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守儿童现状(精选8篇)
中国留守儿童现状 篇1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
概况
中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和相比,20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9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60.97万人,这较之于增加了93.79万。
随迁子女平等受教需一个过程
新京报:近日,中央提出各地要在年底前提出解决“随迁子女”异地升学的办法,这会不会进一步扩大“随迁子女”的规模?
储朝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我认为会扩大,北上广会适度地增长。上海等大城市要在放开了义务教育阶段门槛的情况下,现在也要放开高中阶段教育的门槛了。
当然,现实中父母的流动还是因为哪里挣钱到哪里去,然后带着孩子出来了。现实中即便放开,山东青岛人也不一定乐意到外地读书,这里经济发展比较好。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得解决人与人之间权利和机会的平等,这样才能彻底缓解大城市的压力。
新京报:“随迁子女”规模的扩大,城市是否做好了接纳的准备,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方面?
储朝晖: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行“流入地为主”,这样的政策出台这么些年了,但仍有一些地方做得并不好。这样“随迁子女”升学办法出来后,城市接纳随迁子女的高中阶段教育估计至少得五年。
新京报:现在虽然提出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办法的解决方案,但各地落实的前景会不会乐观呢?
储朝晖:当然首先得肯定这跨了一个槛,原来当地政府可以说随迁子女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现在不能轻易说“不能”了。但当地政府接受多少,多大范围地接受,还是一个问题。要让所有的随迁子女都平等地获得机会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具体情况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分布
1、年龄及性别分布
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别比为114:75。
2、地区分布
据介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数居住在中南各省。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
留守儿童问题
一、社会问题现状
据20五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监护不力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缺乏抚慰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疏于照顾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骗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或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和孩子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和孩子没有联系。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为此我们根据以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其分析和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进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效的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
3、培训“留守儿增设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三、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四、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另外,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五、社会关爱不足问题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可。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2300多万的群体的问题了,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的。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要想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
留守儿童教育
基本状况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状况一般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3、道德行为差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5、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与孩子多年不曾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面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6.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教育的基本策略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我们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村都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我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我与村上的“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
总之,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了家长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起,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吧!
留守儿童心理分析
河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简析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已逾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常年见不到父母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据河南省公布的一项调查,河南省现有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300余万。以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和学前儿童不足280名,“留守儿童”213人。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份额绝对不小的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很容易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由于孩子们本身贪玩,缺乏自律意识,相当多的孩子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出现了缺馅,尤其心理问题十分突出。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
1、“留守儿童”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低年级及学前儿童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2、“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3、“留守儿童”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代管监护人”的缺位沟通使他们长期看电视,并模仿局中人,自言自语或与小狗小猫说话。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冷谈。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就把儿童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任,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就更加难管了。
(二)、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①教师不当学生观,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②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
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17]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
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四)、和不思进取,相互攀比。有的留守儿童父母交代抚养者,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地满足,自然给孩子的攀比心理提供了温床。
(1)、抚养者的溺爱,使得孩子任性而以自我为中心,为孩子的攀比提供了推动力。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会让孩子滋生攀比心理。
(2)、孩子模仿能力强,还不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在有攀比风气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攀比心理。
(3)、家长的自卑和攀比心态,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或下岗了,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某同伴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及待地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分析尽管不尽全面,但应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儿童本身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对自己身边的环境只有无条件适应,希望我们在提高社会经济环境的同时注意创造和谐社会生活环境!
中国留守儿童现状 篇2
1 留守儿童现状
1.1 留守儿童的定义
留守儿童最早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2]。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留守儿童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留守儿童通常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出国移民或劳务或国内外地务工达3个月或0.5 a以上, 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
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定义中, 仍存在3个内容不够统一: (1) 目前学术文章或通俗文章对留守儿童的中英文称谓不统一。英文文献中对留守儿童的称呼主要有4种, 分别为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leftover children;stay-at-home children;left-in-hometown children。何俊[3]对留守儿童的4种英语翻译进行分析后, 认为“left-in-hometown children”更能反映出留守儿童概念的丰富内涵。而在中文文献中, 有的学者称为留守幼儿、留守儿童或留守子女, 还有的学者称为留守孩、留守青少年、留守学生。 (2) 对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不统一。除了吴霓[4]课题组外 (6~16周岁) , 大多数研究者未对留守儿童的年龄下限做出界定, 从0~7岁不等;而留守儿童的年龄上限却是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留守儿童是14周岁以下的儿童, 也有人认为是16周岁以下的儿童[5], 段荣成[6]界定在17周岁以下, 还有研究将其界定为18岁以下。 (3) 关于父母外出务工持续时间的限定。多数研究认为以6个月以上为宜[7], 还有的研究选择3个月为标准[8]。
1.2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可总结为5种: (1) 隔代监护。指由祖辈抚养的监护。 (2) 单亲监护。指母亲或父亲外出务工而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监护。 (3) 上代亲戚朋友监护。指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监护。 (4) 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由年龄偏大的兄弟姐妹来充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留守儿童自己照看自己的监护。 (5) 非亲属监护。少数儿童寄养在其他非亲属家庭中生活, 比如家庭教师。研究资料显示, 留守儿童中大部分为隔代监护。
2 留守儿童健康现状
2.1 国外留守儿童
2.1.1 生理健康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指出, 从理论上看, 迁移行为对子女营养健康的影响至少存在以下2个方面:一个是通过汇款增加家庭收入从而可能促进子女的营养状况;另一个是改变了家庭的人员构成与家庭内部角色分工, 从而导致对子女照顾和监督的不足而负面影响子女健康[9]。
研究发现, 父母外出打工收入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营养[10,11,12], 这可能是因为留守儿童得到了有效监护, 监护人增加了对健康营养的投资。Mansuri[13]发现, 即使在重男轻女的巴基斯坦农村, 汇款的支持对女孩的身高和体重也有积极作用, 留守儿童可以获得更好的健康服务。但是对斯里兰卡的研究却显示, 一些留守儿童的食欲下降, 5岁以下儿童体重减轻[14]。
Mc Kenzie and Rapport (2005) [15]、Kandel (2003) [16]对墨西哥的研究则发现, 父母出国打工提高了其对疾病认识程度, 降低了子女患病的概率, 提高了健康水平。
2.1.2 心理行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国家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在滥用药物、未成年怀孕、心理问题和暴力行为等一系列问题中会遇到更大的风险。主要是由于父母外出引起儿童生活环境的变化, 一些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监管, 过早地承担大人的责任, 包括管理父母寄回的财物以及照顾年幼的弟妹。加上家庭的无序组织和功能不全, 这些儿童焦虑、困惑, 极易受到心理损害[17], 引起社会适应问题。但是对菲律宾的研究发现, 留守儿童一般能较好地适应社会, 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 与家庭成员融洽相处, 外出父母并没有对儿童的社会化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而在斯里兰卡,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较差[14]。
父母迁移对子女健康的影响取决于迁移者的性别, 并与现有的家庭分工组织乃至社会习俗都有一定关系。对墨西哥的研究显示, 61%的父亲外出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 有被遗弃的感觉[18]。而有研究显示, 母亲的缺席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19], 可能因为母亲单方迁移对子女的健康往往有负面影响, 因为按照家庭的性别分工, 照顾儿童往往是母亲的责任, 在有母亲照料的情况下, 日常的家庭功能和儿童健康营养往往能够得到较好的维持和基本保证。
由以上可以看出, 虽然国外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 相关文献仍十分有限, 且不同研究对父母外出如何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方面也存在不同的结论, 在很多问题上并没有达成共识。
2.2 国内留守儿童
2.2.1 体格生长发育
黄英等[7]的调查发现, 6岁以下留守儿童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儿童。一方面因为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母亲因产后要外出务工, 母乳喂养率普遍偏低, 婴幼儿膳食结构简单;另一方面非母亲照顾和隔代抚养是5岁以下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20]。多数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顾, 而这些监护人的精力有限或文化水平偏低, 缺乏科学育儿的知识, 导致留守儿童的营养较非留守儿童差。而李春梅等[21]的调查显示, 低收入、饮食习惯及配餐不科学是影响留守儿童体格发育的因素, 抚养人的文化程度及年龄对儿童体格发育影响不明显。吴倩岚[22]、彭喜春[23]等则指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无差别。
2.2.2 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儿童营养缺乏病之一[24], 而目前对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贫血患病率的比较, 尚无统一结论。彭喜春等[25]调查显示, 留守儿童贫血患病率高于非留守儿童。侍建波等[26]调查结果显示, 两组儿童的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考虑与地区、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
2.2.3 患病率
吴倩岚[22]的研究显示,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2周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宋月萍等[27]研究显示, 农村留守儿童2周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其中仅母亲外出患病率最高, 尤其是腹泻患病率。说明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有着负面的影响, 尤其是母亲的外出更容易疏忽对儿童饮食、日常卫生的照顾等, 使其更易罹患急性感染性疾病。而0~3岁儿童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28], 与其生长发育迅速、消化功能不够完善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有关。
2.2.4 传染性疾病
有研究显示, 农村留守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患病率较高[29],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外出务工人员接触传染源的概率较大, 可通过探亲的方式传染给留守儿童。赵桂让[30]的研究显示, 留守儿童疫苗接种率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甚至留守儿童接种率比非留守儿童略高, 原因可能与监护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关。监护人对免疫知识了解程度是影响接种率的重要因素[31]。
2.2.5 伤害
近年来, 儿童伤害呈上升趋势, 已经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主要问题,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并成为儿童死亡的第1位原因[32]。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伤害的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儿童[33], 而照顾者为祖父母以及照顾者文化程度低是儿童伤害的危险因素[34]。
2.2.6 健康危险行为
2009年实施的对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结果显示, 被试儿童普遍存在着不良饮食行为、步行违规行为、骑车违规行为、不安全游泳行为、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网络成瘾行为、不健康性行为、缺乏运动锻炼行为[35]。杨丽慧等[36]研究显示, 留守青少年普通缺乏体育锻炼, 饮酒者高达60.8%。就性别而言, 男生比女生出现的健康危险行为更多[37]。
2.2.7 心理问题
早期研究认为, 留守儿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教育与关爱, 比较容易受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心理发展受到阻碍, 最终产生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焦虑、孤独、抑郁、任性、冷漠、强迫症、偏执、安全依恋、同伴交往能力障碍等[22,37,38,39,40,41]。但随着问题研究的深入, 不同研究的结论差异较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孤独与抑郁。研究表明, 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孤独感体验显著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 但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38]。杨亚娟等[39]研究发现, 留守儿童抑郁症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还有研究显示[40], 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反而强于留守儿童, 这可能与非留守儿童和父母的交流有效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与父母对他们正常人际交往或社交活动的限制等有关;另外还可能与留守儿童其他交流方式 (社会支持) 的自我补偿有关[39]。 (2) 主观幸福感。大多数观点认为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偏低, 可能是因为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和情感交流, 引起主观幸福感降低[41]。但有些学者持相反态度, 他们认为, 外出打工家庭的经济状况优于非外出打工的家庭, 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应该高于非留守儿童[42]。 (3) 社交焦虑。研究发现, 留守儿童的焦虑普遍存在, 主要集中在社会交往方面[43]。王晓丹等[44]认为, 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但是周宗奎等[45]的研究显示,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由以上看出, 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很严峻, 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 这可能与纳入研究的标准不同, 研究方法、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研究者自身因素等有关。总体来说, 影响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社会、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自身四大方面, 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3 留守儿童健康问题解决对策
针对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 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1) 政府方面,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与措施。如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 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条例;有针对性的开展留守儿童健康保健工作。 (2) 家庭方面, 要加强亲子沟通, 选择好监护人。 (3) 学校方面, 加大留守儿童的管理力度, 尤其是寄宿制学校。 (4) 社区方面, 建立留守儿童健康档案, 开展各种健康教育讲座, 消除社区内各种健康隐患。 (5) 对于留守儿童自身, 要培养其良好的健康行为, 增进健康保健知识, 提高自救能力。
4 研究展望
从收集到的国外文献来看, 发达国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甚少, 大多数为亲属抚养的研究, 对于留守儿童的参考价值还有待于探讨。整体上来看, 发展中国家的留守儿童问题较为严重, 大都集中在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4个方面, 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研究较少, 没有统一的结论。
中国近几年在留守儿童的研究方面取得很大的成果, 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研究不深入, 没有明确的概念, 缺乏研究范式; (2) 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便利抽样, 抽取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 缺乏学龄前儿童和大龄儿童的研究以及群居和散居儿童的对比研究, 留守儿童的整体健康水平不明朗; (3) 没有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社区、学校进行综合调查的研究; (4) 缺乏与国外对比的研究; (5) 绝大部分文献为横断面研究, 以定性研究为主, 缺乏论证效能较高的纵向队列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11-01
留守儿童的现状: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一是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二是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三是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
根据全国妇联的《关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父母的长期在外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祖辈缺乏对孩子科学饮食的知识和生活习惯,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合理的摄取营养。据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另一方面,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和生理问题时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程度地造成了孩子身心健康问题,导致一部分儿童偏离正常的生活追求和道德准则。由此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由此可见,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以甘肃省张掖市的十四村为例,抽样调查了14所中小学,根据班主任所提供资料以及最近几次大型考试成绩表分析可见,“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 %,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8%成绩比较优秀。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多数留守儿童与祖辈共同生活,而农村老人的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下,有些甚至是文盲,加之还有近一半委托监护人同时监护几个儿童,这就造成了监护人无法给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因此,更多的教育监护责任被“转嫁”给学校,但由于农村教育资金普遍不足,专业资源也相对匮乏,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常常是有心无力。
三、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是把精力放在孩子的生存上,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监管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存在着安全隐患,特别是留守女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现。这是因为大部分女童软弱无助、对生理知识毫无了解,造成其缺乏性安全防范意识,因此,留守女童的心理、生理比留守男童更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性伤害。据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儿童居多。同时,交通安全和溺水造成的悲剧也居多。一方面是孩子生性玩劣,交通意识淡薄,视交通规则而不见,恣意地在公路上骑车或嬉戏;另一方面农村多塘坝、沟渠,孩子喜欢偷着去游泳。结果交通及溺水事故的死亡悲剧多数发生在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身上。以上的所有案例都说明了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教育,加上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如今,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已经变得尤其令人担忧不已了。
四、社会关爱不足问题
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使得留守儿童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薄弱的社会教育,匮乏的教育资源,陈旧的社会体制制度,这些因素导致了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因此,政府要带头把,家庭,学校,社会相关各各职能部门联系起来,真正把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及时的解决。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几千万人的群体的问题了,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梦”的实现极为不利的。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发展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是我们和未来,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未来的中国不知在何方?
参考文献:
[1] 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
[2] 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教育科学出版社.
[4] 李少元.《农村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篇4
留守村长了!率先举手的小丰今年 11 岁,在韩坊中学读初一,父亲在广东一家制衣厂打工。从一岁多开始,小丰就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留在家中。“我去过广东,那里有好多小 汽车,有特别高的楼,还有许许多多好吃好玩的。”一说起广东省东莞市,小丰就 激动不已,但马上他的神情就黯淡下来。“爸爸说工厂要赶货,特别忙,我已经快 一年没见到爸爸了!”每个月爸爸会给他打个电话,这是小丰最盼望的时刻。小丰 懂事地说:“同爸爸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感觉到爸爸真的很辛苦,我以后要当一名 勇敢的警察,让爸爸过上好日子……” 江西赣县韩坊乡是劳务输出大乡,乡长赖厚辉介绍说,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人在外打工、创业,在家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以韩坊中心小学为例,该校共有学 生 1100 人,“留守孩”就有 742 人,67.5%。占 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约占 24%; 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约占 76%。据统计,赣县常年有 20 多万人外出务工,全县“留 守学生”达 1.8 万名,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的 30%。长期研究留守儿童的农业部农研中心副研究员吕绍清表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 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 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市就业,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也会随之继 续扩大。2.“不如不生我” 2.“不如不生我” 不如不生我 ——长期亲情缺失,代管不力,“留守孩”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厌学、性 格孤僻、合作意识差 “妈妈,你好吗?我很想你!你在外辛苦地挣钱,虽然你不在家,但我的内心 能感受到你的存在。我的成绩是优秀的,请你和爸爸放心!”11 月 17 日中午,同
学们都放学回家了,山东沾化县富国第一实验学校七年级学生小美坐在自己的座位 上写日记。小美说,爸爸和妈妈都在青岛打工,爸爸在渔港搬运船上的海货,妈妈跟着打 零工。从记事起,她就与姥爷姥姥生活在一起。只有 12 岁的她看上去比其他同学要 懂事许多。“我好想你们,你们不要太劳累,注意保重身体!”写着写着,小美的眼里泛 起泪花。小美每天在学校里吃午饭,盒饭只需 2 元钱,小美却觉得很奢侈。“姥姥 姥爷对我很好,总是尽可能让我吃好的喝好的,可还是跟爸爸妈妈不一样。”小美 说,假如爸妈在家,她可以无忧无虑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对姥爷姥姥就不同。小美不忍心看着老人忙前忙后地照顾自己,因此,不管学习多紧张,小美都要尽可 能挤出时间多干一些家务活。但跟这些比起来,小美内心最难以忍受的就是随时都会袭上心来的孤独感。
她 特别珍惜与爸妈在青岛团聚的时间,每年暑假小美都会去青岛,可团聚过后的分离 最难受。每次送她乘车,妈妈眼里都噙着泪水,爸爸则不顾男子汉的面子哭出声来。“爸爸当着我的面就哭过两次了……”说到这里小美已泣不成声。小美说,她最大 的心愿就是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家,妈妈不再漂泊,不再打工受苦。“父母生下我又不管我,那还不如不生。”从上小学三年级的林林口中听到如 此消极的回答,实在令人心痛。林林没满周岁父母就外出打工了,林林一直与奶奶 相依为命。由于奶奶没文化,年纪大,在管教孙子上有心无力。久而久之,林林养 成了任性的性格,极为叛逆。山东沾化县富国第一实验学校教师张金霞说,“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 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又监管不力,会出现一系列“留守 综合征”,如厌学情绪增加、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部 分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忧郁多疑、不讲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 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留守儿童家庭中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由于体力、知识原因,大部分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只照顾生 活,别的管不了”。据了解,在江西赣县,留守儿童厌学、弃学现象普遍,近一半 孩子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还有一些孩子成了家中的负担被亲友“踢”来“踢” 去,一会儿放到外公外婆家,一会儿赶到叔伯家,使孩子从小心理就不平衡,认为 自己是“多余的人”。
吕绍清说,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面 临挑战。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吕绍清说,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性格行为上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有些孩子 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 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变得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等。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 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比较普遍。“当然也有部分儿童的心理行为发生令 人欣慰的积极变化,生活能力和学习自觉性提高,自我约束增强,更富有责任感等 等。” 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解决“留守孩”问题的关键在城市,政府、学校、社会齐努力,给他们多 一些关爱 留守儿童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
社会问题。吕绍清分析说,农村留守儿童的产 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 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 遇,使许多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在农 村,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城市。”改善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就业生活环 境,特别是改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 本之策。吕绍清表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学校和社会的 共同努力。要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帮助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 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如定期 对老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等,使农民工子女也能在城市接受优质的教育。此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发现,许多劳务输出地已经行动起来,纷纷启动留守儿童 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灯。在山东省沾化县,建立了“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即熟知留守儿童的基 本情况,多与留守儿童交心谈心等。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沾化县为 943 名留守儿 童建立了个人档案和联系卡。沾化县富国第一实验学校校长王东方说,学校在 3 年 前就开始关注留守儿童,除了建立专门档案,还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了“五个一”活 动。为每位留守儿童落实一名代理家长,每位留守儿童结交一个好朋友,每周打一
次亲情电话,每月举办一次主题教育,每月读一本好书。沾化县各学校还建起 “亲情驿站”,组织老师倾听留守孩子的心声,用真情解开一个个心结,有针对性 地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引导。组建了代理家长团,由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校辅导 员、任课教师、退休教师组成,帮助留守孩子走出孤独和忧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唱歌的是江西赣县二中九年级的留守儿童小飞。这位大家眼里的顽皮小子,如今与班里同学组成了“樱花六人组”,他们的梦想是 当网络歌手。给小飞带来蜕变的就是赣县的留守学生关爱工程。早在 2004 年,赣县就积极筹措资金建立“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项基金,创办了“留守学生”托管中心。赣县沙地镇中心小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王金莲 14 年来先后义务收留留守儿童 326 名,在生活上给予关照、精神上给予关怀、学习上 给予帮助,把满腔热情和涓涓母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们。赣县阳埠乡派出所民警 许小春带着 4 名女大学生在
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未来 篇5
湖南商学院“暑期三下乡”
湘西留守儿童关爱活动
策
划
书
活动时间:2007年7月底---20007年8月初
活动地点:湖南省花垣县吉卫镇腊乙村
主办单位:湖南商学院女性研究中心
湖南商学院团委
湖南商学院中文系
目录
一、活动背景„„„„„„„„„„„„„2
二、活动目的„„„„„„„„„„„„„4
三、活动主题„„„„„„„„„„„„„6
四、活动时间„„„„„„„„„„„„„6
五、活动地点„„„„„„„„„„„„„6
六、组织人员„„„„„„„„„„„„„6
七、活动内容„„„„„„„„„„„„„7
八、活动流程„„„„„„„„„„„„„8
九、前期筹备„„„„„„„„„„„„„9
十、资金预算„„„„„„„„„„„„„9
十一、注意事项 „„„„„„„„„„„10
一、活动背景
2007年3月,湘西花垣县《千里寻母记》农妇导演田金珍应女性中心骆晓戈教授邀请参加湖南省第28届“三湘论坛”,她给我们带来一份特别的家书,皱巴巴的纸上是九岁留守儿童龙顺兰给父母的家书:
快要过年了,妈妈从矿山打电话说,要回家,妈妈问我喜欢什么样的礼物?我说,要新衣服和戴在头上的小红花。妈妈,你知道不知道,当然这些东西我都喜欢,但是我最爱的最喜欢的,就是你和爸爸。
妈妈,你还记得吗?有一次你从矿山回来,我被你打了一顿,那是因为我把你和爸爸的衣服翻乱了,你打我的时候,我很痛很痛,但不管怎样再痛,总比我想你的时候好受多了。妈妈,我不是故意把你的衣服搞乱的,因为我是太想太想你和爸爸了,所以才把你和爸爸的衣服翻出来看一看闻一闻,因为衣服上面有你和爸爸很香很香的味道。
妈妈,我虽然是个小孩,但我想的一切,全都是我们的一家。妈妈,我已经慢慢的长大,你不在家的时候,我和弟弟自己做饭,晚上自己去睡觉,有一天下了大雨,我们家的房子漏雨了,我叫奶奶,她听不到,我就自己起来,把洗脸盆放在蚊帐上面,接住漏在床上的水,天上的雷响
得很大,弟弟很害怕,我和弟弟跑去和奶奶一起睡。
妈妈,弟弟成绩不好,老师说要叫家长补习,可是你和爸爸都不在家,我就自己帮弟弟补习练字,把我们家的衣柜当黑板练字。妈妈,你回家不要再打我了,妈妈,奶奶已经老了,爸爸又不在家,你去矿山不要去得太久了,这样我会想死你的。
妈妈,你在家的时候,洗的那些衣服已穿完了,现在我和弟弟的衣服又脏又黑,村里头的大人都说,我的头发很乱,母鸡都快要飞到我的头上下蛋了。妈妈,我们村里的冬梅姐,她的爸爸也从矿山回家了,我还到她家问了她,晓不晓得你什么时候回家,她爸爸还给我和弟弟很好吃的大苹果。
妈妈快回来吧,我不要你的什么,我只想你帮我梳梳辫子,为我和弟弟换上一件过年的新衣服就行,让我睡在你的身边,让我摸着你的脸,让我在你的身边睡上一个不会梦见你哭的梦。
这是一个九岁的孩子深情的呼唤,在这声呼唤的背后是多少留守儿童共同的心声.有这样一些真实的数据: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妇女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近600名6~16岁的留守儿童中,父母外出务工达3年以上的占28.1%,42.9%的儿童从来没有随父母在城里生活过,66.3%的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31%的儿童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据调查称,目前全国有2000万左右15岁以下的留守孩子,而且数量还在增加。父母成了孩子最亲近的陌生人!留守儿童的问题正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湘西自治洲花垣县吉卫镇腊乙村,地处湘、渝、黔边陲,是一个苗家村寨,在这里有着世界最标准的苗家语言,这里的苗歌被列入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村寨闭塞的地理环境阻碍的不仅是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播。这样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村寨却成了当地闻名的光棍村,在生活的困境之下,代代相传的苗家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问题成在当地日益严重.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促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产生.面对如此困境中的孩子,我们有责任有任务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响应党和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加强该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我们的绵薄之力。为此,湖南商学院女性研究中心、中文系、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大学联合组织 “湘西花垣县支教活动”,以支教的形式,帮助当地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丰富当地村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村寨的文化氛围,使村民们意识到民族文化的意义所在,为保护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外,中文系时暑期三下乡活动为我们的支教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女性研究中心及福利项目组的支持和来自同学们的帮助,使我们对这次活动更加充满信心。
二、活动目的1.通过募捐活动唤醒人们的关爱之心,号召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走近湘西花垣,走近留守儿童.为湘西花垣的孩子出一份力。
2.通过对孩子们传授课堂知识、进行素质拓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调他们与家长的交流,使他们更好的成长.通过交流打开孩子内心,给他们更多接触外界事物;通过课堂引导,让孩子们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通过调研活动,加深对留守儿童的了解,深入留守儿童内心,挖掘他们的自卑心理,矛盾心理等一系列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展开宣传,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号召社会对留守儿童援助.3.响应了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将党的思想路线带入农村,协助那里的经济和教育建设.体现了社会的人文关怀,也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体现。
4.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的荣耀,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给花垣地区带去物资,走进花垣支教是在捐献物资的同时我们也身系社会给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作为传递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做好花垣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将花垣闭塞的环境打开,将外界的知识和发展带近花垣.这样贴近的交流不仅让我们走近了社会,也让花垣走进了社会生活,让他为更多人所知,也能集结整个社会的力量更深一层的帮助花垣.作为一个大学生,作为一个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的深层问题,帮助社会的底层是必须的。
5.通过这次活动,希望能够提高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调研水平,磨练我们的意志和耐性。
三、活动主题
湘西支教,留守儿童调研,学生家访,家长访谈,基础法律知识讲座,电影放映活动,家书活动,学生家长交流会,组建关爱小组
四、活动时间
2007年7月末——2007年8月初
五、活动地点
湖南省湘西自治洲花垣县吉卫镇腊乙村
六、组织人员
顾问:
指导老师:骆晓戈、秦晓红、黄月娥、曾晶、杨建
队长:潘攀
队员:夏言、佘冰心、张超杰、刘伶、罗媛、陈正阳、许亚龙、邓希茜、刘清、苏咏琴、陈征男、谭思、李金宝、高金伟、李兴艳(欢迎报名)
夏言:<中文0601班>负责支教体育(篮球、体操)
佘冰心:<中编0601班>负责支教体育(跳绳、呼啦圈)
潘攀:<中编0601班>负责支教书法
张超杰:<中编0601班>负责后勤工作、物资管理分发调度
刘伶:<外语0601班>负责支教外语
罗媛:<商学院艺术系>负责支教美术
陈正阳:<湖南科技大学会计系>负责支教数学、剪纸
许亚龙:<湘潭大学>负责信息的综合、传递、收发
邓希茜:<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负责音乐、舞蹈
刘清:<中文0301班>负责支教语文
苏咏琴:<中编0406班>负责支教语文
陈征男:<中编0406班>负责支教地理风情
谭思:<中编0401班>负责支教音乐,舞蹈
李金宝:<中文0401班>负责支教体育<篮球>
高金伟:<中编0401班>负责支教自然科学
李兴艳:<法学0501班>负责支教数学
七、活动内容
1.出发前在湖南商学院校园内集合,并举行湘西支教的集体宣誓仪式。
2.举行湘西支教活动的开幕式,邀请双方代表讲话。
3.仪式后将物资转赠给当地负责人,进行交接、清点。
4.开始支教授课活动,在支教活动日内采用分组轮流制度,教授学生课内知识,同时结合课外知识,特别注重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
5.在课堂之余,灵活穿插安排小活动、小比赛,设奖并给予奖励。并在教室后方设一块留言扳,可由孩子们任意留言,用于沟通交流。
6.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的学生家访活动,先了解情况再选取典例,将部分家访做成访谈。
7.组织家信活动,给留守儿童分发信封和信纸,鼓励孩子们给父母写信,并统一寄出。
8.组织一个全村性质的大范围的家长学生交流会,涉及家长和学生的心理教育,并请骆晓戈教授详细分析、讲解。
9.会上有秩序的组织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
10.组建关爱小组,将留守儿童及其抚养人、各村组负责人以及有心家长组织起来形成一个长效机构,对内交流,对外联系,确保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正规教育。
11.支教的最后几天,组织一个包括小组和孩子在一起的队伍,为全村人进行一次表演。
八、流程
支教第一天:上午,准备出发,到达目的地,驻扎安校
支教第二天:清晨,开幕式,了解情况,熟悉工作,与小朋友接触。下午,按安排开始授课
支教第三天:让孩子基本熟悉每个课程,开始留言板交流
支教第四天:送温暖,学生家访
支教第五天:进行农村留守儿童问卷调查
支教第六天:举办家长交流会
支教第七天:体育游戏大赛
支教第八天:鼓励孩子向父母写信并协助寄出
支教第九天:筹备组建关爱小组
支教第十天:授课总结阶段,学生家访(反馈)
支教第十一天:为晚会做准备
支教第十二天:起身离开
九、前期筹备
1.在湖南商学院、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校园内发起大规模的物资捐献活动,并将物资集合、组装。
2.准备好调查问卷、会议材料、交流会主题,在心理教育的家长交流部分做有理有据的准备。
3.准备好统一的服装、旗帜
4.安排好回车、吃饭、住宿
5.准备好电脑、照相机、DV机
6.购买种类支教物资,并组织筹建一个小图书馆,如此来收集各类书籍。
十、资金预算
1.包车预算:1000元
2.食宿预算:20元/人*15人*12天=3600元
3.统一服装、旗帜:800元
4.宣传费:800元
5.各类物资:6000元
前期物资准备情况表
物品种类
文具类 具体物品 预算 图书,课本,练习本,笔,小刀,信封,信纸,3,500
墨水,彩纸等
体育用具
小奖品 篮球*4,排球*4,羽毛球拍,乒乓球拍,口哨,1,200 打气筒,跳绳,呼啦圈等 文具盒,小书包,小玩具,笔记本,体育用具800
等
药品
总计
总计:12,200元
十一、注意事项
1.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能因个人原因擅自离开,玩忽职守,外出须得到负责人批准。
2.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做好各自分内之事。
3.遵守纪律,一言一行体现大学生的素质修养。
4.尽职尽责,深入沟通,融入支教活动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5.成员各自准备上课材料,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
6.支教后需交一份“湘西支教”思想汇报。
当代中国留守儿童问题 篇6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
1.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大多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一代的看养,由于是抚养的是自己儿女的孩子,对孩子就会更加溺爱,在物质上使其得到充分的满足,忽略在精神上的教育,较少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就缺乏养成良好习惯的环镜,其次,祖孙年龄相差较大,对待问题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祖辈思想保守,对待问题缺少创新思维,儿童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自己思维,这就可能与祖辈发生冲突,使儿童产生叛逆心理。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足,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这样,这样上代的监护就偏于放纵疏松,对于儿童就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如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2.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3.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是把精力放在孩子的生存和生活上,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监管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时刻存在着安全隐患,儿童生性顽皮,喜欢攀爬,无视交通等行为和缺乏拥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小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1.从大环境来讲,社会因素难辞其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阶阶段,农业发展落后与其他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农村,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一般由祖辈,叔父,亲戚看守,留守童问题由此产生
2.家长对孩子抚养、教育的重要性的理解欠缺 大多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一代的看养,他们认为必须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而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忽略在精神上的教育,较少地培养独立思想的能力,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就缺乏养成良好习惯的环镜。3.城乡不均衡发展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其中一种要原因。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是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就缺乏某一方面的感情。
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需要从政府、家庭、社会等方面切入,全面地认识目前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做好解决对策,让数量不断增加的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1.以政府积极改革制度为起点。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首先要从政府入手,政府要积极改革户籍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
2以家庭倾注更多关注为中心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和孩子加强情感上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只在物质上满足他们。3以社会的大力宣传教育为辅助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对策 篇7
据我的调查, 农村劳务输出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在校表现来看, 留守学生的整体状况令人担忧。
1.1学习较差
第一, 由于打工父母对子女总的期望不高, 他们认为农村孩子不会有出息;第二, 父母没能正确的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甚至有的父母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每个月也能挣几千元钱, 一个苦读二十年的大学生还没有他们的工资高;第三, 监护人对留守学生学习过问太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 留守儿童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 这些老人普遍年龄较大, 身体素质较差, 文化程度也较低, 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而且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就更不用说教育管理, 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 时间上、精力上也无法做到关爱孩子的学习。
1.2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外奔波, 常常是一年半载回家一次, 最多也就是待上那么几天, 与孩子的沟通教育较少, 对孩子的成长缺少足够的关怀和教育, 长期与父母分离, 让留守儿童的性格要么变得内向、自卑、孤僻;要么就是没有约束, 任凭个性发展。
1.3亲情缺失
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长期缺失亲情的安慰与关怀;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个性孤僻, 缺乏安全感。
1.4心理障碍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对自身的变化, 对学习的压力, 对人际的交往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 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 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 更需要正确的引导, 父母就会是他们最信任的人了。但由于父母远离, 他们就缺少了这种起码的交流机会, 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 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常常引发各种心理病症, 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少自信、悲观消极……一旦形成畸形心理, 进行矫正就比较艰难。
1.5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 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 自律能力较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儿童和监护人之间的关系特殊。这种隔代管理, 只要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同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部分留守儿童存在行为偏差。
2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2.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 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 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 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可以了, 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坏, 应由教师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思想, 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 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 既要考虑家庭的收入, 又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
其次, 应采取多种方式, 注意与孩子的交流沟通,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 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 沟通中父母要明示自己对孩子的爱与厚望, 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 除电话外, 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再次, 还应和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联系, 以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 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2.2学校:加强管理, 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 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 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 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 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 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 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 每月定期通电话, 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 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要及时处理, 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 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 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 相互沟通, 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另外, 学校和教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 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 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 爱是教育的前提, 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留守儿童”, 做他们的朋友。在安全上, 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 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 要细心观察, 多方沟通;在学习上, 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 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 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2.3政府:制度保障
政府要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 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 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政府牵头, 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与, 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 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爱和保护责任。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指户口在农村且父母为了全家人的生计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亲属照顾的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他们缺失亲人的关爱, 有的性格内向不善言谈, 有的学习成绩较差, 有的还有心理障碍等等。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们应该要更加的关注这个群体, 帮助他们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
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06-03
[作者简介]陈龙(1984—),男,广东茂名人,本科,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五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打工,而将小孩放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看管或由亲人代为照顾的一个特殊学生群体。这类学生在我校的数量特别多,以笔者所在班为例,全班68名学生中就有留守儿童42名,占学生总人数的61.76%。
留守儿童是社会经济不平衡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新现象,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又一个新课题。留守儿童犯罪日益低龄化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以“90后”为主,其中不乏在校就读的学生。这不但给家长增加烦恼,给学校带来教育上的困难,还会造成家庭教育出现真空,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因此,教师应该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总结留守儿童的现状,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在教育思想上,正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难以分享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从而造成亲情、家庭观念淡薄,在言行中出现与其他儿童不同程度的差异。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家庭教育上,处于“无人能管”的真空状态
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家,一方面,在学习上也得不到相应的辅导与支持鼓励,行为上得不到有力的约束和及时的纠正;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与监管,他们容易形成好强自负、偏激固执的性格,缺乏自我约束力,行为任性随意。这样他们的自我控制力越来越差,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等。
(二)在养成教育上,缺乏必要的自我管束
首先,由于留守儿童自己管理经济、安排支出,在经济支配上缺乏必要管束。其次,由于父母在外,子女在家,彼此了解不多,外出的大多数父母都担心子女在家吃不饱、穿不暖,因而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子女多寄点钱。再者,这些留守儿童年级较小,不懂得挣钱的艰辛。所以他们未能合理而有计划地花钱,往往花钱大手大脚,甚至乱花钱。他们普遍存在一个想法:“没钱了,可以向爸妈要。”以笔者所执教的班为例,有一个留守儿童,每天吃零食至少有8元,但是15.5元的资料费却迟迟不肯交。这样极易滋生他们的享乐主义,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眼高手低,怕下苦功,给家庭和学校教育增加了压力。
(三)在心理健康上,早恋问题日益严重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发育时期,伴随着性心理逐渐成熟,他们往往对“性”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敏感,但又时常表现出惊人的无知和幼稚。他们很容易受到诱惑,产生怪异的性新奇感、性冲动和性体验欲望。这一时期的他们特别需要父母、师长的正确引导与疏导,帮助他们驱逐孤独与苦闷,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但是,处于真空地带的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家人的关怀与情感的疏导。这时倘若受到他人的教唆,色情刊物、网站和影视的刺激,孤独而又苦闷的心理、朦胧而又脆弱的情感便会急于寻找情感的港湾,早恋的现象也随之出现。
(四)在抵制诱惑上,极易误入歧途
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最容易受误导的阶段。在他们成长中,始终交织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他们思想活跃敏捷,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稳定、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评判标准,往往意气用事,明辨是非能力弱。在缺乏家庭温暖和亲情的情况下,这些都给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林某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员,与其弟弟在家里读书,父母都外出经商。由于一些不良社会青年的引诱,林某从玩电子游戏到赌博再到盗窃,最终劳动教养。从林某的失足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处于家庭教育真空地带的留守儿童,极易误入歧途,给社会增添不安定因素。
二、在教育策略上,开展留守儿童有效教育的活动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更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着个人以后的成长。因此,开展小学生心理教育,既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结合教育实践,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尝试:
(一)开展“师爱伴我行”活动
针对班级留守儿童较多的现状,笔者把“师爱伴我行”作为班级建设的一项常规活动,笔者既当老师,又当家长,自觉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担,全面管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又时常给学生必要的家长之爱。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不应专教书,他们的责任是教人做人”。为此,笔者不仅在学习上,更在生活上给他们多一份关心和爱心,毕竟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更加渴望得到父母关爱般的师爱。
(二)开展“追踪教育”活动
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教育工程。所以,笔者在了解班上每一位留守儿童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家长情况、学生在家情况、监护人情况以及学生以前的表现等。这样,笔者对留守儿童有了初步掌握,在此前提下,有意识地强化以下两方面方面的教育:首先,及时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以每周为时间单位,对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记录在案。其次,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对于在学习上有进步、在纪律上有好转、获得奖项的留守儿童,笔者会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行动上的支持和帮助,让其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开展“温暖在校园”活动
教师应该多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温暖在校园”等各种活动,例如开座谈会,让他们说说各自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读什么书,接触什么人,喜欢什么活动,生活习惯和兴趣是什么,饮食作息如何等,从而理解他们的苦闷、孤独和烦恼,以便教师把握教育时机和教育措施。又如,教师可举办“我怎么理解家”的主题班会,了解其对经济的开支情况,进行勤劳俭朴的素质教育。再如,班级开展诗歌朗诵、书法比赛等,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健康成长。
(四)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从养成教育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主体自觉”精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毕竟,教师和监护人无法时刻跟随学生,只有逐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意向与行为,使他们在做每件事之前能自我警醒、自我询问,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结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帮助其分析一些社会现象,指出一些不良现象的危害,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免给坏人可乘之机而使自己误入歧途。
留守儿童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其产生的一系列教育问题也是凾需解决的。因此,作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应该正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问题,采取科学、高效的教育策略来开展留守儿童有效教育的活动,从每个留守儿童自身出发,把握教育时机,采用正确而科学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促进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2]柯建江.提高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江苏教育,2010(3).
【中国留守儿童现状】推荐阅读:
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09-15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08-31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07-31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09-04
城市留守儿童05-29
法律留守儿童08-18
留守儿童阅读10-24
留守儿童论文05-18
留守儿童公益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