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KO中国现状(共10篇)
SIKO中国现状 篇1
尊敬的侯女士,您好!
我觉得很有必要给你写这封信。作为SIKO中国公司的直属领导您有权知道现在发生的一切荒谬的事情。因为现在SIKO中国公司的情况已经到了非常糟糕的地步了!自从您与德国老板走后,倪福春总经理变得更加的猖狂跟不讲道理。
首先向您描述一下我个人的遭遇,供您评判。
8月25下午4点多钟,我因头痛难忍下楼去买药,走之前跟我同事谭云峰说了这事,因为销售部现任王经理不在公司,忙自己的事情了。本来以为一会就回来的,结果找医保定点药店走了很远。那时候已经下班,正巧我手机没电,也没跟公司倪总说。第二天上午我上班,听同事说倪总非常生气,在办公室大发雷霆,扬言要开除我!在这个事情上,我个人觉得自己这样违反了公司制度,没什么解释的。也不至于就算是早退一个半小时,就被开除吧。中国的《劳动合同法规定》旷工三天才能被开除。于是我很诚恳的写了一份检讨书给倪总。希望能道个歉,保证下次不犯,得到他的原谅。但是结果事与愿违,倪总根本就不给我改正的机会,说我业绩做不上来,不适合做这个工作。意思是我走人!并且只给我两条路选择,一是、离职,二是、在这干一个月工资降到2500(扣除社保之后不到2000,怎样在上海生存),达不到业绩要求走人。在现有的制度下这是不可能完成的,我只有一条路就是走人!他公然作者违法和昧着良心的事情!《销售人员考核规定》明确说明销售员降级跟升级是以六个月为考核依据。连续六个月不达标的则降级。没有人想拿着SIKO中国扣除保险2000多的底薪在这混日子,如果我不想挣钱就不会选择到这个德资公司来做销售。我主要是看好我们的产品。不是我们做不出来业绩,而是现在他做制定的制度根本就不利于我们开发业务!已经成交的和即将成交的,我们的产品应用需要时间,先是小批量的试用,再是批量使用。这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是正常点饿程序,需要时间的验证。再次我们手里的几乎所有客户就存在于电话拜访阶段,需要拜访的客户公司根本不予提供支持。客户需要我们去现场实际考察之后进一步谈判,但是这边倪总总是以各种理由阻止、不批准我们去拜访客户。试问在中国这样的国情下,那个公司没看到你的人,就随随便便用一个陌生人提供的产品?可能性几乎为零!很多客户在我们的不断电话拜访中失去了耐心,所以导致我们不敢去给客户打电话。客户要求去,我们还有一件事,必须跟您汇报一下,那就是到公司两个月不久的王经理,在刚到公司处理我们向其提的关于差旅费报销的合理问题上,没有做到一个部门领导应做的工作,总是压制我们。在陪同我去三菱电梯拜访的路上,公开跟我说,倪总找他来是处理问题的,我们销售部这几个人要不听话就要全被开除。很伤员工的心!他来的时候就是我们看到德国总部发过来“关于同事张伟的人事任命”。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说,倪总看到总部的人事任命拒不执行,居然还找包括我在内的同事个个谈话,才去哄骗。恐吓威胁的手段,说教我们到跟他站在一起,不要跟张伟混!我们莫名奇妙,我们是来上班的。不是要掺杂在他跟员工的事情里,再说他跟张伟之间的事情我们根本不知情啊!他公然的拒绝执行,抵制总部的认识任命,让我们觉得他做为SIKO在中国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没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后来我们发现她一直自居。到后来对我们的极端苛刻,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了!他个人及其家族的利益大于一切!
还有更正要的是,在去上海兰谱电力学习经销商装SIKO产品的时候,听经销商林志良先生自己说倪总的口碑很差!将中国市场的价格及区域管理非常混乱,广东那边一个产品甚至只赚几十元一个!广东片区的客户卖到了江苏昆山,林先生说他不怕,他把产品卖到了东北!另外他还时时出现不重视经销商,爽约经销商的情况!这我倒工资这么长时间来,也是深有体会!
上次您陪同德国老板到公司视察,其实我们销售部每个员工都准备好了向你们反应一些事情,但因老板在,不方便也没有机会。当时你们第一天来那天,为了凑足人数,他花钱顾了一个人在技术黄工的位置旁边装样子。装所谓的技术支持!造假给你们看,下午那人就没来了!销售部新来的王经理来了之后,应倪总的要求找了两个多月,结果就招来两个人,而这两个人干了两到三天就走了,倪总有没有从自身找找原因,人家为什么会走?作为一个公司来说,招人不是目的,目的是找来人能留住人,让他给公司创造价值,您说是吧!倪总现在对待我们的态度极端粗暴,动不动就骂,不顺眼就要把人开除!作为一个高层的总经理这样粗暴不合理的管理方式能团结员工的积极性?把SIKO做好?我感觉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吧。
今天我说了这么多因为我还是SIKO公司的一名员工,希望德国总部能有个正确的决断和处理意见。明天我可能就要被开除掉,这就是SIKO中国公司倪福春总经理所做的事情。我个人愿意用人格来担保证明我说的一切真的!也希望你们能彻底的调查这一切,我不知道我的两个销售部的同事还能在公司呆多久,也许他们明天也要被开除!!
其实还有好多好多的话和不平想跟你们汇报,先说到这里吧!
谢谢!
SIKO中国销售部:张鹏
2011-10月26日
在收到您的邮件之际我很欣慰,我现在已经不是SIKO的一员了。倪总10月27号找我说我不适合这份工作,叫我自己选择,最后以补偿我一个一个工资为诱饵,变相的逼迫我离职。其实我心里清楚,这样等同于开除了我。本来来SIKO事项在SIKO做出成绩的,没想到落到现在的结局,真是很难过和悲哀!从我到公司到现在走了多少同事啊,我们一共的人员配备不过十几个人,实际上原来市场部的李佳璐走了,倪总开除了原销售部的被德国总部任命的张伟、市场部的洪丽君、销售部的刘乐平、王伟维、催新江。后来来了两个新同事没两天也都走了。这个离职的比例正常吗?哎,我针对SIKO中国的现状担心啊!
SIKO中国现状 篇2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 中国玉米、小麦的期末库存量过去8年几乎翻了1倍;稻谷的期末库存没有出现暴增的情况, 2015—2016市场年度与2008—2009市场年度相比, 增幅也有约24%。
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粮食:世界市场与贸易》显示, 2015—2016 市场年度, 中国小麦、稻谷、玉米的期末库存分别是8 729.5 万吨、4 768万吨、11 349.4万吨, 合计约2.5亿吨, 主粮库存规模世界第1。
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大量粮食只能进入国库睡大觉, 大量的粮食库存需要找到出路。
粮食在仓库中存放时间超过3年, 品质将大幅下降。2008年前后, 世界粮价有一波暴涨, 中国收紧了粮食加工产品的出口, 至今未放开。
用玉米加工的淀粉、淀粉糖, 用小麦加工的方便面用粉, 都曾是中国向东南亚等地出口的主力产品, 由于粮食加工产品出口的收紧, 再加上国内粮价高出国际市场, 中国粮食加工业传统的出口市场份额已经丧失。如果粮价恢复市场化机制, 中国企业仍然有望重新夺回这些市场, 粮食库存的压力预计也将随之消解一部分。
中国消费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消费;消费结构;环境污染
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因金融危机严重受挫,随着人均GDP越过3000美元大关,政府越发意识到我国应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但在中国,“消费”在结构、层次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特殊性。
一、中国消费占GDP比例偏低
自1995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与OECD成员国的消费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美国更是一直高居65%以上,2007年美国家庭消费占GDP的比例已达到了72%。与之相比,中国的消费率一直处于50%以下,从2004年起,开始降至40%以下,现在大致保持在35%左右。这表明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消费并未发挥出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尚处于功能缺位状。
二、中国消费增速快于财富增幅
过去5年内,中国每年的零售增幅都超过GDP增幅。零售数字可能还低估了中国人的消费,因为它不包括一些近年来增长特别迅速的服务性开销,比如和教育、房屋、医疗有关的支出,现在每个家庭都被三座大山压着,而且这三项开支所占比重相当巨大。按照这个趋势,中国人财富增幅很有可能赶不上消费增长的速度。
三、中国消费结构特点
(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200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266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水岭”,标志着一国经济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第一,由于收入水平提高,国家经济可以由外需向内需转型;第二,居民消费结构将日益高档化和多元化,社会主导消费链将从纺织品、低档家用电器向交通通讯、汽车、住房等产品和服务过渡,也就是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升级。
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建国初期的50%多下降为37.9%,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也下降到43.7%。“食品支出”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渐淡去,与“现代社会”相匹配的新型消费点正在不断涌现。
首先,旅游消费将持续成为消费热点。据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0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24.7%;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095.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6%。
其次,从各个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10000美元的时候将进入汽车消费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现今我国人均汽车拥有量不足一辆,仅为世界水平的3/10,汽车消费必然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再次,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保健和健康型商品的消费,特别是绿色商品备受欢迎,考虑到目前我国一些食品的安全标准制度建设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今后与健康保健有关系的产品销量会大幅度增长。
(二)奢侈品市场发展迅猛
在短短的几年内,中国成功代替“亚洲四小龙”,甚至日本,成为全世界奢侈品牌最关注的市场。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法国巴黎百富勤的报告则指出,中国已进入奢侈品消费初期。该机构测算,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家庭6年后将达到1亿个,户均拥有资产达到62万元。分析师认为,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中国的消费率还会不断上升,预计将从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的65%、2020年的71%。
四、中国消费者层次特征
(一)一般收入水平的群体和消费居民仍然占大多数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分析,我国目前年人均收入大体上在8000~30000元的家庭占到城镇家庭的总数的60.98%,收入占到居民收入总数的58%,是我国消费的主体部分。一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居民在我国仍是个非常大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消费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总体上仍维持在一般的消费水平上,在今后的一定时期内仍将如此。居民收入水平会有所提高,但对多数居民而言,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跳跃性增长。因此,该类人群不应成为刺激消费的主要对象,政府应通过免税、减税,社保等等方面的措施来来启动他们消费。
(二)中等收入和消费阶层正逐步成为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中等收入和消费阶层在逐步形成。中等消费阶层扩大将带动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并提高消费对整个国民经济贡献的作用。中等消费阶层普遍具有衣食无忧、重视教育、负债率低的消费特征。
首先,在物质消费方面,中等收入家庭生活必需品已经得到满足,食品支出在全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恩格尔系数)在30~40%之间,对消费需求选择性强。他们有条件做到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和谐消费、适度消费。他们是时鲜食品、健康食品、疗效食品、中高挡成衣、80~120平方米经济实用住宅、中档家装的主要需求者。
其次,中等收入阶层的耐用消费品齐全,增加的收入除了用于提高消费品档次,赶上消费潮流外,仍有剩余,便把消费主要投向子女教育和自我提高。
再次,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奉行着“量入而出”的原则,一般不轻易举债,没有可靠的预期收入不敢“寅吃卯粮”,不敢向他人借钱;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上最诚实、可信、稳定的阶层;并且中等消费阶层的储蓄是全国居民储蓄近几年来每年增加1万多亿元的重要来源,也是消费信贷发展缓慢、内需启而不动的主要原因。
(三)拥有极强购买力的神秘消费群
中国有一批非各种富豪排行榜上的神秘富豪,这些神秘富豪们虽然财产来源、规模、去向一直不为外界所知,但他们确实在奢侈品进入中国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购买力。但由于他们不少人习惯于在外地或者国外消费奢侈品,国内有关单位无法进行统计。
参考文献:
[1]俞海山.可持续消费模式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耿莉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对资源、环境影响趋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
[3]徐平生.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组成、演变规律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05.
小议中国动漫产业现状 篇4
当前,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有了新的契机, 相比上世纪末与本世纪初来说, 我国动漫产业在近十来里, 发展较迅速, 当前, 国产动漫正逐渐进入一个高产期。但是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研究。
1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分析
国产动漫产来在发展中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 当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作品内涵有待提高
对于动漫产品来说, 首先要合理定位观看人群, 然后才能创作出具有内涵的作品。
如果观看人群定位在小朋友, 那么就应该以小朋友的视角进行创作, 注重作品的积极性, 关注于对孩子的正面引导性。因此在创作时, 要注意剧情不能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加入其中, 剧情应当积极向上, 阳光健康, 避免例如自杀、情杀、勾心斗角等剧情的设计, 同时, 坚决避免出现不文明用语, 以减少对孩子们的不良引导, 用心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健康娱乐的产品。曾经有文章介绍日本动画片在进入欧美市场与欧洲市场时被严重的修改, 将诸多不文明的痕迹擦除掉了。如抽烟等环节被去掉了, 暴力武器被去掉了, 虽然部分人群认为对于剧情有了损害,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 毕竟对于小朋友们的成长是给了更多的保护。而这一点, 在国产动画片当中, 也应当给予充分注意。当然也不能矫枉过正, 搞得剧情像说教片一样, 没有了娱乐性, 或者弱智到只适合三岁以下小朋友观看, 那样孩子们当然也不会买账。
另外, 对于当前动漫产业来说, 其观看人群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小朋友这一样了, 越来越多的青年们也已经成为动漫的忠实爱好者, 有很多20、30岁的年轻人, 他们从小就在看着日本动漫, 对动漫有着特殊的情结, 而这一群体我们也不能忽略, 他们对于动漫的需求量也很大。而对于成人来说剧情的设计就要起伏跌宕, 像一部小说, 又要像一部电视剧, 总之, 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才能吸引成年人, 相反如果剧情过于简单, 反而无人问津!
在剧情设计时, 最怕是定位不准, 给小朋友看的, 却又太复杂, 不够健康积极, 给成人看又太弱智, 这样的作品, 必然无人问津。
1.2 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原创形象
一项针对于中国青少年的调查中, 评选出了20位最具影响力的动漫形象, 其中来自日韩的动漫人物占60%, 来自欧美的动漫人物占29%, 而中国内地的动漫人物只有“孙悟空”一支独秀上榜。报道中称:“中国动漫作品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原创形象, 已成为制约动漫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1.3 动漫艺术价值判断偏差
可以说当前国内动漫产业的评价, 有太多是来自于票房收入, 似观看人数已经成为艺术价值判定的唯一尺度, 这显然不利于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票房与观看人数虽说对于作品是一种有力的肯定,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知道, 票房数量并非与其艺术价值成正比, 在当前来看, 有太多的因素可以影响到票房的收入, 尤其是商业运作与文化炒作, 会给票房收入带来很大的影响, 而这能成为判定艺术价值的唯一尺度嘛?显然有失公平。
另外, 很多影评人, 将判断标准放在投资金额上。甚至是部分知名导演, 却以动漫影视作品的投资规模来判断其是否是一部优秀作品, 这对于动漫产业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难道说投资金大的作品就一定艺术价值高?投资小的作品就一定没有艺术价值?如果我们回想一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美制片厂辉煌的18个原创动画形象, 看看国际各大电影节上全球参选获奖的小成本长短动画, 再深入地观察我国港台地区以及日本诸多小工坊式的动漫设计团队, 甚至隐藏在好莱坞大工业下的更多大学创意团队, 它们的成长与着眼点, 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研究的问题。以投资额来判断作品的质量是不好的引导, 会使动漫产业变成拼钱的行业, 同时也会助长部分从业人员的浮夸之风。
法国学者拉康教给大众文化最大的价值是“凝视”。这个词在影视产业, 尤其是当代动漫影视产业, 是最应该受到关注和讨论的核心。如今“用户时代”, 这个词明显地将社会各部门产业的发展核心聚焦在了用户体验上, 也正是从那时起, 美国的高校文学学科普遍增设了创意写作体系, 涵盖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剧本等多种体裁, 做为影评人, 应该给予动漫产业更多的凝视, 将其艺术价值与用户体验相结合, 也许会更有利于动漫产业发展。
当前, 对于动漫艺术来说, 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创意、创作、创新这几点上。创意是动漫艺术的价值体现;创作是动漫艺术呈现的过程;创新是动漫艺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2 展望
动漫艺术的发展关键就在于创新, 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剧情设计, 都需要进行创造性地突破。当然创新并不一定是拿外国的东西来吸引国人眼球, 《功无熊猫》运用地道的中国元素, 却不仅迎得了中国人的喜爱, 同时也征服了世界动漫爱好者。
摘要:相比上世纪末与本世纪初来说, 我国动漫产业在近十来里, 发展较迅速, 当前, 国产动漫正逐渐进入一个高产期。但是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研究。文章从中国动漫作品的剧情设计有待提高、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原创形象、动漫艺术价值判断偏差三个方面, 分析了当前中国动漫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动漫艺术的发展关键就在于创新, 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剧情设计, 都需要进行创造型地突破。当然创新并不一定是拿外国的东西来吸引国人眼球《, 功无熊猫》运用地道的中国元素, 却不仅迎得了中国人的喜爱, 同时也征服了世界动漫爱好者。
关键词:中国动漫,动漫产业,现状
参考文献
[1]韩波, 洪京.中国传统地域文化在动漫产业中的影响[J].电影文学.2010 (21)
[2]盘剑.中国动漫产业目前存在的四大问题[J].文艺争鸣.2010 (02)
[3]盘剑.中国动漫产业:呼唤“‘新’中国学派”[J].文艺争鸣.2010 (20)
[4]潘瑞芳.浅谈动漫产业链[J].新闻界.2010 (04)
[5]王亚琴.试析中国动漫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模式[J].出版发行研究.2010 (11)
[6]王玉明, 金冠军.1993年以来中国电影准入管制变迁及其产业影响[J].当代电影.2010 (12)
[7]龙锦, 俞胜男.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电影产业链建构[J].当代电影.2010 (12)
[8]张芸.浮华背后——新世纪十年中国城市电影文化景观解读[J].当代电影.2010 (12)
中国收入差距现状 篇5
《中国新时代》:自80年代起,您参与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调查,调查有哪些发现?
李实:我是1984年底进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工作,从1987年开始参加由赵人伟所长领导的中国收入分配课题组。这是一个国际合作课题,主要特点是通过收集住户调查数据,对中国的收入差距及其原因进行分析。2005年我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此之前该课题组一共做了3次全国范围的住户调查。我到北京师范大学后于2007年组织了第四次住户调查。
1988年的第一次调查发现,城市内部收入差距比较小,当时城市改革还没有启动,城市企事业单位中收入分配存在较为严重的平均主义问题。特别在国有企业内“大锅饭”问题严重,工资分配只是与资历有关,而与劳动贡献无关,干好干坏一个样。那也是一种收入分配不公问题。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它带来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贫困人口急剧下降,而收入增长没有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在80年代初期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反而有所缩小。
1995年的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了一些新特点,一方面表现为城市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另一方面农村内部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城市的经济改革从90年代中期进入实质阶段,到1995年的时候,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工资差距有所扩大,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的收入偏高,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凸显出来。农村工业化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导致了非农就业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也显现出来。
2002年的第三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出现了新的原因。在城市内部主要由于城市企业改制,如对国有企业的改制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工人。下岗失业人群的收入大幅度下降带来了城镇内部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另外一个方面,一些非公部门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高收入人群。在农村内部,由于90年代后期,农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急剧扩大。
从2007年的第四次调查中发现,全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有所放缓,虽然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比如2002年测量的基尼系数是0.45,到2007年时扩大到0.48。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城市中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带来了很多高收入人群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加,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导致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扩大。另一个原因是行业之间工资差距,特别是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还有一个原因是灰色收入规模扩大,灰色收入主要流到了一部分有权势的人群中,加剧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当然在2002-2007年期间,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收入差距的政策,这些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新时代》:按这个频率,近期是否会有新的调查?预计调查会有哪些新发现?
李实:前面三次调查是每7年一次,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间隔是5年。接下来我们课题组准备明年还要做一次,我们预测明年的数据会显示一些新的特点。这几年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上做了一些工作,加上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受金融危机影响,收入差距扩大速度可能会进一步放缓,但收入差距的总体水平还保持在一个高位上。而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上面提到的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如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权势人群的灰色收入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中国新时代》:这几次调查发现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李实:我也多次讲到,现在要首先解决这样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垄断行业高收入带来了部门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二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反映了城乡分割、城乡居民之间机会的不平等问题;三是政府官员的利用权力获得灰色收入的问题;四是收入流动性下降和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因此更应该强调机会的公平和权利的平等,不管在就业方面,还是在收入分配方面都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的公共服务更应该向穷人和弱势人群倾斜。
《中国新时代》:调查主要做了哪几方面的对比?对于不同群体间的差距,是否需要不同对策?
李实:可以说调查主要包括城乡对比、地区间对比、城市和农村内部对比等几部分。应该说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公是一个整体的判断。它表现于各个方面,城乡差距问题、地区间差距问题、行业间差距问题、不同人群差距问题,甚至是公务员与企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差距问题。由于表现为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不可能通过一个办法加以解决。一方面需要一个系统的改革方案,一个方面需要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多管齐下来解决问题。
《中国新时代》:此前有媒体报道,世界银行的调查称1%的中国家庭聚集了全国41.4%的财富,您怎么看这个数字?
李实:以前也有人问过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误传。这个数字源自于我们根据2002年调查数据发表的研究报告,其中有一章估算了财产分配的差距状况。根据我们的估算,最富的10%家庭占有全国财产的41.4%。这个数字在后来转引的过程中,从“10%家庭”变成了“1%家庭”。也许把它说成“1%家庭占有全国财富的41.4%”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中国新时代》:10%人口占有40%以上的财富,这个水平是否也比较偏高?
李实:当时来看,10%的人口占有40%的财产份额,应该不算很高。当时计算出来的财产分配基尼系数是0.55,一般说来财产分配的基尼系数都比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要大,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因为财产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年轻人可能财产很少,但随着年龄增长,财产会积累得越来越多,财产分配的差距比收入的差距要大。比如说,英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只有0.38,财产分配的基尼系数可以达到0.7-0.8,但很多年轻人基本是没有财产的,因为他刚结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储蓄也少,东西也少,即使买房也通过贷款,不是个人财产,等到快退休的时候,财产达到最高点。经过一辈子的积累,家庭之间的差别会非常大。对很多国家来说,财产分配的基尼系数要比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高出30个百分点,中国当时的情况是高出10个百分点,并不是很大的。当然,现在的情况和10年前不一样了,应该说现在的财产集中度要高于10年前的水平。
《中国新时代》: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曾表示,美国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每一个行业的就业跟产出的百分比基本上是1∶1的,但中国农业占就业的比重超过40%,对GDP的贡献只有8%左右。我国目前是否面对这样的问题?
李实:这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对于处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很多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农业与工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别。第一产业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生产率偏低,工业部门往往劳动生产率要相对高一些,这样就导致两个不同部门的就业人数和对经济贡献不对等。这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要面对,并非中国所特有的。
当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制度,包括户籍制度,限制劳动力流动,加上中国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会进一步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多国家一旦出现收入差距或者劳动生产率差距,会引发人口和劳动力流动,但我国户籍制限制了这种流动,这就造成了部门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只有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到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基本上都转移完以后,技术进步会带来农业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能够提高到和工业相同的程度,这时农业所占比重和它对经济所做的贡献才能达到平衡。
《中国新时代》:中国还需要多少年才能达到这种平衡?
李实: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应该是20年左右。再有20年,中国有可能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我们要能保持8%增长率,中国的经济能翻三番。现在我们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翻一番是1万美元,翻两番意味着达到2万,翻三番是4万,现在很多欧洲国家基本上是3-4万美元的水平。
我们现在城镇化的速度大概是每年1个百分点,现在城镇人口比重超过了50%。按照这个速度,20年以后,农村人口比重会降到20%左右,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会更低。
《中国新时代》:对于中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心,您怎么看?
李实:这个完全取决于我们战略和发展方式的选择,如果搞得不好可能会出现,如果搞得好可以避免。但目前有这方面的担忧。因为中等收入陷阱往往是由这样几个因素造成的:一是整个经济的创新活力不足,二是收入差距过大,有很多贫困人口,第三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变主要是靠人力资本积累。我们的教育发展是令人担忧的,教育结构存在着问题,大学的过度扩招,大学教育的数量上去了,而质量却下来了,教育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培养的是应试教育的“天才”,而不是创新型人才。农村教育发展的长期滞后,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80%左右都是初中毕业生,而且他们又是第二、三产业的主力军。在任何国家,这些低学历人群都很难成为高收入群体。因此,教育改革是非常紧迫的,不然我们很难跨过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中国新时代》:最近有很多对于中产阶级的讨论,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李实:对一个国家来说,有一个比较庞大的中产阶级利于社会的稳定。对我国来说,想进一步扩大中产阶级,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中产阶级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是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经济结构的升级会提升就业结构,因为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是配套的。当经济结构升级到一定程度时,庞大的中产阶级才会出现。
第三产业是一个中产阶级集聚的行业,如果大部分人都能在第三产业就业,并通过教育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他们有可能会成为中产阶级。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0-20年的时间,要经历一代人。我们现有的大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的毛入学率超过了20%,加上每年有30-50%的人能够受到职业教育。这些为中产阶级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中国新时代》:在我国,收入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归为中产阶级呢?
李实:中产阶级的概念是社会学的,经济学家一般不太讨论,经济学家认为这个概念本身比较模糊,各个指标不能衡量,同时中产阶级的概念本身有一定的历史性、阶段性的特点,在不同发展阶段,这个概念是不一样的,对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理解。如果做民意测验的话,我们国家可能90%的人都说自己不是中产阶级,但西方国家可能90%的人都说自己是中产阶级。
过去中产阶级用的比较多的是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没有真正去提出相应的概念,所以目前一些机构和经济学家就想看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什么是中产阶级。但是对于中产阶级的界定有不同的标准,有收入方面的标准,也有消费方面的。亚洲开发银行就提出一个人均每天消费4美元的标准,相当于消费25元人民币就属于中产阶级了,如果这样来看,拿低保的人也属于中产阶级。还有一些人提出10美元,每天60元人民币,现在农民工工资也超过每天60块钱了。这些标准对中国来说是太低了,但是对一些收入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许又太高了。
因此,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认为中产阶级规模很大,也可以认为规模很小。但从收入分配的格局来看,我们目前的格局是,中低收入人群的规模很大,高收入人群比重很小,收入——人口分布像一个洋葱型。而高收入国家的收入——人口分布是一个橄榄型。要想把洋葱型变成橄榄型,即低收入人群很小,中间的部分很大,上面的人也不是很多,这样的格局如果按照现在的收入增长速度,再加上有效的收入分配政策作为配套,可能也要经过20年的时间。
《中国新时代》:近期发布的企业工资指导线对于缩小城市的收入差距是否有效?
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现状 篇6
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消费电子产值达6.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2%,其中内销3.2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外销3.5万亿元,同比增长5.6%。
今年以来,通信设备行业增速加快,贡献率超过1/3;计算机行业增长低于去年同期;家用视听行业出口形势严峻,受CRT电视退市以及代工减少的影响,彩电出口大幅缩水,略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二、通信业对行业贡献最大,主要消费电子及家电产品保持平稳低速增长。
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消费电子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较2012年同期均有所提高。其中手机产量增速加快,同比增长24%,数码相机产量缩减,这主要是受智能手机发展的影响,随着手机拍摄功能的提高,市场对数码相机的需求减小。空调、电视、冰箱等消费电子主要家电产品较去年略有提高,保持平稳低速增长。
三、亚洲地区和美国是中国消费电子主要进出口贸易伙伴
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消费电子产品出口5691亿美元(约34715亿人民币),前五名中,亚洲地区占43%,进口4105亿美元(约25041亿人民币)前五名中,亚洲地区占55%。
四、中国市场消费电子产品需求规模
最近几年,中国市场消费电子/家电产品需求规模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部分产品如洗衣机需求量略有下滑。
五、产品需求向大型化、智能化、节能化发展
智能化是未来发展趋势,智能手机占比90%,智能彩电占比60%。冰箱、洗衣机、电饭煲等智能化发展是趋势。
大型化方面,我国消费电子产品大型化销量占比电脑显示器19英寸及以上83%;彩电50英寸及以上占比50%;手机屏幕3.6英寸以上占比65%;洗衣机6KG以上占比54%;对开门冰箱占比36%。
节能化方面,新能效标准实施,能效等级提升。彩电能效等级平均提升水平超过100%,如液晶电视能效限定值由原来的1.4提升为2.7;变频空调能效等级提升30%,能效限定值从现行的3.0提升至3.9;洗衣机能效标准提升最大,把原来1级能效降至5级,现有2级至5级产品则不再列入中国能效标识范围。
六、互联网消费日益增长
2013年1-6月,电商交易额4.9万亿,同比增长45.3%,其中B2C交易额8559亿元,同比上升60.2%,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7.7%。
互联网消费从日用小商品为主发展到彩电、电脑、冰箱等家电产品,部分家电渠道在互联网销售增速超过100%。实体卖场与网络电商融合,苏宁(上市公司部分)2012年销售额983亿元,同比增长4.8%,电商销售增幅超过210%,占整个销售额比重17%;国美(上市公司部分)销售额479亿元,同比下降20%,电商销售同比增长119.1%,占比9.2%。
七、信息服务不断强大
(一)电信运营商扩大增值业务面:
1.与软件企业联手,开发服务平台:彩铃、阅读、网游、数字家庭等。
2.强化与增值电信企业联手,提高增值电信服务水平,扩大服务内容。
(二)终端制造商与软件技术服务商融合:
1.电视制造商向视频节目内容服务销售转型。
2.智能云家电、数字家庭产业发展,加快了制造商软件技术服务和网络运营商的融合深化。
3.移动互联网企业与终端制造企业联手开拓应用市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换代。
信息消费将有效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智能家用电器、新型显示、物联网、数字家庭、关键电子元器件等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中国炼油业的“怪现状” 篇7
依据“新华视点”记者的调查, 在炼油行业存在一个奇怪的怪现象——在石化双雄炼油巨亏的同时, 许多地方炼油企业担心的不是亏损, 而是无油可炼。
如果炼油业务是“赔钱货”, 为何地方炼厂翘首以待?如果炼油业务是块“肥肉”, 为何石化双雄又频频叫苦?
一边巨亏600多亿元一边近9000万吨产能闲置
今年前三季度, 中石油炼油业务亏损415.39亿元, 中石化炼油板块亏损231亿元。
对于中石油、中石化来说, 炼油亏损早已不是新闻。2007年, 中石油炼油与销售板块亏损206.8亿元、中石化炼油亏损104.52亿元;2008年, 两者分别亏损829.7亿元、615亿元。2008年3月, 中石化还据此获得123亿元财政补贴。
对于今年前三季度的亏损, 中石油称是“受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及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控力度加强影响”, 中石化解释说是“炼油厂到厂原油成本比较高”。
然而, 有意思的是,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 今年1至8月, 国内炼油行业累计亏损仅18.4亿元——虽然统计时段和口径有些差别, 但两个数据之间的巨大差异依然不免让人吃惊。
是谁对冲了石化双雄炼油业务的巨额亏损?显然, 只能是国内其他炼油企业——目前中石油、中石化炼油产能约占全行业的80%, 此外还有60多家地方炼油企业, 其中半数在山东。
“我们只要有油可炼就会有盈利, 无非是盈利多少的问题。”山东东营一家炼油厂负责人说, “我们炼的是品质差的燃料油, 比炼原油成本高很多, 还能不亏损;中石油、中石化炼油为什么会亏损, 我也不大明白。”
这家炼油厂负责人说, 地方炼厂最苦恼的事不是亏损, 而是没有稳定的油源, 没有油源就等于无米下锅, 没法开工。
据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统计, 目前国内地方炼油厂约有1.3亿吨炼油能力, 但每年炼油只有约4000万吨, 近9000万吨的产能被浪费。
“正常情况下, 地方炼厂的平均开工率仅有30%~40%, 所以大量产能闲置浪费。”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执行会长、江苏泰达蓝燕石化集团总经理钱其连说。
据东方油气网数据显示, 今年8月底, 山东地炼整体开工率仅为35.3%;近几个月以来国内柴油资源紧张, 地方炼厂开工率有所提高, 至11月初, 山东炼厂开工率提高至45.7%。
石化双雄掌控采贸炼售地方炼厂夹缝中求生存方发接
一边是能生产但频频亏损, 另一边是不亏损但不能生产, 国内炼油业“怪现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症结?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等业内专家指出, 当前石油业从上游的原油开采和进口, 到中游的炼化, 再到下游的成品油销售各个环节, 石化双雄都牢牢掌握了主导权;在整个产业链中, 民营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打个比方, 地方炼厂的‘咽喉’扼在垄断巨头的手里——巨头的手松开, 地方炼厂可以吃饱;它们的手一紧, 地方炼厂就要‘闹饥荒’。”韩晓平说。
民营企业不但难以获得国内的油气开采权, 也没有从国外进口原油的自主权。据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秘书长马莉介绍, 加入WTO以后, 商务部每年批准一定的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量指标, 今年是2910万吨, 仅占原油进口量的约十分之一。“数量少不说, 非国营原油进口得持有中石油、中石化的排产证明才能入关, 而且都必须返销给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炼厂, 不能供地方炼厂使用。”
据业内人士介绍, 现在中石油、中石化每年统一配给地方炼厂的原油仅179万吨, 与1.3亿吨的炼能相比, 这点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前地方炼厂最主要的油源是燃料油——燃料油是原油在炼厂加工过程中的一种渣油, 可以提炼出一部分成品油, 但是成本比原油提炼要高得多。
“用燃料油炼油的成本要比用原油的成本每吨高出约1300元。2009年以后, 国家把燃料油消费税由0.1元/升提高至0.8元/升, 仅缴税的部分, 燃料油就比原油每吨要高800块钱。”马莉说。
而在下游的成品油批发零售环节, 石化双雄同样主宰着市场。“目前全国共有加油站11万多家, 其中民营加油站约5万家。”马莉说, “虽然民营加油站数量占总数的46%, 但民营加油站多在偏远地方, 大城市、主干线的加油站主要是中石化、中石油的, 所以民营加油站的成品油零售量比例并不高。”
“玻璃门”依然没能拆除近80%地方炼厂面临淘汰
国家发改委日前表示, 正在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涉嫌宽带接入领域垄断问题进行调查, 这一消息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不少炼油产业人士也期望, 国有炼油厂和民营炼油厂能形成公平、平等的竞争关系。
“石油行业集中度太高, 已严重影响了市场公平竞争。”多位地方炼厂负责人表示说, “我们现在最期待的就是能落实国务院去年5月出台的‘新三十六条’, 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看待, 为民间资本营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一些地方炼厂人士介绍, 虽然“新三十六条”要求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 并明确提出“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但由于缺少实施细则和制约机制, 挡在地方民营企业面前的“玻璃门”依然没被拆除。
韩晓平建议, 国家应该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 在境外开采原油, 并调整石油进口政策, 适当放开对民营企业进口原油流向的限制, 允许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地方炼油企业使用非国营原油贸易进口配额。
现在, 地方炼厂担心的还不只是油源。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要求, 限制新建1000万吨/年以下常减压装置, 2013年将淘汰200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而据息旺能源统计, 国内大部分地方炼厂的总炼油能力在200万吨/年以下, 将近80%的地方炼厂面临淘汰。
“部分地炼企业由于装置及技术落后, 不仅污染严重而且耗能较大, 油品质量不能达到国标品质, 因产品单一而抗风险能力较弱。”广东省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坦言, “但有关部门应该给炼厂规定合适的技术、环保标准, 而不是一刀切地把所有小炼厂都关掉——小厂不等于一定不好, 有时候小有小的好处。”
中国物流人才培训现状 篇8
本文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信息部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抽样调查的统计数据, 对我国物流人才培训情况进行分析。
1 培训人员基本情况
1.1 所处行业
最近五年内, 有75.8%的被调查人员参加了物流相关业务培训, 主要是仓储业、道路运输业、装卸搬运业、水上运输业和铁路运输业的人员, 分别占到总培训人员的32%、13.4%、13.4%、9.3%和7.2%。
1.2 年龄
参加物流培训的从业人员以年轻人居多。其中, 23~29岁的占42.32%, 30~39岁的占37.1%, 40~49岁的占15.5%, 50~59岁的占5.2%。
1.3 从业时间
参加物流培训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从事物流行业时间较短的人员。其中, 从业时间在1~4年的占到59.8%, 5~9年和10~19年的都占16.5%, 而20年以上的则仅占7.2%。
1.4 专业背景
参加物流培训的从业人员的专业主要为经济管理类。其中, 经济学类、交通运输类、工商管理类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分别占22.9%、21.9%、13.5%和10.4%, 机械类和电子信息科学类均只占7.3%。
2 培训频度
在参加培训的物流从业人员中, 有42.3%的人员参加了4次及以上的物流培训, 11.3%的人员参加了3次物流培训, 13.4%的人员参加了2次物流培训, 33%的人员只参加了1次物流培训。
3 培训项目
物流从业人员近期参加的培训以技术方面的居多, 占35.1%。其他的培训项目类型还有不少, 但分别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如学校教育和上岗培训均只占5.2%等。
调查数据还显示:目前企事业单位层面所急需的物流专业人才培训项目主要仍为技术培训, 占总调查单位数目的61%;其次为上岗培训, 占19.5%;再次为资格证书培训, 占14.6%;其他需求培训项目仅为4.9%。此外, 需要技术培训项目的被调查单位主要分布在仓储、批发、装卸搬运、道路运输等行业。
4 培训时间
从业人员近期参加物流相关业务培训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最近两年, 2005年和2006年参加培训分别占21.6%和61.9%的比重。另外, 近期参加物流培训的时间长短在1周以下的最多, 占37%, 其余依次为2~4周占20.7%, 12周以上占18.5%, 5~7周占15.2%, 8~12周占8.7%。
5 培训态度
绝大多数参加物流培训的从业人员对物流培训表现出积极的热情。其中, 34%和60.8%的人员表示很想参加和愿意参加, 只有5.2%的人员对是否参加物流培训表示无所谓。
6 培训成效
中国油画发展现状 篇9
油画在中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为的是中国的油画能够真正的走向世界,就需要我们清晰认识当前中国的油画发展现状。本文就中国油画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状况和目前中国油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就行了介绍,希望油画创作者可以在借鉴外国油画发展的同时保护自我并在油画作品中体现人文精神,更好的促进中国油画的发展。
关键词:油画;发展;现状
中国油画已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路程。其间,经历过种种波折,也取得了令人暇目的成绩。如何评估我国油画所经历的变革。怎样正确认识和把握现状,并使之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间题。本文就油画的现状与发展进行思考。
自油画传入中国至今,各个时期的情况不同,但总的来说,我国油画的发展还是很快的。如果把建立美术学校作为中国油画史的开端,我国油画至今只有70余年的发展历史。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是1918年建立的。从那时起中国才有人正式学油面。
从1918年到全国解放,我国油画的发展总的来看是属于启蒙阶段。美术学校在全国只有两三所,而且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外辱内患接连不断,在那个时期,实际上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中国油画比较正规的发展,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国很快建立起多所正规的美术院校,迅速形成了油画发展的态势。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十几年时间,油画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50年代、60年代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如《地道战》、《开国大典》、《血衣》、《狼牙山五壮士》、《延安火炬》、《天安门前》、《在激流中前进》等等,这一系列作品在我国油画史上都是很有分量的力作,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从76年到86年,作品中都很强的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性同时又反映出社会的特征,有着对文革及文革之前社会的强烈反思。86年到96年这十年间,作品在仍然具有对社会的认识和反映个人思想认识的同时还注重功力的体现。从96年开始之后的10年,中国油画的发展进入较新的状态,一方面在受到各种流派影响的同时,个人作品在广泛吸收的情况下,却更加注重个人的探索,作品反映出更加个人化的局面。这种个人化反映出个人不同的思想、心态,以及油画创作者们在不断探索中向前的状态。这十年间对中国油画的影响是开放性、多元性的,但正因为开放性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油画发展正在被某一种国外的艺术观念所影响和引导,它的结果是使中国自己的某些东西在逐步弱化。受到外国艺术观念的影响中国的油画在精神上不断的弱化,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因此在中国油画发展的最大特点不是中国文化的本身的发展,而是中国社会对这种深刻变化在作品里以反映的越来越少,应深入研究这样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对油画创造者个人思想的反应。
中国油画还不够成熟,总体上还处在一个引进、起步的阶段。油画是个外来画种,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又很短,如果与西方油画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就目前来说,我们对西方油画的发生、发展、演变,还缺乏整体地、深刻地把握,对油面这个画种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很多精华的东西也还没有真正借鉴过来。另一方面,对油画的中国特色的探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中国油画的发展将来有两个问题应特别关注:一是人的质量,人自身不提高质量,想做出高质量的作品是不可能的,艺术家应与社会联系到一起才能做出好的作品;二是呼唤传统,社会发展的速成、商业狂潮的推动,给艺术家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油画虽然不讲究立体、和谐的空间、色彩就会失去应有的本色,应讲究生活、讲究传统,才能创造价值。
许多人认为,当前中国的油画作品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充分体现,而真正的艺术往往是需要人文精神的。我们的社会之所以需要油画,正是因为油画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用可感知的形式传达了人们的思考、人们的人文精神。因此失去了这种人文精神的油画创作就等于失去了灵魂。从前面我国油画的发展阶段的介绍可以看出我国油画造诣最深的应该要数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的创造,而人们之所以对那段时期的油画创作表示赞叹,并非时因为人们怀旧,而是因为那段时期的许多作品是人们对社会对生活的真实思想和情感的流露。在那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这些向往与追求至今使我们憧憬,使我们仰慕。也许我们的现代社会发展太迅速,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愿望太强烈,相形之下,精神和感情的因素被人们所忽视,这种社会氛围影响着艺术家,是造成当前油画创作缺乏人文情怀的主要原因。油画创作者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要看到在社会前进过程中哪些是代表前进方向的,哪些是落后的,将要被淘汰的,要沉下心来做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创造,要耐得住寂寞,不断的进行深入钻研。
对目前油画现状的观察和认识是一个两面性的分析,肯定方面、否定方面,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矛盾和它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得出一个有问题的对立性,肯定和否定要把握的适度。油画在当代中国尤其有广阔、光明的前景,因为中国人民大众和他们的文化精英们至今对油画的兴趣方兴未艾。油画的国内市场正在开辟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海外华人文化圈对中国油画有收藏的热情,海外市场一致看好。此外,油画的发展,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这些都是推动中国油画前进的动力。随着文化艺术交流的频繁开展,中国的油画正在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河南周口师范学院美术系】
【参考文献】
[1]吕懿轩.盛世的浮华——浅谈当代中国油画之发展现状[J].美术馆杂志,2010,9
浅析中国教育质量评价现状 篇10
1 当前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及现存的问题
当前,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诸如建立开放性的教育体系, 发挥教育的多种功能;强调教育的民主性, 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等等。这些变革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 以保证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能否实施科学的教育评价至关重要。
1.1 当前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科学的教育评价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 是深化教育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是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
当前,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国的教育评价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1.1 教育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随着人们对教育评价目标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 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容也日益全面, 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 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 也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 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1.1.2 教育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在“应试”教育中, 评价大多采用单一的方法, 或是单纯定量或是定性的方法, 严重影响了教育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因此, 素质教育主张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 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 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 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1.1.3 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育评价活动的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变为学校管理者、同行教师、学生以及教师本人都可以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不仅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 而且, 使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 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教师、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 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1.1.4 日益注重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
从教育评价注重的区分、甄别、选拔性功能向重视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转化, 力图通过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使他们能够了解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从而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 使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1.2 教育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教育质量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中有了长足的进展, 但是仍存在着某些方面的问题。
1.2.1 评价理论知识不足。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中国教育界才相继展开了教育评价理论研究, 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是建立在泰勒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 引进和吸收西方各流派教育评价理论。因此我们缺乏扎实的研究和宣传, 在思想理论的准备, 在方法论和具体方法上的准备都显得很不充分。因而出现了“一窝蜂”的现象, 理论知识的不足造成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 往往流于形式, 不见成效。
1.2.2 评价标准确定不甚科学。
现在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在社会和学校中往往不一致, 出现了许多用人单位不认可毕业生 (学习中相对优秀) 的情况, 同时也的确有一些高分低能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单位招聘的时候只重智力, 却忽视道德品质, 致使本已在学校教育中岌岌可危的德育地位日益下降。
1.2.3 评价过程中的客观性较差。
首先是评价的方式手段单一, 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法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些方面, 诸如心理素质、能力倾向等是无法以成绩的形式完全展示出来的;其次, 我国教育测验由于理论上的不足, 使一些科学的统计测量方法不能普及。
1.2.4 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不强。
一些教育评论专家曾经指出, “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什么, 而在改进现状”。现今的教育质量评价却主要以排名为目的, 却无法通过教育质量评价发现自身不足, 结果导致一些学校固步自封, 不能在教育改革中得到提高。
2 关于以上问题的几点看法
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要使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真正促进教育发展, 为教育改革服务, 就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看法:
2.1 加强理论知识储备。
把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搞好, 就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我们必须大力普及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知识, 从理论上正本清源。同时还要勇于实践, 积极实验, 而且持之以恒, 百折不挠, 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发挥教育质量评价的有利作用。
2.2 建立评价制度, 完善评价标准。
每年由国家政府、学校和社会选出代表, 组成评价政治机构, 制定出三方均认可的统一的评价标准, 正确地反映供需状况, 更好地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逐步建立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评价机构, 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其进行严格审查、科学管理、认真复查, 确保它的权威性, 使得教育评价工作公正、准确和客观。这种教育评价机构将会逐步参与各种教育评价工作, 使得教育评价工作不仅更加正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并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以使教育评价结果更加可靠和准确, 使人更加信服。
2.3 在发挥教育评价鉴定功能的同时, 注重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和决策性功能。
教育评价应该是以促进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将学生评价的结果完全用于诊断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给予有效帮助。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为学生提供矫正性帮助, 使他们真正为掌握而学习, 以适应知识增长的需要。在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反馈, 可以为决策者的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最有利的参考, 真正将教育评价的改革和管理的目的落到实处。
教育质量评价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 只是就教育质量评价问题谈了一些个人看法, 管中窥豹其中难免有失偏颇, 若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甚感欣慰。
摘要: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使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随着对教育问题研究的深入, 教育质量评价作为教育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随之浮出水面。分析了我国教育评价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同时就这些问题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科教兴国战略,教育质量评价,现状
参考文献
[1]B·S·布卢姆[美]等著, 邱渊, 王刚等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3.
[2]苏谓昌, 张笛梅.教育评价技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9.
[3]张玉田, 程培杰, 滕星.学校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2.
[4]刘本固.教育评价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