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辨识(精选4篇)
隐患辨识 篇1
隐患, 事故的摇篮。因此, 隐患不除, 永无宁日。
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始终非常重视。首先, 国务院安委会把2008年作为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接着,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加强隐患治理, 改进安全生产工作。今年以来, 国务院办公厅前所未有下发《关于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三个《通知》, 对隐患治理工作予以明确部署。与此同时, 第七个“全国安全生产月”也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 在全国上下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隐患歼灭战。
现就如何依法、科学、彻底地进行隐患的辨识与整治, 谈一下个人意见, 供各位同仁在工作学习中参考。
1 隐患辨识与整治的指导思想
1.1 依法进行事故隐患的辨识与整治
我国已经明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将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制订和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法律, 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真正纳入法制轨道, 建立安全生产工作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是在安全生产领域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作。因此, 树立安全法治的理念, 依法进行隐患的辨识与整治, 是隐患辨识与整治的重要前提。
依法进行事故隐患的辨识与整治, 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生产经营企业, 必须依法进行生产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各级政府依法行政, 严格依据相关的法规标准进行监督检查。
1.2 科学进行事故隐患的辨识与整治
从理论上讲, 任何法规、标准都不可能穷尽当时的一切现实存在, 都会受到当时的科技、经济等因素的制约, 而存在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缺陷与不足, 甚至出现法律的空白以及错误。
同时, 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 出现与立法之初不相适应的种种情形。在法学界, 有句名言:“法律一经制定, 便已落后于时代。”这充分说明, 立法滞后是任何法典都不可避免、任何法典都具有的局限性特征。
因此, 对于立法之初就已经存在或在立法之后新生的缺陷与不足, 必须用科学的理念, 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应对。这就要求对待隐患, 必须基于法规、超越法规, 进行科学辨识、科学整治。
2 依法进行事故隐患的辨识与整治
2.1 事故隐患的辨识途径
通常, 许多人都知道隐患查找应从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以及规章制度、思想意识等方面进行。但是, 若能依据标准, 则会辨识得更加全面彻底。
根据国家标准GB/T13816-198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中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其中有两类容易忽视的危险、危害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 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包括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等) 、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包括指挥错误、操作失误、监护失误等) 是危险辨识的薄弱环节。其中, 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中的心理异常 (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中的监护失误等更容易被忽视, 并因此造成许多本可避免的事故发生。
2.2 事故隐患辨识的标准依据
中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这四级标准的法律效力依次逐级递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执行依法制定的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因此, 具有国家法律效力的只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应特别注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对强制性标准, 必须执行。对推荐性标准, 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
2.3 事故隐患的分级
对辨识出的事故隐患必须进行分级管理, 如若不然, 就会轻重不分, 降低成效, 不能真正做到“整治大隐患, 防范大事故”。对待事故隐患分级, 目前, 可参照的法律文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6号令, 2008年2月1日施行) , 一个是劳动部《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 (1995年10月1日施行) 。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中将事故隐患划分为二级:一般事故隐患与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 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 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 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 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 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 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劳动部《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则根据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可能导致事故损失的程度, 重大事故隐患分为两级:重大事故隐患、特别重大事故隐患。
特别重大事故隐患:指可能导致造成死亡50人以上, 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的事故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指可能造成死亡10人以上, 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
前者对事故隐患的分级是定性分级, 后者则是定量分级。按照常规, 定量应比定性易操作, 而实际并非如此, 前者《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中的隐患分级更具可操作性。 因此, 如何进行事故隐患的分级管理还有待深入研究。
3 科学辨识、整治事故隐患
3.1 事故隐患的科学内涵
事故隐患, 是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中对事故隐患进行了较为具体全面的定义: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 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但是, 应该特别注意一点:危险因素并不等同于事故隐患。危险因素与事故隐患既有相同, 又有区别, 简而言之:事故隐患肯定是危险因素, 但危险因素不一定是事故隐患。
如用电设备中的电流是危险因素, 但在正常情况下, 并不能说是事故隐患, 因为只要绝缘材料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用电设备就是安全的。只有绝缘损坏后才能称之为事故隐患。
3.2 隐患整改的基本原则
3.2.1 坚持安全为生产服务、安全与生产并重的原则。要切实通过隐患整治促进生产的长周期安全运行, 而绝不能仅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之名, 以牺牲生产来保安全。生产是安全的载体,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3.2.2 坚持能立即整改的须立即整改的原则。
3.2.3 若不能立即整改的, 但采取措施能保障安全运行的, 可坚持采取措施, 监控运行, 待条件成熟再改的原则。
3.2.4 若采取监控措施仍无法保障安全运行, 必须坚持立即停产整改的原则。
3.2.5 若根本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严重危及安全的, 必须坚持停产关闭的原则。
3.2.6 坚持科学性、经济性相统一的原则。决策要科学, 措施要经济合理, 且有可操作性, 不能投资过度。
3.3.7 坚持整改有方案、方案须论证的原则。对于有据可依的要建立科学的方案;对无明确法规标准依据的, 更要科学分析, 制定切合实际的方案。
3.3.8 坚持整改方案、人员、资金、期限、验收五落实的原则。
4 隐患辨识与整治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4.1 执行标准, 超越标准
对标准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一是标准的制定基本都是略高于一般情形, 而不是最高水准;二是标准总是在不断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十三条:标准实施后, 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 以确认现行标准继续有效或者予以修订、废止;三是新的标准总是在不断制定。
因此, 对于当下实施的国标、行标, 应作为底限, 而不是上限,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要超越标准, 提高要求, 努力提高本质安全可靠度。
4.2 软硬一起抓, 两手都要硬
对安全意识、规章制度、劳动纪律、防范技能等方面的软性隐患与设备、装置、器具等硬性隐患须同样重视,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要坚决避免重硬轻软或重软轻硬的偏重现象。
4.3 服务生产, 保障经济
隐患整治, 要有针对性, 不搞一刀切。要谁有病谁吃药, 不能一人得病, 全家吃药。隐患整治天经地仪, 但应尽可能地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最大限度地保障经济的发展。
4.4 动态监控, 警钟长鸣
法规标准在不断变化, 生产实际情况也会随时而变, 人们的认识水平更会随着科技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从理论上讲, 事故隐患是动态消长、无穷无尽的, 因此, 必须时刻警钟长鸣, 明察秋毫, 动态监控, 防微杜渐。
4.5 转变观念, 使患无生
老子曰:世人皆知救患, 不知使患无生。这是隐患辨识与整治的最高境界——使患无生。从理论上讲, 不可能使患无生, 但是, 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 运用法规的威力与科技的支撑, 却可以使事故隐患数量越来越少, 无限趋近于零。
5 结语
除隐患, 消事故, 保安全, 促发展。
坚信, 只要依法、科学、彻底地进行隐患辨识与整治, 中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必将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保障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保障和谐社会又好又快地构建!
摘要:对事故隐患与危险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 根据安全科学原理与当前国情提出了事故隐患辨识与整治的宏观指导思想、具体操作的途径与原则, 指出了依法、科学进行事故隐患辨识与整治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事故隐患,辨识,整治,途径,原则,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3]赵正宏.举案解读安全生产法规.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年
[4]赵正宏.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应考必备与技巧.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年
隐患辨识 篇2
应该注意的问题
中国石油销售企业近年来,为了消除加油站的安全隐患,打造中油的品牌,加大了安全隐患整改的力度,使加油站的硬件设施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尽管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对加油站的建设作了很多规定,仍旧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细节没有明确具体的做法,各大区公司由于区域文化的不同,安全技术人员对规范、模块化建设的认识不同,因而造成在安全隐患辨识上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为此,使得加油站在安全隐患整改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问题,现提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油罐埋地的问题。GB50156-1992版的名称为:“小型石油库及汽车加油站设计规范”,与GB50156-2002(2006版)“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差别较大。92版在建设加油站时,对直埋油罐没有作为强制性条文执行,所以很多建设者为了减少投资,便于管理,都采用了卧式地面油罐。2002年7月1日,国家重新修订GB50156并执行后,在6.1.2中明确规定了加油站的油罐必须强制埋地设置。
国家新规执行后,中油各大区公司也投入了打量资金对地面油罐进行整改。由于地域的不同,很多山区地带,或是地形较为复杂,用地较为紧张的加油站,对地面罐的整改就采取围罐砌墙,或是围罐修建挡土墙的方式填埋,这种方式也得到地方监管部门的认可。事实上,油罐地埋一定要符合国标GB50156-2002中的2.0.10的要求,其中的关键点在于“罐内最高液面低于罐外4m范围内地面标高0.2m”。我们通过砌围墙或挡土墙填埋的油罐,不但没有消除罐区安全隐患,反而增大罐区的危险性。
1、采用砌围墙或挡土墙填埋的油罐,由于罐内最高液面高于罐外不足4m范围内地面标高,而油罐最高液面以上的罐内空间存在0区,油罐有爆炸的条件,一但遇上火源,油罐就会爆炸,围墙或挡土墙一但承受不住爆炸冲击波的能量冲击,就会吸收爆炸冲击波而转变成机械能,成为能量的载体而伤害加油站周边的人员和物体。
2、原来地面建设的油罐,其输油管线是从油罐的底部焊接,而且多有法兰、阀门和单向阀等附件连接,如果在不改造其工艺管线的前提下砌墙填埋,法兰、阀门一旦泄漏,将造成较大的污染事故;如果管线工艺改成灌顶进油,对于自吸泵而言,将影响其吸程。
3、采用砌围墙或挡土墙填埋的油罐,其高度一般在3米左右,如果在填土时,采用了膨胀土系,其土吸收水份膨胀后很容易就挤倒围墙,挤坏管线,砸坏阀门等。
所以,地面罐的改造,一定要按照规范要求,沉到地面以下,如果场地较小,宁愿把储罐埋在车道下(符合GB50156-2002中的6.1.5),也不愿把罐砌墙填埋。
二、油罐的制造质量问题。在加油站中,油罐是一重要的设备,其质量存在问题,将会引发重大的火灾爆炸事故和污染事故,按照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规定,加油站的储存汽油量大 于20吨,即为重大危险源,我们的每座加油站都是重大危险源,因此油罐的制造质量对加油站的安全等级极为关键。按照GB50156-2002中的6.1要求,油罐壁厚应大于5mm,防腐等级符合SY007-2000标准。按照JB/T4735-97《钢制焊接常压容器》的要求,油罐设计、制造都无资格要求,但在JB4730-94中,对常压罐的无损检测应大于等于10%,在JB/T4735-97中,需无损检测的容器应由有无损检测资质的人员担任,容器的焊接,应由有焊工资质的人员担任。也就是说,尽管常压油罐的制造不需要经过监管部门的认可,但关键环节还是需要控制的。油罐的制作应该按照国标图集02R111制作。
事实上,我们在社会上收购加油站的油罐合格的不多,很多是个体在现场焊接的,安全质量无法保证。因此,只要油罐存在罐壁小于5mm的、罐容积不符合标准公称容积的、罐端为平面封头的、罐的人孔设置不符合模块化设计的、罐体没有按规范进行防腐的,都是非标罐,应该记录在案,达到整改条件的应该及时更换。
三、罐区卸油口的问题。在卸油口的设置中,形式较多,认识不一。较为典型的有:快速接头、闷盖+闸阀+过滤器和快速接头、闷盖直接进入油罐。笔者认为后者是正确的。
1、在国标GB50156-2002中,对卸油口的工艺组成没有明确的描述。然而在中油的模块化规范中,有详细的工艺图形。
2、对卸油口的工艺设置认识不统一,不清楚是是采用快速接头及闷盖好,还是采用接头及闷盖,再加阀门和过滤器好。有人说国标不是教科书,增加闸阀和过滤器不是更好吗?其实不然。一是增设闸 阀和过滤器,从理论上讲,增加了泄漏点;二是有了过滤器每年就有清洗滤网作业,而过滤器上的螺栓用防爆工具很难拧紧,有时生锈了是拆不动的,一旦使用普通工具,就是违章作业;三是油罐每3-5年要由专业公司清洗作业一次,80目的过滤器对油品质量不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只要闷盖的密封圈不失效,采用快速接头及闷盖的工艺是可靠的。
3、卸油口的整改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主要隐患在过滤器上,有的采用快速接头、闷盖加球形阀的工艺也不是不可以,所以整改时要结合模块化标准,有条件时在快速接头上把汽油的选为外卡式,把柴油选为内卡式,以防混油,是有一定意义的。
四、发、配电房的问题。在国标GB50156-2002中对备用发电机组房没有明确规定,10.1.5中说明低压配电装置可设在站房内。加油站的发、配房没有防爆要求,也就是说可以作为民用设计考虑,但引用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的标准来设计是不合理的,因为加油站的用电负荷为三级,把发电机组与配电系统设置在一室中,是可以的,在面积不大的情况下不应该设置隔离墙,这种简单的隔离墙即不隔音吸不震,反而把发配电的空间变小,不利于维修和散热。
新站在建设时有条件把发、配电房分别设置最好,现在已经把发配电系统设置在一室的,没有必要中间砌墙分离,已经整改隔离的,如果影响发配电系统维修的,应拆除恢复原样。
五、站房的照明问题。在国标GB50156-2002中的10.1.9条,对 爆炸区域外的站房、罩棚等建筑物内的照明灯具,可选用非防爆型。也就是说,站房的照明可采用民用规范设计。
有些收购的加油站的站房采用了防爆灯具,这是没有必要的,增加了成本和维修难度。如果站房与危险区域的安全间距不足,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案进行整改,而不是安装防爆电器能解决的问题。
现在已经是防爆电器的加油站,也没有必要把防爆电器改为非防爆电器;不是防爆电器的改为防爆电器更不应该了。
六、供、配电系统的问题。在国标GB50156-2002中的12.6.1,对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的安装等电器问题,提及的标准较多,除《电气装置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电气安装工程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7和《石油化工仪表工程施工技术规程》SH3521外,其附加条款也很多,一般安全人员难以掌握。
供、配电系统,是加油站的重要设施,由于很多人对电的知识掌握不多,也是容易出安全问题的地方。所以加油站要采用双回路电源进线,可实现电源自动/手动切换,动力馈线端子采用国内、国际叫先进的产品;取消扎刀式开关,使操作不见线头,保证安全、可靠。供、配电系统出现故障,一定要聘请当地的专业电工处理。
七、电、讯线路的穿管问题。在国标GB50156-2002中10.1.6、10.2.6、12.6.2和12.6.6提及了穿管问题。10.1.8中的GB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中也有相关条款提及到穿管问题。在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对加油站的穿管也做了 明确规定。
很多加油站的电、讯线路穿管都采用了PVC管,特别是在防爆区域是绝对不行的,在前厅,在罐区,在发配电室的电讯线路必须穿钢管保护,并按照规范接地处理。
八、隔油与排水的问题。在国标GB50156-2002中没有提及建设隔油池的具体条款,只要求污水达标排放就行,2006板新增了污水不应采用暗沟排水的条款。
每个加油站都存在含油污水,要做到达标排放,就得设有相应得处理设施,对加油站来说,主要就是采用隔油池,也叫油水分离池。对于不可能含油的雨水,可以直接排放,用暗沟也行;对于含油的污水,必须通过明沟引导进入隔油池处理后再排放。
按照国家政策的现行要求,加油站隔油池是必须设置的,新建站在设计时,必须有隔油池,这可以通过设计审核实现;在用站没有隔油池的必须整改,并按照行标《加油站建设基础设计》中的有关部分通过计算选用国标图04S519进行设置。在设计时,要按照国标图04S519执行,并非是三级分离,因此在隔油池的新建和整改中,要通过计算确定隔油池的容量,不要强求三级排放;已经是三级的,没有必要改为二级;是二级分离的达不到排放要求的,可以增至三级。
九、灭火毯的配备问题。在国标GB50156-2002中对灭火毯只要求了配置的数量而没有要求是什么材料的灭火毯。石棉灭火毯,其纤维可能致癌,国外禁用;玻璃纤维灭火毯,对眼睛和皮肤都有伤害,也给员工的使用带来健康隐患。在员工健康与财产保护方面一但发生矛盾,一定是先员工的健康,后考虑财产损失的。所以不要把石棉、玻璃纤维等有伤害员工健康的品质的灭火毯放在加油机上,特别是有风的地方,应该放入箱柜里备用。能配备新型的,无伤害的灭火毯最好。
单位:中国石油西南销售分公司质量安全环保处 姓名:罗辐朝
岳鸣
辨识不全存隐患违章作业酿悲剧 篇3
2015年3 月23 日上午, 某供电公司110 k V某某路站1 号主变压器 (本文简称主变) 单元春检试验现场, 工作内容:1 号主变及中性点避雷器, 501 开关、501 电流互感器、501 -3 隔离开关小车, 1 号主变10k V侧母线桥及桥避雷器例行试验;1 号主变保护周校, 1 号主变本体端子箱更换黑胶木端子排等作业;512及531 保护改定值等。 作业过程中, 作业人员误碰10 k V带电设备, 造成人身触电事故。
当日, 根据工作安排, 变电检修三班作业小组负责10 k V 501 主进开关柜全回路电阻测试。8 时20 分, 作业小组完成安全措施交代、 签字确认手续后开工。 工作负责人张某, 作业人员陈某、孙某进行10 k V 501主进开关柜全回路电阻测试。
9 时40 分, 工作人员孙某在柜后做准备工作时, 误将501 开关后柜上柜门母线桥小室盖板打开 (小室内部有未停电的10 k V 3 号母线) , 触电倒地。 其他工作人员立即对其进行急救并拨打120 电话。9 时55 分, 急救车将伤员送至医院。 12时22 分, 孙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2事故原因分析
(1) 违章作业。 作业人员孙某对作业现场危险点不了解, 在未经工作负责人允许的情况下, 擅自打开501 开关后柜上柜门母线桥小室盖板, 碰触带电部位, 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 作业现场危险点辨识不全面。 现场工作人员对10 k V 501 进线开关柜内母线布置方式不清楚, 作业现场有可能触电的部位, 未悬挂“止步, 高压危险”安全警示牌。 有触电危险的母线桥小室盖板未设置五防锁, 被孙某轻易打开, 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3) 现场失去安全监护。 小组工作负责人张某没有及时发现并制止孙某的违章行为, 未能尽到监护责任。
(4) 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孙某不熟悉工作内容和流程, 不了解工作中的危险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未在指定的范围内工作, 工作班成员之间未做到互相关心工作安全。
3防范措施
(1) 加强全员安全教育培训, 严格执行Q/GDW1799.1—2013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变电部分) 》, 特别要加强现场作业人员和“三种人”的安全规程、制度、技术等的学习, 提升其安全意识和履行安全职责的能力。
(2) 强化作业现场危险点辨识与控制, 针对特殊类型的设备全面开展危险点分析, 研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并对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提升危险点控制措施的针对性。
隐患辨识 篇4
1.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应用现状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与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都应是一个不间断的PDCA循环的过程, 这就要求已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但是就目前各单位的实际做法来分析, 存在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而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 为了开展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而泛泛地进行隐患排查的检查, 将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为一项运动来抓。那么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电力施工企业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何在?
1.2 工作程序和方法分析
1.2.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程序和方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包括:施工生产、管理工作有关过程的识别和选择, 识别各项工作中的危险源, 根据危险源的性质进行风险评价。一般常用的程序和方法是根据施工作业和管理工作流程, 采用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中的事故树、事件树分析法, 对各个工作 (工艺) 的详细过程来进行识别。风险评价在施工企业中常用的程序和方法是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法) , 是一种半定量评价的方法。1.2.2事故隐患排查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事故隐患排查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是对施工生产、管理工作有关过程, 以单元为单位或按工作流程, 从施工生产安全现状分析、安全性评价结果、常规和专项的安全检查、已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等方面进行, 对施工企业是否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 或者因其他因素在施工生产和管理工作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进行排查。一般常用的程序和方法是对照安全法律、法规、规程和标准编制隐患排查表, 开展现场安全检查。
1.3 风险级别与事故隐患级别分析
1.3.1 风险级别。
风险级别是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 将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之积 (D=LEC) 来评价系统风险的大小, 这三种因素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L) , 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E) , 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及后果 (C) 。根据D=L×E×C, 分别得出每项作业活动的风险值, 对照相应的风险程度, 可得出作业活动中危险源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施工企业一般将D<70分的风险确定为一般作业风险, 将D≥70分确定为重大作业风险。1.3.2事故隐患级别。根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重大事故隐患, 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 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 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一般事故隐患, 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 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在实际工作中, 施工企业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程和标准对一般和重大事故隐患进行判定。
1.4 实施效果分析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是一种半定量评价的方法, 优点是通过二维表格确定的分值, 量化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及后果的严重程度, 而且考虑了“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 可以清楚地表达出人员、设备、设施或系统的当前状态,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人为的主观因素, 客观、容易掌握。但由于涉及面广、专业强, 必须采用“全员参与、专业分工、内外结合”的方面进行, 尤其是在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初始阶段尤为重要。
安全事故隐患排查主要是排查人员、设备、管理对安全法律、法规、规程和标准的符合性, 优点是判定安全事故隐患的方法简单、直观。但在安全事故隐患排查中容易存在不完整性和主观性。由于事故隐患评估具有高度主观性, 评价结果与假设条件密切相关, 不同的评估人员使用相同的资料评估同一个问题, 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事故隐患评估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判断的正确与否, 尤其是假设条件。
2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在安全事故隐患排查的应用探索
2.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事故隐患排查的内在联系
一起事故的发生是相关联的危险源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例如高处作业, 一方面作业环境存在隐患, 如存在无防护设施的危险源, 就存在高处坠落的事故隐患, 也是事故发生的前提;另一方面, 如果未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是由于违章造成的危险源也存在高处坠落的事故隐患。如果没有第一种危险源, 就谈不上将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如果在存在第一种危险源的同时, 还存在第二种危险源去破坏对第一种危险源的控制, 也就促成了隐患发展成事故。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有关联的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并共同决定了危险源的风险大小。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 对危险源的控制, 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因此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是事故隐患排查的基础。
2.2 利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过程开展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工作
电力施工企业可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根据确定的施工生产过程及相关管理活动的过程, 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充分辨识, 找出危险源产生的原因, 分析危险源的特性, 然后进行风险评价, 确定风险级别。这时不能只因为评价结果为一般作业风险或重大作业风险, 就简单确定了一般事故隐患或重大事故隐患。
2.3 检查、评估作业风险控制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确定安全事故隐患级别
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后, 应制定作业风险控制措施, 并组织落实。作业风险控制措施分为组织措施、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组织措施主要是人员配置、能力和意识, 管理措施主要是各类规章制度、办法, 技术措施主要是各类指导施工作业的安全技术文件。在作业风险控制措施实施过程中, 必须加强检查, 看各项控制措施的落实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如未达到, 这就要对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估, 后果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 对人员伤害非常小, 或只能发生机械、设备等损失非常小的事故, 而且在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就是一般事故隐患;后果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 对人员伤害较大, 发生重伤及以上的人身事故, 或发生机械、设备等损失较大的事故, 必须全部或者局部停止作业, 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 或者由于外部因素影响致使施工企业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就是重大事故隐患。
2.4 抓好闭环管理, 是防范重复出现安全事故隐患重要措施
对排查出的现安全事故隐患, 在采取整改治理措施后, 要回头再一次检查、评估作业风险控制措施。必要时从组织措施、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修订或更新, 并以此模式循环往复, 不断加强对危险源辨识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对作业风险的控制水平, 达到持续改进安全管理、防范重复出现安全事故隐患的目的。
结束语
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电力施工企业, 应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利用科学、规范的辨识、评价程序和方法, 抓住安全事故隐患的源头, 落实作业风险控制措施, 并加强闭环管理, 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才能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
摘要:建立职业健康管理管理体系的电力施工企业在在开展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 对合理运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为更好地开展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隐患排查治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用探索
参考文献
[1]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2001.
[2]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