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系统工程

2024-10-22

农业信息系统工程(共8篇)

农业信息系统工程 篇1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吉林移动“数字鸿沟跨越行动”

一、项目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吉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

吉林移动作为吉林省的最大电信商,近年来,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以“提升农村信息化程度为抓手,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为着眼点,改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为突破口”,通过科学手段、建立客户价值模型,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深入贯彻了集团公司信息通信服务“授人以渔”的思想。

二、实施内容

吉林移动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为核心战略,通过“村村通电话工程、农业信息化应用、农业信息化服务” 三种途径深入开展“利农、惠农、便农”服务“三农”活动,真诚践行“以天下之至诚而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的企业责任观。

1.村村通网络建设

为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保障信息传递,为建设农民科学致富桥梁打下坚实基础,吉林移动秉承“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的企业使命,投入巨资,全面建设农村网络。目前,全省新增900M基站211个,新增载频625个,新建光缆1536.5公里,新增PTN 211端,覆盖300个自然村。

2.农业信息化应用

为全面开展农业信息化,吉林移动于2010年5月召开了“农业信息化启动仪式”,王守臣副省长等相关领导出席了仪式现场,并亲自为启动仪式发布了启动指令。

吉林移动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提倡“科学推进信息化”,通过构建客户信息化价值细分模型,为农民量身定制信息化产品,深入信息化应用。客户价值信

息化细分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农村市场调研,找出提升吉林省农村地区客户信息化价值的关键因素;

◆对关键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建立群体聚类模型,该模型将“刚刚接触农村信息化”的用户定义为初级用户,将“对信息化产品产生兴趣,且具有购买意向的用户”的用户定义为中级用户,将“使用过农信通产品,且需要使用更专业的农业分类信息”的用户定义为高级用户;

◆根据客户价值细分,量身定制不同信息化产品“12582农信通、吉林农业手机报、农业资讯分类信息,建立产品线延伸策略。

(1)初级用户信息化应用推广

• 针对该部分群体还不完全适应“农信通”和“手机报”的实际情况,吉林移动借助传统媒体建立了“信息化使用”习惯。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建立了8715个“农信通信息服务站”;编辑了226期传统媒体“12582零公里信息报”,向农村邮寄发行165,585份 ;制作了200个“农信通信息公告栏”,覆盖了全省示范乡镇;制作“12582农信通电视专题片”62期,在全省41个县电视台播放,普及涉农信息,累计播放时长1271小时;构建短信互动平台和语音平台,平均每天上行咨询短信流量约2790条,语音平台每天平均处理电话询问1620个。

(2)中级用户信息化应用推广

对于“中级用户”,实行“农信通”全面升级“吉林农业手机报”,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容量;建立专家热线服务平台,通过短信和电话方式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组织专家下乡50余次,涉及60余个乡镇,约20万农民积极参与;举办“送党的声音下乡、送文化下乡、送信息下乡”红动新农村大型活动102场,借助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向农民传递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让专家面对面为农民答疑,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有效地推广了农村信息化建设。

(3)高级用户信息化应用推广

对于“高级用户”,吉林移动公司免费提供“生猪、牛、肉鸡、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绿豆葵花等杂粮杂豆、黄瓜西红柿”等6类农业信息专业化服务;

为了激励农民“深入使用专业性农业信息”,吉林移动秉承“服务农民、回馈社会”的思想,向定制“吉林农业手机报和农业咨询分类信息”的农村用户赠送“一定数量的摩托车、高性能电动车、200元电话费以及免费使用吉林农业手机报一年”,通过有效的外界刺激,强化农民对信息化产品应用深度。

3.农业信息化服务

吉林移动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中,始终坚持“服务走近千乡万村、移动关爱就在身边”的指导精神,在常规信息服务中,通过“传递信息实体渠道网络渠道并行”、“合理定价、倾斜定价机制”、“12582信息平台专家服务”等针对性措施,向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实惠的信息化产品。在绿色通道服务中,制订了预警提示、灾害支援等举措。

洪水无情,人有情,在吉林省2010年巨大洪水面前,吉林移动人特别成立抗洪专家组,在汛期及时下发“灾情防疫信息”和“自救指导”,用户信息到达数达到22,495,768;同时,12582平台还开通了“汛期求助热线”、“汛期寻亲热线”,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汛期过后,吉林移动为了帮助农民尽可能的挽回损失,特别组织了“农业专家组亲赴灾区”指导灾后生产,受到农民朋友的广泛好评。

三、实施效果

吉林移动在“承担农村信息化建设社会责任”上的一系列举措,受到利益相关方的广泛认可。

1.政府

吉林移动开展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贯彻了十七大精神,还为吉林省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奉献了企业的绵薄之力,“12582平台”的搭建得到省、市、农业部、科技部、甘肃湖北贵州等省领导累计22批次参观指导。

2.客户

受到吉林省农民群众的极大肯定,很多用户发来祝福短信,并且送来锦旗,感谢吉林移动提供12582农业信息平台。

3.公众

作为公众意见领袖的媒体,曾多次对吉林移动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好评报道,如:中国移动情系灾区彰显本色、吉林移动五大工程主推农村信息化等。

4.价值链伙伴

携手“吉林省农委”共同深化农村信息化建设,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资源基础、经济基础保障、提供了产品创新业务模式。

吉林移动在承担农业信息化建设这一重大社会责任的同时,农信通业务收益、用户数也实现了较大的同比增长,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吉林移动将继续秉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中国移动吉林公司

2010年9月30日

农业信息系统工程 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信息化,网站

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简称中储粮北方公司) 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嫩江基地 (全军最大的农场) , 2001年整体移交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成为中储粮总公司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企业, 农业生产和粮食储备是该公司的两大主营业务。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已从人、畜力为主发展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 并向着自动化、精准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1]。信息技术为提高现代农业管理经营决策水平提供了重大技术支撑[2]。为了适应中储粮北方公司现代农业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 自2009年开始公司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精准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合作, 设计开发建设了中储粮北方公司现代农业信息系统,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农场、服务机关、指挥生产中,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使公司农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上都产生了飞跃式的变革, 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1 需求分析

根据中储粮北方公司现代农业生产及管理的需求, 该系统需要建立以下几个子系统。

a.建立高分辨卫星遥感图像系统, 以获取公司所在区域的详细地理信息。

b.建立农田地块地理信息系统, 以管理和提供公司农田地块的信息。

c.建立种植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用于各生产场种植业生产管理。

d.建立农机管理网络信息系统, 用于农机管理。

e.建立农机GPS定位监控系统, 用于农机田间作业的跟踪监控。

f.建立粮食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 用于收储粮食的管理。

g.建立林业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 用于林业的管理。

h.建立农业气象信息系统, 为公司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信息。

i.建立农特产品信息系统, 用于宣传推广公司的农特产品。

j建立远程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用于公司机关及各场的网络视频安全监控。

k建立农业生产动态管理系统, 用于农业生产作业进度统计。

系统还需要具有新闻发布、公告通知、远程视频会议、短信群发、政务公开、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

2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时首先考虑了用户信息浏览时的快捷方便性, 该系统采用B/S (浏览器/服务器) 体系结构, 终端用户使用网页浏览器即可在任何地方通过上网获取系统信息。系统在新闻通知等信息的发布中全部为静态htm页面, 这样大大加快了浏览速度。其次考虑了管理者后台信息管理的方便性和系统的安全性, 该系统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是Windows Server 2003, Web服务器使用IIS 6.0, 采用Dreamweaver 8为系统的可视化网页制作工具, 使用Photoshop和Flash 8.0等作为图片、动画素材的制作工具。系统在开发平台上进行编程、测试, 并不断进行完善。

3 系统实现

中储粮北方公司设立2台服务器, 使用公司原有的独立公网IP地址, 实现了系统稳定运行。中储粮北方公司现代农业信息网地址为http://122.156.166.18/, 浏览首页界面图例见图1。系统有使用方便、浏览速度快、编写调试简单, 同时具有好的可移植性和易扩展性等优点。

4结语

中储粮北方公司现代农业信息系统是在公司大规模现代化农业信息化需求基础上, 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 运用HTML、ASP、JavaScript VbScript等网络编程语言, 使用Dreamweaver等工具软件开发而成。浏览器为Internet Explorer 5.0以上及其它兼容版本, 最佳浏览分辨率为1024×768、16位以上彩色。通过网站一年来的运行表明, 系统实现了对北方公司农业生产的信息支持与管理,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有序、高效运行, 全面提升了公司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庄卫东.GPS和GIS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

农业信息系统工程 篇3

1.增强广大农民的信息化意识

通过各种手段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一是努力使广大农民认识到网络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能否通过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项目来典型引路;二是努力促使农民由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收集信息,有关部门能否主动送信息上门,当农民通过掌握信息增产增收后,就会自觉地收集信息;三是努力促进信息收集方式向现代化转变,利用远程教育网等现代设施收集信息,让农业科技专家通过网络走近农村,走近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快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

2.发挥各级政府在农业农村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

从相关法规的设立、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与重视。一是制定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农村信息化实施方案,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行为。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农村信息化主体的权益;二是能否加大对部分市县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三是加大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多渠道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四是能否切实降低农村地区电信资费,进一步降低农民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门槛。

3.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是继续实施电话、宽带自然村村通工程,组织实施“宽带下乡”工程,鼓励宽带运营企业优先采用光纤宽带方式,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到村;推动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将农村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从电话普及扩大到互联网宽带接入。二是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整合全省已建立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大力挖掘信息资源,将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领域,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三是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逐步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及时有效的送到农家。

4.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由于涉农信息分散在多个不同部门,农业农村信息化标准尚未建立,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经常出现信息重叠、信息差异和信息滞后等现象,导致信息难以互通共享。因此建立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开发利用的管理、服务机制和体制,非常紧迫。一是推进全省涉农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根据用户需求,开发公共信息应用系统。通过跨部门协作,将各项业务放在相应的网站或网页上,让用户通过浏览固定“窗口”就能取得所需要的服务。二是推进信息内容的共建共享,强化涉农行政部门与科研教育单位的协作,在信息采集、加工等方面合理分工,分专题收集信息,通过统一的平台向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建立农业生产和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以金农工程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为依托,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测、质量监管、产品追溯、信息服务等系统,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样的专家智能咨询服务体系。

5.建立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农业信息系统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从事农业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条件的地方区域,农业的类型、农产品的种类、农业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的加工程度等各有特色,需要的农业信息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农业信息利用的针对性与适用性,能否建立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包含土地资源、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水利设施、气象资料、土壤环境、地理状况、农民承包地管理等内容的综合信息数据库,根据农村地貌、气候、资源、产业生产习惯和技术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龙江特色农业。

6.建立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资源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以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对现有农业农村信息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制订实施“农村教师、农村干部、中小学生和农民工”信息技能培训计划,并在现有专业人员中培养和选拔学术带头人,吸引国外农业信息科技人才,充实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农村信息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应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对农村信息员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专业培训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要求。三是不断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和竞争机制,积极营造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和谐竞争氛围,努力为每个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创造一个展现自我、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7.普及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

依托现有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星火计划等平台,利用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按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和服务基本规范》提出的“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的要求,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规范建设,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开展以农业信息、星火科技、农村商务、培训教育、文化传播、气象服务、政务公开、信息查询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信息服务。结合地方特色,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建立城乡结合部、粮食主产主销区、特色农业区、乡村旅游区以及落后偏远地区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点。

8.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系统工程 篇4

一、供应商资格要求

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

2、供应商的资质要求:无

二、技术要求

一、项目说明

现对山东省农业厅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进行监理采购,该系统依托山东省政务云平台提供的云资源环境,以“一个平台、四个系统、十项标准、十二个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总体建设框架。

1、一个平台

实现全省农业相关数据在农业信息数据管理服务交换平台上进行数据融合、计算分析和应用服务,本期项目重点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和交换系统以及这些数据库的数字化处理和整合工作。

2、四个系统

按照整合、提升、协同、共享的原则,在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平台架构上加载山东省农产品质量监管系统、山东省农业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山东省农产品贸易监测预警分析系统、山东省农业专家系统。

3、十项标准

本次标准制定是在梳理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相关标准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国家和地方标准缺失或标准内容不能满足山东省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实际需求的领域,围绕山东省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建设中的信息资源、数据、系统应用等方面基础、共性问题,采用并制定一批相应的标准规范,新建标准10项。

4、十二个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

进一步完善数据采集、存储、统计、分析、应用功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产业链上,建立覆盖整个山东省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并针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有针对性、科学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

二、服务内容

1、监理工作范围

对系统软件及管理软件的设计分析、安装调试、测试、验收全过程实施监理。

对应用软件系统开发进行监理,按照国家标准,审核软件开发方的开发文档,并对应用软件进行阶段性测试。

对本项目所需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部署实施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监理,直至竣工验收。

2、监理工作内容

对本项目建设进行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的控制,参与信息管理和合同管理,组织协调、并提供相应的系统质量抽测和咨询服务。

(1)工程质量控制

①审查并确认供应商的合同及实施方案;

②在技术上、经济上、性能上和风险上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为采购人提供建议; ③制定信息系统验收大纲;

④对信息系统软件的安装调试进行旁站,与采购人共同验收; ⑤与采购人共同对信息系统进行总体验收。(2)工程进度控制

①审核工程的进度分解计划,保证总体计划目标的实现;

②根据项目总体实施要求,协调各项目工程承建方对进度计划按项目实施要求进行动态调整,确保项目工程的阶段和总体进度目标的实现;

③当工程目标出现偏离时,及时指出并提出对策和建议,监督系统各项目工程承建方采取整改措施。

(3)工程合同管理

①跟踪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确保项目承建方按时履约; ②对合同工期的延误进行审核确认;

③对合同变更、索赔等事宜进行审核确认; ④审核项目工程建设方的支付资金申请。

(4)负责协调本项目所涉及的各项目承建方的工作关系,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类纠纷。

通过必要的会议制度来实施协调工作,至少包括:第一次现场会、周例会及采购人组织的例会、监理协调会、专题讨论会、专家论证会、阶段工作总结会、问题通报会、分项的阶段验收及最终验收会。

(5)信息管理

①在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做好工程监理日记及工程备忘录等;

②做好合同、技术建设方案、测试文档、验收报告等各类往来文件的存档; ③作好相关会议纪要工作,并监督会议有关事项的执行。

3、监理工作要求

(1)监理工作质量要求

投标人应该在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知识产权控制、安全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所监理工程采取监督、控制和管理,保证监理工程能够按时、按质、按量竣工。

建立自我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理单位自身的有效组织和管理。(2)监理服务准则

遵照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和省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有关规定,以“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准则执业,维护采购人与各项目承建方的合法权益。

(3)监理机构要求

实行总监理师负责制。投标文件中列明监理的各项运作,包括监理人员的相关资料、职能分配、监理组织的构成及工作流程、各项监理工作的相关负责人等,要求有详细的监理人员组织构成图,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阶段工作流程图等。

监理人员不得少于3人,总监理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在本工程建设期间不得在其他工程中兼职,未经采购人同意,不得随意更换总监理师及主要监理工程师。

注:以上加“_________”部分为★条款内容,如不满足,按无效报价处理。

三、投标保证金

1、投标保证金数额:人民币贰仟圆整(¥2000.00)。

2、投标保证金交纳采用下列形式之一:银行本票、银行汇票、担保函。报价保证金为电汇形式的,汇款单上须注明采购项目编号、包号。若交款人名称与投标人名称不一致,投标人须出具加盖公章的书面材料,退款时,款项退至投标人帐户。

收款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采购中心

开户银行:建行济南市高新支行黄金时代分理处 银行帐号:370016***999 大额联行号:105451001046 A2包、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测试评估

一、供应商资格要求

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

2、供应商的资质要求:无

二、技术要求

一、项目概述

现对山东省农业厅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进行软件测试评估采购,该系统依托山东省政务云平台提供的云资源环境,以“一个平台、四个系统、十项标准、十二个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总体建设框架。

1、一个平台

实现全省农业相关数据在农业信息数据管理服务交换平台上进行数据融合、计算分析和应用服务,本期项目重点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和交换系统以及数据库的数字化处理和整合工作。

2、四个系统

按照整合、提升、协同、共享的原则,在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平台架构上加载山东省农产品质量监管系统、山东省农业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山东省农产品贸易监测预警分析系统、山东省农业专家系统。

3、十项标准

本次标准制定是在梳理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相关标准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国家和地方标准缺失或标准内容不能满足山东省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实际需求的领域,围绕山东省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建设中的信息资源、数据、系统应用等方面基础、共性问题,采用并制定一批相应的标准规范,新建标准10项。

4、十二个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

进一步完善数据采集、存储、统计、分析、应用功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产业链上,建立覆盖整个山东省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并针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有针对性、科学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

二、服务要求(一)测试依据

按照国家颁布的软件质量标准和检测机构认可标准完成测试内容,测试主要依据有:(1)GB/T 25000.51-2016《系统与软件工程 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2)GB/T 16260:2006《软件工程 产品质量》;(3)GB/T 18905:2002《软件工程 产品评价》;(4)GB/T 8567-2006 《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

(5)GB/T 27025-200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二)测试内容

1、功能测试 :测试各业务系统是否提供了预期的功能,是否满足实际的业务运行需要。、性能测试 :测试各业务系统的性能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至少包括负载和压力测试。、可靠性测试 :至少包括成熟性测试、容错性测试。、易用性测试 : 测试软件执行过程中的界面、图形、文字、信息和标识是否容易理解,易用浏览,检查软件的输入、操作方式是否便捷、易用、易学,并验证软件和相关标识、行业要求、双方合同在易用性方面的符合性。、可维护性测试 :验证各系统可被修改的能力,验证软件提供的缺陷与失效原因诊断、修改、错误排除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可扩展能力和相关标准、双方合同、行业要求的符合性。

6、安全性测试 :参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及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相关要求对软件自身的安全性进行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应用程序级别安全测试:应用安全测试验证系统的用户安全机制是否有效、权限管理是否严密,包括对数据或业务功能的访问等。

(2)系统级别安全测评:系统级别安全测评从系统的安全性角度进行测评,包括对系统的登录或远程访问等。、文档测试 :包括文档的正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易浏览性的检查和验证。(三)交付成果(1)测试方案

依据系统建设要求及国家有关软件质量检测标准,制定的测试方案。(2)测试报告

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功能测试: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业务、结构和技术等方面的分析,设计完善的测试用例,并完成测试用例的执行及执行结果的监控,报告测试发现的问题。

性能测试:通过调查分析系统使用情况,建立性能测试模型,开发测试脚本,模拟系统使用场景,通过负载测试、压力测试等多种策略全面评估系统性能状况。

非功能测试:对系统的非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进行业务、结构、技术分析,设计完善的测试用例,并完成测试用例的执行及执行结果的监控,报告测试发现的问题。

文档测试:中标单位应对测试期间提交的相关用户文档进行内容审查,并及时报告所发现的问题。

(3)修改建议

针对软件存在的缺陷,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三、其他要求

1、针对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工程建设项目成立专门测试项目组,参加测试的现场工程师应在4人以上。

2、投标文件中提供的评测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① 项目需求分析; ② 评测方法; ③ 评测依据; ④ 评测工具;

⑤ 评测工作内容及工作计划; ⑥ 项目组人员构成及简历表; ⑦ 评测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 ⑧ 评测设备清单及详细配置;

⑨ 评测过程及结果的质量保障措施。

3、提供 2轮及以上测试(至少应包含 1 轮回归测试)。

注:以上加“_________”部分为★条款内容,如不满足,按无效报价处理。

三、投标保证金

1、投标保证金数额:人民币肆仟圆整(¥4000.00)。

2、投标保证金交纳采用下列形式之一:银行本票、银行汇票、担保函。报价保证金为电汇形式的,汇款单上须注明采购项目编号、包号。若交款人名称与投标人名称不一致,投标人须出具加盖公章的书面材料,退款时,款项退至投标人帐户。

收款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采购中心

农业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意见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有关精神,搞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现就农业部门“*”期间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以下意见:

一、深化认识,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时期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大明确“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届六中全会进一步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作为九大目标之一。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时期重要议事日程。“*”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我部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发布”三个着力点,农业信息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农业网站群,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监测预警、遥感监测等应用信息系统,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广播、电视、电信、报刊等常规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此,各级农业部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有关要求上来,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强化面向“三农”公共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发展趋势。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政府主导化趋势。国内外成功实践表明,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需求复杂化趋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成为需求的热点。三是渠道多样化趋势。各地经济实力和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差别,造成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各不相同,信息服务呈现出多渠道、多模式、多手段综合应用的态势。四是工作交织化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工作交织推进。五是发展社会化趋势。实践表明,除了政府主导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三、理清思路,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总体目标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党的*大、*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服务为中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信息资源,推广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应用服务系统,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的工作原则。一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要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系统协调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地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服务,注重实效。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努力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要求真务实,以服务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三是加强引导,合力推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服务社会化。四是积极探索,鼓励创新。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创新增活力,在创新中谋求更快的发展。

(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计划用3到5年时间,通过“五抓”促使“五个根本提高”。一是抓工程,促使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覆盖面有根本提高。二是抓标准,促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标准的统一规范程度有根本提高。三是抓资源,促使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成效有根本提高。四是抓应用,促使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对建设现代农业的贡献率有根本提高。五是抓队伍,促使农业信息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根本提高。

四、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七)注重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级农业部门要加查研究,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扩充、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八)加强信息资源采集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联合各涉农部门,重点做好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农资质量监管、农垦信息以及农村劳务、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特别应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

(九)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力度,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各级农业部门建立的数据库要联网运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资源效益。

(十)进一步加强信息发布工作。要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制度,使信息发布工作尽快制度化、规范化。农业部要根据“经济信息发布日历”的安排,及时发布信息,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信息发布制度,开辟发布窗口,拓宽信息发布渠道。

五、实施重点工程,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

(十一)全面实施“金农”工程。“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程。各地要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工程。

(十二)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农业部门强化信息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认真总结项目建设、运行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的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创新,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镇村屯,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力争到“*”末,“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覆盖面达到80%以上的县。

(十三)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实际,“*”期间,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计划完成“十万村庄建站、百万村官在线、千万农民上网”的建设目标。“十万村庄建站”,就是要在全国以省(区、市)为实施主体,共选择十万个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百万村官在线”,主要通过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十万个示范村培训100万名村、组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领村民利用信息致富的带头人。“千万农民上网”,即主要通过已培训的村干部,以“一带十”,帮助辅导1000万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信息。

六、加强整合开发,推进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十四)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建设完善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业门户网站信息发布(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力争“*”末,中国农业信息网在世界农业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第一;各省级农业门户网站在本省(区、市)各行业门户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开发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发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主要建设农产品市场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农村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市场监管系统主要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实行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的网络化。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一要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主要工作包括扩展系统功能,完善服务,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等;二要建设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到2010年,网络化信息采集发布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要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通过整合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技推广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实现数据库群的联网信息服务。

七、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各地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功创造和有益探索进行发掘、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要注意跟踪国际农业信息化发展动态,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

(十七)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创新信息服务内容,重点要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民的信息需求,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信息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就是要注重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

(十八)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合力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措施健全机制,动员、整合各方面力量,特别是要重视发挥电信运营等工商企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八、强化培训,抓紧抓好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十九)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农技推广体系、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二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力争到“*”末,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

九、加强研究,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二十一)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结合信息工程项目和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加工标准。重点研究制定“金农”工程、“三电合一”信息平台、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基本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明确职责,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二十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央资金要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对服务效果好的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要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格局。

(二十四)建立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激励机制,推动农业信息化有序发展。对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地区、单位,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浙江农业信息 篇6

第16期

浙江省农业厅办公室二〇〇七年二月十三日

[按]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后,各地积极传达学习、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结合实际提出工作思路和重点。近期,将陆续刊发一些地方贯彻落实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抓好今年农业工作的部署,供学习借鉴。

温州市

抓好“十大重点工作”。一是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全市粮食生产播种面积保持在250万亩,确保88万吨产量;二是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精品农业,加快建立18个区域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三是进一步完善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措施,确保重大动物疫情免疫密度达到100%;四是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五是进一步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六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七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八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体制;九是进一步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保持市场副食品供求基本平衡和物价基本稳定;十是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温州市农业局)1

绍兴市

突出“十个重抓”:一是重抓粮食生产。确保完成212万亩以上播种面

积、85万吨以上总产量,常年性农田抛荒率控制在1.5%以内。二是重抓结

构优化。全市新发展特色基地10万亩,万字号基地新增2个,新建休闲观光

农业基地10个。三是重抓龙头培育。力争全市新增年销售5亿元以上企业2

家,亿元以上企业5家。四是重抓空间拓展。力争新增外建基地20万亩,引

进外资实到2000万美元以上,农产品自营出口增长15%以上。五是重抓质量

安全。构建管理网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六是重抓改革创新,以机制

体制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力。七是重抓公共植保、公共信息服务、公共防

疫和公共诚信。四大体系,夯实农业工作基础。八是重抓科技兴农,推进

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九是重抓为农服务,提升服务

水平。十是重抓队伍素质,强化保障能力。开展“十百示范行动”:百村

粮食优质高产示范、百村信息服务示范、百村农机安全示范、百场信得过

水产养殖、百场放心肉示范、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百村无公害蔬菜

基地示范、百家无公害茶厂示范、百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和百村农药减量控

害增效示范工程行动。(绍兴市农业局)

金华市

主要目标:全市农业总产值增长6%,达到114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

收入增长8%,争取突破6500元。抓好七个重点工作:一是重点发展生猪、奶牛、家禽、果蔬、花卉苗木、中药材和食用菌、茶叶、水产养殖等八大

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二是启动建设葡萄、有机茶、中药材、食用菌、蜂、火腿加工、设施农业等7个研发中心;三是培训农民专业技能2万人,农

业实用技术15万人次;四是在园区、基地全面推行生产档案、产地编码制

度;五是完成100个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治理、50个以上村的沼气工程建

设;六是发展粮油、设施农业、经济作物、畜禽养殖、产后加工、资源利

用和环境保护等六类机械装备,落实农机安全生产;七是抓好动植物防疫

和农业执法工作,加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的安全管理。办好十件实事:

一是推广百项农业先进适用新技术;二是总结百村百业生产发展典型经验;三是办好金华〃华东农交会;四是扩大优质粮油面积,优化种植结构,提

高粮油比较效益;五是做强农企、专业组织和种养大户;六是加强农产品

生产环节管理;七是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八是实施农业信

息综合服务工程;九是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十是全面启动市区农艺观光

园建设项目。(金华市农业局)

衢州市

明确三大目标。经济目标: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7%,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5%,农产品出口额增长20%,粮食总产量75万吨。生态目标:新建沼气池容积6万立方米,治理畜禽规模场568个,建设建设

柑桔品质提升工程示范点20个,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场(区)10个。服务目

标:启用农民信箱10万个,培育规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培训经营管

理创业型农业人才5000人,财务审计800个村。完成十五件实事。一是浙江

(上海)休闲农业展销活动;二是柑桔品质提升工程现场会;三是农民增

收服务交流大会;四是农村沼气物业管理公司成立仪式;五是动物防疫与

畜产品安全工作会议;六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活动;七是休闲农业四

季游启动仪式;八是全市农民信箱应用成果交流会;九是农业服务体系建

设工作现场会;十是农业“走出去”战略研讨会;十一是345特色农产品加

工小区启动仪式;十二是土地仲裁机构成立仪式;十三是第五届生态衢州

(上海)推介会;十四是组织参加2007年浙江农业博览会。十五是人大、政协视察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作。

台州市

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一是健全完善产业体系。继续实施农业“走出

去”战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同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二是健全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继续实施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改造、“强社富

农工程”、农产品加工业“再创百亿”工程,围绕本地优势主导产业,重点

扶持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完善现代农业保障体系。开展绿色农产品

产销直挂、亮牌销售试点;建立新型的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农村社区股份

合作制改革;建立现代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

四是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完成养殖场治理任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中心建设;完善农资配送网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农业生产责

任事故评估和纠纷仲裁机构,处理农业生产事故;开展“千村审计”、“一

十百千”农机安全工程和 “百万农民学法维权工程”。五建立现代农业科

技支撑体系。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全面建

立乡镇责任农技员制度;推广应用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实施农业机械化促

进工程和农业信息化工程。

(六)建立区域现代农业工程示范体系。统一规

划、区域开发,逐步培育一乡一品的主导产业,形成较完善的产业体系。

以台州西部绿色农业开发区为样板,向全市辐射,启动实施区域性现代农

业工程建设,形成整体发展优势。(台州市农业局)

舟山市

明确六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建设蔬菜瓜果、旱粮作物和特色林果三大产业体系,加快普陀水仙等传统特色产业改造升

级;重新规划建设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开展全市农林业植检植保工作和农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扩大渔民的“农

民信箱”应用面。三是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完成21个省定规模化畜

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完成10个村的生活污

水治理任务;启动重大农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四是发展农业产

业化经营。计划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组建市级合作社;实施强龙兴

农示范工程;培育农产品流通、农村经济人队伍;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

家乐等新兴产业形态。五是突出加强农林业公共安全管理。健全动物防疫

体系和质量追溯制度;推进畜产品诚信经营体系和规模畜禽养殖户主承诺

制度建设;开展“创建平安农机”活动;加强种子市场监管,确保农业用

种安全。六是突出加大依法护农维权力度。加强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力

争90%以上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纳入信用管理范围。(舟山市农林局)

农业信息系统工程 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发展策略

从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 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 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农业发展的里程碑。发达国家正在力图保持当代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 发展中国家也力图在若干重要领域占领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前沿, 中国已经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机遇。本研究阐述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的发展现状, 提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 明确发展的目标和内容, 为加快福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信息化平台。

1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发展概述

1.1 农业科技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背景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 充分发挥信息的先导作用, 我国人口众多, 幅员辽阔, 资源禀赋千差万别, 再加上历史和现行政策诸多方面的原因, 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大致来说, 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农耕地区、西部山区、北部牧区等各农村地域的发展是很不一样的;大中城市周边、交通干线沿线、平原地区、山区等各种经济区位上的农村也不一样;汉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也很大不一样。比如苏南、苏中、苏北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自南由中而北逐步走低。南北差距很大、梯度之间层次明显, 是江苏农村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而在人口资源方面却是与经济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由南向北递减相反, 苏南、苏中、苏北人口资源区域特征却是由南向北递增。总体上看, 苏南农村非农产业迅猛发展, 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农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小, 但是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苏中农村非农产业有了较快发展, 农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还具有一定的份额, 农业发展水平较高。苏北农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份额, 非农产业亟待进一步发展。

1.2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虽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比前几年, 当前的中国各大重点农村区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在不断的提高。近年来, 农村人民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扶持下新建了许多的水利工程, 解决了许多村民的吃水问题;同时, 投入资金发展特点作物种植, 且收效明显;再则, 养殖业在当前的农村区域发展前景也十分可观, 很多地区都在政府的带领下形成规模化养殖, 从而更好的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除此之外还存在很多其他的收入来源, 比如说养羊、养牛、种植魔芋、种植土豆等等, 我相信这些产业要是得到相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一定可以为各大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的。其中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五市, 其农村发展水平领全国省之先, 在全国都是著名的发达农村区域地区。它们的特点是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农业的份额愈来愈小, 发展不仅依靠农业的发展, 更多的依靠非农产业的推动, 不仅依靠农村资源效能的发挥, 更多地是引进农村以外的资本、技术的输入, 不仅依靠本地资本、技术、劳动力, 而且更多的引进外地、外国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

2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发展的策略

2.1 农业科技系统建设内容

在发达国家, 一直在致力于把信息化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农作物的耕种、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收获的全过程, 畜禽水产品等饲养全过程、农产品加工、储藏上, 而我国的农业科技信息网建设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农业科学院内部局域网络体系;二是农业科技信息网网站。目前农业耕地总面积数, 剔除退耕还林、公路占地、市场开发占地已经不足, 比较平整的土地减少。同时, 农村的水利、电力、道路、就医、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都有待进一步加强。长期以来, 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发展很快, 农村发展滞后。其原因就是农村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低于城镇, 资金不足, 人才稀缺, 政府不重视, 导致基础设施严重匮乏, 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这些方面的薄弱导致了农村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质量落后、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农村硬件设施欠缺等各种现状。因此,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也是阻碍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2.2 农业科技系统建设的总体布局及总体规模

总体布局是:三个结合、两个联动。"三个结合"就是:网络咨询解答与网站科技信息发布相结合, 电话咨询视频诊断与现场服务相结合, 专职工作人员与专家顾问相结合。"两个联动"就是:农业科技网络信息平台、科技服务热线与各专业技术部门联动、市镇联动。针对土地问题首先要规范农村土地征用和补偿程序, 实行阳光操作, 强化措施, 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 完善征地补偿配套办法, 制订科学合理的征用补偿标准, 还要加强农村土地征用和土地补偿资金的监管, 从严查处违法占地和侵害农民利益的案件。针对人才流失问题就要充分认识农村实用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把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断探索和完善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狠抓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落实。至于基础建设问题, 首先, 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 发挥城市的带动效应,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其次, 要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还要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3 结语

总的来说,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具有安全性、实用性、高集成性等特点。因此, 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 才能推广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和成果,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黄振文.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周刊, 2008, (10) :5-7.

农业信息系统工程 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低学时

【中图分类号】 C93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052-01

【基金项目】 贵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如何培养应用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编号:gdjg(2010)029)。

一、 前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记为GIS)专业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才诞生,但却在这十余年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已有众多高校经过教育部批准,依托原有的地理学、地质学、建筑规划、矿山冶金、环境学、农林、计算机科学、测绘工程或其它学科建立了此专业[1]。高校开设农业GIS课程,无疑是以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要完成这样一种使命,教师必须根据自身所处高校特点、教学条件适时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效果,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和质量不断提升。然而,一些高校并未真正从校情、院系和专业开设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开展教学改革,致使课程教学质量不高[2]。经调查,作者发现,各农林类院校开设农业GIS课程或类似课程的学时大多数在32-54之间。换句话说,大多数高校是在低学时条件下开展农业GIS课程教学活动的。这种情形下,教学突出问题表现在教学内容“广而空”,实验项目“多而虚”,某些教学环节尤其是实验环节难以实施等问题。本文就低学时条件下如何开展农业GIS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措施。

二、 农业GIS教学在低学时下的若干问题及分析

农业GIS课程是带有农林类特色的地理空间的相关技术及理论,它涉及到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建模和分析、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管理等综合技术,这也正是GIS被认为是一种边缘学科的根本原因。对于依托测绘、地理学等学科而开设本课程的专业型学科,往往将GIS涉及到的内容分设在几门前导课程中教授,总学时数比较充足。然而,对于农林类专业,不可能设置大量学时,由此引发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分为五类,一是由于学时数少而教学内容多之间的教学矛盾;二是教学条件不足引起的教学矛盾;三是某些教学环节实施困难导致的教学矛盾;四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导致的教学矛盾;五是课程考核方式不利于开展教学改革的教学矛盾。

(一)、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

(二)、教学条件不足

(三)、某些教学环节实施困难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灵活性

三、 低学时下农业GIS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而且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入手,结合所授课程所依托的专业特点,运用新技术、手段和新的教学观念展开一些列具体细致的创新性工作。

(一)、低学时下教学内容精炼与整合

GIS课程是集理论、技术及应用于一体的学科,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充分顾及三者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学内容的改革也要坚持各门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前沿性的统一[3]。针对目前各农林类高校都是在低学时条件下开设农业GIS课程的实际,农业GIS课程改革,应当以GIS在农业中的应用为主线展开和实施。贵州大学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压缩和调整。具体地说,应将全部教学内容模块化,模块化的原则是:每个模块都必须高度精炼但又能体现本模块所涉及的核心内容,在整体上能体现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根据上述原则,作者将本课程内容划分为:GIS基本概念及与农林类各专业的关系、GIS的软硬件系统及构成、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农业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建模及分析、3S技术原理与精细农业、农业GIS应用实例等六大模块,教学过程中可不按教材顺序,根据教师自制课件依据一定的逻辑顺序讲清楚这六大模块知识即可。

(二)、优先进行师资建设,逐步改善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而优质的教学师资力量则是所有教学条件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合格的专业的师资队伍,那么再好的教学理念、再好的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再好的软硬件设施,就都会形同虚设。因此,高校应当一方面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学队伍,一方面对现有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包括国内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和对外交流等形式,以此来提高教学者水平,同时制定严格的教师考核制度,对教师所授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修评价,从而对教师教学起到监督和激励的作用,使教师业务水平和知识层次不断提升,最终总体上确保了师资力量。

除了师资条件,教学所凭借的其它教学条件也必须不断改善才能最终保证课程教学的高质量进行。比如实验条件也非常重要,实验条件包括实验机房、电脑数量、软件及网络情况及试验管理人员等。贵州大学目前正在逐步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届时,实验室将实现完全开放,有限软硬件资源可满足更多教学需求。

(三)、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

学分制条件下,各专业课程学时压缩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学时裁减,不等于以降低相应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代价。为此,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保证低学时下的教学质量。

农业GIS课程在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改革,应注重“怎么传授知识、怎么培养能力、怎么提高素质”等“怎么做”的问题,只有对课内和课外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设计与实践才能完成教学改革的任务。

笔者在教学中主要尝试用“启发式”模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实施程序为[4]: 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评价、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同时,非GIS专业教学中学生相关GIS前导课程素质的欠缺导致启发式教学中所创设问题情境涉及理论不深,这是今后尚需进一步改善的问题。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促进教学质量

贵州大学农业GIS课程在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形下,已将课程内容压缩整理为六大模块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中大力实践“启发式”教学方法,为适应这一教学转变,相应考核方式也必须进行改革。为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使他们在没有“后顾之忧”的环境下轻松践行“启发式”教学,农业GIS课程应当施行开卷考试,并且已在2009和2010级学生中试验。通过学生反馈信息,开卷考核方式的确能使学生在放松的心情中畅想学知识的愉快,但也有少数同学因为开卷考试而“放心的逃课”,在他们看来,通过考试是主要的,学习知识意识淡薄。所以,关于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结束语

农业GIS课程经过课程内容精炼、教学方法和手段革新、课程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基本上探索出了一套能够适应低学时的教学方法,但是,作者深信,这些成果都是阶段性的,因为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教学改革是永恒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安聪荣.GIS专业地理基础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93-95

[2] 李屹旭,段建军.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实践及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1(4):90-92

[3] 黄杏元,马劲松.高校GIS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国土资源遥,2002(3):5-8

上一篇:卫生流动红旗颁发词下一篇:老师老师我爱你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