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的作用练习题

2024-08-19

修辞手法的作用练习题(通用8篇)

修辞手法的作用练习题 篇1

修辞手法专项练习

一、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2、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3、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5、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6、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7、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8、牛群出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9、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10、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11、骆驼是沙漠之舟。()

12、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1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4、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5、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 么绚烂。()

16、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17、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18、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19、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20、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21、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22、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23、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24、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25、成千上万的笑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地方,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26、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27、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28、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小升初语文衔接之修辞手法的运用

回顾: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

()

B.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如果不落在肥土里,落在瓦砾堆里,它绝不会悲观,绝不会叹气。

()

C.小鸟像歌唱家一样在尽情歌唱。

()D.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小学主要学习了六种修辞手法;即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

要求:分辨清楚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能灵活地运用。1.比喻

(1)定义: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2)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的作用

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使事物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下列句中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请正确规划。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②目录学是打开一切科学宝库的钥匙。③浪花向上抛,开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④她不染一丝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⑤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⑥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拟人的作用

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启发读者想象。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 辞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夸张的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的某种情感,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4.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言气势,节奏感强;表达强烈的感情,加强表达效果。5.反问

只问不答。(反过来问提问的人)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 人》)反问的作用:

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6.设问 :自问自答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设问的作用

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问题 练习:

1.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B.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C.是谁把教室打扫得这样干净?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李浩。D.难道我可以不去吗?

2.指出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A.每天早晨起来,老黄牛就到河边去喝茶。

B.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C.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D.过尽千帆皆不是。3.把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在括号里,没有使用的则在括号里画“X”。

(1)人群在欢悦,小草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人们微笑。(2)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交融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3)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

(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5)他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是在表白自己。

(6)青青的溪水,照着蓝天的影子、照着彩霞的影子、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照着行人来往的影子。

4.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巴掌大的地方哪能踢球呢?

B.考场内静得出奇,就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能听清楚。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小草不怕狂风暴雨,不怕电闪雷击,不怕野火烧身。

5.太平洋保险公司打出了一条精彩的广告语:“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请你说说这句广告语好在何处。

6.依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两个对象,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还是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7.下列各项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我们要像雷锋同志那样乐于助人。B.胡须很打眼,好像墨写的隶体“一”字。C.我的鼻子一酸,像要哭出来。

D.我的家乡有许多特产,像板栗、甜柿、茯苓等,都驰名全国。

反复

为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反复的作用:

多次强调,给人深刻的印象;增强感染力。对偶

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的意思。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引用

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

引用的作用:为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助联想引起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的转移。通感的作用: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达,增强文采。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双关

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 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 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例如: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2)痰克宁,咳不容缓。

此外,汉语中的许多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例如:(3)老虎拉车——谁赶(敢)?(4)孔夫子搬家—— 净是书(输)。

(5)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双关的作用: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2、语义双关 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

例如:(1)他(指陈毅)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小学语文《吃墨水》)

(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顶针

也叫顶真、连珠。它是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方法。就好像我们经常玩儿的一种游戏 “成语接龙“一样,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建筑房屋,必须有强固的地基;地基不强固,就不能砌成坚硬的墙壁;墙壁不坚硬,怎能盖成漂亮的楼房呢? 顶针的作用

(1)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2)具体地说:议事说理类——准确、严谨、周密。抒情写意类——格调清新。状物叙事类——条理清晰。讳饰

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例如: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个就没有法儿了。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给他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尤氏道:“我也暗暗地叫人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且慢慢地办着罢。”(曹雪芹《红楼梦》)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 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中学课文中运用互文的古诗文句子是很多的。

如:(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打开我东阁和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

人们在墓的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种上松柏树和梧桐树。练习:

1.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喻为瀑布,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B.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活泼热闹呀!(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句子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突出了花的活力和可爱。)

C.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运用了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晰、活泼、灵动,写出了香气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D.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荷叶为荷遮蔽风雨,表现出母爱的博大无边。)2.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是()(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3)他的头脑就象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

A.(1)对偶、比喻

(2)引用、比喻

(3)比喻 B.(1)对偶、讽刺

(2)引用、夸张

(3)比喻 C.(1)夸张、比喻

(2)引用、比喻

(3)夸张 D.(1)对偶、夸张

(2)引用、比喻

(3)象征

3.2001年,他加入AC米兰队,主教练安切洛蒂独具慧眼,认为他的另类踢法正是意大利足坛的稀缺品种,决定对他委以重任。在实战中,他逐步成为球队的“大脑”,确立了领袖地位,为AC米兰摘取无数荣誉,并于2006年率领意大利队赢得了阔别24年的世界冠军。2012年6月,欧洲杯烽火重燃,意大利对抗世界霸主西班牙,又是他精准如导弹的传球,令意大利先拔头筹。赛后,西班牙媒体评价他为“绿茵场上的达·芬奇”。„„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的划线句。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皮尔洛传球精准无误的特点,表现了他因为敢于做自己,所以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做到了最好。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2)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3)听呀,这普彻的欢笑;看呀,这普彻的光明!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5.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沿着湿漉漉的林间小路,我一步一步走近诺日朗瀑布。仰观大瀑布,我真正领略到那惊天动地的气势。①云雾迷蒙的天上,裂开了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中汹涌而下,一落千丈,在山谷中激起飞扬的水花,发出震耳欲聋的回声。②站在这样的大瀑布前,人犹如漫天飘漾的水雾中的一颗微粒。③此刻,眼前的诺日朗瀑布群龙飞舞,舞出了一曲震撼天地的生命赞歌。④这雄浑博大、激情四溢的自然奇景,怎能不让人心灵为之震颤? A.第①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表现了诺日朗瀑布汹涌而下、惊天动地的气势。

B.第②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人的渺小,以此衬托诺日朗瀑布的浩大。

C.第③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如群龙飞舞的诺日朗瀑布令人震撼的壮美。

D.第④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诺日朗瀑布雄奇的景象给人带来的舒畅欢快之感。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试作简要分析。7.参照划线部分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要求:语意连贯,具体形象。

一位诗人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滴水珠里有浪花的影子,一个眼神里有思念的影子;

,;一块岩石里有群山的影子,一声细语里有关爱的影子。的确,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

8.选出一项填在下面横线上,组成一组排比句,最恰当的是()

如果生活是水,尊严就是流动; 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

如果生命是鹰。A.尊严就是勇敢

B.尊严就是羽毛 C.尊严就是盘旋

D.尊严就是分享 9.对修辞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今年收成不好,地里仅长了几颗粮食。(夸张)B.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反问)C.孩子们像盛开的花朵。(比喻)D.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8.请指出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A.他每一天每一分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夸张)

B.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拟人)

C.难道我比你差么?(设问)

D.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比喻)9.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1)眼前的山,已把夏天的翠裙换成了深秋茶绿色的晚服。修辞手法:

作用:

(2)井冈山的翠竹啊!„„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 冈山人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的风格吧!

修辞手法:

作用: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修辞手法:

作用:

10.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理解: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理解: 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先提出问题:什么是路?以引起读者对“什么是路”的注意与思考,再给出答案,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读起来酣畅淋漓。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理解: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土地的“肥沃”,表现了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

D.十六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

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月夜清冷的气氛,烘托出少年愁闷孤寂的情怀。

11.分析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春雨细密缠绵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草以人的动作行为,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可爱情太,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3)“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些烦人的聒聒!”(作者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秋风是没有颜色的,我们只能感觉到它的凉爽、舒服。作者此处对秋风贯以颜色,让我们从感觉、触觉延伸到视觉,并联想到蝉生命的终止。)

(4)“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儿呢?”(作者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人的生命与之相比可谓是占了太多的优势,引发人“该怎样 对待生命”的思索。)12.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A 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13.选出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A 夸张 设问

B 比喻 设问

C 夸张 反问

D 比喻 反问 1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③当而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④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A 明喻 设问 对比 对偶

B 对比 设问 对偶 明喻 C 对偶 设问 对比 明喻

D 对偶 对比 设问 明喻 15.指出下面句子使用的是哪一种夸张。A、扩大夸张 B、缩小夸张 C、超前夸张(1)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2)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3)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容得下几个班的同学活动呢?((4)看着这绿油油的麦苗,我就嗅出了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16.下边是一首七言律诗,括号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晶宫。A.半帆风雨宜织锦

B.千年筠竹老不死 C.半树佛花香易散

D.万里鱼龙争照影))

17.下列语句中运用的比喻,不妥的一句是()

A.他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大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传来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看见山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修辞手法的作用练习题 篇2

人们在说话、写作或文学作品中常使用一些修辞格来说明问题、强调、渲染气氛、增加色彩等等。辞格是指一定的修辞格式, 如打比喻, 讲反话, 设排比, 用双关等等。 (黄任, 1996:11) 英语中的修辞格种类繁多,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英语更具感染力。《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第二版) 多年来是我校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材, 该教材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内容丰富, 涉及语言、文化、习俗、伦理、科学、社会焦点等方面。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更增加了该教材语言感染力和表现力。该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课文A Test of True Love是一篇充满了唯美、纯净、深刻与忧伤的文章。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语言很富文采, 给文章增色不少。而且修辞手法让读者感觉文章生动传神, 浅显易懂。本文即以A Test of True Love一文为例, 探讨如何赏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从而发挥修辞对大学英语阅读的意义及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借鉴作用。

2、A Test of True Love一文修辞格赏析

A Test of True Love一文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军官约翰·布兰福德和一位他素未谋面、却通过书信给他力量的女人霍利斯·梅内尔之间的爱情故事。整个故事扣人心弦、跌宕起伏, 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又让人深受触动, 感觉到温暖与力量。这篇课文不但寓意深刻, 而且作者在描述人物的外貌以及年轻军官内心感受时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借助这些修辞手法, 文章的寓意引起了读者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2.1 对比

对比是突出差别的一种修辞手法, 最基本的对照结构由两个成分构成, 对比的使用可以突出不同事物的不同点, 从而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课文在描写布兰福德见到的两个人女人的外貌时很好地使用了对比这一修辞手法。第六段和第十段分表描写了一位年轻的女子与一位四十几岁的女人的体貌特征。在这两段的描写中, 作者分别从年龄、体形、发型以及着装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第六段中描述的女子是“a young woman” (一名年轻女子) , 而第六段中的则是“a woman well past forty” (一位四十好几的女人) ;在描述年轻女子的体形时, 作者说:“her figure was long and thin” (她身材修长而苗条) , 而中年女人则是“She was more than fat” (她不是一般的胖) ;年轻女子的头发是“her spectacular golden hair lay back in curls from her small ears” (漂亮的金色长发卷曲在小巧的耳后) , 而在描述中年女人的头发时作者说:“her hair sporting patches of gray” (头发斑斑灰白) ;年轻女子穿着绿色套装 (fancy green suit) 让人感到“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like spring time come alive) , 中年女人穿着棕色的外衣 (brown suit) , “在年轻的他的眼里, 她简直就是一块活脱脱的化石” (a fossil to his young eyes) 。可以说整个的两段就是两个女人之间鲜明的对比。虽然两人的对比如此鲜明, 但是布兰福德还是按照约定去和中年女人打招呼。这种对比更能体现军官并没有受到外貌的影响而去追求真爱的精神。读者也被他这种对真爱的执著所打动。

2.2 明喻

明喻是英语以及其他语言中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手法。明喻, 亦称“直喻”, 它就是对两个不同类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比喻。从结构上看, 明喻包括“本体”, “喻体”和“比喻词”。明喻中常用like, as等做比喻词。 (黄任, 1996:63) 这一修辞手法课文中也有涉及, 比如在描述年轻女子的生机与活力时, 作者用了“like spring time come alive” (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这样的明喻。此外, 作者是这样描述绿衣年轻女子快速走过, 很快消失在雾中之后布兰福德的内心感受的:“Blandford felt as though his heart was being compressed into a small cement ball…” (布兰福德觉得自己的心好像被压缩成一个小水泥球) 。从这种形象而又生动的比喻, 读者可以深切体会布兰福德极度失望的感受。虽然非常失望, 军官还是克制住了跟随年轻女子而去的冲动。这样的描述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他意志力的坚毅以及对真爱的追求。因此, 明喻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具有很强的启示和感染作用。

2.3 暗喻

暗喻, 亦称“隐喻”, 它同明喻一样, 也是在两个不同类对象之间进行比喻, 区别在于:明喻把本体和喻体说成是相似的, 而暗喻则把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 明喻中的“比喻词”在暗喻中没有了。 (黄任, 1996:65) 暗喻的使用在课文中也有体现。

课文第六段在描述年轻女子的眼睛时就用了暗喻:“her eyes were blue flowers” (她的眼睛如蓝色的花朵) 。在这样的比喻中, 比喻词没有了, 直接把“她的眼睛” (her eyes) 说成了“蓝色的花朵” (blue eyes) 。比喻的使用使读者想象到年轻女子的那双炯炯有神、顾盼生辉的眼睛。

3、修辞手法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意义

A Test of True Love一文中出现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这些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修辞手法在大学英语阅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多数同学在阅读时往往只停留于对单词, 对句子的字面意思的理解, 有时无法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更无法体会其引申的含义。因此, 教师讲解课文时要对其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把阅读教学和修辞教学结合起来。比如, 教师在讲A Test of True Love这篇有丰富修辞手法的课文时可以把这些修辞手法提前给学生讲解,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到这些修辞, 有意识地指导他们赏析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学生在掌握了这些修辞在文章中的使用后就会加深对文章语言以及整个篇章结构的理解, 也会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有更透彻的理解。相反, 如果学生缺乏修辞方面的知识, 教师也不积极引导他们去了解的话,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会大打折扣, 更不可能学会欣赏语言。因此, 只有在阅读中, 特别是在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中适当地补充修辞方面的知识, 才能使学生提高阅读和欣赏水平。

4、结论

大学英语的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讲解知识点、总结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阅读技巧等传统的授课方法, 还要将修辞教学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只有了解了这些和课文相关的修辞手法以后, 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章的结构及其寓意才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学生才会逐步学会欣赏英语, 挖掘英语的巨大魅力。

摘要: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英语变得生动形象, 修辞知识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文章。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修辞知识的教授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对阅读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课文A Test of True Love为例, 赏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并探讨修辞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修辞,语言赏析,英语阅读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第二版)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2]、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11, 63, 65.

修辞手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修辞手法;大学英语;写作

H319

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准确来说,修辞手法能够让我们更加准确、恰当地使用语言,同时也能够使文章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以修辞手段来表现文章的蕴意。所以,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必须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但是,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语法知识的讲解,却忽视了传授给学生写作修辞手法。而且学生在日常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积累各种英语词汇和语法,忽视了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认为修辞手法对于英语写作来说可有可无,并没有起到关键性作用。我们在英语写作实践中可以发现,在英语阅读材料中修辞手法比比皆是,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英语阅读材料更加富有表现力。因此,对修辞手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改善当前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一、大学英语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1.对比修辞手法

对比修辞手法指的是把两种事物进行对比,这样能够表现两种事物的各自特征,体现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对比修辞手法由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对比,也就是全面地对两种事物进行对比,从整体上表现二者的相异性;另一种是部分对比法,也就是针对两种事物的部分进行对比,在部分对比之后,向整体上进行对比。除此之外,还有正反对比方法,这一对比方法是对称英文句式中常用的对比修辞手法,采用恰当的反义词能够加强句子语气,体现语句的亮点。例如:汉语常用句式“利远远大于弊”,翻译成英文句式,可以这样表达“The advantages for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在这一句子中,我们可以发现theadvantages与 thedisadvantages形成了鲜明的正反对比关系。

2.平行结构修辞手法

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平行结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够使英语句子更加富有表现力。同时,平行结构的英语句子也更加具有节奏感,能够调节句式的结构,使读者感受到英语句式的气势。例如:“读书让我们变得聪明,锻炼让我们变得健康强壮”翻译成英文句式为:“Reading make us wise while exercise make us strong.”由此可以看出,平行结构修辞手法使整个句式更加整齐,富有张力。但是在大学英语写作中,许多学生使用平行结构修辞手法容易出现各种错误。平行结构修辞手法指的是让语法能够对应起来,通过相似的语法概念来表现句子形式,名词对名词,介词对介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这种对应方式使英语句式更加具有说服力。

3.重复的修辞手法

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偶尔也会使用到重复的修辞手法,采用重复修辞手法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突出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英语写作中的重复词语一般应用在句首或句尾,采用首尾重复的方式能够使句式连成整体。例如:“我们期望成功,并且正在为成功而努力奋斗”,翻译成英文为“We long for success and we are working hard for success.”从这句英文句式中,我們可以看出两端分居的末尾都运用了“for success”一词,这种表达方式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修辞手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作用

1.使英语作文句式结构更加富有变化

目前,许多英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习惯运用简单句式,经常使用英语中的常用词汇和语法,这种表现形式难以突出文章主体,使文章变得平淡乏味,这类文章在考试中非常难拿到高分。要想提高英语作文的整体质量,必须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才能让英语作文句式结构更加富有变化。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英语句式进一步了解修辞效果。例如:“So when you see someone in difficulty of in distress and in need of help,dont hesitate to give your love to him”在这段英语句式中,运用了多次介词in,使句式构成了一个平行结构整体,句式更加富有变化,同时也使语言更加流畅。

2.修辞手法能够提高英语作文语言的感染力

在大学英语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能够使作文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句子的音韵更加和谐规整,调整句子结构。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分数比较高的英语作文中应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让作文的语言文字更加活泼、逼真,提高了英语作文的艺术表现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影响。例如:“Nowadays, energy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various sources such as oil, coal, naturalgas, solarheat, the wind and oceantides.”在这段英语句式中通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整体句式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

3.修辞手法能够增加英语写作亮点

英语写作中语句亮点非常重要,只有具备写作亮点,才能调动老师的阅卷兴趣,让老师有兴趣阅读学生的英语作文,整体语言句式更加生动、富有活力。如果在英语句式中缺少亮点,那么就会使英语句子平淡无味,难以调动阅读者的兴趣。因此,生动的修辞手法对于英语写作来说必不可少,能够增加英语句子的两点。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可以是当地运用比喻、夸张、对比和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修辞手法对于英语写作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合理运用对比修辞、平行结构修辞和重复修辞等各种修辞手法,才能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慧.修辞美学下的大学英语写作——以五种常见修辞手法为例[J].艺术科技,2014,27(2):167,174.

[2]范莉萍.浅议修辞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55):79-80.

修辞手法解释及判断练习 篇4

一、常用修辞

1.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举例:

①“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楼很高,但是并没有高到能够直接摘到星辰的地步,夸大了楼的高。与此相反的,还有夸小。

②“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白面包子要在收割了麦子后才会有,现在提前说出来,属于超前夸张。

2.比拟

(1)定义:

①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

②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

(2)举例:

①拟人: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只有人才能展笑脸

②拟物:他骄傲自满,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只有动物才能翘尾巴

3.比喻

(1)定义: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④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2)举例:

①明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本体是叶子,喻体是舞女的裙,喻词是“像”。

②暗喻:这是花的海洋。--本体是花,喻体是海洋,喻词是“是”

③借喻: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本体是“资本家”,没有直接出现,喻体是“毒蛇猛兽”,没有喻词出现。

④博喻: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本体是白丁香,喻体有多个,分别为“雪”、“玉”“浪花”

4.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2)举例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比(也是表现手法)

(1)定义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

(2)举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作用

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二、非常用修辞

1.借代

(1)定义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2)举例

①部分代整体:“沉舟侧畔千帆过”--帆是船的一部分,代指船。

②特征代本体:一群红领巾跑进了教室--“红领巾”借指“小学生”。

③专名代泛称: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李公朴”借指“像李公朴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

(3)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2.对偶

(1)定义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2)举例

①正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反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串对(流水对):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3)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3.象征

(1)定义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2)举例

草,虽然平凡、渺小,但却有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草象征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4.互文

(1)定义

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2)举例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在市集(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

5.用典(引用)

(1)定义

引用典故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除了引用典故还有引用诗词、古文、歌曲等

(2)举例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用了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表现对项羽慷慨殉难的豪杰之举的赞颂,暗含了对朝廷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的无奈通信

(3)作用

使得表达更丰富、含蓄

6.反问

(1)定义

又称反诘。用疑问表达确定,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2)举例

①否定表肯定: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以否定形式表达:我有应该责备的地方。

②肯定表否定:我呢,难道应该受责备么?——以肯定形式表达:我不应该受责备。

(3)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7.反复

(1)定义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2)举例

①连续反复: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②间隔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加强语气、情感,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8.通感

(1)定义

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2)举例

“我闻到了空气中一股甜滋滋的味道”--“甜滋滋的味道”是味觉,“闻到”是嗅觉,用味觉写嗅觉。

(3)作用

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回味无穷。

9.双关

(1)定义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2)举例

联想公司广告词:联想改变世界。--这里的“联想”既指联想公司,又指联想、想象能力

(3)作用

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修辞手法判断】题目

修辞判断-序列1

以下句子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排比、对比)5个手法,部分句子可能有多个手法,请一一判断出来填入括号内。

1、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2、他外号叫张科学,种的西瓜,一百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4、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竟不过是苍蝇。()

5、他们要从人民心中拔去周总理这棵参天大树啊!()

6、她身体很弱小,来阵风便能吹倒。()

7、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人先醉。()

8、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0、手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修辞判断-序列2

以下句子运用了(借代、对偶、象征、互文、用典、反问、反复、通感、一语双关)9个手法,部分句子可能有多个手法,请一一判断出来填入括号内。

1、竹子那种直立向上不弯曲的正直品格,不正是我们该学习的吗?()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上厕所时,别忘了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7、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8、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9、在我灰心的时候,你鼓励我,在我失败的时候,你鼓励我。()

修辞判断-序列3

以下句子分别运用了(借代、对偶、象征、互文、用典、反问、反复、通感、一语双关)9个手法,部分句子可能有多个手法,请一一判断出来填入括号内。

1、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5、联想公司的广告:联想改变世界。()

6、看着外婆孤单的身影,我的心里下起了小雨。()

7、松树傲雪凌霜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修辞手法判断】答案

修辞判断-序列1

以下句子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排比、对比)5个手法,部分句子可能有多个手法,请一一判断出来填入括号内。

1、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比喻)

2、他外号叫张科学,种的西瓜,一百里外就闻到瓜香了。(夸张)

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拟人)

4、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竟不过是苍蝇。(对比)

5、他们要从人民心中拔去周总理这棵参天大树啊!(比喻)

6、她身体很弱小,来阵风便能吹倒。(夸张)

7、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人先醉。(夸张)

8、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比喻,排比)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10、手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夸张、比喻、排比)

修辞判断-序列2

以下句子运用了(借代、对偶、象征、互文、用典、反问、反复、通感、一语双关)等手法,部分句子可能有多个手法,请一一判断出来填入括号内。

2、竹子那种直立向上不弯曲的正直品格,不正是我们该学习的吗?(象征)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借代)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反问)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偶)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通感)

6、上厕所时,别忘了来也匆匆,去也冲冲。(一语双关)

7、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互文)

8、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用典)

9、在我灰心的时候,你鼓励我,在我失败的时候,你鼓励我。(反复)

修辞判断-序列3

以下句子分别运用了(借代、对偶、象征、互文、用典、反问、反复、通感、一语双关)等手法,部分句子可能有多个手法,请一一判断出来填入括号内。

1、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借代)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反复,拟人,借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对偶)

4、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通感、夸张)

5、联想公司的广告:联想改变世界(一语双关)

6、看着外婆孤单的身影,我的心里下起了小雨(一语双关)

7、松树傲雪凌霜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象征)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篇5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打比方。例如:月亮像镰刀。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把事物当人来写。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用:把花草虫鱼鸟兽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物赋予了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排比:三句或者三句以上相同的句式排在一起。例如:作用:增强语言气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夸张:把事物夸大或缩小。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5)反问:只问不答,答案就在句中。例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作用:表达的意思更坚定,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感情的作用。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6)设问: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加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7)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同。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8)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例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有的人或者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者。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感受强烈,能够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9)反复:同一语词多次出现。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作用:增强语气或语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充满语言美。(10)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说出来,而是用跟他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代替它。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作用:可引人联想,使语句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1.冰心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春草生兮凄。”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8、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2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21、连理枝、比翼鸟 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须眉:男子

9、手足:兄弟

10、汗青:史册

11、伉俪:夫妻

12、桑麻:农事

13、三尺:法

14、膝下:幼儿

15、华盖:运气

16、庙堂:朝廷

17、黔首:平民

18、阡陌:田野

19、杏坛:教育界 20、朱门:富贵人家

21、藩篱:边防

22、摧眉:低头

23、缙绅:做官的人

24、纨绔:富家子弟

25、祝融:火灾

26、寸管:毛笔

27、杜康:代酒

28、汗青:史册

29、万钟:高官厚禄 30、山林:隐逸生涯

31、中鼎:仕宦生涯

32、披宫锦:考中进士

33、垂拱而治: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34、杏林: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

35、冠盖、衣冠:世代做官的读书

36、冠缨:世代做官的世家豪族

37、社稷、轩辕:国家

38、婵娟、嫦娥:月亮

39、白丁、布衣:百姓 40、提携,垂髫:小孩

41、持戟、旌旗:军队

42、烽火、羽书、羽檄:有关战争的警报或军情消息

43、社稷、宗庙:国家

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篇6

一、知识梳理

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

1、〔 比喻〕(明谕、暗喻、借谕)

(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阐明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夸张〕

(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

(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 排比〕

(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反复〕

(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分类):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举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7、〔设问〕

(定义):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举例〕如:是谁创造力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8、〔反问〕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作用):增强语气。

〔举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9、〔对比〕

(定义):又叫对照,是把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

(作用):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特点。(作者所要表现的对象。)

对比在写作手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结合写作来理解。

九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专题7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篇7

《考试大纲》对修辞考查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同时规定了“常见”的范围为9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其设题方式主要是主观题,常与语言运用中的仿写、扩展语句等考点放在一起考查。现代文阅读中涉及的考查修辞手法的题目,则以鉴赏评价为主。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诸多考点中的一个小考点,赋分不多,却几乎是每考必见。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全面备考,吃透考点,力争不失分。

1.夯实基础,吃透概念。对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要吃透,如比喻,应准确掌握其基本结构形式、基本类别,同时也要学会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如比喻与比拟的区别、三种比喻的比较等,同时还应该掌握比喻常见的表达效果(常在现代文阅读中考查)。

2.善于观察,勤于动手。首先,注意观察、积累那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优美、精彩的句子,领悟其神韵,汲取其精华,化为自己的语言素养,为自己写出优美的句子做好准备。其次,勤奋练习,从单个句子的模仿、练笔到作文中有意识地运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最后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3.潜心琢磨,积极备考。首先,搜集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找到其中考查修辞手法这一考点的题目,放在一起进行分类比较,切实了解、掌握常见的考查方式和常见的题型。其次,要深入钻研每一类题型,潜心思考,把握答题思路、规律,熟记于心,而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典型例题解析】

1.(2015年江苏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识,难度相对较低。命题者把它与诗句结合起来命题,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与综合性。A项出自黄庶的《探春》。这两句诗是说“东风”拿起“刀尺”,裁剪出“万叶千花”,采用拟人修辞,将“东风”人格化。C项出自宋代词人秦观的《春日五首》(其一),这两句虽是写花,却赋予物以人情,经雨的“芍药”和“蔷薇”,好似两个娇弱的女郎,一个饱含泪水,一个醉卧晓枝,亦采用拟人修辞,将“芍药”“蔷薇”人格化。D项出自宋代诗人刘攽的《新晴》,诗人把“南风”写成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南风”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成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将“南风”人格化,是典型的拟人手法。B项出自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环境的宁静。这两句是对仗工整的诗句,没有使用拟人修辞。

【参考答案】B

2.(2015年安徽卷)某校拟开展以“自然·青春·团队”为主题的郊游活动,全校同学将以班级为单位参与。请撰写本班活动标语。要求:紧扣主题,语言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中有三个关键词,“自然”“青春”“团队”。所拟标语应符合特定主题的郊游活动这一语境,并“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对这一题型,我们在作答时应该做到“一个用心、两个关注”。“一个用心”是指用心阅读题干,全面提取答题要求。看到题时,应对题目逐字阅读,把涉及的考点一一提取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信息。“两个关注”,一是关注所写句子形式方面的要求,明白自己所要书写的句子在外在形式结构上的特点,二是关注内容上的要求,清楚应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参考答案】示例一:郊游放飞青春梦合作凝聚团队魂

示例二:让我们在自然中放飞青春的梦想

示例三:拥抱自然花样青春热情相拥

【常见题型撷英】

1.(201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碌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 年湖南卷)下面对语段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A.比喻排比B.对偶比喻

C.排比夸张D.夸张对偶

3.(2015年四川卷)创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请拟写一则宣传语,倡导同学们升入大学后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培养创业、创新能力。要求:1紧扣宣传目的;3运用比喻手法;3不超过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4年重庆卷)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4年江苏卷)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6.(2014年四川卷)请紧扣下面画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个字。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3年重庆卷)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景物,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乐得咧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3年北京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新题演练】

1.对下列诗句中所使用修辞手法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月照花林皆似霰(比喻)

B.可怜楼上月徘徊(比拟)

C.五花连钱旋作冰(夸张)

D.辞根散作九秋蓬(比拟)

2.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老师时时陪伴在我们身边。沐浴着深深师恩的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老师说。请你拟一副对联唱出心中最美的对老师的赞歌。除对偶外,另外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一支粉笔,积淀千秋智慧;三尺讲台,寄托万世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一副赞颂诸葛亮的对联,其中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一生唯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授;

下联:八阵名成,两川福被,十倍荷褒荣,三分功定属元勋,所合精锐四方。

下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寒假正是读书的好时光,下面是一段关于“阅读”的文字,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要求:与画横线的句子句式相同;符合上下文的特定语境。

珍惜阅读,阅读便如一首歌,歌到情处泪双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珍惜阅读,阅读便如一杯酒,酒将醉时笑语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备受关注,而每次的颁奖词都广为传颂。它们与那些杰出人物一样感动了公众,感动了中国。请你为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写一段推荐词或颁奖词。要求:突出作家或作品的特点;有一定的文采,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博喻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抒情更强烈,使议论更充分。请在 “人生”“爱心”“心灵”中选择一个词作为陈述对象,写一组博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这段话中,画线的句子表达得不够准确,也不生动。请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把它改写得既准确又生动。

群山苍翠,江水澄碧,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深情地注视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注视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仿照画线句的形式,再续写两个句子,使整个语段形成一组排比句。

青春是旺盛的小草,用它蓬勃的生机昭示明媚的春天;青春是晶莹的露珠,用它剔透的纯净昭示人生真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一副有关劝学的对联,语序被打乱了,请你将其还原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五更鸡/若有恒/十日寒/最无益/莫过一日曝/何必三更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常见题型撷英】

1.示例: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符合试题要求,其他答案亦可)

2.A

【解析】“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分别将“梦想”比作“源泉”和“太阳”,运用的是比喻修辞。“面对…… 面对…… 面对……”运用的是排比修辞。

3.示例:创新是青春的火炬,创新是创业的翅膀,用创业点燃创新梦想,用创新放飞人生希望。

4.示例:就像下棋一样,如果一个棋子走错了,整盘棋都可能会输掉;人生这盘棋每一步都要走好。

5.A

【解析】依据对仗的原则,“墙头”对“水面”,“雨”对“风”,“垂”对“聚”,“草”对“花”。

6.示例一:《论语》中既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事准则,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谆谆告诫,还有“和无寡,安无倾”的社会理想。这部儒家经典蕴含了仁爱和谐的尚和精神。

示例二:诸侯割据,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生灵涂炭渴盼休养生息,社会动荡期望和平安宁,战乱频仍祈求国家大治,宏伟的三国长卷蕴含了人们对天下归一的追求。

7.示例一:头上的那朵白云,可能是受了微风的吸引,着急得伸长了腿,奔跑在无垠的蓝天上。眼前的那株小草,可能是得了大树的教诲,听得拍起了手,微笑在广阔的原野上。

示例二:房前的那片翠竹,可能是受到了春雨的爱抚,高兴得伸展枝叶,摇曳在和煦的春风中。眼前的那只雏鹰,可能是受到了白云的鼓励,自信地展开双翅,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中。

8.A

【解析】A项的“飘”与 “花香”是可以搭配的动宾关系。B、C、D三项,动词与宾语之间本来不适合搭配,都运用了修辞学中“拈连”的修辞手法。“拈连”指甲、乙两个事物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又叫“顺拈”。本题考查“拈连”修辞,超出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常见的9 种修辞的范围,这也就提醒学生在备考时要注意扩充自己的知识积累。

【新题演练】

1.D

【解析】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示例一: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

示例二: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

3.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4.示例:珍惜阅读,阅读便是一首诗,诗言有尽意难尽珍惜阅读,阅读便像一杯茶,茶香满口情悠悠

5.示例:苏轼———你站在中国文坛的黄金马车上翘首远瞻,你立在宦海沉浮的风口浪尖上踯躅向前。你年少成名,初露锋芒,文惊四座,中年坎坷,远谪异地,可正是在你官途暗淡之际,却真正唤醒了你人生璀璨的群星。面对灰暗肃杀的寒冬,你从容的轻挥兰手,抽出了早春第一枝新绿。谪仙的挥毫洒脱与诗圣的铿锵有力,在天地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熔铸成你不屈的豁达魂灵。那夜空中熠熠闪光的银河是对你最佳的溢美之词,这大地上奔腾豪迈的长江是对你无上的礼赞之章。这一切的繁华与辛酸,都汇聚成为五千年一个词坛巨人的名字———苏轼。

6.示例一: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示例二: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示例三:人生就像一壶香茗,平淡而深刻;人生就像雨后的彩虹,短暂却绚丽夺目;人生就像交响曲,自成一体但不能独奏。

7.示例: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8.示例一:青春是潺潺的小溪,用它清澈的细流滋润人生的心田;青春是绵绵的春雨,用它晶莹的雨珠滋润人生的沃土。

示例二:青春是挥动的画笔,用它绚丽的色彩描绘美好的未来;青春是嘹亮的军号,用它破空的号声谱写人生的乐章。

9.上联:若有恒,何必三更灯,五更鸡;

浅析电影《十月围城》的修辞手法 篇8

一、长镜

电影艺术中的长镜头概念其实是一个并未严格界定的概念。对电影艺术而言,“长镜头具有美学意义,因为它在不同程度上的运用影响着(影片的)流畅、氛围和拍摄重点。”[1]

影片中沈重阳追着载有自己女儿的黄包车奔跑的段落,就非常好的运用了长镜。影片中沈重阳跟着车子一路奔跑,在跟移镜头下,影片将多个不同机位的摄影机所拍摄的画面和剪辑在一起,构成了流动且富有意蕴的画面。在这个长镜头里,除了跟移镜头外,影片还将奔跑中的人物两处面部特写镜头进行了升格处理,重点刻画了人物的面部表情。沈重阳跟着车子一路奔跑,眼里的神情错综复杂,有得知自己有一个女儿的惊诧和喜悦,也有对往昔的追悔和对当下的无奈。黄包车停下来以后,沈重阳只是眼巴巴的望着女儿却做不得声,当音乐再一次达到高潮,黄包车离去了,而沈重阳在画面里也越来越远,越来越小。长镜头段落首尾呼应,开始时沈重阳追赶黄包车和结束是黄包车的离去形成了一个颇有趣味的画面构图。这种饱含情怀的长镜辞格的运用,使得摄影机对沈重阳这个人物的“持续关照”显得非同一般。从叙事意义上,这个长镜头不仅合理的解释了一个烂赌成性只要别人给钱什么都可以做的赌棍为什么会在关键时刻改变立场加入保护孙文的行列,而且,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充分展示了人物惊诧、喜悦、追悔、无奈的种种错综复杂的情感转变、同时也为影片后半段这个普通男人深沉的父爱和牺牲做出了铺垫。

二、特写

所谓特写指的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电影画面。”[2]当影片中的“特写”镜头以一种特定的目光聚焦和注目于人或物的细部而刻意加以审视时,“特写”实际上是作为一种修辞格而发挥作用的,从而具有了特定的修辞功能。作为辞格运用的特写必须满足两个要求,首先是“打破了原本的叙事链条,而呈现出一种刻意的关注的目光。其次是在呈现形态(时间和空间)上有明显的超长性、奇特化的观赏效果。”[3]一如米特里所说“特写镜头中的物象除了是概念和情感的瞬间符号之外,它还必然使人注意到它的感染力和与众不同之处。它能够唤起一种只有注视它的目光才能感觉到和体察到的情感性。”[4]下面我们选取几个典型意义的“特写”辞格做出分析。

影片中背负叛军罪名的将军方天所带领的戏班惨遭杀害后,金利源的老板李玉堂来寻找自己的好友李少白,却意外的发现了李少白遗失的钢笔,随后影片出现了钢笔的特写镜头,初看上去只是镜头对具体物象的刻画,可是当结合影片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并不是简单的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而是有其深刻的暗示和喻义在里面的。是什么让这个不愿牵扯进革命的商人到最后反而变成了指挥行动的关键人物?除了一颗爱国的心,最大的催化剂便是这支钢笔。好友李少白凶多吉少白生死未卜,李玉堂悲愤难当,在好友的书桌前读着还没来得及给自己的信件,握在手中的钢笔一刻也没有放下过。日报社因为宣扬孙先生来港的消息遭到查封,悲痛和愤怒之下,李玉堂站在报社里手里拿着挚友的钢笔,激动地复述着陈少白在信件里对他说过的那些话,这个时候,“钢笔”的特写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特写了,而是承载了李少白的遗愿和一份厚重的责任的修辞功能。

特写是影像中最为常见的“辞格”修辞方式,它最能够贯彻“文本”的思想意图和潜在的情感指向。在孙文母亲的房间里,看着因为紧张和恐慌而不住颤抖的李重光,孙母紧紧的握住了他的手,这个特写镜头在影片里出现了两次。屋外腥风血雨,屋内孙母始终镇定自若,端坐不动。爱子在腥风血雨中奔走,每分钟都有性命之忧,这一别又不知何时能再见,慈母方寸间必是忧心如焚、愁肠百结,但她脸上一丝一毫也未表现出来,却只是用母亲的手掌,像握住自家孩子一般,握住了浑身颤抖的重光的双手,多么温柔而坚定的力量。从这一特写的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正是有这样雍容大义的母亲,才会教出这样勇敢有作为的领袖,才会有这许多仁人志士为其抛头颅洒热血。这看似不起眼的特写镜头“修辞”,实在是包含着精心构筑的“意义”之节点。

同样,影片中多次呈现了时钟的大特写,有孙母房间墙上的挂钟,有李玉堂手里的怀表,有桌上摆放的时钟,一切都在诉说着时间的紧迫和局势的恐慌。保护工作争分夺秒,面对屋外的残忍杀戮,革命者备受煎熬,不仅要强忍住内心的恐慌,而且还要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保护孙文。这一特写辞格不仅体现出了时间的紧迫而且还隐含了知识分子的恐慌和对新中国的希望。因此,影片中穿插的众多时钟的特写镜头所蕴含的“时间”层面上的“隐喻性”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三、递进

所谓“递进”辞格,指的是“以多个镜头的连续呈现或交叉组合方式,并常常以逐步加速的节奏,来强化某种特定的情绪或意念的修辞手法。”[5]

影片中李重光乘坐的黄包车在阶梯上滑落的段落成功地运用了“递进”辞格。这个段落与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段落颇有些神似。黄包车倒退着快速下滑,全景是无依无靠的黄包车一级一级下滑,像极了“敖德萨阶梯”里的婴儿车,镜头在阎孝国,李少白和李重光之间不断切换,阎孝国追着车子兴奋的往前跑,李少白极力阻止却力不从心,黄包车里的李重光一脸密汗惊恐无法隐藏,颠簸中手枪滑落在地,最后车子撞向石柱,侧翻在地,此时的镜头对准李重光也似轰然翻身,一切都已劫数难逃。从无法控制车子速度面临死亡的害怕和惊恐,到最后想到孙先生已经安全离开后的欣慰和释然,在这个段落里,李重光的心理过程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后阎孝国追到翻倒的黄包车前,用竹竿一下、一下、又一下的插进车里,在影片的升格镜头里一切都寂静无声,只有屠杀的声音回响在观众耳边,诉说着李重光的死亡。镜头同样没有带到李重光,可是那一刻却让所有人感同身受,悲从中来。

现实空间中短短十几秒的车子下滑镜头被剪辑成了长达近三分钟的镜头分割组合段落,使时间进程在这里成为一种绵延,从而使这场追杀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性效果。这个“递进”的修辞段落通过时间上的交叉重复,空间上的分割组合、升格镜头的运用和叙事节奏上的逐步加快,成功地达到了强化意念的张力,使观众强烈地感受到了影片传达出的悲剧力量,把影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阎孝国的疯狂残忍,李少白的奋力挽救,李重光面临死亡的恐慌和释然,在这个段落里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四、变格

“变格”修辞指的是那种“通过电影摄影(包括洗印、放映等)技术的尺度与正常规格的变化和操纵,造成影像呈现形态上的特殊变化与特殊效果的辞格运用。”[6]“变格”修辞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这里就影片中所运用到的慢动作镜头和定格做出分析。

仔细观看影片我们会发现,参与此次“保孙”行动的义士牺牲时影片大多都会用到“慢动作”镜头和定格手法。慢动作镜头是以“高速摄影”拍摄而以正常速度放映的“镜头画面”。影片中的“臭豆腐”王复明憨直善良,在保护行动中勇猛顽强,他高喊着“我叫王复明,我叫王复明……”而后大厦将倾将自己和敌人一起埋葬;这个段落里,影片多次运用升格镜头,王复明被敌人乱刀刺死的慢镜头让观众不忍目睹,其间所蕴含的悲情和不屈的心怀耐人咀嚼。与此类似,刘郁白的打斗段落中也多次运用了升格镜头,使整个打斗画面显得空灵而飘逸,别有一番行云流水的美感。孙家门外的台阶上,刘郁白长发飘飘,两手背负背后,从容冷静淡然无畏,可终究是寡不敌众。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斩断了阎孝国的长辫,阎孝国暴怒疯狂的砍杀刘郁白,此处的慢镜头甚至连血液飞溅的轨迹都清晰可见,更加渲染了一种触目惊心的悲壮之情。这两处慢镜头动作不仅使影片“全程追杀“的紧张节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让观众的视觉神经为下一轮的高潮到来做短暂的停歇,更重要的是这一“慢镜头”辞格饱含了编导对人物的精神和情怀的一种认同,也是人物壮烈牺牲的悲情氛围的一种营造,是一种主体意向与悲怆情怀的抒发。

“定格”修辞是对一种特定情绪、情感、氛围、意念的强调和张扬,具有触发思考的修辞效果。影片里,几乎每一个义士的牺牲都用到了定格画面,银幕上显现出他们的籍贯和生卒年。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为无名烈士做的碑铭。这些“定格”镜头的运用是颇富匠心的,不仅是对全片叙事主体的一种悲壮情怀的升华,还强化和体现了影片对每位义士的不屈精神的赞美和为革命牺牲的缅怀和纪念。这些定格镜头寄予了编导对这些义士的深切哀悼同时也给了观众无尽的思考空间。

五、偏重

所谓“偏重”辞格,指的是“影像辞格中那种具有明显的突出和强化某种修辞元素特征的修辞方式”。[7]“偏重”辞格是影像辞格中最松散、最自由的修辞手法。本文将从构图的偏重、色彩的强化、声音的突出和这三个方面对影片的偏重辞格进行解读。

首先,影片一开始,便展现了铁制楼梯的旋转画面,摄影机在楼梯底下仰视一级一级的梯阶,然后镜头慢慢旋转,只看得到一双双下楼梯的脚,影片将多个仰角旋转镜头剪辑在一起,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倾斜的不规则的状态,随后兴中会前会长杨衢云惨遭暗杀,影片开始的仰角旋转所拍摄的楼梯画面与学生们围绕着被暗杀的老师的惊慌画面叠印在一起,造成了不稳定的影像形态,隐喻这是一个不安动荡、混乱颠倒的时代,同时也为影片奠定了惶恐不安的情绪基调。通过运用镜头拍摄角度和镜头位置的特殊构图,强化了镜头画面的修辞性张力,从而有力地渲染了时局的紧张和动乱,也为接下来惊心动魄的搏杀拉开了序幕。

其次,影片在处理孙中山先生与13省代表密会的地下室时特意强化了窗子透过的光线 。影片一直是一种灰暗的色调,令人压抑,可是我们看到在孙先生踏进会议室的一刹那,万丈白光透过地下室的窗户投射进来,这是新中国的希望之光,预示着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新中国开启了一个光明的未来。影片唯一的暖色调是临战的前一天,阿四带着阿纯来到海边,温暖的阳光洒在他们的脸上美好而温馨,在我们赞叹那美好的时候,悲剧已经开始了。影片特意强化的色彩为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做出了最好的反衬和烘托。

最后,具有修辞色彩的声音的偏重在影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孙老夫人的房间里,李少白等人焦灼而恐慌,刘郁白被砍杀的声音回荡在房间里,镜头并没有直接展示刘郁白,而是在孙老夫人的房间里突出他的嘶喊声和刀器碰撞的声音。这些声音在李少白等人听来异常悲戚,这种对“声音有意的偏重”,引导观众在自己的想象中构造画面外的场景,从而把观众“看”的注意力转换成了“听”的注意力,而“听”却更加渲染了死亡的残忍和悲壮。

还有一种特殊的强调声音的修辞手法,是运用一种“无声”的“寂静”来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特殊效果。“臭豆腐”、阿四、刘郁白、沈重阳、李重光在“保孙”行动中壮烈牺牲的瞬间,整个影像忽然寂然无声。正是在这种“寂静”中,我们体会到了编导对这些义士为革命牺牲的讴歌和赞美,那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脉中的情怀的升华,一种顽强不屈精神的诗意观照。

结语

不得不说,作为商业电影的《十月围城》是十分成功的。影片结束时也许观众会质疑,为保护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牺牲掉这么多人是否值得?值不值得已经不能用价值去衡量了,我们只能说作为一部商业片,《十月围城》不可能深入探讨革命与牺牲的问题,片中的牺牲单纯、光明,令人震撼、感动,观众从中得到了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这样就足够了。也许有人会质疑《十月围城》的叙述模式十分老套,可是如何在老套的故事里讲出新意,这不正是电影工作者所追求的吗?

影片中编导的思想和意图通过修辞格的精心运用传达出来,使其成为了有效的“言说”和“话语”建构,从而让影片中的人物群像真实可信,血肉饱满,过目不忘,即便是在这样一个虚构的历史故事中。另一方面,影像修辞的巧妙运用还让影片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诗意和悲壮情怀,给观众带来了不俗的审美感受。这种把电影作为能够产生“价值”(包括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产品”认真看待的观念,以及对影片质量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对电影市场的准确定位和把握是非常值得当代电影工作者所借鉴和参考的。从电影实践出发,要求电影修辞、影像“话语”,在关注电影市场的基础上追求艺术创新,也是完全必要的。最后,期待华语电影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

[1]Frank E. Beaver:Dictionary of Film Terms.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3.pp186-187.

[2][3][5][6][7]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96页,103页,129页,143页.

上一篇:我心中的那一份自立作文600字下一篇:导诊护士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