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生与死论文

2024-10-28

模糊的生与死论文(精选7篇)

模糊的生与死论文 篇1

“生”与“死”是人类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特别是日本人持有自己独特的生死观。日本人来向对死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死似乎比生更能折服日本人的心。堀辰雄的作品中以“生”与“死”为主题的不在少数,但是与日本传统生死观强调的死亡之美不同,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对生的追求和赞美,并且不断表达“生”所具有的顽强的精神,其中《起风了》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一、“死”之主题

而在日本文学史上,从上古时代到近现代,赞美“死”的作品非常多;日本的传统美意识中的“物哀”、“寂静”等也都与“死”这一主题有很深的联系。总之,对于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的文人来说,“死”这一主题有着特别的魅力,这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有非常明显的表现。日本学者立川昭二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生和死的世界并不是完全断绝的,而是像圆环一样在某处连接起来。”“实际上‘生死观’这个词语也是日本所独有的,所谓的‘死生’,并不是将生和死完全的分离开来。一般认为这是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连续而并非生与死的完全断绝。”志贺直哉在他的名篇《在城崎》中,也有过以下类似的叙述。

“生与死,并非是截然相反的两极,我感到这两者之间,并没有那样巨大的差异。”

很多对于日本人生死观的研究,都是通过日本人喜欢的赏樱花这一行为来进行分析。日本人认为春季是生命返魂的季节,人的生命也如同樱花一样是一个生与死的循环。满怀热情的生活,洒脱的面对死亡,这是对日本人来说最好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日本人的传统生死观带有一种超然的态度,对于“死”怀有一种崇高的感情,怀有敬意,甚至认为死亡是美丽的。对于日本人来说,所有的罪孽,一旦死亡就可以得到宽恕,无论是对集团甚至国家的忠诚,还是对自己罪孽的偿还等等,都可以通过死来实现,生命就像樱花,比起花朵的盛放,它凋零之时,也即是“死”之时,才是最深刻的美。

二、堀辰雄“生”意识的形成

与日本传统的生死观中大多强调的死亡之美不同,堀辰雄更倾向于追求“生”的意义。作为日本新心理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对于人类心理的描写,尤其是面对死亡时人物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细致。在小说《起风了》当中即以“我”内心感情的变化来逐渐揭示全篇的主题。从开始得知节子病情时的愧疚,但仍然极力的安慰着节子,到后来的迷茫、悲伤、甚至有一点怨恨,最后归结到宁静的与节子相濡以沫、相互支持。两位主人公之间一直流淌着温柔的气氛,他们相互都能体会对方内心细微的变化,虽然女主人公“节子”死去了,但是她和男主人公“我”之间,所显示出的超越死亡的“生”的勇气贯穿全篇,并且在小说的结尾,“我”也从节子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了新的人生。这种对待生死的态度的转换,可以看出作者最终对“生”充满了希望。

堀辰雄这种追求和重视“生”的意识,与他的自身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昭和初年,日本的现代文学几乎与西方文化同步发展。西方文学的新理论和新作品一经问世就会立刻被翻译到日本去,这对日本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乔伊斯、普鲁斯特、里尔克等作家都成为日本现代文学的模仿对象。堀辰雄中学时代酷爱的诗人里尔克的作品中,“爱”与“寂寞”等词频繁出现。里尔克的所推崇的“寂寞之美”与日本的传统审美观中的“物哀”、“幽玄”等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认为“爱”是世界上最美好也是最难以把握的主题。他的这种观点给了堀辰雄巨大的影响,在《起风了》这部作品里,堀辰雄就强调了由“爱”而产生的“生”的延续。

堀辰雄也有过多次面对死亡的经历。首先是关东大地震中母亲的死。堀辰雄在高等学校就学的时候,堀辰雄经历了关东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母亲的死给了他很大的打击,这是他初次经历死亡。

其次是最尊敬的老师芥川龙之介的自杀。堀辰雄曾经师从芥川龙之介,并说过“芥川龙之介是我最好的老师”。年幼时代母亲发疯的经历,给了芥川龙之介一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他甚至认为他的“人生悲剧的第一幕是从(他们)成为母子开始的”。而生父和养父事业的失败等带来的生活压力又使他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这种境遇给他的人生和文学都带来了极大的不安感。晚年的芥川龙之介又陷入了忧虑自己会死或者会发疯的痛苦和矛盾之中。与此同时,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前半,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展开了热烈的活动,而以芥川为首的新思潮派开始逐渐衰弱,创作进入了停滞期。终于,现实的压迫和精神的折磨使他再也难以承受,1927年,年仅35岁的芥川龙之介服安眠药自杀。芥川龙之介的死,给了堀辰雄极大的打击,但与此同时,堀辰雄认为,芥川将自己软弱的一面隐藏起来,但是他的软弱又使他无法忍受这种隐藏,这种性格正是芥川的悲剧所在。因此,与芥川龙之介相反,堀辰雄追求“生”的意义,这种人生态度也构成了他文学创作风格的基础,他的作品中的人物也都具有积极的求生意志。

还有《起风了》这部作品的女主人公的原型,也就是他所爱的矢野绫子的死,矢野绫子患有肺病,在富士见高原的疗养院入院治疗半年之后,也去世了。而堀辰雄自身也患有结核病,常常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中。这些面对死亡的体验虽然给了他一定的打击,但是他从来没有消沉,这些经历反而使他对“死亡”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使他对“生”的追求和热爱更加高涨,即使深知死亡是无法反抗的,仍然呼唤对生命的赞美与热爱。并且这种对生与死的认识,全部都反应在堀辰雄的作品之中,形成了堀辰雄文学的独特风格。

三、爱与生

《起风了》共由五章组成,分别是“序曲”、“春”、“起风了”、“冬”和“死亡山谷”。小说的开头,以“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这一诗句奠定了全篇的基调,给主人公的生活蒙上淡淡的阴影,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努力追求生存的态度。小说的章节中的“春”,表现出了主人公对生的希望和追求生的努力,如同章节的名称,拥有有生的希望,就如同身在春天。文章中很多对于两位主人公共同生活的细节描写,都表现了“生”的魅力。

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我”劝说节子去疗养院养病时提及了一个梦,梦中“我”和一个可爱的姑娘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我”将这个梦中的姑娘与节子的身影重叠在了一起,这个梦直白的表达出我对节子的爱,同时也明显的表现出了“我”渴望和节子一起活下去的愿望。而节子本身,因为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带有很多悲观和消极的情绪,然而节子看到了我的努力,她对“我”的爱使她不会放任自己的悲伤,而是回应“我”的热情,极力的振作起来,追求自己的幸福,并且让“我”感受到她确实很幸福。另外,一次在节子的家里,“我”与节子一边赏花一边散步时,节子说了这样的话:

“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又想活下去了……”,她接着用小到几乎让人听不清的声音补充道:“……多亏了你。”

可以看出,长时间为病痛所苦的节子,对生命原本是持有的是一种悲观的态度,甚至没有了求生的意志,但是此时她却说“突然想要活下去”,而产生这种生存下去的愿望的原因正是由于有了“我”的支持。节子感受到了两人的爱情,重新体会到生活的魅力,又燃起了活下去的勇气。对于“我”和被死亡威胁着的节子来说,这种在生活琐事中的细碎的幸福显得尤其的宝贵。两个人一起为了“生”而努力,这种努力不仅使他们想要活下去的意志体现的更加强烈,并且将“生”所蕴含的活力生动的表现出来。

四、死亡阴影

在整篇小说中,“我”虽然一直极力避免想到死亡,但是死亡的阴影却一直淡淡的笼罩在“我”和节子的生活中,这种阴影鲜明的呈现在“我”的面前是在第二章中,“我”和节子一起去了疗养院之后。在疗养院里,我得知节子的病情是数一数二的重症。当“我”得知这一情况时,那“大而黑的宛如一朵诡异的花的病灶1”使“我”丧失了思考力。这种“诡异的花”的比喻强烈的暗示了死亡,而在其背后所隐藏的“我”对于现在生活的不安感,又使死亡显得更加清晰。在死亡的阴影下活着,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怕。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虽然不安,但是仍旧努力追求生命,开始了与过去稍有不同的爱情生活。

“我甚至觉得,与其说是我忘记了时间的先后,不如说是我们在重复着这相似的每一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全脱离了时间的掌控。而在那些脱离了时间的日子里,就连我们生活中的细小琐事,都一一散发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魅力。(中略)而正因为和我分享它们的是这个女人,我和她才能只因这些细小琐事便体会到莫大的满足。”

以上这段描描写是“我”和节子在疗养院过着平静的生活时的心态。当时,虽然“我”和节子都为了节子的病情二担忧,但是却共同努力想要追求宁静而幸福的生活,而“我”也确实在一段时间内感受到了这种共同生活的宁静和幸福。“我”能够产生这种感受正是因为“我”和节子两个人是相爱的,和节子在一起,才使“我”感受到“脱离时间的掌控”,连生活琐事都别具魅力,令人感到异常满足。在死亡的阴影下,支持两人共同对抗死神的力量正是他们之间的爱,而在“我”和节子的爱里所包含的对于“生”的热爱和希望也让两人体会到生命的美好。死亡阴影笼罩下的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在“冬”这一章节里,又一次提起了“我”曾经做过的,与节子两个人在山中生活的梦,在此时提起这个梦可以看作是一切结束的先兆。梦消失之后,只留下冷清而寂寞的景物,这种景象与“我”当时的心境何等的相似,而“我”和节子在当时的状况,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暗示出来。

“每棵树上都只剩下两三片枯萎的叶子,在抵抗着寒风……夹在群山之间光秃秃的森林、农田和荒地,现在就像是被整个世界遗弃了一般。”

当时节子的生命就好像此处所描写得寒风中的树叶一样,正在拼命抵抗死亡,虽然努力挣扎,却仍旧无力改变最终死亡的结局。虽然“我”一直在逃避,极力避免去想这个结局,然而在“我”的潜意识里,却已经隐隐感觉的到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而“我”和节子却不得不面对这种绝望的处境。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天“我”在归途中,看到等待“我”一起回去的节子时,与她四目相对,突然感到了两人深深的爱,两人之间的这种爱也给了他们面对绝境的勇气。

五、因爱而生

不管是小说开头的诗句还是整篇小说中对两人生活的描写,都弥漫着淡淡的阴影,让读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死亡对主人公的威胁。然而与此同时,在每一个面对死亡的情境之中,都伴随两位主人公充满希望的态度和追求生命的努力,两位主人公因为对彼此的爱而努力与死亡抗争。小说中并没有直接提及节子的死亡,而是在最终章里以记忆的形式传达出来。在节子死后,“我”一直感到迷茫,感到自责,以为自己可能并没有让节子感到幸福,甚至一度怀疑过两个人的爱,这种不安和矛盾的心理体现出,“我”此时的无所适从,甚至对生活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但是,当“我”回到山谷中时,却能时时感受到节子就在身边。“我”在山谷中一直回忆着自己和节子的过往,而每当回忆起节子时,都能感到节子的存在。这种感觉使“我”逐渐的放弃了死亡,并且对人生产生了新的认识。“我”恍然大悟,不仅确认了两人共同生活时的幸福,确信了“爱”的存在,并且明白这种爱并没有随着节子的死亡而消失,而是一直留存在“我”的心里。

“我”和神父的对话中出现的“如果不是这样有风的冷天,恐怕是看不到这样美丽的天空吧2”,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领悟,同时这也可以看成作者对人生态度的一种暗示。人生就像这美丽的天空,只有“在有风的冷天”才能更加体会到生命的幸福和珍贵。节子的死对于“我”来说正如“有风的冷天”,我经历了失去爱人的痛苦,才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人生。虽然“我”没有明确的意识到,但正是这个时候,“我”对于“死”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在“我”回到木屋读了里尔克的《安魂曲》之后,这种对于“生”与“死”的感悟发展到了更加清晰的阶段。“我”终于能接受节子的死亡,领悟到节子虽然死去了,但是她却通过两个人的“爱”来帮助了“我”,这种“爱”正是节子生命的延续。“我”本以为自己人生的光亮只有自己周围的几许,然而实际上,它们远比“我”想象中的要多。它们就像“我”所居住的小木屋的灯火一般,兀自在各处闪亮,将“我”的生命延续下去。

六、结语

在堀辰雄的小说中,与其说“爱”与“死”是主题,不如说“爱”与“生”才是他真正想要追求的主题。可以看出,他在小说《起风了》当中所表达的“生”的意义,不仅仅指活着,他认为超越死亡的“爱”也是“生”的一种形式,并且这种“爱”不会因为死亡而结束。在小说中,对于死亡,“我”的感情是一直在变化的,由最初的逃避一直到后来感悟因爱而生,最后认识到死亡并不是最终的结局。“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这句诗在全篇多次被提及,传达出即使遭受苦难也要努力生活的信念,死者应该被追念,但不可一直困囿于死亡之中,活着的人更应该珍惜今后的生活,怀着超越死亡的“爱”去追求新生。将“生”与“爱”融为一体,相信它们能产生战胜一切痛苦的力量,最终在精神上超越死亡获得新生,这才是堀辰雄所在《起风了》中所要表达的“生”与“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堀辰雄.『堀辰雄集』[M].講談社,1980

[2]远藤嘉基池垣武郎.『日本文学史』[M].日本中央図書,1999

[3]小高康正.『堀辰雄「風立ちぬ」における悲嘆と創作のプロセス』[J].長野大学紀要第27巻第2号,2005

[4]立川昭二.『日本人の死生観』[M].筑摩書房,1998

[5]吉田精一.『日本文学鑑賞辞典近代編』[M].東京堂,1985

[6]吉永哲郎『堀辰雄の死生観?その1』[A].共愛学園前橋国際大学論集No.7,2007

[7]罗虹.《浅议西方“意识流”对日本新心理主义文学的影响》[J].《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2月下旬刊,2010

模糊的生与死论文 篇2

隐藏在琥珀中的生与死

坐落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郊外的普希金城的琥珀厅,有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之所以能承载如此的盛誉,是因为它的墙面是用琥珀装饰的,就连与墙连成一体的.拐角独脚小案桌,也是用琥珀片镶拼而成,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品之作.据记载,当年每1 000克珍贵的琥珀原料中,只切取了其中150克来加工.这些琥珀是史前石化的树脂中留存的动植物残迹,现在生物学家们试图借助于新兴的基因工程,通过它们来破译古远的“戏剧”.

作 者:赵校民  作者单位: 刊 名:大自然探索 英文刊名:DISCOVERY OF NATURE 年,卷(期):2004 “”(3) 分类号: 关键词: 

吴英的生与死 篇3

这一切,她的父亲吴永正很担心,却也无从得知。

在北京法官之家酒店房间里,吴永正一支烟接着一支烟地抽,他将许多盒香烟全部拆散了放在一个塑料袋里,方便拿取。他的眼睛干涩、布满血丝,是长时间缺乏睡眠的缘故,以至于他的情绪波动相当大,说话声嘶力竭。

没过完年,吴永正就赶来北京了。他仍然将吴英案死刑复核阶段的代理权委托给了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杨照东和张雁峰——他们也是吴英在一审、二审时的辩护律师。

这个年吴永正一家根本就没法过。就在过年前几天,1月18日,浙江省高院在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三楼的一个法庭里开庭,作出了对吴英的终审判决:裁定驳回上诉,维持集资诈骗罪的死刑判决,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复核。

突然的宣判

那一天,金华阴雨绵绵。

“很意外,也可以说不可想象。”吴永正低语,他看到他的女儿哭了,“她让给她带两双棉鞋。”

“第一个反应是不服。”他沉默许久,离开了法庭。他说,在公众场合他从不流泪,只能在家的角落独自垂泪,“连我老婆都不会知道,我不能再去增加她的烦恼。”

不知道已经是多少次跟媒体讲起,但他还是哽咽了,心酸、难过、痛心……脸上写满冤屈。他始终认为他的女儿是无罪的。在他眼里,吴英只是个孩子,“一个孩子犯了错,不等于是罪。小罪也可能犯,但小罪不等于是死罪,可以教育,可以改嘛。”

1月18日宣判当天早晨8:30,杨照东还在被窝里,接到二审主审法官的电话,“让我当天下午3:30赶到金华市中院,我问他去干什么?他说,你不要问了。”

杨照东起身,穿上衣服,洗了把脸,搭乘11:55的航班飞往杭州,从杭州萧山机场坐上出租赶往金华。在春运的洪流中,他被堵在了前往金华的高速路上。直到进入金华市区的路段,杨照东与主审法官通电话,那时候才被告知要开庭宣判了。

张雁峰是在前一天接到主审法官的电话,但也不知道第二天究竟要干什么。吴永正没有接到通知,是张雁峰转告他的,吴永正致电主审法官问,“是不是要宣判了,对方说,‘不是的。’”

杨照东赶到金华市中院已经是1月18日17:22,17:25开庭宣判,走完整个程序不过10分钟。

根据二审判决:吴英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隐瞒其巨额负债和大量虚假注册公司、成立后大都未实际经营等真相,虚构资金用途,以高息或高额投资回报为诱饵,向社会公众做各种虚假宣传,非法集资人民币7.7亿余元, 实际骗取3.8亿余元,尽管认定的集资直接对象仅10余人,但下线人员众多、涉及面广,既严重侵害不特定群众财产利益,又严重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数额特别巨大,并将巨额赃款随意处置和肆意挥霍等,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罪行极其严重。一审法院判处吴英死刑符合我国的法律和死刑政策,所以二审维持原判。

吴永正表现得极其愤怒,“所谓的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完全是无中生有、随意捏造。她没借过银行一分钱,哪里体现出来国家有重大损失?当地银行的利益可能受影响,因为他们的存款少了,这是事实。”

他认可了吴英3.8亿元的欠账。但在剩余资产的估算上,吴英方与法院所确认的1.7亿元存在很大差异。若以剩余资产1.7亿元确认,那么距离3.8亿元的欠账,吴英给债权人带来的损失就达两亿多元。

而根据吴英自己的估算,距离3.8亿元仅差几百万元而已。吴永正对吴英剩余资产的估算则更高,达5亿多元。

财产的“贱卖”与“低估”一直是被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

吴永正称,2007年吴英被捕后,浙江省东阳市公安机关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部分财产进行了拍卖,其中包括酒店、汽车、商铺等。吴英认为,公安机关不仅无权处置,而且使她的财产严重缩小达十几倍。

东阳市公安机关方面曾通过媒体就此进行过解释:当时是为了财产的保值和安抚债权人的需要。

“但你若说让人家一点把柄也找不到,这也是不可能的。至少我们自己认为程序上是经得起调查的,作为政府层面,已经考虑得相当仔细了。”东阳市公安局参与办理此案的一位警员坦陈,“现在看来,当时拍下酒店的人是比较划算的,但在2008年金融风暴的时候,大家都不看好这个酒店。”

诈骗还是做生意

吴英案,在控辩双方的诸多争议中,最为激烈的焦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二、是否存在诈骗。这直接决定了吴英的生死。

二审判决认定,吴英的行为显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诈骗方法集资。

对此,吴英均予以了否认。

“若是一开始就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那她早就该卷款逃跑了,有什么必要这样折腾呢?据我所知,她借来的90%以上的资金都投入到实体和支付高额利息了。即使买了台法拉利个人消费,占全部资金的比例也还是很小的。”同为东阳人的企业老板姜学礼为吴英鸣不平。

一审认为,吴英将所借资金的400万元为自己买服饰买包,有600万元用于请客吃饭,属于个人挥霍。“用于公司请客吃饭算不算挥霍先不说,从数量占比来看,即便一千万都去挥霍了,一共七八个亿的资金,挥霍的份额也是比较小的。”杨照东说。

为证明自己确实将钱投入了企业经营,吴英在上诉材料中详细地回忆了所有资金的流向:从11个债权人共借款金额为77339.5万元,还本付息38913万元,其他款项均用于公司的投资、经营与管理。其中,用于本色集团公司下属公司投资的经营款有10多笔,总额达3亿余元。其余的资金去向还有:珠宝2381万元、期货亏损4731万元、房产投资1800万元、公司汽车购买及相关费用2000万元、所有员工10个月工资2000万元,其他小的资金流向还包括公司公益捐赠、房子租金、交税等。

杨照东坚决表示:“从2007年10月份介入这个案子,历时近5年时间,经历过一审二审,翻阅所有的卷宗,至今为止没有听到过这11个债权人当中的任何一个人认为吴英是在诈骗他。”

他曾经到监狱里看过吴英最大的债权人林卫平,当时吴英向他借债4亿多元,最终没有还上的3.8亿元中有3.2亿元是欠林卫平的。“林卫平跟我讲,吴英就是和他在做生意,生意亏本了还不上钱,他从来不认为吴英是在骗他。”

但如今林卫平回避了这一问题。

“我给她这么多钱,究竟花到哪里去了?我一直在追问,但吴英始终没有告诉我,直到现在。”林卫平心里显然是不满意的。

姜学礼对这种说法予以了驳斥:“放高利贷的人对借出去的钱跟踪是很牢的,这是一个潜规则。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什么样的项目可能会有这么高的回报呢?他们自己心里是很清楚的。”

看守所里的吴英

1月19日,二审宣判后的第二天,吴永正和他的二女儿及吴英的辩护律师杨照东、张雁峰到金华市看守所要求会见吴英,想去安慰安慰她,但看守所未同意。

根据张雁峰的转述,“看守所里说,省里有文件规定必须要请示省法院,省法院说,案子已经判了,他们没有权利决定让会见或不会见,得请示最高法院。”

事实上,在二审宣判之前已经不允许会见了。张雁峰与吴英的最后一次会见是在2011年11月29日。“这次会见还很顺利,2012年1月11日又去会见,因为吴英写出明信片要求会见,但看守所不允许了,称必须要经过省高院批准,我们给省高院的主审法官打电话,他说,得请示领导,他决定不了,终以领导不在等种种原因没有批准。”

吴永正他们很担心吴英的状况,“她能否承受得住?”

吴永正认为,女儿有跟他一样的倔性子。那位参与该案的警察感叹:“吴英这个人,坐牢都不知道悔改的,她坐牢也不肯配合这个事情的处理。老说自己是无罪的,她不能总这样去想啊。”

在看守所里,吴英写了厚厚三叠数万字的《上诉材料》、《检举材料》和《控告信》。

她在《控告信》中写道:“东阳公安局……多次用花言巧语蒙骗我,恐吓我同意签字拍卖财产,并让管教来做思想工作,最终我没有同意拍卖财产。”

不仅为自己,吴英还为她的狱友控告看守所里遭遇的不公平与不人道。她曾喝下工业胶水以自杀来抗议管教私自翻看她的检举材料。

为立功保命,她在《检举材料》中检举揭发了多名官员以求自保。在二审中,一直坚持自己无罪的吴英也认可了构成非法吸收存款罪。

“我宁愿她和我一样站着死,也决不希望她跪着而求生,没有骨气。”吴永正倔强得近乎极端。他甚至表态:“吴英的生死已经不是最重要,我只要一个理。”

在看守所里,吴英回顾了自己短暂而富有戏剧性的创业史。

她人生的突然转变发生在2006年。在此之前,她是一个还算本分的小生意人。

2006年4月到10月,吴英一口气注册成立了12家企业,其中的8家以子公司名义组成本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这些公司大部分坐落在东阳同一条冷清的街道上。吴英的野心是,在这条街上,成立一个以酒店连锁结合商贸的企业,以酒店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她亲自设计的本色概念酒店里,100个房间有100种设计风格,酒店里所需的建材、配饰、家具、家纺都能在她的建材城里买到。在酒店的周围,是规模宏大的网吧、停车场、快餐店、婚庆公司……业务范围互为补充,例如,网吧周围的酒店和快餐店主要是为上网的网民服务的。

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吴英将东阳的一条“冷街”装扮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她预期着这条街道的繁华能带动她在这条街上的物业的升值。

与此同时,关于26岁女富豪的神话在东阳乃至全国迅速传开了。她甚至在当年以高达38亿元的总资产位居胡润“女富豪榜”第6位。有说她好像是走私、卖军火的,还有人说她是南洋军阀的遗孀,继承了一大笔遗产。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背后支撑这个迅速崛起的商业体的是暗涌在浙江民间的高额利贷。

在后来法院的判决中,还以此认为吴英是为了给社会公众造成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假象。

那时候,吴英希望以高利贷盘活这些看得见的实体,再向银行抵押,借得贷款后偿还高利贷。但她始终没有得到来自银行的贷款。

很快地,吴英吃不消了,资金链接近崩溃的边缘。吴英锒铛入狱,关于女富豪的神话也因此幻灭。

2012年刚过完年,走在吴英当年一手打造的“本色一条街”上,她初创的那些酒店已经易主,但沿袭原来的经营模式,生意依然红火。一个房间一种风格,即使是在过年期间,每晚平均房价都超过400元,而附近地区相同规格的酒店房价已打折至300元左右。

在“本色一条街”最火的时候,东阳的建筑业老板杜伟曾住过吴英的本色概念酒店,“确实火爆,提前预订都不一定能预订上。”

在杜伟看来,吴英的经营思路确实超前,“原来的一条‘冷街’,门店一两千元月租都租不出去,现在的月租已经翻了好几番。”

然而,一位要求匿名的债权人却认为,在后期,商人吴英的心理其实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试图想树立自己在当地的势力,例如,她高薪聘请的人中,不乏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据他的描述,某一天晚上,吴英在酒吧与人发生激烈冲突。他劝她息事宁人算了,但吴英不干,立即给她的下属打电话,召人来将整个酒吧包围了。那一刻,他觉得,他借给她的钱很悬了。

黑势力害了吴英?

但吴永正认为,吴英恰恰是被当地的黑势力所陷害的。

尽管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吴永正却始终断言吴英案幕后的始作俑者是楼忠福家族。“楼氏家族中有人是东阳最大的黑势力,一直在收保护费,吴英不同意,仇恨就此结下了。”吴永正说,“现在走到这一步,他们已经是骑虎难下了。因为他们当初的目的并没有想搞到这个地步,仅是想霸占吴英的资产,让她乖乖听话。但吴英太年轻太硬了,不知道这个社会的复杂性。”

“那也扯得太远了,跟楼家那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上述那位警察觉得吴永正的说法很荒唐。

广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厦集团”)曾于2011年7月14日发表过声明指责吴永正炮制谣言:楼忠福家族与吴英案无任何牵扯。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就此事多次联系广厦集团采访,均被拒绝。

吴永正为吴英的失败作了这样的总结:“第一,她错在太高调,行事和处事都太高调;第二,年纪太轻,不懂这个社会的规律;第三,用人不当,谁都相信,那些当年吴英的下属纷纷当上老板了,都在用她的经营模式;第四,她最大的错是不应该在东阳创业,东阳的政商环境太复杂了。”

杜伟认同这一总结,“这么年轻的一个女孩子在东阳创业确实是一个错误。她虽是东阳人,但她没根基,东阳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人才多了去了,企业比她做得大的人大有人在。她一下子那么高调把企业搞那么大,也没有什么社会阅历,不服的人多了,难免要得罪一些人。”

吴英真的会死吗?

一定程度上,这为吴英赢得了舆论的同情。

当二审维持死刑的判决出来,舆论的反对亦前所未有。全国引发了持续的、大规模的讨论,“罪不至死”、“刀下留人”声音不绝于耳。

社会精英们主导了这场宽容,包括著名的学者、律师、企业家以及许多的社会名流,以各种方式为吴英求情。

1月25日,大年初三,中国律师界的泰斗张思之致函最高人民法院一级大法官张军,呼吁“吴案留人刀下”。

元宵节前后,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斥责,吴英的死刑是中国改革的倒退。

《中国经济周刊》在浙江的采访中,企业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为她鸣不平。

“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凭她自己的实力创办企业,钱不够怎么办?先是向银行贷款,但你知道,那是不可能贷到的。只能四处借钱,钱赚了,或者支付利息,或者买个东西送给人家表示感谢。”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事情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相当普遍。企业要发展,银行的钱又借不到,资金紧张的时候就要向别人高息借来周转一下。“接近90%做企业的人都曾这么干过。”

目前在中国,大批的民营企业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得融资。因此,循环于体制外的民间借贷成为一种普遍存在,并且成就了浙江一大批企业家以及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它不被法律所明确认可,大多数时候被默许存在,然而一旦出现意外,法律便会突然出现。

这是社会宽容的基础。某种程度上,保护吴英便是保护他们自己。

但司法机关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明显不同。根据被媒体广泛引用的来自浙江大学的《浙江省民间融资研究报告》显示,在吴英案的案发地浙江省金华市,2008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案件数为7件、集资诈骗罪的案件数为1件,此后在2009年达到巅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案件数为34件、集资诈骗罪的案件数为5件。

一位金华市公安系统的警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目前的金融体制现状下,非法集资肯定是重点打击的对象。

在吴英之前,被判处死刑的不乏其人。例如,2009年浙江丽水的杜益敏案。

浙江省一位高级别官员这样向《中国经济周刊》评价了吴英案以及社会对吴英案的讨论:“我从网上看到了大家对吴英案是非生死的讨论。但这么早就给吴英的生死下定论显得多余了,这个案子没有一年半载还结不了。”从目前的情形看来,他认为,最高法院的死刑复核程序很大可能会改变浙江省高院的终审判决。我们国家要判一个人死刑已经没那么容易了。”

事实上,自2007年始,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中国的死刑判决开始大幅度减少。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项经济性非暴力犯罪死刑罪名,但不包括集资诈骗罪。在这次修正案讨论的过程中,集资诈骗罪要不要取消死刑也是焦点问题之一,但最终立法部门没有下决心取消。

“不出意外,下一次要取消死刑的罪名首先就是这个罪。”著名法学家陈光中断言。

限制和减少死刑,这是中国死刑政策的大方向。在此宏观环境下,法学界大多认为,判吴英死刑并不十分妥当。

那位参与办理该案的警察也心有不忍:判死刑有点可怜了。

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最高院将会非常慎重,或将会为吴英免死——这是流传于司法界的一种看法。“但别忘了,根据近年统计,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程序改判的比例仅有3%左右。”司法系统的一位官员提醒说。

模糊的生与死论文 篇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 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乡村承载了人类厚重的文化。乡村景观并非仅仅是农业和林业生产的伴生物[1], 还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中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家庭组织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反映, 是珍贵的景观财富。近几年, 随着世界城镇化浪潮的推进, 中国的城镇化步伐也在加快。乡村景观被城市景观所吞噬和取代, 逐渐凋敝, 甚至面临死亡。欧洲的田园景观和日本的里山自然, 都是经过城市化进程的洗礼之后而定型并保留下来的[2]。如何在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保留乡土气息、重现乡村景观的活力, 从而营建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 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四川成都三圣花乡、山西阳城县南安阳村和北京密云石城镇捧河岩村为作为近郊乡村、历史文化乡村和现代农业型乡村的代表, 对三个案例地的景观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提出旅游导向型景观建设模式 (以下简称旅游导向模式) , 建议在具有良好的生态、文化基底和政府及企业外部推动力的乡村中, 景观建设应将旅游作为先行产业, 针对乡村自身的特点适度进行。通过发展旅游可以有效地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和生活方式, 形成地域特征明显的景观, 从而避免“千城一面”、“万村一面”的现象发生。同时, 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起到提升作用, 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美化环境, 即使乡村未来有其他产业选择, 旅游所形成的基础都不失为良好积淀。

根据乡村景观的不同特点, 本文又将旅游导向模式细分为三种具体形式, 分别为近郊产业景观建设模式、历史文化乡村景观建设模式和现代农业景观建设模式。希望通过旅游传承地域文化并启动景观建设, 将景观作为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载体, 并反哺产业, 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人的收入水平, 形成文化、产业和景观的和谐综合体, 促进乡土景观的建设和乡土文化的传承, 最终完成乡村景观的城镇化改造和建设, 恢复其原有活力。

2. 案例地选择及概况

本文选择了三圣花乡、南安阳村和捧河岩村作为旅游导向模式的研究案例地。首先, 这三个乡村都具备良好的景观资源基底, 包括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是确定发展旅游的前提和基础。其次, 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 三圣花乡与南安阳村距离城市和县城较近, 近程出游市场为其提供了客源保障。捧河岩村毗邻北京市几处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依托景区推动其自身发展。第三, 成都市、山西省和北京市在城镇化规划建设过程中, 对上述三个乡村进行了政策上的扶持, 对旅游产业的定位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 针对这三个案例地的景观研究对旅游导向模式的推导和提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2.1 近郊乡村 (代表地:三圣花乡)

2.1.1 社会环境、景观特征及面临问题

城市郊区是城市的外缘地区, 是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转换的过渡地带[3]。城市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城乡交错带、城市的乡村 (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 。近郊区既有沿公路分布的带状建成区, 也有交错分布的农田、林地[4]。城乡两种景观相互渗透和影响, 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相互混杂, 丰富了城市近郊区的景观类型, 却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景观异质性、紊乱度和破碎度[5]。同时, 城市近郊是城市功能向农村功能扩散的地带, 具有相邻两侧城乡单元的特征, 即双重属性[6]。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的程度还不够大, 彼此之间却又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7]。因此, 这里也是城市矛盾最突出、问题最多、最复杂的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近郊区是在动态过程中最先被城区蚕食和接触变质的区域[8]。城市对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辐射为其提供了多种产业发展路径, 这既决定了景观建设的易操作性, 也容易造成景观的无序性以及对乡土特征的破坏。

2.1.2 三圣花乡概况

三圣花乡原叫三圣乡, 隶属于锦江区, 在成都市东南方向, 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三圣花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雨量充沛, 土壤肥沃[9]。三圣花乡的景观是川西传统农业景观——林盘景观。随着快速城市化的发展, 成都市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 城市边缘迅速扩张, 周边的耕地渐渐变成规划的新城, 林盘景观逐渐衰落。此外, 传统林盘中的建筑大多为多年失修的老房、危房, 功能不全、使用不便;院内人畜混杂、缺乏污水处理设施, 环境污浊不堪;内部道路不成体系, 多为土路, 雨天易积水或泥泞不堪;基础设施不完善, 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家庭结构和当代生活方式的物质功能要求[10]。传统林盘景观亟需改造。

2.2 历史文化乡村 (代表地:南安阳村)

2.2.1 社会环境、景观特征及面临问题

历史文化乡村, 一般被称为古村落, 是由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民居建筑群、艺术表现、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一种抽象的文化内涵、风格、古韵氛围等组成的综合景观体[11]。历史文化乡村形成时间较早, 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 现状能基本呈现原始空间格局。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导致历史文化乡村传统的建筑风貌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有的甚至面临瓦解和消亡的危险[12]。再加上人们对于历史文化乡村的保护意识较弱, 同时也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支持, 致使历史文化乡村没有形成统一的保护规划, 出现土地功能混乱、建筑风格不统一等现象。

2.2.2 南安阳村概况

南安阳村位于阳城县城东六公里处, 与阳济公路隔河相接, 土地肥沃, 雨量充沛, 适宜居住。坐落在村东的潘家十三院占地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 共有房屋390余间, 其建筑是我国北方清代罕见的九间头四合院形式, 具有极高的古建筑研究价值。村中部分建筑墙体倒塌、木雕腐朽, 还有的被居民自行拆除并重建, 或是因改造而遭到破坏, 例如墙上贴瓷砖、院内盖楼房、铺院被翻修成幼儿园等。许多院落无人居住, 杂草丛生、暮气沉沉。大部分村民移居至新村, 空心化现象出现。

2.3 现代农业型乡村 (代表地:捧河岩村)

2.3.1 社会环境、景观特征及面临问题

此类型乡村具备良好的景观基底, 包括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由地形、水文、气候、土壤以及动植物等要素构成, 是景观建设的基础, 为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营造提供自然条件。农业景观主要指的是大面积的农田, 农业是乡村的支柱产业, 农业景观具有生产功能。人文景观既包括聚落形态、民居建筑、农具、传统服饰、特色饮食等具象因素, 还包括农事活动、生活方式、历史沿革、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抽象因素。现代农业型乡村虽然景观基底良好, 但乡村景观建设缺少鲜明的特色, 人文景观被忽视, 乡土特征没有得到挖掘, 展现出的往往是千篇一律、平淡无奇的乡村风貌。

2.3.2 捧河岩村概况

捧河岩村位于石城镇中部, 距密云县城25公里, 属浅山区, 总面积8.16平方公里。村中公路与村西镇级公路相接, 交通便利。捧河岩村由五个行政村组成, 分别为捧河岩村、张家坟村、二平台村、贾峪村和四合堂村。村落分布于白河两岸, 基本保留了传统建设形态, 民居建设依山就势, 布局合理。然而近些年, 村内传统建筑逐步消失, 新建筑风格不一, 对村落的整体氛围冲击较大。白河两侧有带状农田, 主要种植玉米等常见农作物, 形成了一定的景观, 但是缺少季相变化。村落周边有北方典型的旱梯田, 主要种植板栗、核桃, 未充分利用空间, 缺少层次性。

3. 案例地城镇化景观建设研究

3.1 三圣花乡的景观建设

2009年, 成都市确立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全新定位, 明确中心城区的生态网络发展模式是“环状绿带+楔形绿地”[13]。三圣花乡恰处绿带之上, 是成都市的通风口, 不允许对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开发。锦江区政府利用红砂村长年种花、售花的习俗, 借助区位优势和周末巨大的近程出游市民市场, 将以花卉、蔬菜的大田种植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与农家餐饮、乡村酒店带动的休闲旅游结合起来, 并按照城镇标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性地将原有的五个村子打造成“五朵金花”, 形成乡土气息浓厚的新林盘景观。

新林盘景观是对传统林盘景观的选择性继承, 具体设计手法包括:新林盘和传统林盘共享景观结构和景观元素;改造后的农家乐建筑的色彩、材质, 以及装饰细节与传统川西民居保持一致;保留并大量种植乡土树种和适应当地环境的外来种, 比如小叶女贞 (Ligustrum quihoui) 、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 、黄葛树 (Ficus virens) 、红花檵木 (Loropetalum chinense) 、山茶 (Camel ia japonica) 、蜡梅 (Chimonanthus praecox) 、杜英 (Elaeocarpus decipiens) 、八角枫 (Alangium chinense) 、构树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麦冬 (Ophiopogon japonicus) 、和八角金盘 (Fatsia japonica) ;不破坏农田, 在不减少原有耕地面积、不改变用地性质的前提下, 实行了经营权转让, 由投资公司统一管理和经营。除上述传承手法之外, 根据现代生活的需求, 新林盘设计时还采用了更新的手法, 修正原有林盘景观元素的不足之处, 包括丰富院落的空间层次和游线组织形式、考虑新旧建筑的组合形式、植物与景观构筑物和场地的结合和布局形式、增加农田的观赏性和道路的视线引导作用等。

3.2 南安阳村的景观建设

南安阳村于2006年11月23日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 将旅游产业的开展与景观的保护、恢复、再利用与景观整体氛围的营造相结合, 解决历史文化乡村活性丧失的问题, 使之得到重建与再生。

将潘家五十三院、祠堂、贞洁牌坊等物质文化景观进行建筑质量、历史风貌和建设年代方面的评价, 依据评价结果将其分为四个等级, 依次采取修缮、修复、恢复和拆除四种改造建设手段, 对保存完好的双层九间头四合院、文物古迹和院落结构等进行重点保护。街巷保持庄园原有的布局肌理, 保护传统街巷空间环境, 使用传统材料对院墙、台阶、匾额、木雕石刻、上马石等元素进行保护和修复。另外, 结合古井、石碾、石磨等物件营造休憩空间, 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息和游赏的场所。对村中的节事活动、饮食文化、民间故事和手工艺等进行发掘、抢救和整理, 建立专门的民俗文化传习馆或民俗博物馆, 加强乡土文化的传承。通过展示、解说教育和设置参与体验活动的方式来丰富景观内涵, 加深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理解。展示包括静态展示和活态展示两种类型。静态展示的主要是潘家十三院等核心资源, 辅以科普教育;活态展示则是针对外围院落, 通过保护村民的生活环境, 向游客展示南安阳村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淳朴的民俗民风。体验活动主要是通过规划具有本地特色的民宿和蕴含儒商文化内涵的商业街, 为游客提供住宿、儒商观光和旅游购物的体验。

3.3 捧河岩村的景观建设

2012年1月,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委托北京乐活生态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事务所编制石城镇农田景观综合示范镇建设规划, 对规划区内的乡村景观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 将其分为了农村生态景观、农民生活特色、农业生产资源三大类并作出评价。同时, 对游客感知的景观重要性和满意度也进行了调查。评价和调查结果显示, 捧河岩村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林木覆盖率较高, 水质良好。游客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最高, 对乡村风貌整洁度和乡村旅游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较低。因此, 规划对捧河岩村的旅游设施加以完善, 结合村内的本土资源和实际情况, 挖掘特色的乡村景观, 从生态、生活和生产三个方面进行景观建设。

生态景观:采用挺水、沉水、浮水植物搭配, 打造白河两岸野趣、多样的湿地景观。白河是北京的重要水源, 水质优良, 捧河岩村为水源地的保护做了很多贡献。同时, 白河作为捧河岩村特色的水文景观, 颇具代表性, 在游客感知的特色景观中排序第一。生活景观:结合石城镇的传统民居形式和整体氛围, 提出“石头小镇”这一村落建设主题。从各村落历史文化、优势资源出发进行设计, 达到一村一景的景观效果, 开展不同的旅游活动。其中, 捧河岩村的旅游活动是情侣观光、婚纱摄影, 张家坟村是红色旅游、户外运动, 二平台村是果园采摘、民俗体验, 贾峪村是商务会议、休闲度假、文化交流, 四合堂村是养生度假、健康膳食、健身医疗。生产景观:在原有农田的基础上, 通过大地艺术的手法营造特色农田景观, 包括农田迷宫和五彩农田等形式。迷宫主体是“石城”二字, 由玉米和向日葵种植而成, 游客站在新大关桥上可以俯看迷宫, 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五彩农田主要选用小麦、玉米、荞麦等农作物进行配置, 既有景观艺术效果, 又有经济产出。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上述三个案例地景观特征和建设情况的研究和分析, 本文提出旅游导向模式, 这种模式形成于旅游先行的大背景之下, 旨在通过开展旅游带动景观建设和改造。实现乡村的综合发展, 其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场地特质, 确定旅游导向。在正确分析乡村自身条件和客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依托有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带动乡村旅游的适度化发展, 并将这种产业选择作为景观改造建设的切入点。

第二步:传承乡土文化, 塑造特色景观。以传承乡土文化为原则, 以景观为载体, 充分挖掘和提炼传统乡村文化内涵和乡土景观的主要特征, 并将其转变为景观符号, 用具体和形象的方式向人们传达地方文化的相关信息。

第三步:景观反哺产业, 增加经济收入。景观提升后具备了旅游服务功能, 美好而独特的景观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形成人群聚集和消费聚集, 为乡村增加经济收入。旅游产业的发展促使农民完成就地市民化的转变, 从而引起工作性质改变、生存环境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 不用离乡进城就享受到了城镇化的文明成果。

第四步:三者良性互动, 实现综合提升。景观建设、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之间是相辅相成、交互前进的关系。旅游带动文化发掘和景观改造, 形成地域特征明显的景观风格。特色景观成为旅游吸引物,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景观改造过程中, 乡村环境和风貌得到改善,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提升, 乡村整体建设水平提高, 城乡差距缩小。

但是, 由于近郊乡村、历史文化乡村和现代农业型乡村具有不同的场地特征, 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操作时, 细节上会存在不同之处。针对这个情况, 本文又提出旅游导向模式的三种具体形式, 分别为近郊产业景观建设模式、历史文化乡村景观建设模式和现代农业景观建设模式。这三种模式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并指向同样的目标, 第三步和第四步是可以共用的。而在操作前两个步骤, 即进行旅游形式的选择和定位, 以及景观营建时, 需要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在第一步中, 近郊旅游偏重于以乡村田园风光为依托, 以生态、度假、娱乐为主题的农家乐形式, 以及以成片花园或果园为依托、以农事体验、科普教育、亲子活动为主题的参与型旅游形式。历史文化乡村旅游则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特色, 以展示观光为主要功能, 以体验和科普解说为亮点。现代农业型乡村以农田景观为核心, 以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 融合运动、体验等多种功能, 形成较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休闲区。

在第二步中, 近郊产业景观注重将传统文化特征转化成景观符号, 在对破旧的建筑、院落、道路等进行整修和增设新景观元素时展现这些符号。同时, 保持乡土树种的数量和比例, 并通过售卖结合式、水景结合式、展览结合式、庭院结合式和农园结合式等方法增加农田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历史文化乡村景观是从修缮、抢救建筑景观着手, 恢复传统村落空间格局, 重视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进而实现产业发展、社区发展, 最终达到乡村的整体复活, 使乡村景观持续保存。现代农业景观在保留农田面积的基础上, 将大地艺术的设计手法融入农田景观, 形成开阔、淳朴且富于现代特色的乡村大地景观。

模糊的生与死论文 篇5

两年前,和郑州某教育培训机构打交道,发现他们所在的那个非常细分的领域竟然有那么巨大的市场,而和这个小领域紧密相联的一个简单的已经存活了4年的网站,每年竟都有10万级别的收入,这让我非常惊讶。那个时候,我写了几篇关于细分行业的网站市场的文章,对我的所见所闻所想进行了描述。后续因为我带有抄袭性质的也搞了一个类似的站,动了别人的奶酪,见识了一些所谓高学历及教授一类人的卑劣无耻,但也确实受益于这个细分行业站,也更加了解了垂直细分网站的盈利模式和无穷潜力。这是一个教育领域再细分而且细分到非常小的领域网站的例子。没有切实经历过的的人,都会觉得在那么小的一个行业内做一个每天流量平均不过几百ip的网站,不可能有每年超过10万的收入。但当你熟悉了它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之后,便会明白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那么一个教育培训细分行业的网站的建立与生存有哪些决定因素呢?首先就是网站建立者必须十分熟悉教育培训领域的某个细分行业或者市场,清晰的知道这个市场有什么没有什么,你能为这个市场带来一些什么。整个教育领域或者培训领域凭借一个网站去影响格局很难,但是一个小的市场或者是一个小的领域在某区域内的市场,凭借一个网站去搅和一下,也不是难事儿,

如果你发现了在教育培训的某个领域存在这样的机会,结合一下自己的实力,如果可以搞,那就搞一把试试,反正如果是小市场,成本不会太高,你会有很多试错的机会。

第二点就是盈利模式。这对于任何一种类型的网站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育培训领域下的细分网站尤其如此。因为这样的网站不可能会获取太多的访问量,靠各种类型的网络广告都很难有盈利,所以就要事先考虑清楚。基本上,常见的此类网站的盈利模式有代理招生,网络课程销售,书籍试卷销售,甚至直接开办培训班等。事实上,上文提到的那个收入不菲的网站就是靠这几种模式盈利的。一般此类教育培训网站都会有淡旺季,旺季的时候赚一把,淡季的时候还可以搞其他的,何乐而不为呢。综合以上两点,如果你对某一个教育培训领域的细分市场比较熟悉,又能结合几种比较好的盈利模式,那就搞一把试试呗。

说完了如何生和活,再说下此类网站为什么会死?小网站,一般的生死存亡都系于百度;当然,如果在某细分领域耕耘的时间比较长,存在一批记住你的网址或者网站名称,或者是把网站加入收藏夹的用户,也是正常的。前提是,在一个小领域耕耘多年的小网站很少而且如果有这样的站也就没必要看我这篇文章了。所以,从建立到发展,主要的流量来源就主要靠搜索引擎了,今年6月份以来,度娘的各种调整,让一个网站搞起来从它那里获取流量的难度增大了很多,甚至是之前搞起来的网站也都被惩罚的差不多了。事实上,教育培训领域是这半年来百度惩罚的重灾区,这是因为这个行业的网站内容抄袭率实在是太高了,一些试卷经验考试通知等被各个网站转来转去,小的细分领域网站自然没啥优势。所以,此类网站要想不死,内容建设尤其重要。

纸质出版的生与死 篇6

所谓会死还是会生,指的是纸质出版,在当前方兴未艾的数字出版冲击下,还能不能生存下去,会不会死亡。某些“主死派”的人士,早在数年前,就发出传统纸质出版将走向死亡的预言,甚至有人预测用纸张印刷的书籍,将在2018年消失。前不久,美国著名的主流大报《纽约时报》宣布,将停止印刷报纸并改出网络版后,有关纸媒即将死亡的说法,显得似乎更为真实。在有些人眼里,“无纸阅读时代”就要到来。

笔者则认为,数字出版的出现,给出版载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出版引入数字技术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出版人对数字出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就会落后于形势。但是,数字出版的发展,不会发展到完全代替纸质出版,一统出版的天下。二者是相互补充,共存共荣,在发展中相互融合,甚至有可能形成一种更加方便阅读的新的载体。

这是因为,新兴数字出版的发展,虽然使一些纸质出版物受到冲击,带来一定的萎缩,但整体来说,由于纸质出版有着不同于数字出版的独特生命力,将会继续地生存下去。比较说来,那些简单的、浅阅读的、需要迅速复制的信息和知识,数字出版优于纸质出版;而那些具有文明深度,需要反复阅读品味的东西,则更适宜于纸质出版。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斯普劳特讲过一个事例,他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尝试给学生发电子教材,学生觉得阅读不方便,仍纷纷买纸质教材。再说,纸质读物还有一种优点,就是“百毒不侵”,病毒、黑客以及其他电子入侵者,对它都无可奈何,而且不会因新技术的出现和变更,影响资料的使用和保存。

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内容是出版的灵魂。无论出版载体如何变化,金石、丝帛、纸张,或是荧光屏,也无论出版手段如何发展,石印、木印、机印,乃至数字印刷,内容作为出版业的核心价值,则是不变的。只要内容是好的,就会为社会所欢迎。近些年来,确有些纸质出版物被淘汰了,主要是由于内容缺乏质量和个性特色。它们的“死”,在于失去了“出版的灵魂”,而不在于是纸书纸媒。相反,这一时期也有不少纸质出版物,因为有着“必读、必有的内容”,在发行量和社会影响上,呈节节攀升状。有人为了强调数字出版的重要,认为“要么数字化,要么死亡”。我则认为,如果忽视了“内容为王”,片面强调数字化,出版业则真正有着“死亡”之忧。在2010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尽管电子书不少,但还是传统纸质书唱主角。书展主席博斯指出,在德国出版业2009年96亿欧元的收入中,传统纸质书仍占高达99%的份额,依然是出版商的主要利润来源。所以至今还是传统纸质书唱主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下的不少电子书,虽然运用了先进的数字传播技术,但忽视了作为图书应有的文化含量,多为“文化快餐”和“浅阅读”,有的更堕入“三俗”的泥坑。数字出版要真正具有出版物的品格和灵魂,也同样要坚持“内容为王”,而不能让“技术为王”。因此,要论出版的“生”和“死”,主要不应看技术手段,而要看内容精神。

综上所述,笔者觉得对纸质出版作生死之叹,过于消极了,它是不会轻易死亡的,而应以积极的态度,提升其内容,让它活得更富光彩。出版人当前需要忧虑的,是包括电子书在内的一切出版物,都不要失魂落魄,都不要“生不如死”。

穆巴拉克:弃子的生与死 篇7

6月24日,马阿迪武装部队医院外,穆巴拉克的支持者已经散去,只有装甲车停在大门外,持枪警戒的士兵严肃地注视着门前川流不息的车辆。

马阿迪武装部队医院虽然名气不如穆巴拉克之前居住的埃及国际医疗中心大,但在埃及来讲,也算得上是第一流的医院了。

开罗市内一些口碑不错的医院,只有一幢不算大的建筑矗立在人来人往的马路边上,连个像样的围墙和院子都没有。马阿迪武装部队医院则不同。沿医院围墙走一圈有2公里,对着医院正门的是一幢8层高的门诊楼,后面是一幢同等规模的病房楼。医院有士兵持枪把守。看来埃及军方当权派还是对老上级给予了优待和尊重。

马阿迪武装部队医院距离做出解散人民议会决定的埃及最高宪法法院只有一墙之隔。

6月20日,穆巴拉克病危的消息传来,马阿迪武装部队医院门前立即聚集了上百名穆巴拉克的支持者,他们在警戒线外,有的人高举着穆巴拉克的头像,有的人眼中噙着泪水,为穆巴拉克祈福。

自穆巴拉克2011年2月11日辞去总统职务以来,埃及的主流民意对穆巴拉克是一片骂声,但是挺穆派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一样,虽饱受压制却无处不在。

去年8月,记者在开罗警察学院门前采访穆巴拉克受审,那里聚集的几乎全是反对穆巴拉克的人,他们有人拿着绞绳、有人拿着侮辱穆巴拉克的画像,高呼着要严惩穆巴拉克的口号。然而这时,一位支持穆巴拉克的中年女子悄悄走到记者身旁,轻声向记者诉说她对穆巴拉克境遇的同情。

在开罗街头墙壁上常能看到人们的涂鸦,多数是咒骂穆巴拉克和军方的,但是依然能发现“穆巴拉克,我们想念你”之类的话。

40多岁的中年妇女萨拉在自己身上挂了一个“穆巴拉克,我们爱你”的牌子站在医院门前。“每次在电视里看到穆巴拉克被关在铁笼里受审,我的心里就像针扎一样,这是不公平的。看看叙利亚的巴沙尔和利比亚的卡扎菲吧,穆巴拉克主动辞职挽救了多少埃及年轻人。”萨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示威已经与穆巴拉克无关

解放广场位于开罗市中心,那里是埃及的心脏,周边有埃及国家博物馆、埃及人民议会、埃及协商会议、内政部、总理府、民族民主党党部大楼等重要部门。自去年1月25日埃及大规模示威游行爆发以来,这里一直是“革命”的中心。

穆巴拉克辞职后,这里依然动不动就聚集上万人,抗议军方“独裁”。

6月14日埃及最高宪法法院被解散后,众多的示威者再次回归这里,尤其是在6月22日的礼拜日,数万名穆斯林兄弟会的支持者占据广场。示威者已经将通往解放广场的数条马路切断,示威组织者在马路上设了路障,对于外国人还要检查护照等身份证件,按他们的说法是要“防范间谍”。

广场的花坛被这些示威者搭建的帐篷弄得乱七八糟,广场上有人发表演说,有人在高谈阔论,到处张贴的都是穆兄会候选人穆尔西的画像。当然还有穆巴拉克的画像,只不过上面被打了叉。

6月22日示威的主题是要求军方取消解散人民议会的决定,向民选政府交权。示威者一看到外国人到来,立即凑上来,用不太熟练的英语说:“我们痛恨军队,我们要求军队移交权力。”不管怎样,已经与穆巴拉克无关。

打扮极为讲究的马哈茂德职业是一名通信工程师,同时也是穆兄会基层的一名小头目。对于这次示威,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军方和宪法法院的少数几个人就可以改变埃及选民的意志,这是不民主的。我们要求军方完全放弃权力,回到军营中去,把权力交给人民选出的政府。”对于病重的穆巴拉克,他表示这已不是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但是穆巴拉克必须要对自己做过的错事受到惩罚。

从解放广场往南走约800米,就是刚刚被埃及最高宪法法院解散的人民议会所在地。而埃及协商会议、内政部、总理府也都在周围仅几百米距离内。

之前,这里的道路畅通无阻。但是,去年11月这里爆发了被称为“二次革命”的穆巴拉克下台以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次大规模示威逐渐平息下来后,埃及军警在这些要害部门附近的道路上设了水泥墩子、装上了铁丝网,只有这几条街的居民和工作人员才能经过这里,车辆必须绕行其他道路。

人民议会6月15日已经正式接到了解散的通知,军队已经将人民议会大楼关闭,并阻止议员前去上班。这里是开罗的黄金地段,紧靠尼罗河,周围有希尔顿、洲际饭店等星级酒店,以往非常热闹,如今却冷清安静得可怕,只有装甲车、路障和持枪的军警。

厌恶又怀念

自穆巴拉克下台以来,埃及社会不同派别之间的对立已经达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示威者若干次遭遇不明身份人员袭击并造成伤亡就是例证。若说埃及人还能在一件事情上达成一致,那就是针对穆巴拉克的看法。

绝大部分埃及人都对穆巴拉克评价不高。开罗拉姆西斯广场的地铁站以前叫穆巴拉克站,如今已经改名。埃及第四次中东战争纪念馆中因为有很多穆巴拉克的印记而关闭了很长时间。埃及人疯狂地想涂抹掉穆巴拉克在埃及的一切印记。

最痛恨穆巴拉克的要数穆斯林兄弟会的成员。穆兄会在穆巴拉克时代是一个地下组织,鉴于穆兄会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穆巴拉克不得不对它作出妥协和让步,允许其开展扶危济困、救死扶伤、传播信仰乃至政治宣传的活动。

但是,穆兄会在穆巴拉克下台后成为合法组织,其高层领导记住的更多的是穆巴拉克对穆兄会的打压。以至于穆尔西在赢得了总统选举后还不忘表示,“要重审穆巴拉克,即便穆巴拉克仍被判处终身监禁,他也将永远被关押在监狱内,永不特赦。”

剩下的绝大多数民众虽同穆巴拉克没有深仇大恨,但也不喜欢穆巴拉克。

上一篇:物理教研活动下一篇:25羟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