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泉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2024-09-17

颍泉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共8篇)

颍泉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1

颍泉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按照水利厅的统一部署,颍泉区水务局按照《全省水利队伍建设调研方案》要求,对全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开展了调研工作,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一、颍泉区水务系统队伍基本情况

1996年机构改革原县级阜阳市水利局划分为三区水利局,成立颍泉区水利局,2006年4月机构改革,更名为颍泉区水务局,颍泉区水务局是主管水行政的区人民政府组成部门,局机关编制内设办公室、财务股、水政股、工程股四个职能股室,局事业编制内设防汛抗旱办公室、规划设计室、水政水资源管理所(水政监察大队)、机电排灌管理所、勘测队、饮水安全管理中心6个事业单位,水利建筑安装公司(水利工程队)1个企业单位,现共有在职职工 347 人。

(一)水务系统职工队伍基本情况

颍泉区水务局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在职职工119人(含水利水管体制改革中机灌所招聘的48名合同制劳动工)。其中职工学历情况:大学本科10人,大学专科48人,中专20人,高中及以下41人;职工年龄结构情况:35岁以下45人,36岁至45岁38人,46岁至54岁26人,55岁以上10人;专业技术人员情况:高级2人,中级10人,初级1人;工勤技能人员情况:高级工20人,中级工13人,初级工8人。颍泉区水务局所属企业在职职工228人。其中职工学历情况:大学本科17人,大学专科77人,中专18人,高中

及以下116人;职工年龄结构情况:35岁以下82人,36岁至45岁76人,46岁至54岁44人,55岁以上26人;专业技术人员情况:高级12人,中级67人,初级33人;工勤技能人员情况:高级工11人,中级工27人,初级工36人.(二)人才引进流失情况

近三年来,我局公开招聘39人,政策性安置1人,调入1人,其中本科学历5人,大专及以下36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3人。退休7人,辞职2人,其中本科学历1人,大专及以下8人,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 1人。

(三)人才培训情况

2009年至2011年颍泉区水利系统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总人次59人次,其中国家级培训11人次,省培训15人次,市级培训16人次,县级培训17人次。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总人次176人次,其中国家级培训2人次,省培训78人次,市级培训96人次。工勤技能人员参加培训总人次179人次,其中省培训37人次,市级培训52人次,县级培训90人次。

二、颍泉区水务系统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这些年我区水务系统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区水务系统仍然存在人才总量不足,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人才引进难、工资待遇提高难等问题。全系统队伍状况与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相比,与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

文件要求相比,与推进实施“水利颍泉”服务全区经济社会相比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总量不足,急需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颍泉区水务局专业技术人员 125 名,其中局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仅 13 名,仅占职工人数的11 %,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将影响今后水利建设发展。颍泉区共分五大水系,黑茨河水系控制面积为107平方公里,茨淮新河水系控制面积为50平方公里,颍河水系控制面积为146平方公里,泉河水系控制面积为256平方公里,西淝河水系控制面积为84.3平方公里;四条外河总长为107公里,我区有内河、大沟29条,长234.3公里,兴建的大、中、小防洪排涝蓄水涵闸116座;共兴建机电排灌站177处,总装机271台,12971千瓦,现有机电井1545眼,配套机电井1026眼;现有PVC管井2020眼,以上河、沟、涵闸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治理、管理,此外还担负着繁重的农田水利兴修工作、水利项目建设、防汛抗旱等工作,面广量大,急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体制、机制原因,近几年,我局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仅引进2名专业技术人才,老一代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已退休,新生代却又难以补充进来,年龄结构上出现明显断档,人才培养青苗不接。而随着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各级政府对水利事业改革发展高度重视,水利方面的投资不断加大,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水利建设高潮,各项水利建设项目纷纷上马,而我区现有水利系统人才队伍总量已不能

适应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

(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农村水利建设发展极不适应

我区原设置在乡、镇的水利建设管理站,由于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将所有的水利建设管理站的人、财、物“三权”下划到所在的乡、镇,水利建设管理站的固定资产全部收归所在的乡镇,原有正式在编水利职工,通过精简仅竞争上岗6人。2008年9月份,阜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系统建设的意见》,按照意见要求,我区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镇办为单位设立农业综合服务站、人、财、物、事“四权”划规区农委管理,水利等有关部门配合管理。目前我区6个镇办分别设立6个农业综合服务站,原有竞争上岗的6名水利专业人员中有的退休,有的转岗,6个农业综合服务站仅有3名从事水利工作专业人员。基层水利工作难以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水利工程人为破坏较为严重,水系破坏严重,严重制约了水利建设和管理的需要,随着中央、省委1号文件的出台,上级部门高度重视,基层水利站所恢复工作逐渐展开,2011年9月,区政府研究从农业综合服务站中每站调配2人,成立了6个水利站,计12名人员,其中仅有3名水利专业人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尚未垂直管理。

(三)人才引进难,人才流动难

由于体制机制问题,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我区水

利单位很难要到水利专业高校毕业生,由于编制等原因,人才流动困难,往往是一个编制定终身,乡镇人才到局直机关困难,由于人手不足而从基层水利单位抽掉优秀人员到局机关难,这种严格的编制、身份限制、严重制约系统内外专业技术人才的良性互动和有效补充。

(四)水利系统工资待遇提高难

由于财政等诸多方面原因,在工资方面区级水利单位与市级水利部门工资有差距,多年来一直没能补齐。在工作安排上,能干事的,多安排工作,不能干事的少安排工作,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在待遇方面都一个样,由于工资待遇不高,引进水利专业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

三、几点建议

(一)建议省水利厅以中央1号文件为契机,督促省政府出台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文件,在编制与资金上提供政策支持,以保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建议省水利厅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充分利用省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优势,分期分批对县级水利部门不同岗位业务人员开展培训和继续教育,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拓宽工作视野,适应岗位需要。

(三)建议省水利厅进一步加强县级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结合县级水利部门能力建设的实际,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全面推进县级水利部门能力建设。从而不断提高水

利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0一二年三月十六日

颍泉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2

1 重视高职农业水利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 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现状

1.1.1 需要调节地区水情, 改善农田水分状况。

地区水情主要是指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分布情况及其动态。我国幅员辽阔, 水资源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年份和季节分配不均, 供水与需水在时间和空间上亦常不一致, 时旱、时涝或涝旱交替出现。这是影响农业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 要根据水土资源条件, 研究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各工程措施, 通过修建水库、河网、泵站工程等水工建筑物, 通过水土保持和田间蓄水工程等蓄水保水措施, 来调节地区水情, 改变地区水情分布。这些都需要对各类农业水利工程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

1.1.2 需要进行水利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目前,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大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 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 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 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但是, 应当清醒认识到, 我国的生态环境仍很脆弱, 水土流失严重, 荒漠化加剧, 农田有机质减少, 大批农田处于低产出耕种状况。

1.1.3 需要建立高效节水农业体系。

农业节水不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技术问题, 还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为此, 建立高效节水农业体系十分必要, 也十分紧迫。采取各种方式, 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建设高素质的节水农业技术队伍。农业节水工作以大力发展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为重点, 建立现代节水农业稳定的投融资体系, 调动农民兴办节水农业工程积极性, 切实加强节水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使之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道路。

1.1.4 需要明确农业水利学科的战略地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农业水利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 21世纪人口达到高峰, 必须保证粮食安全, 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增产已不可能, 粮食发展将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而灌溉对保证国家水资源安全、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急需高职农业水利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 尽管我国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农业水利建设, 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我们仍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 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农村水利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水利行业一线具有环境复杂、条件艰苦、技术难易差异大、生产系统复杂庞大等特点, 高新科技的应用也已初见端倪。长期以来, 存在一种现象:大学生不愿去, 高层次人才留不住。即使愿意去一线, 由于本科学生虽理论全面, 但实践及操作技能不足, 需要长时间去适应。而中专学生和低层次人才虽能吃苦, 但对高深的理论和较为复杂的技术应用却力不从心。正是对于生产一线那种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 又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极度缺乏, 使行业发展受阻。所以, 在当今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一线的情况下, 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而这正是高职高专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这一点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区别的。如何根据我国水利行业的特点来培养这一层次的水利人才, 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目前国内开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共有32所, 均为本科院校, 而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都是传统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只是将本科院校同专业的课程稍作修改, 无论是从专业设置, 还是课程体系都存在着生搬硬套的问题, 这与水利部“十二五规划”所需人才梯度不符, 与新农村水利建设人才需求不符。为此, 对高等职业教育下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进行研究, 探讨符合新时期农业水利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农业水利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2 高职水利人才培养

2.1 树立正确思想, 服务新农村建设

要培养出适合新农村水利建设需求的学生, 需要有准确的人才市场定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水利类的高职院校应该挑起重担。教育部已明确提出,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新农村建设人才的主体要依靠职业教育培养, 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要想做到这一点, 作为水利类的高职院校, 必须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 明确办学定位, 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满足发展要求, 创新办学模式, 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2.2 调整专业设置, 适应人才需求

新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 加强现有耕地的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 重点进行较大型水利项目的立项和建设, 抓好骨干流域灌溉工程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大力推进节水灌溉,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坝系建设及中小河流治理, 实施饮水安全工程。针对新农村建设和水利事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水利专业建设, 调整专业结构。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 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为核心, 努力拓展“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灌溉与排水技术”、“水利工程监理”等相关专业门类。

2.3 强调实践教学, 提升职业技能

作为面向水利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水利工程专业应进一步加强实训环节的改革, 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 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秉承“以技术服务贴近行业和社会, 以服务质量获得行业和社会认同”的理念, 充分发挥“行业性”和“属地性”优势, 积极利用学院的人才和教学资源, 为水电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实践教学的设计坚持以“行动导向”为原则, 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 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训相结合, 充分利用专业教室与理实一体化实训大厅, 进行学习与岗前实训。在校外实训方面, 加强校企合作, 使学生的校外实习有稳定的资源和更多的实训场地, 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校内实训方面, 针对校外现场实习出现许多“盲点”, 通过计算机虚拟仿真模拟实训教学,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在相应技能上的适应能力, 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4 优化课程体系, 提高就业能力

构建课程体系时, 应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手段, 着重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 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 积极探索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 将相关的课程整合成综合性课程, 把“综合素质”作为本专业建设的出发点, 形成以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实践教学、顶岗实习一条龙的专业教学新模式, 形成“课程项目化、教学一体化、安排灵活化、学习小组化、考核全程化、实践职业化”的“六化”课程体系。另外, 需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加大选修课比例,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满足社会最新岗位资格要求, 以证代考, 将先进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 加强理论与实用的结合,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5 建设师资队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水利类高职院校应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加强引进”的原则,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理论扎实、教学出色、技能精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和进行专项培训, 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科技研发项目, 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跟踪了解, 从行业、企业聘请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 参与实践性强的课程讲授, 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案例教学, 指导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学习, 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起到最为直接的引导作用。

3 结束语

水利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适应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国际化的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 同时也需要培养一大批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具备职业化技能的人才。水利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一人才需求的重大契机,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 为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榕红.浅谈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建设[J].中国水利, 2005, (9) :66-67.

[2]翟浩辉.推进现代水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在中国2006-200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上的讲话[N].中国水利报, 2007-03-31.

颍泉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3

【摘 要】结合水利类专业教学和实践,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培养、三个建设,即“123”的高职水利人才培养模式,以期缓解水利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水利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097-03

201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文件正式公布,我国未来10年将投入4万亿用于水利,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水利建设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掌握水利水电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对水利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水利行业人才培养主阵地之一的高等水利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能否适应水利跨越发展的新要求,事关水利改革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此,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水利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种更为符合水利建设发展要求的高职水利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高职水利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短、进程慢的原因,致使目前高职水利人才培养依旧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虽近年来有部分调整,但仍存在着教育理念不清晰、教学方法滞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双师型”师资匮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不但制约了水利相关专业的发展,更影响了水利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新时期水利建设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水利人才培养模式仍需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二、新形势下高职水利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水利建设发展的新形势要求高职水利人才培养过程中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能力的训练,又要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和终身学习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育。在此基础上,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求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新形势下的“123”水利人才培养模式。

(一)“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20世纪中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了“学习是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个人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该教育理念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到各阶段教育中。为此,在高职水利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水利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水利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而是在肯定教师主导和引导作用前提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身的价值和权利,将学生视为积极的、富有创新性的学习主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指导、关怀和尊重。在这个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由单纯地传授知识技能变为设计、组织、指导教学活动,学生也由被动接受知识技能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技能,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为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上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二)“两个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型“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能、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机器人”。为达到这个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生从事某项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

1.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职业关键能力,它是专业能力以外特殊的、具有相通性的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但不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它;职业核心能力也是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作用和主导作用的职业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的首要特点是可迁移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作为我国基础产业的水利行业正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伴随着行业的竞争和岗位的调整,职业和岗位会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未来水利“职业人”的学生需要具备适应这种行业和岗位变化的能力,而核心能力的培养能够满足学生在将来职业生涯中对职业变迁的需求,使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应变自如和自主适应。

为此,水利类相关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时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适时的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内容、开展方式等进行调整,把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公共课程、渗入专业课程、嵌入实践课程,把职业核心能力贯穿于水利行业精神培养、校园水文化建设、大学生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形成符合职业发展的要求、可靠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新途径。

2.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职业岗位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用到的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岗位操作技能、职业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职业岗位能力是一名职业者从事相关具体工作的必备的专业综合能力。

目前水利事业改革任务艰巨而繁重,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水利技术技能人才。所以,高职水利人才培养除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外,还要加大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力度。以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调整和改革,将培养的目标直接指向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岗位群,通过“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养成职业素质,使之尽早适应水利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

(三)“三个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条件建设

为保证高职水利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完善水利人才培养模式,还需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三个方面落实“一个中心,两个培养”。

1.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人才必须依靠教师所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师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为提高高职水利人才培养质量,还需深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endprint

(1)培养先进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研究,紧跟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深入学习和贯彻国家关于高职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并借鉴国内外关于高职教育的最新成果,从总体上把握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高职水利人才培养过程中。

(2)重构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研究已有的各种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探索符合水利人才培养新要求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交流会、研讨会等途径与其他院校的专家共同探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而推动水利类专业的教学方法的重构。

(3)专业能力的提升。目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水利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教师需通过学历进修、工程实践、单位调研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更好的培养水利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4)培养实践能力。高职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利类相关专业的教师应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工程实际项目、考取执业资格证书等途径,提高自身工程实践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身“双师型”素质。

2.课程体系建设

在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高职水利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1)根据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灵活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计划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因此,水利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要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制定教学计划时邀请公共课教师、就业创业课教师、企业专家、相关院校和机构的教育专家共同参与,灵活合理地安排各类课程,将学生“两个能力的培养”真正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

(2)教学内容建设。首先教学内容要符合水利建设管理的要求,在满足适用,够用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次,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如将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能力培训相融合,将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通,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对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内容和方向有足够的把握,重视教学内容的研究和选取。

(3)教学模式的改革。如前所述,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

(4)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首先是学生的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以单一知识体系为标准,而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考核,形成学校、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毕业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其次是教师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健全教学质量反馈与纠偏机制,依据教学质量信息和评价结果及时对教学过程实施干预和控制,建立起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反馈纠偏机制,形成教学督查、考核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等共同作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实践能力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特点,实验实训条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功能齐全的实验实训条件是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基础。

(1)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校内实验室、实训场是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主阵地,为此,需要在完善现有的实训室和实训场基础上,根据水利人才培养的需求,适时建设新的实验实训教学设施,以满足学生进行教学实训、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需求。其次,充分发挥实验室、实训场的资源优势,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实训场的资源进行实验、发明、创造等第二课堂活动,不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第三,结合水利事业发展的实际,为水利行业提供教育、科研、培训、技术推广等服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第四,增加企业精神文化等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为后续的毕业综合实践以及将来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岗前“预热”。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实现角色转换、培养职业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场所。首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社会、企业、学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为克服以前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比较松散的缺点,学校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各类水利企事业单位,本着“合作共赢,工学结合”理念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次,要充分发挥与企事业单位“零距离”的优势,在满足学生培养要求外,教师和学生还要直接参与到单位的生产中,为单位献计献策,真正实现校企的“互惠互利”。第三,水利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地域性和多样性,这是水利行业区别于其它非建筑行业的显著特点,如何正确认识这些特点将直接影响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稳定和功能。因此,水利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对合作企事业单位的选择要有前瞻性,以保证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稳定,为实现校企“合作共赢”提供稳定的场地支持。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方面通过培训、继续教育、工程实践等方面加强高职水利教师自身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聘请或引进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事业单位的专家、能手,辅以适当的教育教学培训,使之充分发挥工程经验丰富的优势,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以弥补实践教学师资的不足。

(4)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材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因此,在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时应紧密贴合职业岗位群的需要,积极组织包括水利行业专家、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在内的编委会,编写既满足水利行业发展需要,又符合高职教学基本规律的实践教材。同时,为便于教师指导和学生的操作,实践教材的编写还应遵循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在内容上应包括具体项目实施所需的场地、设备、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等。

(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不但可以调动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对实践教学的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依据水利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标准和水利类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水利类专业的多元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包括水利行业在内的各个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推动力,与此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为“职业人”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选择,上述情况的存在使高职水利院校面临着人才培养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高标准性。为适应这种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本文结合高职水利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培养、三个建设”的水利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为最终形成既满足行业发展,又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水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希望为国内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邓峰,吴颖岩.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9)

[3]山红红.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

[4]陶丽,孙双霞.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作者简介】魏保兴(1975- ),男,河南焦作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聂俊琴(1976- ),女,山西晋中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颍泉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4

千秋大业,关键在人。联系新邵水利行业实际,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新邵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要“兴水利、除水害”,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着力解决当前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等突出问题,切实抓好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

一、当前水利人才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全县水利系统现有机关、事业单位8个,在职职工299人,编制数为274人。全体在职职工中本科以上学历16人,占5%。大专以上学历47人,占15.71%;其它学历236人,占78.9。30岁以下27人,占9%;30至39岁89人,占29.7%;40岁以上183人,占61%。职工队伍中公务员22人,专业技术人员69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7人,初级职称31人;职工中共有工人195人。近几年来进入人数为43人,公务员5人,专业技术人员工13人,工人25人。进入途径,公开招考4人,退伍军人7人,其它17人。调出人数8人,其中工人7人。水利人主要进行水利施工与勘察、安全饮水、病险水库的维修与加固等。这些工作属技术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了未来发展趋势。而青年职工是整个单位职工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年职工的文化程度少数人是大专、本科学历,进入

人大部分是退役士兵,文化程度偏低,无职称的比例也有。

这些基本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县水利局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技术人员年龄结构

老化,30岁以下年轻干部27人,仅占职工总数的9%。专业技

术力量十分薄弱,现有水利专业人员10人,仅占职工总数的4%。

(二)基层水管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全县8个水管单位,现有水利专业技术人员8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7%。地理位置

偏僻、工资待遇低的单位更为突出。如颜岭水库管理所在职职工

47人,水利专业人员9名,仅占职工总数的19%。

二、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原因分析

(一)对水利工作的专业技术性过去认识不足,引进和培养

专业技术人才的意识比较淡薄。近年来县水利局对水利专业技术

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积极思考,争取支持,营造环境。鼓励

和支持基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并采取实质性措施。例如对近几

年来政策性安置的退伍军人,局党委派人亲自送他们到学校脱产

学习,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二)客观条件限制,基层引进人才困难。受机构编制、人事政策、大学生就业取向等因素制约,难以引进水利专业人才。

(三)行业待遇偏低,难以留住人才。基层水管单位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水库、灌区等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自身效益差,工资水平偏低,造成专业技术人才流失。

三、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制约水利项目建设,严重影响工程质量,不能适应防汛抢险的需要。加强水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在引进,难点在基层,关键在领导。2011年初,局党组讨论提出近期解决水利人才队伍突出问题的目标:县水利局力争每年引进大专以上水利专业人员2~3名,通过三年努力,使水利专业人员达到单位职工总数的40%以上。每个基层水管单位力争每年引进中专以上水利专业人员2~3名,通过三年努力,使水利专业人员达到单位职工人数的30%左右。要实现上述目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更新人才工作观念。在指导思想上,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理念。在人才工作的地位作用上,要树立人才队伍建设打基础管长远的理念。在为人才服务上,要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真正体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二)营造人才工作氛围,改善人才工作内外部环境。一是要争取领导支持。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反映水利人才队伍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引起各级领导尤其是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二是要争取部门支持。要积极争取组织、编制、人事部门的支持和理解,为水利系统引进紧缺人才提供便利条件。三是要创造行业环境。要积极争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呼吁行业主管部门重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增强行业凝聚力。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更具活力的人才激励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奖励补助政策,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建立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水利单位就业。三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工作,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克服论资排辈、平均主义,引导收入分配向专业技术岗位、关键岗位倾斜,适当拉开分配档次,体现知识和人才的价值。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 篇5

调研报告

农田水利建设是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它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为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更好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新邵县水利局在县政协的组织和领导下,对我县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研,形成新邵县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如下:

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类型、特点和完好情况 新邵县境内有大型灌区1处,中型灌区5处。建国以来,全县各乡镇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开展了整修山塘河坝,五十年代中后期新建了大批小水库、小山塘,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大搞水轮泵站建设和河坝改造工程,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典型—石马江流域梯级开发水轮泵站工程,七十年代中后期至八十年代,全县按照六大灌溉体系规划兴建了四处中型水库和一批骨干电灌站,九十年代至今,以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续建配套现有水利设施为主,实行综合治理。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水利建设用工23173万个,完成土石方18534万m3,总投资36007.98万元,修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稳产高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县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特点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农田水利投资,完成了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设施

建设;充分运用“两工”,组织发动群众完成渠道清淤整治;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小电站、机井、塘坝等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农田水利设施的兴建,大大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加速了全县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已形成以防为主,山平塘、排水渠(沟)相配套的防洪安全体系和以蓄为主,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保证体系。现全县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4座,小Ⅰ型水库21座,小Ⅱ型水库61座,已建成山塘29936口,河坝458座,灌溉机埠151处1860kw,灌排渠道3281条1789.9km,渠道完好率为43.8%。其中小型独立灌区渠道336条总长1038.1km,工程完好率41.8%;中型灌区末级渠2660条总长644.4km,工程完好率45.3%;大型灌区渠道285条总长107.4km,工程完好率53.1%。全县水利设施蓄、引、提能力达到2.25亿m3,有效灌溉面积18.6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4.8%。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维护情况

1、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建设管理维护情况。新邵共有大中型灌区6处,分别是大型灌区六都寨灌区新邵片,中型灌区尧虞塘水库灌区、下源水库灌区、枫树坑水库灌区、颜岭水库灌区、石马江流域灌区。六都寨灌区新邵片灌溉用水由邵阳市水利局调度,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由六都寨新邵灌区管理所负责管理,目前运行正常;其它中型灌区均设有水库管理所,具体负责所属灌区的用水调度和渠道管理,直属新邵县水利局。其中枫树坑、尧虞塘、颜岭三座水库的大坝已完成了除险加固,目前运行状态正常。下源水库大坝已完成除险加固初步设计,工程将于近期准备实施。石马江流域灌区由于工程运行久远,目前工

程多处水轮泵站已不能正常取水,引水坝损毁十分严重。

2、中小型水库工程建设管理维护情况。全县除大中型灌区外还有小型水库82座(其中小Ⅰ型水库21座,小Ⅱ型水库61座),正常库容5468万m3,设计灌溉面积13.35万亩。小型水库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小Ⅰ型水库设有专门管理机构,小Ⅱ型水库由乡镇水利管理站或村直接管理。通过水库长期运行,小型水库均出现过病险情况。近几年来共完成了21处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除险加固后的水库,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蓄水能力和灌溉效益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水库的运行状况逐步实现了正常运行。但是目前还有61座小型水库不同程度的存在安全隐患。

3、分散片工程管理维护情况。根据农田水利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目前我县大多数工程管理体制仍然沿用沿用管理所的专业化队伍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即灌区管理所负责干渠和支干渠的管理和维护,灌区各乡镇、村组负责各自范围支渠、斗渠、农渠等灌区末级渠系和大中型灌区外独立的小型水库灌区,两种管理模式并存,一部分小型灌区也参照大中型灌区工程的管理,采用管理所专业化队伍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另一部分小型灌区和部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体制进行了探索性改革,成立了用水户协会并在民政部门进行了注册,由用水户协会负责工程管护和放水、调水。

三、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影响情况

1、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我县粮食作播耕种面积达85万亩,但由于干旱灾害天气频发,基本每年的 七、八月份都会有一次干旱灾害天气过程,对农业发展构成了极大地威胁。而以前修建的不少水利工程,由于洪水毁坏、工程老化、渠道淤积、水源变化等原因,现常年蓄、引、提能力仅有设计能力的70%。实际灌溉能力更低,很难满足实际耕作面积的用水需要。若能对农村各类基础设施进行维护、抢修、配套完善,对病险水库进行整治,对塘、渠、堰、库进行清淤,使现有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作用,将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壮大农业产业规模,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

2、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影响。干旱缺水是我县农业发展最大的威胁,洪涝灾害每年都给我县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有限的水土资源条件下,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我县能否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

3、对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从传统的大田粮棉作物种植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农业生产在供水量、水质、灌排保证率等方面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县农田水利设施的标准和功能还很不适应。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及其构成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水利建设用工23173万个,完成土石方18534万m3,总投资36007.9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681.4万元,地方2109.58万元,群众自筹17217万元。新建了枫树坑水库,扩建了尧虞塘、颜岭两座中型水库,启动了六都寨水库北分干新邵灌区工程和

县城防洪建设,动工整治了20余座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解决了10.069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难题,基本完成了干旱死角村水利工程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新建电灌站735处,装机14370千瓦,三厢混凝土防渗渠道746条,长1264公里,新修田间渠道475公里,混凝土面板防渗山塘2369口,清淤防渗山塘3673口,整修河坝106座,整治河道83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1万亩,总投资1000万元,长为980米的主城区(人民二桥到赛双清公园)防洪堤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小水电装机22处、41台、10065千瓦。年发电量达3000万千瓦时。充分挖掘了现有水利设施的效益,开创了水利建设的新局面。为新邵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功做法及成效

近几年由于国家、党和政府的重视,及时发现了现行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逐步加大对水利的投入。我县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分别对24座中、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6座大、中型水库灌溉渠道每年进行清淤、止漏和扫障;改造和扩建了一批山塘;2007年—2010年在太芝庙、潭府等乡镇实施国土整理项目,在坪上、寸石等乡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新田铺等乡镇实施小农水专项资金整治,项目总共实施面积达5.8万亩。通过这些项目,我县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经济效益得以显著提高。建设项目以渠道节水改造,新建、改造山塘、小型灌排泵站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

重点,使部分因原有工程老化失修衰减的灌溉面积得到恢复,同时,新增一部分灌溉面积,不但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使种植经济作物有了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工程的建设极大改善了项目区人民群众的灌溉用水条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2、推动了工程产权改革,工程效益得以持久发挥。通过项目区集约建设,一方面,使已建的农民用水户协会能力得到加强,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更多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应运而生,承包、专业管护等多种管理模式的探索进一步深化。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机制正逐渐形成,从而保障了工程效益得以持久发挥。

3、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生态效益得以初步体现。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提高了灌溉用水利用效率,既减少了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又将节省的水用于扩大灌溉面积和发展沿渠庭院经济,美化了环境,项目建设带来的生态效益得以初步体现。

4、密切了干部群众关系,管理效益得以迅速提升。项目的实施,不但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而且客观上架起了村干部和农民之间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不但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避免了农忙时节的争水纠纷,而且通过工程建设中的民主管理、民主议事,建后工程的自管维护,使农民感受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我县结合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探索、总结了农田水利建设中“一事一议”的“八步工作法”,核心是两点:一是

群众全过程参与议事程序,二是实行“群众管钱,干部管事”,较好的推动了农村民主管理,较快的提升了管理效益。

六、农田水利建设专业队伍状况

新邵县水利局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在2008年组织了全县水利系统(水利局机关、下属二级机构、各乡镇水利站)46人赴长沙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2个月的专业知识培训,2010年局机关选送4位年轻技术人员到长沙理工大学进行三年的脱产学习与深造。目前,全县水利系统(包括下属二级机构和各乡镇水利站)专业技术人才共计97人,其中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74人,但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副高职称7人中有5人都在50岁以上,中级职称中也有7人在50岁以上,这对于我县水利后续长远的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七、各级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情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各级领导部门对于农田水利建设都相当重视,2011年中央1号文件更是聚焦水利,其中就明确指出了要把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湖南省委1号文件也提出了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在日常工作中,新邵县委、县政府以及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对于我县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为加快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县委、县政府专门组织成立了新邵县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新邵县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与管理。由县人民政府县长吴劲松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放,县委常委、副县长周培中,县

人民政府副县长肖松海、贾珍文为副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罗松林、县财政局刘建民、县水利局周正军、县农开办钟威山、县国土局李凡中、县发改局张刚、县农业局唐超、县林业局孙三喜、陈家坊镇傅翔、坪上镇蒋命贤、新田铺镇隆郑为成员。以确保项目顺利展开。同时,今年4月1日,县委常委、副县长周培中同志亲赴长沙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基本确保我县顺利进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

八、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环境情况

新邵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春夏之交多雨潮湿,夏秋之交炎热干旱,冬季之时冰冻寒冷,年平均气温17.1℃,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8%,多年平均降雨量1375.5mm,最少的是2007年950mm;年内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于4—7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0%以上,暴雨出现次数较多,易形成洪灾。年最大风速13m/s,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县域内土地肥沃,生物资源种类多,矿产资源丰富,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大。

九、农田水利建设争资立项及开工建设情况

1、争资立项情况。一直以来,新邵县水利局都把争资立项作为全局的重点工作,积极加强与省、市各有关领导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并多次邀请有关领导来我县视察和指导。目前,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中型灌区配套、石马江、西洋江流域综合治理;麦园、高坝、梧桐、高家坳、粟米冲等5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及多项山塘清淤和面上工程等项目的规划、设计、评审工作正有序

展开。同时,我县尚有54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项目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已进入国家新编规划。2011年,我县山塘清淤及沟渠建设工程已到位资金860万元,石马江和西洋江流域综合治理已得到湖南省水利厅的批复,预计7月份可到位资金2000万元。

2、在建工程情况。我县农田水利建设在建工程现有坛木、鸭家冲、大坝、骡马等4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石马江流域(红星至立新段)综合治理以及一些小型的山塘清淤、沟渠项目和面上工程。其中坛木和鸭家冲2座水库可于近期完成水下工程项目,整体工程在汛期结束后一个月可全面完工。大坝和骡马2座水库在年底前可全部完成。石马江流域(红星至立新段)治理工程将于四月底结束。

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篇6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准确定位

好我镇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抓住中央对加快水利建设的机遇,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百姓、促进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是我镇“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通过几年来对水利工作的接触,对全镇水利建设情况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进行了初浅的思考。

一、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现状。

马田镇地处永兴县西北部,是郴州市的北大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和武广高速铁路穿境而过。全镇辖21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和1个社区,常住人口达8万余人,其中城镇人口达3.8万。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0220亩(其中水田17100亩,旱土3100亩),山林面积为67800亩(其中油茶林地有63260亩)。有驻镇单位62个,门面商铺1600多个,经济活跃、集镇发达、秩序井然,是附近三县十乡镇的人流物流集散地,历称“湘南第一大镇”。享有“油茶之乡”和“煤炭之乡”的美誉。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加之缺乏水源性工程,形成了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且分配不均”的局面。全镇共有小Ⅰ型水库 2 个,总库容360万立方米、流域面积2.8平方公里、灌溉面积8000亩;小Ⅱ型水库8个、总库容万立方 1

米、总灌溉面积4400亩、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小山塘358个、总容量万立方米。共有两条主要河流,其中金龙江流经5个村、总长度4.2公里、灌溉面积3000亩;九山河流经3个村、总长为3.5公里,灌溉面积2000亩。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我镇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争取实施了一批农田水利建设和安全饮水工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实施了总投资3000万元的沟渠水源工程16个(马田村、井岗村、枣子村、高仓村、罗尾村、罗家村、红星村、邝家村、塘前村、蔬菜村、明星村、上桥村、石坳村、寨下村、忠和村、水源村),建成高产稳产农田6000亩;实施了投资1000万元的人畜饮水工程4个(马田村、井岗村、水源村、高仓村)。拟投入近2000万元,抓好工农利水库、牛子塘水库、八斤塘水库、泥背冲水库和四季塘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拟投入1000万元,对上桥、明星、江家等村饮用水进行改造;拟投入1000万元,对镇区自来水公司管网进行改扩建;拟投入2000万元,对镇区污水管网进行改建。通过改造,全面解决镇区及部分村组人饮困难和不安全饮水实际。

二、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水利基础设施带病运行。我镇的农田水利工程多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经多年的运行,渠道及建筑物工程老化、损坏严重,特别是支渠以下排灌工程,渠道多为土

渠,缺少配套的建筑物,使用时靠群众扒扒堵堵,工程效益低,输水损失大,水资源浪费严重。据统计,我镇的,10座水库经水利部门鉴定后均为病险水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和淤积、蓄水量不到总库容的一半处于低水位运行状态;大部分沟渠倒坍、淤积、渗漏较为明显,过水不畅,水的利用率不到70%;由于管理不到位,部分水利设施虽经多次维修、改造和加固,但根本性的问题没能得到彻底解决,带病运行仍显得十分突出。

(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薄弱。近年来,我镇逐年加大了小山塘、小水池、小水渠等水利工程建设,但是,就全镇整体而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还是比较薄弱,存在数量与发挥效益不相匹配。358个小山塘库容万立方米,由于渗漏严重、涵闸破坏,能用水为万立方米,利用率仅为%;水渠个理论容量立方米,由于淤积、破损突出,能用水为立方米,利用率仅为%。

(三)河流防御能力不强。金龙江、九山河是我镇的两条防洪河道,马田镇地处河道下游,承担着泄洪重任;目前大部分堤段严重淤积,少部分出现决堤、淤积,河床上升形成地上河,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金龙江途经高仓村、罗尾村等河道,河面窄,如遇暴雨极易出现严重水患。九山和贯穿水源村,是典型的地上河,防洪标准基本达不到5年一遇洪水标准。

(四)缺乏水利技术人才。水利工作是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注重社会效益的工作,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防治各个方面,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经营管理各个环节,都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作为保障和支撑。目前马田水管站仅有工作人员1名,年龄岁。人员短缺、专业技能不高,年龄偏大、全方位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着马田镇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远远不能适应水利事业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水利人才队伍的需要。

三、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轻重”失衡。忧患意识不强。从干部到群众习惯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吃老本”,对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紧迫感不强。主体责任不强。多数群众认为修不修水利无关自己利益,何必充当群众利益的牺牲者;部分领导干部认为搞水利建设就是搞政绩,修水利的主体是农民群众,必须坚持“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政府只能是引导鼓励;只能“就汤下面”,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还有个别领导认为平时修水利不如到时搞救急工程,因此兴修水利口头喊得多,实际行动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二)投入不足,资金筹措困难。近年市县的资金主要投入到了重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上,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偏

小,加之镇财政保运转压力大,只能勉强应付上面的配套资金,搞点临时的修修补补,面上工程很难有大的投入。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战略,取消农业税并推行多种涉农补贴,多数老百姓认为什么费用都应由国家大包干,等、靠、要思想严重,水利事业筹资积极性不高,投入资金缺口巨大。

(三)管理不力,设施设备“建管”缺位。由于管理主体重视不够、管理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设施提前老化,使用成本增加,利用率降低;反过来长期不使用水利设施,投入不能产生效益,必然又造成水利设施无人用无人管的局面,限制各方面对水利设施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

四、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思路。

增加农民收入一直都是“三农”工作的中心,农业本身应该给农民更多效益这一点不容忽视,农业自身应该有一个良好的生产能力,这才是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的基础。而在提高农业的产出能力的所有因素当中,水无疑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我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要抓好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转变观念,确定管理主体。我镇是农业乡镇,应充分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水利建设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民生、社会安定;党政领

导干部要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宗旨意识,在群众中确立“谁主管、谁受益、谁负责”的管理原则,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水利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二)科学谋划,明确发展目标。要抓住我国水利建设春天的历史机遇,结合我镇水系现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水利工作上,坚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先急后缓的原则,谋划好一大批水利工程,规划好1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并研究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方案,把水利工程的效益进步发挥扩大。

(三)齐抓共管,形成建设热潮。要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必须发挥各级组织的主导作用,把水利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工作范畴,加大行政推动力,掀起水利建设热潮。确定阶段性水利建设或水利工程管理重点,提出具体实施目标,量化目标考核,抓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人,对急难险重、群众关注度高的水利工程实行工作风险抵押金制和年底综合评价机制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四)注重人才,强化队伍建设。要打破常规渠道,大力引进水利技术人才,建立长效机制培训水利技术人才,通过培训、学习、交流和工作实践,解决水利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奖励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技术人员知识的尊重和劳动付出的认可;然而专业技术人员也要真

颍泉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7

一、煤炭企业档案人才的现状

(一) 档案人才紧缺, 出现“青黄不接”现象。

据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上南京大学《全国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以下简称《调研报告》) 显示, 2009-2011年我国档案学专业本科第一志愿率在36%-39%之间, 比2005-2008年第一志愿率还低。近年来, 就业去向又有所变化, 硕士研究生就业主要集中在档案类职业档案行政机关、档案馆、基层档案机构;博士研究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2009-2011年间所占比例为70%左右, 2009-2011年平均就业率于平均签约率均为100%。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档案人才的就业率很高, 而且知识结构级别高, 但是大都倾向于档案行政机关, 能到煤炭企业的屈指可数。我公司陕北矿业公司于2004年2月划归陕西煤业集团公司管理, 现有2对生产矿井, 1个生产服务公司, 1对在建矿井, 1个在建煤化工项目。在册职工2029人, 有专职档案员1名, 即外聘的副档案研究馆员, 年已60岁;兼职档案员10人, 都是非档案专业, 年龄都在30岁以内。近两年来, 兼职档案转职业的就有3人, 从始至今坚持干兼职档案工作的不到5人, 兼职档案人员的流动快, 业务水平很难提高, 一旦离开外聘档案专业人员的指导, 兼职档案员很难攻下这项工作, 档案管理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 受经营管理观念限制, 档案管理意识低下。

受煤炭企业特殊性的制约, 煤炭企业急功近利, 注重短期见效益, 多以采掘资源为主, 生产期限短, 如果没有集团化的发展战略和长久规划, 档案管理工作根本不会被引起重视, 也不会长时间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 更不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进去。有的煤炭企业即使有档案室, 也是那个经常被忽略的角落。我公司陕北矿业韩家湾煤炭公司也是在产业升级改造阶段, 要求必须通过省档案局档案验收的情况下, 才开始集中人力、物力收集档案资料, 高工资聘请专业档案人员对项目档案进行整理。从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 召集兼职档案员4名, 通过将近一年的时间, 攻下这道难关, 并通过省档案局的验收, 但是无疑也遗失了部分档案。从2012年开始, 在面临另一个生产矿井升级改造的时候, 也是采取同样的方式解决档案这一难关。公司也没有合理调配人员, 调用已经有档案整理经验的兼职档案人员进行新矿井档案资料的整理, 也没有对她们进行继续再培育。从这个层面上讲, 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引起上层管理人员的重视, 不能合理的、充分地培育、利用这个资源。从集团公司到公司, 再到基层矿井生产单位, 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管理模式, 也没有出台系统的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和制度, 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是处于被动状态。

(三) 档案人才培养难度大, 整体业务素质不高。

由于档案工作比较枯燥乏味, 工作量大, 工期长, 短时间内难以见效, 很难使人专心投入。在这个领域干出成绩的人又比较少, 即使企业花大力投入, 在培育新人时也有一定的难度:年轻人思想比较活跃, 不甘工作的枯燥乏味, 工作不安心;受家庭和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观念上, 强调个人意识, 追求个人主义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在业务上, 又缺乏吃刻苦耐劳, 敬业精神和钻研业务的干劲儿, 工作应付凑付, 不思进取。多数又是兼职档案管理员, 调动频繁, 新人员需要较长的熟悉和适应过程, 不利于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个别单位人员变换中, 工作交接不规范,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的完整性;档案人员专业又不对口, 且忙于日常工作较多, 在深入调查、工作创新上不够。企业也很少组织专门的、系统的培训, 除了参加省档案局的上岗培训外, 就只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在经验摸索中前进, 缺乏档案专人的指导。部分档案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根本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现代化档案管理的需要。

以上问题的存在, 对档案工作健康发展, 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带来了很大被动, 造成了档案管理无法规范, 原始资料不能正常归档, 甚至有些干脆对档案不闻不问, 造成档案的遗失。因此, 现代煤炭企业急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人才队伍, 这是提高煤炭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关键。

二、煤炭企业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作为煤炭企业, 要加强档案人员队伍建设, 就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兼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陕北矿业韩家湾煤炭公司自2008年产业升级改造之后, 不断将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 配备了密集架等硬件设施, 将档案工作纳入正常工作管理范围, 多举措加强队伍建设。

1.立足于法, 搞好建章立制工作。法制化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 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以依法治档为根本, 实现档案管理制度化。从国家政策上, 将档案管理纳入国家法律法规, 依法规范档案工作行为。也正是因为国家相关规定要求生产矿井通过产业升价改造项目时必须通过项目档案的验收, 我们的企业才不得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各煤炭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依据《档案法》、《企业档案管理规定》、《企业档案管理条例》, 结合实际, 建立健全各档案管理制度, 从上到下, 层层落实, 各基层单位再依此制定各自的档案管理制度, 并张贴上墙, 对档案收集、整理、交接、归档、保管、借阅、保密、统计、鉴定、销毁各个环节做出明确规定, 保证时时、件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凸显作用,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地位。 (1) “雪中送炭”。要让企业管理者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 就必须让档案工作充分体现它的作用。作为档案人, 科学规范地进行档案管理, 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坚持与时俱进, 将档案工作与企业的需求变化相适应, 寻找有效的服务途径, 在诸多束手无策的情况下, “雪中送炭”, 解燃眉之急, 充分发挥档案作用, 要将“死”的档案变成“活”的档案, 开拓档案管理新局面。 (2) 主动出击。加大对档案工作的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召开专题会议等多种方式, 不断加大《档案法》及相关法规的宣传和普法力度, 切实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档案意识。 (3) 特色管理。档案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档案都会被利用, 有些档案可能永远也不会被用上一次, 将档案工作按轻重缓急, 主次、粗细、迟早进行, 切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对档案进行整理, 迎合其所需的资料, 对于保密的文件资料, 要第一时间妥善保管、立卷归整;对于经常查阅的档案, 必须有电子版或扫描件, 以方便查阅利用;而对那些公司发生的大事情则要尽量详细完备, 高质量完成, 提供多形式服务, 形成本单位档案管理的特色, 利用上级检查和兄弟单位参观机会, 将档案室作为亮点显现出来。 (4) 提高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实现档案的自身价值, 为企业节约成本, 创造经济效益, 为企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2012年, 我公司利用档案资料, 进行工程改造10项, 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利用设备资料, 修理设备17次, 节省资金386多万元。

3.政策保护, 保证档案岗位有人管理。 (1) 健全组织, 建立档案工作责任制, 如生产矿井形成以各单位总工程师为组长, 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 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档案领导小组, 并明确《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 保证台下有人干, 台上有人抓, 并将档案管理工作与年度工作同安排、同总结、同考核。 (2) 保障档案人员的政治待遇, 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 优先入党, 优先提拔任用。在工资收入上, 均按照技术职称享受同等待遇, 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 企业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调用要做出明确规定:一般禁止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调换, 确因工作等原因, 要调换岗位的, 须提前安排接收人, 由原兼职档案人员对新手人员进行指导和帮助, 在新接手人员没有学会具体业务, 独立完成档案工作之前, 不允许原档案员调离, 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开展和连续性。

4.人才培养,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1) 精选人员。档案人才选拔要坚持“高学历、高品行、责任心强”的原则, 选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档案专业优先考虑) 、综合素质高、能够吃苦耐劳、上进心强的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2) 重培养。一般企业的兼职档案管理员大都是企业的文书, 且非档案专业出生, 没有坚实的档案管理基础, 所以首先就必须安排她们到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学习系统的档案管理知识, 并取得从事档案工作的上岗证。其次,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技能操作培训, 定期聘请上级或专业档案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指导, 及时帮助解决档案业务工作的实际问题。再次, 广泛开展“学知识、练技能、提素质、促业务”为内容的“档案工作年”活动, 评选技术标兵, 并进行奖励。 (3) 加强学习。对档案管理人员实行多个激励跑道, 激发其积极性, 加强其自信心, 鼓励其自学, 根据其学习笔记, 学习心得体会, 工作成绩、档案工作编研成果, 进行奖励, 评选先进。 (4) 加强交流与合作。针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枯燥乏味, 让档案工作“活动”起来, 让档案人“行动”起来, 为档案工作增加活力, 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到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参观、学习、交流, 增长见识, 取长补短。利用机会, 组织档案人员听取档案新技术、新进展、动态报告, 专题讲座、研讨会, 吸收和借鉴优秀档案工作研究成果为自己所用。 (5) 上级单位要定时检查基层单位档案工作情况, 每个季度进行一次档案工作例会或考试, 检查档案工作情况, 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年底进行大检查, 并综合日常检查结果, 进行通报, 依此促进兼职档案人员工作的继续发展。

5.总结经验, 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重在积累, 档案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堆积得越多, 工作越难做。作为一个煤炭企业不仅要有专门的档案组织机构, 档案领导小组, 还要在重在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 结合实际, 理顺工作流程, 完善工作方法, 将档案工作推到日常的工作日程上来。

档案管理工作, 任重而道远。加强档案人员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促进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为公司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新才, 聂云霞.信息时代档案人才培养与档案学专业发展展望[J].档案学研究, 2013年第1期.

[2]王振东.煤炭企业加强兼职档案人员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C].齐鲁档案论坛, 2009年.

[3]杨静.怎样加强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颍泉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8

关键字:决算报告 思考

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报告是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是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建设交付使用办理财产移交的依据及考核水利工程建设成果的总结性文件。提高对竣工决算报告的认识,对于编好竣工决算报告和作好竣工基建项目的验收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水利工程竣工决算报告综合地、全面地反映了水利工程的建设成果和财务情况。水利工程竣工决算报告包括建设工程前期费用和从筹建到竣工验收的全部费用,即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投资、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它除用货币指标来反映水利工程竣工项目的投资来源、资金运用、建设规模、工程造价、投资效果和综合效益外,而且还采用建设工期、实物工程量、主要材料消耗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来考核建设成果。在编制竣工决算报告时,由于及时地清理了财产、物资、债权债务,处理了工程中有关遗留问题,实现了工完场清,工完帐清,这样就能够最终正确地反映建设成果和财务情况,它是根据历年的财务决算与工程概(预)算所进行的工程项目的总决算。

水利工程竣工决算报告是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办理移交财产价值的依据。水利基建项目大部门由承建单位完成,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承建单位需要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办理财产价值移交手续。办理移交财产,不仅要提供工程技术资料,而且还要提供交付使用财产的名称、规格、数量、价值等。竣工决算报告反映各项建造和购置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递延资产等价值及有关资料,是使用单位接受及确定新增资产价值并登记入帐的唯一依据。正确地确定新增资产价值,对合理地提取折旧、大修,正确核算水利工程成本,搞好经济核算,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着积极意义。

通过编制竣工决算报告,可以全面考核水利工程竣工项目概(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执行情况。将竣工决算报告中的各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支出,完成的实物工作量等项指标,与概(预)算相比较,可以考核各个单项工程以及分部分项目工程的投资和实物工作量的完成程度,分析工程投资的超降原因,考核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管理水平,同时可为设计单位提供技术经济指标数据。

竣工决算报告是总结建设经验的有效方法。根据水利部的要求,竣工决算报告,要由承建单位,在建项目完建后,竣工验收前,组织工程技术、财务、统计、物资等人员参加的专业班子来编制,实际上就是对整个工程的一次全面总结。通过竣工决算报告的编制,可以检查会计核算以及合同管理招投标是否符合规定程序和要求。各个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是否按原计划执行:物资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是否符合管理规程:整个假设是否完全按照工程技术要求进行,等等。通过检查总结,肯定成绩,揭露矛盾,为以后制定计划,加强基本建设管理,修订概算、预算定额提供基础资料。

竣工决算报告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了条件。由于竣工决算报告能够正确核定新增资产价值并登记入帐,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的帐外流失,克服被侵占、挪用现象的发生。这对加强国有资產管理,促进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竣工决算报告是承建单位向国家报帐的书面材料和重要的经济档案。根据国家规定,建设项目竣工后,承建单位必须将验收机构确认验收合格的竣工决算报告,按照规定报送有关主管部门、计划部门、财政部门等,作为国家考核、批复和汇总的依据。由于竣工决算报告是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果和财务情况的总结性报告文件,是竣工验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是重要的经济档案,必须注意保密,妥善保管,永久保存。

作者单位:辽宁省石佛寺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局财务科

参考文献:

[1]杨宇. 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项的几点意见[N]. 中国水利报.2005-2-10(第五版).

上一篇:四年级描写感恩的优秀作文400字下一篇:秋季校园运动会班级入场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