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方式导学案

2024-09-22

诗歌表达方式导学案(共7篇)

诗歌表达方式导学案 篇1

高三语文导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学生版)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基本知识及《考试大纲》对该考点的要求。

2、掌握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方式、设题方式。

3、培养解答该考点试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重点: ①识记、理解基础知识 ②掌握设题方式、术语

三、教学难点: 解题能力的培养。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导学案(学生版)

【导】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大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思】一、知识解说

(一)分类:表达技巧一般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特点。

1、表达方式:

抒情、议论、描写、记叙、说明,其中抒情和描写在古诗中最常见,至于议论、说明和记叙,古诗中很少见,

在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会专门提及,在这里指出只是让同学们知道,如果设问为表达方式就只能答

这五种,不能答其它手法。当然,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抒情、议论、记叙、说明,把

描写归入记叙当中,但在古诗中,描写尤为重要。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又分为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借物抒情(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表现手法中的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修辞手法中的用典)

描写:在古诗中,主要是针对写景而言,前面已学过。

2、表现手法:常见的有白描、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①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②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③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古典诗歌中的动静、虚实、乐景写哀及哀景写乐等,都可以落实到衬托的层面。

④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烘托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也可以以人烘托物,如白居易《夜雪》“以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柳宗元《江雪》。

⑤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⑥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⑦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⑧褒贬:[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⑨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⑩正侧结合: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⑾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

⑿主客移位: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⒀借古讽(喻)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或劝喻。

⒁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3:修辞手法 [几种必须掌握的主要修辞格]

①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形象生动地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②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③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形象生动地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以上三类一般用形象生动作答。

④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⑤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⑥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⑦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⑧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几种需要了解的修辞格]

①双关: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良种形式。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②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③重叠: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有些叠音词能使诗歌更生动形象。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组名词,宏伟楼船,飞雪之夜,瓜洲古渡;如铁骏马,瑟瑟秋风,大散关--概括征战的辛苦,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⑤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⑥用典: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 [常见典故]

折腰:源自陶渊明,原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

化碧:源自《庄子》。后来形容刚直的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血化碧玉。

鸿雁:源自《汉书苏武传》。后用“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青鸾:源自《山海经》。后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双鲤;源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后用作书信的代称。

五柳:源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后来成了隐者的代称。

东篱:源自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三径:源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阳关:源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曲”“阳关”。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黍离:源自《诗经黍离》,东周大夫经过故都,看到昔日宫殿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源自《淮南子》。后比喻垂老之年。

杜康:古代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高粱酒。后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鸡黍:源自《论语》。后用“鸡黍”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4:结构特点

A:诗句整体结构提问的术语:先景后情、先情后景、对比、照应、以小见大、抑扬、点明题旨

B: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

比兴、统领全诗、伏笔铺垫、重章叠句、对比、抑扬、照应、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C:就诗句中间提问的术语:伏笔铺垫、承上启下

D:就诗句结尾提问的术语: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抑扬、照应。

(二):答题步骤

1、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类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作具体阐释。 ③用此手法有什么效果(意境上、情感上)。

例题: 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一)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步骤二)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步骤三)(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如高考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马前桃花马后雪”诗句巧妙地以“马”勾连“桃花”与“雪”二个事物,采用借代手法,(步骤一)以桃花代家乡温馨美好的生活,以“雪”代塞外严寒的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二)描写生动,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读之令人心酸(三)。

2、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①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例题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步骤①)--写了两个层次。(步骤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步骤③)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步骤②)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步骤③)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步骤③)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思】【议】【展】【评】

二、合作演练 (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检】三、课堂检测 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四、课后练习

1、(2014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2、(2013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3、江西卷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导学案(学生版)]

诗歌表达方式导学案 篇2

关键词:双课堂,电子书包,学案导学

作为云技术下的“电子书包”, 给“双课堂”教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其实, 电子书包进入课堂最为核心的是要考虑它对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与实施的影响, 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个工具或资源平台上实现有意义学习和深层次学习[1]。因此, 本文拟从电子书包对课堂教学的优势出发, 借鉴已在现实课堂上发挥巨大作用的学案导学教学方式, 探讨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基于电子书包的有效学习。

一、电子书包的内涵及其课堂教学优势

电子书包是一种个人可以随身携带, 具备计算机的运算、储存和传送数位资料、无线通信等功能, 并支持用户在不同场地进行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工具。电子书包包含两部分, 一部分是指它是一台轻便的计算机;另一部分是指它能够支持学习[2]。据此, 笔者认为, 电子书包应包含三要素:第一是学习终端, 也就是学生学习用的“计算机设备”;第二是与终端相连的网络服务平台, 它提供学生学习的数字资源和管理平台, 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专家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第三是共享的学习资源 (即优秀的数字教材和优质教育资源) 。

依托南海智能课堂学习平台 (“南教云”) 进行电子书包应用时发现它相对于以往教辅工具而言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

1. 云技术下的电子书包教学资源丰富, 多媒体性强

电子书包可包含各科教材、作业、课内外读物、字典、音乐、视频教程等, 大容量的硬盘使其容量无限扩大。另外, 教学资料类型多样, 可为电子书、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 交互性与智能性不断增强[3]。

2. 电子书包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首先, 电子书包除了能提供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的全面反映课堂主题的教学资源之外, 还能提供辅助学生对某个感兴趣的子主题进行进一步深入学习使用的扩展性材料以及方便搜索与主题相关资源的绿色网络资源。从而充分地支持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其次,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依照程度或学习习惯选择学习内容、设定学习速率、制定学习计划和实时做功课或查询自己所要的答案。此外, 教师可以透过电子书包与学生进行私下交谈, 了解学习情况, 进行个别指导;而学生可下载当日课堂教学的所有电子材料在自修时反复回顾和练习, 从而能赶上教学进度。

3. 电子书包平台的强交互性既保证了教师在教学中能通过即时性、全面性的反馈, 高效地调整教学方向和策略, 又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共赢与个性展现融合的心灵愉悦

一方面, 平台中强大的阅卷功能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统计, 分析出每道题的得分率, 将结果即时反馈给教师, 让教师比传统课堂更快更全面地掌握到教学情况、通过调整教学的各种策略实现高效教学, 让学生知道自身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跟同伴之间的差异、形成竞争动力;另一方面, 平台的论坛功能支持移动学习与协作学习, 使师生摆脱时空的束缚进行学习交流, 使各学习小组在协作中对小组的主题进行探究学习, 使学习小组之间进行经验的探讨和互动、共享彼此的学习经验, 使各学习小组可同时与教师进行协作探究。此外, 平台的论坛还是个性展现的平台, 使各学生和学习小组均能参与主题讨论以及呈现最终学习成果, 使学生间能相互表达出鼓励和欣赏, 使教师能对围绕主题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归类、提炼科学结论、点评特色。强交互性造就了合作与个性并存的教学环境, 并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新突破。

二、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目前,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的确有了一些改变, 学生的主体性也突现起来。但是, 由于传统课堂对时空的制约, 尚未能让所有学生自主学习 (绝大多数情况下往往只有优等生能做到) ,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仍有许多待改善的空间。而双课堂教学恰恰是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新力量。从电子书包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媒体性强, 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以及平台的强交互性等三大优势出发, 我们可以为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探索出一种途径, 从而实现素质教育。

1. 学案导学教学方式的阐释

吴殿更[4]认为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框图可如下图所示:

操作说明中指出:教师首先根据学案展示教学目标, 学生根据学案明确学习目标, 然后依案自学, 读书研讨, 并可与同位及老师交流;而自主学习结束, 小组、组间讨论交流, 并向老师汇报;在学生学习时, 教师既指导又参与讨论, 适时点拨, 并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进行及时调整、精讲点拨;然后, 教师组织学生梳理、构建知识网、组织检测;接着, 教师从答题情况中选择、精讲, 展示思维过程, 从而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以提高;最后, 师生一起总结归纳, 形成知识体系。此外, 还认为学案可以有预习性学案和程序性学案两种操作方式。

2. 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施流程

学案导学有效性的关键元素在于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自主与合作相结合以及生态互动, 因此基于电子书包的优势发挥、整合以上关键元素, 可构建出一种双课堂有效模式 (如下框图所示) 。

其中, 双课堂教学可分为三阶段:

(1) 课前: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电子书包的素材建预学案, 并利用电子书包平台 (如无特别说明以下均简称“平台”) 发布预学案, 展示教学目标, 并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学生自学, 借助预习自测题指导学生自评预习效果。相应地, 学生进入该学案明确学习目标, 依学案、自主搜集资源进行自学, 在平台的论坛中答疑, 并完成自测、自我评价。而平台在这一过程中记录学生答疑情况, 并对自测题阅卷、统计答题情况。

(2) 课中:教师根据平台反馈的文本数据 (即论坛的答疑记录) 和自测答题的统计数据, 对学生自学的疑难点进行指导和点拨, 然后发课堂学案、展示课件材料, 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延拓, 并在他们探究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做适当引导, 对平台上展示的探究成果与学生一起作点评, 再通过检测及平台的阅卷评价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相应地, 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点拨疑难点时参与交流、解决疑问, 然后依托平台的主题论坛进行合作探究、完成学案任务, 并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在论坛上、点评其他同学的成果, 再通过完成检测及平台呈现的解析进行反思。

(3) 课后:教师把课堂上有关的课件、问题解析与习题分析的电子文档以及讲授重、难点的视频动画打包, 并共享到平台的资源库中供学生自主复习使用。教师还利用电子书包与学生作一对一的学习了解与个别辅导, 实现个性化教育, 并在平台中批改学生完成作业, 给予反馈和点评。相应地, 学生从自己课堂学习效果和习惯的实际出发, 自主地根据教师在平台上共享的资源进行复习回顾与练习巩固, 并根据需要与教师作个别交流, 完成作业, 而且通过平台接收教师的反馈, 进行错题纠正、反思感悟。此时, 平台把整一过程形成的生成资源保存下来, 为以后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资源支持。

三、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施的教学案例

在实施上述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 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在电子书包平台上的确能实现有意义学习和深层次学习, 甚至还初步实现了个性与合作融合的现代化学习。下面就结合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说明。

1. 课前案例

在高中数学必修3《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一节的教学前, 本人建预学案时首先就把学习利用频率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方法, 介绍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这三个特征数的优点和缺点, 学习如何利用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特征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理解标准差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情况等教学目标作为案首写进去, 而学生则可一进入学案就明确了学习目标;然后通过“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概念”和“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众数、中位数的位置”两个主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学生则通过自学、答疑与讨论完成预习, 并通过课前自测评价自学情况。

2. 课中案例

在必修5《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第1课时) 》的课堂教学开始时, 本人从平台的反馈 (如图3) 中得知:学生基本对数列及项的概念、数列的表示可自学弄懂, 但对常数列的理解却存在部分学生的误解。因此本人就多举例以说明常数列的内涵。然后发课堂学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数列与函数的关系、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探究, 以思考数列的更深入的内涵。通过交流与合作, 学生均展现了自己对主题的论点, 例如, 数列可以看成“数列an中的n与数列的项的关系相当于函数关系式中的x与y的关系”, 可以看成“正整数集为定义域的函数a=f (n) 当自变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把数列看成一个集合, 可以把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式子表示”等等。这些论点, 都反映了学生对数列与函数间关系有一种准理性感知, 也让本人对相关教学的策略作了相应的调整, 从而对成果的点评更有启发性, 对之后的应用探究更有实效。最后, 还通过检测完善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3. 课后案例

在上述的《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第1课时) 》课堂教学结束以后, 本人把上课课件《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ppt》共享到平台上, 让数学理解能力不高的学生通过反复观看课件以及和本人的私下交流跟上学习进度。另外, 在作业批改时, 本人发现有个别学生对探究数列通项公式的思路混乱, 并且写出的公式准确性低、表达差, 于是就在其作业后面添加注释与思路引导语。最后, 这些学生根据本人的反馈很好地纠正了过来, 而且还把学习反思的小结记在笔记上, 方便以后常回顾。也因为经历了这一过程, 期中考时他们在数列方面的得分比同一起点的班高一截。而这课后环节产生的生成性资源, 着实给本人在教研上提供了不少启发和支持。

四、结语

随着云技术下的电子书包平台不断改进完善, “双课堂”教学的研究前景将会越来越多元化。对于本文提出的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其实只是对现今“双课堂”教学的研究一种新思考, 在于努力给教育信息化能够更好地实施和发展一个“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胡卫星, 张婷.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与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21 (12) :120-123.

[2]吴殿更.新课程背景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8) :10-11, 46.

[3]李华隆.我们的课堂如何运用电子书包[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23) :70-73.

诗歌表达方式导学案 篇3

一、落实预习导学,让学生自主性阅读

语文导学案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导学过程、课后反思三大板块,其中预习导学部分一般又涵括资料链接、字词整理、整体感知、预习疑难等,相比较其他学科,内容多、容量大,充分将语文课堂内容前置化,为课堂开展有效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实际过程中,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并未真正养成,学生自主性阅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进行强化。

1.提前批改,及时反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教师应提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预习导学”的步骤逐一完成预习工作。为了督促学生进行真正的自主阅读,教师应对导学部分的书面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在正式上课之前进行反馈,具体到人名人数,对认真高质完成的同学进行口头表扬,班级加分激励措施,对敷衍应付的同学给予委婉批评,营造班级学生人人都要主动预习,人人都要预习充分的氛围,为课堂深入阅读做充分的铺垫。

2.分组交流,成果展示,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

预习导学部分的作业情况点评由教师完成,而订正应由学生自主完成。可以分组让学生对于预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交流:作者作品及背景的扩展内容、词语音型义的纠正、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等。教师如果适时辅以投影的考查,并有意让那些自主阅读做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进行展示,无疑进一步激发全班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这也为课堂阅读探究掀起了小的高潮。

二、抓住动态生成,让学生原生态阅读

在运用导学案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根据课标的要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是学习目标,这样的语文的课堂阅读,看起来是有效的,但却不是原生态的。语文导学案学习目标应当来自于学生阅读的动态生成,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逐渐形成原生态阅读的过程。

1.明确学习目标、引领学生阅读文本

学生在预习导学的引领下,对文本已经进行了自主阅读,形成了初步的阅读体验,教师应对学生初次生成的阅读疑难进行讨论、总结、提炼,并结合文本、自身与学生,加以整合,突出学生的阅读需要,对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目标,以主要问题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牵一发而动全身。

2.捕捉思维亮点,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在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的阅读体验,特别是对作家作品有深入的解读。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动态的生成新的阅读要求,教师切不可认为已经完成学习目标而置之不理,更不应该一切惟导学案出发,僵化课堂阅读,而应该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思维的亮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的阅读需要,让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个性化阅读

导学案推行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模式化,语文阅读教学亦不例外,一般包括:了解作者背景、疏通字词、整体感知、人物分析、主旨探究、语句赏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阅读模式程式化,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运用导学案进行阅读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1.模式多样,指导学生个性阅读

不是每篇阅读课的导学案的制作都是一种模式,现代文阅读要突出形象和手法的训练、语句的理解和赏析,但同样是现代文,因为课型的不一样,阅读的重难点应该不一样。古文阅读则要突出字词句的理解阅读,但同样是古文,理解字词句的侧重点又不一样。作为教师,要恰当地取舍,不必面面俱到,而应当以不同的学导案模式,来指导学生进行个性阅读。

例如:笔者在上《雷电颂》一文时,对朗读艺术进行专题指导,以读代讲,以读代析,要求每一位学生自我体验,读出风格,增加了小组朗诵比赛的环节,让学生自行分工、合作朗读、全班展示。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体验与思考,将文章演绎得大气磅礴、慷慨激昂。

2.分层评价,鼓励学生个性阅读

语文阅读的主角是学生,而学生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在使用导学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适时引入分层评价的机制,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阶段都都到个性阅读的张扬。对于浅显的阅读内容应当让层次低的学生进行交流,对其阅读的成果加以及时的肯定;反之,则有较高层次的学生交流,对其阅读的体验加以充分的引导,促使大部分同学有自己的个性思考。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始终只是一种载体、一种媒介。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需要教师把语文阅读的课堂主角还给那些充满激情、富于创造的鲜活的学生们,让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开展自主、作合、探究活动;教师应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始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营造张弛有度、动态有序的课堂氛围,让语文阅读进入和谐的境界。

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导学案 篇4

学习目标

1、从实际问题入手,经历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

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能灵活的根据条件恰当地选择解析式,体会二次函数解析式之间的转化。

3、从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比如说这道题,昨天晚上大家已经进行自主探究。

(一)前置自学

某建筑物的屋顶设计成横截面为抛物线型(曲线AcB)的薄壳屋顶.它的拱宽AB为4m,拱高CD为2m.施工前要先制造模板,怎样画出模板的轮廓线呢?至少设计两种方案。

(温馨提示: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出这段抛物线所对应的二次函数表达式)

自主解决:

按下列问题组内交流你的预习成果 小组合作 质疑解惑(1)你们组共有几种方案,你还能想到哪些?(2)比较哪种方案更简单,说明理由。

集体交流 展示成果

通过刚才这些同学的展示,那咱同学回想这些图形,你是如何确定出二次函数表达式?(学生思考)

师提示:比如说这个y=ax2 它有什么特点?

生齐答,师板书:它的顶点在原点,那y=ax2+c 呢?顶点(0,c);y=a(x-h)2 这三种形式实际上我们都可以归结为y=a(x-h)2+k 这个顶点式的完整形式。举个例子,如果我说它经过的是原点(0,0),顶点是(0,0),实际上也就是当h=0时,k=0把它代入这个顶点式,即可求出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师提问:那么从图像上面获取信息,获取的是哪些信息呀?(思考)提示:你如何求出这个表达式?我们要从中找到顶点坐标,然后代入解析式,求出结果。

小组在一起把你们组的情况再汇总一下。缺少什么补充。实际上还有很多方案,课后你可以继续探讨。

梳理点拨 诊断评价: 投影显示:

请看黑板,这道题如何求出函数表达式?

(二)例题精析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0,2)(1,0)和(-2,3),求这个函数表达式。首先自主解决

在本上先只列式不解答

集体交流

师:由什么条件决定设成y=ax2+bx+c 生:因为他告诉你三个点坐标

师:这道题与前面一组问题有什么本质区别? 它没有明确的提出当中的顶点,三个点先选定哪个? 生:(0,2)求出c,再将另外两点,组成方程组 师:几个未知数,是二元一次方程,解出方程组,求出a,b值。最后别忘了,你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

梳理点拨 诊断评价:

那么通过前面这一组题得练习,你能 归纳总结:

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 养成习惯先自主解决

组内交换一下看法,拿出最后的方案 师:你们最终归纳的求二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 生:

师:如果给定顶点坐标,代入哪个式子都适用?

y=a(x-h)2+k,防止今后混淆,你就记准这一个顶点式,如果要设一般式,我们通常要知道几点坐标(齐答:三点)

刚才我们探究预习题时,如果没有坐标系,要记着先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步骤的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要从中找到求表达式必须的点坐标)

(三)内化知识 拓展应用 用刚才所学的知识 A、判断下列问题适合设哪种二次函数表达式?(口答)

①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A(-1,6)

B(1,4)和C(0,2), 求表达式。师提问:五组三号

②已知抛物线顶点为(-1,-3),与y轴交点纵坐标为-5,求表达式。师提问:六组三号 解题的关键词是什么

③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A(-1,0),B(1,0),且过M(0,1),求表达式。

师提问:八组三号

不用紧张,仔细读它给定你的点坐标,求表达式 非常好,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④当 x>3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 x<3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y的最大值是2,且图像经过点(5,0),求函数表达式。

集体说

通过刚才的学习,咱同学动笔完成,分层检测,请每组4号同学做第一题,你只要完成了第一题,这节课你就是成功的,1-3号同学,做2、3两题。直接做在导学案上。4组三号做第二题,九组二号做第三题,王玉双做第一题。

B、分层练习巩固提升

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0,3),与x轴交点是(-3, 0),求函数表达式。

2、已知二次函数图像经过(0,-1)和(3,5)两点,对称轴是直线x=1,求函数表达式。

3、已知A(3,-2)和B(2,5)两点,试写出两个二次函数表达式,都经过A、B两点。

组内交换批改一下,展示一下你研究的成果 机会给各组的三号,第二题 实物投影:生操作

师提问:题目的具体步骤,利用了哪个关键词设成顶点式?

虽然只知道对称轴,但是把H确定以后,需要求的待定系数只有两个。有没有同学设成了一般式,简单的叙述步骤 第三题: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就行

对于数学课,首先要有敢错的勇气,说错了并不可怕。

生答:我选择顶点式是y=ax2+c,我选他的原因是因为我只知道两个点的坐标,前面做的题都是知道三个点的坐标,师纠正:暂停,如果你选的y=ax2+c为你所要求的表达式,它的顶点坐标是什么(0,c)在第三题中的两点,有这种形式的点吗?设顶点式如果对它的形式有疑问的情况下,设成y=a(x-h)2+k。两点不能设成一般式,那么要设成顶点式,必须知道其中之一是顶点。所以几种情况(两种)

今天练习做的有些艰难,下面放松一下,同学们猜过谜语吗?那猜过数学谜语吗?这节课让我们来尝试一下。你首先要自己知道答案,编出一道高质量的数学题。最后这节课的自测题当中,我就要选取某几组当中的优秀作品,考考全班同学,开始。

C、创作篇 同学们都猜过谜语吧,“数学谜语”呢?那么今天由我们自己来创作。自编一道求二次函数表达式的问题(谜底自己要知道哟)。考考同学们。

(四)总结归纳 感悟提升

回顾这节课你都学习了那些知识?

(五)课堂检测

(五)盘点收获 反馈矫正

择优选择的小组自编题

1、第(5)组

已知二次函数图象经过(2,-1)和(-4,-1),(6,-2)三点,求函数表达式。

2、第()组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六)课后作业

诗歌表达方式导学案 篇5

预习任务:

1、了解诗歌常识,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背诵并默写全诗。

3、理解诗歌主旨,学会赏析名句。

预习步骤:

1、背诵全诗。

2、了解每一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4、赏析名句。

【探究课导学】

第一课时《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1.作家作品简介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学情检测】

【整体感知】:熟读全诗,,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自研自探导学】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试作赏析。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试作赏析。(提示:赏析角度:炼字、修辞、手法、思想、情感、哲理)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把《次北固山下》改写为散文(提示:情感真实,语言流畅)

【检测矫正】

【归纳小结】

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学习目标】1、掌握白居易、马致远的文学常识。

2、学习《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2、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背景资料:1、《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学情检测】

【整体感知】:熟读全诗,,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自研自探导学】

1、研读《钱塘湖春行》

(1)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和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这是总写。

(2)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从觉和觉角度,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颈联写,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和“”来表现早春的景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从炼字角度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该诗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2、研读《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图,渲染了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点明主旨,集中表达了诗人情感。

【检测矫正】

(A)背诵这两首诗

(B)默写这两首诗

【我的收获】

惜缘

诗歌表达方式导学案 篇6

阅读:阅读P40案例,概括出案例标题:()

问题:学校将要举行校运会,假如你是陈婷同学,体育老师请你用计算机制作一份有关校运会的通知和宣传标语。你会注意哪些文本加工的问题?

(、、)

一、信息加工前需明确的问题:(P40)

用计算机进行文本信息的加工处理,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把想要表达的思想以清晰明了的形式准确地传递给读者。加工信息是为表达信息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

在加工信息之前要明确下图3-1所示的问题

要表达什么信息?

明确信息内容():加工的信息给谁看? 了解信息()方特点:选择信息表达()思想、并让让对方容易接受?选择什么加工软件较合适? 选择信息加工()怎样加工?

确定信息加工()

任务一:参照文件内图片,设置“任务一 校运会通知”的格式,使其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生动活泼。提示:注意“格式”、“排版方式”等.比一比: 比较两个文件,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文本参考评价要素:(P42)

1、文本表达的主题、意图是否鲜明?

主题()、意图()

2、版面样式是否符合阅读对象特征及应用场合?

版面()阅读对象特征及场合

3、版面布局是否合理匀称?内容层次结构是否清晰?版面布局(),层次()

4、文字、标点是否恰当?排版是否符合同类文本的排版符合同类文本的一般()一般规范?

5、能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给人留下()印象

三、日常文本的范围及特点(P41)

问题

1、文本信息分类:不同文本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加工表达特点,所选用的工具也不一定相同。按文本组织形式的复杂程度,我们可把文本信息的加工分为()文本信息的加工和()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两类。

问题

2、日常文本的范围有哪些?(标语、广告、、信函、、文章等)问题

3、日常文本的特点是什么?

日常类文本信息主题内容相对(),结构相对()

四、日常文本信息加工的要点(P42)

1.设置()规格 2.确定文本正文主体()

3.配合主表达的需要,添加辅助图片、()、背景等修饰,增加文本的表现力 4.对多页文本添加()提示信息 5.()文本

任务二:设置“邀请函”的格式,要求图文并茂。作业提交:

学号:姓名: 命名文件夹:学号姓名

阅读:阅读P40案例,概括出案例标题:()

问题:学校将要举行校运会,假如你是陈婷同学,体育老师请你用计算机制作一份有关校运会的通知和宣传标语。你会注意哪些文本加工的问题?

(、、)

一、信息加工前需明确的问题:(P40)

用计算机进行文本信息的加工处理,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把想要表达的思想以清晰明了的形式准确地传递给读者。加工信息是为表达信息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

在加工信息之前要明确下图3-1所示的问题

要表达什么信息?

明确信息内容():加工的信息给谁看? 了解信息()方特点:选择信息表达()思想、并让让对方容易接受?选择什么加工软件较合适? 选择信息加工()怎样加工?

确定信息加工()

任务一:参照文件内图片,设置“任务一 校运会通知”的格式,使其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生动活泼。提示:注意“格式”、“排版方式”等.比一比: 比较两个文件,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文本参考评价要素:(P42)

1、文本表达的主题、意图是否鲜明?

主题()、意图()

2、版面样式是否符合阅读对象特征及应用场合?

版面()阅读对象特征及场合

3、版面布局是否合理匀称?内容层次结构是否清晰?版面布局(),层次()

4、文字、标点是否恰当?排版是否符合同类文本的排版符合同类文本的一般()

一般规范?

5、能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给人留下()印象

三、日常文本的范围及特点(P41)

问题

1、文本信息分类:不同文本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加工表达特点,所选用的工具也不一定相同。按文本组织形式的复杂程度,我们可把文本信息的加工分为()文本信息的加工和()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两类。

问题

2、日常文本的范围有哪些?(标语、广告、、信函、、文章等)问题

3、日常文本的特点是什么?

日常类文本信息主题内容相对(),结构相对()

四、日常文本信息加工的要点(P42)

5.设置()规格 6.确定文本正文主体()

7.配合主表达的需要,添加辅助图片、()、背景等修饰,增加文本的表现力 8.对多页文本添加()提示信息 5.()文本

诗歌表达方式导学案 篇7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朗读、背诵、默写这五首诗歌。

3.注意朗读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本课为3课时。

登幽州台歌

1.易错字

怆然(chuàng) 涕下(tì)

2.词语释义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前:过去。

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文题解说】

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创作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1.感受品味本诗辽阔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全诗。

【难点】

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品诗诗歌总结方法

导入一:激趣型

[设计意图] 通过黄金台的引入,让学生的认知产生悬念,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出示课题、作者)

导入二:谈话型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揭题激趣。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这个诗人是谁吗?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2.关于作品:《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3.关于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一)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待上课时解决。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二)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三、再读古诗,赏析内容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 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动,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5.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较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明确〕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结,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学法,感受独特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的?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通过默写,巩固背诵,使学生找到古诗学习最终的目标。

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21cnjy

链接一:《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虽短短二十二字,却字字珠玑,透出了人生许多感悟和哲理,可谓千古绝唱!历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感叹、为之沉思,他们或从艺术魅力去研究,或从时空概念去研究,更多是从其政治遭遇去研究,然而总给人言之未尽的感觉。其实当时陈子昂写这首诗,并不仅仅是单一的因素,而是多重感叹的百感交集和愁肠满腹的复杂心情交汇而成。

一、创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重感慨

1.第一重感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失意感。

诗人登上幽州台,想到自己的前途暗淡无光、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感叹世道沧桑,心中悲痛万分,以歌当哭:“过去和将来的明主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历史陈迹和佳话供人凭吊追忆。即使今后再有那样的英豪出现,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天地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太短暂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雄才大略来不及施展,就将匆匆离开人世。想到这里,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2.第二重感慨--知音难觅、独立苍穹的孤寂感。

诗人在文坛上的革新运动,无论愤慨也好,大声疾呼也罢,然而与其响应者廖廖无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独”字妙不可言,刹那间万籁俱寂,百川滞流,只有诗人独自饮泣。此时“初唐四杰”早已辞世,而王维、李白、杜甫等巨擘还不曾出生,这种“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滋味,怎么能不使他感到异常孤独?同时,又想到“沈宋”和“文章四友”的淫艳颓靡文风、应制取宠媚态,一种突兀的孤寂感如同狂风骤雨,瞬间将诗人置于空旷无依的悠悠苍穹之中。

3.第三重感慨--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忧伤感。

纵观中国历史,“从孔夫子弃鲁周游列国开始,文人的生存更多地依附他人,更不用说实现人生的抱负了……于是乎他们的命运便与渴望权力与拒绝权力连在一起,成为文人们难以摆脱的人生情绪和命运锁链。”[1]像诗人这种刚直不阿、率真坦诚、忧国忧民的文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诗人与武周王朝的隔阂,在仕途上的失意惆怅,在文坛上的孤掌难鸣,使年近四十的他逐渐感叹时光之悠悠流逝、生命之短暂无奈。“前不见古人”,不是前无古人,而是“我”不能见到古人,古人也不可能见到“我”;“后不见来者”,也不是后无来者,而是“我”等不及见到后人,后人也不可能见到“我”。能见到“我”的和“我”所能见到的,只是这个时代;而偏偏在这个时代,既没有古代英雄,亦没有将来俊杰。人生苦短,过客匆匆,岁月无情,时不我待!

4.第四重感慨--物我一体、超越有限的时空感。

诗人以“天地”为经线,以“古人”和“来者”为纬线,以他那颗独一无二的心灵穿梭时空、超然物外,与“古人”和“来者”进行着无限的交流。这首诗本是登临之作,而全篇没有一个字描写所见所闻。难道诗人没有看到、听到周围的一切吗?不是。想来诗人此刻已穷通古今之变、尽阅人世沧桑,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眼前的景物和个人的荣辱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唯有这宇宙、这时空是永恒的!诗人所创造的这种物我一体的意境,让人感到亲临其境,能与读者引起共鸣,因而千古传唱。回头再读这首诗,看诗人那种百感茫茫的复杂心情、那种感时伤怀的忧郁情调、那种俯视旷野的孤高抱负,都从这简短的四句诗中崩发出来,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就那么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而此中是悲是愤?是爱是恨?是高亢还是跌宕?是狂歌还是痛哭?任由后人评说……

[1] 高卫红《生命绝唱中的灵魂寓所》内江师范师院学报,2003年,第18卷第5期

链接二:登幽州台歌扩写

夜已深了吧?迷雾阻挡着我的前路,荆棘撕破我单薄的衣服。

我独自一人登上这高台,借着微微的月光眺望远方。此时此刻,我忽然感觉自己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我不知身在何处,身后无人跟随,前方也没人引路。处在这样广袤的世界里,我却找不到一个倾听我心声的知己。我感到无比的悲伤,仿佛有巨大的石块压在我的胸口,使我透不过气,那种感觉强烈地压抑着我的本就孤独的心。一个坚定的声音慢慢从我的内心深处传来,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强烈的告诉我,你走的路没有错误,坚持自己的观点,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总是孤独的。只是谁又知道我的心酸楚,谁又懂得我内心的痛苦?真的想找个知心人说说话,真想痛痛快快大醉一场,真想不顾一切的号啕痛哭一次。忍不住仰天长叹!我的悲伤已充满肺腑,无法抑制,原谅我七尺男儿却如此轻易落泪。可是有谁能告诉我,如此浩瀚广阔的天地,为何我如此孤独?蝴蝶尚且恋花,为何唯有我形单影只?

我多么希望有个志同道合的人,明白的我心,支持我的观点,使我不必独自在这幽静的高台上暗暗伤神落泪。

读《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

4.怎样理解“悠悠”?

5.“古人”“来者”指的是 。“独”字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 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 的感情基调。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是什么人?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8.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幅画面。

9.“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10.“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11.“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

12.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案与解析】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3.登楼远眺,凭今吊古 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

4.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孤独寂寞凄凉 直抒胸臆 苍凉悲壮

6.“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7.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诗人的心情非常苦闷。诗人俯仰古今,表现了自己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8.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9.把个人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10.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11.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12.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李杰

上一篇:项目部安全检查计划下一篇:青奥总动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