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河乡镇水利设施调查

2024-11-10

大汶河乡镇水利设施调查(共7篇)

大汶河乡镇水利设施调查 篇1

对古文化区乡镇水利设施现状及改进措施的探究

-----以大汶河区域大汶口镇为例

摘要: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本文将围绕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建设、河道利用、水能利用、饮用水安全以及人们的意识程度六个方面进行古文化区乡镇水利设施现状的探讨;并通过国家立法规范、资金投入、水利服务队伍建设以及提高人们的认识等方面探究乡镇水利设施的改进措施,并突出强调乡镇水利设施的改进对古文化区建设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乡镇水利设施

现状

改进措施

201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同时农村水利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关系到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因此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推动农村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出险加固、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也是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薄弱环节。

1乡镇水利设施的现状

1.1农田灌溉设施发展缓慢、总体滞后的尴尬现状

1.1.1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农田水利灌溉

中央一号文件在第三点指出,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强调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的目标。特别强调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1.1.2大汶口镇与房村镇农业发展现状

大汶口镇与房村镇皆是农业发展大镇。两镇皆处在汶河流域,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农田面积广阔,农业发展历史悠久。镇上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花生,局部地区还发展了大批特色的经济作物,比如温室蔬菜大棚、花卉圃园等。此外,养殖业也在该地的农业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1.3大汶口镇与房村镇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大汶口镇与房村镇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70年代以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农田水利灌溉主要依靠水井取水和扬水站供水;第二阶段是70年代至2000年之间,此时农田的灌溉主要是采用柴油机从水井抽水,用软带或排水沟渠输送;第三阶段是2000年以后,“世行三期”工程期间,水泵开始普及,结合国家发展农村水利设施的惠农政策,农田灌溉电缆铺设、地下输水管道铺设等开始普及。现在,电机灌溉已经在两镇农田灌溉中占据主导地位,地下输水管道的铺设正在持续普及中,但在有些靠近汶河的河床农田和一些还未铺设电缆的地区采用柴油机灌溉还是较为普遍的。地下输水管道的铺设很好的符合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中的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这一要求,而且,对于该地区,在水资源相对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该措施也是该地区暂时找到的最适合的最受百姓欢迎的发展农村水利的措施。

1.1.4大汶口镇与房村镇现有乡镇水利的不足之处

1.工程老化失修,运行效率低,效益衰减严重

现有的水利工程绝大部分是20世纪50——70年代修建的,经过30——40年的运行,渗漏严重,很多已成为病险工程,运行效率较低,且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灌溉保证率较低,灌溉系数低,水资源浪费严重,工程很难发挥最大效益。

2.工程施工不规范,监理不到位,质量较差

由于乡镇缺乏专业的水利人员,两镇大部分水利工程修建初期,设计方案是工作人员依据经验拍脑门决定,没有参照工程设计标准,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不具科学性。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选取也没严格按照工程标准,就地取材方便省事。同时自建自监,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3.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防洪工程标准过低,存在安全隐患

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田不成方、沟渠不分。由于经济水平较低,以前修建工程的时候只注重灌排功效,控制区域为小范围,且大部分地区的防洪标准只有几年,甚至没有防洪工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加快和乡镇企业的进驻,两镇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一旦发生洪灾,经济损失不可估量。所以,随着农村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和农业结构的调整,要求环境、生态和高效有机结合的水利工程的诞生。

4.工程所有权不明晰,建设资金不到位,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长久以来,农民群众一直是农村水利的建设主体、投入主体,但含糊不清的“集体建设、集体所有、集体管理”观念,使工程产权不明晰。农民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村级工程几乎处于失管状态。2002年以来农村逐渐取消“两工”,加上土地承包时间多年不变和村民委员会“一事一议”政策的落实,使农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现了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出工难、用地占地难、串地调地难、“一事一议”难的问题。再加上农民群众局限在建设的主体,没有成为工程管理的主角,由此,类似水库出险、提防坍塌、河道淤积、渠道渗漏、泵站老化、饮用水工程瘫痪等问题层出不穷,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5.无统一规划,分布散乱,不易管理

70年代之后,两镇新建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多是因局部有灌溉、排水或者防洪排涝的需求,从而进行小区域建设,而未统筹考虑流域或行政单位的情况,缺乏整体规划或远景布置,使工程呈现点多、面广、线长、施工地点分散等特点,给管理和运行造成不少麻烦。6.重建设轻管理,管理体制不完善,工程现状堪忧

重建设轻管理一直是我国传统农村水利的顽疾。由于管理制度的区域限制性,跨村以上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受行政安排,带有垄断色彩的经营模式,缺少水务财务公开、民主监督的农户参与管理机制,工程养护管理经费财政或集体经济负担不起,向农户筹措难度又大,构成了工程运行入不敷出、设施老化陈旧不能维护更新、服务质量下降、效益衰减、农民不愿意交水费(或维护费)、工程运行难以为继的恶性循环。因此,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管理单位的生存命运。

7.基层水利技术管理服务体系不稳,人员综合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两镇的水利站,直接承担着农村水利规划、建设、管理和执法等重任。但在中央一号文件的大力推进下,乡镇水利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且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8、农村形式发生改变,政策出现断层。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为公益性工程,过去一直是政府投入、群众投工投劳开展建设。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原主要用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两工”(农村每劳每年10个义务工、20个积累工)和农建费(全县每年300多万元)也随之全部取消【1】。这些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陷入了“三难”境地,即“劳力投入难、资金筹措难、建设组织难”。在走访调查中大部分农民也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自己直接受益的事,只要村里组织,都愿意出工出劳,关键是村里没人组织。”但是村干部也有他们的苦衷,现在村干部维持日常工作的运行都已经比较吃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和动员群众开展经常性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

9、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社会资本进入较少。

对于修建农村水利设施,国家专项资金少且投向不吻合。近年来,国家对水利投入侧重于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农村安全饮水等方面,对乡镇水利设施的投入太少。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后,基本水费取消,水利基金停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更不愿意投入资金发展乡镇水利设施。此外,建设乡镇水利设施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由于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大,回报率低的特点,农村水利设施社会资本投入极少。

1.2大汶口镇水利设施发展缓慢原因初探

1.2.1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提出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主张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1.2.2大汶口镇与房村镇的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大汶口镇的乡镇水利设施总体来说发展相对比较缓慢。附近的几个乡镇,大型的水利设施基本上是70年代以前修建的,比如大汶口水电站、大型的扬水站以及各个村庄现在还在普遍使用的大型水井。然而,70年代之后修建的大型水利设施了了无几。近些年,两个镇上新添的水井多是浅井,其水位与汶河水位齐平,除了上面拨放资金修建了天泽湖蓄水库,“世行三期”期间在农田铺设了部分地下输水管道,农田灌溉专用电缆,去年山东大旱期间四川打井支援小队来此打了几口深井,以及现在有部分村庄也正在铺设地下输水管道之外,大汶口镇与房村镇基本没有什么大型的水利设施建设情况。

1.2.3水利设施发展缓慢原因初探

首先,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的工作。70年代以前,农村都是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那时候如果要修建水利设施,各户村民都很积极主动的出工出力,修建水利设施的资金也来自集体。而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各乡镇都未再建设过大型的水利设施。原因有三,一是修建大型水利的资金不足,修建大型水利设施需要的资金是巨大的,仅依靠村里集资,很难解决问题,这需要国家政府的拨款,而在这期间,国家政府在此的投入确实太少;二是组织建设大型水利设施需要的人力难度也比较大;三是乡镇政府对于发展水利重视不够,对于镇政府来说,组织修建大型水利设施,虽然确实惠农惠民的百年大计,但其影响力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的,暂时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且对于增加乡镇政府的税收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很多乡镇政府因此并不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的发展。

其次,在乡镇政府部门还特别缺乏专业的水利人才。现职的乡镇水利站的工作人员几乎全部都是半道起家的人,对水利知识并不是特别熟悉。很多农民反映上来的灌溉难题等,很难能有一个专业的水利工作人员能从专业的角度帮助乡政府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很多村里自己搞的一些水利设施也因为缺乏专业科学的技术指导,建设完成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并未达到预计的效果二过早的荒废了。

再次,国家下放的发展农村水利设施的资金在到达乡镇后,并未全部被用在水利设施建设上。虽然现在国家提出了很多政策要辅助发展乡镇水利设施,但当物质和资金真正落到乡镇政府时,这些资金都会部分转移到发展其他项目上。而真当上面的领导下来检查时,下面的乡镇才会做些应付检查的形象工程。

1.3大汶河水能利用现状

1.3.1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合理开发水能资源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科学制定规划,积极发展水电,加强水能资源管理,规范开发许可,强化水电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

1.3.2大汶河水能利用现状

水电建设在保障能源供给,保障供电安全,提高供电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以及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显著的综合效益,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作为水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水电在中国的成功实践更证明了其在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由大汶河水电站我们了解到,这座水电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中间经历了三四次整修,最后一次翻修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设备总体来说十分陈旧,再加上一些按河流综合规划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生态等综合效益的水利水电工程被单纯按发电工程开发;并且一些开发者不按河流水能开发规划的装机规模建设电站,而是依自己的财力,缩小装机规模,更有一些开发者不遵循梯级规划,任意选点建设,这些使得水能资源转化为电力的能力很小,浪费了巨大的水能资源。

1.4大汶河水污染的现状

近几年,大汶河流域的中上游有7项污染物质量浓度超标,下游有3项超标。地下水色度超出饮用水水质标准0.6倍,浑浊度超标0.8倍【2】。由于大规模开采,深层承压水受到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水质也有污染。因此,该地政府对流域污染提出了以下防治措施:从源头控制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增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治理面源污染;建设湿地保护区等。经过这些有效措施,大汶河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现在的大汶河表面上看起来风景优美如画碧波无痕,但金钱诱惑下的环境破坏,是无论用多少金钱也挽救不回来的:停在岸边体积硕大的采砂船,采砂后留下的条形河床,河道被非正常拓宽后留下的潭潭死水,正在控诉着贪婪的人类曾经对这条母亲河的伤害。

1.5大汶口镇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1.5.1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的目标任务。指出要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1.5.2大汶口镇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

经过实地调研,大汶口镇的东杨庄、新杨庄、西杨庄、东西住村、西西住村、南腾村、北腾村等村庄存在严重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这几个村庄北面、西面被牟汶河包围,南面被柴汶河围绕。最近十几年间,两条河流一方面由于上游一些大型的污染企业的污水排放污染了水源,另一方面由于近十几年汶河里的河沙被过度的开采,使得汶河净化水的能力下降,加剧了汶河的污染,使得该地的地下水已经遭到了污染。现在,这几个村子的村民平时已不敢再饮用地下水,前几年为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镇上曾经组织打过一口深井,给几个村子统一输送自来水,但根据村民的反应,现在的自来水也是受了污染的。村民现在基本上是买水喝,这些水都是从北边靠近徂徕山的村庄运来的。不同时期农村水利的特点与乡镇水利设施的改进措施

2.1不同时期农村水利的特点

2.1.1传统农村水利设施的特点

我国水利历史悠久,传统的农村水利一般指狭义农村水利,主要指防治旱、涝、渍灾害,对农田实施灌溉、排水等以服务于粮食生产的人工措施。其主要特点是:以发展农业灌溉为主要目标,目标单一,竭力开发水资源,甚至超过生态承载能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单纯依靠工程措施满足供给要求,且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轻制度,重骨干工程轻配套建设;管理体制实行计划分配、行政分割;注重经济可行、技术可能,忽略环境生态要求;缺乏社会监督和用水户的参与;水利工程散、乱、杂,缺乏统一的规划。

2.1.2新时期农村水利设施的特点

新时期的农村水利,为适应新时期乡村城镇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水利工程不仅要注重功能上的配套,更要兼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和农村生态环境;如今农村物质积累越来越多、农业经济越来越发达、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水利需要努力提高工程建设标准,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高的防洪排涝保障;在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人文文化更加自由的氛围下,水利工程的作用已经不再局限于灌溉排水,也需要结合环境、美观,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注重管理软件和管理硬件的建设,从水利机制入手,加强工程管理,从根本上扭转重建轻管的弊端;须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农村水利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同时注意高科技在水利管理和水利测量中应用,使得水利工程管理更加的精准和现代化。农村水利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发展重点,传统农村水利重视工程建设和经济效益的发展重点;新时期农村水利重视综合发展、统筹环境保护,加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提出,赋予了农村水利更加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新时期的农村水利需要更加注重人水的和谐发展、工程的永续发展、技术的科技发展。

2.2针对大汶口镇与房村镇水利设施状况提出乡镇水利设施建设的改进措施

2.2.1转变机制,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

以县级为单位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可以有效解决末级渠系建管用中责任不明、建管脱节、水费征收等系列问题,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通过宣传,充分调动用水户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最终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用水者协会发展的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协会能力建设。积极探索通过协商的方式将协会的运行管理经费计入田间小型灌排工程管理成本,为协会良性运行创造条件。开展对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思想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素质和服务能力。继续帮助其完善制度,建立评价、考核体系,按程序规范运作。2.2.2统一规划,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效益

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使涉及农村水利的各类工程项目形成“一盘棋”,制定并严格执行农村水利建设规划是关键。要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水利资金。政府强化规划的约束力,明确今后所有涉及农村水利的各类工程项目,都要严格按照农村水利发展规划分年度实施,整片推进,同时各部门要在相关项目评审委员会中增加水利部门的专家,听取水利部门的意见,确保项目中水利建设部分科学合理,使涉及农村水利建设的各类国家投资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2.2.3规划眼光要长远,建设中严把质量关

在工程建设初期,要以长远、统一规整的思想进行设计,使得新建工程与原有工程配套,新、旧结合以发挥最大的效益。从工程开始规划,直至建成后的管理,各个时期都需严把质量关。在初期把关建设材料,选择符合标准的建设材料,做好保质保量中关键的一步;建设过程中,严格把持质量监督一关,监理工作做到位;建成后工程管理工作要跟上,避免“重建轻管”、“有人用无人修”的现象出现。

2.2.4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提高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落后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该得到公共财政的支持。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加大前期投入的引导资金,各地应用足用好财政的投入政策,确保上级水利项目补助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进而调动农民群众的投入积极性,产生兴修水利的热情。

2.2.5明晰产权,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水利工程所有权确定是指依法确定水利工程所有权的产权归属,明确所有权主体行使权利的范围及管理权限的一种法律行为。实际中,村民没有产权意识,认为工程是集体出资自己受益,造成很多水利工程未到使用年限便提前报废。为减少村民无限制掠夺工程的现象,在工程竣工以后,可通过租赁、拍卖、个人承包或股份合作等形式,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界定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同时,这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综合效益、维护正常水事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2.2.6建立农民参与式的管理模式,确保工程永续利用 农村水利工程服务的对象是农田和农村,使用的主体是农民。“参与”反映的是一种基层群体被赋权的过程,所以农民参与式管理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实现农村的可持续的、有效益的发展、解决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把参与式发展理论引入工程建设中来,将极大地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确保工程的永续利用,促进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2.2.7水利工程和生态资源水利工程相结合,注重环境保护

水利工程的建设确实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但是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容易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比如修建水库或过量引提河流水资源导致河道下游缺水或断流、水生生物减少或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体功能发生变化,湿地因生态流量减少而退化等。农村环境的生态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农村水利工程与环境工程设计相结合,生态水利工程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结合是生态水利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农村水利适应新时期建设、保护环境的必经之路。农村水利工程应该结合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建造的生态水利工程既简单又适用,如为减少旱田排水挟带泥沙或污染物直接进入输水沟渠,可在二者之间修建生态处理沟渠或者氧化塘,利用生物沉淀、分解的作用净化污染水体。

2.2.8加强群众保护水利工程的意识,增加部门之间的协调

在涉及跨村、跨镇的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往往是水事纠纷纠结的地方,人们往往为使自己区域的利益最大化,天平总是朝自己一方倾斜,使得本来是个区域型的工程,结果只能造福一小方土地。这时,各村级干部、各水利站的工作人员之间的协商、相互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大局出发、使工程发挥最大效益、使农村多多收益才是良性政策。同时,提高农民的集体意识以及保护水利工程的意识,形成“水利工程大家建造,水利工程造福大家”的良好氛围。

2.2.9因地制宜,创新“一事一议”的实现形式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群众参与度高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除村内微小型水利工程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外,要千方百计创新“一事一议”制度的实现形式,特别是对跨村、跨乡水利工程亦要按照“一事一议”制度来加以实施。一是政策引导。用政策说服教育和引导农民放弃一时一户的小利益,树立长远意识和大局观念,也可录用“推磨转圈,轮流受益”的办法,由县、乡政府出面组织和协调。二是政府要加大前期投入的引导资金,进而调动农民群众的投入积极性。三是注重效益,珍惜民力,先易后难,尽量多办“事半功倍”的事情。四是民主决策。在遵循“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的原则上,按照水利部门的统一规划,年初上交县、乡人代会进行审议,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由县、乡政府批准后实施。

2.2.10广泛筹资,多渠道加大农村水利投入

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属公益性事业,应广辟投资渠道,建立以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二是适当拓宽“以奖代补”范围。三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大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鼓励农民和民间组织投入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3】。

2.2.11改革产权,解决工程长效管理难题

明晰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小型水库、泵站、塘堰、田间沟渠等农村水利设施建管难题的根本措施。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有多种实现形式。农民用水者协会可解决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和规模较大的小型骨干工程的建管缺位问题,民营化(拍买、承包或租赁)可解决中小型独立灌区和大型当家堰的建管问题,“受益户共有制”可解决少或无投资效益的微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问题。据调查,已有部分市县成功进行了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彻底扭转了这类水利工程“使用个个有份,管理人人无责”的现状,不仅盘活了农村存量资产,而且解决了长效管理问题,深受农民欢迎。通过改革逐步在全县建立产权明晰、职责明确、责权一体的小型水利设施建管体系。

相信,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国家以及各地方政府加大对发展乡镇水利设施的关注,许多新的发展水利设施的政策的出台,会帮助各个乡镇在农村灌溉水利设施的发展上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1】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

童启林

2009-05-20 21:21:35| 分类:调查研究

【2】大汶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林峰1,杜守建2(1.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曲阜273100;2.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48)中图分类号: X5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6933(2005)03-0052-02 【3】农村水利工程存在问题及发展重点浅析

《中国水利水电市场》2010年6期 2010-07-20 16:23:11

大汶河乡镇水利设施调查 篇2

互助县是青海省农业大县, 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的命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该县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国以来, 全县兴建了419项大小水利工程, 形成了3亿多水利固定资产, 初步形成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工程体系, 在抗御水旱灾害, 保障经济社会安全, 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水利工程中, 小型水利设施占半壁江山, 因此, 小型水利设施作用发挥得如何, 直接关系整个县域水利经济发展, 但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 由于当时建设标准低、运行时间长、老化失修, 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2000年10月以来, 互助县着手开展了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截止目前, 国有资产部门已评估77项, 资产原值356.74万元, 确认净值12.70万元, 已完成产权改革工程59项, 回收资金6.78万元。其中拍卖人畜饮水自流工程24项, 转让2项, 受益人口8223人、牲畜7025头 (只) , 拍卖电灌站6座、机井7眼, 分别控制灌溉面积794亩和1750亩, 无偿转让涝池及小㈡型水库20座。上述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的顺利实施, 不仅吸收了大量社会资金对水利的投资, 盘活了现有水利资产, 明晰了产权, 而且也使小型水利设施管理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水利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

二、经验及今后工作对策思考

通过对以往工作经验教训的归纳和对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值得思考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领导重视, 机构健全是改革工作的保证

为了确保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 并成立了县水利产权改革领导小组, 同时县水利产权改革领导小组根据互助县的实际, 制定下发了《互助县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实施方案》, 县水利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 具体负责水利产权改革的实施工作。改革工作按先开展后规范、先点后面、先小后大、先易后难、分类分区、逐步推选的思路进行, 即川水地区以小型渠道、电灌站为主, 浅山地区以涝池、小型水库为主, 脑山地区以人畜饮水为主, 腰巴地区以机井为主。制定了工作计划, 确定了工作步骤, 落实了具体措施。乡 (镇) 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水利产权改革领导小组, 积极配合县领导小组及水利部门进行工作, 全县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因此, 今后要在县水利产权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 各部门、各乡 (镇) 积极配合, 加强协调, 通力合作, 将改革工作列入各自重要工作日程, 创造条件, 提供人力、物力, 稳步推进。

2.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是改革工作的基础

由于此项工作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干部群众在思想上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和顾虑。为此, 互助县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宣传工作。通过宣传, 广大干部群众对这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提高了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舆论基础。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动员力度, 继续采取广播、电视、黑板报、座谈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广泛宣传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工作的意义和目的, 切实做到宣传到位。思想认识到位, 组织落实到位,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 提高参与意识, 为产权改革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 要抓好典型, 总结经验, 广泛吸取和借鉴外省、县好的做法, 结合互助县的实际, 因地制宜, 拿出新办法, 制定新措施, 使改革工作更加完善和受群众欢迎, 做到落实一处, 改革一处, 利用一处。

3. 深入调查, 选准项目是改革工作的前提

为了搞好水利产权改革工作, 互助县抽调水利部门的技术管理人员, 配合乡 (镇) 政府, 对全县的小型水利设施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继续对小型水库、渠道、涝池、提灌站、机井、农村人畜饮水供水管道、水电站及渠道防护林、工程管理房、水利部门经营的各种基地等附属设施做深入的调查了解, 详细掌握其现状, 对部分老化失修、建设标准低、运行状况不良的工程采取先维修、后承包方式, 及时进行维修和配套后再进行产权改革, 并从水利行业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 把握好改革的时机与步骤, 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同时, 大胆尝试将一些灌区, 小型水库等工程作为产权改革对象。

4. 正常发挥工程效益是改革工作的动力

大汶河乡镇水利设施调查 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 基础设施 管理维护 水资源有效利用

【基金项目】1.2014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山区小型水利基础设施管护机制研究(2014C069Y);2.2013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保山市隆阳区辛街乡辛街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1310676010)。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212-04

2013年3月20日11时,云南发布干旱橙色预警信号,据气象干旱监测,我省丽江、大理、昆明、楚雄、曲靖、保山、昭通、玉溪北部等地区存在重度及以上气象干旱。持续四年干旱,给云南经济发展各方面带来巨大的损失。曾经璀璨的“高原明珠”因为连年干旱,农作物大面积大幅度减产,截至2013年3月4日,全省农作物因干旱受灾面积已达1071.2万亩,绝收120.3万亩。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栽种作物面积的61.2%,其中,粮食作物受灾面占栽种面积的77.5%。仅2013年春季,云南省497万人受旱灾影响,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20亿元以上,受灾情况严重。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云南干旱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不得不令人深刻反思。分析云南从2009年到2013年史无前例的连年旱灾,从云南历史和全球角度来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明代特别是清末以来,云南旱灾逐渐开始明显,随着云南经济的发展和资源开发,旱灾逐步加重,到本世纪初更是以加速度逐年频繁和加剧,云南旱灾似乎已经形成常态。

另一方面,云南又是有名的水资源大省,全省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居中国第三位。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矛盾尤为突出。2011年3月,云南省人均工程性供水能力340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人均440立方米和世界人均645立方米的水平。为此,云南省委、省政府连年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加强缺水地区,特别是云南山区农田水利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目的在于控制水资源流失,充分利用水资源。但是尽管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逐年大幅度增加,项目建成后,收效却远低于预期,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成后无人管理维护。管理维护滞后导致设施严重损毁的问题日趋严重,造成投资未见成效,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一、保山市隆阳区辛街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

辛街乡位于保山市隆阳区南部,主要以烤烟、蚕桑、红砖生产等为支柱产业。全乡共有15869户,64052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62548人,非农业人口1504人,是典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高原乡。辛街乡下辖18个行政村,98个自然村。辛街村为辛街乡下辖的行政村,辛街村常年缺水,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均是问题,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逐年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收到了显著成效,农业增产,农户增收。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工程效益日渐降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成后无人管理维护。很多设施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其中有自然破坏也有人为损坏,有的尚能勉强使用,有的已经废弃。以最常见的渠道为例,如图1所示,根据粗略统计,渠道建成后半年内出现问题影响正常使用的占总渠道数的40%;在建成后一年内出现问题影响正常使用的占80%以上;在政府投资建设的渠道中有33%的已经废弃无法使用,只能再次投资重建;有98%以上的渠道每年都面临渠道淤堵的问题,其中绝大多数的是无管理维护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整体性很重要,渠道中任何一段出现淤堵或者损坏都会影响整个引水系统的正常使用。严重的渠道淤堵或损坏性缺口不仅导致干旱问题未能解决,又造成有限水资源浪费的严重问题。

(二)调查方法

以笔者为主的调查小组于2014年6月进入辛街村,针对缺水和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和使用问题,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深入调查。

1.实地勘察

对辛街村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使用情况和损毁现状进行一一实地调查,查勘损毁严重程度和损毁区域分布,统计损毁数据,进行修复难度分类分析和修复资金估算等工作。

2.资料搜集分析

调查小组主要针对有关农田水利问题的历史、气候、自然灾害、现状、政策几个方面进行了大量资料搜集查阅。分析历史上因气候造成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规律,由于自然灾害造成基础设施损毁的具体原因等。

3.走访调查

分别对辛街乡党委书记、辛街乡农田水利主要负责人,辛街村村主任、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基层农田水利工作者等人员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调查,获取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方面的相关数据资料。同时,走访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农户,了解群众思想以及造成该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的原因,并广泛征询解决方案,保证数据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4.问卷调查

在对辛街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资料整合分析后,调查小组与当地乡政府负责人共同商议后编写出《关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情况的调查问卷》,就该乡村民对公共设施,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的认识和改革意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至18个现有行政村及27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村委会。共计印发1000份。

(三)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调查问卷在辛街村共计发出200份,全数收回,其中有效问卷198份。调查内容涉及村级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情况、被调查者对现存的设施管理的满意度及农民自身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的意愿和参与度,以及对拓展集资渠道的认识度等各个方面。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就村民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重要性的认知度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就是否有意愿参与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维护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就村民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体系了解情况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结果表明,超过半数村民对村里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制度不了解, 75%以上被调查人群认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维护对农村生产灌溉用水非常重要,且近80%的农户非常愿意参与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

另一方面,由调查结果可知,近年来,当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组织的实际贡献主要有:为水资源配置更新了管理设备、组织群众衬砌各类渠道以减少渗漏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农业灌溉用水而言,大多数农户认为现有的集体供水方式不方便,水利基础设施不给力,损毁严重,灌溉供水制度存在一定问题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问题突出。

1.重建轻管现象突出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现有基础设施破坏损毁严重。部分农户居住分散,且无监管意识和监管责任,存在闸门、水泵、抽水机等设施或被盗窃破坏、或随意搁置,存在因无专人管理维护而损毁严重的情况。重建轻管,只建设、不管护,使得相当一部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因管理不到位而无法真正产生效益,导致当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患病中艰难运行。

2.管理体制严重滞后

在收回的调查问卷中,55%的被调查人群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滞后问题突出,管护主体不明确,现有管理体制有必要进行改革;大多数农户认为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资金投入与其个人没有关系,投资积极性不高。在调研中还发现,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名义上是由所属的村委会管理,但实际上是用而不管、管而不细,导致管理主体不清晰,管理者缺位、水资源流失和设备闲置浪费等问题。

3.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有近 63%的农户不了解也没有参与过本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相关决策的落实和制度制定。这表明当地农民对目前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情况缺乏了解,缺少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尽管如此,超过 80%的被调查对象仍希望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的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形成长期有效的管理体系。

4.管护运营费用不足

抽水站老化失修严重、骨干渠道衬砌率低、配套建设设施缺乏是辛街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真实现状,这使得输水过程中水资源浪费,损失严重。辛街乡 12 座小型抽水站能正常使用的只有 7 座,40 多眼机井中符合标准且能正常运行的只有 28 眼。由于资金投入无持续性,相关部门即使有维修计划也难以落实维修资金。根据对辛街乡基层水务工作人员的访谈,即使在日常维护或定期检查中能够及时发现患病的一些设施,由于没有资金改造修护,使得一些小问题的设施发展成为大病患的情况屡屡发生。而基层的水利部门也无力全权负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运行,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的瓶颈。

二、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及管护对策研究

通过对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辛街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在即有基础设施出现的问题里,后续管理维护的缺失是根本原因。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基础设施管理机制,以加强基础设施的高效节水利用。

(一)成立专业管护团队,减少损失,降低成本

成立由村主要领导牵头,农户代表参加的管理机构对村里已建成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一检查,汇总损毁情况,筹集专项维修资金,组织技术人员、村民和学生进行集体修缮。修缮工作完成后,实行层层责任制,成立由村主要领导牵头的管护机构,建立村领导、普通农户组成的管护队伍,负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管理维护区域,采用市场化竞标模式组织管护小组竞标管护,投入必要资金,创建技术平台,联系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明确责、权、利分配,对各区域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维护。在具体研究和修缮实施中发现,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损坏后,若能在短时间内被发现和修复,可大大降低维修费用,以基础设施中矩形沟渠内侧挡墙因人为或自然因素损坏为例,当沟渠最初出现裂缝,一般情况裂缝较细易于补救,且花费人力物力不大,此时修补费用约需50元每米;若因没有专业管护团队管理维护,沟渠没有及时修补,一个月后,沟渠将因外力作用原因损坏程度加大,此时所需修理费用约为90元每米;若仍无维护修理,半年时间,该裂缝将破坏至沟渠基础,此时所需修理费用约为120元每米;最终,该沟渠内侧挡墙坍塌,影响整条沟渠使用,此时沟渠修理所需费用约为180元每米。如图5所示。若有专业团队细化管理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复,可大幅度减少损失,降低成本。故成立专业团队管理维护是降低成本、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 管护机制创新

根据辛街村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管护“新出路”,研究探索全新的方式来解决管护问题,将竞标思想引进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中,建立“特色竞标”机制。

1.创新思路

竞标是市场经济商务活动中利用价格竞争的一种手段,是市场运作项目的一种常用方法。根据辛街村实情,最有效的管护便由乡、村、社一级受益地来解决。而怎么解决呢?坏了修、毁了建,政府同样为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得为基础设施的低实用效益、短寿命来买单。那提前计划这部分维修和重建资金的分配使用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呢?对此,我们提出了大胆的创新思想,提出两种竞标方式,即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及竞标机制合二为一。把竞标方式运用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权授予上。

2.特色竞标机制

(1)由施工方承包

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招标初期,将基础设施的管护责任纳入施工方需要承担的工程量中。并规定该施工方必须承包设施的维修年限,在此年限中,设施出现的问题由施工方来解决。并定期进行设施的检查维修。这样,为免除后期维护的大量投入,施工质量也会得到保证。管护期满,由村委会组织技术人员和村民验收设施完好情况,再由村民组成的管护小组以竞标方式继续管护工作。

(2)村民进行特色竞标

特色竞标,即按地域或使用范围分区域划片,村民组成管护团队,对小片区域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进行竞标,中标团队在规定时期内按区域划分承包管护工作。

3.特色竞标创新和优势

(1)打破常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村民竞标者是该工程的直接受益人和使用人,其使用过程会更加爱惜设施,延长设施寿命,提高效益。

(2)结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分区域竞标,村民使用者也是管理者,设施的维护好坏直接影响使用者的利益,从而根本上改善设施的维护问题。

(3)统筹分析,优化资金的使用。优化资金使用,总体上节约资金,政府受益、个人受益。

(三)管护对策

1.合理分配投资资金,保障管护资金供给

重建轻管现象导致了资金绝大部分用于设施的建设中,管理维护资金的缺失又造成了设施建成后无人管护的尴尬局面。“三分靠建七分靠管”,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后续管护资金问题是首要的。

(1)在投资资金的分配上合理分配,建、管重视并存,以保证管护资金的实际运用;

(2)加强对即有设施管护配套资金的追加投资,填补管护缺口。

2.转变观念,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管护意识

(1)采取墙报、广播、 宣传栏、群众会议、宣传标语、警示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将管护制度、管护公约等,让管护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目的是使所有村民明确,就基础设施的爱护和管理而言,户户有义务,人人有责任;

(2)评选管护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认真学习推广,提高群众管护意识、质量意识和长效意识。

3.制定科学合理的管护标准和管护要求

(1)对不同基础设施明确不同的管护范围、标准和要求;

(2)结合农时定期以管护团队牵头组织农户进行定期的维修和养护,暴雨、暴风等自然灾害后,及时组织群众维护损毁设施,检查相关设备。

4.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管护机制

(1)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护制度;

(2)建立信息工程管护信息报告、评比制度。

5.强化管理监管,明确管护责任,管护到位

(1)管护团队明确管护责任,并落实到人,与基础设施区域各镇村签订项目协管责任书。明确管护人的责、权、利分配,形成互相制约机制,结合检查评比结果,落实发放管护费;

(2)将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后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督查考核工作范围,共同抓好基础设施建后管护工作;

(3)建立奖惩机制。

(四)具体施行方法

(1)管护费计算:由施工方、村政府根据设施的已使用时长和对比以往同期需要的维修费用将一个管护期(一年度或一个季度均可)的维修管护费用计算出来。得出一个特定时期的计划管护费用。

(2)资金筹备:申请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拨付(如小农水专项资金),也可以由村民集资筹备管护基金。

(3)区域划分:通过实地勘察和丈量,将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分划分为可实际管护的小片区域,并按照区域大小以及实际情况分配计划一个特定时间段的管护资金。

(4)竞标:在各地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所属村举行。前期宣传和具体竞标实施亦由该地方政府机构完成。由具备一定条件的村民对各块管护区域进行投标。以价格低、保障度高者为最终中标人。

(5)签署合同:中标者与村委会签署事先拟定的管护合同,明确管护责任、范围、时间、技术和资金保障等内容。

(6)资金使用:在合同期限内,所管区域的基础设施由中标人负责管护维修。若管护不善,费用超出投标资金的部分由其自行解决;管护得力,少有维修或没有出现损坏的,剩余的管护资金属中标人所有。

(7)监督:在乡、村、社各级基层机构中建立监督小组,负责定期对各分区域的管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记录。并在一个管护期结束时组织验收。

三、以保山市隆阳区辛街村为试点实施创新管护机制

(一)可操作性分析

1.辛街村是典型的云南山区种植农业行政村,具有一定普遍性和代表性

辛街村农作物主要以烤烟及粮食作物为主,其中烤烟占较大比例。笔者在向烟草种植技术人员咨询后得知,烤烟种植对灌溉的要求极为苛刻。一旦因为得不到及时的灌溉,烤烟的生长期就会缩短,烟叶的质量也随之降低。而且,在烤烟收购时,是按照烟叶的质量及其评定等级决定种植者收入,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使用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户的收益。此特点,对后期成果效益高低的判断极为有利。辛街村是辛街乡镇政府所在地,是辛街乡具有代表意义的行政村。本次试点的成果在各级村组织有推广应用的实际意义。

2.易于操作具有后续建设发展的可能性

辛街村已建成基础设施均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无大型设施,且设施不密集,对资金成本要求不高,项目所需投入不大,易于操作,减小了研究成果受干扰的可能。另一方面该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未得到全面完善,在试行中可将经验及即有设施存在问题前期完善运用到下一步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当中。

3.各级政府和村民大力支持,实施阻力小

由前期调查分析可知,辛街村村民对该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改革的意向非常大,通过走访当地乡、镇、村委会以及该村农田水利设施施工方等各级负责人,各级负责人对本计划方案非常支持,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

综上所述,以辛街村为代表的普通村庄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问题突出,迫在眉睫,其问题解决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二)实际运行

结合辛街村的实际现状,通过可行性分析并初步引入新型竞标机制到该试点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中,争取通过研究探索取得该试点成功运行,并向其它村庄推广应用,以期解决云南山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问题。

在辛街村针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引进特色竞标机制后,通过广播、板报、动员会议等方式大力宣传,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不仅自愿无偿加入对老旧沟渠等设施的清理整改活动中,还尽可能的为施工队的各项工作提供便利。在与辛街村政府干部多次对新型竞标机制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和讨论后,在村政府的号召下,辛街实验中学的若干名学生和村民都自愿义务加入试点活动中。初步完成了淤堵闲置渠道的清理,为来年春耕以及下一步管护权的分配打下了基础。经多方努力,确定了在辛街村初步引进管护权竞标机制。

经与辛街乡干部多次研讨后,确定了于2014年10月(即“小春”耕作期)在辛街村初步引进管护权竞标机制。经多方努力,筹集到部分资金,对一些灌溉枢纽进行了维修和重建。

2014年10月,辛街村竞标机制正式启动,村民积极参与管护权竞标,辛街村共分出7个标段,择优选出中标人后,由中标人牵头组建管理维护团队,辛街村委会与中标人签署了管护合同。随即进入责任管护期。在之后的一年内,在村民竞标管护期内,项目组对管护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2016年初汇总结果如下。

1.辛街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断水天数由原来每年平均超过80天减少为13天;

2.在发现破损点一月内未修复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面积为0㎡;

3.村民获益。原来每季度每亩田上交的用水费200元降低为招标时支出的管护费每亩100元,且基本无断水烦恼;

4.管护团队获益。由于有管护团队细致检查,及时修复,7个管护团队仅有1个管护团队费用持平,其余均有盈利,提高了村民积极参与下个管护期的热情和动力。

云南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是一项长期战役,其建设和管护制度的完善任重而道远,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护体系还需要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同时,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不仅需要地方的积极配合,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必经之路。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云南山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问题能得到显著的改善,也希望辛街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权竞标机制试点继续实行,总结完善并得以推广,切实解决农民的灌溉用水问题,实现云南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云南的农业经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伟. 论转轨时期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融资方式与创新[D]. 中国海洋大学, 2005.

[2]银洪, 张添, 姜兴伟. 从西南地区干旱反思我国近年来农村水利设施现状[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5(s1):160-162.

[3]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应突出“网”[EB/OL].中新社,2007-07-09

[4]周杰.农村水利参与式管理机制研究[D]. 浙江大学, 2007.

[5]袁庆明. 资源枯竭型公地悲剧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7(5):9-13.

[6]冯侄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答问[EB/OL].中国政府网

[7]陈杨东.云南统计年鉴2012,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M]2012.(9).

[8]王舸.云南统计年鉴2013,云南省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M].2013,(9).

[9]王舸.云南统计年鉴2014,云南省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M].2014.(11).

[10]程国平、刁兆峰.管理学原理[M].2010.(10).

[11]张万诚.云南极端气候干旱的特征分析[J].灾害学.陕西省地震局,2013,(1).

作者简介:

大汶河乡镇水利设施调查 篇4

中共东安县委党校 唐凌辉

农村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针对当前农村水利建设中群众普遍反映的一些突出问题,6月份,笔者与数名中青班学员深入水岭乡15个村及各个水利设施现场,采取听汇报、座谈和实地察看等调研方式,重点围绕水岭乡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现将调查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水岭乡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情况

水岭乡目前拥有各类水利工程167处。其中,中型河坝1座(紫江河坝),水轮泵1处;小

(二)型水库2座(东源水库、超美水库),骨干山塘147口,河坝16处,总蓄、引水量达到162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9190亩,占农业灌溉总需水量的72%,乡水管站管理人员1名。这些水利设施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的则建于八十年代。

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水岭乡党委、政府抢抓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累计完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70余万元。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对两座小

(二)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建成了一个可供全乡近9000人饮水的自来水厂。为水岭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水岭乡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水利设施建设认识不够。近年来,在多元经济的冲击下,人们逐渐模糊了农业是第一产业这一根本认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论断也早已被人们淡忘,除了人畜饮水有所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近三十年来没有大型工程建设,有的都只是一些临时的修修补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农民兴修水 1

利的积极性明显下降。新农村建设要解决“主体”问题,当前的农村水利建设同样需要解决“主体”问题。以往,农田水利建设多是靠农民投工投劳,但现实情况是,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村庄“空心”,土地“撂荒”,水利建设更是无人问津。水利建设属于公益项目,除了水电之外,大部分水利基础设施是无法营利的,很难吸引民间投资。二是公众保护水利设施意识极差,随意倾倒垃圾,排放污水,占河填河等侵害河道行为普遍。河道宣传、保护工作不够深入,资金投入太少,河道基本无人管理,出现严重灌溉问题或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时才反映到有关职能部门。河道清淤和砌石,需要大量的资金,融资工作成为河道整治的一大难题。另外,相关部门对陈旧老化或损毁的水利设施维修改造资金投入不足,建设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靠乡财政投入和群众自筹资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相对滞后,水资源供求矛盾的加剧,已经成为制约水岭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2、水库山塘功能退化,水量利用率低,安全隐患大。水岭乡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多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绝大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长期带病运行,特别是一些山塘的数量和质量都在逐年下降。全乡原有的147口山塘50%已经荒废,部分改为旱土或造林,30余口骨干山塘由于淤泥堆积,蓄水不足,导致灌溉面积锐减,防洪抗旱能力显著下降。渠系灌溉能力逐渐衰退,全乡原有山塘水库及小型河坝灌溉渠道86公里多,由于自然灾害和年久失修等原因,渠系损毁较多,现能通水的渠道不足39公里。如紫江河坝设计灌溉面积8500亩,现实际灌溉面积不到3000亩,灌区渠道从原通水长度的10公里缩短到6公里,仅为过去的60%,水量利用率不到30%。东源水库的主干渠道有效使用长度现在还不到四分之一。

3、水利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但由于水利工程多而散,总体建设资

金不足,投放分散,在统筹安排上难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撒胡椒面”的现象,建设效果不明显。紫江河坝主干渠道因年久失修,多处出现于淤积、塌陷、渗漏,进入各村的水渠情况更糟,渗漏塌陷现象更加严重,有效使用长度按每年5%递减,每到灌期,群众总是用塑料布临时衬砌,防止渗漏。按当前材料成本价格测算,仅这一条渠道彻底维修改造就需要资金近600万元,单纯靠基层财政和群众上缴的水费是根本不够的。东源水库和超美水库虽然进行了除险加固,但是主干渠损毁严重,输水损失大,导致水库的灌溉功能无法显现,彻底维修需要上百万元的资金。一些山塘因村里筹集不到钱、群众拿不出钱、失修废弃等原因问题十分突出,导致原来的灌溉稻田不得不改种其它作物。

4、工程运行管理困难,监管难度大。现有的水利设施由于维护资金困难,运行经费无来源保障,管理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相当一部分的水利设施因管理不到位,无法产生效益。各村对山塘和小型河坝的管理各自为政,管理方式五花八门。许多村都是采用承包的方式将工程运转交给个人经营,这就容易导致个人重效益而轻服务、轻维护,因个人无科学规划、随意、透支使用现有水利设施,而造成水利设施瘫痪等问题后,困难又推给了政府。管理的滞后,监管的脱节已严重制约工程的运行和效益的产生。

5、乡镇水利人才缺乏,应加强水利站建设。目前,在乡镇所设置的水利管理机构因经费等原因职能弱化,在职或聘请的水管员都是有职无能,只有职务,没有功能,他们几乎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业务知识匮乏,这使得他们大都无法指导基层水利工作,而这又直接导致了农村水利工作的滞后。

三、水岭乡水利建设工作设想

1、进一步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工作。要把水利建设作为民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方面要增强抢抓机遇的意识。去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和“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等有利于水利事业大发展的要求。水岭乡狠抓大好的政策机遇,力争把水岭乡符合政策的项目一个不落地争下来,通过5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乡水利建设和管理明显滞后的局面。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信息和各类资源,强化“跑”、“争”意识。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利用政策机遇,加强工作汇报,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争取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争取水岭乡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尽量、尽快纳入国家政策项目笼子。

2、大力发展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不懈抓好灌区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和节水改造工程,改善和恢复群众急切盼望解决的部分小型抽水、引水项目,合理实施新增机井项目,逐步实施灌区节水改造,不断提升其对粮食安全和产业调整的支撑功能。

3、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好国家有关的奖补政策,加大各类渠道和山塘的清淤、疏通、防漏衬砌维护工作,乡财政每年要想办法挤出一些资金进行维护,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4、充分发挥村级水利管理机构的作用。加大政府监督力度,加强供水管理,切实监管好农灌水费的征收,确保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明晰各村水利设施产权,依法规范承包合同,权利责任双明确,既要民生水利,又要明白水利。引导农民自愿参与,组建好农村用水户协会。由协会全面负责起辖区内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和水费收缴、灌溉秩序维护等工作。

5、加大依法保护水利基础设施的力度。依法查处人为破坏水利工程的行为,严厉打击盗窃、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犯罪案件,为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创造安全环境。

大汶河乡镇水利设施调查 篇5

情况调查及建议

平利县地处大巴山深处,位于陕西省的东南部,全县幅圆面积2627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93个行政村,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县域经济相对落后,属省级贫困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农田水利投资机制和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达到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是新形式下发展农业的趋势所需。可以进一步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充分调动广大投资者、管理者、使用者的积极性,建立新的投入、经营和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延伸和扩大,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平利县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及问题

水利是县域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国以来,平利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初步建成以防洪、灌溉、供水、水保等工程体系,基本保障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近年数据显示,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涉及全县12个乡镇,工程布设结合实际情况,宜窖则窖,宜渠则渠,以四条流域体系中的坝河、黄洋河(北部易旱地区)流域为工程分布重点区域,以配套蓄水工程(水窖)和引水工程为重要工程内容,辅以必要的提水和井灌工程。截止目前,全县现有小型水利设施:拦水坝208

座,渠道214条38.5公里,堰塘12个,水窖2500口,堤防424.2公里,安全人饮70处,解决了3.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水利建设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小型水利工程在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些矛盾日益突出。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投资主体缺位,导致工程管理不到位;工程老化失修,不能正常发挥效益,险病隐患突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配套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单一,直接影响到农民投资兴办水利的积极性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资金投入方面,人们习惯于依靠国家出钱、农民出工兴建农田水利工程。而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家投入的重点转向大江大河等骨干工程的建设治理上,小型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相对减少,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其次,产权单一,平利县大多数水利工程属国家和集体所有,公有制成份比重过大,集体负担过重。由于产权不明晰,农田水利工程建、管、用严重脱节,导致了相当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带病运行,水利工程效益衰减。第三,运行机制不活。许多工程管理僵化,经营业务单一,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经营普遍困难。一大批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甚至人为破坏,效益严重衰减。第四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水利上的“大锅水”状况与土地承包到户后的自主经营已很不相适应,“公水和私地”的矛盾比较突出,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成本加大。这些问题的存在,已明确地提醒我们,不搞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水利没有出路。而搞好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是解决农村小型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

二、改制的范围及主要形式

结合平利县县情县况,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要充分考虑以下三大目标:一是体制目标。切实解决目前一些水利工程产权主体单一,权属不明确,管理责任不落实,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的问题。二是机制目标。通过政府组织和引导,形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自筹资金、自行建设、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三是发展目标。改革要有利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增强水利服务体系和水利基础产业,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平利县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的范围:主要以小型农田灌排工程设施为主,如机电排灌站、机井、输水渠道、田间建筑物,小塘坝,小流域综合治理,乡(镇)村所属供水工程,其它适合产权制度改革的小型水利设施、设备等;对于一些防洪任务较重的河堤及建筑物,要进一步尝试承包经营或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改制形式。改制形式应根据现有工程不同类型及各地具体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抓大放小,盘活存量,带动增量,不搞一刀切,宜卖则卖,宜股则股,宜包则包,宜租则租。鼓励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和拍卖等多种形式管好与搞活小型水利设施。允许以资金、实物、土地、劳务、技术、设备等出资形式进行国家、集体、自然人之间的各种形式股份联合,一般情况下可以试用采取效益型工程拍卖、资源型工程租赁、公益型工程承包的形式。

一是拍卖。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通过公开竞价拍卖出售给个人或法人,将水利设施的使用权、经营权进行公开有偿转让,期限10-30年,实行自主维护,自主管理,自主经营。

二是租赁。对水利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分离,工程所有权不变,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权有偿租赁给个人经营,经营者按期交纳租金。承租者在交付风险押金和租金后,可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经营自主权。租赁期一般5年,最长不超过15年。

三是承包。工程所有权不变,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发包给个人(合伙)经营。承包方按发包方的要求,承包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养护、维修、灌溉、排水及防汛等任务,以合同形式确定发包者与承包者的责权利关系。承包期一般5-10年,最长可到20年。

四是股份合作。采取以资本联合、技术联合、劳动联合和土地资源联合的形式,共同合股兴建、改建或购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将经有资格的中介机构评估结果的水利工程资产划分为若干股,以平等合作为原则,将大部分或全部股权以公开竞价或协议的方式出售给投资者,通过资产产权重组明确投资主体,并把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三、结合县情实际,改制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范运作,稳步推进,服从服务于防汛抗旱工作。

2、处理好改制与小型农田水利再发展之间的关系。无论采取何种改制形式,都必须有利于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有

利于效益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促进小型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集体资金的保值增值。

3、正确处理工程效益与经营效益的关系。原则上要求取得小型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者,要对基础设施不断维修、更新、改造,不搞“掠夺式”经营,切实发挥工程效益。

4、在改制过程中要严格控减农民负担。要规范改制后的小型农田水利和机电排灌基础设施经营行为,严格按规定收费,切实防止借机增加不合理收费、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

5、切实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回收资金管理。按照管理、使用分离、强化监督的要求,改制回收资金原则上归工程所有者所有。设置专门帐户,专户储存,专帐管理。在回收资金使用上,小型农田水利改制回收资金原则上仍用于原改制乡(镇)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再投入,实行周转使用,形成投入、改制、再投入,多次增值、滚动发展的新机制。

6、工程改制后仍应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各级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对改制后的小型水利工程要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合同的监控,监督检查合同的履行、加强价格管理,保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

7、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革中,不能忽视农业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以及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在制定产权改制方案时,要共同挣脱思维惯性,把群众在“民办公助”支持下主要通过“汗水积累”形成的资产(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所有权归还给他们,使

生产关系适应当前农村的生产方式。同时尊重当代农民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从种植品种的选择到农产品销售的自主决策意识,改进我们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8、工程改制后,要制定相应的权力与义务,依法保护水利工程所有者的合法权利,小型水利工程所有者或经营者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有关义务。

平利县水利局

姓名:马变玲工作单位:平利县水利局

详细地址: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水利局业务股

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现状 篇6

调查研究 2009-05-20 21:21:35 阅读57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县水利局局长 童启林

根据县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安排,水利局组织了由3名班子成员带队的3个专题调研组,于4月下旬对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现状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我们采取到乡镇召开座谈会、深入水库调查、随机走访农户、收集表格资料等方式,较全面的掌握了当前我县农村水利在建管、政策、投入及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农村水利设施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设施现状

我县曾经是个缺水怕旱的地方。解放前,工程性缺水十分突出,水旱灾害频繁。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兴水利,从1953年兴建第一座水库,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大规模水利建设,全县先后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55座,其中大型3座,中型8座,小(一)型36座,小(二)型108座;有塘堰坝3.7万余口。这些蓄水工程,共拦截承雨面积1453.52平方公里,占县境面积的43.44%,年平均控制径流量6.26亿立方米,占全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的53.34%,总蓄水能力12.64亿立方米,正常蓄水库容8.35 亿立方米。建有单机 55kw以上泵站235处,装机容量12816kw。配套大中型水库干渠13条260.3公里(县境内),大中型水库支渠、小型水库渠道193条770公里,引水渠道441条,大小排灌沟渠2504条1120公里。这些蓄提水设施的建成,基本上解决了我县工程性缺水问题。全县有效灌溉面积79万亩,旱涝保收农田45万亩,分别占总耕地的94.5%和53.8%。解放后四十多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为我县水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县农业抗灾保丰收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

了巨大贡献。

自农村体制变化特别是税费改革后,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没有顺应形势的变化,出现了“老办法已破、新办法未立、建设投入滑坡”的态势,普遍存在着投入难、运行难和管理难的“三难”现象。特别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不善,投入渠道不畅,致使工程日趋老化失修,灌区效益萎缩。据统计,全县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由0.6下降至0.3。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衰退到58.9万亩,比农村税费改革前减少了25%;旱涝保收面积衰退到31.97万亩,比农村税费改革前减少了29%。

二、存在问题

1、水库病险问题突出,威胁社会安全。县管150座水库中,病险水库达141座,为94%。其中大中型水库6处,为100%;小

(一)型水库33座,为91.7%;小

(二)型水库102座,为94.4%。水库带病运行,不仅使水库效益大打折扣,而且严重威胁社会安全,是我县每年防汛工作的重点。

2、渠道淤塞渗漏严重,灌溉能力萎缩。“渠道无人管,有水到不了田;上游淹,下游旱。”孙桥镇五泉庙村书记李尚银的话真实地反映出了我县大中型水库支渠和小型水库干渠的现状。我县水库灌区主要建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渠道及设施因陋就简,标准很低,加之建成以来,维护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输水设施老化失修严重,输水损失大。目前水的利用率平均仅为0.3,有的输水渠道甚至失去灌溉功能,造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大幅衰减。据初步调查统计,水库灌区灌溉面积一般衰减在三成左右,有的小型水库降幅竟高达九成。刘畈灌区渠首设计流量9个,现在不超过5个,下游的罗店原可灌5.5万亩,现在不到2万亩。曹武镇跃进垱水库(小一型),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实达过1万亩,现只有1千亩左右。高关干渠二湾支渠,原设计流量4个,可灌溉曹武镇7个村的全部农田,现在其尾端的郭岭村和同兴村已不能灌溉。罗店镇石板河引水渠,原实际灌溉面积1.2万亩,因为渗漏淤积现在只能灌溉6千多亩。由于灌溉成本高,供水不及时,农民普遍使用潜水泵提水。在农田灌溉时节到处都是潜水泵,已成京山农村抗旱的一

大景观。

3、塘堰垱坝淤塞碟化,蓄水能力下降。全县3.7万余口塘堰坝从原蓄水能力9564万方降至6000万方,下降了37.2%。如罗店镇原有塘堰4996处,总蓄水1927万方,如今淤塞近千口,蓄水能力下降了33%,抗旱能力由原来的1个多月下降到20天左右。还有的塘堰承包户冬季干池捕鱼,影响了塘堰的蓄水能力。

4、灌排泵站缺少管护,盗损现象普遍。据统计,我县在上世纪70、80年代兴建的235处泵站,由于失修、老化、被盗和被毁,全县目前能正常开机的仅存107处、122台套11315千瓦,不及原来的一半。

三、主要原因

1、农村形式发生改变,政策出现断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为公益性工程,过去一直是政府投入、群众投工投劳开展建设。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原主要用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两工”(农村每劳每年10个义务工、20个积累工)和农建费(全县每年300多万元)也随之全部取消。这些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陷入了“三难”境地,即“劳力投入难、资金筹措难、建设组织难”。一是劳力投入难。税费改革前,一个劳力每年有10个义务工和20个积累工,全县25万劳力近750万个投工多用于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修,当时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完好率一般在80%以上。“两工”被取消后,全县用于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的投工锐减,冬季水利建设流于形式,现在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完好率不到40%。二是资金筹措难。目前农村水利建设筹资唯一途径是“一事一议”政策,但这一政策在实施中却困难重重。由于村集体债务没得到化解,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经济关系没有理顺,不少农户以抵账等理由拒绝筹资,其他农户也跟风攀比,时常出现“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全县400多个村落实“一事一议” 政策的不到三分之一,并且大多数用于通村公路建设。三是工程组织难。在走访调查中大部分农民也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自己直接受益的事,只要村里组织,都愿意出工出劳,关键是村里没人组织。”但是村干部也有他们的苦衷,农村税费改革前每个行政村干部少则5-6名,多则8-10名,农村税费改革后,每个行政村干部精简为3-4名。现在村干部维持日常工作的运行都已经比较吃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和动员群众开展经常性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

2、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社会资本进入较少。⑴国家专项资金少且投向不吻合。近年来,国家对水利投入侧重于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农村安全饮水等方面,每年我县用于农村水利建设的国家专项资金只有130-300万元的“民办公助”项目。⑵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后,基本水费取消,水利基金停收,使全县每年锐减水利建设资金近700万元。自2006年实施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以奖代补”,目前市县两级补助资金规模只有200多万元。这对于全县数量众多的农村水利设施建管维护来说只是杯水车薪。⑶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由于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大,回报率低的特点。除了以养殖为目的的塘坝外,其他类型的农村水利设施社会资本

投入极少。

3、管理经营机制僵化,建设管理脱节。计划经济时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都是集体建、集体管,集体用。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后,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依然沿用集体组织建设、集体负责管理的模式。农民种的是“责任田”,用的却是“大锅水”,利益关联不直接,致使水利设施损坏老化现象突出,效益衰减。期间,我县探索过水利工程设施建管方面的改革,使小型水库、泵站和塘堰的管理有所改善,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工程失修的局面。被改革的多是有养殖效益的小型水库水面经营权和当家塘堰,量多面广的小型水利设施陷入无人管、无钱修的半瘫痪或瘫痪状态。

四、对策建议

1、广泛筹资,多渠道加大农村水利投入。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属公益性事业,应广辟投资渠道,建立以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目前国家拟确定100个农村水利建设试点县,采取国家投资,整体推进的方法,建设和改造农村水利设施。我局正在积极申报,希望通过此项目一举扭转我县农村水利被动局面。二是适当拓宽“以奖代补”范围。建议将丘陵山区当家大堰新建和改造的补助标准由1万m降为0.5万m,同时将大中型水库支渠和小型水库干渠的清淤疏浚纳入“以奖代补”范围。三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大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鼓励农民和民间组织投入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332、转变机制,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农民用水者协会可以有效解决末级渠系建管用中责任不明、建管脱节、水费征收等系列问题,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我县虽然已经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但不规范,发挥的作用较小。下一步要从两方面加强协会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通过宣传,充分调动用水户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最终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用水者协会发展的氛围。二是加强协会能力建设。积极探索通过协商的方式将协会的运行管理经费计入田间小型灌排工程管理成本,为协会良性运行创造条件。开展对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思想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素质和服务能力。继续帮助其完善制度,建立评价、考

核体系,按程序规范运作。

3、统一规划,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效益。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使涉及农村水利的各类工程项目形成“一盘棋”,制定并严格执行农村水利建设规划是关键。这些年来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的水利资金不少。据统计,仅2008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国土平整、涉农资金整合和高产优质稻等项目资金总额达9100万元,其中直接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改造的资金占40%。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各自为政,每个项目只注重了项目区内的沟渠硬化,忽视了项目区与外界水源连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资金效应大打折扣。为有效改变我县农村水利设施面貌,县水利局正在编制《京山县农村水利发展规划》,规划将报请县人大批准后严格付诸实施。建议县人大、县政府强化规划的约束力,明确今后所有涉及农村水利的各类工程项目,都要严格按照《京山县农村水利发展规划》分实施,整片推进,同时各部门要在相关项目评审委员会中增加水利部门的专家,听取水利部门的意见,确保项目中水利建设部分科学合理,使涉及农村水利建设的各类国家投资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大汶河乡镇水利设施调查 篇7

一、小型农田水利管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管护主体缺位, 产权机制不明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 乡镇、村集体的功能逐步下降, 大多数原本归集体管理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流于形式, 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有人建设、无人管理的现象。由于管护主体的缺位, 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致使公益性设施财政支持缺乏, 略带经营性设施很难实现良性发展, 并且出现了“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村民管不了”的现象。近年来新建的一批水利设施大多数投入则集中在具有代表性、政绩性的主体骨干工程上, 而对于相关配套设施及管理维护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即重主体轻配套、重新建轻管理。由于新建的小水利工程产权不明, 缺乏管护意识, 尚未明确具体的管护责任, 形成了只建不管、管用脱节的局面。对于具体的小农水工程项目来说更是存在严重的管护问题:一是项目多方管理, 实际都没有管到位;二是项目无人监管, 项目管理失控;三是项目重复安排, 资金监管难到位。这些都造成了管护主体的缺位, 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各方面效益。

2、管理方式不当, 运行效率低下

2002年税费改革之后, 国家取消了“两工”和各项费用, 村委会丧失了收取“共同生产费”的权限, 这也大大降低了村委会参与管理村级事务的能力, 缺乏稳定收入来源的村委会, 无法筹集足够的经费来进行小农水设施的管护与新建, 而国家倡导的农民自发形成用水协会的实际作用往往不及村委会, 很难达到切实有效的管理效果, 造成了地方政府主导的村级代管模式失效。在实地调查中, 广大村民对“小农水”管理问题上最有争议的就是水价问题, 乡镇政府以及村委会将一些灌溉用小型水利工程移交给村民成立的用水协会。用水协会上接政府, 下接村民, 成为小水利运行的关键一环, 但实际中, 村民对用水协会的定价并不满意, 而用水协会考虑到日常维护成本以及部分新建成本定价较高, 造成了村民的用水矛盾。并且, 大多数农民用水协会运作不够规范, 管理水平较低, 协会工作经费缺乏, 又收不到足够的水费, 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工程维修养护缺乏必要的资金, 没有建立起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 (韩俊, 2011) 。而对于其他一些小水利工程则严重缺乏管理, 由于年久失修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防洪、灌溉作用。再者, 村委会将部分可供发展养殖业的山塘、小水窖委托给专人管理, 由于其经营性较强, 受委托方难免为例经济利益忽视生态及社会效益, 大大影响了其防洪抗旱的功效, 不合理的养殖导致水质变差, 水资源污染严重, 村民矛盾不断, 运行效率低下。

3、管理人员技术缺乏, 管护机制失灵

虽然部分水利工程 (小型泵站、附属配套设备、小型引水闸等) 设有专人管理, 但是管理人员多为象征水利部门或村委会委派的亲戚或熟人, 管理人员素质较为低下, 并不专业。一方面, 由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普通村民对小水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 导致管理报酬较低、管理资金不到位、日常管理任务较轻, 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 知识水平有限, 管理技术滞后, 不能及时发现这些小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病险问题, 未能及时有效进行整治, 进一步加剧了小水利工程的老化实修, 功能衰减, 难以维持工程的正常高效运转。最近几年以来, 乡镇水利的发展基本上呈现工作人员多、编制少、支出大于拨款的现象。在乡镇机构改革的大环境下, 很多水管站、水利站都被撤销或者合并, 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在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刘竹梅, 2012) 。

此外, 最为关键的便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机制没有完善, 新建时主要是政府组织、出资, 农户投劳出力, 建设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工程建设不规范、工程质量很难保证, 建成之后由于产权不明, 没有合理明确维护责任, 工程年久失修、效益大大下降后也没有形成及时有效的保修维护机制, 最终严重影响了小水利工程建设的功效。

二、创新小型农田水利管护机制

1、明晰权责分工, 完善产权机制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支撑农业发展的最为基础的工程项目, 承担着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功能, 对保障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 因而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和准公共性, 各级政府理应成为“小农水”工程的主要投资和管护方。国家的投入、管理、监督力度直接决定了“小农水”设施的数量和质量, 并且县乡政府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方面处于主体地位、肩负主要职责。县乡政府, 作为与小农水关系最密切的政府层级, 理应承担小农水设施新建运营管理维护的主要责任, 并且有效合理地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管护, 而不能只建不管, 建管脱离, 权责不一。

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问题, 应遵循“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 严格界定各类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 落实管护责任主体, 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公共性和农户家庭经营的个体性矛盾的重要途径。要按照“民建、民管、民有、民营”的模式, 逐步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培育成为用水和管水主体, 赋予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灌溉工程自主管理职权, 建立群管为主、专管为辅, 专群结合的新型农田水利服务体系。

2、创新运行模式, 完善方法机制

(1) 构建引导规划机制。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受益性民生工程, 政府要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程序作出合理化规定。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申报、资金的筹措、劳工的组织、预期的效果、建后管护方案等合规性审查程序, 项目资金拨付程序, 资金使用程序及财务公开方案等都要做具体说明, 使这个小农水工程建设更加合理化、规范化。所有程序的制定都要以文件等形式发给农民, 使农民知道哪些程序由自己完成、哪些程序由政府负责办理。农民在政府规定程序的引导下, 有序地投入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来。使之实现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的最优模式, 形成项目规划的长效机制。

(2) 倡导民主参与机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范围广、周期长、任务重大、影响深远。只有在政府的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拨付下, 依靠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才能顺利完成。要把农民组织好、发动好, 把项目建设好、管理好, 必须建立和创新一种农民自主建设和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新机制。其中包括:第一, 参与项目规划过程, 保证规划民主决策。因为不同乡镇地区结构、地理构造不同,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选址、建设规模、出资比例、投劳方案、管护模式等系统规划问题都要由村民自行组织参与民主决策, 进而保证项目方案受益的公平性, 效益的长期性。第二, 参与项目申报过程, 确保项目优质合理。在项目申报过程中, 由农民自主决定申报哪些项目和实施项目的顺序等, 有助于实现项目的建设后受益的公平性, 真正体现村民的意志, 防止部门代言, 政府专断。第三, 参与项目实施过程, 确保过程高质高效。在小农水项目实施过程中, 村民是工程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通过投劳方式由农民自己承担部分低技术含量的工程, 可以转移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对一些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项目, 可在政府指导下, 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用水产协会组织公开邀投, 择邀专业队伍组织完成。通过农民自己参与工程建没, 使他们成为建没主体, 让农民对项目的质量问题、标准问题、工期问题、投入问题等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 从而为建后管护打下良好基础。第四, 参与水价制定过程, 确保价格公平合理。灌溉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 确保灌溉用水有效合理, 是村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用水价格又是村民感受最为敏感的一个因素, 因此制定合理的用水价格需要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 通过民主协商, 综合考虑各方面建设维护成本, 广泛征求村民意见, 制定出村民满意的价格, 进而确保村民用水的公平合理, 真正达到小农水的灌溉功效。

(3) 管理机构改革机制。乡镇政府作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主要管理主体, 构建高效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对于小农水利工程的管护至关重要。大力推进乡镇水利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管理机构改革, 甄选合格管理人员, 有效合理地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管护是当务之急。因此, 以乡镇政府为主体, 要大力推进乡镇水利管理站及其相应管理机构改革, 在精减低效管理机构人员的基础上, 应适当增加专业大学生等高素质人员辅助管理。同时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并且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技术考核和监督检查, 提高管理意识, 明确管理职责。

(4) 完善后期维修机制。由于小农水工程建设年代久远, 使用强度大, 工程功能衰减或设备老化在所难免。在钟祥市的实际调查发现, 目前不少地方的小水利设施出现故障时通常采用“发现问题—年度汇总—集中申报—资金下达—集中维修”的程序, 对于工程故障设备或需维修的项目实行“捆绑式”申报。这样当一些规模小、维修资金量小但较为关键的小水利设施出问题后, 很难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维护, 导致后期维护资金的严重滞后, 影响其功能的发挥。为此, 要在乡镇水利管理单位 (通常为水管站) 设立水利设施管理专项资金, 主要针对工程使用旺季故障维修使用, 这样可以保证小农水利工程能够持续高效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保障农业生产, 促进粮食增产。同时, 还必须加强对管理专项资金的严格审查和监督, 防止资金的挪用或贪污情况发生。此外还要加强小农水管理的财务透明度, 定期向村民公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保障各项资金的高效用转, 促使乡镇政府在小农水设施建设中切实担任起新建、运营、管理、维护的各项职责, 真正提升小农水设施的管理质量。

(5) 创新运营模式机制。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类型较多, 不同的工程类型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管理, 而要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管护模式, 因地制宜。根据实地调查数据以及广泛采纳乡镇水利管理部门和广大村民意见, 制定了新模式 (表1) 。

3、加强监督机制, 完善法律保障

(1) 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小农水”工程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各项功效的发挥, 关系到农业生产质量和粮食增收的保障, 也关系到政府投资的有效性。因此, 要建立起政府部门对施工单位、村民对施工单位、村民对政府的监督机制。首先是要对项目的建设管理进行监督, 包括建立和推行项目公示制, 让乡镇政府、农民群众明白各项工程的实施情况。其次要通过政府部门质量跟踪监督和严格项目验收等方式, 强化对项目质量的监管, 防止出现劣质工程。

(2) 加强对工程资金使用的监督。工程资金的有效使用对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加强对资金的有效监管, 有助于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具体措施包括对各阶段的成本费用进行严格的预算、审批, 制定资金使用计划, 公示各项资金使用情况, 确保广大村民的知情权, 让资金在阳光下运转。

(3) 加强小农水建设的法律监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农田水利有关法规和政策, 比如《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中的相关政策都是按行业线条式制定的, 对农田水利虽有涉及, 但不系统、不明确, 难以有效规范和指导农田水利发展;大部分政策, 权威性不够, 需要提升法律效力。因此, 需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加快出台关于小型农田水利的法律法规, 如《农田水利法》等, 对我国农田水利的地位、作用、性质、投资机制、建设和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部门职责等作出明确规定。通过制定法律和地方性法规, 有针对性地对小农水的建设进行法律规范和约束, 对不同的监管主体、利益主体的行为制定明确的规范。

三、总结

建设好、发展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当前小农水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管护问题。本文在研究其问题的同时, 针对现有的农田水利提出了新的监管机制, 探索了新的管护模式, 以加快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带动农业的发展, 切实服务于三农, 提高粮食产量,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韩俊、何宇鹏、王宾:加快推进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发展[J].中国经济报告, 2011 (7) .

[2]胡学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需要四种机制创新[J].中国水利, 2008 (22) .

[3]张文:浅析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 2012 (3) .

[4]李俊峰、李恩瑶:探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管理问题[J].科技与企业, 2012 (1) .

[5]刘竹梅: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中出现的问题与完善措施[J].北京农业, 2012 (7) .

上一篇:瓜果蔬菜供应商供销合同下一篇:“扎根乡村,服务学生,做一名优秀教师”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