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见8种修辞手法说明

2024-09-28

语文常见8种修辞手法说明(通用11篇)

语文常见8种修辞手法说明 篇1

语文常见8种修辞手法说明(附作用和例子)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1 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示例: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 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3 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示例: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 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示例: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6 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7 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示例: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8 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示例: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9 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示例: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10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示例: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11 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示例: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语文常见8种修辞手法说明 篇2

一、善用比喻

比喻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即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2]。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3]……

周杰伦的歌一直为人们喜爱和传唱。他的歌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能把爱情诠释得如此神圣和完美,能引起无数青年人的共鸣。能给失落者以安慰和力量,给幸福者以快乐和满足。我想成功的缘由除了韵律能打动人外,歌词的生动形象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的歌词中就多处运用了比喻。比如《发如雪》中的“繁华如三千流水”,《时光机》中“那童年的希望是一台时光机”,《青花瓷》中“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再比如《千里之外》中“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夜曲》中“风在长满青苔的屋顶,嘲笑我的伤心,像一口没有水的枯井”。

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歌词的意境优美而深远,把人心底的感受真切地表达出来。语言既朴素又不失华美,让人产生丰富的遐想。这就是其艺术性所在。当然,比喻的运用还很广泛。几乎所有的表达领域都可以涉及。只一点就是要运用得恰到好处。

二、巧用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3]用排比来说理,可达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作文《千年的呼唤》中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钩心斗争、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名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无影无踪。它,就是诚信。”一系列的排比句,把诚信描写得清晰细腻,形象生动。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有气吞山河之雄伟,水泻千里之壮观的气势。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这样读起来才能感到朗朗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活用比拟

比拟就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4]。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拟物有时是把人当做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运用比拟可以鲜明地表达爱憎之情。如郭小川在《团泊洼的秋天》中这样写道:“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垂柳”和“芦苇”在诗人的眼中都是有情有义的,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

运用比拟可以使语言风趣幽默[5]。这一种修辞效果多见于拟物的句子中。如马克思《给海涅的信》中这样写道:“在这里的人们中间,我最不愿与之离别的就是海涅,我恨不得把您也装进我的行李袋中去。”马克思将海涅当做行李一样来处理,是拟物的手法,显得十分风趣。

比拟是通过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段,必然会融入表达者的真情实感。在运用中应注意情与景相协调,即情景交融。运用比拟的目的是突出事物的特征,所以,拟体要尽量符合本体的特点,否则就会不伦不类。

总而言之,修辞手法的运用应该结合语法、结合语境、结合实际,才能说得得当,写得优美,读得悦耳,赏得精辟,才会达到言近旨远、辞浅意深的艺术效果。

摘要:修辞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交际时,运用语言手段增强言语表达效果的言语现象。修辞是指在说话和写作中适应题旨情境,积极调整语言以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或规律。就是说,修辞的目的是追求理想的语言表达效果。

关键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比拟

参考文献

[1]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1983.

[2]修辞语法文章.(与秦旭卿合作).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3]修辞学新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4]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篇3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这种修辞手法,下面我将平时的总结进行叙述,希望通过详细的举例,让学生直观、全面的学习通感,从而更深的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情达意。通感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一、由听觉移到视觉

所谓眼见为实,视觉是最直观也是传达性最强的感受。我们见到的东西往往更为真切,用视觉描绘将会达到深刻的体验。

1.女子们朗朗的笑声,像水上的波纹,在工地的上空荡漾开去。(钢焰《绿叶赞》)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江河《星星变奏曲》)

例1由听觉感觉到的“笑声”,移到视觉感觉到的“波纹”,通过层层波纹的延伸感,描绘出工地上一片欢乐之景。例2用“闪闪烁烁”“朦朦胧胧”用隐隐约约的视觉体验来形容声音时断时续、虚无缥缈的真切感受。

二、由听觉移到味觉

3.这是妈妈的歌声,妈妈的歌声多么甜蜜呀!

4.王小玉初唱时那种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听起来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明湖居听书》)

例3用甜蜜描写妈妈的的“歌声”,展现出温馨美好的亲情。

例4虽然不能身临其境,但声音的优美给人带来用嘴品尝人间美味的感觉,其中的愉悦与欢畅无疑让作者感同身受。

三、由视觉移到味觉

5.黎明的鸡血红又热辣辣的在东方散发出奔放的晨光了。(迟子建《原始风景》)

6.画框里少年的笑容,质朴温馨,蜜糖般甜美。

7.一个调皮的笑,可真耐人咀嚼,许多天过去了,我还未解清味道,让它像颗冰糖慢慢溶化在心上,可同豁丝丝的泉水,悄悄在岩层下流淌。(穆仁嘴《调皮的笑》)

例5把黎明时看到的天空的颜色,移到品尝到的味道上,把眼前之景写活了,使人感受贴切。例6用“蜜糖”般的味觉感受去形容“笑容”,体现了少年笑容的灿烂。例7作者把视觉和味觉沟通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一个初恋者感情的潜流。

四、由视觉移到听觉

8.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钱钟书《围城》)

9.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10.这些小钟儿似的花朵,一簇簇迎风摇曳使人像听到了大地回春的铃铃铃的钟声似的。(秦牧《花城》)

例8由视觉感知的“笑意”移到听觉感知的“余音”,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方鸿渐为唐小姐痴情的情态。交响乐是一场恢宏绚丽的音乐盛宴,例9中把自己在长江三峡中一天航行所看到的美景感受,用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诗情画意中陶醉和对三峡壮丽景色的迷恋。例10把视觉上的“花朵”与听觉上的“声音”沟通起来,把事物的无声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五、由视觉移到触觉

11.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杨朔《荔枝蜜》)

12.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13.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例11由视觉感知的“蜜蜂”移到触觉感知的“疙疙瘩瘩”。例12“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触觉效果移用于视觉。例13在视觉“日色”这个名词上,用“冷”这个形容词,从人的触觉上去描写,把景物写活了。

六、由视觉移到嗅觉

14.“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

诗人把“雪花”与“春风”联系起来,把“雪”说成春风中的花,当然就香了,视觉通于嗅觉,写出了层次丰富,令人玩味的立体意境。

七、由嗅觉移到听觉

15.花园里芬芳的香气幽幽袭来,仿佛那低沉的筝鸣,慑人心神。

将嗅到的“香气”用听到的“筝鸣”来形容,这是嗅觉到听觉转化。

八、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

除去上述的各感官之间的转换,还有将多种综合的运用,这样的多重感官交错,效果往往也更丰富具体。如郭风《叶笛》中描写的“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用听觉,将花香的嗅觉和明媚的视觉相互交错,传达出一曲悠扬,撩人情思的笛声!还如鲁彦的《听潮》“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温柔”的触觉,“芳醇”的嗅觉,“微风拂过琴弦”的听觉,以及“落花飘零在水上”的视觉,融为一体,海的形象鲜明的跃然纸上。

语文常见8种修辞手法说明 篇4

1.【2017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答案】B

2.【2017年高考山东卷】某校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在横线处填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要求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面对坎坷时,往往乐观坚强,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我们邀请了著名的心理学家王教授给大家谈谈这个问题,请鼓掌欢迎。

2345B项,用戒指的哭泣表达只剩下回忆的悲哀,是拟人的修辞。A项,用月光比喻回忆,是暗喻的修辞。C项,用忠诚的马比喻新的一天,是暗喻的修辞。D项,“飘荡”属于视觉,“心事”属于心情。属于通感的修辞。

1.太平洋保险公司打出了一条精彩的广告语:“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请你说说,这句广告语好在何处?

【答案】(示例)①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太平洋保险投入小收益大的巨大好处。②语带双关,突出了太平洋保险的企业形象。

2.对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日光把金色的诗琴,赠给恬静的繁星,让它们弹奏永恒的光明。(比喻、拟人)B.幢幢树影里,黄昏把生机倾泼,萤火虫一闪一闪,飞得多欢快。(借代、拟人)C.啊,诗从何处寻?微风里,飘来流水曲;细雨下,点碎落花声。(设问、对偶)D.我愿听星河绕日的歌声!我愿听白云流空的歌声!我愿听摇篮边慈母的歌声!(排比、反复)【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B项,“幢幢树影里,黄昏把生机倾泼,萤火虫一闪一闪,飞得多欢快”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使用借代。3.对下列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②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③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④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C.每一朵乌云都有它的金边。D.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答案】C

7.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B.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C.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

D.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B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8.周末,周颖同学到杜甫草堂游玩,在诗史堂看到郭沫若写的对联,上联为:“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请问下联是()A.万里桥通,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江楼在。B.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相忆几人江楼在。C.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D.万里桥通,东去问襄阳耆旧,相忆几人在江楼。【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主要考查把握对联知识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对,仄起平收。本题可从词性相对这一角度排除选项。由“地有千秋”可排除AD项。由“垂宇宙”可排除B项。所以选C。9.下面各项公益广告语,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环保公益广告词:1+1=2,一棵树+一棵树=一片森林 A.喝进去几滴美酒,流出来无数血泪。(交通安全公益广告词)B.CO2-C=O2,少一份碳,多一份氧。(低碳生活公益广告词)

·常见的修辞手法 篇5

1994年高考考查了比喻和比较的区别,但争议较多,近几年未单独考,而是结合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来考查,《大纲》与《考试说明》要求考查的修辞手法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应作为重点复习内容,尤其是比喻和比拟、比喻和比较、借代和借喻、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A、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

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婴~傅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5、比喻的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B、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

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3、比拟的作用: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5、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C、借代

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

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尘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同元写处,月光如水照绍衣。

(6)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7)资料代本体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3、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4、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5、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D、夸张

1、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下面运用的夸张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E、对偶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曲。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3、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泛铜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

4、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开工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F、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和种类: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 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H、设问

1、概念: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2、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

3、设问的作用: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G、反问(反诘)

1、概念: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屋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跑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2、反问的作用: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3、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二、其他修辞手法:

三、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综合运用时有三种情况: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评课 篇6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学习在写作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感受语言美和情感美。

首先,就课堂气氛来看,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思维活跃。从教学效果上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从学生上交的练习题来看,有个别因为知识储备不足答错(不能正确判断修辞手法)。大部分题目做对完成,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基本达到了学习效果。

总结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运用情景造句串联起学过的8种修辞方法,学生听得认真,在老师对修辞手法的一次次提问中回忆起了学过的知识,基础较好的同学看了例句、听了修辞手法名字就能造句。对能自发答出修辞手法的学生,刘老师让她到黑板上写下答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运用图片,注重教学的直观性。为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我根据听障学生对色彩敏感的特点,对比喻和拟人这两种常运用于实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图片辅助教学,对夸张和对偶能用图片呈现的实例也运用了图片,这样就比较形象地表达出修辞手法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克服学习重点。

1(3)由感性到理性,突出知识的趣味性、有用性,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对于前几种修辞手法运用图片,后几种修辞手法通常运用在句子的逻辑性表达上,就多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一次课注重举例,增强学生对修辞作用的感悟,第二次课注重解释严格的定义,引导学生摘出每种修辞手法的关键词,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核心部分。这也符合学生理性思维能力逐渐增强的年龄特征。为克服复习语文知识的枯燥松懈心理,刘老师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和上课实况举例,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在讲授每种修辞手法时,都争取有“包袱”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 篇7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五、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六、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 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七、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八、通感。

英语写作的几种修辞手法 篇8

一、比喻(the figures of speech)

比喻是语言艺术的升华。英语中常见的比喻方法有三种:明喻、隐喻和借喻。

1.明喻(the simile)

格式:本体 + 显著比喻词(like/as/as if) + 喻体

常用介词like 、连词as,as if,asso、动词seem等以及句型ato b asctod等等表示“好像”意思的比喻说法就叫明喻。

例如:

(1)teacher, you are like the sun, but more magnificent, andmorebrillant. 老师,您像太阳,又比太阳更灿烂更辉煌。

(2)your soul is as pure as snow, your personality is as nobleaspine trees! all praise to you, our belovedteacher.您的心灵像雪一样纯净,您的人格像青松一般高洁!赞美您,敬爱的老师。

英语中除上述的用介词、连词或句型等的明喻表达方式外,还有许多常用的明喻习语。例如:

(1)as clear as crystal清如水晶

(2)as weak as water软弱无力

这类利用类似汉语的押韵和叠声增加语言的美感。与此同时,又可以使语言短小精悍,表达生动、形象。

2.隐喻(the metaphor)

格是:本体 + is/are + 喻体

例如:

(1)time is a river, of which memory is the water. oh myfriend,what i scoop up from the river is all yearning ofyou.时间是河、记忆如水,朋友,我从河里捧起来的都是对你的思念。

(2)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注意:英语中存在着许多数词习语和俚语,用作隐喻(也有个别用作明喻)。例如 :

(1)you are one in a million.你真是人见人爱。

(2)he has one over the eight.他酩酊大醉。

(3)this film star is a nine days wonder; i doubt whetheranyonewill remr her in ayearstime.这位电影明星现在红极一时(也指昙花一现),但我认为一年以后人们不见得还记得她。

注意:英语中还有许多隐喻成语。例如:

(1)to teach fish to swim 班门弄斧

(2)to plough the sand 白费力气

(3)up the tree骑虎难下;lame duck强弩之末;above board光明正大

3.借喻(the metonymy)

格式:直接用比喻事物代替本体事物

例如:

(1)the buses in america are on strikenow.美国的公共汽车司机正在罢工(这里buses喻指司机drivers)。

(2)the pen is mightier thanthesword.文人胜于武士(以pen,sword喻指使用这物的人)。英语中一些鸟兽鱼虫的名字,除本义外,常可转借喻人,形象生动,意味隽永。例如:

(1)she is a social butterfly.她是一个交际花(以虫喻人)。 (接下页)

二、借代(the synecdoche)

借用一个名称来代替另一事物。替代的方式可以是人、物互代,部分和全体互代,单数代复数,描象代替具体或具体代替抽象等等。例如:

(1)uncle sam will not help us.美国人不会帮助我们。(用uncle sam代替船美国人本身)

(2)you can depend on him for help whenever youre in tourble.hesa true blue.你遇到麻烦时尽管去找他帮忙,他是一个靠得住的忠实朋友。(用trueblue代替真金烈火,忠诚可靠的)

使用借代修辞方式要选用最突出最明显的事物特征来代替事物名称。借代运用得好,能使语言表达简洁明快、具体、形象,以避免重复、累赘,并给人以新鲜感。

三、夸张(the exaggeration)

把事物的特征,有意地加以夸大或缩小,就叫夸张。

例如:

(1)thank you a thousand.千恩万谢。

英语中夸张修辞格,应用极为频繁。夸张的功能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因而给人强烈印象或警悟、启发 。

四、拟人(the personifjcation)

就是把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

例如:

(1)books are a guide in youth and an entertainment for age.theysupport us under solitude, and keep us from being a burdentoourselves.书籍是青年人的指南、老年人的娱乐。孤寂时,书籍给我们力量,使我们摆脱精神负担。

(2)love is the master key that opens the gatesofhappiness.爱是开启幸福之门的万能钥匙。

拟人用法在英语写作中运用得好,不仅使语言表达得生动、有力,而且给人以亲切、实在、耳目一新的感受。

五、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句式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这种修辞叫排比。

例如:

(1)you are overwhelming jade, as white as snow, as smoothandmoist as grease, as brilliant as candles, and as firmasrock.你洁白如雪,润泽如脂,你光辉如烛,坚贞如磐,你是令人倾心的美玉。

(2)you are in my mind and in my heart. you are in the very airibreathe. you are part ofme.forever.你占据了我整个思绪和心灵;你在我呼吸的空气里;你永远是我的一部分。

此外,在英语的具体写作过程当中,我们可以运用恰当的抒情手法来进行写作,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下面就以6月份四级考试作文为例,进行写作。

提纲要求:

in honor of teachers on the occasion of teacher’s day

向老师致以节日祝贺

从一件难忘的事回忆老师的教诲和无私的奉献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 篇9

修辞手法详解:比喻 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构成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比喻的目的

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因此,必须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以让人对原本不认识的事物得以认识,绝不可用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熟悉的事物,更不可用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去比喻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则否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说明本体的可能性。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例如:

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②阐明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③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

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④肯定本体的情况。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例如:

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象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象飞蛾扑火那样。

⑤美化或丑化本体。前者(例

1、例2是歌颂、赞扬本体,后者(例3、4)则是贬低、卑视本体。例如:

例1:狗像忠实的朋友。

例2:垂老之年是生命成熟之果。

例3:夏日炎炎如地狱之火。

例4:冬天是穷苦人为之瑟瑟发抖的幽灵。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明 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暗 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借 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博 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喻的修辞举例

带有比喻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a.明喻:

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

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

望穿秋水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比喻句举例:

①露似珍珠月似弓。

②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③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④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⑤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⑥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⑦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⑧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⑨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⑩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幸福是染色的画笔,能染红鲜花,也能染绿树叶;能给清澈的湖水染上透明的质感,也能给纯洁的心灵涂抹一层辉煌。

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修辞手法详解:拟人 概念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把非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④街上非常热闹。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枣一点也不性急,好像在说:“借光。呃,借光。”(张云翼《给孩子们·去看电影》)

⑤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刘心武《班主任》)

⑥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的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电车”、“星星”、“稿纸”等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把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③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老舍《月牙儿》)

④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⑤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

⑥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青蛙”“高粱”、“向日葵”、“垂柳”、“芦苇”、“樱花”、“小草”等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例如: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④祖国大搞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兴奋地赶来参加,你的领队是数、理、化,理、工、农、医都是你的战友和部下。(高士其《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

⑤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⑥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连元帅也被陷害,总理也死而含冤。(艾青《在浪尖上》)

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科学技术”、“数理化”、“理工农医”、“冬天”、“正义”、“真理”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于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它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

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物的许多属性,既是人又是物。

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假如无缘无故地叫小鸟去访问鱼儿,鱼儿飞到天上去找月亮,这样的写法就很难认为是成功的。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修辞手法详解:排比 概念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具体的运用如下:

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用排比写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

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运用排比说理,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谚语)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感情洋溢

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修辞手法详解:借代 概念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运用方式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用鱼鳞代替鱼。

2、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例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3、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4、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6、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7、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修辞手法详解:夸张 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1.夸张不是浮夸

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要无缘无故地故作夸张。夸张与浮夸有着严格区别,浮夸是违背客观事实,说假话,必须坚决反对;夸张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修辞方式。夸张的真实性不在于表面的真实,而是在于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夸张的奥妙在于不似真实,又胜似真实。

下面的例句就没有现实基础,属于浮夸:

我们的大河网犹如另一个地球社会,日夜运行着,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系内,太阳系又多出一个行星世界。

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求玩,大洋海水能喝干。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语文基础知识修辞手法 篇10

①比喻:指用一种事物或者情景来比喻另外一种事物或者情景。主要目的是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之更加生动感人。

②比拟:若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则叫拟人;若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则叫拟物。比拟的作用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

③设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则带动全篇,中间设问,则承上启下,结尾设问,则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④反问:指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主要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⑤借代: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或者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能使语言简练、含蓄。

⑥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者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者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⑦夸张: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其作用是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地表达事物。

⑧用典: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与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与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下面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⑨点化: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与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从而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点化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⑩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有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者强调作用,使之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⑾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者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者短语接连说出来。

⑿双关:在有些诗歌中,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展现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怎样学好语文

小学语文三年级修辞手法复习 篇11

2.天上的星星能数的清吗?(反问)

3.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暗喻)

4.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拟人)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设问)

6.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比喻)

7.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夸张)

8.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拟人)

9.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蓝天无语,却显露出高远;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青春无语,却散发出活力。(排比)

10.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暗喻)

11.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设问)

12.香港,璀璨的明珠。(暗喻)

13.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光彩夺目,热情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拟人)

14.哇,好大一棵树,都顶到天了。(夸张)

15.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排比)

16.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反问)

17.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设问)

18.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排比)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上一篇:2022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下一篇:自然辩证法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