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技巧

2024-06-05

修辞技巧(共7篇)

修辞技巧 篇1

宋代咏物词的创作蔚然成风。《全宋词》收录咏物词2000余首, 约占其十分之一, 宋代有咏物词传世者达400余人, 词家或物感兴怀;或逞才唱和;或依物言情。而在众多词家中, 苏轼之成就、地位上也鲜有能比者, 据孔凡礼《三苏年谱》在薛瑞生等人著作的基础上, 考察《全宋词》、《全宋词补辑》, 苏轼现存词320多首, 其中咏物词50余首, 北宋词人中为最多。

修辞技巧是我们在研究诗词作品的时候不可略过的一步, 这对深层次的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笔者通过对苏轼各类作品的分析, 总结出其咏物词的修辞技巧特点, 希望能对探究苏轼词作有所帮助。

(一) “比兴”之深情物语

比兴手法自屈原《橘颂》以来, 魏晋以后有进一步完善。“原夫兴之为用, 触物以起情, 节取以托意。故有物同而感异者, 亦有事异而情同者, 循省六诗, 可榷举也。”这里虽然是在解释“兴”, 其意义实际包含着“比”。因为“兴”中不妨有“比”, 观其屡用“喻”、“譬”可知。词中的比兴, 联类无穷, 涵义愈广, 便愈耐玩索。“意在笔先, 神余言外, 写怨夫思妇之怀, 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 身世之飘零, 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见, 欲露不露, 反复缠绵, 终不许一语道破, 匪独体格之高, 亦见性情之厚。”宋代咏物词, 大都是“意在笔先”, 却又貌似无寄托, 其原因正在于“神余言外”。在咏物词中, 传统借物抒情的方法来源于咏物诗, 将诗人自己的感情、胸怀抱投入其中, 寄托更深的人生感悟, 是从苏轼开始。

将诗人自己的感情以及胸怀寄托在事物之上, 让事物具有诗人的情感, 以至于事物与诗人合二为一。司马迁曾如此评价屈原的作品:“《离骚》者, 犹离忧也……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 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北宋以前, 词少有寄托, 直至晏几道, 其词始合寄托。黄山谷《小山词序》云:“愤而吐之, 是唾人面也。乃独嬉弄于乐府之余, 而寓以诗人之句法, 清壮顿挫, 能动摇人心。”乌台诗案后, 苏轼大半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 自身的感悟也愈发深刻, 从他的咏物词中可见一斑。

正如东坡在《荷花媚·荷花》以作中, 写荷的“天然地, 别是风流标格”。于是作者有所“怅望”, 希冀能够“清香深处住”, 人与荷精神相通, 契合无间。这就不是一般的写情状物词可以等同的了。

(二) “象征”之心声暗表

象征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方式,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早已存在并被广泛运用, 从《诗经》中的《硕鼠》到《离骚》中香草、美人, 构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比喻系统, 这让诗歌的形象更加鲜活。而到了东坡的咏物词中, 更是大放异彩。

苏轼的咏雁词通过象征手法, 将他自己无所依托、飘零身世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调笑令· 归雁》、《水龙吟 ·咏雁》, 都是他流放江淮时期所作的篇目, 这些作品的基调大多相似。前者“将飞却下盘桓”, 后者“徘徊欲下, 依前被﹑风惊起”。所表达的孤苦无依、漂泊孤苦的凄凉让人印象深刻。张炎的《解连环·孤雁》也写到“自顾影、欲下寒塘”, 采用的是苏轼的意。但有所差别的是, 张炎是南宋遗民, 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痛苦, 但苏轼的词作感慨的是自身个人际遇、身世飘零。

在东陂采用象征手法的这一类咏物词中, 最具代表性的可以算是《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此词作于东坡寓居黄州时期。开头两句写夜景, 月挂疏桐, 夜阑人静, 空阔冷清。第三句写“幽人”, 下阕单写孤鸿。孤鸿被劲回首, 徘徊不止, 拣尽寒枝都看不见可以停留休息之处, 孤独寂寞的场面可想而知。虽然词面上单写孤鸿, 看似与“幽人”没有关系, 但实际上鸿即是人, 人即是鸿, 两种形象互相融合, 让人自然而然想到“不知蝴蝶之为庄周, 庄周之为蝴蝶”的艺术境界。孤鸿的孤寂, 写出了苏轼被贬后无处依靠又无处诉说的落寞、悲苦之情。谢章铤:“咏物词虽不作可也。别有寄托, 如东坡之咏雁。……斯最善也。”此处的“寄托”又为何物呢?苏轼于神宗元丰二年 (1079) 七月因诗文得罪入狱。事发突然, 心情惨淡但又无处诉说。是年底遇赦, 谪贬黄州, 在黄州度过长达五年的幽居般的生活, 甚至产生投江自杀的念头。东坡在黄州时那些郁结于心, 又不得不吐之情, 遂只能婉曲地寓于词中。

(三) “拟人”之物我置换

拟人手法由来已久, 旨在将物人化。这种手法为众多大家灵活运用。而在苏轼词作中, 拟人手法的运用更是随处可见, 且苏轼的拟人不是部分拟人, 而是通篇拟人。

王国维曾评价说:“东坡《水龙吟》咏杨花, 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 原唱而似和韵。”词人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 巧妙的人格化。将杨花比拟成一位春日思妇, 写离别的闺怨, 生动形象。历来推崇备至。词的上阕把杨花飘零漫天飘舞的情形, 想像成思妇满腔的离别愁苦, 她在将要昏昏欲睡之时, 娇媚的双眼流露出“欲开还闭”的倦容。因为她对情郎的思念之情太过于浓烈, 竟然在梦里随风万里去追随情郎, 但没想到好梦被莺的啼叫声惊醒。“抛家傍路, 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明明是葬春杨花离枝, 却说成“抛家傍路”。杨花飘忽无着, “抛家”而去, 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 却又依依难舍, 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 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萦损柔肠, 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 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 让人柔肠百转, 思绪万千, 叹为观止。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 虽然是在咏柳絮, 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水乳交融, 貌似神合的境界。

再如苏轼的词作《贺新郎·咏石榴》中用“美女出浴图”, 寄托了东坡不与不与群小浮沉的高尚情操。《洞仙歌》借柳喻人, 写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进而刻画了佳人的品格美。

苏轼的咏物词除了《浣溪沙·咏橘》以及《菩萨蛮·咏足》单纯采用赋体不用寄托比兴的手法之外, 其他大多数作品都是“先言他物, 再言所咏之物”, 用“比兴”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感悟。同时, 在创作咏物词的时候, 苏轼常常不自觉地将自身的情感体验投射到所咏的事物身上, 所以在苏轼一部分的咏物词中, “物”具有非常浓烈的象征意味。至于拟人手法的运用在苏词中更是随处可见。这使得苏轼的词作在宋词中, 既是独创又成为范式, 引起后来词人的学习与仿效。

摘要:修辞技巧是我们在研究诗词作品的时候不可略过的一步, 这对深层次的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笔者通过对苏轼各类作品的分析, 总结出其咏物词的修辞技巧特点, 希望能对探究苏轼词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苏轼,咏物词,修辞技巧

修辞技巧 篇2

执教人:王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并掌握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方面的答题方法。

2、过程和方法:检查预习,构建知识体系;借鉴例题,探究答题的方法步骤;

课堂练习,体会答题的方法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在表达方面的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借鉴例题,探究有关表达技巧的答题方法步骤。

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填诗词小练习

最害羞的人——

最多的愁——

最消瘦的人——

最深的情——

最高的楼——

最大的瀑布——

二、考纲在线

三、探究过程:

第一:检查预习,构建知识体系

修辞手法:1、比喻 2、借代 3、比拟 4、夸张

5、对偶 6、排比 7、设问 8、反问 诗词鉴赏中常用的就是比喻、借代、比拟、夸张。

(一)比喻

作用:

1.形象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2.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分析: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二)借代

作用: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引人联想。例: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分析: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三)比拟

作用:1.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将事物人格化,富有情趣,生动形象。

2.突出作者的情感。例:

新 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分析: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四)夸张

作用:引起丰富联想,突出事物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分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竞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第二:借鉴题例,探究答题的方法步骤。

常见设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手法的? 提问变体:

请分析诗人是怎样、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特征。(详解析)

3、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谈效果、表感情)例: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明手法)

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详解析)

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谈效果)

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表感情)

第三:课堂练习,体会答题的方法步骤。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9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膏锋锷”:兵士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

这首词中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四、布置作业

(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修辞技巧 篇3

关键词:英汉翻译 对应法 复原法 拆分法 重构法 状语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252-01

在英语修饰格中,移就修辞格是普遍存在而又难以翻译的修饰格之一。移就修辞格是一种超乎常规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应用。它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语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过多的笔墨就可以言简意赅地将要表达的意思生动而形象的表现出来,而且语言更加富于变化、饶有情趣。尽管该种修饰格具有众多优点,倘若译者不能准确地理解英语原文中的移就修辞手法,就会很难表达清楚英语原文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分析与论述英汉翻译中处理英语移就修辞格的技巧。

1 对应法

虽然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不可否认两者语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这就说明译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可以采用对应法,直接对应着英语原文将汉语表述出来。但是,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英语原文与汉语翻译在语义和功能上能够形成对等。这样才能保证汉语翻译的简洁性与生动性,避免为阅读者造成理解障碍。

例子1:

英语原文:I was surprised to find him living in such drab and cheerless surroundings.

汉语翻译:我意外地发现他住在如此单调而阴郁的环境中。

在这里,就采用了直接对应的翻译策略将英语原文中“drab and cheerless surroundings”直译为“单调而阴郁的环境”,既简单又生动。

2 复原法

上述内容中已经论述过移就修辞格是一种超乎常规的语言现象,是一种词语搭配的创造性应用。因而,其主要特点就是修饰语经常处于一个非常规的位置,经常出现修饰语置于逻辑中心语后面。然而,汉语翻译中并不能利用对应法将其直接翻译出来,因為在英汉语言中并不存在完全对应的表达。这就需要采用复原法将修饰语置于逻辑中心语的前面,使其回归到深层结构中的本来位置。

例子2:

英语原文:Her hair was carelessly done,inquisitive wisps stooped often over her forehead to peep at the dark wonder of her eyes.

汉语翻译:她只是随便地梳了一下头发,几绺儿常搭在额上的头发就像好奇的精灵一样,窥视着她充满好奇的黑眼睛。

在例子2中的英语原文中“eyes”是“dark”的逻辑中心语。在汉语翻译中可以将“dark”复原在“eyes”的前面,就使得“dark”回到了其在深层结构中的本来位置上,使翻译出来的语言更加符合原文的意义。

3 拆分法

在英语语言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修饰语和逻辑中心语在语义上是平行的,是一种并列关系。这时候译者就需要采用拆分法,将并列存在的修饰语和逻辑中心语分开,将修饰语摆在正确的位置上,才能理解清楚英语原文的修饰格方式。

例子3:

英语原文:They prolonged the clasp fir the photographer,exchanging smiling words.

汉语翻译:他们互相问候着、微笑着,长时间地握着手,给摄影师留下足够的拍照时间。

在例3的英语原文中,“smiling”与“words”之间并不存在修饰关系,而是一种并列关系。因为英语原文中存在两层意思,那就是“They were smiling”与“they were changing words”。因此,译者在翻译这种英语句式时,只要分析清楚并掌握该种并列关系,就不难作出正确的选择。

4 重构法

由于汉语语言中并不存在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如果原封不动地将英语修饰格移植到汉语中,翻译出来的汉语不但表达效果不理想,有时也会违背汉语逻辑常理,使阅读者读起来生涩难懂。尤其是英语原文的移就修辞格是属于偏正结构的,主谓结构经常不在其深层结构的本来位置,这就需要将主语和谓语分别摆在正确的位置上。

例子4:

英语原文:After an unthinking moment,she put the pen into her mouth.

汉语翻译:她想了一会儿,可是没有头绪,便把把笔咬在嘴里。

在这里根据英语原文可直译为“想了一会儿,她把钢笔放进嘴里。”可是针对这种移就辞格结构,若采用对应直译的方法,翻译出来的文字难免主谓颠倒,令人生涩难懂。而利用重构法可将主语和谓语分别摆在正确的位置上,译者也可表达清楚原文的意义,也使得翻译出来的汉语文字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5 状语法

形容词性修饰语在英语句式中,经常被用来表达一种动作的方式。这种情况下的形容词并不是作为定语存在,而是以状语形式出现。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使用状语法。

例子5:

英语原文:At last he whispered a hurried good-bye to his host and darted towards the door.

汉语翻译:最后,他匆匆向主人轻声道别,朝门口冲去。

6 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使我们了解到英汉翻译中处理英语移就修辞格的技巧包括:对应法、复原法、拆分法、重构法、状语法等。针对英语修饰中移就修辞格这种似乎有悖逻辑,不合规范的异常语言搭配现象,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打破常规表达方式,才能准确而生动地表述清楚原文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珍,刘延秀.移就修辞格及其翻译[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2] 张文果.英语移就修辞格的翻译原则[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2).

[3] 赵爱萍.英语修辞格中词语异常搭配及其语义功能[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3).

[4] 邓国栋.移就的认知分析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修辞技巧 篇4

关键词:《分居》,修辞技巧,约翰·厄普代克

0 引言

同梅维尔,詹姆斯和海明威,约翰·厄普代克在美国文坛享有很高的地位。这位出生于1932年的美国作家,同时拥有哈佛和牛津的求学经历,曾任职于纽约客杂志,并于该杂志发表各类体裁的多篇作品,如长篇小说、短片小说、戏剧、诗歌、回忆录、儿童文学等,是美国20世纪末期最有才能也最多产的作者之一。其中,厄普代克一生创作短篇小说200余篇,被公认为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短篇小说创作中,厄普代克常将视角投向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琐事、日常经历等寻常细节,揭露折射出出当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实际状态。

本文的研究对象《分居》一文则讲述了梅普尔夫妇告知孩子们二人分居消息以及孩子们各自的反应,并借助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揭示了梅普尔夫妇看似平静实则危机重重的婚姻状况,反映了在提倡个人主义和追逐自由的新道德冲击下,美国人民无所适从、迷茫无助的境况,以及美国社会和家庭中日现的的疏离和堕落。本文将例证象征、隐喻、双关、蒙太奇和拟人五种修辞技巧在文中的运用,并通过分析和探讨其具体表达效果及其所反映出的梅普尔夫妻的婚姻危机。

1 象征

《分居》小说中,网球场和旧铝锁象征着梅普尔夫妇婚姻的沉浮。理查德常费时修缮球场,但场上的黏土却仍在“风吹过去裸露出红色的泥土”。这对夫妇曾努力通过修建这样一个娱乐设施供全家运动这种仪式性的方式来拯救亦或是维稳他们的婚姻,为曾想球场仍然在一年后被废弃。这暗示了无论做出多少努力,梅普尔的婚姻尚已无可挽回。同样,“锈死”的“旧铝锁”也象征着夫妻间了无生机的婚姻状况。这把“过了时的锁,已没有厂家制造,跑了三家五金店都没找到一把能安在旧锁折里的孔里”,而当理查德想要“另凿一个孔”时,却又因“钻头太小,锯子太大太锈,凿子太钝”不得不放弃。这桩未了的“苦差事”象征着夫妻间“锈住”的关系已无法缓解,像锈锁再难开一样,终将带来分居或离婚的结局。

2 暗喻

暗喻手法在《分居》小说中运用较为广泛。例如,当“绿绿的、上面点缀着邹菊的土丘”被推土机变为“muddy plateau”(光秃秃的土坡)时,象征生命力的绿色和花语是“爱与力量”的雏菊被除去,意味着婚姻生活的最后一点生命力被耗尽,而“muddy plateau”此时则被比作着一座坟墓,即将埋葬梅普尔夫妇的爱情和婚姻。此外,在“雪融的时候,狗在场地上跑闹,雪水已在地上冲出浅壕”这一自然过程中,网球场人工铺垫的黏土被冲走,这暗示夫妻婚姻的崩溃就犹如雪融化成雪水,然后将泥土冲走这一自然过程一样遵循着自然的规约,无法为人为地违反或抗拒而改变。

3 双关

言在此而义在彼的双关手法是厄普代克小说描写中的一大特色。在《分居》一文中,作者采用“redcoat”一词,字面上指网球场表面的红色黏土,而深究其源便可发现,“redcoat”一词也指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参战的英国士兵,他们因身着红色战衣而被称作“redcoat”。历史上,身着红衣的“redcoat”撤离美国后,美国人重获独立与自由;而在文中,当“风吹过后”,网球场上的红色黏土被裹挟而去,这也暗示着这对夫妻也即将脱离婚姻的“桎梏”重获他们所谓的自由和权利。同样,“salt creek”(咸水河)在文中意指梅普尔家附近的一条咸水河。但从地理上看,Salt Creek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与内华达州毗连处死亡谷中的一条溪流,该死亡谷是全美最炽热、最干燥的地方,另有“葬礼山”的别称。因此,“salt creek”一词也暗示了梅普尔夫妇已生活在犹如死亡谷一般婚姻中,而这种没有爱来浇灌的婚姻终会走向枯竭。

4 蒙太奇

厄普代克“经常在一个相同的时刻从几个不同角度描绘同一个事物”(Hintikka 232)并制造蒙太奇效果。在《分居》一文中,当理查德开始谋划如何将分居的消息告诉大女儿朱迪斯时,他本人在同一时刻被置于了两个时空中。“晚宴结束了。十九年前,他们用小推车推她穿过第十大街去华盛顿广场。可今晚,他们打算领她步行去一条小咸水河的桥上,把这事告诉她,并让她保证不讲给别人。”此时,查理德仿佛徘徊在了两个世界,一个眼前的世界,一个19年前的世界。一边是19年前,他与妻子推着女儿一同走去华盛顿广场的温馨画面,一边却是19年后,他们领女儿出门悄悄地告诉她他们分居的事情。今昔对比中,夫妻的婚姻关系及在他们婚姻关系影响下的家庭氛围的变化立显。而厄普代克通过此种人物内心蒙太奇式的写照,暗示读者去探索这19年间为民众生活带来如此大变化的美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5 拟人

厄普代克的拟人手法通常体现在其对词的妙用上。例如《分居》一文中,厄普代克强调六月的天气“嘲弄着梅普尔夫妇愁闷的心情”时,巧用“mock”一词,一方面,将讥讽、轻蔑的情感赋予自然,以此种拟人手法增强了梅普尔夫妇所在的自然环境的动态感,以此凸显了富有生命力、流动不息的自然环境同梅普尔夫妇抑滞、郁积心情的强烈对比,由此可见在新旧道德冲击下的梅普尔夫妇在做出分居这一决定时无所适从、犹豫不决的艰难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作者运用“嘲弄”这一带有负面感情色彩的动词,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家庭中的疏离状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同样存在。

6 结语

同厄普代克其他短篇小说一样,《分居》一文中,作者通过高超的修辞技巧,用看似寻常的事物或事件,不动声色地描绘了梅普尔夫妇的婚姻危机,揭露出美国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不寻常的一面,构成了当代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Updike,John.Too Far to Go:The Maples Stories[M].New York:Fawcett Crest Books,1979.

[2]Hintikka,Jaakko.The Intentions of Intentionality and Other New Models for Modalities[M].Boston:D.Reidel,1975.

修辞技巧陈心怡整理. 篇5

陳心怡整理

一、感嘆:以表露情感的呼聲,來強調內心的驚訝或讚嘆,傷感或痛惜、歡笑或譏嘲、憤怒或鄙斥、希冀或需要。舉例:

哦---怕痛呢!(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哼!怕是「全求人」嘍。(端木方:摸夢)

嗯,凍死了,咪咪沒有兒子了,才更傷心呢!(謝冰瑩:貓)噢,你的噴泉也會哭泣嗎?(彩羽:變異的光輝)啊,佛釋迦,請為我擎燦燦的希望。(敻虹:昇)

二、設問:講話行文,忽然變平敘的語氣為詢問的語氣。

舉例:

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朱自清:匆匆)我認識我自己嗎?我看不見自己,因為我只向別人眼中搜索讚美。(鍾玲:輪迴)

東方的紙上說:古有三不朽。西方的紙上說:不朽傑作。但請問,什麼是不朽?永遠不朽的,只有風聲、水聲,與無涯的寂寞而已。(陳之藩:寂寞的畫廊)

但可有治這心靈萎頓的藥品?噢,沒有,沒有聽說過。(艾雯:一束小花)

三、摹寫:對事物的各種感受加以形容描述,其對象包括視覺印象、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等的感受。1.視覺的摹寫:

舉例:

陽光平鋪在窗外的草坪上,把草尖上的露珠映成了一粒粒亮晶晶的珍珠。(吳敏顯:綠窗)那是短短的兩排洋灰房子,沒有斜斜的屋頂。(柯慶明:風雨荒村)

2.聽覺的摹寫:

舉例:

此地很安全,市聲彌留著,這種健忘症是幸福的,雀何為而喃喃,像是為靜,為靜打著拍子

(余光中:蓮池邊)

院子裏風竹蕭疏,雨絲紛紛灑落在琉璃瓦上,發出叮咚之音,琉璃窗也砰砰作響。(琦君:下雨天真好)

3.嗅覺的摹寫: 舉例:

陽光更農了,山景益發清晰,一切氣味都蒸發出來。稻香撲人,真有點醺然欲醉的味兒。(張曉風:到山中去)

霧水和著松脂氣息,涼涼,香香的空氣,一下子進入我的心田之中,精神為之一振。(張心梅:心在高原)

4.味覺的摹寫:

舉例:

北平尋常提到江蘇菜,總想著是甜甜的膩膩的。(朱自清:說揚州)米飯上沾著鴨子油,鹹鹹潤潤的,格外芬芳好吃。(劉震慰:故鄉之食)

5.觸覺的摹寫:

舉例:

柚樹的葉影再緩緩的移動,移上我的臉頰的是幾朵擠碎的陽光,到這裏,它成了一種柔軟的撫摸。(蕭白:山鳥的歌)

秋天的夜,總是很美的,它並不寒冷,只是清涼。(陳醉雲:禪與螢)

四、引用:語文中援用別人的話,或典故、俗語。

舉例:

曾文正公說:「作人從早起起。」因為這是每人每日所做的第一件。(梁實秋:早起)西出陽關,何止不見故人,連紅人也不見了。(余光中:丹佛城)俗語說得不錯:是非只為多開口。

五、轉品:一個詞彙改變其原來詞性而在語文中出現。

舉例:

據說回國以後,這人不酒不煙,甚至也不太詩了。(葉珊:酒壺)不如說嗅得出,或者雷達得出-----哪一個有味道(朱西寧:冶金者)我道歉一番,聳聳肩作鷺鷥笑。(梁實秋:雅舍小品)且念一些渡,一些飲,一些啄,且返身再觀照。(鄭愁予:梵音)

六、誇飾: 言文中誇張鋪飾,超過客觀事實。

舉例: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巫山有十二峰,神女峰尤好看,其餘各峰,都「高可摩天」。

葉嫩綠色,彷彿「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下掩映著,微微有深淺之別。

我這樣去描寫它,實在太笨拙,我怎追得上那「萬馬奔騰」、「氣吞河嶽」的水勢呢? 「白髮三千丈」,離愁似箇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七、譬喻:是一種藉彼喻此的修辭法。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說話作文時運用「那」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舉例:

布希的聲望,有如「一隻受創的天鵝墜入美國失望之湖」般。

我們在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短暫的過客。(愛因斯坦:我心目中的世界)「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美若天仙,靜若處子。心裏橡澆了一盆冷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八、借代:指在談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不用,而另找其他名稱或語句來代替。舉例:

我也沒你們那樣餓嫁,個個去捧棺材板。(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湖南是中國的斯巴達。(蔣夢麟:西湖)

為何老想把手貼在河面,讓溫暖流過海峽,慰藉那秋色的海棠。(李覓:我還沒見過長江)我為了明天的麵包和昨日的債務辛勤地工作。(紀弦:存在主義)那兩個小四眼哪看得見啊?

九、轉化: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的性質,化成另一種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描述的。1.人性化(擬人法)

舉例:

粉紅的海棠,含著幸福的微笑。(謝冰瑩:愛晚亭:秋戀)暮靄已經籠罩大地的時候,等著鴨寶寶的歸來。(鍾梅音:鄉居情趣)雨好寂寞,這個世界好寂寞。(桑品載:寂寞雨)石碑立在山坡上,無限哀愁地凝視著的行人。(蔣夢麟:西潮)春,踏著芭蕾舞女的碎步,潛入了我的曬堂。(胡品清:最後一曲圓舞)

2.物性化:

舉例:

不知道有誰在撕毀著我的翅膀,使我不能飛揚。(楊喚:詩簡集)我老覺得我們的小屋快要炸了,快要被澎湃的愛情和友誼撐破了。(張曉風:地毯的那一端)他的記憶之門,終於開了一條縫,有光亮照進去了。(斷夢)把忍耐種在心田,其根雖苦,其果卻甜。(善鎮:忍耐)

3.形象化:

舉例:

你的嘆息,應該被快樂絞殺,而對著明天歌唱。(楊喚詩集:短章)我睡著,鎖滿心的渴望於我的體內。(方思:春醒)那沉鬱,似風,默默地死亡。(翱翱:第三季,那沉鬱,似風,默默地死亡)

那就摺一張闊些的荷葉,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夾在唐詩裏,扁扁地,像壓過的相思(余光中:滿月下)

十、映襯:在語文中,把兩種不同的,特別是相反的概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從而使語氣增強,使意義明顯。舉例:

勸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曹松:己亥歲詩)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舊約箴言十五章十七節)

十一、雙關:除了本身所含的意義外,又兼含另一個意義。

舉例:

學生多四眼,勤讀成「進士」(中國時報新聞標題)-----近視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情

今夜這位詩人沒有回來,柳儀感到冷.....。(田原:柳儀與纖纖)-----天氣的冷與人情的冷

十二、倒反:反諷的一種,即言詞表面的意義和作者內心真意相反。

舉例:

輸呀,輸得精光才好呢!反正家裏有老牛馬墊背,我不輸也有旁人替我輸!(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艷)

就為等你這孝順的好兒子。」娘的聲音很不自然。(下里巴人:夢魘)

新婚的賴小姐向她的朋友說:「我燒的菜相當成功,我先生已決定要請女傭了。」(讀者文摘)

你沒了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胡適:母親的教誨)

十三、象徵:任何一種抽象的觀念、情感、與看不見的事物,不直接予以說明,而由於,理性的關聯,社會的約定,從而透過某種意象的媒介,間接加以陳述的表達方式。舉例: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不忘本(古詩十九首)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皇上的恩寵(王昌齡:長信怨)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十四、呼告:對於正在敘述的事情,忽然改變平敘的口氣,而改用對話的方式來呼喊。舉例:

船呀!我知道你不問前途,儘直奔那逆流的方向。(康白情:送客黃浦)中國啊中國,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滿臉的恥辱就是我的恥辱。(余光中:地圖)海呀!我聊解你那憤怒的吼叫。海呀!我聽見了你那痛苦的呼吸。(楊喚詩集:海)月兒!月兒!你團圓,我又如何?(方壺:居庸關中秋對月,水仙詞小令)

十五、類疊:同一個字詞語句,接二連三反覆地使用著。

舉例:

那前後兩大溜的冰,撞得嗤嗤價響。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辛棄疾:醜奴兒)就看這店堂裏,熱鍋燒炒著那玩意,大家吃吃喝喝又是另回子事兒。(朱西寧:劊子手)長長的鬚法,長如長長的忍耐,短短的劍身,短如短短的生命。(羅青:獨行劍客)

十六、對偶:語文中上下兩句,字數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對。舉例: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禮運)

天地心間靜,日月眼中明。麟鳳千年貴,金銀一代榮。白雲蒼狗,故交舊知,天各一方,生死未卜。(丁穎:南窗小札)為輕舟激水的人生找一駐腳;為西風落葉的時代找一歸宿。(陳之藩:童子操刀)茶,泡茶,泡好茶;坐,請坐,請上坐。(梁實秋:客)

十七、排比: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現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象。

舉例:

微言以導,柔聲以諫。

她看不見,因為世界上已沒有彩虹;她聽不見,因為宇宙上已沒有歌聲。(鄭慶慈:流淚者之歌)

善忘的上一代,沒有自我的這一代,不知何去何從的下一代。(江玲:坑裏的太陽)每一顆頑石都是一座奇峰,讓凱撒歸凱撒,上帝歸上帝,你歸你。(周夢蝶:山)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底心是小小寂寞的城。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我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鄭愁予:錯誤)

十八、層遞:凡要說的有兩個以上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大小輕重等比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於是說話行文時,依序層層遞進。舉例:

讀書為考試,考試為升學,升學為留美。(林雨堂:來台後二十四快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諺語)

向上級謙恭,是本分;向平輩謙虛,是和善;向下級謙遜,是高貴。(T.摩爾)

痛苦使人沉思,沉思使人智慧,智慧使人對生活比較易於忍受(周夢蝶:悶葫蘆居尺牘)

十九、頂真:前一句的結尾,來作下一句的起頭。

舉例:

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林雨堂:來台後二十四快事)

風之掀起黃沙,黃沙之湧起雲層,雲層之席捲落日,落日後就是黃昏。(彭邦楨:聯想)仍然是春天,春天在城外,城外明媚,仍然是明媚,明媚是水,水在城外。(菩提:城外明媚)

二十、回文:上下兩句,詞彙大多相同,而詞序恰恰相反。

舉例:

宇宙即人生,人生即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分別。(梁啟超:為學與做人)聽,悲哀多靜,靜得多悲哀,燭沒有明晨,只有現在。(余光中:蓮的聯想)網仍在他們的手裏,但網不住柔情一般的水,水一般的柔情。(王鼎鈞:夏歌)昔日我吞宇宙,今日宇宙吞我。(吳憶均:無夢的日子)

二十一、倒裝:語文中特意顛倒文法上的順序的句子。

舉例:

流著,溫馴的水波;流著,纏綿的恩怨(徐志摩:巴黎麟爪)又向前跨了一步,這蒼白的歲月。(楊喚:年)

牧羊神醒自蕈子雲的噩夢中。(蕈子豪:牧羊神的早晨)

修辞技巧 篇6

一般来说, 英语新闻与汉语新闻大致一样, 每条新闻一般分为四部分:题目、概述、正文和结尾。翻开英文报刊, 我们都会发现, 不管是在标题还是正文里, 都有大量的修辞运用。通过利用各种辞格可使语言具有音韵美、形式美、内容美、意境美。为增加报道的可读性、生动性, 在新闻报道中有时也会灵活地运用某些修辞手段。

英语新闻标题的辞格例述

如前所述, 英语新闻的标题是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亮点”, 是吸引读者目光的“回首”之处。新闻标题被称为新闻报道的眼睛和灵魂, 一个生动的新闻标题, 能够迅速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英语新闻标题简洁、准确、抢眼, 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标题里运用辞格可谓锦上添花, 妙笔生辉, 具有主题鲜明、风味独特的功效, 很容易勾起读者的好奇, 猎奇, 引发联想, 促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读下去。

当然, 英语标题的翻译也是很有学问的, 尤其是当标题运用辞格的情况下, 译者要想把标题翻译到位、准确、简明、新颖, 也要颇费心思的。下面略举几例即可说明。

词义修辞格的运用。英语新闻标题常常使用词义修辞格, 例如:

比喻:标题中运用比喻, 使新闻中的人物和事件更为鲜明突出。汉译标题为保留原文标题的生动性, 也要采用相应的比喻形式来翻译, 体现了翻译的基本原则即“信、雅”的原则。如:Children Under Parents’Wing (China Daily, Oct.8, 2002) 《父母“翅膀”底下的孩子》

文章讲述美国中学发生枪击事件后, 许多家长亲自送孩子上学。

借代:借代修辞格指两件事物虽不相似, 利用不可分离的关系, 借此代彼。下句标题中, 以美国首都华盛顿代替美国, 翻译时可将其还原。Israel Tests Washington’s Tolerance (China Daily, Oct.8, 2002) 《以色列:“美国, 你还能忍多久?”》

夸张:夸张通过明显而过分的方法使语言生动, 从而达到强调的目的。

下面这个标题,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来达到幽默强调的目的。

A Vow to Zip His Lips (The New York Times, Jan.14, 2003) 《誓将守口如瓶》

拟人:拟人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让读者产生一种亲切感。如:Lonely gibbon from Zhuhai seeking loving wife (China Daily, Sep.21, 2005) 《珠海一孤独长臂猿苦寻爱妻》在此标题中, 长臂猿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孤独;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寻找爱妻 (seeking loving wife) 。读者读后不禁莞尔一笑, 自觉甚是有趣。

双关:双关修辞格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两层不同的意思, 使语言表达妙趣横生, 收到由此及彼的幽默效果。双关可以分为语音双关、语义双关和短语双关三类, 或插科打诨, 或借题发挥, 或指桑骂槐, 用于新闻标题可起到吸引读者的效果。

仿拟:也称仿化, 即仿照又变化, 是一种模仿现成格式而临时新创的修辞方法。仿拟虽是模拟现成的格式, 但往往是用自己的语言, 融入新的思想。运用仿拟做文章标题, 能够使焦点信息更加突出, 有助于读者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大意。

结构修辞格的运用。在英语新闻标题中, 结构修辞格的运用也屡见不鲜。例如:

反语:反语旨在通过发笑达到讽刺的目的。如:Chrone—Plated Independence《铬板式的独立——年产80万吨铬的小国扬言要完全独立》这则新闻标题嘲弄的是一个每年只能生产出80万吨铬的小国扬言要完全独立。

设问:设问就是用疑问句的方式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如:Is love for Labor lost? (Newsweek, Oct.16, 2000) 《工党失宠了吗?——英首相布莱尔支持率下降》

谚语、典故:引用谚语、典故等可增强标题趣味性, 在标题中, 一般都借助原有的典故, 带着联想, 略加改动, 其语言效果事半功倍。如:Measure for measure (The New York Times, Nov.13, 2002) 《一报还一报, 恩怨就此了》

对照:英文标题常常用到对照修辞格, 并列的两句, 形式上工整, 内容上形成鲜明对照。汉译时, 要保证形式对等, 可参照汉语的对偶等修辞格, 必要时可用意译。如:Old Dogs, New Tricks (U.S.News&World Report, Feb.26, 2001) 《传统企业新理念, 互联网上生意忙》

回文:回文是指以字词为单位, 按一定规律排列起来, 并刻意追求同一语句顺读、倒读皆能成诵的修辞方法。回文具有特殊的结构特点, 用在新闻标题中新颖别致, 耐人寻味, 更能吸引读者眼球。

No X in Nixon.

这是美国报纸一篇文章的标题“尼克松心中没有谜”, 正读、反读完全相同, 作者巧妙的构思令人惊叹, 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英语的灵活性。文章主要赞扬了尼克松总统为人精明, 才思敏捷。

音韵修辞格的运用。音韵修辞格包括头韵、元音韵、尾韵和拟声等。头韵读来则富有节奏感, 让读者读起来琅琅上口, 而元音韵“是指连续几个词重复同一个或近似的元音, 求取悦耳效果的辞格”。

新闻正文中喻格运用

如同新闻标题一样, 英语新闻的正文也大量使用了修辞格, 其目的是使语言表达充分、到位、形象生动, 令读者耳目一新, 从而避免了语言的单调乏味、缺乏生气和韵味。文中各种喻格的使用比比皆是。当然辞格的翻译还是依照上文的方法和原则进行, 现举例分述之。

明喻。明喻是把两个事物的相似性进行比较, 表明本体和喻体的相类关系。Simile必须具备本体和喻体以及喻词, 喻词常用“as, like”, 也用“as if, be comparable to, similar to, resemble, be something of, regard…as”等。例如:

That process may already be begin ning, for Japan’s surplus has been tum bling for 20 consecutive months:, and i could end up with something that a few years ago would have been regarded as more fanciful than a unicom a Japanese trade deficit.

这个过程 (即资本输出和对外贸易顺差的减少) 已经开始, 日本贸易顺差20个月来继续下跌 (这种情况) 的结局会是几年前人们还以为是比独角兽更虚缈的事情:日本贸易逆差。

隐喻。隐喻也是在两类不同的事物之间进行比较, 以表明两者的相似之处。但它不用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从构成方式上, 隐喻分为“显露式隐喻”和“非显露式隐喻”两种。非显露式隐喻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本体出现, 喻体缺;另一种是喻体出现, 本体缺。

借喻。借喻也称借代, 即不直接说出人和事物的本来名称, 而借用人和事物特征性的词代替, 作用是通过相近联想, 用一事物取代另一有关事物。例如:

The proposal to protect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Kurdish refugees seemeddependent on the whims of Saddam Hus sein or that it would have to be give muscle by a multinational force.

保护几十万库尔德难民的计划看来要依靠萨达姆·侯赛因的心血来潮, 或者必须以多国部队的武力做后盾。 (muscle原意为“肌肉”, 在此句中借以代替“力量”) 。

提喻。提喻是不直接说出人和事物的本来名称, 而以部分代替全体、具体代替抽象、单个代替类别, 或者反过来以全体代替部分、抽象代替具体、类别代替单个。例如:

Last year nearly 518 million vehicles rolled off the assembly lines.

去年将近生产出580万辆汽车。

Vehicle是运载工具, 汽车只是运载工具的一种, 是全体代替局部。

新闻英语中修辞格的翻译方法

由于比喻类修辞格在新闻中的使用, 在翻译中我们既要维护新闻的客观性, 又应保留其原汁原味的特色。

保留原文形象。如果某种修辞手段译成汉语后不会使读者产生理解上的困难, 则可直译或基本直译。这样不仅给译语输入新鲜的血液, 还会让读者体会异国情调之美。例如:

The Open Barn Door (Newsweek) 敞开的粮仓大门 (比喻美国的科技情报容易获取) 。

改变原文形象, 译出喻义。当原来的形象难以保留, 为保证原信息传达的效果, 必须改变形象。例如:

The 40-plus summiteers are a mixed bag from Europe, Africa, the Middle East, Asia, the Americas and the Pacific.

法语国家首脑会议是个大杂烩, 有来自欧洲、非洲、中东、亚洲、美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四十个国家的首脑参加。

上例中如直译出“a mixed bag”, 不易被译语读者接受, 相反, 用意义相近的形象表示出来, 既保留了原文信息, 又在译文中再现了与原文相似的形象。

舍弃原文形象, 译出喻义。如果修辞手法在语言的转换中难以直接完整地表达原意, 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 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例如:

An admixture of wealth, rivalry and instability has made the Middle East a brimming cauldron of the trade, accounting for a third of the world’s arm deals.——Times, Oct 21, 1981

中东地区富庶如油、冲突迭起、动荡不安, 军火生意十分火爆, 占世界武装交易 (总额) 的三分之一。

此句中的“a brimming cauldron of the trade”字面意思是“一口滚沸欲溢的大锅”。若一味追求保存喻体的形象, 直译后的译文将会让人费解。因此, 该句舍弃了原文形象, 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准确。

结语

由此可见, 在英语新闻中, 无论标题还是正文都往往会出现各种修辞格。无疑这种标新立异的标题和语言会吸引眼球, 新闻标题采用修辞格, 意在追求新颖和“雷人”, 在语言转换中则应注意与汉语的契合, 标题翻译应做到流畅地道, 译法可采用直译、意译或直译+意译的方法。只有这样, 译成汉语后中国读者才不至于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当然, 翻译时, 切忌生搬硬套, 标题晦涩难懂, 运用灵活的翻译手段, 既要表达出原标题的神韵, 又要吸引更多的读者。正文中的修辞格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新颖性。准确得体的翻译也定会使译入语读者“胃口”大开, 仔细品味, 回味悠长。

摘要:英语修辞格源远流长, 是英语语言的精华部分所在。英语修辞格出现在各种文体之中, 英语新闻也不例外。新闻英语运用各类修辞格增加了其新闻语言的艺术魅力, 吸引着读者的目光, 无论从标题到正文都具有新颖性、可读性和趣味性。将新闻语言中的修辞格恰当地转换成令译入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语言也是翻译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新闻英语,修辞格,运用,标题,正文,翻译

参考文献

[1].吕熙:《实用英语修辞》,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端木义万:《英语报刊标题的功能及语言特色》, 《外语研究》, 2001 (2) 。

[3].陈淑华:《英语修辞与翻译》, 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 1990年版。

[4].曹明伦:《谈英语报刊新闻的基本特点及其翻译》, 《中国翻译》, 2005 (6) 。

[5].陈浩东:《从文化视角谈英语新闻报刊标题的汉译》, 《社科纵横》, 2002 (3) 。

[6].邓曼娜:《浅析英语新闻报刊文体的翻译》,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 。

[7].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8].胡曙光:《英语修辞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9].刘宓庆:《文体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年版。

[10].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11].徐鹏:《英语辞格》,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修辞技巧 篇7

“批评”的内涵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 “批评”作为普通词语, 本身均具有“挑剔、贬低、否定”等负面意义。然而, 在学术研究领域中, “批评”作为一个专业术语, 具有与普通词汇不同的特殊含义。在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批评”的定义多与某种学派或学说的综合性理论密切相连, 既可以指运用某种视角或方法对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主观或客观的诠释或评论的理论与方法, 又可以指这些理论与方法在特定领域中的主观或客观的诠释或评论过程或行为, 还可以指相应的学科或研究领域。作为专业术语的“批评”, 至少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 批评不是非专业的、普通意义上的吹毛求疵, 既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负面的, 还可以是中性的; (2) 批评行为揭示的内容一般较为隐晦, 不易发觉; (3) 批评是主观的评判, 但批评家个体或群体均试图更加客观、公正、有效。

“修辞批评”的内涵

术语“修辞批评”是由“修辞”与“批评”复合而成。现代西方“修辞批评”的创立者维切恩斯在其奠基之作《演讲的文学批评》中, 把“修辞批评”界定为“对演说者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听众的方法所作的分析和评价”[2]6。亨久克斯等在选编的《修辞批评:方法与模式》序言中把“修辞批评”界定为“对口头或笔头形式的信息性或说服性语篇所作的分析、解释以及评价”[3]26, 将修辞批评的对象从以说服性为特征的演讲语篇扩大至说明性语篇。当代修辞学家坎贝尔在《当代修辞批评》中将“修辞批评”定义为“对说服性语言运用所作的描述、分析、解释以及评价”[4]76。20世纪最著名的修辞学家肯尼斯·博克认为, “修辞批评考察的是想象性作品并将其作为对情景中所产生问题的策略而独具风格的应答来分析”[5]2。当代修辞学家福斯在《修辞批评:探索与实践》中指出, “修辞批评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 它系统考察和解释象征性行为及人工制品, 目的是为了理解修辞过程”[6]16。

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 西方修辞理论得以迅速发展, 如今已成为“语言哲学和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符号学、诠释学、新语用学、论辩理论以及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人类学甚至所谓的硬科学”[7]6, 修辞学从最初的演讲术横跨到语境学、语体学、风格学、文风学等多门学科, 研究对象也由语言修辞手段、修辞格、语体风格、言语接受转向修辞行为、修辞交际过程、修辞运作规律的研究[8]52。如果把话语扩大到一切象征行为的话, 修辞学则是研究用一切象征行为去劝说听 (读) 者的学问, 是研究人们用符号尤其语言在他人身上诱发合作的学问, 这就是当今西方非常流行的修辞观[9]24。

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传统范式阶段和多元范式阶段。所谓传统范式, 是指以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理论为基础、以传统的“五艺”为程序蓝本的批评方法, 批评的对象主要是政治演讲, 即那些政治名人为了政治需要而进行的公众演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受国际及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 美国修辞批评开始关注重大社会问题, 如社会思潮、社会运动等, 修辞批评势头强劲, 于20世纪后半期出现了多元修辞批评范式共存的繁荣景象, 如心理批评模式、戏剧主义批评模式、幻想主题修辞批评模式、社会运动批评模式、体裁批评模式、女权主义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等, 景象十分壮观[10]89。人们普遍认为, 修辞批评可以运用在任何人类的行为、过程、产品和人工制品上, 因为人们的行为、过程、产品和人工制品都可以导致态度的形成、加强和改变, 修辞批评的对象越来越广, 以至非语言现象也纳入了修辞批评范围之中。

“批评修辞”:意识形态修辞批评

“批评修辞”, 又称“意识形态修辞批评”或“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 指对修辞话语中那些决定人们对社会各方面阐释的信念体系进行的评论, 或者说对决定某一群体行为的基本社会、经济、政治或文化兴趣的信念体系进行的评论。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哲学和文论概念, 自形成迄今已达两个世纪之久。它的内涵随着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而嬗变, 日趋复杂且宽泛, 以至始终无人能做出一个普遍公认的圆满界说。20世纪中期以后, 意识形态理论在政治、哲学、文化、教育、法律、性别研究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亦被用于文学评论, 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工具。美国著名修辞批评家索尼娅·佛斯指出, 意识形态指的是决定一个群体如何解释世界上某个或某些方面问题的思想理念, 这些思想理念反映了该群体对于社会、经济、政治或文化利益的根本观点, 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是那些具有评价性质的思想理念, 即可能招来不同评价判断的那些思想理念。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强调的是透过修辞话语符号发现其背后的理想观念、价值观以及其中暗示的假设。[11]209

意识形态修辞批评来源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 其理论来源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文化研究、女权主义、心理分析等多个理论学说, 索绪尔、皮尔斯、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哈贝马斯、拉康、福柯、德里达、葛兰西、博克、巴特勒、巴赫金等学者的哲学和理论思想均曾运用于意识形态批评的实践, 在这些理论视角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下, 范戴克、万德尔、麦克吉、麦克凯洛、拉星、福伦茨、格罗斯伯格、米歇尔、克劳德、佛斯等在修辞与传播领域对于意识形态批评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无论受到何种理论和思想的影响, 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家的首要目标是“发现并揭示蕴涵在修辞符号 (artifacts) 中的意识形态”[11]204。意识形态分析修辞批评家努力阐明交际理论在创造和维护意识形态中的作用, 发现某个意识形态代表了哪些群体的利益。

在索尼娅·佛斯看来, 意识形态批评的操作分四个步骤: (1) 选择分析符号。由于意识形态无处不在, 从广义上看, 任何符号均可作为批评修辞的对象。除了显性的政治话语之外, 其他隐性的符号均可作为批评修辞的对象, 其他大众文化中的广告、电视节目、篮球比赛、音乐会、咖啡馆、电脑游戏、草坪装饰、电影、网站、歌曲等均有意识形态的嵌入、兜售与冲突。 (2) 分析符号。其中包含显性元素识别、隐性元素识别、意识形态形成、功能分析等四个步骤。第一步, 显性特征识别是对符号中的可观察特征进行描述, 例如语言符号中的论点、论据、图示、术语、隐喻等, 视觉符号中的形状、色彩等等。第二步, 隐性元素识别即对符号中可观察特征所传达的思想、指称、主题、暗讽、理念等进行分析。第三步, 形成意识形态即对前两步所揭示的较为散乱的因素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纲目进行系统化分类, 以形成关于所分析符号的明确无误、前后连贯、表述简明的意识形态研究陈述。第四步, 分析所形成的意识形态表述对于受众的作用和结果。 (3) 提出问题。即就分析符号中意识形态所传达的意义, 所代表、服务或倾向的利益群体以及意识形态对于外部世界所隐含的启示等。 (4) 撰写结论。即完成分析报告, 一般而言有5个部分:一是引论, 包含研究问题及意义等;二是符号及其语境描述;三是批评方法;四是研究发现;五是对修辞理论的作用与贡献。

整体而言, 正如麦克凯洛所言:“批评修辞试图揭示或揭秘权利语篇, 其目的是理解人类社会中权利与知识的结合———改变这种结合需要或存在哪些可能性, 什么样的干预策略适于社会变化。”[12]91批评修辞学者运用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和福柯的理论, 大体上从事“统治批评”和“自由批评”两个领域的实践。前者承继了传统意识形态批评的思路, 针对话语霸权进行批评, 后者针对日常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批评, 属于自身批评。

“批评修辞”之反批评

意识形态批评诞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背景决定了其批评性甚至批判性性质, 它的边缘地位决定了它的战斗性姿态, 它以一种犀利的锋芒穿透了主流文化的迷障, 揭示了精心编织的修辞活动和修辞话语背后的权力话语及其支配性力量, 呈现了隐藏在修辞话语之中的各种矛盾和社会关系, 这种革命性的、不妥协的、战斗性的解构性批评方式对于现实具有强大的干预作用, 对于理解修辞话语和修辞行为的实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意识形态批评的上义词, 修辞批评是运用修辞理论, 对以语篇为代表的象征性行为的展现方式进行全面深入分析, 以增强修辞意识、促进成功交流的批评活动[13]40。修辞批评积极探寻说写者与听 (读) 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发现最有效、最得体的申辩、劝说和论争方式, 揭示话语的交际效果, 帮助人们解读人类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文本和象征行为, 增强听 (读) 者的修辞意识和修辞话语能力, 增强交际话语的效果和社会效应, 检验和修正修辞理论和批评系统, 更好地运用符号增进人类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批评修辞隶属于修辞批评, 是修辞批评的一种形式, 但我们必须注意: (1) 无论称为批评修辞, 还是意识形态批评, 或者意识形态修辞批评, 它们与修辞批评在批评目的、理论框架以及所遵循的批评规范等方面不尽相同, 甚至存在根本区别。简单而言, 批评修辞重视揭示语言权力和社会关系, 修辞批评重视分析象征行为和象征符号的交际效果。 (2) 批评修辞或者意识形态修辞批评更多地与政治批评纠缠在一起, 容易陷入“统治与被统治[14]”的二元批评模式之中, 与修辞批评的目标渐行渐远, 甚至已经失去修辞批评的本位性[13]43。 (3) 在全球化的今天, 世界文化多元趋势明显, 各种团体阶层利益交错共生, 相互依存, 世界主流文化竭力建构和谐语言、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关系的大背景之下, 批评修辞或者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刺耳的批评似乎显得不合时宜, 批评修辞学家也往往因此背负着不懂建构积极话语、缺乏社会责任的“麻烦制造者”的罪名。 (4) 就批评修辞本身而言, 批评修辞在批评素材选择的普遍性与代表性, 批评分析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系统性, 批评修辞本身理论的建构与创新, 批评修辞学家本身意识形态的介入, 批评修辞批评效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等方面, 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 批评修辞本身面临的困境、矛盾与挑战值得修辞批评学界认真思考与研究。

结束语

批评修辞作为修辞批评的一种形式, 它与其他批评方式一样, 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揭示的权力问题与社会关系矛盾, 但它更贴近意识形态批评的本质。无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还是其社会关系的监督与建构, 批评修辞仍将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批评修辞, 又称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 是修辞批评的一种形式, 强调透过修辞话语符号发现其背后的理想观念、价值观以及其中暗示的假设。批评修辞学大体分为两个领域:一是针对话语霸权进行批评的传统意识形态批评, 二是针对日常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批评的自身批评。

【修辞技巧】推荐阅读:

隐喻修辞07-16

修辞特点10-13

英汉修辞05-18

修辞受众05-30

英语修辞06-04

修辞认知07-02

夸张修辞08-27

变异修辞09-23

网络修辞09-24

修辞运用10-25

上一篇:红外体温计下一篇:主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