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资源

2024-09-12

农业信息资源(共12篇)

农业信息资源 篇1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刻。农业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发挥的作用日渐突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结合也日渐紧密,引导并改变着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目前,农业信息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农业市场、科技、政策等信息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但由于农业地域分布、行业差异等特点,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还不均衡。当前,应深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保持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农业部门服务水平

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是正确决策的重要源泉。农业部门不仅是最大的农业信息资源拥有者,而且是农业资源信息开发的主体和资源提供者。随着政务公开和信息透明的发展进程,农业部门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公开自己的信息,提高政府服务的公开、公平和透明度。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利用与管理,可有效、便捷地管理涉农信息,促进信息共享。这不仅有利于推进政务公开,而且对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农业部门的服务水平。

1.2 有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逐步由“村村通电话”向“村村能上网”发展,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分布不均衡,社会化运作尚不发达,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农户对信息资源的获取还存在一定困难,在信息应用方面与城市也还有很大差距。深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广泛的途径使农民逐渐体验信息资源蕴含的价值,可促进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有利于农业信息服务向下延伸,进而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1.3 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农业是最古老的传统产业,而信息是一种现代的资源要素。在现代社会中,信息资源像土地、空气、水等生产要素一样,逐渐融合到农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在农业行业中,信息资源要素的引进可及时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通过信息要素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2、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2.1 重点建设环节

2.1.1 信息采集渠道

开展信息资源建设,首先要设计规划信息采集对象,明确信息资源采集渠道。对于农业信息资源而言,信息主要产生于行业本身,包括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和组织等,涉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产业环节。由于农业行业特点,信息资源的种类繁多且较为分散,给信息的共享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应根据实际业务需要,有针对性地完善、扩展信息资源采集渠道,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和交换机制,保障信息资源的稳定、可靠和高效。

2.1.2 信息标准体系

在农业行业中,要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实现信息与系统、应用和服务的无缝集成,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标准体系。如果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信息将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和交互,影响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标准体系应是由一定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有机整体,如信息分类、信息编码、元数据等面向开发利用和共享的标准和规范。标准建设应遵循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修改,并充分考虑未来业务变化,能够易于扩展。

2.1.3 信息加工整理

农业信息资源主要为涉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因此,无论是政务信息还是市场信息资源,信息的加工整理应着眼于实际需要。农业信息资源繁杂多样,在方法上,应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去分析信息内容,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挖掘、提炼出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充分反映出事物的本质。通过加工整理,纷繁芜杂的信息进行了浓缩,准确性和有效性有了提升,从而能更好地为决策支持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2.1.4 基础数据库

数据库是信息存储的场所,可以稳定地为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存取服务。经过采集和加工整理之后,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应逐渐转为实用的基础信息库,便于及时分析和调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进行信息挖掘,通过钻取、抽取或汇聚等方式,分析信息的不同侧面、时间序列等,或许能发现信息的深层价值。

2.2 主要应用方式

2.2.1 互联网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更加紧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也更为密切。截至2009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万人,农村网民规模首次超过一个亿。从城乡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为44.6%,在农村仅为15%,城乡之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差异。为加快推进信息的向下延伸,各地农业部门借助互联网络这一信息交互平台,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支撑,不断扩展网络应用,通过农业门户网站、专家咨询系统、网络互动点播等方式,充分展示本地农业特色,及时发布农业政策、科技、市场、预警等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透明度,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和交互,为广大公众及时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途径。

2.2.2 语音服务

相对于电话机、手机等通讯设备的普及,电脑在我国农村的普及率还比较低,尤其是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家庭电脑拥有率更低。截至2009年底,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电脑拥有量为7.46台,电话机62.68部,移动电话115.24部,完全依靠互联网尚不能及时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求。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语音服务逐渐成为信息传递的便捷途径之一。电话语音系统通过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和文本到语音的转换,实现了信息资源更广范围的应用,农民可方便地通过电话机、手机等查询农业信息,如农业政策、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供求、农业科技等。2006年以来,全国农业系统统一的公益服务号码12316在各地陆续开通,农民拨打当地的12316号码即可获得有关政策咨询、农技服务、农资打假等信息,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权益。

2.2.3 电视节目

电视是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在农村中的普及率也较高。截至2009年底,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为108.94台。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各地农业部门不断创新信息服务载体,深化信息资源应用整合,通过与电视台合作设置实用的农业栏目,定期制作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如农业科技推广、病虫害防治专题等,使农业科技成果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2.2.4 移动通信

截至2009年底,手机在我国的普及率为每百人56.27部,手机在农村的拥有率远高于电脑。目前已有67.3%的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也高于同期城镇58.3%水平。手机成为农村网民主流的上网终端,也成为农户获取信息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随着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移动通信业务发展迅速,如短信定制、手机新闻等。许多农业部门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建立了短信平台,基于通信运营商提供的短信接口资源,将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批量发送,此外,还可进行信息的报送和采集,及时了解农户生产生活等情况,有效地推动了信息进村入户进程。

3、深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3.1 加强市场信息资源的收集利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生产和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入W T O以后,国内农产品市场逐步开放,农产品营销越来越受到国内国际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价格、数量的波动带来的传导效应比较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市场信息的需求日趋强烈,信息的偏差、不对称或是不完全性,都有可能会给农产品市场带来不确定和风险性。因此,应加强农业市场信息的收集利用,如农业政策补贴、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灾害预警等信息,通过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及时将信息传递到农户手中,提前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保障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整体稳定。

3.2 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经过多年建设,许多涉农部门已经建设了相当数量的应用系统,在行业领域内积累了大量可用的农业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为跨部门的共享应用奠定了信息基础。在部门间建立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信息目录体系,搭建公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可为政府、农户和企业提供及时、充分、有效的农业信息,解决部门间迫切需求农业农村信息资源的问题。因此,应继续推进农业信息资源交换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内容和质量,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3.3 深化信息技术的业务应用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对全球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信息技术创新内涵更加丰富,网络、应用、技术、服务深度融合。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加速推进,3G网络得到初步应用部署,物联网发展方兴未艾,云计算备受业界关注,移动互联潜力巨大,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手段。因此,应广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挖掘信息资源潜力,深化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更好地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郭作玉.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情况调查报告.2010年

[3]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农业信息资源 篇2

新华网北京1月31日电(记者车玉明、董峻)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31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一号文件全文约12000字,从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个方面,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文件强调,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文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

——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一要求不仅确保“三农”资金投入的总量,更确定了比例要稳步提高。

——扩大了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新增了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

——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拓展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政策性资金将有更大的“三农”舞台。

——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允许各地根据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也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

——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800个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农业信息资源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S436.421.1+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5-0122-02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技人员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是对农业科研活动最直接的原始记录。将这些资源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科技档案,再将这些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可以进一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的新价值。本文拟就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 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必要性

农业科技档案凝聚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包含了大量科研成果和先进生产技术,积极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可以使各级决策部门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其次,农业科研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可为深入科研提供大量宝贵的信息来源。第三,农业科技档案是一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良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農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分析

2.1 重“藏”轻“用”现象严重

随着农业科技成果与年递增,形成的农业科技档案也迅速增加,山东农业大学现库藏的科技档案中95%是农业科研档案。这些科研档案凝聚了全校几代教师、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利用率却很低。一方面是科技工作者缺乏查阅、利用科技档案信息的意识,另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只注重归档的数量、规模和档案的保管,而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仅停留在信息查询层面上。

2.2 档案管理方式亟待提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发展大大改善了信息传递途径和时效,但这种先进的信息传递方式尚处在立卷目录的检索上,还没有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中得到全面体现。目前档案编研工作一直停留在文献的一次加工、二次加工上,编研成果层次和质量不高,与需求脱节。多数档案管理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阶段,检索速度慢、准确率不高。

2.3 档案资料收集不够完整

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直接关系到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科技人员向档案部门移交的只是成果阶段的鉴定、报奖材料,大量课题研制阶段的原始材料仍留在个人手中。另外,目前档案载体形式已日趋多样化,而档案部门只注重纸质档案的收集,忽视了电子文件、多媒体等音像材料的收集。农业科技档案资料的不完整,直接影响到档案的质量和潜在价值。

2.4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提高

目前农业科技档案工作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都不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真正既懂档案业务知识,又懂农业科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年龄老化现象也日趋严重,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也缺乏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高水平领导者。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向高水平、高层次方向发展。

3 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自身价值,针对当前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3.1 优化馆藏

搞好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提高案卷质量,是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为保证农业科技档案资料齐全,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工作。一是严格归档程序,把农业科技资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纳入科研管理工作程序,把好鉴定验收、成果报奖两大关。成果鉴定、报奖必须由档案部门出具课题全部科技材料已归档的证明,否则不能参加鉴定。二是重视各种载体档案材料的收集,除收集纸质文字资料归档外,还要注重收集其它载体文件材料,确保科技档案的完整性。三是提高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要加强对档案法及国家关于科技档案管理办法的宣传,提高科技人员主动归档的自觉性。四是档案管理人员要改变工作方式,主动跟踪课题研究进展,与科技人员合作互动,及时收集相关资料。

3.2 加强档案编研

档案工作者应根据社会和读者的需求,对馆藏档案信息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提炼和加工,并汇集成各种编研成果,把分散的档案原始信息集约化,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系统、翔实的信息材料。根据馆藏文献信息,配合科研、教学工作,编写新成果、新方法、新工艺的专题汇编,把每项成果的档号、课题名称、项目负责人、系别、成果内容简介、获奖情况及成果应用前景、成果转让情况等内容系统汇聚,提高农业科技档案利用效率。

3.3 加强网络建设

互联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给高校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灵活、迅速、便捷、高效的特点,加强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档案馆主页的作用,使之成为宣传档案法规、开展业务指导、加强信息反馈的窗口,不断丰富网站内容,及时更新。要积极开发多媒体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软件,提供网上查询,实现档案资源信息共享、检索方便、安全可靠、运转高效。

3.4 拓宽服务渠道

对凡不属保密年限或密级范围的档案,只要使用者持合法证件就可查阅;及时更新校园网平台,把最新农业科技信息和编研成果及时向社会发布;与企业、基层农技工作者、专家教授等建立教学基地、科技下乡等相关平台,建立档案利用效果登记,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使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处于良性的科学发展轨道。

3.5 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在新时期要求档案管理者既要懂信息技术、电子政务知识,又要懂档案管理知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从四个方面提高能力,一是转变管理理念,培养开拓创新能力;二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三是提高档案管理、档案保护及其开发利用能力,四是掌握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参 考 文 献:

[1] 林爱华.试论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6):37-39.

[2] 魏国红,刘开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8,5:123-124.

[3] 谢俊雪,王有增,李 伟.浅谈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利用的不利因素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7,26(2) :29-30.

[4] 吴桂荣,林淑芳,翟 季,等.浅析农业科技档案工作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2):65-67.

[5] 王延锋.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及利用的实践[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1:115-117.

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篇4

不同地区经济基础不一样, 信息化普及程度存在差别。如我国东部地区, 经济发达, 上网普及率高, 村民查找农业信息资源主要以个体为单位, 而我国西部地区, 则可能以个别查找为主, 通过人员间信息传递而利用。本文根据重正化群理论, 建立一个可考虑信息化普及程度影响的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 并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采用不同的阈值, 从而对信息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

一、重正化群理论

重正化群[1][2][3]方法是在量子场论中提出来的, 应用于临界现象的研究, 重正化群在不动点附近的性质决定了体系的临界行为。重正化群的目的是在观测中改变尺度时定量地获取物理量的变化。例如, 把在某种尺度下所测得的物理量记为p, 把在比这个尺度大两倍的尺度下测得的物理量记为p', 利用适当的尺度变换f2, 可以把p'和原来的p的关系表示为

p'= f2 (p) (1)

其中, f的下标2表示两倍的尺度变化。如果把观测的尺度再放大两倍, 那么下列关系式成立

p''=f2 (p') =f2·f2 (p) = f4 (p) (2)

如果把这个公式变成一般化的关系式, 那么就得知变换f具有下列性质

fa·fb=fab (3)

f1=1 (4)

其中1表示恒等变换。变换f一般不具有逆变换f-1。

重正化群的一个重要定理是稳定不动点存在定理成立, 即如果极限

undefined存在 (5)

则有p*=f (p*) (6)

二、信息资源全面利用率公式推导

把某地区农业人口按个体 (或家庭) 进行划分, 定义某个体在网上查阅了某方面的农业信息, 其为一个“空穴”, 如果整个地区“空穴”贯通, 则整个地区对于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得到全面利用。按照前面定义假想模型, 组成该地区 (区域) 信息资源利用分布为规则排列如图1 (a) 所示, 若以它们的形心代表每个个体在地区内的位置, 则所有相邻的个体形成的连线将构成二维的三角形点阵。现进行重正化群变化, 其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 作一个kandanoff变换, 显然可取一个三角形点阵作为一个二级元胞, 如图1 (b) 所示。

第二, 规定元胞的“导通”方向, 根据“空穴”集团的定义, 显然与方向无关, 一个元胞中只要有两个 (及以上) “空穴”形成就可定义元胞处于“空穴”贯通态了。这样元胞的“空穴”贯通态可由单个小区域形成“空穴”的状态组成确定下来。

第三, 计算元胞的“空穴”贯通概率。在不考虑人员间信息传递影响的情况时, 每个个体形成“空穴”的概率为P, 则可根据以上规定, 一个元胞由3个个体的各种形态组合可形成8种组态, 从中可找出4种“空穴”贯通元胞的组态, 这样可写出二级元胞“空穴”贯通的概率P (2)

P (2) =P3+3P2 (1-P) (7)

同理, 对于高级元胞均有

P (r+1) =[P (r) ]3+3[P (r) ]2[1-P (r) ] (8)

式 (7) 、 (8) 为不考虑信息相互传递影响时的重正化群方程。

第四, 考虑信息相互传递影响时的重正化群方程。假定信息在个体间相互传递影响率为h, 则不受信息传递影响的概率为 (1-h) , 所以信息资源在该地区得到全面利用的概率为P (1-h) 。同理, 对于元胞而言, 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概率中也必须加上信息相互传递对其影响的条件。据此改写 (1) 式, 并把不动点假定为P*, 则有下式成立

P*=[P* (1-h) ]3+

3[P* (1-h) ]2[1-P* (1-h) ]+P*h (9)

式 (9) 即为考虑了信息资源相互传递影响的重正化群方程。

第五, 求解重正化变换的不动点。重正化群方法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寻找在重正化变化下的不动点, 即对应于P1 (r+1) =P1 (r) 的点。可查曲线P1 (r+1) =f[P (r) 1]与直线P1 (r+1) =P (r) 1的交点, 这样即得到不动点。需要根据Jacobi矩阵特征值λ的模来判断它们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 只有|λ|>1对应的是不稳定不动点, [4]而不稳定不动点才对应于临界点Pc*。

三、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上面得到了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全面利用概率公式,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对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点击率ξ (点击次数/区域个体总数) 可以得出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在该地区 (区域) 的利用率为

η=2PC·ξ (10)

下面举一例子, 说明模型的应用。首先将确定的h值代入式 (9) , 则 (9) 式成为只有未知量P*的方程, 求解即可得P*的值。如取信息资源相互传递影响率h=0.1, 代入 (9) 式为

P*=[P* (1-0.1) ]3+

3[P* (1-0.1) ]2[1-P* (1-0.1) ]+

0.1P* (11)

查P1 (r+1) =f[P1 (r) ]与直线P1 (r+1) =P1 (r) 交点 (图2) , 可得P=0, 0.556, 1.1, 由于P<1, 所以只能P=0或P=0.556, 接着需要根据 (11) 式右端的Jacobi矩阵特征值λ的模来判断它们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 只有|λ|>1对应的是不稳定不动点, 而不稳定不动点才对应于临界点Pc*。

undefined

只有P=0.556, |λ|=1.45>1, 故该地区信息资源得到全面利用的概率是P=0.556。表1给出了不同h值, 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得到全面利用的概率。

如果该地区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点击率ξ=60%, 则其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为66.72%。从表1看出, 随人员间信息传递影响率h值的增大, 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例如在我国东部地区农村对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利用主要由个体获得, 其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点击率基本上就是其利用率, 然而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网络普及程度较低, 农业信息资源通过人员间传递影响率较大, 虽然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点击率较低, 但其利用效率也可能较高。

参考文献

[1]赵松年.非线性科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

[2]张济忠.分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3]周硕愚.系统科学导引[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8.

农业资源与环境 篇5

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本栏目重点是给出农业自然资源。

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前者主要由气候资源、水资源、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等组成;后者主要包括劳动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其他有关经济技术条件。各种农业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运动规律,但它们也有共同点和共同规律。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是:①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统一的整体。发展农业生产必须按照资源优化组合和生态平衡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②地域性。不同区域农业自然资源分布和组合特征均有一定差异,发展农业生产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③动态平衡性。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组合,即生态系统都是不断发展演变的,由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形成新的平衡。④可更新、再生性。如气候的季节更迭、水分的循环补给、土壤肥力的恢复和生物繁衍等,只要开发利用得当,注意保护培育,则可永续利用。⑤数量有限性和潜力无限性。农业自然资源的蕴藏量和能利用量是有限的,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利用范围也是有限的,但是由于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可更新、再生性,加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寻找新的资源和扩大资源利用范围,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能力。

农业资源动态检测指对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时空分布的动态变化进行的定位定时检测。农业资源、特别的是那些受人为干预强烈的农业资源,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对其进行检测的主要目的在于从中分析和掌握动态变化规律、变化原因和变化趋势,以便及时调整资源利用方向、利用政策和管理措施,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动态检测的内容,一般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农业资源动态检测信息是一个多项目、多层次的空间信息系统,包括一系列专业数据库和区域数据库,具有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为了保证各专业、各层次和各区域信息的相互匹配、交换和数据共享,达到综合分析评价的目的,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和规范的设计,作为信息采集、储存和提取的共同基础。资源动态检测一般利用遥感信息与地面定点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农业资源评价是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对农业资源的质量、适宜性、经济价值、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进行的综合分析评价。农业资源调查是评价的基础。查明农业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演变和资源要素的内外部联系,进而对其是否可以开发利用、开发利用价值与潜力大小、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开发和改造的难易程度、投资的多少以及效益的大小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目的是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并进行科学管理,制定开发利用规划和评估、审批农业建设投资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农业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是:①发挥资源优势的原则。评价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必须考虑当地的资源与其他地区相比,是否具有优势,是否有相当的数量和较好的质量、较大的潜力,能否把潜在优势转化为商品生产优势和全面的经济优势;开发利用是否有较好的外部环境,限制因素能否克服,难易程度如何;生产的产品是否有比较稳定而广阔的市场需求等。②生态经济平衡、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由于农业资源具有整体性,就必须考虑自然资源要素之间以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要重视和处理好人、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一切生产、经济活动,特别是开发性生产、经济活动,必须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高效运转、良性循环状况,保持动态平衡。开发规模和强度不能超越系统自身调节的能力,对可再生资源,在适量、适度、有计划开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工培育和保护增殖,以达永续利用的目的。③系统分析,综合评价的原则。评价一项或一地区的农业资源,要运用系统的、整体的、比较的观点,评价各要素之间的匹配、协调、互补、互制关系;评价资源优势要放在大系统、高层次中进行比较,要组织跨部门、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多目标综合评定,求得总体可行的最优结构、最大功能的效益。

农业资源保护就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对破坏和滥用农业自然资源的行为所实行的监督管理。农业自然资源可分为三类:①不可更新资源,如铁、煤、石油等。②可更新资源,如生物、水、土壤等。③用之不尽的资源,如空气、风力、太阳能等。农业自然资源既是农业环境要素,又是人类生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①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②后备资源基础薄弱。所以,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环境,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农业资源保护主要包括:土地资源保护,草原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等。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保护遵循如下原则:①把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纳入国家计划和规划。②全面规划,合理安排。③奖励综合利用。④谁开发谁保护。⑤经济效益、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农业环境

以农作物或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周围环境各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农田、森林、草原、灌溉水、空气、光、热及施用于农田的肥料(包括化肥)、农药和农业机具等。这些农业环境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农业环境综合体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人类创造出生产上和生活上必需的大量物质。农业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法定环境范畴。

农业环境由气候、土壤、水、地形、生物要素及人为因子所组成。每种环境要素在不同时间、空间都有质量问题。当前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农业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①工业、城市和乡镇企业污染。据调查,中国5.5万公里河段有23.7%的水质不符合灌溉要求,4.3%的河段严重污染、鱼虾绝迹;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亿亩。②农用化学物质污染。中国化肥流失量约占使用量的40%左右,引起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农药在大气中扩散和流失及部分农畜产品中残留也较严重;地膜年残流量近千吨。③畜禽粪便污染。目前,畜禽粪便已成为城郊农业环境的主要有机污染物。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①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1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20.29%;土地沙漠化继续加剧,面积已达19.5亿亩;盐碱地1亿多亩。②农业资源有所衰退。中国人均耕地不足1.6亩,并逐年减少,现有耕地中有近一半的耕地条件较差或存在某些障碍因素。③农用水源短缺,特别是北方农用水源严重短缺。④草原继续退化。中国有可利用草地面积3.12亿公顷,草地累计退化面积已达6670万公顷;并且沙化、碱化、退化的状况有加剧趋势。

农业环境保护就是利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各种手段,使农业环境质量和生

态状况维持良好的状态,防止其遭受污染和生态破坏。农业环境是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土地、森林、草原、水资源、空气等,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区域性的特点,是农业的基本物质条件。农业环境保护不仅对发展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而且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当前中国农业环境的两个突出问题。农业资源衰退,自然灾害加剧,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农业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农田、牧场受工业(包括乡镇企业)“三废”污染严重。不合适地大量使用农药,造成土壤、水体污染和农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过量和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引起蔬菜、地下水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比较普遍。农业环境恶化危害人体健康,危害农业生产,导致农业减产、绝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环境破坏还会降低农业环境的生产力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会对气候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进而危害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主要措施有:①强化农业环境管理,制定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规,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制。②积极防治工矿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三废”污染。③防治农药、化肥污染,积极推广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大力发展有机肥、复合肥,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④制定有利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技术经济政策。⑤加强农业环境监测网建设。

农业环境监测指间断或连续地测定农业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的一项工作。农业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分为三类:①对土壤、农用水、农田大气及农作物的例行监测,目的是掌握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②农业环境污染的事故性监测,目的是为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③对农业环境污染源的监视性监测,目的是防止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督促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农业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①农用水质监测,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农村家畜家禽用水和水产养殖等。②农田土壤监测,包括用来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以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的农业用地土壤。③农作物监测,以中国常见的水稻、小麦、玉米的粮食作物和水果、蔬菜、菜叶、烟草等作物为主要监测对象。④农田大气监测。包括农田大气监测和乡镇村落大气监测。⑤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监测,主要是对危害农业区的工业“三废”进行监测。⑥背景值调查测定,包括水体、大气、土壤、作物、沉淀物背景值的测定。农业环境监测的内容,取决于监测的目的。一般来说,具体的检测项目应根据所在地区已知的或预计可能出现的污染物质和环境的特定情况来决定,为了评定测定结果和估计污染扩散情况,还必须测定一些气象或水文参数。农田大气监测的项目一般包括:灰尘(即降尘和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臭氧、酸性降雨等;水质监测的项目一般包括:温度、PH值、浑浊度、导电率、悬浮物、溶解氧、生化耗氧量、化学耗氧量、总氮、总磷、某些有机毒物、重金属毒物和卫生指标等;土壤和植物的监测内容包括:有毒的金属化合物、非金属无机物和有机物等;农畜水产品的监测内容包括:重金属、农药、亚硝酸盐、黄曲霉素、有机化合物等。

农业信息资源 篇6

摘 要 农业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各界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环境,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基于此,主要对耕地、自然气候、科技进步及农用资源的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农业经济;增长;自然资源;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2

工业生产可以说是一个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同样的,农业生产亦是如此。它是人类辛勤劳动和生产的过程,又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支配,比如社会经济条件、科技水平、社会制度、自然条件及社会生产方式等多个方面。另外,农业资源又对农业生产产出和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相比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和经营方式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业资源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研究农业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农业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意义。

1 农业经济增长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经济增长”,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最普遍的观点是这样的,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长期保持产品或者劳务持续增长的势头。著名经济学家库兹尼茨认为,在国家层面,“经济增长”可以阐述为可以给本国居民提供足够经济产品,且使其种类日益丰富的能力不断提高。而这种不断增长的供给能力又是以先进技术、经济制度和不断提高的思想意识为保障的。

2 耕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增长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它是一切劳动和生产的基地,对农作物生长而言,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另外,它又供给和调节水、肥、气、热等许多因素。因此,土地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我国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可用耕地面积少、土地平均质量较差,总体产出水平低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几点重要因素。在我国,山地、高原及丘陵的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66%,而优质耕地像平原、盆地等面积仅占34%左右。水资源充裕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耕地面积只有全国总耕地的38%,水资源总量却是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以上。与此相反的情形是,淮河流域及以北地区作为全国主要的耕地区,而耕地面积占了全国62%左右,而水资源总量却只有不到20%的量。另外,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年有大量耕地逐步被安排退耕,被建设成工业园、居民楼或其他建筑。以上情况表明我国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质量整体水平差,生产能力低下等问题对农业生产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3 物质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这里的物质是为进行农业生产而需投入的类似农药、种子、化肥、地膜及生产所需机器等各种生产资料。显然,这些农资产品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好的农资产品的使用对农产品增收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这些物质的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最初进行农耕的时期,农业耕作是人们在土地上借助最简单的劳动工具进行的,此时,农业生产的过程是一种最原始的耕作,农业劳作工具非常简单。土地的优质与否及物质资本的投入多少是决定了农业产出的主要因素。农业产出的增长依赖于各种生产资料投入量的增加以及生产资料能否得到有效利用,物质投入得到有效保证将会促进农业经济实现不断增长。

4 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科技进步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从传统的严重浪费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到社会大力倡导的集约式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生产过程浪费减少从而减少一部分投资,因此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净产出。科技还可提高生产活动中各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可实现各生产要素组合效益的最大化。仅仅依靠劳动力或者增加物质资料的投入来提高产出以至于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是很难的,那都是些低水平的、重复的生产过程。要想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改革就必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以前,产业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只依赖于劳动力的增加和资本的累积,但现代社会,科技创新和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可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可减少成本投入,从而农业经济得到迅猛增长。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劳动力相对缺乏,但是,通过科技创新和进步可实现巨大的经济增长。只有不断提高劳动力的投入质量和数量、提高各类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使农业生产活动向投入产出比更高的方式转变,才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并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

增长。

5 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气候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至今农业生产过程仍然避免不了要受到气候变化或天气情况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自然天气状况和气候条件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另外,自然灾害的出现或增加也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而且有时,一些性质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出现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毁灭性后果,也有时有些自然灾害在出现一定次数以后,再继续出现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也就是说其负边际生产率是不断递增的。在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出现或增加而导致灾难性后果的情况屡见不鲜。1985-1992年,我国有超过1/3的农作物因自然灾害而导致减产或受到其他影响,灾区面积达4 447.9万hm2。从而导致每年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粮食损失达3 802.41万t,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10。

3 结语

对耕地、物质投入、科技水平及自然灾害状况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得到以下结论。

(1)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分布不合理,且耕地面积呈现不断递减的趋势。要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就要对耕地进行一定的保护,扩大耕种面积,增加耕地的产出率。

(2)农业经济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其中农资产品的投入是最基础的。加大农资产品的投入,选择更优质、更高效、科技含量更高的农资产品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现代社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不断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力量才能保证农业经济的增长。

(4)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甚至有些时候是毁灭性的。我国遭遇自然灾害频繁,因此,提高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业基本建设至关重要。

网络环境下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 篇7

一、农业信息资源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一) 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农业将逐步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和信息农业。互联网下的农业信息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条件, 对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村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与保障作用。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将大大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生产、分散落后的经营模式, 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的实现。

(二) 农业信息资源可实现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对接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 农业技术信息交流逐渐增多, 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无论是种植业、畜牧业还是其他农业生产的产量都在不断地增长, 如果生产和销售信息不对接, 就会造成产品过剩或市场货源短缺, 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益和农业的生产经济效益。如果利用农业信息资源, 根据市场信息有计划、有目的地生产, 产销信息对接, 可避免出现产品积压过剩和货源短缺现象。例如, 有的地方由于农产品销售信息不畅通, 造成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积压滞销, 严重影响农民的种植效益;还有的地方由于不了解农产品市场动向, 盲目跟风种植, 带来某种农产品供大于求, 出现滞销积压, 2011—2012年山东省秋季大白菜、萝卜、生姜、芹菜等露地蔬菜因产量过大出现滞销, 许多菜烂在田间, 严重影响了菜农的收益。

(三) 农业信息资源是实现农业全球化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 农产品出口贸易量、出口额都在增长, 无论是生产经营者, 还是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农产品销售商都对农产品交易信息有着迫切的需求。例如2010年韩国大白菜生产因干旱减产, 在韩国一棵大白菜卖到70元人民币, 此信息一发布, 国内销售商、出口商纷纷收集大白菜, 生产者则提高大白菜价格, 大白菜生产者、销售商、出口商都能从中获利。可见, 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必须充分做好农业信息的有效整合、及时发布、快速传递, 才能减少生产者、加工企业、销售商等各环节的盲目性,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为农业经济实现全球化服务。

二、网络环境下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

(一) 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与传统的图书资料信息传递相比, 网络信息的传递具有快速、容量大的特点, 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无论在哪儿, 只要有互联网, 并且实现了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 就能打开浏览相关农业信息, 方便、快捷。例如, 国外需要大量的中国牛蒡加工产品, 只要从网上浏览一下, 就能了解哪些国家、需要多少、价格如何等等信息, 可有针对性地组织货源做好出口贸易;有的生产者, 生产了大量的蔬菜 (如黄瓜、茄子、土豆) 待售, 只要在网上发布存货的地点、存货量、价格等, 就能找到合适的买家——蔬菜货架期短, 如果产品积压, 就会腐烂, 快速销售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再如, 有的地方病虫害大流行, 技术信息不畅通就会造成很大损失, 如果了解防治技术的人可把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公布在网上, 实现农业技术资源共享, 就能及时控制病虫害, 把损失降到最低。因此, 当今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资源共享。

(二) 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在我国, 把农村建设好是实现全民小康的关键。但是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地方信息不畅、闭塞, 缺乏有效的互联网络建设, 更谈不上信息共享了, 如种植业、畜牧业, 因信息沟通不畅, 导致盲目种植养殖的产品积压滞销, 也有的因技术信息掌握不好, 种植养殖的产品产量低, 产品质量不过关, 卖不上好价钱, 影响了生产者的收益。因此,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重视农村互联网的建设, 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加工信息、市场销售信息的有效共享, 改变农村信息闭塞、信息资源匮乏的局面。

(三) 可提高信息资源的整体效益

目前重点是要避免农业信息资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以尽可能小的投入发挥尽可能大的农业信息资源整体效益, 使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科学化。如农业信息网建设, 无论是全国的、还是地方的, 都是一个格局, 大而全, 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概括, 没有特色。如果把现有的信息资源科学整合, 建立农产品信息数据库,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费用, 能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整体效益。

三、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一) 农业信息涵盖的内容

根据山东农业信息网的定义, 农业信息的内容主要有政务信息、农业咨讯、办事互动等。

政务信息包括:各地区的农业、机构职责、行政通知、公示公告、招标采购、应急管理、纪检监察、人事职称、财务管理、法律法规、惠农政策、党建工会等。

农业咨询包括:聚焦三农、工作动态、地方动态、规划计划、生产管理、科技教育、质量管理、品牌监管、品牌农业、外经外贸、生态能源、信息市场、实用技术、产业化、农村经济管理、扶贫开发、劳务经济、专家观点、价格行情、市场分析、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民主法制、村居建设生活消费等。

办事互动包括:业务系统、行政许可、信息公开、在线访谈、下载中心、农业统计、厅长信箱、纪检信箱、咨询信箱、农业影视、视频点播、网上论坛等。

此外, 农业科研领域里还包括农业科研研究的动态、农业成果转化等信息内容;农机、畜牧领域里还包括农机、畜牧的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时代的变迁, 农业信息的内容会不断地变化、完善和丰富。

(二) 充分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要实现网络环境下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就必须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网络应用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语言的识别、软件安装、运行环境调试、基本操作、基本概念、农业信息学与Perl语言概述数组、应用文件与文件夹操作、二维数组与hash表及应用、常用函数及子程序常用农业信息数据库与软件简介Perl程序Bioperl、CAPN应用、农业数据库应用程序的编写等知识。

(三) 加强农业信息管理合作

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实现共建共享, 主要是数据库建设的合作。农业数据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群体参与。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牵头建设的农业数据库体系已形成, 不但引进国外农业数据库, 还建立了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 农牧渔业获奖成果数据库, 为广大用户提供定题检索和回溯检索服务。科研单位建立的专业性数据库有:中国畜牧文献数据库、水产数据库、热带作物科技文献数据库等。这些专业性数据库与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引进、自建数据库已形成一个农业数据库网, 其它科研院所也可以通过远程联网共享这些数据资源。

(四) 更新观念, 实现共建共享农业信息资源

要实现共建共享农业信息资源, 首先, 必须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需要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才能实现。同时要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不同系统、不同地区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先进经验, 特别是CAJIS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通过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使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次, 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文献信息传递服务网络系统, 如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全文期刊数据库等。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快捷, 双向互动, 网络环境的形成, 提高了图书机构文献信息的可知性与可传输性。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整个社会信息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 利用异地成员馆的信息资源, 广泛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使人们传统的资源观念不断更新。传统的资源共享主要是通过人工协调, 建立一些人工协作网, 实现有意识的共享。例如:馆际互借, 互补余缺, 而时下的资源共建共享, 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环境和数字化基础上的无意识的共享。

四、结语

未来农业信息资源可源于这种思想和做法, 建立自己的共享模式:全国性地方性农业信息中心, 以及各教育和科研单位的图书馆, 通过一定方式, 遵循一定规范, 把单位的现有农业信息实现网上开放, 方便广大用户使用。同时, 通过互联网, 利用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 获取其他上网计算机上的农业信息资源, 实现各行业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总之, 现代互联网的发展, 推动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源共享已不再局限于一个系统、一个地区、一个城市, 而将遍及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对我国农业的科学、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浅析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要求 篇8

1 农业信息资源含义与建设目标

1.1 农业信息资源的含义

传统的社会发展是以物质和能源作为基础, 信息为辅助地位, 现如今由于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物联网产业的支持, 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超越物质与能源地位, 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信息资源一般是指对各种有用信息的加工与处理过程, 根据需要和查阅目标确定的一系列信息资源的集合, 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处理与应用3个主要阶段[1]。农业信息资源属于信息资源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面向与农业资源相关的农业科技与科学研究, 农业生产与销售信息, 农业产品加工信息, 实际运作中包括农业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整合、发布、利用等一系列的过程, 而这种运作过程是基于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为基础。

1.2 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目标

信息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类型, 属于稀缺资源, 这主要是因为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收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设备,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 并且信息的收集具有较大的难度, 另外, 信息的使用价值受时间的制约性较强, 通常, 新信息发布后随着使用频率与发布时间的延长价值会快速降低。同时, 不同的信息对不同阅读人群的效用存在巨大差异, 这也使得不同信息的发布媒体与受众之间是否准确切合并达到信息的最大效用成为很多资源建设部门面临的重要难题。基于以上原因,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至少应达到3个目标, 第一, 要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以及农村地区对最新农业信息的需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 要进行详细和准确的市场调研, 明确受众对农业信息种类、数量、时间的要求, 然后有目的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达到适应不同目标受众的要求, 实现信息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第二,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要注重信息受众之间共享的公平性, 同时还要达到信息资源最大使用效率的目标。广大农村地区对信息资源的获取机会要尽可能的达到不同地区之间机会平等, 同时还要尽可能将重要的信息提供给产出效率较大的社会群体, 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三, 尽可能的提高重要农业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农业信息资源发布与分类, 要结合不同的受众进行, 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发挥农业信息的经济价值, 最大限度的提高利用效率。

2 国内外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2.1 国外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国外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经历了较长的时期, 但是由于其起步较早, 使得现如今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比较完善。以美国为例,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了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而建设的核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农业信息的科学计算工作, 但当时农业信息处理工作相对比较落后, 没有专门的处理手段;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 国外已经开始了农业信息的采集与数据库建设工作, 建设的核心是农业信息的共享;到了80、90年代, 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很多国家农业信息资源实现了资源自动化处理, 很多农业信息资源库建设均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2]。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 国外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日趋成熟, 现如今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涉及到农业的各个方面, 在美国,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规模已经超过工业。从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范围来看, 国外目前已经建立了信息存储与发布系统, 农业生产与专家在线指导系统, 农业经营模拟系统, 农业信息采集与支持系统, 这些系统的建立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服务提供了重要基础。

2.2 国内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尽管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时间较短, 但是目前仍然取得了较多的成绩。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成功建设了中国农业资源数据库, 该数据库目前已经投入了使用, 从资源收录情况来看, 该项农业资源项目相继收录了我国目前栽培的主要作物种类, 相关栽培与种植信息达到了30余万份, 除此之外, 还相继建设了畜牧产品数据库, 农村合作经济库, 农业信息数据库, 农产品销售数据库, 这其中收录了我国目前主要的与农业相关的栽培与经营信息, 这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3]。尽管如此,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规模与速度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 我国农业数据库建设规模与信息量仅占国外相关资源数量的7.05%, 这与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远远不相适应, 因此,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分布上来看, 很多信息资源分布在不同的部门, 信息分散以及碎片化比较严重,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 农业信息资源主要分布在3个部门, 即农业部、农业科研部门、农业教育系统, 而到了省级, 农业信息就分散至6个主要的系统中, 其中农业部信息中心是主要的信息采集和收集系统, 而农业科学研究部门的资料室, 信息收集部门, 大中专院校图书馆以及科技研究部门也是重要农业信息储存部门, 但是这些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性差, 资源整合能力不强, 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系统, 这也使得很多农业信息得不到有效的传播和利用[4]。

3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要求

3.1 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国家资源的配置与协调者, 政府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支持程度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对政府部而言, 首先要从政策与法律上支持农业信息系统建设, 从国家法律层面制定农业信息资源投资建设主体与部门, 明确不同投资主体的年度投资要求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 同时要确定投资不达标主体的法律责任, 这是保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运行的基础保障。其次, 政府要发挥主要的协调作用。政府要能够协调不同部门信息共享与利润分配问题, 加大公共资金的投入力度, 特别是收费较低或者免费提供农业信息的公共服务部门, 政府应当协调各方面力量进行支持。最后, 政府应当加大执法力度, 维护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主体的合法权益, 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 大力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以保障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的可持续性。

3.2 注重农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业信息资源最优化配置要发挥政府和建设主体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首先, 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农业信息时空分布管理, 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信息利用的时间资金成本, 具体工作包括及时发布农业信息, 同时信息发布要通过多种主体和各种媒介, 使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民均能够了解相关的信息和判断信息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使广大农民了解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动态, 了解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最新的科研成果, 这对防止农业生产和投资的盲目性具有重要的信息, 这也是农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工作内容。

农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除了做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之外, 还应当做好信息传播受众的需求与分析工作, 这也是建设主体的重要工作内容。不同地区、阶层的农民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农民的知识素质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 不同的农民对信息的接收与利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 搭建基层信息传播体系应当作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及时的将信息传播至需要的受众群体之中, 以利于信息的更好的利用。在我国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的情况下, 基层信息传播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实际工作中应当以现有建设的传播平台为基础, 将网络, 广播, 电视, 农村书屋等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及时的传播至农民手中, 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也可以较好的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

3.3 农业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共享相结合

随着我国文献与期刊网络化共享的进程的快速推进, 农业信息资源必须加大特色与科技成果的搜集与整理, 并且向公众与农民开放,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方式与手段, 不断挖掘以与采集各种信息资源, 及时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源推向网络与市场, 尽快运用信息传播的终端体系传播至农民手中, 以实现信息快速传播。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 除加强国内各种信息的整合之外, 还应当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的国际化协作, 实现国内与国际资源的有效共享。

结束语

农业信息资源是重要资源, 也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各种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 各种农业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日益增多, 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量以及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加大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仍然是目前的重要工作。

摘要:农业信息资源是当前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 现如今其地位已经超越物质和能源在现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本文详细分析了农业信息资源的含义、建设目标, 对当前国内外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结合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要求, 提出了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主导作用、注重农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共享相结合3项要求, 以期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农业信息,信息资源,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应博, 乔忠.我国农业信息资源配置问题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7) :73-78.

[2]王丞, 安森东, 颜廷武.农业信息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8) :170-174.

[3]冯月梅.浅谈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J].农业科学研究, 2005, 26 (2) :87-89.

农业信息资源 篇9

目前, 我国农村绝大数还处在“信息贫困”中, 信息资源建设相对比较落后[1], 具体表现为: (1) 信息资源分散, 信息集成共享度不高, 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开发利用程度低, 数据库建设状况参差不齐, 数据库技术维护、内容更新、市场开发工作比较滞后, 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不足; (2) 信息内容重复, 网站建设水平不高, 甚至网站栏目的设置也都如出一辙; (3) 信息形式单一, 农民对信息形式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如很多农业种植养殖技能, 需要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进行讲解与演示, 而目前农业网站页面静态的多, 动态的少, 信息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 网站不够生动, 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

2 平台的框架和功能

农业信息资源服务“云”平台, 分为内、外两种用户模式, 实现平台资源的自动扩展。内部用户模式由天津农学院各领域专家各自开发并挂接子系统与数据库, 通过数据的异构融合与基于云模式的子系统协调供外部用户访问与查询。系统设计遵循J2EE规范, 支持跨操作系统使用, 可以部署到各种操作系统。系统采用多级角色权限, 采取了角色+范围+日志记录方式, 严格控制管理员的操作, 并且人员的权限由角色决定, 方便更换管理岗位, 支持多用户多点、多线程实时上传、查询、实时使用各项功能。

2.1 平台整体框架

平台的基本技术框架由五个部分组成:硬件和基础软件层、基础数据库层、数据共享层、应用服务层[3]。农业信息资源平台分为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两个层次的技术研发。信息资源建设层面技术开发包括数据库统一建库, 异构数据整合;信息资源共享层面技术开发包括资源导航, 智能检索, 农业专家诊断与参考咨询, 个性化定题推送, 分析预测与决策支持, 数据导出与分发[4]。

2.2 平台功能

平台将共享服务网络与农业技术信息资源 (网站、数据库) 充分集成, 通过统一、标准的数据元接口、资源描述元数据及共享协议, 将分布异构信息有效地整合到该平台下, 搭建一个综合信息服务网络, 使用户方便、快捷地访问到所需信息资源[5]。设计方面, 采用了既有集中又有分散的体系结构, 服务网络采用了灵活的层级结构设计, 使用户可从服务网络的任意一个服务平台进入, 方便地访问到整个共享服务网络的所有信息。

3 平台系统设计

中心机房为所有应用资源部署提供硬件平台, 选用DELL刀片+VMware管理软件方式, 根据平台的实际应用, 配以适量的千兆以太网模块。服务器采用2台DEl L系列刀片服务器, 配置为:4个英特尔?6核E7-4807至强 (R) CPU, 1.86GHz, 18 MB高速缓存, 5.86 GT/s, 128GB内存 (32x4GB) , 1333MHz DDR3内存, 支持ECC, 含64条内存插槽, 最大可支持1T内存, SAS 10000转2.5英寸硬盘300GB*2, 整合Broadcom 4个1000Mbps网络卡模块。在服务器上分别安装配置VMware管理软件, 利用服务器强大的处理能力, 生成多个虚拟服务器, 在每个虚拟服务器上, 安装配置Windows/LINUX操作系统, 安装应用软件, 并根据各服务对资源占用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HA、FA容错、快照、双机或备份手段, 实现业务的高可用及快速恢复的要求, 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成本, 增强了系统和应用的可用性, 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 实现了服务器虚拟架构的整合。同时, 为了保证应用层的高可靠性、高性能和可移植性, 采用java+oracle技术进行开发和运行。

4 结语

基于“云计算”的各种应用在国际、国内才刚刚开始, 依托天津农学院专业优势, 充分利用世界前沿科学与技术, 建设特色资源“云”服务平台。平台的实施能够促进水产养殖生产方式转变, 为实现水产养殖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水产养殖生产管理水平, 降低经济损失, 实现健康、绿色养殖的目标;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保护农业环境和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针对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农业信息化建设, 依托天津农学院专业优势, 介绍了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探讨了平台构建的可行性。平台的整体架构包括硬件和基础软件层、基础数据库层、数据共享层、应用服务层。分别阐述了各分层的主要功能, 提出了云计算下农业信息资源服务平台运行环境的搭建, 为平台下一步的构建与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保障。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云计算,平台功能,平台框架,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郭美荣, 李瑾, 秦向阳.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架构初探[J].农业网络信息, 2012, 2, 10 (12) :104-105

[2]崔文顺.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农业工程, 2012 (1) :41-42

[3]罗军舟, 金嘉晖, 宋爱波, 东方.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J].通信学报, 2011, 5, 20 (7) :5-6.

[4]李乔, 郑啸.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J].计算机科学, 2011, 38 (4) :34-35

农业信息资源 篇10

农业科研档案是整个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且非常详细记录了农业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行为中的资料与信息, 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最真实、最原始的记录与历史资料凭证, 是科学技术储备的一种形式, 是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

1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对农业科研工作的意义

农业科研档案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经验结晶, 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方面科学研究中从课题立项、总结、汇报、申报、进程、结题到成果鉴定等形成的各种档案材料, 反映了当前农业科技动态与发展规律, 属于是重要的农业科研、生产信息资源, 具有特殊的和不可再生特点, 可以说农业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环境下形成的非常有科技价值与保存价值的多类型的文字、图表声像和载体材料的总称。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 我国在重大农业科研成果方面的项目多达2万多, 而且有的还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但是这些成果并没有集中在一起, 而是分散在我国的各个地方, 而且属于不断组织区域, 没能发挥好它的集成效应, 使得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因此需要构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资源。首先可以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 让农业档案管理员可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其次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可以提高整个部门的技术水平, 科技人员能够在计算机上查阅所需档案资料, 提高了资料的收集效率, 也才能把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后档案的快速收集工作, 可以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效率。

2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表现出的问题

2.1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利用的手段落后

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离不开先进的软硬件环境的支持, 虽然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程度的深入提高, 档案部门也购置了计算机, 建立了文件数据库和档案查询数据库,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依然停留在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编写, 由于起步较晚, 信息采集更多还在依赖人工操作, 基本上在原地踏步, 远远没有实现服务手段自动化与网络化的过程。同时对于当前发生的最新档案信息会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收入馆藏, 尤其是经鉴定的科技成果档案也没有及时的跟进信息采集, 传递信息的落后, 检索工具没有做好, 根本不能满足当前用户对信息的需求, 造成农业科研成果不利于推广与利用。

2.2相关人员对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价值意识淡漠

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受到历史发展原因的影响, 没有得到很好的收集, 造成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差, 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对这方面不够重视, 加上经费不足等客观原因, 以及农业科技档案人员在农业专业知识、网络、计算机、英语和管理学等都欠缺, 造成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淡漠, 思想观念老化, 观念陈旧, 抱残守缺, 知识结构无法跟上, 编研材料内容单一, 编研材料档次低, 存在着重文书、轻科技的现象, 没有开拓与创新精神, 严重的影响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

3提高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3.1加大对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法, 提高利用效率

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关键还是要加大投入开发, 把无序信息加工成各种类型的信息产品提供给广大用户。应用各种高新技术为农业科研档案利用与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同时引进资金加快更新改造的速度, 以增配软、硬件设施等基础性资源。亦如建立网上电子档案馆或虚拟档案馆, 以利用互联网, 让人们在家里就能查看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 下载科普小知识, 使得档案信息资源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的“流动”起来, 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 利用互联网平台这块阵地, 解决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闭塞不流通的现象。

3.2更新观念, 提高农业科研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

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 篇11

在自然经济的农业生产条件下,由于贫穷落后,购买性资源投入十分有限,人们不得不通过大量的劳动力付出和广种薄收式的粗放经营来达到自给自足的生產目的。这与现代农业生产中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实施战略相比具有不同的内涵。正如牛文元等(1995)[2] 在论述中国式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所强调的那样,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处于劣势地位,耕地和水资源分别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1/3 和 1/4,人均矿产资源量还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2,人均能源消费量是世界人均水平的 40%,资源压力过大,长期处于负担过重状态,直接约束着人均生产和消费水平,影响着我国长远发展的潜力和发展方式的选择。依靠开发本国资源来积累资本,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耗时过程,而且地形的不利又增大了资源开发难度,提高了成本,许多资源优势很难在短期内转化成物质资本,无疑是发展中的资源大国所背负的沉重负担。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下降,特别是耕地资源将从 0.13hm2/人下降到 2020 年的 0.073hm2/人,后备资源不足,而农村产品及其相关原材料的需要量不断增加,人均资源消费量不可抑制地扩张,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我国资源特征已构成了实现高度物质现代化的刚性制约。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选择。

“节约”一词有两个涵义:一是指“节省”,与“浪费”相对立;二是指“集约”,与“粗放”相对立。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就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消费领域所倡导的节约资源、杜绝浪费、集约高效、提高区域资源利用率和单位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农业技术发展方式。依照农业资源的种类不同,其节约型农业技术可表现为节土、节水、节时为中心的自然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实施和节能、节劳、节资为中心的社会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操作两大类。这些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互相作用与优化配置形式,构成了我国不同区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农业技术运用特点。第一,任何一种行之有效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生产体系的建立都是以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改善和不断增长的人口物质需求满足为特点的;第二,资源的节约必须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才能实现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第三,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实施离不开科技投入、技术改造与技术革新,同时需要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2 从农业发展看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作用

2.1 节土作用 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不仅使农耕地的用地质量得以提高,也使荒山秃岭及沟岔坡地被改造成草树人工栽植的水保型农业区,从而实现了土地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根本性转变。基本农田的改造,避免的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肥力,为粮食单产的提高打下了基本基础。工程措施加生物措施的综合治理,使荒沟荒坡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为非农耕地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基础。

2.2 节土作用 干旱缺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因子。在土地综合治理的同时,重视降水资源的潜势开发,水保型农业的发展基本完成基本农田降水就地入渗,不仅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也使农户庭院经济得以发展,解决了村民菜蓝子和商品生产的水源限制。突破缺水“瓶颈”的节水农业主要在以农田降水利用率的提高、荒山荒沟集水贮存补灌和村路硬地面集水三方面展开。而荒山荒沟集水主要是为农田补灌稳产高效服务的,村路硬地面集水主要是为改善山区村民生活服务的,这里主要是指农田节水作用。

农田降水利用率提高,涉及农田作物配置、作物种质选择、土壤肥力管理、覆盖增渗与保水等方面的技术内容。使贫困区群众能够在市场经济下自主地发展经济作物,提高经济效益。农户养殖畜禽结构的变化和作物种植结构的农户自我调节。这说明人们具有对作物配置节水作用的自然局限性和主动开发富集水资源高效生产的客观能动性。

作物在区域性耕地上合理配置,达到节水高效生产的目的,正是半干旱地区通过生物措施提高降水生产潜势的一种农业手段。

作物种质选择是常规的生物高产节水措施之一。春小麦品种更换不仅使春小麦平均单产水平得以提高,而且使抗旱、抗病、丰产特征得以改善。但由于不同年型降水量的波动较大,品种在特旱年会导致绝收。随着科技投入意识的增强,“以肥调水”的土壤肥力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使得增产增收。

地膜覆盖保水节水技术是在作物生育期地面无效蒸发和作物早期低温危害严重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一种节水农业技术。试验表明,采用地膜覆盖可减少作物生育期无效水蒸发 2/3 以上,可为春小麦提供 200~300℃的额外积温。播前足墒时,可使春小麦产量达到 4500kg/hm2 以上,春玉米产量达 6000kg/hm2 以上,作物水分生产效率达 15~22.5kg/hm2。灌溉地区可节水 1200~1500m3/hm2,作物增产 35% 以上,净增产 1600kg/hm2 粮食。在旱地扩展应用,已发展为田间垄膜集水增效技术,提高了夏闲地的复种指数,成倍地增加了粮食产出率。然而,旱地作物地膜覆盖必须以一定的底墒增渗技术为前提。若播前底墒不足,地膜作物前期的早长早发会过度消耗土壤水分而造成中后期早衰。因此,必要的休闲地秸秆覆盖增墒入渗技术和田间垄膜微区集水措施是地膜作物健康发展的配套措施。在正常年型下,休闲期秸秆覆盖可增加土壤底墒约 50mm/hm2;田间垄膜 1∶1 的集水微区与作物等面积种植,可使一次有效降水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增加一倍以上,作物的水分生产效率达 22.5kg/hm2(冬小麦)和 27kg/hm2(玉米)以上。

农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仅是人类通过各种减耗增水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生育丰产的“微生境”内部调节控制技术而已。在大旱年型下,各种技术的相形见拙,使人们认识到半干旱区作物产量的降水潜力极限性,进而导致利用一部分荒山径流补充农田灌溉和利用一部分农田垄膜集水来保证另一部分农田作物高效生产措施的出现。

2.3 节时作用 时间的节约不仅在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所富集的科学内涵,在半干旱区尽快摆脱区域贫困,更是半干旱区社会经济决策者和生产经营者的一种责任,这个问题理应提到议事日程上。

2.4 节能作用 农村节能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改造节柴灶和通过区域外煤炭扶贫输入的形式,制止对荒山植被的乱垦乱伐。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实施,通过对荒山荒坡土地的农林牧综合发展和增加农田化肥等物质投入,以无机换有机,从而提高了区域的资源利用率和能量产出率。随着 90 年代农村经济收入的增长,太阳能利用和沼气能源的开发已成为改变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健康水平的共识,预计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和普及。

农业信息资源 篇12

一、腾冲县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背景

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边陲, 与缅甸山水相连, 国土面积5 845平方公里, 国境线长148.075公里, 县辖18个乡镇, 居住着汉、回、傣、佤、傈僳、阿昌等25种民族。腾冲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及水资源, 气候条件极为适合各类作物及林木的生长, 在境内显现出了十分明显的立体农业状况, 但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使全县农业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近年来, 腾冲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坚持走“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文化名县、旅游兴县”之路, 使全县经济社会步入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轨道。但由于腾冲县各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和农民文化素质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 城乡及南、北片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 仍然面临“读书难、看电影难、学科技难”等信息贫困的局面。然而,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这样的局面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腾冲县文化共享工程网络体系结构

文化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 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 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工程依托各级图书馆和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单位, 建立和完善以国家中心, 省级分中心, 市、县级支中心, 社区和乡镇、村基层服务点为主体的结构体系。

目前, 腾冲县文化共享工程网络体系结构已初步形成资源丰富, 技术先进, 服务便捷, 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已建成1个县支中心、12个乡镇基层点的网络体系, 2010年又将完成5个乡镇基层点的建设。腾冲县共享工程支中心内设中控室、电子阅览室、综合业务加工室, 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紧密结合, 实现图书馆自动化流通业务, 建设完成配置先进的公共上网场所, 为广大基层群众, 尤其是为青少年提供文化信息查询和绿色上网空间。同时, 对乡镇、村基层服务点进行培训、资源管理、资源下发、接收情况反馈意见以及进行统计、上报等工作, 在整个网络体系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心地位。乡镇基层服务点具有信息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种文化服务能力, 让广大农村群众能够及时、便捷、按需享用到丰富的文化、科技资源。

三、腾冲县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模式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网络体系将优秀的文化、科技信息资源传送到百姓身边, 丰富、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科技生活, 基本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科技需求,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不仅是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 而且让更多的人适应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同时, 在抵御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1. 服务群体。

文化共享工程是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科技权益得到保障的主要途径之一, 也是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科技服务的一项惠民工程。因此, 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对象包括城市居民、学生、老人、干部职工, 尤其是农民、青少年等广大群众。

2. 服务内容。

文化共享工程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 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科技积淀、现代文化信息资源以及具有各地文化特色内涵的优秀资源, 深入挖掘、制作、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 形成讲座、戏曲、图书、电影、视频、专题资源库, 内容涉及科普知识、农业技术、畜牧养殖、林业知识、养生保健、文化知识、少儿动漫、社会技能等等。通过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 实现优秀文化、科技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文化信息资源内容具有多样性、针对性、适用性的特点, 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别是电子阅览室绿色上网空间的开辟, 使农民能够与城市居民同步获取必需的公共文化、科技信息资源。

3. 服务途径。

腾冲县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通过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光盘等途径接收到大量的文化科技信息资源, 通过局域网将接收到的资源提供给广大群众查询与观看, 并通过移动硬盘、光盘、移动播放器等途径将资源下发到各基层站点及广大群众身边。各基层站点在接收到资源后, 利用移动播放器、投影仪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组织群众、学生观看。另外, 支中心及各基层点通过接入互联网, 使广大群众根据不同需要上网查询资料, 从而使文化共享工程的触角涉及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 使文化、科技信息传播的范围、传播的速度都有显著增长和提高。同时, 还通过增加、更新图书馆及村文化活动室的图书、期刊的藏量及种类, 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 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共享。

4. 服务方式效果。

腾冲县文化共享工程的工作除开展好电子阅览室阵地服务外, 不断探索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 服务功能在不断的扩大并不断的向外延伸, 围绕“三进一下”的工作思路开展服务工作, 即“进军营, 进学校, 进社区, 下农村”, 举行影视、科技、卫生、科普、广场舞蹈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 内容丰富, 成效斐然。尤其是2010年4月13日晚, 在腾冲县中和乡石坪村文化大院组织“文化共享助春耕”培训活动影响极大, 通过组织农民观看旱育秧视频技术, 邀请农业技术人员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现场指导、分析、讲解、答疑, 现场观看人数达80多人。次日, 由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指导旱育稀植节水栽培小秧管理技术。虽然今年我县各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 但由于农民得到及时有效的学习, 完成了育秧工作, 而且达到秧苗健壮、抗病、节水、节种20%~30%、分孽率高, 成活率高的效果, 在雨季来临时, 秧苗在最佳节令里得到栽插。通过开展理论和田间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训, 群众接受快, 易懂, 深受群众欢迎。这项工作已在全县普及推广, 农民将可以学会利用更多的科技知识, 只有技术进步了, 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才能加快。

经过不断总结和探索, 为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借助文化共享工程平台提升自我、获取知识, 提高文化修养, 满足进城务工人员对文化、科技信息的渴望, 与对农业信息、社会技能、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执著追求。在云南省腾冲县空港观光酒店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党支部、工会的配合下组织开展的“共享书香、快乐阅读”活动, 以积极创建学习型部门, 精心培育知型员工为目标, 组织企业职工200多人次收看系列视频专题讲座, 活动的开展深受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赞赏。

腾冲县还积极响应云南省文化厅关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 (以下简称“农文网培学校”) 建设, 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设备、人员、信息等资源, 创新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运行方式, 增强农村文化设施服务群众的能力, 达到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目的, 实现“文化乐民”服务农村、“文化育民”服务农民、“文化富民”服务农业, 从文化的层面上解决三农需求的文化、科技问题, 加强与农业科技人员紧密联系, 指导、培养实际操作应用。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 腾冲县文化共享工程在不断的加大培训投入力度的同时, 加强部门联合, 开展实用技术、文化娱乐培训, 从而, 方便群众简单、快捷的学习文化、科技知识, 一步一个脚印, 达到学一项, 会一项的效果。随着时间推移,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及修养得到不断提高, 经济收入也随之增加;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和经济待遇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吃酒、打牌的陋习逐步减少, 农村社会风气逐步好转。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率, 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 经济效益增长, 生活水平改善, 人民安居乐业, 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腾冲县情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EB/OL].http://news.qq.com/a/20071008/001907.htm.

[2]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EB/OL].http://www.ndcnc.gov.cn/datalib/opensts/2006/2006_07/opensts.2006-07-04.0600041619.

[3]共享工程提升云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EB/OL].中国文化报, http://www.wenming.cn/whhmgc/2009-06/22/content_16874271.htm.

上一篇:错误折射的美丽下一篇: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