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2024-05-28

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通用11篇)

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篇1

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 △ 这条公路很长很长,就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月亮默默的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玉盘似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仿佛像少女羞涩的低着头,在朝辉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蒲公英那带绒毛的种子在空中飞飞扬扬地飘着,好像是在向秋天告别。

△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小巧,娇嫩,好像是一些雏鸡,它们扑动着,欢笑着,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姑娘,只要在它的叶片上轻轻一碰,它就合拢起来,枝条也跟着低垂下来,好像不敢见人似的。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道旁的草地上长着一簇簇蒲公英,伞形的小白花球,随风散落。△村子里一棵棵黑油油的广柑树,就像一把把巨大的伞,挺立在那里,满树都闪着细碎的银光。△春风像一只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 △ △ △ △

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拟人 ▽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正在对着你微笑。

▽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得更加绚丽多彩。

△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

无数的银蛇在游动。▽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花儿在秋风中笑弯了腰。

▽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 ▽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风儿快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春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春天是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著欢乐的歌儿。▽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排比

▷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乳汁,哺育人们成长。书是你的最好伴侣,与你共度美好时光。

▷平凡是荒原,孕育着崛起,只要你肯开拓;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深邃,只要你肯积累。▷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

▷两袖清风是廉者的幸福,生意兴隆是商人的幸福,惩恶锄奸是侠士的幸福,品学兼优是学生的幸福,扶危济困是善人的幸福,春种秋收是农人的幸福。

▷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山岭巍峨起伏,显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长江东流奔腾不息,那是在启示我们为理想奋斗。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夸张

▲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么能盖房子呢?

▲这橘子酸得我的牙都快掉了。

▲云朵般大小的飞机在蓝天上如火箭有样飞翔。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一个装着一对鲸鱼的米格飞机在被乌云盖的就能看见芝麻粒那么大小蓝色的蓝天上如同蜗牛般的火速飞翔着。

▲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我捋起袖口,将锅凑到水龙头,冲满水,然后张开“如来神掌”先给它来一招“倒转乾坤”,再来招“天昏地暗”,最后来个“荡气回肠”。一番折腾,累得我“气喘如牛”。

▲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太阳象火球一般炙烤着大地。▲他家穷得快揭不开锅了。

▲球球跌跤,会像皮球一样,从房间这一头滚到那一头。

▲隆隆之声传来,抬头看去,只见一架银灰色的庞然大物出现在头上。前身昂扬,两翼舒展,恰似一头上古鹰鹫盘旋于黛蓝长空之上。

▲烈日下,柏油路都快融化了。

▲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飞机以飞碟的速度在蓝天轨道上狂奔着。

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反问

▼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这样有问题吗?

▼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 ▼难道你觉得自己对吗?

▼难道你认为没有这样一回事?

▼难道你认为有人比爱因斯坦更伟大吗? ▼难道他觉得自己没有错吗? ▼你觉得有问题吗?

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篇2

一、反复强调感情,《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

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一开始就用诗一般的语言,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抓住了人们盼春的心理,使文章语言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节奏感,表现出音乐美。而且在表现的内容来看,也更好地表现出初春时节的特点——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的生机和活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人们在初春时节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心情。写出了春天来到,万物苏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抒写了人们期盼春天的急切心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在这热切的盼望中,“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们怎能不以喜悦的心情去热情拥抱春天呢?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拟人活化景物

接下来,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的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是啊!万物都在向我们报告春天的消息:冰雪消融,春光明媚,连太阳的脸都显得红润可爱。这其中蕴含的由弱渐强的语气,不正像渐强的乐曲吗?春草也和人一样,似乎有意与人共享春天的美景:“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在这幅春草图上,我们似乎看到了:人与草共同欢乐,共同嬉戏于大自然的怀抱,陶醉于春的美景之中,人与自然是多么的和谐统一呀!

三、衬托景人合一

《春》在艺术表现上还使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衬托就是把两个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衬托、互相对照、互相比较,以突出事物特点,说明道理的修辞方法。作者在《春》这篇文章中一共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先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菌的情景。次写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突出花的“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鸣唱”,描绘春风送暖的胜境。第四幅画面写春雨,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这四幅画面充盈着跳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这为最后一幅画的描写做了充分的铺垫和衬托:“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是啊!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实在太美了,所以才呈现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一片欢乐景象。

四、排比酣畅淋漓

朱自清先生一般也不单一地使用排比句,往往在排比中兼用其他修辞手法。例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兼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朗润”写春山光泽,“涨”写春水涣涣,“红”写春日暖人。“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都是排比的例子。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收到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朱自清先生善于排比句连用。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将三个比喻连用,用“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新”;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美”;用“健壮的青年”比喻春天,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突出了春天的“强壮”,给人一种健康、壮美的感觉。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来赞美春天,层层相关,步步深入,比喻鲜明、生动、形象,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又增加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结尾鲜明、有力。

由修辞手法想到的 篇3

7.选出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是( )

A.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那里的农民要筹集几个钱,是多么难啊!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作两半使。

D.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出油了。

“吳老师,这道题目,我们已经谈论探究过了,但是看法不一致,有的选A,有的选C。”

“我认为选D”,我看了一遍题目,说出了我的答案。

听到我选D,大家异口同声,毫不留情地立刻“轰炸”我,纷纷问我理由。

我先问他们为什么不选D,他们说,很明显,柏油路晒出油,就是夸张。

咋一听来,觉得理由很充分,道理很浅显,但是只要认真深究,就发现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都知道,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作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出油了”这句话出自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里面有这样一段对“热”的描写,不出现“热”字,却把“热”写得淋漓尽致。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这段文字处处写热,虽然不见“热”字,但是却真真切切地让人们感觉到这种难挨的“热”,从修辞的角度,我们看到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丰富的修辞,把抽象的感觉具体化、形象化了,仿佛你就在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热得汗流浃背,热得让人压抑。

“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出油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铜牌在阳光下也要晒化了,而我们知道铜牌是不会被晒化的,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气温之高,更加生动形象的体现了烈日炎炎的场景。同时通过狗,骡子,小贩的行为侧面描写,烘托出烈日炎炎的气氛。而“柏油路晒化了”这句,要知道是不是运用夸张,还得了解“柏油路”的知识。百度上解释“柏油路”亦称“柏油马路”,路面由沥青铺成的道路。柏油路是俗称,学名叫做沥青混凝土铺面,是一种非常广泛使用的道路路面。“柏油路”采用喷洒铺设的,透水性差,下雨天易滑,天热了又会熔化,粘得满车都是。但为什么还选用沥青?由于粘结性、绝缘性、隔热性及防湿、防渗、防水、防腐、防锈等性能,所以,沥青除了铺路外,还有很广泛的用途。沥青容易老化,路面深色容易吸收热量,并且产生一定程度的溶解。由此可知,柏油路在烈日下是可以被晒化的,所以这是一句叙述的语句,不是夸张。

第二天,我还就这个问题专门请教了一位物理老师,他的解释也和百度的一样,认为柏油路是可以被晒花的。另外,通过百度还让我知道了夸张可分为两类、三种形式,即“普通”类和“超前”类,普通类又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现有成语寸土必争、滴水不漏、寸步难行等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的交流,让我想到了不管是哪一门学科教学,在本学科范围不可解答的,要跨学科向其他教师请教,随时问问身边的“哑巴老师”——字典,更要学会找找新时代的“百度老师”,多百度一下,很多不懂得知识就可以迎刃而解。

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篇4

在语文考试中常有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具体辨析与作用分析的题目,其实这三者的概念是较难区分的,一是因为这些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专家用语与教育用语之别,二是从来也没有一部权威性的著作对这些问题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并辨析过。以下所述也只是个人的理解及一般的说法。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四者之间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表现手法要比写作手法来得宽泛,可以说两者之间是领属关系,因为表现手法可以是戏剧中的表现手法,美术中的绘画笔法等等,而写作手法仅仅是在写作中运用的一些手法。而描写手法也要比修辞手法范围大,不过它们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即描写手法中有许多是借助于修辞手法的,而修辞手法中有一部分则不属于描写手法。而至于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应该是前两者中包括了后两者。

然后我们再来分别逐一简要介绍一下这四种手法。

一、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因此表现手法一般可以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这三大类。

二、写作手法: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文章内容的基本形式。如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写作方法还因问题不同有所不同: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方法、描写的方法、抒情的方法、修辞手法等。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最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夸张、对比、比喻、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动静结合、寓景于情、托物言志等。

如果再具体一点细分一下,写作手法那么又可指特定文学样式中的一些技法,如结构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因此写作手法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三、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分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物体描写、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等。

四、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即象征、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对偶、反问、设问和双关、谐音、用典、互文、叠词等。

另外不有一些概念我们也应该注意辨析,如:

一、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或借人物之口来抒情。或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等。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

二、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请看例题: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②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如果我们不理解表达方式这一术语的含义,就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很可能第①句答出设问而不是议论,第②句答出比喻而不是描写。

三、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四、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说明方式一般指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平实说明是指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词、副词、叹词等。

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篇5

在排除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的前提下,用名词、名词短语直接排列组合而成。

作用是叠用意象,具有整体美。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楼外白云,窗前翠竹,井底朱砂

二、移时

把古代事物与现代事物“生拉硬扯”组合在一起,以增强感染力。

例:林冲出身枪棒教师的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员。

三、空设

根据表达需要,临时设立一个没有的东西,以获得奇巧生动、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

例:但我还是照常走,并且说明……他虽然属于绿林大学出身,而杀人又却不很高明。

四、奇解

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赋予一个词原来没有的某种新义而作出奇特的解释,产生网址生动的效果。

例:没有平凡的工作者,领袖就成了“空军司令”

五、闪避

在实际场合,说话者不正面回答别人的问题,利用含义宽泛的概念或不太精确的语言,把话故意说得不明白,不具体,从而达到某个特定目的。

例:1、大嫂,你别问了,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

六、精细

在数字运用中,本可以模糊的地方却出人意料地使用十分精确的数据来表达,这故意的精确,独具匠心在特定表达情境中带来模糊数字望尘莫及的效果。

例:1、孔乙己欠酒店掌柜的十九文钱。

(显示潦倒)

2、祥林嫂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祥林嫂的勤劳节俭、婆家的刻薄)

七、错综

为避免词句的重复单调呆板,有意变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使用参差变化的句型,使语言富于变化。

(一)词的错综

1、慧眼认英雄,睿目识豪杰

2、今日的仇,昨日的恨

3、余杭郡为最,龙隐寺为尤,冷泉亭为甲

(二)句子的错综

错木据水,则不若单鹭,历险乘危,则骐不如狐。

八、返源

在使用成语时,有意偏离成语的通用义,而返回它的字面义,直到奇特效果。

例:1、牙刷好,一毛不拔

2、青蛙对运动的物体明察秋毫,对静止的物体视而不见。

3、火成岩诞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九、析字(化用)

利用汉字结构特点,把字的形体离析整合,起到雅俗共赏妙趣横生的作用

例:1、成都十八子(李)

2、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愁)

3、海动山倾古月摧(胡人)

十、偏语

讲述中故意偏离客观实际或事之常理,以不合理但合情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感情的修辞(即知错说错有意为之)

例: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不能实现的)

十一、增饰

先说出一个中心词,后多次为中心词补加修饰限制成分。

作用是为了丰富内涵,表义更具体、全面、准确、鲜明,增强语势,强调语境。

例:1、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人--一个有能力的人,有感情的人。

2、它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中的精灵。

3、下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的试验

十二、字示

即用汉字或符号来表示某种形态,使之形象生动

例:1、他留着“八”字胡。

2、这兔子跑出了一个“8”字。

3、十字路口

4、S形大街

十三、示现

即把非眼前的情形说得如同就在眼前一样

例:1、(悬想式)只听得轰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

2、(陈述式)脑海里闪出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

3、(预言式)春天来了,闭上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

十四、同字

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 篇6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词格”。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运用比喻,可以达到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作用,使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得到增强。

而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巅峰之一的唐诗,通过精炼的语言把深厚的内涵和出神入化的文学技法表现出来,既引人入胜,有震撼人心。唐诗中或咏物,或说理,或抒情。其间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和文字的锤炼,使得诗歌在朗朗上口的同时,又增添了艺术价值。而比喻手法的运用,则是诗人创作所运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说比喻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感和价值。

一、比喻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表现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通过文字就可以感受到一个活灵活现的世界。

唐诗中有很多咏物咏史的诗歌,这些诗歌的主体是被吟咏的事物或人物。这些主体一般都是客观实体,基本不允许主观臆造。所以,如何能让读者仅仅通过文字便在脑中形成生动的形象,是这一类诗歌体现其价值的关键。只有形成生动的形象,才能更好地开始随后的抒情和说理等情感表达。解决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人们在现实中能感知的、能在头脑中迅速形成印象的事物,把它们融入到诗歌创作中,这样便构成一系列的比喻。

而比喻的成立,要具备“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等三个要素”。在唐诗中,作者所吟咏的人或物常常离读者较远,而作者通过与之类似的,又能贴近读者的事物进行设喻,马上就让读者想到,作者描绘的这个形象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进而能更好地理解诗文。真正地达到“化平淡为生动”比如下面这首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是贺知章的《咏柳》,即描写春天返青的柳树在风中妖娆柔美的姿态、作者在前两句均采用了只出现喻体的借喻这一词格。将柳树的绿比作玉,将垂下的柳条比作丝带。形象地将刚刚返青不久的柳树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且这两句描写的不是静止的柳树,运用比喻的手段就可以使柳树的形象活起来,即让读者在视觉上感知柳树的绿,又能让读者有触觉上感受到柳枝的轻柔。在最后一句用明喻的手段,既可以简单明了地将看不见的风以具体的形态让读者接受,又可以直接点出咏柳背后的内涵。作者所吟咏的不只是柳树,更使造就柳树形象的春风,是自然。即便是不处在春天里柳树旁的读者,也能在脑中形成那一组形象,更能顺着结尾的比喻,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类似的诗歌还有李贺的《马诗》(其四),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二、比喻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要阐释的较深刻、抽象的道理变得更加浅显易懂,具体明确。

在唐诗中,还有一类说理的诗。即在诗中阐释人生的哲理。道理往往都是抽象的,如果以单纯的说教方式来告诉读者,则不免生涩,死板。这样就是诗歌的艺术性和价值打了折扣。同时,有些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想通过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要做到浅显易懂。在诗歌的艺术性和说理的明确性、有效性之间,就需要用修辞手法架起一道桥梁。而比喻这种常用的辞格,便在此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使得诗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例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出自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颈联,意在说明新的事物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取代旧的事物,不必为时光流逝和人的老去感到悲哀,要豁达乐观。而这种道理比较深刻,要通过诗人精妙的笔法来实现浅显明了。而作者采用了借喻的手法,在诗中只出现了“沉舟旁的千帆”“病树前的万木”这两个喻体,将这一道理形象地阐释出来。读者在读到这两句话的时候,马上就能在脑中形成千帆过境,万木欣欣的场面,更容易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哲理。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其他诗歌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说是朱斌的《登楼》),虞世南的《蝉》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比喻的运用来阐述人生哲理。

三、比喻的手法往往是和诗人情感相联系的,通过比喻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进而探究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常来讲,比喻的手法加上不同的情感类型和情感色彩,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人们通过一首诗的`修辞方法的了解,就能很快地了解作者在作这首诗时的感情态度等心理活动,从而为整首诗奠定感情基调。这样就避免了单纯的抒情造成的矫揉造作。同时,也节约了抒发情感的语言,即用一个比喻句代替了一组抒情的句子,可以达到“化冗长为简洁”。比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最后两句借虽然无限美好灿烂的夕阳却已近黄昏来比喻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老去,表现出对韶华易逝的伤感,而对于不可超越的生命又有着无奈之情。这样,以自然物来比喻人和整个生命过程,从具体的形象过渡到情感的相知,使得读者对于整首诗的鉴赏更为容易,避免了艰深晦涩。同时简单的十个字阐述了深奥的人生道理,也是比喻手法运用所产生的效果。

中英公示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 篇7

关键词:公示语,修辞手法,顺应理论,翻译策略

公示语是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显示、警示、标志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产休憩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戴宗显,吕和发2005)包括了“标识语”、“标语”、“警示语”、“告示语”等说法。作为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具有宣传和服务大众等作用。

我国的公示语翻译研究起步比较晚,主要集中在近十年。笔者研究了公示语的相关文献发现当前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一下三种:

1)公示语研究综述、

2)公示语翻译纠错及翻译对策(常见的是以某个城市或景区为例)

3)在某个理论指导下的公示语英译策略。王银泉(2000)曾指出公示语翻译“力量比较薄弱,起点比较低,多为感触式的评议。”公示语纠错的一部分是以拼写错误、语法错误、中式英语等表面问题为主,也有一部分涉及到文化差异、读者心里、美学等方面。从公示语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功能翻译理论、文本类型、跨文化交际、社会符号、语用学,如关联理论、语用失误、语用等效等。

对于公示语的修辞手法,只有个别的论文中简单提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国外一般把公示语分为四大类,“提示性、指示性、告示性、警告性。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加入了劝导性、宣传性等内容。”(牛新生,2008:90)。戴宗显、吕和发(2005)指出了公示语的七大应用功能:引发兴趣、提供信息、加深理解、促进行动、巩固形象、服务社会、防止犯罪。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类比上看还是从功能上看,公示语不仅仅是提供信息,起到告示、指示的作用,还要进行劝导、宣传,引发公众的兴趣,促进其行动。

笔者分别将公示语的作用分别概括为浅层次作用和深层次作用。要想达到深层次的作用,公示语不可避免的运用到了一些修辞手法,“在告知、说服、宣传和渲染的同时,在公众心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使其感受到该城市的有序、友好、文明与和谐。”(谢桂梅,2008)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公示语中也有美妙的修辞。“好的公示语,除了它本应起到的传递信息功能之外,在景区、公园、广场等地,它本身还可以是一条很好的风景线。”(李孝华,2009:279)如何将这道“风景线”翻译得漂亮,笔者从顺应理论中吸取营养,对翻译策略提出了一些拙见。

1 中英公示语修辞手法及理论基础

1.1 公示语修辞类别

就修辞来说,汉语和英语都有一套特定的修辞格。英汉辞格既具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英语中绝大部分辞格可以在汉语中找到相应或相似的修辞手段。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节奏、构词、句法、等方面不同,同时也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在描述同一对象、表达同一概念时,往往根据本民族的语言习惯选择使用不同的辞格。

修辞的这些特点也反映在英汉公示语中,在本文中,笔者将修辞手法分为三类:一、语音修辞,二、句法修辞、三、语义修辞,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对比中英公示语的修辞手法的异同。只有了解了中英公示语修辞手法的不同,才能更好的进行翻译。

1.2 理论基础

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翻译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而且翻译不仅仅是一般的语言选择过程,更是一种双语转换过程中更为复杂的语言选择过程,(周书梅,2008)选择的目的就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所以翻译行为具有多种选择组合的性质,而做出选择就是为了顺应不同的翻译目的、语境等等。

顺应理论对于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其中的语言结构顺应和语境顺应对于公示语的修辞翻译很有启发意义。

顺应理论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方灿黄丽娟,2009:137)结合公示语修辞的特点和实际翻译需要,本文主要从语言结构顺应和语境关系顺应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公示语的提出者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涵盖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语法、乃至篇章结构以及风格语体等等。语境顺应包括社交顺应、心理顺应和物理顺应三方面。为方便起见,笔者将公示语的修辞手法分成了语音修辞、句法修辞和语义修辞三个方面,并且认为,语音修辞和句法修辞的翻译要做到语言结构的顺应,语义的修辞要做到语境关系的顺应。

2 公示语修辞的翻译策略

2.1 语音修辞

押韵(Rhyming)原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公示语中也会借用,其运用语言的声音规律使公示语读起来抑扬顿挫,流畅回环,朗朗上口,成为视觉与听觉的美妙组合。“常见的押韵主要有头韵和尾韵两种。”(陈新,1999)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体系的不同,语音的修辞在某些地方存在差异,比如说,英语中大量使用头韵和尾韵,而汉语辞中头韵的情况极少,甚至不存在头韵这一修辞的说法,更多的是使用谐音。

例1.来也匆匆?去也冲冲!(校园公益广告)

Come with a rush?Go with a flush!

例2.小草青青,足下留情。

The grass so fair;needs your care.

汉语公示语的“匆匆”和“冲冲”、“青”和“情”是谐音,英译的“rush”和“flush”、“fair”和“care”也巧妙的用了尾韵,顺应了英语的尾韵

例3.Human and Nature;not Human end Nature

人与自然共“生”,而非人与自然共“争”

英语公示语在“and”和“end”上做文章,两个词压尾韵,在语义上起到想法的作用。笔者将其意为“生”和“争”,既顺应了汉语谐音的习惯,也在语义上也符合了原标语对比的手法。

例4.“Lend a hand---care for the land!(伸出援手,真爱土地)

英语公示语的“hand”和“land”压尾韵,但是在汉语里,很难找出相同语义下的尾韵,这种情况下可以放弃原标语的修辞手法,汉语标语用到了两个四字词,结构整齐,语义对应,顺应了汉语的语言特点,更容易让公众接受。

2.2 句法修辞

公示语在句法上用到的修辞主要是反复和对偶。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感情、某个意思,在一个语言片段中故意重复同一个词或句子,以加深印象。(2004,75)对偶具有视觉上和听觉上的整齐美,较之于散句,能言简意赅地传递出公示语的信息,更容易记忆。在翻译公示语句法修辞时,要尽量在语言结构上顺应目的语的修辞习惯,才能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接受。

例5.“穿背心、脱鞋者免进”译NO SHOES,NO SHIRTSNO SERVICE

汉语的公示语表意直接,语义清楚,但是没用到修辞手法,没什么美可言。英译的公示语用到了重复的手法,三个“NO”重复使用,“SHOES”,“SHIRTS”,“SERVICE”同为名词,句型结构整齐。这种翻译顺应了英语句式的特点,重复和排比的使用使英文公示语更容易被公众接受。

例6.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Yes to life,No to drugs!(吴伟雄,2006)

汉语标语用了对偶、比对的修辞。翻译的英语标语用yes和no做对比,语义上形成对比,句式上用到了排比。两个公示语都在各自的句式方面顺应了语言结构的特点,令人称绝。

2010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主口号“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被广大中国民众称赞。在修辞方面既用到了句式上的对偶,又用到了语音上的谐音,颇具艺术感。该口号的英文版———“At Your Service at EXPO”,出自复旦大学博导陆谷孙教授的手笔。陆谷孙曾拿到有关部门提供的五六条译文,每一条都让他失望。“那些译文翻得很实又很长。比如:‘World is in front of you.We are by your side.’外国人读了会觉得奇怪,”陆先生说,“口号要让人一看就懂。”“能看懂”就意味着公示语翻译要考虑外国受众接受度,顺应读者的语言习惯。

2.3 语义修辞

交际行为实际是交际双方心理间的交流,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的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社交世界指社交场所、社交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交际场合既定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否则便难以接受。“翻译活动中要顺应的社交世界不仅仅指的是原文描写的社交世界,而且也包括译文预期读者的社交世界,这样的社交世界顺应才应该是完整的。”(杨蒙,2006:89)社交世界的顺应指社交规范的顺应和社会文化准则的顺应两方面。

例7.Wanted!Seas and Oceans———Dead or Alive?

译文1大海与大洋———生存还是灭亡?

译文2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第一个译文遵照了英语公示语的句式和语义表达,其中“生存还是灭亡”仿照了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表现了海洋的重要性。第二个译文采用了汉语的四字结构,而且仿照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在文化和社交上更符合中国人的特点,也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吸引公众注意力,号召其做出行动。

例8.桂林山水甲天下。

译文:East or west,Guilin landscape is best!(吴伟雄,2006)

这是桂林市政府和中国翻译协会2005年4月,面向世界征集到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最佳译文。英谚有云:“East or West,home is best.”将英语中的谚语仿译过来,很好地顺应了西方读者的文化和心理,顺应了“译文预期读者的社交世界。”表达性更强,能使国外游客印象深刻。

例9.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原译:For a good harvest both in sports and morals.(蒋磊,2002)

丰收在汉语里除了指粮食有好收成外,还可以指抽象意义上的取得进步、成就。汉语标语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在英语里的harvest并没有抽象的含义,不能起到号召的效果。若将将该标语译为“For better(athletic records and sportsmanship”。(蒋磊,2002)虽然失去了原标语的修辞手法,但最却最大程度上顺应了译文读者的心理和社交习惯。

因此,在语义方面的修辞翻译中,要以语境顺应为目的,具体来说译者要尽量做到社交顺应和心理顺应两个方面。如果在目的语中能找出恰当的修辞手段,可以保留原公示语的修辞,或是创造更好的修辞;如果原公示语没有修辞,但目的语运用了修辞可以增强其表达效果,更能顺应语境,翻译时则可以添加修辞;但如果原公示语的修辞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出相似或相近的表达,则要考虑放弃修辞,用最能让目的语读者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3 结束语

谈《岳阳楼记》的修辞手法 篇8

一、比喻

例: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金”,指金色,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和夜色之晴,月光之明。此外,月光挥洒湖面,微风吹过,光潋起伏,“浮”、“跃”之中,虽未写风,已现风影;“璧”,圆形的玉,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更能显出水平如镜;“静”、“沉”之间,波澜不惊,也暗含无风的平静,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一“跃”一“静”,相映成趣,境界美丽。

二、拟人

例(1):衔远山,吞长江。“衔”字绝妙地写出了山在湖中;又因湖蓄江水,如大口吞咽。一“衔”一“吞”,用字精确,赋予洞庭湖生命之感,把洞庭湖跟远山、长江的关系绘成了一幅动态的画,极其生动地写出了“八百里洞庭”的恢弘气势。

例(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号”,呼喊、怒吼;“排”,排开、冲向。风的冷酷,浪的凶险,气氛之恐怖,浊浪之险恶,跃然纸上。明为写景,实则以景衬托心情,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三、对偶

例(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北通”对“南极”,“巫峡”对“潇湘”,对仗工整,点出洞庭湖位处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也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通”、“极”二字也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

例(2):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日星”对“山岳”,“隐曜”对“潜形”,突出一个“暗”意,“隐”和“潜”又兼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为画面增添了动感,渲染了洞庭风雨影响之大,恶浪情势之险。

例(3):长烟一空,皓月千里。“长烟”对“皓月”,“一空”言其晴,“千里”言其远,一览无遗。这一对偶句,描绘了洞庭湖“春和景明”季节的晚间那开廓、明朗的境界,虽为客观美景,但也蒙上了人为的主观色彩,同时也为“渔歌互答”的渔家乐画面铺垫了宜人的背景。

例(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概括了范文正公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

四、夸张

例(1):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洞庭湖有边有际。“无际涯”三字用夸张的手法从空间勾勒出洞庭湖浩瀚雄伟的轮廓和水势浩淼的气势。

例(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作者从不同时段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的气象变化。早晨灿烂的阳光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宛如唐朝人张碧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低垂的云雾将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诗中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

五、借代

例: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锦鳞”泛指湖中各种美丽的鱼,以本体的部分代本体,加上“锦”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月光下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此句运用对偶和借代兼用的手法,从上到下,写飞鸟,写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相映衬,富有趣味,既写出鱼鸟闲适自由的情态,又衬托了登楼骚人的“心旷神怡”的神态。

六、设问

例(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设问是作者费了一番“尝求”苦心之后的感慨。通过一个“异”字,既明确否定了“迁客骚人”那种以“物”的变换、“己”的遭遇为转移的悲喜观,同时又总述并肯定了“古仁人之心”。在肯定和否定中表明了作者的胸臆。

例(2):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乐中有忧,忧中有乐,忧君忧民忧天下,就是“古仁人”所追求的快乐。这种忧乐观,尽管包含着封建士大夫的忠君思想,但在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追求个人名禄,不顾国家民族利益的社会中,作者能有忧民忧天下的情操就显得难能可贵。作者少有大志,今再发之,既充分表现了范公的政治怀抱,同时也体现范公以自己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的良苦用意,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

七、反问

例(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异”字通贯全文。通过反问,深沉有力地写出“迁客骚人”登楼雨季之悲和春晴之喜的两种“览物之情”,反衬了作者阔达大度的政治胸怀。

例(2):微斯人,吾谁与归?本句感情强烈深沉,充分表明了作者虽遭贬谪却依然一往情深地追随“古仁人”的坚毅精神和政治上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百折不回的信念。

八、对比

本文构思巧妙,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对比鲜明。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腾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相互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此中感情,又与“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形成对比。对比之中,高尚的精神境界,不析自明。通观《岳阳楼记》,可以说,作者运用最成功的修辞手法就是对比。

《岳阳楼记》文采飞扬,古今传诵,不仅内容上千回百转,层层推进,言情化境,而且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也使它文质兼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不同时代的读者都受到了精神熏陶和人格力量的感动。

运用修辞手法的段落 篇9

2、落叶随着风翩翩起舞。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4、小树摆一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5、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一悦。

6、柳树在小河边听着春之歌,微风一吹它摇动起像小辫子那样的枝条,好像在说:“春天真美!”

7、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到夕阳亲一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8、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9、秋天到了,树上红彤彤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成语:带有价字的成语 篇10

以“价”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价值连城] 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价增一顾] 原意是卖不出去的好马,被伯乐看中了,就增加了十倍的价钱。比喻本来默默无闻,遇到赏识的人而抬高了身价。

[价廉物美] 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价等连城] 指价值等于连成一片的许多城池。

“价”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要价还价] 买卖东西,卖主要价高,买主给价低,双方要反复争议。也比喻在进行谈判时反复争议,或接受任务时讲条件。

[无价之宝] 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讨价还价] 讨:索取。买卖东西,卖主要价高,买主给价低,双方要反复争议。也比喻在进行谈判时反复争议,或接受任务时讲条件。

[声价十倍]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比喻名誉地位大大增高。

[身价百倍] 身价:指社会地位。指名誉地位一下子大提高。

[黑价白日] 不分昼夜,整天整夜。同“黑家白日”。

[等价连城] 同样价值连城。比喻同样贵重。

[待价而沽] 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价”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物美价廉] 廉:便宜。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货真价实] 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在的。形容实实在在,一点不假。

“价”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遗声余价] 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

[言无二价] 货物的价钱说一不二。

[言不二价] 货物的价钱说一不二。同“言无二价”。

[市无二价] 买卖没有两种价钱,买卖公道,不欺骗人。形容社会风气好。亦作“市不二价”。

[市不二价] 指买卖公道,不相欺诈。形容社会风气好。同“市无二价”。

[齐名并价] 有同等的名望和身价。

[忙不择价] 匆忙中售货要不了好价钱。

[漫天要价] 无限度地乱要价。形容所提出的条件、要求过高。

[漫天开价] 无限度地乱开价码。

[漫天叫价] 犹漫天要价。形容所提出的条件、要求过高。

[瞒天要价] 指无限度地要高价。

[瞒天讨价] 瞒天:漫天,指无限度;讨价:指卖东西的人要价钱。没有限度的要高价。

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篇11

一、考点梳理

(一)考点知识

1.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种类: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③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④博喻。

(5)作用:①具体、形象、生动。如:柳妈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②浅显易懂。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③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2.比拟

(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擬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作用:①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③表意丰富。

3.两者的区别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如: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比喻)圣马克堂热情地迎接着八方游客。(拟人)

(二)考查角度

一是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二是修辞作用的正确理解,三是修辞类型的准确判断。

(三)考查内容

从取材来看,能够作为修辞题材的,主要是那些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考查中一般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主,而尤以比喻、比拟、排比三种最为突出。

(四)考查形式

一般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常与仿用句式、扩展语句、语言表达等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二、答题方法

1.熟悉比喻与比拟等修辞格的特点。虽说单独考查修辞格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及易混修辞格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2.掌握比喻与比拟修辞格的意义与用法。掌握修辞手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修辞手法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

3.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近年来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既考语言运用能力,也考思维能力。考生要回答得出,回答得正确,首先要想得出,想得正确。有些考生想不出恰当的比喻,不是因为不懂得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也不知表达怎样一个主题。因此,考生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和想象能力。

4.紧扣辞格作用,结合语境作答。解答修辞类试题,除了要抓住各种修辞格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加以精准的赏析,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来理解,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不仅要分析辞格对表现描述对象的作用,还要体会命题人的思想意图。

【同步突击】

1.请从“知识”“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在语意上形成对比。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勤奋地挤,总会有所收获;

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如果你不太在意,就会全都漏光。

答:

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个个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3.下面没有运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4.仿照下面的例句,以“玫瑰花和玉兰花”为内容,写两个拟人句。(不超过60字)

示例:梨有五月鲜,苹果有老花甜,阳光斑斑点点筛落枝叶间,映照着累累果实,五月鲜已经羞红了脸,老花甜已经笑脸迎人。

答:

5.仔细阅读下面的介绍,请按要求写广告词。

日前,某传媒公司出版了《桂林的山水——世界的桂林》一书,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桂林的山水以及桂林的山水文化,它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视觉美于一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通俗旅游工具书。

用比喻句(不超过30字):

6.请以“都市”“高楼”“灯火”“人群”为描述对象,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一段话,表现都市的扩张、繁华以及个人的渺小、孤独。(不少于60字)

答:

7.用拟人和描写的手法将下面的文字补充完整。

虽然狂风暴雨,打得小草东倒西歪,可是雨过天晴,

8.分析下面一段文字的手法特点和表达效果。

河流在洪水季节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水流的热情足以让你觉得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河流一年一度的倾诉。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比水的信仰更坚定。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淳朴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

答:

9.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问:此人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驼子摔跤”,请说明这个比喻所谈的与学文言文有关的问题及发言者借此表明的主张。

上一篇:志愿者培训急救知识下一篇:高三数学文科期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