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运用(共12篇)
修辞运用 篇1
在文章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可使语言生动、准确、鲜明, 并能增强语势。修辞手法的运用, 是对语言的再加工。一切修辞都是为了美化语言, 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格, 能使语言熠熠生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能勾勒出事物的立体特征, 状难言之物如在眼前,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这样就把事物写活了。修辞手法的运用, 更能增强语言的文学性,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一.比喻
一个生动、新颖、贴切的比喻, 会立即使句子增色, 产生激活语言的效果。
如:请看, 这座飞跨的大桥, 如一架巨大古琴搁在南北龟蛇两山之上。桥上车如流星, 犹似一曲现代的美妙音乐在蓝天下奏鸣;一边撑起了高耸的黄鹤楼, 一边牵来了秀丽的晴川阁, 既接古琴台, 又挽莲花湖, 山光水色, 高厦峻楼, 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李德复:《澳门小姐碰到个武汉伢》) 。这里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眼前的景物与周边的景物连成一片;将实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与虚 (大桥的功用与相关的历史传说) 融为一体, 字里行间充满诗情画意, 让我们在惊叹三镇巨变的同时, 也品味到了楚文化的丰富底蕴。
二.拟人
是能够把事物写活的一种修辞格, 作文时运用得当, 常常起到醒人耳目、感染心情的作用。
如“女人坐在小院中, 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跳跃着”。这里把物当作人写, 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又如“雨伞, 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 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 却湿透你自己”。它是以雨伞为抒情物, 通过拟人化方法, 以第二人称用三个分句叙述雨伞的行为, 赞扬了雨伞的献身精神。
这种修辞手法, 具有思想的跳跃性, 能使读者展开想像的翅膀, 捕捉它的意境, 体味它的深意。正确地运用此种修辞方法, 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 从而引起共鸣。
三.排比
好的排比不仅能增强语势, 产生气贯长虹般的气韵, 还能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描述同一事物, 使事物的特点得以全面深刻地展现, 还能使语言产生华美丰茂的“文采效应”。
在我的学生陈维的习作《自信的感觉》中有这样关于自信的描述:自信, 是春天里第一颗幼嫩的小草, 生机勃勃;自信, 是夏天里第一场急骤的暴雨, 刻骨铭心;自信, 是秋季里第一捧金黄的稻谷, 灿烂夺目;自信, 冬季里第一片洁白的雪花, 晶莹剔透。这一段小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使得字里行间充满诗情画意。
又如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的片段:他们是通达之人, 面对明主或昏君, 他们或入仕为官, 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 该退时则退。于是面对乱世, 他们或垂钓于濮水, 或放歌于邺下, 或采菊于东篱, 或幽居于山林。他们行吟高歌, 他们倚风长啸, 心如澄澈秋水。表达能力强的考生在写作中, 最好侧重排比, 兼容对偶、比喻、拟人、引用等其他修辞方法, 从而获得充沛畅达的气势。“排比”要讲究对事物、景观的“立体透视”, 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认知和剖析, 避免单调重复。
四.移用
移用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 把本来用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法。
如“拧成细绳又长又匀, 一头系住了黎明, 一头系起黄昏” (赵彦龙《奶奶的小拧车》) 。小作者巧妙地将写实的“系”与虚义的“黎明”、“黄昏”相连, 增强了语言的活力, 丰富了语言的意蕴, 我们从中不仅读到了奶奶夜以继日地拧绳的艰辛, 也读到了孙子对奶奶的真挚感情。
五.双关
双关是利用汉语同音字的特点来说话, 以产生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语音上一箭双雕的效果。从幽默技巧上来看, 它常常通过联类引用来实现。清朝康熙年间, 福建泉州城外有个“风月庵”, 庵内有个年轻貌美的小尼姑, 与一位姓孙的公子相爱了, 于是想还俗嫁他为妻。小尼姑斗胆向州衙递了一则呈状, 州太爷接状, 善心大发, 欣然批道:“准、准、准, 准你嫁夫居。去禅心, 超梵心, 脱袈裟, 换罗裙, 免得僧 (孙) 敲月下门”。这则批文联类双关, 运笔灵动精巧, 成为送给那对小夫妻的一则永久性的可爱幽默。
汪芙蓉, 湖北省仙桃市西流河第二中学教师。
摘要:修辞手法的运用, 是对语言的再加工, 是为了美化语言, 使语言熠熠生辉。在作文中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本文重点分析了比喻、拟人、排比、移用、双关五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比喻,拟人,排比,移用,双关
修辞运用 篇2
一、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引用、对比、借代、反语也应有所了解。
2、能简要分析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表达效果的作用。
二、应掌握的几种修辞方法: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作文中的修辞方法大致有这几种,即排比、对偶、比喻、题记、引用。
(一)排比:开头排比,气势恢弘。
我看见西子浣沙的涟漪,望见貂婵戏水的波澜,听到红拂袖水的誓言,闻到虞姬临江的哀叹……水边的女人,永远带着那一份无悔,保持着那一抹真彩。女子立于水边,便成了“汝”,于是我想到了你——黛玉。
珍珠忘记了被河蚌囚困的痛苦,于是造就了盈泪的玉珠。
宝剑忘却了烈火下锤打的痛楚,于是露出了锃亮的刀锋。
胡杨忘却了沙漠中干渴的难当,于是创造了“死了三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腐”的神话。——山东考生《那阵风吹过》
在冷漠者眼中,维纳斯是残疾的;在痴迷者眼中,维纳斯是美丽的;在旁观者眼中,维纳斯既是残疾的,又是美丽的;——高考佳作《我心依旧》
高山流水,天涯毗邻,给了我们知己的感动。相儒以沫,举案齐眉,给了我们爱人的感动。合家欢乐,天伦之乐,给了我们家的温馨。这何尝不是感情的体会?——高考佳作《猛虎和蔷薇》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湖北考生《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起兴,用漂亮的句子开头,亮相即得满堂喝彩)
(二)对偶:严谨整齐
没有核的果实无法在自然界生存,没有米粒的稻穗总是扬着无知的头颅。那么失却了魂魄的人呢?在这个传媒众声喧哗的年代,在这个真文化、伪文化鱼目混珠的年代,我们是否已被繁华迷了眼,丢了心?——高考佳作《魂兮归来》
当大唐盛世的瓦当不再锃亮,当歌舞升平的霓裳不再绮丽,昨日繁华渐渐褪去,一叶带着一名叫徐福的术士和追随而至的童男幼女的扁舟向一个小小的渔岛驶去。一个名叫日本的民族在中国的臂弯里成长,可这个小小的渔岛却见证了泱泱中华的悲欢荣辱。——湖北考生《镜中日本》
(三)比喻:形象生动,更赋诗意。
求知的瞳孔放飞色彩的希望,那方黑色的沃土贮满流连,赧然印着“感情用事与理性分析”。是得,站在雨季边上,绵亘于高三的岁月,即将步入社会的熔炉,是凭借直觉和感情亲疏去认知这个纷飞的世界,还是逻辑分析,理性判断,助长理性的羽翼?我愿意让生命喷薄,把羽翼淬火,去捕捉理性的灵光。——高考佳作《捕捉理性的灵光》
生命如风。——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四)题记:
用一句漂亮的话放在标题之下,正文之前,那无疑是让评卷者在花之未开前已享荷叶之清香。文中有好句子,也不妨拿出来放在题记的位置上,让评卷者先睹为快,后再在文中享受第二次阅读快感。
鱼说:你看不到我在流泪,因为我在水里。
水说:我能感受到,因为你在我的心里。——题记——高考佳作《我心依旧》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过分欣赏自己海湾处的风景,而忘记了,在那片湛蓝的大海上,有着更美丽的风景!——题记——高考佳作《不要忘记,远处也有风景》
哲人说,影响你行走的不是一双鞋,而是一粒沙;同样,遮住你视线的不是一堵墙,而是一缕烟。——题记——高考佳作《烟迷你的眼》
(多好的句子!千万不要让它埋没在文章“云深不知处”的地方)
(五)引用:
简洁地引述材料,准确地提出观点,用名言开门是一种相当好的手法。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茫茫人世中浮沉的我们,有时总不免对事物产生错误或肤浅的认知,然而有谁想过,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高考佳作《勿为情所障目》
古语说:人无痴者,无可与之交,因其无深情也;思想汇报专题人无癖者,无可与之交,因其无真气也。古人交友,如此看重情感。可见,在我们人生的磨励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其感染。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在人们的脑海里,感情是孩儿的呓语,是情人的依偎,父母的疼爱,朋友的信任。如此美好的事物,左右我们的思潮。但无论何时,总必须坚定心中的道德尺寸,衡量对与错,是与非。以正义来认识世界。——高考佳作《跨越情感的感知》
排比造势
关键词:排比的作用、排比造势、暗喻式排比
运用对偶修辞,增添语言美感 篇3
一、运用对偶,让语句凝练,使内容更具概括性
一篇文章,有时候需要细腻的细节描写,有时候则需要进行简洁的概括。对偶句就能起到很好的概括作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而集中。
如著名作家梁衡写的《晋祠》一文,文章这样描写山景:“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这段文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用凝练的语言,写出了晋祠环境的优雅。其中“春日”对“秋来”,点出了不同的季节;“黄花满山”对“草木萧疏”,写出了不同的景色;“径幽香远”对“天高水清”,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如此凝练的语言,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想象。
二、运用对偶,使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
对偶句的特点就是句式整齐,运用到文章中,使人犹如在散乱的鸟群中忽然看到了整齐的雁阵,给人以愉悦感、震撼感。
如朱自清在散文《荷塘月色》一文中写道:“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其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运用了对偶,以“酣眠”对“小睡”,相映成趣,不仅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而且句式整齐优美。
三、运用对偶,令音韵和谐,使节奏感更强
对偶句具有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如果运用到作文中会让读者读来感觉琅琅上口,感受到节奏之美。
如《安塞腰鼓》一文,作者刘成章这样描述后生们打鼓的场面:“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里对偶、排比共用,语言富有气势,读来节奏鲜明、铿锵有力;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使表达更热烈、更激动人心,充分表现出生命力喷涌而出的神韵。
总之,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语言和画面的美感,还可以显示出作者的才华。需要提醒的是,对偶毕竟是一种修辞手法,起修饰文章的作用,在写作时不可过多使用,要把握好度。
【范例展示一】
幸福原来就是一种乐观的态度
宋 词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小山村里,生活着一对残疾夫妇,女人双腿瘫痪,男人双目失明。春夏秋冬,播种、耕耘、收获……一年四季,女人用眼睛观察世界,男人用双腿丈量生活。时光如水,却始终未冲刷掉洋溢在他们脸上的幸福。
当有人问他们为什么感到幸福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反问:“我们为什么不幸福呢?”男人说:“我虽然双目失明,但她的眼睛看得见啊!”女人说:“我虽然双腿瘫痪,但他的双腿能走路啊!”
这就是幸福,一种乐观豁达的胸怀,一种左右逢源的人生佳境!
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犹如有了源头活水,时时滋润灵动的眼睛,去发现幸福,发现美,欣赏美:姹紫嫣红、草长莺飞是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美。荷败菊谢就大煞风景了吗?为什么不去用心品味“留得残荷听雨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优美意境呢?在城市,有霓裳倩影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繁华热闹;在乡村,有小桥流水麦浪滚滚蛙声一片的淳朴宁静。这就是乐观,这就是幸福。
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则空明澄澈,超然于名利纷争之外,你会感到宁静与满足。身居高位,钟鸣鼎食掌印管符,可谓荣华富贵。人在陋室,“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逗虫鱼、养花鸟,自怡心性、淡泊明志。拥有一份平常的工作,能感受到生活的平和安逸。“芙蓉如面柳如眉”,是先天的骄傲;“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浸润,更能使你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即便遇到挫折“行到水穷处”,也要坦然地迎难而上,潇洒地“坐看云起时”。这就是乐观,这就是幸福。
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幸福的支柱。而幸福是乐观抵达的目的地,要想自己幸福,就要首先具备乐观的精神。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关键看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它:拥有一个正确的视角,你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的美好。让我们像那对夫妇一样,拥有这种生活态度,去发觉美,发觉幸福吧。
(选自《中学生读写》)
【教师点评】
此文由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哲理故事切入,旁征博引,归结出“幸福原来就是一种乐观的态度”的论点。文章结构清晰,论说有力。不过,更能吸引读者的是文章的语言。文中多处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仅使文章音韵和谐、铿锵有力,而且展现出语言的形式美,更使文章的内容凝练而富有表现力。比如“女人用眼睛观察世界,男人用双腿丈量生活”,下文的内容对此进行印证,丝丝入扣;又如“在城市,有霓裳倩影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繁华热闹;在乡村,有小桥流水麦浪滚滚蛙声一片的淳朴宁静”,通过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范例展示二】
大自然让我陶醉
甘肃兰州一考生
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这是大自然赋予四季的美丽芳华;春风梳柳,夜雨润花,这是造物主滋润芳华的天工神韵;“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大自然的一切令我陶醉。
春,柳絮纷乱,草色迷离。春天,最美是萌芽。看着寂静了一个冬天的树枝长出了嫩绿色的“小眼睛”,小草摇摆着柔弱的身躯悄悄地探出头,瞻望着,瞻望着世间那一切美好的事物。那燕语呢喃,蝴蝶翩跹的高空;那刚刚摆脱了冰的“束缚”的河水,叮叮咚咚地流淌;那一片鹅黄绿——又一度春光乍泻。
夏,荷花接天,清香四溢。夏天,是最奔放的季节。阳光洒向大地,万物葱茏葳蕤,呈现出一派生机。夜空中,繁星闪闪,流萤点点;淡淡的月光下,大地上的一切都安静下来,明天又将是一派生机。
秋,落霞满天,秋意尽染。秋天,是最成熟的季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论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辽阔自由,还是云卷云舒中的浪漫洒脱,都让人心旷神怡。伴随着一个金黄色季节的到来,我也在心中酝酿着一个金色的梦想,请飞雁把我的梦想带到远方。
冬,枯藤老树,雪色连天。冬天,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晓风残月,星光数点,冰凉的风拍着面庞。这是冬的早晨。一场大雪过后,世界银装素裹,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与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一起成为冬天亮丽的风景线。冬天美在欢乐。
当我仰望当空皓月,看嫦娥舒广袖,也看吴刚砍桂花树,我不由得冥思遐想;当我聆听秋虫唧唧,浮躁的心就会慢慢平静下来,融入到秋夜的幽静中;当我欣赏橙黄橘绿时,丰收的喜悦溢满整个胸怀,大自然的美景让我深深陶醉其中。
(选自《2012年版5年中考满分作文》)
【教师点评】
相声中比喻修辞运用浅析 篇4
关键词:相声,比喻,修辞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相声中的修辞运用是相当丰富的。在各种相声作品中,比喻修辞的运用是相当常见的,比喻修辞的恰当运用,往往为相声作品增色不少。
一、相声中比喻运用的要求
1、讲究语境
相声中所呈现出来的语境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法,制造包袱,达到幽默的效果。因此,在运用上,注意情景的变化和要求。并且,相声的语言基本上是口语形式呈现的,所以在修辞的运用上,还要注意语体的情景变化。同理,语言形式也需要大体一致。要么前后文都用文言或者都用白话来表达,或者前后文都用书面语或者口头语表达。
但相声为了逗乐,有时候就刻意把意思相同或者相近的两种语体放在一起作为对比。比如在马三立的作品《开粥厂》中有一段。甲先吹嘘自己如何有钱,乙打量他,发现他穿的衣服都破旧了。甲为自己的辩护说:
“衣贵洁不贵华。曾子曰:‘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其中的“曾子曰”实际是为了从文言迅速地过渡到后面大白话,兼及逗乐功能。
2、贴近主旨
语言运用,不能不顾思想内容的需要,专门挑选华丽词藻,堆砌辞格,这样只能是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比喻修辞不是可以脱离思想内容的单纯的“炫技”,它是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手段的运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服从表达思想内容为先决条件的。
二、相声中比喻修辞的常规用法
按照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常用比喻类型主要有三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修辞在相声中的运用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像……似的”等喻词联系句子。在相声中,明喻的运用是很广泛的。例如,相声新秀周伟、范雷的经典段子《数来宝》,就有一段明喻,很直白的,但是制造出来的包袱效果却很不错:
周伟:说你,行啊。(打快板)
哎,这个说范雷,道范雷
范雷长得像个贼
范雷:谁是贼啊?
其中本体是范雷本人的长相,喻词是像,喻体是贼脸的长相。这种直观的比喻,果是直接,在儿童行为接受上很适用。凭借听众对生活中窃贼的形象的联想,对对方形象进行了生动的讽刺性的勾勒。这种比喻修辞运用,在相声创作中,可取。
2、暗喻修辞在相声中的运用
所谓暗喻,也叫隐喻。本体喻体也都出现,语句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来串联。相声中对暗喻的运用也是相当多的,许多相声段子都有这种修辞手法,例如:李金斗的相声段子《新夜行记》中有这么一段:
李金斗:我说“亲爱的,下车后边推一把去”,我媳妇儿就下车。噗……噗……噗……嗵……
李建华:痛快了?
李金斗:回头看,发动是发动了,再看我媳妇儿,成非洲娘们儿了……
本体喻体在这里都很清楚的,喻词“成了”。但是相对于明喻,本、喻体的关系更为紧密。直接指出本体就是(或者成为)喻体,所以相似点也就得到了更多的强调。并且形象生动的展现出人象,“包袱”抖得更响。
3、借喻修辞在相声中的运用
所谓借喻,就是不出现本体,或者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这种修辞在相声中的运用,较之于明喻和暗喻的运用来说相对要少一点,但是,作用依然是相当大的。我们也可以找到相关的例子来分析:例如,相声大赛的经典参赛作品《品三国》中有一段台词:
张剑华:说清楚嘛,那说的是楚霸王项羽,是传统相声《八扇屏》中的一扇
史不凡:好,你给我来半扇张剑华:你卖肉呢?
我们乍一看到此处时,好像很容易看到本体喻体,并且都出现了啊。但是,本体喻体并没有出现在一个句子中,不是一个人的嘴巴说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语境分离意义。张剑华一句“你卖肉呢”,其实是直接抖出了喻体而没有涉及本体,本体的得知是在语境中关照得出的。是直接用“肉”这个喻体,去反映本体“八扇屏中的‘半扇’”的。其实是突出强调了《八扇屏》中“扇”这个计量单位名词的趣味性特点。
三、相声中比喻修辞的灵活用法
所谓灵活用法,就是除去明喻、暗喻、借喻这三种用得较多的其他比喻用法。可以根据喻词的变化,大致分为三类:
1、没有喻词的比喻(平喻)
没有喻词的比喻,虽然本体喻体都出现,却可以不用喻词。一般比较常见的是把各种喻体和本体排列成结构相似、互相映衬的平行句式,相声中相对较少。但是,相声前辈马季老先生曾说:“相声一要鲜活二要讽喻”,也就把相声艺术和对生活现实的关照结合起来了。作品可见杨振华作、马季改编的相声《大款》。
2、程度不同的比喻(强喻)
强喻,是指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并且正是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本体。在诗歌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李白《赠汪伦》中的那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相声段子中,可参见冯巩相声剧《艺术人生》:
朱军:您是说我黑得跟煤炭似的?
冯巩:嗯!煤炭哪儿能跟您比啊?
本段是在比较的外衣下,既有强喻,又有讽喻,可谓经典。话锋一转,强喻在相声中的幽默效果是相当好的。
3、否定方式的比喻(否喻)
所谓否喻,是指提出事物不具备喻体的某方面的特征,它是以反托正,相反相成。通过联想,从被否定的喻体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喻词常用“不是”,“不像”这类的词。相对而言,我们相声剧目中的反喻首发用得比较微妙的。例如冯巩牛群的相声《我的儿子》,就比较隐晦的用到否喻的修辞手法,但是因为此时套用的毛泽东的词句,故对听众的思路是有考验的:
牛群: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考试完了看你爹
冯巩:怎么着?
牛群:还是不着调!
本来是一个顺着的意境,按照我们正常的逻辑,联系毛主席的原词,联想出来应该是正面的“犹有花枝俏”等语言形象,却被牛群调侃一句“还是不着调”,两下对比,通过与惯性的逻辑反差,更强调出了冯巩的“不着调”,实在是个“抖包袱”的好招。
4、灵活用法中的一些特例体现
很多情况下,比喻是有一些相当特殊的用法的。如把比喻词义的还原,或者用抽象喻具象。一般来说,比喻都是以具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事物,但是某些复杂难言的表达,需要用抽象的事物来喻具象的事物,以达到表达效果,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正是这一种用法的具体表现。
相声为了与众不同,为了“出新”,往往反用比喻。也就是说,把在日常语言里已经司空见惯的比喻还原到该词语的字面意义上。使这个字眼再一次获得表达上的新意(其实是原义),从而使听众感受到不同。
侯宝林在《婚姻与迷信》中有个例子:
甲:“……(旧社会)不尊重妇女,文言就更不象话了……管妻子叫什么,糟糠。”
乙:“糟糠啊。”
甲:“好糠才二分钱一斤,别说糟糠啦——”
一般我们看到、听到糟糠这个词,我想大多数人还都是往妻子的谦称上联系的,但在这里,演员把这个词的意思给还原了。
同样,在春节晚会上表演《电梯奇遇》中,姜昆说自己被困电梯里,电梯卡在三、四楼之间,某领导在四楼低着头看着他,评论到:
“都说相声演员深入生活,你看多深入——就露半拉脑袋。”
所谓演员“深入生活”的说法其实早就被大家接受了,但在这里“深入”偏偏被还原成原来的意思。本身在语境中呈现出的表程度的抽象意义,却被具象化了,以此也具有幽默的效果了。
比喻修辞在相声修辞中其实还有很多体现,更多巧妙地比喻修辞格等待发掘和运用,这里仅举小部分例子进行解析,希望对相声研究和语言研究有所参见。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马三立.马三立相声选.百花文艺出版社版社[M],1986.
[3]侯宝林.侯宝林相声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卢盛萱.相声修辞模式[M].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
[5]虎姜昆、梁左.虎口遐想——姜昆梁左相声集[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运用修辞手法的作文 篇5
运用修辞手法的作文
(一)在晴空万里、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们学校要举行秋季运动会了,听到这个让人兴奋的消息,我们全班同学高兴得沸腾了起来。
星期五上午,全校师生怀着激动地的心情,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来到了赛场,整个操场变成了红色的海洋,真可谓是人山人海啊。当校长宣布秋季运动会开幕时,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在停顿不到十秒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第一个比赛项目是跳高,我们班景陶影、龚家铭去和其它三个班进行比拼。轮到我们四(1)班的选手跳时,我们拼命为他们鼓劲,大声为他们加油,虽然他俩很多次都没有跳成功,但他俩没有泄气,一次又一次地迎接挑战,我们全班同志更是拼命地为他们鼓掌加油。
下午,我们全班同志非常自觉地排队走向操场,仿佛上午的失利让我们化失败为动力,更增强了我们拼搏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接力赛跑,在裁判的一声令下,班级接力赛开始了,我们班一开始就遥遥领先,一下子就把其它班级的同学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们不停地为正在奔跑的同学鼓掌加油,但其他班的同学已经有点不认真了,他们有的居然看起了书、玩起了拍手游戏,只有我们班还在鼓掌加油。经过全班同志的齐心协力,接力赛我们终于拿到了第一名,但因为上午的失利,我们年级总分得了第二名。
虽然比赛没有拿到第一,但同学们因为通过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开心,老师更为我们增强了班级的团队精神而满意。
运用修辞手法的作文
(二)本周星期四,我们学校将举行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那天,同学们都去得很早,开幕式后,大家都到指定的地点坐好了。
这天安排的是个人比赛,同学们一个个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比赛开始了,参赛的同学在赛场努力拼搏;而那些没有参加比赛的同学,有的写>广播稿,有的在拼命地喊着“加油”,还有的把自己制作的横幅高高地举起来,上面写着“82班加油!”几个大字。在800米赛跑时,王瑶倩同学因跑得过快而不舒服,同学们都很关心她,扶着她回到了教室,还热心地安慰她。由于大家的同心协力,我们班在个人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最后成败与否就在于星期五的团体赛了。当天晚上,大家都在家里练习单脚跳,为星期五的比赛做准备。
终于到了星期五,大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大早就赶来了。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各就各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其他的同学也按捺不住自己兴奋的心情,冲到了赛场边,一起为运动员们摇旗呐喊:“一二三四五六七,82班得第一!„„”在25米单脚跳接力赛时,我们班的方强同学一不小心把鞋给弄掉了,惹得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不过,方强并没有急着去捡鞋子,而是将木棒交到另一个同学手上之后再去捡鞋子。我们不得不佩服这种做法是明智的,倘若方强当时就去捡鞋子,也就失去了一次夺冠的好机会。结果,我们班以团体比赛两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的成绩,夺得了全年级第一名。
经过这次运动会,我懂得了“众人同心、其力断金”的道理。
运用修辞手法的作文
(三)秋风萧瑟,落叶飞舞,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终于在同学们的期盼中拉开了序幕。在这次运动会上我们班成绩显著,一共拿了四个第一,其中叶登峰的跑步最令我难忘。
在红色的塑胶跑道上只听“砰”的一声,运动员们好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向前跑去。这时,跑道两边的同学 围起一堵厚厚的人墙,大家不断地高喊:“加油!加油!”,在一片片“加油”声中,运动员们争先恐后,你追卧赶,不一会儿功夫,场上便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只见我们班的叶登峰像猛虎下山一样把其他运动员甩了半圈,不知是不是吸取了上次“龟兔赛跑”的教训,这次他在也没有松懈自己,双手使劲地摆动着,撒开两腿,奋力向终点跑去。我们也热情高涨地为他助阵呐喊:“加油!加油!后边的人快追上你了,你一定要保持第一啊!”生怕他像上次一样掉以轻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叶登峰轻而易举地拿下了四百米地冠军。我们欢呼起来,四百米再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告一段落。
变换莫测的天气 灵活运用的修辞 篇6
同学们在课堂上都学过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对这些一定都不陌生。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熟练掌握这些手法并灵活运用在作文中,那就不失为一篇佳作了。
四季变迁,春夏秋冬交替带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天气了。春夏多晴天,秋雨连绵不绝,冬天风雪交加。素材是骨架,组织语言是血液,整合起来就能够创造出鲜活的生命了。这期我们就以天气为例,探讨如何巧妙运用修辞手法为作文点睛,同学们要仔细看哦!
1.太阳公公终究还是赶走了雨伯伯,晴天又来到了。温暖的阳光下,草丛里的露珠正嘻嘻哈哈地跳着舞;人们收起了雨具和长衣,换上了T恤和时髦的衬衫。我也再一次在温暖的阳光下沐浴、陶醉、享受着。
点评:将太阳、雨和露水拟人化,生动描绘了从雨天到晴天的转变。
2.早晨醒来后,窗外射进一缕阳光,那么明媚的光泽,暖暖的感觉。风雨过后就是晴天。这一场雨正如我们都会遇到挫折,都会遇到一股强大的挫折,然而,等待着坚持着的人,就是最后的胜者。所有的挫折,所有的磨难,所有的坎坷,其实正像这场暴风雨一样,都会在暴风雨的洗礼后消失。我们要不畏惧这些艰难的坎坷,努力的去面对,坚强的去打败这些。我们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点评:巧妙地把风雨、阳光分别比喻成挫折和光明,是一个非常好的素材,适合于很多类型的作文。
3.“滴滴答答”,小雨快活地下着,好像是云姐姐放下的一条条丝线,来量一量天和地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大。春天,绵绵细雨不仅能让万物苏醒,还会给大地妈妈扮靓,你瞧,桃花更红了,柳树更绿了。夏天的雨,风风火火,说来就来,被烈日晒焉了的小花小草们,顿时精神抖擞。
点评:别具匠心的小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雨水生命,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降雨时的形态和雨水“润物细无声”的特点。
4.放眼望去,有的雪花像流星一样直坠而下;有的像风一样轻、纱一样白飘飘摇摇;还有的雪花像银珠般玲珑剔透粉雕玉琢,纷纷扬扬为我们挂起了白茫茫的珠帘。
点评: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雪,描写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增强表达效果。
5.雾大了,轻纱般把大地严严实实地罩住,不留一点缝隙。房子啦、汽车啦、都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鸟儿清脆的叫声打破了寂静,但它自己也羞涩地隐在雾中,不肯让人看看它的“尊容”。忽然,一阵风轻轻吹过,鸟儿啄了啄翅膀,就扑棱棱地飞到另一棵树上了。
再走走,公园里也是雾气蒙蒙,迎春花、紫丁香默默地散发出自己醉人的芳香。香味与雾气融合在一起,使整个公园完全沉浸在这美丽无比的景象中,好似世外桃源一般让人流连忘返。
点评:这是一段描写雾的精彩段落。小作者将拟人与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结合,生动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雾气萦绕的美景,令人好似身临其境。
看了这几个例子,同学们对于修辞手法有没有进一步的认知呢?天气变幻莫测,但只要掌握了写作技巧,相信你们也一定可以妙笔生花!
【幽默时间】
【幽默时间】
一天,白羊和一只狮子走进餐厅。
老板说您要啥?羊说:“一份套餐,谢谢。”
老板又问:“你的狮子不饿吗?”
羊说:“不了,THANKS”
老板不死心又问:“真的不要吗?”
羊说是的。
老板又不甘心问:“你再考虑一下,它真的不要吗?”
羊不耐烦地吼道:“你认为它饿了我还能在这儿吗?”
浅酌《甄嬛传》台词修辞的运用 篇7
修辞, 就是修饰言论, 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 为了达到某一个特定的效果, 人们常有意识地突破常规的语言规则或表达原则等的一种语言活动。在这种语言活动中, 人们长期使用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语言模式就是辞格。本文通过对《甄嬛传》台词的具体分析, 选取了其中比较典型且有效的修辞格的运用, 来发现语言之美。
一、反讽辞格的运用
反讽就是说话时, 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 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思的对立面。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中来了解其用意, 也可以理解为表里不一。
(一) 具体表现
1. 安陵容对骄阳跋扈的夏冬青说:“妹妹想姐姐出身武家, 必定文武双全。果真姐姐如此骁勇, 不失家门风范。”
2. 祺嫔对复位而归的甄嬛说:
“熹妃娘娘风采如旧, 一点也瞧不出佛寺待过的样子。这张嘴皮子也向来是宫里数一数二的好啊!”
3. 安陵容在甄嬛失意之时没有伸出援手, 尽避其嫌, 欣贵人对此嘲到:
“莞嫔抱病那会儿正是妹妹得宠, 哪里有时间和旧日的姐妹相聚呀!”
若不仔细思量例1, 便不容易发现其弦外之音。乍一听闻, 定会简单地认为是在奉承听话者的勇敢胆大。但文武双全仅有了武、少了文, 便成了没有学识、肤浅无德的低俗之人。且“骁勇”二字用在男子身上尚显英勇, 而用于大家闺秀则显得莽撞无礼。由此可见, 这话只是看上去好似称赞而已, 并不是实在的赞扬。例2则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之中。此时的祺嫔对再度获宠的甄嬛满是怨恨, 口中的“风采依旧”是为了与佛寺修行的经历形成对比, 借机挖苦、揭人之短、戳其痛处。对嘴皮子“数一数二”的称赞更是直白的讥讽, 暗嘲听话者最善嘴皮子功夫, 只会谄媚惑主。例3看似是在陈述简单的事实, 但是意在讥讽安陵容忘恩负义、心机颇深, 没有在姐妹有难的时候雪中送炭。在理解此句话时, 听话者要把话语与人物的语气相结合、与故事发展的脉络相联系, 才能更准确地领悟说话者的本意, 反讽辞格的运用亦是可更进一步地显现。
(二) 作用效果
从以上示例分析可以看出, 说话者都将自己所想表达的意思隐藏在一个似是而非的假象或带有嘲讽的语句之中, 听话者则透过表象领会其深层、内在的含义。采用这种曲径通幽的修辞方式的好处在于避免过于直白、裸露地表达个人的想法, 能更为深婉、智慧地将一切暗含于饶舌费脑的叙述之中, 令听者苦思冥想, 恍然大悟。增强了语言的深刻性和内在含义, 达到了意婉旨深的效果, 耐人寻味。同时, 反讽辞格的运用也彰显了对话者间的矛盾冲突, 二者间的关系多不融洽或是没有表面上看的那么简单, 双方都心存芥蒂。因反讽具有表里两层含义, 人物间的对立性便不再剑拔弩张而被巧妙的掩盖。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这种一触即发的紧张事态看似遁于无形, 但却是实际地存在的, 由此引发人们的深思。
二、双关辞格的运用
双关是指:利用语言或语义条件, 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 言在此而意在彼。其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类型, 相比之下, 后者使用的更为广泛。
(一) 具体表现
4. 华妃再度得宠, 皇后对甄嬛说:“这样热的天气, 这香里的死灰又复燃了, 可怎么办啊?”
5. 眉庄爱菊, 皇帝借此说:“菊花有气节, 可是朕更喜欢菊花独立秋风, 不与百花争艳,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长远。”
6. 安陵容在甄嬛的提携之下荣获圣宠, 甄嬛难掩失意道:“是啊, 荷花开得那么好, 早不是海棠盛开的季节了。”
例4中, 表面上皇后在抱怨死灰复燃, 苦恼没有解决的办法, 而实际意义则是借此暗指该用何种对策来处理再度横行六宫的华妃。在皇后眼中, 华妃与死灰一样既无用又碍眼。皇后利用这种相似之处, 说出一语双关之话, 少了几分唐突、多了些缜密, 符合六宫之主的身份。例5这句话说起来蕴含着几分诗意与哲理。皇帝称赞菊花的气节高, 不争锋好胜, 但却是在暗示人也当如此, 知收敛自身的锋芒, 不咄咄逼人懂得沉静持重。如此才能笑到最后, 终有所成。皇帝借此来提点眉庄做人之道。例6发生于初夏时节, 海棠早已凋零, 莲花却开得正旺。看似在说花, 实则在指人。甄嬛借此来说自己也不如莲花般的陵容, 不是皇帝心中正值宠爱的人。同时, 甄嬛身穿一袭海棠宫装, 陵容则着淡雅的莲花衣, 衣服也是极为应情应景, 更昭示着人物的发展脉络。
(二) 作用效果
恰当的使用双关能使语言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 使表情达意更加含蓄曲折、生动形象, 增强话语的表现力, 令语言别有一番韵味。看似简单的话实则内涵深刻, 形成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听话者需用心聆听、仔细揣摩才能窥见深层之意, 比直接陈述来的更加意味深远、发人深省。同时, 通过人物将哪两个事物进行双关, 可以体现出说话者的态度和性格。将好的事物进行关联, 多半表明说话者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若是将负面的事物进行联系, 那么情景就没有那么乐观了。在电视剧《甄嬛传》中, 使用后者的情况居多, 这体现出剧中人物彼此间的隔阂与疏离, 亦昭示着故事朝着一个不尽如人意的方向发展、演变。
三、引用辞格的运用
引用是指有意引用现有的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说明自己的见解、态度的修辞方法。在《甄嬛传》中有大量的对诗词的引用, 有的是原封不动的引用, 字词句没有变化, 有的则是引用诗句或词文的某一部分, 或字词上略有不同, 但意思和原意基本一致。
(一) 具体表现
7. 甄嬛除夕雪夜许愿:“望, 逆风如解意, 容易莫摧残。”
8. 皇帝听见甄嬛琴声哀婉, 道:“分明曲里愁云雨, 似道萧郎人不归。朕不在, 她心里难过。”
以上两例都是对古诗词的直接引用。例7源于崔道融的《梅花》, 诗人感到梅花寂寥、哀默, 央求寒风不再侵蚀、摧残花朵, 用心怜惜体味花之心意。此时甄嬛的心境亦是如此, 她诚心向上天祝祷, 愿得一人之心, 终生相依两不相负。但终是得非所愿、愿非所得, 逆风终究是没有解意。此句诗中蕴含着伤感、无奈的意味, 角色引用此句反映了其内心世界的哀伤与难过。同时, 此句诗反复出现在剧中的不同位置, 对故事情节具有一定的映射与反衬的作用。例8的诗句出自白居易的《听弹湘妃怨》, 意为女子曲中有伤感之情, 似在诉说心上人迟迟不归。在此处, 亦是甄嬛独守空闺的愁苦内心的真实写照。
9. 甄嬛对才开放的海棠说:“不枉我夜夜红烛高照, 总算是催的花开了。”
1 0. 甄嬛表示对皇后的依傍和支持, 说:“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终于有枝可依。”
1 1. 甄嬛对将远行的果郡王说:“陌上花开, 但请你务必急急归来。”
此三句都对原有的诗句进行套用或改变。例9化用于苏轼的《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意在说明自己对花朵的良苦用心和精心的养护。例10是对曹操《短歌行》中的“无枝可以”的改用, 为了表明自己将仰仗皇后的庇佑, 与之为伍。例11源于吴越王写给发妻戴氏的诗句“陌上花开, 可缓缓归矣”。虽然台词中要急急归来, 二者看似相反, 但都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惦念与牵挂。吴越王担心夫人途中不顺, 甄嬛则盼望能早日与郎君团圆。不同的用词, 却是一样的情愫。
(二) 作用效果
引用辞格的运用为《甄嬛传》的台词带来一抹亮色。首先, 引用辞格可使表达的语言更为简洁凝练, 形象而又明了, 语言的感染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对说话者的表情达意也有一定帮助, 使语言多了一份依据, 增加其说服力。其次, 对于这样一部古装宫廷剧来说, 大量的引经据典化用古诗词句, 突出了其语言的艺术性, 更添意境美。语言也更贴近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 与情节相辅相成。不觉让人难以忘怀亦有所思, 与剧中角色感同身受融入其中。电视剧的整体水平也得到升华。
四、结论
说话, 即是为了表达自己, 感动他人。修辞格的运用使得话语的谋篇布局、内容涵义更为充实生动、韵味迭增。因而, 经过修饰的语言更能深入人心, 增强语言本身的魅力。
通过对《甄嬛传》台词的浅析, 不难看出, 其台词颇为考究, 修辞技巧运用得当。的确拥有值得人们赏玩、研讨的精良之处, 处处可见编者的用心经营与精益求精。这必然是《甄嬛传》脱颖于其它宫廷剧的重要原因, 也是其别出心裁的“甄嬛体”广为流行的重要基石。
指导教师:吴立红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M].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 2003:213-233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97-198
浅谈“舛互”修辞格的运用 篇8
从逻辑的角度看, 如果一句话确实违反了思维的基本规律——矛盾律, 那它就是病句。但实际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种自相矛盾的句子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
1.阅览室里肃静无声, 只听见大家翻书报的声音。
2.今年过节不收礼呀, 收礼只收脑白金。
从表面上看这类句子意思前后矛盾, 不合逻辑, 其实这类句子并非病句, 而是采用了一种鲜为人知的修辞手法——“舛互”。“舛互”修辞格, 是1983 年10 月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的《修辞新格》 (福建教育出版社, 谭永祥主编) 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所谓“舛互”就是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 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 又部分肯定。肯定, 是为了衬托、强调否定部分;否定, 是为了衬托、强调肯定部分。“舛互”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 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就像上文提到的例1.“阅览室里肃静无声, 只听见大家翻书报的声音。”这句话写连翻书报的声音都听得见, 有效地强调了阅览室里的“静”, 突出了大家专心致志看书看报的学习气氛。例2.“今年过节不收礼呀, 收礼只收脑白金。”写不收礼其实是为了强调只收脑白金。因此这些句子都不是病句, 而是运用了“舛互”这一修辞格。同样, “全班都完成了作业, 就他一人没完成。”也就不是什么病句了。这句话写全班都完成了作业, 只是为了突出“他”一个人没有完成。其实这类句子在现代名家作品中俯拾皆是。例如:
1.“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 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第一场雪》)
2.“表兄弟姐妹都笑起来, 只有列宁没有笑。” (《诚实的孩子》)
可见,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运用了“舛互”修辞格, 方法很简单, 像比喻句具有比喻词一样, 这类句子最明显的特征词是“……都……只有 (只、只是) ……”“都……唯独……”等, 因为只有这些词才能体现“舛互”修辞格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 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的特点。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还有一类句子, 不仅和运用“舛互”修辞格的句子表达的意思一样, 而且可以与之相互转换。这类句子也具有明显的特征词:“……除了 (除) ……都……”或“除……以外 (之外) ……其余的”等等。例如:
除了老王, 我都通知到了。
除了这一间外, 所有的房间全住满了。
除了下雨, 他每天坚持长跑。
但是这些句子都不能算作运用了“舛互”这种修辞格。因为这些句子中用了“除了……”这个介宾短语后, 就不具备“舛互”的特征了。这些句子都有个前提, 既排除“某种情况”, 而这“某种情况”与所强调的内容并没有形成“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或者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的语言特征, 也不符合“舛互”的定义。
再说“舛互”中的肯定是为衬托、强调否定部分, 否定部分是为衬托、强调肯定部分。一句话中如果用介宾短语“除了……”之后, 就不存在字面上的抵牾, 起不到相互衬托、强调的作用。上面谈到的三个例子, 如果改成运用“舛互”这种修辞方法, 则应当这样来表达:
我都通知到了, 只剩老王一个人了。
房间全住满了, 只有一间还空着。
他每天坚持长跑, 只有下雨天才间断。
我们在运用“舛互”修辞格造句时, 要尽量用一些模糊语言, 不要说得过于直露, 否着就没有回旋的余地, 甚至会变成病句。在中学语文课本 (人教版第九册基础训练) 中曾有这样一个要求修改的病句:
全班同学都到了, 只有王刚同学没有来。
有的老师认为这是运用了“舛互”修辞格, 不应该算作病句。其实不然, 因为它把话说死了, 前后明显地发生矛盾。如果说成“同学们都到了, 只有王刚同学没有来”, 那就是运用了“舛互”修辞格。因为“同学们”不等于“全班同学”, 这是一种模糊说法。下面所举的三个例子, 也不能算正确地运用了“舛互”修辞格, 而是前后自相矛盾的病句。例如:
我们全班所有的同学都完成了这道题, 就我一个人还在不停地算着。
(可以改为:班上同学都完成了这道题, 就我一个人还在不停地算着。)
房间里一点声音也没有, 只听见钟表的“嘀嗒”声。
(可以改为:房间里寂静无声, 只听见钟表的“嘀嗒”声。)
这次考试, 全班同学都及格了, 只有王芳同学不及格。
(可以改为:这次考试, 同学们都及格了, 只有王芳同学不及格。)
比喻的修辞作用和运用原则 篇9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二、运用原则
(一)要贴切
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之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违背了以上的原则,就是不恰当的比喻,比如:(1)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娇小的姑娘,胖乎乎的、圆圆的脸庞,一头秀发瀑布似的向后梳着。听说采访她,得满脸通红;(2)机器隆隆响着/含着我心跳的韵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二)注意创新
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如:工人们背后议论:“新来的赵厂长,这人———不赖!”王栓说:“敢是!这人心里没假。他的心是一块阳泉炭,划根火柴就能点着,烧完了是一堆白灰。”
但是,如果故意标新立异,也常常造成比拟不伦,弄巧成拙,下面就是这样的例子:(1)呵,沙漠中的绿洲啊,你静静地安卧着,犹如绿色的梦永远把你笼罩。(2)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顿时好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以令人难以想象也无法理解的现象作喻体,也就丧失了比喻的意义。
(三)要通俗、形象
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下面的例子, 就违反了这一原则:(1)明净的未名湖犹如一面照妖镜;(2)红的、绿的、黄的,像黑夜中猫头鹰的眼睛;(3)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密,就像神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一样。
区辨“像”、“仿佛”、“似的”的非比性,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如以下的几种情况:
(1) 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2) 单纯的想象。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3) 表示猜度的句子。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修辞运用 篇10
一、精思妙构,意在不言中———缺隐对
缺隐,就是缺字和隐字。用缺隐的方法构成的对联称为缺隐对。缺字和隐字,在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作者有意不写出要写的字。但隐字在联外,可以补上,所补的正是本意所在;而缺字是无须补或无法补出的。
北宋吕蒙正早年家贫如洗。一年春节,他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此联一贴出,很多人感到奇怪,但领悟过来后,齐声称妙。因为上联缺“一”,下联缺“十”,横批少“东西”,连贯起来,就是“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构思精巧,修辞巧妙。
辛亥革命失败后,有人给袁世凯写了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上联隐去“八”,即忘八,以谐“王八”之音;下联隐去“耻”,即“无耻”。此联给倒行逆施的袁世凯当头一棒。
缺隐,使对联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峰回路转,别有新天地———急转对
急转对,就是作者在写作的中途,突然转变,后半截(或下联)意思与前半截(或上联)明显不同或截然相反,以收到突兀神奇的修辞效果。
一年春节前夕,王羲之先后写了几副对联贴在门上,因为字写得好,意思又新颖,都被别人悄悄地揭走了。临至除夕,门上仍是空的。最后,他巧妙地构思了一副,先贴出上半截:“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是副很不吉利的对联,当然无人揭了。大年初一凌晨,他贴上了下半截,变成了十分吉利的一副:“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近代诗人何绍基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平时多所题咏,许多人慕名请他题字。一天,附近的东岳庙死了个和尚,方丈派小和尚下山请何绍基写一副挽联。何绍基提笔写道:“东岳庙死个和尚。”小和尚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哪有这样写的。刚要提醒,却见何绍基已写出下联:“西竺国添位如来。”小和尚转怒为喜,连声称谢而去。
急转对能给人以异峰突起、别有洞天的感觉。
三、嬉笑怒骂,皆为文章———谬读对
谬读,就是有意读错标点,将意思读反或读成另一种意思,以收到幽默讽刺的效果。
有个财主,一字不识,但颇会经营,不仅开了个酒厂,还做醋,同时养了许多猪,家业越来越大,成了暴发户。但是他为人却十分吝啬,人称“铁公鸡”。一年除夕,他请了个秀才写对联。秀才存心戏弄他一番,写道:“肥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美酒味道好做醋缸缸酸”,横批是:“人多病少发财”。对联写出后,秀才为财主念了一遍:“肥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美酒味道好做醋缸缸酸。”横批是:“人多病少发财”,财主听了,非常满意。天黑时,秀才趁财主不注意,在原联上加上了标点。顿时,吉利联变成了晦气联。大年初一,亲朋好友纷纷登门拜年,看到这副对联,个个忍不住大笑。财主一看,气得暴跳如雷。原来,门上的对联是:“肥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美酒味道好做醋,缸缸酸。”横批是:“人多病,少发财。”
谬读,故意别解反释,极尽讽刺幽默之能事。
四、改头换面,自成一家———改写对
在原对联的基础上续字或改字统称改写。不同的是,续字是补在句尾的,而改字的位置灵活,不受限制。
1. 改写可以改变原对的结构和意思。
有一个秀才,一贯大手大脚,花钱无度。一年临近年关,他看到邻居们都忙着备年货,自己却身无分文,怕别人笑话,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行节俭事,过淡泊年。”知道底细的人看了,忍不住发笑,趁他不注意,在上下联的前头各加一字,变成:“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秀才看了,非常惭愧,从此痛改前非。
2. 改写用于讽刺,是极有力的。
一个土财主,粗通文墨,喜欢附庸风雅。一次,他为母亲祝寿,想写副寿联,就叫账房先生把常见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上。账房先生正写时,财主忽然想起,为老母祝寿,应该切题才行。于是他让账房先生把上联改为:“天增岁月娘增寿”,上联既然改了,为了对仗工整,他又叫账房先生把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这一改,对仗是工整了,却使人笑掉了大牙。
3. 对联的改写还可以伸张正义。
一官宦人家,为了炫耀权势,过年时,在临街的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全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一位赶考举子路过此地,听到人们对这家的议论,甚为不平,便偷着改了几笔,对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全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众人看了拍手称快。
4. 对联改写还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
唐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佳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本意是激励人们登高望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人反其意,改成:“到此已穷千里目,何须更上一层楼。”此联一出,即遭众人奚落,说他颓废消沉,不思上进。有人复反其意,改为:“到此难穷千里目,劝君更上一层楼。”这一改,境界全出。
改写,使对联新意叠出,别开生面。
五、提纲挈领,条理清晰———总分对
总分对,即表达时根据事物内容上的关系,在结构上分为总述和分述。
清朝曾彬生性诙谐,蔑视权贵。一日他到县衙为邻居打官司,小吏出了个对子请他对:“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曾彬顺口对道:“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院”。这副总分对,先分后总,把“大堂六部”比成“小畜一院”,的确需要胆量。
一次,梁启超路过武昌,去拜访两江总督张之洞。张之洞早闻梁启超才学出众,便出对试他。出对曰:“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稍稍沉吟,对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此对一出,张之洞惊叹不已:的确名不虚传。四水,指江淮河汉;四时,指春夏秋冬;三教,指儒佛道;三才,指天地人;江夏,武昌古名。上联,张之洞口气高傲,虽称梁为“先生”,但又含“居第一者,舍我其谁”之意。下联,梁启超虽以“小子”自谦,但又不甘示弱,语气巧妙婉转,道出不甘居后之心,言简意赅,不卑不亢,且对仗工整,颇见功力。这个总分对,有总述无分述(分述只列第一项),但分述是常识,不言自明。
总分对,提纲挈领,条理清晰。
六、珠联璧合,琳琅满目———串组对
把两个以上本来没有联系的人或物的名称按照对联写作规律组织起来的方法,叫串组,由此构成的对联叫串组对。
“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全联十四个字,嵌入了六个人名,无一衬字。上联恰似一幅春季田园放牧图:一碧万顷,牧笛声声,老牛哞哞。实际上,碧野乃当代著名散文家,田间为现代著名诗人,牛得草是豫剧名丑。下联中,金山非山,林里无林,马识途也无马无途,都是文艺界名流。将他们串组起来,活画出一幅“山间铃响马帮来”的金秋风景图。
再如“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举国欢腾,成都各界隆重集会庆祝,有人巧拟此对。此联独具匠心,用串组的方法,把六个地名国名有机地排列在一起,意味深长。“捷克”是“胜利”“战胜”之意,“重庆”是“重新庆祝”,“成都”是“成为首都”。抗战期间,国都南京沦陷,国民党政府退居西南,重庆成为陪都。此联欢庆中含着辛酸,透出讽刺。
串组对如同一串珍珠,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修辞运用 篇11
一、考点梳理
借代
1.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也叫作“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借代即用借体代本体。
2.种类:(1)特征代本体。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2)材料代本体。如:懒将白发对青铜。(3)标志代本体。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4)人名代著作。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5)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6)专名代泛称。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7)具体代抽象。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8)部分代整体。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作用:(1)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2)简洁、精练,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3)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夸张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种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2)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3)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3.作用:(1)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2)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3)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答题方法
1.辨析技巧
借代:借代就是换称(即“换名”),因语境表达的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使用借代的手法时,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夸张:看表述与客观事物的原情况相比,是否有扩大、缩小或超前。
2.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要求。尤其是要注意题干中要求修辞方面的信息点。
(2)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联系语言运用题的内容,确定具体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写出准确的答案。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在充分考虑内容和形式相对应的前提下,展开必要的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述出来。
3.常用的答题格式
一般性答题格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使“……”,或写出了(什么)(套修辞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具体答题格式:(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使(什么形象)更加鮮明,使人印象深刻。(2)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什么)代(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同步突击】
1.请写出以下各句中的借代词所代表的内容。
(1)她静静地在金黄的草地上坐着,脸上竟有彩霞的颜色。
(2)衣索比亚是个穷困的地方,到处都是褴褛的衣、光赤的脚。
(3)半生的漂泊与历练,使他练就了一双锐利的眼睛。
(4)昨晚,在沉睡的森林里,我彷彿又看见了童年的那只风筝飞扬。
(5)我深深地感动于海的咆哮与无言……
(6)这条波光粼粼的彩带,流过几万里,流过几千个世纪。
(7)不停地敲打着、探听着,树医生始终不会退休。
(8)铁幕里的人民穷尽一生,无非只希望能看见飞翔的白鸽。
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答:
3.按要求在下文中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语句。
盛名冠中外,高格赛真金。6月25日,91岁的美术大师吴冠中在依依不舍中 ① 。据悉,大师对身后事的遗愿极尽淡泊平静,要求不设灵堂,不挂挽联,不摆花圈,不开追悼会……
吴冠中对名利虽然淡泊,但对关乎艺术的问题,却一点都不随和。近年来,他激烈地批评中国的美术水平和体制弊端。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虚假的繁荣”,实际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对文化课要求不高的大学艺术类专业只能培养工匠培养不了艺术家,尤其是还极其尖刻地嘲讽了各级画院,“从中央到地方,养了 ② ”,建议取消各级美协和画院。
吴冠中终生献身于美术,却对美术的价值和意义有着近乎苛刻的评价,比如他曾经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强调,“ ③ ”。绘画和杂文的社会功用是不好类比的,此论未必确然。但相比于某些人的夸张和膨胀,吴冠中对自己的终生职业肯予如此保守的定位,这种内敛和自省的意识,弥足珍贵。
①用比喻的手法,表达“逝世”的意思: 。
②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许多画不出画的画家”的意思: 。
③用借代的手法,表达“很多画家不如一个杂文家”的意思: 。
4.京剧《杜鹃山》中有一场“烤番薯”,“毒蛇胆”在山下烧杀乡亲,雷刚不能下山搭救,他在篝火中烤一块番薯,番薯的香气使他想起乡亲们往日待他的恩情,唱道:“一块番薯掰两半,曾受深恩三十年……”雷刚唱的“一块番薯掰两半”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其潜台词是什么?
浅析公文中口语词汇的修辞运用 篇12
一、公文语言中口语词汇的具体修辞
公文中口语词汇使用的修辞手段赋予新意主要有比喻、借代、比拟, 以下是对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具体分析:
一是比喻, 公文中的口语词汇大部分是使用的比喻意, 这些比喻意的运用具有通俗、准确、创造性的特点。应注意的是, 法律法规条例中使用口语词汇的比喻意是不合时宜的, 如我们国家的基本法《宪法》里就没有使用任何一个具有比喻意的口语词汇;我党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也未使用含有比喻意的口语词汇。这一类有比喻意的口语词汇在通报体公文中使用得多, 尤其是在讲话体公文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得较多。公文中的口语词汇运用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某一事情、现象、行为, 增添生动性和形象性, 便于人民群众的理解, 如:
(1) 国家用于贫困地区的资金和物资, 不能采取“撒胡椒面”的办法平均使用, 更要严禁挪作他用。
(2) 对一些“柴老虎”, 如砖瓦厂、陶瓷厂、糖厂等单位, 应限期改为烧煤。
上述例 (1) 中的“撒胡椒面”主要是喻指国家用于扶持贫困山区的资金和物资不应完全平均分配使用, 而应用于一些能够使贫困山区致富脱贫的重要基础设施和项目上;例 (2) 中“柴老虎”主要是喻指一些对煤炭等能源性资源产生巨大消耗的企事业单位, 公文撰写者在行文中经常会把具有垄断性地位或者是行政权力较大的机关单位比喻成“老虎”, 例如“房老虎”指的是房管部门、“电老虎”指的是供电部门, 并且也把改革开放以来那些不顾人民群众利益、利欲熏心、贪赃枉法的领导干部称之为“老虎”, 如:
犯罪的严重情况, 不是过去“三反”、“五反”那个时候能比的。那个时候, 贪污一千元以上的是“小老虎”, 一万元以上的是“大老虎”, 现在一抓就往往是很大的“老虎”。 (邓小平《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上述两个例子都使用的是来自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里的口语词汇作比喻, 十分通俗易懂, 形象生动。总的来说, 公文语言中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口语词汇是比较多见的, 如“挂钩”、“铺摊子”、“铁饭碗”、“一刀切”等, 它们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被称为完全比喻式, 如“大锅饭”、“回笼”等;另一种被称为部分比喻式, 如“保护伞”、“拳头产品”等。这些口语词汇之所以能够被借用到公文语言中表达有这样的一些原因, 有的是群众生活中早已有的, 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比喻意义;有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新创造的反映日常生活的中某些现象、行为的惯用语、俗语等;还有的是根据比喻句精炼出来的, 原有的意思已被比喻义代替, 只能在工具书等辅助工具中才能找到原意, 如“解剖麻雀”指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 具体是指通过深入研究具体典型, 从中找出事物的规律的领导方法。
二是借代, 它重在两事物之间的相关联性, 即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灵活地让二者在语言上较为艺术地换名, 从而引人联想, 起到突出形象、鲜明特性、生动语言的艺术效果。公文语言中口语词汇使用借代的情况不是很多, 但它们都力求突出事物的鲜明特征, 增强公文形象性和阅读性, 同时使公文语言在庄重严肃的文风下有一丝活泼, 如:
(1) 要抓紧落实粮食风险基金和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 制定切实措施, 稳定“菜篮子”、“米袋子”、“火炉子”价格。
(2) 如果脱离群众, 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 农民就要打扁担, 工人就要上街示威, 学生就要闹事。
上述例 (1) 中“米袋子”“菜篮子”用以代替粮食蔬菜瓜果等副产品, “火炉子”指代煤炭等取暖能源的供应;例 (2) 中“打扁担”原意是指生产劳动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体育活动, 这里指的是人民群众表达不满, 主要是运用事物的形象特征指代。公文中口语词汇的借代不能随意地使用, 必须要求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两事物要有一定的联系, 并且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公文语言中用口词汇进行借代往往会会产生幽默讽刺的语言效果, 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公文内容, 公文中常见的一些使用借代修辞手法来表达的口语词汇, 如“小钱柜”、“皮包公司”、“小金库”等。应注意的是, 公文中口语词汇使用借代, 必须是在众人约定俗成的前提条件下进行, 否则就会只局限于少数人能理解, 并且容易产生歧义。另外, 公文中口语词汇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必须要仔细斟酌, 精心挑选, 不能滥用, 否则不仅会影响公文的严肃庄重的风格, 而且还会引发误解, 总的来说, 公文语言中口语词汇的借代一定要突出典型性, 有鲜明的代表性。
三是比拟, 即把物当作人来写, 把人当作物来写, 或者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 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它们能够增添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情趣性。通常公文拟制者会认为, 公文中应尽量少使用修辞手法, 而且不应使用比拟这种修辞手段, 因为不管是比拟还是拟人都显得太过于形象化, 不符合公文语言的庄重严肃风格。事实上, 我们不难在公文中发现少量使用比拟的情况, 一般都是使用的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 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如:
(1) 当前, 资金使用中的浪费问题相当严重, 房屋装修、设备购置追求高档, 会议旅游、公款吃喝屡禁不止, 特别是对人员编制有效控制, “人头费”吃掉了不少事业发展的资金。
(2) 各行各业的基层企业为了充分发挥活力, 纷纷提出“松绑”的要求。
(3) 城乡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 要求保险为其“壮胆”。
上述例子中把“人头费”占用发展资金用动词“吃”、各行业基层企业为摆脱体制限制的要求用“松绑”、以保险来保障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和推广用“壮胆”, 都是把事件当作人来写, 赋予人的动作行为, 这样使用在公文中说理更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 能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态度, 同时也使公文语言显得新颖、生动。总的来说, 公文语言在保证庄重严肃风格的前提条件下, 可少量的使用比拟修辞手法, 通常是用动词, 尤其是单个的动词来进行表达。
二、公文语言中口语词汇使用修辞的原则
公文语言中运用修辞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表达效果, 有助于体现公文“现行效用”的本质。然而, 公文语言中使用修辞手段不可无法可循, 毫无限制, 必须要遵循一定的修辞原则, 否则就会破坏公文的文风, 产生不良影响。
第一, 公文语言中口语词汇使用修辞手段必须要符合公文内容 (题旨) , 即公文中对口语词汇使用修辞手段的选用一定要服从公文内容需要的安排, 不能随意滥用。“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说明衡量修辞手段妥否的标准在于能否合理地表现文章内容, 是否符合语境, 这是修辞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公文中的口语词词汇在使用修辞手段的时候一定要服从公文表达内容, 积极正确地选用表达方式, 更好地传达制文单位的方针、政策等。
第二, 公文语言中口语词汇使用修辞手段必须要符合相应的公文语体。公文语体可细分为五个下位体, 它们分别是指令体公文, 法规体公文、通报体公文、条据体公文、函电体公文, 但并不是全部公文下位语体都能使用修辞手段, 只有通报体才能使用。一般而言, 指令体公文、法规体公文、条据体公文是用于颁布国家命令、法律条例、政策方针, 尤其体现庄重严肃的风格, 在选词用语上要合乎规范、准确明晰, 不能使用口语词汇和修辞手段;函电体公文受到内容、体例的局限, 也不会使用修辞;惟有通报体公文在形式、内容上相对来说较为多样, 不管是在词语的选择还是表达方式上都能够体现出灵活性, 可以使用少量的修辞手段增强公文语言的表达效果, 达到预期传达的目的。因而, 公文语言中口语词汇使用修辞手段应该选择适合的公文语体下位分支, 否则会影响公文语言的整体语言风格, 修辞也就无意义。
第三, 公文语言中口语词汇使用修辞手段必须要有可受性。这主要指的是公文中口语词汇使用修辞手段应通俗易懂, 符合语言“约定俗成”的特性, 即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文中口语词汇使用修辞手段须为公文语言本身所接受;二是公文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 其语言的使用应让公文执行者和广大受文者接受, 使他们能理解明白口语词汇中修辞手段传达的实际, 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不能使用一些少数人能理解和了解的口语词汇进行修辞意义的表达。总之, 公文语言中口语词汇的修辞意义应使用意义清晰、通俗易懂、约定俗成的有代表性词语。
祀于天室。”三方, 郭沫若注:“三方, 东南北也, 周人在西, 故此仅言三方。”所以这里的“三方”指东、南、北三个方位。
何尊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 则廷告于天, 曰:余其宅兹中国, 自兹乂民。”这里的“中国”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 成周为当时的中心。《史记·周本纪》曰:“此天下之中, 四方入贡道里均。”所以此句中的“中国”也是区域方位话语。
毛公鼎铭:“命女乂我邦我家内外。”叔夷钟铭:“摄命于外内之事。”内外指朝野上下, 中央与地方。
彔□卣铭:“淮夷敢伐内国。”内国指内域, 内地, 与四方、四国相对。
大盂鼎铭:“在武王嗣文乍邦, 闢厥匿, 匍有四方。”五祀胡钟铭:“乃膺受大令, 匍有四方。”保卣铭:“遘于四方会王大祀, 祐于周。”虢季子白盘铭:“丕显子白, 壮武于戎公, 经维四方。”四方指周王天下。“四方观念反映了周朝居天下之正中以统治四方的地缘政治思维。”这与《诗经》中的四方观念有相通之处。如《小雅·北山》:“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经营四方。”《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 维周之氐, 秉国之均, 四方是维。”郑笺:“言尹氏作大师之官, 为周之桎鎋, 持国政之平, 维制四方, 上辅天子, 下教化
文时, 不能单从词句上去讲解, 必要的语境和背景知识是不可少的。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双重文化底蕴, 在教学中向学生们介绍相关的宗教、文学、习俗等, 让学生充分认知不同语言的特性, 减少语用失误, 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2、充分利用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建立丰富的图示网络系统, 是以大量获取信息为前提的, 但是只有被理解了的输入才是有效输入。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是在汉语环境下学习, 当学生还不能自如地运用英语理解, 传达信息时, 就无法大量获取信息。由于我国英语学习者已经基本具备了较系统母语知识体系, 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挥母语作用, 即在外语学习中发挥母语的正面迁移, 就可以扩大信息输入量。
3、加强对比教学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 学生才能充分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 使学生了解问题的根源, 并培养理性的态度对待目标语言的文化。对比教学对于文化图示的构建起到只有一条, 那就是:得体性原则。一切其他的原则都从属于这个原则, 都是这个最高原则的派生物。这个最高原则制约着和控制着一切其他原则”。因此, 公文语言中口语词汇用于表达修辞意义也要遵守这一原则, 才能让修辞达到公文预期传达的效果, 并且增添公文语言表达的灵活性、生动性。
摘要:公文语言中的口语词汇常借用修辞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增添公文语言的灵活性和生动性。本文将对公文中口语词汇使用的比喻、借代、比拟三种修辞手段进行具体的分析, 并且进一步阐述公文中口语词汇使用修辞手段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否则会破坏公文语言庄重严肃的文风。
关键词:公文,口语词汇,修辞,原则
参考文献
[1]杜纯梓.一定要重视公文修辞[J].长沙铁道学院院报, 200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国务院公报, 1984年第25号866-867页.
[3]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情况和意见的报告.国务院公报, 1985年第10号739页.
[4]全国物价大检查总结报告.国务院公报, 1994年第22号.
[5]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6]刘仲藜.关于1993年国家预算执行难情况和1994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国务院公报, 1994年第7号.
[7]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纪要.国务院公报, 1984 (11) .
[8]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报告.国务院公报, 1984年第28号.
[9]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修辞运用】推荐阅读:
描写外貌运用修辞手法10-04
广告中的修辞运用07-26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0-14
隐喻修辞07-16
修辞特点10-13
英汉修辞05-18
修辞受众05-30
英语修辞06-04
修辞技巧06-05
修辞认知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