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通用10篇)
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篇1
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
在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从而导致答题错误。特别是当题目问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时,经常是问此答彼,怎样区别它们呢?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
在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从而导致答题错误。特别是当题目问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时,经常是问此答彼,怎样区别它们呢?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
在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从而导致答题错误。特别是当题目问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时,经常是问此答彼,怎样区别它们呢?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篇2
1.比喻。
(1) 直接博喻式
用比喻是学生作文的常用之法, 但有人却不懂博喻这种排比式的句式的特殊表达效果。它可以产生势如破竹, 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 让人在博喻中深味主题的意蕴, 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
例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 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考生《爱心》
(2) 设问句﹢博喻式
这种比喻句, 往往是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 然后再用一组比喻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这也是提高比喻能力的一种常见方式。
例如: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 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 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 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 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
———考生《亲情》
(3) 中心句﹢博喻式
与前面表达技法相似, 就是在一组比喻句前写上一个中心句, 然后再将它的具体内涵用比喻的形式挖掘出来, 那么其气势、其形式、其效果, 是令人回味不已的。
例如:潇洒不是外表的奇装异服, 而是内在气质的一种外现。潇洒是诸葛亮空城退敌的自信, 是陶渊明淡如菊的淡泊, 是李白散发弄扁舟的逍遥, 是文天祥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潇洒是来自于生命对自然的体验和认识, 是对事物的执而不泥……
———考生《谈潇洒》
2.排比。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 根据文章主旨表达的需要, 巧妙地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排列起来, 可以增强文章的语势, 使文章的议论说理、描写抒情各得其宜, 各尽其妙。排比句可运用于串连论据、描摹形象、议论说理、抒发感情、拓展思路等方面。
(1) 串连论据式
这种方法是考生在证明议论文的论点时, 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列举三个以上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诗意地生活, 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当人们从陶渊明的菊花中思索隐逸之士的情怀, 当人们从史铁生的地坛中感念生与死的变迁, 当人们从卢梭的瓦尔登湖畔拾获人生的宁静, 思维便开始给心灵插上翅膀, 让心灵翱翔于诗意的天空。从阅读中收获智慧, 从阅读中学会思考, 人们才能懂得诗意地生活。
——考生《诗意地生活》
(2) 描摹形象式
描摹形象时,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其去极力状写, 使所描写的形象更加惟妙惟肖, 有血有肉, 显得生动形象而又具体可感。
例如:你的脸纯朴而安详, 你的手粗糙而温暖, 你的心质朴而善良。爱, 从你的手上传递开来。孩子感受到了, 老人感受到了, 年轻美丽的心灵感受到了, 孤寡残疾的身躯也感受到了。你———林秀贞,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 传递出爱的太阳, 让九州温暖。
———考生《传递爱的太阳》
(3) 议论说理式
学生议论文往往习惯于很直白地去说理, 显得空洞, 语言干瘪, 没有半点儿生机。而要克服这种弊病, 说理时就要学会运用排比进行论证, 以增加语言的气势, 增强文章的内涵, 拓展行文的思路, 这种方法不失为提高议论文语言表达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记住,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芳香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 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自己的光辉, 自己的声音。
———考生《坦然看生活》
(4) 抒发感情式
运用排比抒发感情, 不仅可以使行文自然, 表意集中, 更可以使抒情酣畅, 产生感染。
例如:当你贫穷时, 不忘帮助别人;当你富有时, 更不要忘记帮助别人;当你年轻时, 不忘帮助别人;当你高龄时, 也不忘帮助别人。在早晨, 在傍晚, 在春夏, 在秋冬, 时时刻刻不忘帮助别人。帮助别人, 我们将永远年轻;帮助别人, 我们将青春永驻;帮助别人, 是我们心中永恒的乐章。
———考生《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5) 比兴入题式
这是考生作文常见的开头形式。通常是选取典型的自然意象, 在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又水到渠成地联系人类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或文章的中心。
例如: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 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 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因为懂得感恩, 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
———考生《幸福之花, 开在感恩枝头》
3.引用。
(1) 直引式
即直接将个别诗词名句引用到自己的语段中。这种用法最为浅易, 比较适合语言功底较差的学生, 但在引入时一定要得体, 并符合文意表达的需要。
例如:青莲居士, 这位放荡的浪子。他有着横溢的才华, 更有着超人的自信。他狂笑“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他放歌“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 使他摘取了诗歌界的桂冠;自信, 使他谱写了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自信, 使他在今天仍然催人奋进不已。惊人的自信, 使他登上了诗歌的巅峰, 他成功了。
———考生《成功的秘诀》
(2) 复引式
即将符合文意的多个诗词名句融入整句中, 或将一组诗词名句分列出来。这种用法既能做到句式整齐, 节奏和谐, 又增加了内蕴和气势, 是展示自我文采的又一途径。
例如:试想, 众多发明家的创造都是出自我们常见的很平常的事物, 但我们当中成功的人为什么很少?创造需要“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的积淀, 创造需要“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创造需要“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 创造需要“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坚持, 创造更需要“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机遇。
———学生习作《创造需要机遇》
(3) 化解式
即将诗词名句化解, 选取部分词语嵌入自己的语言里来增加文学含量。这种用法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 既要有丰富的积累, 又要有思辨能力, 要考虑如何裁新。但这种用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水平, 应多做尝试。
例如:冰雪奉献爱心, 甘心消融自己来换取光彩灼灼的桃花;桃花奉献爱心, 不怕成为落英缤纷的桃瓣去迎接映日别样红的荷群;荷群奉献爱心, 宁愿变为秋日的香残红藕也要迎接傲霜独立的金菊;金菊奉献爱心, 不惜自己成为比西风还瘦的残骸也要换来让冰雪逊色的梅花。
———学生习作《生命诚可贵爱心价更高》
这段文字通过化解的笔法, 使语言颇具文学气息。“灼灼的桃花”化用《诗经》的《周南·桃夭》篇里的“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一句, “落英缤纷”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映日别样红”则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 “香残红藕”截自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一句, “傲霜独立”化自苏轼《冬景》诗中“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句, “比西风还瘦”化用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一句, “冰雪逊色”化于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一句。
(4) 综合式
即将上面三种方法中的两种或三种共同使用到文章的语段中。这种方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文章的文化品位, 并进而显示出考生扎实的写作功底和良好的语文素养。要达此写作水平, 除考生“腹有诗书气自华”以外, 还要对相关内容做到恰如其分的嫁接与融合。
例如:一位“芰荷为衣, 芙蓉为裳”的诗人披发行吟于江畔, 我见他形容枯槁, 却不为己哀, 大声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当我问他何不自伤身世时, 他答道:“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而犹未悔!”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 这是志洁行廉的诗人, 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他为明天留下了什么?是一颗关怀天下的赤子之心, 是一颗挚爱祖国的拳拳之心!
———考生《留给明天》
这段文字,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而犹未悔!”基本上是从屈原《离骚》一文直接引用而来, 而“芰荷为衣, 芙蓉为裳”是对《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一句的化解。此外, “披发行吟于江畔”、“形容枯槁”是化用了《屈原列传》中的“屈原至于江滨, 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一句, “正道直行”、“志洁行廉”又都是化自于《屈原列传》中的“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 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其行廉, 故死而不容”这些语句, “至死不悔”又是对“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化用。
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篇3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它们的概念。
所谓表现手法,其实也称之为艺术手法,也可以叫做写作特色。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材料,然后精心布局,并运用相关表达方式以及运用自己擅长的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手法。
因此研究其表现手法有何特点,可以从选材到主旨情感去考虑,也可以从结构到主旨去考虑,也可以从语言表达到主旨去考虑,也可以从选材到结构再到主旨去考虑。表现手法具体特点如下:
从选材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对比(人物对比、景物对比等)、详略、象征、典故、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托物言志、借物寓意、借古讽今等。
从结构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点题引题、开门见山、总领下文、设置悬念、伏笔、照应、铺垫、一波三折、前后呼应、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升华感情等。
从表达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
从语言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生动、平实、凝练、清丽、豪放、婉约等。
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在语文高考卷中每年都出现。例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上善若水》第13题即是: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其分值为6分。其答案为:①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②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③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④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从以上答案看,②③两题就是从“选材”到“主旨”去审视的,①就是从“表达”去考虑的。④就是从描写去定位的。因此对照表现手法的特点,我们还可以加进很多答案。例如运用生动传神的修辞;运用一些典故;设置悬念;前呼后应;运用对比等等。
再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关于诗歌《咏素蝶诗》第12道题,其诗为: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其中第(2)小题是这样问的: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分值为5分。
其答案为:托物言志。(当然也可以说为借物喻人。)
首先我们看题目及所写的内容,它是一首咏物诗,因此我们肯定它是托物言志诗,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简介中了解。但我们也不能局限于选材角度,我们还可以从表达角度去审视,说是“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也不能算错,或纯粹从描写角度去思考也应该正确的,如运用动作“绕”“隐”“争”“归”“飞”“依”等及其生动传神的写出素蝶的情态。
因此,当我们看到“表现手法”时,应该从“选材”、“结构”“表达”“语言”到“主旨”综合起来审视,这样思考才能全面,以免答题时失之偏颇。
而表达手法,也就是表达方式,是作者在选取材料后,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而采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手法,例如写记叙文,就应该运用记叙为主,适当加上抒情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就应该运用议论为主,适当加上记叙、抒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价值观。说明文,就应该运用说明为主,适当加上记叙来说明事物的特征。而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就应该运用描写为主,适当运用记叙、抒情、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而言,要掌握的相关概念,才能区分它们各自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的一种方法。
我们要掌握以下记叙相关特点: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记叙顺序: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线索: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感情的变化;人事景物的特点。
4.人称:第一人称(作用:第一真实,第二可以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人称(作用:便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人称(作用:行文更加自由)
二、描写。描写是把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我们要掌握以下描写相关特点:
1.人物描写。①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②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烘托或反衬正面人物形象);
2.描写景物。①方法:抓住特征;运用顺序(空间、时间);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设问、反问、反复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想象与联想;②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三、抒情。抒情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我们要掌握以下抒情相关特点:
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
四、议论。议论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一种手法。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我们要掌握以下议论相关特点:
①论据:事实论据(史实、科学数据)、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警句);②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③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④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五、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一种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我们要掌握以下说明相关特点:
①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作用:使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②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③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因此,当我们看到“表达手法”时,应该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个角度综合起来考虑,这样思考才能准确无误,以免答题中忙中出错甚至南辕北辙了。
所谓修辞,就是在遣词造句中,运用特色鲜明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它的特点就是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互文、比拟、通感等。
由于我们对修辞比较熟悉,因此我就简要罗列一下常用的几种,并简要说说其特点和作用: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修辞手法表达(模版) 篇4
和答题模板
对偶的作用:句式整齐,结构工整,读起来郎朗上口,有音韵感、节奏感,表达了……感情。
视听嗅闻等——用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来写的作用:可以调动读者的感觉器官,让读者感受到……,加深读者的感受,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拟人的作用: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生命力和动感,激起了人的思想感情和情绪,表达了……感情。
排比的作用:增强语势,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感、节奏感,强调了……。
说明方法的作用
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篇5
第六讲:辨析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一、【知识指要】
初中阶段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反复、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修辞手法类试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辨析和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体会修辞手法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一)比喻
1.概念:比喻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
2.(1)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
④表示举例。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3.种类: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化作”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这里是花的海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二)拟人
1.概念:拟人是把生物、无生物“人格化”的一种修辞方法。即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行为。
例如: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夜深人静的时候,蟋蟀在住宅门口的平台上弹琴。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三)夸张
1.概念: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
2.(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如:燕山雪花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如:可是当兵一当三四年,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心眼小的跟针鼻似的。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3.(四)反复 1.2.(1)连续反复。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
(2)间隔反复。例如: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
1.概念:对偶是用数字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 的修辞方式。
2.种类:
(1)正对。上下两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形式。
(2)反对。上下两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如:谦受益,满招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两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
2.种类:
(1)并列性排比。从几个方面表达一个事物,一种思想,句间呈并列关系。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
(2)承接性排比。各排比项先后有序,相互承接。
如:你要面对红旗回答——你是否为保卫红旗而生,为保卫红旗而战,为保卫红旗而贡献了问心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八)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如:①就说蒋祝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才满足么?②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二、【考点题型】
1、XX句子(段)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三、【技巧点拨】
常见修辞作用及答题技巧运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技巧:比喻、拟人: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技巧:突出了„„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答题技巧:排比: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答题技巧: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技巧: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答题技巧: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答题技巧: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四、【答题模板】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A修辞手法+B内容+C表达作用
模板举例: 这个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或突出了)„„+表达(表现)了人物„„性格(或情感)。
▼例题指引:
例一——修辞的作用 有一缕阳光叫感动
①小区里常见一对相濡以沫的老人,或相互搀扶着,慢慢向前走着;或一前一后,老太太在前,用一根拐杖牵着后面的老头。两位老人总是那么有说有笑、幸福而又安详地从我面前走过。两位相依相携的老人,成了小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
⑤有几次晨练,我都见到两位老人坐在花园里的石凳上,老太太拿着一份报纸,一字一句地读给老头听。老头一旁端坐着,似在倾听花开的声音,又像在倾听整个世界,神态是那么安详、专注。
⑥我家订了几份报纸,一看完,便叠好送给两位老人。那时候,老头的脸上像是绽开了花,一个劲地言谢。老太太告诉我,他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例题回放:说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这个修辞方法的作用。(3分)
老太太告诉我,他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修辞方法: 作用:
[解题指导]本题重在考察修辞手法的辨识和表达效果的理解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是暗喻。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要结合语言环境,想一想喻体“儿子”中包含了人物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比喻(1分)。突出老头爱看报的程度(1分),对报纸充满了感情(1分)。(如回答“报纸成为老人的精神寄托”可得2分。意思对即可。)
例二——萧萧池塘暮
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
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例题回放: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4分)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解题指导]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首先要准确判断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景物描绘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示例1】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具有灵性、充满活力的特点,表明了池塘与故乡人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示例2】这句话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池塘的动态美,突出它鲜活而有灵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针对性训练:
练习1:与一只蝶不期而遇 ①一只翩然而至的蝶凝止于我的肩头。
②震颤的双翅微微收拢,轻踏花蕊的细足清香的立于我的颈项之侧。那里,是我最钟爱的开满淡紫蝴蝶兰旗袍左肩上含苞待放的一朵。
……
⑦因为美,而成为永恒,成为人们美的幻想和寄托。
⑧最美的梦境是蝴蝶梦;最美的纽扣叫蝴蝶扣;最美的戏服称做蝶衣;最美的舞姿喻为蝶翩跹;最美的爱情是化蝶而去的梁祝……
习题1:选文中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2分)【参考答案】排比;增强语言气势,突出蝴蝶的美,抒发对蝶的喜爱之情。(2分)练习二:大 自 然 之 歌(节选)
①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
②森林多么好森林有花有草,森林有云有雾,森林有风有雨,森林有泉有湖…… ③森林有诗
④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草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⑤走向森林,常常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习题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森林中的各种自然事物和谐共处的特点,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环境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用诗一般的语句铺排出各种自然事物在森林里的变化,增强了语句的气势,表达作者对森林的诗一般的独特感受
练习2:十一岁的阳光
逼着自己撕开一丝眼缝,感觉还有些迷糊,少年毕竟是贪睡的,可转念一想,还得早些去学校,依拉的事是大事,万万不能耽搁。我揉揉眼,从床上爬起来。
太阳把瑞丽江照得如金子般闪亮,晨风在江面飞过,一会儿钻进树丛里,一会儿钻进水汽中,一会儿钻进村寨里。我来到依拉家的竹楼下,大声叫:“依拉”。依拉下楼来时,眉皱皱的,我把手里的钱朝着她一扬,说:“ 依拉,一定没事的。”她抿着嘴羞涩地笑了,露出可爱的小虎牙。
习题3:文中划线句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写出一种,并说出它的作用。(3分)【参考答案】修辞手法(1分,写出其中一种即可):比喻、拟人、排比;
主要的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篇6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反问,引用等
拟人: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比喻:(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夸张: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排比: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反复 :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对偶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设问: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借代: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互文: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
举例子: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更具体、更详细。
作引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作比较: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列数字(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分类别: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打比方: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摹状貌: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下定义: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篇7
记叙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但往往兼有抒情和议论,是一种形式多样,笔墨灵活的文体,也是最广泛的文体。
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记叙文的分类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石榴》《海燕》。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的特点就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时间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结构
记叙文一般由时间(指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指事件发生的地方)、人物(指事件的中心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小结:
1.记叙文的6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3.记叙文的线索:1以时间转移为线索 2以一人为线索 3以一事为线索 4以一物为线索
4.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5.记叙文的划分 按事件和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或正面,侧面)、议论、抒情、说明等
7.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8.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总结:
1.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主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以时空变化划分
(2)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2.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补充:
童话一般情况下是记叙文,但是也可以用议论的方式来写作技巧。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 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记叙。人物描写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事件与事件背景
4。反映的道理(主题)
5。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其中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像一个人没有了心,或肝、肺
常用修辞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5修辞手法练习 篇8
练习: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4、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5、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6、这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7、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8、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9、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12、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鸟儿在树枝上跳动。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水哗哗地流着。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树叶很绿。夸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考场上静得很。夸张
复习修辞手法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熟知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2、能够正确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3、能够把普通句子转换成含某一修辞手法的句子。教学重点:
复习常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准确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
1、掌握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技巧。
2、能把普通句子转换成含有某一修辞手法的句子。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同学们,请看这里的一组句子,请大家读一读,读后告诉我,你觉得哪一句比较好,说说理由。
对,“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比“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要好。因为用上翩翩起舞让句子更加形象,更生动,使句子表达的更透彻,明了,增强了语言的美感。这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复习常用的修辞手法:
1、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六年来,我们都见过哪些修辞手法?
2、学生各抒已见。老师板书学生汇报的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
排比 设问 反问 夸张 对偶
3、对,以上是我们学习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同学们能不能各写一句含有以上修辞手法的句子。可以小组来完成。(前后相邻两桌的4个同学可组合成一组)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4、抽两个小组来汇报结果。老师带着同学们听取汇报,并发表自己好的见解。
三、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1、读这张幻灯片里的句子,独立思考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抽学生回答自己的判断。并说说判断的思路。(1)请第一个学生回答“不努力,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老师补充说明:这个句子从标点符号来判断是一个问句,但它不要求人们做什么回答,因为答案就在其中,它的意思是:不努力,就不能取得好成绩。不过是用问的形式来加强这层意思罢了。反问句和一般的问句比较,它有较明显的标志词“怎么
呢”“难道
吗”(2)请第二个同学回答“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它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修辞的句子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你看,一个碗很轻的,在这句中却觉得有千斤重,实在言过其实了,夸大其词了。还有缩小的那种,如:他的家只有巴掌大点地方。(3)请第三个同学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
老师补充说明: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句子,一般诗句常用这种修辞手法。(4)请第四个同学回答“课外活动时间到了,同学们有的学习电脑,有的排练合唱,有的外出写生,有的制作标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的特点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含有三个或以上的“有的”或“有时”“一会儿”的通常都是排比句。(5)请第五个同学回答“庄稼长得好,玉米粒粒饱,高粱乐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明显的特点是把人当成动物或植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6)请第六个同学回答“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说成另一个物体。两种物之间有相似之处,句中通常还有“是”“像”“如”“好像”等字眼。不过不是所有含有这样的字眼的都是比喻句,关键还要看句子是不是把这种东西说成了另一种。他们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比如:“小明像他爸爸。”这一句就不是比喻句,因为“小明”和“他爸爸”是同一类。(7)请第七个同学回答“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老师补充说明:设问句最明显的特点是自己提问自己作出了回答。设问句的好处是更能引起注意,表示强调。
四、把普通的句子转换成指定的修辞句
以上我们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我们也知道运用修辞手法句子会更形象生动优美,所以接下来我们来按要求转换句子吧。(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1、大家看这张幻灯片,读句子按要求转换句子。
2、老师每题抽两到三个学生回答自己做的答题。参考答案看幻灯片。
(1)、这里的工作这么重要,我不能离开。(改成反问句和设问句)反问句: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怎么能离开呢?
设问句:这里的工作这么重要,我能离开吗?肯定不能。(2)、天上下着大雨。(改成夸张句)夸张句:天上下着倾盆大雨。(3)、天上正下着大雪。(改成比喻句)比喻句:天上正下着鹅毛般的大雪。(4)、风轻轻地吹动小树。(改成拟人句)拟人句:风姑娘轻轻地抚摸着小树。
五、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小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只要你掌握了修辞的特点,就能合理的运用了。希望同学们能灵活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把语言表达得更动听更精彩些。
六、作业:
以上修辞手法各创作一句。板书设计
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修辞手法练习 篇10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一、用横线标出下列比喻句中的本体,用波浪线标出喻体。
1、沙丘上一阵混乱,匪徒们都兔子似的缩到沙丘后面去了。
2、她们从小跟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3、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4、至于那些又臭又长的文章,恐怕连牛粪都不如。
二、读读下面几句话,比喻句是()。
A.女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像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B.只见气泡轻快地往上蹿,好像你追我赶似的。C.水像白花花的“珍珠”,长流不尽。D.罗丹好像跟谁说悄悄话似的。
三、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属于比喻句。
1、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2、骏马和老牛也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3、小徐长得像她妈妈。()
4、棉花像白花一样白。()
5、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飘飘悠悠飞起来。()
6、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啊,青松作衫,白桦为群,还穿绣花鞋。()
7、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藏”。()
8、可别让手中的线断掉啊,风筝,是理想的翅膀。()
9、小河日夜喧哗着,仿佛在唱一支无忧无虑的歌。()
10、信守和尊重一个诺言,或许要比登一座山更难。()
四、指出下面的比喻句是用什么比什么,相似点是什么。
1、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云。
这句话用__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___,相似处是_______________。
2、作为公路的铠甲——路面,天天展现在司机的面前。
这句话用__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___,相似处是_______________。
3、刺猬遇到强敌,就成了一个可怕的刺球。
这句话用__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___,相似处是_______________。
4、来到瀑布正面,看到青松翠柏中间是一条飞舞着的闪光银带,从上跌下来,溅起几尺高的水花。
这句话用__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___,相似处是_______________。
五、下面的比喻句,好的打“√”,不好的打“×”,并把理由简要写下来。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河如飘动的绸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走廊的一头走出白求恩大夫,记者们像捕获猎物似的扑上前去,七嘴八舌地问长问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像一群小野兽倾巢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先判断下列各句是否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若是再说明是拟人还是拟物。
1、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骄傲得嗤笑那些养育在花房里的盆花。()
2、人老了,可地并没有老,要靠科学给它点滋补,让它长出更好的庄稼来。()
3、清脆的歌声打断了我的思路。()
4、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
5、车过鸭绿江,好像飞一样。()
七、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拟人?哪些是拟物?分别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1、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2、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热气腾腾。
3、风推开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
4、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5、祖国,我的亲娘,我回来了。
6、这家伙摇头摆尾地走了出去。
7、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8、忽然后面跑来了一只狼,慌慌张张地说:“慈悲的先生,救救我吧!” 拟人()
拟物()
八、指出下面哪些词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哪些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大雨如注
兔死狐悲
绿草如茵
鬼使神差
骨瘦如柴
明察秋毫 如饥似渴
争奇斗艳
水平如镜
归心似箭
莺歌燕舞
固若金汤
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下面各句都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请你写出它们各用什么代什么。
1、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谁倒企业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
本句用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__。
2、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千里马”,更需要“伯乐”啊!
本句用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__。
3、在中国民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本句用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__。
4、“泥裤子”一直跟在“粗辫子”的身后。
本句用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__。
十、在下列各句中挑出反问句和设问句,并在句后括号内注明。
1、浪费也是犯罪吗?()
2、浪费怎么不是犯罪?()
3、勤学好问怎么会是错误的呢?()
4、这一学期他为什么进步得这么快?全是勤奋努力嘛。()
5、如果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这里还不是荆棘丛生的荒坡吗?所以一切全靠人们的辛勤劳动。()
6、是谁这么不讲卫生,竟然在教室里随地吐痰?()
十一、下面的课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按顺序填空,下列几组答案中唯一正确的是()。(1)《手术台就是阵地》
(2)《蟋蟀的住宅》
(3)《沙漠里的船》(4)《锯子是怎样发明的?》(5)《把牢底坐穿》 A.比喻
拟人
比喻
设问
夸张 B.夸张
比喻
夸张
反问
比喻 C.比喻
拟人
夸张
设问
夸张
十二、看广告,知修辞。
1、金星,电视中的一颗明星。()
2、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十三、读古诗,辨修辞。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十四、判断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早晨,金色的太阳笑开了脸。()
2、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3、人民空军的飞机排成“人”字形,像银燕一样飞过天空。()
4、他种的甜瓜,几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5、你们是那么平凡,那么朴实,那么纯真,而且那么谦虚。()
6、成群的蜂蝶在花间飞舞,百灵鸟在锦缎般的果林上空欢乐地歌唱。()
7、中国这头东方雄狮,正以惊人的速度觉醒、咆哮、飞奔。()
8、白桦树哗哗作响,在他头上不断地号叫。()
9、工厂多么需要科学!农村多么需要科学!学校多么需要科学!()
10、你还要说这不是真理吗?()
11、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12、字典不正是我们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
13、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一片片彩云。()
14、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
【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推荐阅读:
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的区别11-19
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12-15
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11-09
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07-15
表达方式和记叙顺序练习09-26
主动表达方式06-11
日语表达方式11-03
流程图表达方式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