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信息

2024-10-03

农业环境信息(共12篇)

农业环境信息 篇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产业发展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也影响着全国经济发展的水平。随着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农产品品种、数量日益丰富, 生产、加工、销售、出口等方面的技术信息、产业信息、销售信息、出口贸易信息等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 有条件、也有必要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将为农业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一、农业信息资源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一) 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农业将逐步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和信息农业。互联网下的农业信息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条件, 对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村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与保障作用。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将大大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生产、分散落后的经营模式, 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的实现。

(二) 农业信息资源可实现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对接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 农业技术信息交流逐渐增多, 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无论是种植业、畜牧业还是其他农业生产的产量都在不断地增长, 如果生产和销售信息不对接, 就会造成产品过剩或市场货源短缺, 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益和农业的生产经济效益。如果利用农业信息资源, 根据市场信息有计划、有目的地生产, 产销信息对接, 可避免出现产品积压过剩和货源短缺现象。例如, 有的地方由于农产品销售信息不畅通, 造成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积压滞销, 严重影响农民的种植效益;还有的地方由于不了解农产品市场动向, 盲目跟风种植, 带来某种农产品供大于求, 出现滞销积压, 2011—2012年山东省秋季大白菜、萝卜、生姜、芹菜等露地蔬菜因产量过大出现滞销, 许多菜烂在田间, 严重影响了菜农的收益。

(三) 农业信息资源是实现农业全球化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 农产品出口贸易量、出口额都在增长, 无论是生产经营者, 还是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农产品销售商都对农产品交易信息有着迫切的需求。例如2010年韩国大白菜生产因干旱减产, 在韩国一棵大白菜卖到70元人民币, 此信息一发布, 国内销售商、出口商纷纷收集大白菜, 生产者则提高大白菜价格, 大白菜生产者、销售商、出口商都能从中获利。可见, 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必须充分做好农业信息的有效整合、及时发布、快速传递, 才能减少生产者、加工企业、销售商等各环节的盲目性,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为农业经济实现全球化服务。

二、网络环境下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

(一) 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与传统的图书资料信息传递相比, 网络信息的传递具有快速、容量大的特点, 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无论在哪儿, 只要有互联网, 并且实现了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 就能打开浏览相关农业信息, 方便、快捷。例如, 国外需要大量的中国牛蒡加工产品, 只要从网上浏览一下, 就能了解哪些国家、需要多少、价格如何等等信息, 可有针对性地组织货源做好出口贸易;有的生产者, 生产了大量的蔬菜 (如黄瓜、茄子、土豆) 待售, 只要在网上发布存货的地点、存货量、价格等, 就能找到合适的买家——蔬菜货架期短, 如果产品积压, 就会腐烂, 快速销售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再如, 有的地方病虫害大流行, 技术信息不畅通就会造成很大损失, 如果了解防治技术的人可把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公布在网上, 实现农业技术资源共享, 就能及时控制病虫害, 把损失降到最低。因此, 当今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资源共享。

(二) 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在我国, 把农村建设好是实现全民小康的关键。但是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地方信息不畅、闭塞, 缺乏有效的互联网络建设, 更谈不上信息共享了, 如种植业、畜牧业, 因信息沟通不畅, 导致盲目种植养殖的产品积压滞销, 也有的因技术信息掌握不好, 种植养殖的产品产量低, 产品质量不过关, 卖不上好价钱, 影响了生产者的收益。因此,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重视农村互联网的建设, 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加工信息、市场销售信息的有效共享, 改变农村信息闭塞、信息资源匮乏的局面。

(三) 可提高信息资源的整体效益

目前重点是要避免农业信息资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以尽可能小的投入发挥尽可能大的农业信息资源整体效益, 使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科学化。如农业信息网建设, 无论是全国的、还是地方的, 都是一个格局, 大而全, 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概括, 没有特色。如果把现有的信息资源科学整合, 建立农产品信息数据库,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费用, 能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整体效益。

三、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一) 农业信息涵盖的内容

根据山东农业信息网的定义, 农业信息的内容主要有政务信息、农业咨讯、办事互动等。

政务信息包括:各地区的农业、机构职责、行政通知、公示公告、招标采购、应急管理、纪检监察、人事职称、财务管理、法律法规、惠农政策、党建工会等。

农业咨询包括:聚焦三农、工作动态、地方动态、规划计划、生产管理、科技教育、质量管理、品牌监管、品牌农业、外经外贸、生态能源、信息市场、实用技术、产业化、农村经济管理、扶贫开发、劳务经济、专家观点、价格行情、市场分析、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民主法制、村居建设生活消费等。

办事互动包括:业务系统、行政许可、信息公开、在线访谈、下载中心、农业统计、厅长信箱、纪检信箱、咨询信箱、农业影视、视频点播、网上论坛等。

此外, 农业科研领域里还包括农业科研研究的动态、农业成果转化等信息内容;农机、畜牧领域里还包括农机、畜牧的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时代的变迁, 农业信息的内容会不断地变化、完善和丰富。

(二) 充分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要实现网络环境下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就必须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网络应用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语言的识别、软件安装、运行环境调试、基本操作、基本概念、农业信息学与Perl语言概述数组、应用文件与文件夹操作、二维数组与hash表及应用、常用函数及子程序常用农业信息数据库与软件简介Perl程序Bioperl、CAPN应用、农业数据库应用程序的编写等知识。

(三) 加强农业信息管理合作

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实现共建共享, 主要是数据库建设的合作。农业数据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群体参与。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牵头建设的农业数据库体系已形成, 不但引进国外农业数据库, 还建立了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 农牧渔业获奖成果数据库, 为广大用户提供定题检索和回溯检索服务。科研单位建立的专业性数据库有:中国畜牧文献数据库、水产数据库、热带作物科技文献数据库等。这些专业性数据库与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引进、自建数据库已形成一个农业数据库网, 其它科研院所也可以通过远程联网共享这些数据资源。

(四) 更新观念, 实现共建共享农业信息资源

要实现共建共享农业信息资源, 首先, 必须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需要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才能实现。同时要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不同系统、不同地区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先进经验, 特别是CAJIS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通过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使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次, 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文献信息传递服务网络系统, 如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全文期刊数据库等。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快捷, 双向互动, 网络环境的形成, 提高了图书机构文献信息的可知性与可传输性。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整个社会信息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 利用异地成员馆的信息资源, 广泛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使人们传统的资源观念不断更新。传统的资源共享主要是通过人工协调, 建立一些人工协作网, 实现有意识的共享。例如:馆际互借, 互补余缺, 而时下的资源共建共享, 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环境和数字化基础上的无意识的共享。

四、结语

未来农业信息资源可源于这种思想和做法, 建立自己的共享模式:全国性地方性农业信息中心, 以及各教育和科研单位的图书馆, 通过一定方式, 遵循一定规范, 把单位的现有农业信息实现网上开放, 方便广大用户使用。同时, 通过互联网, 利用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 获取其他上网计算机上的农业信息资源, 实现各行业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总之, 现代互联网的发展, 推动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源共享已不再局限于一个系统、一个地区、一个城市, 而将遍及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对我国农业的科学、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桐, 黄晓霞.网络环境下甘肃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1 (9) .

农业环境信息 篇2

一、农业环境的概念

农业环境是指农作物、林木果树、畜禽及鱼类等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的总称。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环境质量恶化等农业环保问题日益突出。

二、农业污染的来源

主要有二类,一是来自农业外部的污染,主要是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污染,居民生活废水、垃圾、出行(汽车)废气的污染,及经济活动(土地开发、矿山开采)等对农业大气、水体、土壤造成的污染,这类污染主要导致镉、砷、汞、铅等重金属污染。二是来自农业自身的污染,主要是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单一施肥,垦荒、过度放牧、耕作对植被的破坏,及农业废弃物处置不当的污染。过量使用农药,作物及土壤残留量高,生物链累积、浓缩,危害人类健康;过量施肥,造成水体氮、磷含量高,富营养化,藻类繁殖快,水体缺氧,影响鱼类生长;长期单一施肥,造成土壤硝酸盐累积、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地力下降。

三、防止农业环境污染的措施。

1、发挥自然界的自净能力,塘、库、池、湖泊及土壤等都有自净作用。

2、维护生态平衡。森林、草原、水土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度耕作、放牧。

3、耕作措施。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撒施石灰、磷酸盐、硝酸盐可抑制重金属的吸收。

小资料:全球公害的环境问题——塑料“白色污染”

危害:污染环境,难降解,自然状态下降解需100—200年,环境压力大;易燃物,火灾隐患。处理:卫生填埋、高温焚烧、回收再利用。

农业环境信息 篇3

关键词:欧盟农业与环境借鉴

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调整与改革

(一)1992年改革

为了协调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立场,1992年6月,欧盟农业部长委员会正式采纳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方案,开始对其共同农业政策进行系统的改革。关键的变化表现在从过去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的机制过渡到以价格和直接补贴为主的机制。其改革目标是:通过降低价格支持水平保障欧洲农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控制农产品生产和财政预算开支的过度增长,进行国土整治和保护环境等,促进农村发展。

CAP的改革方案覆盖了欧盟75%的农业生产,因此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盟在解决农产品过剩和财政负担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欧盟国内农业支持水平仍然位居世界前列。从数量上看,出口补贴最多的产品是粮食;从价值上看,出口补贴最多的产品是牛肉和奶产品。以下实际补贴较多的产品依次为:水果和蔬菜、糖、其他奶产品、牛肉。较多依赖补贴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奶产品和肉蛋产品,包括:其他奶产品、乳酪、脱脂奶粉、蛋、牛肉、禽肉等。补贴较多的产品通常也是其拥有较大国际市场份额的产品,显然,这会对粮食、奶产品、畜产品和园艺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有不同程度的扭曲作用。

(二)2000-2002年改革

为了面对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农产品贸易谈判要求,特别是来自美国等国家的压力,1999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2000年议程》,强调对农业政策进行更为彻底的改革,提出建立欧洲农业模式,将共同农业政策转变为“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根据这一议程,欧盟确定将2000-2006年的农业预算支出按1999年价格计算冻结在每年405亿欧元的水平上,同时分步骤、分阶段地削减对主要农产品的价格补贴。谷物和其他重要农作物的支持价格降低15%,其后是否继续削减视市场条件决定;播种面积减少10%,损失的50%由欧盟补偿;牛肉支持价格将分三个阶段降低20%,同时通过提供直接收入补贴的方式补偿饲养者85%的损失;奶制品配额制度将继续执行到2006/07市场年度,分配给经济落后地区的配额将扩大,分三步将支持价格降低15%,农民收入损失的65%由欧盟补偿。通过结构基金支持基础设施差、劳动力技能水平低的相对贫困地区的发展,对生态脆弱地区和植树造林提供补贴,减少有害肥料和农药的施用。实现农业多种经营,维持农村活力,增加农村就业。

《2000年议程》是共同农业政策问世40年来步子迈得最大的一次改革,影响也极为深远,一是促进了欧盟农业经济在朝着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二是有利于新成员的加入,对WTO的谈判形成一个开放的有利局面;三是突出了非贸易关注和农业多功能对整个欧洲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包括支持就业、环境保护、保护消费者利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对乡村发展也采取了一些新措施。

共同农业政策作为欧洲一体化的基石,在促进欧共体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及欧盟内部环境的变化使共同农业政策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农业政策与环境问题、竞争政策、贸易政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它们都将置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调控之下。

(三)2005-2006年改革

1、改革的内外部原因

(1)从欧盟内部存在的问题来看,有一些是影响共同农业政策演变的重要决定因素。一个是环境问题。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欧盟的农业发生了巨变,但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土质的严重下降,过度的使用土地降低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地下水被农业生产使用的化学物质污染,由于农业生产周围环境的变化导致一些自然物种的消失以及生物多样化的减少等等。所以,如何使欧盟的农业发展和环境相协调,维持现有的环境以及保护现有的自然遗产,在共同农业政策中纳入对环境有利的规章制度,是未来一段时间急需解决的问题。

(2)是由欧盟再次东扩引出的新老成员国的利益协调。2003年1月欧盟提出CAP改革方案。6月,各国农业部长会议经过多次讨论,对该方案最终达成了一致。这个方案突出了三个优先,即把农业生产的质量放在优先地位;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地位;把农业食品安全放在优先地位。此次欧盟农业改革步骤在2005年起分阶段推进。但是具体实施起来有不少困难。因为从2004年5月起,东欧十国已陆续成为欧盟的新成员,欧盟成员国从15国增加为25国,领土面积扩大23%,总人口达到4.5亿。但是,此次加入欧盟的新成员国中多数国家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也较低。欧盟的农业人口和农村面积因此而扩大,农村的发展、农产品的供给以及农民的收入差距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从预算的角度来看,欧盟东扩对原有欧盟成员国产生两方面的直接影响:一方面,现有成员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将下降10%-15%;另一方面,对新成员国的净预算转移每年约为50-100亿欧元。而且,这些新成员国对农业补贴提出各种要求。在欧盟扩大的初期,相比老成员国,新成员国获得的利益或许会更多些。欧盟原成员国的农民及农业利益集团会因为农业补贴这个“蛋糕”被瓜分而产生抵触情绪。

(3)应对来自WT0与贸易自由化的挑战。乌拉圭回合以来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使欧盟的高国内支持与出口补贴备受美、澳和加拿大等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批评和指责,并导致了与贸易伙伴之间不断的严重冲突与纠纷。在2001年11月份的多哈会谈中,欧盟更是遭受了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农产品出口国要求其削减和改革农业补贴的巨大压力。欧盟CAP也受到来自内部其他经济部门要求改革的压力。毕竟欧盟的农业只占GDP的2%,欧盟也不可能因为农业而妨碍其从WTO获利的机会。为了相互妥协,顺应贸易自由化的要求,欧盟在农业政策制定中不得不考虑来自外部贸易谈判与内部其他经济部门的压力。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在新一轮谈判中维护其农业地位,增强谈判能力。

2、改革内容:核心内容是直接补贴方式的变化,把挂钩的直接补贴改革为脱钩的直接补贴,将蓝箱支持转变为绿箱支持

(1)改革直接补贴方式:新方案提议建立与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单一农场补贴”制度。欧盟的直接补贴政策1992年开始实行,作为降低支持价格的补偿。“2000年议程”进一步将谷物的支持价格在两年之内降低15%,同时提高了直接补贴。上述的欧盟直接补贴政策虽然与当年的价格无关,但

是却与当年种植的产品类别和种植面积有关,属于对生产和贸易具有直接扭曲影响的政策。由于政策实行过程中对生产总量进行了限制,因此,属于蓝箱政策。

按照新的改革方案,原则上取消以上补贴,代之以“单一的农场补贴”。每个农民获得的补贴额将根据以2000——2002年为基期的情况确定,与当年种植的作物种类和面积多少无关,将不再属于扭曲生产的政策,从而可以归为绿箱政策。

新方案提议以农民在2000-2002年收到的补贴总量作为参考,对现存不同市场组织下的绝大多数的补贴纳入单一农场(不挂钩)支付体系中。并将每个农场有资格享受的补贴总额(支付资格)划分为几个部分,以便在农场被部分出售或租赁时,补贴可以随之转移。与以前的不脱钩的直接支付补贴相比,通过脱钩形式补贴农民收入的产品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耕作物、牛肉和小牛肉、牛奶和奶产品、绵羊和山羊、淀粉薯类、颗粒豆类、水稻、种子与干饲草类。

欧盟农业支持政策转变的轨迹是从市场价格向生产者直接补贴转变,并逐步从挂钩的直接补贴向脱钩的直接补贴转变,使直接收入支持(脱钩与不脱钩)在补贴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共同农业政策的预算费用负担也逐步由食品消费者转向纳税者。

(2)稳定农产品市场政策。在以上补贴政策之外,欧盟继续执行以前的市场稳定政策。谷物保留现行的干预(保护)价格,基础干预价格不变,仍然为每吨63欧元。支持价格仍然实行季节变动,但是每个月的增加幅度减少一半。此外,对蛋白作物、能源作物、硬粒小麦、淀粉马铃薯、干燥饲草、稻米、坚果、奶制品等产品的支持价格、补贴方式和水平,也都做出了一些调整和改变决定。

(3)加强对环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的要求。新方案进一步强调了对环境等标准的建设和关注,规定各项补贴政策包括单一补贴政策,尽管可能不再与生产挂钩,但是却与遵守环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等方面的法规要求相联系,称之为“交叉达标”要求。这种交叉达标要求也可以用于保护一定的农村自然景观。如果农民没有能够很好地达到有关的要求标准,则视情况按比例削减给予该农民的直接补贴额。

(4)建立新的“农场咨询系统”。这个系统是分阶段建设的,其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提供如何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有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的咨询服务。农场审计部门将定期地对农场投入物的投入水平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符合有关的环境、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要求。

(5)加强农村发展。欧盟用于促进农村发展的资金将大幅度增加,用于促进农村发展的措施范围也将扩大。这些规定从2005年开始实行。至于具体的措施,则由成员国或者地区政府决定。主要有四个内容:.鼓励农民生产高质量的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支持农民按照欧盟标准进行生产;对实行高标准动物福利的农民实行补贴增加对年轻农民进入农业所进行的投资补贴。

(6)引入强制性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削减对大农场的直接支付补贴。为了改变补贴不平衡的分配格局,欧盟决定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采取不同的削减办法。新方案提议,对于直接补贴收入在5000欧元以下的农民免除调整,对于补贴收入额在5000欧元以上的农民按级别逐年递减。对于领到补贴在5001-50000欧元的农民来说,2007年削减幅度为1%,以后根据年补贴规模逐步递增削减,2013年达到12.5%的最大削减幅度;而对于领取补贴在50000欧元以上的农民,2007年削减幅度为1%;以后根据补贴规模逐步递增削减,2013年达到19%的削减幅度。据测算,此项措施每年可节省12亿欧元的支出。这些资金大部分将根据各成员国的农业土地面积、农业就业人口和按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DP值进行再分配,以满足农村发展的具体需要。

二、对山东省的借鉴作用

(一)借鉴欧盟农业补贴措施,遴选补贴重点,加大补贴力度

在农业补贴中,调整补贴结构与增加补贴数量同等重要。要根据国内外农产品的竞争态势,努力使补贴结构合理化,突出补贴重点,提高资金补贴效率。一是重点补贴优质化、专用化农产品、绿色产品以及精深加工的农产品生产;二是农业投入品以良种和节水型灌溉中的水电费补贴为主,其中良种补贴又要向大豆、玉米、小麦和棉花倾斜,以降低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三是对受冲击较大的粮棉油糖等敏感性农产品主产县的中低收入纯农户和一兼户进行补贴四是以贴息贷款和直接补贴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方式,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收购、加工和销售活动。

(二)有选择地引入绿箱中的收入补贴政策

1.减免受冲击严重的粮棉油糖等农产品主产区、贫困地区以及受灾地区有关农产品的税收和村提留、乡统筹费。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由此发生的财税收入减少额,由政府转移支付解决。

2.建立农业保险补贴制度。第一,重点对粮棉油糖等敏感性大宗农产品,以及畜禽、蔬菜和水果等主要出口创汇产品进行保险补贴。第二,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重点对市场和生产风险高的棉花、大豆等大宗农产品及我省农业主力创汇的畜禽、蔬菜等进行补贴。

(三)将粮棉流通部门的黄箱保护价收购资金,转为直接向低收入农业生产者发放的绿箱收入补贴

(四)充分利用微量标准允许的黄箱补贴,重点加大特定产品的补贴力度

可将小麦、玉米、大米和棉花这些特定农产品的化肥、农药、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根据农民出售给政府的数量,凭发票直接领取补贴,然后在市场上自由采购。

(五)注意欧盟贸易壁垒的设置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冲击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目标包括保护生态环境和动物生存环境,保证食品安全。为达到这一个目标,从2004年开始,欧盟正式禁止320种农药在欧盟的销售,其中涉及中国的农药产品多达60余种。由于这些农药广泛用于我省种植业,欧盟贸易壁垒对我省农产品出口影响巨大,对水果、蔬菜、谷物等多种农产品出口欧盟构成壁垒。

(六)发展出口优势农产品,培植和打造品牌农产品

山东省有许多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种养技术的优良农作物和畜禽品种,以及用这些优良品种的产品加工的名优食品。因此,做大做强这些土特名优产品,打响特种牌,是我省参与国际竞争的对策之一。如寿光近几年培育了如“乐义蔬菜”、“王婆香瓜”、“荣名葡萄”、“寿光大葱”等知名品牌,有的已打入国际市场。“王婆香瓜”无形资产被上海新世纪服务公司评估为3.3亿人民币,已成为该镇的支柱性产业,每年大量出口。

(七)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

食品安全是土特名优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非常重要的一道坎。跨越这道坎的有效办法是按照国际食品法典标准组织生产,用安全无污染、富营养、高品质的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占领欧盟市场。山东省有充分的人力资源,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可发展有机水果、有机蔬菜、有机茶叶、有机粮食等多种有机农产品。欧盟国家的消费者均十分欢迎有机农产品,这为我省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八)发展农业,但更要重视保护环境

农业环境信息 篇4

当今世界, 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在全民信息时代, 如何获取、处理和保护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及互联网的广泛覆盖, 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发展, 对国家的富强, 乃至世界的格局都有着强大的影响。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许多专用的信息网络, 比如金融网、公安网、教育网等。我国的农业发展更是紧跟时代步伐, 广泛应用了现代网络信息化技术。

网络信息的发展虽然使得地球成为一个大村落, 极大地便利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但另一方面, 由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相对薄弱与不完善性, 在信息的储存、应用、传输的时候较容易被干扰、遗失, 甚至被窃取、破坏、删改和伪造, 失去原有的真实性。因此, 构建安全的网络信息体系才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基本要务。

2 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安全环境分析

2.1 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安全环境

信息安全, 从本质上讲就是信息在网络上的安全, 一般认为信息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 保证在网络环境里信息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以及使用性。威胁网络信息安全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来自计算机系统自身和网络内部结构的, 如设备、硬件等自然老化、损耗, 网络内部的安全架构不完整或安全机制缺失, 系统运行差错等原因引起的;另一方面主要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构成的威胁, 其中人为因素包括人为意外事件、敌对势力攻击、各种网络犯罪,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一些常见自然灾害和环境、场地的变化, 电磁辐射或干扰等因素。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覆盖, 国内的信息网络安全发展明显滞后于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当前网络氛围下, 主要有两个方面对我国的农业网络信息安全造成威胁。

2.1.1 内部威胁

在不断扩大的内部局域网中, 接入的计算机数量不断增多, 善意的使用、恶意的攻击、木马病毒程序等都连入农业信息系统, 导致农业信息系统的专用服务器的运行风险不断增加。如:1999年发生的“千年虫”网络病毒事件, 造成信息、金融、商业、农贸和交通等领域巨大的损失, 还有台湾人陈盈豪编制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CIH”病毒, 通过互联网传输入侵并破坏了许多计算机服务器, 造成大量的信息、数据和硬件设备损失[1]。农业信息系统里存储着重要的数据、珍贵的档案或历史纪录, 这些存储不论是对国家农业部门, 还是普通的农业用户, 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被破坏、篡改或是丢失, 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轻则辛苦积累起来的数据化为乌有, 重则直接影响到农业相关部门的科研和生产, 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2]。

2.1.2 外部威胁

如对信息网络实施辐射截取;冒充系统的组成部分和授权用户;为安全控制设置旁路;利用系统漏洞窃取信息, 植入后门程序等黑客技术。连入国际互联网以后, 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面对的不仅是来自全球的善意、恶意的攻击率提高, 同时也对我国的农业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带来严重的挑战, 少数国家或是别有用心的个人, 会趁机利用网络漏洞植入后门程序, 对我国的农业信息进行监控, 收集窃取农业资源情报;或是发布虚假信息煽动诱导农户, 破坏农业产业链条的完整。如2010年, 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的政府网站中, 被攻击篡改的政府网站比例达到10.3%即全国有约1/10的政府网站遭遇了黑客的攻击和篡改, 篡改量比2009年上升67.6%。2013年1月1日至2月28日不足60d的时间里, 境外6747台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控制了中国境内190万余台主机并植入后门程序, 其中位于美国的2194台控制服务器控制了中国境内128.7万台主机。2014年仅1月份, 被篡改了网站数量为6613个, 其中被篡改政府网站数量为542个;境内被植入后门的网站数量为6007个, 其中政府网站有208个。这些被篡改的网络信息资源主要集中在金融、军工、化工、农业、科研等国家基础性领域的网站[3]。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由此可见一斑。因此, 发展健全信息网络化的同时, 更应该加强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农业信息网络是否安全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起脚点和落脚点, 是国家战略资源的有力保障。

2.2 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安全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网络作为国家的基础性网络信息平台, 是我国人民的衣食之源的信息网络, 较好地利用它能为快速发展农业提供帮助, 为大量的农用生产资料提供广阔的市场, 更高效便捷地为工业提供原料, 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劳动力, 其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国民经济的基础”。然而我国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安全措施还不够完善, 存在安全问题:首先, 虽然近年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很快, 架构了很多新型安全模式, 但相当一部分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得比较早, 在建立之初不够重视其自身的安全性, 或是受当时技术水平所限, 即使考虑了信息安全问题, 也仅是把网络安全机制混同于物理上的安全机制上。因此, 随着网络的广泛覆盖, 这种物理安全机制相对于高速发展的网络现实环境来说是滞后的。其次, 有相当一部分计算机使用的用户协议, 比如TCP/IP协议, 在制定协议时没有把安全问题考虑在内, 导致在沿用至今的网络协议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无法和当前的农业信息网络安全要求同步[4~6]。第三, 农业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它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 这也限定了它的安全性主要依赖于信息加密、网络用户身份鉴别、存取控制策略等技术手段[7], 而我国的相应技术手段, 还有待强化和提高。

3 信息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当今世界, Internet把大部分的计算机都联到了一起, 使我们能互联互通, 所以信息网络安全的实质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 我国的信息安全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 取得了许多新的重要成果。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内容也十分广泛, 它从特殊防卫变成了一种非常普通的防范。现阶段, 构建任何网站时, 信息的安全性都会被重点考虑。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一般分为三类:物理上的、逻辑上的和政策上的。

3.1 物理安全防护措施

物理安全是保护信息网络的设备、设施、介质和信息的安全, 免遭环境事故、自然灾害和人为物理行为导致的破坏和丢失。设备和环境的安全主要是防盗毁、防电磁信息辐射泄漏、防线路信息截取、防电磁干扰、提升网络系统维护人员安全意识、保护电源等。媒体安全主要体现在媒体介质本身的安全。

3.2 逻辑安全防护措施

首先设置防火墙, 防火墙是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联接的初道屏障, 网络防火墙监控着设备上所有流入和流出的网络通信, 它会对流经的信息进行扫描并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 根据安全级别决定内外网络之间是否联接, 同时滤掉一些恶意攻击指令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进入内部网络, 保护内部网络资源和操作环境的安全。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使现代防火墙的功能更加多样, 更加强大, 已经具有用户认证、全面防止病毒与黑客侵入等多项功能[9,10]。此外, 还可以运用有“二道安全闸门”之称的网络预警技术, 它能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前提下监测网络, 对内部、外部的恶意攻击有很强的甄别能力, 能更好地为网络提供实时保护[11,12]。

其次是病毒防治。在因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中, 占76%的是由计算机病毒造成的。病毒主要有网络病毒、蠕虫病毒、特洛伊木马、电子邮件炸弹等形式。用户通过网络下载的Java和ActivX组件以及接收的Email等是它们的主要的传播途径。防治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在服务器上装载防病毒模块, 安装杀毒软件, 定期或随机为计算机扫描杀毒, 或者在计算机上安装防毒卡和防病毒芯片等方式进行[13]。

第三是数据库信息保护。这也是最根本的方法。数据库信息的安全防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密码账号的安全策略等级;二是数据库日志的记录;三是进行存储过程的扩展;四是协议加密及TCP/IP端口探测、IP限制;五是及时安装补丁程序, 保障数据库信息的安全。信息加密是把信息网络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命令等数据转换成密码形式, 并以这种形式在网上传输, 即使信息被人截获后也不能读懂其含义。信息网络常用的加密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三种。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端至端加密的目的是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提供保护;节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保护。

第四是加大政策 (法规) 的制定。面对网络安全存在的危机问题, 除了应用网络技术手段加以防范外, 还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立法工作。在“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维护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这一总原则的指导下, 进一步强化网络的安全管理, 出台细致的网络行为规范, 严厉打击网络不法行为, 提升网络用户的道德素质, 建立良好的网络信息使用氛围, 同时还要制定统一的信息交换机制, 规范农业信息的采集、分类、加工和发布标准, 确保农业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广泛适用性, 使海量的农村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和利用。

4 结语

在当今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环境下, 在纷纷扰扰的复杂国际局势下, 信息网络发达与否成为大国实力的体现, 信息的保护与窃取的角逐也日渐激烈。对农业信息这样的基础性信息资源的收集与保护必将成为重点, 网络的安全是确保农业信息安全的前提。只有载体安全了, 农业信息储存、传输、应用才是安全的。当然, 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 信息网络提供的服务越多, 安全系数就越小, 解决了旧问题, 随着新功能的出现, 新的安全问题就会随着出现[14]。因此, 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安全因素, 制定合理的目标、技术方案和相关的配套法规等, 让广大农民通过信息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 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发展,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摘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安全环境和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关于农业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基本构架及防护的几点策略, 以便更好地确保重要农业信息在网上传输的安全性。

广西农业生态环境 篇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西经历了一些生态恶化问题,比如水土流失造成地力衰退,农田受损毁,以及工业“三废”的直接排放和化肥农药的滥施滥用,城市生活废弃物的排放等,这些不仅使环境受到污染,也使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广西很早就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广西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发展。从1987年开始,广西每年都在六●五“世界环境日”进行农业环保宣传,从不间断。1986年7月,自治区农业厅开始起草《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环境保护条例》,1995年5月,该条例由自治区自治区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公布施行,为依法保护环农业环境,防止“三废”污染农业环境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6年广西制定城镇建设用地和乡村建设用地的地方规章,以立法形式建立基本农田制度,保护广西耕地资源。为培养地力,提高耕地肥力,广西农业部门大力实施中低产田地改良、沃土工程建设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0年代中期以来,广西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进行工业废水、废气、废物的治理。90年代初期,广西加大农用塑料薄膜清理回收工作力度,有效防止残膜碎片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

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加大力度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从2003年起,广西农业部门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三农”工作,转变思想,调整重心,按照“大生态、大产业、大循环、大发展、快致富”的思路,提出并组织实施“生态富民十百千万工程”。工程的建设内容是:每年在10个以上的县(区)、100个以上的村镇、1000个以上的村(屯)和10000个以上的示范户中实施先进适用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创建和扩大生态农业优势产业,实现生态富民目标。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专题 篇6

一、考纲解读(表1)

二、考点层析

考点1:农业的区位因素

【疑难突破】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它们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表2。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主要是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图1所示。

3.农业区位的选择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一般说来,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

(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它信息确定各地气候特征;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各地地形特征;再确定宏观的农业发展方向,如我国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主要发展种植业,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则主要发展畜牧业,山地丘陵一般发展林业,也可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如表3。

(2)小范围地域的农业区位选择思路。从小范围地区来看,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具体的农业生产类型,按图2思路进行选择。

考点2 :农业地域类型

【疑难突破】

1.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方法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如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有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如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还有混合农业。

判断一个区域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关键是看该区域的生产对象和生产目的,建立“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如表4。

2.农业地域类型的评价方法

评价某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般从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优势、生产特点、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思考,注意生产条件与特点、问题与措施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三、图像突破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图的判读

【图型解读】

常见的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图有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如图3)和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征示意图(如图4)。

【判读方法】

1.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的判读

这类图主要反映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状况,判读时要抓住农业地域类型与地域分布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准确分析。一方面根据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判断每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所在的主要国家、主要地区的分布位置和范围;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判断该地应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

2.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征示意图的判读

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征示意图(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和比重示意图、生产结构示意图、生产联系示意图、景观图等)反映的是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征。判读时关键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主要比较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在外部景观特征和内在生产上的差异,从而抓住每一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别点,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准确判断和分析。

四、思维建模

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评价

【典例精析】

(2013年全国大纲卷)阅读图5和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评价轮台种植瓜果的自然条件。

解析:农业自然条件评价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考虑,涉及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四个方面。由图可知,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轮台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从等高线看,轮台位于冲积扇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

答案:地处高山山麓洪(冲)积扇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沙漠边缘)气候干旱,日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地下水)可供灌溉。水源(宝贵)是制约瓜果种植规模的主要自然条件。

【以例得法】

1.分析思路

农业区位条件包括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评价该类问题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只要求答出有利条件或指出区位选择的原因,常见设问词有“分析”、“说明”、“归纳”等;第二类,针对特定区域,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其区位条件的特点和表现,常见设问词是“评价”;第三类,先选择对某种农业生产活动的支持或反对态度,然后阐述理由,常见设问方式是“你认为……,说明理由”“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等。常见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问题的思维切入点如表5所示。

农业环境信息 篇7

电子商务是指所有利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来解决商业交易问题, 降低产、供、销成本, 开拓新的市场, 创造新的商机, 通过采用最新网络技术手段, 从而增加企业利润的所有商业活动。其实质是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信息化过程, 但却不是简单地将过去的工作流程和规范信息化, 而是依靠新的手段和条件面对旧有的流程进行变革的过程。电子商务平台是建立在Internet网上进行商务活动的虚拟网络空间和保障商务顺利运营的管理环境;是协调、整合企业相关的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有序、关联、高效流动的重要场所。企业可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网络基础设施、支付平台、安全平台、管理平台等共享资源进行有效、低成本地开展自己的商业活动。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正是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建设的服务于涉农企业和农业示范户及普通农户的电子商务平台, 有效地增加了涉农企业以及农户的收益, 是实现农业信息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 建设适合涉农企业, 尤其是农业示范户和普通农户的信息服务平台对我国实现农业信息化和农村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仍然不能迅速、廉价地获取急需的农业信息和知识, 辽宁省沈阳市方巾牛村也是如此, 尤其是管理区和农户居民区, 即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方巾牛村共有8 0 1农户, 蔬菜出口产业基地为4.3万亩, 计算机覆盖率达到5 0%, 但利用计算机获取高效农业信息的农户却不到3%, 可知网络根本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农民自身受教育文化程度较低, 不能很好地利用计算机及时获取所需信息;另一方面是信息来源渠道的分散性, 信息资源布满了整个网络, 让农民不知从何找到自己急需的信息。要突破这一问题, 核心是针对农民切身需要, 建立适合其有效便捷地获取自己急需的农业科技信息的平台, 且无需花费巨额费用。

二、实施信息服务平台的具体方案

针对农民自身的具体情况, 定制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 专门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朋友服务, 并将此服务平台应用于农业经济区, 由专人负责管理。平台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农民及涉农企业之窗。

农民及涉农企业之窗为其提供了自己的网站空间, 农民或企业可通过自己的空间发布产品的文本、多媒体、图片等信息, 并将其传送到公共信息平台或被定制的专家咨询室, 也可查询回复信息, 定制自己所需的信息。

2. 农业专家咨询室。

农业专家咨询室专门为文化程度较低的普通农户开设的信息服务平台, 具有人性化的设置, 农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在信息服务平台获取有效的信息, 对于文化程度较低, 不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的农民, 可提供网络视频和语音聊天的方式, 将自己的问题通过网络与在线农业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对于没有计算机设备的农民, 可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得到所需的信息。保障了农民自身对农业知识和信息的掌握, 确保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计划。

3. 农业专家系统。

农业专家系统与农业专家咨询室不同, 农业专家系统 (又名农业智能系统) 更倾向于农业示范户和涉农企业以及乡镇经济区。它是运用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技术, 并集成了当地地理信息系统、信息网络、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知识发现、优化模拟、虚拟现实等多方面高新技术, 汇集农业领域知识、模型和专家经验等, 采用合宜的知识表示技术和推理策略, 运用多媒体技术并能以信息网络为载体, 向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咨询服务, 指导科学种田。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农业专家系统, 对提高农业科技文化素质, 就地培训基层农技人员, 促进农业科技体制现代化,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改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信息化转变, 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用户可通过专家系统输入自己所需的农业信息和知识, 系统通过推理、规划、设计、思考和学习等思维活动做出决策, 解决提出的问题, 并将其存入系统中, 同样的问题再次被输入时, 可以直接得到所需的解答。用户也可通过专家系统定制短信服务, 系统会自动将与农业有关的信息 (如天气情况、预防措施等) 以短信的方式发到用户手机中。

4. 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系统。

协同电子商务系统是一个建立在商务平台上的互联网节点, 能够把不同的企业聚集到一起进行商务活动, 一个电子商务平台通常把买卖双方汇聚到一个虚拟的中心市场上, 被聚集到一起的还包括金融组织、物流企业以及税收和行政管理等政府部门。它也相当于一个交易平台, 支持不同企业或组织间的一切与交易和互动相关的活动, 而且还使得企业相互之间在设计、开发、生产以及最终产品在供应链上的分销方面实现合作, 在电子商务交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是联系着买卖双方的桥梁纽带, 并给双方带来了高效的经济效益。

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系统是专门为农户以及其他涉农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平台, 农户以及其他涉农企业之间可通过交易平台查询各自所需的销售商和供应商, 通过双向选择进行网络交易和洽谈业务, 既节省了时间, 又降低了交易成本, 并能及时地了解到市场供需变化的信息。

三、结论

综合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区推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并通过电子商务的优势在我国农村由点到面地逐渐推广, 成为专门为农民服务的定制网络信息平台, 与此同时也需有关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 才能使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 进一步促进农村现代化体系的形成。

摘要:针对辽宁省沈阳市方巾牛村农业生产流程及管理中信息滞后的问题, 提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实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杨顺勇:电子商务 (第二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农业环境信息 篇8

农业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农业信息服务在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农业相关部门开始重点致力于研究如何发展多渠道服务的模式,包括应用多种用户交互方法,提供多种服务接口来拓展农业业务空间以及利用信息技术降低渠道服务成本。然而随着服务渠道以及最终用户设备种类的增加,也给渠道服务增加了巨大压力,如何以一致方式提供相同的服务成为农业信息部门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多渠道服务的业务收益与面临的挑战

丰富的服务渠道发挥多渠道配合服务能力,是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许多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多渠道战略对取得成功的重要性。通过多渠道服务战略,能够使得企业灵活应变,并支持自动、一致和透明的流程。通过实施多渠道服务,能够实现如下战略目标:

1) 利用现有的产品与服务,快速组合出面向客户的新产品与服务;

2) 在向客户提供产品服务的全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渠道活动的记录,实现跨渠道的营销活动,实现对客户动态信息的跟踪;

3) 新产品面向所有渠道统一部署,并能够形成渠道间的互动服务;

4) 以较低廉的自动化服务取代人工服务,大大降低管理成本。

在实施多渠道服务的过程中,行业面临难以克服的瓶颈。当前,数据分布在各个遗留系统中,数据重复存储,基础数据不一致,业务流程断裂。系统模块功能重复,灵活性差,可扩展性差。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渠道单调,渠道服务系统缺乏有效的数据交换手段,不能有机集成。因此,多渠道服务系统的运营和实施复杂度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解决一致性的问题,即通过一种技术方案,提供一致的多渠道访问接口和统一的用户管理及安全策略,从而整合各个渠道服务的业务数据。

2 SOA的价值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是一种设计方式,它指导着业务服务在其生命周期中包括创建和使用的方方面面。同时,SOA也是一种定义和提供IT基础设施的方式,它允许不同应用相互交换数据和参与业务流程,所以SOA也被看作是一种构建IT系统的方案[1]。SOA通过建立一种统一的架构,使得软件开发人员能快速开发、集成和重用应用。更为重要的是,基于这种软件框架,系统能在业务发生变化之后,动态响应新的需求,快速重新装配各种软件构件和服务。

行业用户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要求行业部门IT 系统必须成为一个适应力强的竞争体,能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并具备柔性扩展,随时支持业务流程变化的基础功能。SOA就是这样一个框架模型和设计模式,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之为服务,并通过这些服务之间的良好定义接口和契约关系连接起来,可灵活支持业务流程重构和广泛应用标准等,这使得 SOA更适用于业务系统间的互操作和整合。SOA 适用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企业应用集成(EAI)、电子商务(B2B)及电子政务(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等。SOA 架构可以帮助客户更快地开发和实施下一代应用,更好地解决针对各个单一业务应用所建设的、各自独立系统之间的资源无法共享信息割裂等问题[2]。

用Web服务成功地实现了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行业企业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因为针对战略性业务目标构建的服务可以对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做出更快的响应,并使行业企业现有的IT系统之间能够充分整合,达到各个业务部门和环节更好的协同,提高了 IT 系统的复用性[3]。在项目的IT开销上具有更理想的投资回报,项目见效更快。由于以前的IT系统只关注于技术本身和特定执行环境技术的使用,而面向服务则更贴切于人们的需求,更专注于业务问题本身的描述,实现了项目成本的缩减和项目成功率的提高,其效用与成本的关系如图1所示。

目前,根据《信息周刊》和埃森哲公司对国内上千家企业机构的问卷调查,拥有 SOA 应用的企业比例为 8.8%,在大中型企业中,比例可达到 10%。在早期已开始 SOA 部署的企业中,60%的大中型企业和超过50%的小型企业都表示将增加在 SOA 上的投入。数据表明:尽管 SOA 在中国尚处于应用启蒙阶段,但企业在 SOA 上的投入却在快速增加, 可以预计未来12a,SOA 在中国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2]。

3 基于SOA的多渠道服务设计

3.1 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要性

农业信息服务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农业信息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具体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农业信息服务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二是农业信息服务有助于改善农业经营现状;三是农业信息服务有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四是农业信息服务有助于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农业信息服务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

3.2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

农业信息服务包括对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传输和加工,其服务内容概括地讲是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在农村经济工作的决策与管理中及农村市场主体(即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当前,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超过97%的地市和77%的县农业部门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所管辖的乡镇也有50%设立了信息服务站。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网站,而且农业信息网站的数量正在逐步递增,农业信息服务的覆盖面也正在不断扩大,各个信息发布窗口每年都向社会发布农村市场信息300多条,其内容涵盖了日常农业信息、重点市场信息和行业指导信息。由此可见,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具有一定的组织体系、基础平台和服务效益,以及培育出多种性质、不同规模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主体,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乐观的。

多元化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供给问题,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也还有一些不足,在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上就存在渠道整合利用效率不高、适用性不强和渠道传播不畅的问题。

3.3 农业信息服务面临的瓶颈

当前,在国内很多行业都需要实施多渠道服务,而SOA的实施方法和理念正是实现多渠道服务的重要支持。例如,当前农业信息化服务就对SOA的应用有着巨大的需求。通过对农业信息提供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 SOA 架构的改造,可使农业走向综合的信息化服务,这是农业信息产业与 IT 产业不断实现融合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就各个区域的农业信息部门而言,现有的 IT 与网络基础设施往往是封闭和专有的。各个系统间的运作缺乏统一和协调,因此造成了信息孤岛的产生,信息无法充分共享,信息利用率低下,信息服务水平落后。这种状况不仅会导致在系统建设方面不断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投资浪费,而且各个业务系统都存在冗余数据信息。对于农业信息用户而言,就是多套系统数据重复设计,并且管理界面不统一,造成用户多次登陆,重复操作,用户体验不佳,加上各个系统间缺乏关联性,无法对用户的体验和消费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多渠道服务整合几乎是每一个农业信息部门无法逾越的过程。如何将这些新旧IT 系统进行有效整合,以共享集中数据的方式提供统一的多渠道服务对于农业信息部门而言格外重要。

3.4 农业信息多渠道服务整合设计

依据SOA的核心思想,对各个农业信息部门所提供的多渠道服务实施整合,如图2所示。农业信息用户可以通过不同接口使用SOA平台中的各种应用,对于不同的用户群,统一提供一致的客户界面,并融合不同的服务模式,灵活的门户功能,农业集团用户和个人均可通过门户进行信息管理,融合SOA关键技术。所有相关服务通过SOA平台统一管理,缩短业务开发和管理周期,实现服务的快速上架,提高农业信息用户和合作伙伴的满意度[4]。

3.5 农业信息多渠道服务的发展建议

3.5.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要性,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加强对农业信息多渠道服务的管理工作,以应用促建设,抓好农村农业信息多渠道服务的建设。

3.5.2 结合市场和产业需求,加强技术开发工作

建立SOA技术运用创新激励体制,鼓励农业各相关信息部门进行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研发推广,支持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农业信息部门、教育部门、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开展科技开发、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3.5.3 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带动农业信息服务整体水平提升

积极开展包括SOA应用示范不同层次农业信息服务的示范工程。在总结示范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广试点示范经验,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促进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

3.5.4 营造适宜的政策环境,促进新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逐步建立健全SOA环境下农业信息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现代化的政策扶持,加大对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进口的政策扶持,以及对SOA环境下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现代化示范工程项目的政策扶持。

4 结论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定义了部署和管理服务的方式,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可提高可重用性,降低总成本,提高快速修复和改进IT系统的能力。因此,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多渠道服务提供了更好的实现环境。以前机构开发的技术解决方案通常要为各种服务渠道分别提供一套完整的应用,而SOA则成功地实现了与流程一致的服务重用,解决了渠道服务分散的问题。目前,SOA 已经成为各大行业提升自己产品灵活性和敏捷性的重要手段,也为实现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Eric Nesconer,Greg Lomow.Understanding SOA with WebServices[M].徐函,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1-44.

[2]佚名.国内SOA平台中间件研究报告[EB/0L].[2010-01-30].中计在线www.clw.com.cn.

[3]陈启祥,杨军.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SOA及其支撑技术的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4):13-14.

农业环境信息 篇9

关键词:网络教学模式,信息环境,项目小组,角色扮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当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 采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来改进和丰富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特别是网络技术, 使高职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高职教学的实用性原则, 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本文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为例, 探索在信息环境下基于PT+RP进行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

1 信息环境下实现高职网络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

1.1 网络信息技术与现有高职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整合

我们在已有的高职计算机软件开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结合使用网络信息技术, 以便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锻炼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其内涵是在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论下, 把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激励工具, 丰富教学环境的创新工具, 并将其全面用到高职院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 从而促进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

1.2 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将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网络教学模式, 体现网络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如表1所示。

1.3 信息环境下高职网络教学模式改革设计

在目前高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融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首先将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进而整合课堂教学和网络信息化教学, 构建信息环境下的高职网络教学模式。在改革设计中, 重点解决了以下问题: (1) 利用网络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建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2) 利用网络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 借助其内容丰富, 具有联想结构等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 (3) 利用网络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 建立虚拟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 (4) 利用网络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 组织课程协商讨论, 协作学习, 角色扮演,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本文研究过程中, 在高职院校中尝试“情境—探究”“协作式学习”等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应用。

2 基于PT+RP进行网络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2.1 P T (项目小组)

项目小组本身并不是新鲜事物。在西方的企业管理过程中, 为了适应新的经营环境, 提高企业竞争力, 推进组织革新而提出的。一般企业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项目小组, 项目小组成员一般平均为5~10人, 有较大的责任和权力, 小组的工作与他们自身的工作并不是割裂的, 两者相互结合。

显然, 在软件专业教学中, 项目小组的组织形式非常契合。选取项目小组进行教学组织与管理, 形成一个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竞争力, 提高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学习效率, 真正掌握技能;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

2.2 R P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法 (RP, Role Playing) 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软件专业针对软件企业中岗位角色的不同, 对学生提出了熟悉每个岗位, 掌握工作流程, 精通一门专业技术的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 将课程内容项目化。总的来说, 角色扮演法既是要求被试者扮演一个特定的管理角色来观察被试者扮演一个特定的管理角色来观察被试者的多种表现, 了解其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的一种测评方法, 又是通过情景模拟, 要求其扮演指定行为角色, 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 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最有效的一种培训方法。

3 结语

本文介绍了信息环境下基于项目组与角色扮演的网络教学模式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软件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进行的研究实践。软件设计教学过程中采取项目组与角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即教学组织是在学生自愿组成的项目开发小组的基础上, 按照软件企业岗位设置进行角色扮演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技能上共同提高, 同时又掌握和熟悉了软件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岗位要求, 与真实企业环境非常接近, 真正实现了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技术, 真正为软件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梦蝶.基于C/S模式的软件工程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2.

[2]张跃玲.网络教学交互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 2011.

农业环境信息 篇10

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农业环境的主要污染类型,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更广,不确定性更大,成分、范围更为复杂,更加难以控制。农药、化肥、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秸秆和农膜是构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其中,农药、化肥和农膜造成的污染逐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并有所缓解,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秸秆引起的污染还比较严重。主要存在问题如下:(一)技术层面:1、多年来,我们一直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系列肥料,但由于农业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普及到位率还不够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部分农民还没有全面掌握,有机肥使用量还不能完全达到土壤培肥要求。因此,造成农业生产环境有机污染负荷加大,污染物消纳能力降低。且随着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的逐年增加,流入河流、沟渠的农药、化肥对水体的富营养化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秸秆综合利用率低。秸秆造成的面源污染主要是在秋收时,部分农民在田间就地焚烧秸秆,对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也有未经焚烧的秸秆长期弃置堆放路边或推入河沟,经日晒、雨淋、浸泡引起腐烂,产生污水,污染水体。3、畜禽粪便大多得到收集用于积肥,但仍有产生面源污染的因素。主要是部分散养农户畜禽粪尿流失,粪肥露天堆放,雨水冲淋,地表径流,污染了水体。规模养殖场露天堆放粪肥,粪肥的流失及臭气污染处理不彻底而引起了水体和大气的污染。4、农膜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是由于近年来高效设施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可降解农膜推广使用力度还不够,因此,有一部分长期积累残留在农田土壤中的残膜会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土壤通透性变差,农田残膜分解产生有毒、有害或长期不降解的物质污染土壤。(二)管理层面:1、政策导向滞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只鼓励发展,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指导和配套技术,基本上没有关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同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有关知识普及、宣传、应对措施和督查落实不够到位,致使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工作相对薄弱,形成较多的空白时段、地段和环节。2、种植户、养殖户配合意识不强。片面理解环保是政府的事,应由政府来买单。即使有有限的投入也是迫于无奈。部分农民只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大规模焚烧秸秆,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废弃的农膜长期置留田间,给农业生产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3、控制农业污染措施项目少、科技含量不高。对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六大污染源的治理缺乏针对性措施,环境保护的技术和措施不先进,检测方法和手段不完善。循环处理也只是处于一种概念状态,技术和设备还处于初级阶段。4、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效果较低。由于规模化养殖场的“三沼”(沼气、沼液、沼渣)中的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没有跟上,养殖场自身无力自行解决沼液消纳问题,仍然处于直接排放状态,造成了农业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1、健全机制,加大宣传与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建立相应组织,明确目标,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力度。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明确部门职责,把该项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出台完善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办法,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二是强化制度管理,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对农民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等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施肥、尽量减少不科学的农事活动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中残余污染物的增加。三是设立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走城乡环保一体化道路,保证稳定有效的农业环境保护和治理资金投入,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走上经常化、规模化、制度化轨道。

2、加大农业生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进绿色、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在农药污染控制上,积极做好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充分运用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技术,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在化肥污染控制上,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重点推广配方肥、专用肥、复合肥等,使肥料使用逐步走上高浓度、配方肥、专用肥和高效化轨道。要增施有机肥,扩大秸秆还田面积,采用播种绿肥等措施,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加大精准施肥项目的实施力度,逐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改进耕作措施和施肥方式,实行化肥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对肥料质量的监督管理,禁用低劣肥料和有污染的工业垃圾等,防止肥料的直接污染。

3、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一是畜粪处理为重点,全面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工程。

二是大力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按照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的“能源生态模式”,充分利用农田、经济作物、果园等种植业来有效地消纳沼液、沼渣。

农业环境信息 篇11

关键词:设施农业生产;土壤环境恶化;土壤改良;连作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50

设施农业生产是利用一定的设施设备,人为创造适宜植物生长条件的生产方式。设施生产目前主要以蔬菜、瓜果、花卉为主,虽然单位面积投入较高,但产量可观,尤其是进行反季节生产,经济效益大。但在由于生产茬数多、时间长、施肥量大、品种单一、灌溉次数多、土壤冲刷量大、农药防病虫害为主、轮作倒茬困难等原因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管理技术不到位;二是土壤环境已恶化。

1设施内管理技术上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周年生产茬数多、时间长,造成设施内轮作倒茬困难,土壤休闲熟化时间短,养分转化迟缓,土壤总养量高,且速效养分含量低,不利于植物生长。化肥施用量大、品种单一,造成土壤养分失衡,理化性状变差,植物生长受阻。灌溉次数多、土壤冲刷量大,造成土壤密闭,氧化还原反应加剧或盐基离子冲刷严重,土壤酸化或碱化。土温提升慢,不利于植物生长,甚至造成生理性病害。大量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造成土壤、环境恶化。

设施农业由于温度高、湿度大,通风换气受到限制,土地休闲时间短,有机肥施用跟不上,化肥施用量大等,形成与露地不同的土壤特性。

1.1土壤中盐离子(重金属离子)浓度升高

经测得露地土壤中盐浓度一般在3000毫克/公斤以下,而在设施内的土壤(尤其是连作多年的温室土壤)中,盐浓度高达7000~10000毫克/公斤。同时,重金属离子含量远高于同等条件下的露地。究其原因:盐分向耕层聚集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超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溶液浓度升高;化肥中的副成分在土壤中积累,造成土壤酸化或碱化,加剧了氧化还原反应;连作现象普遍,病虫害发生严重;农药使用量大,污染严重。

1.2 高盐量对栽培植物的危害

作物吸水受到影响。土壤溶液中盐浓度过高时,造成植物体液浓度低,根系吸水困难,造成烧苗或腐根;影响作物对钙、镁等元素的吸收。土壤中盐分浓度升高时,影响土壤微生物把铵态氮转化硝态氮的速度,致使铵离子在土壤中积累过剩,导致植物对钙、镁等离子的吸收受阻,出现一系列的生理性病变。

2 作物连作造成的危害分析

在温室或塑料大棚中连年种植同一种 (或同一科)植物,或采用同一种植模式称为连作。在设施农业生产中,连作的现象普遍严重,连作会给生产造成极大危害。

2.1 病虫害加剧

在设施内的土壤环境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往往受到抑制,而有害微生物更容易繁殖生息,打破了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平衡,导致肥料的分解、转化、利用受阻,养分富集,平衡失调,植物利用受限。同时,连作形成寄主共发病及土传病害发生严重。

2.2土壤养分消耗失衡

由于连作植物对养分的选择吸收,土壤中某些养分含量急剧下降,而另一些养分种类在土壤中富集,打破了土壤养分供应平衡,进而让作物发生生理性病害。

2.3部分植物会分泌出有毒物质,并在土壤中积累

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阻碍其他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3设施内土壤改良利用的措施

面对当前设施生产中土壤环境恶化的状况,必须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才能实现设施土壤的持续利用。

3.1实行轮作

在设施种植中,应坚持多种植物轮换种植、多种种植模式轮换(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注意前后茬作物的选择(应选择吸收养分的种类不同、互不传染病虫害、能改良土壤结构、有利于调节土壤酸碱度;抑制杂草的生长;用地养地相结合等)。

3.2 土壤消毒

在播种或移栽前,可采用密封棚室点燃硫磺粉薰蒸灭菌;采用地表喷撒高效、低毒、无残留的杀虫剂、杀菌剂处理土壤;采用深翻、灭茬、精细整地的方法,彻底清除设施内土壤、空间的病原体及虫卵等。

3.3科学施肥

科学合理的施肥是要以土壤分析、养分丰缺、植物的种类来确定肥料种类、比例、用量;要以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在施用方法上有机肥一次施足基肥,化肥少量、多次追肥;品种搭配上要实现有机无机相配合、大量元素肥料相配合、大量与微量元素肥料相配合,避免施用单一或同一种化肥。

3.4用水洗盐、淡水灌溉等方法减轻盐害

在有限的农闲时节,尽量去掉棚膜及覆盖物,让设施内土壤充分接受阳光暴晒熟化,通风透气。在植物生长期内,发现土壤盐浓度高时,可增加灌水次数和灌水量,使耕层中的可溶盐分被淋洗或排除设施外,达到洗盐的目的。也可以选种耐盐植物增加抗盐性。淡水灌溉是指利用盐碱化程度低或矿化度低的水灌溉,减轻土壤次生盐化和碱化。

3.5更换设施内的土壤

设施生产投入大的主要原因是一次性投入资金大,一般是建造在固定地点,多年重复利用,对于不易改良的设施土壤,应将设施内耕层20~30厘米的土壤更换一次,更换土壤时配合一定量的优质农家肥效果最好,以达到降低设施内土壤中含盐量及重金属离子污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振和,孟繁强.保护地耕层土壤存在问题与对策[J].吉林蔬菜,2005,(03).

加速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 篇12

坚决贯彻执行国策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 要求环保部门要义不容辞地、高起点地开展如下工作:通过环境标准、环境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继续深化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创建生态省、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工业园区、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系列试点示范工作, 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严格环境准入, 逐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实施强制淘汰制度,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努力做到增产、节能、降耗、减污;坚持“污染者负担”原则, 更多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降低污染。

严格控制面源污染。环境污染可分为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两种类型, 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 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面源污染具有涉及面广、扩散途径复杂、辨析和监控困难等特点。因此, 要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 首先就要控制住面源污染。为此, 我国必须根据农村面源污染的严峻形势, 尽快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基于流域单元的农业面源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开展主要面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调查面源污染对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农村面源污染定位监测与指标体系的研究;传统农区农业生产中投入、排放物限制性标准研究;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法规、管理体系。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既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又可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 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友好地“绿色”农用化肥品 (化肥、农药、地膜等) , 改善农业生产技术, 减少农业污染的产生, 减少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和服务过程对环境和人类的风险, 确保这些农用化学品的生态安全性, 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持续统一。

切实强化技术支撑。一方面, 要全面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突出抓好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秸秆青贮氨化技术、秸秆养殖食用菌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农村户用沼气技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频振式杀虫灯应用技术、高效节能喷雾器应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旱作品种及旱作栽培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 要加速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研究开发以低外部化学投入为代表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及其体系。比如:研究开发绿色环保型农业投入品的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沼气新技术及装置等。

渐进发展“白色农业”。目前, 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农村沼气, 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的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 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沼液可以代替农药, 沼渣、沼肥可以代替化肥, 是广大农村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环节。

做大做强生态资本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搞好小流域治理;封山育林,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水、还生态;改土、改园、改种、改田间管理, 改善流域小气候;对残存臭水沟、污水塘的污水, 进行彻底治理和绿化;对生活污水采取沼气厌氧发酵的办法来治理, 对生活垃圾逐步进行分类处理, 对玻璃碎片、金属物品、废纸、废塑料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各种废弃物要逐步建立回收利用系统,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

虚心借鉴他山之石。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方面, 韩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自1997年以来, 韩国政府一直把环境友好型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他们通过《环境亲和型农业育成法》立法确立和加强环境亲和型农业的地位、职能和作用, 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 组建环境亲和型政策协议会, 发展环境亲和型组织, 培养环境亲和型农业骨干, 提高国民对环保型农产品信任度, 加大有机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力度, 培植有机农业示范户等有益措施, 大大促进了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摘要:坚决贯彻执行国策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 要严格控制面源污染,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 做大做强生态资本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 学习借鉴他国经验。

上一篇:北京房价下一篇:实验实训室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