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精选12篇)
修辞手法 篇1
修辞手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初中阶段,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问、设问等。在《春》这一课中修辞手法运用的比较多,可以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写于上世纪20年代,现编入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大师,散文《春》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它的丰富的艺术需要我们认真体味。
一、反复强调感情,《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
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一开始就用诗一般的语言,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抓住了人们盼春的心理,使文章语言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节奏感,表现出音乐美。而且在表现的内容来看,也更好地表现出初春时节的特点——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的生机和活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人们在初春时节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心情。写出了春天来到,万物苏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抒写了人们期盼春天的急切心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在这热切的盼望中,“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们怎能不以喜悦的心情去热情拥抱春天呢?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拟人活化景物
接下来,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的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是啊!万物都在向我们报告春天的消息:冰雪消融,春光明媚,连太阳的脸都显得红润可爱。这其中蕴含的由弱渐强的语气,不正像渐强的乐曲吗?春草也和人一样,似乎有意与人共享春天的美景:“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在这幅春草图上,我们似乎看到了:人与草共同欢乐,共同嬉戏于大自然的怀抱,陶醉于春的美景之中,人与自然是多么的和谐统一呀!
三、衬托景人合一
《春》在艺术表现上还使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衬托就是把两个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衬托、互相对照、互相比较,以突出事物特点,说明道理的修辞方法。作者在《春》这篇文章中一共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先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菌的情景。次写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突出花的“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鸣唱”,描绘春风送暖的胜境。第四幅画面写春雨,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这四幅画面充盈着跳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这为最后一幅画的描写做了充分的铺垫和衬托:“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是啊!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实在太美了,所以才呈现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一片欢乐景象。
四、排比酣畅淋漓
朱自清先生一般也不单一地使用排比句,往往在排比中兼用其他修辞手法。例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兼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朗润”写春山光泽,“涨”写春水涣涣,“红”写春日暖人。“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都是排比的例子。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收到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朱自清先生善于排比句连用。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将三个比喻连用,用“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新”;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美”;用“健壮的青年”比喻春天,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突出了春天的“强壮”,给人一种健康、壮美的感觉。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来赞美春天,层层相关,步步深入,比喻鲜明、生动、形象,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又增加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结尾鲜明、有力。
总之,《春》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采用多种艺术手法,描绘了大地回春,草木争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赋予了春以感情和生命。散文《春》不仅是一幅春天的生活艺术图画,更是一曲赞美青春活力的颂歌。
修辞手法 篇2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装,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反复,反问,反语
有互文,借代,设问,排比,夸张,双关,用典,引用,移用,象征,镶嵌,通感。1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暗 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13.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描写手法
环境描写 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二:渲染气氛
三: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四: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语言描写
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三: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
四: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
作用:
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三: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四:深化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
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二: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动作描写
作用: 一:显示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
二: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 三: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
神态描写
作用: 一: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反应人物品质
概念: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
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5)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推动情节发展。
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此外还有: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
静态描写: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植物之美 篇3
对植物的描写,不仅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描写,还需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才能使静态的植物具有动感,使它们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且能充分表达自己对这种植物的赞美之情。在我们这个学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和排比,运用它们会有怎样的妙处呢?让我们一起体会一下吧:
比喻句:这类修辞手法在写作时运用较多,比喻句能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对事物的赞美之情。例:一树洁白的花朵,像雪,像玉,像云,像飞迸的浪花。
排比句:在写作时运用排比句可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表达效果。例:菊花的颜色很多,有白色的,有红色的,有黄色的,还有浅紫色的……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
拟人句:把植物的某些方面或特征写得像人一样,这就是拟人句。拟人句可以强烈表达自己对植物的喜爱、赞美之情。例:向日葵花像布娃娃的笑脸——它的花瓣儿像娃娃金黄色的头发,它那可爱的笑脸从早到晚总是向着太阳转,永远不回头。
总之,只有仔细观察、全心投入,才能写出生动具体、热情洋溢的好文章来。你,学会了吗?
(吉林 冯立宏)
歌曲与修辞手法教学 篇4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 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华人世界传唱最广泛的歌曲, 由音乐家王洛宾作词作曲: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把笑脸比作红太阳, 把眼睛比作月亮, 表达了对于姑娘的喜欢和爱情。
又如歌曲《天路》由屈塬、石顺义作词, 李凯稠作曲: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天路指的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公路和铁路。因为其高、修建之艰难, 所以比作天路。用“一条条巨龙”来比喻青藏高原上的铁路和公路, 形象贴切, 富于想象力和表现力。
二、拟人的歌词例句
把物当作人来写就是拟人。拟人手法能改变叙述对象的属性, 达到抒发感情、表示褒贬、增加话语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目的。
如《长江之歌》是上世纪80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 由胡宏伟作词, 王世光作曲: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这里把长江当作人来写, 赋予长江以人的感情, 表达了热爱长江、热爱祖国之情。
三、排比的歌词例句
排比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语句排列在一起, 可以使句子节奏鲜明、气势磅礴, 使情感的表达有痛快淋漓之感。
几乎所有的歌曲都要用到排比的修辞手法, 以增强语言的气势, 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歌曲《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由杨艳苔作词, 斯琴朝克图作曲:
总想看看你的笑脸,
总想听听你的声音,
总想住住你的毡房,
总想举举你的酒樽。
……
看到你笑脸如此纯真,
听到你声音如此动人,
住在你毡房如此温暖,
尝到你奶酒如此甘醇。
前面是四个“总想”句, 后面是四个“看到、听到、住在、尝到”句, 前后呼应, 句式整齐, 感情强烈。
四、设问的歌词例句
设问是根据需要提出问题随后作答, 即自问自答, 也可以只问不答, 引导读者深入探讨, 实际上在文中已做了回答。
如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由雷振邦作词, 塔吉克作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为什么这样红
哎红得好像
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花儿为什么这样鲜
为什么这样鲜
哎鲜得使人
鲜得使人不忍离去
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
这里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自问自答、先问后答, 歌颂了革命战士纯洁的战友之情、忠贞热烈的爱情, 以及保卫祖国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同时, 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 用鲜花“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运用了比喻, 把鲜花比作“燃烧的火”, 用“青春的血液”来比喻战士为了保卫祖国而流血牺牲, 无私奉献。
这里还使用了反复的手法:“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为什么这样红?”“花儿为什么这样鲜, 为什么这样鲜?”
同一段歌词之内, 同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使语言极富表现力, 这也是使用修辞手法的好处所在。
五、对比的歌词例句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它能够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或者能够突出说明某一方面, 从而增强说服力。
如上世纪反映抗美援朝的老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曲《英雄赞歌》, 由公木作词, 刘炽作曲:
烽烟滚滚唱英雄
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
(这里用拟人修辞手法)
青天响雷敲金鼓
大海扬波作和声
(这里用对偶修辞手法)
……
敌人腐烂变泥土
勇士辉煌化金星
(对比修辞手法, 表现了对于敌人的极度蔑视和对于人民英雄的强烈歌颂和赞扬。同时也是非常工整的对偶句。)
六、对偶的歌词例句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意义相近, 相关或相反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句形式整齐, 结构匀称, 看来醒目, 读来顺口, 听来悦耳, 便于记忆。
如由诗人光未然作词,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作曲的歌曲《黄河颂》: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 掀起万丈巨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后两句是非常工整的对偶句, 描写了黄河水势浩大、波浪滔天、流向曲折的特点。“金涛”表现了黄河因为泥沙含量大而使水呈现黄色, 并且是“浊流”而不是清流。诗人观察之细致, 功力可见一斑。
七、反复的歌词例句
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就是反复。反复能够突出思想, 分清层次, 加强节奏感。
几乎每一首歌的歌词, 都要用到反复的修辞手法。
如上世纪80年代经典歌曲《站台》, 由黄蒲生作词, 刘克作曲:
长长的站台, 漫长的等待
长长的列车, 载着我短暂的爱
哦——孤独的站台
哦——寂寞的等待
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我的心在等待在等待
借代修辞手法 篇5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特征代本体
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1)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
(2)“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二、专名代本体
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
(3)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4)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三、具体代抽象
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例如:
(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6)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赵树理《老杨同志》)
四、局部代整体
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7)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鲁迅《一件小事》)
(8)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本体之间仍然有直接的关联;借喻重在事物的相似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喻体之间就不再有任何关联。例如:
(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2)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鲁迅《未有天才之前》)
英语新闻标题修辞手法探析 篇6
【关键词】CNN新闻 新闻标题 修辞
新闻标题是整篇新闻内容的精髓和浓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新闻标题能更好的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当今是网络全面普及的信息化时代,只有先浏览了网络新闻标题,读者才有可能选择点击阅读该条新闻。而修辞格有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修辞让新闻标题变得更加生动、幽默、形象,更好地吸引读者的兴趣。本文以CNN新闻标题为例,从语音、词汇、句法修辞方法这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语音修辞方法
1.头韵(Alliteration)“指相邻两个单词的重读元音相同或相近,通过对其的重复来取得强调和突出的效果。”(许晓萍,2013:197)如Ethiopia shoe shine girl (February 1,2016),shoe与shine压头韵,通过对单词开头辅音/∫/的重复,让该标题产生一种音韵感,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如High Arctic: By sea into a frozen, fragile world(February 4, 2016)。
2.辅韵(Consonance)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近的词语以相同的辅音结尾。如New Year rush and crush: China's long journey home (February 5,2016),该标题中rush和crush词尾/∫/的重复构成一个辅韵,在读音上让读者产生一种急促和紧张感。
二、词汇修辞方法
1.暗喻(Metaphor)暗喻是用另一事物比喻所要说明的事物,但不用“like, as”等喻词。Big cats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Protecting Asia's elusive snow leopards(January 26, 2016)将雪豹比喻成体型较大的猫,产生幽默效果。
2.借代(metonymy)借代用著名的人名、地名、建筑物等专有名词来表示一些约定俗成和为人熟知的事物,如pentagon(美国国防部),Hollywood(美国电影业),Wall Street(美国金融界)、big apple(纽约市)、city of Angel(洛杉矶)等。
3.典故和习语(allusion)。典故和习语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来源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名著、名言、艺术、文学、电影、音乐或是谚语。新闻标题中的典故让人体会到英美文化妙不可言的魅力。
如Afghanistan's Romeo and Juliet, defying religion and culture for love (February 3, 2016)引用莎士比亚经典名著《朱丽叶与罗密欧》来喻指新闻中这对私奔的阿富汗恋人。
再如A text a day to keep the doctor away? (Funerary 5,2016)这个标题改编于家喻户晓的英语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Bonnie and Clyde” shootout in Florida: Male suspect dead, partner wounded(February 5, 2016)该标题引用美国电影《雌雄大盗》,暗示新闻在逃犯是一对情侣的身份。
4.双关(Pun)“双关是指一个词在句子里有双重或多重的含义,可作不同的解释,以造成滑稽、幽默的效果,因此它们被广泛运用在新闻标题里。”(李红霞,2005:44)如The one-way ticket to ISIS central(January 29, 2016)标题中“只进不出”的“单程票”来在ISIS恐怖分子控制下,人们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的生活悲剧。
三、句法修辞方法
1.对比(Antithesis)对比把意思相反的词语放在平行对称的结构中来达到形式的对照美。如Modern-day musicians, old-time feel (January 27, 2016)
punxsutawney phil:Friend or Foe (Feb 01, 2016)
2.疑问句(interrogative sentence)新闻标题使用疑问句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发读者思考答案,如果读者不能很快想出答案,他们就会点击新闻内容并仔细阅读。Why is Gilead charging VA $40,000 for drug?(January 27, 2016)
四、结语
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纸,网络电视新闻传媒能够更好更快地报道高速变化的全球动态,网络传媒(如CNN)加快了新闻更新的速度,包含庞大的信息量。简洁的新闻标题决定着读者是否点击查看新闻内容,因此标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语新闻标题中恰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段能为标题锦上添花,吸引读者注意力。
参考文献:
[1]CNN国际频道英文官网.
[2]李红霞.英语新闻标题修辞赏析与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5,(2).
[3]许晓萍.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特点—以《纽约时报》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英语常见修辞手法例析 篇7
一、比喻
比喻是指不把要说的事物真实地说出来, 而用另外的与它们相似的事物来表现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是使语言精练、形象、生动。从表现形式看, 可分为明喻、隐喻、转喻等修辞格。
1.明喻 (Simile) 。为了鲜明、形象地刻画某一事物, 人们常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加以对比, 用另一种事物比仿要说的事物, 这种对比在修辞上叫明喻。
明喻的特点: (1) 大都用as, like等比较手段。 (2) 它包括两个相关成分———本体 (Primary term) 和喻体 (Secondary term) 。 (3) 两物在性质上十分不同, 但在某一方面相似。
一般来说, 同类事物的比较不构成修辞格, 只有不同类的事物相比拟, 才引起联想, 构成修辞方式。例如:如果我们把camel比作ship, 把camel称作the ship of the desert (沙漠之舟) , 那就是修辞方式了。
2. 隐喻 (Metaphor) 。指根据两个事物之间的某种共同的特征 , 把一个事物的名称用在另一个事物身上, 说话人不直接点明, 而要靠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比喻。
隐喻的特点: (1) 隐喻的比较关系通常是隐蔽的。比如:He is a mule.He is stubborn. (他是头骡子, 他很倔强。) 句中的is a mule就是一个隐喻了。它不说like (像) , 而是直接用mule来称谓he。 (2) 隐喻简练, 比较含蓄, 表现力更强。
总的说来, 隐喻比明喻简练, 比较含蓄, 更有余味, 因而表现力比明喻更强, 使用得也更多。
3. 转喻 (Metonymy) 。指以联想的方式表达所说事物与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 说及一物必然使人联想到另一物的修辞手法。
转喻不同于隐喻, 转喻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拟, 而隐喻则是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拟。
转喻中也包含本体和喻体, 两者之间是一种借代关系。如:She was a girl who excited the emotions, but I was not the one to let my heart rule my head. heart与head为喻体, 本体为emotions。因此, 转喻有具体、形象、含蓄和幽默等特点。
二、拟人 (Personification)
指把没有生命的事物比拟作有生命的东西, 赋予它们人的特性、思想和活动的修辞方式。拟人在童话、神话、诗歌、寓言和散文中用得较多。
拟人的特点: (1) 易于深刻地描写事物, 充分抒发感情。 (2) 易于给读者或听众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 (1) 把自然现象或物拟人化。 (2) 把机器和用具拟人化。 (3) 把动物拟人化。 (4) 把抽象的事物或概念拟人化。
拟人与比喻在某些情形下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 比喻意在“以此喻彼”, 拟人意在“以此拟彼”。不过, 拟人只限于以物拟人。
三、夸张 (Hyperbole)
用主观的眼光去渲染、铺饰客观事物, 故意言过其实的表现法, 叫做夸张。修辞上的夸张不同于说假话, 夸张只是为了加强语言的力量。夸张的性质重在表达感情深切的情意, 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述。
夸张的方式: (1) 用数字夸张。如You write ten times better than any man in the congress. 此句中ten times better意在夸大, 强调写得好。 (2) 用形容词的最高级进行夸张。如The camels are the largest and finest he has ever seen, and in superb condition.用“最大、最好”描写骆驼。 (3) 利用名词和动词夸张。如Her beauty made the bright world dim, and everything be - side seemed like the fleeting image of a shade. 这个句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她的漂亮。
夸张不仅用于文学作品中, 而且也常用于日常生活中。如:I would give the world to see you. (我十分想见到你) I was scared to death. (我吓死了)
夸张与比喻、拟人等有密切的关系, 它往往是通过比喻或拟人的方法来进行的。
浅析网络语言的修辞手法 篇8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段。比喻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网络中一般使用借喻,网络中有许多表示“人”的词语都属于这一类。比如说,“青蛙”指相貌很丑的男士;“恐龙”指容貌不佳的女生;“菜鸟”指“计算机初学者”;“沙发”是楼主发帖后第一个跟帖的网友的专称,而第二个跟帖的网友被称为“板凳”,因为楼主发帖相当于新盖的房子,第一个跟帖的网友是第一个来新房子里作客的人,也就是先来占座,当然要坐最好的沙发了,后来的只能坐板凳了。
二、比拟
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比拟在思想上具有跳跃性,促使读者主动想象,捕捉其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深意。诸多形形色色的网名中就有不少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如网名“机器猫”,自比为机器猫,隐含着机灵、有办法、童趣;网名“涟漪”,自比为水中的波纹,取的是像湖水一样清澈,像水波一样悠远的意象。
三、借代
不直说某人或某物的名称,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去代替。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形成一种语言艺术上的换名,达到形象突出、艺术生动的效果。如,“美眉”指代貌美的年轻女性,此词既是借代又是谐音。“小强”指代“蟑螂”,通过蟑螂具有顽强生命力这一特性来借代客体“蟑螂”。“米”可以说是“没有”的连读,也可以用于“米国”(指美国),还可以借代“钱”,没有钱有时会写成没有米。“隔壁”本指与处所相邻的地方,网络中代指“相邻的论坛或聊天室”或是“论坛中的另外一个主题”。
四、谐音双关
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
1. 汉语普通话的谐音双关
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斑竹”指“版主”,“大虾”谐音“大侠”指网络技术高超的人。
2. 汉语方言的谐音双关
这里的方言尤以粤、闽、港、奥、台等发达地区主,粤语中,“稀饭”与“喜欢”发音相似。闽南话中,“虾米”与“什么”、“偶”与“我”发音相似。所以网友们用“稀饭”、“虾米”、“偶”关照“喜欢”、“什么”、“我”的含义。
3. 外语的谐音双关
“爱老虎油”指“I l o v e y o u”,“瘟都死”指“Windows”。
4. 数字的谐音双关
“9494”表“就是就是”,“1799”表一起走走,“1798”表“一起走吧”,“520”表“我爱你”。
5. 连读的谐音双关
“表”指“不要”,“酱紫”指“这样子”,所以“表酱紫”指“不要这样子”。
五、仿拟
仿拟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或句子中的某些要素,从而仿造出新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可以用某种族群来归类。
典型的有“X客”族,早在唐代,白居易的诗歌中就有“临邛道士鸿都客”的说法,可知以“客”为词缀的用法由来已久,网络上的“X客”族也是日益庞大,吸纳了诸如“播客”、“饕客”、“试客”、“赞客”、“骂客”、“勃客”、“掘客”、“晒客”、“彩客”等。
与“X客”族相似的还有“晒X”族和“XX门”族,如“晒手表”、“晒夏装”、“晒皮鞋”、“晒名车”、“晒玩具”、“晒才华”;“艳照门”、“伊朗门”、“虐俘门”等等。
此外,还有仿造句子或短语结构的,“很X很XX”结构最早源于广告语“很好很强大”,随后立刻又衍生出了“很傻很天真”、“很黄很暴力”等。
六、婉曲
有意不直接说明或是不方便说明某事物,通过省略、谐音、拆分等手段来表达的网络语言。网际交流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自由与宣泄,有些话不方便直接说,但网友们又需要表达这个意思,此时网友们往往借助于婉曲来如愿以偿。
1. 谐音婉曲,如“草泥马”、“马拉戈壁”。
2. 省略婉曲,如“TMD”、“YY”。
3. 拆分婉曲,“弓虽”指“强”,“告非”指“靠”。
当然网络中存在不少低俗之风,类似于上面变相骂人的话还有不少,相信使用这些网语的人也只是少数,笔者只是说明婉曲也是网络语言中存在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法。
七、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段,有时也叫对照。这种修辞手法常常用于四音节的网络词汇,通常这些网络词汇还是某些事件的语言构式,比如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听见可爱的小姑娘林妙可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过后不久网友曝出那动听的歌声并非出自林妙可,而是歌喉美丽相貌不如林出众的另一个杨小朋友的,林妙可小朋友只是站在台上对口型,于是网友通过对比的手法创造了“林貌杨音”这个新成语,借以讽刺那些违背道德、以假乱真的行为。
类似的网络语言还有“范跑郭跳”,典出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节目,范美忠就自己“先跑事件”与节目嘉宾郭松民展开辩论,期间郭松民用“无耻”、“畜牲”、“杂种”之类的字眼对范美忠进行了辱骂,情绪异常激动,中途甚至一度愤怒离场。结果,郭松民被人们视为道德伪卫士,受到普遍嘲弄,“范跑郭跳”意喻一丘之貉,五十步笑百步。
八、杂糅
杂糅本来是一种语病,即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混杂在一个表达式中,造成结构混乱、语义纠缠,不过,在网络语言中,网友们为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往往有意将各种不同的元素混杂在一起。
1. 数字与外语杂糅,“3Q”指“Thank you”。
2. 汉字与外语杂糅,“I服了U”指“我服了你”。
九、缩略
缩略指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简略的词语。互联网是个高度口语化的虚拟空间,以键盘为输入工具,方便、快捷是网友们的共同追求,缩略词既输入简便,又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所以深受大家的青睐。
1. 外语单词缩略,“BF”指“男朋友”,“GE”指“女朋友”。
2. 汉语拼音缩略,“LZ”指“楼主”,“JJYY”指“唧唧歪歪”。
3. 汉语词汇省略,“蛋白质”指“笨蛋白痴神经质”。
十、叠音
这种修辞手法很大程度上受港台腔的影响,诸如“苹果好好吃”之类的童语童言最早都是从港台流传过来的。这些网络叠音词语往往不为规范化的汉语所容,但迅速为年轻的网民们传播。如“东东”指“东西”、“笨笨”指“小笨蛋”、“亲亲”指“亲爱的”、“漂漂”指“漂亮”等。
十一、摹状
摹状本指用一定的词语如实地描绘出事物的形态或情状,但在网络中,网友们创造性的运用符号、字母、表情、数字等多种元素,形象生动的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有效地弥补了文字表达的不足之处。
1.事物情状的描摹, “:-) ”表示笑脸, “^-^”表示快乐, “囧”表示窘迫。
2.符号的描摹, 如“那个星期天, 我妈妈带我去逛200, 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也在200玩, ”这里的“200”指英文单词“ZOO”, 因两个符号形式上相近, 网友们就用“200”表示“ZOO”。
3.声音的描摹, “555”表呜呜, 描摹哭声, “ZZZZ……”表示瞌睡。
十二、反语
反语也叫“反话”, 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与网民们戏谑的心理有关。
1.正话反说, “白骨精”指“白领骨干精英”, “白骨精”出自《西游记》, 具有阴险狡诈的意思, 而网民们贬义褒用。
2.反话正说, “偶像”本指受他人崇拜的对象, 但在网络语言中却指“令人呕吐的对象”。
结语
网络语言中所存在的修辞现象还有不少, 本文只是简要的介绍了其中常见的一部分。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上文对于各种修辞现象都做了分类, 但并不表示一种修辞现象中只存在一种修辞手法, 如“I服了U”中包含着杂糅与借代, “白骨精”中包含着反语和省略。
摘要: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创新、求异、形象、经济、幽默一直都是网络语言的特点, 因此在网络语言的创造中也发展出了有别于传统的修辞手法, 如摹状。网络语言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谐音双关、缩略、叠音、婉曲、仿造、摹状、对比、反语、杂糅等。
关键词:网络语言,修辞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2].刘晓梅.网络语言与双关[J].语言应用研究.2006年6月.
写作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篇9
一.比喻
一个生动、新颖、贴切的比喻, 会立即使句子增色, 产生激活语言的效果。
如:请看, 这座飞跨的大桥, 如一架巨大古琴搁在南北龟蛇两山之上。桥上车如流星, 犹似一曲现代的美妙音乐在蓝天下奏鸣;一边撑起了高耸的黄鹤楼, 一边牵来了秀丽的晴川阁, 既接古琴台, 又挽莲花湖, 山光水色, 高厦峻楼, 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李德复:《澳门小姐碰到个武汉伢》) 。这里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眼前的景物与周边的景物连成一片;将实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与虚 (大桥的功用与相关的历史传说) 融为一体, 字里行间充满诗情画意, 让我们在惊叹三镇巨变的同时, 也品味到了楚文化的丰富底蕴。
二.拟人
是能够把事物写活的一种修辞格, 作文时运用得当, 常常起到醒人耳目、感染心情的作用。
如“女人坐在小院中, 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跳跃着”。这里把物当作人写, 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又如“雨伞, 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 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 却湿透你自己”。它是以雨伞为抒情物, 通过拟人化方法, 以第二人称用三个分句叙述雨伞的行为, 赞扬了雨伞的献身精神。
这种修辞手法, 具有思想的跳跃性, 能使读者展开想像的翅膀, 捕捉它的意境, 体味它的深意。正确地运用此种修辞方法, 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 从而引起共鸣。
三.排比
好的排比不仅能增强语势, 产生气贯长虹般的气韵, 还能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描述同一事物, 使事物的特点得以全面深刻地展现, 还能使语言产生华美丰茂的“文采效应”。
在我的学生陈维的习作《自信的感觉》中有这样关于自信的描述:自信, 是春天里第一颗幼嫩的小草, 生机勃勃;自信, 是夏天里第一场急骤的暴雨, 刻骨铭心;自信, 是秋季里第一捧金黄的稻谷, 灿烂夺目;自信, 冬季里第一片洁白的雪花, 晶莹剔透。这一段小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使得字里行间充满诗情画意。
又如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的片段:他们是通达之人, 面对明主或昏君, 他们或入仕为官, 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 该退时则退。于是面对乱世, 他们或垂钓于濮水, 或放歌于邺下, 或采菊于东篱, 或幽居于山林。他们行吟高歌, 他们倚风长啸, 心如澄澈秋水。表达能力强的考生在写作中, 最好侧重排比, 兼容对偶、比喻、拟人、引用等其他修辞方法, 从而获得充沛畅达的气势。“排比”要讲究对事物、景观的“立体透视”, 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认知和剖析, 避免单调重复。
四.移用
移用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 把本来用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法。
如“拧成细绳又长又匀, 一头系住了黎明, 一头系起黄昏” (赵彦龙《奶奶的小拧车》) 。小作者巧妙地将写实的“系”与虚义的“黎明”、“黄昏”相连, 增强了语言的活力, 丰富了语言的意蕴, 我们从中不仅读到了奶奶夜以继日地拧绳的艰辛, 也读到了孙子对奶奶的真挚感情。
五.双关
双关是利用汉语同音字的特点来说话, 以产生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语音上一箭双雕的效果。从幽默技巧上来看, 它常常通过联类引用来实现。清朝康熙年间, 福建泉州城外有个“风月庵”, 庵内有个年轻貌美的小尼姑, 与一位姓孙的公子相爱了, 于是想还俗嫁他为妻。小尼姑斗胆向州衙递了一则呈状, 州太爷接状, 善心大发, 欣然批道:“准、准、准, 准你嫁夫居。去禅心, 超梵心, 脱袈裟, 换罗裙, 免得僧 (孙) 敲月下门”。这则批文联类双关, 运笔灵动精巧, 成为送给那对小夫妻的一则永久性的可爱幽默。
汪芙蓉, 湖北省仙桃市西流河第二中学教师。
摘要:修辞手法的运用, 是对语言的再加工, 是为了美化语言, 使语言熠熠生辉。在作文中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本文重点分析了比喻、拟人、排比、移用、双关五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形象例说 篇10
——谈比喻
比喻, 修辞家族中的骄子, 修辞园林中的奇葩。它源远流长, 诗经六义, 比列其一;《离骚》之文, 依诗取兴, 引类譬喻。它种类繁多, 除常见的明喻、暗喻、借喻外, 还有引喻、倒喻、反喻、较喻、修饰喻、同位喻等十多种。它作用强大:用来写人, 人便栩栩如生;用来状物, 物便形象生动;用来说理, 理能深入浅出;用来言情, 情便缘象而生。总之, 它能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化冗长为简洁。
秦观名句“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就乃喻中精品。其一, 它把原来渺不相涉的“飞花”和“梦”、“丝雨”和“愁”连在一起, 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 空灵缥缈, 妙不可言。其二, 它一反常态, 不用具象喻抽象。而用抽象喻具象;他不说梦似飞花, 愁如丝雨, 而说飞花似梦, 丝雨如愁, 令人驰骋想象, 回味无穷。难怪此句被梁启超称之为词中“奇语”。
比喻之花开在了李白的目中, 他便看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奇观;
比喻之花开在白居易的耳畔, 他便听到了“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仙乐;
比喻之花开在了东坡居士的手下, 他便写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
比喻之花开在了南唐后主的心中, 他便吟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唱。
……
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愿君多采撷比喻之花, 它必将芬芳你的文字, 灿烂你的华章。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
———谈比拟
在修辞的大花园里, 盛开着一对著名的姊妹花———拟人和拟物。月亮在微笑, 星星在眨眼;小溪唱着欢歌, 大河奏着军乐;花儿沉浸在热恋之中, 人的梦长出了翅膀。比拟犹如一个神奇的使者将大地万物巧妙地联系起来, 可以让静物变得灵动, 让呆板变得活泼, 让无性格变得有性格, 让无形抽象变成生动形象。
比拟需要人有奇特的想象, 有丰富的情感。让我们走进唐风宋雨, 去体会一下比拟的魅力。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杜甫看到破碎的山河, 分明感到花儿也溅泪, 鸟儿也心惊。花鸟尚且如此, 何况诗人?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听到幽怨的笛声, 分明感到羌笛在埋怨春天的使者杨柳, 你为何不快点到来, 来染绿这玉门关外孤城荒山。笛儿都在忧怨, 玉门关外的荒凉略见一斑。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沉浸在月下的花影中, 花枝多像一个妙龄少女在弄影自怜。如此凄美, 词人焉能不爱?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东坡在担忧, 夜深了, 只怕花也睡去了吧, 便手持高高的蜡烛, 照着海棠, 想把它从梦中唤醒, 陪着诗人共度美妙的夜晚。一片惜花、爱花之情跃然纸上。
朋友, 读书时, 请留意比拟之花, 让她在你的心中散发芳香;写作时, 请携起比拟之手, 让她在你的文中翩然起舞!
浅析电影《十月围城》的修辞手法 篇11
一、长镜
电影艺术中的长镜头概念其实是一个并未严格界定的概念。对电影艺术而言,“长镜头具有美学意义,因为它在不同程度上的运用影响着(影片的)流畅、氛围和拍摄重点。”[1]
影片中沈重阳追着载有自己女儿的黄包车奔跑的段落,就非常好的运用了长镜。影片中沈重阳跟着车子一路奔跑,在跟移镜头下,影片将多个不同机位的摄影机所拍摄的画面和剪辑在一起,构成了流动且富有意蕴的画面。在这个长镜头里,除了跟移镜头外,影片还将奔跑中的人物两处面部特写镜头进行了升格处理,重点刻画了人物的面部表情。沈重阳跟着车子一路奔跑,眼里的神情错综复杂,有得知自己有一个女儿的惊诧和喜悦,也有对往昔的追悔和对当下的无奈。黄包车停下来以后,沈重阳只是眼巴巴的望着女儿却做不得声,当音乐再一次达到高潮,黄包车离去了,而沈重阳在画面里也越来越远,越来越小。长镜头段落首尾呼应,开始时沈重阳追赶黄包车和结束是黄包车的离去形成了一个颇有趣味的画面构图。这种饱含情怀的长镜辞格的运用,使得摄影机对沈重阳这个人物的“持续关照”显得非同一般。从叙事意义上,这个长镜头不仅合理的解释了一个烂赌成性只要别人给钱什么都可以做的赌棍为什么会在关键时刻改变立场加入保护孙文的行列,而且,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充分展示了人物惊诧、喜悦、追悔、无奈的种种错综复杂的情感转变、同时也为影片后半段这个普通男人深沉的父爱和牺牲做出了铺垫。
二、特写
所谓特写指的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电影画面。”[2]当影片中的“特写”镜头以一种特定的目光聚焦和注目于人或物的细部而刻意加以审视时,“特写”实际上是作为一种修辞格而发挥作用的,从而具有了特定的修辞功能。作为辞格运用的特写必须满足两个要求,首先是“打破了原本的叙事链条,而呈现出一种刻意的关注的目光。其次是在呈现形态(时间和空间)上有明显的超长性、奇特化的观赏效果。”[3]一如米特里所说“特写镜头中的物象除了是概念和情感的瞬间符号之外,它还必然使人注意到它的感染力和与众不同之处。它能够唤起一种只有注视它的目光才能感觉到和体察到的情感性。”[4]下面我们选取几个典型意义的“特写”辞格做出分析。
影片中背负叛军罪名的将军方天所带领的戏班惨遭杀害后,金利源的老板李玉堂来寻找自己的好友李少白,却意外的发现了李少白遗失的钢笔,随后影片出现了钢笔的特写镜头,初看上去只是镜头对具体物象的刻画,可是当结合影片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并不是简单的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而是有其深刻的暗示和喻义在里面的。是什么让这个不愿牵扯进革命的商人到最后反而变成了指挥行动的关键人物?除了一颗爱国的心,最大的催化剂便是这支钢笔。好友李少白凶多吉少白生死未卜,李玉堂悲愤难当,在好友的书桌前读着还没来得及给自己的信件,握在手中的钢笔一刻也没有放下过。日报社因为宣扬孙先生来港的消息遭到查封,悲痛和愤怒之下,李玉堂站在报社里手里拿着挚友的钢笔,激动地复述着陈少白在信件里对他说过的那些话,这个时候,“钢笔”的特写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特写了,而是承载了李少白的遗愿和一份厚重的责任的修辞功能。
特写是影像中最为常见的“辞格”修辞方式,它最能够贯彻“文本”的思想意图和潜在的情感指向。在孙文母亲的房间里,看着因为紧张和恐慌而不住颤抖的李重光,孙母紧紧的握住了他的手,这个特写镜头在影片里出现了两次。屋外腥风血雨,屋内孙母始终镇定自若,端坐不动。爱子在腥风血雨中奔走,每分钟都有性命之忧,这一别又不知何时能再见,慈母方寸间必是忧心如焚、愁肠百结,但她脸上一丝一毫也未表现出来,却只是用母亲的手掌,像握住自家孩子一般,握住了浑身颤抖的重光的双手,多么温柔而坚定的力量。从这一特写的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正是有这样雍容大义的母亲,才会教出这样勇敢有作为的领袖,才会有这许多仁人志士为其抛头颅洒热血。这看似不起眼的特写镜头“修辞”,实在是包含着精心构筑的“意义”之节点。
同样,影片中多次呈现了时钟的大特写,有孙母房间墙上的挂钟,有李玉堂手里的怀表,有桌上摆放的时钟,一切都在诉说着时间的紧迫和局势的恐慌。保护工作争分夺秒,面对屋外的残忍杀戮,革命者备受煎熬,不仅要强忍住内心的恐慌,而且还要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保护孙文。这一特写辞格不仅体现出了时间的紧迫而且还隐含了知识分子的恐慌和对新中国的希望。因此,影片中穿插的众多时钟的特写镜头所蕴含的“时间”层面上的“隐喻性”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三、递进
所谓“递进”辞格,指的是“以多个镜头的连续呈现或交叉组合方式,并常常以逐步加速的节奏,来强化某种特定的情绪或意念的修辞手法。”[5]
影片中李重光乘坐的黄包车在阶梯上滑落的段落成功地运用了“递进”辞格。这个段落与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段落颇有些神似。黄包车倒退着快速下滑,全景是无依无靠的黄包车一级一级下滑,像极了“敖德萨阶梯”里的婴儿车,镜头在阎孝国,李少白和李重光之间不断切换,阎孝国追着车子兴奋的往前跑,李少白极力阻止却力不从心,黄包车里的李重光一脸密汗惊恐无法隐藏,颠簸中手枪滑落在地,最后车子撞向石柱,侧翻在地,此时的镜头对准李重光也似轰然翻身,一切都已劫数难逃。从无法控制车子速度面临死亡的害怕和惊恐,到最后想到孙先生已经安全离开后的欣慰和释然,在这个段落里,李重光的心理过程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后阎孝国追到翻倒的黄包车前,用竹竿一下、一下、又一下的插进车里,在影片的升格镜头里一切都寂静无声,只有屠杀的声音回响在观众耳边,诉说着李重光的死亡。镜头同样没有带到李重光,可是那一刻却让所有人感同身受,悲从中来。
现实空间中短短十几秒的车子下滑镜头被剪辑成了长达近三分钟的镜头分割组合段落,使时间进程在这里成为一种绵延,从而使这场追杀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性效果。这个“递进”的修辞段落通过时间上的交叉重复,空间上的分割组合、升格镜头的运用和叙事节奏上的逐步加快,成功地达到了强化意念的张力,使观众强烈地感受到了影片传达出的悲剧力量,把影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阎孝国的疯狂残忍,李少白的奋力挽救,李重光面临死亡的恐慌和释然,在这个段落里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四、变格
“变格”修辞指的是那种“通过电影摄影(包括洗印、放映等)技术的尺度与正常规格的变化和操纵,造成影像呈现形态上的特殊变化与特殊效果的辞格运用。”[6]“变格”修辞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这里就影片中所运用到的慢动作镜头和定格做出分析。
仔细观看影片我们会发现,参与此次“保孙”行动的义士牺牲时影片大多都会用到“慢动作”镜头和定格手法。慢动作镜头是以“高速摄影”拍摄而以正常速度放映的“镜头画面”。影片中的“臭豆腐”王复明憨直善良,在保护行动中勇猛顽强,他高喊着“我叫王复明,我叫王复明……”而后大厦将倾将自己和敌人一起埋葬;这个段落里,影片多次运用升格镜头,王复明被敌人乱刀刺死的慢镜头让观众不忍目睹,其间所蕴含的悲情和不屈的心怀耐人咀嚼。与此类似,刘郁白的打斗段落中也多次运用了升格镜头,使整个打斗画面显得空灵而飘逸,别有一番行云流水的美感。孙家门外的台阶上,刘郁白长发飘飘,两手背负背后,从容冷静淡然无畏,可终究是寡不敌众。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斩断了阎孝国的长辫,阎孝国暴怒疯狂的砍杀刘郁白,此处的慢镜头甚至连血液飞溅的轨迹都清晰可见,更加渲染了一种触目惊心的悲壮之情。这两处慢镜头动作不仅使影片“全程追杀“的紧张节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让观众的视觉神经为下一轮的高潮到来做短暂的停歇,更重要的是这一“慢镜头”辞格饱含了编导对人物的精神和情怀的一种认同,也是人物壮烈牺牲的悲情氛围的一种营造,是一种主体意向与悲怆情怀的抒发。
“定格”修辞是对一种特定情绪、情感、氛围、意念的强调和张扬,具有触发思考的修辞效果。影片里,几乎每一个义士的牺牲都用到了定格画面,银幕上显现出他们的籍贯和生卒年。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为无名烈士做的碑铭。这些“定格”镜头的运用是颇富匠心的,不仅是对全片叙事主体的一种悲壮情怀的升华,还强化和体现了影片对每位义士的不屈精神的赞美和为革命牺牲的缅怀和纪念。这些定格镜头寄予了编导对这些义士的深切哀悼同时也给了观众无尽的思考空间。
五、偏重
所谓“偏重”辞格,指的是“影像辞格中那种具有明显的突出和强化某种修辞元素特征的修辞方式”。[7]“偏重”辞格是影像辞格中最松散、最自由的修辞手法。本文将从构图的偏重、色彩的强化、声音的突出和这三个方面对影片的偏重辞格进行解读。
首先,影片一开始,便展现了铁制楼梯的旋转画面,摄影机在楼梯底下仰视一级一级的梯阶,然后镜头慢慢旋转,只看得到一双双下楼梯的脚,影片将多个仰角旋转镜头剪辑在一起,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倾斜的不规则的状态,随后兴中会前会长杨衢云惨遭暗杀,影片开始的仰角旋转所拍摄的楼梯画面与学生们围绕着被暗杀的老师的惊慌画面叠印在一起,造成了不稳定的影像形态,隐喻这是一个不安动荡、混乱颠倒的时代,同时也为影片奠定了惶恐不安的情绪基调。通过运用镜头拍摄角度和镜头位置的特殊构图,强化了镜头画面的修辞性张力,从而有力地渲染了时局的紧张和动乱,也为接下来惊心动魄的搏杀拉开了序幕。
其次,影片在处理孙中山先生与13省代表密会的地下室时特意强化了窗子透过的光线 。影片一直是一种灰暗的色调,令人压抑,可是我们看到在孙先生踏进会议室的一刹那,万丈白光透过地下室的窗户投射进来,这是新中国的希望之光,预示着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新中国开启了一个光明的未来。影片唯一的暖色调是临战的前一天,阿四带着阿纯来到海边,温暖的阳光洒在他们的脸上美好而温馨,在我们赞叹那美好的时候,悲剧已经开始了。影片特意强化的色彩为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做出了最好的反衬和烘托。
最后,具有修辞色彩的声音的偏重在影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孙老夫人的房间里,李少白等人焦灼而恐慌,刘郁白被砍杀的声音回荡在房间里,镜头并没有直接展示刘郁白,而是在孙老夫人的房间里突出他的嘶喊声和刀器碰撞的声音。这些声音在李少白等人听来异常悲戚,这种对“声音有意的偏重”,引导观众在自己的想象中构造画面外的场景,从而把观众“看”的注意力转换成了“听”的注意力,而“听”却更加渲染了死亡的残忍和悲壮。
还有一种特殊的强调声音的修辞手法,是运用一种“无声”的“寂静”来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特殊效果。“臭豆腐”、阿四、刘郁白、沈重阳、李重光在“保孙”行动中壮烈牺牲的瞬间,整个影像忽然寂然无声。正是在这种“寂静”中,我们体会到了编导对这些义士为革命牺牲的讴歌和赞美,那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脉中的情怀的升华,一种顽强不屈精神的诗意观照。
结语
不得不说,作为商业电影的《十月围城》是十分成功的。影片结束时也许观众会质疑,为保护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牺牲掉这么多人是否值得?值不值得已经不能用价值去衡量了,我们只能说作为一部商业片,《十月围城》不可能深入探讨革命与牺牲的问题,片中的牺牲单纯、光明,令人震撼、感动,观众从中得到了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这样就足够了。也许有人会质疑《十月围城》的叙述模式十分老套,可是如何在老套的故事里讲出新意,这不正是电影工作者所追求的吗?
影片中编导的思想和意图通过修辞格的精心运用传达出来,使其成为了有效的“言说”和“话语”建构,从而让影片中的人物群像真实可信,血肉饱满,过目不忘,即便是在这样一个虚构的历史故事中。另一方面,影像修辞的巧妙运用还让影片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诗意和悲壮情怀,给观众带来了不俗的审美感受。这种把电影作为能够产生“价值”(包括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产品”认真看待的观念,以及对影片质量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对电影市场的准确定位和把握是非常值得当代电影工作者所借鉴和参考的。从电影实践出发,要求电影修辞、影像“话语”,在关注电影市场的基础上追求艺术创新,也是完全必要的。最后,期待华语电影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
[1]Frank E. Beaver:Dictionary of Film Terms.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3.pp186-187.
[2][3][5][6][7]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96页,103页,129页,143页.
专题7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篇12
《考试大纲》对修辞考查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同时规定了“常见”的范围为9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其设题方式主要是主观题,常与语言运用中的仿写、扩展语句等考点放在一起考查。现代文阅读中涉及的考查修辞手法的题目,则以鉴赏评价为主。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诸多考点中的一个小考点,赋分不多,却几乎是每考必见。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全面备考,吃透考点,力争不失分。
1.夯实基础,吃透概念。对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要吃透,如比喻,应准确掌握其基本结构形式、基本类别,同时也要学会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如比喻与比拟的区别、三种比喻的比较等,同时还应该掌握比喻常见的表达效果(常在现代文阅读中考查)。
2.善于观察,勤于动手。首先,注意观察、积累那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优美、精彩的句子,领悟其神韵,汲取其精华,化为自己的语言素养,为自己写出优美的句子做好准备。其次,勤奋练习,从单个句子的模仿、练笔到作文中有意识地运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最后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3.潜心琢磨,积极备考。首先,搜集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找到其中考查修辞手法这一考点的题目,放在一起进行分类比较,切实了解、掌握常见的考查方式和常见的题型。其次,要深入钻研每一类题型,潜心思考,把握答题思路、规律,熟记于心,而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典型例题解析】
1.(2015年江苏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识,难度相对较低。命题者把它与诗句结合起来命题,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与综合性。A项出自黄庶的《探春》。这两句诗是说“东风”拿起“刀尺”,裁剪出“万叶千花”,采用拟人修辞,将“东风”人格化。C项出自宋代词人秦观的《春日五首》(其一),这两句虽是写花,却赋予物以人情,经雨的“芍药”和“蔷薇”,好似两个娇弱的女郎,一个饱含泪水,一个醉卧晓枝,亦采用拟人修辞,将“芍药”“蔷薇”人格化。D项出自宋代诗人刘攽的《新晴》,诗人把“南风”写成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南风”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成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将“南风”人格化,是典型的拟人手法。B项出自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环境的宁静。这两句是对仗工整的诗句,没有使用拟人修辞。
【参考答案】B
2.(2015年安徽卷)某校拟开展以“自然·青春·团队”为主题的郊游活动,全校同学将以班级为单位参与。请撰写本班活动标语。要求:紧扣主题,语言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中有三个关键词,“自然”“青春”“团队”。所拟标语应符合特定主题的郊游活动这一语境,并“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对这一题型,我们在作答时应该做到“一个用心、两个关注”。“一个用心”是指用心阅读题干,全面提取答题要求。看到题时,应对题目逐字阅读,把涉及的考点一一提取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信息。“两个关注”,一是关注所写句子形式方面的要求,明白自己所要书写的句子在外在形式结构上的特点,二是关注内容上的要求,清楚应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参考答案】示例一:郊游放飞青春梦合作凝聚团队魂
示例二:让我们在自然中放飞青春的梦想
示例三:拥抱自然花样青春热情相拥
【常见题型撷英】
1.(201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碌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 年湖南卷)下面对语段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A.比喻排比B.对偶比喻
C.排比夸张D.夸张对偶
3.(2015年四川卷)创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请拟写一则宣传语,倡导同学们升入大学后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培养创业、创新能力。要求:1紧扣宣传目的;3运用比喻手法;3不超过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4年重庆卷)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4年江苏卷)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6.(2014年四川卷)请紧扣下面画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个字。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3年重庆卷)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景物,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乐得咧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3年北京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新题演练】
1.对下列诗句中所使用修辞手法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月照花林皆似霰(比喻)
B.可怜楼上月徘徊(比拟)
C.五花连钱旋作冰(夸张)
D.辞根散作九秋蓬(比拟)
2.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老师时时陪伴在我们身边。沐浴着深深师恩的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老师说。请你拟一副对联唱出心中最美的对老师的赞歌。除对偶外,另外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一支粉笔,积淀千秋智慧;三尺讲台,寄托万世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一副赞颂诸葛亮的对联,其中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一生唯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授;
下联:八阵名成,两川福被,十倍荷褒荣,三分功定属元勋,所合精锐四方。
下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寒假正是读书的好时光,下面是一段关于“阅读”的文字,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要求:与画横线的句子句式相同;符合上下文的特定语境。
珍惜阅读,阅读便如一首歌,歌到情处泪双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珍惜阅读,阅读便如一杯酒,酒将醉时笑语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备受关注,而每次的颁奖词都广为传颂。它们与那些杰出人物一样感动了公众,感动了中国。请你为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写一段推荐词或颁奖词。要求:突出作家或作品的特点;有一定的文采,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博喻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抒情更强烈,使议论更充分。请在 “人生”“爱心”“心灵”中选择一个词作为陈述对象,写一组博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这段话中,画线的句子表达得不够准确,也不生动。请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把它改写得既准确又生动。
群山苍翠,江水澄碧,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深情地注视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注视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仿照画线句的形式,再续写两个句子,使整个语段形成一组排比句。
青春是旺盛的小草,用它蓬勃的生机昭示明媚的春天;青春是晶莹的露珠,用它剔透的纯净昭示人生真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一副有关劝学的对联,语序被打乱了,请你将其还原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五更鸡/若有恒/十日寒/最无益/莫过一日曝/何必三更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常见题型撷英】
1.示例: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符合试题要求,其他答案亦可)
2.A
【解析】“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分别将“梦想”比作“源泉”和“太阳”,运用的是比喻修辞。“面对…… 面对…… 面对……”运用的是排比修辞。
3.示例:创新是青春的火炬,创新是创业的翅膀,用创业点燃创新梦想,用创新放飞人生希望。
4.示例:就像下棋一样,如果一个棋子走错了,整盘棋都可能会输掉;人生这盘棋每一步都要走好。
5.A
【解析】依据对仗的原则,“墙头”对“水面”,“雨”对“风”,“垂”对“聚”,“草”对“花”。
6.示例一:《论语》中既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事准则,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谆谆告诫,还有“和无寡,安无倾”的社会理想。这部儒家经典蕴含了仁爱和谐的尚和精神。
示例二:诸侯割据,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生灵涂炭渴盼休养生息,社会动荡期望和平安宁,战乱频仍祈求国家大治,宏伟的三国长卷蕴含了人们对天下归一的追求。
7.示例一:头上的那朵白云,可能是受了微风的吸引,着急得伸长了腿,奔跑在无垠的蓝天上。眼前的那株小草,可能是得了大树的教诲,听得拍起了手,微笑在广阔的原野上。
示例二:房前的那片翠竹,可能是受到了春雨的爱抚,高兴得伸展枝叶,摇曳在和煦的春风中。眼前的那只雏鹰,可能是受到了白云的鼓励,自信地展开双翅,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中。
8.A
【解析】A项的“飘”与 “花香”是可以搭配的动宾关系。B、C、D三项,动词与宾语之间本来不适合搭配,都运用了修辞学中“拈连”的修辞手法。“拈连”指甲、乙两个事物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又叫“顺拈”。本题考查“拈连”修辞,超出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常见的9 种修辞的范围,这也就提醒学生在备考时要注意扩充自己的知识积累。
【新题演练】
1.D
【解析】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示例一: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
示例二: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
3.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4.示例:珍惜阅读,阅读便是一首诗,诗言有尽意难尽珍惜阅读,阅读便像一杯茶,茶香满口情悠悠
5.示例:苏轼———你站在中国文坛的黄金马车上翘首远瞻,你立在宦海沉浮的风口浪尖上踯躅向前。你年少成名,初露锋芒,文惊四座,中年坎坷,远谪异地,可正是在你官途暗淡之际,却真正唤醒了你人生璀璨的群星。面对灰暗肃杀的寒冬,你从容的轻挥兰手,抽出了早春第一枝新绿。谪仙的挥毫洒脱与诗圣的铿锵有力,在天地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熔铸成你不屈的豁达魂灵。那夜空中熠熠闪光的银河是对你最佳的溢美之词,这大地上奔腾豪迈的长江是对你无上的礼赞之章。这一切的繁华与辛酸,都汇聚成为五千年一个词坛巨人的名字———苏轼。
6.示例一: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示例二: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示例三:人生就像一壶香茗,平淡而深刻;人生就像雨后的彩虹,短暂却绚丽夺目;人生就像交响曲,自成一体但不能独奏。
7.示例: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8.示例一:青春是潺潺的小溪,用它清澈的细流滋润人生的心田;青春是绵绵的春雨,用它晶莹的雨珠滋润人生的沃土。
示例二:青春是挥动的画笔,用它绚丽的色彩描绘美好的未来;青春是嘹亮的军号,用它破空的号声谱写人生的乐章。
9.上联:若有恒,何必三更灯,五更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