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策略(共7篇)
文言文断句策略 篇1
断句是今人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文言文的一个常考点。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有哪些呢?首先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以下方法进行断句。
一、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在文言文中,一些发语词常常用在句子开头,如“夫、惟、盖、凡、窃、请、敬、微、今、初”在这些词的前面一般需要断开;还有一些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在这些词的前面一般也需要断开;还有一些用在句末的语气词,如“乎、哉、也、兮、矣、欤、焉、耳、耶、邪、而已”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在这些词的后面一般需要断开;还有复句中的一些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词,在它们的前面一般也要断开。这些特点,非常有助于断句。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往往和籍贯官职名连在一起,人名在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三、察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白”“语”“道”“谓”“对”等作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的双方来断句。
例如: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四、依总分结构,定句读
文言文中,句子结构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例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五、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文言文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对偶(对称)———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在平时的断句考查中,应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先易后难,逐层突破,兼顾上下文的联系,仔细推敲。断句过后,还应该作些检查。一是检查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断句后上下文内容是否合理。
文言文断句的考察,归根结底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考察,因而,除了掌握以上几种方法外,还应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知识,多种方法相辅相成,才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言文断句策略 篇2
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做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
诸葛亮之次谓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2. “云”“曰”“道”,明对话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3. 借虚词,明停顿
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介词、连词常放在句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4. 辨句式,助句读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备考资料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5. 辨修辞,助断句
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6. 看结构,定断句
高考文言断句题解答策略 篇3
2013年高考有10套试卷考查了断句,可从以下角度来归类分析。
1,从考查内容来看,分为两种:一是文言选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主要与文言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等一起考查。一是直接文言语段断句。一些省市放在文言翻译前后进行考查,江苏卷放在附加题中考查。
2,从考查形式来看,可分为两种:一是选择题,给出四种断句选项,让考生选择。一是要求考生直接用“/”加以标出。
3,从试卷分值来看,一般在2-6分之间。
【方法指导】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自2004年以来,陆续有省市开始考查断句,而今年尤其多,占了一半。那么,在考场上如何快速断句呢?下面就具体试题进行探究。
例:(2013年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参考答案: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这道题的得分情况并不太好,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阅读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得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如果能做到“五关注”,也许就能比较顺利地解答。
1,关注语句层次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语段,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语段,搞清语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有几个层次,这样才能准确断句。如2013年北京卷: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行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时也夫施吉报凶谓之命施凶报吉谓之幸守其所志而已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参考答案: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吸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伪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遒/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时也/夫施吉报凶谓之命/施凶报吉谓之幸/守其所志而已矣
通读选段,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议论片段,阐述了一个人“守其所志而已矣”。共五个层次:一是“世之治”时“行善者”、“为恶者”的际遇,二是“世之乱”时“行善者”、“为恶者”的际遇,有了“变数”,三是“知者”的行为,四是分析原因“遇不遇,非我也,其时也”,五是点出“守其所志而已矣”。理解了文段内容,断句自然迎刃而解。
2,关注句中主语
文言语句中,往往采用省略句,特别是主语承前省,所以当语句中主语变化之后,往往意味着句意变化,断句自然呈现。如2013年广东卷: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肘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阮,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结合前文可知:“正”是上官正,“民”是老百姓,“咏”是张咏。抓住这变化的三个主语,我们可以推知答案在A、B中选。而“时……之际”表示“当初……之时”,结构与现代汉语中“值此……之际”相同,所以答案选B。
3,关注整齐句式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2013年江苏卷选文中“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如果考生知道这两句对举,那么句读就一目了然了。
4,关注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句末语气词“耶”、“哉”、“乎”、“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故”、“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2013年江苏卷选文中“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考生可以借助“故”表结论,明确“故”前应断句;借助“而”表转折,与上文形成对比,来明确“而”前断句。
5,关注固定句式
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与句式,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无以”、“以为”、“孰若”、“至于”、“得无”、“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如2013年上海卷:
19,第③段画线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③刑竞归田里,称病闭门不出。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
参考答案: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
这个语句中“……为……所……”是典型的被动句式,考生如果明确句式,知道“所”后面应该跟动词“荐”,就知道在“荐”后断句了。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技巧 篇4
给文言文断句时, 一般是由大到小, 由易到难, 点面结合, 句句突出。也就是说, 在加标点之前, 要认真通读全文, 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 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 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 抓住关键词, 仔细推敲, 切实不可瞻前不顾后, 粗心大意。在断句时, 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一、凭借词性断句
可以借助某一类词性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 如人名、姓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 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 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
借助名词 (代词) 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 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 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 (代词) 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因此, 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 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 (表示“我”) , 予、尔、汝 (女) 、公、卿、君、若 (表示“你”) 、彼、此、其、之 (表示“他”) 。
二、凭借对话断句
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谓”“道”等判断人物对话的动词进行断句。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 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 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 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多, 但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三、凭借虚词断句
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 为了明辨句读, 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 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 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 (欤) 、邪 (耶) 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 一般可构成疑问句, 只要贯通上下文意, 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 可知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 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
四、凭借句式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 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如“……者, ……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 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此外, 还常常会遇到省略的情况, 断句时必须根据语境补出省略部分, 方能正确断句。
题目做完后, 通读一遍, 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 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 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 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后必须符合古代汉语语法和音韵。因此, 断句后可按以下三条基本原则衡量:
1.断句后字句必须能讲通。
《师说》中的几句话, 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 其闻道, 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 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停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 “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得过去的话, “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 《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 有人给断为:以故, 法为其国与此同。把“以故”看作“因此”, 还可以理解, 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正确断句:以故法为其国, 与此同。
2.断句后必须合情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 但仔细推敲, 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 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 “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 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 才能称为“通习”, 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当时是必读书目, 所以才要“通习”之。
例如:诸垒相次土崩, 悉弃其器甲, 争投水死者十余万, 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 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 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 打了败仗, 弃甲逃命的兵士, 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 是为了活命, 而不是自杀。因此, 正确的标点, 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3.断句后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标点的文言散文, 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及虚词的用法;如果是韵文, 在押韵的地方还必须符合古代的音韵。例如:“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 字小之难, 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昭公十六年》这是唐孔颖达给《左传》作疏时引东汉服虔的断句。“字小之难”不成句, 故此句断句误。孔颖达疏曰:“侨闻为国家者, 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 事大国养小国不为难也, 无礼以定其位, 是国之大患。”且本句前之“不能事大字小之难”, 与后句“无礼以定其位之患”结构完全相同, 都是宾语前置, 只是在宾语与动词之间用一个“之”来复指。全句意思是:“治理国家并非难在不能事大字小, 而是担心无礼以定其位。”所以应把“大”字后边的逗号去掉。
文言文断句8 篇5
1.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译文: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2.陶母责子退鲊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3.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译文: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4.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向。”孔子说:“(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5.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原文: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译文: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6、孟子对滕文公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原文: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译文: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筑牢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
7、晏子论社鼠
景公问晏子曰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会故也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会故也。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译文:齐景公(姜姓,名杵臼)问晏子:“治理国家怕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怕的是社庙中的老鼠。”景公问:“说的是什么意思?”晏子答道:“说到社,把木头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聚,这里指并排而立),并给它们涂上泥,老鼠于是前往栖居于此。用烟火熏则怕烧毁木头,用水灌则有怕毁坏涂泥。这种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杀,是由于社庙的缘故啊。国家也有啊,国君身边的便嬖小人就是社鼠啊。在朝廷内便对国君蒙蔽善恶,在朝廷外便向百姓卖弄权势,不诛除他们,他们便会胡作非为,危害国家;要诛除他们吧,他们又受到国君的保护,国君包庇他们,宽恕他们,实在难以对他们施加惩处。”这就是国家的社鼠啊。8.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文言文断句“小妙招” 篇6
这些“路标”指何而言呢?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类。
一、语末助词。比如:“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乎、耶、欤、邪”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我们根据这些语末助词在句中的位置,就能将一篇文言文点断若干处。
二、语首助词。比如:“夫、盖、至若、若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我们根据这些语首助词在句中的位置,则可将这些词前面的文字点断,也可以借助它们理解下面的文意。例如: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子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耕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寡之。
——《孟子·公孙》
在这段古文中,共有十三处需要点断,利用语气助词就可以点断八处,一般在这些虚词后面,都应该有语法停顿。
因此,这些虚词可以作为我们句读、标点的参考。
三、表示对话关系的动词。比如:“云、曰、问”等词之后,一般可以点断,标上冒号和引号。例如: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人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如果要我们给这段短文断句、标点,“曰”这个词就可点断五处。由此可知,“曰”也可作为断句、标点的参考。
四、疑问代词等。比如:“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五、表示特定结构的文言文句式。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不亦……乎”、“何……为”、“安……哉”、“孰与……乎”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此外还有倒置句式、省略句式等。我们只要掌握这些句式,就可断句。
除这几类“指路碑”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古人经常使用一些对偶句和排比句这个特点来断句,也可以借助古人写文章常常先总提后分述或者先分述后总结的特点来断句,也还可以利用文言句子经常用名词或代词作主语而主语又经常放在句首这个特点来断句。当然最重要的是反复体会文意、弄清文章中句与句的关系。我们只要掌握这些“指路碑”,再经过必要的练习,给文言文断句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只要断句问题解决了,加什么标点符号也就比较好办了。
切记:理解文意是点断句子的关键,如果不懂文意就很难点断句子。断句、标点,一般要注意三个问题:
1、反复默读,理解文意。从全文出发,弄清楚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了眉目,然后再开始断句、标点。
2、从粗到细,琢磨精思。对一段文章,要注意它的层次和逻辑,努力钻研原文,弄清作者思路,有助于准确地断句。
3、反复吟诵,仔细推敲。标点完文章后,要在反复默读中检查错误,切不可点断了事。
【实战练习】
给下面《墨子》中的一段话断句。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提示】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代词“何”可断两句;借助代词“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群可断两句;借助先总提、再分述,最后总结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
【答案】
文言文断句技巧例谈 篇7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例1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解析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解析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解析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1. 顶真。
例5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2. 对称。
例6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解析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3. 反复。
例7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8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解析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练习]
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1.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
2.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参考答案]
1.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 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文言文断句策略】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06-01
文言文断句方法教案06-17
判断句文言文11-17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11-22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技巧12-17
高考文言文断句小练习05-21
文言文断句精品有翻译06-29
文言文断句七年级语文09-07
文言断句练习12-23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的指导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