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修辞手法比喻(精选8篇)
二年级修辞手法比喻 篇1
本次的课程内容只是我在初次进行二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尝试,二年级“认识比喻修辞方法”的教学反思。
我认为,二年级下半学期的作文教学,应充分考虑到与三年级的衔接。由写一两段话逐渐过渡到写一篇结构清晰、完整的文章。那么,如何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呢?除了平时要扩大课外阅读量,做到有意识的积累,还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描写这一表达方式对文章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我选择了本册书第一单元中多次出现的“比喻”这一典型的描写作为切入点,先在授课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这种写法。然后利用专门的习作课让学生深入了解比喻的特点,掌握把比喻写具体、生动的方法。
本节课,我侧重于让学生明确比喻的概念,感受定语、状语、补语(教学时不涉及专业术语)的使用,使句子意思表达得更具体、生动,并初步学会这种写法。课上我设计了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先让学生知道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教学时不涉及专业术语)必须是不同类但有相似点的两种事物,并利用练习深化学生的概念,为写对比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我通过让学生读(完整的句子),看(起修饰作用的红体字),而明白不是写出了比喻的修辞就能使句子具体、生动。还要进一步说出什么样的什么像什么样的什么,怎么样。这样的句子才能让读者知道你是抓住了两类事物哪方面的相似点来进行比喻的,而且进一步明确了本体的状态。
为了让学生学会这种写法,我在设计练习时,也是由易到难来安排的。第一句话,我把基本句型给学生,让他们补充修饰成分。第二句话,我给学生本体,让他们自己写出喻体,并补充修饰成分,明确它们的相似点。第三句话,我只是给出一组词,让学生自己造句。通过这样有梯度的练习,学生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要想把句子说生动、明确,就一定要写出一个复杂的句子,用上“()的”或“()地”这样的描写方式,教学反思《二年级“认识比喻修辞方法”的教学反思》。
但是,由于课程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我安排的教学环节又略微多了一些,所以在认知比喻的特点和感受如何把句子写具体、生动时,占用时间稍多了一些,导致后面写的指导有些匆忙。在这节课上没能让大部分同学都获得一对一指导的机会,也没能让全班同学通过共同修改一句话来锻炼他们自己找问题的能力。如果再次授课,我会把对比喻的认识单独提出来讲,把感知描写的作用和写的练习放在一个课时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实践如何将句子写具体、生动。
【后记】这节课上,我只给了学生一个语文的专业术语就是“比喻”,其余都是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提出来的。如找句子的本体和喻体时,我是问学生:“在这个句子中说了几种事物,分别是什么?”学生找到后,我又进一步提问:“这两种事物中,谁是句子本来要说的事物?”(感知本体)“作者认为它像什么?”(感知喻体)用这样的方式教学完全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他们现在还是在用形象思维进行思考,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
因此,有很多的教育专家反对现在给学生“比喻”这个概念,而只是让学生通过读来充分地感知这种语言特点。但是,我班学生在造句或习作中,却屡屡将比喻和形象的描写混淆。有时,老师提出一个比喻句,让学生照样子找相似的句子,学生也会把想象当成比喻来理解。再有,有的学生即使写出比喻的格式了,也没有选对喻体,比喻得并不恰当。我开始解决这些问题时,对明确提出“比喻”这个概念讳莫如深,使得比喻句和非比喻句没有明确的归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当时是知道这属于两类句子了,但过后独立去做练习时又混在了一起。结果老师越讲越罗嗦,学生越听越糊涂。所以,在课下的反思中,我认为既然学生知道了有这样一种句子,而且对它感兴趣,写作文时也想用,那就不要忌讳,给他们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与其无数次跌倒后再站起来,不如一开始就教会他们直立向前行走。只是在传授比喻的概念时,不能脱离句子只给学生两个字。而是通过对若干个句子的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也就是比喻的特点),自然引出句子的归类,这样学生头脑中就有了形象的思维。
本人经验欠缺,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拙见,帮助二年级学生理解比喻这个概念还有很多好的方法,我以后会通过学习逐步改进、提高。
二年级修辞手法比喻 篇2
比喻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描写或说明另一事物。在日语当中包括直喻、隐喻、寓喻、换喻、提喻、活喻、张喻等比喻修辞手法。通过这些修辞手法, 主要是把语言化平淡为生动;或把表达意义化深奥为浅显抑或化抽象为具体;或把篇章语句化冗长为简洁。总体上来说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在日语的比喻表达方式当中, 主要以下面几种形式出现。
(1) 「…よう…」的类型, 这种类型和汉语中表示比喻的短语“好像…”、“…似的”等在意义上基本相同, 可以直接代替互换直译, 是日语学习者最常用的比喻表达方式。与之表达意义基本相同, 接续方式不同的「…みたい…」类型, 也常常会出现在日常交流当中。
比如下面两个例句:
(1) 鈴木さんのマンションはまるでホテルのようです。
(铃木先生的公寓宛如酒店一样。)
(2) あの二人の会話は喧嘩をしているみたいだ。
(那两个人好像在吵架一样。)
像这样的日语和汉语能直接互译的比喻表达方式数不胜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汉语还是日语, 最基本的明喻产生的原因是一样的。给予两者事物的相似性, 或是从已知的现象来推测未知的现象。
(2) 「…如し」的类型, 多用于日语中的谚语、格言等惯用语表达方式当中, 当然出现的几率远远比不上第 (1) 中类型的比喻表达方式。但是由于语言的多样化和独特化, 产生了「…如し」这样类型的比喻表达方式。
比如:
(3) 光陰矢の如し (光阴似箭)
(4) 赤貧洗うが如し (一贫如洗)
这种表达方式多用于中国成语当中, 多是一些脍炙人口, 不乏道理的表达方式。它的产生与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渊源和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的凝练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见这种比喻方式承载着中国厚重的语言文化和交际智慧。
(3) 「…にたとえ (る) 」的类型, 多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表达方式。最常见的“比如”、“例如”、“比方说”等, 翻译成日语就是「…にたとえ (る) 」而派生出来的「たとえば」这个单词。先看看下面两个例句:
(5) 美しい女性の歩く姿をゆりの花にたとえる。
(把优美的女性的步姿比喻为百合花。)
(6) 人生はよく航海にたとえられる。
(人们常常把人生比作航海。)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两个比喻当中, 本体和喻体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也没有明显的相似点, 却作为比喻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存在。对此我们可以成为是一种抽象的语言信息表达成具体语言信息的比喻, 从两者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而连接到一起的。例句 (6) 把起伏无常的五味“人生”看做是在漫无边际、乘风踏浪的一种“航海”, 从而具体形象说明了“人生”的特点。这种比喻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说明了两者在本质上的相似点, 从根本上区别于 (1) 类型的表达。
(4) 「言わば…」的类型, 直译成汉语就是“可以说”、“相当于”的意思。这种表达方式多用于不能用合适的普通的语言来具体形象的表达本体的时候, 同时又为了通俗易懂, 而采用的一种假定的比喻, 本质上来说不是真正的比喻。
例如:
(7) これは言わばかけのようなものだ。
(这可以说是一场赌博。)
(8) 万里長城は言わば中国のシンバルだ。
(万里长城可以说是中国的象征。)
例句 (8) 中把“万里长城”当做“中国的象征”, 不能说是一种纯粹的比喻, 万里长城是中国形象的具体代表之一, 就好比富士山是日本形象的具体代表之一一样, 对比喻的本体进行扩大化, 但这种比喻应用的前提应该还是说两者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但不是表面或本质的相似性。
二、比喻修辞产生的缘由
比喻为了加深理解而在表现形式中施以韵味, 收到“不想说得太直接, 也许用语言文字还表达不出来, 更让受众有足够的想象空间”的功效而采用的。在日本固有的农本文化当中, 比较崇尚“以心传心”的交流方式, 避免不和谐或承担责任, 少说甚至不说, 但是不得不说的时候, 往往是把语言美化、形象化之后再加以表达。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均是本体和喻体的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或是具有一定联系, 或是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的积累所需。
比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法而存在, 但最主要语言是人类创造的, 而比喻也是通过人有意识的活动而产生的。同时在施 (2003) 论文中提到比喻就是将客观上的远距离相似在心理上近距离地联系起来。比喻义与本义的关系体现了语言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比喻义的本义本身有一种外张力, 外张力的大小会引导比喻义生成的趋势。说到这一点, 人们在寻找喻体的时候通常是从大家所熟悉的、通俗易懂的、能被大家所接受的词或句着手, 进而把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化功能重叠起来, 就构成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比如形容高峰时间的公共汽车的拥挤状况, 日语说“ラッシュアワーの電車の車内はまるで蒸し風呂のような暑さだ”, 这句话当然可以译为“高峰时的公共汽车简直像蒸汽浴室一样热”, 但是这个比喻不如像“蒸笼一样热”明快而贴近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日两方都是为了表示热的程度, 本义是相同的, 但喻体却不尽然, 从各自的生活文化习惯、心理需要等选择喻体。可见本体外张力不同会引起喻体的选择方向不同。由此可知, 比喻修辞方式的产生是一种表达心理的需要。
又在康 (2011) 一文中涉及比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 人们通过联想常把某些事物的品质、特征与其他一些具有相似性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类比。这种联想的产生会受到人们生活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比喻中本体和喻体各代表一类事物, 通过相似联想, 把二者组合到一起。所谓的相似联想, 来源人心理的需要, 这种动机形成的喻体从而触及人类大脑皮层的兴奋点, 易于接受。比如:形容人多的比喻「芋を洗う」 (直译:洗芋头) (而相对应中文意译:煮饺子) 、形容好事情来的比喻「棚からほだ餅」 (直译:从架子上掉下来小豆馅年糕) (而相对应中文意译:福从天降) 、形容地方小的比喻「猫の额ほどの庭」 (直译:像猫额头大小的院子) (而相对应中文意译:巴掌大的院子) , 等等。没有选择直译, 而采用意义本质上相似点的意译方法, 进一步说明了无论哪一种语言在比喻修辞的运用上, 都仍然遵循文化习俗规则。从中日异曲同工的比喻表达方式来看, 选择喻体的同时受到各自文化的牵制。因而对于不同的语言来说, 比喻同时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映。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喻体, 不同的喻体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比喻修辞手法的存在源于文化对语言的诠释, 单纯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苍白无力的, 承载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确实羽翼丰满。于是, 借助文化的载体比喻应运而生。
三、总结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说, 比喻修辞手法的诞生和存在是必然的。但是比喻修辞手法的存在不仅仅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关联。从本义和喻义的角度来说, 更是人们在正常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所需, 为了顺利完成语言交际, 为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了更容易接近对方的心理等语言和心理需求, 我们就会选用一个好的喻体, 达到双方心理的共鸣。而喻体的选择同时受文化习俗的牵制, 不是说仅仅为了共鸣、为了需求而选择喻体, 是在考虑比喻的相似、类似、关联本质特点的基础上, 紧扣比喻修辞所承载的文化而选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从本质上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加以理解, 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日语的比喻修辞手法。
摘要:日语是一种暧昧语言。暧昧表达是日语表达习惯的显著特点之一。通过曲折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语言主体的思想和行为, 是日本人民在语言交际中谋求集体团结、非“枪打出头鸟”等以和为贵中心文化思想而特别创造出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而这种暧昧语言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表达方式而组成的呢?在众多追求语言表达效果的同时, 借助最多的就是日语中的修辞手法, 诸如比喻、拟人、夸张、婉转、层层递进法等多种修辞表达方式。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生成的。这些修辞手法运用的同时又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民族独到的修辞意识和文化传统。本文通过汉语和日语具备不同的本质的民族风俗文化所带来不同的语言效果, 从心理和文化的角度, 揭示日语比喻修辞手法的生成机制。
关键词:日语,比喻,相似性,心理需要,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有志.浅谈日语中比喻的运用[J].现代外语, 1984, (3) .
[2]付黎旭, 雷鸣.日语修辞及表现手法欣赏[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8) .
[3]陈佳.浅析日语中的比喻表达[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16) .
[4]张天奎.浅析日语中有关类似、比喻的几种表达方式[J].日本医学介绍, 1994, (15) .
[5]施春红.比喻义的生成基础及理解策略[J].语文研究, 2003, (4) .
[6]康健.试论汉语比喻的心理基础及文化观照[J].江汉大学学报, 2011, (1) .
二年级修辞手法比喻 篇3
一、考点梳理
(一)考点知识
1.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种类: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③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④博喻。
(5)作用:①具体、形象、生动。如:柳妈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②浅显易懂。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③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2.比拟
(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擬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作用:①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③表意丰富。
3.两者的区别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如: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比喻)圣马克堂热情地迎接着八方游客。(拟人)
(二)考查角度
一是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二是修辞作用的正确理解,三是修辞类型的准确判断。
(三)考查内容
从取材来看,能够作为修辞题材的,主要是那些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考查中一般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主,而尤以比喻、比拟、排比三种最为突出。
(四)考查形式
一般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常与仿用句式、扩展语句、语言表达等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二、答题方法
1.熟悉比喻与比拟等修辞格的特点。虽说单独考查修辞格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及易混修辞格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2.掌握比喻与比拟修辞格的意义与用法。掌握修辞手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修辞手法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
3.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近年来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既考语言运用能力,也考思维能力。考生要回答得出,回答得正确,首先要想得出,想得正确。有些考生想不出恰当的比喻,不是因为不懂得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也不知表达怎样一个主题。因此,考生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和想象能力。
4.紧扣辞格作用,结合语境作答。解答修辞类试题,除了要抓住各种修辞格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加以精准的赏析,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来理解,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不仅要分析辞格对表现描述对象的作用,还要体会命题人的思想意图。
【同步突击】
1.请从“知识”“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在语意上形成对比。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勤奋地挤,总会有所收获;
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如果你不太在意,就会全都漏光。
答:
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个个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3.下面没有运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4.仿照下面的例句,以“玫瑰花和玉兰花”为内容,写两个拟人句。(不超过60字)
示例:梨有五月鲜,苹果有老花甜,阳光斑斑点点筛落枝叶间,映照着累累果实,五月鲜已经羞红了脸,老花甜已经笑脸迎人。
答:
5.仔细阅读下面的介绍,请按要求写广告词。
日前,某传媒公司出版了《桂林的山水——世界的桂林》一书,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桂林的山水以及桂林的山水文化,它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视觉美于一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通俗旅游工具书。
用比喻句(不超过30字):
6.请以“都市”“高楼”“灯火”“人群”为描述对象,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一段话,表现都市的扩张、繁华以及个人的渺小、孤独。(不少于60字)
答:
7.用拟人和描写的手法将下面的文字补充完整。
虽然狂风暴雨,打得小草东倒西歪,可是雨过天晴,
8.分析下面一段文字的手法特点和表达效果。
河流在洪水季节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水流的热情足以让你觉得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河流一年一度的倾诉。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比水的信仰更坚定。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淳朴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
答:
9.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问:此人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驼子摔跤”,请说明这个比喻所谈的与学文言文有关的问题及发言者借此表明的主张。
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 篇4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出自苏轼的《中秋月》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出自李贺的《马诗》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出自萨都刺的《上进即事五首》之三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情万事如鸿毛.出自李颀的《送陈章甫》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出自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出自李煜的《望江南》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出自苏轼的《永遇乐》
二年级修辞手法比喻 篇5
一、什么是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二、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偶等。
(一)比喻
1、概念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把(本体)比喻(喻体),把(喻体)比作(本体)。
3、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
例子:
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2、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3、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4、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
5、太阳好像红气球。把 太阳 比喻 红气球 把 红气球 比作 太阳 练习一:
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 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
2、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
3、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
4、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
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5、小兴安岭真是一个绿色的宝库啊!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6、小姑娘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
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
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0、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练习三:我能写出四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四:把下列句子改成比喻句。例:1秋天的落叶落下来。
秋天的落叶好像一群蝴蝶在空中飞舞。
2北极星挂在夜空。
北极星像指路灯一样挂在夜空。3弟弟的脸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天上的朵朵白云东游西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耳朵大大的(像一把蒲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树上的苹果又大又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座桥美丽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人的特征赋予事物,让事物像人一样活动,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把事物直接当做人来描写。
例如:(1)古老长城又沉沉地入睡了。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3)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4)小树在向我们招手。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啄木鸟在给树治病 啄木鸟像医生一样给树治病 啄木鸟成了医生。
区分:拟人句中不能有“人”的出现,也不能有比喻词,而凡是有“人”出现,有比喻词出现,拟人句就成了比喻句。练习一:
下列句子是拟人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鱼儿在水中悠闲地散步。()2.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歌。()3 天上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的宝石。()4.老虎在树下打呼噜,睡懒觉。()5.花儿在风中弯着腰。()
6.战士们像箭一样地穿过熊熊大火。()7.蝴蝶在空中跳舞。()8.星星在空中眨眼睛。()9..蟋蟀在草中弹琴。()10.风在轻轻地拍打着水面。()练习二:
我能写出三个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三:把下列句子改成拟人句。例:
1、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尽情的跳舞。
2、小草儿发芽了。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
3、春天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灵鸟在树枝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阳慢慢地从东边升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果园里,麻雀叽叽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开始叫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知了热得在枝头上叫着“知了,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夸张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特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夸大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扩大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缩小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1)他呀,眼睛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2)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前面,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超期夸张,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起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了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了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练习一:
下列句子是夸张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哇,好高的树,都顶到天上了。()2风太大了,地都被揭掉了一层皮。()3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4教室真静啊,静得可以听见同学们的呼吸。()5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都插不下。()6这玫瑰真香啊,香得十里外都闻得到。()7的朵朵白云像一群群绵羊。()8高楼上看下去,车辆小的跟蚂蚁一样。()9这屋子真小,只有巴掌大。()10.天上的星星在向我们眨眼睛。()练习二:把下列句子改成夸张句。例:(1)这个面包太小了。
这个面包小得连塞牙缝都不够。(2)看到这个蛋糕,我太想吃了。
看到这个蛋糕,我都流了一大碗的口水了。1.风真大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油工人的力量可真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旦那天,华地广场的人可真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今天的雨下得可真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红的胆子真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小明的力气实在是太大了.7 这个碗很重,我怎么也送不到嘴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三:
我也可以写四个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排比
排比也叫排语、排句,是把三个活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关的内容,介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
(1)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寂静的,是梦幻的(2)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情感的珍视,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万物的眷恋,选择博爱,就是选择高远的人生志向。
(3)春天来了,到处都是鲜花,处都是绿草,到处都是大树。
(4)桌上摆满了东西,小小的玩偶,厚厚的字典,长长的铅笔,真的是琳琅满目。练习一: 下列句子是排比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水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2、同学们踊(yǒng)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3、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4、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挂在月空中。
()
5、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6.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7.他张开大口,对着大山大吼了声,大山抖了三抖.()
8,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9.他一口气,吸干了长江之水.()10.冬天来了,大树穿山了雪白的衣裳。()
11、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
12、小鹿在河边悠闲的散步。()
13、春天的校园是绿色的;夏天的校园是裸色的;冬天的校园是白色的;秋天的校园却是多彩的。
()
14、微笑是一把大伞,为我把人生路上的风雨遮挡;微笑是春雨,滋润着我干涸的心房;微笑是一米阳光,给我带来光明和希望。练习二:把句子补充完整。
1、我若是鲜花,就用我装点世界;我若是___________,就用我__________________;我若是___________,就用我__________________。
2、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
4.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三:我能写出五个排比句。_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反问
一、概念
反问是用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或者加重语气进行强调的一种修辞方法。反问句的特点是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中。1 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思。例如:(1)这是闹着玩的吗?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呢? 2 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思。
例如:(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练习一: 下列句子是反问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
2、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
3、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吗?()
4、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快乐地跳舞.()
5、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6、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甩着长长的辫子。()
7、看,雨后的西湖多美啊,像一位女子,难度不是是淡妆好看吗?()
8、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9、不是自家人,难道就不该互相关心吗?()
10、这座桥好像一道彩虹,美丽极了。()
11、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12、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二、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把句子改为相反意思。一般情况下,无“不”加“不”,有“不”去“不”。总之,把句子总体大的意思改为相反。A、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B、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2、在改为相反的词语前边加上反问词。反问词一般有:难道……吗?怎么……呢?或者有时候单单只有 难道、怎么、呢、吗、这些词。
3、把句号(。)改为问号(?)
4、句子有逗号(,)时,难道、怎么放在逗号的后面。例题:
1、小李是我的好朋友。改:难道小李不是我的好朋友吗? 该:小李怎么不是我的好朋友呢? 改:小李不是我的好朋友吗?
2、我们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改:难道我们能抄袭别人的作业? 改:我们怎么能抄袭别人的作业? 练习二:
把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1、晓彬是我的好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爸爸为我感到骄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看到你有苦难,我应该要帮助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毒性拷打不算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感到骄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听了他的感人事迹使我感动得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是小学生,要好好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黄山的云海令人流连忘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三:
我能写三个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例子: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_这潮湿冰冷的地面不能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四:
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这幅画不是我们班蔡颖画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好好学习,怎能取得好成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怎能不闻不问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奔驰的列车不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功课没做完,怎么能去看电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难道这不是真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怎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不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们怎能被困难吓倒呢?
(六)设问
一、概念
设问也叫设疑、提问。设问是根据需要提出问题随后作答,即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引导读者深入探讨,实际上在文中已做了回答。例如:(1)是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2)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3)鲸鱼的身子这么大,他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练习一:
下列句子是设问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
()2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3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
4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
5春天来了,到处都是鲜花,处都是绿草,到处都是大树。()6太空中有外星人吗?现在还不确定。
()7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8太阳悄悄的爬了上来。
()9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10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11天上的月亮像洁白的玉盘。
()12他摸出的是什么?是手枪!
()练习二:
我能写出四个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复习
判断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将序号填在括号里。A 比喻 B 拟人 C夸张 D 排比 E 设问 F 反问 G借代 H 对偶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2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12)()共产党是太阳,把温暖送到人们心里。()4 这件事是谁做的呢?一定是小红。()5小红会做出这样的事呢?()6一块石头顺着山势又蹦又跳地落到小溪里,挡住了小溪前进的路。
()7反腐败斗争的重点是打“老虎”。
()8 小明急得火冒三丈。
()9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
()12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13竺可桢走进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他是来观察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14平静得像一面大镜子。()15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16溪唱着欢快的歌向前跑去。()17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小学语文三年级修辞手法复习 篇6
2.天上的星星能数的清吗?(反问)
3.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暗喻)
4.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拟人)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设问)
6.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比喻)
7.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夸张)
8.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拟人)
9.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蓝天无语,却显露出高远;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青春无语,却散发出活力。(排比)
10.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暗喻)
11.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设问)
12.香港,璀璨的明珠。(暗喻)
13.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光彩夺目,热情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拟人)
14.哇,好大一棵树,都顶到天了。(夸张)
15.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排比)
16.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反问)
17.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设问)
18.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排比)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二年级比喻句 篇7
2、夏天的风是最顽皮的,它一会撩起你的长发,或者摇摆你的裙子。
3、远处帆船上的白帆也被这初升的太阳染红了,像一面面巨大的红绸在飘扬。
4、人生是一首诗,悠远的意境抒写着你失意的懊恼和成功的欢乐。
5、小溪的水长年不涸,一年四季唱着那和谐悦耳的歌曲,温柔而欢快地流着。
6、望着色彩艳丽的一大片樱花,我真怀疑是九天仙女把撕碎的彩缎撒向人间。
7、那不断头的泪水,像雨帘一般,流过她的面,头两边的枕头,湿了一大片。
8、乳白色的展雾,像纱幔一样轻轻飘敖。东方显出了朦胧的光亮。
9、暴雨就像是个深夜闯入豪门香闺中的浪子,来得突然,去得也快。
10、清水从博格达峰飞泻而下,滚滚地流到天山脚下,大渠像一枝箭似的直射向大地。
11、我们的学校就像一个大花园,多么美丽,多么可爱,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
12、杜鹃花簇拥在一起,嫣红嫣红,像喷吐的火焰,像燃烧的云霞,像飘舞的红绸。
13、小猫嘴边有几根又长又细的胡须,好像几根细鱼骨头似的,傲傲地动着。
14、春姑娘用她嫩嫩的小手,把柳枝抚摸;春雨用她那点点高兴的泪,为花儿洗澡。
修辞——比喻解析 篇8
2、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它在形式上,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三类。[1]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2基本含义 编辑
结构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基本以3部分为主。
作用
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2、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 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使用比喻手法时 要注意:
⒈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⒉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另外,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区别
比拟是喻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是保留喻体的特征,让它直接加在本体上。使本体具有了人或物的某种特征或情态:从形式上来看是——本体N(名词)+V(动词)或adj(形容词);而比喻的形式一定是——本体N(名词)+比喻词+喻体N(名词)。注: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实际上是可以还原成明喻的,实质相同。
例子:
夜和失明的野藤,还在那里摸索着,碑上的字迹。(「夜和野藤」是本体,喻体是「人」,但不写出来,保留了人失明和摸索的特征。)
有时开着自己的车从这里路过,总是看到路轨伸展着生锈的臂膀通向远方。(「路轨」是本体,喻体是「人」,但不写出来,保留了人伸展着臂膀通向远方的特征。)
形式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 明喻、隐喻(暗喻)、借喻;
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 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明喻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例子: 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朱自清《荷塘月色》)
隐喻(又称暗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
母亲啊!你(本体)是 荷叶(喻体),我(本体)是 红莲(喻体)。(冰心《荷叶母亲》)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回喻
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例: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扩喻
本体和喻体都是短句,它们常常组成平行句式,有的本体在前,有的本体在后,不用喻词,但其比喻的含义却很明朗,这种比喻的扩大形式叫做扩喻,又叫类比。
例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例
2、一朵花,我们不大觉得它香,但是从许多花朵提炼成的香精,只要一滴,我们就感到它的浓郁了。许多诗歌、戏剧、小说,所以有强烈感人之处,和作者正确地把素材表现出来不是关系极大么!(秦牧《北京花房》)
较喻
较喻的句子有下列几种情况:
1、您说,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作者把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情谊比作高山和大海,然而在相似点“高”和“深”上本体“情谊”又超过了喻体“山”和“海”,形象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大娘感激、崇敬和依依不舍的心情。你这种用“比„„还„„”、“赛过”、“胜过”等词连接,表示本体在相似点上超过喻体的较喻,也可称为“强喻”,强喻一般带有褒义色彩。
2、我的生活没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作者将狗的境况作为喻体,与凡卡的遭遇比较,相比之下,本体“我的生活”还不如狗的境遇。这就强烈控诉了沙皇制度下的旧俄罗斯儿童的命运。像这种在相似点上比不上喻体的较喻,又可称为“弱喻”。弱喻多数带有贬义色彩。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句子用的喻词是“不及”,形式上看似为弱喻,但从意志上分析,诗人是用“桃花潭水”与汪伦之“情”相比,本体“情”在相似点“深”上超过了“桃花潭水”,因此也是强喻。
4、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是在一句话中,从正反两个方面交替使用强喻和弱喻的例子。作者先以“泰山”为喻体,从正面极言“人民利益而死”的意义比“泰山”还重;又从反面用“鸿毛”设喻: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卖力,就比“鸿毛”还轻。两相对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为人民服务应该具备的生死观。
缩喻
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不出现比喻词,本体与喻体极其紧密地连在一起的比喻形式叫缩喻。可分为:
1.并列式缩喻。即本体与喻体在结构形式上是并列关系。如:“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本体是“弯弯的月儿”,喻体是“小小的船”,中间没有喻词,二者构成复指短语。
2.偏正式缩喻。即本体与喻体组成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形式上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黄金季节”就是两个名词直接连在一起,前者修饰后者,而修饰语是比喻性质的,只是没有用“像、似的”之类的比喻词罢了。
缩喻语言简练,结构紧凑,生动形象,是古汉语的宝贵遗产。博喻
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有的色彩纷纭,变幻无穷;有的仅呈银白色,犹如棉絮、白云,凝固不变;有的异常光亮、掩去星月的光辉;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丝;有的结构单一,状如一弯弧光,呈现淡绿、微红的色调;有的犹如彩绸或缎带抛向天空,上下飞舞、翻动;有的软如纱巾,随风飘动,呈现出紫色、深红的色彩;有时极光出现在地平线上,犹如晨光曙色;有时极光如山茶吐艳,一片火红;有时极光密聚一起,犹如窗帘慢帐;有时它又射出许多光束,宛如孔雀开屏,蝶翼飞舞。(「极光」是本体,「彩带」「火焰」「银幕」「青丝」等都是它的喻体,属于一个本体可以带多个喻体的类型。)
隐喻
是引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本体、喻体都出现,但把喻体作为“引子”而不用喻词的一种比喻。它经常构成排比、对偶等平行的句式,整齐而富有节奏感。民歌、新诗(包括歌词)常采用这种隐喻。其表现形式是“引乙喻甲”或“以甲引乙”。例如: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反对党八股》)
该例作者引用射箭、弹琴等事情,通俗浅显的道理,深刻阐明了写文章做演说一定要看对象的道理。
隐喻这种比喻方法,有人把它归为明喻,说是省略了喻词,有人又把它归为暗喻。但细细分析,隐喻却有不同于明喻、暗喻的特点,宜单独列为一列。
约喻
是用一个比喻体来比喻几个本体的修辞格。它与博喻是比喻修辞中互相对应的两种表现方式。博喻的功能在于揭示一个事物的多方面特征;约喻的功能在于突出一组事物的共同特征,能使行文简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1.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茶花赋》)
2.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来;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三峡之秋》)
例1把“红梅、白梅、绿梅、朱砂梅”,每一种梅都比做“一树诗”,四个本体用一个喻体设喻,集中的描绘了诗情画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