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修辞论文(共3篇)
模糊修辞论文 篇1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目的是把新近发生的事实及时迅速的传播出去, 消减受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因此, 精确的用词、真实的传播信息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新闻工作者都必须坚持“新闻语言准确”的原则。但并非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只有应用精确语言才能表达准确的意思, 适当模糊语言的运用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因此, 一些模糊词语也会运用到新闻报道中来, 而这些模糊语言的使用不仅没有削弱新闻的客观、真实、准确的特性, 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使新闻报道更严谨、更周全、更准确地反映复杂多变的客观现实, 更易于让读者接受。
一、模糊语言的理论渊源
语言的模糊性是随着模糊理论的建立而被提出来的。1965年查德教授在名为“模糊集”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模糊”概念。文章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 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这种不能精确划定范围的“类别”, 在人们的思维中, 特别是在模式识别, 信息传递和抽象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 我国著名学者伍铁平把模糊集理论引入国内, 伍铁平先生将词划分为模糊词和精确词, 他认为模糊词表达的是语义内容明确, 但界限不清楚的客观对象。也就是模糊词语表达的概念是内涵明确, 外延不明确。比如“这里的景色美”, 这里的“美”就是个模糊概念, 每个人对美得理解和感受不同, 有多美, 美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具体说。人们在表述事物时总是希望可以运用精确语准确描述事物, 其实很多时候模糊词语可以简练的概括精确语无法表述清楚的事情, 达到出其不意的修辞效果。客观事物的模糊性, 决定了模糊语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之中, 并具有特殊的修辞作用。
二、新闻模糊语的修辞作用
新闻语言模糊语的构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词义模糊, 是指语词本身模糊不清, 词义所指没有确定的“界限”, 如某篇消息中“过去”、“内地”、“大量”等等都属于“词义模糊”;一类是语义模糊, 这类模糊语其实拆开看单个词语, 都是清晰准确的, 但是整句的主体意思却是模糊的。来看一则新闻: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 指出某国外交官在伊期间展开与身份不符的活动, 勒令五日内必须离开伊朗。这里字面意思是与身份不符的活动, 实际是指控对方搞间谍活动或危及国家安全的事宜, 出于外交礼貌, 运用模糊语义来表述。
在新闻写作中, 模糊语言的使用符合新闻传播中受众阅读心理定势、政治原则、传播策略的要求, 利用模糊语言没有标准的界限、没有准确的数量、没有确定的指定对象的特点, 达到对信息真实准确性的控制, 避免记者掺入自己主观性的倾向后违背新闻的客观性。
新闻模糊词语使新闻表达更严谨、准确、全面、自由、准确、委婉, 在新闻作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修辞作用。下面透过新闻实例从四方面具体剖析模糊语在新闻传播中的修辞作用。
1. 模糊语言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模糊语言本身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模糊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能简洁明了地帮助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客观对象。如果一篇新闻报道对事件的细枝末节全部不遗余力的详细描述, 眉毛胡子一把抓。表面上看来是精确细致, 其实则是画蛇添足, 使报道变得繁琐冗长。反之, 作者如果能用模糊语言取而代之, 省略不必要的细节, 则会使文章主次分明。来看2008年8月25日人民日报《这是中国的奥运这是世界的奥运!》中的一段:
来自世界各地的1万多名运动员是奥运会的主角, 也是最深切感受到北京热情拥抱的人。先进的体育设施, 舒适的奥运村, 便利的交通, 细致的工作人员, 微笑的志愿者, 这一切都让运动员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迎接大赛。“北京奥运村是奥运史上最美、最舒适的奥运村”, 运动员们把这种感受传向四面八方。国际奥委会奥运会执行主任费利对奥运村、场馆、交通和志愿者赞不绝口, 认为北京奥组委工作出色。
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很多模糊语言。如“一万多名运动员”, 在这里就不再说明究竟是一万几千几百几个运动员, 更没有必要说明这一万名运动员是谁;“运动员把这种感受传向四面八方”, 也没有必要为了精确而说明哪四面八方;“最美, 最舒适的奥运村”, 美到什么程度, 哪些景物和建筑看起来特别美, 最舒适在哪里, 哪些基础的设施让运动员感到舒适, 在这篇从宏观宣传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通讯中都没有必要再进行细致入微的详细描写, 解释得更具体反而多余, 从而偏离了整篇新闻稿件的中心思想。因此, 使用一些模糊性词语反而让新闻作品更加概括准确。
2. 模糊语言比较生动活泼
生动活泼是模糊语言修辞作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 能使原本理性、枯燥的新闻报道变得鲜活生动, 立体丰满, 从而有效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来看2009年9月20日体坛周报《9.20刘翔重新起飞》中的一段:
本周日 (9月20日) 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将成为“飞人”新的起点。与一年前相比, 刘翔最显著的变化是他的那一双“大脚”——为了保护跟腱伤口, 他不得不在足部垫上一块海绵软垫, 这让他的战靴突然长大了半码 (从42.5变成了43码) 。
为了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 记者在写这篇报道时使用了“起飞”“飞人”“战靴”等一些模糊辞格, 把刘翔喻为“飞人”, 把刘翔再次参加比赛, 形容为“重新起飞”, 比喻借代的使用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简单的词语盘活了整篇报道, 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深入浅出, 意味深长。
3. 模糊语言比较灵活、自由, 表述留有余地, 避免绝对化
准确及时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是随时变化和变动的
尤其是在预测性新闻报道中, 事件的未来发展具有随机性, 走向和结果都具有不确定性, 如果对事件做精确的预测反而违背了新闻客观真实的原则。这时模糊语言的灵活自由可以避免表述的绝对化, 给事件的发展报道留下余地, 比精确语言更能准确的反映新闻事实。来看2009年2月3日郑州晚报《郑州地铁终于有“证”了》中的一段:
郑州地铁终于有“证”了, 昨天下午记者从郑州市轨道办获悉, 郑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2008——2015) 获得国务院批准, 郑州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和2号线一期建设方案也将在近期实施。据悉, 郑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有望今年上半年正式开工, 2号线一期工程有望下半年开工建设。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近期”“据悉”“有望”等模糊词语预测地铁的未来建设, 虽然使用的是模糊不确定的词语, 反而传递了最真实准确有效的信息, 提高了报道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避免不留余地的僵化报道。
4. 模糊语言委婉、含蓄, 能收到较好的修辞效果
政治、外事活动中词语的使用非常严谨,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争端, 产生不良的国际影响。这时对模糊语的合理使用, 可以达到既委婉含蓄的表达又明确立场的目的。特别是针对一些敏感性的话题, 使用模糊言语常常可以起到掩饰或回避的作用。来看一则新闻: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美国东部时间2月18日, 美方无视中方多次严正交涉, 执意安排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地图室会见达赖,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于同日会见。美方的行为严重干涉中国内政, 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严重损害中美关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已召见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提出严正交涉。
本文使用了“无视”“严正交涉”“严重干涉”“严重伤害”等模糊词语, 这里即义正词严的表达了我国的立场, 维护了我国的权益, 又避免了两国之间的政治纠纷和冲突。
另外在对刑事案件追踪的法制报道中, 一般对不法分子作案手段和警方侦查的方法不做过详细的描写, 多使用模糊语言, 以免引起不良效仿或影响警方破案。同时在交通事故、灾难事件的报道中, 也常常使用模糊语, 因为过细的血腥惨烈场面的描写会对受众造成不同程度的心里阴影和感官上的刺激。
综上所述, 对模糊词语的使用是语言运用中的客观实际需要, 它能恰切地表达具有模糊性的客观事物。使用模糊词语在表义上不仅给人以准确定向的认识, 还能使内容得到高度概括, 使语言表达简练。模糊语言在新闻作品中不仅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修辞作用。但并不是说, 我们进行报道时, 使用的模糊语言越多越好。关键在于掌握分寸, 该用精确语言用精确语言, 该用模糊语言用模糊语言, 关键在于让新闻。
参考文献
[1]陈灿.从羊城晚报看模糊限制语在新闻语体中的语用功能[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7, (6) .
[2]卢敏.新闻语言的准确与模糊[J].丝绸之路, 2009, (14)
[3]张莹.浅谈模糊词语的修辞效果.语言应用研究[J], 2007, (6) .
[4]马自泉.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积极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报, 2009 (5) .
[5]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6]李元授.新闻语言学[M].新华出版社, 2001.
[7]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日常交际中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 篇2
语言是符号系统。符号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要用有限的语言符号表达无限的事物, 这样的矛盾使得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应运而生。此外, 由于语言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而客观世界很多客体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 客体之间存在模糊边缘, 因而反映这些客体的词语含义外延也必然是模糊的。语言具有模糊性是模糊修辞产生的基础。模糊修辞是“根据题旨情景, 采取某些技巧和方法, 调动语言积极因素, 用提高言语的模糊度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张潜, 1998:53) 。在日常交际中, 模糊修辞是人们常常用到的表达手段。在特定的语境中, 模糊词语的表达效果比精确词语的表达效果还好, 或者说可以起到精确词语起不到的作用。本文拟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角度模糊修辞现象。
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说话人如果不是故意愚弄人的话, 总是希望受话人能完整地接收到自己所发出的信息并给予积极的反馈。而要保证交际的成功, 说话人和受话人必须进行合作, 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准则。格莱斯认为在交际中遵循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 每个范畴又包含一条准则和一条次准则 (Grice, 1975) 。
A.量的准则 (Quantity Maxim) :尽量提供对方所需的信息, 但不超过所需。
B.质的准则 (Quality Maxim) :努力使话语真实。
C.关系的准则 (Relevant Maxim) :要有关联。
D.方式的准则 (Manner Maxim) :努力使话语清楚, 避免含混不清和歧义。
格莱斯还对运用合作原则分析了会话含义。他的学说逐步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 并成为语用学重要理论。人们很快发现, 日常交际中也有合作原则解释不了的现象。作为对Grice (1975) 合作原则的修订和补充, 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并将其分为六类, 分别是得体准则 (Tact Maxim) 、慷慨准则 (Genorosity Maxim)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谦逊准则 (Modesty Maxim)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和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每条准则下面又有两条次准则。面子是礼貌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指个人公开的自身形象。在Brown&Levinson看来, 礼貌就是保全面子。
三、模糊修辞的分类及语用分析
模糊修辞分常规修辞和艺术修辞两类。我们主要讨论常规模糊修辞。常规模糊修辞就是实用性模糊修辞, 指在交际中有意采用含混笼统的说法取得准确生动的交际效果。
1、清晰语言传达模糊意义
清晰的语言语义是清楚的, 但在交际中有时说话人并非要表达语言固有的语义, 而是另有所指, 言外有义。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夸张地表达了深切的愁绪;还有诸如七上八下、五颜六色等词语都是用精确的数字表达了模糊的意义。
五十年代, 在一次周总理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 一位西方记者问道:“请问。你们现在银行的库存有多少?”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十八块八角八分。”众皆叹服。那位记者不是不知道国家银行库存是国家机密, 就算不是国家机密, 中国刚解放不久百废待举, 国库本就不甚雄厚, 其意不过是使周总理出丑。没想到周总理能马上想到用人民币面值之和这个精确数据模糊银行库存, 既保住了国家机密, 又巧妙地回答了记者提问, 虽然违反了量的准则, 但却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的准则, 展现了周总理的机敏和超凡的语言才能。
2、模糊词语构成的模糊修辞
模糊词语指词义的外延没有明确界定的词语。自然语言中有大量的模糊词语, 如表示色彩、年龄、空间、时间等的词汇。在英语中如red, thirty something, over there, morning等词都是模糊词汇。模糊词汇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提供恰当的信息。比如要登一则寻人启事, 在描绘此人特征时若精确地写出:身高170cm, 体重63kg, 腰围25, 脚码39., 人们看了一点概念也没有, 在脑海中难以很快勾勒出这个人的图示来;还不如用模糊修辞来进行描述:中等身材, 五十来岁, 微胖, 腿短, 脚穿一双棕色大头鞋。按照合作原则, 寻人启事运用模糊修辞提供相关的恰当的信息。再看下面这则对话:
A:You’re in high spirits!What’s the good news?
B:I just received from my boyfriend the roses as my thirty’s birthday gift.
A:Really?It’s incredible.I thought you’re just at your early twenties.
B:Were I?Thank you.
B用early twenties与A提供的信息thirty’s birthday相对比, 慷慨地称赞对方年轻, 符合礼貌原则, 直说得A心花怒放, 收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
再如小李向领导打听自己和小张竞争副主任的结果, 领导说:“你和小张都很优秀, 不过你比小张晚来一年, 你的情况我们还得研究研究。”“研究”应经成了官场惯用的模糊语, 是领导为了保全小李的面子而采取的修辞策略。
3、用模糊限制语构建模糊修辞
何自然把模糊限制语分为两类, 一类是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如kind od, almost, more or less, about, something between A and B;一类是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如I think, I’m afraid, as is well known。前者是根据实际情况对话语进行某些修正或者给出一个变动范围, 这样做时为了避免说话武断, 使话语更具客观性。后者是在原话上增加一个说明, 指出这是说话人或者第三者的意思, 从而使原话的语气趋于缓和。这样的修辞在广泛用在解释病情、法律法规、外交会客等场合。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 不提供确切的信息, 原因有二——其一客观世界本来并非一成不变的, 它有很多种可能性, 其二给说话人留余地, 给听话人留下思考的空间。所以医生可能会对一个重症病人家属说:病人可能还有三到六个月的生命, 但他如果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再多活个两年三年也不是没有可能。法律条文常有这样的规定:违反某某条例的, 视情节轻重处以2000到5000元罚款。
综上所述, 在交际中说话人因为认知的不足, 出于礼貌或者为自己留下余地, 在运用模糊修辞时可能会违反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 但却保全了对方的面子, 同时也达到了较好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潜.修辞语法论稿[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3]Leech, G.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模糊修辞论文 篇3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模糊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存在, 始于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模糊集合》的发表。自1965年查德提出模糊集论以后, 模糊集论在人们的不断探索下日趋完善, 许多学者将模糊理论引入他们的研究领域, 语言学家对模糊集理论也进行了探讨。关于语言模糊性的定义, 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北师大中文系的伍铁平将模糊集理论介绍给国内语言学界, 并对模糊语言学进行了系统研究, 研究重点是词的模糊性。他认为词是表示概念的, 概念的外延不能一刀切, 语言的模糊性应是词或词组所表达概念的外延不明确的问题, 是由词义的外延适用界限的不确定性来体现的。除了语义的模糊性以外, 国内学者还对语音和语法的模糊性进行了探讨, 事实表明, 各种形式的模糊性是在汉语中大量存在的[1]。这种普遍存在的模糊性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同时也表明人类思维过程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二
诗人思维的模糊性与其特定的政治环境决定了诗人赋诗抒情时对模糊语言的大量使用。从修辞学角度来看, 诗人的言语动机需找到它的外衣, 修辞行为是修辞主体言语动机的外在形式, 而诗歌语言则是言语动机的凝固形式, 修辞的意义也正在于为言语动机找到一个适当而贴切的话语形式, 通过变化多端的话语形式捕捉修辞主体的真正动机。情感信息动机所引发的修辞行为多采用感叹、比喻、比拟、双关、排比等修辞手段, 以达到渲染情感的目的, 修辞行为效果主要是使交际对象获得情感信息, 因此, 我们在理解诗歌语言时, 不应仅限于诗歌语言的语言意义, 而应通过语言意义推知其主体信息, 由主体信息领悟到修辞主体的动机[2,3]。比如, 抒情诗多采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方式, 来渲染和抒发诗人的情感。在《望庐山瀑布》中, 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写瀑布, 就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庐山瀑布的雄壮, 写得奇丽雄伟、气象万千、气势豪放奔腾, 充分流露出诗人豪放不羁的胸襟与潇洒自如的才气。正是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模糊性, 从而加大了汉诗英译的难度。那么在这些模糊语言的英译处理上, 应采取什么翻译策略呢?以下是唐一鹤对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英译:
Comes straight down
The flying torrent of three thousand feet.As if the Milky is falling
From the heavens highest[4].
同样, 李白的《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也是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三千丈”和上面提到的“三千尺”都是模糊语言, 唐一鹤对“三千尺”的处理是直译, 而许渊冲对“三千丈”的处理是意译, 整句译文如下:
My white hairs would make a long long cord,
As long as an old man is bored[5].
再来看唐一鹤的译文:
My white hair is thirty
Thousand feet long!
It is due to my deep sorrow
That has made it so long[4].
唐一鹤的译文均采用直译的方法传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并在二、四句押韵, 在第二首诗的处理上, 两个long押韵, 与原诗“丈”、“长”押韵刚好对等, 且很好地突出了诗人愁绪的深长, “thirty thousand feet long”以模糊译模糊, 留给英文读者无限的遐想余地, 而许渊冲的译文“alonglongcord”没有这种修辞效果。唐一鹤以夸张译夸张, 收到了较好的修辞效果, 以模糊译模糊, 对原诗意境的传译相当成功。
再看李白被迫离开朝廷后, 至感孤寂, 在安徽省宣城所写的《独坐敬亭山》一诗, 原诗如下: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前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后两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人格化, 一方面是描写远离红尘, 与山对看的无穷乐趣, 另一方面是暗喻内心对世俗感到厌烦, 渴望能从大自然中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6]。其中“孤云”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 充盈着诗人强烈的孤寂感, 鲜明突出, 给人印象深刻。诗中一个“闲”字也可以有多种解释, 既可以理解为孤云“悠闲地”离去, 又可以理解为孤云“茫然、漫无目的”地离去, 陈君朴就译为at leisure[7]。以上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模糊性, 给英译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比如后面拟人修辞的运用, 在英译时人称问题怎么处理?用he还是she?
来看唐一鹤的译文:
Multitudes of birds have all flown
High up away.
The solitary cloud is drifting alone idly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Both Mount Jingting and I are looking
At each other intently and untiredly,
The former being the sole one
Who keeps me company[4].
还是以许渊冲的译文作对比, 许渊冲译文如下:
All birds have flown away, so high;
A lonely cloud drifts on, so free.
We are not tired, the Peak and I,
Nor I of him, nor he of me[5].
唐一鹤的译文仍然采取了模糊译法, 用了“Farther and farther away”来译一个“去”字, 向读者展现出了一幅众鸟飞尽, 连天空中仅剩的一片浮云也渐飘渐远的孤寂画面, 从而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独;最后一句用who来处理原诗的拟人修辞, 实现了译文与原诗的模糊对等。从总体上来看, 译文成功地传译了原诗中的独特意境。此外, 偶数行仍然采取押韵, 增添了译文的音韵美, 可谓锦上添花。而许渊冲的译文中用“A lonely cloud drifts on, so free.”来译“孤云独去闲”, 略显单薄, 原诗中孤寂的意境也传译得不如前一种译文, 在拟人修辞中的人称处理上用he也使译文变得明确化、简单化, 从而丧失了原诗的模糊美, 尽管也用了押韵, 甚至更胜一筹, 在整篇结构上还体现了形式美, 即字数逐行递减, 但从意境传译的角度来看, 还是稍逊于唐译。
在中国的古诗中有一种修辞最易造成诗歌语言的模糊性, 那就是用一种特别的结构表达意义的修辞方法, 即互文。互文很早就受到注疏家的注意了, 唐代的贾公彦在他的《仪礼注疏》里就曾给“互文”下过一个定义:“凡言‘互文’者, 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故云‘互文’。”也就是说, 在连贯的语言里本该连起来说的两件事物或两个词语, 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各省去一个。比如, 《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迢迢”言远, “皎皎”写亮, 各举一边而省文, 实际上是说牵牛星“迢迢”也“皎皎”, 织女星“皎皎”也“迢迢”。“迢迢”和“皎皎”, 上下互文见义。又如王昌龄的《出塞》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实际上是说“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上文出现“秦”而省去“汉”, 下文出现“汉”又省去“秦”, “秦”和“汉”都兼及“明月”和“关”, 由于诗句字数的限制, 就各举一边而省文, 这就是互文的修辞手法[2], 这样就增强了语言的模糊性, 理解起来也就更困难一些, 如果译者对这种修辞方法不了解, 就很有可能误译, 以下是唐一鹤对这句诗的英译:
The moon of Qin Dynasty still shines
Over the mountain pass of the Han dynasty[4].
来看周济的英译:
Qin time bright moon Han time pass[8].
Bynner将此句译为:
The moon goes back to the time of Chin, the wall to the time of Han[9]。
很明显, 几位译者均对这句诗的互文修辞理解有误。唐一鹤的译文翻译过来就是“秦代的月亮依然照耀在汉代的边关”, 似乎于理不合;而周济的译法是字字对照的直译, 更让人不知所云;Bynner的译文和唐译在对原诗的理解上如出一辙.沈德潜指出:“边防筑城, 起于秦汉。”《中华诗词名句鉴赏辞典》对于这句诗的解释也很模糊, 解释为:“在边境上设关塞防御胡人入侵, 由来已久。”[6]许渊冲将此句译为:
The moon still shines on mountain passes as of yore[10].
陈君朴译为:
The same moon and the same pass as in Han and Qin[7].
以上两位译者不仅对互文修辞有深刻的认识, 而且对原诗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所以两种译文很准确地传译了修辞主体, 即诗人的话语动机, 原诗的意境也就自然地成功传译给了英文读者。
杜牧的《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也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因为单说“烟”只笼着“寒水”, “月”只笼着“沙”是说不通的, 应理解为“烟月笼着寒水, 烟月笼着沙”。先看唐一鹤的英译:
Cold water was shrouded in the mist;
Sands were shrouded by the moonlight[4].
再来看许渊冲的译文:
Cold water veiled in mist
and shores steeped in moonlight[5].
周济是这么译的:
Smoke shroud cold water moon shroud sand[8].
《华英对照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译文是:
Mist veils the cold stream, and moonlight the sand[11].
显然, 以上四种译法均对互文修辞理解有误, 才造成了误译;如果再翻译过来, 大意都是“烟笼罩着寒水月笼罩着沙”, 自然是不合常理的, 这里陈君朴译为:
The moon envelops the misty sands and cold water[7].
陈君朴的译法是建立在对互文修辞的准确理解基础之上的, 从而准确地传译了原诗清冷的意境。
正所谓“邦有道, 危言危行;邦无道, 危行言孙”。从某种程度上说, 修辞还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晴雨表, 它能反映社会政治形势的好坏优劣。比如, 春秋战国时期, 中央集权分崩离析, 诸侯纷争, 社会动荡, 社会政治权势对公众言语行为的控制削弱, 干预减少, 社会公众言语行为的自由度较大, 诸说分立, 百家争鸣。修辞行为的方式是随社会政治形势的具体情况而变化的, 政治清明时, 修辞手法多采用直抒胸臆、反复咏唱的方式;反之, 则多采用拟人、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修辞行为大多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修辞主体的真实言语动机, 但有的言语行为不是为了充分地表达修辞主体的真情实感, 而是为了掩饰修辞主体的真正动机[2,3]。这就加大了对诗歌语言的理解难度, 从而也给汉诗英译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因此, 必须对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 包括政治文化, 以及诗人的个性心理特点等, 只有对此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才能真正准确地理解诗歌语言, 把握诗人的言语动机。
三
总而言之, 诗歌翻译工作是一项艰难的工程。一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增强, 汉诗英译的难度也就加大了。以模糊译模糊, 的确是汉诗英译的一个不错的策略, 但前提是需要对诗句意思与诗人话语动机准确把握, 对诗中所用修辞正确理解, 甚至还要对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全面了解, 只有这样, 才能把汉诗英译工作做得更好, 把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传播得更广泛。
参考文献
[1]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修辞学研究第一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
[3]陈汝东.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5]郭著章, 傅惠生等.汉英对照《千家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6]傅德岷.中华诗词名句鉴赏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 2005.
[7]陈君朴.汉英对照唐诗绝句150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
[8]周济.中英对照唐宋诗词精品[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
[9]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10]高民, 王亦高编著.李红梅, 郭海云编译.许渊冲英译.古诗英译:汉英双讲中国古诗100首[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3.
【模糊修辞论文】推荐阅读:
双关修辞论文12-06
巧用修辞论文10-31
现代汉语修辞论文07-31
英语夸张修辞的使用论文06-04
修辞格的变异特点论文07-25
议论文修辞手法及作文11-08
模糊约束论文08-16
模糊判决—层次分析论文05-22
自寻优模糊控制论文07-10
模糊神经网络论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