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练习题(精选8篇)
修辞手法练习题 篇1
修辞手法专项练习
一、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2、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3、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5、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6、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7、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8、牛群出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9、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10、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11、骆驼是沙漠之舟。()
12、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1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4、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5、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 么绚烂。()
16、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17、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18、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19、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20、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21、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22、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23、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24、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25、成千上万的笑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地方,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26、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27、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28、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小升初语文衔接之修辞手法的运用
回顾: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
()
B.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如果不落在肥土里,落在瓦砾堆里,它绝不会悲观,绝不会叹气。
()
C.小鸟像歌唱家一样在尽情歌唱。
()D.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小学主要学习了六种修辞手法;即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
要求:分辨清楚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能灵活地运用。1.比喻
(1)定义: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2)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的作用
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使事物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下列句中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请正确规划。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②目录学是打开一切科学宝库的钥匙。③浪花向上抛,开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④她不染一丝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⑤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⑥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拟人的作用
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启发读者想象。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 辞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夸张的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的某种情感,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4.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言气势,节奏感强;表达强烈的感情,加强表达效果。5.反问
只问不答。(反过来问提问的人)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 人》)反问的作用:
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6.设问 :自问自答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设问的作用
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问题 练习:
1.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B.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C.是谁把教室打扫得这样干净?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李浩。D.难道我可以不去吗?
2.指出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A.每天早晨起来,老黄牛就到河边去喝茶。
B.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C.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D.过尽千帆皆不是。3.把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在括号里,没有使用的则在括号里画“X”。
(1)人群在欢悦,小草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人们微笑。(2)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交融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3)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
(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5)他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是在表白自己。
(6)青青的溪水,照着蓝天的影子、照着彩霞的影子、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照着行人来往的影子。
4.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巴掌大的地方哪能踢球呢?
B.考场内静得出奇,就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能听清楚。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小草不怕狂风暴雨,不怕电闪雷击,不怕野火烧身。
5.太平洋保险公司打出了一条精彩的广告语:“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请你说说这句广告语好在何处。
6.依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两个对象,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还是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7.下列各项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我们要像雷锋同志那样乐于助人。B.胡须很打眼,好像墨写的隶体“一”字。C.我的鼻子一酸,像要哭出来。
D.我的家乡有许多特产,像板栗、甜柿、茯苓等,都驰名全国。
反复
为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反复的作用:
多次强调,给人深刻的印象;增强感染力。对偶
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的意思。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引用
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
引用的作用:为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助联想引起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的转移。通感的作用: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达,增强文采。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双关
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 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 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例如: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2)痰克宁,咳不容缓。
此外,汉语中的许多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例如:(3)老虎拉车——谁赶(敢)?(4)孔夫子搬家—— 净是书(输)。
(5)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双关的作用: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2、语义双关 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
例如:(1)他(指陈毅)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小学语文《吃墨水》)
(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顶针
也叫顶真、连珠。它是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方法。就好像我们经常玩儿的一种游戏 “成语接龙“一样,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建筑房屋,必须有强固的地基;地基不强固,就不能砌成坚硬的墙壁;墙壁不坚硬,怎能盖成漂亮的楼房呢? 顶针的作用
(1)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2)具体地说:议事说理类——准确、严谨、周密。抒情写意类——格调清新。状物叙事类——条理清晰。讳饰
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例如: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个就没有法儿了。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给他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尤氏道:“我也暗暗地叫人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且慢慢地办着罢。”(曹雪芹《红楼梦》)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 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中学课文中运用互文的古诗文句子是很多的。
如:(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打开我东阁和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
人们在墓的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种上松柏树和梧桐树。练习:
1.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喻为瀑布,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B.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活泼热闹呀!(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句子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突出了花的活力和可爱。)
C.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运用了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晰、活泼、灵动,写出了香气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D.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荷叶为荷遮蔽风雨,表现出母爱的博大无边。)2.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是()(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3)他的头脑就象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
A.(1)对偶、比喻
(2)引用、比喻
(3)比喻 B.(1)对偶、讽刺
(2)引用、夸张
(3)比喻 C.(1)夸张、比喻
(2)引用、比喻
(3)夸张 D.(1)对偶、夸张
(2)引用、比喻
(3)象征
3.2001年,他加入AC米兰队,主教练安切洛蒂独具慧眼,认为他的另类踢法正是意大利足坛的稀缺品种,决定对他委以重任。在实战中,他逐步成为球队的“大脑”,确立了领袖地位,为AC米兰摘取无数荣誉,并于2006年率领意大利队赢得了阔别24年的世界冠军。2012年6月,欧洲杯烽火重燃,意大利对抗世界霸主西班牙,又是他精准如导弹的传球,令意大利先拔头筹。赛后,西班牙媒体评价他为“绿茵场上的达·芬奇”。„„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的划线句。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皮尔洛传球精准无误的特点,表现了他因为敢于做自己,所以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做到了最好。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2)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3)听呀,这普彻的欢笑;看呀,这普彻的光明!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5.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沿着湿漉漉的林间小路,我一步一步走近诺日朗瀑布。仰观大瀑布,我真正领略到那惊天动地的气势。①云雾迷蒙的天上,裂开了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中汹涌而下,一落千丈,在山谷中激起飞扬的水花,发出震耳欲聋的回声。②站在这样的大瀑布前,人犹如漫天飘漾的水雾中的一颗微粒。③此刻,眼前的诺日朗瀑布群龙飞舞,舞出了一曲震撼天地的生命赞歌。④这雄浑博大、激情四溢的自然奇景,怎能不让人心灵为之震颤? A.第①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表现了诺日朗瀑布汹涌而下、惊天动地的气势。
B.第②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人的渺小,以此衬托诺日朗瀑布的浩大。
C.第③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如群龙飞舞的诺日朗瀑布令人震撼的壮美。
D.第④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诺日朗瀑布雄奇的景象给人带来的舒畅欢快之感。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试作简要分析。7.参照划线部分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要求:语意连贯,具体形象。
一位诗人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滴水珠里有浪花的影子,一个眼神里有思念的影子;
,;一块岩石里有群山的影子,一声细语里有关爱的影子。的确,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
8.选出一项填在下面横线上,组成一组排比句,最恰当的是()
如果生活是水,尊严就是流动; 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
如果生命是鹰。A.尊严就是勇敢
B.尊严就是羽毛 C.尊严就是盘旋
D.尊严就是分享 9.对修辞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今年收成不好,地里仅长了几颗粮食。(夸张)B.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反问)C.孩子们像盛开的花朵。(比喻)D.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8.请指出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A.他每一天每一分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夸张)
B.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拟人)
C.难道我比你差么?(设问)
D.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比喻)9.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1)眼前的山,已把夏天的翠裙换成了深秋茶绿色的晚服。修辞手法:
作用:
(2)井冈山的翠竹啊!„„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 冈山人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的风格吧!
修辞手法:
作用: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修辞手法:
作用:
10.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理解: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理解: 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先提出问题:什么是路?以引起读者对“什么是路”的注意与思考,再给出答案,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读起来酣畅淋漓。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理解: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土地的“肥沃”,表现了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
D.十六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
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月夜清冷的气氛,烘托出少年愁闷孤寂的情怀。
11.分析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春雨细密缠绵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草以人的动作行为,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可爱情太,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3)“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些烦人的聒聒!”(作者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秋风是没有颜色的,我们只能感觉到它的凉爽、舒服。作者此处对秋风贯以颜色,让我们从感觉、触觉延伸到视觉,并联想到蝉生命的终止。)
(4)“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儿呢?”(作者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人的生命与之相比可谓是占了太多的优势,引发人“该怎样 对待生命”的思索。)12.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A 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13.选出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A 夸张 设问
B 比喻 设问
C 夸张 反问
D 比喻 反问 1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③当而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④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A 明喻 设问 对比 对偶
B 对比 设问 对偶 明喻 C 对偶 设问 对比 明喻
D 对偶 对比 设问 明喻 15.指出下面句子使用的是哪一种夸张。A、扩大夸张 B、缩小夸张 C、超前夸张(1)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2)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3)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容得下几个班的同学活动呢?((4)看着这绿油油的麦苗,我就嗅出了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16.下边是一首七言律诗,括号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晶宫。A.半帆风雨宜织锦
B.千年筠竹老不死 C.半树佛花香易散
D.万里鱼龙争照影))
17.下列语句中运用的比喻,不妥的一句是()
A.他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大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传来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看见山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修辞手法练习题 篇2
一、反复强调感情,《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
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一开始就用诗一般的语言,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抓住了人们盼春的心理,使文章语言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节奏感,表现出音乐美。而且在表现的内容来看,也更好地表现出初春时节的特点——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的生机和活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人们在初春时节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心情。写出了春天来到,万物苏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抒写了人们期盼春天的急切心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在这热切的盼望中,“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们怎能不以喜悦的心情去热情拥抱春天呢?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拟人活化景物
接下来,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的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是啊!万物都在向我们报告春天的消息:冰雪消融,春光明媚,连太阳的脸都显得红润可爱。这其中蕴含的由弱渐强的语气,不正像渐强的乐曲吗?春草也和人一样,似乎有意与人共享春天的美景:“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在这幅春草图上,我们似乎看到了:人与草共同欢乐,共同嬉戏于大自然的怀抱,陶醉于春的美景之中,人与自然是多么的和谐统一呀!
三、衬托景人合一
《春》在艺术表现上还使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衬托就是把两个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衬托、互相对照、互相比较,以突出事物特点,说明道理的修辞方法。作者在《春》这篇文章中一共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先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菌的情景。次写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突出花的“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鸣唱”,描绘春风送暖的胜境。第四幅画面写春雨,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这四幅画面充盈着跳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这为最后一幅画的描写做了充分的铺垫和衬托:“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是啊!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实在太美了,所以才呈现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一片欢乐景象。
四、排比酣畅淋漓
朱自清先生一般也不单一地使用排比句,往往在排比中兼用其他修辞手法。例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兼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朗润”写春山光泽,“涨”写春水涣涣,“红”写春日暖人。“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都是排比的例子。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收到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朱自清先生善于排比句连用。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将三个比喻连用,用“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新”;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美”;用“健壮的青年”比喻春天,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突出了春天的“强壮”,给人一种健康、壮美的感觉。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来赞美春天,层层相关,步步深入,比喻鲜明、生动、形象,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又增加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结尾鲜明、有力。
修辞手法练习题 篇3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它们的概念。
所谓表现手法,其实也称之为艺术手法,也可以叫做写作特色。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材料,然后精心布局,并运用相关表达方式以及运用自己擅长的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手法。
因此研究其表现手法有何特点,可以从选材到主旨情感去考虑,也可以从结构到主旨去考虑,也可以从语言表达到主旨去考虑,也可以从选材到结构再到主旨去考虑。表现手法具体特点如下:
从选材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对比(人物对比、景物对比等)、详略、象征、典故、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托物言志、借物寓意、借古讽今等。
从结构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点题引题、开门见山、总领下文、设置悬念、伏笔、照应、铺垫、一波三折、前后呼应、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升华感情等。
从表达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
从语言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生动、平实、凝练、清丽、豪放、婉约等。
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在语文高考卷中每年都出现。例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上善若水》第13题即是: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其分值为6分。其答案为:①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②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③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④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从以上答案看,②③两题就是从“选材”到“主旨”去审视的,①就是从“表达”去考虑的。④就是从描写去定位的。因此对照表现手法的特点,我们还可以加进很多答案。例如运用生动传神的修辞;运用一些典故;设置悬念;前呼后应;运用对比等等。
再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关于诗歌《咏素蝶诗》第12道题,其诗为: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其中第(2)小题是这样问的: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分值为5分。
其答案为:托物言志。(当然也可以说为借物喻人。)
首先我们看题目及所写的内容,它是一首咏物诗,因此我们肯定它是托物言志诗,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简介中了解。但我们也不能局限于选材角度,我们还可以从表达角度去审视,说是“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也不能算错,或纯粹从描写角度去思考也应该正确的,如运用动作“绕”“隐”“争”“归”“飞”“依”等及其生动传神的写出素蝶的情态。
因此,当我们看到“表现手法”时,应该从“选材”、“结构”“表达”“语言”到“主旨”综合起来审视,这样思考才能全面,以免答题时失之偏颇。
而表达手法,也就是表达方式,是作者在选取材料后,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而采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手法,例如写记叙文,就应该运用记叙为主,适当加上抒情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就应该运用议论为主,适当加上记叙、抒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价值观。说明文,就应该运用说明为主,适当加上记叙来说明事物的特征。而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就应该运用描写为主,适当运用记叙、抒情、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而言,要掌握的相关概念,才能区分它们各自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的一种方法。
我们要掌握以下记叙相关特点: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记叙顺序: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线索: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感情的变化;人事景物的特点。
4.人称:第一人称(作用:第一真实,第二可以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人称(作用:便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人称(作用:行文更加自由)
二、描写。描写是把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我们要掌握以下描写相关特点:
1.人物描写。①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②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烘托或反衬正面人物形象);
2.描写景物。①方法:抓住特征;运用顺序(空间、时间);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设问、反问、反复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想象与联想;②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三、抒情。抒情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我们要掌握以下抒情相关特点:
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
四、议论。议论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一种手法。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我们要掌握以下议论相关特点:
①论据:事实论据(史实、科学数据)、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警句);②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③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④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五、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一种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我们要掌握以下说明相关特点:
①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作用:使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②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③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因此,当我们看到“表达手法”时,应该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个角度综合起来考虑,这样思考才能准确无误,以免答题中忙中出错甚至南辕北辙了。
所谓修辞,就是在遣词造句中,运用特色鲜明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它的特点就是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互文、比拟、通感等。
由于我们对修辞比较熟悉,因此我就简要罗列一下常用的几种,并简要说说其特点和作用: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修辞手法解释及判断练习 篇4
一、常用修辞
1.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举例:
①“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楼很高,但是并没有高到能够直接摘到星辰的地步,夸大了楼的高。与此相反的,还有夸小。
②“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白面包子要在收割了麦子后才会有,现在提前说出来,属于超前夸张。
2.比拟
(1)定义:
①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
②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
(2)举例:
①拟人: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只有人才能展笑脸
②拟物:他骄傲自满,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只有动物才能翘尾巴
3.比喻
(1)定义: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④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2)举例:
①明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本体是叶子,喻体是舞女的裙,喻词是“像”。
②暗喻:这是花的海洋。--本体是花,喻体是海洋,喻词是“是”
③借喻: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本体是“资本家”,没有直接出现,喻体是“毒蛇猛兽”,没有喻词出现。
④博喻: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本体是白丁香,喻体有多个,分别为“雪”、“玉”“浪花”
4.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2)举例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比(也是表现手法)
(1)定义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
(2)举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作用
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二、非常用修辞
1.借代
(1)定义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2)举例
①部分代整体:“沉舟侧畔千帆过”--帆是船的一部分,代指船。
②特征代本体:一群红领巾跑进了教室--“红领巾”借指“小学生”。
③专名代泛称: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李公朴”借指“像李公朴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
(3)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2.对偶
(1)定义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2)举例
①正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反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串对(流水对):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3)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3.象征
(1)定义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2)举例
草,虽然平凡、渺小,但却有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草象征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4.互文
(1)定义
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2)举例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在市集(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
5.用典(引用)
(1)定义
引用典故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除了引用典故还有引用诗词、古文、歌曲等
(2)举例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用了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表现对项羽慷慨殉难的豪杰之举的赞颂,暗含了对朝廷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的无奈通信
(3)作用
使得表达更丰富、含蓄
6.反问
(1)定义
又称反诘。用疑问表达确定,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2)举例
①否定表肯定: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以否定形式表达:我有应该责备的地方。
②肯定表否定:我呢,难道应该受责备么?——以肯定形式表达:我不应该受责备。
(3)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7.反复
(1)定义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2)举例
①连续反复: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②间隔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加强语气、情感,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8.通感
(1)定义
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2)举例
“我闻到了空气中一股甜滋滋的味道”--“甜滋滋的味道”是味觉,“闻到”是嗅觉,用味觉写嗅觉。
(3)作用
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回味无穷。
9.双关
(1)定义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2)举例
联想公司广告词:联想改变世界。--这里的“联想”既指联想公司,又指联想、想象能力
(3)作用
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修辞手法判断】题目
修辞判断-序列1
以下句子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排比、对比)5个手法,部分句子可能有多个手法,请一一判断出来填入括号内。
1、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2、他外号叫张科学,种的西瓜,一百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4、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竟不过是苍蝇。()
5、他们要从人民心中拔去周总理这棵参天大树啊!()
6、她身体很弱小,来阵风便能吹倒。()
7、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人先醉。()
8、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0、手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修辞判断-序列2
以下句子运用了(借代、对偶、象征、互文、用典、反问、反复、通感、一语双关)9个手法,部分句子可能有多个手法,请一一判断出来填入括号内。
1、竹子那种直立向上不弯曲的正直品格,不正是我们该学习的吗?()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上厕所时,别忘了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7、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8、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9、在我灰心的时候,你鼓励我,在我失败的时候,你鼓励我。()
修辞判断-序列3
以下句子分别运用了(借代、对偶、象征、互文、用典、反问、反复、通感、一语双关)9个手法,部分句子可能有多个手法,请一一判断出来填入括号内。
1、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5、联想公司的广告:联想改变世界。()
6、看着外婆孤单的身影,我的心里下起了小雨。()
7、松树傲雪凌霜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修辞手法判断】答案
修辞判断-序列1
以下句子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排比、对比)5个手法,部分句子可能有多个手法,请一一判断出来填入括号内。
1、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比喻)
2、他外号叫张科学,种的西瓜,一百里外就闻到瓜香了。(夸张)
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拟人)
4、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竟不过是苍蝇。(对比)
5、他们要从人民心中拔去周总理这棵参天大树啊!(比喻)
6、她身体很弱小,来阵风便能吹倒。(夸张)
7、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人先醉。(夸张)
8、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比喻,排比)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10、手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夸张、比喻、排比)
修辞判断-序列2
以下句子运用了(借代、对偶、象征、互文、用典、反问、反复、通感、一语双关)等手法,部分句子可能有多个手法,请一一判断出来填入括号内。
2、竹子那种直立向上不弯曲的正直品格,不正是我们该学习的吗?(象征)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借代)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反问)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偶)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通感)
6、上厕所时,别忘了来也匆匆,去也冲冲。(一语双关)
7、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互文)
8、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用典)
9、在我灰心的时候,你鼓励我,在我失败的时候,你鼓励我。(反复)
修辞判断-序列3
以下句子分别运用了(借代、对偶、象征、互文、用典、反问、反复、通感、一语双关)等手法,部分句子可能有多个手法,请一一判断出来填入括号内。
1、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借代)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反复,拟人,借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对偶)
4、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通感、夸张)
5、联想公司的广告:联想改变世界(一语双关)
6、看着外婆孤单的身影,我的心里下起了小雨(一语双关)
7、松树傲雪凌霜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象征)
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篇5
在排除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的前提下,用名词、名词短语直接排列组合而成。
作用是叠用意象,具有整体美。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楼外白云,窗前翠竹,井底朱砂
二、移时
把古代事物与现代事物“生拉硬扯”组合在一起,以增强感染力。
例:林冲出身枪棒教师的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员。
三、空设
根据表达需要,临时设立一个没有的东西,以获得奇巧生动、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
例:但我还是照常走,并且说明……他虽然属于绿林大学出身,而杀人又却不很高明。
四、奇解
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赋予一个词原来没有的某种新义而作出奇特的解释,产生网址生动的效果。
例:没有平凡的工作者,领袖就成了“空军司令”
五、闪避
在实际场合,说话者不正面回答别人的问题,利用含义宽泛的概念或不太精确的语言,把话故意说得不明白,不具体,从而达到某个特定目的。
例:1、大嫂,你别问了,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
六、精细
在数字运用中,本可以模糊的地方却出人意料地使用十分精确的数据来表达,这故意的精确,独具匠心在特定表达情境中带来模糊数字望尘莫及的效果。
例:1、孔乙己欠酒店掌柜的十九文钱。
(显示潦倒)
2、祥林嫂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祥林嫂的勤劳节俭、婆家的刻薄)
七、错综
为避免词句的重复单调呆板,有意变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使用参差变化的句型,使语言富于变化。
(一)词的错综
1、慧眼认英雄,睿目识豪杰
2、今日的仇,昨日的恨
3、余杭郡为最,龙隐寺为尤,冷泉亭为甲
(二)句子的错综
错木据水,则不若单鹭,历险乘危,则骐不如狐。
八、返源
在使用成语时,有意偏离成语的通用义,而返回它的字面义,直到奇特效果。
例:1、牙刷好,一毛不拔
2、青蛙对运动的物体明察秋毫,对静止的物体视而不见。
3、火成岩诞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九、析字(化用)
利用汉字结构特点,把字的形体离析整合,起到雅俗共赏妙趣横生的作用
例:1、成都十八子(李)
2、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愁)
3、海动山倾古月摧(胡人)
十、偏语
讲述中故意偏离客观实际或事之常理,以不合理但合情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感情的修辞(即知错说错有意为之)
例: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不能实现的)
十一、增饰
先说出一个中心词,后多次为中心词补加修饰限制成分。
作用是为了丰富内涵,表义更具体、全面、准确、鲜明,增强语势,强调语境。
例:1、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人--一个有能力的人,有感情的人。
2、它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中的精灵。
3、下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的试验
十二、字示
即用汉字或符号来表示某种形态,使之形象生动
例:1、他留着“八”字胡。
2、这兔子跑出了一个“8”字。
3、十字路口
4、S形大街
十三、示现
即把非眼前的情形说得如同就在眼前一样
例:1、(悬想式)只听得轰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
2、(陈述式)脑海里闪出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
3、(预言式)春天来了,闭上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
十四、同字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 篇6
修辞手法详解:比喻 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构成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比喻的目的
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因此,必须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以让人对原本不认识的事物得以认识,绝不可用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熟悉的事物,更不可用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去比喻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则否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说明本体的可能性。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例如:
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②阐明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③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
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④肯定本体的情况。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例如:
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象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象飞蛾扑火那样。
⑤美化或丑化本体。前者(例
1、例2是歌颂、赞扬本体,后者(例3、4)则是贬低、卑视本体。例如:
例1:狗像忠实的朋友。
例2:垂老之年是生命成熟之果。
例3:夏日炎炎如地狱之火。
例4:冬天是穷苦人为之瑟瑟发抖的幽灵。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明 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暗 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借 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博 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喻的修辞举例
带有比喻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a.明喻:
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
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
望穿秋水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比喻句举例:
①露似珍珠月似弓。
②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③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④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⑤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⑥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⑦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⑧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⑨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⑩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幸福是染色的画笔,能染红鲜花,也能染绿树叶;能给清澈的湖水染上透明的质感,也能给纯洁的心灵涂抹一层辉煌。
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修辞手法详解:拟人 概念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把非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④街上非常热闹。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枣一点也不性急,好像在说:“借光。呃,借光。”(张云翼《给孩子们·去看电影》)
⑤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刘心武《班主任》)
⑥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的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电车”、“星星”、“稿纸”等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把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③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老舍《月牙儿》)
④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⑤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
⑥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青蛙”“高粱”、“向日葵”、“垂柳”、“芦苇”、“樱花”、“小草”等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例如: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④祖国大搞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兴奋地赶来参加,你的领队是数、理、化,理、工、农、医都是你的战友和部下。(高士其《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
⑤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⑥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连元帅也被陷害,总理也死而含冤。(艾青《在浪尖上》)
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科学技术”、“数理化”、“理工农医”、“冬天”、“正义”、“真理”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于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它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
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物的许多属性,既是人又是物。
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假如无缘无故地叫小鸟去访问鱼儿,鱼儿飞到天上去找月亮,这样的写法就很难认为是成功的。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修辞手法详解:排比 概念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具体的运用如下:
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用排比写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
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运用排比说理,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谚语)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感情洋溢
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修辞手法详解:借代 概念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运用方式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用鱼鳞代替鱼。
2、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例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3、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4、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6、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7、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修辞手法详解:夸张 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1.夸张不是浮夸
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要无缘无故地故作夸张。夸张与浮夸有着严格区别,浮夸是违背客观事实,说假话,必须坚决反对;夸张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修辞方式。夸张的真实性不在于表面的真实,而是在于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夸张的奥妙在于不似真实,又胜似真实。
下面的例句就没有现实基础,属于浮夸:
我们的大河网犹如另一个地球社会,日夜运行着,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系内,太阳系又多出一个行星世界。
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求玩,大洋海水能喝干。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浅析网络语言的修辞手法 篇7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段。比喻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网络中一般使用借喻,网络中有许多表示“人”的词语都属于这一类。比如说,“青蛙”指相貌很丑的男士;“恐龙”指容貌不佳的女生;“菜鸟”指“计算机初学者”;“沙发”是楼主发帖后第一个跟帖的网友的专称,而第二个跟帖的网友被称为“板凳”,因为楼主发帖相当于新盖的房子,第一个跟帖的网友是第一个来新房子里作客的人,也就是先来占座,当然要坐最好的沙发了,后来的只能坐板凳了。
二、比拟
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比拟在思想上具有跳跃性,促使读者主动想象,捕捉其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深意。诸多形形色色的网名中就有不少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如网名“机器猫”,自比为机器猫,隐含着机灵、有办法、童趣;网名“涟漪”,自比为水中的波纹,取的是像湖水一样清澈,像水波一样悠远的意象。
三、借代
不直说某人或某物的名称,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去代替。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形成一种语言艺术上的换名,达到形象突出、艺术生动的效果。如,“美眉”指代貌美的年轻女性,此词既是借代又是谐音。“小强”指代“蟑螂”,通过蟑螂具有顽强生命力这一特性来借代客体“蟑螂”。“米”可以说是“没有”的连读,也可以用于“米国”(指美国),还可以借代“钱”,没有钱有时会写成没有米。“隔壁”本指与处所相邻的地方,网络中代指“相邻的论坛或聊天室”或是“论坛中的另外一个主题”。
四、谐音双关
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
1. 汉语普通话的谐音双关
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斑竹”指“版主”,“大虾”谐音“大侠”指网络技术高超的人。
2. 汉语方言的谐音双关
这里的方言尤以粤、闽、港、奥、台等发达地区主,粤语中,“稀饭”与“喜欢”发音相似。闽南话中,“虾米”与“什么”、“偶”与“我”发音相似。所以网友们用“稀饭”、“虾米”、“偶”关照“喜欢”、“什么”、“我”的含义。
3. 外语的谐音双关
“爱老虎油”指“I l o v e y o u”,“瘟都死”指“Windows”。
4. 数字的谐音双关
“9494”表“就是就是”,“1799”表一起走走,“1798”表“一起走吧”,“520”表“我爱你”。
5. 连读的谐音双关
“表”指“不要”,“酱紫”指“这样子”,所以“表酱紫”指“不要这样子”。
五、仿拟
仿拟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或句子中的某些要素,从而仿造出新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可以用某种族群来归类。
典型的有“X客”族,早在唐代,白居易的诗歌中就有“临邛道士鸿都客”的说法,可知以“客”为词缀的用法由来已久,网络上的“X客”族也是日益庞大,吸纳了诸如“播客”、“饕客”、“试客”、“赞客”、“骂客”、“勃客”、“掘客”、“晒客”、“彩客”等。
与“X客”族相似的还有“晒X”族和“XX门”族,如“晒手表”、“晒夏装”、“晒皮鞋”、“晒名车”、“晒玩具”、“晒才华”;“艳照门”、“伊朗门”、“虐俘门”等等。
此外,还有仿造句子或短语结构的,“很X很XX”结构最早源于广告语“很好很强大”,随后立刻又衍生出了“很傻很天真”、“很黄很暴力”等。
六、婉曲
有意不直接说明或是不方便说明某事物,通过省略、谐音、拆分等手段来表达的网络语言。网际交流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自由与宣泄,有些话不方便直接说,但网友们又需要表达这个意思,此时网友们往往借助于婉曲来如愿以偿。
1. 谐音婉曲,如“草泥马”、“马拉戈壁”。
2. 省略婉曲,如“TMD”、“YY”。
3. 拆分婉曲,“弓虽”指“强”,“告非”指“靠”。
当然网络中存在不少低俗之风,类似于上面变相骂人的话还有不少,相信使用这些网语的人也只是少数,笔者只是说明婉曲也是网络语言中存在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法。
七、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段,有时也叫对照。这种修辞手法常常用于四音节的网络词汇,通常这些网络词汇还是某些事件的语言构式,比如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听见可爱的小姑娘林妙可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过后不久网友曝出那动听的歌声并非出自林妙可,而是歌喉美丽相貌不如林出众的另一个杨小朋友的,林妙可小朋友只是站在台上对口型,于是网友通过对比的手法创造了“林貌杨音”这个新成语,借以讽刺那些违背道德、以假乱真的行为。
类似的网络语言还有“范跑郭跳”,典出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节目,范美忠就自己“先跑事件”与节目嘉宾郭松民展开辩论,期间郭松民用“无耻”、“畜牲”、“杂种”之类的字眼对范美忠进行了辱骂,情绪异常激动,中途甚至一度愤怒离场。结果,郭松民被人们视为道德伪卫士,受到普遍嘲弄,“范跑郭跳”意喻一丘之貉,五十步笑百步。
八、杂糅
杂糅本来是一种语病,即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混杂在一个表达式中,造成结构混乱、语义纠缠,不过,在网络语言中,网友们为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往往有意将各种不同的元素混杂在一起。
1. 数字与外语杂糅,“3Q”指“Thank you”。
2. 汉字与外语杂糅,“I服了U”指“我服了你”。
九、缩略
缩略指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简略的词语。互联网是个高度口语化的虚拟空间,以键盘为输入工具,方便、快捷是网友们的共同追求,缩略词既输入简便,又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所以深受大家的青睐。
1. 外语单词缩略,“BF”指“男朋友”,“GE”指“女朋友”。
2. 汉语拼音缩略,“LZ”指“楼主”,“JJYY”指“唧唧歪歪”。
3. 汉语词汇省略,“蛋白质”指“笨蛋白痴神经质”。
十、叠音
这种修辞手法很大程度上受港台腔的影响,诸如“苹果好好吃”之类的童语童言最早都是从港台流传过来的。这些网络叠音词语往往不为规范化的汉语所容,但迅速为年轻的网民们传播。如“东东”指“东西”、“笨笨”指“小笨蛋”、“亲亲”指“亲爱的”、“漂漂”指“漂亮”等。
十一、摹状
摹状本指用一定的词语如实地描绘出事物的形态或情状,但在网络中,网友们创造性的运用符号、字母、表情、数字等多种元素,形象生动的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有效地弥补了文字表达的不足之处。
1.事物情状的描摹, “:-) ”表示笑脸, “^-^”表示快乐, “囧”表示窘迫。
2.符号的描摹, 如“那个星期天, 我妈妈带我去逛200, 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也在200玩, ”这里的“200”指英文单词“ZOO”, 因两个符号形式上相近, 网友们就用“200”表示“ZOO”。
3.声音的描摹, “555”表呜呜, 描摹哭声, “ZZZZ……”表示瞌睡。
十二、反语
反语也叫“反话”, 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与网民们戏谑的心理有关。
1.正话反说, “白骨精”指“白领骨干精英”, “白骨精”出自《西游记》, 具有阴险狡诈的意思, 而网民们贬义褒用。
2.反话正说, “偶像”本指受他人崇拜的对象, 但在网络语言中却指“令人呕吐的对象”。
结语
网络语言中所存在的修辞现象还有不少, 本文只是简要的介绍了其中常见的一部分。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上文对于各种修辞现象都做了分类, 但并不表示一种修辞现象中只存在一种修辞手法, 如“I服了U”中包含着杂糅与借代, “白骨精”中包含着反语和省略。
摘要: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创新、求异、形象、经济、幽默一直都是网络语言的特点, 因此在网络语言的创造中也发展出了有别于传统的修辞手法, 如摹状。网络语言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谐音双关、缩略、叠音、婉曲、仿造、摹状、对比、反语、杂糅等。
关键词:网络语言,修辞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2].刘晓梅.网络语言与双关[J].语言应用研究.2006年6月.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篇8
高考较少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认,而着重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判断阅读材料中修辞手法的使用是否得当,并进一步辨明优劣;二是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理解认识。考题大多注重对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因而常与句子仿写、表意连贯等结合起来的。
【知识汇总】
1. 比喻
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道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两者又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比喻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明喻: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如: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②暗喻:用“是”“成”“变为”等比喻词。如: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借喻: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厚障壁”喻心理、地位的隔阂,本体不出现于字面。)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来描写或说明同一事物。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连用三个比喻描写荷花的美好姿态。)
2. 比拟
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意蕴丰富。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神态、动作、语言等。如:雨过天晴,太阳又露出了笑脸。
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如:①大功告成了,尾巴可不要翘起来。(把人当物来写。)②把黑龙潭的水牵过来。(把此物当彼物来写。)
3.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借代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以部分代全体。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一切财物。)
②以特征代本体。如:花白胡子正坐在墙角吸旱烟。(“花白胡子”代那个老人。)
③以具体代抽象。如: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以具体的“骨头”代抽象的思想性格。)
④以器物代人物。如: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以“刺刀”代日本鬼子。)
⑤以专名代泛称。如:要按劳取酬,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平均主义。)
4. 夸张
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故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引发联想,加深读者印象,增强表达效果。
扩大夸张,如:“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借用比喻的形式表现。)
缩小夸张,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最后一句是缩小夸张。)
5. 对偶
一般要求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运用对偶,可使文句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又叫流水对)等类型。如: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对,内容相近。)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内容相反。)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串对,意思相因相承。)
6. 排比
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连在一起。排比可以加重语气,突显内容,增强情感。
①短语排比,如:苏州刺绣驰名中外,其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清晰、针法细致、形态逼真。②句子排比,如: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7. 反复
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①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以达到强调的目的。②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③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考查方式】
高考对于该考点的考查,重在运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
一是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析。高考命题时,通常是在语言运用分析题、古诗词鉴赏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结合句子内容的理解,要求赏析句中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二是按一定要求运用修辞手法。高考命题时,大多跟扩展语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等结合在一起考查。这是高考对于该考点运用的主要考查方式。
【例题讲解】
例1 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相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1) 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
(2) 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__。
解析 从内容看,分号前后所表达的意思形成正反对照。从句式看,有判断句,有假设复句。从修辞看,句(1)中“希望是地平线”运用了比喻手法;句(2)中“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拟人。该题综合考查了扩展语句,仿用句式、运用修辞等。
答案 (1) 启明星,就算摘不到,也提醒你曙光在前头。(2) 浪的帮凶,会把你葬送在大海深处。
例2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解析 仔细研究示例,可发现一开始用的是夸张,即“热火朝天,惊天动地”;然后是接连两个比喻,即“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最后用了拟人,“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赋予桃花以人格。在研究示例的基础上进行仿写,不仅要追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使答案在句式、修辞、语气、风格上与例句保持一致,并且语意连贯明晰。该题综合考查了仿用句式和运用修辞。
答案 这铺天盖地的暴雨,下得山河失色,神泣鬼嚎,是一曲激昂的歌,一场战斗的戏,把性情演绎得酣畅无比。
例3 一位学者指出,“○”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它形简而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要求:(1) 切合原意;(2) 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
解析 试题要求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分析材料后一下就想到,“○”字或汉语辞书可以作为比喻的本体。而“○”字的处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流浪儿、漂泊者,如果以此来作比喻,那么汉语辞书自然就可比喻为“家”“家园”。把“○”字比作漂泊流浪的人,自然就对它赋予了人格,拟人手法也用上了。
答案 (1) “○”字就像流浪儿,盼望回到自己的家园,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2) 不要再让“○”字到处漂泊,让它有“籍”可入,有“家”可归。
例4 以“走进考场”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表意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其中一种必须是排比,不少于50个字。
解析 以“走进考场”为开头,接下来自然是写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内容要有一定的完整性,以达到“表意相对完整”的要求。因为必须运用排比的修辞,所以可先考虑构造一组排比句,然后相机使用其它修辞手法。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该题综合考查了扩展语句、表达连贯得体、运用修辞手法等。
答案 走进考场,面带微笑,心头扬起自信的风帆;走进考场,调整呼吸,胸中燃烧拼搏的火焰;走进考场,期待挑战,笔下展开前程的锦绣。
【方法归纳】
1. 了解修辞特点,掌握运用规律
正确运用修辞的前提条件是了解和熟悉这些修辞。须反复研究这七种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而辨明几种易混的修辞,如比喻和比拟、比喻和象征、借喻和借代。同时还要通过分析各种修辞的句例,摸索和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规律。
2. 揣摩试题要求,精心遣词造句
高考试题在考查修辞手法时,一般都有比较具体的要求,比如仿照例句的修辞,至少运用几种修辞,必须运用某种修辞等等。仔细揣摩这些要求,再结合语境来考虑,精心地遣词造句,务必使答案符合修辞上的要求,并且语意连贯得体,兼顾其它各项答题要求。
3. 体会表达效果,力求形神兼备
按照试题的修辞要求拟好答案之后,还要联系具体语境体会其表达效果。如果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却不能取得预期的表达效果,甚而影响了语意的表达,那么这就是修辞运用不当了。故而运用修辞不仅要语言上“形似”,更要语意上“神妙”,形神兼备,方为上乘。
现场练兵
1. 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围绕“责任”“母校”“国家”三个方面,用排比句式拟写成人仪式上的誓词。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我面对国旗庄严宣誓:从今天起,我要告别幼稚,走向成熟;我要______,______;我要 ______,______;我要______,______。我要像父母爱我们那样爱父母,像优秀校友那样爱母校,为中华腾飞而努力拼搏!
2. 在下面各句画线处填上恰当的话,使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1) 生命像花朵。乐观者______,悲观者担心它会消尽短暂的香。
(2) 年华似流水。勤奋者______,______;懒惰者随波逐流,终成碌碌无为的流浪汉。
答:
3. 仿照前面的句式,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另写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山间的溪流,并不因为大海就在山下而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就在身边而含羞躲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4. 下面是某校几位同学和班主任畅谈时,对“友谊”的不同表达。请在下面的横线上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运用比喻,句式相似,体现人物特点。
班主任老师说:友谊是一束心灵碰撞出的火花,能照亮生命的每一段航程;
语文课代表说:______ ;
数学课代表说:友谊是一道万能的公式,能化解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化学课代表说:______ 。
5. 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的句式和比喻形式,另选对象写两组句子,分别填在(1)、(2)句横线上,使之与画线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每个人都应该有高尚的理想和科学的信仰。大厦巍然屹立,是因为有坚强的支柱,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大厦的支柱;(1) ______,是因为______,理想和信仰就是 ______;
(2) ______,是因为 ______,理想和信仰就是______ 。
6. 以“人生的幸福”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表意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其中一种必须是排比,不少于50字。
人生的幸福
7. 品读下列诗文名句,然后描述读后的联想或感受。要求:运用比喻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不少于50字。
(1)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2)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容)
【修辞手法练习题】推荐阅读:
小学修辞手法练习题10-12
修辞手法的作用练习题08-19
一些常用修辞手法介绍及练习教案07-17
修辞手法描写手法12-09
修辞手法12-21
修辞手法-对照12-16
古诗常用修辞手法12-16
《春》的修辞手法11-14
英文广告修辞手法12-07
修辞手法复习教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