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技术创新(共12篇)
上市公司技术创新 篇1
当今世界无论是个人之间、团队之间、企业之间还是国家之间都充满了竞争,而技术创新是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我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的发展。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众所周知,在我国国有企业在国计民生各个行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因此,提高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增长、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企业技术创新内部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主要从研发投入、企业规模、企业文化、企业家和组织等五方面分析了技术创新内部影响因素。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最重要的因素。张艳华(2006)发现企业的研发投入对其主营业务收入呈显著正相关,且存在一定滞后期,约为3年。吴延兵(2006)以我国制造业537家企业2002年的数据为样本,对研发投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在控制了市场因素与产权因素的影响后,发现研发投入与生产率仍呈显著正相关。周亚虹、许玲丽(2007)发现民营企业的创新研发投入在第一年内对企业的净利润提升效果明显,但该效果呈倒U型,最大值出现在投入后第三个季度。周黎安、罗凯(2005)发现企业规模对专利产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企业规模和创新的关系应结合一定的企业治理结构,单纯的规模化并不能保证企业拥有创新能力。张长征、李怀祖(2006)研究表明,经理自主权及企业规模和R&D经费投入呈显著正相关,而企业规模与R&D人员投入呈微弱负相关。安同良、施浩(2006)指出小、中、大型企业的R&D强度存在倾斜的V型结构关系。刘自新(2002)指出技术创新中组织文化管理的出发点,是防止伴随企业的成长而形成的组织文化上的惰性;从根本上建立起独特的组织文化,从而引发创新流,技术创新过程提供持续稳定的推力。孙林杰(2004)分析研究指出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起着绝对的推动作用。孙爱英等(2004)研究了支撑型文化、官僚型文化、创新型文化等对于技术创新的两种不同方式的不同影响,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李垣教授等(2005)在Hofstede的社会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四个社会文化维度对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的不同影响,期望为企业跨国经营中依据不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技术创新方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安同良(2003)指出企业家的宏图大志及长远规划才是技术创新路线选择的关键变量之一。陈功玉等(2005)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是多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不容小觑的内在动力。王帮俊、周敏(2007)对企业家的创新决策行为以及在创新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企业家是做出技术创新决策的主导力量,但由于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企业家必须承担创新失败的成本,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企业家创新动力便成为企业创新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许庆瑞(2002)认为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是技术创新发挥其全面效益的基础,单一的技术创新将使企业逐渐缺乏生命力和竞争优势,而组织因素对企业创新活动效率的促进和提高,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韩建立和胡凤培(2005)认为在组织支持因素和创新绩效的中间存在着认知过程,领导行为等技术创新的组织支持因素主要是通过心理和行为中介变量来影响创新绩效的,创新主体对组织支持因素的主观认知影响了最终的绩效。
(二)企业技术创新外部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主要从政府政策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技术创新外部影响因素。从政府作用来看,我国学者主要从政府职能的转变、相关优惠激励政策的实施来研究政府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朱平芳等(2003)认为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明显促进了企业自筹研发经费的支出。唐清泉、陆姗姗(2009)实证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补助促进企业研发支出,且间接研发补助比直接补助更能刺激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赵金鹏(2005)认为健全的市场体制,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吴延兵(2006)研究了企业生产效率和研发投入的关系,间接发现了市场因素和产权结构因素对我国企业生产效率有重要影响。李志强、冀丽俊(2001)研究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认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够刺激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则支配能力越强,越容易保持创新的持久性。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2006)实证研究发现FDI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动。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本文选择最终控股人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由于同时披露专利数量和研发投入的公司较少,考虑的数据可取得性,本文最终搜集了在上交所和深交所A股上市的41家公司2008年至2010年的数据。
(二)变量选取本文选取了如下变量:(1)因变量。当前学者并没有对如何衡量技术创新形成统一意见。技术创新的成果最终要通过企业创新产出来实现,企业创新产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学者们普遍采用专利申请授权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标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根据实证研究需要,鉴于数据收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又能反映出技术创新产出,本文借鉴吴玉鸣(2006)的分析方法,将企业专利申请授权数作为因变量。(2)自变量。企业创新财力投入。相当多的实证研究都表明企业R&D经费投入与技术创新活动结果有很强的相关性。本文选取企业实际投入的R&D经费作为研发投入指标。人力投入。人力资本是企业创新的主体,人力资本积累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动力与源泉。过往的研究中,有学者将企业本科以上学历员工比例作为人力资本的指标,但笔者认为这一比例代表企业人力资本并不十分准确,故本文采用企业技术开发人员比例作为人力资本的指标。企业资本结构。有学者研究认为,R&D经费支出同企业财务杠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过多的债务给企业管理层带来巨大压力,考虑到公司的平稳运营他们会放弃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减少R&D经费的支出, 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水平。本文将资产负债率作为企业资本结构的指标,用这个指标描述企业资本结构情况最有代表性。企业盈利能力。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益,要使企业进行注重技术创新,必须让其意识到技术创新能够带来的潜在利益,这才是企业推进技术创新的最强动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同时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盈利能力越强,企业获取的利润越多,可支配资金越宽裕,用于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也自然更多,也就越有助于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由此看出,企业盈利能力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利润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所以,本文将企业利润率作为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大企业财力雄厚、技术扎实、管理水平高、员工综合素质高相比小企业拥有更多资源来支持有风险的创新活动;大企业能够从研发、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获得巨额的规模利益。也有学者对规模与技术创新关系存在不同看法,指出小企业在创新方面更有灵活性。虽然没有统一的意见,但规模对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不能被忽视。本文将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企业规模的指标。政府支持力度。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一项高风险行为,其回报具有不确定性,一旦获得成功,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上下游产业具有促进作用。所以,创新投入是包涵了一定外部性的经济行为,政府政策倾向和资本支持对激活某一地区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高投入、高收益的技术创新活动大都获得了政府的支持。政策支持本身是一个较难衡量和获取的数据,因此本文将政府资助给企业的专项研发经费与企业研发总支出的比例作为政府支持指标。行业集中度指标。行业集中度体现了市场竞争程度,某一行业内,企业数量越多其市场竞争越激烈,行业集中度越高说明该行业越趋向于垄断。当前大多数学者采用四厂商集中度(CR4)、八厂商集中度(CR8)、赫芬达尔指数(H指数)来衡量行业集中度。四厂商集中度(CR4)和八厂商集中度(CR8)是指在某个行业中销售收入前四名或前八名企业的收入总和占整个行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该指数越大反映行业集中度越高,市场越趋向于垄断。本文对国有上市公司进行研究,有碍于数据的获取,借鉴了四厂商集中度(CR4),对国有上市公司所涉行业的集中度进行了计算。本文变量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模型建立本文的模型借鉴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Y=A(t)LαKβμ。
其中,Y是工业总产值;A(t)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K是投入的资本;α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并对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双对数线性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再对该模型加入指标,得到最终估计模型如下:ln Y=鄣+β1ln(rdtr)+β2jsry+β3zbij+β4ylnl+β5ln(gm)+β6zfzc+β7hy+μ。
其中Y代表的是技术创新产出,rdtr代表的是企业R&D经费投入,jsry代表的是企业技术人员占全部员工比例,zbjg代表企业的资本结构,ylnl代表的是盈利能力,gm代表的企业规模,zfzc代表政府支持力度,hy代表的是行业集中度。
三、实证检验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本文采用的工具是eviews6.0,将41家上市公司2008年至2010年的技术创新数据录入平衡面板,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二)相关性分析为检验各变量间是否存在着多重共线性,本文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出结果表(3)所示。可以看出,各数据相关性都在0.7以下,说明没有多重共线性,数据选取比较准确。
(三)回归分析实证检验时,在不确定固定影响还是随机影响时,先建立随机影响模型,再检验该模型是否满足个体影响和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假设。下面对该随机影响模型进行Hausman Test,Hausman提出的检验方法(Hausman Test)用于验证面板数据模型应该设定为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的前提是如果模型包含随机效应,它应与解释变量相关。本文运用Hausman Test对实证中选择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检验,模型设定检验运行结果如表(4)所示。由检验结果可知Hausman Test统计量是17.688737,p值是0.00135,因此在1%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随机影响模型中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相关,可以将模型设定为固定效应模型。
固定效应模型确定后,采用稳健估计中的怀特截面加权法(White Cross-section)进行估计。这种系数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对同期异方差和同期相关能进行修正。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表格数据显示,除了企业研发投入和行业集中度之外,其他影响因素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从变量的显著性水平来看,企业人力资本、资本结构、盈利能力、企业规模、政府支持力度五个变量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企业R&D投入和行业集中度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样本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回归系数来看,企业技术开发人员比例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2.633421,说明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比例每提高1%,企业创新产出将提高2.633421个单位;企业资本结构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1.440161,说明企业负债每提高1%,企业创新产出将提高1.440161个单位;企业盈利能力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2.656074,说明企业净利润每提高1%,企业创新产出将提高2.656074个单位;企业规模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0.817477,说明企业规模的扩大将相应的提高企业创新产出;政府支持力度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0.503962,说明政府专项支助每提高1%,企业创新产出将提高0.503962个单位;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和行业集中度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分别为0.028974,3.488901,说明研发经费投入和行业集中度与企业创新产出呈正相关,提高研发经费的投入和行业集中度的加强都能提高企业创新产出。
从回归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企业规模对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检验结果表明企业规模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0.817477,说明增加企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以前学者的研究中关于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回归结果并不足以说明小规模企业就不利于技术创新。本文选用的数据来自国务院国资委控股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可以说这些上市公司的规模都比较大,同时由于我国国情,这些企业在行业内综合竞争力都比较强,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有意愿也有资本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2)行业集中度对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正相关。本研究中行业集中度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3.488901,可以说行业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检验结果系数偏大一方面可能由于样本数据比较少,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国资委控股的上市公司利用其自身的垄断资源,承担了一些国家课题,所以对技术创新有更强烈的追求。总的来说,行业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3)政府支持力度对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有许多种方式,本文研究的是政府专项研发经费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政府支持力度在1%水平上正相关,系数为0.503962,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这说明政府资金投入强度在企业研发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探讨其原因可能是政府资助的科研经费可以相对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减少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故而能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会带来正面的刺激。(4)企业盈利能力对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利润率作为盈利能力的代表指标在1%的水平上正相关,系数为2.656074,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利益最大化的宗旨,加上技术创新存在的风险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和开展。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可利用的资金越多,企业也就越愿意开展技术创新活动。(5)企业资本结构对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本文选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作为衡量企业资本结构指标,实证结果表明资本结构与创新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一定额度的负债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这也可以反映出,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变革能为企业抢占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利润。一方面,企业负债而来的一部分资金会用于技术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压力就是动力,为了增加企业剩余利润,为了摆脱负债带来的风险,只有技术创新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最优选择。(6)企业R&D经费投入对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正相关。本研究中企业R&D经费投入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0.028974,说明增加企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这和我们的基本认知保持一致。根据这一结果,国有上市公司应继续提高创新意识,增加R&D经费投入。(7)企业人力投入对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代表企业人力资本指标的企业技术开发人员比例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2.633421,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效果明显。企业研发人员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回归结果表明研发人员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企业必须重视研发人才的培养的引进,同时以相应的激励机制为匹配,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以求更有效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为内、外两部分回顾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搜集国务院国资委控股的41家上市公司三年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处于一个规模经济增长的阶段,在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也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以推动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前文实证研究数据显示,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与技术创新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现阶段,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行业集中度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处于某一行业的国有企业,如果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就应该进一步扩张加强技术创新以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对某些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而挣扎生存的国有企业,该改制就改制,该并购就并购,这样更有利于行业内优势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要时刻保持对市场的监管,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一个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对具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决不允许搞特殊化,保证其独立参加市场竞争实行优胜劣汰。(2)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完善财税政策。前文实证研究数据显示,政府支持力度对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增加政府专项研发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政府专项资助可以减少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前提下,企业才更愿意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因此,政府直接资助对企业的创新活动有积极作用。在加大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对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实行税收倾斜,同时加强监管。除此之外,调整技术创新项目的信贷政策也是政府支持的方式之一,对技术含量高、市场预期好的创新项目降低贷款门槛、加大贷款力度、实行利息优惠。(3)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毫无疑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对技术创新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当前许多研究表明,研发投入不足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将创新成果商业化,追求最大经济利益。在我国国有企业还处在规模经济的上升阶段时,加大研发投入必然推动规模的扩张,最终促进技术创新实现更大的市场价值。因此,国有企业乃至其他类型企业都要加大技术创新活动的研发投入,尤其是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数量,创新虽然具有不确定性,而压力也能转化为动力,自有资金投入的增长必然会吸引企业高管更多注意力,从而在企业内部优化资源配置,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利条件。(4)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前文实证数据显示,企业技术开发人员比例与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庞大,从业人员众多,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明显。首先加强企业成员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挖掘自身创新潜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必要时可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进行合作培养,建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鼓励国际交流合作,向国外引进高技术、高层次人才带动自身技术水平提升,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在培养技术人才同时,要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激励政策能够充分调动研发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企业可以将多种激励方式结合起来,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融入企业的激励机制中,对为企业创新做出贡献者进行灵活奖励,鼓励研发人员进行创新。
摘要:本文在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国资委控股的41家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企业创新财力投入、人力投入、资本结构、盈利能力、企业规模、政府支持力度、市场集中度等因素与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就此提出了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政治关联,政府补助,地区差异,企业特征
上市公司技术创新 篇2
一、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的推进产业建设
(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二)、重点项目建设整体上进展顺利,几个重点项目顺利或提前开工建设,XX省煤化工集团公司的95万吨煤焦化项目、XX化工公司的30万吨氨醇项目、XX省冶金集团公司的高纯铝项目已于今年市庆前开工建设。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根据XX政府的安排,我委高度重视产业建设和工业发展,继续对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工作力度,保持了强力推动、加快建设的工作态势。按照年初召开的全市工业经济暨产业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全面部署了产业建设工作。
1、继续加强了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
实施重点产业行动计划是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重点项目的建设是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委根据全市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筛选上报了21个在建项目和10个前期项目共31个项目,经市政府批准确定为XX年年度市级产业建设重点项目。为确保今年31个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按照今年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一是继续实行重点项目建设市级领导挂钩督查指导制;二是继续对重点项目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县市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市政府与各相关县市政府签订了产业建设重点项目责任书;三是继续对产业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2、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实行了目标责任制管理。
我委在县市提出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全市的工业项目建设情况,提出了全市各县市的目标任务,XX政府批准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目标任务纳入了市政府对各县市工业经济目标责任制的考核。
3、认真贯彻落实好市政府与省属大企业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协议项目的建设。
XX公司10万吨铅项目、XX省冶金集团总公司10万吨铝项目、XX钢铁公司三期工程、XX公司挖潜节能技改扩建工程等大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4、强化服务,进一步加大协调服务力度。
5、开展了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督查。
XX政府高度重视投资工作,专题开展了专项督查,我委积极配合开展了督查工作,同时针对年初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负增长的不利局面,对重点项目的建设也进行了督查指导,并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协调;同时要求县市及有关企业对投资完成情况应做到如实上报。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我们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循环经济技术为支撑,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红XX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我们按照“一主两辅”的规划布局,全面加快我市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一主就是以红河工业园区和弥勒工业园区两个省级工业园区为重点,努力打造成为省级一流的工业园区,使之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新高地;两辅就是启动建设建水、个旧、泸西等工业强县示范县的特色园区建设和绿春县、红河县、石屏县、屏边县等的园区建设。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规划先行全面启动和推进园区建设。二是坚持以产业建设与园区建设的良好互动,以项目建设推动园区建设。三是以省级工业园区和园区基础设施为重点,带动和推动全市园区建设。通过不断的努力,园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园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重大项目入住园区,产业进一步聚集,同时泸西、建水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评审工作已经完成并进入启动实施阶段,另外,我市XX县等县市特色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其它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抓紧谋划和推进之中。
三、以科技进步促进红河工业经济发展
随着我市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市企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加强,企业的科技进步动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正逐步形成和加强,一批大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效显著。我们一是认真组织实施XX重点产业行动计划,夯实技术进步的基础,加快提升企业实力,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二是实施与大企业的政企合作,构建技术进步与创新平台。三是坚持以大企业和重点企业为核心不断加快技术进步促进工业发展。四是积极贯彻落实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政策。五是加强产学研联合,构建工业企业技术支撑体系。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推进产业建设的困难加重,在项目建设中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制约了项目建设,土地审批与征用、环保审批、项目备案与核准等依然是推进项目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主要是“五难两不足”:
一难:项目建设用地征用普遍较难。主要是一些项目征用的土地涉及基本农田,土地规划修编调规及报批手续用时较长。
二难:项目建设用地征用后的移交很难按时进行,项目建设用地的征用和移民搬迁仍是影响项目建设的“难中之难”。
三难:项目建设中的环保报批手续以及环境容量制约,仍是项目建设的难点。
四难:项目的备案核准难,国家产业政策越来越严格并且调整加快,新上项目和行业准入的门槛越来越高;钢铁、电解铝、水泥等的发展受到限制。
五难:部份中小项目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两不足”:一是部分工业大项目进展不理想,尚未形成大的工作量,云锡10万吨铅、10万吨铜等大项目目前未形成大的投资量。二是一些项目前期工作的滞后和不扎实,以及部份有关部门的主动服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报批和推进。
2、工业园区建设。
一是园区建设资金明显不足,资金缺口大。我市的几个园区都才起步,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招商引资竟争激烈。虽然我市具有一定的资源、区位和要素优势,但由于我市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基础薄弱、产业配套差,限制了许多产业项目的发展。
3、技术进步与创新任重道远。
创新工场:批量制造上市公司 篇3
“我有一颗骚动不安的心。”张磊的这种骚动,是创业的冲动和激情,也是所有加盟“创新工场”的项目成员一致的DNA。无论是“乐啊”创业团队的李琪缘,还是“豌豆荚”团队的王俊煜,抑或是“行云”团队的唐彬森,都是如此。他们天生就是创业狂。
创业辅导
在张磊这样的创业者看来,李开复的创新工场简直就是天堂。张磊在和李开复交谈20分钟之后,就带着做“点心”的想法加入了创新工场。接着就开始搭建项目团队,而当时他最需要的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这个人需要具备三个素质:非常自我、逻辑性强、有细腻的情感。很快,李开复带领的创新工场平台就帮他找到了一个让他非常满意的人——在腾讯无线部门,从事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体验研究和全面产品策划、运营7年之久的游敏丽。现在游敏丽已经成为了“点心”的研发总裁。
“在孵化期内,项目团队最核心的是工程师,他们在财务、法务、招聘等方面既没有资源,也没有经验,而创新工场平台可以帮他们完成这些工作,并且提供必要的帮助。” 创新工场CEO陶宁指出,这些帮助包括为这些创业团队提供技术、人力、培训,以及公司的商务计划等等。而创新工场的平台层管理者——除了董事长李开复、CEO陶宁之外,投资方面有汪华,架构方面有蔡学镛,运营方面有徐磊,用户体验方面有吴卓浩,产品方面有王晔,他们将利用自己的人脉、阅历为创业者提供支持。
而经过创新工场平台9〜12个月的“辅导”,在产品逐渐成熟、用户群逐渐拓开的同时,“点心”、“豌豆夹”等创业团队也逐渐具备商业运作、市场推广、政府关系、媒体关系等方面能力,就这样,创新工场逐渐把一个团队的项目经理培养成为股份公司的CEO。“点心”项目的创始人张磊就率先完成了孵化的第一阶段,成立了独立的公司。
上市主导
当然,在孵化期,最主要的投资还是钱,而创新工场定位的是“种子投资”。据李开复介绍,目前创新工场一年计划投入的资金是三、四百万美元。所有进入创新工场的项目组,在种子期都是由工场平台100%投资。目前的“点心”、“豌豆夹”、“魔图精灵”、“行云”等等项目都是如此。
到天使投资阶段的时候,创新工场会大约占50%的投资比例,创业团队需要自己到外面找天使投资人,创新工场平台也会协助寻找合适的投资者。而到创业公司A轮融资的时候,创新工场的比例就会大幅减少;到B轮投资,也就是风投进入的时候,创新工场将完全撤离。
李开复表示,“对于创新工场来说,必须让创业公司融资成功后才能离开,所以张磊在我们这里要学习如何融资,我们会帮助他,教他,帮他建一些目标,甚至可能陪着他见一些风险投资,最终风险投资愿意投,我们才出得去。”
在创新工场孵化的公司,几乎都把上市作为奋斗目标。“在中国没有那么多收购的方式,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上市为主导。”李开复说,“同时我也认为,如果一个创业公司把被收购作为目的,是不可能健康发展的。所以,我很乐于见到创业者把上市作为一个伟大的事业。”
如果一个项目没有按照预期实现融资,创新工场是不可能一直给它输血的。至于这个“种子期”有多长,很难整齐划一地界定。可能是9个月,可能是18个月。比如张磊的“点心”项目,接下来应该寻找“天使投资”,而一旦没有天使投资愿意接着投,那么这个团队就会解散,自谋出路。
上市公司技术创新 篇4
技术创新投资的目的是通过投入研发资金支持研发新的产品或技术,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增收节支, 以提升公司的业绩。然而实践证明, 技术创新投入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非呈完全正比例形式, 不少上市公司投入大量研发资金, 但是公司绩效却未能得到显著提升, 这与技术创新投资的特点有关。技术创新投入主要是为了支持研发活动, 而研发活动本身具有固有的风险特性, 研发的结果可能成功, 也可能失败。此外, 技术创新投入通常要求企业进行长期投资, 短期内技术创新对公司绩效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技术创新投入资金从会计的角度称之为研发支出, 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要求是不能予以资本化的部分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增加当期的费用, 减少当期的利润。不少学者发现技术创新投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通常滞后一期, 甚至滞后两期。
珠海作为全国宜居城市之一, 迫切需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 维持其宜居的城市环境。近年来, 政府不断鼓励公司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然而技术创新投入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有效转换成科技成果以提升公司绩效, 从而促进珠海市城市经济的发展, 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Ettlie, John E (1998) 将公司规模和公司区域作为控制变量, 发现研发支出集中度对公司业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Jean等 (2005) 选取技术行业的213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发现如果研发支出作为一种战略投资, 则研发支出与当前的财务业绩呈负向关系, 因此建议尽可能将这些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Myrtle等 (2007) 用CEO的薪酬奖励代表公司的业绩, 调查了2738个样本, 研究了研发支出与CEO业绩之间的关系, 发现研发支出很大和较少的公司, 资本回报率比较高, 而研发支出一般的公司, 资本回报率较低。Jackie等 (2010) 研究发现加拿大的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研发支出呈负向关系, 而研发支出与公司业绩呈正向关系。Chechen Liao等 (2010) 研究发现知识管理能力有利于研发创新, 而研发创新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Haiyun Ren等 (2012) 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对研发支出与公司业绩之间没有调节作用, 但是董事会持股、董事会议频率和管理层持股对研发支出与公司业绩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Martin Falk (2012) 发现研发支出在公司发展的中期阶段对公司业绩有很大的正向影响关系, 但随着时间推移, 这种影响会逐渐减小。Annetta Fortune等 (2012) 以303家医药行业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创新产出作为研发支出和公司业绩的中介变量所起的作用, 结论表明创新产出对公司业绩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但是研发支出缺乏有效性时对创新产出的关系显著性有限。Zhaohui Zhu等 (2012) 选取中国39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发现公司t年的研发支出与公司t+1年的业绩呈显著的正向关系。
金颖 (2008) 以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发现研发人员投入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研发经费投入与公司绩效之间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但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对公司的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改变没有显著的贡献。李香春 (2008) 以66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自2003年到2007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分析研发投入对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研发投入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成长性, 且没有明显的滞后影响。史维维 (2014) 选取112家创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 用企业年报中披露的研发费用和技术人员人数作为自变量, 选取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贡献及市场绩效指标作为因变量, 并加入企业规模、销售收入增长率和企业资本结构作为控制变量, 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之间存在滞后1-2年的正向关系。陈收、邹增明、刘端 (2015) 通过分析78家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数据, 发现在企业发展的成长期与成熟期, 研发投入及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其中成长期表现最为显著, 衰退阶段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不存在相关关系。
综合上述文献, 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投入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 且公司绩效滞后一期体现。因此提出本文研究假设:技术创新投入越大, 滞后一期的公司绩效越好。
三、研究方案设计
1. 研究变量
(1) 自变量与因变量
技术创新投入的规模可能因为公司规模大小而相差较大。为了提出剔除公司规模对技术创新投入指标的影响, 有部分学者采用技术创新投入除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来表示研发密度 (R&D Intensity, RDI) , 反映技术创新投入的水平;也有部分学者采用技术创新投入除以公司资产总额来表达研发密度。本文认为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收到市场的影响较大, 使用主营业务收入作为分母, 会使研发密度的值缺乏稳定性和可比性, 因此本文采用前述第二种观点, 即:
RDI=技术创新投入金额/公司资产总额*100%
根据杜邦分析理论, 净资产收益率是最能反映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公司绩效指标, 因此本文采用滞后一期的净资产收益率 (Return on Equity) 作为反映公司绩效的指标。
ROE=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2) 控制变量
公司规模越大, 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越多, 对技术创新投入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影响可能越大。因此, 公司规模应该作为技术创新投入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控制变量。本文采用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来表示公司规模的大小 (Firm Size, FS) 。
FS=LN (营业收入)
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 在公司息税前利润为正时, 对公司绩效有正的影响, 在息税前利润为负时, 对公司绩效有负的影响。因此本文引入财务杠杆作为控制变量, 用资产负债率表示财务杠杆的大小 (Leverage, LEV) 。
LEV=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珠海市辖区内共有27家上市公司, 剔除5家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后, 有22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深市主板上市公司5家, 沪市主板上市公司4家, 中小板上市公司8家, 创业板上市公司5家。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 通过收集整理2009年-2014年年报数据, 获得2009年样本观察数20个, 2010年样本观察数20个, 2011年样本观察数21个, 2012年样本观察数21个, 2013年样本观察数22个, 2014年样本观察数22个, 合计获得样本观察数量126个。
3. 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假设及所选择的变量, 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 β为常数, RDIt-1为提前一期的技术创新投入密度, ε为残差。
四、实证检验结果及其分析
本文运用SPSS22.0软件,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技术创新投入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分析的是22家珠海境内上市公司2009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 样本观察数为126个,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珠海22家境内上市公司2009年-2014年面板数据中, 净资产收益率的最小值为-25.23%, 最大值为33.67%, 均值为10.06%, 标准差为11.902%, 差异较大;表达财务杠杆的资产负债率最小值为4.65%, 最大值为83.74, 均值为40.565, 标准差为27.433, 差异分化较大, 主要原因在于珠海市辖区内的境内上市公司涵盖的行业不同, 如格力地产、华发股份等地产类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非常高, 都达到75%以上, 而一些中小型高新技术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很低;技术创新投入密度最小值为0, 最大值为4.519%, 均值为0.758%, 标准差为1.134%, 各公司间差异虽然不大, 但也反映出珠海市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投入密度非常小, 表明公司没有对技术创新研发活动引起足够的重视;公司规模在将主营业务收入取自然对数之后, 标准差为1.807%, 差异较小。
2. 研究变量的相关系数分析
由表2可知, 净资产收益率与技术创新投入密度、公司规模和财务杠杆的相关性显著, 此外, 公司规模与财务杠杆之间的相关性也较为显著。这是因为珠海的上市公司中, 规模较大的公司主要包括华发股份、格力集团和德豪润达等, 这些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都比较高。
3. 回归结果及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表5所示。
a.预测值: (常数) , LEV, RDI, FS
a.因变量:ROEb.预测值: (常数) , LEV, RDI, FS
a.因变量:ROE
由表5可知, 技术创新投入密度的回归系数显著, 表明公司绩效受到技术创新投入密度的影响显著, 验证了本文的假设, 即技术创新投入密度越大, 公司绩效水平越高。除了技术创新投入密度影响较大外, 公司规模对公司绩效影响也较大。
五、研究结论、局限性及展望
综合上述分析, 对于珠海市上市公司而言, 技术创新投入密度越大, 公司绩效水平越高的假设得到验证。可以解释为公司规模越大, 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都较多, 有足够的实力进行长期的技术创新投入, 且在技术创新投资出现风险时, 大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 风险应对措施相对完善, 因而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 但并未影响到珠海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 可以解释为近年来经济向好的情况下, 珠海的上市公司能承受较大的财务风险。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没有考虑公司经营过程中的一些主观变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也没有考虑公司治理等一些客观因素对技术创新投入与公司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今后的研究应该将这些调节变量考虑进去, 已得到更科学合理的结论。
摘要:珠海作为全国宜居城市之一, 迫切需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 又维持其宜居的城市环境。近年来, 政府不断鼓励公司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然而技术创新投入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有效转换成科技成果以提升公司绩效, 从而促进珠海市城市经济的发展, 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为了检验珠海市辖区内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投入对公司绩效贡献, 收集了珠海市所有上市公司2009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对技术创新投入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投入越大, 公司绩效水平越高。
华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战略报告 篇5
一、综述
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当初由5个人合伙投资2.4万元,从事小型程控交换机的研究开发,历经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华为的程控交换机连续 3 年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达 32%,智能网用户数全球第一,下一代网络产品 NGN 出货量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达 28% ;第三代用通信系统设备已跻身全球供应商的第一阵营,与著名的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等公司比肩而立。朱铭基总理说:在华为看到了真正的高科技企业。
华为公司在短时间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崛起为我国通信领域的大企业,主要原因是它从成立之日起就实施了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技术创新活动的理论模型:从技术驱动到市场驱动 在中国联通 CDMA 项目招标中落选曾是华为人心中的隐痛。华为在反思中发现,失败的根源是产品开发的思路错了。过去的产品开发是由技术驱动的,能研发什么就制造、销售什么。然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新技术的不断问世大大超越了人类的现实需求,超前太多的技术,如果不能为人们所接受,就要付出大量成本,甚至可能导致公司破产。从此,华为的研发战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技术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强调以新的技术手段实现客户需求。
华为认为创新源自客户需求,在企业创新中坚持客户导向的原则。这种“客户导向” 体现在,从研发的最初就考虑到市场,甚至考虑到后期的客户如何维护的问题。为此,华为在公司的组织结构中,建立了富有特色的 “战略与市场营销” 体系,专注于客户需求的理解、分析,并基于客户需求确定产品投资计划和开发计划,以确保以客户需求来驱动华为公司战略的实施。已立项的产品在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要基于客户需求来决定是否继续开发或停止或加快或放缓。
从 2000 年开始,华为在企业内部进行了集成产品开发的变革。这一耗费巨资的变革把以前由研发部门独立完成的产品开发变成跨部门的团队运作。任何产品一经立项就成立由市场、开发、服务、制造、财务、采购、质量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对产品整个开发过程进行管理和决策,确保产品一推到市场就满足客户需要。通过服务、制造、财务、采购等流程后端部门的提前加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和体现可安装、可维护、可制造的需求,以及成本和投资回报。这场变革的推行使市场驱动的研发战略有了制度和机制的保障。适应市场,而不是单纯的就技术而论技术; 鼓励创新,而不搞盲目出新,这就是华为自主创新的成功之路。
三、技术创新活动的机制
(一)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1)明晰的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的基本保证。只有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企业才会改“政府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华为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自负盈亏,在激烈
1市场的的竞争下,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才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唯一有效途径。
2)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分为主动力和被动力。主动力就是企业主动进行创新的动力,主要包括对创新可能带来的高额风险垄断利润的追求和追求企业的发展。
外部动力是指来自企业之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构成的创新动力。华为总部地处深圳--中国经济特区,市场经济成熟且有高端的网络技术应用环境和氛围。且适逢中国政府大力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际,得到
了政府的资助和优惠政策。深圳市为华为提供了高新技术企业应享受的财政、税
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技术。正是由于内外动力的相互作
用,才造就了今天的华为。
以代理产品起家的华为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初始的动力完全是为了能够
“活下去”。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华为所代理的香港公司看到市场局面已
经打开,就把代理权收回去了。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成立仅3年的华为公
司决定将代理销售获得的微薄利润投入到程控交换机的自主开发上,给企业找一
条生路。
华为人看准了目标就毫不动摇,缺乏研发资金,他们不惜高息融资,甚至把
自己工资的一半也拿了出来。经过3年的攻关,华为的程控交换机带着自己独有的技术面世了。这款交换机选择了光纤作为模块连接的手段,可以满足农村对防
雷、功耗、远端模块的特殊要求,就是这样一个小小创新,为华为交换机走“农
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添上了重要的筹码。
华为交换机迅速走红,小试牛刀的华为公司看到了创新技术为企业发展注入的巨大活力,从此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在华为有关文件中,明确
将“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放合作地发展领先的核心技术体系,用我们卓越的产品
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强之林”确定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将“发展拥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世界领先的电子和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作为企业的基本目标。
华为的3G产品能成功地在3G技术的发源地获得商业应用,是欧美对华为
3G系统技术领先性的全面认可。华为人自豪地说:“华为公司在欧美市场上的突
破,依靠的不是低价策略,而是以自有技术为核心的竞争实力,我们的产品在技
术测试中获得了好几项第一。”华为在海外市场的成功,是技术创新成果的全面
体现。
(二)运行机制
1、创新决策:从跟踪开发到领先开发
技术创新决策是技术创新行为中最重要的环节,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
技术创新的成败。
与有100多年历史的跨国巨头相比,22岁的华为公司仍然很稚嫩。在华为
发展的前期,其技术研发以跟踪开发为主,通过学习、借鉴别人已经成熟的技术,以节约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为目的。但随着华为的发展,在技术上拉近了与国
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市场上又逐渐成为跨国公司的直接竞争对手,进而成为其
封锁和打压的对象。跟踪型的研发之路走不通了,华为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不能不走领先型研发之路。
为了打破欧美跨国公司对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的垄断,华为在技术研发中
坚持高起点,始终瞄准业内尖端、前沿、最有市场的产品,努力站在与国际跨国
公司同一起跑线上。华为在3G上的倾尽全力曾经招致过“战略失误”的嘲笑,但他们始终认定:“传统产品的市场格局很难改变,我们只能在新增市场上争夺一席之地。”整整10个春秋,华为在3G研发上累计投入超过50亿元,投入研发人员近6000人,在美国、瑞典、印度和俄罗斯等国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目前,他们的奋力追赶终于有了可观的回报,华为已拥有2700多项3G专利,其中94%为发明专利。由于掌握了核心技术,使华为用很短的时间,在荷兰、美国、阿联酋、马来西亚等地部署了11个3G商用网络,今年4月底入选英国电信公司未来5年优先供应商,第一次站到了由爱立信、思科、西门子等7家跨国巨头组成的顶级供应商行列。
2、创新研究与发展(R&D)
创新的研究与发展(R&D),既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的必要依据,又是决策的直接延续。企业技术创新R&D,是企业以自身的研与开发为基础,并借助外部的成果引进与技术合作,从开发研究与设计,到样品、样机的研制,直至通过中间试验的一整套战术方案的制定过程。
先进的研发管理模式是华为公司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加速器。在研究开发管理方面,华为在1999年初,与IBM咨询公司合作,全面采用世界领先企业的产品开发理念,建立了科学高效的集成产品开发流程(IPD),如图1所示。IPD主要是适用于研发管理,华为从项目形成到最终研发都严格按照该管理系统进行,以提高研发效率。IPD是关于产品开发(从产品概念产生到产品发布的全过程)的一种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驱动力,在产品设计中就构建产品质量、成本、可制造性和可服务性等方面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IPD将产品开发作为一项投资进行管理。在产品开发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从商业的角度而不只是从技术的角度进行评估,以确保产品投资回报的实现或尽可能减少投资失败所造成的损失。
图1.华为IPD流程
例如,华为的CDMA开发进程就是严格按照IPD的计划进行的,这使得华
为CDMAlx产品的开发、测试、生产和市场发布都有条不紊、不急不躁,确保了华为的CDMAIX系统一经推出就达到了可规模商用化的水平。据不完全统计,IPD使华为整体研发成本降低40%。按照华为北京研究所路由器产品线总监吴钦明的说法,他们在开发路由器时,通过实施IPD,可以把最前端的产品发展趋势直接固化在后端产品开发计划中,并保障在开发路由器时“一板”成功,大大减少了废品率,并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IPD也带来了研发人员激励方式的改变。在高人力密度研发时期,基层研发人员实行统一工资制。IPD研发体系要求高度信息沟通,并对项目开发进程做详细记录。研发体系变革后,基础研发人员的个人薪金完全与项目小组的研发成果和个人贡献挂钩,中层研发经理的薪金则按项目研发制度和客户满意度进行考评。IPD的实施使华为的创新成果更快、更高质量地转化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品,这也是最近一两年来华为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地位迅速提升的一个主要因素。
1)自身的高投入的研究与开发:包括资金与研究人员的投入
自主创新是资金密集型的投资活动,离开资金投入就无从谈起,因此华为有关文件明确规定:“我们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的比例。”实际上华为每年的研发投入不仅比国内一般企业不足1%的比例高出许多,有些年份其实际投入比一些跨国公司还要高。根据著名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美国高德纳公司的统计,华为在电信业最不景气的2002年,投入研发的资金占总营业额的比例为17%。这一比例要高于诺基亚、阿尔卡特和思科。
华为公司的高投入还体现在研发人员的投入上,近3万员工中,有47%是研发人员,达14000多人,其中有3000多名优秀的外籍研发人员。
2)外部的成果引用与技术合作:华为人习惯性地称国际跨国公司竞争对手为“友商”。华为人解释,这并不是什么客套,而是源自于在竞争中合作的理念。在坚持以我为主、自主研发的前提下,华为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与国际一流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华为和英特尔联合向中国运营商及其他国家运营商联合推出3G混合组网解决方案;华为和西门子共同组建一家合资公司,专注于3G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华为推出的3G手机就是与英飞凌、高通等知名厂商合作研发的产物;华为公司还与高通公司形成了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解决方案、业务、系统芯片、终端芯片方面开展了紧密合作。有的核心技术,如天线是设在俄罗斯的研究所设计的,芯片是设在中国的研究所开发的,而工艺是由德国工程师设计的,软件则是由设在印度的研究所开发的,可以说是集世界最先进技术之大成。华为有关负责人说: “如果不是这样的开放研发思路,我们在技术上很难短期内实现突破和跨越。”
3、创新的实现机制
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实现,是企业通过积极的销售活动和售后服务,是自己的创新产品迅速的进入市场,占有、巩固并不断扩大市场,以实现创新所最求的目标---是企业实际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
健全的生产、销售、服务机构。在深圳设市场总部,下设市场策划、交换系统、传输系统、接人网、多媒体、电源、终端、数据通讯、海外市场、营销工程、用户服务中心等十儿个部门,统筹国内外市场拓展工作:在全国设立了33个市场销售办事处,负责投标、竟标和向用户进行推广工作,以拓展市场。设35个用户服务中心,为全国各地用户提供及时快速的售后服务和三级技术支持:为了快速占领市场,把成熟的产品转向各地生产,成立了四川华为通信有限公司、天津
华为通信有限公司、北方华为通信有限公司,与国内177个电信局和专网共同参股组建华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罗斯贝托公司合资成立贝托华为合资公司。
(三)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创新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通过调查发现,按时计酬的员工一般仅需 发挥20%至30%的能力就能保住饭碗但是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员工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至90%,这说明其中50%至60%的差距是激励造成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激励能极大地促进员工绩效。
华为无疑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典型。自主创新能力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才是打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华为注重选拔、招聘创新型人才,以优厚待遇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加盟,获取对技术创新极为重要的人才资源。华为招聘员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社会招聘,另外一种就是校园招聘。华为每年都要招聘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这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招聘模式。
华为还采取多种方式培训、提高研发人员水平,创建学习型组织。华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培训体系,有自己的培训学校和培训基地,所有员工都要经过培训,合格后才可以上岗。华为还有自己的网上学校,可以在线为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地方的华为人进行培训。华为每一年的培训费用高达数亿元。
华为还特别注意员工的实践磨炼: 鼓励员工到一线特别是海外一线工作,奖励向一线倾斜; 选拔在一线和海外艰苦地区工作的员工进入干部后备队伍培养。
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是要产生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需求是技术创新之母,技术创新必须符合用户需要,创新产品必须具有市场价值。这就要求创新者必须有较强的市场洞察力,超前把握市场与用户的潜在需求,这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
客户满意度是华为从总裁到各级干部的重要考核指标。客户需求导向和为客户服务蕴含在干部、员工招聘、选拔、培训教育和考核评价的整个过程,并固化到干部、员工选拔培养的素质模型,固化到招聘面试的模板中。
华为注重以薪酬待遇激励人才。华为作为我国当今高科技企业的佼佼者,是中国员工收入最高的公司,在外界的传说中,在华为工作5年以上的中层干部可 以支付一条游轮。华为的高薪使得优秀的人才聚集华为,另外一方面也激励了人才积极性。近来华为在国内各大名牌大学招聘到大量优秀学生,完全归于“杀手锏”—起薪点高,也就是华为所说的有竞争力的薪酬。在 《华为公司的基本法》 中规定: “按劳分配的依据是: 能力、责任、贡献和工作态度。按劳分配要充分拉开差距,分配曲线要保持连续和不出现拐点。股权分配的依据是: 可持续性贡献、突出才能、品德和所承担的风险。股权分配要向核心层和中坚层倾斜,股权结构要保持动态合理性。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比例要适当,分配数量和分配比例的增减应以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华为员工的薪酬福利形式主要有: 工资、奖金、安全退休金、医疗保障、股权、红利。任正非说: “我们崇尚雷锋、焦裕禄精神,并在公司的价值评价及价值分配体系中体现,绝不让雷锋、焦裕禄们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
华为还注重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在华为各种各样的奖励应接不暇,公司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荣誉部,专门负责对员工进行考核、评奖。华为的荣誉奖有两个特点: 第一,面广人多,所以员工很容易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得知自己
获得了公司的某种奖励; 第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紧紧绑在一起。
华为还十分重视职业发展激励,为技术创新人才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在华为有两条职业发展通道: 一是向管理者走,一是向技术专家走。同等任职的管理者和技术专家能享受同等待遇。
华为非常崇尚 “狼”,而 “狼” 有 3 种特性: 其一,有良好的嗅觉; 其二,反应敏捷; 其三,发现猎物集体攻击。在创新的方式上,主张团队作战,不赞成个人英雄主义。为鼓励团队合作,华为规定,优先从优秀团队中选拔干部,出成绩的团队要出干部,连续不能实现管理目标的主管要免职,免职的部门副职不能提为正职,业绩不好的团队原则上不能提拔干部。
四、结束语
技术创新与公司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一体化。在知本主义指导下,股份合作制留住了人才,避免了信息资产流失,使公司知识资本积累下来,不断增殖,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劳动创造热情;能力主义的职能工资制,激烈的竞争和淘汰制度,挖掘出员工的巨大潜力。合理的公司组织结构与灵活有竞争的机制成为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
从创新模式上讲,华为也是在国外技术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它抓住了世界通讯技术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的机会,掌握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和集成电路技术,并运用于通信领域,从而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站在世界通信技术前沿,大大缩小了民族通信业和世界通信业的距离。
更可贵的是,华为没有停留于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的层次上,而是进一步作出了原创性的技术发明,在程控交换机、芯片技术和移动通讯等方面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从而在国内外通信市场竞争中拥有了核心能力。
经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积累,如今华为在超长距DWDM、MSTP、NGN、综合接入、IP电信网、IP DSLAM、智能网、信令网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智能光网络ASON、核心骨干路由器、交换机、WCDMA、CDMA、3G终端等领域,进入了世界先进的行列;华为已能设计近100种特定用途集成芯片(ASIC),包括3G核心芯片,设计水平从0.5微米提升到0.13微米,自主芯片年产量已达1100万片。
上市公司技术创新 篇6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 预警定位; 信息技术业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0-0034-04
一、引言
信息技术业是一门新兴的、带有高科技性质的服务性产业,是国务院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是信息技术企业中的佼佼者,却频发财务风险,尤其是近年来陷入财务困境(ST)的企业,其数量直逼制造业,列第二,远高于其他行业。同时,由于信息技术业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成长、高收益的行业特点,相对其他行业,其财务风险更加突出。如何结合我国信息技术业企业财务管理特征,设计信息技术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构建信息技术行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数,以便于全面、客观、准确地对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定位,一直是实务界以及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信息技术行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数模型的指标体系设计
(一)预警指标的选取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选取原则主要包括:代表性原则,即应选取能代表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某一方面财务状况,并及时准确反映其异动和发展趋势的指标;全面性原则,即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全面反映企业所有财务活动;易获取原则,即所选指标应可以从现成的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资料中简易获得。
结合上述预警指标选取原则,本文参照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4》确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4大类16个指标,具体指标类型及对应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二)预警指标的处理
表1所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既存在愈大愈好型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反映出越好的财务状况,也存在愈小愈好型指标,即指标值越小反映出越好的财务状况。为便于财务风险预警指数的计算和分析,需对数据进行同向化和标准化处理。本文选择沪深两市中284家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2010—2014年的各年度数据平均值。在选择样本过程中剔除非正常类上市公司,主要是由于这些公司本身经营不正常,有的面临摘牌,不具有代表性;剔除年报缺失的数据;全部采用年报数据。运用阈值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
设指标为Xij,对于愈大愈好型指标,采用公式X'ij=(Xij-Xmin)/(Xmax-Xmin);对于愈小愈好型指标,采用公式X'ij=(Xmax-Xij)/(Xmax-Xmin),经过阈值法处理后的指标均满足0≤Xij≤1之间,且均属于愈小愈好型指标,即指标越小风险越小。
(三)预警指标的筛选
在所选择的16个预警指标中,各指标所能反映出的企业财务状况的程度不同,且指标之间亦存在一定相关性。在构建财务预警模型时,越多的财务指标会带来更繁琐的程序设置,且可能降低模型的预警定位精度。因此,需要筛选出关键财务风险指标,筛选的目标在于选择能反映信息量最大的风险指标来代表所有指标进行分析,为此引入主成分分析法(PCA)①。筛选原则为:各主成分与各指标之间相关系数最大的指标。经计算,表1中16个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可对应形成7个主成分,由此遴选出7个关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反映出所有预警指标信息比例为72.33%②,指标筛选结果如表2所示。
三、信息技术行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数模型构建
(一)信息技术行业财务风险预警综合指数
信息技术行业财务风险预警综合指数包括“行业盈利能力预警指数”“行业资产质量预警指数”“行业债务风险预警指数”和“行业经营增长预警指数”四大个体指数,即信息技术行业财务风险预警综合指数=ω1×行业盈利能力预警指数+ω2×行业资产质量预警指数+ω3×行业债务风险预警指数+ω4×行业经营增长预警指数。ω1、ω2、ω3、ω4表示各指数权重。信息技术行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数权重由公式1计算得到。
四、基于信息技术行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数模型的风险警度定位
采用“五级定位体系”进行信息技术行业财务风险的警度判定。根据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从小到大,风险预警等级依次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和巨警。假设η1、η2、η3分别表示三个预警临界值,分别来自《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4》中信息技术业全行业中的平均值、较低值和较差值,可以计算t1=(η1+η2)/2,t2=(η2+η3)/2,由此得到的五个临界值可形成如图1所示基于财务风险预警临界值的风险警度“五级定位体系”。
依据表2以及公式1和公式3,可计算各指数权重ωi和各二级指标权重λij。同时,通过借鉴国资委关于信息技术行业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可确定信息技术行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临界值,如表3所示。
基于信息技术行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数模型可进一步计算综合指数和个体指数的预警临界值,如表4所示。
五、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定位分析
以沪深两市A股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特别处理(ST)作为企业陷入财务风险的标志,从中选取2010—2014年间4家被ST公司作为财务风险公司样本,其中,为了对比财务风险企业和财务健康企业各年度财务状况的不同,根据以下原则按1∶1的比例选择财务健康的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作为配对样本:期间一致原则,即所选ST公司的配对样本应为同年的公司;数据完整原则,即所选ST公司及其配对样本2010—2014年财务数据应能够完整获取;资本规模相近原则,即配对样本企业应与ST公司资本规模最接近;配对样本非ST原则,即所选配对样本应在对应年份内未被ST,以增加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定位的准确性。配对结果如表5所示。
经计算,得到如表6所示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警度定位表,表中警度判定依据表6得到。
由表6可知,所选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样本中,财务健康企业和财务风险企业的行业盈利能力预警指数、行业资产质量预警指数均处于有巨警或者重警状态,这两大指数主要反映出企业资产利用率以及企业经营獲取收益的能力,指标偏低不仅表明企业总资产周转慢,销售能力弱,还表明企业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不强,获利水平偏低。企业可以通过薄利多销的办法,加速资产的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8家上市公司中,有3家企业的行业债务风险预警指数处于有警情状态,这表明企业过度依赖负债,导致资本结构不合理面临偿债风险。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原本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很多企业还通过过度借贷来盲目扩大企业的规模,导致了更高的财务杠杆。借贷越多,企业需要越多的现金来偿还利息,这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旦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利息,轻者降低企业的信用度,重者面临债权人逼债等。如果上市公司严重资不抵债,债权人举证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还可能迫使上市公司破产还债。此外,通过对比可知,信息技术行业财务风险预警综合指数对4家ST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警度定位为3家有警情,1家无警情,对4家非ST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警度定位均为无警情,这表明信息技术行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数对上市公司预警定位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准确预测度可达75%。
【主要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4[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 张友棠,黄阳.基于行业环境风险识别的企业财务预警控制系统研究[J]. 会计研究,2011(3):41-48,95.
[3] 黄晓波,高晓莹. 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 会计之友,2015(5):30-34.
[4] 王丽娟,张莉莉. 基于灰色关联的多元回归财务预警实证研究[J]. 会计之友,2013(9):61-65.
上市公司技术创新 篇7
关键词: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回归分析
本文选取选取2009年89家技术创新型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确定了衡量上市公司的公司业绩的指标, 并对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指标设定, 进而利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相关统计, 得出回归方程并进行分析。
一、研究模型的建立
本文设企业业绩为Y;技术人员的数量为x1, 技术人员的学历、资历为x2, 技术能力为x3, 技术创新风险为x4, 核心员工能力为x5, 核心员工动机为x6, 核心员工行为为x7, 知识管理为x8。建立模型为:
Y=a+k1x1+k2x2+k3x3+k4x4+k5x5+k6x6+k7x7+e
二、相关性统计
本文利用SPSS软件, 选用2009年我国89家技术创新型上市公司的信息, 对公司业绩与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知识管理进行相关分析如表1。在表1中, 相关系数旁边的两个星号 (**) 基表示显著性水平a为0.01时可拒绝零假设, 一个星号 (*) 表示显著性水平a为0.05时可拒绝零假设。因此, 两个星号比一个星号拒绝零假设犯错误的可能性更小。 (**相关性在1%水平 (2-ta ile d) 。*相关性在5%水平 (2-ta ile d) 。)
三、回归方程的建立
首先利用自变量, 对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的水平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并对方程的多次进行总体回归效果 (F检验) 、拟合优度 (R2) , 以及自变量系数的显著性进行相应的检验, 最终得出最能解释企业绩效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其次, 利用回归结果对前面的假设进行检验, 并分析原因。
为了有效地检验前面所提出的假设, 我们将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水平与自变量之间, 采用最小二乘法, 通过全部纳入方式进行回归拟合, 回归结果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
根据回归统计结果显示, 调整后R2为0.322, 说明回归模型对因变量企业绩效水平的解释能力为32.2%。回归方程的F检验值为11.91, 其显著水平为0.0010, 且远大于F0.05 (10, 77) =3.62, 说明回归效果较好, 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3所示, 自变量技术人员的数量, 技术人员的学历、资历, 技术能力, 核心员工能力, 核心员工动机, 核心员工行为, 知识管理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假设下的检验, 即在99%的置信水平上进入回归模型;技术创新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共8个自变量的t检验值均大于t0.025 (77) =2.01, 说明其回归效果显著。根据上述分析, 剔除不相关自变量, 得到的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四、回归结果分析
假设1, 企业技术人员的水平本文分为两项, 一为技术人员的数量, 二为技术人员的学历、资历, 通过表1所示, 利用数据的相关性得出的结论与假设相一致, 及技术人员的数量, 学历、资历水平与企业的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2, 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的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即当上市公司拥有本行业领先技术时, 其技术的领先性的确能为上市公司带来较高的效益性, 所得结论与假设相一致。
假设3, 技术创新下企业面临的风险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即当上市公司最近3年是否存在新的技术开发, 存在新的技术开发就会使上市公司在三年内发生加大的支出, 从而会影响企业的绩效。因此表1所示得为, 技术创新风险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性, 与假设结论不一致。这是由于我国技术创新类上市公司总体来说, 数量较少, 质量较低, 这种情况有可能与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有较大的关系, 进行技术创新, 难免要就行人、财、物的投入, 耗资巨大, 但是获取利益期限较长, 有可能在其工作期间, 此种投资无法给你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或是收益较少, 甚至是由于投资巨大造成连续几年的亏损。
假设4, 核心员工的胜任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 就越能提高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 所得结论与假设相同。
假设5, 核心员工的动机体现在上市公司是否给员工派发股份, 所得结论与假设相同, 即当员工为上市公司服务以主人翁角色承担其义务时, 员工越能发挥其工作优势,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假设6, 核心员工离开公司, 会给上市公司造成再次从人力资源市场中获取人才, 并将其予以培训, 使其快速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并为企业做贡献, 其过程有一定的时间性, 并不能迅速为上市公司带来经济效益, 从而使上市公司的企业效益有所降低。假设相同。
假设7, 上市公司员工知识的有效转化能够促进上市公司经济效益的增长, 即当上市公司给予的员工报酬越多, 员工为公司创造的效益就应越多, 但是通过数据所得结论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与假设相反。核心员工的动机与核心员工的行为呈负相关关系, 此数据关系的表现说明核心员工渴望上市公司给予股利的分配, 上市公司未给予核心员工股利的分配, 会导致核心员工离开上市公司;另外核心员工离开上市公司的行为与核心员工能否将其自身的知识顺利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呈负相关关系, 即当上市公司核心员工能够将“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并能为上市公司创造经济效益的, 就能减少上市公司员工离开上市公司, 并继续为上市公司更有效地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滨伟.技术创新投资与企业成长性相关性研究[D].福州大学, 2008 (4) .
[2]景晔杨.高技术企业员工_组织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 2008 (11) .
上市公司技术创新 篇8
近年来,有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效率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主要集中于两个角度:一是算术比例法,王伟光通过设计工业技术创新效率指标来对工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研究[1]。二是基于生产前沿面理论,此后该理论逐渐形成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两大分支,参数方法需要先设定一个投入产出函数,非参数方法不需寻求生产前沿面的具体函数形式,常用的非参数方法有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自由处置包方法(FDH)。郑坚对高技术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的改进DEA方法研究[2]。李小双、孙慧、李苑基于DEA方法对新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研究[3]。现有文献多集中于区域和产业层面,侧重于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对微观创新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不足,并且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够充分。因此本文细化了研究对象,从实证角度以68家中小型信息技术企业为样本,采用DEA方法对中小型信息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进而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实证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方面。本文将技术创新投入分为研发经费投入X1和技术人员投入X2,将创新产出用新产品销售收入Y表示。
(二)评价模型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知识经济的特征,边际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本文采用BC2模型,在规模报酬变动的假设下,对中小型信息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和分析。
假设有n个待评价的决策单元,使用m种投入要素,生产p种产出,对于每一个决策单元DMUj都有对应的效率评价指标:
其中,xij———决策单元DMUj第i种要素的投入量,xij>0
yrj——决策单元DMUj第j种产出的总量,yrj>0
vi———第i种投入的权系数
ur———第j种产出的权系数
以第j0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目标,以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约束,即可构造C2R模型
取对偶形式,并进一步引入松弛变量s+和剩余变量s-,将不等式约束转化为等式约束,可得:
运用其最优解θ0、λ0、s0+、s0-,即可判定决策单元的有效性情况。考虑到信息技术企业创新边际收益的不确定性,在C2R模型中引入Σλj= 1,构建BC2模型,将综合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一步判断决策单元报酬是处于不变、递增还是递减状态。
(三)决策单元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小型信息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上交所、深交所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剔除了业绩过差的ST和PT公司、信息披露不完全的上市公司,经筛选形成68个决策单元。
(四)评价结果
运用DEAP2.1软件,将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数据分别带入BC2模型,采用多阶段算法,对模型进行计算[4]。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中小型信息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综合效率偏低,平均仅为0.264,纯技术效率平均值0.360低于规模效率的平均值0.767,表明中小型信息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综合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偏低。
二、中小型信息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提高信息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综合效率无效可能是由单个因素或者两个因素共同引起的。张宗和、彭昌奇基于全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5]。郑同社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的分析方法对技术创新过程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6]。下文从研发经费投入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例x1、技术人员占在职员工比例x2两方面分析对技术创新综合效率y的影响。
(一)相关分析
运用SPSS17.0对筛选的68家中小型信息技术上市公司的y、x1、x2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中小型信息技术行业经费投入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例、技术人员占在职员工比例与技术创新综合效率呈负相关,并且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二)回归分析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0.780,对应的概率P值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以建立线性模型。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且为负,说明在x1、x2与y呈负相关。
研究结论
上市公司技术创新 篇9
1. 技术能力
(1) 技术能力定义
本研究报告曾对什么是技术作过阐述。这里, 我们对什么是技术能力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Technological Capacity,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Indigenou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可谓见仁见智。综观各种表述各异的定义, 我们认为都没有直截了当地指出什么是技术能力, 而是试图从技术能力的构成上即包括什么和在与其他能力的区别中说明技术能力。然而, 各种定义中包含着的共性东西, 却凸显了技术能力是一种存量, 一种具有体现和非体现特性的资源。能力是指能胜任工作或完成任务的主观条件。认同技术的定义, 把能力理解为一种存量和资源便抓住了能力的本质。
(2) 技术能力的特点
根据技术的定义, 我们知道, 技术具有体现的和非体现的两种形态, 技术变化也就具有积累的、渐进的和差异的特点。技术能力也具有技术、技术变化所固有的这些特点。主要概括为两点:
首先, 技术能力是积累的、渐进的或突变的和有差别的。企业技术能力是过去积累的结果, 这在对宏福公司技术创新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已充分地表征出来。宏福公司技术的每一点提高, 都是在增加过去技术、引进技术、现有技术上的积累, 同时又是再提高技术时的基础。技术能力的渐进性表现在技术能力的提高不会出现跳跃。然而由于宏福公司在技术资源上的投入进行了创新型的调整, 成立的川大——宏福技术开发中心, 引进高校研究能力很强的专家和教授, 使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出现很大的提高。在宏福公司的技术轨道上, 技术又好又快地趋进技术极限, 成为中国磷肥业的技术范式, 是一种技术突变型的案例。技术能力的差别性。既指企业技术能力存在阶段上的差别, 即可能只有使用技术的能力, 或具有改进技术的能力, 或有创造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指企业技术能力各具特色。技术能力的差别化为企业提高技术能力提供多种选择。
其次, 技术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我们知道, 技术由两部分知识组成, 一般知识 (general knowledge, generic knowledge) 和隐含知识 (tacit knowledge) 。一般知识是公开的, 可广泛传播, 易于转移。隐含知识指企业在创造、改进和使用技术中积累, 积累体现在研究人员能力、员工技能和组织规范中的知识或经验。这类知识的积累有着独特的条件, 在某企业有着卓优绩效的方法简单移植到其他企业也未必保证有效。企业在技术能力上始终存在差异的基本原因与企业技术具有隐含部分有重要关系。我们也把这种能力归入核心能力的范畴。
以宏福公司当初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例。引进外国技术时, 服务于两个战略目的:一是直接获得好的经济收益, 二是增强技术能力。宏福公司实证研究表明, 经济收益与体现型技术关系密切, 而技术能力与非体现技术关系密切。宏福公司以扩大生产能力和追求高生产率为目标, 引进技术设备和成套项目, 确实缩短了生产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 但对增加技术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宏福公司卓越的绩效四要素, 卓越的效率、品质、创新、客户响应构成的差异化和低成本形成的卓越赢利能力跟引进技术项目后重视技术学习在研究开发和干中学有密切关系。他们既学习技术可以转移的部分也学习技术不可转移的部分。因为技术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所以宏福公司很重视技术能力的吸收能力培育。
(3) 技术能力的构成
我们采用弗里曼·斯蒂华特等人和其他学者的观点 (表4-1) 。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P179—180.)
根据上述分析, 为反映技术能力特点的内涵和表达技术能力的本质, 通过对宏福公司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 我们认同, 技术能力由三项能力构成的观点:即生产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的三项构成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技术能力增强路径。
2. 技术能力构成关系
如前所述, 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能力的组成部分, 技术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和生产能力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在创造技术的创新方式下, 吸收能力是技术创新的外围能力, 附着在技术创新能力上。在使用技术和改进技术的技术创新方式下, 吸收能力在增强技术能力上具有核心作用, 技术创新能力则成为外围能力。生产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是支持关系, 即生产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起保障和支持作用。在技术创新链上, 生产环节承前启后, 没有它的保障, 技术创新无法实现。三种能力相互依存, 互为变化, 共同构成技术能力。技术能力的构成关系中, 技术创新能力最具超前性, 它起着提高技术能力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核心。
二、宏福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由于角度不同有多种分类。但无论从什么角度看, 技术创新能力应该是一个能力组合概念, 它由若干能力 (要素) 组合而成。
我们从宏福公司创新实证分析角度, 从三个方面阐述宏福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 (1) 技术创新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过程; (2) 成功技术创新给予的启示; (3) 公司技术创新调查分析的结果。根据这些依据, 我们把宏福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
1. 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指公司投入技术创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技术创新资源投入分为R&D投入和非R&D投入。R&D投入能力集中体现在经费、人员和设备上。用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和人均研究开发经费测度经费投入能力。用R&D人员数量和素质 (包括学历、职称、成果水平) 衡量人员投入能力。用R&D设备净值反映设备投入能力。
R&D投入能力只限于同行企业或生产相同产品企业的比较。行业间的比较缺乏可比性。
非R&D投入在创新活动中是存在的, 这可以从宏福公司创新过程和多种创新方式并存的实证中得到证实。
2. 创新管理能力
这里的创新管理能力是指公司从整体上、战略上营造技术创新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
宏福公司创新管理能力主要有三个方面反映: (1) 创新战略; (2) 创新机制; (3) 创新速度。
公司创新战略是服务于公司的使命和目标。公司的创新路径选择首先必须依赖于对磷肥业技术变化趋势的把握, 并对竞争对方战略的了解, 即外部机会与威胁的分析。其次, 分析自己的技术能力, 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向, 即内部优势与劣势的分析, 由此构成S W O T的战略选择。
宏福公司创新管理能力还体现在其形成的创新机制上, 其创新机制主要与公司创新活动中的各个层面人员有关。有效的创新机制使公司各层面人员人尽其才, 在激励作用下, 沟通顺畅, 合作高效。
宏福公司的创新速度可从前述宏福公司产能情况表、宏福公司2001年~2006年生产经营指标表、2001年~2007年宏福公司获得主要荣誉看出:公司技术创新或发明到商品化的时间很短, 一些发明专利是在解决技术问题中产生的。而且, 生产技术与基础研究、应用性研究的进展密切相关。应用研究与商业应用之间距离很短, 使许多客户响应形成的产品/服务竞争迅速转化为应用性研究的竞争。这种现象在宏福公司是常见的现象。宏福公司储存、开发、应用的科研战略很好地适应了现代创新速度不断加快的历史性趋势。
创新速度的提高给宏福公司带来显著的先期进入市场的经济效益。公司领导是很在意创新速度与经济效益攸关的内在联系的, 它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3. 创新倾向
创新倾向是对创新愿望饯行而产生的真实性和创新愿望的强烈程度的反映。宏福公司建设过程和又好又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使命和目标的不同, 确实出现了企业创新活动少、与企业创新活动多两种倾向。
宏福公司十年建设是创业, 又好又快的发展也是创业。把创业倾向作为能力要素之一, 是基于宏福公司实证分析提供的事实。首先是公司经营陷入“德鲁克式”困境, 一筹莫展, 可以认为是直接与企业创新能力不高有关, 而能力低的原因可归结为:企业体制弊病, 导致正式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 (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信息的联系) 被削弱, 领导层无意创新;管理上的科层制不适应市场竞争外部环境。因此, 在急剧变化的市场面前, 创业者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倾向和是否营造了技术创新的生成环境, 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创新倾向是异质型企业家在发展企业中必须具备的独特行为特征。
创新倾向指异质型企业家具有的创新主动性和前瞻性, 可以从创新率、创新视野等方面得到体现。
4. 研究开发能力
研究开发能力由创新资源投入与配置的结果表示。但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替代不了研究开发能力, 前者是R&D投入与非R&D投入的组合, 后者是R&D的成果。
研究开发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
宏福公司的研究开发能力因使命与目标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方面, 研究工作的目标是对产品及工艺创新所需技术基础进行应用研究;开发是利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 为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而进行的技术活动。
衡量宏福公司研究开发能力可以分别衡量公司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能力。对公司引进技术而言, 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活动归入研究开发活动。相应地用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能力作为研究开发能力的衡量指标之一。
专利是公司研究开发的重要成果。用专利指标衡量R&D能力已作为国家R&D能力标准。
自主创新能力以R&D能力为基础, 自主创新产品率是对R&D能力的一种反映。
5. 制造 (生产) 能力
技术创新需要的制造 (生产) 能力与原有的制造 (生产) 能力不同。技术创新需要的制造 (生产) 能力指能使技术创新实现的制造 (生产) 能力。在宏福公司引进生产工艺中, 原有制造 (生产) 能力有些能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 有些不能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 这就引发了宏福公司为满足新技术需要的工艺流程再造的创新。
这里把制造 (生产) 能力定义为把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批量生产的产品的能力。
制造 (生产) 能力包括:生产设备的先进性;工人的技术水平 (等级) 和工作质量;生产流程工艺设计和管理能力。
6. 营销能力
营销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产品能否成功推向市场、引起客户响应的重要能力。
营销能力包括:市场调研了解买方需求的能力;销售能力。销售能力又表现为销售宣传和销售网络两方面。
上市公司技术创新 篇10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 受到社会文化和人文因素、市场环境、企业制度、政府政策、国家科技体制、企业家社会关系资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其中, 企业家社会关系资本是企业较好操纵的一种因素。一个没有企业家的社会, 无论其资源多么丰富、资本如何雄厚、劳力怎样强壮, 都不会有现实的持续经济增长, 因此, 理解现代经济增长奥秘的关键在于说明企业家形成的条件及企业家精神。
在我国, 长三角地区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浙江省以民营经济为主, 家族企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文化的一部分;上海市作为直辖市, 在经济上有传统和自身的区位优势;江苏省虽然沿海, 但对于全国大部分省份而言, 在经济推广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理论依据
社会资本理论是继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等资本理论后出现的一种新资本理论, 它承续了200年来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对资本问题的丰富思考。Bourdieu是第一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初步分析的学者;James S.Coleman对社会资本做了较系统的分析;Robert D.Putnam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
国外的有些研究表明: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于技术创新有正面影响。Coleman (2000) 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及企业的根植性 (社会资本) 促进了企业内各种活动的效率, 其中也包括企业的创新活动[1]。Yli-Renko、Autio和Sapienza (2001) 认为新兴技术型企业和关键客户之间的社会资本亦能促进新兴企业从这种关系中获取知识从而促进新产品开发[2]。Landry和Lamari (2002) 将企业网络分为技术创新网络和企业社会网络, 认为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中社会网络关系和外部正式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网络 (如专业会议和专业媒体等) 均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3]。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验证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于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郑美群、蔡莉和周明霞 (2005) 则以高科技企业为例, 提出社会资本不仅有利于降低高技术企业的交易成本, 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4]。韦影 (2007) 验证了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和认知等三个维度的水平对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均具有积极显著的作用;企业社会资本三个特征维度的水平通过提高吸收能力进而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其中, 认知维度在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发挥效应中承担中介变量的作用[5]。陈爽英、井润田、龙小宁和邵云飞 (2010) 实证发现民营企业家银行关系资本、协会关系资本均对民营企业研发投资倾向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且协会关系资本对研发投资强度有显著促进作用, 但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关系资本对民营企业的研发投资倾向、研发投资强度呈显著的消极影响。民营企业家人力资本因素中的教育程度、技术人员经历对研发投资决策有积极的影响[6]。
对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理论, 国外起步较早。国内外关于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已有不少研究, 以前学者对于企业家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实证研究的角度不同, 有的按行业进行划分, 有的按区域进行划分, 有的按企业性质进行划分。本文对江苏省上市公司进行的研究, 是对区域划分的一个补充。
三、研究假设
石军伟、胡立君和付海艳 (2007) 认为处于转轨背景下的中国经济, 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依然涉足资源配置、教育发展、产品定价、企业的多层次管理、行业监管和能源控制等经济调控职能。因此, 企业政治关系尤其是企业家的政治关系与技术创新很受学者们的关注[7]。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1:企业家任职经历的纵向关系网络对技术创新投入具有正的显著影响
Peng和Luo (2000) 认为在转型经济体中, 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及时获得投入品及确保投入品的质量与服务, 与购买者保持好的关系则有助于培养忠诚感, 保证及时付款、提高销售量, 而与竞争者高层保持良好的关系将助于减轻潜在的竞争冲突与促进合作。企业通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网络进行资源配置往往比市场更具有优势, 通过扩大和维持良好的横向关系网络, 企业家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8]。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2:企业家任职规模的横向关系网络对技术创新投入具有正的显著影响
陈剩勇和马斌 (2004) 认为, 中国民营企业自发组织的民间商会发挥了政治组织的作用, 便利了民营企业家与政府的沟通与协调。在转型时期的中国, 企业家发展与政府的纵向关系, 可以起到产权保护、降低行业进人壁垒以及获得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的作用, 而企业家政治身份对于实现该功能和动员关系网络资源起到重要的作用 (政治地位越高, 成功动员网络资源可能性越大) [9]。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3:企业家政治地位对技术创新投入具有正的显著影响。
四、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江苏省A股上市公司2008-2010年三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本文按以下原则对江苏省上市公司样本进行了筛选:其一, 研究期间, 所需的数据任何一年有欠缺的公司, 该样本予以剔除;其二, 对于个人简历中信息不完全的部分, 在新浪财经和证券之星的高管资料中搜寻予以完善;其三, 对于中外合资企业, 因投资方包含国企、民营企业和外国公司, 所以综合定位于民营企业, 取值2。通过以上筛选, 符合本文研究要求的上市公司样本数为85。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国泰安数据库, 所有数据选用年末数据。本文采用SPSS17.0和STATA10.0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 变量的测量
1. 被解释变量
根据上市公司R&D投入信息披露情况来看, 由于披露公司数量不多且没有连续性, 本研究没有将R&D投入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技术人员比例 (TEC) 是反映企业创新人力投入强度的指标,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等创新活动, 通过技术人员比例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强度。
2. 解释变量
宋德舜 (2004) 大量的研究表明, 中国的法人代表大多是董事长, 董事长是事实上的企业家, 在企业中拥有更多的决策权[10]。因此本文将企业家界定为董事长。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的推进, 大部分上市公司企业家虽然没有行政级别, 但如果在政府或相关单位工作过, 即使没有行政级别, 仍然积累了一定的政府关系资源。本文借鉴孙俊华和陈传明 (2009) [11]的方法, 如果企业家在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民营企业或跨国公司任过职, 则分别赋值为5到1。如果任职的是一般国有企业则赋值为3.5, 如果除去现任公司外没有在其它组织任职的经历则赋值为0。
企业家的横向关系网络是指企业家与其它企业的关系网络, 这种关系网络中的联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家的横向关系网络, 其作用不仅是沟通信息, 调整技术创新的方向, 而且还有可能为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提供保证。本文借鉴边燕杰和丘海雄 (2000) [12]的方法, 通过董事长在企业间的任职规模 (即曾任职过的企业总数) 来测量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横向关系网络规模。
企业家获得诸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政治身份有助于企业家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本文采用与胡旭阳 (2006) [13]类似的方法, 以企业家是否具有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等身份来测量其政治身份, 一共分为全国、省级、市级、县级、区级五级并分别赋值为5到1, 没有此身份则赋值为0。
3. 控制变量
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分为企业层和企业家个人特质两方面, 本文将从中各选出一个变量对其进行代表。在企业层面的变量中选取企业规模 (SIZE) 的自然对数。因为企业资产总额的大小, 很可能成为影响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方面的重要前提。在企业家个人特质方面选取教育程度 (EDU) 。因为企业家的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其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
(三) 模型设计
本文在研究中, 运用如下基本计量模型来检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
TEC =β0 +β1WOE +β2WOS +β3POL +β4SIZE +β5EDU +ε
TEC为技术人员比例, 代表技术创新投入水平。在解释变量中, WOE 为企业家任职经历, 代表企业家与政府关系紧密程度的纵向网络;WOS 为企业家任职规模, 代表了企业家与其它企业联系紧密程度的横向关系网络;POL为企业家政治地位, 代表了企业家对于社会舆论的影响力。控制变量SIZE为企业规模, EDU为企业家教育程度。β0表示常数项, β1-β3分别表示解释变量回归系数, β4和β5分别表示控制变量回归系数。是随机干扰项。
(四) 描述性分析
从数据可以看出, 样本企业研究期间技术人员比例差别较大, 最小值尚不到1%, 最大值可达到77%, 这反映了各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程度不同。企业家的任职规模有明显差异, 曾经任职的企业总数从0到8家不等, 这也直接决定了企业家任职经历中有最小值0的存在, 然而企业家任职经历的均值却达到了2.8到2.9之间, 充分说明了企业家与政府部门联系紧密。企业家大多数没有政治身份, 平均值只有0.5左右, 对于整体而言普遍偏低。企业家的教育程度尽管有差异, 但其均值达到了3.2左右, 显示了企业家整体具有良好的教育水平。
(五) 回归分析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 企业家任职规模 (WOS) 的回归系数为0.0164887, t值的概率为5%, 说明江苏省上市公司企业家任职规模与技术创新投入 (TEC) 存在正相关关系, 并且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验证了假设2, 加大企业家社会资本尤其是企业家任职规模, 会对技术创新投入的提高起促进作用。从弹性系数上来看, 企业家任职规模每提高1%, 技术创新投入就能提高0.0165%。企业家政治地位 (POL) 与技术创新投入呈负相关且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上述实证分析检验了企业家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 研究发现:
第一, 企业家任职规模的横向关系网络对于技术创新投入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企业家的从业经历对于开阔其眼界大有裨益, 开阔的眼界可以使企业家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 从而可以准确定位技术创新的方向;而且开阔的眼界能使企业家更加深刻地理解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源泉。
第二, 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对于技术创新投入呈现负面影响。企业家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身份的确为企业家和企业赢得了较高的关注度, 但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政治身份的维持往往会分散企业家大量的精力, 使其在政治身份所涉及的事情和企业本身的日常运营之间难以兼顾, 这样一来, 企业的技术创新从最高层就缺少了相应的关注, 必然会影响到技术创新的具体落实。
第三, 企业家任职规模的纵向关系网络对于技术创新投入没有影响。企业家与政府部门的良好关系可以使政府给与企业一些优惠政策, 或者在企业家遇到实际困难之际政府部门能够加强重视, 但是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法人, 技术创新的开发制造完全属于企业的内部范围, 定位于外部协调管理者的政府部门对于企业的内部事务没有影响力。
本文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第一, 本文选择的研究期间有限。第二, 由于社会资本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对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测量无法完全反映其本质特征。第三, 技术创新指标的选取较为简单, 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过程, 包括创新的战略选择、创新的研发投资、创新的设计、创新的产品制造等环节, 而本文只从指标易于量化和收集的角度考虑。
上市公司技术创新 篇11
一、江西省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分析框架
本文从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获得江西省6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2007、2008年年报和2009年半年报,提取其中的无形资产和研发投入信息,计算有关比率,展示这6家公司的无形资产状况,为揭示问题并进行对策思考提供依据。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这6家公司的无形资产状况:一是无形资产的“含金量”,通过表1中的指标1和指标2计算分析;二是无形资产研发策略,通过表1中的指标3、4、5、6计算分析;三是无形资源情况,通过公司的研发投入、科研成果和品牌建设等的非货币信息来分析。有关指标名称及计算方法见表1。
二、江西省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及问题揭示
其一,无形资产现状。有关指标计算结果表明,6家公司的无形资产存在着如下现象:
(1)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低,且该比率在各公司之间相差悬殊。有关指标值见表2。
以2008年为例,江西省的另外19家上市公司(ST公司除外)中,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均值为8.45%,排名前三位的是洪城水业(600461)31.86%、仁和药业(000650)25.97%、江西长运(600561)25.27%。6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该年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均值为6.38%。2008年和2009年,该比重的最大值(江中药业)为最小值(洪都航空)60倍以上。
(2)无形资产项目中,土地使用权普遍占比极高,在各公司无形资产占比中均位居第一。6家公司三年中土地使用权占无形资产比重均值分别为76%、84.81%、85.14%。多数公司这一比例在80%以上,最大值达99.91%。
(3)无形资产项目单一,6家公司均有土地使用权和软件项目,软件项目又以财务软件居多,真正能体现“含金量”的技术、商标权、专利权和专有技术等项目很少。
(4)研发投入不足。据统计,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2%。6家上市公司中,有的研发投入信息无法准确获得,能够计算得到的该比重,其值大多低于2%。
(5)无形资产及研发投入等的货币性信息未充分披露。各公司的非货币性无形资产信息中,体现了其拥有或控制的、大量的无形资源,与已披露的、极少量的货币性无形资产形成巨大反差。
其二,无形资产深层问题揭示。
(1)现有无形资产“含金量”低。现状描述中的前三项是无形资产“含金量”低的直接证据:无形资产规模偏小;无形资产构成中技术含量低,不能体现高新技术企业的特色。6家公司的资产结构没有摆脱传统经济的特征。
(2)无形资产管理不到位。无形资产现状的综合分析表明,各公司在认识无形资产的超额获利性和充分披露的潜在效益性,以及提高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的先进性等方面管理疏松。此外,缺乏高端科研创新不足的风险意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受外部关键技术封锁和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双重制约,普遍面临着低端锁定困局。此种严峻形势下,除江中药业在董事会报告中阐述面临“高端科研创新不足的风险”,其余5家公司未有提及。
(3)研发投入缺乏长远战略。6家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低,这其中可能有全球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但从6家公司三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来看,并不表明这两项指标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幅度明显,而6家公司三年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和无形资产增长率,却明显表明各公司并无加大研发投入的举措,无形资产也无增长趋势。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危机背景下,选择压缩研发支出,而不是维持或者加大投入,寻找新的突破点,这是一种短期行为。此外,在董事会报告的“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中,各公司在未来科技投入、无形资产研发等方面,均不同程度使用模糊词语和套话,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进一步发展”等,无具体、明晰的长期发展计划。
(4)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成为“税惠证书”。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高新技术企业享有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这于公司是最直接、最大的好处。根据前文的种种分析,难以排除这是某些公司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主要动因。
三、江西省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管理革新对策
其一,准确评估无形资产价值。对拥有的无形资产在正常情况下所表现的市场价值进行客观公允的判断,是“知己”所需,其左右着公司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准确评估无形资产须注意三点:一是评估机构的甄别选择,考虑其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水平和质量;二是尽可能提供全面完整的被评估对象的相关信息资料;三是明确企业拥有和控制被评估无形资产的目的和意图,并与评估机构充分沟通。
其二,完善无形资产管理,提高无形资产使用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结合内部经营管理需要,拓展无形资产外延。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无形资产受制于会计准则,其外延较窄。高新技术企业应以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为出发点,在服务于经营管理的对内报告会计中,从经济学角度来界定无形资产,拓展其外延。无形资产构成可扩展为体现人力资源的人才资产(如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等)、体现智力资源的知识产权资产(如专有技术、认证标志使用权等)、体现市场竞争力的市场资产(如企业品牌、顾客滿意度等)、体现内在发展能力的企业结构资产(如经营管理方法等)。
(2)采用合理科学的计量方法。无形资产范围的扩大,对历史成本计价和精确性计量提出了挑战,应辩证地理解与运用财务会计的可计量性——计量对象具有不同的特征,可选择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收益现值等不同计量属性;可采取精确性计量和模糊性计量、货币计量与非货币性计量相结合的方式。
(3)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通过人力资源结构表、智力资源结构表、客户满意情况表、研发成果报告表等,提高无形资产信息的透明度,只有这样,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才能引导资本流向高新技术企业,从而活跃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发展。
(4)构建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从无形资产结构比例、运营能力、创利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等方面构建无形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对无形资产管理起到导向性作用。
其三,建立研发投入机制,制定研发战略,重点培育特色无形资产。创新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而创新来源于企业长久持续的研发投入。各公司应建立和完善研发投入机制,通过研发人员配备、研发机构设置、研发战略计划、研发经费预算和执行、研发成果确认与转化等方法和手段,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的运作。各公司还应着力培育和开发体现行业特色、区域特色、个体特色的无形资产,如驰名商标、品牌、独特技术、独有产品(服务)等,以差异化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其四,树立无形资产风险估计和防范意识。无形资产不仅具有高回报性,同时又具有高风险性。无形资产的有关风险一般包括持有风险、管理风险、运营风险、创新发展风险等。在风云突变的市场环境中,各公司要充分估计无形资产有关风险,并准备好具体可行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其五,建立无形资产信息系统。企业目前使用的财务软件、ERP系统中,没有专门针对无形资产的模块。各公司应建立无形资产信息系统,使得无形资产有关信息达到“全、准、新、快”要求,提高信息决策有用性。无形资产信息系统至少应包括会计核算、报表披露、财务分析、申报管理、存量查询、对外投资、特许经营等内容。
对处于中部地区的江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无形资产管理创新无疑是一个比较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目前应针对现存问题,基于已具备的条件,对其进行改善与革新,从日常管理做起,于细微处下功夫,由小及大才是现实而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洁、苑泽明:《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竞争优势研究》,《现代财经》2008年第6期。
[2]曹允泓:《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5期。
[3]刘芳、高建来:《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创新研究》,《企业活力》2009年第7期。
[4]陈洁:《价值链视角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管理》,《财会通讯》(综合)2008年第6期。
[5]茅宁:《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与机理分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7期。
上市公司技术创新 篇12
创新是近年来全球商务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力和长期利润的源泉,是推动社会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目前我国研发创新投入水平还很低,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还未得到发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研发活动的主要特质(风险性、收益跨期性、严重信息不对称性)使得代理问题尤为严重,极大地制约了研发项目的投资(任海云,2011),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系统设置的不合理以及功能的失灵导致研发投资的效率低下。而公司治理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
现代企业具有复杂的治理结构安排,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当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时,管理层会基于何种动机行事。就技术创新投入而言,管理层有充分的动机进行高效率的决策和投入以获取有利于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可持续增长吗?在公司内部,另一基本的代理问题是外部投资者和控股股东的代理冲突。大股东是否会基于全体股东的利益来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监督,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与监督是否可以减少大股东对其他股东的利益侵害,从而做出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技术创新投入决策呢?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构成,股权结构一直被认为是公司投资决策的主要驱动力( Lee和O′Neil,2003),但迄今为止各类股权结构特征对技术创新投入决策的具体影响机理还很少得到系统研究,且已有的实证研究结论也并不一致。
考虑到当前我国转轨经济背景下特殊的终极控制权性质和公司治理结构特征,本文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问题:①在我国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纷纷效仿国外对管理层实行股权激励的现实环境中,研究股权制衡和管理层持股是否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②在国企民企融合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重头戏的背景下,研究产权性质是否会增强或削弱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显然,弄清上述问题对于深入理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投入的动因和决策机制、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内股权结构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极为重要,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主要创新之处。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股权制衡与技术创新投入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典型特征,我们一般主要关注在分散的所有权结构下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冲突。但随着股权集中度的增加,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冲突会有所缓解,大股东与小股东的代理冲突将逐步凸显。当大股东持股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可能会直接担任或委派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与公司管理层争夺控制权,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追求控制权私人收益,同时大股东还可能通过隧道挖掘方式转移企业的资产和利润,进而严重阻碍公司的技术创新投入,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非控股股东就有动机对控股股东进行监督和制衡,抑制大股东谋取私利的行为。Pagano和Roell(1998)、La Porta et al.(1999)、Bennedsen和Wolferzon(2000)认为,理想的股权结构需要多个大股东的存在,同时股权制衡可以抑制大股东的投机行为,内部化控制权私人收益,提升长期投资决策效率,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股权制衡度越高,技术创新投入越多。
(二)管理层持股与技术创新投入
企业的管理层出于对技术创新投入活动的高风险、长期性及需要额外投入的个人成本、个人职业风险和声誉等的考虑,往往会放弃技术创新投入活动,倾向于开展能够快速直接地在财务报表上反映利润的短期投资活动,这与股东更多地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来说,为了解决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冲突,减少管理层的短视行为,使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国外普遍采取股权激励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代理冲突,还可以改善公司治理,使管理层有动机去从事技术创新投资相关活动,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基于剩余索取权理论,给予管理层一定的股权,使其获得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可促使管理层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总的来说,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可以提高他们实施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创新战略的积极性。由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2: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技术创新投入越多。
(三)终极控制权性质的影响
在产权性质不同的企业内,我们预期股权制衡度、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会存在差异。一方面,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来看,普遍存在实际控制人(即大股东),股权集中度较高,这可能导致隧道挖掘效应,此时一定的股权制衡很有必要,我们假设股权制衡对公司技术创新投入决策的影响在市场化程度高的民营公司体现较多。原因在于,民营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可以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治理机制更有效地参与监督与决策,而国有控股公司人事权基本没有实现市场化,其资源配置行为受到政府较强的行政干预,外部投资者很难实质上影响公司决策。另一方面,假设管理层持股对公司技术创新投入决策的影响在国有控股公司体现较多。原因在于民营企业人事权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基于现代管家理论,企业管理层出于对自身声誉、职业发展以及内在工作满足的追求,会努力工作,做好“管家”。在此基础上,管理层与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本身就是趋于一致的。而在国有控股企业,管理层多由行政任命,从被动地拿工资到主动地获取市场收益,这是一个很大的激励诱因,做得好、好得持久和自身利益通过股权直接挂钩,此时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利于作出对公司长期发展有利的决策。由此,本文进一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3: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受终极控制权性质约束。
假设3a:相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内股权制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更为显著。
假设3b:相比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内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更为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文以2008 ~ 2013 年度披露研发投入的医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2008 年以后上市的公司,总计得到190 个有效样本,其中2008 年35 个、2009 年34 个、2010 年33 个、2011 年31 个、2012 年29 个、2013 年28 个。根据终极控制权的性质,将190个有效样本分为96个国有控股企业样本和94个民营控股企业样本。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
本文研究中所使用的样本公司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其中部分数据由手工整理而得。
1.被解释变量:
技术创新投入(RDR)。本文采用相关研究中最为常用的企业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比值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其中,研发投入数据来自手工收集的现金流量表附注中“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量”项目下的“科研费”、“技术研究费”、“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等明细支出。
2.解释变量。
①股权制衡度(SHB)。本文用企业第二至第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来衡量公司的股权制衡度。②管理层持股(EXE)。本文将管理层定义为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总裁、CEO、副总裁、董秘和其他管理人员(包括董事中兼任的管理层人员)。
3.控制变量。
①公司规模(SIZE)。国内外众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已经证实了公司规模与研发活动的相关性,本文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公司规模。②财务杠杆(LEV)。公司的资本结构以及债务融资的税收屏蔽作用会影响公司的绩效,从而对公司的研发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③成长性(GROW)。公司的成长性越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在前期的研发投入越大,那么要在本期进行研发的紧迫性就会降低。
为了提高模型精确度,本文还将可能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股权集中度(CR5)、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纳入控制,其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为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保险公司、社保基金、QFII所持股份占公司流通A股比例之和。
(三)模型构建
根据前述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构建如下检验模型:
四、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 列出了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中数据只保留了两位小数)。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六年的技术创新投入平均值为1.27%,技术创新投入水平整体偏低,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控股企业的均值分别为0.98%、1.56%,说明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明显高于国有企业。总体而言,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水平相差较大,最小值为0.02%,最大值为12.18%,其中不同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悬殊较国有企业要大。
注:∗表示在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二)相关性分析
表3 列出了全样本情况下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管理层持股(EXE)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RDR)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公司规模(SIZE)与技术创新投入(RDR)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股权制衡度(SHB)、财务杠杆(LEV)、成长性(GROW)、股权集中度(CR5)、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与技术创新投入(RDR)没有显著相关性。另外,其他各变量间的相关性系数都低于0.5,相关性较弱,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
(三)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非均衡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这样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同时提高动态模型估计的准确性。我们首先采用Hausman检验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间进行选择。
1. 对全样本的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时,Prob>chi2=0.6714>0.1,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再进行BP检验,Prob>chibar2=0.000,说明随机效应模型优于混合效应模型。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全样本的面板数据。表4列出了全样本的回归分析结果。
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公司技术创新投入的变量之后,回归结果显示,股权制衡(SHB)与技术创新投入(RDR)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1得到了支持;管理层持股(EXE)与技术创新投入(RDR)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2 得到了支持。此外,公司规模(SIZE)、财务杠杆(LEV)、成长性(GROW)、股权集中度(CR5)、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与技术创新投入(RDR)没有显著相关性。
2.对民营控股企业组的94个有效样本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Prob>chi2=0.9889>0.1,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再进行BP检验,Prob>chibar2=0.000,所以分析民营控股企业组的面板数据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表5列出了按产权性质分组之后的回归分析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在民营控股企业组内,股权制衡(SHB)与技术创新投入(RDR)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结合国有控股企业组的回归分析结果,假设3 和假设3a得到了支持。此外,在民营控股企业组内,公司规模(SIZE)与技术创新投入(RDR)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财务杠杆(LEV)、成长性(GROW)、股权集中度(CR5)、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与技术创新投入(RDR)没有显著相关性。
注:∗∗∗ p<0.01,∗∗ p<0.05,∗p<0.1。下表同。
3. 对国有控股企业组的96 个有效样本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Prob>chi2=0.6313>0.1,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再进行BP检验,Prob>chibar2=0.0025,说明混合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所以在对国有控股企业组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采用混合效应模型。
表5 的回归结果显示,管理层持股(EXE)与技术创新投入(RDR)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结合民营控股企业组的回归分析结果,假设3和假设3b得到了支持。此外,在国有控股企业组内,公司规模(SIZE)与技术创新投入(RDR)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基于以上分组检验,我们发现公司规模(SIZE)在全样本组不显著,在分组之后显著,但是显著性不一致。现有的关于公司规模和研发强度的研究,很少考虑终极控制权性质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公司技术创新投入的变量之后,在国有控股企业内公司规模(SIZE)与技术创新投入(RDR)显著负相关,而在民营控股企业内公司规模(SIZE)与技术创新投入(RDR)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国有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机构冗杂,内部沟通越发困难,缺乏研发的动力,同时为了保障既有利益,实现更多的社会功能,往往会减少研发投入这一预提的专项支出。而民营企业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取得核心竞争力和长期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一定的市场地位,通常会加大研发投入。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我国2008 ~ 2013 年披露研发投入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总体而言,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显著正相关;②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内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存在差异,股权制衡对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更为显著,而管理层持股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更为显著。
本研究的启示在于,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有利于解决企业的两大代理问题,提升长期投资决策的效率,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促使公司做出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投资决策,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我们发现,在终极控制权性质不同的企业内,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存在差异。一方面,就股权制衡来说,其对民营控股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较国有控股企业显著,显然,这是由于民营控股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外部投资者可以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治理机制更有效地参与监督与决策。另一方面,管理层持股这一治理机制对国有企业的激励效应优于民营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管理层受经理人市场竞争的约束、持股动机市场化、多由大股东直接担任或委派来说,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多是行政任命,对他们实行股权激励能够产生更大的激励效应。所以,对于民营企业,需加强股东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制衡,在一定程度上内部化控制权收益,增加有利于全体股东利益的技术创新投资活动;对于国有企业,应继续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将管理层持股等市场化机制引入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促使管理层与大股东的利益、目标趋于一致,从而做出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投资决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以我国2008~2013年披露研发投入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受到终极控制权性质的约束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显著正相关;进一步,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内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存在差异,股权制衡对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更为显著,而管理层持股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技术创新投入,医药行业
参考文献
任海云.公司治理对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调节效应研究[J].管理科学,2011(10).
冯根福,温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7).