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策略

2024-10-10

模糊策略(精选12篇)

模糊策略 篇1

锅炉是工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动力设备,对蒸汽锅炉而言,维持汽包水位在一定的范围内是保证锅炉安全运行的首要条件。锅炉汽包水位的控制一直是控制领域的一个典型问题。随着控制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已有很多基于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控制系统应用于汽包水位控制。鉴于汽包水位对象的复杂性,其数学模型往往较难获得,使得采用常规控制方法难以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作为智能控制领域的模糊控制理论,由于其无需知道被控对象精确的数学模型,对于许多无法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复杂系统往往能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因此受到用户的青睐。但其静态特性较差,这将限制了它的使用。但若将常规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结合起来,将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产生较好的控制效果。本文将结合模糊PID控制的不同组合方式,通过MATLAB仿真,分析其控制效果及特征。在仿真过程中,将以供汽量为120t/h锅炉为分析对象,加入阶跃蒸汽扰动,蒸汽流量与水位的传递函数G(S)为:

1模糊PID开关切换控制

1.1方案设计

模糊PID开关切换控制器以误差e为切换依据:当e小于e0时采用PID控制,而当e大于e0时采用模糊控制。二者的切换依据由事先给定的标准偏差e0自动实现。其设计方案框图如图1所示。

1.2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汽包水位的模糊PID开关切换控制器中,模糊控制部分采用二维模糊控制器,由于汽包水位容易受到蒸汽的扰动,引入微分作用会影响其品质因数,故PID控制器部分仅采用PI控制。但去掉微分作用会影响控制的动态特性,超调量增加,为提高响应速度,可适当提高积分系数Ki,其值可取0.09。另外,采用该控制器时,控制效果受切换条件e0影响较大,为得到较为合适的e0,本文对e0分别取值0.15及0.25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

该仿真图中,虚线为|e0|取0.15的仿真结果,实线为|e0|取0.25的仿真结果。分析上图可发现:|e0|取较大值时的响应速度相对较快,但相应动态偏差也较大;而|e0|取较小值时的响应速度相应较快,但其动态偏差较小,因此应权衡考虑e0取值。与此同时,二者在临界值|e0|附近均产生较大振荡,这也是该控制器的弊端所在。

实验结果表明,和常规PI控制相比,本控制器在|e0|取值合适时可明显减小虚假水位现象及动态偏差,但由于其在|e0|附近易产生振荡,会增加响应时间,同时使切换开关频繁动作,影响控制器的寿命。若e0取值较大或较小,都会相应影响动态偏差及相应速度。因此,采用模糊PID开关切换控制器的控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考虑到其结果较为简单,可应用于要求不高场合。

2混合型模糊PID控制器

2.1方案设计

混合型模糊PID控制器由常规PID控制器和二维模糊控制器并联而成,如图3所示。控制器输出部分由常规PID控制器和二维模糊控制器的输出求和叠加而成,此组合方式可组成无差控制系统。

2.2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由结构框图可知,模糊控制部分采用二维模糊控制器,PID部分采用PI控制。仿真时各参数经寻优取Ki=0.15,Kp=6,Ke=6,Kec=120,仿真结果如图4。

由图分析可知,在设定水位的作用下,5%响应时间为120S,最大超调量为4mm左右,虚假水位在10%蒸汽扰动下变化范围为(-3.7mm,+5.0mm),相应响应时间为114S。

分析表明,与常规PI控制及简单模糊控制相比而言:本控制器的动态误差较小、响应速度较快、无静差。它既有模糊控制响应速度快的特性,又有PI控制无稳态误差的特点,因此,该控制器对汽包水位的控制效果较为理想。

考虑到该控制器结构简单,控制效果好等特点,因此属于较为理想的模糊PID控制器。

3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3.1方案设计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即根据偏差e和偏差变化率ec的变化,利用模糊推理方法在线不断修改PID控制的三个参数Kp、Ki、Kd。其中,Kp为比例系数,Ki为积分作用系数,Kd为微分作用系数。其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

由经验分析总结出以下规律:当e较大时应取较大的Kp和较小的Kd,同时令Ki=0;当e适中时应取较小的Kp,适当的Kd和Ki;当e较小时应取较大的Kp和Ki,Kd的取值要恰当,以避免在平衡点附近出现振荡。

依据此规律可制定PID控制器各参数模糊调整规则库,如表1、表2、表3所示。

3.2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设计及其仿真

模糊PID控制算法采用下式:

式中Kp′、Ki′、Kd′分别为PID控制器的比例、积分、微分参数;Kp、Ki、Kd为其设定初始值;ΔKp、ΔKi、ΔKd为模糊推理后的调整值。仿真时,采用PI控制方式,误差因子Ke和误差变化因子Kec分别取1.5取和12,模糊推理后的ΔKp、Δki分别取5、0.3,初始值Kp取10,Ki取0.15,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

由结果分析可知,系统最大超调量为8.8mm水柱,5%响应时间为48.0S,在10%蒸汽扰动作用下,5%响应时间为110S。在设定值及干扰作用下均无静差;与常规PI控制相比,虽然虚假水位及动态偏差的控制效果提高较小,同时动态偏差改善也较少,但响应时间有大幅提高,表现出较好的响应速度,同时在稳态均无静差。

3.3基于误差积分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基于误差积分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即以误差e及其积分ei为输入变量,同时,以一维模糊控制器为输出调整参数的改进型模糊PID控制方式。

1)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框图由图7所示,该控制器采用PI控制方式,由两个模糊控制器并联组成,分别完成在线调整比例系数Kp及积分系数Ki的功能。

2)确定整定规则

根据系数Kp及Ki的作用及特点,可确定系统中模糊PI控制器参数的整定规则:

|e|取值较大时,为使系统响应速度加快,可取较大的Kp值;当|e|取值中等时,为使超调量较小,可取较小的Kp值;当|e|较小且接近e0时,为使系统具有较好的稳态性能并减小余差,可使Kp稍大些。

同理,当|ei|取值较大时,为防止积分饱和现象出现,Ki值应小些;当|ei|取值较大且接近于零时,为防止静态误差,Ki应适当大些。相应模糊规则见表4。

3)仿真结果

根据上述控制器的设计,可得相应仿真参数:Kp′=7,Ki′=0.009,控制器II的量化因子Kei=68,比例因子Kui=0.05;控制器I的量化因子Ke=12,比例因子Kup=3,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

由结果可知,系统最大超调为8.5mm水柱,5%的响应时间为42秒,在蒸汽干扰下5%的响应时间为165秒。系统无论在设定值还是在干扰的作用下均无静差,与以上所述的自适应模糊控制相比,无论在响应速度动态误差还是对虚假水位的控制效果上均有明显提高。因此,该类型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是较为理想的模糊PID控制方式,其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4结束语

通过相同条件下的仿真分析可知,各模糊PID控制的效果各异。其中,模糊PID开关切换控制结构最为简单,但其控制效果相对较差;混合型模糊PID控制结合了PI控制无稳态误差的特点,又具有模糊控制响应速度快的特性,对汽包水位的控制效果较为理想;普通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结构稍微复杂,但其有较好的响应速度,同时在稳态均无静差;基于误差积分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作为普通模糊PID控制的升级,无论在响应速度动态误差还是对虚假水位的控制效果上均有一定提高。

参考文献

[1]付光杰,李越男,等.锅炉水位的参数自调整Fuzzy-PI控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2(5):16-19.

[2]罗海福,毛义梅,张晶.一种参数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01(3):10-12.

[3]况荣华,容太平.一种新型PID参数自适应模糊控制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6):25-30.

[4]侯勇严,孙瑜,郭文强.一种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仿真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4(4)48-52.

[5]高海燕,薄亚明,刘国栋.基于PID参数整定的模糊控制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01(3):20-21.

[6]Chul-Hwan Jung,et al.A real-time self-tuning fuzzy controller through scaling factor adjustment for the steam generator of NPP[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5,74:53-60.

模糊策略 篇2

模糊语言的语用模糊性分析

模糊语言是一种言语交际现象,在一定语境中具有语用模糊性.语用模糊性表现为言语相对模糊,是言语本意与特定语境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在“模糊”与“非模糊”的分界上,同时还表现为模糊的程度差异.

作 者:周树江 ZHOU Shu-jiang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烟台264005刊 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0829(6)分类号:H313关键词:模糊 模糊语言 相对性 语用模糊性

模糊策略 篇3

摘 要:准确性是法律语言的基本特性,但模糊词语在法律语言中同样广泛存在。本文首先探讨法律模糊词语的存在理据,然后分析法律模糊词语的特殊语用功能。在此基础上,从奈达功能对等视角探讨法律模糊词语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法律模糊词语 语用功能 功能对等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更需要国外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引进外资、深化对外贸易,也需要我国了解国外相关法律规范。在学界,法律语言的研究日益受到语言学家及法学家的关注和重视。1979年,伍铁平发表论文《模糊语言学初探》,对模糊语言、模糊概念及模糊现象进行阐述,第一次将模糊语言学引进我国;《模糊语言学再探》及其专著《模糊语言学》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此后,模糊语言学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并形成了初步完整系统的体系。模糊语言学的发展对我国学者研究法律模糊词语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重点探究法律中存在的模糊词语,分析法律模糊词语的存在理据及其语用功能,并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探讨法律模糊词语的翻译策略。

二、法律模糊词语的存在理据

准确性是法律语言的基本特性,法律作为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只有明确规定权利义务,才能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规约作用。但是,模糊词语在法律语言中也普遍存在,这里的“模糊”不是指意思含混不清、有歧义。以我国《刑法》为例,据统计,从《总则》到《分则》运用了模糊语言的条文共108条,占全部条文的56%以上。法律模糊词语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以下主要从认知与思维的关系、法律本身的局限性以及不同的政治历史民族背景来分析。

首先,从认知与思维的关系来看,语言的模糊性源于思维的模糊性,而思维的模糊性源自其所认识的对象的复杂性。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思维的局限性和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清晰、全面深化的过程。语言又是思维的承载物,这种思维的局限性反映在法律语言领域就是法律语言的模糊特性。

其次,从法律本身来看,法律也存在局限性,这就决定了法律语言具有不足之处,即它只注重适用对象的普遍性,而忽视了其适用对象的特殊性。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可以维护对象的权利义务,伸张正义的法律可能不适用于特殊情况。这种法律文件中的缺陷和漏洞就要求法律对其能调整的法律事务具有较大的涵盖性和灵活性,而立法者能否用法律语言表述出法律这种概括性也是个难题。由此导致法律语言的核心部分意义明确,但是越向其边缘,意义就越模糊。

再者,从不同国家地域政治民族文化背景来看,我国与英美国家在法律文化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我国的法律主要属于大陆法系,英美国家的法律则属于普通法系。两大法系在法律观念、法律思维、法律渊源、法律体制、法律结构、法律概念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英、美、法等语言中许多特有的法律概念、法律术语或法律用语在我国的法律文化中基本上是空缺的。例如:“consideration、by estoppel、barrister、solicitor”等法律词语为英美法国家典型的法律用语,而我国的法律传统中则没有这些概念或术语,这往往使我们对此类词语的内涵、外延及其功能产生认识上的模糊。法律领域中的专业术语、概念及名称实际上也具有丰富的法律内涵及语用功能,不仅发挥着特有的法律调节功能,而且还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法律价值观念。

三、法律模糊词语的特殊语用功能

法律文本中的模糊词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法律内涵,而且还有特殊的语用功能。

首先,法律文本语言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不可能是十分具体的、细化的。假如事无巨细,统统纳入法律条文,这样的法律肯定会显得更加繁杂、罗嗦。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此规定中利用“其他形式”概括表达订立合同存在的各种形式。

其次,法律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朝令夕改;而社会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对于各种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社会现象,最超前的法律规范也难以预见到所有新的社会现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本法所称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难以克服的客观情况。此条例中“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不可抗力”“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等模糊词语对于责任免除的程度以及不可抗力的解释,维护了法律的相对稳定性,使其可以适用各种相应的不同情况。

此外,执法人员在判案过程中针对具体实际案情,如果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有助于维护执法及司法的最终准确性,能更好地发挥法律规范的调节功能,从而捍卫法律的公平性和正义性。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If the goods do not conform to the contract,the buyer may require delivery of substitute goods only if the lack of conformity constitutes a fundamental breach of contract and a request for substitute goods is made either in conjunction with notice given under article 39 or within a reasonable time thereafter.

此两项法规中“重大”“显失”“fundamental”“reasonable”等模糊词语的运用,使得执法人员在判案过程中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可以根据案情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法律措施,从而更好地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鉴于上述原因,法律文本语言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利于执法人员能更准确、有效、公平、公正地执法、判案,充分发挥法律的调节功能及法律的运用效率,更好地追求法律的人文关怀精神。由此可见,法律文本中使用模糊词语恰恰是由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所决定的。

四、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与法律模糊词语的翻译策略

(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

“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是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动态对等”是他早期提出的翻译原则,“功能对等”是他在晚年为了避免人们误解而对该术语所作的小小改动,两个概念本质上是一致的。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应该按照接受者对接受语的信息所作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源语的信息所作的反应一致的程度进行界定。动态或功能对等包括4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语篇对等;4.文体对等。奈达认为,在这4个方面中,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信息须根据接受者的语言需要和文化期待做调整。实际上,奈达将功能对等的目标定义为“翻译并不为了追求完全一致,而是为了在接受语中再生产与源语最贴近的自然的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to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这里的“对等”包括意义和风格。必要时,这种接受者导向的取向允许在语法、词汇、文化方面作调整;目标语言应该少显示源语言对目标语言的干涉,要将源语言的异域风情缩减到最小。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翻译不可能做到原文与译文的形式对等,只能是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一经提出,就迅速地引起学界的重视,它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成为翻译实践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这一理论被应用在翻译的各个领域,比如文学作品、科技作品及经贸英语翻译。近年来,法律模糊语言的研究受到各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及法律专业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就法律模糊语言在词汇层面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对对法律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法律模糊词语的翻译策略

鉴于法律模糊词语所具有的特殊语用功能,在对模糊词语进行双语转换时,能否如实传达词语本身所具备的特殊法律功能,对于译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翻译时,可以依照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如:对等策略、增译省译策略、模糊精确化策略、变通策略等。

1.对等策略

在法律模糊词语的翻译中,对于那些英汉语言中存在对等表达的词语,可以选择各自在不同语言里的对等说法,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传达出法律模糊词语的语义,还可以避免歧义误解。

(1)……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

译文:…The parties shall observe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and fulfill the obligations of notification,assistance and confidential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e and aims of the contract and the appropriate trade practices.Where the obligor assigned its property at a low price which is manifestly unreasonable,thereby harming the obligee,and the assignee was aware of the situation,the obligee may also petition the Peoples Court for cancellation of the obligors act. The scope of cancellation right is limited to the extent of the obligees right to performance. The necessary expenses for the obligees exercise of its cancellation right shall be borne by the obligor.

合同法中出现的“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和“必要费用”等模糊词语,在英语中有对等说法,因此可以分别翻译成“manifestly unreasonable”和“necessary expenses”。既完美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也很好地维护了该法律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The registered capital shall generally be represented in RenMinBi,or may be in a foreign currency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 to the joint ventures.

译文: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一般以人民币表示,也可以用合营各方约定的外币表示。

例(2)中,“generally”“or may be”分别汉译为“一般”“也可以”,采用对等译法,恰当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

2.增译省译策略

法律模糊词语种类繁多,面对不同的语境信息及不同语言习俗,可以采用增译、省译策略。

(3)……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译文:…The parties shall observe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and fulfill the obligations of notification,assistance and confidential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e and aims of the contract and the appropriate trade practices.

例(3)中,英文翻译增加了“appropriate”,恰当巧妙地规定交易习惯必须是适宜的,体现了法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4)A contract shall be an agreement whereby the parties establish,change or determinate their civil relationship.Law-fully established contracts shall be protected by law.

译文: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例(4)中,“shall”是一个模糊概念词语,省去不译不影响证据的意义及法律效力。

3.模糊精确化策略

在法律模糊词语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译文词语采取变模糊为精确的翻译策略。

(5)对于受让人因在本转让协议之日或之后,开发利用其对作品的权利而使转让人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遭受或承担的任何损失、责任、费用和税收,受让人必须按要求无条件地对转让人予以补偿并支付相应的金额。

译文:The assign shall unconditionally indemnify the assignor against,and must pay the assignor,on demand the amount of,loss (es),liability(es), expense(s),and tax(es)…

汉语里名词没有单复数之分,而英语中有单复数之分。例(5)中,汉语条款“任何损失、责任、费用和税收”并非单是一种,译为“loss (es), liability(es), espense(s), and tax(es)”,将原文中模糊的概念变为精确,更好地表达了原文意思。

(6)The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ng plans of an equity joint venture shall be submitted to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for record and shall be implemented through economic contracts.

译文:合营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应报主管部门备案,并通过经济合同方式执行。

例(6)中,“competent authorities”是模糊表达,本义为有能力的权威,汉译为“主管”,将模糊职称精确化,更便于理解。

4.变通策略

正说反译或反说正译也是法律模糊词语翻译中常使用的。

A.正说反译策略

(7)伪造货币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

译文:Whoever counterfeits currencies shall be sentenced to fixed-term imprisonment of not less than three years but not more than ten years and shall also be fined not less than 50,000 yuan but not more than 500,000 yuan.

例(7)中,“以下”“以上”分别用“not more than”和“not less than”,正话反译很好地表达出原文的意义。

B.反说正译

(8)装运:不得晚于2014年7月11日。

译文:Shipment: to be shipped before July 11th, 2014。

例(8)中,“不得晚于”译为“before”,采用了反说正译策略。

五、结语

由于认知与思维的关系,法律本身的局限及不同地域民族政治文化等因素导致在法律文本中存在模糊词语。法律模糊词语在法律文本中具有概括性、灵活性、能动性、调节性、公平性、公正性等特殊的语用功能。本文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探讨了此类模糊词语的对等策略、增译省译策略、模糊精确化策略及变通翻译策略,期望对法律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33.

[2]Levinson,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Zadeh,L.A.Fussy Sets[J].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5,

(8).

[4]陈建平.法律文体翻译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72.

[5]陈建平.商务英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26~13268~116.

[6]陈建平.应用翻译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68~116.

[7]陈忠诚.法窗译话[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

14~18.

[8]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9]陈治安,文旭.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

1996,(5).

[10]黎千驹.法律中的模糊语言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

(3).

[11]吴世雄.陈维振.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J].外语教学

与研究,2001,(1).

[1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初探[J].外国语,1979,(4).

[1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再探[J].外国语,1980,(5).

[14]熊德米.模糊性法律语言的认知与翻译[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2).

[15]张乔.模糊语言的弹性[J].外国语言文学,2012,(4).

模糊策略在口译中的运用 篇4

语言模糊性:所谓模糊性, 是指客观事物差异在中介过渡时所呈现的“此亦彼性”[1]。也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 也可以说是不清晰性。他的三个特点就是:边界的不确定和渐变性以及核心区域的确定性。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 模糊现象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中大量存在, 他对语言交际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数学家逻辑家查德 (L.A.Zadeh) 于1965年在其所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模糊集合论 (Fussy Sets) , 而后, “模糊”这个概念就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科学领域。20世纪70年代, 美国语言学家G.Lakeoff又将“模糊”引入模糊语言研究。而来自英国的语言学家J.查奈尔在《模糊语言》中以语言使用为基础, 结合英语实际应用, 对模糊理论在现实生活实际运用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并将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归纳成十个类型, 包括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故意掩盖实情;具有劝导性;词义中断的过度;缺乏信息;替换作用;自我保护作用;礼貌作用;表明非正式以及其气氛;女性用语。但是J.查奈尔并没有阐述实现这些功能的方式是什么。我国语言研究专家陆苓在《多元视域中的模糊语言学》中提出了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实现的具体方式:1、控制对话中传达出的信息量。2、基于某种特定目的有意保留信息。3、有意识地造成缺位。4、借助模糊表达避免不必要的冲突[2]。我国最早把“模糊”理论与语言学联系在一起讨论的是伍铁平教授。而范守义根据隶属度曾对译文的“信度”做了定量的评价[3], 这在国内外首次将“模糊”理论和翻译联系在一起。后来关于研究“模糊”理论与翻译的学术论文便渐渐变得频繁, 包括万来声的《模糊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刘正兵的《模糊理论与翻译》等等, 也不乏将“模糊”理论与口译活动结合一起研究的论文, 比如朱艳宁, 张敏的《交际法原则下口译中模糊语的应对》, 郑友阶的《模糊语言学与我国口译理论的构建》, 多数论文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语言本身的模糊性的研究, 并讨论如何对语言中的模糊信息进行处理, 翻译。宋颖洁, 郑霄雁的《谈商务口译中模糊策略的语用功能》是笔者找到的唯一一篇提出“模糊策略”这一翻译技巧的论文, 但在其论述的过程中, 重点放在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并没有解释什么是“模糊策略”, 如何使用。检视整个把“模糊理论”与口译实践联系起来研究的情况来看, 更多的研究强调如何应该对口译中“模糊信息”的处理。本文将尝试把语言模糊理论的语用功能的实现方式作为一种翻译策略, 来探究“模糊策略”在翻译具体实践中的使用。

2 模糊理论在口译中的运用

模糊理论在口译中的指导作用, 就是把语用模糊的实现方式当做一种翻译策略, 即模糊处理, 以实现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功能。在具体的口译实践中就是采用模糊处理方式来翻译。本文选取三种极具特色的语体进行分析, 并结合模糊处理策略进行翻译。基于模糊理论的语用功能以及实现方式, 其适用范围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2.1“联想语类”语言学家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指出:

“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 往往并存于一种语言中, 但二者的作用绝不是等量齐观的。很多语言都表现出各有侧重。”[4]汉语是注重“意合”的语言;而英语是注重“形合”。这就导致汉语的句法结构松散, 以“意”为主, 靠内部逻辑联系。十分接近口语。而这种情况在口译活动中也是十分常见的, 比如寒暄, 问候, 会谈等场合中主宾比较随意的谈话。句子长度长短不一, 逻辑性差, 结构松散。“由于口译语言属于口语性语言, 口语语言一般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松散性。重复话语多、连贯性差, 缺乏严谨性和层次性”[5], 这就对译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译员一边接受并吸收, 理解逻辑性差, 结构松散的信息, 一边又承受着把原语转换成逻辑性较强, 注重形合的英语。鲍刚在《口译理论概述》把这种类型的话语称为“联想语类”, 特点为“想说到哪里就说到那里”。[6]这种他认为这种“联想语类”内在逻辑与话语者的自身经历有关系。因此, 他们认为对原语话语者曾经的发言稿进行分析, 或者对话语者本人进行了解, 是译员面对这种语类进行翻译最富有实效的一种策略。但是由于口译即时性非常强, 不见得每个译员都有机会对自己所要面对的话语者进行一个了解。我们不妨利用模糊语言的实现方式:“控制对话中传达出的信息量, 基于某种特定目的有意保留信息, 有意识地造成缺位”, 去繁从简。译员在接受信息以后, 进行一定的信息加工, 留取主杆-核心信息, “关键词语”。鲍刚认为如果缺少原语中的可定性但不可定量的“关键词语”, 就会造成意义的缺失, 理解的困难。如果对这种“关键词语”的处理失当, 如只顾及词汇而不顾语义等, 便有可能导致口译工作方法出现偏差与译语的质量下降。其余的信息比如语法现象所表达的意义, 甚至口译中译员力所能及的诗歌的某些韵律, 译员只能根据情况而“控制信息量”, 如果对原语者想表达的意思没有造成信息流失, 也可以完全忽略。

2.2 数字翻译数字翻译一直是口译中不可避免的话题, 也给译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北京外国语学院方生平称政治演讲的信息量只有数字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同声传译中的原语信息量》发表时间, 地点不详。) 有调查结果显示, 65%的译员认为口译工作的一部分压力是来自于数字翻译。鲍刚在《口译理论概述》把数字给译员带来的压力总结为以下6点: (1) 数字所携带的巨大信息量; (2) 单位时间内数字瞬间变化的迅速性和多样性; (3) 数字在语境中的难以预测性; (4) 数字信息之间的低相关性和低冗余度; (5) “数级差异”在双语互译时所产生的干扰; (6) 以上诸条造成的译员数字感知, 记忆时的困难。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认为, 交替传译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倾听和记录笔记;二为语言输出。在第一阶段中, 交替传译=L+N+M+C。L表示倾听和分析, N表示笔记, M表示短期记忆, C表示协调。在第二阶段中, 交替传译=Rem+Read+P。也就是交替传译=回忆+阅读笔记+表达。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说过:“分析数字毫无意义, 一定要记笔记”[7]人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8]数字翻译的难度势必要在每个步骤:L, N, M, C消耗译员大量的精力。有可能导致TR<TA。当译员所能提供的全部精力小于或者勉强达到需要他提供的精力 (TR<TA) 。而当译员所能提供的精力仅够或勉强达到所需的精力, 译员的精力就会透支, 出现误译、漏译等现象, 听众很难接收到准确完整的信息[9]。

面对数字翻译对译员带来的挑战, 许多译员在多年的实战经验之下总结了一些对应之法, 如点三杠四, 缺位补零法。[11]数字翻译如此之难, 翻译出现也在所难免。如果万一发生因数字太多而给译员完成整个翻译任务造成困难, 可以考虑利用语用模糊地实现方式—控制对话中传达出的信息量, 有意造成信息缺位, 来模糊处理数字翻译, 把信息损失度降到最低, 同时也减小译员在数字翻译上的压力, 腾出更多的精力分配给其他方面, 进而保证整体上译文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全面, 准确, 顺畅”。

2.3 外交言语《苏联大百科全书》给“外交”下的定义是:

“在狭义上, 外交是国家之间进行谈判或签订条约的艺术。”外交 (diplomacy) 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 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 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12]在外交活动中, 外交人员必然会在话语表达中涉及政治、经济或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大家都知道, 在我国, 外事翻译人员既是我们国家的外交人员, 也是政府代表之一。同时, 翻译还是传达我方立场和主张的载体。因此, 外事翻译人员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拥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责任心, 在翻译中注意政治。其中很多西为其敏感性而不宜公开表述。在这种情况下, 外交人员就会采用一些模糊表达, 以避免透露国家机密, 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而口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也必须尽量保持原语中的“模糊信息”, 以保证译文可以达到与原文一样的效果, 进而实现同样的外交目的。因此译者可以利用模糊语言的实现方式之一“借助模糊表达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即用译入语中比较对应的模糊表达传递原语的模糊性, 再现原语中的模糊信息。

3 结论

口译活动中充满了不可预见性和零时性。这就要求译员根据当下的情况, 灵活的采取翻译策略来进行翻译。保证信息的准确度, 顺利迅速的将信息传达出去。从模糊语言的语用实现方式的角度出发, 采用信息的模糊处理策略在上述的三种情况下对译者来说是一种更好的完成翻译任务, 达到翻译质量标准的方式之一。

摘要:口译活动的本身复杂性以及外部的压力让译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口译有着自己的翻译标准。在译者承受着来自于外部因素的挑战以及还受到口译标准的束缚, 同时还要顺利进行口译活动。本文通过对三种不同的语体进行分析, 从语言模糊理论的语用功能以及实现方式角度出发, 结合口译活动的特点, 探究其具体语体的口译翻译技巧, 即模糊处理。以期让译者在以后处理这三种语体时, 能更加容易地达到口译标准。

模糊策略 篇5

基于模糊球概念构造了一个具有向量形式规则的模糊逻辑系统,然后利用其逼近性质给出了在紧致域上逼近多元连续函数的方法.首先,依据所给论域自身的几何特点,将其进行模糊划分,其次使用各个子论域上的采样点和母函数构造开模糊球,然后基于模糊球构造出描述每个子论域的模糊逻辑系统(FLS),最后在整个论域上生成逼近紧集上连续函数的模糊逻辑系统(FLS).这种模糊逻辑系统的规则为向量形式且具有较强的`语言解释能力.与传统的FLS相比,本文提出的FLS用来描述高维情形时不必使用张量乘积构造规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维数灾难问题.最后的仿真例子说明了本文所采用方法的有效性.

作 者:王文丽 单荣立 刘林 WANG Wen-li SHAN Rong-li LIU Lin  作者单位:王文丽,WANG Wen-li(广东工业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数学系,陕西,西安,710055)

单荣立,SHAN Rong-li(肇源技术学校,黑龙江,肇源,166500)

模糊策略 篇6

关键词: 模糊容忍度 高职英语阅读 教学应用

在引导学生学习高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生词和疑难句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然而,每个学生对待它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可以通过朗读上下文的方式将这个词语猜测出来,有的学生会产生焦躁、恐惧的心理,这就是模糊容忍导致的。模糊容忍度是心理学的名词,又称歧义容忍度,指的是个体或者群体在面对一系列不熟悉的、复杂的线索时,对模棱两可的环境刺激信息进行直觉的加工方式。模糊容忍度高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克服困难的能力,因此英语成绩会比较高,相反,则缺乏克服困难的能力,英语成绩会相对较低。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提高学生模糊容忍度这一角度出发。

一、引导学生猜测文章单词

猜词在高职英语阅读过程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巧,主要是当学生遇到一些生词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猜测单词的含义,将含义总结出来,从而更好地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猜词有很多种技巧,教师可以给学生多讲授一些技巧,比如上下文猜词法、前后缀猜词法、词性猜词法等,在阅读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利用这些猜词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讲授“Workpalce Clothing and Hygiene”一文时,很多学生发现标题中就有一个生词“Hygiene”不认识,这时模糊容忍度低的就会感到非常头疼,认为遇到生词就无法学下去,拿起字典准备查字典,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他们对词典的依赖程度。教师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学生猜测单词:“Who can tell me what does the‘Clothing’mean?”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思考Hygiene单词的含义,而是询问Clothing的含义,学生很轻松地回答道:“衣服的意思。”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那你看下下面的文章,哪些部分在说衣服,哪些部分不在说衣服。”学生快速地扫描下面的文章后说道:“第4、5、6部分没有说衣服。”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那么4、5、6部分说的是什么,找你们会的说就行。”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第五部分的意思是“需要剪指甲”,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出门需要剪指甲是为了干什么?”“讲卫生。”学生回答。“对,那么大家猜猜Hygiene的含义是什么?”“卫生。”学生纷纷将答案说出。

二、引导学生总结段落大意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每一段的段落大意是非常重要的,理解了这一段的大意,学生才能更好地对这一段中的若干生词进行猜测,才能对一些较难理解的语句进行理解,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总结段落大意的能力。具体做法是先给学生总结一些段落大意概况的方法,比如每一段的首句、末句或者转折句可能是这一段的段落大意,而细节则是为了支持这一段的段落大意。其次教师在每讲一篇文章前,可以引导学生对每一段的段落大意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对阅读文章大局观的掌握。

比如在讲授“A Journey to Hong Kong Disneyland”一文时,教师可以依次引导学生寻找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查看本段有没有转折句,学生仔细观察后没有发现转折句。于是教师让学生查看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含义,并辨认哪句是段落的大意,经过辨认,学生发现第一句是本段的大意,即“在离开前,我们一定要将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又如在讲授最后一段时,教师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生很快发现第一句是该段的大意,即“每次旅游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

当学生具备这种寻找段落大意的能力后,以后在阅读理解的练习过程中就会先从宏观的角度看文章,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某个单词上,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三、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色彩

当学生受到模糊容忍度的影响过大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掌握文章,即文章色彩。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对一件事物的描述及感受,也就是说,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在里面,对于一件事,作者非常赞赏它,在文章中就会用一些赞赏的语言进行描绘,相反则会有一些消极的词语描绘,而对于一些说明文来说,作者是没有任何主观思想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一角度对文章进行理解。

比如在讲授“Workpalce Clothing and Hygiene”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辨认本篇文章的色彩。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后,学生的答案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有的学生认为文章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作者一直在强调应该穿什么衣服,强调穿衣服和保持卫生的重要性,这些都说明文章的色彩是主观的、积极的;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本文主要目的是介绍在公共场合如何穿衣打扮、如何保持卫生,因此是一篇純属描述的、没有任何主观情感色彩的文章。最后教师总结:“这篇文章确实是一篇纯属描述的、没有主观色彩的文章,所谓主观色彩,需要能在文章中看到一些赞扬的语言,但这篇文章中我们是看不到的。”

情感色彩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是很容易把握的,学生只要认识文章中的几个关键单词,就可以轻松地将其辨认出来,这样就可以消除因模糊容忍度低而给学生产生的影响。

总之,模糊容忍度对学生英语阅读的学习有极大的影响,为了消除学生所受到的影响,教师必须寻找一些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模糊容忍度,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灌输一些猜词的技巧,让学生克服因不认识单词而带去的烦恼;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段落这一角度理解每一段的含义;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文章的情感色彩,这样学生可以渐渐地提高模糊容忍度。

参考文献:

[1]刘菊媛.模糊容忍度对高职英语学习的影响[J].金田,2013,10.

音乐教学中实施模糊教学的策略 篇7

一、模糊教学的实施目标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目标的, 现代社会的任何行为过程都应追求效率, 所有成功的研究都要有明确的操作定义、预期的目标作为支撑。教学目标具有多向性, 由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水平、教师教学风格和学习活动展开条件等组成。模糊教学实施目标是音乐教学活动整体构思的起点, 是音乐模糊教学设计的灵魂, 决定着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学习任务的表述、学习过程展开的方式、评价活动的进行、反馈与纠正活动的标准等。

1. 实现音乐教学的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相融合

音乐教学的艺术内容具有模糊美, 有着浓厚的情感色彩。教学形式要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才可以让学生深切体味音乐的审美意蕴, 更好地领悟音乐的真谛。实施模糊教学, 要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间的融合, 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追寻纯粹的模糊感, 也不能只讲究内容质量而舍弃必要的教学艺术形式。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用艺术化的教学手段表现和传递艺术的教学内容, 是模糊教学要达到的审美目标。

2. 实现音乐体验的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相融合

美妙的音乐能激起身体的律动欲望, 使生活经验与音乐体验的情感相协调, 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 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身体韵律体验乐曲的节奏和情绪, 才能获得完美的音乐体验。“给”知识永远只能给定机械的知识, “导”才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 成功的模糊教学由师生共同创造, 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引导统一在同一教学目标上, 在同一音乐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获取知识探究的乐趣, 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 师生共同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

3. 实现音乐知识的继承认知和再度创新相融合

音乐作为创造性极强的艺术之一, 在创作、表演以及欣赏等环节中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 它的情感性、不确定性、自由性和模糊性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 有利于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音乐教学在培养创新素质方面有极大的优势。但是, 音乐知识的传承也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在他们获取一定知识时, 产生的自信心、兴奋感和成就感, 反馈到最初的创造动机中, 能产生更上一层楼的动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音乐教学中运用模糊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人类音乐文化的传承, 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实现音乐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时代发展的创新相结合, 推动人类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模糊教学的实施原则

模糊教学不是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而是没有先入为主、僵硬的教学程式, 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因材施教、即兴发挥, 这才是模糊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模糊教学艺术要实现音乐教学目标, 需要在实施中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适度模糊原则

适度模糊涉及教学内容、时机、程度, 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情感, 拓展个体思维空间。适度模糊要依据学习内容、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学习方法, 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设置模糊的适度性。共性的、规律性的内容来不得半点模糊, 允许个性存在的地方适当模糊, 在适合模糊的教学契机使用生动的“模糊”。教师讲得少, 学生想得多, 适度模糊体现在教师“少教”, 一些不得不讲的作者介绍、背景资料之类, 学生可以自己查阅书刊或者教师印发材料, 存有思考领悟的余地。模糊中见清晰, 清晰中见模糊, 适度的模糊教学才能增强音乐教学的艺术魅力。

2. 朦胧解释原则

朦胧解释原则需要明确:不是所有问题都朦胧, 涉及到共性的、规律性的内容需要清晰地解释, 音乐中的个性体验、感受差异等问题, 即“模糊问题”才是朦胧解释的用武之地。模糊教学就是要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问题的敏感性) , 激起好奇心和怀疑精神, 选择新方法、新途径解决问题, 挖掘问题中的创造价值, 在允许有学生个性回答、答案多样化的地方模糊性解释, 教师对音乐教学中某些问题的表述不能绝对化,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考理解, 尊重个性、承认差异。模糊教学艺术不刻意追求详尽周密的答案、处处求全的讲解, 适当留些“空白”带些“写意”, 稍微模糊的解释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度和充分的思辩空间, 主动展开“学”的过程。

3. 宽厚等待原则

中国有句古语: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友, 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淡化教育的痕迹, 给学生时间、空间, 激起自学的心理态势和主体能动的探究精神。模糊教学并不是囫囵吞枣、一带而过、模棱两可, 而是改变以往教师包办代替的教育方式, 给学生合适的时间、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等待学生觉悟的过程中, 有时候需要一点“难得糊涂”的思想, 少一点直白的讲授, 多一些模糊的等待, 尊重学生发表意见, 延缓对学生的评判, 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模糊教学的实施方法

1. 模糊导入, 启发想象

一部好电影, 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观众, 使之产生往下看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 前奏一响, “转轴拨弦两三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就可拨动欣赏者心灵的琴弦。课堂教学也同样需要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 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激发求知欲, 为整堂课的自然和谐发展定下基调。教师一开始就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细致入微, 学生只需全盘接受, 还需要进行思考、探索, 发挥想象力吗?导入是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 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并抓好课堂教学中导入这个环节, 以促进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模糊导入不是让学生在教学开始就坠入云雾当中, 不知所云, 我们提出的“模糊”导入是形成引人入胜的悬念, 在课堂开始就引起学生审美注意, 激发审美渴望, 促其主动求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把学生带入最佳学习状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繁冗的信息不利于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导入仅是教学的开始, 模糊导入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种技能, 要遵循音乐主题展开, 明确指向音乐本体, 切忌庞杂、繁琐。课前导入是学生兴致高昂, 注意力最佳的时期, 音乐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以激起学生对音乐模糊美的探究欲望, 为上好整节课奠定基础。

2. 模糊过程, 自主探究

音乐教学过程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环节,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审美主体 (学生) 始终处于积极的审美感知状态中, 超越理性分析中单纯的解释、论证, 在适度的模糊空间用心体会音乐情感, 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积极进入审美探索阶段。国画艺术中有一种“计白当黑”的审美表现手法, 深得画中三味的画家, 在白纸上画一条鱼, 则整张纸的空白让人觉得是水, “鱼以实出, 水自虚生”, 创造出“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从心理学和美学角度来看, 空白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 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同样, 音乐教学中过于“实”, 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 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 唯有“以实为虚, 化虚为实”, 提供问题给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音乐教师亦可借鉴这一艺术表现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留下余地,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过程中, 最大的困惑在于:新课标精神“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 但融合在欣赏、歌唱等教学中的音乐理论知识 (如节奏、调式等) 却需要清晰的讲解, 在这些科学的内容中怎能“模糊”, 如何“模糊”?确实, 教师需要精确、科学地对音乐理论知识进行定义、解释, 单纯理论化的讲授可使学生理解其字面意义, 但也容易失去兴趣, 感到枯燥乏味, 无法领悟音乐要素真正的表现作用。忽略音乐理论知识的讲授, 学生也不能真正透彻地领会音乐的魅力, 只有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技能可以量化, 而音乐中的情感价值是隐性的, 不能用精确的定量, 没有枯燥的音乐知识, 只有枯燥的讲授。

3. 模糊拓展, 个性创造

中国艺术传统非常讲究“象外之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 注重以有限追求无限, 达到“咫尺之内, 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 乃辨千寻之峻”的艺术之境。模糊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突破原有的知识圈, 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散开, 进行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 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探求, 产生新的审美体验, 领悟更多的审美创造。

模糊策略 篇8

交通照明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光源、电子镇流器、监控技术、控制决策和照明控制管理等环节[1,2]。因此, 必须在照明系统的构成和控制方法上实现智能化, 才能达到安全和节能环保的目的。智能化高效节能交通照明是绿色安全的, 它是指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 使用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交通照明电器产品作为光源和附属器件, 利用计算机、无线通信数据传输、扩频电力载波通信、计算机智能化信息处理及节能型电器控制等技术组成的分布式无线遥测、遥控、遥信控制系统, 通过合理的照明控制策略、集中管理并实时监控照明状况从而实现对照明设备的智能化控制 , 创造一个高效、舒适、安全、经济、有益环境并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交通照明。

1 系统技术架构

自适应控制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管理自动化智能系统, 见图 1。系统通过无线通信平台获取智能灯控镇流器的运行参数从而采集到照明状态信息, 包括:工作功率、开关时间、异常状况、温度监控等实时信息, 通过视频终端的图像处理技术获取交通照明环境信息能见度、交通流和照度信息, 通过建模和虚拟仿真的手段, 结合照明及人的视觉特性, 包括:视力、颜色认性、对比度、明暗适应性和眩光的影响分析, 建立基于人的视觉特性的照明评价指标, 综合照明状态信息、交通照明环境和基于人的视觉特性的照明评价指标, 建立 MISO (多输入单输出) 系统, 运用模糊理论生成照明模糊控制策略。从而达到自适应、最优化交通照明的目的。

2 交通照明环境感知关键技术

2.1运动目标跟踪模型的建立

卡尔曼滤波是以最小均方误差作为估计的最佳准则, 来寻求一套递推估计的算法, 其基本思想是:采用信号与噪声的状态空间模型, 利用前一时刻的估计值和当前时刻的观测值来更新对状态变量的估计, 求出当前时刻的估计值。其突出优点是不需要保存全部历史资料数据, 可借助前一时刻的估计值, 导出当前时刻的状态估计量, 因此只需要存储前一时刻的估计值, 这样就可大大减少存储量和计算量。计算量时, 在滤波处理的每一步骤上, 卡尔曼滤波器比直接用全部过去时刻观

测数据来计算当前状态的效率要高[3]。

卡尔曼滤波, 就是以最优的方式同时求解有关未知状态的处理方程和测量方程, 它的正式叙述如下:利用全部观测数据组成向量y1, y2, …, yk, 对每个i≥1, 求xt最小均方误差的估计。如果i=k, 该问题称为滤波;如果i>k, 称为预测;如果1≤i<k, 称为平滑。为了实现目标的动态跟踪。根据系统的设计, 动态摄像机的跟踪依赖于静止摄像机的跟踪。为了能够调整摄像机平台的角度使目标处于图像的中心位置, 需要动态摄像机能对异常目标在下一时刻的运动位置作出预测, 为此, 采用以下方式:首先根据静止摄像机的目标检测位置和预测位置, 将其映射到动态摄像机图像平面上, 设映射后的目标位置的坐标为:

Q (t+Δt) = (xp (t+Δt) , yp (t+Δt) ) Τ (1)

尽管Q (tt) 可以作为动态摄像机图像平面上异常目标位置的预测, 但是由于系统标 定的误差和目标观测角度对其位置坐标的影响, 使得2个图像的对应点存在误差, 即存在实际的位置和预测位置之间的误差, 当误差比较大时, 会影响动态摄像机的跟踪精度, 须对预测位置进行误差补偿。令:

{εx (t) =xc (t) -xp (t) εy (t) =yc (t) -yp (t) (2)

式中:xp (t) 、yp (t) 为t时刻由单应性得到的目标预测位置的X轴和Y轴的坐标;xc (t) 和yc (t) 为t时刻异常目标实际检测位置的X轴和Y轴的坐标。当Δt很小时, 动态摄像机的转动角度也很小, 其误差εx (t) 和εy (t) 的变化也很小, 因此就以εx (t) 和εy (t) 作为tt时刻的预测误差的补偿。可得:

{x (t+Δt) =xp (t+Δt) +εx (t) y (t+Δt) =yp (t+Δt) +εy (t) (3)

Q′ (tt) = (x′ (tt) , y′ (tt) ) T为目标决策位置的坐标, 为了考虑误差补偿后目标最后的估计位置。其提取运动目标的效果如图2所示。

2.2能见度测量模型

由Munseu提出的HIS颜色模型, 非常适合借助人的视觉系统来感知彩色特性, 因此利用HSI模型色差分析更贴近人眼观测能见度的原理。2个不同的色彩可以通过HSI三维模型区分, 模型中2点的距离就是色差ΔDNBS (1NBS单位约等于0.1孟塞尔明度值, 0.15孟塞尔彩度值, 2.5孟塞尔色相值) [4], ΔD= (ΔD) 2+ (ΔΗ) 2+ (ΔΙ) 2

基于 HSI模型色差分析的方法是运用高能见度下的背景颜色的空间模型作为参考, 计算参考HIS的值, 同时定义已知能见度下的目标的空间模型参数, 再通过HSI色差和大气消散系数之间的关系估算能见度。大气的低能见度变化不会明显作用于色调, 而会引起观察物的饱和度的变化。因此建立起来的不同 H、I、S色差和光的消散系数之间的指数关系更能反映出能见度的变化情况。这种方法能很好地根据人的视觉特性评估能见度的好坏, 并且把光线在大气中的衰减、发散、吸收等因素容纳于模型中。图3为能见度和色差的散点关系图。

3 视觉特性影响交通照明策略的评价方案分析

3.1照明可见度设计

照明可见度设计, 一般采用小目标可见度的试算方法。其实质是以小目标可见度 (small target visibility, STV) 值为标准, 对照明进行限制。物体可见度的一般评价指标为可见度水平, 见式 (4) :

VL=ΔLΔL0=Lt-LbLt0-Lb (4)

式中:ΔL为观察目标亮度Lt 与其背景亮度Lb之差;Lt0为观察目标刚刚可见时目标亮度。可见度水平不能反应有关亮度均匀度对道路安全性的影响, 即没有考虑适应水平和眩光, 明暗适应性等因素。如果路面均匀度较高, 而且亮度较高, 那么具有一定反射率的目标物就将与道路路面在视觉上融为一体, 明显降低了对比度, 而且大面积均匀的高亮度会带来眩光。可见度水平不能反映这些问题, 同时一个物体的可见度不能反映照明的明暗变化趋势。STV考虑了多方面的影响, 综合了多个目标的可见度, 改善了可见度水平的缺陷, 更有研究价值。STV计算见式 (5) :

SΤV=-10lg[1nin10-0.1Abs (VLi) ] (5)

式中:VLi=Lti-LbiΔLL0.3iL0.3i=KtKaKftΔL0 ;n=1, 2, 3, …, n, 一般取n=20;ΔL0.3i为第i个小目标物体经过修正后的阈限亮度;Kt为观察时间修正系数;Ka为年龄修正系数;Kft为负对比修正系数。

小目标可见度实质是对单个物体可见度水平进行了修正, 然后进行数个物体可见度加权。修正的部分首先为视力衰退和眩光的敏感对可见度的影响, 这部分修正系数Ka主要表现在年龄上, 不同年纪人的视力和眩光特性不同;另外, 观察时间对物体的认知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短时间的分辨率很低, 一般的小目标计算是通过 2 s或无限时间观察, 不符合常用情况, 用Kt做修正;ΔL为正和负的情况下, 驾驶员对相同对比度物体的认知不一样, ΔL为正 (即负对比) 时更容易判断物体, 用Kft做修正。

3.2交通照明控制指标评定

针对恶劣天气、紧急情况等复杂环境下交通事故频发的现状, 建立典型复杂环境的虚拟模型, 通过汽车驾驶仿真试验平台, 对驾驶员特殊情况下驾驶技能进行培训。利用 VR技术, 在道路照明虚拟环境中, 显示道路照明仿真场景, 按指定道路的明暗变化和光诱导设置进行实时漫游, 根据被测试人的主观评价给予舒适性和适应性定量评价结果。实验如图 4所示。

4 自适应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

基于人视觉特性和交通环境照明需求的照明控制算法采用模糊控制, 如图5所示[5]。以灯具当前照明状态信息、交通环境照明信息和人视觉特性对照明控制策略的影响因素作为模糊控制算法的输入向量 (Bi=[χi, ϕi, αi, βi, γi, φi]) , 以灯具亮度、控制时间间隙、模拟电流、灯具数量、控制时间为控制方法向量 (Ai=[Wi, Ji, Li, Ni, Ti]) , 经过求解模糊方程得到控制算法为:Cj=i=1mBiR, 式中:j=1, 2, …, m

5 实验及结论

实验采集了6组输入状态向量B1, B2, B3, B4, B5, B6, 设有控制策略向量A1, A2, A3, A4, A5。然后根据交通照明的经验资料和机理分析, 确定每一输入状态向量分别对应每个控制策略向量的隶属度ηAj (Bi) , 由此得出模糊控制矩阵, 见表1。

由控制模型Aj=BiR, 输入状态向量Bi, 即可得控制策略向量Aj。如B= (0, 0, 1, 1, 1, 0) 时, 表示以灯具当前照明状态信息、交通环境照明信息和人视觉特性对照 明控制策略的影响因素作为模糊控制的输入量, 则得到如下控制策略:

A=B˚R= (0, 0, 1, 1, 1, 0) |6, 4, 0, 6.4, 5, 6.8, 4, 0, 86.7, 0, 1, 9.68, 8.90, 0, 0.48, 0, 00, 0, 1, 0, 02, 8, 7.9, 4.8, 8.5|= (6.7, 0, 2.48, 9.69, 8.9)

实验证明, 以灯具当前照明状态信息、交通环境照明信息和人视觉特性对照明控制策略的影响因素作为模糊控制的输入量, 系统能主动地调整照明控制参数, 减少不必要的人为操作, 并使交通照明控制系统更符合客观需求, 更具自适应性。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 本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1) 智能化。具有信息采集、传输、逻辑分析、智能分析推理及反馈控制等智能特征的控制系统。特别是通过视频检测现场照明质量、交通环境照明信息和交通照明环境的需求, 运用模糊理论自动生成照明控制算法在国内外尚属首例。

2) 操作便捷。由于各种控制信息可以以图形化的形式显示, 所以控制方便、显示直观, 并可以利用反馈的信息自动生成模糊控制算法或人工制定控制方法灵活改变照明效果。

3) 节能、高效。本系统一方面可以节能降低交通照明系统的运营和维护成本, 另一方面极大地提高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最大限度地释放劳动力, 减少人工干预。系统以客观的交通照明需求为控制依据, 使交通照明不仅节能, 而且安全高效。

照明的质量和水平已成为衡量社会现代化和人类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交通照明在应用上向节能、高效、集成和实用方面发展, 在技术上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目前我国交通照明智能化控制照明系统运用的不多, 无法适应交通照明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因此, 本研究的成果可以满足工程应用条件, 并具有先进性, 产业化前景广阔。

摘要:针对传统交通照明系统控制手段单一、控制策略落后等问题, 综合照明状态信息、交通照明环境和人的视觉特性等建立MISO系统, 运用模糊理论生成交通照明模糊控制算法。实验证明, 此控制算法能准确跟踪交通照明因素的动态变化, 提高交通照明控制的合理性、自适应性和智能化水平。

关键词:模糊理论,交通照明,视觉特性,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刘苏敏.智能路灯节能控制系统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7.

[2]Li Long, Chu Xiumin, Wu Yong, et al.The devel-opment of road lighting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based on wireless network control[J].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8 (6) , 322-324.

[3]尹晓红, 赵韩.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自动引导车串级轨迹跟踪控制[J].农业机械学报, 2010, 25 (2) :180-184.

[4]成喜春, 全燕鸣.基于HSI模型的彩色图像背景减法[J].计算机应用, 2009 (S1) :231-235.

[5]柴春红, 何率天.模糊理论在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煤矿机械, 2009 (3) :211-213.

模糊策略 篇9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日益尖锐,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能源利用及转换效率的问题。光伏发电具有无污染、无噪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关注[1]。但是由于光伏系统本身非线性和光电池制造工艺复杂的特点,导致其转换效率一般为14%~15%。为了让太阳能电池阵列在同样日照、温度的条件下输出更多的电能,提出了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问题[2]。

MPPT本质上是一个寻优过程。通过测量电压、电流和功率,以及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决定当前工作点与峰值点的位置关系,然后控制电流(或电压)向当前工作点与峰值功率点移动,最后控制电流(或电压)在峰值功率点附近一定范围内来回摆动。模糊控制适应性强,鲁棒性好,作为一种新的控制思想,非常适合用在对于太阳能光伏发电这种包含许多不确定量,而且很难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描述出来的系统。

1 光伏特性

光伏电池相当于具有与受光面平行的极薄PN截面的大面积等效二极管,其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3]。

在图1中,I为太阳能电池输出电流;Id为二极管工作电流;IRsh为漏电流;ILG为光电池电流源;Rsh为光伏电池的并联等效电阻;Rs为光伏电池的串联等效电阻。由图1得到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方程为:

Ι=ΙLG-Ιd-ΙRsh=ΙLG-Ιos{exp[qAΚΤ(V+ΙRS)]-1}-V+ΙRSRsh(1)

式中:

Ιos=Ιor(ΤΤr)3exp[qEGΟBΚ(1Τr-1Τ)](2)ΙLG=[ΙSCR+k1(Τ-298)]λ1000(3)

前式表明,并联电阻Rsh越大,越不会影响短路电流的数值。所以设计中可忽略Rsh,而得到简化的光伏电池输出特性方程:

Ι=ΙLG-Ιos{exp[qAΚΤ(V+ΙRS)]-1}(4)

式(1)~式(4)中:I为光伏电池输出电流;V为光伏电池输出电压;IOS为光伏电池暗饱和电流 T为光伏电池的表面温度;K为波尔兹曼常数 (1.38×10-23 J/K);λ为日照强度;q为单位电荷(1.6×10-19C);k1为短路电流的温度系数;ISCR为标准测试条件(光伏电池温度25 ℃,日照强度为1 000 W/m2)下,光伏电池的短路电流;ILG为光电流;EGO为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Tr为参考温度(301.18 K);IorTr下的暗饱和电流;A,B为理想因子,一般介于1和2之间。

当负载RL从0变化到无穷大时,即可得到如图2所示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特性曲线。调节负载电阻RL到某一值Rm时,在曲线上得到一点M,其对应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之积最大,即Pm=ImVm。现将此M点定义为最大功率输出点(MPP)。

2 光伏系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

在光伏系统中,通常要求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保持在最大,也就是让光伏电池工作在最大功率点,从而提高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4]。MPPT就是一个不断测量和不断调整以达到最优的过程,它不需要知道光伏阵列精确的数学模型,而是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改变可控参数的整定值,使得当前工作点逐渐向峰值功率点靠近,使光伏系统运作在峰值功率点附近。

对于电阻型负载,其负载线与I-V曲线的交叉点决定了光伏电池的工作点。不同的负载RL决定了不同的工作点。因此在不同温度、日照强度条件下,当最大功率点发生漂移时,可通过调整负载使光伏电池重新工作在最大功率点处。关于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先前许多文献已提出过多种方法,如电压回授法、扰动观察法、功率回授法、直线近似法、实际测量法和增量电导法。

然而,在光伏组件环境变化复杂的情况下,这些方法不能即时追踪,迅速反应。常规方法只能收敛到局部最高运行点,却不是P-V曲线的真正最高点。于是提出了占空比扰动法。图3为一般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MPPT控制器通过调整PWM信号的占空比D,来调节输入/输出关系,从而达到阻抗匹配的功能。

3 基于模糊控制的MPPT实现

3.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模糊控制建立的基础是模糊逻辑,它比传统的逻辑系统更接近于人类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方式。在一些复杂系统,特别是系统存在定性的不精确和不确定信息的情况下,模糊控制的效果常优于常规控制[5]。模糊控制系统基本结构如图4所示。

模糊控制系统一般按输出误差和误差的变化对过程控制进行控制,其首先将实际测量的精确量误差e和误差变化Δe经过模糊处理而变换成模糊量,在采样时刻k,定义误差和误差变化为:

ek=yr-yk(5)Δek=ek-ek-1(6)

式中:yryk分别表示设定值和k时刻的过程输出;ekk时刻的输出误差。用这些量来计算模糊控制规则,然后又变换成精确量对过程进行控制。

3.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模糊逻辑控制器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 确定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2) 归纳和总结模糊控制器的控制规则;

(3) 确定模糊化和反模糊化的方法;

(4) 选择论域并确定有关参数[6]。

模糊化的设计,其解答往往不是惟一的,在很大程度上要运用启发式和试探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选择。对于初始设计可先模拟,若控制性能达不到要求,则需要重新确定隶属函数,有时甚至要重新确定输入/输出量。

3.2.1 输入/输出量模糊子集及论域

模糊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有输入功率变化量E;输入上次步长量A(n-1);输出步长量A(n)。将语言变量EA分别定义为8个和6个模糊子集,即:

E= {NB,NM,NS,NO,PO,PS,PM,PB}

A= {NB,NM,NS,PS,PM,PB}

式中:NB,NM,NS,NO,PO,PS,PM,PB分别表示负大、负中、负零、正零、正小、正中、正大等模糊概念,并且它们的论域规定为14个和12个等级,即:

E= {-6,-5,-4,-3,-2,-1,-0,+0,+1,+2,+3,+4,+5,+6}

A= {-6,-5,-4,-3,-2,-1,+1,+2,+3,+4,+5,+6}

3.2.2 MPPT的模糊控制算法

图5中e(n)表示第n时刻与第n-1时刻输出功率之差的实际值;E(n)表示这个差值对应于模糊集论域中的值;a(n)表示第n时刻步长的实际值;A(n)表示这个步长值对应于模糊集论域中的值;Ke,Ka分别为量化因子。

通过对光伏电池输出P与占空比D之间的特性曲线分析,并且考虑到外界环境因素对光伏电池输出功率的影响,对实际仿真结果进行调整得到的最终控制规则如表1所示。

4 系统建模与仿真

Matlab的模糊逻辑工具箱拓展了Matlab对模糊逻辑系统的设计能力,已经成为运用模糊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此结合Matlab7.1中的模糊逻辑工具箱进行辅助设计。模糊逻辑工具箱在默认状态下给出了mamdani型控制器,选择“交”方法为min;“并”方法为max;推理方法为min;聚类方法为max;解模糊方法为重心法。图6为模糊逻辑工具箱界面。

模糊控制器设计完毕后,利用Simulink搭建光伏电池模型,如图7所示。

其次搭建MPPT模糊控制系统如图8所示。

图中,subsystem为光伏电池模型;S函数只实现D(n)=D(n-1)+a(n)的功能。其中,经过反复试验,量化因子Ka取0.01;Ke取10。模拟外界因素强度从600 W/m2突然增大到900 W/m2,表面温度T=25 ℃,并设置仿真最大步长时间为0.025 s,运行时间为10 s。由此得到输出功率波形如图9所示。

图10为扰动观察法输出功率的跟踪波形。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采用模糊逻辑控制跟踪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不仅跟踪迅速,而且达到最大功率点后基本没有波动,即具有良好的动、稳态性能。

5 结 语

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时,根据跟踪情况和电池表面温度、日照强度等外界因素的变化,利用模糊控制来智能地调整步长。

运用Simulink建立模型并进行仿真,其结果表明,将模糊控制运用于最大功率跟踪是可行的,并且表现出良好的控制性能。

摘要:介绍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最大功率点(Maximum Power Point,MPP)的原理及获取最大功率点的常规方法。模糊控制具有适应性强,鲁棒性好,不依赖被控对象精确模型的特点,适合光伏发电系统输出的非线性特征。这里提出利用模糊控制策略实现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的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论述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规则生成、模糊决策与推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仿真模型,对模糊控制器进行验证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糊策略的光伏系统具有优良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关键词:光伏发电,模糊控制,最大功率跟踪,最大功率点

参考文献

[1]Bose B K.Energy,Environment and Advances in Power[J].IEEE Trans.on Power Electronics,2000,15(4):688-701.

[2]赵宏,潘俊民.基于Boost电路的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系统[J].电力电子技术,2004,38(3):55-57.

[3]冯垛生.太阳能发电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4]Eftichios Koutroulis,Kostas Kalaitzkis,Voulgaris C.Deve-lopment of a Microcontroller-based,Photovoltaic MaximumPower Point Tracking Control System[J].IEEE Trans.onPower Electronics,2001,16(1):46-54.

[5]李人厚.智能控制理论和方法[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6]王传辉,罗耀华.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的模糊控制方法[J].应用科技,2008,35(3):42-45.

[7]李炜,朱新坚.光伏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仿真模型[J].计算机仿真,2006,23(6):239-243.

[8]计长安,张秀彬,赵兴勇.基于模糊控制的风光互补能源系统[J].电工技术学报,2007,22(10):178-184

[9]王飞,余世杰,苏建徽.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5,20(5):72-75.

[10]Park S J,Kang B B,Yoon J P,et al.A Study on the Stand-alone Operating or Photovoltaic/Wind Power HybridGeneration System[A].IEEE Conference of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C].2004(3):2 095-2 099.

词汇学视角下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篇10

1 模糊语言

模糊现象的探究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的哲学中, 当时最先关注这一现象的是尤布利德斯, 他针对模糊现象而专门创设了“连锁推理悖论”, 但却忽略了语言词汇中的模糊现象。及至1965年, 来自于美国的科学家扎德才开始关注了语言中的“模糊”概念, 进而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支撑, 率先在语言学领域展开了对模糊语言的研究。事实上, 自然语言的模糊性是一种本质的属性, 它的产生正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就存在模糊性, 以及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存在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反映在语言中就形成了模糊语言。外界事物的模糊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人们则通过这种模糊现象去探知未知的世界, 所以作为表达人类思想意识的语言无疑也具有模糊性。

2 模糊语言的特点

(1) 模糊语言的含蓄性

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已经逐渐地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 而语言中的模糊性也会给英汉翻译带来阻碍, 并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英汉翻译语言的模糊性。例如一句常见的日常用语“He has some trouble.”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时, 翻译者可以把“trouble”理解为生病、违规等, 这就导致英汉翻译中的不确定, 而“trouble”这个词就可以判定为模糊词汇。即使是在日常的交际中, 说话者也会由于不方便解释事情的原因, 而采用一些模糊性的词汇来代替, 例如“某些人认为我无法胜任这份工作”, 在这句话中, 说话者就没有把对自己存有意见的人的姓名说出来, 而是采用了模糊性的词汇“某些人”, 这种语言表达也有利于避免双方矛盾的产生。

(2) 模糊语言的准确性

或许有人会举得模糊语言与确切语言之间是相互对立的, 事实上, 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有一些表示程度的词汇, 例如快、高、好、浅等, 当人们无法把事物准确的程度表示出来的时候, 就会采用这些词汇来完善自己的意思。例如在沟与深沟这一组词汇中, 即使在语言表达中并没有把沟具体的深度呈现出来, 但是“深沟”一词明显就把沟的性质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3) 模糊语言的概括性

模糊语言还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不仅能把模棱两可的状态解释清楚, 也可以把没有极限的事物推断出来。在汉语中对人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划分, 例如“青年”与“老年”, 一个25岁的年轻人可以称为青年, 而26至30岁之间呢, 有人把30岁纳入中年的范畴, 但是在汉语中, 也有对45岁的科学家称为是青年学者, 所以这种说不清楚的情况一般也会用一些词汇概括起来, 让人们发挥自由的想象。

3 词汇学视角下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1) 代词的模糊翻译

在英汉的翻译中, 有些代词的表达通常都要采用模糊语言来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在英语中“The present is for your aunt.”, 其中“aunt”的翻译就具有不确定, 它不仅可以指代妈妈的姐妹, 也可以代表爸爸的姐妹;反之, 如果要把“这件礼物给你 (姑姑、婶婶等) ”人们也会运用“aunt”来代表多个不同的对象,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说明。例如在英语表达中“It is November night when at tem minutes to nine her sister-in-law pounded on the door of her small Brooklyn house screaming.”在这句英语的翻译中, 存在模糊性的词汇是“sister-in-law”, 而在汉译中则可以借助模糊语言“孩子他姑”来巧妙地表达。

(2) 虚词的模糊翻译

在虚词的翻译中, 有些词汇虽然从字面意思来看相差很远, 但有的时候却可以利用这些词汇来代替这个虚词所要指示的意思。例如在英语表达中“Don’t put your head or arm out of the window.”在这句话中, 翻译的要点就体现在在虚词“or”上, 很明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对方不要把头和手伸出窗外, 说话者所指的应该是“head and arm”两个部位, 但在语句中则是用“or”来表示的, 这个虚词是两者选其一的意思, 所以在对这一类的词汇翻译中, 也可以把“and”与“or”相互替换, 这就采用了模糊语言来表达出句子原本的意思。

参考文献

[1]史倩.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 :27-31.

模糊策略 篇11

【关键词】语言 模糊性 英汉互译 翻译策略

一、语言模糊性的实质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它使我们在日常谈话中不用处处受语言精确性的困扰而自由地表情达意,从而使我们的交流更为流利。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L.A.Zadeh)于1965年发表了《模糊集合》一文,提出了“模糊理论 (Fuzzy Theory)”。在此基础上,模糊语言学(Fuzzy Linguistics) 问世,为语言翻译研究开辟了新领域。模糊语言是指“不确定的、指代模糊的语言单位”,如生与死、富与贫、年老与年轻等。

语言的模糊性从何而来?首先,语言本身就是模糊的,这是由其客观属性决定的。语言不仅承载着基本句法和语法信息,还携带着大量的语用、社会及文化等附加信息。其次,语言交际者受到交际环境的制约。如交际者A想邀请交际者B去参加一个聚会,A会说“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the party tonight?” 若B无法给对方肯定的答复,可能选用“模糊”表达法。B可能会说“I’d like to,but I’m afraid that I can’t go with my homework unfinished.” 由于中英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性格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反映在语言模糊性上,就会呈现众多差异,各有各的特色。

二、英汉语言模糊性之异同

1.英汉语言模糊性之共性。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体现在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及语篇等各方面。如中英语中均存在“仿佛(like)”“料想(guess)”“可能(maybe)”等模糊附加词。

此外,模糊性语言提高了语言表达的弹性,拓宽了表达的想象空间。中英语言都运用模糊语来达到诸如委婉、求幽默、求艺术和意境等目的。汉语对模糊美感的追求同中华民族偏于内向的性格特点有关。但性格外向的西方民族也并不排斥模糊和含蓄,如西方象征主义和意象派所倡导的象征和诗意。

2.英汉语言模糊性之差异。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系语言的根本之处在于模糊性。”汉语的模糊表达营造了语言的主流美感。而英语模糊语则较多功利色彩,处于支流地位。综之,汉语重模糊,英语重精确。

在语言表达上,汉语重“意合意会”“以神驭形”。其词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繁简自如。而英语则重“形同形会”“以形摄神”。英语名词的性、数、格,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及关联词等都前后对应,从而使语言准确、有序、逻辑。英语语法严谨,具有极强的系统规范性,渗透着一种科学精神。综之,汉语在模糊中传达语义并营造美感,而英语则通过逻辑、缜密的语句准确地传达语义。

此外,汉语惯于省略,通过留白营造模糊感,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如唐诗中常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及结构省略等模糊现象。如“玉阶生白露,也久侵罗袜”(李白《玉阶怨》)中省略主语。而英语中主语一般不可省略。

三、英汉翻译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模糊性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特征,决定了译者的翻译方式。鉴于英汉语言的差异性,要使译文和原文完全一样是不现实的。但译者可以利用语言的模糊性,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译出准确且模糊对等的作品。

1.模糊语的直译法。由于一些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模糊义,可以相应地按字面义翻译。如:

After work,we went out of office two and three.

译:做完了工作,我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办公室。

“Two and three”译为“三三两两”。模糊含义已传达,同时为中英民族所接受。

2.模糊语的归化译法。若源语中的特定模糊语与目的语中表达相同概念的模糊语不对等,在翻译过程中应选用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模糊语来表达。这种归化的翻译方法可让目的语受众更好地理解源语文化。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译:My whitening hair would make a long long rope,yet could not fathom all my depth of woe.

古诗中“三千丈”是虚指,在这里是“长”的意思。若把“三千丈”译为“three thousand”,会使缺乏汉语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感到困惑。译者首先要理解原作中模糊语的意义,再在目标语言中选择一个对等的模糊语。

3.模糊语的变异译法。英文字母既不表形,也不表意,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符号,故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而语言思维具有精确性。汉字不仅表音,还能表形、表意,故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具有模糊性。汉语中充满灵活的主体意识,注重意合及朦胧美。而西方语言注重注重形合、逻辑及分析,具有极强的系统规范性。变异译法指在翻译过程中,将英语译成汉语用模糊代替逻辑,朦胧代替分析,即以模糊语言来翻译英文中的精确语言。

模糊语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而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相互转换行为,语言的模糊性必然会引起翻译的模糊性。模糊语既丰富了翻译活动的内涵,又对翻译实践造成了有力的挑战。在英汉翻译过程中,通过探讨语言的模糊性及模糊语的翻译策略,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英汉语言的模糊性,提高翻译水平,从而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Fan,Showyi.A statistic method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1990(1):43-67.

模糊策略 篇12

关键词:智能车辆,横向控制,模糊控制,仿真研究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智能车辆视觉导航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智能车辆视觉导航横向控制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将会受到车辆参数的影响, 采用何种适宜的横向控制策略是当前研究的热点[1]。国内外关于横向控制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参考文献[2]以车辆与路径上近点作为基准点, 结合自适应PID算法和模糊控制方法, 由于对前方环境缺乏预见性而限制了系统的控制有效性和准确性;参考文献[3]基于汽车操纵动力学模型建立了智能车辆自主导航最优控制模型, 该模型非常适用于低速行驶车辆, 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但是在智能车辆高速行驶过程中控制效果较差;参考文献[4]将转向盘转矩作为主导控制参数, 建立了一个鲁棒控制模型, 由于转向盘转矩与驾驶人的操纵行为过程密切相关, 但是该模型并未将驾驶人行为模型纳入考虑范畴;参考文献[5]采用直接横摆力矩控制策略进行车辆横向控制, 但该控制策略受预瞄点选择的影响较大, 导致控制效果差异性大;参考文献[6]建立了驾驶人预瞄行为模型, 并结合专家先验知识预测、预瞄距离实现对智能车辆的横向控制, 但是在预瞄控制模型中仅将车辆速度简单划分为快、中、慢3个范围, 导致系统的可靠性和适应性较差。

为了大幅提高智能车辆视觉导航过程中横向控制的精度, 进一步减少路径弯度、预瞄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建立了横摆角速度预测模型、车辆7自由度操纵动力学模型, 结合系统辨识的方法, 提出了一种横摆角速度与横向偏差的智能车辆横向模糊控制策略。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智能车辆视觉导航横向模糊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7]

智能车辆视觉导航横向模糊控制策略如图1所示。根据空间几何坐标系逆透视投影转换得到的车辆预瞄点的相对位置, 建立横摆角速度预测模型以及7自由度车辆操纵动力学模型。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即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变量的选择, 在智能车辆视觉导航过程中, 车身横向运动的控制本质上即动态调整车辆相对于行驶路径的横向偏差和航向偏差这两个运动参数。综上可知, 车辆实时位姿信息必须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 因此本文将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和横向偏差作为模糊控制器的两个输入项。

2 横摆角速度预测模型的建立[8]

假设在某一特定时刻, 世界坐标系中的车辆质心坐标为 (Xw, Yw) , 车辆坐标系的纵轴线与横坐标之间的夹角为φv。已知车辆质心速度v、车辆质心侧偏角β以及车辆横摆角速度ω, 则车辆动力学方程可以用下式表示:

通过式 (1) 不难看出, 智能车辆视觉导航中的车身位置姿态与车辆横摆角速度、车辆质心速度、质心侧偏角这3个因素密切相关。在诸多因素之中, 车辆横摆角速度的变化对车辆的轨迹状态影响较大。因此可以在利用车辆质心速度变化率的基础上, 通过控制车辆的横摆角速度进一步干涉智能车辆的运动状态。

在建立横摆角速度预测模型的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控制效果, 忽略车辆运动中的质心偏差, 并假设车辆一直沿视觉导航路径行驶, 运动轨迹保持不变, 不发生突变, 则横摆角速度可以通过下式表示:

式中, x, y分别为车辆质心的位置坐标, v为车辆质心速度;s为车辆行驶轨迹;ρ为道路曲率;ρ觶为道路曲率的变化率;ωp为车辆的预测横摆角速度。

3 车辆操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通过对车辆操纵动力学的研究分析以及根据智能车辆视觉导航过程中横向控制策略仿真研究的实际需要, 本文建立了一个包括横摆、侧倾、俯仰3个自由度以及车轮4个自由度的7自由度车辆操纵动力学模型[9], 如图2所示。

式中, m为整车质量;vx为车辆质心纵向分速度;ω为车辆角速度;Fxij、Fyij分别为前、后车轮所受到的侧向力和纵向力;vy为车辆质心侧向分速度;Iz为车辆绕车身Z轴的转动惯量;lf、lr分别为车辆质心与前、后轴之间的距离;Bf、Br分别为车辆前、后轮的轮距;δ为车辆前轮偏转角。

4 模糊控制模型的建立

本文建立了智能车辆横向模糊控制器, 其中两个输入变量中, 将横摆角速度e的模糊论域定义为[-3, 3], 横向偏差ec的模糊论域定义为[-3, 3]。其输入变量的论域都划分成7个模糊子集用NB、NM、NS、ZE、PS、PM、PB表示, 输出控制变量k的论域设为[-0.06, 0.06], 并把它划分为7个模糊子集 (即NB、NM、NS、ZE、PS、PM、PB) , 模糊子集中对应的元素分别表示负大、负中、负小、零、正小、正中、正大。在完成了模糊论域和模糊子集的参数化过程之后, 需要进一步确定模糊论域内所包含的元素对模糊变量的隶属度函数。如图3~图5所示分别为横摆角速度e、横向偏差ec以及控制变量k的隶属度函数[10]。

综合考虑智能车辆视觉导航横向控制系统的应用特点, 如表1所示, 本文建立了系统输出控制变量k的模糊控制规则表。

模糊逻辑推理作为模糊控制的核心内容, 用来确定控制参数的模糊向量。本文中采用了模糊控制中普遍使用的Mamdani推理法, 它根据模糊控制算法和规则计算出最终控制量。反模糊化过程采用工业控制中普遍采用的重心法, 以获取较为满意的推理控制结果[11]。

5 系统模糊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为了检验本文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以MATLAB/Simmulink作为仿真环境, 建立了智能车辆视觉导航中的横向模糊控制模型, 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 如表2所示为控制系统的部分仿真参数。假设车辆分别以30 km/h和70 km/h的车速行驶, 设置虚拟路径作为模拟仿真的行驶路径, 仿真模拟结果分别如图6~图9所示。

如图6所示为车辆行驶轨迹对比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 采用横向模糊控制策略控制精度更高, 进一步减小了车辆与最近点之间的距离偏差, 在常规路况控制中均能稳定地沿目标路径行驶, 具有良好的跟踪特性。如图7所示为车辆横摆角速度对比曲线, 与不加任何控制策略的横摆角速度曲线相比较, 采用横向模糊控制策略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减小了响应峰值, 获得了更加优化的动态控制性能, 能够满足系统控制稳定性的需求。

图8和图9分别为车辆低速和高速行驶过程中出现的横向偏差。通常情况下随着车辆纵向速度的增加, 其横摆运动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 然而仿真结果表明, 采用横向模糊控制策略车辆横向加速度增大幅度并不明显, 在纵向速度有较大增加时, 智能车辆趋向行车路线所需的时间只是出现略微增加, 当然实际行驶的距离肯定会有明显增加, 但并未对车辆横向控制带来不便, 最终可以提高智能车辆对纵向速度的快速适应能力, 从而获得更好的横向运动稳定性和易操控性。

因此, 采用本文提出的基于横摆角速度与横向偏差的智能车辆横向模糊控制策略, 使得智能车辆横向位移控制精度有显著提高。同时对纵向速度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横向偏差误差范围较小,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本文通过对智能车辆视觉导航中横向控制特点的深入分析, 针对目前横向控制策略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横摆角速度与横向加速度的智能车辆视觉导航横向模糊控制策略, 并建立了7自由度车辆操纵动力学模型, 最后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 本文采取的控制策略不仅较好地满足了车辆横向控制平稳性和舒适性要求, 并且对车辆纵向速度具有令人满意的适应能力,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马莹, 王建强, 徐友春, 等.智能车辆车道保持系统[J].ITS通讯, 2004, 19 (1) :7-12.

[2]王京起, 陈慧岩, 郑培.应用模糊自适应PID和预瞄策略的自主车辆转向控制[J].汽车工程, 2003, 25 (4) :367-371.

[3]王荣本, 李兵, 徐友春.基于视觉的智能车辆自主导航最优控制器设计[J].汽车工程, 2001, 23 (2) :97-100.

[4]MASAYASU S, HIROSHI K, ON S, et al.Design of lanekeeping control with steering torque input for a lane-keeping support system[R].SAE, 2001-01-0480, 2001.

[5]PONGSATHORN R, MASAO N, MOTOKI S.Lane keeping control strategy with direct yaw moment control input by considering dynamics of electric vehicle[J].Vehicle System Dynamics, 2006 (44) :192-201.

[6]YANAGIYA M, TOMITA K, TSUGAWA S.Effects of field of view on lateral control performance in a vision-based autonomous vehicle[J].JSAE Review, 1999, 20 (4) :499-504.

[7]丁海涛, 郭孔辉, 李飞, 等.基于加速度反馈的任意道路和车速跟随控制驾驶员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 2010, 46 (10) :116-120.

[8]李小勇, 张文涛, 熊显名.基于车辆视觉的车道闸杆防撞系统研究[J].微型机与应用, 2014, 33 (1) :40-45.

[9]王家恩, 陈无畏, 王檀彬, 等.基于期望横摆角速度的视觉导航智能车辆横向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 2012, 48 (4) :107-114.

[10]郭孔辉.汽车操纵动力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模糊策略】推荐阅读:

灰色模糊07-16

免疫模糊05-14

模糊测试05-17

模糊加权06-10

模糊空间06-15

模糊增强07-07

智能模糊08-03

模糊优化08-07

可变模糊08-17

模糊景观09-08

上一篇:药物分析教学方法下一篇:统计基础工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