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案(共5篇)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案 篇1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教学课程
授课对象:中文专业(专科升本科)课时:54 主讲教师:朱景松
指定教材: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教学目的:现代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既是一门理论课程,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学生要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更好地了解现代汉语,从理论上提高对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汉字的规律性的认识,形成并提高对现代汉语的分析能力,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在教学中,适当突出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与相关语言的比较,形成注重汉语特点的意识,以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绪论
第一节 概说
一、语言、汉语、现代汉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汉语是汉民族的母语。
现代汉语是21世纪初汉民族的母语。广义的和狭义的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文学语言。
二、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
共同语和方言的概念。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普通话定义的确定。
现代汉语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关于方言区划分的几点交代。
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特点。词汇特点。语法特点。现代汉语的地位。国内。国外。
第一章 语音 第一节 概说
一、语音的性质: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
二、语音基本概念:音节。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音素。元音、辅音。
三、记音符号:汉语拼音方案国际音标。现代汉语的32个音标。第二节 声母
一、声母的发音:声母表。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二、声母辨正 第三节 韵母
一、韵母表
二、韵母的分类
三、押韵
四、韵母辨正 第四节 声调
一、声调的概念:调值和调类。
二、普通话声调
三、古今调类比较
四、连读变调:上声的变调。去声的变调。“一”和“不”的变调。“七”和“八”的变调。
五、声调辨正 第五节 音节
一、音节结构
一个音节中最少要出现一个音质音位,至多可以出现四个音质音位。
一个音节中可以有一个、两个甚至三个元音音位,两个以上元音音位出现在一个音节里时,一定要连续排列。
一个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也可以出现一个或两个辅音,分别出现的声母或韵尾的位置上。
每一个音节里韵腹和声调不可少。
二、拼音 声母、韵母拼合规律。
三、拼写规则:字母y、w的使用。隔音符号的使用。省写。标调。连写和大写。第六节 轻声、儿化和其他音变
一、轻声
轻声的定义。轻声的分布。轻声的作用。
二、儿化
儿化的定义。儿化韵的发音。儿化的作用。
三、其他音变 语气词“啊”的发音。
第二章 汉字 第一节 概说
一、文字与语言
二、汉字的性质
三、汉字的特点 第二节
汉字的源流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起源于夏商之际,有的3000多年的历史。
二、汉字形体演变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秦系文字。隶书阶段的文字。楷书阶段的汉字。第三节 汉字的字形
一、“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说评论。
二、现代汉字字形分析
1.笔画和笔顺: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2.部件。
3、整字。
三、现代汉字的构字法
第四节 汉字的字音
一、字音的确定
汉字的字音取决于所记录的语素的发音。
二、异读字
异读字的成因。异读字的审音。
三、多音多义字
常读音。次常读音。罕读音。
四、同音字 同音字的成因。第五节 汉字的字义
一、字义与语素义
字义来自所记载的语素的意义。
二、单义字
单义字的定义。单义字出现才场合。
三、多义字
多义字各意义没有联系。多义字各意义有联系。多义字个意义本来有联系,今看不出联系。
第六节 汉字的字序
一、字序重要
二、音序
三、部首法(形序法之一)
四、笔画笔形法(形序法之二)第七节 汉字的整理和简化
一、异体字的整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二、汉字简化:简化的方法。
三、其他方面的整理
第八节 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一、汉字规范标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新华字典》。
二、正确使用汉字,消除社会用字混乱现象
三、汉字的标准化: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第三章 词汇
第一节 词的构造
一、词: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义结合体。
二、语素: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语素的分类:词根和词缀。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定位语素与不定位语素。
三、单纯词:单音节单纯词。双音节单纯词:联绵词(双声、叠韵)、音译外来词。
四、合成词:复合、附加、重叠。
五、简称:减缩。紧缩。数字概括。第二节 词义
一、词义及其性质:客观性。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
二、词义构成:理性意义。评价意义。语体意义。形象色彩。
第三节 词义分析
一、单义词和多义词:义项。单义词定义。多义词定义。
二、多义词义项分析:共时与历时。
三、多义词与同音词:现实的联系。历史的联系。心理的联系。
四、义素和义素分析:义素的定义。义素分析的方法。义素分析的作用。
第四节 词义聚合——语义场
一、语义场
二、同义词与同义义场
三、反义词与反义义场
第五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一、基本词汇:稳固性。能产性。普遍性。二、一般词汇: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关系。
三、古语词、外来词、方言词
四、行业词语、隐语
第七节 熟语
一、成语:定义。特点。来源。构造。
二、惯用语:定义。构造。意义。
三、歇后语:定义。分类。意义和使用。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和词汇规范化
一、词汇的发展
二、词汇规范化:新造词的规范。外来词的规范。古语词的规范。方言词的规范。
第四章
语
法 第一节
绪
论
一、语法
语法是词、词组、句子,甚至句组的组织规则、结构规则。
二、语法的性质:抽象性(或称概括性)。稳固性。民族性。系统性。生成性。第二节 语法单位
一、语素
二、词
三、词组(短语)
四、句子 第三节 词 类
一、词类概念及分类标准
二、现代汉语的词类系统
实词:名词、数词、量词(以上为体词)、动词、形容词(以上为谓词)、区别词、副词、代词(代实词)。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代词(代虚词)。叹词、拟声词。
实词和虚词:按传统的处理方法,实词能作句子成分,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体词和谓词:谓词作谓语能力最强,体词作主语能力最强,作谓语能力较弱。
三、名词
个体名词/可数名词。物质名词/不可数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
名词的语法功能:
名词的确定:先确定是体词。体词中能受数量词限定,或能放在介词“在/到”后面的是名词。
四、动词、形容词 鉴别方法:不/没有。
用带宾语和加“很”来分清两类的界限。
动词:动词的功能。动词的小类。动词重叠。带“了、着、过”
形容词:形容词的功能。重叠。形容词小类: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关于形容词使 动转化问题。兼类问题。
五、区别词
功能:作定语(加“的”)。
六、数词、量词 数词:基数词和序数词。量词:
名量词(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单位量词、复合量词、借用量词)。动量词(次、下、回、阵、顿、番、遍、场、趟、通)。
七、副词
只能作状语的是副词。副词小类。
八、代词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代词的运用:避免指代不明。人称代词的活用疑问代词的任指和虚指。
九、介词
介词的识别。介词的功能。
十、连词
和、同、跟、与、及,或
不但、而且、如果、既然、尚且、何况…… “和”的用法。连词“和”与介词“和”。
十一、助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所。动态助词:了、着、过。比况助词:似的、一样。
十二、语气词
啊、吗、吧、呢、了、罢了、来着(的)。
十三、叹词、拟声词
十四、词的兼类 第四节
短语及其分析
一、短语的类型 内部构造。短语的功能。
偏正短语。述补短语。述宾短语。联合短语。主谓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
二、复杂短语的分析 复杂短语。层次分析。
三、歧义短语
短语里某个词词性不同,可能引起整个短语歧义。短语的层次划分不同,可能引起整个短语歧义。短语的结构关系不同,可能引起整个短语歧义。短语里某个词语义指向不同,可能引起整个短语歧义。第五节 主谓短语:主语和谓语
一、主语和谓语的意义
主语是话题,谓语是对话题的陈述。
二、主语的构成和分类 主语的构成。
主语分三类: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当事主语。
三、谓语的构成及其分类
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名词(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体词谓语、主谓谓语。
四、动词谓语
五、形容词性谓语
六、名词(体词)性谓语
七、主谓词组作谓语
八、主谓句的分类
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体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第六节
述宾短语:述语和宾语
一、述语和宾语的意义
述语表示行为、动作,也可以表示判断、存在等意义。宾语是述语所涉及到的对象。
二、宾语的构成和分类
能作主语的词语一般都可以作宾语。宾语分受事、施事、当事三类。
三、从宾语看动词:有的动词只能带名词性宾语。有的动词只能带谓词性宾语。有的动词既可以带名词性宾语,也可以带动词性宾语。
四、双宾语
给予义动词:给、送、赔、赠、卖、教(阴平)、告诉、问、通知。有些动词带“给”也能带双宾语。
五、存现宾语
名词性词语1+动词性词语+名词性词语2 第七节 述补短语:述语和补语
一、述语和补语的意义
补语补充说明趋向、结果、可能性、状态或程度。
二、述语和补语的构造
三、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由趋向动词充当,表示动作的趋向。趋向补语的虚化或引申用法。
四、结果补语
补语表示述语所显示的动作、行为的结果。述语是动词,补语是形容词或动词。
五、可能补语 三种类型:
一类是由趋向补语、结果补语扩展而来。表示主观或客观上有无取得动作结果的可能性(趋向的实现也可以看成一种特殊的结果)。
一类类由“得/不得”(·de/·bu·de)充当,主要表示客观上、情理上是否允许。第三类由“得了/不了”(·deliǎo/·buliǎo)充当,主要表示主观上有无能力,也可以表示情理上是否允许。
六、状态补语
补语可以很复杂,成语、复杂的动词和形容词性词组、主谓结构都可以充当状态补语。
七、程度补语
“极”、“坏”、“透”、“死”、“多”后面都带“了”。程度补语有时仅仅是形式,哪怕 补语没有出现,也可以显示程度深。
第八节 偏正短语:定语和状语
一、定语和状语的意义
定语:性质。状态。质料。领属。数量。用途。状语:状态。程度。地点。方位。时间。方式。
二、定语的构成
三、复杂定语 三种情形。复杂定语的次序。
四、状语的构成
五、复杂状语 三种情形。复杂状语的次序。第九节 句 型
一、现代汉语的句型系统:现代汉语句型表。
二、“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及其使用条件。
“被”字句及其使用条件。
三、连谓句和兼语句
兼语句和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句子的比较:看动词1,语音停顿,插入。
四、非主谓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拟声词句。第十节 复 句
一、复句的定义和特点
二、复句的类型
并列(一般并列。对比)。顺承(连贯)。解说。递进。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目的。
三、多重复句的分析
多重复句的分析示例。
第十一节
句子的语气
一、句子的语气分类和语气词
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呼应句。语气词:啊、吧、呢、吗、了、罢了、来着、欸、呕、嚜(、的)。
二、陈述句
“了”表示新的情况,“的”表示本来如此。
“呢”有夸张色彩,让人确信;用“罢了”有故意往小里说、故意缩小的意思。
三、祈使句
祈使句表示指令、祈求等意义。
“吧”带有商量的口气。“了”多用于否定形式。
四、疑问句 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
五、感叹句
第十二节
常见的语法错误
一、语法错误概说
所谓语法错误,有时包括语义的问题。
二、句子成分残缺
主语残缺。宾语的中心语残缺。谓语残缺。定语、状语残缺。
三、相关的成分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大量的是语义上的。主语和谓语不能搭配。述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联合成分的类别混乱。
四、词语位置不对 主要是修饰语位置问题。
五、杂糅
同一个意思两种说法的混用。两个句子“焊接”在一起。
第五章
修
辞
第一节
修辞和修辞学
一、修辞的含义
二、语言环境
第二节
词语的选择和使用
一、选择和使用词语的一般要求
二、选择词语的进一步要求 第三节
句式的调整和使用
一、句子成分易位
二、主动句和被动句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
四、长句和短句 长句化短句。
五、整句和散句
把整句和散句结合起来使用,正散兼行。
六、紧句和松句
句子结构紧凑的为紧句,结构松弛的为松句。
七、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第四节
常用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
二、借代
三、比拟
四、夸张
五、反语
六、双关
七、婉曲
八、排比、层递、反复
九、对比、映衬、对偶
十、拈连、通感、仿词
十一、设问和反问
十二、顶真和回环
十三、警策
十四、辞格的综合运用
阅读书目
一、教材(与本课程选用教材对照阅读)
《现代汉语》(重订本),胡裕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阅读材料》(朱景松编),苏州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教研室印。
二、现代汉语各要素研究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商务印书馆。《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语法答问》,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三、理论知识
《语法》,[英]弗·帕默著,赵世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认知语言学概论》,赵艳芳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胡壮麟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语用学》,姜望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第10版),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商务印书馆)《语言文字规范手册》(1997年重排本),语文出版社。《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孟琮等著,商务印书馆。《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郑怀德等著,商务印书馆
2009年11月15日
现代汉语语法教案 篇2
教学目标:掌握在古文中出现频繁的或者活用的词性,帮助古文的理解和学习。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一般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㈠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主语或宾语,有时也作定语。
人:鲁迅、儿童、雷锋、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物: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书本、桌子、车辆、纸张、抽象事物:道德、法律、思维、政治文化 时间: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处所: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方位: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㈡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表动作行为:劝阻、保卫、学习、研究、打击、表扬、进行、开始、发展、禁止 表存在变化消失:存在、消失、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掠过、表心理活动:想念、打算、喜欢、渴望、向往、担心、厌恶、期待、憎恨 表判断:是
表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会、能够、可以、愿意、需要、应该、必须 表趋向:上、下、进、出、过、起来、上来、下去、出来、回来、伸出、前往 表趋向:上、下、进、出、过、起来、上来、下去、出来、回来、伸出、前往
【动词的语法特点】
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说说
谈谈
看看
想想
试试
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
【几个容易判断错误的动词】 1.动词“是”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有语病的句子
正确的句子 老师有布置作业吗?
老师布置作业了吗?
你有去超市吗?
你去过超市吗?
昨天有下雨吗?
昨天下雨了没有?
3.助动词
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不可以”、“完全可以”。
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㈢形容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定语或者状语。可以修饰名词(红花),也可以修饰动词(勇敢前进)。
表性质的: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软、硬、苦、冷、热、坚固、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飞快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大多能与程度副词组合:
“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2.有些常重叠使用:
单音节: AA式长——长长(的)绿——绿绿(的)红——红红(的)慢——慢慢(地)双音节:AABB式 老实——老老实实
神秘——神神秘秘 清白——清清白白 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胡涂——胡里胡涂
慌张——慌里慌张
小气——小里小气
ABB式:兴冲冲
气呼呼
喘吁吁
绿油油
凶巴巴
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常带有喜爱或贬低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个子”、“红红的脸”“瘦巴巴的身体”“干巴巴的皮肤”。3.形容词做谓语不能带宾语。
“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
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是动词。
㈣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
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第二、第三„„ 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 【数词的语法特点】
1.数词经常出现在量词前边构成“数量词语”,在句子中一般做定语(一本书),有时也做补语(来了三回、看了五遍))。2.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3.分数既可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数目的减少。【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
第一、表示数量增加的:
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
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四倍”,不能说“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到五倍”,不能说“增加到四倍”。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第二、表示数量减少的:
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例如从十减少到一,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的余数。例如从十减到一,以分数计算,应说“减少到十分之一”。
㈤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一般不能单用。可分两类: 1.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①专用的:度量衡等单位:尺、丈、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 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条、根、棵、张、匹、块、片、集体单位:双、对、副、堆、批、群、帮,班、套、串、打(dá)、伙 不定单位:些、点
②借用的:摸(摸一摸,走一走、说一说、看一看)“看一眼”“砍一刀”“玩一天”的“眼。
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复合量词:
架次: 飞机架数次数总和。一架飞机飞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飞机飞行两次叫“十架次”。
人次:人数和次数的总和。十个人一起行动三次,总计叫“三十人次”。
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㈠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
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
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
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
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
【副词的语法作用】
1.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
①这办法好得< 很>。
②这办法好< 极> 了。2.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1)单用的:说了又说 吃得下就吃 说清楚再走 下大雨也去(2)前后配合用的:
又„又 越„越 也„也 不„不 既„又 非„不(3)和连词配合用的: 不但„还 只有„„才 既然„就 虽然„却 如果„就 不论„都 即使„„也 除非„„才
3.“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例如:
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副)
②你没有《诗经》吗?(动)
“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
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
【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
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比较下边两组词:
甲
乙 白布
白跑一趟
老朋友
老说不完 怪事
怪好看 净水
身上净是泥 ㈡介词
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例如:
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拿
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管、论、顺、连
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 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
“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
①我和他都去过。(连词)
②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介词)
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两者共作一个成分,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的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第二,介词“和” 7 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不能。第三,介词“和”有时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号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②。
“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地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谈话,也可能不吭声。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例如:
④不多时,许大嫂快手快脚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几块烧饼带给阿细和阿娇,便同秀英、凤容一道离了家,走回小艇去了。㈣助词
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常见的有下面这些: 结构助词:的(底)、地、得、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来着,比况助词:似的
语气助词: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
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
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啊(呀、哇、哪)(感叹语气)
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①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②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③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易混词的辨析标准】
一、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
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不大。
二、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 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
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
三、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
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
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四、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 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
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五、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有: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
明天我在家。
他在看书。我比你高一点儿。
我们比比。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
他给了我一本书。别那我开玩笑。
他手里那着一本书。
【巩固练习】
语文语法知识练习
1、找出词性完全相同的一组
A.宝贵
光荣 骄傲 战友
B.制造
报答 提高 寻求
C.角色
语文 经常 兴趣
D.非常
偶尔 清楚 风景
2.对加点词的词性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十分需要人们了解,关心和重视它。..... A.名词
动词
连词
B.名词
形容词
介词
C.代词
副词
介词
D.动词
动词
介词 3.与“为了祖国,前进!”中加点词的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A.因为人多,屋子里很热。
..B.小青在上海。.C.我们按照程序严格把关。
..D.我和你一起走 .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他在学校里。
②他在阅览室学习。.. B.①这座房子朝南。
②他朝北走去了。.. C.①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一起抓。.②张健和李升一同到北京去了。. D.①运动会上,他得到了百米冠军。
②他的字写得很工整 ..5.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A. ①.这朦胧的月光,实在照不了多远。②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 B. ①掌握法律武器,增强禁毒意识。
...②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幸福之中呢? .. C.①工作随便,学习松懈。..②刚才出力摇船犹如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D.①酒香不怕巷子深。
②这本书的内容很深,可真难懂。..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老师正和小红谈话”中“和”的词性相同的是 A.他早点吃的是牛奶和面包
对外汉语教学40基本语法和教案 篇3
主语 — 谓语 — 宾语
我 学习
汉语
定语、状语、补语
我的朋友学习汉语
他认真地学习汉语
他学得很好
1.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 这是什么书?/ 你去哪儿?/ 怎么去?
2.正反疑问句:1.你是不是中国人?/ 你去不去商店?/ 你忙不忙?
2.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词典?/ 你有词典没有?
3.用“还是”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区别:A还是B ?
// A或者B
4.定语:1.的 + 名词: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领属关系)
2.不用“的”:这是中文书。/ 他是汉语老师。(说明性质)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亲属或单位)
3.动词„的+名词:这是我买的书。/ 看电影的人很多
5.状语: 1.副词作状语:我常去商店。
2.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3.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 我要多听多说。4.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们很认真地学习。5.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我在他那儿看电视。/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
6.存现句:处所+动词+名词
1.表示存在:墙上有(挂着)一幅画。
2.表示出现:前边来了一个人。
3.表示消失:停车场上开走了一辆车。
7.动态助词“了”:动词+了(“了”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
1.昨天我去了书店,他没有去书店。(过去:动作已经完成)
2.明天我吃了早饭去书店。
(将来:动作1完成后会出现动作2)3.每天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
(平时:动作1完成后出现动作2)
8.语气助词“了”
(一):句子+了(“了”在句尾,表示事情已经发生):
1.现在他去书店买书了。
2.昨天你去书店了没有?(正反问)
9.语气助词“了”
(二):名词 / 形容词 / 句子+了(“了”在句尾,表示变化):
1.春天了,天气暖和了。
2.他现在是大学生了,可以独立生活了。
10.表示很快会发生:“要---了、就要---了、快---了、快要---了”:
1.要下雨了。/ 新年快到了。/ 汽车快要开了。
2.我明天就要(*快要)回国了。(“快要”前不能用时间词语)
11.动态助词“了”+ 数量词 + 语气助词“了”(可能继续,或不再继续):
1.现在,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我还要学一年。(还要继续)2.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以后不学了。(不再继续)
12.动态助词“着”:动词+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1.外边下着雨,刮着风。(动作的持续)
2.教室里的窗开着,门关着。(状态的持续)
13.动态助词“过”:动词+过(表示过去的经历): 1.我去过日本,没有去过美国。
2.正反问:你去过北京没有?
14.表示动作的进行:“在、正、呢、在---呢、正(在)---呢、---着---呢”:
他在看书(呢)。/ 他正看书呢。/ 他看书呢。/ 外边(在/正)下着雨(呢)。
15.连动句(有两个以上的动词):
昨天他去书店买了一本书。(“了”在最后一个动词的后面)
16.兼语句:第一个动词是表示要求、命令的“请、让、叫”等:
A请 / 让 / 叫 B + 动词
我请他来。/ 老师让学生写作文。/ 爸爸叫儿子去买东西。
17.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
1.宾语是处所词语: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来、去”在最后)。
明天他回北京来。// 刚才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有两种形式:
* 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昨天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客人已经来了,你快倒茶来!
18.复合趋向补语: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
1.宾语是处所词语,“来、去”也在最后。
他走回家去了。// 他站起身来
2.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一般有两种形式:
他拿出来(了)一本书。// 他拿出(了)一本书来。
3.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他拿出书来(了)。
4.表示要求:你拿出书来!
动词:懂、见、完、到、开、上、给、在、成
19.结果补语:动词
+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20.可能补语(表示能力或可能):动词 + 得/不 + 结果补语 / 趋向补语: 1.能力:这本书我看得懂 // 这个字我总是写不对 2.可能:他们明天回得来,我们明天回不来。
禁止:你病了,不能出去。/ 我知道这件事,但是不能说出来。比较<
没办法:外边在下雨,我没有伞,出不去。/ 我知道,但是说不出来。
21.程度补语:动词+得 / 不 + 形容词(说明“怎么样”)
1.动词后没有宾语:他学汉语,他学得很好。
2.动词后有宾语的三种形式:他学汉语学得很好。(重复动词)
汉语他学得很好。(宾语提前)
他汉语学得很好。(宾语提前)
22.时量补语:动词 + 时量补语(表示动作持续多长时间):
1.持续性动词有三种形式:我学汉语学了一年。(重复动词)
我学了一年(的)汉语。(动词+时间+宾语)
汉语≒我学了一年。(宾语提前)
2.非持续性动词的形式:
他离开中国一年了。(动词+宾语+时间)3.宾语是人称代词的形式:我等他等了十分钟。/ 我等了他十分钟。4.副词或能愿动词放在重复的动词前:我学汉语只(要)学一年。
23.动量补语:动词 + 动量词“次、遍、下---”:
1.动词 + 动量词 + 事物宾语:
我看了一次电影。/ 他看了一遍课文。2.动词 + 人称代词宾语 + 动量词:昨天,我找了他三次。
24.用“比”字句表示比较:
1.A(不)比B + 形容词:我比他高。/ 我不比他高。
2.A比B更 / 还 + 形容词 / 心理类动词(喜欢、觉得„„):
形容词:我很高,他比我更 / 还高。
心理类:我喜欢锻炼,他比我更 / 还喜欢锻炼。
3.A比B + 形容词 + 数量 // 一点/一些 // 得多/多了:
我比他高五公分 // 一点/一些 //得多/多了。
4.A比B早 / 晚 // 多 / 少 + 动词 + 数量:
我比他早来五分钟。/ 我比他多学了三篇课文。
5.A比B + 动词 + 程度补语,有两种形式:
我比他来得早(一点/一些 //得多/多了)。
我来得比他早(一点/一些 //得多/多了)。
25.用“A跟B(不)一样 +(形容词)”表示比较:
我跟他(不)一样高。
26.用“A有(没有)B这么/那么 + 形容词”表示比较:
他有我这么高。/ 我没有他(那么)高。/ 他有你(这么)高吗?
27.“把”字句:
1.形式:主语 + 把 + 宾语 + 动词 + 其他成分
2.语义:说明移动、变化、产生的结果
我关了门——我把门关了。
3.动词+“了”、“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宾语”等,不能用可能补语。
我把门关了。/ 我把作业做完了。/ 你把箱子拿上来。/ 你把这本书给他。
不能说:今天,我把这书看得完。
4.宾语一般是确指的、双方都知道的:你把这本书(*一本书)给他。
5.能愿动词 / 否定词 / 时间副词在“把”的前边:
我要(没)(已经)把这本书给他。
6.动词后有结果补语“在、到、给、成、作”,一般要用“把”字句:
我把汽车停在学校门口。/ 我把汽车停到学校门口。/ 我把笔还给老师。
我把这本英文书翻译成中文。/ 王老师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
28.被动句:
1.“被”字句:主语 + 被 / 让 / 叫 + 宾语 + 动词 + 其他成分
我的词典被(他)借走了。(有时施事可以不出现)
我的词典被人借走了。(有时用“人”,表示不易或无法说明的施事者)
2.意义上的被动句(无标志):信写好了。// 练习做完了。
29.“是---的”:
1.强调已经发生的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他是昨天来的。/ 他是从北京来的。/ 他是坐飞机来的。
2.表示态度、观点:
你打人是不对的 // 我认为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30.动词重叠:
1.还没有发生,单音节动词之间可用“一”:这个问题,我要想
(一)想。
2.已经完成,单 / 双音节动词之间要用“了”:这个问题,我昨天想了想。
3.双音节动词之间不能用“一”:这个问题,我们要研究(* 一)研究。4.表示“正在”的意思,动词不能重叠:他正在听(* 听听)音乐。
31.形容词重叠:
1.单音节:AA
// 双音节:ABAB 2.重叠的形容词前不能用“很”:她穿得干干净净的(*很干干净净)。3.单 /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作定语,或单独作谓语,后边要用“的”:
一双大大的眼睛 / 一个干干净净的房间 / 他的脸红红的 / 他们都高高兴兴的。
32.概数:
“多”:
数词后是“0” :---多+量词:三十多斤
数词是“1~9” :---量词+多:三斤多
33.“就”和“才”的区别:
1.“就”表示早、快:学校八点上课,他七点半就来了。
2.“才”表示晚、慢:学校八点上课,他八点半才来。
34.“又”和“再”的区别:
1.表示“过去”重复用“又”:他前天来了,昨天又来了。
2.表示“将来”重复用“再”:今天我来了,明天我要再来。(还要来)
3.表示“有规律”地重复:明天又是星期天了。// 明天他又要来。
35.“有一点儿”和“一点儿”的区别:
1.有一点儿+形容词(有“不如意”的意思):这本书很好,可是有一点儿贵。
2.有一点儿+动词:他们想去公园,我也有一点儿想去。3.动词+一点儿(宾语):我会说一点儿汉语。
4.形容词+一点儿(比较):昨天20度,今天(比昨天)冷一点儿。
36.越---越---:
1.主语相同:风越刮越大。
2.主语不同:老师越说,我越不明白。
37.越来越---:
1.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
2.我越来越喜欢音乐了。(心理、认知类动词)
38.一---就---(第一个动作发生后,第二个动作马上发生):
1.主语相同:我一下课就回家。2.主语不同:老师一说,我就明白了。
39.定语的顺序:
名词 / 代词 + 指示代词 + 数量词组 + 修饰性形容词 / 名词 + 中心语
爸爸 这 两个 好 朋友…。
公司 那 三个 重要的 部门…。
你 这 四本 汉语 词典…。
她 那 五件 漂亮的 丝绸 衣服…。
40.状语的顺序:
时间 + 处所 + 范围 + 程度 + 情态 / 方式 + 介词词组 + 动 / 形 我们 昨天 在家里 都 很 高兴地 给他 打了 电话。我们 前天 在学校 只 十分 简单地 跟他 谈了谈。他们 都 对我 很热情。
* 关联词语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只要---就---只有---才---如果---就---
一---就---
不是---而是---连---都(也)---既然---就---即使---也---无论(不管)---都(也)---
备课
1.对教学对象与材料的分析
(1)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语言技能、已学知识
(2)分析教材体例:生词、课文、语言点、注释、练习的组合及其编排顺序
* 生词:义项、词性、复现率 * 语言点:个例、多处出现
* 词语例释:单个词语、词语辨析(同义词、反义词;意义、用法)
* 注释部分:句型、文化、科技、经济„„ * 练习内容:形式、重点、题量
(3)确定学习重点和难点:
* 既是课文中安排的,又是学生没有学习过的:是—不是—是不是
* 学生易受母语干扰的:我是很忙
* 学生不易辨别,或容易混淆的:马上——立刻
* 某一种表达功能常用的句式或句子:感谢、道歉
* 有关中国文化习俗或价值观念的:讲人情、拉关系
2.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1)用什么方式引出课文内容、新语言点?(2)各环节如何过渡?
(3)词汇、语法、篇章各部分如何衔接?
(4)新语言点的学习用演绎法,还是用归纳法、类比法?(5)怎样设计情景进行训练?(6)如何检查学生是否明白、会用?
教案的构成要素
1. 教学目标与要求
“目标”是笼统的,比如:能正确地辩音辩调,扩大词汇量,掌握新的表达 方式,加强口头和笔头成段表达的技能训练。
“要求”是具体的,如:学习多少个词语,掌握多少个语法点,能运用某种 句式进行会话。
* 可以将目标与要求合在一起写,所用的动词是:
学习、掌握、了解、理解、拼读、区别、分辨、使用、运用、表达„„
2. 课时分配,以及分课时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篇课文需要多少课时,每节课需要完成的内容与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 的进度该怎样掌握,如何处理预定内容与临时调整的问题„„
3. 教学重点:
要抓语言项目:语音、词汇、语法;功能、意念
主要是动词、形容词、虚词,句型、句式
4.教学方法(包括辅助教学手段)
直接法:用词典上的定义,用学生已学的旧词解释„„ 直观法:教具、图表、动作、表情、多媒体课件„„ 情景法:设计情景、利用实地情景„„
其他:
模仿、重复、替换、对比;问答、启发、引导、归纳、演绎„„
5.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时间分配):
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以教学过程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 为基础。语言课的教学有五个主要环节:
* 一般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课→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 需要确定:各环节所占的时间比重、内容与方式(以100分钟为例):
1)组织教学:2分钟~5分钟
* 点名、问候、用轻松的话题活跃气氛、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 内容导入:文化导入、旧知导入、情景导入、教具导入、随机导入
方法:提问、回忆、讲述、对比、游戏„„
2)复习检查:10分钟~15分钟
检查与巩固:听写、快速问答、复述、讲解作业中的问题„„
3)讲练新课:70分钟~80分钟(讲:三分之一,练:三分之二)
强调精讲多练,注重运用,师生互动;板书设计,情景操练„„
一般顺序:朗读——词语讲解——分段——提问和回答——归纳段落大意
——讲授语法点——操练
4)新课小结:2分钟~5分钟
归纳总结新的语言点、重点内容„„
5)布置作业:2分钟~5分钟
巧用歌诀记忆法学习语法和修辞 篇4
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特别是在语法修辞的教学中,巧用歌诀记忆法意义重大,效果显著。具体操作 步骤如下:
第一步,教者示范编歌诀
例如,要分辨实词与虚词,首先应弄清词类划分的标准――语法特征和语汇意义;其次要弄清实词与虚词 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实在意义,能不能单独使用;最后要弄清实词和虚词都可以分为六类。为了加强记忆 ,我编了如下歌诀:
分析词类要注意,首先辨别实与虚。词类划分有标准:语法特征和意义。实词能够单独用,充当成分有实 义。实词分为六大类,名动形代数量词。虚词没有具体义,帮助实词能造句。虚词六类要记清,副介连助叹拟 声。
说明:以上歌诀包含三个内容,即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虽然不是严格规范的绝句,但是它音韵和谐, 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易诵易记)。前四句讲词类划分的标准;中四句讲实词的概念及分类;后四句讲虚词的 概念及分类。学生只要用心诵读三至五遍,即可记住。
第二步,师生共同编歌诀
例如,要记住形容词的种类及其语法特征,有一定的困难,我跟同学们商量决定编一首歌来加强记忆。怎 么编呢?这又是一个难题。我让同学们先议论一下,看形容词有哪几类?其语法特征是什么?最后确定采用“ 三字经”的形式,运用:“串珠式”或“接下句”的`办法来编,每人说一二句,要求简洁和押韵。于是全班同 学沉思了一会儿便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我把同学们说的写在黑板上,再加以整理,终于编成了如 下歌诀:
形容词,细分析;有四类,要注意。表性质:真、善、美,表形状:圆、平、直,表颜色:红、黄、绿, 表变化:快、慢、急。聪明老实乐呵呵,愚蠢狡猾笑嘻嘻。形词一般可重叠,大多能受副词饰;形词不能带宾 语,形词能够作状语,大多能够作谓语,少数可作状、补语。
又如,修辞格中比喻是常遇见的,能不能编成歌诀来记忆呢?大家试试看。比喻是什么?什么是比喻?比 喻的构成有哪几项?比喻的种类有哪些?请举出最典型的例子!全班同学都在积极地思考。有个同学说了第一 句:“比喻就是打比方。”我肯定了他的这一句。又问为什么要用别的事物来打比方呢?这时,又有个同学说 了一句:“为的是把被比的事物写得更生动更形象。”我说,能否把你这句话精炼一下?最好是用七个字来概 括。于是有了第二句:“为了生动又形象。”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接下去就好编了。“比喻构成有三 项:本体、喻体、比喻词。比喻分类有三种: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的比喻各举一例,再将语句提炼 一下,又形成四句话:“月亮好像大玉盘,小兴安岭是花园;对着死亡我大笑,魔鬼的宫殿在动摇。”前后连 贯起来就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诀。
第三步,学生自编歌诀。
有了第一步教师的示范,又有了第二步师生共同编歌诀的经验,这第三步算是“水到渠成”了,也是事物 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实践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教师的教是为了今后不需要教……学生现在 的学,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学”。
例如:学生王勇编的代词歌诀是:“替代、指示是代词,三类代词好分析:人称代词:你、我、他,咱们 、自己(和)大家;疑问代词:谁、什么;指示代词:这(和)那。各类代词能活用,代替啥词就是啥。”
再如,学生李天安编的比拟歌诀是:“比拟特征是摹拟,比喻重在求相似。把物当人是拟人,把人当物是 拟物。‘敌人好像疯狗样’,‘敌人此刻在狂吠’。前句比喻后比拟。‘群山起舞、江河笑’,‘敌人夹着尾 巴跑’,前句拟人后拟物。”
实践和经验证明,歌诀记忆行之有效并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所编歌诀深入人心,具有很强的实用
现代汉语-修辞(课后答案) 篇5
思考和练习一(172页)一.有人说:“修辞就是咬文嚼字,修辞就是雕琢词句。卖弄文字技巧。”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第一种说话欠妥。它的弊病是把修辞看作单纯的文字技巧,贬低、缩小了修辞的功用。不可否认,修辞是要从锤炼词语的角度,咬文嚼字的,可这只不过是它的部分功用。修辞还要研究句式的调整、修辞格的运用以及语言风格与同义手段选用的关系等,单单在文字上雕琢是不够的。第二种说法虽然比第一种说法扩展了修辞的功用,然而也不尽合适。选用同义手段提高表达效果虽然离不开对词句的雕琢,然而修辞是语言的综合运用,要恰当地运用各种积极的语言手段,涉及面很广,不是“雕琢词句”所能全面概括的。在说,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并非只是语言形式的雕琢问题,思想内容的锤炼更为重要,不要把修辞看作单纯追求文字技巧的问题,更不是“卖弄”。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修辞中语言手段的恰当运用要以适应语境为前提,修辞效果的检验也难以离开语境。像适应表达内容一样,适应语境也是修辞的重要原则。
“超常”是修辞特点之一。修辞往往借助故意违反常规表达而取得不同一般的表达效果,但这要紧紧依靠语境的配合和制约。
双关就是故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不管是利用词语意义,还是借助语音条件,总是以语境为前提的。这不必举例。
“种”是个动词。它可以用“花草、树木、药材”等做宾语,这是正常的语法结构,如果以“希望、理想、精神、意志”做它的宾语,是搭配不拢的,但是,在甲乙两件事连说的语境里,后一种用法却可“起死回生”,产生别开生面、含义深厚的表达效果。如说:“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在这句话里,把“种„„树秧”的“种”同“希望”拈用到一起,不仅不是病句,而且顿生文采,含蓄、隽永、别具一格。
修辞的情境意义、形象意义、色彩意义以及风格意义都要受制于语境。
三、修辞同语言三要素有什么关系?明确它们的关系对学习和研究修辞有什么好处?
修辞用语音、词汇、语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既非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
修辞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提高表达效果的角度研究语音、词汇和语法。修辞把语音的双声叠韵、叠音、轻声、重音、儿化、字调、平仄等作为语言手段加以调动,使之特定题旨情境中以声传情,以音达意,收到较好的修辞效果。修辞还从筛选、锤炼的角度,就声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方面对词语加以选用,使语言材料成为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语言手段。语言的表达更多的是靠句子传达修辞感受的。一般地说,修辞要在合乎语法的基础上进行,但有时也可突破语法规则。修辞往往是从同义手段选择的角度研究句子和句群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和文章的力量、气势、情采、义理、跌宕等方面的效果是离不开句式的选择和调整的。
总之,语言三要素为修辞手段的选用、为修辞效果的体现提供了条件,而修辞又在语言的综合运用中扩大了语言三要素的功用。
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综合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有利于多方面地恰当地选用语言手段,也有利于了解修辞的某种特点并就此去辨证地分析修辞现象。
思考和练习二(181页)
一、词语锤炼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什么?
词语的锤炼应该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入手。在意义方面,应力求用最准确妥帖的词语集中地突出地揭示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通过联想,用动态的词语去烘托、渲染静态的事物,使之栩栩如生;用含义比较具体、色彩比较鲜明的词语描绘事物,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还须注意词类活用,临时改变某些词的词性,赋予新的生命力。这些都应以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基础。在声音方面应力求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韵脚和谐以及叠音、双声 叠韵的运用恰当,使词语声音协调。因为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所以,要想以声传情达意,只有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锤炼词语,才能收到完满的表达效果。
二、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
① 您的光辉将永远照耀者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照耀着我们伟大祖国的河山⑻照耀着五洲四海,照耀着我们的万里征途。
叠韵词“照耀”(zhaoyao四声)多次重现形成了声音的反复美。各分句谓语结构大体一致。又“广场”(仄仄)和“河山”(平平)、“四海”(仄仄)和“征途”(平平),平仄相间,声音错落有致,悦耳动听。
② 他坚强不屈地斗争,铮铮铁骨,凛凛情操,真正表现了松树的风格。
“铮铮铁骨”(平平仄仄)和“凛凛情操”(仄仄平平),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有节奏感。又“铮铮”和“凛凛”叠音相对,音调铿锵,表现了一位革命家的崇高气节。
③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无星红旗遍地红。生者众,物产丰,工农长作主人翁。
这段文字或4个音节连用成句,或7个音节连用成句,或3个音节与7个音节连用成句,在音节配合上比较整齐匀称,有变化,有节奏感。押韵自然,合辙(中东辙)上口,读起来比较有诗词的格调和韵味。
三、比较下面各组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A ① 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② 山愈聚愈多,暮霭低垂了,进入黄昏了,红绿灯闪着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例① 用“渐渐”修饰“暮霭低垂”和“进入黄昏”,用“渐次”修饰“闪光”,描绘了夜景的变化和时间推移的过程,表现了人的悠闲的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例② 虽也描写了夜景,但不能使人明显地感觉出它的变化,也暗示不出人的有限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B ① 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老黄风。
② 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
例① 对“老黄风”缺乏具体的描写。例②用“扬天揭地”修饰“老黄风”,写出了“老黄风”猛烈的情状,形象而有气势。
四、从词语锤炼的角度谈谈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一些词语的修辞效果。
① 金刚山的美景,被朝鲜人民引为自豪。
她位于朝鲜中部东海岸太白山脉的北部地区,绚丽多姿,四季有不同的雅名。春天万紫千红,叫金刚山;夏天飞泉腾空,浓荫蔽日,又名蓬莱山;秋天谩山红叶,层林尽染,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人称皆骨山。
“绚丽多姿”一语十分准确地概括了对金刚山美好景色的总印象。“绚丽”言其美,“多姿”言其变化,只此一语包括了下文的许多描写。“万紫千红,飞泉腾空,浓荫蔽日,谩山红叶,层林尽染,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等四字格词语描绘了金刚山四季景物的变化,音节整齐匀称,声调仰扬起伏,富于音乐美。又“飞、腾、蔽、染、装、裹”等动词使静止的景物鲜明而生动,随季节的变化更替的山名,更使人感到金刚山的四时之美。
②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永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首句用了“多、清、静、柔”4个单音节形容词,简洁干脆,描写贴切,有容量。作为总写部分,很有概括力和形象感。次句对偶十分自然,“深潭”、“小渠”点出到处是深水浅流。第三句的“有河”、“有井”、“有溪”除了同前一句尽写这里水多之外,还暗含无水不成景之意。接下来的对偶句又含蓄地写出了这里的水给人的感官之美:清亮、平静、柔和。水之源肉就是难老泉。这段文字用词准确形象,朴素自然,透出一股清新之气。单音节词用得平时稳妥,全文有整句的效果。
思考和练习三(190页)
一、句式选择的总的原则是什么?
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一个意思可以用几种句式来表达。为什么用这种句式表达而不用那种句式表达?
这说明人们在表达思想时对句式是要进行调整和选择的,调整和选择句式的总的原则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的目的,选择那种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这种句式应该是尽可能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尽可能连贯得体的。
二、从《白杨礼赞》中选出适当的例子谈谈句式选择的作用。
《白杨礼赞》中有短句、有长句;有整句,有散句;有陈述句,有反问句;有的句子有比较长的插入语。各种句式都有它的表达作用。
以反问句为例,文中第七自然段连用4个反问句:“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他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向着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4个用“难道”的排比句,语气激昂,极有气势和力量,启人深思,激人奋斗,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几句结构基本上相同,只是宾语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丰富,热情地赞颂白杨树,赞颂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赞颂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写得有变化,有层次。
三、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面句子是那种类型?他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① 那种假统一论,不合理的统一论,形式主义的统一论,乃是亡国的同意论,乃是丧尽天良的统一论.这个句子是个整句,有结构相同的两个谓语,形式整齐,气势贯通,有力地揭露了??顽固派所宣扬的“统一论”的阴谋实质。
② 抑不住的颂歌啊,尽情地歌唱吧,止不住的喜泪呀,甜甜地流吧,金子般的光辉题词啊,把各族人民团结的金桥飞架!
这也是个整句,三个分句都是结构想色的主谓句,而且主语、谓语的末了都是押韵的,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流畅地书法了赞颂党的真挚感情。
③ 他生得身材高大,面貌敦厚,眉目间透出股英武的俊气。
这是个散句,两个分句结构不同,但语意贯通,散而不乱,描述了一个英俊人物的特征。
④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这是书面语句式。句中用了“„„而„„,„„而„„”的结构,揭示了真、善、美的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严密的逻辑性。
四、现代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除了讲到的五组,还有哪些?举例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从修辞角度去分,常见的句式爱有松句和紧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等。现将松句和紧句加以比较,说明其特点:
① 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人民。
② 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勇敢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例① 是单句组成的紧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三个定语集中在一起说,没有语音停顿,结构较紧。语意的重点是“人民”。
例② 是复句组成的松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分开来说,作三个分句的“人民”的定语,分句间有语音停顿,结构较松,突出表明这三个定语是语意的重点。
五、分析下面各组的原句和改句,说明它们属于哪种句式变换,再指出改句的修辞效果。A、原句: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
改句:苏轼有名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
原句的第一分句是宾语有同位短语的句式,因同位语列举全诗成了动词“云”的宾语,虽然形式上仍是两个分句,但诗的内容较原句明显突出,读起来更觉顺畅。
B、原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气太热,要多喝开水,等会来了咸菜要猛吃。告诉他:下班时候要把鞋里的沙土倒赶紧,要不走到家就会打泡的!还告诉他: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
改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热要多喝开水,等会儿来了咸菜要猛吃;下班的时候要把鞋里的沙土倒干净,要不到家会打泡的;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水脚。
原句是个并列关系的句群,它由带双宾语的三个单句构成。
三个单句的谓语都有“告诉”,句群的中心意思比较明确:通过一再告诉,强调了要提醒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人们对将军的关照和热爱。如此表达,既可突出提醒的内容,又显得有条理。
改句把有三个单句的句群改成一个有双宾语的长单句,远宾语成了复杂的复句形式,把“告诉”的三个内容都集中在远宾语成分上,表达效果不如单句清楚。字数少了,句式化简了,但结构上拖沓,表意不如原句突出。
思考和练习四(201页)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1.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和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喻词“像”的前后有本性和喻体。本句是想把“人需要真理”(本体)这个比较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些,具体些,形象些,使人容易理解,并加深印象。
2.波浪“哗哗啦啦”有节奏地拍打着船舷,溅起千百朵璀璨的水花,恰似撒下一把晶莹的珍珠。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似”是喻词。用“珍珠”比喻“水花”,使“水花”更加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3.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暗喻。首先从总体上来比,用喻词“是”把“生命”(本体)比作树(喻体);接着根据“树”的特点,又从四个方面比作:用四个本体和四个喻体。全句通过“树”的各部分的特点,把一个人的“成功”过程,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表达效果非常突出。
4.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根,雁飞再远也忘不了故乡,人走天边也怀念祖国。
这句用的是没有喻词的比喻。第一二两分句是喻体,第三分句是本体。喻体和本体排列成结构相似,互相映衬的并列句式,有突出本体,使人印象深刻的作用。有人称这种比喻为引喻。
5.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
这是明喻,“瀑布”是本体,“好像”是喻词。“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是连用的两个喻体。作者意在描写,把瀑布的奇景说成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进而又像“银箭直射而下”,是为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二,形式上带有“像,好像,同,如同”一类词的,有的是明喻,有的不是。是与不是的根据是什么?举例说明。
A1.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溶化了。
2.那年轻人像他来的时候一样,匆匆忙忙地打开屋门,冒着大雨走过去了。
B1.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
2.泥塑《收租院》,如同真人真事。
A,B两组的第一句都是明喻,把“红军”比作“火炉”,把“敌人进到直罗镇”比作“钻进了口袋”。“像,如同”前后的事物本质是不同的,但又有突出的相似点。又如“月光好像水 银泻地一般”也是明喻。
A,B两组的第二句虽也有“像,如同”这类词,但它们前后的词语并不代表不同本质的事物,所以不是明喻。又如“他像他哥哥一样高”也不是明喻,而是比较。
三,就下面两句进行比较,说明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在哪里。
1.满天的阳光下,一川的翡翠雕刻似的大瓜,一个个大如斗。
2.沙家店一战,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一败涂地,再也不敢恋战,只有夹着尾巴冒死南逃了。
例1.有两处比喻,例2是比拟(拟物)。比喻是取其一个相似点,通过喻体加以形象描绘,并不涉及本体事物其他方面属性的描写问题。如例1.以“翡翠雕刻”喻瓜的色泽与整个光洁晶莹的外形,以“斗”喻瓜的大。比拟是物我不分,把拟体的特征家给本体。把本体完全当作拟体来描述。例2.把敌人当作狗来描述,拟体(狗)并不出现,直说本体“夹着尾巴”,这就是比拟。
四.试就比拟的运用分析一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的修辞效果。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作者用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情态的词语,如“送,迎,俏,争,报,笑”等来描绘大自然和梅花,把大自然的现象和梅花写得栩栩如生。通过比拟,赞美刻傲霜斗雪的梅花,也就赞美了不为名利,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韧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五.借代也就是“换名”,为什么要“换名”?换名的方式主要有那些?
借代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主要是为了引起人们的联想,使表达富于变化,取得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换名的方式通常有这样几种:
(一)特征代本体。(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二)专名代泛称。(如用“诸葛亮”代替有智谋的人)
(三)具体代抽象。(如用“头脑”代替思想)
(四)部分代整体。(如用“柴米油盐”代替所有日常生活资料)六.举例说明粘连和比拟的区别。
1.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2.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例1.是拈连。拈连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即甲乙两事物连起来的时候,把适用于上文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种下”和“树秧”的搭配关系而临时运用的。拈连的成立是依赖甲乙事物都出现。
例2,是比拟。比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在字面只出现本体,而拟体是不出现的。“群山”“江河”“大地”都是本体,它们有共同的拟体——人,然而拟体并没有出现,字面上只是把人的特征¬¬¬——“肃立”“挥泪”“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直接加在本体上。
七.夸张常常借助哪些词格加强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一)借助比喻来夸张。例如:
1.眼睛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2.跟随的人越来越多,霎时汇成了一条长长的河流。
(二)借助比拟来夸张。例如:天简直热的发了狂。
(三)借助借代来夸张。例如: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蜒水。
八.运用比喻,比拟,夸张辞格,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300~400字的短文。
思考和练习五(210页)
一、双关的修辞作用是什么?从你读过的诗文里选出两个运用栓关的例子,分析一下他们的修辞效果
双关有两类。一类是谐音双关。例如:我失骄阳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闻讯吴刚和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毛泽东《蝶恋花 答李淑一》)
第二句中的“杨柳”字面上写的是轻轻飘飏直上重霄的氧化柳絮,实际上是指杨开慧和柳直荀烈士,歌颂他们忠魂升天,永垂不朽。谐音双关,寓意伸长。一类是语意双关。例如:可是匪徒们走上着几十里的大山脊,他们没有想到马蹄的麻袋片全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露出了马脚”的另一种意义是匪徒露出了破绽。一语双关。含蓄幽默,很有表现力。
二、运用反语应力求明显,切忌含混,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试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采用下列办法刻是反语明显,不含混。
(一)用上下文来显示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也有解散鞭子,盘的平的,初夏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行文“扭几扭”已将清国留学生留上小姑娘似的发髻的丑态描写出来了,接着却说“实在是标致极了”,这就是反语。
(二)用引号表明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同上)
“正人君子”加上引号,实指它的反面。
三,举例说明婉曲和反语,双关的区别.1.今天光明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看到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巴金《忆鲁迅先生》)
2.流氓欺乡下佬,洋人大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是善于克敌的豪杰。
3.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例1是婉曲。它是用委婉曲折的话来正面表达本意的。这里不说“去世了:而用“永远的闭上了眼睛”来委婉地表达。
例2是反语。它是故意使用和本意恰好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里“豪杰”的本意与句中本意恰恰相反。反语的意思一定是与本义截然相反,或者是感情色彩上的对立的,对越鲜明,反语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例3是双关。它有意用语音和语意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可以是实指,但更重要的意思却在于他们暗指黑暗的社会和革命的征途。双关的两重意思一般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或御用上的联系,并不一定要求对立。
四、下面的诗文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
诗中末句用的是谐音双关。“羊”与“杨”谐音,指的是敌军师长杨池生、杨如轩。
②希望大家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工作,促进这一工作,而不是“促退’’这一工作。(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促退”仿“促进”而造,是仿词。
③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屠戮妇婴的“伟绩”、惩创学生的“武功”,都是反语。
④要不是咱们今天搞到这口袋小米,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杜鹏程《保卫延安》)
“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是婉曲。
⑤我妈呀,心里总想着别人,就是不想自己,老是说:咱是党员,是人民代表,只能奉献,不能索取。别人家里都现代化了,我们还是一贯制。
例⑤中末句用的是婉曲和映衬辞格,不直说自己家还没现代化,不比别人富裕。
6.他勇敢地承认了错误-是别人的;他坦率地说出了对顶头上司的全部看法-都是优点。
思考和练习六(217页)
一、下边两句,一个是用对偶方法,一个不用。比较一下,用和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1)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应当向科学进军,不怕征途上的千难万险。(2)向科学进军不畏征途坎坷,朝四化迈步何惧道路崎岖。
第(1)句是一般陈述句,是散句形式,有口语风格,语言简单好懂,常用于一般语境。第(2)句是对偶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有节奏感,有书面语风格,语言凝练,便于记诵,常用于特殊语境。
二、排比的修辞效果是什么?了解排比的结构形式对写作有什么好处?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份排列起来的一种辞格,它可以增强语势,突出语义加深感情,提高表达效果。构成排比的各项往往有共同的提示语,因而节奏感强,和谐流产。在写作中遇有内容不便于做总括叙述时,可以采用排比列举叙述;有的虽然能作总括叙述,但为了加强语势,突出重点词语,也可采用排比句。排比多用于说理、抒情。用于说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于抒情,可以把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就下面两例谈谈排比和层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首都人民,全体中国人民,在自己的歌声中,表明了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力量„„
②后来我才体会到,这位老教师是怎样关心青年一代,关心教育事业,关心祖国的未来。
例①是排比,例②是层递。
两者的相同点:(一)都有三个以上事物较整齐地排列着;例①是四个偏正短语并列,例②是三个动宾短语并列。(二)都有提示语,例①是“自己”,例②是“关心”。
两者的不同点:(一)从形式上看,排比要求相同或相似,要求有共同的提示语,层递没有这样的要求。(二)从内容上看,层递要求有层递性(递升或递降),排比没有这样的要求。
四、就下列两列说明顶针和回环的区别
举例说明顶真和回环的区别。
①有翼的屋头仿佛靠着一个谷仓,仓前边有几口缸,缸上边有几只箱,箱上边有几只筐。
②生产促进科学,科学促进生产。
例①是顶真,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
它从甲到乙,从乙到丙,从丙到丁等,一环扣一环,递接而下,是上萱下接的关系。
例②是回环。它只由两个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它是在词语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颠倒语序的手段,巧妙地调遣它们,从甲到乙,又从乙回到甲,是回环往复关系。
五、试给下面的①、②、③出句(上联)按正对、反对、串对分别填出相应的对句(下联)。
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正对),无粮要粮无钱要钱(反对),捕鸟得鸟捕鱼得鱼(串对)
②乐观者从灾难中看到希望,开拓者从挫折中看到光明(正对),悲观者从幸运中看到失望(反对),革命者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串对)
③江山添秀色,天地沐春晖(正对),风雨送阳春(反对),人民庆长春(串对)
六、下面的句子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
“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三项并举,都是动宾短语,这是排比。“歌唱”一词又三次出现,这是反复。
②村子靠着山,山脚下有个大龙潭,龙潭的水流到村前成了小溪,溪水碧清碧清的。
句中的“„„山,„山„„”、“龙潭,„龙潭”、“溪,..溪”,这是顶真。
③走生路,生而出新;走险路,险而出奇;走难路,难而不俗 三部分句子字数、结构都相同,构成排比格式
④我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剧本,差不多都得到周总理的亲关怀。他在日理万机之中挤出时间读剧本,看演出,提意 见,使我深受感动和激励。
句中的“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既有时间上的先后,又有事理上的先后,这是层递。
七、自拟文题,在对偶、层递、回环、排比、双关、拈连、仿词、反语中选用四种不同辞格写一段300至400字的短文。思考和练习七(224页)
一 对比和映衬有什么不同?指出下列句子里对比 映衬的表达作用。
A 我急急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
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B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互相依存的。映衬是用陪衬事物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例1中的“灶膛里火光熊熊”与“身体„渐渐变冷”是映衬手法,写出了钱班长忠于职守,死于工作岗位的敬业精神。又以钱班长死于锅灶前与“有的死在战场上” “有的死在酷刑下”对比,死的环境虽然不同,但公而无私,其死重如泰山,是相同的,两者对比,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文中的映衬和对比连用更能表现出钱班长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革命精神。例2中的
二、就下列例句说明反复与重复的区别
三、什么是设问?设问和一般的疑问句有什么不同?试从形式和效果上加以比较说明。
设问有时是自问自答,如“是谁把天安门打扮得这么漂亮?是劳动人民巧手一双。”设问有时是明知故问。设问可以使语言有波澜,引导人们注意和思考问题,或激发人们的感情。一般疑问句是有疑而问,要求对方回答的,如“你知道明天有雨吗?”对方回答:“我不知道。”它的效果就是使对方明白自己的疑问而作出回答。
四、下列诗文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对比。
②杨嗣信艰难地翻了个身,转脸眺望着窗外。夜空阴云 密布,看不见一颗星星。可他那颗跳跃的心却是明亮的。映衬。
③苏州城里,有不少这样别致的小街小巷: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石子路面,经过夜雾洒过,阵雨洗过,光滑、闪亮。在它的旁边,往往淌着一条小河,同样是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
间隔反复。
④是云?是雾?是烟?还是沙漠中常见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还是翻译同志眼尖,脱口而叫着:“骆驼!骆驼!”
设问 思考和练习八(227页)
一.辞格的综合运用形式有哪些?它们的修辞效果是什么?试举出几个综合运用的例子,分析它们的类型和表达效果.辞格的综合运用有连用,兼用,套用等形式.辞格的连用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的 交错使用,前后搭配,互补互衬,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可使思想内容表达的更加丰富多彩,鲜明有力.例如:杜鹃花开遍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来的那三十万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下山去了.这是比拟辞格的两次连用.”欢送””毛竹”是把毛竹比作被欢送的人.这是第一次比拟.日让毛竹”一路欢唱着飞下山了”‟是把毛竹比作又欢唱又能飞的动物,这又是一次比拟.文字写得极其生动活泼,使读者对毛竹有深刻的印象.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表达形式有多种辞格.也叫兼格.它可以使多种修辞效果相得益彰.多彩多姿,使文章的表达效果更有文采和力量.例如:
真是天大的好事!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这是拟人与夸张两种修辞兼用.扫帚在欢笑,是拟人,也是夸张,它描绘了喜事临门,皆大欢喜的景色.二、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下文的辞格。
①那黄河和汶河又恰似两条飘舞的彩绸,正有两只看不
见的大手在耍着;那连绵不断的大小山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齐滚舞。——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啊!
分号前是明喻与拟人连用,分号后是明喻,破折号后是拟人。
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偶、警策兼用,其中套用暗喻。
③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 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首先设问,其次是暗喻。
④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
首先是明喻,其次是夸张、对偶兼用。
⑤在古老的年代,玛瑙河对岸是一片森林,森林边上的村落里,有一个名叫米拉朵黑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出色的猎手。论力气,米拉朵黑能和野熊摔跤。论人才,米拉朵黑像天神一般英俊。论性情,米拉朵黑像一个温柔的少女。
“„„森林--森林„„”这是顶真,其次,三个“论„. 其中套用夸张、明喻。
⑥东方白,月儿落,第二行是拟人兼夸张,第三行晕拟物,第四行是拈连。
⑦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第一行是拟人,第二行是排比,后两行是夸张,其中第三行兼对偶,第四行是排比。
三、四.有人把连用,套用,兼用的综合形式叫做”混用”,你有什么看法?
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复杂的修辞现象中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连用,套用,兼用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各有其特点和表达效果,应该各立门户,但有时候它们会有交叉现象,或在连用中有兼用,或在套用中有连用等.这种错综运用,有人又叫”汇用‟,不管是哪种形式,统称辞格的综合运用,是有道理的。“分析”与“综合”相对应说,也很明确。“混用”的说法,笼统模糊,不必用此概念。思考和练习九(236页)
一、下列句子在声音配合上有不和谐的地方,请改正过来,并说明理由。
①动人的事数说不尽,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改为:动人的事迹说不完,丰收的喜讯到处传。把“事”改为“事迹”,把“数说”改为“说”;改“尽”为音节相称,配合得当,声音和谐。
②我是一名清洁工,为人民服务记心怀,挥舞革命铁扫帚,扫除一切旧传统。
这是一首诗歌,诗歌一般要讲究押韵,要将第二句末尾的“怀”改为“中”,韵脚才和谐,读起来才上口、好听,也比较好记。
二、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音节方面谈谈为什么改。
①原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下时,将绳一拉,便罩住了。
改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子底下的时候,将绳一拉,便罩住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原文中的“筛下时”,是三个书面色彩的单音节词,读时音短促,语气急速,不很适应上下文的要求。改文为“筛子底下的时候”,是三个口语色彩的双音节词,读时音节和谐匀称,自然顺口,语气舒缓,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
②.原诗:他要和你算账,不要你的银洋;要交的朋友,也不是朱桂棠。
改诗: 他来和你算账,不是要你银洋;他要交的朋友,不是你这条狼。
这首诗改了几个地方,就音节而言,改诗比原诗整齐匀称,第三句增加了一个音节,使每句都是六个音节。
三、比较下面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词语的意义上说说为什么修改。
①原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改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工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杨朔《荔枝蜜》)
原文中的“蜜蜂”是个大概念,它包括工蜂、蜂王(母蜂)和雄蜂,用“花精”供养蜂王的只是工蜂。改“蜜蜂”为“工蜂”,表意准确贴切,符合实际。
②原文: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爬,爬,爬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
改文: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攀登,攀登,攀登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原文中的“爬”,是比喻陈景润攻关所做出的努力。“爬”是手脚同时着地向前移动的意思,它的方向可以是向上,向下,向水平方向,表意不很确切,人物形象也不够高大。改“爬”为“攀登”,是特指抓住东西向上爬,用手“攀”,用脚“登”,生动形象,既从正面写出陈景润攻关时坚忍不拔的神情,又从侧面烘托了科研山路之险阻,高峰之巍峨。
四、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句式选择上说说改文的好处。
①原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手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
改文:正说着,门被谁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彭荆风《驿略梨花》)
原文第二句是一个定语过多、结构过于复杂的单句,文学作品不宜多用,因句子显得冗长,不便阅读。改文是结构较松的复句。它由三个短分句组成,内容突出,能更好地表达语意。语气比缓,便于阅读和理解。
②原文:碧梧园里游人实在不少,彩色的衣裙在温热阳光中闪耀着,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
改文:碧梧园里的游人很不少,彩色衣裙在炎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叶圣陶《两样》)
原文中的“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是被动句。陈述的是“人的视神经”,其中的“视神经”是专用语,不通俗;从上下看,语体色彩也不很协调。改文为“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是句,用语简练明确,通俗易懂,语体色彩协调一致。
五、比较下列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辞格运用上谈谈为什文好。
①原文: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
改文: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刘白羽《长江三日》)
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叫帆,也叫篷,把“帆”和“篷”合成一个词有点生硬,不好念,改用“帆”,念起来就顺畅得多。“篷”是口语,如改用“篷”,就和下面的词语格调不一致了。②原文:四周的人挤得紧紧,皇帝要避没法避;想要蹲下来,缩做刺猬似的一团,也办不到。
改文:人围得风雨不透,皇帝东撞西窜,都被挡回来,他又想蹲下,学刺猬,缩成一个球,可是办不到。(叶圣陶《皇帝的新衣》)
原文用“四周的人挤得紧紧”,比较抽象;改文用“人围得风雨不透”,是夸张说法,更好地描绘出入多的情态。原文用“缩做刺猬似的一团”,是比喻,也具体,但“一团”比较笼统;改文用“学刺猬,缩成一个球”,仍是比喻,但形象生动得多。
③原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鬼哭狼嚎地从桥南头滚过来,转眼就有无数朝鲜人从烟火里涌出来„„
改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连哭带叫地从桥南头滚过来„„(杨朔《三千里江山》)原文中的“鬼哭狼嚎”,纯为贬义,不能用来比喻描绘朝鲜老百姓从烟火里逃出来的情景。改用中性词语“连哭带叫”,就比较贴切,符合实际。
六、改取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这歌声似一盏明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这是用的比喻(明喻)手法,把“歌声”比作可见的“明灯”,二者毫无相似之处。可改为:“这歌声将变成一盏明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②登山远望,对岸一方池一方池的稻田,好像天上的繁星一样。
这里用的是比喻(明喻),把“稻田”比作“繁星”,也不恰当,二者无相似点。可改为:“登山远望,对岸——方块一方块的稻田,好像绿色的方格锦缎一样。”
③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的稻子吓得浑身发抖,低头求饶,好像在说,别割我,别割我!啊,我痛死了!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割稻的景况。镰刀割稻,稻子发抖、求饶、痛死,这与丰收的环境气氛很不协调。可改为:“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色的稻浪,随风起伏,好像在欢迎我们,齐唱:“来吧!来吧!快收获!快收获!”
④人群欢跃,泥土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着人们微笑。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泥土”,但缺乏真实的思想感情。“泥土”怎么能“从地下伸出头来”?可改为:“人群欢跃,土块也微笑。
⑤晨踏白霜,晚披红绸。
这是对偶,句中的“红绸”,语意不明。联系上文看,好像指的是晚霞。可改为:“晨踏白霜,晚披红霞。”
⑥一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架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一个洲。
这首诗歌是通过比喻来夸张的,但夸张得不合情理,没有实际基础。既然南瓜如地球那么大,又如何“结在”地球上的“五岳山上头”,又怎样把它“架到大西洋”,怎么好说“世界(指地球)又多一个洲”?思维混乱,矛盾百出。这是假话、大话、空话,故意虚张声势。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创作。
⑦大家决心学习雷锋人,走雷锋路,接雷锋枪,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这里用的是排比手法。“雷锋人”是生造词语。可改为“大家决心做雷锋式的人物,走雷锋的道路,接雷锋的枪支,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思考和练习十(246页)一。什么是语体?
语体使为了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它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
二 公文语体和政论语体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公文语体的特点是明确性 简要性和规格性。
明确性是指公文语体所要求的时间 地点 数量 范围等方面必须写得明确,避免发生歧义和误解。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 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简要性是指公文语体的内容必须扼要 清楚 通顺,指出问题和争论之所在;不能废话连篇,离题万里。例如《征兵工作条例》规定:“部队应该派思想好 政治观念强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干部和医务人员,组成精干的临时接兵机构,做好接兵工作。”
规格性是指公文语体有固定的格式,不能有随意性。例如命令 通报 决议之类的标题 编号 发文日期有一定的规格。(关于政治语体的特点,可参考课本自答)
三 文艺语体有几种类型?
文艺语体可分为散文体、韵文体和戏剧体三类。散文体指小说 散文和特写等。韵文体指诗歌 词曲和快板等。戏剧体指话剧 歌剧和地方戏等。
四 比较下面两个例子,说明文艺语体 科技语体的主要特点。
A三株名松都在这里。“卧龙松”与“抱塔松”同是偃仆的姿势,身躯奇伟,鳞甲苍然,有飞动之意。“九龙松”老干槎丫,如张牙舞爪一般。若在月光底下,森森然的松影当更有可看。此地最宜低回流连,不是匆匆一览所可领略。(朱自清《谭栝寺戒坛寺》)
B细菌有三种主要形态:球形(球菌)杆形(杆菌)及螺旋形(螺旋菌)。但在这三类之间,还有许多不显著的过渡形态。细菌的形体虽然如此之小,但各类细菌间,其体积的差别很大。最小的杆菌,长约0.5微米,宽约0.2微米;一般杆菌的体积为2乘以0.5微米。(李杨汉《植物学 细菌》)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案】推荐阅读:
汉语语法与修辞的论文12-18
现代汉语修辞论文07-31
现代汉语第五章语法08-27
有答案版 10级现代汉语下语法作业07-09
汉语语法研究教案08-11
现代汉语之存现句对外汉语教案08-18
高三语文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教案12-10
汉语语法和外语语法10-07
汉语仿拟修辞格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