-11天),灌水困难,供需矛盾突出。
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并运用多年的灌水经验,采用312、313支渠采用续灌,312、313支渠所辖斗渠采用轮灌。见表3。
3.6渠道工程设计
灌溉渠道采用分组轮灌,经计算并且考虑到支渠实际配水流量,支、斗渠流量见表4。
1)支渠: 支渠直接从干渠引水,平均长2.2km,垂直于等高线布置,比降为1/400,全断面采用半径R=0.30m、R=0.25m的U型C20砼预制板砌护,砌护高为0.6m,两侧拜顶宽为1.0m。渠堤外边坡均为1:1.5。砌护板缝宽3cm,缝内填筑C20细石砼。
2)斗渠:斗渠垂直于支渠进行布置,单灌2000m,斗渠断面均采用半径R=0.25m的U形渠道,砌护高为0.5m,上开口0.64m,比降1/400,糙率0.017。预制衬砌的U形渠道,砼等级为C20,衬砌板缝宽为4cm,缝内填筑C20细石砼。拜顶宽为1m,外边坡为1:1.5。
3)农渠:农渠垂直于斗渠进行布置,农渠间距与条田地间距相同为32m,农渠长500m。
4)畦田及田间道:在农渠的一侧设2.5m宽的田间道,田间道长500m,比平整好的田面高0.3m,畦田规格为32×10.5m,每块畦田占地为0.50亩。
3.7渠系建筑物工程
渠系配套的各类小型建筑物共计650座。其中:斗口5座,毛口412座,生产桥157座,交通桥69座,量水堰7座。
3.8畦田设计
根据耕作机具及耙耱工具的工作的幅度,畦宽为10.5m为宜。畦田长度确定为32m,畦田内坡降1/500-1/800,要求均匀一致,畦埂为梯形,高20cm,底宽30cm。
畦田布置应随地面坡度、田块地形而异。一般结合耕作方向,以南北向为好。在南北向地形平缓的条件下,一般畦田顺着地面坡度布置。
3.9机耕路
为了便于生产、管理和进行耕作,根据项目区内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支、斗渠一侧设机耕路,路宽6m,整平后上铺砂10cm。
4农业节水改造工程的管理意见
4.1管理模式
根据工程特点,工程运行管理实行专管与用水协会自管相结合的运行管理办法。管理机构按专管和用水协会自管分级设置,专管机构为辖区王团水利管理所,用水协会自管机构设农民用水协会。
4.2管理组织
同心县水利局是同心县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重大事宜决策,指导、监督管理所和村级农民用水协会的工作。
4.3水权管理
在水权管理上,可采用“水权分配制”的办法将水资源使用权分配到用水户,尝试使用市场机制解决节水工程运行,激活水市场,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益。对超计划用水量实行加价制管理,但总的供水量不能超过工程供水能力。
4.4建章立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农民用水协会是工程资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主体,是管好、用好工程,做好供水服务,确保工程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机构,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按照工程管理要求、服务宗旨,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确立年度安全运行目标、供水目标、水费收缴目标和职工技术培训目标等。
4.5制定合理的计价制度与水费计收管理制度
根据《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遵循价值规律,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按用水户承受能力(工程运行成本)定价,通过财政补贴满足工程运行成本需要;实行累进加价制水价。为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应实行定额水价和超定额水价,各协会必须按照用水户的用水量按不同的价格收取水费;实行总量控制,按户管理;按方收费,水量计量,水费征收的重点是强化水费计收,提高水费征收率。
5结语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大型灌区是我国农业稳步发展的重要组成。以节水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应本着建设与管理,节水与增效并重的原则,将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与地区实际情况结合,建成符合农民切身利益的真正利民工程。
参考文献
[1]裴源生,张金萍,赵勇.宁夏灌区节水潜力的研究[J].水利学报,2007,38(2):239-243.
[2]吴鸿亮,唐德善.沈阳农田灌溉用水趋势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124-5125.
[3]许迪,龚时宏.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技术支撑体系及研究重点[J].水利学报,2007,38(7):806,811.
作者简介:
农业水利工程 篇12
(一) 建设目标
在3-5年内, 把本专业建成专业方向明确, 在学校学科 (专业) 布局中占重要基础地位;与水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的社会需求实践紧密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独特,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师资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基础条件好, 在四川省农业水利工程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为人才培养、行业服务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二) 建设思路
1. 精心凝炼专业方向。
针对西部大开发、四川省农业水利工程现状、新农村建设及灾后重建中“三生” (生产、生活、生态) 需水的迫切需求和特点, 确定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以发展民生水利为核心, 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城乡水环境为目标, 紧密围绕农村防灾减灾、农业高效节水、农民安全饮水保障等建设, 构建新时期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新方向, 主要包括灌溉与排水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平安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等。
2. 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
通过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调查、在由农业水利工程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完成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通过行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意见适时、动态修正人才培养方案。
3. 促进师资水平、科研实力和基础条件的提升。
通过校地研合作, 建立由农业水利工程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和专职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以科研和教改课题为纽带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 将最新成果融入到专业教学中。
4. 强化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构建校地研良性互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建设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本专业将围绕我国及四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需求形势, 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改革与建设。基于水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的社会需求, 针对农村病险水库整治、水工建筑物安全检测、农业污水灌溉、农村水安全健康风险评估及整治等问题大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鲜明的特色。
1.以科研及教改项目为抓手, 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09年省教育厅已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四川盆地西缘典型区农村饮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以及教改项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为抓手, 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 构建更加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继续推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加大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力度。
2.以培养质量为着力点, 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及野外教学实习。 (1) 实验教学方面:实验类型:专业基础———专业课———核心课程———综合设计。由单纯技能培养, 转化为系统综合的能力培养, 增强学生对各学科内在有机联系的认识, 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
教学途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开放实验-探索实验。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大学生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 营造工程意识、科学精神的培养氛围, 加强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辅助方法:模拟演示—电子教案—课件—微机数据处理。把各核心课程及实验形象而直观地介绍给学生。 (2) 野外教学实习方面:校区周边地区及岷江流域水电能资源十分丰富, 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水利教学资源, 地缘优势特别突出。根据西部大开发、四川省农业水利工程现状、新农村建设及灾后重建等的社会需求导向的新特点及发展态势, 从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时间等方面努力探索, 改善实践效果, 大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以学校“双支计划”和百名博士招聘为平台, 加大师资培养及引进力度。以学校“双支”计划为平台, 大力加强师资培养, 加强对外合作;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派遣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学习交流, 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与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 以此作为现有专职教师队伍的补充。
4.以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为突破口, 强化并加强专业教学的标准化管。建立健全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本着规范教学管理, 依据教学管理的规律, 着重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结构的优化。规范教学过程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 以水利与建筑工程系的自身建设为重点, 切实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和具体教学实施者的作用。
三、建设进展
1.人才培养。以学校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 从大三上学期开始, 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继续保持和完善现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探索定单式培养、开放式办学模式;聘请国内、外高级专家学者、企业高层主管和实习基地技术人员作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指导教师, 增强学生与社会的和生产一线接触的机会;对具备良好科研潜质的优秀学生, 进行科研专项辅导,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发表科研论文, 确保免推或考取“985”或“211”高校的研究生。
2.专业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建设。已引进人才4人;构建专业负责人———专业方向负责人———学术骨干有机结合的金字塔形专业梯队;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鼓励教师攻读学位和外出进修, 加强科研课题和教学课题的申报工作。
3.大力推进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突出优势, 体现特色。积极组织申报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 力争国家课题, 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企业及水利部门的横向合作力度。
4.教学设施建设。再建校外实习基地、就业基地2个。通过与企业联合等方式建立高水平的实践与创新平台, 与生产实际实现无缝对接。
5.教学改革。 (1) 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 调整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突出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2) 在教学内容上, 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教育体系。 (3)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上, 增设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内容, 推动研究性教学。 (4) 在实践教学方面, 构建校地研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5) 在教育质量评价方面, 进一步完善“技能达标”的“循环教练考”的教学与考核模式,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摘要:针对四川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要求, 本文在理清建设目标与发展思路的基础上, 确定了建设方案, 实施成效显著。对相近专业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黎骅, 倪福全, 甘露萍.农业水利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4) .
【农业水利工程】推荐阅读:
农业水利10-10
农业水利设施05-13
发展农业水利工程05-30
农业水利综合论文06-30
云南农业大学水利07-04
水利投资下农业经济06-12
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管理办法11-08
关于我市农业水利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7-23
云岩区农业水利局民主评议工作情况汇报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