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表达方式

2024-06-11

主动表达方式(共3篇)

主动表达方式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注重应用意识、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数学体验。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恰当、正确地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是我们数学课堂研究和思考的重点。

一、创设情境, 唤起学生想飞的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的获取, 不仅在课堂, 更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社会实践中, 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 教学《循环小数》时, 课件显示: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白天黑夜交替出现;翻开日历, 从星期一到星期天, 再到星期一轮流出现;钟面上的时针指向, 从1到12, 再到1反复交替。

师:从这几个例子中,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1:这些现象很有意思, 它们都是重复出现的。

生2:一个接着一个, 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

生3: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变化的, 无穷无尽的。

师:确实, 这些现象都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它们是循环的。我们数学中也有这样的特殊现象, 你们想了解吗?

从而开始了循环小数的认识。这个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学生们跃跃欲试, 都想早点发现这个数学中的奥秘, 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开放过程, 提供学生发展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而只有实行活动过程的开放, 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知识“再创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 要树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 应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原则,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要加强师生、生生、组与组的合作交流, 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 畅所欲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 知识在整合, 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创造性解决问题。

例如, 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 教师可设计“图形的拼组”操作性实践活动课, 开展“折一折, 拼一拼, 剪一剪, 画一画, 比比谁的图案最美丽”的系列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自我成就的喜悦;同时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再加上教师的鼓励, 学生就会拼出各种不同图画。

通过这种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开放形式的活动, 不仅培养了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品质,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头脑解放, 开拓思路;眼睛解放, 敏于观察;嘴巴解放, 大胆质疑;时间、空间解放, 全身心投入到实践活动中。

三、重视“求异”, 鼓励学生多向思考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通过在教学中让学生经过表达方式的变异、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等形式, 把教学中提供的多形态的知识信息, 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平台。结合教材实际设计教学情境, 从而使学生联系多方位、多角度的解题思路, 促进其对知识的内化、理解的深入、求异思维的发展, 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 在教学完“圆柱的体积”后, 有一个练一练的题目:把“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88.4平方分米, 底面半径2分米, 求它的高。”改成以下题目:“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88.4平方分米, 底面半径2分米, 求它的体积有多大?”学生常规的解题方法是: (1) 先求高:188.4÷ (2×3.14×2) ; (2) 再求体积:3.14×22×[188.4÷ (2×3.14×2) ]。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时的教具及方法, 把圆柱体切、拼成长方体后侧放, 同时边让学生操作边让他们认真观察:现在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分别是原来圆柱体的哪一个部分, 能否找出这些条件?学生通过细心观察思考后很快得出另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 创造性地解题:用长方体的底面积 (也就是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 乘以它的高 (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 , 于是很快得出最简单的解题方法:188.4÷2×2。通过这样的练习, 学生的求异思维十分活跃, 增强了创新意识, 学会尝到解题多角度思考的乐趣, 唤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

总之,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思维得以飞扬, 灵感得以激发, 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片乐土。

主动表达方式 篇2

一、采用口试与活动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通过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来全面评价学生, 给学生多把全面评价的尺子。如口试与活动的评价就能很好地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就能全面地评价学生, 找到学生的闪光点, 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口试与活动之前, 教师做好口试与活动测试题库和教师测试时用的课件, 把题库装订成本发给每个学生, 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 口试与活动的测试时间大概一周, 实行随堂逐个台上抽题测试, 测试完后, 先让学生对自已在台上回答是否正确、陈述是否完整、表现是否自信等方面进行自评;由个别同学对在台上受测的同学表现进行评;教师对台上受测的同学进行总结性师评;让家长来评孩子某个方面的表现。具体要求与评价方法如下:a.分口算和口试活动两组进行, 采取口答式, 抽题决定答题内容。b.在讲台前表情要自然, 举止要大方, 语音要清晰、洪亮, 做到从容自信。c.口试共8道口算题或部分陈述题, 答题, 全答对为“优+”, 错1题为“优”, 错2题为“良”, 错3题为“及格”, 错4题及4题以上为“待及格”。d.活动考试抽取一题, 要求讲解清楚正确、仪表大方为“优+”, 回答正确, 表达较清楚为“优”、回答较正确, 表达较清楚为“良”、回答较正确为“及格”、回答不正确为“待及格”。评委根据实际表现评出等级, 可简单说理由。e.得“及格”和“待及格”的同学可在正常考试后提出重考。

二、注重口试与活动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逐步认识到了对学生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在活动测试中, 设计了这道陈述题:“我们学了时, 分, 秒、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 同时这学期我们还学了克、千克、吨这3个质量单位, 请你用这些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编个故事。至少用4个单位词, 需包含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口述故事要求情节合理, 表达清楚, 单位词运用恰当。”这题很新颖, 需要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与同学合作交流, 最后独立到台前表达。在这过程中, 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情况, 是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是否积极发现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 是否与同学合作、交流等, 在这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

2. 注重多元化的评价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评价学生时, 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 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也可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评价不能由教师一手包揽, 而应由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构成综合主体, 而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在口试与活动测试中, 设计了这样一个评价等级表。这个表设有自评、生评 (互评) 、师评和家长评, 每个学生、家长和老师各一份, 对每个学生都进行评价。这就体现了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设置如下表:

学生互评要在自评的基础上进行, 充分尊重自我评价, 要把别人的不足当作检查自己的镜子, 把别人的长处看作自己努力的目标。这样, 互评是检查个人学习情况的活动, 也是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准确。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 善于发现闪光点, 肯定每一点。应以肯定优点为主, 指出不足应从鼓励的角度使用语言。如以前不敢站在台上回答问题的, 而这次能很大胆地站在台上回答问题, 我们要肯定这一进步, 鼓励他等;家长评价要看学生在台上整个讲述过程的表现, 达到全面评价学生。

3. 注重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在口试与活动测试中, 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和方法与过程的掌握情况, 还要多关注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评价。而口试与活动测试正好给学生提供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的机会。以往的考试都是建立在学生的笔头上, 根本不知道学生站在台上的表现。是从容、自信, 脸上表情是否精神, 仪表举止是否大方, 兴趣是否浓, 声音是否宏亮, 回答是否认真等方面。让学生消除平时紧张、胆怯心态, 形成学生自我认识, 建立学习信心。

主动表达方式 篇3

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上课听得认真, 成绩考得好就是好苗子, 为了多得分, 加班加点, 死记硬背, 题海战术。这样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发散能力, 影响了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 摧残了学生的进取心和热情。因为都是很被动地接受知识, 所以新课改强调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室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孤立性学习向必要的合作学习转变, 从一味静听向静听和活动相结合转变。

新课程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进而能够自主学习。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 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 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 更倡导主动参与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二、实施新学习方式的策略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 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控的学习”。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就是“自我导向, 自我激励, 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自己制定学习进度, 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 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 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 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大量的研究证明学生在如下情况下学习才会是真正的有效学习, 是自主学习: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有成功的机会。

具体落实: (1) 学会自学。在老师上课前先预习学习的知识, 了解学习的目标。

(2) 学会独立思考。在讲解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可以集体回答, 稍有难度的题目我们应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而不是马上把答案交给学生。

(3) 设计适当的探究题目。鼓励学生独立设计方案, 交流分享, 课堂上或课外去探究。如我们周围物品的酸碱度的测量, 我们地区有酸雨吗?

(4) 引导学生善于“自我反思”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作出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反思, 及时总结经验, 汲取教训。作业试卷及时订正, 反思这段时间自己的学习态度, 表现等。

(5) 老师要运用用各种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觉得学习的是他们有用的, 有价值的。如GPS全球定位系统、航天器、全息照相、纳米技术、空间站等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品质,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 “机械学习”, 和“他主学习”的局面。如此教育会成为“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二、建构合作学习小组

建构生成型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小组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建构生成合作提倡异质分组, 即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高低将学生分到不同小组中, 确保每一个小组由异质的, 不同能力、成绩水平的学生组成, 尽量保持小组的稳定性。每一小组的成员都应当尽量坐在一起, 一般前后四人小组, 以确保小组成员能共同学习材料, 保持所有的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和接触。

在合作学习小组活动时, 并不是任由小组自由活动。教师要观察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表现和参与度, 解决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引导学生关注小组的任务和目标等, 即要参与其中。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对小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予解决和帮助, 并教给一些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及时对表现好的组表扬, 让学生体会合作的愉快。

合作学习应注意几个问题: (1) 选择性。即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 自己可以解决的就应让学生独立思考。 (2) 方法性。要考虑哪些内容, 何种形式, 合作的时间。 (3) 有效性。消除合作学习的形式化、表演化, 走场过。

我在教学七年级下“速度的计算”时, 学生在作业中不是忘记写公式就是忘记写单位。在一个班上我是提高音调, 手指着黑板, 叫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 喉咙喊破, 可是没多大效果。下一节课到另外一个班上课, 我改变方式, 先让四人小组讨论做科学计算题时要注意的问题, 之后相互检查对方的错误, 独立订正后, 再由组长检查是否做对。结果效果比前一个班好很多。如在讲力的三要素时, 我简单举了几个例子说明不同的力的大小, 方向, 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是不同的。然后请几个同学站起来回答, 可是他们就站在那边想不出答案。怎么办?我就让他们四人小组讨论。我走到每组聆听他们的讨论, 大家你一言我一言, 有平时不太认真的男同学提出用剪刀时把手放在剪刀刀把不同的地方作用效果不一样, 我及时给予表扬。之后他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旁边小组就提出老虎钳把东西放在不同刀口处效果也不同, 之后又有其他小组成员提出折断甘蔗时把手尽量放在甘蔗两端, 等等。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在探究学习中也该有合作学习。如氧气的制取, 二氧化碳的性质, 电动机模型装配等学生分组实验, 蜗牛的探究等都需要学生之间合作。学生经过合作学习后, 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开阔了思路, 增强了效果。另外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潜能得到成分发挥;有助于张扬个性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使学生感到学习有信心。合作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合作学习不仅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有助于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态度。

合作学习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不再是独裁者与统治者, 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与扶助者, 教师需要坦诚对待学生, 上课时能与学生平等交流, 互相合作, 共同前进。

三、进行科学探究

探究其实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 强调教师要创造一个以学习为中心的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 让学生通过探索, 发现解决问题。探究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有科学素质的公民, 既重视结果又强调知识来获得的过程, 既注意理解又注重应用,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全体参与, 因而它特别有利于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落实如下: (1) 教师确定适合探究的学习任务, 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选取。 (2) 先小组设计方案, 然后集体交流讨论, 确定合适的方案后再各小组动手实验 (3) 各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4) 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 协调工作。 (5) 不拘泥于每个环节都要到位, 也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 要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

在平时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演示实验的形式, 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氧气的制取, 我讲了步骤后请学生上台操作。把弹簧测力计, 显微镜使用, 电压表电流表使用, 长度体积的测量, 温度计的使用都改成边讲边演示的形式。 (2) 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如让同学们自己课外抓蜗牛, 然后分组设计方案, 交流方案的可行性, 动手做实验, 最后交流讨论。摩擦力大小因素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及身边的东西设计、动手做实验, 简单易行。例如《科学》 (浙教版七年级下) 中有一个“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探究活动, 这个探究活动的操作性不强, 在课堂上是无法进行的, 即使在课外带学生观察树荫下的光斑, 也不能使他们明白光斑就是太阳成的像, 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在探究活动中, 我们可以将这个探究活动转化为另外一个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晚上, 教室内的灯光都关掉, 取几个相同易拉罐其底上分别挖一些大小不等、形状不同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菱形、梯形等) 的孔, 孔口处切掉一截绑上塑料薄膜, 然后在纸片前面点燃一支蜡烛, 移动蜡烛, 学生可以发现蜡烛的烛焰可以通过小的孔成一个倒立的像, 不论小的孔的形状是怎样的, 光屏上的像都是倒立的烛焰, 但是烛焰通过大的孔却不能成像。通过这个活动, 学生就可以理解光屏上的“烛焰”是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 这个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也就可以理解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缝隙成的像, 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 利用实物教育。在七下《植物的一生》时讲到花的结构时, 刚好是映山红即杜鹃花开得最旺盛的时候, 我就采了花分发到学习小组中去, 探究雌蕊, 雄蕊的结构, 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柱头这么大?”我就说:“你想是为什么呢?你再摸摸柱头有什么感觉?”“很黏!哦, 原来是为了吸住花粉。”在讲《植物生殖多样性》这节课时, 我让学生猜花生的谜语:爹红脸, 娘红脸, 生成儿子白白脸。把自己种的蟹爪兰拿到教室, 刚好在肉质茎上长了白色的不定根出来, 水到渠成地讲解了无性生殖。 (4) 注重课堂探究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性的,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注意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 教师应根据教学、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 合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和课外探究活动。”科学教学中有很多探究活动, 有些探究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需要学生分成小组合作、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例如《科学》 (浙教版八年级下) 中的“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就是一个开放性的课题, 要在课外探究;再如《科学》 (浙教版第一册) 的探究活动“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观察蚯蚓”, “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等, 这些活动仅仅在课堂上探究是不够的, 要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而有些探究活动操作性、趣味性、实效性较强, 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 帮助学生学习建立科学模型, 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科学探究是科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对广大的科学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需要长期探索与反复实践。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但也不能因此否定接受式学习的地位和作用。

只要我们肯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师参与学生开发式的探究, 引导学生方法和步骤, 就能使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质疑中探究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变接受为探究, 变机械学习为互动的交往学习。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 当成创新的活动, 当成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 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科学 (7—9) 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学习方式的实践艺术.四川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应用程序池下一篇:植被规划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