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2024-05-21

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共7篇)

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篇1

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准确定位

好我镇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抓住中央对加快水利建设的机遇,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百姓、促进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是我镇“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通过几年来对水利工作的接触,对全镇水利建设情况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进行了初浅的思考。

一、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现状。

马田镇地处永兴县西北部,是郴州市的北大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和武广高速铁路穿境而过。全镇辖21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和1个社区,常住人口达8万余人,其中城镇人口达3.8万。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0220亩(其中水田17100亩,旱土3100亩),山林面积为67800亩(其中油茶林地有63260亩)。有驻镇单位62个,门面商铺1600多个,经济活跃、集镇发达、秩序井然,是附近三县十乡镇的人流物流集散地,历称“湘南第一大镇”。享有“油茶之乡”和“煤炭之乡”的美誉。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加之缺乏水源性工程,形成了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且分配不均”的局面。全镇共有小Ⅰ型水库 2 个,总库容360万立方米、流域面积2.8平方公里、灌溉面积8000亩;小Ⅱ型水库8个、总库容万立方 1

米、总灌溉面积4400亩、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小山塘358个、总容量万立方米。共有两条主要河流,其中金龙江流经5个村、总长度4.2公里、灌溉面积3000亩;九山河流经3个村、总长为3.5公里,灌溉面积2000亩。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我镇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争取实施了一批农田水利建设和安全饮水工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实施了总投资3000万元的沟渠水源工程16个(马田村、井岗村、枣子村、高仓村、罗尾村、罗家村、红星村、邝家村、塘前村、蔬菜村、明星村、上桥村、石坳村、寨下村、忠和村、水源村),建成高产稳产农田6000亩;实施了投资1000万元的人畜饮水工程4个(马田村、井岗村、水源村、高仓村)。拟投入近2000万元,抓好工农利水库、牛子塘水库、八斤塘水库、泥背冲水库和四季塘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拟投入1000万元,对上桥、明星、江家等村饮用水进行改造;拟投入1000万元,对镇区自来水公司管网进行改扩建;拟投入2000万元,对镇区污水管网进行改建。通过改造,全面解决镇区及部分村组人饮困难和不安全饮水实际。

二、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水利基础设施带病运行。我镇的农田水利工程多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经多年的运行,渠道及建筑物工程老化、损坏严重,特别是支渠以下排灌工程,渠道多为土

渠,缺少配套的建筑物,使用时靠群众扒扒堵堵,工程效益低,输水损失大,水资源浪费严重。据统计,我镇的,10座水库经水利部门鉴定后均为病险水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和淤积、蓄水量不到总库容的一半处于低水位运行状态;大部分沟渠倒坍、淤积、渗漏较为明显,过水不畅,水的利用率不到70%;由于管理不到位,部分水利设施虽经多次维修、改造和加固,但根本性的问题没能得到彻底解决,带病运行仍显得十分突出。

(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薄弱。近年来,我镇逐年加大了小山塘、小水池、小水渠等水利工程建设,但是,就全镇整体而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还是比较薄弱,存在数量与发挥效益不相匹配。358个小山塘库容万立方米,由于渗漏严重、涵闸破坏,能用水为万立方米,利用率仅为%;水渠个理论容量立方米,由于淤积、破损突出,能用水为立方米,利用率仅为%。

(三)河流防御能力不强。金龙江、九山河是我镇的两条防洪河道,马田镇地处河道下游,承担着泄洪重任;目前大部分堤段严重淤积,少部分出现决堤、淤积,河床上升形成地上河,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金龙江途经高仓村、罗尾村等河道,河面窄,如遇暴雨极易出现严重水患。九山和贯穿水源村,是典型的地上河,防洪标准基本达不到5年一遇洪水标准。

(四)缺乏水利技术人才。水利工作是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注重社会效益的工作,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防治各个方面,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经营管理各个环节,都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作为保障和支撑。目前马田水管站仅有工作人员1名,年龄岁。人员短缺、专业技能不高,年龄偏大、全方位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着马田镇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远远不能适应水利事业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水利人才队伍的需要。

三、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轻重”失衡。忧患意识不强。从干部到群众习惯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吃老本”,对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紧迫感不强。主体责任不强。多数群众认为修不修水利无关自己利益,何必充当群众利益的牺牲者;部分领导干部认为搞水利建设就是搞政绩,修水利的主体是农民群众,必须坚持“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政府只能是引导鼓励;只能“就汤下面”,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还有个别领导认为平时修水利不如到时搞救急工程,因此兴修水利口头喊得多,实际行动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二)投入不足,资金筹措困难。近年市县的资金主要投入到了重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上,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偏

小,加之镇财政保运转压力大,只能勉强应付上面的配套资金,搞点临时的修修补补,面上工程很难有大的投入。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战略,取消农业税并推行多种涉农补贴,多数老百姓认为什么费用都应由国家大包干,等、靠、要思想严重,水利事业筹资积极性不高,投入资金缺口巨大。

(三)管理不力,设施设备“建管”缺位。由于管理主体重视不够、管理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设施提前老化,使用成本增加,利用率降低;反过来长期不使用水利设施,投入不能产生效益,必然又造成水利设施无人用无人管的局面,限制各方面对水利设施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

四、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思路。

增加农民收入一直都是“三农”工作的中心,农业本身应该给农民更多效益这一点不容忽视,农业自身应该有一个良好的生产能力,这才是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的基础。而在提高农业的产出能力的所有因素当中,水无疑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我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要抓好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转变观念,确定管理主体。我镇是农业乡镇,应充分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水利建设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民生、社会安定;党政领

导干部要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宗旨意识,在群众中确立“谁主管、谁受益、谁负责”的管理原则,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水利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二)科学谋划,明确发展目标。要抓住我国水利建设春天的历史机遇,结合我镇水系现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水利工作上,坚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先急后缓的原则,谋划好一大批水利工程,规划好1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并研究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方案,把水利工程的效益进步发挥扩大。

(三)齐抓共管,形成建设热潮。要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必须发挥各级组织的主导作用,把水利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工作范畴,加大行政推动力,掀起水利建设热潮。确定阶段性水利建设或水利工程管理重点,提出具体实施目标,量化目标考核,抓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人,对急难险重、群众关注度高的水利工程实行工作风险抵押金制和年底综合评价机制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四)注重人才,强化队伍建设。要打破常规渠道,大力引进水利技术人才,建立长效机制培训水利技术人才,通过培训、学习、交流和工作实践,解决水利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奖励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技术人员知识的尊重和劳动付出的认可;然而专业技术人员也要真

正履行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对新建水利工程乐于奔走服务,敢于承担责任,精于技术指导。勇于承担起全镇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指导与管护的责任。

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影响因素

1研究背景

1.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但是, 我国水资源不足, 农业灌溉用水缺口约300亿m3, 而且用水又存在严重浪费的现象, 特别是农业生产用水浪费严重, 渠灌区水的利用系数仅为0.4~0.5, 农田灌溉水量超过作物需水量1/3甚至1倍以上, 所以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缓解农业生产用水存在的供求矛盾。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③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前提[1]。

1.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投入的困境

1949年以来,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1 600万hm2上升到2003年的5 401.42万hm2, 使40%以上的耕地有了灌溉设施。至1998年底, 全国已有渠道防渗灌溉面积86.667万hm2, 管道输水灌溉面积453.33万hm2, 喷灌面积150.67万hm2, 灌溉水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逐步提高。尽管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却面临着人力资源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人力资源投入面临着巨大的需求, 却缺乏强有力的供给主体和组织动员机制[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灌溉设施不能满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需要。当前, 灌溉面积只占到耕地面积的40%, 且发展极不平衡。农业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农田水利建设还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b. 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需求增长。由于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需要资金维修、更新、改造, 致使使用效率低下, 甚至不能使用, 这种情况下, 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c.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质量低、效益差。 对全国195处大型灌区的调查表明, 至今还有21%的渠系、30%的建筑物没有配套设施, 田间配套工程不完善的占60%~80%,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只达到设计水平的69%, 效益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老化失修率接近40%, 其中20%已报废, 效益衰减严重。

d.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投入严重不足。从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到“一事一议”, 农村公共事业越来越难以兴办。特别是因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涉及跨村、跨乡的工程,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面临着组织人力资源投入困难的问题。尽管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 每年都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但是仍然没能改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状况。这说明, 政府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人力资源投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弱。

2调查地点背景

白果树村位于重庆市永川区来苏镇, 是现在的观音井村的前身之一。作为我国西部的年轻直辖市, 重庆既是农业大市, 也是水利大市。永川区位于长江上游北岸, 地处重庆市西部, 是以农业为主的行政区。来苏镇位于永川区西南部, 耕地面积3 141 hm2, 下辖13个行政村, 有农业人口5.5万人。来苏镇水资源丰富, 有长江支流永川河 (上游称来苏河) 流经境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齐备, 有中型水库1座 (关门山水库) , 小型水库2座 (革命水库、团结水库) 以及各种小型水利设施堰、塘、沟、渠几十余处, 是永川区农田水利设施发展较好的行政镇之一。

白果树村是来苏镇所有村中农田水利设施最发达、历史资料保存最完好的行政村。该村由10个村民小组 (生产队) 组成, 共507户, 1 565人, 土地面积约123 hm2, 其中农业用地110 hm2, 以丘陵地带为主。全村共有水库1座 (团结水库) ;堰塘18个, 其中私人所有的9个, 集体所有的9个;灌溉渠约3 300 m, 排洪渠约1 200 m, 机灌站、电管站4座。

3分析框架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中人力资源的投入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强制和激励。所谓强制, 是指有关行政部门以法定惩罚性措施为前提, 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促使农民履行其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中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所谓激励, 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满足农民自身生理或心理的需要, 激发其内在动机, 将其内在的潜力转化为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劳动力供给的过程。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决定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中人力资源的最终投入情况[3]。

具体来说,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中人力资源的投入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强制和激励, 其中激励又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不同时期, 由于两种因素强度的不同, 导致结果的明显差异。

3.1强制因素

主要包括行政组织采取命令、摊派等方法, 对农民形成强大的压力, 迫使农民不得不服从, 从而增加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人力投入。此因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公社时期、两工时期的强度相对较大。

3.2激励方式

a. 物质激励。主要包括农民从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人力投入的过程中, 其自身获得的经济收益, 通常来源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的农业生产总值的增加, 集体农产品的个人分配额度增加, 以及利用私有农田水利基础进行商业经营获得的收益。此因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公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强度相对较大。

b. 精神激励。主要包括农民从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人力投入的过程中, 其自身获得的心理满足, 通常来源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从而带来农民作为国民的一种心理满足。此因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人民公社时期的强度相对较大。

各影响因素的强度在不同时期有比较大的差别, 正是这些差别, 造成了不同时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中人力资源投入状况的不同。

4白果树村农田水利建设的实证分析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依据政策的不同可以分为5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公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两工时期、两工取消一事一议时期[5], 在不同地区具体时间稍有差异。受不同政策的影响, 不同时期中人力资源投入情况差异很大, 下面就以白果树村做详细分析。

4.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1949~1956年)

白果树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水利建设的人力投入主要来自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国家“均分田地”的土地政策, 白果树村在均分土地的同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有的堰塘一部分随着土地分给村民, 一部分成为公有堰塘, 这一时期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修缮现有堰塘。

私人堰塘方面, 由于土地的产出和农民的自身利益相联系, 修缮堰塘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 带来经济收益, 而且堰塘本身也归村民所有, 因此得到了村民积极的修缮, 物质激励充足;公共堰塘则主要是由村里组织, 集体修缮, 一方面由于与私人堰塘相同的物质激励, 另一方面更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村民高涨的爱国情绪, 愿意为国家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人力供给充足, 也就是说, 精神激励有助于弥补外部性造成的人力资源提供不足。

4.2人民公社时期 (1956~1983年)

这一时期是白果树村水利设施修建的高峰时期, 相应的人力投入的3种影响因素也都处于最高水平 (图2) 。白果树村所在的人民公社组织于1962年完善为“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 村民的各种劳动投入, 包括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出工都计入工分, 影响公社产品的分配[3]。同时, 由于国家自上而下对于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 白果树村陆续修建了关门山水库、团结堰及配套的沟渠、电灌站等水利设施, 在这些水利设施的修建中, “小型为主, 配套为主, 社队自办为主”的政策精神得到了较彻底的贯彻, 也就是说, 通过足够的人力投入以“劳动代替资本”实现了水利建设的突飞猛进。

首先, 在关门山水库的修建方面, 公社按劳动力人口与生产队耕地受益面积确定不同生产队的具体投工人数, 每天工作8 h, 每人每天完成3 m3土石的修建任务, 记8~10个工分不等。而同时期的农业劳动工分只有每天6~8个工分, 两者的工作强度也相似, 而工分又决定了物质产品的分配, 因此村民投入水利建设的物质激励因素较多, 人力供给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说是无限的。而团结堰等大型堰塘和配套的沟渠, 则是依据“谁收益, 谁修建”的原则将修建任务分配给各个生产队, 生产队自行组织, 一方面村民作为一个整体从水利设施带来的农业增产中可以真正得到好处;另一方面从投工修水利中可以得到工分 (也就是物质回报) , 积极性都相当高。电灌站则主要是硬件投资较大, 人力需求很容易满足。此外, 除了普通的人力投入外, 有一些工作需要石工或者木工完成, 参与的石工和木工不仅可以得到额外的工分, 而且也有工具耗损补贴, 并且工作相比农活强度较小。

其次, 工分制与劳动产品分配的关系使得工分制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如果不出工, 基本生活就无法保证;另外, 当时的公社和生产队几乎可以行使一切政府的职务, 对于不满工作安排的村民可以采取其他强制手段进行惩罚, 因此村民也是受到很大强制约束的[4]。

第三, 人民公社初中期, 农民的劳动热情是十分高涨的, 这里面有意识形态的力量, 即人们信仰社会主义, 为社会主义作出贡献中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

4.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1983~1993年)

这一时期, 由于精神激励方式与强制因素的影响逐渐消失, 物质激励方式又由于水利设施外部性无法保证足够的人力投入激励, 因此, 水利设施修建陷入僵局。白果树村是在1982年完成包产到户的, 虽然仍保留着生产队建制, 但这级组织丧失了其在人民公社时期的职能, 只是进行基本的村级管理工作。

一方面, 由于农民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土地产出, 因此对于提高农业产出的水利设施需求强烈, 但另一方面, 由于水利设施外部性与农田私人所有的矛盾, 对于水利设施的需求无法转换为对于水利设施建设的人力供给, 甚至出现了沟渠上游的村民破坏沟渠以便于灌溉自家田地的现象。

由于生产队的职能丧失, 无法有效地组织农民克服外部性, 唯一的方式就是有偿雇佣。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最初几年中, 白果树村是由生产队统一收集各家粮食出售后, 再将所得发给各户, 因此, 生产队还可以强行自留小部分资金, 用于有偿组织村民修缮沟渠。之后由于生产队不再统一收粮留存资金, 因此, 这样的修缮也越来越少。并且伴随着公社解体与改革开放, 村民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愿意无偿投工修建水利设施的行为逐渐减少, 直到没有。

4.4两工及一事一议时期 (1991~2002年)

1993年, 两工制度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规定农民需承担农村义务工和劳务积累工, 前者主要用于植树造林、防汛抢险、公路建设、修缮校舍等, 而后者则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5]。两工制度的出台,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前一个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特别是人力投入不足的问题。但是在白果树村, 两工时期并没有劳务积累工投入农田水利建设, 该村要求每个劳动力每年出3个工, 所出工时主要用于修建与维护村级马路, 并且允许以资代劳, 平均一个工为30~50元。由于白果树村的两工未用于水利建设, 因此其两工时期与两工取消后的一事一议时期的人力资源动员的特点相同, 所以笔者将这两个阶段归为一个时期。一事一议的原本目的是进行村级民主自制, 但在白果树村, 参加村级选举的村民比例较小, 一事一议并未真正有效地开展。

这一时期, 对于人力投入最为突出的变化就是物质影响因素的改变,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虽然人们不愿出工, 但大家都对水利设施本身有着强烈的需求, 但到了这一时期, 由于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从农业收入转移到打工收入, 村民对于水利设施本身的需求在逐步降低 (白果树村80%的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 , 而在我们调查的20户家庭中, 全部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打工收入, 甚至有的家庭生产的粮食不仅不出售, 而且还另外购买粮食。另一个例子就是由于子女外出务工较为成功, 不需农业收入支持, 老人年纪也较大, 家庭就将农田闲置下来或者低价租给其他人耕作。

而本应表现在“两工制度”中的强制性因素在白果树村并无体现, 精神激励机制也没有, 更多的议论是:修水利本来就是国家的事情, 目前做得不好完全是国家的责任。这样一来, 白果树村的农田水利建设的人力投入几乎丧失了所有激励的因素。关门山水库、团结堰以及其配套沟渠、电灌站几乎完全停止使用, 目前唯一的水利设施就是村中的堰塘, 由私人提水灌溉。

5结语

人力资源投入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关键因素, 从白果树村的人力资源动员情况与水利设施的状况的联系来看, 有效的动员人力资源是保证水利供给的前提。但是目前的人力资源动员情况相当不容乐观:从制度角度, 强制性影响因素和精神方面的激励因素已经完全丧失[6], 更为严重的是物质激励的丧失, 当村民缺乏对于水利设施的需求时, 任何体制方面的旨在消除外部性带来的供给障碍的措施都没有效果, 而我国目前就到了这样的一个关口。要解决水利设施供给中人力投入不足的问题, 首先要提高农业从业者对于水利设施的需求。①提高农产品价格, 从而增加农业收入, 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激情。先不论这个方案是否可行, 但无论以任何方式保持农产品高价, 都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工业成本的提高, 就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说, 并不是一个好的措施。②提高土地产量从而增加农业收入。这一点目前的高科技手段有可能提高农业产量, 但成本可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带来的收入提高[7]。③扩大单个农户的种植面积, 增加农业收入。这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方案, 并且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关联, 部分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 而将土地集中在另一部分农民那里,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 不仅农业收入增加, 而且集约化经营也会提高单位面积收入, 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当然, 如果要付诸实践还有很多问题, 但这确实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也是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中人力资源问题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倪焱平, 钱焕欢.中国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 (6) :142-144.

[2]刘俊浩.农村社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3]张增国, 贺暾.村级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研究:公私合作模式的运行机制分析[J].农村经济, 2007 (8) :88-91.

[4]张军, 蒋琳琦.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变迁[J].世界经济文汇, 1997 (5) :3-14.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2007]4号) [EB/OL].[2007-01-16].http://www.gov.cn/zwgk/2007-01/26/content-509904.htm.

[6]刘俊, 龙长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 2003 (12) :11-12.

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篇3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一是目前在我县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群众节水意识淡薄,在灌溉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大水漫田之后,尾水或流到乡间路上,造成满路污水横流,或流入坑塘,造成坑塘满灌,宝贵的水资源被浪费和闲置起来。二是部分干部群众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紧迫感不强。即便开展相关建设,也多因沟渠占地难置换、迁占工作难度大等原因,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措施。三是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群众很难树立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投资投劳兴修水利的热情也难以迸发。

(二)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功能缺失。一是由于受到黄河水含沙量较高和我县多为沙壤土的土质条件影响,每年各级灌排工程淤积严重,造成引黄能力受限。二是除垦利县外我县处于黄河最下游,在用水高峰期,受上游影响,季节性缺水现象严重,造成部分时间段不能引水,节水灌溉工程效益不高。三是尽管灌区主干渠连续多年实施节水改造,但由于衬砌渠道的设计和建设标准偏低,部分区段工程老化,甚至损毁,致使输水不畅或严重渗漏,造成水资源浪费。四是蓄水工程功能退化。由于农村公共饮水工程的实施及其蓄水成本的大幅提高,农村多数兼做饮水工程的水库被废弃或改变用途,致使蓄水能力严重下降。五是河道防洪减灾能力降低。我县河道边坡多为沙质土壤,极易被水冲刷而造成坍塌,形成河道淤积。加之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乱耕乱种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防洪减灾能力。

(三)农田水利总体规划不尽完善。除县管的几条灌渠、排沟之外,许多镇(街道)在水系配套和农田改造整理方面,没有搞好相互衔接,导致了镇街与镇街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水系不能有效贯通,因而有的村靠近水源,却受设施不配套或使用权受限等阻碍,守着水而浇不上地,在每年的冬春灌时,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区块因受行政区划、沟渠占地、水费收缴以及所在镇(街道)、村和群众大局意识与协作意识较差等因素影响,全县水系一盘棋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不到位。农田水利设施建管脱节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带病、超期、超限服役,极大地降低了使用效益。特别是中小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存在失修、老化、损毁等现象,部分闸、泵站的启闭机、丝杠等组件被盗而不能及时更换,有些地方田间沟渠因长期得不到治理而淤积,大量的田间工程成为竹节沟、断头渠,有的甚至被填平后用于耕种,丧失原有功能。究其原因,主要是县以下农田水利专业队伍基础薄弱,缺少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管理维护经费,难以开展有效的水利执法活动。

二、加强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一是抓住国家和省市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和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将水利建设提升到关系全县经济安全、农业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和重点内容,坚持统筹、科学、依法治水并举,提蓄、灌排、治碱改土并重,大幅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和水系生态建设。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认真研究国家、省相关政策和扶持重点,争取上级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强项目的整合,将各类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有机结合,注重项目建设内容的整体协调性,做到建设一片、完善一片、稳定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充分体现项目建设形象,形成我县水利工程建设亮点和特色。三是广泛吸引信贷资金投入。抓住政策性银行优先支持水利建设的机遇,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联系,争取金融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信贷的最大支持。统筹好全县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按照轻重缓急,集中财力,分批分期推进水利项目建设,尤其要加大对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加快改善我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引黄工程建设。续建、改造和配套现有灌区渠首引黄设施,提高引黄供水保证率。进一步巩固蓄水能力。对库容加大的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扩容,构建科学的雨水资源收集利用体系,推进生产生活污水的处理回用。二是配套完善灌排设施。加强各类沟渠的配套建设,完善田间水利设施,增强灌区间延伸供水和灌区内调配供水能力。三是抓好渠系节水改造工程。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先进技术,实施田间节水灌溉和小型灌排工程,探索试验在黄河滩区建设高密度机井群,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

(三)增强依法用水和水危机意识。一是加强水法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法制宣传日”等契机、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水法宣传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水法律意识,解决当前用水方式比较粗放和节约用水意识较差等方面的问题,积极营造知水法、守水法以及珍惜水、爱护水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创新水利执法模式。进一步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健全水政执法机构,配齐执法装备,努力做到“执法队伍专业化,执法文书标准化,执法程序规范化,执法行为合法化”。在此基础上,创新水利执法模式,探索建立水利、公安、环保部门联动机制,有效防止非法取土、乱倒垃圾、乱排污、乱搭乱建等水事违法行为,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三是严格实行用水定额管理,运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机制调整水资源供求关系,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马田镇“双百”工作情况汇报 篇4

马田镇地处永兴县西北部,是郴州市的北大门,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和武广高速铁路穿境而过,辖区内山林总面积为67807.7亩。自2011年4月9自全县召开‚植百万树苗造绿色通道、绿百座山头建生态家园‛工作会议后,镇党委、政府以‚双百‛活动为契机,以打造‚绿色马田‛为目的。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相继成立了马田镇‚双百‛活动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马田镇‚双百‛活动实施方案,有效营造了全镇植树造林氛围,切实提升了居民环保意识。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目标

2011年4月20日前,京珠高速、武广高铁、马复公路、马三公路、水源至板梁、107国道两旁必须完成绿化任务;2011年5月20日前,京广铁路、江桥公路必须完成两侧绿化林带及两侧山头宜林地的造林绿化任务(道路要完成两侧绿化带的造林绿化任务),沿途各村须完成造林相关土地的流转工作,其中明星村、忠和村要完成2000亩的山林土地流转任务。同时,全镇要完成所有村级道路两侧的造林绿化任务,并补植同等面积的烧毁林。2011年底前,全镇4个技改扩能验收煤矿要完成500亩以上造林绿化任务,其它4个煤矿要完成200亩以上造林绿化任务,并搞好矿区内的绿化。并确立了‚争一保二‛的工作目标,即此次‚双百‛植树造林活动,我镇要力争拿到全县双百‛活动一等奖,确保二等奖。

二、活动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切实强化组织领导

1.全力以赴,突出中心。2011年4月9自全县召开‚植百万树苗造绿色通道、绿百座山头建生态家园‛工作会议后,我镇先后于4月9日晚及11日上午召开两次党政联席会,又于4月11日下午召开镇村干部及各煤矿业主会议,认真传达全县‚双百‛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镇‚双百‛工作。会议强调,此次全县‚植百万树苗造绿色通道绿百座山头建生态家园‛活动,是当前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纪律严,各村居、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认真做到‚七要‛即认识要高、部署要早、落实要快、工作要实、措施要硬、标准要高、效果要好。坚持化压力为动力,提前完成全县分配给我镇的任务,并争取获奖。

2.科学分工,保障有力。为切实加强对‚双百‛工作的领导,推进活动开展的步伐,我镇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党政领导干部牵头的工作小组,组建了‚一办四组‛,即马田镇‚双百‛活动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做好组织调度、综合协调等日常工作;督促检查组,主要负责抓好对工作开展情况的全程督查;秩序维护组,主要负责做好‚双百‛活动造林绿化开展过程中的社会治安、纠纷处理等工作;资金筹措施组,主要负责各项资金的筹措;技术指导组,主要负责做好造林规划设计、技术指导、苗木联系、检查验收等工作。

(二)讲究方法,统筹调度全力推进

1.充分动员,强化宣传,营造活动浓厚气氛。植树造林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县委县政府作出部署后,我镇先后召开3次党政联席会、4次镇干部大会、3次村干部大会,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县级会议精神。4月12日,我镇制度并印发了《‚投身‘双百’、绿化马田‛》倡议书2000余份,同日镇创先争优领导小组也随及掀起了相关主题活动,并向全镇广大党员发出倡议书1600余份,积极动员广大共产党员投身于‚双百‛工程建设事业。截止4月20日,义务投劳植树造林3000余人次。

2.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形成活动高压态势。此次‚双百‛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为全面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努力打造‚绿色马田‛。镇党委、政府对全镇60公里的道路以及1000亩的山头林地绿化任务作了进一步的分工,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速生丰产、快速绿化的原则,科学安排全镇‚双百‛活动造林绿化工作。马三公路道路绿化以樟树为主,山头绿化以油茶为主,由黄祥兵同志包干负责;水源至板梁公路两侧绿化以桉树为主,由雷振湘同志包干负责;107国道两侧绿化以桉树为主,由李志军同志包干负责;马复公路两侧绿化以桉树为主,由邝良平同志包干负责;江桥公路两侧绿化以桉树为主,由陈福芳同志包干负责;武广高铁、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等公路两侧绿化以桉树为主,由刘洪峰同志包干负责。各村级道路两侧绿化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树种,由各驻村镇干部包干负责;各煤矿根据规划结合实际选择合适树种造林。

3.硬化措施,大力督导,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为确保‚双百‛活动绿化造林工作顺利进行,镇党委、政府健全了督查机制,严格了绩效奖惩。对工作推进不力、未按时完成造林绿化任务的村(居)、社区、煤矿,在年终综合绩效考核时实行‚一票否决‛,对年终考核取得突出成绩的镇党委、政府将拿出6万元资金,实行以将代投的方式给予表彰奖励;同时我镇还成立了‚双百‛活动造林绿化督促检查组,定期组织开展督查,并将督查结果通报全镇。在2011年4月至5月,每10天组织一次督查;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底,每季度组织一次督查。2011年5月初,镇党委、政府将组织对全镇‚双百‛活动造林绿化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此后,按照造林绿化工作进展情况,适时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阶段性检查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以此督促各村努力提高造林绿化质量,确保造林绿化效果。

(三)乘势而上,‚双百‛活动形势喜人

2011年,全镇‚双百‛任务具体为道路绿化里程56.5公里,山头绿化面积970亩,投入树苗116700株,合计157.1万元。截止4月底,辖区交通主干线两旁栽植桉树15000株,樟树2000株,完成道路绿化 公里,山头植树造林 亩,占计划任务的 ;全镇补植补造 亩,其中烧毁林补造 亩。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县委、县政府的下达任务。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当前正值仲夏时节,气温渐高,降雨减少。经镇党委、政府研究下阶段工作,应进一步加强领导与协作,加强技术指导与管理,结合烧毁林补植工作,确保造林成活率与面积保存率,必须做到‚所种及所得‛。

‚双百‛活动是一个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良性生态循环工作,真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我们的马田镇,为了我们的环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们将坚定信心,群策群力,积极有效的完成各项工作。

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篇5

□百色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二OO九年九月

农田水利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抗旱、防洪、抵御自然灾害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拓展工作思路,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工作。今年5月至9月,市政协组织调研组,深入到右江区、平果、那坡、乐业、隆林等县(区)及市直有关部门,以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访问的形式就我市农田水利的投入、设施建设、运行管理、维护使用以及人员状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概况和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有关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投入和监督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促使这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不断加大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关键在投入。近年来,我市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的同时,加大了市县两级财政和社会各界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仅2007-2008年总投资就达 58777.42万元,促使全市农田水利建设进入一个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到2008年底,全市已建有各类农田水利13.7万处(座),其中:蓄水工程 101419处(座);引水工程32781处、提水灌溉工程2914处,装机51845.1千瓦;0.1个流量以上水利渠道长度4532公里。水利设计灌溉面积 211.7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6.4 %,有效灌溉面积 163.4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8.1%,旱涝保收面积130.6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2.5%o这些农田水利设施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市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突出建设重点,农田水利化进程加快。

近三年来,针对本市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损坏状况比较严重,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突出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农田水利设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一是对右江大型灌区和靖西岜蒙、德保西荣两个中型灌区以及一批小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共完成渠道防渗269公里。二是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7座,维修中小型水库109座、山塘172座。三是改建维修提水泵站 393座,总装机470台 19173千瓦。四是新建、维修引水工程 742处,引水流量124 m3 /s。这些工程的建成投产,使全市农田水利化率大为提高。

(三)强化监管,农田水利设施效益显著提高。

农田水利设施建成后的管理使用,一直是水利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我市突出抓好水利工程质量和病险水库的监管,强化水利设施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工作,组织引导农民建立农村用水者协会603个,有效解决了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使用问题,确保农田水利设施效益的发挥。一是抗御旱涝能力显著提高。我市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过去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有90%以上贫困人口集中在干旱缺水地区,如何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这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九五”以来,我市实施雨水集蓄工程 98227处,累计可解决68.97万人及92.1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为干旱缺水地区28.3万亩农田旱地提供了灌溉水源,粮食生产获得增产增收。二是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由 1980年126.5万亩,扩大到2008年163.44万亩,确保全市农业种植面积;三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效支撑了我市百万亩优质稻、百万亩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百万亩亚热带优质水果、百万亩高产高糖原料蔗等产业基地建设;四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农村经济总收人16.085亿元,同比增长 15.8%,农民人均纯收人2775元,同比增长 12.60%。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原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过于薄弱,现有的水利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无论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是从群众的愿望要求出发,存在的差距还比较大,问题也还比较多。(—)农田水利设施规模小、水利化程度低。全市581.3万亩耕地面积,有水利设施保障排灌的耕地只有 163.4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8.1%;全市147.99万亩的“冬闲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乏,“等天下雨,才能犁田耕地”的被动生产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坏严重。全市现有的中小型水库及水利渠道和引、提水设施绝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日前工程老化失修,渗漏严重、除了已经列入国家第一、第二批除险加固规划的36座水库外,全市目前还有107座水库以及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急需进行维修或更新改造。“地头水柜大会战”期间,水柜建设选址和施工质量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水柜失效,使用率较低。

(三)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缺乏统筹协调和全盘考虑。长期以来,我市农田水利设施存在多部门投入、投资分散、整合资金难度大、群众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农村集体管理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及用水制度不健全,影响了投资效益的正常发挥。

(四)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全市135个乡镇中,有111个乡镇的水利站(所)由乡镇政府管理,有18个乡镇水利站归县水利部门管理,还有 6个乡镇没有设置水利机构。现在大部分乡.镇管理的水利站普遍存在没有水利员上岗、工作经费无保障、无固定办公场所等问题。全市水利系统共有2145人,只有专业技术人员647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238人,初级职称386人)。基层水利技术人才已是青黄不接,县(区)一级都没有水利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人才。

(五)国营水管单位困难比较大。水费收入少,财政补贴和管理维护费少,退休人员比例高,职工的工资、养老、基本医疗等没有保障。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由于我市地处山区和亚热带气候区,受自然条件限制较为突出。表现在石山地区缺乏地表水资源或山区坡度较大或土地零星分散等因素,严重制约水利设施建设。另外,我市的降雨分配不均(每年的 5-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70%),导致全市旱涝自然灾害频繁,在石山地区更有“一场大雨涝一片,十天没雨旱一片”旱涝两种自然灾害交替发生,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农田水利设施被洪水毁坏,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维修水利设施。

二是对水利建设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和维护资金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补助,但近年来,上级重点安排大型灌区和 5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人有限。另一方面上级要求地方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而我市各级财政都很困难,基本无法拿出配套资金,因而很难争取得到国家和自治区农田水利项目,进而难于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这是直接导致全市水利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

三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农民群众对水利建设的投工投劳大幅度减少。当前无论兴建或维修大大小小的水利设施都是靠各级财政拿钱请专业队施工,群众对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完全依赖政府解决,缺乏投资投劳的积极性,这是严重制约我市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主观原因。

四是水利设施的管理制度跟不上,用水者协会没能真正发挥作用。我市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用水者协会”的管理模式,形式是很好的,但由于“用水者协会”管理费用政策保障措施不力,用水者协会必要的管理和维修经费没有得到保障,加之群众对花钱买水种田和维修水利设施不理解,协会应收的费用收不上来,管理人员的报酬和维护经费缺乏,目前大多数用水者协会都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少数坚持下来的也是步履维艰。

五是科学规划指导不到位。由于全市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少,而且大部分时间忙于项目建设,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比较少,对水利设施建设的合理规划重视不够。

三、几点建议

(—)切实解决好认识问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中央、国务院每年都重视和强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目前,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与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很不相称,为实现我市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更加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必须树立“为官一任、治水一方、造福民众”的执政理念与追求,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切实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要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必须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把水利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工作体系。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要明确提出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的战略措施,确定水利建设重点和具体实施管理目标。二是把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纳人目标考核。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量化明细考核指标,全面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对全市的重点工程实行领导挂点包干负责制。三是建立科学 的评价体系。实行现场验收,量化计分,兑现奖惩办法。

(三)科学制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合理利用水资源。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的部署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农田水利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从本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条件特点出发,制定一定时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旱涝灾害以及生态建设等有关政策措施和管理意见,尽快组织编制好《农田水利规划》,从法律、制度、机制上全面规范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系。所有涉及农田水

利的建设项目,都应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为指导,并将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作为国家安排补助投资的重要依据。

(四)确保农田水利建设的持续投入。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形成水利建设投入长效机制。一要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以各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整合发改、国土、财政、扶贫、农业、水利、烟草等部门的农田水利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整体推进,力争“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推动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二要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小型农田水利长效投人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政府投资和财政预算,逐年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从土地出让金提取不低于15%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应大部分投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要加强基金征管。加大水利建设基金、防洪保安基金征收力度,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确保资金真正用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上。四要完善“一事一议”制度。要按照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把“一事一议”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筹资投劳的热惰。五要盘活现有资产。加快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集体和社会民营资本参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投资,盘活现有水利工程资产存量,整合涉水项日,真正用好各类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突出抓好“桂西旱片治理”项目 实施,力争5年内基本改变全市农田水利设施现状。

一是对现有中小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减少输水损失,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以恢复和扩大灌溉面积。二是对现有水源工程进行除险加固和维修,增加蓄水量,以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三是对损坏和失修的固定提水工程进行更新改造,以恢复和扩大灌溉面积。四是针对山区“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情况,重点抓好以雨水集蓄为重点的山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结合“坡改梯”等水土保持措施,争取开工建设一批山塘、水柜等雨水集蓄工程。五是针对“地头水柜大会战”期间存在的“问题水柜”,要组织专家会诊,能维修的尽快维修使用,确实没有维修价值的水柜要尽快清除,如果长期把“问题水柜”留在地里,不但占用耕地,又影响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建设工程的声誉和投资的积极性。

(六)加强水利科技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严格控制非专业技术人员调进水利部门工作。目前,一些县(区)水利技术管理部门非专业人员占的职数较多,专业技术人员少。因此,建议组织人事、水利部门要从全市水利事业发展需要出发,择优招聘录用一批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县乡基层水利部门工作。二是加强水利科技队伍管理和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七)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强化农田水利设施管理。

要积极做好《水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全民的水法意识和干部群众参加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性。建议市人民政府出台《百色市水利工程管理办法》,明确各乡镇和水管单位的主体责任。要树立“向管理要效益、向执法要地位”的意识,提高行政权威性,理直气壮查处违法违规案件,确保水利设施功能正常发挥。(八)积极稳妥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

要按照我市水管体制改革方案,把公益类国有水管单位纳入公共财政框架,逐步规范公益类水管单位水利设施运行管理和维护机制。建议把准公益类水管单位的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共享国有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成果。

(九)努力争取上级调整项 目 申报条件,取消地方项目配套资金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调查报告 篇6

近四年来,云南持续干旱,大范围干旱制约着我们的经济发展。近年来,由于雨水较少的缘故,许多河流,水坝,甚至湖泊都面临干涸的现象,昆明市的许多水库也面临干枯,如晋宁柴河水库停止供水,大河水库面临供水不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学校开始分段供水,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童年时的我们村

由于我们村处于山腰上,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喝水问题成为了我们的难题。打我记事起就知道水的重要性,曾经听老人们说过他们的艰苦的觅水生活,在没有水的时候有人甚至把秧田里的水用来做饭,喝牛脚印窝里的水。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俩个水井,一个池塘,一到下雨的季节就把水储存到里面,然后就一年到头的用这些水了,每年过完年后的几个月都是最缺水的最难熬的,一般到了这个季节水井里已经没水了,如果有也是没法喝的,里面游满了蝌蚪。村子附近是没有河流的,村里的人们只有跑到好几里外的河里去取水,由于只有一条河,而且还是季节性河流,所以河里的水也是有限的,没水的日子真的很难受,很煎熬的。那时喝水都得省着点,我甚至一直怀疑我的皮肤这么干燥都是由于小时候没有水喝而导致的。

由于缺水,严重影响了我们村的农业发展,从而制约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村里的人都很少自己种菜,吃菜都得去街上买,人

们都得看天吃饭,雨水多的年份就可以收获得多点,雨水少的年份人们吃饭都成问题,农作物的收入就只能用去买米了。

我们村近年来的变化

近年来,持续的干旱对我们村的影响也很大,农作物几乎都是收成不是很好,几乎没水种植稻谷,全靠买粮食过日子。人们的生活都不是很富有。但人们并没有这样一直安于现状,在政府的鼓励下,人们开始建水库,挖水窖。只要人们挖水窖,经过政府有关人员检验水窖合格的,都有政府补贴,去年的好像是一个水窖补给1500元钱,我们家就建了几个。这真是好政策,这样不仅提高了人们建水窖的热情,主要是解决了水源问题,水源比任何东西都要珍贵。这样人们就不会再出现水荒了。

水利建设的意义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农田水利建设任重而道远,意义深远。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已将水资源与粮食、石油并列为战略资源。有的还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将水短缺列为危及世界粮食安全,危及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的严重问题。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局来重新认识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发展思路,走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新路子。

2010年12月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点研究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农村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文件”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水资源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大江大河、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水库的加固、除险等”主题,规定土地出让金的10%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保障,截至2011年5月10日,全国有17个省市遭受严重旱情,作物受旱面积达1.55亿亩,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1、基础水利设施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国家每年的水利投入都给了大工程、大项目,对给予农民帮助最大的“小工程、小项目”投入不够。在资金投入和水利建设方面,水利部门往往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更加关注的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的保障,对于农业用水缺乏投入。而地方政府同样因为农田水利投资创造的GDP太低而不愿意把钱花在这方面,而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招商引资,建工厂、建商品房。

另一方面,农民自己也不愿意独自去投入,粮食是“望天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与农民共同行动。目前为止,很多农村的沟、塘、渠、堰都是在三四十年前建起来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有的“两工”(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使得原本依靠“两工”体系提供和维护的原有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被荒废。农田水利设施运行和维护相应机制的缺乏,也使得农村水利公共投入的缺失。

2、基础水利设施薄弱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半数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排设施,产量低而不稳,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近40%的水库病险问题严重,近40%的灌溉设施已经损坏,近8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灾害。

3、基础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的减少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反差加大,部分地方乡镇政府脱离农村客观现实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超前建设和达标活动等,逐渐加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基层政府不能够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资源用于当地民众和当地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或政府官员)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进行花费资金多、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格局扭曲甚至主体缺位,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的实施。

同时,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对促使劳动力市场化,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的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不愿意在低效益的农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修建水利设施,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持续下降。

4、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

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不同。缺乏在组织与制度上与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的规划安排,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表达农民真实意愿和心声的“桥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不能很好的参与项目的管理,农民的声音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反映不出农民的需求。

另一方面,农田水利“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大部分水利工程运行时限长,管护机制不健全,加之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许多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且得不

到及时修复。

5、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

由于多地河湖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且治理不易,目前我国农村有近3亿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1/3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

6、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缺失

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以来,农村的农田水利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缺少有效的保护,导致水利设施遭破坏和偷盗情况严重,而人民群众对于水利设施保护的意识淡薄,水利设施管理资金的缺乏,更是大大减少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做?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节约资源,杜绝浪费,从关好水龙头做起,我们可以把洗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省一滴水给别人急用。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管理探讨 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管理

Small-scale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Li Tian-shou

(Jiangyou City Water Authority Jiangyou Sichuan 621700)

【Abstract】"Water is the lifeblood of agriculture", small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water, ke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large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have to rely on smal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to play a benefit. At the same time, smal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nd the farmers production and living facilities, most closely address the problem of water and small irrig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three rural" issues. In this paper, Jiangyou, for example, small-scale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in recent year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oblems and reasons for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made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in order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scale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management, promoting small-scale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o speed up developme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three rural" issues.

【Key words】Irrigation;Engineering facilities;Construction management

1. 江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现状

江油市是水旱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特别是宝成铁路以东乡镇干旱发生频繁。干旱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据资料显示,近百年来,江油发生连续四年干旱一次,发生连续三年干旱三次,发生连续两年干旱和单年干旱现象十分普遍。"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是江油气候的基本特征。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灾夺丰收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江油兴建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全市现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2.5万余处,共中水库187座,引水河堰29条,山坪塘23831口,土石河堰749道。在水库中有中型水库2座,即战旗和八一水库,小㈠型水库22座,小(二)型水库163座。在引水工程中(不含武都引水工程)有中型引水河堰6条,小(一)型引水河堰2条。全市农田水利工程蓄、引、提水能力约为3亿m3,其中蓄水工程蓄水能力为1.3亿m3,引水工程有效水量约1亿m3,江河提灌站提水能力约7000万m3。在蓄水工程中水库蓄水能力为9000多万m3,山坪塘和土石堰蓄水近4000万m3。这些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在抗御自然灾害,夺双农业丰收,促进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江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脆弱,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1 山坪塘垮塌、淤积、渗漏严重,需水保水能力差。

由于大多数山坪塘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山坪塘因年久失修,已成了盘子堰,"有水过年,无水打田",工程效益较差,个别地方已把山坪塘改作它用。山坪塘具有易蓄易灌的优良特点,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显著的作用,不仅用于蓄水灌溉,更与人民群众的洗衣、淘菜、消防等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由于对山坪塘疏于管理,导致垮塌、渗漏、淤积严重,蓄水保水能力下降,其作用来得到应有发挥,甚至失去作用。据调查某乡镇某组现有58户190人,农业灌溉靠15口山坪塘和一个提灌站,近十年来塘堰未进行维修整治,15口山坪塘己全部成了盘子堰,标准的"有水过年,无水打田"。该组有一口山坪塘名称吃水堰,深度由原来2米多现降为2尺多,并且该堰埂垮塌产重,堰埂最薄处仅0.5米宽,人行都有困难。该组乡一口山坪塘名称松林湾堰塘,原灌田l0多亩,现也成了盘子堰,现灌田2.5亩。堰塘已失去大部份蓄水和灌溉作用。类似这些情况,在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

2.2 灌溉渠道防渗配套建设滞后,导致水量损失严重。

江油市大部份小型水库和山坪塘渠道未能进行防渗配套。如东安乡红豆咀水库枢纽工程已建成十年,至今仍未进行抽水站和渠道配套建设,300多万m3蓄水不能发挥灌溉作用。一些水库还存在着以溪、河代渠放水灌溉的现象,水资源浪费十分惊人。全市水利工程已配套渠道2000多公里,仅防渗600余公里,70%以上的渠道未进行防渗,并且渠道垮塌、淤积、渗漏严重,水的有效利用率不到50%。全市提灌站渠道水损失均在50%以上,有的地方泵站出口一小时可打3亩田,到渠尾,只能打1亩田,渠道输水损失达70%。因渠道配套和防渗建设差,使宝贵的水资源被白白浪费掉,不能够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作用,还造成渠首水遍地流,渠尾用不到水,影响到用水的有效管理和服务,也增加了农民的用水成本。特别是干旱年份,水利工程蓄水较少,这一矛盾就更为突出。因渠道放水损失浪费大,山坪塘蓄水保水能力差,未级灌溉得不到用水保障,又迫使一些地方发展提灌抽水解决灌溉问题,造成重复建设资金的浪费,并增加农民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2.3 提灌站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失修严重,出力下降,甚至无法正常运行。

提水成本过高,影响农田灌溉,也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江油市60m以上高扬程提灌站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设备技术落后、笨重、能耗高,甚至还有前苏联、捷克的产品,零部件损坏后,已无法买到配件,只好花高价请厂家专门制作。如新兴乡的战斗水库一级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电机是70年产品,水泵是69年产品,启动器是66年产品,配电屏是67年产品。因提灌站设备维护、保养和更新改造没有跟上,经多年运行,巳破烂不堪,不仅能耗高且提水量还严重下降,甚至无法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为了提水,一些抽灌站在抽水时节采取了"水泥座,泥巴敷,绳子捆"等办法维持运行,乃至违规操作影响安全。河口镇林家湾提灌站,初建时每小时提水能力达600m3,现在只有200多m3。据调查统计,类似的提灌站全市有600多处,装机2万多千瓦。武都团山提灌站建于上世纪60年代,控灌阳亭、金凤、双河的2万多亩农田,因提水成本高,渠道垮塌、设备老化、提水成本太高等原因,2、3、4级提灌站已停止使用。

3. 造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问题的原因

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脆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3.1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中一直存在着重视大工程、枢纽工程、主体工程,忽视配套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倾向,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维护保养的倾向。没有从大水利与小水利的辩证关系上来认识小水利。由于认识不够,因而重视也就不够,没有切实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抓起来。往往是主体工程建成了若干年,配套工程还未进行建设。战斗水库受地理条件限制,多年蓄水不足,因以提灌为主,而渠道防渗建设又差,使本来有限的蓄水被严重损失浪费,效益低下。一些水库因未配齐放水灌溉渠道,还在以溪、河为渠放水灌溉,水浪费十分惊人。

3.2 组织领导发动工作难度加大。

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国家取消了劳动积累工制度,单靠行政命令措施,组织动员农村劳动力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作法已成为历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领导发动工作难度加大。同时,在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发家致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挣钱,村中仅剩老人和儿童,农村可用劳动力与以前相比明显越来越少,这更增大了组织劳动力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难度。

3.3 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狭窄,投入严重不足。

按照原国家水利产业政策,中央、省主要投入大、中型水利工程,小(一)型以上水利工程还可以两眼向上,争取一点上级投入,小(二)型农田水利工程则由江油市地方财力投入,其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主要靠镇乡财力和当地老百姓投入。而江油市(包括镇乡)近年来财政十分困难,小(二)型以下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几乎没有。农民自身的投入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年降雨较好时,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被忽视。等到天旱要水时,为时已晚。

4. 强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措施

4.1 进一步提高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重要性和必多性的认识,牢固树立蓄、引、提相合的治水思想。事实上,大水利工程、主体水利工程固然重要,但没有小水利,大水利工程、主体水利工程也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一个水库建成了,蓄满了水,尚需要高质量的配套渠道、提灌站和与之相匹配的山坪塘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才能发挥出整体效益。如果没有山坪等小型水利工程,泡二分田的秧母田也要需水库直接放水。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渠道,有限的水资源被大量损失和浪费,主体工程的灌溉效益如何能发挥好。如果没有相应的提灌站,高榜田就无法灌溉,主体工程也发挥不出应有效益。在干旱年景,蓄水工程蓄水不足,可以通过提灌站提水充蓄,以保障来年春灌用水需要。因而,应当牢固树立蓄、引、提相结合的治水思想,主体工程、渠道、山坪塘、提灌站都要整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抗灾夺丰收能力。如团山提灌站可以向团山、高岭、杜家沟等水库和山坪塘补充蓄水,在干早年景的抗灾作用非常显著。同时,山坪塘等小型水利工程还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山坪塘没有蓄好水,或者没有蓄水,将给农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4.2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在目前情况下,农田水利设施表现为为多户农户服务,需要进行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充分发挥农村用水协会作用,积极主动投资、投工参于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镇、乡党委、政府也要把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摆到重要位置,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以及明确村、社干部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制定和完善绩效考核奖惩办法。

4.3 健全政府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要在落实大水利投入的同时,建立市、乡(镇)两级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要求,落实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鼓励农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一定要兑现,以保护好农民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2007年江油市出台了农田水利建设补助政策,即每公里防渗渠道补助资金3万元,当年就有效地调动了农民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效果十分显著。

4.4 健全农民参与机制,用好"一事一议"政策。

凡农民自己能够兴办的工程,要放手让农民去做,实行"民办公助";需要政府组织、农民参与的工程,也要与农民协商同意,体现农民意愿。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继续实行政府扑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等"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引导农民投资投劳。

4.5 健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体制。要继续推进以产权为核心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进一步放开建设权,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促进产权流转,搞活经营,落实管护责任。山坪塘、渠道的管理维护责任要通过合同的形式落实好,切实解决好岁修、围水、扎筒等方面的劳力组织问题,把单户管理与多户用水的矛盾处理好、协调好,使山坪塘等小型水利工程持久发挥效益。要加快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灌区、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用水户协会等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4.6 健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机制。

上一篇:实用的蜘蛛的作文500字下一篇:新的一年共青团工作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