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把”字句(共12篇)
汉语“把”字句 篇1
所谓“把”字句就是句子中的谓语由带把字的词句连接动词来充当, 它是现代汉语文学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 也就是由“把”构成的句式, 是汉语中的一种主动式动词谓语句。这种句式又称为“处置式”, 因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宾语作出了“处置”。例如, 使其位置或状态改变。基本的结构为:主语+“把”+宾语+动作。在现代汉语中, 宾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后, 而“把”字句的应用中, 宾语放在了动词前面, 目的是突出动词造成的后果, 这种宾语放置在动词前面的句子, 状语由介词结构构成。
一、构成“把”字句的条件
1.“把”字句中的动词一般是指能应用于事物对象的及物动词, 能够挟带宾语成分。2.“把”字句中的动词要有行为所造成结果的部分。3.“把”字句中的宾语一般是说话的人所明确行为事物对象。
用“把”字句和不用把字句在表意上是有区别的。如:我高兴把眼睛都湿了。侧重于“眼睛”“我把眼睛高兴得湿了则是重点突出动词“湿了”。“我喝水了”是强调的“水”“我把水喝了”则是重点强调动词结果“喝了”。
二、“把”字句的有关特点
1.“把”字句的谓语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 即动词后有别的成分, 一般不能单独出现, 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或动词的重叠式。如:把衣服给他。把这件事告诉她。或者动词前面有状语, 如:别把这件事到处说出去。动词中有一种双音动词, 这种动词既有动作行为部分, 同时也带有行为结果。可以用“光杆”充当谓语, 不用添加辅助成分完成句式含义, 比如, “快把作业做完”“把电脑打开”。
2. 表处置义的把字句中的“把”的宾语主要是动作的受事, 也可是工具、处所。表致使义的“把”的宾语是施事。如:你肯定把父母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了。
3.“把”字句中的宾语成分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已经明确的事物, 所以这种句式通常携带“这”或者“那”之类的词语作为修饰。假如把字句中指不明确、泛指的词语, 常是泛说一般的道理, 如:不能把外人当成自己人看。用介词“把”介引的词语不能理解为动词的宾语提前或前置宾语。“把”介引的成分跟动词的语义联系不大, 而是跟整个中补短语有联系。
4. 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 应该有较强的动作性。所以不能携带结果或者行为方式的动词, 比如, 不及物动词、判断动词等不可以用作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
5. 否定词不能用于“把”字句与动词之间, 一般情况下把否定词放在“把”字词语之前, 例如, 不能说“我把问题没有弄乱”“为什么把事情不告诉我”, 强调否定意义, “我没有把作业写完”。不过熟语性句子有例外, 如:怎么能把人不当人呢?
6.“把”字句中, “把”字句中动宾关系一般由主要行为动词构成, 比如, “拿杯子”“写作业”“穿衣服”等等, 但是也存在不能构成动宾关系的动词, 比如, “别把眼睛哭肿了”, 总不能说“哭眼睛”吧?但是, 全部动词短句可以组成动宾关系, 比如, 不能说“哭眼睛”, 可以说“哭肿眼睛”。
7. 我们再看这句子:
“把门关上!”关门中的“门”, 是动作行为的对象, 我们就称“门”为受事宾主。“把”后面的部分不仅仅受限于受事, 也可以是地方、处所等, 比如, “我今天把农田都浇完了”, 在这个把字句中, “田地”就是处所, “浇完田地”构成了动宾关系。
8. 一般的把字句, 主要动词都是及物动词, 如上边的“关”等。
但是像“千万别把学生打了”。在这句话中, “学生”是施事, 不同于前面所讲的受事、处所, 动词是不及物动词, 这句话表明发生了不太高兴的事件, 需要说明的是, 就算是能够携带宾语的及物动词, 也不是都能够用做主要动词的, 比如, 那些不表示行为的动词, 像“有、姓”等, 这些动词不能构成“把”字句。
比如, 下面的句式:
我有一个蓝色的外套。 (√)
我把一个蓝色的外套有。 (×)
还有一些动词, 比如“感觉、闻到、见到”等, 也不能构成把字句, 如:“你把香味问到了嘛”“我没有把疼痛感觉”。
9. 把字句中存在一种特殊句式, “把”字词句构成谓语, 后面不分动词短句, 比如, “我把你这个臭小子 (啊) !”不过这种把字句习惯用语口语交流中, 逐渐形成了固定句式, “我把你这个xxxxx啊!”, 表示说话人的情绪处于责备某人或者没办法。
总之, “把”字句结构句式, 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的语法, 语义单位, 它以表达与目的意义紧密相关的语义内容为本质特征。它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 “把字结构”本身表达目的的意义;第二, “把字结构”表达目的的实现——结果的意义;第三, “把字结构”表达为了特定的目的而执行特定的行为动作——手段的意义。“把字结构”在语用上基本规律是, 它始终处于一个明确的因果关系 (包括条件关系、目的关系) 的意义范畴之中, 当人们强调这种因果关系时, 便使用“把字结构”的语句形式。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 1995.
[2]黄维.动词“告诉”带宾语情况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金立鑫.“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J].中国语文, 1997, 6.
[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24.
汉语“把”字句 篇2
赵睿1
(首都经贸大学 对外文化交流学院,北京 100026)
提要:“把字句”的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用交际法的理念,在练瑜珈中教学“把字句”,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关键词:瑜珈 把字句 教学
一、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一:选取在奥力健身房住邦店(OZONE FITNESS,美国独资健身中心,在北京共有九家分店)工作的五位瑜伽教练(宋京、何伟、张佳懿、刘丽霞、刘亭尧),在他们不知情的状态下,对他们的十小时课程(每人两次,每次一小时)进行录音,然后监听将其中出现的“把”(“将”)字句转写出来,共出现了265句,涉及了不同的类型。此方法为对最自然状态下的“把”字句的采集。
研究方法二:为留学生开设了瑜伽汉语选修课(每周一次,每次两课时九十分钟,共十周二十课时),目的是通过练习瑜伽学习动词的补语和“把”字句。词表的准备、教案的编写、练习形式的设计、授课,搜集整理了课程中运用到各种类型的“把”字句共413句。此方法为自然状态下的对“把”字句的合理运用。
二、瑜珈汉语中“把字句”类型
据笔者统计瑜珈汉语中“把字句”共有9种: 2.1把(+名词(将+状语)+动词
把幅度加大 将肘眼相对
把肚子往外鼓 把上身向左后方扭转 把脚后跟用力向上蹬 把手臂沿耳侧向远处延伸 2.2把+名词+动词(+状语)+结果补语
把右腿抬高 把脚面绷紧 把胸腔全部打开 把眼睛轻轻盖住
2.3把+名词+动词(+状语)+(简单/复合)趋向补语
把五指合上 把手臂放下 将左腿伸出 把臀部翘起
把肩膀沉下来 把髋关节缓缓地推起来 把腹部收回去 把拳头整个塞进腹股沟里去 2.4把+名词+动词(+状语)+介宾补语
把手搭在膝盖上 将目光看向天花板 把双腿抱到胸前 将手臂垂直于地板 将臀部稳稳地坐在脚后跟上 2.5把+名词+动词+情态补语
把手指握得紧紧的 把侧腰拉得长一些 把两腿再分得开一点儿 把两臂夹得再紧一些 2.6把+名词(+状语)+动词+数量补语
将脊柱整理一下 把腹部的肌肉轻轻拍打几次 把这个动作重复三遍 1 赵睿,女,硕士,首都经贸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等。2.7把+名词(+状语)+动词重叠形式
把双手用力向后甩甩 呼吸调整调整 2.8把+名词+连谓形式
把新鲜的空气吸到腹部的深处停留一会 把身体摊在垫子上放松一分钟 把左臂绕过膝盖在背后与右手交握 将上身折叠紧紧贴靠在腿部前侧 2.9把+名词+动词+(成、作、为)+名词??
把身体拉成一条直线 把自己看作一棵树
三、瑜珈汉语中“把字句”的特点
瑜伽的汉语指令中出现的“把”字句有如下特点: 3.1主语均为表人的名词、代词。
动作是由主语有意识地发出的,可以说主语是动作变化的引起者和发出者。按照已经达成的共识,瑜伽汉语中的“把”字句的主语都为施事主语。由于瑜伽教练授课时发出的指令都是指向学员的,因此大都省略掉了主语。
3.2“把”后的宾语多为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且与动词之间大都存在着动宾关系。从性质上来看,“把”后的宾语大都为名词性成分,也有动词性成分,而在我们收集到的678个“把”字句中宾语大都是表示身体部位名称的名词(165个),且类属清晰整齐,如:五官、脏器、骨骼、躯干、四肢、手部、脚部、头部、关节等等,仅有少数例外(19个),如:意志、精神、自己、呼吸、皱纹等等。
从它与句子中的动词的语义关系来看,大都是动宾关系,只有极少数宾语是动词所表示动作凭借的工具。
如:把双手合十在胸前(合十双手)把能量传递到全身(传递能量)将目光看向天花板(用眼睛看天花板)
从形式上来看,虽然瑜伽汉语中的“把”字句的宾语都没有修饰限定成分,但由于语境的关系,练习瑜伽者都知道宾语所指的是自己的身体部位,也就是语法书中所讲的宾语必须是已知的、确指的、听话人可以理解的事物。极少数的不是身体部位的宾语表示的是一类事物或抽象的事物,如:能量、意志、新鲜的空气、动作,这也是练习瑜伽者可以理解确认的事物。Liand Thompson(1976,Huang,1982)认为从语言分类规律来看,汉语属于主题突出的语言。汉语“把”字句在某种程度上包容了一系列主题突出语言的特征。“把”字之后的名词与汉语句子中主题的唯一区别就是其位置不同。主题常在句首,而“把”的名词不在句首而在动词之前,因此有的语言学家把这种“把”字句后的名词叫作“次主题”。瑜伽汉语中的“把”字句的主语大都省去,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把”后的名词却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叙述谈论的对象——“把”字句叙述谈论的就是经过动作后这个宾语发生什么变化有什么结果。因此不能用简单的语法或语义意义来概括,而用具有语用意义的主题的概念来概括比较适宜。
3.3动词大都是动作动词
对于什么样的动词能出现在“把”字句中这个问题,王惠(1992)说跟动词的及物性有关,“把”字是句子高及物性的标志,马真(1985)说跟动词的处置意义有关,“把”字句主要用来表示处置。
观察我们目前收集到的678个“把”字句中的197个动词,96%都是动作动词,只有少数例外,如:重复、加大、平行、相对、还原等。这些动作动词带有动量,或者表示大小的变化,如:收、挤压;或者表示方向的变化,如:鼓、举;或者表示频率的变化,如:拍打、抖动;或者表示结果的变化,如:缩小、加大。从语法功能上看,这些动词都有这样的特点:或能带结果补语,或能带趋向补语,或能带介宾补语,或能带情态补语,或能带数量补语,或能重叠。这是因为“把”字句表达的不是一种单纯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还就用动作动词及后面补语来表现出这个过程或结果。
这对指导教学很有意义,据黄月圆杨素英(2004)的判断实验统计,77%的不合语法的动作动词类“把”字句被受试者接受为合法句,判断这两类句子的正确率只有21%,据崔希亮(1993)的统计能进入“把”字句的1079例动词占所有动词的79%。既然这类“把”字句错误比例如此之高,既然这类“把”字句所占比例如此之大,那么我们教材、教学就应该从此入手首先解决覆盖面大错误率高的“把”字句,而瑜伽汉语中的“把”字句恰恰均属于这一类,所以我们认为通过瑜伽学习汉语的“把”字句是一种有的放矢的途径。
3.4动词后面的成分大多为复杂成分,具有位移性特征。3.4.1动词后的复杂成分。
“把”字句常表示事物经过动作后的变化、结果,而补语正表示这种变化、结果,所以是“把”字句中最常出现的。我们统计的瑜伽汉语中的678个“把”字句,带有复杂成分的占94%以上,且带有结果补语、趋向补语、介宾补语、数量补语、情态补语又占其中的89%。
3.4.2具备位移性特征
瑜伽动作节奏缓慢步骤分明,描述一个动作向另一个动作的变化,描述身体的部位从前一个位置向后一个位置的转移,大都使用趋向补语、介宾补语,它们都具有明显的位移特征。从典型范畴理论来说,范畴里最大量出现的实例总是例示(instantiate)了该范畴的原型(prototyPe),统计数字证明了“位移”意义在“把”字句语义中的基本性(张伯江,2000)。
我们再看数量补语、动词的重叠、连谓形式具备不具备位移的特征。把腹部肌肉拍打几下 把手腕甩甩
把新鲜的空气吸到腹部的深处停留一会 动作动词“拍打”带动量补语“几下”、重叠形式“甩甩”都是重复同一个动作,自然带有位移倾向,而连谓形式就更不用提了,因为连谓的其中一个谓语均为趋向补语或者介宾补语,所以整个连谓形式也不可避免带有位移的特征。
那么结果补语、情态补语是否仍与“位移性”有关呢?回答是肯定的。:物质运动的过程不仅是“位置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状态变化”的过程。我们先看两组例句:
第一组:
把肚子收紧
把肚子收回来
比较:*把肚子收紧回来(*号代表不能说,下同)第二组:
把手臂伸得长长的把手臂伸出去 比较:*把手臂伸出去长长的 第一组证明了,结果补语一般不能和表示位置变化趋向补语共现。第二组证明了情态补语也不能趋向补语共现。这很好解释,一个行为不可能同时向不同的方向进行,也就是运动的一维性。趋向补语跟结果补语、情态补语不能同时出现,说明了这两种补语也是动词方向性的一种表示。
最后我们看看位移性特征能不能覆盖前面提到的“把+名词(+状语)+动词”这种“把”字句。
把幅度加大 将肘眼相对
把肚子往外鼓 把上身向左后方扭转 “往外”“向左后方”都表示“把”后名词受动词影响后运动的趋势,“鼓”“扭转”具有动程的意义,因此虽然不是复杂形式,也具有位移特征。动词“加大”“相对”,一个为动补式,一个具有完成意义,都可以单独充当“把”字句的谓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瑜伽汉语中的“把”字句的动词复杂成分具有“位移”这一统一的特性,这是一个不难理解的概念,因此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此种类型的“把”字句。期望练瑜伽学汉语“把”字句成为学习和巩固“把”字句一种有趣的补充形式。
3.5绝大多数表示未然的事件,多为祈使句。
根据我们的统计和分析,瑜伽汉语中出现的“把”字句,绝大多数部为未然形式,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且主语省略,多为祈使句。这是因为瑜伽教练试图让练习者去做或者不做某个动作,而且人们比较习惯用“把”字句来让某人做某件事情,因为它带有比较明确的指令性,由于“祈使”的语用特点,所以“把”字句被大量地使用在瑜伽课上。再有,大部分人都认同发布命令和指示是教师对学生的权利,由于上述条件决定了瑜伽课上大量使用“祈使”形式的“把”字句的合理性。
四、结语
“把”字句本身的复杂性是客观事实,我们无力改变;“把”字句教学语法的研究也有待深入,我们需要努力;学生“把”字句的回避率最高(熊文新,1996),我们有目共睹,所以我们要从教学方法上改善目前的状况。张旺熹(1991)认为“把”字句的两大类型使用频率相差很大,典型形式VP一VR或VP包含VR,占86%以上;其他形式(1)VP一(AD)十一+V(2)VP一(AD)+V(一)V(3)VP=(AD)+VR(R是动量补语)(4)VP一O或单个V,只占13%。可见,瑜伽课上出现的“把”字句虽未覆盖所有类型,但也涉及86%以上,所以我们不妨从此入手。
参考文献:
[1]刘颂浩《论“把”字句运用中的回避现象及“把”字句的难点》《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
[2]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 [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2000年 [4]吕文华《“把””字句的语义类型及其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语文出版社1994年
[5]杨小璐、肖丹《现代汉语把字句习得的个案研究》《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3期
[6]文秀丽《北京普通高校瑜伽课程开设的现状及其前景展望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06届硕士毕业论文
[7]杨辉玲《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瑜伽运动的动机调查研究》体育世界·学术2008年第2期
把字句宾语分析 篇3
关键词:把字句;宾语;语义特点
对把字句宾语的研究,历来学者都曾提出过不同的观点,我个人比较赞同范晓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把后面的名词可以表示动作的施事、受事、系事、动作发生的处所、工具、 材料等等,本文借助范晓的观点,对把字句宾语作分析。
一、宾语的分类
我们可以借助范晓的观点,从语义关系的角度对把字句的宾语进行分类,根据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把字的宾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受事宾语
受事也就是动作所要作用的对象,即动作的承受者,句子格式是把+受事+动词成分,如:
(1)我把黑板上的字擦干净了
(2)小红把碗洗干净了
这两个句子中“黑板上的字”和“碗”分别是“擦”和“洗”这两个动作的承受着,是动作所要作用的对象,表现出动作行为对名词的处置性,所以,把字句又有人称为“处置式”。除此之外,从语义角度分析把字句多表示处置义,这种格式的把字句中动词成分是整个句子的焦点,如:
(3)我把论文写完了
(4)我写完了论文
这两个句子前者强调的是“写完”这一动作,而后者强调的是“论文”一名词性成分。
(二)施事宾语
施事就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句子格式是把+施事+动词成分,如:
(5)这些衣服把我洗的直不起腰
(6)看到这样的结果,把我的心凉透了
这两个句子中“我”和“我的心”分别是“洗”和“凉”这两个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从语义角度分析,这类把字句多表示“致使义”含有使、让的意思,多表示一种不如意的结果,谓语多为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三)系事宾语
系事就是与动作相关联的对象,很难看出何为施事,何为受事,如:
(7)期末考试成绩把同学们闹得都没心情玩耍了
(8)这个寒冷的冬天真把他冻坏了
这类句子中谓语动词的动作性很弱,大多表示某种情状。
(四)表处所
处所就是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位置,句子格式是把+处所+动词成分,如:
(9)他把整个教室都翻遍了也没找到那只耳环
(10)小明把上海玩了个遍
这两个句子中的“教室”、“上海”均表示处所。
(五)表工具
工具即动作发生所要凭借的工具,如:
(11)他把粉笔用断了
(12)他把瓶子里装满了水
这两个句子中“粉笔”和“瓶子”都表示工具
(六)无施受关系
这一类名词成分大多与人体和动物有关,如
(13)她把眼睛哭肿了
(14)他把蛇剥了皮
这类句子谓语部分常常会有“着”和“了”。
分析名词与动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据此对把字句的类型进行分类,将其分为施事把字句,受事把字句等也不失为一个研究的角度。
二、把字句宾语的理论解释
把字句是常用句式,那么所有常式句的宾语都可以用把字提前转换成把字句吗?答案是否定的,把字句的宾语是有条件的,根据移位理论和语义指向理论,只有那些可以多重移位或补语指向的成分才可以进到把字句中。
(一)依据移位理论分析把字句的宾语
关于把字句的宾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主语说”,即认为把后的名词成分是主谓结构的主语,一种是“宾语说”,即认为把后的名词成分是动宾结构的宾语 ,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不妥之处。首先来看主语说
(15)a1水喝光了——a2把水喝光了
b1字写在黑板上——b2把字写在黑板上
但看这两个例子感觉“主语说”还是讲得通的,但很多情况下,是不能将主谓结构变成把字句的,如:
(16)a1我们考试——a2*把我们考试
b1墙上破了个洞——b2把墙上破了个洞
这两个句子就不能相互转换了,因此“主语说”是不太准确的。其次来看宾语说,
(17)a1喝水——a2把水喝了
b1扫地——b2把地扫干净
单看这两个例子,似乎“宾语说”也很合理,但是也有很多不符合“宾语说”的例子,如:
(18)a1把他吓得呆住了——a2*吓他
b1把他乐得跟捡了元宝似的——b2*乐他
这两个句子就不能说是宾语提前了。通过对几组例子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线索,
A跟主语有关的几组例子
(19)a把灯关了
b把窗户打开了
c把花浇了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把字后的名词成分可以移到谓语动词的后面,也可以再移回到谓语动词的前面,并且当他重新移回到动词前时才可以加“把”,如:
(20)a1灯关了 a2关灯了 a3把灯关了
b1窗户打开了 b2打开了窗户 b3把窗户打开了
c1花浇了 c2浇花了 c3把花浇了
这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中与主语有关的情况,再看动补结构中与主语有关的情况
(21)a把小伙伴都惊呆了
b把孩子都惯坏了
c把我们乐坏了
我们单看谓语动词似乎这些名词成分不能后移,但是当我们把两个动词(包括作补语的形容词)结合在一起作为动补结构这一整体来看,主语就可以后移了。
(22)a1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a2惊呆了小伙伴 a3把小伙伴惊呆了
b1孩子惯坏了 b2惯坏了孩子 b3把孩子都惯坏了
c1我们乐坏了 c2乐坏了我们 c3把我们乐坏了
由此可见,只有特定的动补词组允许主语后移并可以再次移回到动补词组前,当它再次移回到动补词组前时才可以加“把”。
再如,得字结构主语把字句
(23)a把我紧张得吃不下饭
b把她冻得直打哆嗦
c把嗓子干的冒烟了
这类结构中的主语也可以向后移到得字结构的后面,
(24)a1我紧张得吃不下饭 a2紧张得我吃不下饭 a3把我紧张得吃不下饭
b1她冻得直打哆嗦 b2冻得她直打哆嗦 b3把她冻得直打哆嗦
由此可见,所有跟主语有关的把字句后的名词成分都可以多重移位,即简单句中可以后移到动词后面并可以再次前移的谓语的主语,动补结构中可以后移到动补词组后再前移的谓语的主语,得字结构中可以后移到得字结构的后面并再次前移的谓语的主语。
B跟宾语有关的几组例子
(25)a1把孩子吵醒了 a2吵醒了孩子
b1把胳膊累酸了 b2累酸了胳膊
这三个例子看起来似乎都是宾语提前,但动补式结构都是有两个动词或动词与形容词组合起来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把”后的名词成分既不是谓语动词的宾语,也不是补语动词的宾语,而是整个动补结构的宾语,是补语动词的主语。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把后的名词成分是由动补结构强制后移,并前移时才可以加“把”,与前面的主语的情况是一致的,都是把后移的名词重新拉回到动词前边,而且动补式的宾语是补语动词的主语,这两种移位都是后移并再次前移,认为前者的后移是自由的,后者的后移是强制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把后的名词成分都是可以多重移位的主语。
由此可见,把后的名词成分是由“简单句、动结式和得字式中动词或结构决定可以自由后移并再次前移的谓语的主语,以及动结式中由结构决定可以强制或自由后移并再次前移的补语的主语,可变换成,当且仅当“名词n”可能是深层并合结构中后项结构的主语,并且在表层结构中可能多重移位”。
(二)依据语义指向理论分析把字句的宾语
语义指向就是确定句法结构中某个词跟结构内出现或没在结构内出现的某个词有联系的一中方法,它可以用来解释某些句法结构结构形式的变换条件,我们可以用语义指向理论来分析为什么有些动补式结构可以转化成把字句,为什么不能转化,如:
(26)a1*老王把酒喝醉了 a2老王喝醉了酒
b1老王把酒喝光了 b2老王喝光了酒
为什么前者可以转换后者不可以转换呢?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老王喝醉了酒”中的补语成分“醉”是指向老王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酒把老王喝醉了”而不能说“老王把酒喝醉了”,而“老王喝光了酒”中的“光”是指向“酒”的,因此可以说,老王把酒喝光了。由此可见,在动补式结构中把字句中把后的名词成分是补语指向的成分,只有补语指向什么成分,什么成分才可以放到“把”后构成把字句,语义指向确定的是句中的某个成分跟其他两个或多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因此只能用于分析动补式把字句,不能用于简单句和得字句中。
三、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把字句的宾语从语义角度大致可以分为施事宾语、受事宾语、系事宾语、无施受关系的宾语、表工具的宾语以及表处所的宾语。把字句的宾语都是由谓语的主语或者补语的主语多重移位而来的,也就是深层并合结构中后项结构的主语可能多重位移,才可以进入到把字句。动补结构中把字句的宾语都是补语所指向的名词成分,只有补语指向什么成分,什么成分才可以做把字句的宾语。
参考文献:
[1]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汉语研究,2000(1).
[2]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汉语“把”字句 篇4
目前针对“把”字句的练习设计主要集中在“把”字句练习设计的语境上。金立鑫(1997)指出“把”字句的使用受句法、语义、篇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练习的语境中经常出现可以用“把”也可以用其他句式的情况。刘颂浩、汪燕(2003)则专门对练习设计的语境问题进行了考察,明确指出“把”字句练习设计的语境都是非自然语境。
本文拟通过对中美两国常用的8套初级汉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国所使用的初级汉语教材中“把”字句练习设计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我们认为这些差异是教学时间、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所造成的。这些差异必定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各种教材的优缺点,给中美两国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提出进一步改造完善教材和教学设计的建议。
本文所考察教材如下:中国教材:《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二册(下)、《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I、II)、《新实用汉语课本》(《New Practical Chinese Reader》)(2—3)、《发展汉语·初级综合(II)》(第2版);美国教材:《中文听说读写》(《Integrated Chinese》(Level 1 Part2)、《通俗汉语》(《Colloquial Chinese 2》—The next step in language learning)、《中文天地》(《Chinese Link》)(Elementary Chinese)、《中文入门》(《Chinese Primer》)。两国教材的共同点是:第一,适用对象是零基础汉语初学者。第二,教材使用对象主要为大学生,属于学历教育。第三,4本中国教材的发行量均超过5万册,美国教材则是调查了30所大学一年级综合汉语教材使用情况,采用高校百分比最高的4本教材。
一、两国教材的练习设计“数量”对比
两国教材关于“把”字句的练习题量的统计结果如下:“句型转换”练习最多,“造句”“填空”的练习也不少;而“多项选择”“判断正误”和“把词语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的练习设计得很少。中国教材的练习题量比美国教材多很多。中国教材中“句型替换”“填空”“造句”练习比较多,着重句法层面的练习;而美国教材中“翻译”“限制性语段表达”和“看图写作”比中国教材多,突出美国教材比较注重考察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汉英互译。
二、两国教材的练习设计“项目”对比
通过分析上表,我们发现:中国教材的优点是练习设计题型较为多样化且题量较大;而美国教材的优点是用英语对题目要求进行说明,并有大量的汉英对应翻译练习。但是,同时二者又存在着各自的不足之处,如中国教材的练习集中在“替换”“组织成句”“句型变换”三种题型上,而美国的教材中关于句法语义方面的练习很少。
从练习题型上来看,中国教材的题型比美国教材丰富得多,特别是《新实用》采用了13种,《教程》也应用了9种。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教材《天地》的练习题类型也有7种。
两国教材的练习题型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比较固定,当然,两国教材也都有自己独有的题型。
我们试图分析两国教材的共有题型和独有题型,从而找出共有题型的特点和分析为什么会有独有题型。
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两国教材中有较多的共有题型。比如:都有填空、替换、句型变换、组织成句、完成对话、翻译、造句、听力、朗读、回答问题、限制性语段表达。
除了上述中美两国教材中共有的题型外,我们还发现它们也有各自的独有题型,这些题型体现了教材的不同特点,值得借鉴。
中国教材:完成对话、回答问题、搭配、判断正误、多项选择、把词放到合适的位置。
美国教材:看图写作。
三、两国教材练习题练习形式的定型
我们结合前文对“把”字句练习题练习形式的分析,来探讨教材中“把”字句练习题的具体设计问题。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练习形式主观型与客观型
题目的主观型和客观型是由答案是否唯一来决定的,答案唯一即是客观题,如答案为多种则应是主观题。客观型练习形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答案限定在选项中。第二,练习题本身的性质来限定。主观型练习形式的答案形式和意义都不受限制,例如自由语段表达、翻译、造句等。我们分别考察了两国8套教材的“把”字句练习题主客观练习形式所占的比例,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8套中美教材的练习题中,客观题所占的比例较大,主观题相对较少。客观题均是针对练习语法结构的,而主观题是考察学习者对于“把”字句的输出的。这也说明这8套教材比较偏重语法结构,句法层面的练习。
(二)练习形式有语境和无语境
此处所涉及的语境主要是指上下文语境。总的来说,有语境的语言形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有两三个句子的小对话和一段连续的话或完整的语篇。练习形式如果没有超出单句这个层面,那么这样的形式就不能算是有语境的练习形式。以下我们对两国8套教材“把”字句练习题是否涉及语境做了考察分析,结果如下:
从上图可知,8套教材中的“把”字句练习题的练习形式涉及语境的设置较少,特别是《发展》和《入门》几乎没有涉及,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美国教材《中文》和《天地》练习中涉及语境设计的较多,不仅包含两三句的小对话,而且达到成段表达的练习题数量也很多,值得借鉴。
(三)练习形式有情景和无情景
这里的情景指的是非语言语境。涉及情景的方式主要有:用文字、图片或影像形式,或提供事物实景。以下我们对两国8套教材“把”字句练习题是否涉及了情景做出了考察,结果如下:
由上图可知,教材“把”字句的练习题中,无情景的练习题数量占到绝大多数,有情景的练习题数量非常少。美国的教材比中国的教材在这方面做得要好一些,特别是《中文》《天地》和《通俗》,有情景的练习题占到了多数。据我们考察,中国的4套教材关于有情景的“把”字句练习题所设计的情景要么比较简单,要么就是提供的情景真实性不高。而在这一点上,美国的教材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情景说明,更是搭配了很多的图片进行补充。
四、两国教材练习题练习设计的特点
总的来说,中国教材的练习不但量多,而且题型多样。但绝大多数的练习题都涉及句法,忽视了语用。针对“把”字句的不同句式,《新实用》采取了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而其他的教材变化较少。在练习题的分布和复现上,《新实用》对于“把”字句的练习分布松散,涉及的课数较多,非常重视语法点的复现,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把”字句的各种用法。从练习题的内容上来说,中国的教材比较具有系统性,包括机械性练习、句法结构的练习、语义特征的练习同时也有一些篇章表达的练习。但有一些语境的设计过于简单或缺乏真实性。练习方式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从“替换”“填空”到“造句”“改病句”再到最后的根据情景进行会话,都体现了由易到难、先输入后输出和先理解后表达的原则。
美国教材中练习题的关于机械性的练习较少,更加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技能训练的学习习惯。练习中设置的情景都是真实自然的,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法点的应用。翻译题也是美国教材的独有题型,翻译可以将学习者的母语作为学习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此外,学习者在做翻译题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对比自己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天地》的题型最多,题量也最大,这本教材的练习很具有实用性,特别是练习题型中专门安排了一个环节:交际练习(Communicative Exercises),练习中提供特定一些情景,要求学习者根据情景和提示基于内容进行交际任务的运用训练。由于这些情景都是社会生活的实例,都是学习者很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学习者在学习时可以倍感真切。提供情景的同时搭配了图片,这样既有利于学习者的理解,也增强了趣味性。同时我们也发现,美国教材关于“把”字句的练习题量较少,题型也比较单一,多为交际练习和任务型练习,这跟美国学生注重语法的功能性,不关注语法知识的系统性有关。
中美教材中有一些技能练习的编排超出了语法解释的范围,我们认为,练习题应该围绕语法解释部分出现的例句和课文的内容出现,否则会影响学习者对语法点的掌握。
五、“把”字句练习设计的建议
针对美国学习者“把”字句的练习设计,我们建议可以设计出以“把”字句的语用功能为目标,以其核心语义为框架,以重点句型练习为起点的综合型练习模式,具体练习可以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采取以下题型:
(一)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可以分为“替换”和“选词填空”,可以补充语法解释部分中例句不充分的情况。
“替换”练习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难度不大,集中练习可以培养出学习者的语感,教材中“替换”的练习量一定要十分充足。
“选词填空”虽不是特别针对“把”字句的练习,但是在题中出现了大量的句式,通过填入这些句式的各个成分,能加深对这些句式的掌握。
(二)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可以分为“造句”“改错句”“翻译题”“用‘把’字句完成会话”“选择填空”“回答问题”“看图填空、会话、写作”和“交际练习”。
“造句”类的练习题可以先提供词语让学习者自行造句,然后再让学习者自己造句,这样的编排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用‘把’字句完成会话”所提供的情景应该让学习者能够明白用“把”字句是为了突出在某个动作的影响或作用下,某人或某物发生位移或状态的变化。所提供的情景都是跟学习者平日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通过简单的会话练习来提高学习者的实际交际能力。
“回答问题”给学习者提供最真实、自然的语境,让学习者试着用“把”字句来回答。
“看图填空”根据提供的情景、图片和英文翻译,填写相应的汉语。使用“英翻中”,这样的练习更能考察学习者对句型的掌握和语言综合能力的运用。加上情景和图片,可以增强学习者的交际功能。
“看图说话”是培养学习者口语表达能力的练习题。提供关键词和应该使用的句式,同时提供相关的图片,尽可能明确地展示出语境,再配上相关的文字说明和关键词,这种练习的优点是把原本枯燥的练习变成了有趣的看图说话练习,这样的练习不仅复习强化了“把”字句式,提高了学习者的汉语语言技能。“看图写作”练习是“看图说话”的深化,提供情景和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和所学的“把”字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对学习者进行口语练习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交际练习中提供特定一些情景,要求学习者根据情景和提示基于内容进行交际任务的运用训练。由于这些情景都是社会生活的实例,都是学习者很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学习者在学习时可以倍感真切。提供情景的同时搭配了图片,这样既有利于学习者的理解,也增强了趣味性。进行交际练习的同时,也复习了课文的词语和语法点。
除了上述的练习题型外,我们认为有必要在教材中设置一些HSK的题型,由于HSK考试代表了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近年来美国大学生越来越重视HSK考试,所以在教材中增加HSK的题型对学习者来说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金立鑫.选择使用“把”字句的流程[J].汉语学习,1998(4).
[2]刘颂浩,汪燕.“把”字句练习设计中的语境问题[J].汉语学习,2003(4).
[3]杨惠元.论《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的练习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4]边成妍.韩中两国本科基础汉语教材语法项目编写比较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8.
[5]官恺璐.《中文听说读写》与《博雅汉语》初级阶段练习设置的对比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2.
[6]黄淑良.中美两部初级对外汉语综合教材练习的对比与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2012.
把字句被字句 篇5
例: 大 水 淹 没 了 庄 稼。
(什么1)(动 作)(什么2)
把字句:大水把庄稼淹没了。
被字句:庄稼被大水淹没了。方法1:
先在陈述句中分析出什么
1、什么2和怎么样,再按下面格式改写:(1)改为把字句:什么1+把+什么2+怎么样(2)改为被字句:什么2+被+什么1+怎么样 方法2:
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如“谁做了什么”该为“谁把什么做了”,“谁怎么样”改为“谁把什么怎么样”; “谁做了什么”和“谁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把字句改为被字句,被字句改为把字句,什么1和什么2互调位置。)练习:我会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把字句。
1、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垮了。
2、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3、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4、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5、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6、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7、妈妈,晚饭我已经烧好了。
8、山川、田野、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
9、激流冲跑了那块人们洗衣用的礁石。
10、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11、这道难题终于被我解答出来了。
12、北风吹来,地面上的害虫都冻死了。
13、小草被人们叫做大力士。
14、我终于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书。
15、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16、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17、我的作业从头到尾都被老师用红笔批改了。
18、灯光照得夜空光彩夺目。
19、妈妈不小心摔坏了我的文具盒。
20、桥上喷出的六条火舌封锁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
21、雨过天晴,蚂蚁清除了洞口的泥土,又出来寻找食物了。
22、小敏做好了今天的家庭作业。
23、乌云遮住了太阳。
24、李强被一本好书吸引住了。
26、敌人的一架飞机被英雄的空军击落了。
25、在这次乒乓球比赛中,五(1)班被五(4)班打败了。我会把下面的句子改成被字句。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3、蒙蒙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4、大雁总是把小雁护在翅膀底下。
5、我洗干净了红领巾。
6、船里装载的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7、詹天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8、黄鹂吃了卷叶虫。
9、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10、一大滴松脂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边了。
11、初升的太阳把平静的海面照射得波光粼粼,美丽极了。
12、我终于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小人书。
13、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14、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15、我的讲义从头到末藤野先生都用红笔添改了。
16、焰火照得夜空光彩夺目。
17、妈妈不小心摔坏了小芳的文具盒。
18、他们看到桥上喷出的六条火舌封锁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心里十分着急。
19、雨过天晴,蚂蚁清除了洞口的泥土,又出来寻找食物了。20、一只小花猫捉住了一只老鼠。
21、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
22、小洁把刚换下来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23、雷锋把一个迷路的小孩送回了家。
24、火车把各种物资运往全国各地。
25、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26、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27、小李完成了老师交给她的任务。
28、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
我会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1 夕阳染红了西天。奇妙的植物猪笼草吃掉了一条蜈蚣。3 战士们消灭了敌人。孙青在操场上找到了丢失的钢笔。5 少先队员搀扶盲人叔叔过了马路。6 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小芳。7 医务人员精心地治好了一个个病人。8 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9 树木挡住了风沙。一条鲸鱼吃掉了一头海兽。11 外祖父送给了莺儿一幅墨梅。12 狂风刮飞了地上的落叶。
缩写就是去掉句子中所有的修饰词语,留下句子的主干部分,使其成为最简短的句子。扩写与缩写相反,扩名则是在简单的句子上,加上合适的修饰词,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明确。
怎样扩句
句子可以扩充的有五个地方:
(1)“谁”的前面;
(2)“是”和“动作”的前面:
(3)“什么”的前面;
(4)“怎么样”的前面;
(5)“怎么样”的后面。
例句:
英勇的战士狠狠地打击来犯的敌人。(“谁”之前)(“动作”之前)(“什么”之前)
刘胡兰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是”之前)(“什么”之前)海娃非常高兴。(“怎么样”之前)
海娃高兴极了。(“怎么样”之后)
一个地方可以加上不止一个枝叶。如“刘胡兰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在“英雄”的前面就加上了“一位”和“了不起”。
扩句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不能违背原意;二是不能改变结构,三是必须搭配恰当;四是力求内容丰富。
如把“小兰上学去”扩成“小兰冒着瓢泼大雨和泥泞的小路上学去”,扩充的部分就有搭配不当的毛病。又如:“禾苗点头”扩成“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当然是对的,但算不上好。因为“禾苗”前可以扩充而未扩充。如扩成“田里的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就比较好。但仍不算很好,因为扩充的两个枝叶都是“在什么地方”,还可以加上什么样的,怎样的一类词语,变成“田里绿油油的禾苗在微风中频频点头”。
扩句的正确步骤是什么呢?画一画,看看扩充哪些地方;
第一,第二,想一想,可以加进哪些枝叶;第三,连一连,看看搭配是否恰当 缩句
1缩句,就是减少修饰、限制的词语,把一个较长、较复杂的句子或者单句压缩成与原句意思基本相同的较短、较简单的句子。这是一个大家认识都比较一致的关于缩句的概念。但是,在如何准确的把握这个概念,以及在具体的操作中,却往往各执一词,答案不一,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以至于会出现文章开头描述的镜头。
因此,我们为了能准确的把握这一个概念,应该先达成三个共识。 1.1 我们把一个长句缩成较短的较简单的句子,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分析和理解长句。以便能更好的掌握汉语。
1.2 在缩句的过程中,我们要去掉的是句子的修饰或限制的成分,保留其主干。 1.3 压缩后的句子,在其意思的保留上必须和原来的长句基本相同。保持句子的清晰和完整性。
2.我们的误区
我们在对缩句的理解上,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有如下的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2.1 缩句练习就是句法的分析。
2.2 缩句就是把所有的附加成分都减去。浓缩的就是精华。
所谓同位词组,即由两个部分重叠在一起,指示的是同一个事物,作同一个成分。在作这样句子的处理时,只要保留能表示人或物的主要词语即可。如“身穿整洁服装的工人叔叔一起去参加工厂的奠基大会。”在此句里,缩为“工人参加大会。”就可以,若缩为“工人叔叔参加大会”也行。
对于时态助词的处理。一些表示小、时态的词,如“着”、“了”、“下去”等,要予以保留。因为它们附在动词的后面,表示时态。如“叔叔在今年夏天到了北京”若缩为“叔叔到北京”,其意思就和原来的有差别。
对于连动词组的处理。连动词组是指两个动词直接连用在一起,它们之间没有修饰、限制的主次之分。只是在动作上的先后而已。如“走上去握手”,都表示干什么,应予以保留。 对于“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处理。
“把字句”和“被字句”都是两个比较特殊的句型。“把字句”的作用是把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的前面,以加强动作的结果。而“被字句”的作用是以“被„„”为状语,用“被”引进主动者,同时指明主语是被动者。所以,在缩句的过程中,“把„„”“和被„„”都成了句子的主干,都要予以保留。 对于兼语词组的处理。
兼语词组指的是一个动宾词组和一个主谓词组连在一起,动宾词组的宾语兼作主谓词组的主语。
如“让我走”等。在“妈妈托在城里的叔叔给我捎来了一件毛衣。”此句子只能缩为“妈妈
托叔叔给我捎来了毛衣。” 对于后补词组的处理。
后补词组由两个部分组成。后一个部分补充说明前一个成分。如“干的好”“听得不清楚”等。在对于此类的句子缩减中,应加以保留,否则意思会觉得别扭。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句子,如“我笑得流下了眼泪。”后面的“流下了眼泪”是对“笑”的补充说明,可以减去。其意思会更加的简洁。
其实,在具体的缩句中,针对不同的句子,我们要做不同的处理,但应保持和原来的句子意思基本不变。浓缩的不一定就是精华。缩句练习
1、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2、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3、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了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
4、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5、雪白的小兔在田野里飞快地跑来跑去。
6、白发苍苍的老人第一次见到高大雄伟的天安门。
7、年轻的妈妈脸上渐渐露出笑容。
8、白家庄小学的学生在操场上用力地做广播体操。
9、海边的沙地上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10、许多大大小小的鸟在这棵树上做窝。
11、小螃蟹悠闲自得地挥舞着两只小钳子。
12、小鸟在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13、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
14、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脚的民工,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
15、五彩缤纷的气球迅速飘向瓦蓝瓦蓝的天空
16、这是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7、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18、孙平用自己的脚挡住了对方踢来的球
19、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20、其实雄伟的万里长城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确认句子成份在句中的位置
含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句子才成独立单句。指导学生先分清这两面部分之后,再找分句子主杆“主、谓、宾”,而后找出“定、状、补。”“定、状、补”也就是缩句时按删除的部分。“定、状、补”,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它们处于的位置是:
1、定语,它的位置有两处:一是在主语的前头,二是在宾语的前头,例:静静的小溪从村外缓慢地流向宽阔的潘阳湖。“小溪”为主语,“潘阳湖“为宾语,那么“静静”,“宽阔”分别为这个句子的定语。定语对中心起了修饰和领属的作用。
2、状语,它的位置也有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前头,如上例子,缓慢地流,“流”是谓语,“缓慢”那就是状语,另一处在句子之首,表示时间和处所。例如,“从昨天开始”,“在学校里”。
3、补语,它的位置同样是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后头,表示程度和结果。例:我高兴得跳起来,“跳起来”为补语。一处是在宾语的后头,表示补充说明,我打了他三下,“三下”为补语。
抓住句中的中心词,用设问的方法,找准句子主杆。
例如,中国第一丹霞江郎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浙西大地,在这个句中很容易确立“耸立”这个词是谓语,就可以用设问的方法找出主语和宾语。问:什么耸立:江郎山耸立。耸立在哪里:江山郎耸立在浙西大地,很明显,“主、谓、宾 ”就是“江郎山耸立浙西大地”,这
是句子的主杆。其余的是枝叶,要删除去。这个方法,通过多项训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起来。
借助结构助词,找准句子的主杆。
借助结构助词“的、地、得”为标志,寻找“主、谓、宾 ”就方便得多了。
“的”字,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主语、宾语)之间。
例:小明的爸爸认真地审阅市政府的工作报告。
“爸爸”,“工作报告”前面有个“的”字,可以定为“爸爸”是主语,“工作报告”是宾语。
“地”字用在状语和中心词(谓语)之间。
上例中,“认真地审阅”,“审阅“前头有“地”字,可以定为“审阅”是谓语。
“得”字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
例:她笑得很开心,笑和开心之间在“得”字,那么“笑”字可定为谓语。
汉语“有”字句的语法化研究评述 篇6
关键词:“有”字句语法化类推重新分析
一、理论背景知识
Hopper和Traugott在《语法化学说》中将“语法化”这个词定义为:“所有语言都可以做出词汇词和功能词的区分,语言中的一些现象显示,功能词通常起源于一个词汇词。当一个词汇词呈现出功能词的语法特征时,这个形式就可以说它‘语法化’了。通常,发生语法化的不是一个单独的词汇词,而是包括这个词的整个结构。”
二、“有”字句的语法化研究
(一)句首“有”字的语法化
1.“有”字在最初主要用于引出表示自然现象、动植物的主语,很少用于引出指人的主语。
2.从《史记》开始,“有”字引导的主语范围扩大,指人的一般名词的情况显著增多。在《世说新语》和唐五代的《祖堂集》中,直接出现了很多“有+人+动词”的情况。而主语指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情况减少。“有人”逐渐凝固成一个固定短语。
3.从《诗经》、《史记》到《世说新语》,“有”引导的主语都是施事或当事的,并且主语是不定指且实指的。但是到了唐五代时期,“有”字开始引导受事主语,主语仍然表示不定指且实指的语义特征。“有”字开始虚化了。例如:
於彼殿角,有一铜镜玲被风摇响。(《祖堂集》)
4.汉语中有一种“无定主语句”。其特点是谓语结构复杂,常常有趋向动词,或者有结果补语,或句子中有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或上下文中有指示时间的词语;绝大多数是肯定句;有很强的描写性,把对象的原样直接表现出来,具有现场性,目击性,是一种存在句。例如:
我心情绝望,又站了会儿,不知该沿哪条路追下去。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口外羊从东边过来,羊群挤挤挨挨咩咩叫着从我身边走过.(王朔《过把瘾就死》 )
明清汉语中的“只见+主语+动词”类句子有强烈的现场性,和现代汉语中的“无定主语句”有相同的特点和相同的谓语构成。如《水浒传》中的例子:
只见薛永拿着火把,便就黄文炳家里,前后点着,乱乱杂杂火起。
我们认为,“只见+主语+动词”是现汉无定主语句的来源。“只见”句和“有”字句的不同点在于:“只见”标记的事件具有强烈的现场性,发话人立于事件之中;“有”字标记的事件是非现场性的,发话人立于事件进程之外。如:
夏五月,有鹅鹅鸟集灵芝池,招曰:“此诗人所谓污泽也.” (《三国志》)
清末民初,“只见”就脱落了。“无定主语句”和“有”字句的转化就是:有”的有无取决于观察事件的角度。当观察者立于事件进程之外时,不定指性需要“有”来标记。当观察者立于进程之中时,无需“有”做出标记。例如:
嘿!一小孩儿爬上去了。
我刚才不在,听说有一小孩儿爬了上去。
(二)表示领属的动词“有”向完成体标记发展
1.“有”和动词的直接搭配
现代汉语“有”可以跟很小一部分双音节动词搭配,功能相当于完成体:
她的英文水平有提高。=她的英文水平提高了。
“有+V”的整体功能相当于“V+了”,然而“有”和后面动词的关系还宜看成是述宾关系,理由有二:(一)为了强调,“有”后面还可以加上体标记“了”;(二)这些双音节动词还可以加上定语修饰,可见它们此处已经名词化了。(石艈智2004)例如:
她的英文水平已经有了提高。她的英文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2.“动词+有+宾语”格式的语法意义
这类例子中的“有”都可以换成完成体“了”,而句子的意思基本保持不变。例如:
墙上画有壁画。→墙上画了壁画。
这种结构中的“有”具有完成体标记的表达功能,还可以从一系列的语法特点中看出来。首先,“V+有”跟一般的动补结构不一样,其后不能再加任何体标记,而一般的动补结构则可以,即“有”并不是普通的补语。例如:
*他在银行里存有了一笔钱。
*他在银行里存有过一笔钱。
*他在银行里存有着一笔钱。
上述结构中的“有”与“了”的共同点还表现在它们对应的否定式的一致上。“V+了”的否定式是“没+V”,而且“没”和“了”是不能共现的。同样,“V+有”的对应否定式也是“没+V”,而且“没”和“有”也同样不能共现,例如:
*他在银行里没存有一笔钱。他在银行里没存一笔钱。
3.“有所+动词”的语法意义
“有所”也具有完成体的表达功能。例如:
交谈中,田的眼睛始终和戈玲的对视,戈玲也不避让,谁都没有注意,唯有刘书友有所察觉。(《编辑部的故事》)
现代汉语的“有所+V”的整体意义也跟古代汉语有本质的区别,古代汉语中该结构的“有”还是一个实义动词,表示“领有某种具体事物”。例如: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楚辞·怀沙》)
现代汉语的有关例子则都不能这样理解,它们都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状况的。即现代汉语的“有所”和动词构成的短语并不是一般的述宾结构。“有”则由普通的实义动词逐渐变成一个完成体标记。
4.“有”向完成体标记发展的动因
第一,领有动词具有向完成体表记发展的语义相宜性,这就是“有”向完成体表记发展的认知基础。
第二,更直接的原因是语言发展的类推效应。十五世纪以后,“没+V”逐渐发展成为稳定的完成体否定式。随着这一用法的普及,跟“没”意义正好相反的“有”也逐渐发展出完成体标记肯定式的用法。当然,“有”的完成体用法还是很有限的,口语用法只限于疑问句型,书面语中也只能跟部分动词搭配。
5.“有没有+动词”的产生和发展
“把”字句、“被”字句改写技巧 篇7
居里夫妇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
不少同学会将其“把”字句、“被”字句分别误改为:
居里夫妇毫无保留地把镭的提纯方法公布了。
镭的提纯方法毫无保留地被居里夫妇公布了。
针对这种错误, 我教给了学生一种改写技巧。首先我让学生将这个句子断为三段, 并标上序号。
令我倍感欣喜的是:大家都非常果断地将 (2) “毫无保留地公布了”分在同一组里头, 分别将 (1) “居里夫妇”、 (3) “镭的提纯方法”各分为一组。
接下来进行第二步骤:将以上内容分别代入“公式”: (1) (1) 把 (3) (2) 。 (2) (3) 被 (1) (2) 。
再让学生观察这两道“公式”中的异同, 他们一下子就发现两个“公式”中, (2) 这部分的内容位置始终不变, 互相调位置的只是 (1) 与 (3) 。
略谈“把字句”语义研究 篇8
关键词:把字句,语义研究
“把字句”的研究一直是汉语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现今现代汉语界普遍认为, “把字句”的研究起点应从1924年算起, 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 其中研究几乎覆盖了“把字句”的方方面面, 但是现在仍有不少关于“把字句”的新观点、新思想被提出, 本文将从“把字句”研究中, “把字句”具有代表性的语义方面的研究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并非希望给“把字句”的语义研究妄下定义, 只是希望通过于此可以对把字句语义有更完整的把握和全面的认识。
一、“把字句”的“处置”说。
提及“把字句”的语义研究, 不得不追溯到王力在1943年概括的“处置说”。这是“把字句”语义研究的开始, 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的意义。虽然在这60年间, 不断有人对此种说法表示质疑, 但是仍有不少学者在不断完善“处置说”, 为“处置”赋予新的含义, 或者从各种方面论证“处置说”。同时, 有许多关于“把字句”其他方面的研究, 也是基于“处置说”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可以说“处置说”是“把字句”语义研究中, 十分重要的一环。
关于“处置”, 黄伯荣、廖序东是这样解释的“所谓处置, 是指谓语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字所引的对象施加影响, 使它产生某种结果, 发生某种变化, 或处于某种状态, 如‘狗把兔子咬死了’一句中‘咬’, 的结果是‘死了’。这就是‘处置’的意义”。显然, 大多数的“把字句”都符合这一说法, 比如:
1、他把钱用了。
2、我把蛋糕吃了。
3、张三把衣服洗了。
这些句子中, 主语都对宾语施加了某种影响或者力量, 宾语也在主语的影响下, 产生了一些改变或成为了某种状态。
但是, 也有研究者认为, 还有些“把”字句也明显没有处置意义, 对此, 王力又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继事式。“继事式并不表示一种处置, 只表示此事是受另一事影响而生的结果。它在形式上和处置式完全相同。”, 继事式的动词一般表示的是一种精神行为、感受现象或意外的遭遇。例如“此时林黛玉只是禁不住把脸红胀了”。
在此基础上, 宋玉柱等提出了“广义的处置”说, 既:“句中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字介绍的受动成分施加某种积极的影响, 这影响往往使得该成分发生某种变化, 产生某种结果或处于某种状态。”
同一种句式, 在“处置式”的解释下却又产生了如此多附加解释, 甚至有的还有点牵强附会, 可见“处置式”并不能很好的概括“把字句”的语义。且处置本身就含有主观, 主动的意味, 可是把字句的主语并不一定是有生命的名词, 所以我认为, “处置式”的研究对我们研究“把字句”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但是并不完全, 因此我不赞同在汉语本体研究中, 将“处置”作为“把字句”的语义。
二、“致果、致态”说。
“把字句”对的“致果、致态”说是在“处置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打破了“处置说”中, 主语必须有主观能动性的限制。
80年代, 邵敬敏以“致果”或“致态”两词语来概括“把”字句的语法意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致使说”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叶向阳和郭锐认为, “把”字句是由具有致使关系的致使事件和被使事件构成“把”的宾语是被使事件的主体论元。同样也是致使说, 胡文泽认为“, 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与致使源A有关, ‘把’字宾语处于C描写的致使结果状态中。这两种“致使说”又分别被称为“单事件致使说”和“双事件致使说”。
王红旗认为, “把字句”除了有致使的意味外, 还有控制的意义, 所以又讲“致使说”概括为“控制性致使”、或者“控制下的致使”。我们也很容易从“把字句”日常用语中找到类似的例子, 如:
今天您真是把我感动了。
但是, 同样也有许多句子无法用“致使致果说”来解释。如:
他把车推了一下。
同时, “致果致态”说也不是“把字句”独有的语法意义。如:
(1) a.他把这些水果做成了沙拉。——b.他用这些水果做了沙拉。
(2) a.他把个人杀了了。——b.那个人被他杀了。
(2) a.他把苹果吃了。——b.苹果被他吃了。
上面的几组例句, a句“把”字句与b句“非把字句”的句尾结果和状态完全一样。此种例句不胜枚举。这说明“致果、致态”并不是“把字句”最根本的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
三、“因果语义说”
在致使说的基础上, 张旺熹、崔希亮又提出了“因果语义说”。有研究者认为, “把字句”因果语义的三个层面。
他们说, “把字句”中的因果语义可能存在于几个不同层面的构成部分之间:
1) “把字句”的动词与动词后的附加成分构成的因果关系, 如:在“我把碗摔碎了”中的“摔”是“碎”的原因, “碎”是“摔”的结果;
2) “把字句”的主语与“把”、“把”的宾语以及动词短语这个整体构成的因果关系, 如:在“买项链把钱用完了”、“小明的眼睛把她吸引住了”的两句中, “买项链”是“把钱用完了”的原因, 而“小明的眼睛”也是“把他吸引住了”的原因, 把字句的前后构成了因果关系;
3) “把字句”前一分句主语与“把+句子”构成的因果关系, 如:在“我去海边玩, 把我的后背晒伤了”中, 后背晒伤的原因, 正是因为去海边玩。这三类由不同部分构成因果关系语义的“把”字句在不同的句法层面上都具有表达一定的因果关系。
我认为, 因果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变化”。不论何种形式的“把字句”, 不论是所谓的“处置义”还是“致使义”, 只要它的某部分由于另一部分发生了“变化”, 那么它就具有因果语义, 尽管这可能出现在不同的句法层面。但是它同样也不是“把字句”最根本的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
四、其他一些说法
位移说:“位移说”是近年来对把字句核心语义范畴的最新认识。张旺熹在《“把字句”位移图示》中提到:典型的“把”字句表现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从甲点转移到乙点的位移过程”, 并且这种空间位移图式通过隐喻拓展形成了“把字句”的系联、等值、变化和结果四种变体图式, 因此空间位移图式是“把”字句最基本的语义认知图式。
被动说:“把”字的宾语都可变成被动句的受事主语 (话题) , 而且原句与变换句的深层语义是相同的, 这就证明了“把”字宾语的被动性。在言语活动中, 如果受事者是陈述、说明的对象, 以受事者为话题, 就自然形成了被动句;如果施事者是陈述、说明的对象, 以施事者为话题, 而受事者又是句中的次话题, 就自然形成了“把”字句。
话题说明:结构形式“A把B+C”, 语义内涵与A相关, B处于C所说明的状态中.这一结构意义解释彻底抛开了以“处置”行为为中心的传统语义解释, 从而避免了“处置”说带来的“施把受”分析的必然联想。
变化过程说:杨素英认为“把字句”的意义是表现某物、某人、某事经历一个完整的变化过程。
当然, 这些“把字句”的语义研究并不十分主流, 有的漏洞也比较明显, 或是过于复杂, 不利于深入讨论。但是在对“把字句”其他层面的研究上, 也有一定意义, 所以也不能忽视。
五、结论
对于“把字句”的语法意义研究争论很大, 派别很多, 本文仅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意见, 其中各有所长, 也存在交集, 但是也都有不够全面的地方, 不能完全覆盖揭示“把字句”最根本的语法意义。当然, 语言是先于语法而存在的, 语法无法全面概括语言也是正常现象, 在研究中, 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各取所需, 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的语法意义进行运用和考虑, 在不以偏概全的基础上, 适当的取舍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
[2]、宋玉柱, 《关于把字句的两个问题》
[3]、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
[4]、崔希亮, 《“把字句”若干句法语义问题》
“把”字句状语的语义指向分析 篇9
一、“把”字句状语的分布情况
(一) 状语在“把”字前面
1. 语气副词、否定副词、助动词充当状语时置于“把”字的前面, 例如:
(1) 难道他把自己的发小都忘了?
(2) 你别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
(3) 你早就应该把真相说出来。
2. 表示时间的副词、名词、词组、介词结构充当状语一般置于“把”字的前面, 例如:
(1) 母亲曾经把我送到很远的地方。
(2) 星期天他会把所有的家具搬到新家。
(3) 今天下午闰土就把活儿全干完了。
(4) 他要在当上教授以前把自己目前的研究项目完成。
3. 表示原因、目的的介词结构充当状语置于“把”字的前面, 例如:
(1) 经理为什么把这个项目取消?
(2) 战士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把生命抛在了一边。
4. 表示方式、条件的介词结构充当状语一般置于“把”字之前, 例如:
(1) 农民们用铁锹把泥土翻起来。
(2) 在全体成员到场的情况下把会议流程宣布一下。
“把”字句大都具有一种处置意义。一般地说, 要说明什么时候处置什么事物, 则先说时间, 后说处置;要说明由于什么原因或为了什么目的处置什么事物, 则先说原因或目的, 后说处置;要说明采用什么方式或在什么条件下处置什么事物, 则先说方式或条件, 后说处置。因此, 表示时间、原因、目的、方式、条件的词语充当状语, 一般要置于“把”字之前, 而不插在“把”字和谓语动词之间, 这样可使被处置的事物和处置的结果二者关系显得更紧密。不过, 基于表达需要, 有些表示方式、条件的介词组成的介词结构充当状语也可置于“把”字之后。
(二) 状语在“把”字后面
1. 表示处所的介词结构充当状语一般置于“把”字的后面, 例如:
(1) 陈老师刚刚把资料从实验室拿回来。
(2) 他最近才把签证在澳洲办好。
有时, 为了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 有些表示处所的介词结构也可以置于“把”字的前面, 用来强调处所。例如:
(3) 谁能从虎口里把丈夫的生命挽救回来?
(三) 状语放在“把”字前后均可
1. 形容词或者形容词性的词组充当状语置于“把”字前后均可, 例如:
(1) 你乖乖地把这些活给我干完!
(2) 你把这些活乖乖地给我干完!
(3) 妈妈让小青好好把房间打扫一遍。
(4) 妈妈让小青把房间好好打扫一遍。
从以上四个例子可以看出, 置于“把”字之前的状语侧重处置的状态, 置于“把”字之后的状语侧重被处置的事物。通常根据表达的需要和侧重点的不同, 确定状语的位置。
2. 范围副词、频率副词充当状语置于“把”字前后均可, 例如:
(1) 你单把这块蛋糕吃了!
(2) 他把这一切都毁了!
(3) 林涵又把钱包弄丢了。
(4) 经理把门口那个小姑娘也带进来了。
3. 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充当状语置于“把”字前后均可, 例如:
(1) 妈妈替生病的女儿把被子盖好。
(2) 女秘书把这个季度的报表交给经理。
4. 数量词组充当状语置于“把”字前后均可, 例如:
(1) 他一口气把这篇文章看完了。
(2) 男人一气之下把妻子一脚踢开了。
从上述状语位置分布的三种状况, 我们可以看出, “把”字句的状语分布情况很复杂, 有必须置于“把”字之前的, 也有必须置于“把”字之后的, 更有置于“把”字前后均可的, 由于句法和语义上的不平衡性, 这些处于不同位置上的状语的语义指向分析更具有难度。
二、“把”字句状语的语义指向类型
(一) 状语语义指向谓语中心语
状语与中心语是处于同一结构层面的两个直接组成成分, 二者之间既有结构关系, 又有语义关系, 结构关系与语义关系相一致。例如:
(1) 他把手里的书重重地砸向地上。
(2) 男子把心爱的女人紧紧地抱住。
这类状语有的是描写性的, 有的是限制性的, 例如:
(1) 她们把船轻轻地划向湖边。
(2) 大风把叶子从河那边吹来。
在结构上, 这些状语紧挨着谓语中心语, 都置于“把”字之后, 谓语中心语之前;在语义上, 这些状语一律指向谓语中心语, 描写或者限制谓语中心语。
(二) 状语语义指向主语
句中状语与主语处于不同的结构层面, 状语与主语在结构上可能不发生联系, 但是有语义上的联系。状语描述主语的情态, 这就是状语同上位结构层面的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例如:
(1) 他喜滋滋地把一盘花生米给炸了。
(2) 林老先生异常敏感地把东西藏起来。
从上述诸例中可以看到, 例句中的状语在结构上与谓语动词处于同一个层面, 在语义上却都是指向主语的。这类指向主语的状语一般都是描写性的, 描述动作施事、受事和当事的状态, 包括内部状态和外部状态 (内部状态即心理活动, 外部状态即外显活动) 。
(三) 状语语义指向宾语
在“状+动+宾”这个结构中, 状语和宾语所处的结构层面不同, 但二者之间也可以有语义上的联系。状语描述宾语的情态, 这就是状语同下位结构层面的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例如:
(1) 小雨把各种书刊杂乱地装在一个抽屉里。
(2) 大风把垃圾漫天飞舞地吹来吹去。
从上述诸例中可以看出, 例句中的状语在结构上还是与谓语动词处于同一个层面, 在语义上却都是指向宾语的。从句法结构上来说, 例一中的“杂乱地”与谓语动词“装”处于同一个结构层面, 但语义上“杂乱地”却指向受事宾语“各种书刊”, 描述宾语遭受动作后的一种状态。
(四) 状语语义指向多种成分
有些状语, 其语义同时指向几个成分, 即一个状语同时表明不同层面上的几个成分的状态, 它不同于上述语义专指一个成分的三类状语, 并且位置不固定。这类语义兼指的状语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状语的语义兼指主语和兼语结构中的前一个谓语动词, 例如:
工人们客客气气地请两位领导坐下。
2. 状语的语义兼指主语和谓语, 例如:
我们应该选择冰心的文章作教材。
3. 状语的语义兼指主语、谓语和递系结构中的名词性短语, 例如:
年轻人慢慢扶那老大爷起来。
在这里不对各种情况作赘述, 只要了解状语并不是只能指向一个成分, 也可以同时指向多种成分, 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
三、“把”字句状语的语义指向分析
从上述“把”字句状语的复杂性中我们可知, 状语的位置分布与语义指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尽管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 但是通过语义指向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 当状语的语义指向主语或者“把+宾语+谓语动词”整个结构时, 状语一般放在“把”字之前。例如:
(1) 她故意把门砰的一声关了。
(2) 小李已经把行李都拿走了。
状语指向主语, 在语义上与主语联系最紧密, 相对应的在结构上也紧挨着主语。状语指向“把+宾语+谓语动词”整个结构时, 状语若置于这个结构中任何一个位置都不合适, 既然是指向一个整体, 要么置于整体结构的前面, 要么置于后面, 而在某种程度上, 这个指向整体结构的状语与主语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置于主语之后, 整体结构之前, 是最合适的。
(二) 当状语的语义指向宾语时, 状语一般都放在“把”字之后的谓语动词之前, 例如:
(1) 他把吃的喝的杂乱地摆了一桌子。
(2) 你今天必须把活儿全干完!
状语指向宾语, 在语义上与宾语联系最紧密, 相应的在结构上就靠近宾语, 实际上这类状语都是置于受事宾语之后, 谓语动词之前。
(三) 当状语的语义指向谓语动词时, 状语一般置于“把”字之后, 谓语动词之前, 有时也置于“把”字之前, 所以这种情况比较复杂。例如:
(1) 大家把手上的活儿先暂时放一放。
(2) 他重重地把手里的礼物扔在了地上。
例一中的“先暂时”在语义上指向谓语动词“放一放”, 用来限制谓语。例二中的“重重地”在语义上指向谓语动词“扔”, 描述谓语的动作状态。“先暂时”置于“把”字之后, 谓语动词之前, 状语“先暂时”在语义上指向谓语, 相应的在结构上也靠近谓语, 所以这是一致的。而状语“重重地”在语义上也是指向谓语的, 却置于“把”字之前, 与所指向的谓语有相当的距离, 这就体现出了结构上与语义上的不平衡。所以在进行语义指向分析的时候, 不能认为状语在主语之后, “把”字之前, 就判断状语是指向主语的, 而要仔细分析状语的词性和词义, 根据句子的整体意思再进行判断。另外, 也不要把指向谓语动词的状语同指向宾语的状语弄混淆, 二者的位置有时相同, 都是在宾语之后, 谓语之前, 要根据状语的语义进行分析。
摘要:“把”字句状语的分布和语义指向十分复杂, 本文根据“把”字句的特点对其状语进行语义指向分析, 不仅阐述了“把”字句状语的位置分布情况, 而且结合例句对不同位置的状语的语义指向作了详细的解释, 把形式和意义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揭示了句法成分在语法上和语义上的不平衡性, 指明了句法成分之间的种种联系, 从而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把”字句,状语,语义指向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世界汉语教学, 1995 (3) .
[2]乔芸.“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语文学刊, 2007 (1) .
[3]徐洁.语义指向研究综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0) .
汉语“把”字句 篇10
禅宗是佛教中的一派, 注重“顿悟”, 常以师徒间的问答作为使人开悟的手段。“语录”便是流传至今的所记录的当时师徒间的问答。《古尊宿语录》是晚唐五代至南宋初期禅宗的一部重要语录汇编。此书四十八卷, 收集了上自南岳怀让, 下至南岳下十六世佛照德光, 共三十七家禅师的言行, 是一部口语化很强的禅宗语录。《古尊宿语录》收录的禅师人数虽不及《祖堂集》、《五灯会元》, 但对禅师的言行记述却比较详尽, 有行迹、拈古、偈颂、奏文、与帝王的对答等, 弥补了其他灯录、语录的不足。目前对《古尊宿语录》进行的研究较少, 但不可否认, 此书对于近代汉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所考察的“将”字句, 指能单独充当语法成分的“将”, 而不包括构词语素的“将, ”即由“将”与其他语素共同组成的复音词如“将谓”、“将为” (意为“认为”) 等。在《古尊宿语录》中, “将”字句共出现558句, 从语法功能来看, “将”能作动词、名词、副词、连词、助词、介词等。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动词“将”
《古尊宿语录》中的动词“将”共出现128处。主要有以下几类形式:
1、“将+宾”句式
句中“将”意为“携带”、“拿”、“带, 领”、“接近”等义。例如:
(1) 自将剑至师子尊者处问。 (卷三十四)
(2) 你如今云何将一尺一寸。 (卷三)
(3) 自将饭于僧堂前。 (卷三十四)
2、“将+宾+趋向补语”句式
句中“将”的意思是“携带”、“拿”。其趋向补语主要是“来”和“去”, 其中趋向补语“来”的数量比“去”要多很多, 占绝大部分比例。例如:
(4) 将犀牛扇子来。 (卷第九)
(5) 初入胎时并不将一物来。 (卷三十一)
(6) 与我将水来。 (卷四十七)
(7) 去时不将丝头去。 (卷十九)
3、“将+趋向补语”句式
句中“将”的意思是“携带”、“拿”等。
(8) 不可被异人将去。 (卷三)
(9) 有什么槟榔豆蔻速将来。 (卷六)
(10) 快将来。 (卷六)
4、“将+得+ (宾) +来”句式
句中“将”意为“携带”、“拿”等。在这种句式里, 一般表达疑问语气。例如:
(11) 还将得马师真来么。 (卷三十四)
(12) 将得什么物来。 (卷三十一)
(13) 将得绳索来不。 (卷十三)
5、“将+动+宾”句式
“将+动+宾”句式在《古尊宿语录》中不多见, 只出现1例, “将”与后边的动词同义, 有辅助后边动词之作用。
(14) 三圣将取坐具参堂去。 (卷四十六)
6、“将+动+趋向补语”句式
“将+动+趋向补语”句式也出现得比较少, 就1例。
(15) 师云, 将取去。 (卷十三)
从以上情况来看, 动词“将”的使用频率较高, 主要表达“携带”、“拿”之义, 这两个义项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比如“无将大车 (《诗·小雅·无将大车》) ”, 但是在现代汉语中, “将”已经几乎不再作为动词使用了, 只在一些至今还在使用的古语词和成语中还能看到这种用法。“将”的动词义的失落的原因, 可能跟“拿”、“带”等动词的普遍使用有关, 进而把“将”取而代之。
二、名词“将”
《古尊宿语录》里的名词“将”共出现了36次, 例如:
(1) 兵随印转, 将逐符行。 (卷四十八)
(2) 猛将那肯家中死。 (卷三十九)
(3) 太平不用将军威。 (卷四十五)
“将”的名词义“将领、将军”正是由其动词义“带领、率领”引申而来, 由动作引申到发出动作者, “将”作为名词来使用也具有很长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比如“军将皆命卿。 (《周礼·大司马》) ”。到如今, “将”作为名词来使用也依旧很普遍。
三、副词“将”
在《古尊宿语录》中, “将”作为副词来使用的句子共有51句。作为副词的“将”, 有“将要, 就要”、“大概”、“打算”等意义, 具体情况如下:
1、表“将要, 就要”的“将”
(1) 香残火冷漏将沉。 (卷四十五)
(2) 三春景谢, 朱夏将临。 (卷九)
(3) 问七星光彩天将晓。 (卷二十六)
2、表“打算”的“将”
(4) 有一人将去了也。 (卷五)
(5) 至若世尊将般涅槃。 (卷十八)
3、表“大概”的“将”
(6) 将知你败是学语之流。 (卷十八)
(7) 将知你一生行脚。 (卷三十八)
以上“将”的这些副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不难找到类似的例句, 比如“天将降大任。 (《孟子·告子下》) ”中的“将”意为“将要”, “君将若之何? (《左传·隐公六年》) ”中的“将”就意为“打算”, 这些同样是沿袭古代汉语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 也仍然保留, 但是表示“大概”义的“将”却不常见了。
四、连词“将”
《古尊宿语录》中的“将”作为连词时, 意义为“而, 又”, 例如:
(1) 微躬将谢。 (卷十八)
(2) 秤捶将锯解。 (卷四十七)
(3) 将道龙门在世间。 (卷二十八)
在前两个例子中, “将”字连接的是两个动词结构, 后一个例子中, “将”后接的是一个句子, 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不少见, 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几乎已经看不到了, 只在一些成语或者古语词中还能发现这种用法, 比如成语“将信将疑”。
五、助词“将”
《古尊宿语录》中的“将”用作助词的例子共有141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1+将+动2”句式
(1) 白棒拥将行。 (卷七)
(2) 把将来看。 (卷二十三)
2、“动+将+宾+补”句式
(3) 把将馒头蒸饼来。 (卷十七)
(4) 平田庄里道将一句来。 (卷三十九)
3、“动+将+补”句式
(5) 直须满口道将来。 (卷九)
(6) 有什么信物送路将来。 (卷十八)
(7) 不知不觉一向迷将去。 (卷四十四)
(8) 便是屎上青蝇相似斗咂将去。 (卷十五)
在这类句式中, 动词都为及物动词, 其中还有一个小类比较引人注意, 那就是趋向补语是复合补语的情况, 在所有这种句式中, 一共只出现了四例, “出来”、“出去”各两例, 如下:
(9) 从自己运将出来烜赫现前。 (卷四十四)
(10) 莫有作家战将出来。 (卷三十九)
(11) 所以老僧从头棒将出去。 (卷四十八)
(12) 拽拄杖打将出去。 (卷四十二)
4、“动+将+宾”句式
(13) 提将钵囊拄杖。 (卷三十八)
(14) 把将丝毫。 (卷二十八)
在以上四种句式中, 第二种和第三种句式, 即“动+将+宾+补”和“动+将+补”这两种句式出现的次数最多, 可见, “将”作为动词后的助词时, 后面与趋向补语搭配的概率十分高, 并且, 趋向补语“来”的数量比“去”多很多, 占绝对优势。
“将”作为助词的用法, 在上古时代的语料里几乎没有找到这样的例句, 那也就是说, 助词“将”是一种后来出现的语法现象, 是由动词“将”语法化而来。考察一个词的语法意义往往还要结合考察它所处的句法环境, 句法环境的变化会引起词的语法意义的变化。在汉语史上, 词语的语法化开始总是在某种具体的语境中产生的, 并且附带着一定的句法条件。而新的语法意义会逐渐冲破这一条件限制并且最终得到了扩展, 这就意味着语法化的最终完成。
在最初的“V+将+ (宾) + (补) ”句式中, “将”跟在与其动词义相近或者相关的动词之后, 本身也具有明显的比如“扶持、携带”的动词义, 两个动词以连动形式共同表义, 修饰后面的句子成分。例如:
(15) 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 (《乐府诗集·木兰诗》)
(16) 遂携将家属逃入深山。 (《后汉书·蔡邕传》)
在发展的过程中, “将”和与之连用的在前的动词在语义上发生了变化, “将”的语义逐渐弱化, 成为次要动词;而之前的动词则逐渐成为整个句子的主要动词, 这种语义上的不平等导致“将”的动词义渐渐被轻视, 连动结构也就慢慢演变成为动补结构, 最后结果补语进而虚化成为动态助词。在这整个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重新分析的过程, 例如:
“将”的语义还处于一种过渡状态, 有两种理解方式, 既可以理解为动词义“携带”, 也可以作为动态助词来理解。而到语法化结束时, 这种过渡现象就不存在了, “将”的动词义几乎没有了, 只剩表示动作状态的助词义了。例如:
(4) 平田庄里道将一句来。 (卷三十九)
这里的“将”就不再具有动词义, 而只能理解为助词了。刘坚、曹广顺、吴福祥 (1995) 把这一过程归入“句法位置变化”, 认为近代汉语的动态助词都是由动词演变而来, 大多经过“连动式中的后一动词——谓语动词的结果补语——动态助词”的语法化过程。在现代汉语中, “将”的助词用法只常见于一些方言中, 普通话里鲜少使用。
六、介词“将”
“将”在《古尊宿语录》中作为介词的用例共有195处。介词“将”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将”表“用”、“以”义, 表示行为的凭借, 后面引出的是工具语;二是“将”表“把”义, 表示对某事物的处置。第一种用法比第二种用法出现的次数要更多。
1、表“用”、“以”义的介词“将”
主要有以下两种句式:
“将+宾+动”句式
(1) 未审将什么对。 (卷八)
(2) 黎莫擎拳合掌, 老僧不将禅床拂子对。 (卷十三)
(3) 问佛病祖病将何医。 (卷十五)
“将+宾+动+宾”句式
(4) 今时尽拟将心体会大道。 (卷十二)
(5) 将什么辨贵贱。 (卷三十四)
(6) 未审今日将何示人。 (卷三十八)
2、表“把”义的介词“将”
综合梅祖麟先生 (1990) 对于唐宋处置式的分类方式, 还有吴福祥先生 (2003) 提出的致使义处置式, 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双宾语结构:将+宾1+动+ (于/与) +宾2
(7) 师云, 唤侍者将一钱与伊。 (卷十四)
(8) 侍者将一贴茶来与者僧。 (卷十六)
动词前后带其它成分
并不是由一个单纯动词来充当整个句子的谓语成分, 动词的前面可以有状语来修饰, 动词后面也可以出现补语。
(9) 将家具一时打破。 (卷十二)
(10) 先将自心做个窠臼。 (卷三十二)
单纯动词居末位:将+宾+动
(11) 沩山云、与我将床子来。 (卷十三)
(12) 不将别语对。 (卷三十六)
致使义处置式
致使义处置式与一般的处置式不一样, “将”后所接的名词不是动作的受事, 而是施事或者当事。其中的“将”可以用“使”替换, 整个句子具有致使义。
(13) 将此狂解递相沿袭。
“将”作为介词来使用在上古汉语中是很少见的, 跟“将”作为助词一样, 也是由于“将”发生了语法化, 使得语法意义发生改变, 才产生了介词的用法。一般来说, 介词都是由动词转化而来, “将”的介词义也是经过动词义的不断虚化演变而来。
先看引出工具语的介词“将”, 它出现的格式为“将+宾+动+ (宾) ”, 在“将”虚化为介词以前, 句中还有另外一个动词, 两个动词是并列的结构, 即“将+宾”和“动”是并列的连动式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 语义重心渐渐后移, 后面的动词逐渐成为整个句子的主要动词, “将”的动词义慢慢虚化, 逐渐和后面的动词处于不同的语法层面, 成为了动词的修饰语。这中间经历了过渡时期, 可以进行重新分析, 然后才最终完成语法化的过程, “将”的介词义定形。在《古尊宿语录》中可以找到分别处于过渡时期和完成时期的例子:
(14) 郎中请师将何报答。 (卷四十二)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理解这个句子, 一种是把“将”理解为动词, 表示“拿、凭借”, 句子可以这样划分, (郎中请师) + (将何) + (报答) , “将何”、“报答”是并列的连动结构的组成成分。除此之外, 我们也可以把“将”看成介词, 意为“用、以”, 句子就划分成 (郎中请师) + ( (将何) +报答) , “将何”修饰报答。
在语法化完成后, “将”就不存在两解的情况了, 表示“用、以”的介词义就广泛使用开来, 根据类推规律, 搭配在以前不曾搭配过的动词之前。
(15) 将此话问尊宿谷隐。 (卷三十八)
这里的“将”就不能再作实词意义“拿、携带”解, 只能用虚化了的“用、以”来理解。动词渐渐虚化变成介词, 语法化前的动词义和语法化后的介词义是有语义上的相似性的, 比如“将”的动词义和介词义都有这个演变的过程还涉及到人类的认知规律, 与认知心理有关。
表处置义的“将”的语法化过程和引出工具语的“将”的语法化过程类似, 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 这里便不再赘述。
在现代汉语里, 处置句一般用“把”来表示, 而《古尊宿语录》中的“把”字句一共188句, 统计的是独立成词的“把”, 不包括构词语素“把”, 诸如“火把”, 在这188个“把”字句中, 表示处置义的仅有9例, 如:
(1) 你如今把什么本领拟学他。 (卷三)
(2) 更把糟糠教授人。 (卷四十五)
其他的“把”多用作动词, 从考察《古尊宿语录》的情况来看, 主要的处置句是“将”字句而不是“把”字句, 并且“把”字作为介词的用例也不及“将”字, 可见“将”的语法化过程要先于“把”字。
综上所述, 《古尊宿语录》中的“将”字句既保留了上古汉语的一些用法特色, 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发展, 这些新的变化正式语法化所带来的结果, 《古尊宿语录》中既能找到演变过程中的用例, 也能找到演变完成后的用例, 在共时的层面提供了历时的变化过程。
参考文献
[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石毓智.处置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J].语言研究, 2006 (3) .
[3]吴福祥.再论处置式的来源[J].语言研究, 2003 (3) .
[4]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1) .
[5]姚晓丹.试说处置式的产生与发展[J].盐城师专学报, 1993 (3) .
[6]刘坚, 曹广顺, 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 1995 (3) .
[7]梅祖麟.唐末处置式的来源[J].中国语言, 1990 (3) .
日本学生“把”字句学习偏误分析 篇11
一、引言
在句法结构上,“把”字句是汉语中的一种主动式动词谓语句,又称为“处置句”。它是指在谓语动词前使用介词“把”引进动词所支配、关涉的对象并加以处置的主动句,基本结构为:主语+“把”+宾语+谓语动词。吕文华(1994)从语义类型分析了“把”字句,做了归类:1、“把”字句表示某确定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某种变化,产生了某种结果。2、表示动作与某确定的事物发生联系,或以某种方式发生联系。3、把某确定的事物认同为另一事物,或通过动作使事物发生变化。4、表示不如意的“把”字句。5、有致使意义的“把”字句。“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在日语语法中并不存在对应的语法,但却有相似的意义表达。周小兵(2004)认为“语言的差异点造成学习困难并导致偏误”。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对于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日本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二、文献综述
关于“把”字句的偏误类型,成燕燕(2006)、程乐乐(2006)、都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的偏误分类涵盖了:遗漏、误用、误代、误加、成分遗漏、语序偏误、补语误用、不当用而用、当用而不用、回避、“把”的介词宾语与动词补语搭配偏误、“把”与非“把”字句转化偏误、泛化使用偏误等。以上的偏误类型重合意义,本文主张将偏误分为三个方面:回避偏误、泛化偏误和内部偏误。
程乐乐(2006)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设置不同题型,包括选择题、改错题、判断改错题来考察初级汉语日本留学生的“把”字句使用偏误情况,并得出结论:句式“主语+把+名词+动词+在/到/给/成”对日本学生来说较容易掌握,出现的偏误最少,而句式“主语+把+名词+动词+补语(结果/趋向补语)则最难掌握,出现的偏误最多”。崔淑燕(2012)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得到汉语高级水平日本学生使用“把”字句的语料来源并进行偏误分析,得出结论:句式“主语+把+宾语+状语+动词”“主语+把+宾语+动词(一/了)+动词”和“主语+把+宾语+给+动+(状态/程度)补语”三种句式没有出现偏误,其他句式均出现偏误。两者得出的结论出现不一致,主要原因在于1、调查的学生汉语水平不一致:初级汉语水平、高级汉语水平;2调查方式不同:问卷调查方式、基于作文语料库;3调查的范围不同:前者调查范围比较小、后者比较大。
本研究认为日本学生“把”字句的习得偏误调查,应从整体上、各个阶段采用统一调查方法进行全面调查。“把”字句的偏误研究要针对初级、中级、高级不同汉语水平的日本留学生进行大规模的样本调查,并进行不同阶段的偏误对比研究,发现不同阶段日本学生对“把”字句掌握的难易程度,并据此对“把”字句的难度进行分级。
三、“把”字句偏误类型及分析
关于“把”字句的学习偏误一般可分为三类:回避、泛化和内部偏误。回避偏误是应使用“把”字句而没有使用;泛化偏误是不应使用“把”字句却使用了;内部偏误则是在应使用“把”字句的地方,使用了但是出现了错误。
一、回避偏误(左为误例,右为对应的正确日语表达)
例 ①老师放书在椅子上。——先生は椅子の上に本を置きました。
②我们停自行车在车棚里。——私たちは停車場に自転車を止めました。
以上对应正确的句子为:
①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
②我们把自行车停在车棚里。
以上偏误都是将对应的日语直译成汉语表达的结果。日语中“を”只是表示宾语的一个符号,没有特别的意义,可以称为宾格助词。从日语的句法结构中,我们可以知道日语并没有汉语中“把”字句对应的翻译,因此日本学生产生了偏误。
二、泛化偏误
例 ①你把一本书拿过来。
②老师把一支笔给了我。
以上对应正确的句子为:
①你拿过来一本书。
②老师给了我一支笔。
以上偏误句子看上去都可以说得通,但在我们的生活中用语,基本不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以上偏误和正确的句子显然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主要是学生在语用上发生了错误。偏误例1、2,“把”的宾语都是“我”未知的东西,如一本书,“我”并不知道书的名字;一支笔,“我”提前是不知道是一支笔,老师给了我之后才知道是笔。现代汉语中,“把”的宾语一般都是已知的。
三、内部偏误
内部偏误根据句法结构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偏误:
1)句子缺少成分。
例 ①我们把汉字复习。
②我把空调关。
③老师把黑板擦。
以上三例偏误,错误类型一样,都是属于“把”字句的谓语动词后面没有补语、宾语或者“了”、“着”这一类错误。根据汉语“把”字句语法结构,以上对应正确的句子可为:
①我们把汉字复习好了。
②我把空调关掉了。
③老师把黑板擦完了。
2)词义词性错误
例 ①老师把我们笑了。
②哥哥把弟弟睡了。
以上两例偏误都是谓语动词“笑”“睡”发生了错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例1、2中由于词义的错误而造成了句子语义上的错误。因此正确的应该为:
①老师把我们逗笑了。
②哥哥把弟弟哄睡了。
3)句子成分的语序错误
例 ①我明天把作业一定交给你。
②山本都把昨天的事说了。
例1中的“一定”是语气副词,是在用肯定的语气说“把作业交给你”,所以应当放在“把”的前面;例2中的“都”是指“昨天的事”全部说了,因此放在“说”前面。
四、日本学生“把”字句使用偏误以及使用条件总结
1、日本学生“把”字句使用偏误总结
日本学生出现“把”字句习得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日语中没有对应的“把”字句的表达。其次,学生对汉语语法体系以及汉语词义没有全面掌握,例如状语、补语的位置放置错误、用词使用错误。最后是学生语用上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使用“把”字句;不清楚“把”字句与非“把”字句表达含义、情感色彩上的区别等。
2、“把”字句使用条件总结
1)语义条件
“把”字句一般是动作行为者对“把”字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施加一定的动作,使得该事物出现某种情况或结果。例如:
①把衣服晾出去!
②猫把鱼吃了。
③大家把饭吃光了。
2)语法条件
句子的主语是动作行为发出者,整个句子表示通过某种动作行为使事物到达某个处所,而且该事物和所达到的处所都出现时,一般要把表示事物的名词放在“把”后作宾语,例如:
①我把书放在桌子上。
②他把鸟装进笼子里。
其次,句子的主语是行为动作发出者,谓语动词包含有“成”、“为”、“做”、“作”作结果补语的动词短语,如果有两个宾语,一般要用“把”字句。例如:
①国家把我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②我把他当做我的学习榜样。
再次,谓语动词有宾语,而且还有表示宾语的情态补语,也要用“把”字句。例如:
①你把这件事看得太简单了。
②大家不要把关系搞得太复杂。
最后,谓语动词带双宾语,直接宾语比较复杂或者比较长时,一般用“把”字句。例如:
①她把那张小时候照的有些发黄的照片寄给了我。
②你千万别把我们昨天在一起吃饭的事情告诉爸爸。
五、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以及学生学习“把”字句的建议
1、教学时,教师对常用“把”字句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掌握到基本的几种“把”字句型,进行反复操练。“把”字句的句式很多,全部掌握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应从常用、基本的入手,后面伴随着学习的深入,根据实例进行教学。
2、教师应从整体上来教学“把”字句,让学生建立对“把”字句的完整概念。语法规则与使用规则是教师教学“把”字句的两个重点,也是构建学生整体概念的重点。教师不仅要讲“把”字句的句式,还要告诉学生使用的条件、使用的环境。举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场景,来告诉学生什么时候用“把”字句。比如强调命令、受害、责任者、动作者时等情况下。
3、“把”字句的教学应该贯穿教学的各个阶段:初级、中级、高级。平时,教师要注意从“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课下,老师也应注意和学生交流时使用“把”字句的情况,有意识地给学生多传达关于“把”字句的正确信息,对学生使用“把”字句的语言保持敏感度,及时纠正错误。伴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老师要有意识地提高“把”字句学习难度,增加句子长度和复杂性。
4、教材编写应循序渐进,依照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阶段,安排“把”字句的教材内容。课文之间对于“把”字句的学习与复习应具有连贯性和重复性,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最好可以对“把”字句的难度进行分级。吕文华(1994)结合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把”字句各个句式的难度等级进行了划分,虽然仍有争议,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1]崔淑燕、许晓华,《高级阶段日语背景学习者“把”字句使用偏误探析》,[J],2012,语言应用与研究
[2]吕文华,《“把”字句的语义类型》,[J],1994,汉语学习
[3]程乐乐,《日本留学生“把”字句习得情况考察与探析》,[J],2006,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4]成燕燕,《哈萨克族汉语汉语“把”字句习得偏误分析》,[J],2006,语言与翻译
“把”字句中宾语及动词的英译 篇12
1.汉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主要为“把”字句、“被” 字句、“是”字句和“有”字句等。其中,对“把”字句的研究始于王力先生,已有70年历史,至今仍在继续。
然而“把”字句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子结构,在英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句式,也没有与“把”字对等或对应的词, 又因“把”字句在翻译中出现频率较高,且句式复杂。因此,研究“把”字句的英译特点及策略仍具有重要意义。
2.“把”字句的来源。关于“把”字句的来源,看法不一。从祝敏彻的来源研究之后,各家对“把”字句来源的分析也较为深入。梅祖麟认为,甲型处置式来源于“以”字句;乙型处置式是受事主语句前加上“将/把”而成;丙型处置式是连谓式发展而来。
蒋绍愚认为通常的“以”字处置式都是“广义处置式”,包括“处置(给)”、“处置(作)”、“处置(到)”三种格式。冯春田则认为所有的处置式都是由“以”字句发展而来,只是经过了处置介词的词汇替换和处置式的功能扩展。
二、“把”字句中宾语及动词英译的分析
1.单宾语和一个动词构成的“把”字句型。“把”字后面名词为受事,与动词构成动宾结构,通常去掉“把”字后基本意义不变。此时,“把”字起的作用是,将动宾提前转换进行强调,因此,翻译时可直接译为动宾结构。如:
(1)记得第一次校对,我把校样读了一遍,不曾对原稿, 校样漏了一大段,我竟没有发现。I remember how I bungled the job when I did proofreading for the first time.It happened that I read the proof sheet without checking it against the original text.
此句“校样”为受事,“读”和“校样”构成逻辑上的动宾关系,“把”字起突出宾语和动作的作用,并无实际谓语意义,故可直译为动宾结构“read the proof sheet”。
(2)这些房子莫不俨然悬挂在半空中,伴着黄昏的余光, 还可以把这些稀奇的楼房形体看看得出个大略。There they hung majestically in mid air,and in the fading light we could still see the outline of these extraordinary buildings.
此句“稀奇的楼房”为“形体”的定语、“看”的宾语,因此,“形体”实为受事部分,故译为及物动词+名词+ 介词+名词的结构,逻辑更加清晰明了。
2.双宾语或宾语和状语构成的“把”字句型。若“把” 字后为双宾语,或宾语加状语,后面跟有动词,则此时 “把”字主要起衔接“把”字后成分的作用。翻译时可用动词词组连接双宾语或宾语与状语。如:
(1)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它以湿度和温度,使她发芽。Then someone invented a method.He put some seeds of a plant in the skull to be dissected and provided the necessary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to make them germinate.
此句“把”字后面跟有两个宾语,且“头盖骨”前有修饰成分,故用动词短语“put in”将二者连接,后用动词不定式补充说明,符合英语主语突出特征。
(2)倘若用化学成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的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If you broke down Liang Qichao’s stuff into its competent parts,there would be nothing left expect an element named‘Interest’.此句只有一个宾语“趣味”,宾语前面为其同位语,译者巧妙地用一个动词词组连接宾语及其同位语,使句子更加紧凑平衡。
3.动词译为被动式的“把”字句型。“把”字句有时施事者非常明确,有时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无论任何情况,都可以采用被动句进行翻译。如: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煮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倒进热锅里去。 Rice was boiled in iron cauldrons over fires in the stern,and once this was cooked the vegetables were fried in another pan of sizzling oil.此句为典型的汉语流水句,原句有五个动词,译者巧将主动句均处理为被动句,减少动词的使用并添加主语,使句子更加完整简练。
4.使用“使”动词做谓语的“把”字句型。原句若为“把 +名词+动词+补语”结构,可将“把”字译为使动词make/ have/get等,同时将后面宾语及动词合为一个词组。如:
(1)我愿和故乡的人,以及普天下的福建侨民,一同在精神和物质文明方面,把故乡建设得更美好。I hope that together with all the people in my home town as well as all overseas Chinese from Fujian,I can do my bit to make a still better place of my ancestral home,both materially and culturally. 此句为“把+名词+动词+补语”结构,译文处理为“使动词 +冠词+形容词+名词”,符合英语静态特征,使表达更加正式。
(2)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Every night,my son or son in-law,who had been allowed to stay in the ward to look after me,would have my bedside lamp on until I fell asleep. 此句中译为“使动词+名词+形容词”结构即“have …on”, 将“放在我的床脚”译为“bedside”做“lamp”的定语,更突出“开”的状态,表达准确。
【汉语“把”字句】推荐阅读:
把字句对外汉语教学07-10
现代汉语被字句07-04
被字句把字句06-01
把字句用法总结05-17
“是”字句08-24
汉语扩散与汉语传播09-25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07-15
现代汉语之存现句对外汉语教案08-18
汉语教育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