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规则(通用7篇)
遵守规则 篇1
每次回国我都很容易看到以下情景:年轻的父母带着四五岁的孩子出来聚会, 孩子完全不理会在场的人, 到处乱跑, 大声喧哗, 而父母都会对我讪讪一笑:“我们现在也学欧美国家, 让孩子自由发展, 少点规矩, 多点个性!”
有的孩子已经十三四岁了, 在聚会场合, 父母还要督促他们问候其他人。孩子完全不融入聚会的活动, 自己玩手机, 父母此时也会对我说:“我们家很民主的, 用欧美素质教育的方式带孩子, 多给孩子空间和自由, 少干涉他。”
这种论调很让我困惑, 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身上, 我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看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连打招呼都还要父母教, 谈何“素质”呢?
大家都知道荷兰是个开放自由, 社会容忍度很高的国家, 可是幼龄教育里面首先教的是规矩以及对规则和权威的尊从。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 在没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 不提倡批判和反抗, 更不会容忍散漫无礼。言论自由, 也是要在没有歧视和对他人的人身及情感没有伤害的前提下。
荷兰老师不会姑息无理发泄情绪的孩子, 而教不好孩子的妈妈也要“培训上岗”
在荷兰的幼儿园, 如果一个小朋友不服从团队安排, 不遵守公共场合的基本礼数, 在被教育几次不改后, 老师绝不会容忍, 而会根据规定, 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 孩子要接受幼儿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和治疗。家长也必须配合, 完成孩子能正常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过程。有时候, 家长自己也要接受培训。如果孩子不幸被确定为“问题儿童”, 那就只能去收纳有行为和社交问题的孩子的特殊学校了。
我一个荷兰同事的四岁儿子, 上学前班的第一周, 经常去毁坏其他小朋友搭好的积木, 在公共场合到处乱窜, 老师制止他, 他就大哭跺脚, 生气毁物。老师马上就叫家长来把孩子领走了。孩子妈带着孩子去幼儿心理师那里, 在候诊的时候, 孩子要吃摆在桌上的巧克力, 妈妈对他说:“你只能吃一块哦!”他吃完了一块再去拿, 妈妈就说:“你不能再拿了!”孩子不听照样拿了就吃。此后孩子依样连续拿了5块巧克力吃, 妈妈也重复了5遍:“你不能再拿了!”可是这对孩子的行为完全没有影响力。这一切都被幼儿心理师看在眼里, 一进诊室, 医生马上建议妈妈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疗, 因为她完全没有对孩子的控制力。在进行了行为评估诊断后, 医生更肯定了之前的建议, 对孩子妈妈说:“一些当母亲的基本能力, 你还不具备, 所以必须要学习。就像会计和医生都要有执照一样, 你要通过训练取得当母亲合理管教你孩子的资格。”第一次咨询, 医生就严格地训练孩子要知道在一个场所的“领导者”是谁, 并要服从;如果你自己是“领导者”, 那么就要服从社会规则和法律。无理地发泄情绪和不满, 不会被姑息。
孩子的社交素质, 可以通过和大人平等的聊天训练起来
再说说孩子的社交素质。欧洲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和相互交流的地方。在一个家庭聚会里, 孩子被教导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交流, 而当着大人的面不管不顾地玩手机是不被允许的。我先生的家庭是个大家族, 孩子众多, 每次家庭聚会少则三十几号人, 多则六十几号人, 总要包个度假村或是大餐厅来搞活动。我们会给孩子们安排他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 可在绝大多数时间 (比如吃饭, 下午茶和家庭游戏时) , 孩子们都必须参与和亲人的互动。在他们的活动时间没到或大人没有允许之前, 他们不能做自己的事情。
上次我先生表哥一家四口从美国回荷兰探亲, 家庭聚会被安排在一个自助餐厅。夫家的聚会因为人多, 有个传统就是一般吃上一道菜, 大家就换个位子, 好去和坐得远的亲戚也能聊到天。为此, 表哥的两个儿子, 一个10岁, 一个14岁, 一开始就被父母打散坐在桌子的不同位置, 都没挨着父母坐, 让他们自己多和在荷兰的亲友自由交流。
14岁的Brahim当晚想看美国队在世界杯的足球比赛, 开席前就和他爸爸商量能否只吃半个小时的饭, 球赛开始了就离席去餐厅的电视间看球, 不参与聊天。他爸爸马上拒绝:“我也很想看比赛, 可是大部分在这里的家人都更希望和我们聊天。你可以每隔15分钟起身去看一下比分, 两分钟内必须回来。”Brahim没有讨价还价, 回到自己的位子上, 还站起身给大家幽默地声明:“我在以后的30分钟内, 身心全是大家的, 可是之后, 我每15分钟会去看一下美国足球队的赛况, 如果谁对‘最强大的美国队’的比分感兴趣, 举手, 我负责给你们更新!”
我坐下来, 对面刚好是10岁的弟弟Armin.还没等我开口呢, 孩子说话了:“蔻蔻, 你更喜欢用哪种语言交流?荷兰语还是英语?我知道你肯定更想说中文, 可是抱歉我的中文只会说几个菜名。”接着我们用荷兰语交流, 我本想顺着孩子聊聊体育什么的, 可是姨妈、表舅和两个姨婆开始聊宗教发展变革对欧洲现在政体的影响。我怕Arrnin得无聊, 可一看, 他听得津津有味, 时不时还提一两个问题, 比我还能聊。最后, 他还总结:“其实我觉得, 宗教之间的教义有很多不同, 为此也进行了很多战争, 有善有恶。虽然我不信什么教, 但我觉得任何的教义本质上都是让我们能有力量成为更好的人, 我们自己能好一点, 这个世界也会好一点。”后来我和表嫂聊天:“你们在美国住那么大的房子, 你一个人侍候三个男的, 家务一定很多很累吧?”她说:“前几年有点累, 不过4年前, 他俩一个6岁, 一个10岁的时候, 就好了。他们的衣服都是自己洗自己叠, 每周一人打扫一天家里, 一人做两顿晚餐, 我和他们爸爸只在我们该负责家务的那天做一下, 所以一点也不累, 因为大家都在共同承担。”
可能大家不相信, 我认识的拥有跨国婚姻和恋爱关系的朋友抱怨最多的就是荷兰人的家规太多太严。很多荷兰爸爸和中国妈妈吵架最多的就是, 爸爸认为孩子应该关上电视专心和父母共进晚餐, 孩子吃完饭没经过允许不能离席, 孩子对父母不能有不恭的态度。而妈妈觉得吃个饭随意就好, 家里那么多规矩干嘛, 孩子有个气不跟我们撒跟谁撒啊。爸爸认为全家过圣诞节, 就算圣诞前夜没睡好, 也必须要早起吃家庭传统的圣诞早餐, 妈妈则说让孩子多睡一会儿, 吃个饭嘛, 取消就算了, 反正天天都要吃。欧美人的孩子, 不是像中国人想象的那样是漫无边际的“自由”。其实我们中国家庭也有很多有原则的教养方式, 我自己就是从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出来的, 所以我的教养和荷兰的这些规矩不谋而合。其实这种教养, 教导的是一种对形式感的尊重, 也是对自律和公众责任感的培养。想想看, 在一个社交场合, 最重要的不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自我约束力吗?而这种能力, 就是从一点一滴、耳濡目染的家教和社会环境里学到的。所以, 如果你的孩子不具备一些基本的礼仪和约束力, 不要再说“那是欧美的自由和素质”, 因为这样的孩子在欧美会被边缘化, 无法受到欢迎。一些价值观和素养是全球共通的, 把放纵当自由, 把任性当个性, 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质教育。
遵守规则 篇2
背景分析:针对近期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安全,因此我特别组织学生上了一堂遵守交通规则活动课。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知道有关的交通设施、标志和交通规则。
2、用违反交通规则的事例,感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
(二)行为目标:
遵守交通规则。行人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地方靠边走,穿行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在铁路道口注意来往火车,不抢行。
(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观察、动脑、动手及社会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懂得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
2、能认识有关的交通标志。
3、了解交通规则。教学片断分析:
片断一:事例煽情,导入新课。
1、看课件,听故事(故事梗概:一个男孩过马路闯红灯,险些造成交通事故。)
2、请学生们就故事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不注意交通安全,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自己带来伤害,给家人带来痛苦,给社会带来麻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注意交通安全》。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点评:因为本课教学涵盖面广,不仅要知道有关的交通小常识,还要学生懂得不遵守交通规则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伤害。此环节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教师设计的故事能调动学生所有的注意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自发得到情感的体验,引入对交通安全的学习。)
片断二:合作学习,认识交通标志设施。
1、认识交通设施:(出示课件)
繁华的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特别多,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交通的畅通,马路上修建了许多交通设施。同学们,你们能从屏幕上找出交通设施并说说它的作用吗?
(1)同桌互相说说。(2)志愿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2、认识交通标志:
为了保证交通安全,大街上除了有交通设施外,还有许多交通标志。老师带来各种交通标志,你们想认识它们,和它们做朋友吗?
(1)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抽一张交通标志。
(2)小组内交流讨论,抽到的交通标志上画了什么?是什么标准?在哪见过?有什么作用?
(3)汇报学习情况。(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想,如果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对了,就鼓掌鼓励,如果认为他说错了,就举手纠正。)
3、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其他交通标志。
4、创设游戏,巩固新知。
游戏名称:“交通超市”
游戏步骤:
(1)每个四人小组发一张十字路口图,讨论这个十字路口需要哪些交通标志、设施。
(2)每组指派一人到“超市”内选购所需的物品。(3)共同努力,把交通标志和设施的小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
(4)说说为什么这样贴。汇报:每组请一名同学展示本组作品并解说设计图,教师作适时评价。
片断三:辨别正误,巩固交通规则。
1、师提问:是不是马路上有了交通标志和设施,就一定不会发生交通事故?
2、请学生说说发生在身边的交通事故。课件出示车祸的图片、数据。
3、师:录相惨不忍睹的悲剧给每个人敲响了警。为了防止受伤害,为了亲人放心,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4、出示三幅图(课后题内容),请学生判断图上小朋友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5、学习课文中的儿歌(课后题内容):
(1)教师范读;(2)学生自读,要求读通,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
(3)指名读,教师应给予鼓励性评价;(4)全班齐读;
(5)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儿歌(可以边打花巴掌边背,可以边做动作边背,可以配上旋律唱儿歌……)
讨论: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敬畏常识,遵守规则 篇3
老虎吃人,即为常识。在老虎出没的园区与之保持物理隔离,即为规则。当跨越规则红线的那一步迈出之时,悲剧已在所难免。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步入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从来离不开规则的匡正。无处不在的规则确保我们永续繁衍、社会不断繁荣。规则规范的社会整体秩序,对个体而言往往体现为约束。因此,有人就乐于在“小小不言”处打破规则——闯个红灯、插个队——获得一些便利,赢得些许小利。
当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无伤大雅”的违规不以为意,甚至习以为常时,个别人的违规就演变为集体行为的失范。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在共同打破规则的同时,还“巧妙”地相互磨合出一些陋习,比如“人不看车、车不看人、大家都不看灯”的“中国式交规”。
殊不知,违规的成本是巨大的。还以交通为例,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的80%以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违法行为大量存在。
“不懂事”的老虎以它的生物本能,打破了我们超越规则的任性。血盆大口警示我们,规则是带电的高压线,容不得半分侥幸和小聪明。无规矩不成方圆,遵守规则对个人来说关乎修养,对家庭来说关乎家风,对社会而言关乎秩序。
血的教训不能只让我们想起猛虎伤人的常识,更应在内心深处刻下对规则的敬畏。社会的公序良俗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无不系于每个人对常识与规则的慎思笃行。
■观点运用:敬畏常识;遵守规则;比老虎更可怕的是一个人对规则的蔑视;守规则,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路……
(本文原载2016年7月26日新华网,本刊有删节)
遵守规则 篇4
一布鲁尔的社会有限论
有限主义是一种意义理论,它是布鲁尔对词、信念、理论与世界的联结的一种社会学说明。由于谈论某一对象,总是把它作为某一种类的实例来谈论,所以布鲁尔对有限主义的说明聚焦于人们的分类行为。布鲁尔坚持认为,只有同时考虑经验因素和文化因素才能充分地说明分类行为。也就是说,分类系统是人为建构的,因而生活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可以对同样的自然事物作出不同的系统分类。[2]
具体而言,有限主义包含五个要点:
1.术语的未来应用是开放终结的。这一点仅仅是有限论的核心信条的再表达。在有限论的意义上,作为一种术语的“意义”,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确定的。不存在任何现今充分形成了的特性、模式或算法能够使术语未来的正确用法固定化,能够事先把最终能够正确使用的东西从总体中区分出来。
2.没有任何一种分类活动是永远正确的。它是这样一个寓意,分类永远不能基于表面的一致性进行,它只能基于表面的相似性进行。对于事物表面的相似性,不存在扩展它的正确的方法或不正确的方法。人们必须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从社会学家的观点看,这一点非常明显地突出了集体判断的作用。
3.所有的分类事实都是可以修改的。把分类活动视做一种偶然判断的有限论的观点,不仅隐含着未来活动的开放式终结和非确定性的特点,而且隐含着先前活动的即兴、可修正的特点。
4.对一种术语的连续性相继使用并不是孤立的。使用一个术语,把这个术语应用于一种事物,实际上是在现在的相似关系上附加了一个新的事物,继而实际上是改变了这个关系。在集体意义上,术语在不同的背景下、不同的时间内、被不同的个体使用:恰当地使用一个术语的典型例证是集体性地建立起来的。
5.不同术语的应用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分类活动必须理解为历史性的。类似的,在集体意义上,一些个体如何使用“鸭子”,可能会影响其他的人如何使用“鹅”。对分类的一种全面的理解,是一种社会性的理解。[3]65-71
二有限论与遵守规则的联系
“究竟什么叫遵从一个规则?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正确地遵从一个规则?维特根斯坦认为:第一,一个规则的口头阐述不能决定这个规则下一次的应用;第二,通过援引更多的规则来决定规则如何在未来新例证中的应用,这种尝试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对遵从规则而言,这样一个策略只能导致规则的无穷回归。”[1]12
(一)意义决定论
意义决定论(Meaning Determinism)主张至少有一些有意义的断言F或者一些先前未遭遇的实体X,不仅Fx存在而且Fx是作为个体的正确判断并已提前确定好了的。[4]
当进行“+2”的算术时,首先我们会说出“2”,然后就会毫不犹豫的接下去“4,6,8,10……”。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能产生疑问了:“我们为什么必须是在数了2之后数4,4之后又是6呢?”维特根斯坦曾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状态,“这意味着它是一个自发的决断,而不只是物如此行动;不要问什么理由。你说你必定;可是,难道你不能说什么东西对你做出强制。”[5]
从“+2”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存在两点费解之处:一是什么是无限性,如数的无限性等;二是什么是规则的强制性,如数学规则,交通规则等。如果想知道什么是无限性,似乎必须先知道规则的强制性,而想要知道规则的强制性又必须先知道规则……个体主义者提出一种解决办法,只要确定了什么是“2”、“+”、“序列”以及其他相关的术语,剩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遵守已有的规则。布鲁尔称这种做法为“意义决定论”。即,主张规则的强制性和无限性的特点来自于词语的“意义”,或者说是来自于规则自身的意义或是遵守规则者自己的意谓或意图。这种事先被决定了的观点和意图代替了规则本身。[6]
维特根斯坦对这种情况也作了生动的描述:“在这里,我首先要说:你的想法是那个意指命令的动作,已经以它的方式越过所有的步,当你意指时,你的心似乎已经飞到前面,在你的身体到达这一步或那一步之前完成了所有的步。因此,你倾向于这样的表达:甚至在我的笔头、口头或思想上完成那些步之前,我其实已经完成它们。它们似乎是以某种独特的方式被事先决定的、预期的,———因为只有意指的动作才能预期实在”。[7]105§188这就是说,标准不是通过运算来固定下来的,而是通过人们行动和判断上的互动与协调一致性来固定。[8]
受过训练的科学家发现,有些问题的答案自然而然地就出现在他的面前了,由于他受过训练,他觉得这些能力都是惯例。一个化学家也许会发现,标准的合成技术、定量分析的实用计算方法、标准的光谱仪操作———所有这些都涉及惯例的问题。[9]学习者通过其他人、而不是事物本身学会如何把握事物,因为事物本身是沉默和不相关的。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方法作为一种惯例是在传统中建立起来的,是包含在对教师的信任以及承认他或她的权威的这种社会关系中被传递的。把握事物的正确方法依赖于学习者所浸透于其中的传统,一旦拥有了他们自身传统的惯例,人们便使它们永久化。[3]6
遵守规则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即某种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的事物,我们所遵守的规则正是存在于社会群体当中的共识。[10]因此,维特根斯坦认为,一种规则就像一种传统,对社会行为起着制约作用。规则的强制性就如同规范的强制性,在此意思上,布鲁尔认为维特根斯坦更像一个意义有限论者。
(二)意义有限论
根据意义有限论(Meaning Finitism),在从一个案例到另一个案例中,我们创造了意义。我能把我们的观念及规则运用到任何地方、任何方向,并把事情看做旧的分类系统中的新成员,或者是与过去有限存在事例中的同一类。[4]维特根斯坦认为如果一个人想理解“遵守规则”,那么他就必须先去学习怎么遵守规则。当一个小孩刚开始学数数时,他可能会模仿大人怎么数,然后通过大人的手势或话语“对了”“错了”等各种口头的,或者肢体上的表达来使这个教化过程达到目的。因此理解一个实物概念包括用实物训练来教导孩子并使孩子头脑中能产生这个概念的想象或图片,直至孩子最后完全掌握这个概念并变成一个自发的概念。
布鲁尔对维特根斯坦遵守规则的理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考查:
首先是考察生物的或心理方面,这涉及人的本能或无意识的反应;其次是考察社会或集体的方面,关注人类先天倾向的形成和认同,关注人类习惯、传统、建制结构的形成;最后考察意义有限论的背景是在社会的整体背景中提出来的。[11]27
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的心灵并非“白板”。当我们看到各种颜色时,会很自然地说出对应物,而不是绞尽脑汁地去想红色对应的原型是什么,绿色对应的原型是什么。“现在让我们想想下面这种语言用法:我委派某人去买东西。我给他一张上面写着‘五个红苹果’的字条。他把这张字条带给售货员,售货员打开标有‘苹果’字样的橱柜,然后在一张表上寻找‘红’这个词,并在其相应的位置上找出一个色样;接着他数出一系列基数数字,———假定他能默背这些数字———从‘一’数到‘五’。他每数一个数字便从橱柜里取出一个与色样颜色相同的苹果。———人们就是以这种类似的方式来使用词的。———然而,他又是怎样知道要在哪里并且怎样查找‘红色’一词呢?他用‘五’这个词做什么呢?———唔,假定他的做法与我所描述的一样。解释总会在某个地方终止。”[7]7§1
维特根斯坦把这种行为看做一种动物性的生物的本能行为。维特根斯坦不仅认为遵守规则是生物本能,而且还认为是一种机械化的过程,就像一台机器启动后,就会周而复始的按一定的程序做功,而人们在遵守规则方面也类似这个过程。尽管遵守规则是一个生物学的本能、机械的周而复始过程,但是人们又怎么能从之前重复的过程转移到新的事物中呢?又怎么能确定这个应用的过程的正确性呢?维特根斯坦认为是集体的一致行为决定了这个过程的正确与否。转移过程的正确应用通常是与专家和权威的意见相一致的,而错误的“反常”行为也可能在专家与权威的调节下达成一致。
布鲁尔主张:遵守规则是在我们本能感官一致的情况下,机械化地从一个实例应用到另一个实例的。但是这样的感官并没有建立一个对与错的标准。因此,很有必要引入一种社会学的因素来解释其标准性。规范化的标准来自于相互作用的规则遵守者之间达成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得以保持是通过集体的监测、控制以及个体倾向的支持。
根据意义有限论的观点,当我们从一个事例转移到另一个事例过程中产生了意义,我们随时随地可以获得我们的观念、规则,并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原有种类中的新成分。“逻辑”“意义”并不能阻止我们来做这些,我们头脑之中的先入之见也不能阻止我们做这些,而真正阻止我们的是我们密切接触的局部环境:我们的本能、我们的生物性质、我们的意识经验、我们与其他人的互动、我们的直接目的、我们的培训、我们对于认同的预期和反应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的意义有限论所传达的信息。[11]17-20
三语境中的有限论
有限论与语境有本质上的关联。在不同的语境中,有限论的判据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正确地理解布鲁尔的有限论需要借助语境分析,而语境分析作为语境论的最核心的研究方法,是语形、语义和语用分析的集合。例如,在特定的市场经济语境下,布鲁尔分析了密尔的价格理论,得出价格理论同样也是社会有限论应用的一种扩展。
布鲁尔分析认为,密尔与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头脑中的客观约束产生于与其他人的相互交往之中。此外,体现和定义这些约束的概念是作为相互交流的媒介(如价格、规则、意义)。金钱和市场价格同时具有建制的特点,这触及了有限论的原则。
密尔认为每个人买或不买,卖或不卖,都对市场价格的形成贡献了自己的份额,但是市场越大,个人对市场的作用反则就越小。个人必须把市场价格的结构作为调整自己行为的指导数据。经济的预测是基于当前的价格,但是当前的价格是人们在过去交易中所支付的数额,因此这些历史的交易不可能形成一个“真实的价格”。过去的价格不能决定未来的价格,这是价格体系的“有限论”。辨识意义的根据是参照一序列的集体运用过程中符号的实际使用。意义在未来将会成为什么,不是由过去的语境决定的。因此,真实的价格是在市场的交易之中才反应出来一样,词语的意义也是只有在使用之中才有其意义。
虽说社会常规指引一个词的应用,但这些决定也不是随意的,不同的语境,决定的判据也是不同的。典型的情况是,有关事物常规约定相系于我们环境的实践语境的需求。有趣的例子是瑞妮·拉斯金,以前叫理查德·拉斯金,非常能说明在不同语境中产生不同意义这个问题。拉斯金的身体在做了外科手术后已接近是个女人,并采纳了文化上建立的女性习惯。在绝大多数场合,她被认做女人。但她不被允许以妇女的身份打网球。在此语境下,男性染色体的呈现被认为是性别的确然判据。这是一个实践上的决定,基于在体育比赛中某些确定的男性特征是决定性的,而且一般认为一个“染色体女人”在与“染色体男人”的竞赛中会处于劣势。这个例子表明的是,在不同的语境下,性别的判据是灵活的;出于不同的实践目的,会使用不同的判据。就这些而言,我们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我们的需要或“利益”,而要理解性别这样日常概念的意义或者使用,就需要理解它在不同社会语境中的作用。[11]75-77
四结论
维特根斯坦后期理论是SSK的主要思想渊源之一。布鲁尔认为在类比和直接的筑模的基础上把科学知识的增长描述为从一个问题到下一个问题的运动,实际上就是对这个过程给予一种有限论的说明。布鲁尔在强纲领基础上转向了意义有限论,利用我们语言的有限论来阐明我们的信念。语言的有限论是我们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的特征,我们所有的信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种社会因素。
维特根斯坦后期理论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方法:语言是先于个体存在的,也是社会性约定的,又可视为规则和遵守规则之母。遵守规则首先必须转化为一种可重复性的规则包括标准、意义等。通过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实践以及群体常规性的重复或者群体相互影响,规则与规则系列联结在一起就是社会,社会制度亦始于此。
参考文献
[1]安德鲁.皮克林.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M].柯文,伊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全集第六卷蓝皮书一种哲学考察(褐皮书)[M].涂纪亮,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约翰.亨利.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M].邢冬梅,蔡仲,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Haukioja J.A Middle Position between Meaning Finitismand Meaning Platon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Studies,2005,13(1):35-51.
[5]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全集第七卷关于数学基础的评论[M].徐友渔,涂纪亮,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47§24.
[6]Bloor D.Wittgenstein-A Social Theory of Knowledge[M].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3:3.
[7]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全集第八卷哲学研究[M].涂纪亮,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8]Proessel D.Phi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New York: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5:330-331.
[9]巴里.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M].鲁旭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116-117.
[10]Grayling A C.维特根斯坦与哲学:英汉对照[M].张金言,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89-92.
遵守规则作文 篇5
它们来到小河边,小狗汪汪看见小河边有好多鱼儿,小狗汪汪想“要是我捉几条鱼儿给小猫花花,它一定会很高兴的”。小狗汪汪正准备去捉鱼儿,这时小狗汪汪看见了一个牌子写着“请勿捉鱼”。小狗汪汪就放弃了捉鱼儿的想法。
它们来到果园里,“好香啊”!它把头往上伸去,“看起来好好吃哦!真想摘一个果子来尝尝。”大象灰灰说着便想伸手去摘果子,这时大象灰灰看见果树上挂着一个小牌子写着“要活动再采摘”。大象灰灰就放弃了摘果子的念头。
遵守规则,为生命增彩 篇6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交通也方便极了。从坑坑洼洼的小山路到笔直宽阔的水泥路,从如珍宝的自行车到高级豪华的轿车,这些都证明了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可是人们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常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事故,使它们成为夺取许多无辜生命的“元凶”。据统计,每年有80%的交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因此,我当了一回小记者,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事例做了调查。
据报道:今年3月,云南巧家县一辆正在行驶的中巴车翻下一百多米深的山沟,造成28人死亡,3人重伤。其原因是驾驶员不遵守交通规则,为了贪一点儿时问,绕一条崎岖的小道走,再加上操作不当,导致车毁人亡,又一幕惨不忍睹的情景。只因贪图一时之快,而断送了许多无辜的生命,真可谓是“驾驶失控酿大祸,群死群伤方知道”。
“酒席宴上举大杯,朋友叫板不能退。酒后驾车危险大,事故出后才后悔。”据报道有这么一个安溪老乡,自称“酒仙”,常常和朋友喝得烂醉如泥,一次差点因酒后驾车与人相撞,可他还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再次违反交通规则。3月的一天,他与朋友喝了几杯,骑了一辆摩托车往回家的路上赶。也许是酒后驾车,眼花缭乱,公路旁边有个戏台,他没看见,啪的一声撞向了戏台。过后,他被送往医院,临死前,他说了一句话,令在场的人们个个垂泪。他说:“我真后悔没有好好遵守交通规则,酒后驾车,害了自己,也害了妻儿老小。”这可是血的见证。是的,酒固然醇香,但生命更可贵啊!10分钟后,一朵刚绽放的花朵就这样过早地凋零了,当时,他年仅26岁。
生命是可贵的,别拿生命当儿戏。据报道:一位10岁的小男孩,自己一个人跑到公路上去玩。红灯亮了,他在马路上乱跑,险些撞了车,可他还是觉得不够刺激,便穿越护栏,此刻,一辆蓝色大卡车正从后面飞速驶来,一声惨叫过后,孩子被送往了医院,腿被轧断了,正如人们所说:马路如虎口。因此,请记住:红灯亮了不要行,绿灯亮了向前行,莫要穿越护栏去,否则,后果自负。
看到这一幕的一幕,本记者心里可真不是滋味。因此在这里向全世界呼吁请遵守交通规则,做合格公民。
让我们把平安的种子种在心里,让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传递爱的信息。
遵守规则也是一种美丽 篇7
上五年级的时候,我在乡下中心小学读书。那时,学校的食堂就餐人数不固定,偶尔会有饭菜不够的情况。虽然食堂会给没有买到饭的同学补偿一盒泡面,但我却很讨厌吃泡面。
一天中午,我被留下补作业,等我到了食堂,漫长的队伍已经排到了大门口。前面的同学回头告诉我,饭菜没剩多少了。我埋怨那该死的作业,甚至感慨今天如此倒霉……正在这时,我听见有人在叫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同桌小龙,他勾手示意让我插队。我一个箭步从后排队伍中闪出,飞也似的插到前面。小龙是我的知心朋友,他总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我开始庆幸:“朋友多了路好走。”
后面的一个同学不慎把碗掉到地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大家不约而同的回头看,我也不例外。这时,我发现后面的同学都是低年级的,比我矮出一个头,他们都把碗扣在胸前,踮起脚往前看,队伍挤得一会摆过这边一会摆过那边,榨油一样。他们盯着我,不敢出声,也许有人羡慕我,但圆圆的眼睛里更多的却是无奈。我不再想这么多了,因为我实在不想吃泡面。我转过头来,就在这一刻,窗口上方的一个牌子映入眼帘:“请按秩序排队就餐”。银色的牌子上镶着大红的字,显得那么的突出,那字好像在一点一点的放大,我心里不安起来。我把目光转向窗口,刻意的不去看那牌子,可是,红字还是那样的闪耀,把我的脸都映红了。
只有几个人就到我打饭了,饭菜确实越来越少。这时,后排有小同学喊:“阿姨,还有没有饭啊?”我转头去看,转身间我的红领巾搭在小同学的肩上,恰好和他的红领巾挨在一起,小同学刚入队,红领巾还是崭新的,相比之下,我的红领巾戴了四年了,显得暗淡。想当年入队的时候,我和小同学一样,把红领巾折得整整齐齐,戴在胸前无比的鲜艳。我不敢再想了,因为,我已经极度不安了。队伍继续往前移动,只有一个同学就到我了,不知怎么的,一股无形的力量把我推出了队伍。阿姨当然认得我,我母亲也在这个学校教书,阿姨说:“彭盛,你怎么排队又不打饭啊?”“谢谢阿姨,我喜欢吃泡面。”说完,我排到队伍的后面去了。我突然发现,排在后面更加的轻松、愉悦,不再脸红,心灵不再忐忑。
现在,我已经不在那所学校读书了,可这件事总会被我想起,因为从那时起,我学会了遵守规则,深刻的意识到坚持规则的美丽。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指导教师:刘华瑞)
阅读提示:
小作者通过一件发生在食堂的小事,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文章通过生动准确的语言、动作、心理和侧面描写,将故事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遵守规则能够展
【遵守规则】推荐阅读:
遵守规则初一作文12-15
遵守交通规则的05-20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06-05
请自觉遵守规则作文05-29
珍爱生命,遵守交通规则07-19
遵守交通规则的宣传语05-16
以遵守规则作文600字09-14
遵守交通规则说课稿12-11
遵守交通规则珍惜自己生命02-18
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教学设计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